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文化的关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与文化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建筑与文化的关系范文1

关键词:建筑空间;文化属性;关系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财富的总和,所以建筑是文化的一部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形成了不同的建筑及建筑体系,这才有了西方建筑和东方建筑的不同。建筑不仅仅是文化遗产,而且全面地与人类文化领域相联系,映射着其他领域的文化,映射着人类的智慧,哲理和审美。所以,建筑不仅仅是人创造的物质对象,而且具有思想文化的双重J性。

1建筑是文化的载体

人类所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世界,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无不与文化相联系,任何由人创造的事物都是一种文化现象。建筑以形象表达出某种抽象的概念,这是建筑文化特有的功能,建筑所包含的信息是诸多艺术中最多的一种,包括时代、社会、国家和民族的政治、哲学、宗教、伦理、艺术、民俗等意识形态的内涵和文化,所以说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也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真实历史。

以故宫核心部分紫禁城为例,它东西长760米,南北长960米,占地72万多平方米。根据宫廷建筑的一般习惯,紫禁城也可以分作皇帝处理政务的外朝和皇帝起居的内廷两大部分。乾清门是外朝和内廷的分界线。外朝以“三大殿”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前有太和门,两侧有文华殿和英武殿两组宫殿。内廷以“后三宫”一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它的两侧是供嫔妃居住的东六宫和西六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宫六院。故宫的这种总体布局,突出地体现了传统的封建礼制“前朝后寝”制度。紫禁城主要建筑严格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上,特别强调其中的“三大殿”,“三大殿”中又重点突出举行朝会大典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此,在总体布局上,“三大殿”不仅占据了故宫中最主要的空间,而且它前面的广场面积达2.5公顷,有力衬托出太和殿是整个宫城的首脑。故宫整个的设计思想突出地体现了封建帝王的权利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

紫禁城在建筑色彩上也很巧妙。善于运用鲜明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房屋的主体部分,即经常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紫禁城,这座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中国古代建筑水平最高的建筑群记载了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民族、政治、哲学等等的社会现象。它记载了历史,承载着文化,凝聚着智慧,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世界的瑰宝。

还有许多古城遗址、要塞、废墟,或其本身已不具备艺术性,但作为历史的载体,仍然具有重要的精神文明价值。例如汉长城、高阙塞、统万城、黑城和新疆的高昌、交河、楼兰、重庆合川的钓鱼城等古城址,都是历史的见证。某些有代表性的建筑和历史名城、古城遗址就是“物化”的历史,就是文物,有其特殊深厚的审美内涵,而不仅仅是对其形式美的欣赏而已。

2文化指导建筑

人类一切的建筑设计活动,都是以某种哲理观念为基础的,这种哲理观念影响着人们的建筑观,指导着建筑的构思和营造。文化指导着建筑设计,并通过建筑向人们诉说着文化的情感。人类的建筑活动,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整合过程,建筑的艺术形式是对文化的一种表现。

2.1文化指导下的东方建筑

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天地敬若神明,对“天”有一种神秘感与敬畏之情。因此,从远古传下来的祭天、祭日、祭风雨、祭祖、祭星辰的原始情感,充分表现在建筑之中。中国有各式各样的祭坛,多以砖石为主,建有无屋顶的、露天的台,庄严肃穆,充分地渲染了儒家那种礼治思想。同时,儒家思想维护“周礼”,强调封建等级制度和大一统思想,中国建筑总体布局方式对称齐整,主次分明,表现出封闭、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是地道的儒家风范。深刻影响着中国建筑的形制布局。

北京四合院是北方规整式住宅的典范,分前后两院,前院横长,院门由于风水信仰多设在东南角,院内布置次要用房,后院方阔,通过垂花门式的中门进入,居中的正房体制等级最高,称为堂,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堂屋左右接建耳房,耳房和左右厢房都做居室用。各幢房屋朝向院内。有前廊,用抄手游廊把它们和中门连接起来。住宅常沿中轴线串联多座院落,中轴左右也可并联一串院落。北京四合院的这种布局,实际上是宗法伦理中“礼”的体现,家族中的“礼”主要表现为父尊子卑、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整个庭院的建筑秩序象征着家族内部的伦理秩序,同时体现出它和京城相通的尊卑分明、秩序井然和雍容大度的气质。

2.2文化指导下的西方建筑

西方国家的建筑也与中国的建筑一样,深受当时的文化影响,并随着文化思想艺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

在古希腊时期,雅典建立了自由民主政体,以雅典为主的希腊战胜了波斯,国民热情空前高涨,雅典帕提依神庙就是在这种自由民主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建造的。它的单纯、明朗和愉快的性格,体现了古希腊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为后人树立了“不可企及的典范”。哥特时期是被成为“黑暗时代”的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是社会的“总的理论”,它是包罗万象的纲领,整个哥特建筑都是当时时代精神的体现,其特点为:尖拱、高窗、壁墩和竖高的雕像都统一在向上的动势之上。哥特教堂是那垂直向上的狭高空间和体态都渲染着上帝的崇高和人性的渺小,带着极其浓重的宗教色彩。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因素冲击以教会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一场伟大的文化运动,在教堂建筑上,它的表现则是利用古希腊、古罗马神庙等建筑传统,创建出新的风格,以取代宗教味很强的哥特教堂。罗马圣彼得教堂是文艺复兴盛期建筑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罗马圣彼得教堂历时120年才建成,最大特点是集中式平面和穹窿屋顶,单纯而逻辑简明,富有纪念性,与采用拉丁十字平面、处处尖踏耸立、复杂多变的哥特教堂完全不同。

3建筑影响文化

建筑本是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活动需求而建,但在建造完成后对文化的影响很大。文化影响建筑,建筑影响文化,二者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和互动性。

西班牙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中的德国馆建于1929年,占地1250平方米。德国馆在建筑空间划分和建筑形式的处理上创造了新的成功经验,充分体现了密斯的“少就是多”。用新的材料和施工方法造出了丰富的艺术效果。密斯认为,当代博览会馆设计不应再用富丽堂皇的设计思想,应该跨进文化领域的哲学园地,建筑本身就是展品的主体。密斯在这里实现了他的技术和文化融合的思想。建筑的形体处理比较简单。屋顶是简单的平板,墙也是简单的板片,整个建筑中没有附加的雕刻装饰,所有构建交接的地方都是直接相接,没有任何过渡处理。同过去建筑上的繁琐装饰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以其灵活多变的空间布局、新颖的体形构图和简洁的细部处理获得了成功,严谨而有序的思想使密斯所坚持的“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对20世纪建筑艺术文化产生了广泛影响。建筑对现代材料的运用,对功能主义的考虑,对经济效益的考虑对现在设计有重要影响,对现代主义文化的意识形态起到奠基作用。

国家体育馆“鸟巢”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馆,承载了第29届奥运会、残奥会的开闭幕式,以及田径、足球等诸多赛事,已然成为北京的新地标。同时它与奥运盛世的新契合更使其超越了单纯的建筑意义,而成为一种文化象征,具有更多内涵。某种意义上说,鸟巢实际上是中国人文思想的复归。

在奥运之后,鸟巢更凸显了其文化的内涵,它是奥运志愿者的无私奉献精神,是民族自信心与民族凝聚力的团结精神,更是绿色、人文、科技的集中体现。它激发了中国文化的魅力,焕发着中国文化的青春。

建筑与文化的关系范文2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现代建筑;启示;发展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2-0019-02

一、城市建筑离不开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

(一)未来城市的初步分析

未来到底是怎样的?

我想这一直是我们所关注的话题。也是我们对于现世的一切,坚持下去、努力下去的一种动力,是对于美好的一种预期和希冀。未来的城市到底是怎么样的,也是我们更为关注的话题。

城市,首先是历史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硕果,这也便意味着城市是历史和文明的产物。纵观世界城市发展的近一百年历史,总共出现过三种大型的城市模式,分别是:浪漫主义的城市模式,现代主义的城市模式和后现代主义的城市模式。然而这三种城市模式,均可以用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在1898年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①来阐释。为了针对19世纪工业发展带来的快速城市化,试图建立未来城市的新模式。在霍华德的眼中,田园乡村是一切美好事物乃至智慧、财富的起源,工业的迅猛发展一方面满足了我们对于未来科技的好奇和期盼,也大大地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品质,但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工业垃圾,导致了严峻的生态环境,于是乎创立一个新的城市模式就必须考虑到工业文明的因素。它不能是虚拟的,而必须是现实可行的,不能像电影《大都会》②中那种一切细微末节都是经过设计,几何学与电气设备配合默契的预想化的虚拟的城市模式。城市是历史和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因此,城市必须是充满历史韵味与文化沉淀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你都能在城市中感受到文明的气息和现实的内涵,就像历史上那些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古城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文化名城,不论新城市如何的摩登、时尚、日新月异,最终让我们感悟的总是那些历史和传统。

(二)城市的生命力依然体现在历史和文化传统上

说到都市的生活品质问题,那必然离不开经济全球化这个话题。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迅猛扩充,带来的不但是经济方面的变革,同时政治、文化、艺术等多方面都遭到了侵袭。全球化带来的正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突飞猛进,带给了我们全新的大都市和高品质的生活。但是其负面效应也是层出不穷的。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已经造成了许多城市粗看起来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一个模式,毫无特色可言,失去了其本身所固有的地域性和文脉的延续性③。现在许多人都喜欢谈到的一个词叫做“未来大都市”。未来都市,顾名思义,就是不久的将来的大城市。我们都生活在现实的城市之中,而不是一直处于想象中的虚拟状态下,尽管现今的社会发展之快速令我们始料未及,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依然居住在现实的城市之中,所以我们在建造都市建筑时必须维持着现实的头脑,而不是保持一种对未来的幻想去建造那些闻所未闻、奇特思维的虚拟化的建筑。任何新兴的事物都需要一个支撑的基点,未来大都市也不例外,那便是一切都要建立在原有的城市基础之上,既要具有历史和现实,又要充满预期与希望。

传统意味着代代相传,不仅从过去延伸至当代,也将延展至未来。也可以说,传统分看得见的传统和看不见的传统。未来再怎么变幻莫测,都市的建筑都离不开传统的文化底蕴。要实现中国建筑的现代化,然而又必须完整保留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内涵,那就必须完美地融合中西文化。中国近代建筑是在独特的文化环境中形成的。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传统建筑复兴,是由一大批学贯中西的近代第一代建筑师们所倡导的,梁思成、杨廷宝、刘敦桢先生的贡献功不可没,第一代中国建筑师们奠定了中国近代建筑的基础④。但是我们现在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不同,历史时期也不同,不能像第一代建筑们那样去追寻中国古典主义建筑,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只有努力探寻出一条适合的道路,追寻现代化,以我们的传统建筑文化为根基。

二、近代日本建筑师对传统建筑的探索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日本的现代建筑一直处于亚洲领先水平,日本的许多建筑师也同样蜚声国际。这不仅仅得益于日本领先的经济水平,而且得益于他们与其他发达国家相互交流所获得的先进思想。但透过他们的作品,我们还可以感觉到一种更深层次的、更理性的、融合了日本民族特点与日本传统建筑文化息息相关的东西。

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走上了全盘西化的道路。那之后日本的建筑师开始摒弃东方传统建筑,把西方的建筑理念奉为神明,彻底抛弃了自己的传统,完全进入西方轨道。但是他们渐渐发觉到只有坚持自己本民族所特有的东西,即民族传统,才能在世界建筑领域获得尊重并占有一席之地,全盘西化并不能为他们带来任何的关注与侧目;任何形式的建筑都不可能凌驾于民族和历史之上,只有热爱自己本国的文化,通过对异文化的交流反过来认识到自身传统的价值,并能将民族传统风格继承发扬,才能得到世界的尊重。

水玻璃这座建筑位于日本静冈县,热海市面向太平洋的一块用地上,主要用途是宾馆。她是一座由纯玻璃打造而成的透明建筑,尽管在材料方面采用的都是玻璃、不锈钢等现代工业产品,但空间设计原理却是借鉴了日本的传统建筑空间。在日本的传统建筑中,非常注重地面的设计,把墙体的存在尽量抹去是一贯的主题。而在室内空间与空间之间的分割也尽可能的不使用墙体,采用拉门、拉窗等可动轻便的隔扇替代之。在水玻璃当中,同样重视地面的设计。隈研吾在对地面的处理中做了一个水的缘侧(注:日式房屋中缘侧即房屋中介于室内外的外廊),铺了水的地面是房子的主角,墙壁全部采用玻璃,这一切都是为了把建筑与其眼前广阔的太平洋结合起来,水缘侧的边缘采用整齐切断的处理方式让建筑与周围环境看起来更加协调融合。水玻璃的设计理念,正是建立在日本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异文化的交流反过来认识到自身传统的价值,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深思的。

作为一个建筑师,必须学会尊重每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才是建筑文化传承和发扬的有效方法,才是现代建筑师所应当侧重的目标和方向。并不需要如何过多的使用传统建筑材料,建筑作品也需要讲究一种“意境”,“物”虽不同,但“形神”俱在,使用现代工业材料一样能够把传统建筑所特有的东方神韵――“禅”表现出来,这种手法比一般的仿古手法要高明并且适合的多。

时代在发展,现在的我们,缺乏的是对异文化的交流并反过来意识到自身民族传统的价值,而且深刻领悟我国历史文化渊源并具有深厚文学功底的中国建筑师。通过隈研吾对于水玻璃的建筑理念和设计手法,感悟到“形”与“神”,我们的症结在于如何把看得见的传统和看不见的传统通过形神表现出来,着眼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特有的东方神韵在空间与细节的表达,致力于看不见的传统,而不是通常的仿古。

注释:

①详见《未来大都市与生活品质》,郑时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住宅科技》2004年第6期,第5页。

②电影《大都会》,德国导演弗里茨・朗格(Friz Lang)执导,表现主义科幻默片,故事设定在2026年,电影完成的100年后,人类被分为二个阶层,生活在截然不同的二个世界――权贵和富人都住在梦幻般的大厦里,每天过着享乐的生活;而贫穷的工薪阶层则长期被困在幽暗的地下城市,与冰冷的机器为伴。

③详见《未来大都市与生活品质》,郑时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住宅科技》2004年第6期,第8页。

④同上。

参考文献:

[1]郑时龄.未来大都市与生活品质.住宅科技,2004年第6期.

[2]郑时龄,章明,张姿.延续城市空间,汇入城市历史.建筑学报,2005年第6期.

建筑与文化的关系范文3

【关键词】建筑 前言 文化 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五年的企业靠机会,十年的企业靠老板,百年的企业靠文化,在企业进入文化制胜的今天,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在人文环境、文化修养、社会背景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的情况下,要凝聚为具有鲜明个性的先进文化力,唯一的办法就是培育出具有鲜明个性的企业文化并逐步形成具有“独特性资源”的核心竞争力,这才是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得以持续发展和有序经营并最终实现“做大、做强、做优”的发展战略目标的动力源泉。

一、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我们生活中经常挂在嘴边,看在眼里的字眼,甚至有人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中的文艺活动而已。事实上,西方一些从事企业管理研究的学者从各个学科的角度对企业文化进行了研究。现在普遍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传统,受到企业的创办者和企业发展历史的深刻影响。它是一个企业独有的,整个企业所共有的,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企业组成人员的思维和行动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无论企业是否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人们之间由于历史形成的约定俗成的价值理念、思维模式、道德意识的企业文化总是存在的。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从属于管理文化的一个子概念,它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包括企业形象文化,企业行为文化和企业精神文化,其中企业精神文化构成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企业文化追求的目标是:培育高效能的企业经营团队,以实现价值共守、精神共通、情感共流和命运共同。

西方著名企业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认为企业管理不仅仅是管理学科的一个分支,还是一种形式的文化,它是有自己的独特的价值认同、共同信仰、表达工具和表达语言的一种文化和艺术,而这些文化将是决定企业战略和组织目标成败的关键因素。世界上杰出的企业,不光有资金、技术的优势,更为重要的是经营管理方法的成功,而这又是企业文化的产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国内的企业,他们与国外知名杰出企业相比,文化继承和传播方面的工作还有很大距离,具体表现为市场诚信的缺失和激励方式过分依赖于物质刺激。无论何种划分方式,企业文化都包含三种基本要素: 企业精神,价值观,企业形象。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文化有助于实施组织经营战略,企业文化有利于发挥组织行为的功效,企业文化是塑心工程。

二、建筑企业竞争力

1、企业竞争力

竞争力是竞争主体在竞争中实现目标的能力,是人与资源的结合。企业竞争是通过商品和服务进行的,其中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缺一不可。企业的竞争力是在要素市场上买不来的,而是企业在较长的发展进程中积累性学习的结果。

2、建筑企业竞争力的内涵及特点

建筑企业竞争力是建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和使用的各种资源的相对优势能力。包括对自然资源、资金、劳动力、信息等的占有支配能力、创新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及实现自身持续发展能力等。建筑企业在施工技术、品牌效应、安全环保、管理理念等方面都可以建立企业的竞争力。建筑企业与其他行业企业的经营过程存在很大的差别,针对建筑企业自身特点,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单纯的某种资源的优势,而是其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实现其成功的项目。具体而言,就是以较快的速度、在尽可能低的成本控制范围内、高品质的完成建筑产品,在获得业主较高满意度的同时实现其经济利润。其中品质优势是建筑企业立身的根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其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是其深厚企业文化长期孕育的结果,建立先进的企业文化,形成以其为指导的人才、管理、技术、品牌等的综合优势,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三、建筑企业文化与建筑企业竞争力关系

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具有内在的密切的联系。企业文化具有增强企业核心竞力、提高绩效的重要作用。企业文化对于越是难于直接监督控制的行业,作用越大;越是竞争激烈的行业,作用越大。在不同的战略类型中,越是注重品质、注重差异化的战略,作用越大;越是注重服务的战略,作用越大。

1、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内在动力和基础

长远来看,企业的持续发展取决其核心竞争力的强弱,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生成的基础是企业文化的精髓——核心价值观。这种核心的价值观体现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渗透到企业机体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部分,对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是靠企业文化的建设来维持和发展的。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具有导向作用,对核心竞争力产生重大影响。

2、企业文化是激发企业中人的作用,推动企业竞争力提升的源泉

(1)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企业文化在价值观层上,与员工认同并支持的目标有机结合,促使员工建立共同的愿景,对员工深刻持久的激励作用,并使其在工作中有更好的表现。良好的企业文化会对员工的绩效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它能够带动员工树立与组织一致的目标,建立责任感、认同感与荣誉感。建筑企业员工工作条件相对艰苦,环境较恶劣,企业文化能够有效地提供积极的精神环境,激发员工的高昂士气,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组织运行效果。其以强大的凝聚力使企业成为统一协调的整体,不断地推动核心竞争力的发展。

(2)企业文化的凝聚作用。人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第一要素,建筑企业人员层次多、分散性大,企业文化以人为中心,潜移默化的影响员工的意识和行为,协调组织运行中个人目标与企业整体目标之间的矛盾,激发员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与高凝聚力的绩效标准相结合,使员工以共同的目标团结在一起,把工程做好,高效地完成任务。

(3)企业文化的道德标准作用。企业文化对员工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无形地指导和影响员工行为,形成员工的自我约束。企业文化的理念体现在每个企业成员的价值观念与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之中,融入进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冲突处理方式之中。建筑企业不仅本身人员层次多,且每一个建设项目都要涉及到许多参与方,建筑企业要与多方打交道。企业文化不仅可以作为企业内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标准,并且可以为企业在处理与企业外部各方冲突时提供思路,造就道德的企业,道德的个人。

3、企业文化建设对推动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的作用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企业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粘合剂,也是企业的剂,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可以把企业所有人员紧紧的团结在一起,使所有人都目的明确,步伐一致。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础是企业文化追求的根本目标。企业的根本目标正确,就能实现企业与个人双赢,就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为企业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 企业文化的导向包括价值导向和行为导向,企业的价值观与企业精神能够为企业提供长远意义的、更深远的正确方向。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的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3)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人内在的潜力和智慧诱发出来,使员工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提高所有人员的自主管理能力和自主经营能力。约束那些不利于企业发展的不该做、不能做的行为,提高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优秀的企业文化塑造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对企业树立信誉,扩大影响起着巨大的作用。企业文化是生生不息的,它会促使企业在可持续中健康成长。企业文化也成为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精神动力。

结论

总之, 一个企业的动力及凝聚力都来自于企业的文化, 没有一套成功的企业文化, 企业的生命力是有限的。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建筑施工企业文化建设自身的内涵和外延, 结合自身的经营情况, 不断挖掘和完善企业的文化建设, 确保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惊涛骇浪中获得持久深层的发展动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企业人心团结、目标一致的跨越式发展。企业文化不能使企业成功,但可以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建筑与文化的关系范文4

(常州工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摘 要: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合理开发或整合宗教景观资源是尊重历史,延续历史文脉的明智做法,可以彰显宗教独有的精神层面的功能,对完善人文素质,拉动地方经济,提升和谐城市品牌等方面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宗教;文化景观;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TU-8文献标识码:A

Construction and Elevation of the Attraction in the Religious Landscape

WANG Rui-xia

宗教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种反映,更多地表现为深入人心、慰籍心灵的精神作用,影响着亿万人民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具有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组织力量。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宗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部分, 并在整个社会的和谐构建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现实生活中人们还没充分认识这些寺、观、教堂的历史文化价值,而常常出现各庙主持大兴土木,各自为阵的局面,对社会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本文以与寺观教堂的相关景观规划领域的案例为切入点,做出了粗浅的思考.

一、宗教主题文化景观的构建元素

宗教主题文化景观规划是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其整体规划要以高屋建瓴、俯瞰全局的视角,将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宏观与微观相互因素提取、融会和整理,把各地不同的宗教概念分类系统整合,并作统一的策划和规划设计。

在对待具体宗教主题文化景观时,对内要将它看作宗教主题文化景观的整个旅游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对外要客观分析它所处的区位和整个市场环境,这样才能有效开发和利用各地宗教文化资源,形成独特的景观吸引力,才能把寺庙、教堂建设提升到一种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的高度上。

宗教主题文化景观具有这样一些独特的文化价值:

(1)宗教主题文化景观的物境原趣

物境原趣是宗教景观满足功能、构建吸引力的基本保证。宗教主题文化景观规划建设所面临的最根本问题是使用:其功能布局是否合理,特殊的地形更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满足人们对户外公共活动空间的需求。景观建设最理想的是利用自然界原有的地形,它是亿万年逐步形成的,具有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协调,利用起来既省工力又有丰富的自然情趣。

从老庄崇尚自然到以表现自然美为主旨的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园林的出现、发展,都贯穿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观念。这个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创作,强调“法天贵真”、“天趣自然”,反对成法和违背自然的人工雕凿。计成在《园冶》中论及叠山时,提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也是把“自然”作为园林景象创作的原则和艺术标准。

如:江苏武进横山的白龙观扩建项目。本人综合考虑项目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拟在项目区建立一个以“道教文化”为背景的,以道家审美体验为主的休闲度假娱乐区。本项目分为五个功能区,其功能体现为人们对财神的祈福、自然生态旅游、道教文化博览、品茶与太极健身运动旅游等。

(2)宗教主题文化景观的情境哲学

宗教主题文化景观吸引力构建中不可忽视的是对于大众心理需求的揣摩迎合。应当符合聚居者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审美情趣,体现不同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的审美差异,在呼应聚居者内心的归属感的同时,延续地方文化特色。在武进兴教寺扩建项目中,本人结合本项目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等实际情况,理性地把握洛阳镇的实际需求,我们大胆创新,将传统宗教文化、“农家乐”生态旅游产业、民俗文化产业有效组合,形成独具特色的策划方案。形成特色:一街:沿河道创建传统小吃、土特产商店、“农家乐”家庭旅馆一条街。两殿:大雄宝殿和天子殿三园:“莲心禅韵” 文化生态园、因果城宗教民俗文化园、洛阳民俗文化工艺品开发创意园;

(3)宗教主题文化景观的意境升华

现代社会,快速的社会发展更加令人容易丧失目标和缺乏安全感。人们更加关注对于精神境界的探索和依赖。宗教主题文化景观规划应当迎合这一需求,全力创造美好、积极向上的景观风貌,让人们领略到健康安全、充满希望的聚居环境.

以佛教文化为例,它的传播产生许多著名的故事,这些故事中饱含普度众生的理想,将这些乐观积极的故事与健康养生的佛教方法引入到景区,从救助受灾群众到教诲失足的青少年,以慈悲的心劝化众生,注重人们的精神需求,通过美的环境与愉快的精神生活,将吴文化的传统美德与佛教的众生关爱之心相互结合,永远把人民大众的需求放在首位,有机的结合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现代园林的优越性,创建更完善的人性化现代园林和极乐世界。

二、宗教文化景观吸引力的构建方式

各宗教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人类文明,许多古老的文化和艺术又通过宗教这个载体传承至今,如佛、道寺庙、基督教堂、清真寺等宗教活动场所都是文化遗址的物质部分,包含着人类文化思想的精华,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

在特定地理环境中所形成的宗教景观及其文化内涵是一定地域内最具特色、最具魅力、最具影响的文化表征之一,宗教也因而成为特定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旅游生产力要素。只有那些以城市文化为导向而建立的宗教主题文化景观,才具备宜人持久的吸引力。

宗教主题文化景观构建的三元素作为设计整和的依据,宗教主题文化景观规划及其展现方式可分解为三个层次。

(1)艺术形象――景观精神心理满足与行为方式引导。

(2)艺术语言――景观形态作为独特的文化符号如何去展示自己是设计的重点。

(3)艺术意蕴――生命意义。如禅宗美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追求生命自由的生命美学,揭示了禅宗美学所包孕的人生意蕴。

三、宗教文化景观吸引力的提升

对文化尊重的一种表达,是现代化城市建设观念的一个进步,各政府部门应将塑造城市特色和城市特色文化主题规划放在首位,在进行城市建设的资源整合中,应遵循“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共建和谐”的原则,先做城市发展定位分析,城市品牌概念定位,城市营销策略.

提升宗教主题文化景观吸引力,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整体规划原则。宗教文化景观规划注重内涵建设,从宗教美学的理论基础、逻辑起点、价值取向、境界追求等几个方面开展艺术设计对当代人以智慧的启迪,宗教以劝人向善为根本,宗教建筑的扩建可以增添诸如公园、养老院、公墓及慈善类机构,则能体现公益原则,让有心向善的黎民百姓能有信仰和活动的场所,对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二是主题突出原则。带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过去曾历经辉煌的旧有城市景观格局可能在新的社会发展秩序下无法生存。在此,应当更加强调宗教主题文化景观所带来的历史归属感。宗教主题文化景观的建设活动应当融入到城市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去,这样才能保证城市景观对于聚居者的长久吸引力。

三是生态文化观。景观是以天为顶,地表为底,在一定的范围内的户外的空间以及它所包含的有机、无机、有形、无形的因子及其互相之间互动所产生的自然效应的组合,生态、环境、文化是景观营造的内涵。

四是科学发展观。作为城市特色和城市特色文化主题中的重要部分,宗教主题文化景观吸引力构建与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的互动联系.宗教主题文化景观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留存与创新两大问题。

围绕当今社会的三个需求,第一个就是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第二个需求是城市化,第三个需求是游憩和旅游化,我们设计者要特别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处理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处理好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只有这样我们宗教文化主题的景观规划就能真正将城市旅游品牌建设落到实处了。

建筑与文化的关系范文5

关键词 自主学习 Flow体验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C444 文献标识码:A

Flow体验是指人们对某一活动产生浓厚兴趣并推动个体完全投入其中的一种积极情绪体验。具有技能挑战平衡、行动意识融合、清晰目标、明确反馈、全神贯注、控制感、自我意识丧失、时间变换、享受体验9项特征。以教育为背景的Flow体验研究很少,大学阶段的自主文化学习较为普遍,在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及教师指导下,学习者要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实现具体学习目标,因此探索大学生自主文化学习中的Flow体验更具现实意义。本研究将自主文化学习范围限定为上一门喜欢的课、完成一项有难度的作业或实验、看一本有价值的专著等。

有研究发现,Flow体验有助于提升幸福感,与降低压力、积极情绪、生活满意度之间显著正相关。由此看出,Flow体验与心理健康存在相关,本研究旨在探寻大学生自主文化学习中的Flow体验能否预测其心理健康水平。

1研究设计

1.1研究对象

对大学四个年级学生分层随机抽样,发放问卷280份,收回有效问卷193份。男生75人,女生118人;大一48人,大二47人,大三50人,大四48人。

1.2研究工具

1.2.1特质流畅量表-2

包含九个维度,33题,五点计分,本研究中问卷%Z系数为0.861。

1.2.2心理健康自测量表

包含正向情绪、心理症状和负向情绪、认知功能三个维度,15题,十点计分,重测信度为0.791,本研究中的%Z系数为0.859。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Flow体验与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比较

通过分析发现,Flow体验总分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自我意识丧失、时间变换两个维度,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享受体验维度,男生得分显著低于女生。男女生心理健康差异不显著。

2.2年级差异比较

通过分析发现,Flow体验和心理健康总分在四个年级上均无显著差异,清晰目标维度,大四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三;时间变换维度,大四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大二、大三;心理症状和负向情绪维度,大四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其余年级。

2.3 Flow体验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通过分析发现,Flow体验总分与心理健康总分显著正相关,Flow体验九个维度与心理健康三个维度间大部分也呈显著正相关。

2.4 Flow体验对心理健康的预测

以Flow体验的九个维度为预测变量,心理健康总分为结果变量,采用逐步进入法进行回归预测,得到回归方程:

心理健康=2.607+全神贯注*0.543+挑战–技能平衡*0.620+控制感*0.305-时间变换*0.2988。

该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R2=0.484,说明全神贯注、挑战技能平衡、控制感、时间变换四个维度对心理健康水平有预测作用。

3讨论

3.1不同性别、年级的Flow体验、心理健康特点

本研究被试以文科生居多,学习方法类似,且自主文化学习范围有所限定,因此Flow体验不存在性别差异。同时,女生喜欢结伴学习,男生擅长独立思考,因此男生更容易融入到学习中,降低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失去对时间的正确觉知,女生更愿意分享完成任务的喜悦感,并将其作为强化未来学习的最好鼓励。大四学生即将毕业,面临升学或求职的抉择,比起低年级学生,更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因此大四学生目标性更强。但是,时间有限任务重,他们对时间变换的感受就会低于其它年级。

大四学生比其他年级的心理症状和负向情绪少,说明近年来学校加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一定作用,大四学生在人生转折点虽压力重重,但学习目标明确,Flow体验提供给个体幸福感、积极心理、低紧张度,加之四年来的相关社会实践,耐挫、耐压力性有所提高,而低年级学生对未来还处于迷茫状态,面对各种挑战不知所措。

3.2 Flow体验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Flow体验与心理健康显著正相关,即越能体会到Flow体验,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全神贯注、挑战技能平衡、控制感、时间变换四个维度对心理健康水平有预测作用,解释率达到48.4%。自主文化学习中,通过挑战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感受自己技能和挑战水平的平衡、掌控挑战任务的进展,以至于失去正确的时间知觉,这种体现自我价值实现的Flow体验增强了大学生的幸福感,使大学生对学习更满意、更乐观,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研究者建议,学校教育不应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灌输,更应该注意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工作者应当为学生创造产生Flow体验的条件,激发学生Flow状态,从而提高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宪华.大学生休闲活动中的流畅体验与身心健康的关系[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建筑与文化的关系范文6

论文摘要:本文归纳了地域化建筑的环境特征、文化特征及经济技术特征,探析了国内外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的创作思想和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了地域化建筑创作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重点通过“建筑室内与室外的关系”、“原型”的;用和“建筑与自然的对话”这三个方面的分析,归纳了建筑师在创作地域建筑中的几个要点和原则继而探讨其形式生成的逻辑性,并对建筑形式的创作进行了理性的分析。最后,通过对建筑文化特征和文化内涵的探讨,来分析地域化建筑设计语言所具有的价值观念:

在建筑创作的设计思想上。现代主义建筑创作思潮以其“国际式”建筑风格宣告了某种建筑价值的普遍性和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适性,从而在过去的大半个世纪内成为主导建筑领域的一种思想体系。正如格罗皮乌斯所说“希望开展一种世界统一的景观,这是我们 时代 的面貌 ,强调从个人 的局限 中解放精神价值的需要,并把它们提高到客观有效的高度——在现代建筑中,什么是个人的和民族的客观性是相当清楚地被注意到了。以世界交流和世界技术为条件的现代统一趋势,正超越国界,在所有的文化领域中发展,而个人和民族却仍然被约束在这个界限内。建筑总是民族的,也总是个人的,但又是三个同心圆——个人、民族、人类,第三个也是最大的一个,包含其他两个,因此标题为:国际建筑”(1)。这种思潮在过去的大半个世纪内成为主导建筑领域的一种思想体系。然而,即使在“国际主义”流行时,也存在着地域化建筑创作设计思潮的潜流。随着人们面对不断增长的趋同性和世界化的巨大压力,愈来愈多的人们认识到地域特性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地域化建筑创作设计思潮扎根于“当时与当地的现实生活”,其生命力蕴藏于“当时与当地的现实生活”之中。其建筑创作作品体现出了建筑所处地域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背景。地域化建筑创作针是对现代建筑国际式风格所表露出的建筑与自然的对立,割裂了建筑与地域文化的紧密联系等问题而提出的。这些问题引起 了世界范围 内的建筑师对于建筑 与自然 、文化的关系深层次的思考。在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想中,包括了对于建筑含义的更广泛的认识,突破了建筑本体的局限,强调了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及对于地域文化的认同。

一、 地域化建筑的特征

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包涵了一个广义的建筑概念,相对于现代主义建筑创作思潮中的“国际式”建筑中的普遍性特征,它更强调建筑的地域性的特殊性和客观性。它体现了地域性的环境特征、文化特征和技术、经济特征。

1.地域化建筑的环境特征

建筑产生于环境中,建筑与环境的对立统一构成了千百年来人类建筑活动最基本的矛盾关系。自然环境是建筑赖以存在的物质前提。人类的建筑活动就是从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之利。从人类早期的聚落选址以及其原始建设形式演变的进程中,可以看到它们是如何在特定的地域中取自然之利,避自然之害。展现环境特色。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随着人类建筑技术水平的提高,这种对地域性环境特殊性的表现从最初的无意识或被动的行为,逐步转化成自觉和积极的进取与创造而延续至今。

2地域性建筑的文化特征

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都有其各具特色的文化,“每一文化有它赖以成长的肥沃土壤,有缔造它的伟大人民,还有杰出的代表人物,当然也必然有其杰出的城市建筑与园林作品,在这些杰作的背后。更蕴含有智慧、哲理,反映着民俗、风情… …”。文化根殖于当地人民的生活之中。正是它们孕育了地域性建筑文化与场所精神。“文化是经济和技术进步的真正量度”;“文化是是历史的沉淀”,建筑创作观念的地域化趋向意味着在世界文化丛林中找出地域文化环境中那些既根深蒂固又充满活力的设计思想。挖掘地域性建筑的文化特征有种种方式,如从地方的气候特征出发寻找地域性建筑文化;从挖掘地方传统文化中寻找失去的建筑文化,等……

3.地域化建筑的技术经济特征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种技术并存的时代,由于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使得建筑技术因地域不同而呈现出丰富多样性,例如高新技术、传统技术等。从而不能单纯地认为建筑中体现的经济与技术特征对于建筑的决定作用。建筑技术经济的特征应深深的扎根于 “当时和当地的现实生活”,应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技术条件 ,发挥创造力,挖掘技术潜力,创造富有特色的地域性建筑,这就是地域性建筑的技术经济特征的内,涵与意义。在地域化建筑创作中。建筑师们总结传统经验,走适宜技术的道路,并且积极地融汇各种技术,推动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的发展和形态的创造,出现了丰富的建筑设计理论和建筑设计作品。

二、研究方法

地域化建筑创作的涵义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作为一种设计思潮被人们所关注,主要是因为人们普遍意识到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中的国际式建筑风格对于人类社会造成诸多的社会问题。同时,该创作思潮本身就是反对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中所宣告的某种建筑价值的普遍性和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适性,强调地域的特殊性和多元性的价值观念。这就造成了地域化建筑创作概念上的宽泛性,它包涵了诸多的设计流派和设计手法;追求多元性的价值观念作品散布于世界各地,形态和创作手法上丰富多样。这也造成了分析的难度。

建筑设计语言作为建筑创作的落脚点,清晰地表达了建筑创作的思想。本文透过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影响下的各种纷繁的创作流派和设计手法的外表,从分析建筑的设计语言着手,来探析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过程中的创作思想和价 值取向,从而避免了单纯从理论上进行探讨所产生的空泛性。

某一特定的建筑设计语言是关于某一特定的建筑在设计构思、建筑的空间与形式、及设计观念的综合。就建筑设计语言本身而言,内容也极其丰富。不同的地域之间。设计语言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不同的建筑师所使用的设计语言也各具特色;另外,设计语言中存在着传承性,它含有先前建筑创作之中沿用至今的习惯做法和前人的经验。这就造成了在界定具有地域化特色的建筑设计语言的范围中存在着模糊性,和它内部所含内容的宽泛性。但是,建筑设计语言清晰地表达了创作者的设计思想。在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建筑设计语言体现了建筑师所面对的具有共性的实际问题,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具有共性的价值取向。因此,本文通过建筑室内与室外的关系、“原型”的引用和建筑与自然的对话这三个方面的分析,归纳了建筑师在创作地域建筑中的几个出发点,即“处于起源状态下的概念或形式”(3)。继而探讨其形式生成的逻辑性,对建筑形式的创作进行理性的分析。最后,通过对其文化特征和文化内涵的探讨。来分析建筑设计语言所具有普遍的价值观念。

因为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产生于人类社会向工业文明转化的过渡时期 ,它在否定以往的建筑创作思想的同时建立新的建筑艺术形式和设计观念 ,这种新的建筑艺术形式和设计观念产生了划时代的革命意义,它的合理成分被后来的各个设计流派所吸收、继承。所以,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具有传承的关系。本文在分析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的建筑设计语言时,以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艺术成就为原点,通过探讨它们之间的否定与继承的关系,以便于对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建筑的设计语言产生和演变的脉络有深刻的认识。

1处于起源状态下的概念或形式

在这里,处于起源状态下的概念或形式是指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时的出发点,是建筑师对于设计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后。对于建筑设计的总体构思。它对于建筑所采用的设计语言具有指导意义和规范作用。在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针对现代主义建筑运动所呈现出来的主要问题:建筑与自然形成对立、割裂地方文化,于是建筑师们开始重新进行思考,并重新确立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并重新认识地方性文化在建筑中的价值。这是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主要原因,也是该思潮所而对的主要问题。例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朱文一在 1996年上海住宅设计国际竞赛最高奖方案“绿野·里弄构想——人与自然的对话”中,将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和延续地方性文化作为构思中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出发点,引发出建筑与自然的交融的建筑构思,并引用了当地传统建筑中典型的建筑形态“里弄”作为设计原型。勒·柯布西耶在其建筑创作中,引用了地中海民间建筑的外观式样作为其建筑形象构思的源泉;本文在对于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建筑设计语言的分析中,着重分析了建筑创作领域中“建筑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原型结构”的引用、“建筑与自然的对话”这三个处于起源状态下的概念,由此引申出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影响下的重要的设计概念及创作手法。

(1)建筑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

建筑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是建筑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的矛盾 ,它涉及到建筑室内外空间的创造及空间的界定,并引申到城市设计中建筑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同构关系。从建靴作历程来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创作思潮的影响下,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中。对于这一矛盾有着不同的理解。例如,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在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内外有别”的礼制的影响下,中国典型的民居“四合院”呈现出对外封闭,对内与自然亲和的水平延展的院落形态:在现代建筑运动中的建筑大师勒 ·柯布西耶在萨伏依别墅的创作中体现出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对于建筑与自然二元对立的理解。以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中相对于这一矛盾所呈现出的设计概念、空间与形式为出发点,在地域化建筑设计思潮的影响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地域环境中,不同的建筑师发展了诸多的建筑设计概念,运用到他们的建筑创作中。例如,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所提出的“灰空间”的设计概念;美国建筑师文丘里所倡导的以功能为引导的室内外二元关系的协调。

(2)“原型”的引用

荣格认为,“原型”是一种普遍存在着的心理活动的基本模式,这种基本模式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遗迹,那些典型经验的积累和浓缩。从科学的、因果的角度来看。原型可以被设想为一种记忆储藏,它来源于同一经验的无数过程的凝缩。在建筑学领域内,“原型”是存在于传统建筑文化之中的一种典型的形态,它凝聚了聚居在当地的人们所特有的哲理、情感和艺术修养 ,体现了在传统建筑文化中,人们对于人与自然等多种深层次的矛盾关系的理解。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并正确地反映到建筑作品中,是地域化建筑创作所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其创作设计中,把传统建筑文化中的“原型”引入到新的设计观念、新的技术材料、新的价值观念之中,使它融人到现实生活中,使建筑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延续。

(3)建筑与自然的对话

建筑与自然的对话反映了地域化建筑设计思潮中探求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设计观念。风、光、水等自然要素和环境景现在建筑创作中,作为构筑空间的同位体,展示出建筑师对于建筑与自然的关系的观 点和主张。英国著名的建筑师罗杰斯曾经说过:“建筑是捕捉光的容器,就如同乐器如何捕捉音乐一样,光需要可使其展示的建筑”。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把光作为一种自然要素融入到建筑的形体构成之中的设计概念。勒·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路易斯·康的金贝尔美术馆、约翰逊的水晶教堂均充分运用了自然光的特性,塑造出了一种神圣、脱俗的空间。建筑大 ifi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则融入在自然环境之中,展现了极高的建筑意境。

2.形式生成的逻辑性

在建筑形式的生成过程中,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不可或缺。建筑作品以其形式展现出自身的特征,表达了建筑的文化含义。形象思维决定建筑的形象特征和图形品质,它使建筑作品产生出区别于其他建筑的特殊性,创造出了建筑独特的意境。同时 。在建筑作 品的创造过程 中 ,逻辑思维则抓住了建筑创作的共性和普遍性.它体现在建筑作品的创造过程中对于诸多矛盾处理的整体把握。形式是建筑创作中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最终落脚点。通过对于形式生成过程中所具有逻辑思维的分析,使我们能够透过纷繁的建筑作品的表象,对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具有共性的形式生成规律进行总体的把握。在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建筑师在新的设计观念的指导下,面对了许多新的设计问题,新的建筑设计要素也随之引入到建筑创作之中。使得建筑学的含义和内容得到了扩展。另外,相关学科的成就被引入到建筑学科之中。这就使得在建筑形式生成的过程中,设计方法发生了转变。相对于以往的建筑设计方法,具有新的内容。

3.形式与空间的文化含义

“每一文化有它赖以生长的肥沃土壤。有缔造它的伟大人民还有杰出的代表人物,当然也必然有其杰出的城市建筑与园林作品,在这些杰作的背后,更蕴有智慧、哲理,反映着民俗、风情……”。在文化层面上,地域化建筑设计作品的深层意念中有着地域文化环境中那些既很深蒂固又充满活力的文化含义,这些文化含义物化为丰富多彩的建筑作品中的形式与空间。它们决定了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时的价值观念。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所具有的文化含义表现出诸多表面上自相对立的性格特征,它反对现代主义建筑创作思潮所宣扬的某种建筑价值的普遍性和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适性,从而追求其地域的特殊性,同时,各地域之间文化价值观念多元并存:它力求延续地域性传统文化 。同时又关注当时与当地的现实生活,表现出文化价值的原创性:它对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合理内容和地方传统文化价值兼容并蓄,同时又追求自身所特有的、符合当今社会的文化价值。通过对于这些表面上自相对立的性格特征进行对比分祈,可以深刻地揭示出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所追求的文化价值取向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本奈沃洛西方现代建筑史邹德侬、巴竹师、高军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