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经济的解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然经济的解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然经济的解体

自然经济的解体范文1

[关键词]自然经济;;实业救国;民族工业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08701

现有的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的专题二第一课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按教材该课教授的内容主要有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背景、途径、时间、地点、特点及其初步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该课之时,往往仅是注重对民族工业的各种知识进行识记,而对这一时期的经济变革和转型认识不足,从而导致无法多方位立体地认识这一阶段的历史。观察历史现象的变化,学会从中分析影响历史现象演变的相关因素是历史学科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晚清社会是个剧烈变革的时代。近代民族工业作为一种中国自有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因素,出现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晚清社会,是晚清经济领域的重大变革和转型。近代民族工业强调的是生产的机械化和工业化,而传统的自然经济则是强调耕织结合、自给自足。近代民族工业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如何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晚清社会生根发芽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历史细节。本文将从促进这一时期的经济转型的三个细节来分析、探讨晚清社会新经济因素得以生根发芽的动力。

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中国自然经济瓦解

要理清近代中国经济的转型,得先从近代中国的自然经济解体谈起。所谓的自然经济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所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满足本家庭的需要。以后,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外国资本主义对我国进行商品输出,大量的西方工业产品出现在中国市场,首先受到冲击的是中国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因为西方国家通过机器生产出来的洋纱、洋布不仅价格低廉,而且成色更好,中国原有家庭手工业难以与之抗衡,走向破产。自然经济走向解体的一重要标志就是家庭棉纺织业的衰败,在经济模式上表现为自然经济的耕织结合走向了耕织分离,自给自足遭到破坏,逐步被卷入商品化浪潮中。自然经济的瓦解为民族工I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这一经济转型细节有着一系列特点:其一,旧的经济模式瓦解不是来自内部动力,而是主要在外部因素的作用下被动地走向瓦解,带有被动性和强制性。其二,带有浓厚的不平衡性,即自然经济瓦解最为明显在沿海沿江通商口岸及其附近的区域,而在中国内地的农村自然经济依然根深蒂固。

二、清政府的推动

19世纪60至90年代清政府的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主张向西方国家学习科学技术,创办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重要一步。就其对中国近代经济的转型而言,我们一般认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那么是如何促进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的呢?其一,在重农抑商盛行的传统社会里,人们普遍形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以商为末”的观念,宁愿花钱捐官以提高社会地位。以清政府官员为主导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同时也形成了一个亦商亦官的群体,许多达官贵人以兴办洋务为荣,冲击了传统“以商为末”的观念。其二,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企业为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兴起和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其三,洋务派及时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企业管理模式,如轮船招商局在发展的过程中引进了西方的股份制公司组织形式,有利于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筹资等问题。

三、民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实业救国思潮是指试图通过兴办实业建立起独立自主的中国经济体系,以此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以达到救国的目的。这一思潮认为西方国家之所以强大是因为重视商务,中国要走向强大,抵制西方经济侵略必须重视发展实业。因此面对民族危机,中国人进一步认识到重商的重要性,打着救国的旗号发展实业,进一步冲击了“以商为末”的旧观念。

行文至此,笔者仍未确切地界定本文的主角: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所谓近代原本是作为时间段的含义,此处的“近代”一词则更注重工业上采用机器生产以区别古代手工业。至于民族工业,广义上讲是指我们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工业企业。此类企业分为官营和民营。因此狭义上的民族工业往往仅指民营的工业企业。中国的近代民族工业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模式,作为完全区别于传统自然经济的新经济因素,如何能够在自然经济的土壤中产生和发展?本文从以上三个角度的观察来分析晚清经济领域的变革。试图通过晚清经济变革这一历史现象来引导高中生重视关注历史现象的演变,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史实记忆学习上。

[参考文献]

[1]于素云.中国近代经济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

自然经济的解体范文2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学有效性;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224-01

一、精研课标、情境导入

掌握课标是确定每一节课教学目标的依据和基本前提,也才能保证在45分钟内集中“火力”突破重难点。课标就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在课堂中紧紧围绕课标展开教学,有选择性地安排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从而才能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打造高效课堂。《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课程标准》要求“简述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根据内容选择恰当的导入方法,引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对每堂课的学习成功与否起着重要的作用。如《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激趣导入,向学生展示中国古代男耕女织图和近代的工业生产图,提问学生两幅图有何不同,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这种变动是如何发生的?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这堂课的成功打下基础。

二、明确目标、探究阅读

这是一堂课关键的一步。布鲁纳发现法认为,教师不是将学习的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教师扮演学习促进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对这种情境发问并自己探究阅读,让学生从中有所发现。设问时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抓住重点,就基础知识点、难点的切入点设问,如《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阅读时,打出幻灯片:

1、主题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问题1]: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2]:自然经济是如何解体的?

[问题3]:自然经济解体的后果是什么?

2、主题二:

[问题4]:的时间、指导思想、旗号、代表人物和结果分别是什么?

[问题5]:的具体实践内容。

[问题6]:失败的标志和原因是什么?

[问题7]:应如何评价?

3、主题三:中国产生

[问题8]:中国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问题9]:中国代表企业有哪些?

[问题10]:中国的特点是什么?

第2、4、5、9题是基础知识点,第1、6、8题是重点,第3、7、10题是难点。这样既抓住了基础知识,抓住了重点,也为化解难点,引导学生把握知识,发展学生思维打下了基础。这一步实际上是教师紧紧围绕课标巧定目标,将教材内容通过具体问题呈现,由学生自行探索解答或启发解答的过程。为逐步发展到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定目标,再自我探索解答架通桥梁。

三、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这是一堂课最重要的一步,是在第二步教师定出目标,学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与第二步相连最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步先由学生解答,对于基础题学生很快能解答。对于重难点,我会根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教学思路让学生掌握。如对于主要史实,学生已经从上学期的政治史学习中了解到“内忧外患”的历史史实。因此我会从发生的时间上下手,让学生回顾当时的历史背景,从而得出“内忧外患”的结论。也就是完成了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发生的原因。”然后我会提问学生一个问题“既然清政府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进行,那么也就是说最根本的是为了解决当前内忧外患的局面。那么同学们,我们可以知道它的根本出发点也就是根本目的是什么吗?有谁可以总结一下?”接下来我会采取分组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找出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内容,从而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最后让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填写内容的表格。从而达到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最后老师再提问学生“的开展在当时来说是很大的一个进步,那它达到目的了吗?结果如何?有怎样的影响呢?”通过小组进行合作、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就达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的目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能够使学生加深本课重点的学习和掌握。

这样,通过学生阅读思考,教师引导,既突破重难点,也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发展;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归纳综合问题的能力。教学实践说明,有效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教师的指导必须把学生导向学习的境地,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提问要适时、适度、适量,提出的问题要有教学价值,问题设计要科学精当,通过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四、达标检测、深化小结

自然经济的解体范文3

资本主义在哪一类经济部门最先站住脚?在前述的西方两次有关“过渡”动因的论战中,除“贸易根源说外,其他几种观点虽强调重点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论者都从农业内部因素的发展寻找西方向近代过渡的动力。

一、中世纪晚期英国现代化经济基础―农业

关于封建制度崩溃的原动力和资本主义首先起源于农业还是其他行业?本书的两个主要论点:“农业是近代经济基础”;“基本动力来自农民个人力量的壮大”。全书立论的基础是英国农业生产力考察。农业经济特别是具有专业化、企业化和商品化生产特点的大规模农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英国封建生产关系解体和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现代化第一基石》论证的主要内容。资本主义在哪一类经济部门最先站住脚?首先起源于农业还是工商业?这是个争议较多的问题。在前述的西方两次有关“过渡”动因的论战中,除“贸易根源说外,其他几种观点虽强调重点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论者都从农业内部因素的发展寻找西方向近代过渡的动力。近十余年来,国内学者探讨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原因时,“农业劳动者个人力量决定封建制度解体论”和“经济结构制约论”,也都突出强调农业与农村经济变化的至关重要性。

最早重视农业在西欧向近代社会转型中作用问题的,是重农学派。马克思对此曾给予明确肯定:“重农学派正确地认为,一切剩余价值的生产,从而一切资本的发展,按自然基础来说,实际上都是建立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的。一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并且首先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英国13世纪以来农业的发展也充分证明了这一观点的正确。

以温切斯特主教地产为例,其所属的32所庄园中, 1208一1209年平均每一庄园小麦出售量占生产量的48.5%,到这个世纪结束时,同一主教地产所属42所庄园小麦出售量平均每一庄园占生产量的70%。

二、中世纪晚期英国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农民

农民构成封建社会劳动者的主体,其个体经济发展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封建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作者指出,“考察以劳动生产率和储蓄率为中心的农业生产力,是透视英国向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最基本的社会层面”(第36页),同时也是社会分工与商品生产的基础。这一时期英格兰庄园领主自营地上的农业收入的成倍增长,以及农奴份地的亩产量有时甚至超过经营条件较好的领主自营地,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农产绝对总量的增长还不足以完全说明经济增长的实质。要科学地论证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力,最可靠的途径还是考察农业劳动生产率”。根据中世纪农业生产特点,农业劳动生产率“就是指一个典型的农户在一年内生产出多少农产品”。综合各家的估算,作者认为,在庄园经济鼎盛时期的13一14世纪,半维尔格特(在三圃制下实际播种面积是10英亩)大约可视作英国一般农户的耕作面积,每英亩产量约为10.32蒲式耳(或237公斤)。这样,每户的劳动生产率则为103蒲式耳(或2369公斤),它是英国中世纪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台阶。而15、16世纪之交是英国以庄园农奴制为代表的封建制的重要转折时期,其间存在“一条历史的接缝”。主要表现为,13、14世纪传统佃户地产的均衡性不复存在,两极分化日益加剧。一方面.社会上出现了大量脱离农业的雇工;另一方面,靠牺牲普通农民起家的大农经济作为一股强劲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促使乡村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三、结语

自然经济的解体范文4

【关键词】初中学生 历史素养 培养

所谓历史素养,是指学生在日常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中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主要表现为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判断、评价,并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以及对后人的启示。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方法论,也称唯物史观。

在讲授《历史》(八年级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编)第1课《的烽烟》时,课堂教学中,我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的发生原因、结果、影响、失败原因、给我们的启示进行了分析,帮助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历史问题。

一、前的英国与中国

1.英国的情况

18世纪后半期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2.中国的情况

前,中国古老的大地上依然是刀耕火种,生产力落后,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远远落后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阻止外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入侵,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政策,这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以上史实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

二、发生的原因

1.英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由于自身实力的增强,英国对外到处侵略扩张成为可能。英国的对华贸易逆差、走私鸦片。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产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对市场和原料的需要,英国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

2.当时中国地大人多,有很大的潜在市场,英国侵略后可获得可观的利润。中国当时的落后使英国的侵略成为可能。英国以中国人民禁烟为借口,将侵略矛头指向落后的中国,发动了。

3.清朝的闭关锁国的政策和传统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顽强抵制了英国工业产品的倾销。原因是中国人的生活资料基本能实现自给自足,大多数中国人很穷,没有多余的钱购买英国的工业产品。

4.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影响到英国商人的利益。

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影响了英国商人的利益,根本原因是英国通过战争手段打开中国市场。

三、后中国政治和社会矛盾的变化

后,由于经济基础的变化,导致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

1.后,《》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的国家和开始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

2.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成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进入反侵略反封建的时期。

以上变化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四、后思想文化的变化

后一部分地主阶级的爱国知识分子受到清朝战败求和的刺激,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开始关注世界的变化,寻求革新救国的方法,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思想。

以上史实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五、的影响

1.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不平等条约中攫取的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中国廉价的原材料,逐渐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中国,客观上使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的兴起。

2.西方列强各国的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广阔的商品市场和丰富的廉价原料,促进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六、失败的原因

一是清朝在经济、军事上的落后。二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官员不敢发动人民群众。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制度敌不过资本主义制度。

七、对我们的启示

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努力学习,立志报国,建设强大的祖国。

自然经济的解体范文5

【目标设计】

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与近代中国产生有关的规定:简述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在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中,无论是岳麓版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还是人教版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都是围绕这一课标要求展开的。“近代中国的产生”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并且这一内容在各种考试中都是重点内容,尤其是历年各省高考命中率很高。

围绕课标要求,结合教材、考纲和学情,将“近代中国产生”解读为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民族工业产生的时间、地点、代表企业;认识民族工业艰难兴起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一幕小话剧,模拟情景,帮助学生认识中国产生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体会实业家的爱国思想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发愤图强、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的宏伟志向。

【情景设计】

在创设情境时,把时间、地点、自然经济的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的诱导和实业家的爱国热情等诸多因素,自然合理地浓缩到一个独幕剧中,形象生动地再现场景。让学生代表有感情地演绎给同学们,使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生成新知识。具体设计如下:

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上海某富商家的一幕:

家丁(进屋):老爷,门口有个叫花子,自称是您老家的亲戚,要见您。估计又是来借钱的,您看――见还是不见?

富商(哀叹):咳!这年头,乡下人难活命啊!让他进来吧。(家丁下)管家――

管家:在。老爷,您有何吩咐?

富商(同情):到账房支些钱给他,总不能看他饿死街头吧。

管家:是。不过,老爷,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富商:但说无妨。

管家:您也注意到了这街上逃难的人一天比一天多。这个月咱已经接济了好几个乡下亲戚了,再说咱家的生意也不如从前了,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

富商(好奇):你有好想法?

管家(兴奋):您看租界里那洋人的厂子一冒烟,银子就哗哗地赚!

富商(感叹):是啊!可是咱一没设备,二不懂技术,怎么办厂啊?

管家:这都可以向洋人买啊。报纸上早就登了,李鸿章李大人的江南制造总局,还有轮船招商局,都是从洋人那里买的机器和技术。

富商(激动):好!咱也办个厂,一来可以长长咱中国人的志气,二来也能让那些过不下去的老乡混口饭吃。

【问题设计】

首先,设计问题要指向鲜明、设问科学,这样学生才能有明确的思考方向。

其次,问题设计要有层次地展开。如果直接设问:由此情景剧,总结近代中国工业兴起的历史背景?则显得问题太大,尤其是在新授课中,学生初次接触这一知识点,会有很多学生感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采用分层递进的方法,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层层铺垫,给学生架好扶梯,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得成就感。

最后,老师引导学生做好总结点评。

问题设计如下:

(1)对话中表明当时上海已有哪两类企业?

(2)这些企业对富商创办工厂分别有何影响?

(3)当时富商创办企业还具有哪些条件?

自然经济的解体范文6

原因之一是他的思想的可取性。他在《仁学》一书中用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博爱自由平等科学大力冲击当时的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伦常。因为对黑暗腐朽深刻的认识,在当时青年群体中激起异样的反响。激进的思想在当时的确具有一定的可取性。不过这又有行为的局限性。因为当时的维新派只顾资产阶级思想的种种优点,用以抨击封建制度,所以故意的隐瞒导致的是一个对大同社会的美好幻想,脱离了现实基础的种种理想都是空想罢了。但不可否认的是,谭嗣同的先进思想为当时黑暗旧社会注入了一道甘甜活泉。

其二是谭嗣同的铮铮铁骨。电影中他在主张变法过程遇到各种大臣三番四次的阻扰挖苦嗤笑,仍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又可见他的洞察远见以及保家卫国的决心。再来面对变法的失败,他并没有选择像康有为一般逃离中国,而是坚守本地誓死做维新流血第一人。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所以慷慨就义。临终前大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是一位爱国志士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

谭嗣同以身殉国这一举动颇受争议。但在我看来却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内。他一生为求变法改革,可惜误信“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谎言,误触清王朝顽固派的核心利益。(据说慈禧太后当初也是支持变法,后来维新派行为太过,触碰顽固派利益,便遭到了绝杀。)在当时谭嗣同逃离到日本,今日会如何?他能像康有为那样恬淡闲适地做一个生意人吗?不能。因为谭嗣同骨子里流淌着的热血要求他为自己奋斗的改革事业献出最后的力量。他的壮烈行径和崇高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一个谭嗣同倒下的目的是为了千千万万个谭嗣同再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