校园文化策划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文化策划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园文化策划设计

校园文化策划设计范文1

校园文化从内涵上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以广大师生为主体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财富的载体、实践活动和物质形态”;而狭义的校园文化则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服务于高校的整体建设,是高校教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充分体现着一所高校的办学理念和建设目标,也是一所高校的精神面貌、学术氛围的具体体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进行认真思考。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健全当代大学生人格,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建设思路上可能千差万别,既不能简单理解为几面文化墙的展示,也不是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简单罗列,它是一个系统的文化建设工程,需要在学校的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其建设目标需要从学校领导到基层管理部门,到普通教师以及广大学生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实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系统来传播社会正能量,培育高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它是一所学校发展历史的积淀,是经过潜移默化形成的集体生活观念、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反映在一所学校的学风、教风等方面。

二、高校校园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自身价值取向存在不同程度偏离

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独生子女享有完全独立的亲子关系。过去那种兄弟姐妹的家庭关系消失,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父母关爱过多,养成自我意识强、不愿吃苦、承受挫折能力低、思辨能力、判断能力弱、缺乏团结协作精神、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二是由于时期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以后,西方的价值观念、文化思潮大量涌入,传统文化再次受到强烈冲击,导致一部分大学生漠视传统文化,追求个人利益,缺乏远大理想,看重现实功利,价值观偏离。

(二)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注重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现象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建设包括校园校舍建筑、体育场馆、景观雕塑、道路、公共场地、绿化带、导引设施、文化墙等;软件建设又分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两大类,制度文化包括:各类规章制度、道德规范等,精神文化包括校园的文化氛围、大学生精神面貌、学习状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心理素质等。从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情况看,校园文化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建设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各种工作得到有效推进,但,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多数学校在建设周期短、见效快、看得见的硬件建设上舍得花钱。而对于那些见效慢、周期长的软件建设支持力度不够,导致软件建设不足,制度建设不健全,或执行不到位,文化建设形式单一,缺乏内涵等一系列问题,“高校文化特色淡化和缺失,高校有高楼没‘文化’的现象成为制约学校内涵发展的又一瓶颈。”[2]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立足于地域文化的传承创新不足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时期,很多地方性院校如雨后春笋快速成长发展起来,从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水平来看,还普遍存在着忽视传统文化建设,对地方文化资源认识不足,利用不够等问题。对于这些建校时间短,历史积淀少的院校来说,如何开发文化建设资源,凝练自身特色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急需思考的问题,尤其是立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高校,不应盲目照搬那些研究型、综合性知名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而应认真梳理当地文化资源,加强与对方文化产业的合作,一点带面,逐步推进,打造出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一)立足传统文化

党的十报告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任务。中华传统文化是以道德教化为主旨,贯穿于儒家思想和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朴素民风之中,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它通过社会生产实践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周易》把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天地之道结合起来,《易经》启发人们以良好的心态和修养对待自然、社会、人生。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自古以来先人们就把治理国家、造福人民视为己任。中华文化的全部体系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中华文化的精神是一种人文主义的道德精神。爱国情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助人为乐、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等等,都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可以说,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文化建设重要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二)充分体现时代精神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站在学术的前沿,体现出信息更新快、观念新、思想活跃、时代感强、充满活力等特点。高校不仅是人才的聚集地,也是先进思想、学术观念的传播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从建设内容到建设模式,到运行机制都应该体现出时代特征,高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文化群体,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关键时期,他们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追求时尚,对电脑网络、移动通讯、微信等现代科技感兴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与时俱进,开展大学生社团活动。社团是大学生寻求广泛的人际交往的场所,是高校的‘兴奋点’。社团活动作为课外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人才的共生效应。”[3]在注重社团活动作用的同时,应做好正确引导,不仅要体现高等教育的基本方针,还要充分体现时代进取精神,内容上应多宣传一些激励、拼搏、奋进、在平凡岗位无私奉献、关注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的典型事例、典型人物。宣传手段和传播途径上注重效利用现代传媒手段传播校园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形成自身特色

“打造特色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更高追求,也是学校特色的重要标志。”[4]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注意形成自身特色,每一所学校都经历了自己特有的发展历程。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高校文化建设不仅要依靠自身发展的文化积淀,还应关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广泛深入吸收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以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社会实践是高校文化建设最有效的补充,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增长见识、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应开展诸如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文化服务、青年志愿者活动、地方文化调研活动、百姓讲坛等多种形式实践活动,通过不断积累,输入鲜活因子,逐步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

四、结语

校园文化策划设计范文2

【关键词】 校园绿化 存在问题 设计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各地学校绿地大幅度增加,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保护好现有绿化成果,更好地体现校园绿色文化内涵,持续、健康、充分地发挥校园绿地的生态、文化、美化、科普教育等重要功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及时总结校园绿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切实可行的对策,对学校校园绿化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二、校园绿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学校是城市的有机组合部分,校园绿地是被使用频率较高的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校区内有大量的管线、较多的设施,绿地时常被分割的很零碎,给造景、种植和养护作业增加了难度。校园绿地经常会为了某种功能要求而进行改造。这种频繁的变动难有大树长成。[1]因此,规划阶段就应该周全考虑今后使用功能,并留有变动的余地。特别要注意合理地组织道路系统,使种植与道路系统协调。同时,在设计道路系统是应充分考虑人们日常行走习惯,不要过于拘谨,使人们为寻求方便而“开辟新道路”,使美好的绿地遭到严重的损坏。

三、校园绿化的对策与建议

1、要有科学合理的指导思想与设计理念

绿化设计主导思想应该以简洁、大方、便民;美化环境;体现建筑设计风格为原则,使绿化和建筑相互融合,相辅相成。使环境成为校园文化的延续。其设计特点有:充分发挥绿地效益,满足大学学子的要求,创造一个幽雅的环境,美化环境、陶冶情操,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现代的生态环保型的设计思想。植物配置以乡土树种为主,疏密适当,高低错落,形成一定的层次感;色彩丰富,主要以常绿树种作为“背景”,四季不同花色的花灌木进行搭配。尽量避免地面,广泛进行自然式绿化方式以及各种灌木和草本类花卉加以点缀,使校园达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校园建筑之中道路力求通顺、流畅、方便、实用。周围的绿地不仅可以对主体建筑物起到延伸和衬托,又独立成景,使全区的绿地形成以集中绿地为中心的绿地体系。绿化景观设计围绕校园文化的内涵,营造出“品味高雅”的文化环境,严谨开放的交流环境,催人奋进的学习环境,舒适宜人的休闲环境,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充分体现学校的人文景观特性。

2、要选择适应性观赏性与经济性相结合的乔灌木与花卉的种类

只要符合适当地生态环境要求的树种和花卉都可以被列为校园绿化选择的范围。一般把常绿、生长缓慢、比较珍惜名贵的高大乔木作为学校主楼等大型公共设施处及小广场处的首选树种,随着岁月的延续,这些树成长起来,其相对长的寿命和高大的树干更可以显示出学校历史的悠久和沧桑。同时,高大的树冠线形成一种向心力、寓意该校具有极强凝聚力和向心力,阔叶乔木(如梧桐、银杏等)具有遮荫降噪功效,宜作为步行街路的绿化苗木。对生长速度快的大型阔叶林(如杨树、榆树等)是合适于运动长周围的绿化苗木,小的花灌木是视野的的一种点缀,应在所有校园绿化的景点配置中给予考虑,50%到60%数量的花卉的选择应考虑宿根花卉,因为这样会节省成本及人工费用,还应考虑它们的茎杆高度、颜色、花期等因素进行合理的配置。而约40%数量的花卉是选择一年生草木花卉,应选择花色明度高的暖色,给人以强烈欢迎的感觉,充分利用其花瓣鲜艳的特点,配合草坪,在广场、花坛,校园入口、校外入口等处点缀布置,并注意与建筑物颜色的对论,以给人深刻的印象,另外,校园中的一些空间还考虑藤本植物的配置。

3、要重视校园绿化的小环境布局特色

校园绿化不仅是为了给师生提供一个绿色环境空间,更重要的是要强调绿化环境空间的实用性,切莫为了绿化而绿化,那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理解校园绿化的做法。有许多学校在校园绿化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形:一个树种一大片地,结果树因株距过密不成材,人也无法进入其中,这种绿化把绿地变成了一个,景观效果也不好,实际上是对学校空间资源的巨大浪费。一楼一景的校园绿化的小布局应该按照一个小的风景园设计,是一幅小风景画,适当的校园广场建设,可以丰富校园内的院落感,空间适合的小型广场,可供学生举办活动使用,水体能给予环境以生气,相对于体型巨大的建筑,它可以软化环境,增添亲密感,校园的人工湖,可以成为校园最美的景致之一。学校的运动场外周一定要有阔叶林带,可以想象如果在操场的外周两侧各有一个100m长、30m宽的阔叶林,树木横成行,纵成排,间距在3或4m,这里是晨练的好场所及晨读的好去处和春夏秋三季师生休息、交流的好地方,校园绿化要融艺术性、科学性和功能性为一体“寓教育于景物之中”,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使校园绿化发挥较好的生态效应和社会利益。

参考文献:

校园文化策划设计范文3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建设;云平台;问题;策略;功能模块

中图分类号:G647

1 数字化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集成难,兼容差

当前数字化校园在建设过程中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信息系统集成难度大、用户信息采集困难、信息更新不及时、教师和学生一卡通遗失后信息难以跟踪和追回等问题。同时随着校内各职能部门与银行合作不断推出新的信息卡,几乎每位教师和学生口袋里都有多张信息卡,且各种信息之间难以兼容,这给师生的日常使用带来了许多不便,无形之中增加了使用成本,降低了使用效率。

1.2 重实体,轻过程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些学校带有明显的功利化倾向,似乎他们的工作就是做给领导和师生看的,不管其实际效用如何,只要上级领导来后有看的,师生看到的数字化建设是在动的,年终总结有写的就可以了,而建成后对办事过程、教学效果、科研活动的作用却很少受到关注。

1.3 重局部,轻全局

院校对数字化校园建设宏观战略性思考不够,没有形成整体思路,有的是想到哪儿就做到哪儿,有的是做成了这个部分又忽视了另一部分,有的是注意到这个环节却丢了另一个环节,资源没有完全整合,各自成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各系统之间又不能实现数据兼容,忽视了数字空间内部的关联问题及与校园各分系统之间的衔接问题。

1.4 重设施,轻管理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过于重视信息系统及其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学校舍得用巨资建设高标准的现代教育技术楼宇,个别学校也舍得花大价钱购买机器设备和应用软件,对数字化校园建设可以说极为重视,但对过程管理却不够重视。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设备管理人员水平有限且过于混乱,有的学校根本没有专门人员实行管理,有的学校是随便找几个在校生帮助管理,有一所学校的管理人员一年之内就换了多次;二是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造成设备大量损失;三是设计的教学及实训内容与当初采购的设备不匹配,使用效率低下。这些问题恰好是新阶段信息化面临的挑战,也是新一代数字化校园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更是院校管理者需要花大力气深入研究和探讨的新问题。

2 云平台环境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策略

2.1 云平台

现阶段,已有的数字化校园系统主要构建模式为面向专一应用,各职能部门相互独立,各功能模块间的接口不一致,数据共享性和通用性较差,数据采集和更新的速度慢,信息实时性差,交互功能和扩展功能不强。在现有体制下,各职能部门的经费、政策、人员等资源分配不均衡,直接导致数字化体系构建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经费不足(超支)等矛盾。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校园方案可以最大限度地优化整合已有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满足我们对诸如高性能存储空间、高速计算、高速网络等的需求。云计算是指通过网络方式以按需、易扩展和付费的方式,利用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获得所需的资源(硬件、平台、软件等),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

2.2 云平台的特点和优势

(1)可以提供几乎无限的终端接入能力和高度的并发处理能力

常规网络服务器通常由于性能、带宽、安全等方面的限制,在同一时间会限制接入的访问终端数量;而云服务端所提供的则是超强大的服务器群组,其对接入端的数量几乎没有限制,而且其强大的运算处理能力也是常规网络服务器无法比拟的,可以提供高并发处理功能和高速大容量的数据处理、存储功能。

(2)有助于消除“教学资源孤岛现象”

在云服务端,对数据所采用的是大规模的集中存储方式,这样可以使数据与平台分离开来,做到跨平台共享数据,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以有效避免“教学资源孤岛现象”。

(3)有助于完善科研环境,提高科研水平

各院校的科研、实验环境和设备各有特色。如果想要独立构建一个设施完善的科研环境,不仅资金投入高,而且由于专业发展快、变化大,利用率也很难保证。如果采用云服务模式,则可以共享实验环境和科研数据,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科研水平。

(4)提供对有关学生数据的深入挖掘功能

云服务可以搜集、汇总海量的学生相关数据,包括学生成绩、学生食宿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可以支持学校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得出相应的统计数据,为学校定制服务、制订计划提供依据。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各种常用终端(手机、电脑、IPAD等)访问这些资源数据,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决策参考。

2.3 基于云平台技术的数字化校园总体设计

传统数字化校园是对学校基础设施、教学内容、教育活动、教育信息等方面的信息化、数字化,并通过网络互联而构建的虚实融合、信息无缝流通共享、智能适应的均衡化数字生态系统。它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方式的融合,实现数字化的教育管理方式、教育教学模式、学习评价方式和沟通传播方式,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科学发展的现代化成长和学习环境。

基于云平台技术的数字化校园的内涵要比传统数字化校园更为广泛,传统数字化校园只是基于云平台技术的数字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服务展现方式。云平台技术的数字化校园通过互联网一方面将各个数字化校园平台链接起来,另一方面与大型教育机构、教育平台提供方、教育资源提供方链接,将资源和平台聚集在一起,再为整个平台的用户提供服务。

基于云平台技术的数字化校园平台是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架构,包括了教育信息化所必须的一切硬件计算资源,这些资源经虚拟化之后,向教育机构、教育从业人员和学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该平台的作用就是为教育领域提供云服务,其总体架构包括以下几层内容:

第一层:IT基础设施层。通过整合传统数字化校园的硬件资源以及扩展性能更强劲的硬件资源(包括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设备等),采用底层虚拟化软件将硬件资源虚拟统一进行管理,提供强大的硬件基础设施服务,即云计算中的IaaS云。

第二层:应用支撑平台层。除了操作系统以及其他第三方的中间件外,应用支撑平台包含公共数据中心平台、身份认证与管理平台、信息门户平台、流程引擎平台、统一通信平台、移动平台、数据分析平台和公共资源库平台等, 这些平台是构建业务应用的基础平台,提供了数据、展示、身份、权限、消息、流程、移动化、分析、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基础服务。

第三层:平台应用与应用聚集层。通过应用支撑平台,平台应提供丰富的应用业务系统,具体包括学生全生命周期服务系统、教师全生命周期服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网络学习系统、仿真实训系统等等。这些应用以SOA技术实现,使得应用服务能方便地重组。另外,通过支撑平台可以集成目前校内已经部署的各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身份认证管理,实现各业务系统数据的同步与交换,消除现有的数据孤岛,使得这些应用与新建的应用互联互通。该层与第二层共同组成云计算中的PaaS云。

第四层:应用服务层。即云计算中的SaaS云,面向最终的用户。用于整合校内分散、异构的应用和信息资源,提供统一的入口,实现各种业务系统的无缝接入和集成,并围绕各类人员之间的人际关系,构建一个支持信息访问、传递以及协作的环境,满足学校用户在教学、科研、生活各方面协同交流的需求。这一层为最终的用户提供综合服务,服务可以是任何环境的信息服务,比如可以是PC端的学生管理服务,可以是移动终端的领导办公服务。

2.4 云平台环境下数字化校园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

(1)校园门户信息系统。提供三维虚拟校园漫游,校园新闻、公告的,问卷调查、RSS订阅、校内搜索、待办事宜、日程安排、网络投票、教育咨询等服务。(2)博客系统。提供教师博客,班级博客,学生博客、相册、日志等服务。(3)迎新服务。提供招生管理、新生服务、迎新现场管理、迎新统计分析等服务。(4)学生工作管理服务。提供学生日常管理、宿舍管理服务、学生奖惩助贷勤管理、学生社团管理、素质拓展管理等服务。(5)离校服务。提供离校服务、现场离校办理、离校情况统计等服务。(6)人事管理服务。新进人员服务、人事信息管理、校内调动管理、离退休管理、教师专业发展测评,教师研修、校内外进修,教师信息管理与检索,电子备课等服务。(7)教务教学服务。提供教务工作管理,教务排课,监考安排,课表管理等服务。(8)网络学习服务。提供在线自主学习,家长互动,信息查询,学生生涯规划等服务。(9)考试分析系统。提供组卷考试分析,无纸化阅卷,教师权限管理,考试组织与安排,制卷,网上在线评卷,考试统计管理,测评反馈等服务。(10)教学资源服务。提供学校特色资源,数字化课堂,资源采集汇总等服务。(11)后勤服务管理系统。提供库房货物管理,设备设施管理,场地使用预定与管理等服务。(12)教学评价系统。提供师生互评,学生学习曲线分析等服务。(13)校园文化建设系统。提供国内外文化交流与展示,校园文化展示,艺术特色教育等服务。(14)生命价值教育网络系统。提供校园社区服务,心理健康测评,学生活动管理,安全保卫,考勤管理等服务。(15)校园一卡通系统。提供校园一卡通相关的系列服务。(16)互动教学系统。提供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互动教学,信息反馈等服务。(17)视频点播系统。提供在线视频播放,课堂录制,视频会议,微格教学等服务。

基于高层次的数据服务和应用服务,以数据服务和信息服务为出发点,为学校各类用户提供完善的服务体系。基于云平台建立的数字化校园,不仅是网络与服务的融合,也是专网所构成的教育平台。让学校、业务、服务、信息直接参与互动,形成有直接价值的产业链、价值链。云平台提供的服务具有高效性、高可靠性、跨平台性、服务规模有伸缩性等特点,可以针对不同的应用和需求来做动态的调整,即同一个云平台可以支持不同的应用,而且云服务完全可以像日常生活用品一样计费、收费,方便快捷。

同时,通过各种各样的云终端(PC、PDA、手机、笔记本电脑、U盘、MP3等),广大师生可以在学校范围内实现食堂消费、校园出入安全管理、考勤、打水、机房上机、图书管理等功能。因为所有资源来自于“云”,师生在使用云服务的时候,可以使用各种便捷终端来获取相关资源,而不需要了解运行服务的具置和地点,不需要花费财力、精力去维护,甚至可以并行处理超级数据和运行海量计算。

有了云计算平台,校园的所有信息管理可以更加安全、科学、规范。它不仅能使学生在校园的生活更加便利,与学校的互动更加快捷,也能让学生与家人、朋友、同学和教师之间保持更加紧密的联系。

参考文献:

[1]万里鹏,陈雅,郑建明.中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思考[J].情报科学,2004,03:356-362.

校园文化策划设计范文4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38

1 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信息化日益发达、思想日趋多元化的社会变革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部分高校尚未形成校园文化建设合力,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高校全体教职员工一起努力付出,才能实现这一漫长而又艰巨的工程。高校的学生、教师、领导干部以及后勤服务人员等等都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现实中我们部分高校的团委和学生管理部门都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附属部门,从而使得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只能局限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的层次上,并没有在高校整体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大背景下来实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的高校把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等同于校园文化建设,重视校园娱乐文化的发展,忽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建设。这实质上就是没有全面、正确认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表现。

1.2 没有全面发挥学生及教职员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并没有挖掘学生深层次的潜力,很多活动表面上轰轰烈烈但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十分贫乏,对学生缺乏深层次的影响和教育,很多学生对此类活动丧失了热情,逐渐失去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真正意义。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只有将师生的参与热情全面调动起来,充分发挥师生自身作用,这样才能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涉及人员众多、涵盖内容广泛,我们要努力实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建立一支高效全员化校园文化建设良性互动队伍。努力改变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组织队伍涣散、专业性不强、配备人员不齐以及参与人员水平不高等问题。

1.3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滞后,建设的方法与途径缺乏新意

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得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同时网络的影响对于高校也说也越来越深入,网络的出现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从事这方面的教育者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教育新机会。然而,网络文化又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宣传和管理的力度不够,很多大学生整天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不能自拔,许多大学生因此荒废了学业,这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都是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滞后不可分割的。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新意、缺乏特色是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开展的活动也是人云亦云、没有个性。校园文化建设趋同的问题在很多高校越来越突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新颖已经成为非常突出的制约因素,看到别的高校有的活动搞得很盛行立马就效仿而行之;看到哪家社团开展得很有气势,立马就全盘照搬也不加以吸收。如此下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就无法发挥出他的育人功能,改进迫在眉睫。

1.4 部分高校因多元文化冲击,理想信念的教育被弱化

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中国的文化格局、政治及经济发展开始出现新的变化。在文化方面,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还有当前已经严重影响社会进步的信仰危机和道德缺失,日益严重地侵害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从社会文化的总体布局来看,作为社会一个单元的高校,他的发展不能独立来进行,不能游离这个社会的大环境,因此这样的社会大背景加剧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多样性和挑战性。与此同时,弘扬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在社会、高校及学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不断弱化。当前校园里面存在着艰苦奋斗被淡化、理想信念模糊、团结协作较差、诚信缺失、社会责任感缺乏等严重问题。

2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2.1 全面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要全面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作为学校的领导层应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引导作用,使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深入到高校所有员工的内心,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作为高校政策上的支持与保障是必要的,在高校的长远发展计划中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一个校园文化建设齐抓共管的大好局面。当前,我们可以按照“八荣八耻”的具体要求,在课堂以及学生日常起居的场所实施道德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积极认识社会现象,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确保校园文化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有序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学生社团应加强自身优势作用的有效发挥,不能一味的依靠开展活动来维持,而应设法创新创意更好的精神食粮,促使校园文化的积极发展。

2.2 重视教育主体德育功能的发挥

校园文化策划设计范文5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建设;问题;对策

数字化校园是指高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以校园网络为媒介,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和大数据理念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资源进行数字化采集、加工与整合,拓宽延伸现实校园的时间与空间维度,实现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通过数字数校园提供的各项功能,实现教育科研环境全面信息化,提高科研质量,提升服务水平,促进人才培养,进而提高整个校园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

1 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观念滞后

从总体看,我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观念还比较滞后。一是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念较为落后。同时,仍有少数领导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错误地认为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无足轻重,对学生知识和综合素养的培养没有实质性的影响;二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对数字化校园认识不到位,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的先进教学理念,信息化的教学应用水平较低,严重制约了高校数字化校园工的全面实施。

1.2 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缺乏系统规划

许多高校开展校园数字化建设时,主要是解决当期的、局部的需求,没有进行系统的规划和部署,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导致大量公共信息资源得不到实质性共享,比如同样的学生信息会在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后勤管理处等部门各自系统中重复输入,这样就可能出现各部门统计数据不一致的现象。因为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技术规格,整个系统也面临维护成本不断增加和越建越乱的风险。

1.3 忽视教学系统的建设

在现在许多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比较重视各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使用,例如管理信息系统(MIS)、办公自动化系统(OA),这无疑对提高管理工作效率,起到了积极的意义。而对于教学系统的建设,则显得相对薄弱。特别是与教学密切相关的一些网络教学系统,例如课件库、辅助资源库、电子图书馆、网上备课系统、网上教学系统、网上考试系统等的建设,尚未进入到实质性的应用阶段。

1.4 缺乏监测评价体系

在校园的数字化建设过程中,一些学校只重视数字化建设的表面工程,比如花大价钱购买计算机,教学仪器等,但是并没有建立一个统一有效的管理系统,具体的表现是:校园中对信息平台进行管理的人员普遍存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并且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会使一些管理人员对工作不能产生较大的积极性,造成整个校园的建设出现漏洞。

2 促进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对策

2.1 提高对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认识的重要性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高校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先锋,是信息化社会前进的重要条件,数字化校园的成功建设更是实现现代化教学的保障。数字化校园完工后可将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各项业务流程实现统一化、自动化和规范化管理,减少人为因素造成工作失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为广大教职员工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管理目标;另一方面,数字化校园建设完成后将会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和优化教学资源,促进教学改革,推动素质教育进展。因此,数字化校园建设对于教育信息化关系重大。各级人员要提高对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认识的重要性,它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下一代教育水平的高低,应认真对待,科学部署,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总体规划,推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开展。

2.2 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各阶段建设目标

科学规划是做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关键,可以说,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大多与缺乏科学、全面的总体规划有关系。一个好的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可以保证在理念上、技术上和应用上的先进性与超前性,可以保证用有限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发挥出最佳效益,可以综合考虑当前需求和长远发展。为避免重复一些高校的老路,即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资金来进行各个系统的整合,而且效果又不好,因此一定要在前期就从整个学校全局的角度出发进行科学规划。首先,必须组织人员到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较高的院校和承建过此类项目的公司进行学习调研,充分吸取他们建设的经验。其次,要充分分析学校的需求,包括发展的需求,只有在建设前期充分做好各个部门的需求分析,才能产生实际效果。最后,按照总体建设规划,统一开发平台、统一数据库、统一交换数据格式、统一安全管理技术和模块接口标准,建立身份认证系统和个性化门户,根据实际情况分部实施各个建设目标。

2.3 加快数字化教学系统的建设

数字化教学系统的建设,主要包括了教学资源数字化;教案数字化;教学过程数字化、虚拟化教学等。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主要包括数字图书馆建设;学科资源库建设;教学课件和教学积件库建设。教案电子化建设就是变革传统教学方式,建立一套网上多媒体电子备课系统。在这套备课系统中,教师能方便地共享和调用各种教育资源、教学积件来组织教学课件,或调用已有的优秀教学课件。突破传统教案的局限性,制作出集声、画、图、文于一体的多媒体电子教案,创造出一个高度互动、个性化的智能化教学环境。教学过程数字化建设就是创造出一种基于计算机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之上的全新教学氛围,在这个充满以个性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以实现教学活动的最优化。

2.4 完善校园监测评价体系

由于数字化校园是一个虚拟环境,在上面的老师与同学都是利用数字身份进行教――学活动,这种活动的效率怎么样,就需要有一个行之有效的监测评价体系。建立一个校园数字化建设的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小组、数字化业务实施部门等,对校园的信息平台以及各项数字化工程进行定期的检查,找出发展中不足,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和评价。例如:要建设一个能为全校提供服务的信息数据中心,建立学校统一的身份认证体系,健全全校的计算机运用监督体系等。

参考文献:

校园文化策划设计范文6

关键词:警察院校;学生;社会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6-0096-02

由于警察职业的特殊要求,使得其对警察院校学生社会化的要求较一般院校更高,如今,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更使得社会、尤其是警察工作对警察院校大学生的社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警察院校自身的发展、管理模式以及警察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要求,使得警察院校大学生社会化问题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而课程作为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最主要的载体和平台,其在警察院校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各警察院校必须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社会化功能,不断提升学生的社会化水平,以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融入社会。

一、警察院校大学生社会化的基本含义

社会化本身是个含义十分丰富的词汇,其在不同的语境和视角下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含义,因此,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了定义。如有学者认为,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人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来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1]。有学者认为,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的过程[2]。有学者认为,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3]。还有学者从社会学的观点出发,认为社会化主要有三种角度,即个性发展的角度、文化的角度和社会结构的角度,从个性发展的角度看社会化,则社会化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社会化是社会和群体向个体传输文化、个体学习和认同文化的过程;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社会化就是使个体变得具有社会性,而其结果是培养合格的社会角色[4]。

由此可见,关于社会化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但尽管大家对社会化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些基本要素却是相通的,如强调社会化过程的终身化,强调对社会环境的认可与认同,强调个体与环境的双向互动等。而本文所说的警察院校大学生社会化主要是指警察院校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通过教育、学习、实践等活动所经历的社会化环节,逐步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通过社会的内化和角色知识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的过程。

二、警察院校大学生社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警察院校作为一种特殊的院校类型,其在很多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这既使警察院校走上了一条特殊的发展道路,同时,也对警察院校自身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和作用,尤其是对警察院校大学生社会化而言,其产生的消极影响更为明显,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第一,警察院校特殊的性别结构不利于学生的社会化。由于警察院校特殊的培养目标和工作需求,使得警察院校在招录过程中主要侧重于男生,由此导致警察院校男女比例失调,这虽然有利于对学生的管理,但却不利于学生人际交往,尤其是异往能力的培养和学生青春期感情的发展。这对处于青春期且社会角色有待明晰和完善的大学生而言,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第二,警察院校的办学规模和单一的学科、专业设置不利于学生的社会化。警察院校大多规模较小,专业较为单一,异质性不强,不利于学生多样化的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此外,由于警察院校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的限制,使得警察院校社团活动类型较为单一,且社团规模较小,不利于学校校园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不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和沟通。

第三,警察院校的办学传统和相对封闭的办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社会化。由于警察院校特殊的职能定位、专业学科结构以及与政府部门的特殊关系,使得警察院校大多相对较为独立,办学传统较为封闭,缺乏与兄弟院校及其他院校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这不仅不利于学校间的经验交流和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思想的更新和完善,也不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封闭的文化环境和教育理念既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增长和社会化的有效进行,也不利于其社会参与意识的养成。

此外,警察院校半封闭式的警务化管理方式,使得学生与外界的接触相对一般高校而言略显不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警察院校学生社会化的充分实现产生了一些消极的作用和影响。

三、警察院校提升学生社会化的方法与途径

第一,加强课程建设,充分发挥课程在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和影响。课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和平台,其不仅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想、理念,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制约着学生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素质,尤其是对警察院校学生而言,因其特殊的管理方式和办学模式,课程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更为明显和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各警察院校必须充分认识课程在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并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考核方式改革以及通识课程建设等层面着手,着力凸显素质教育的基本宗旨和要求,努力挖掘课程在提升学生社会化方面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并依托课程建设,全面提升学生的社会化水平。此外,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各警察院校要注意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不断改革、完善教材内容和组织形式,使其成为学生社会化的有效载体和平台。

第二,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顺利实现。实践教学作为一般课程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学生实践的主要途径,其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且,直接影响、制约学生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尤其是对警察院校学生而言,因其从事职业的实践性特征以及警察教育的职业性特征,更进一步增加了实践教学在学生学习、生活,尤其是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因此,各警察院校务必要在不断加强一般课程建设的同时,着力加强与之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其一,根据警察职业及警察教育基本特点,结合自身专业、学科及一般课程设置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确保课程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其二,进一步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不断提升实践教学内容的综合性、社会性、现代性和实用性,凸显现代社会的实际需要。其三,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不断提升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和水平。其四,进一步改革实践教学的考核方法和理念,真正从警察院校现代高素质警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出发,真正实行素质教育、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第三,加强课外活动建设,不断拓展学生社会化途径。课外活动作为学校正规教学活动之外的重要补充和潜在资源,其虽然在形式上没有统一的要求和规定,但其对学生的知识习得、习惯养成、素养提升以及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由于警察院校相对封闭的办学模式和警务化的管理特点,使得很多警察院校学生的社会化途径相对较少。在这样的背景下,课外活动对警察院校学生社会化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更为明显和深刻。因此,各警察院校要充分认识课外活动对学生社会化水平提升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并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活动的建设和完善。从现有警察院校课外活动的开展情况来看,无论是在活动的数量,还是在活动的内容和质量方面都无法满足警察院校学生社会化的基本需要。因此,各警察院校必须进一步加强自身课外活动建设,丰富活动形式,改革活动内容,提升活动质量,完善组织方式,形成体系、机制,打造自身品牌,以此通过课外活动的建设和完善,在不断提升自身校园文化建设质量和水平的同时,促使学生参与其中,不断提升学生自身的素质、能力及社会化水平。

当然,警察院校学生社会化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其本身需要多个层面、长时间的共同作用和影响,因此,各警察院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依托现代高素质警务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自身实际水平和未来发展规划,多管齐下,从多个层面着手,全面提升警察院校学生社会化的水平和层次,以此,为学生踏入社会、胜任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无增基,吴鹏森,苏振芳.现代社会学:第2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18-120.

[2]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