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创新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产业创新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产业创新研究

产业创新研究范文1

关键词:中间产品;区别定价;统一定价;产业集群;创新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13001103

1 引言

技术创新能力是新经济时代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来源。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产业集群的发展反过来又会促进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机理的研究,现有文献主要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分析:(1)知识溢出理论角度,如,Von Hippel(1994),Audretsch(1996),Lawson(1997),Capello(1999),Feldman(1999),Carrincazeaux等(2001)。(2)网络环境理论角度,如Camagni(1991),王缉慈(2001),王大洲(2001),李勇刚(2005)。(3)复杂系统理论,如Rycroft和Kash(2000),Best(2001),Chiles(2001),Swann和Baptista(2002),Brenner和Grief(2003),Lichtenstein(2004),赖迪辉(2008),张永安(2008)。(4)生态系统理论,如陈雪梅(2003),刘友金(2004)。

以上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机理的研究主要是从集群内企业间互动关系的角度来考察,很少涉及集群内部上下游厂商间的策略,如上游厂商对中间的定价方式(区别定价或统一定价)以及下游潜在竞争者的进入情况都可能对下游厂商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产生影响。本文尝试从微观的角度切入,从中间产品定价的角度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机理进行分析。

本文第二部分建立基本模型,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分别分析产业集群内上游厂商对中间产品实行区别定价和统一定价时,下游厂商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最后进行比较和讨论。

2 基本模型

2.1 基本假设

假设在产业集群内纵向产业链中,上游有一个垄断厂商M,下游有一个在位厂商(厂商1)和一个潜在进入厂商(厂商2)。上游厂商向下游厂商提供中间产品,边际成本为0。下游厂商用一单位的中间产品生产一单位的最终产品,下游厂商i的边际成本ki包括购买中间产品的成本wi(也就是上游厂商对中间产品的定价)和生产成本MC1=c。在位厂商能通过R&D来降低成本,如果它选择进行创新项目投资I(θ),则能以I的成本将边际成本降低θ(θ≥0)。下游厂商i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产量为qi,最终产品市场的逆需求曲线为P=a-Q(其中Q=q1+q2,0≤c

2.2 博弈过程

基于上述假设,我们考虑一个三阶段动态博弈。第一阶段,厂商1决定是否从事一个创新投资项目I(θ)。第二阶段,上游厂商M观察到厂商1的决定后,对每个下游厂商所购买的中间产品定价为wi,上游厂商可以对下游厂商实行区别定价(D)也可以实行统一定价(M)。第三阶段,下游厂商观察到上游厂商的定价wi后,进行古诺竞争,下游潜在进入者根据利润结果选择是否以相对成本劣势Δ进入下游市场。

3 区别定价情形

产业创新研究范文2

关键词 产业创新平台 产业集群 广西糖业

一、广西糖业产业创新平台的建设

(一)广西糖业产业创新平台的战略模型

自从国家启动科技平台建设以来,广西结合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提出建设广西创新平台体系,要求建设包括糖业在内的12个重点领域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广西糖业创新平台是指在广西产业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通过产学研大联合,集成全省的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建成推进广西糖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平台。

本文设计的广西糖业技术创新平台的战略模型如下图所示。

(二)广西糖业创新平台的框架结构

1.广西糖业创新平台的主体结构

广西糖业创新平台的构成需要集成政府的管理、研究与信息网络资源、企业技术开发资源、高等院校的理论与技术研究资源等等。并且要与其他创新平台建立起互动的运行模式。因而,广西糖业创新平台的主体结构主要由政府部门、企业、科研院所和相关的社会创新平台共同组成。

2.广西糖业创新平台的资源支撑体系结构

广西糖业的创新平台包括研究与开发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研究与开发平台是创新平台的核心,其主要任务是进行创新和研发。它需要大型科技设施与基地、社会科技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等资源的支撑。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则包括成果转化基地和科技企业培育两个方面。

二、广西糖业产业集聚

广西的糖业集聚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层是在广西这一大的区域内,众多糖业集团呈均匀分布,即大企业集聚;另一层次是围绕主要糖业集团的集聚,即轴辐式的产业集聚。

(一)大企业产业集群

广西糖业经过近长时间的资本结构调整与优化,使原来广西区内分散独立的制糖企业联合重组,形成了包括洋浦南华、来宾东糖、南糖、凤糖、贵糖等14家核心的大型制糖集团。上述核心企业拥有糖厂66家,占全区的68.75% 日处理甘蔗能力29.96万吨,占全区84.39%。各个大型企业内部基本形成了产业集聚。

(二)“轴辐式”产业集群

从实践中看,在广西的大型糖业集团围绕副产物都投资进入多种产业,形成以制糖为主体集酒精生产、糖蜜利用等的一体化综合性企业,从而在每个糖业集团控制的糖厂范围内形成“轴辐式”产业集聚。

三、广西糖业产业创新平台的建设和产业集群对糖业的影响

糖业的创新平台的建设及其催生的糖业产业集群,将对增强广西糖业的竞争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增加甘蔗品种、提高质量

创新平台的建设可以增加广西甘蔗的品种,提高甘蔗的质量。广西的甘蔗品种70%以上是台糖系列,经多年种植,单产和蔗糖分下降,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也较差,而优质、高产、高糖的甘蔗品种则相对缺乏。创新平台的建设,引进优良品种,研发高糖、高产的甘蔗品种,

引进先进国家的高质量的甘蔗新品种。这些将会使广西现有甘蔗品种缺乏,质量偏低的情况得以改善。

(二)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创新平台的建设和产业集群将改变蔗糖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较低,产业链短的现状。产业集群可以“拉长产业链,拉宽产业带”,利用创新平台提供的环境、资源,实现制糖产业与关联产业的互动、效益互补的格局。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做到分散生产原糖,集中精炼;分散生产废蜜糖,集中制酒精;分散造纸,集中制浆;分散利用,集中治污。从而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三)增强国际竞争力

创新平台的建立以及其推动的产业集群的发展将极大的增强广西糖业的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广西糖厂的主要产品是一级白砂糖(占总量的90%左右),高品质、高档次食糖很少,原糖产量也很低,产品规格与国际糖消费、贸易脱节,难以参与国际竞争。而产业集群能很好的降低生产成本。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有利于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同时,由于榨糖的副产物比较丰富,也可以同时实现酒精等产品的生产,实现范围经济。并且产业集聚还能获得知识和技术的支持,增强广西糖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结语

我国在2003 年全面启动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随后我国部分省市的科技创新平台也开始运行,并不断地在探索创新平台的建设和运行模式。但由于行业技术创新平台还处于建设期,对行业技术创新平台的研究还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在资源整合、协作服务、管理考核等机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本文从产业创新平台与产业集群的关系入手,提出了广西糖业的创新平台的构建框架,讨论了创新平台所催生出来的糖业产业集群的形态,最后探讨了广西糖业创新平台与产业集群对糖业未来发展的作用及影响。产业创新平台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李海涛.产业集聚与广西糖业竞争力.甘蔗糖业.2005(6):44-47.

[2]李聪.浅谈行业技术创新平台的构建及评价.市场经纬.2007(22):35-38.

[3]覃泽林,梁戈夫.广西甘蔗糖业产业创新平台组织体系构建研究.广西农业科学.2010(9):1014-1017.

产业创新研究范文3

关键词:传统产业集群;高新技术创新;互动关系

根据OECD的相关研究,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出只占国民经济增加值的3%,即使将汽车等“中等技术行业”也包括进来,这一比重也只达到8.5%。量大面广的传统产业依然是现代工业经济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因此,开展传统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创新互动关系的研究,对培育国家创新体系,提升国家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产业集群为高新技术创新提供了市场需求

虽然很多传统产业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但它们早期仍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来源,特别是通过在大规模生产中的技术开发来提高投入产出率和机器性能,以减少生产成本和时间。同时,为新市场开发新产品是传统产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方式。传统产业面对的市场需求一般是缺乏弹性或无弹性,因为传统企业生产的产品一般属于“必需品”,且随着消费者收入的提高,他们已经满足了对这些产品绝大部分的需求。因此,为了克服这一“需求满足”,迫使传统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必须不断通过高新技术创新来开发出新产品和新服务,以满足消费者新的需求,或通过生产差异化的产品来创造新的细分市场。因此,高新技术创新成为传统产业弥补老产业成熟所带来的衰退的重要举措,从这一点来看,传统产业比高新技术产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更加迫切。同时,传统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存在的竞争协作机制,使传统产业集群成为高新技术创新的天然“栖息地”。一方面,企业的空间集聚使同行竞争日趋激烈,为保持竞争优势、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促使企业充分挖掘潜在的知识资源和存量资本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同时,由于在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创新活动更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而失去竞争优势,为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促使企业不断创新。可以说,这种竞争普遍存在于集群的各个角落,竞争使企业时刻保持对技术创新的高度警觉性和灵敏性。另一方面,集群内企业之间又存在着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如联合开发产品、共同攻克技术难关、合作建立上下游产业链等等。这种协作机制,可以使集群内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产业配套等方面形成高效的网络化互动与合作,更好地克服企业内部规模不经济的劣势,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集体行动,顺畅信息流通,加快知识、技术和市场信息传播,节约信息和运输成本。

二、传统产业集群是高新技术扩散的重要渠道

正因为中低技术产业在经济体中占据了90%以上的比例(OECD的口径),因此高新技术创新必须通过有效的技术扩散才能充分地实现其技术潜能、实现其经济可行性并获得可持续的发展。技术创新在传统产业集群中的扩散效应主要集中在以下四方面:一是传统产业中通用技术的导入和利用。传统产业中的某些通用性技术可以从它原来所在的行业中溢出并被其他的传统产业所导入和重新利用,通用性技术这一“侵略”的特性,使其逐步渗透和占领不同的产业,并使技术创新在不同产业中扩散。从某种程度上说,通用性技术成为了产业革命的重要促成因素之一。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蒸汽机、机床等;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化工、内燃机等;以及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信息通信技术、生物技术,等等。二是“干中学”经验的获取。在传统产业集群中通常缺乏正式的科学和技术学习,而更多的是通过“干中学”、“用中学”等过程中开展高新技术创新和吸纳的学习活动,即传统产业集群通过掌握技术、应用技术和开展各类开发性互动活动来实现经验的积累。同时,这一技术扩散应用又与企业特有的吸收能力密切相关,吸收能力的获取不仅来自企业内部正式的R&D活动,还来自更为广泛的创新活动。三是传统产业集群存在的垂直整合和垂直分离特性促进了高新技术的扩散。在产业集群内,不同的企业只负责生产的某一阶段,由此上下游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一条产业链。其中部分企业获取了某些技术能力,并最终使这些企业剥离出一些部门形成新的企业。这些剥离出来的企业会通过垂直的产业链与其他剥离企业产生互动作用,从而促进高新技术的扩散。例如,在工业革命的早期,织布的机械化促进了布匹的生产,这迫使纺纱工人加速纱的生产,并促进了纺纱的机械化;同时,纺纱的机械化又反过来促使织布部门开发更先进的织布机。四是集群内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作为知识和技术传播的源头,不仅创造新知识和新技术,还通过教育培训和成果转化,促进知识、技术在集群内的扩散,中介机构将科技信息及时有效的在集群内企业传播,使各种显性或隐性知识的扩散速度远快于非集群企业。

三、传统产业集群是高新技术应用的重要平台

首先,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绝对比重这一现实,要求高新技术创新必须与传统产业相结合,才能发挥它们对经济整体发展的贡献。在不同的时代,重大的高新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根本意义在于它们有效地更新了原有的产业结构,并使产业的技术构成和组织模式获得了结构性的提升。例如,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自动纺织机、蒸汽机等的发明与应用革新了冶金业、采矿业、纺织业等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改变了原有的生产方式,促进了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机器代替手工劳动。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等新能源的广泛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大踏步前进,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内燃机、发动机的发明促进了汽车、远洋轮船、飞机等新型交通工具的迅猛发展;电话等通讯工具的发明,使人与人的交流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谈话。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等诸多领域实现了重大的技术突破,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例如,今日的计算机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已远远超过一个狭义的“计算机工业”所能代表的范畴。其次,科学发现和发明创造不会自动转化为技术创新,只有高新技术融入到具体的商业化应用中,并与上下游产业链和消费者产生互动,才能形成足够复杂性来适应多样化的市场和技术需求。从这个角度看,正是由于生物技术突破了原来生物制药范畴而在农业、环保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和经验积累,由于信息技术突破传统的军事领域而在物流、商业、机械等行业的大量应用和探索,才使这些高新技术从最初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原型发展成为复杂应用和专业化的门类并获得成功。

四、传统产业集群能为高新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重要保障

位于科技前沿的研发活动往往能带来新的思想和新的概念,而新思想、新概念只有转化为产生经济效益的产品或服务时才能称为创新,因此任何一项技术创新都需要相应的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和协调保障。这些资源要素主要包括:丰富的智力资源、充足的资金保障、完善的物质设备、健全的公共服务,等等。智力保障方面,一方面在产业集群内,科研院所、高等教育机构、培训机构等为企业提供创新活动所需投资理财的各类专业化的科技创新人员,另一方面产业集群利用其特有的组织网络优势吸引各类人才,并通过产业集群的分工协作造就了大量的专业化人才。在产业集群内,人才的频繁流动和学习锻炼,伴随着知识、技术的交流与外溢,使各类专业人才的知识和技术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有力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此外,集群内企业间或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教育机构间进行协作创新,使双方的知识和技术的积累量和利用效率大大提高,为集群保持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智力支撑。在资金保障方面,高新技术创新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必须能为广泛的产业部门所应用才能获得足够的回报来实现创新活动的持续进行。从现状看,集群内企业比群外企业在融资方面更具优势,集群内企业更加相互了解和信任,加上频繁的合作关系和固定的社会网络,企业间更容易相互筹措技术创新资金,大大降低融资成本,在获得银行贷款和风险投资方面也相对较为容易。在物质设备和公共服务方面,集群内企业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在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在协作关系上的密切,能使生产设备和研发设备以低成本快速和灵活的整合,为研发活动提供物质保障。此外,集群内企业可以共用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便利的交通工具,大大降低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固定资产投入,总之,产业集群为企业获得创新所需资源提供了诸多便利。

参考文献:

[1]尼克•冯•图兹曼,弗吉尼亚•阿查,“低技术产业的创新”,来自《牛津创新手册》,法格博格,莫利,纳尔逊[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2]林惠虾.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互动发展[J].现代商贸工业,2008

[3]封凯栋.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结合应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J].宏观经济研究,2013

[4]赵海婷,程春清:《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对策研究[J].企业经济,2009

[5]范光基.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关联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产业创新研究范文4

关键词:茉莉花茶;星巴克;创新;发展

一、福州茉莉花茶的历史和殊荣

茉莉花茶作为福州的城市名片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人文底蕴,据史料记载,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福州已有大规模茶作坊进行茉莉花茶的生产。2011年,福州被授予“世界茉莉花茶发源地称号”;2012年福州茉莉花茶被授予“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3年福州茉莉花被授予“世界名茶”称号;2013年5月,福州茉莉花茶种植与茶文化系统入选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4年,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遗产理事会和研讨会上,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5年,福州茉莉花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产品”。福州茉莉花茶已成为世界上唯一具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原产地产品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等三个地理标志的茉莉花茶。

二、福州茉莉花茶的现状分析

虽然茉莉花茶是福州的“千年品牌”,获得多项殊荣,但受到90年代福州城建项目的一步步推进,茉莉花种植面积锐减。到了90年代中后期,各地名茶纷纷打响自己的品牌,铁观音、大红袍等迅速占据市场地位,受到外地茶叶品种的冲击,茉莉花茶非但没有做好应对措施积极传播宣传,反而被挤压摒弃,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

在新时期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许多品牌借助搭乘互联网快车,进行品牌营销及知名度推广,并取得了不错的反响。而近几年来,福州正在复兴花茶产业,着力打造中国茉莉花茶之都,让茉莉花茶的千年文化底蕴重放异彩,也借助“互联网+”进行茉莉花茶的宣传营销。笔者通过走访福州茉莉花茶龙头企业之一春伦集团,了解到福州茉莉花茶除了以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杂志等进行传播外,也借助微信、微博、淘宝等新兴网络社交平台进行茉莉花茶的推广,但通过调查发现,春伦淘宝门店的销量低,淘宝门店的存在仅作为宣传手段,而非主要销售方式。在微信微博的宣传上,对比知名品牌星巴克在中国的成功之处,首先以2016年5月份星巴克中国和春伦名茶的微博为例,星巴克中国在5月粉丝数量达到128万,而春伦名茶的粉丝数仅在3200左右,在5月推送的微博数量上来看,星巴克中国5月推送微博61条,平均一天两条,春伦名茶的微博数量自三月份以后,仅有两条。且从微博质量上来看,星巴克推送的微博多为星巴克的活动有关,包括星巴克各门店的优惠活动,衍生产品星巴克杯创意杯的宣传等等,同时星巴克也响应各种传播性高的活动,如五月第一个周天的母亲节活动,以及即将到来的端午节,星巴克推出“星冰粽”的宣传。其次在微信的宣传上来看,星巴克中国的微信平台和春伦名茶的微信公众号版面有各自的特色,星巴克微信公众号以推送产品信息为主,版面会随着季节时间的改变而变化,春伦名茶的版面主要以集团信息为主,结合春伦活动和产品等信息为版面首页。星巴克中国的消息平均一周推送一次,不同于其他公众号的频繁,一周一次不会让人感到厌倦,同星巴克中国一样,春伦名茶的微信消息也是平均一周推送一次,但从推送内容上来看,星巴克中国推送的消息结合最新潮流活动或语言,加上专业的软文,消息丰富有质量,而春伦名茶的消息推送一般,消息主要以春伦集团的动态及集团活动为主要内容,鲜少推送和茉莉花茶相关让人感兴趣的软文,与社会热点结合生硬,没有阅读兴趣。

与星巴克中国对比,春伦名茶没有自己的APP,而星巴克中国有独立的APP,功能齐全,包括可以定位离用户最近的星巴克门店,绑定星享俱乐部,查询礼品,分享心情,查询产品,同步到社交网站等。

三、福州茉莉花茶发展建议

在新时期的背景下,茉莉花茶没有抓住前期的机会进行有效的宣传发展,在“互联网+”发达的时期,福州茉莉花茶的各企业首先可以借鉴星巴克等企业的成功之处,开发属于自己的APP,借鉴当下成功的APP的齐全功能,达到推广茉莉花茶的效果之外,也给顾客提供便利。

其次,茉莉花茶作为单一的茶饮,可以开拓衍生产品,如福州茉莉花茶另一龙头企业天福集团的放牛斑奶茶店系列,就是很好的示范,除此之外,还可以借鉴星巴克中星巴克杯、“星冰粽”、马卡龙等咖啡“伴侣”式的,与茉莉花茶相配的各式配套产品,如茉莉蛋糕,茉莉茶杯等创意衍生产品。

再次,福州茉莉花茶作为一款老少皆宜的茶饮,其受众定位不同于星巴克的偏向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白领,而适合面向全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福州茉莉花茶的发展应抓住这点利用不同方式的传播手段,对不同阶层和年龄段的受众进行不同宣传,并且达到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推广销售。

最后,茉莉花茶作为福州的历史名片之一,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这是茉莉花茶自身的优势,福州茉莉花茶要发展,除了要依靠当下“互联网+”,但是也不能摒弃茉莉花茶的传统,在这一点上,茉莉花茶可以依托自身的文化底蕴,借助微电影或者开创独特节日的形式,将茉莉花茶的文化以故事、节日庆祝的方式表达出来,加以“互联网+”的推广,在宣传作为商品的茉莉花茶之外,也让顾客了解到茉莉花茶的深厚文化内涵。

四、结语

茉莉花茶作为福州的特色茶饮,有其传承和发展的必要性,新时期下,茶产业的发展不能依托传统的媒介方式,要抓住机遇,将福州茉莉花茶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至诚学院)

(指导老师:林希)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新时期茶产业文化的创新研究、20151347010.)

参考文献:

[1] 姚军,高续.浅析星巴克的体验营销模式[J].企业导报,2016,(4):92-93.

[2] 张玉云.从星巴克与联想的企业微博对比看企业微博运营策略――以新浪微博为例[J].商,2015,(24):212-213.

[3] 姜玲.微信平台上的品牌传播――以“星巴克中国”为例[J].青年记者,2015,(32):90.DOI:10.3969/j.issn.1002-2759.2015.32.057.

产业创新研究范文5

关键词 电信 产业价值 创新 产业链整合

一、引言

电信产业内部的不同企业承担不同的价值创造职能,产业上下游多个企业共同向最终消费者提供服务(产品)时形成分工合作关系或网络。信息通信产业是庞大复杂的产业生态系统。电信产业价值创新通常表现为由众多不同创新活动组成的庞大链条,在这个链条中,单个电信企业不可能独立完成所有的创新。因此,只要是产业链上的企业能够直接或间接控制链上其他企业的决策,使之产生期望的协作行为,就视为产生了某种程度的整合,合并是产业链整合中最极端的形式。综观当前的研究,产业链整合还是一个较新的研究课题,目前缺乏从产业层次视角对电信产业链进行深入整体认识,更谈不上从理论视角探讨我国电信产业链整体竞争力提升的策略。因此,寻找电信产业链整合的有效模式,并探寻其成功实施的条件,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上述原因,本文试图运用产业链整合理论对我国电信产业价值创新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一个电信产业价值创新的基本分析框架。

二、基于电信产业链整合的价值创新:内涵及其发展趋势

当前,随着数据增值业务快速发展和3G时代的日益临近,电信产业价值创新系统演变呈现出如下趋势:一是在电信产业模块价值创新系统内部,各环节对价值创造的贡献被重新界定,价值和利润在系统中发生转移,向对价值创造起关键作用的环节聚集,表现为网络运营环节的价值将不断下降,内容和应用方案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而电信运营商业务外包成了必然选择。二是由于3G技术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必然要求以顾客和应用方式为中心对电信产业进行模块化分解,因此对电信产业相关标准的竞争将越来越成为产业价值竞争的重要方式。

三、产业链整合视角下的电信产业价值创新策略

1、产品层次的价值创新包括电信产品模块化创新和服务模块化创新

电信产品模块化创新的内容包括:产品设计标准制定、产品和服务设计开发、营销、品牌等诸多方面。其目的是运用模块化思路进行产品结构优化,实现对质量、成本、可靠性、可服务性、响应速度的提升。电信产品模块化分解与创新保证了各个模块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独立、并行的创新,节约了创新时间,同时各个模块之间还可以进行集成,满足电信客户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实现产业价值增值。服务模块化创新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电信产品提供过程中相关服务的标准化、人性化和规范化,并为产品创新提供业务、技术和政策保障。

2、电信产业层次的价值创新――构建价值创新网络

价值模块的外包策略。外包策略的实施是在电信产品或业务模块化分解的基础上确立的。电信企业外包有两种基本类型:业务外包和管理外包。以电信运营商为例,电信企业开展业务外包主要是指对前后台业务进行外包;也有一些企业对内部独立性较强的管理职能进行外包,被称为管理外包。国外电信企业业务外包开展时间早、涉及面广,国内电信企业业务外包刚刚起步。业务外包主要是将前后台业务进行外包,如营销渠道、网络代维业务、增值业务等外包;管理业务外包相对较少,主要有财务管理中应收账款业务外包,人事管理中招聘员工管理外包等。

四、结论

本文首先界定了基于电信产业链整合的价值创新内涵,指出其实质是指通过对电信产品进行模块化设计、制造和交易的基础上,对电信产业的各项业务进行高度专业化分工和合作,实现产业内的系统整合,使整个电信产业链获得较大的价值增值,提升整个产业价值创造能力和竞争力。其次,分析了电信产业价值创新系统演变趋势。最后,分析了电信产业模块化价值创新策略,构造了电信产业价值创新的分析框架,指出按照由低到高的层次,电信产业价值创新可分为三个层面,即产品层次创新,企业层次创新和产业层次创新。

参考文献:

[1]芮明杰,刘明宇.网络状产业链的知识整合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1):49-55.

[2]刘慧波,黄祖辉.产业链协同整合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07,26(9):24-27.

[3]卜庆军,古赞歌,孙春晓.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整合模式研究[J].企业经济,2006,(2):59-61.

产业创新研究范文6

产业集群研究最核心的任务是回答什么是集群创新绩效的决定因素。20年来关于产业集群的学术成果,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经验实证,无论是比较研究还是历史分析,都试图找到决定或影响“产业集群持续绩效差异”的关键因素。

基于区域创新系统和企业能力理论,我们提出“创新能力―绩效差异”的概念框架。它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环境―资源―意识―活动―能力―绩效”,其中,环境是产业集群的外生因素,集群的结构包括集群的创新资源和主体构成,创新意识是产业集群中主体对创新的认知,创新活动既包括个体独立的创新活动,也包括主体间的互动创新。

创新能力是决定集群持续绩效差异的根本性因素。创新是嵌入在经济系统中的,因此创新环境十分重要。集群文化和企业的抱负水平是影响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集群创新能力是在主体的创新活动中形成和加强的。创新环境、创新资源、创新意识和主体活动的协同演进共同决定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

二、研究的方法

以参与集群的企业为对象,提出了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问卷调查表和分析方法。关于综合评价值,我们设定了5级量化评价标准:A;偏差值60以上;B:偏差值55―59;C:偏差值50―54;D:偏差值45―49;E:偏差值44以下。相应得分销数点后数进行四舍五入处理。得分越高,说明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越高。

调研方法遵循三个标准:地理接近性;产业专业分工配套体系的系统性;与生产制造企业相关的支撑机构的完备性,由专家和学者推荐选定了10个典型产业集群进行研究(见表2)。调研的内容包括同集群公共管理部门、集群内企业的座谈,针对重点企业的深度访谈,以及对集群内样本企业基本上采取了“一对一”、“定点”式的问卷调查,发放了528份问卷,回收了43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2.39%。

三、研究的发现

结论一:提升集群内企业对于市场和技术的认知度,对于利用外部创新资源的认知度是强化产业集群创新意识的重点

10个产业集群在创新意识得分上存在差异,它主要来自于集群内企业对市场和技术机会的认知度的差异上。例如,玉环阀门和晋江鞋业产业集群所在区域内具有较强的创业和创新意识,但是企业的创业、创新意识,集群内企业对市场和技术机会,以及企业对利用外部创新资源的认知度都偏低,尤其是对利用企业外部资源的认知上。这说明,产业集群所在区域内较强的创业、创新文化价值观,并不等同于企业的创业创新意识,企业对市场和技术机会,以及企业对利用外部创新资源较强的认知度,并出现了“强区域价值观、弱企业认知”的客观事实。

另外,传统产业集群的创新意识上弱于新兴产业集群的创新意识。例如,在10个集群中,张江集成电路、丹阳金属新材料、成都软件产业集群中企业的创新意识更高。这说明,传统产业集群中企业竞争更加激烈,创业或创新机会更少,而新兴产业集群中企业的创业或创新机会更多,也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

再有,产业集群中企业对于利用外部创新资源的认知度低于对于市场和技术机会的认知度。分析显示,无论是传统产业集群还是新兴产业集群对于利用外部创新资源的认知度相对较低,传统产业集群又低于新兴产业集群的认知。

结论二:提升企业研发机构的水平和平均技术人员强度是夯实产业集群创新资源的关键

在10个产业集群中,65.53%的被调研企业设立了研发机构,张江集成电路和扬州半导体照明产业集群中100% 的被调研企业都设立了研发机构,但是拥有市级以上的技术中心的被调研企业为25.47%。同时,出现了“两级分化”的现象,一类是研发机构水平确实较低,达不到国内认定的标准;另一类研发机构水平较高,但没有申请国内相关认定。例如,张江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被调研企业中有66.41%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有所增加;66.25%的企业技术人员投入强度有所增加;57.72%的企业熟练技术工人投入强度有所增加。但就平均投入强度而言,提升企业平均技术人员投入强度显得较为迫切。

结论三:集群内企业合作创新深度不够的问题,以及同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参与度低的问题最为突出

调查分析显示,无论是传统产业集群还是新兴产业集群在合作创新深度方面都需要加强。10个集群内所有被调查企业中开展过同其他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创新活动的企业,“同其他企业在开发、交易和融资方面的洽谈件数/合作件数/向大学科研机构咨询件数/合作件数/技术转移件数/向大学科研机构、其他企业引进人才数”总和的平均数为3.68件(人)/每个参与合作创新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件数和技术转移件数就更少了。这说明企业与外部创新资源真正有深度的合作创新还非常少。

集群内企业与其他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正处于从“接触了解”到“开展合作”的过渡阶段,与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创新仍需加强。从合作参与度情况看,集群内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参与度高于与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参与。集群所有被调查的企业中,在过去1年里,已经有接近50%的企业同其他企业,以及大学科研机构进行过洽谈和技术咨询,这说明集群内企业已经开始一定程度“接触了解”。

值得注意的是,株洲轨道交通、丹阳高性能金属材料、扬州半导体照明产业集群内都有50%以上的企业不仅同大学科研机构进行了技术咨询,而且还开展了合作研发活动。另外,引进技术人才仍然是产业集群内企业进行合作创新的主要活动,被调查企业平均有61.51%的企业都采取了这种方式。

产业集群的合作网络基础设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不同的产业集群在合作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一定差异。10个产业集群中,在协调机构建设和地方政府支持合作研发项目上差异最大,4个产业集群内有75%企业认为本区域“没有”或“不清楚存在”促进合作的协调机构,有70%以上企业认为本区域“没有”或“不清楚存在”地方政府支持的合作研发项目。

结论四:无论是传统还是新兴产业集群都面临产品开发和商业化能力提升的问题。同时,传统产业集群持续发展需要以企业研究开发能力和平均研发水平的提升为支撑

传统产业集群内企业研发能力和平均研发水平都弱于新兴产业集群,并具有一定差距。如,黄岩模具、晋江鞋业、玉环阀门集群的企业平均研发水平得分都低于44分。黄岩模具、晋江鞋业、玉环阀门和铁西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中开展研发活动的比重基本上在20―35%的范围内,而其他的高性能金属材料(54.44%)、半导体照明(71.79%)、集成电路(68.18%)、软件(51.97%)、轨道交通(86.67%)和工程机械(52.38%)产业集群内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比重都在50%以上。

结论五:合作创新对集群内企业销售收入和技术水平提升具有较大贡献

10个产业集群中,株洲轨道交通、张江集成电路、丹阳高性能技术材料、长沙工程机械、扬州半导体照明产业集群“企业销售收入”得分都超过了50分。总体上看,有近70%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合作创新对促进销售收入增长和技术水平提升有较大贡献,其中对新兴产业集群的促进更加明显一些。

结论六:各地产业集群亟需制定和落实开放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和合作研究开发激励政策,创造良好的风险投资环境,吸引高端人才,提升产品配套水平

产业集群已经初步形成了核心技术人才的洼地;产业集群中企业核心生产设备较容易获得;传统产业集群比新兴产业集群整体上具有更完备的产品配套。但是,产业集群风险资本发展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地区集群政策中最为薄弱的是合作研究开发政策和开放公共技术平台政策,其次是组织各种形式的技术交流政策。

四、政策启示

(一)以“创新能力”提升作为各项集群政策制定的核心价值导向

政府的政策关键在于引导社会资源的配置,发挥好导向和杠杆作用。因此,无论新增项目投资、企业技术改造投资,还是科技项目投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还是对企业的各项奖励等方面的政策,都要突出“集群创新能力”提升这一核心价值导向。换言之,政策选择的对象不是以“大”为标准,而应该是以“创新能力强”为标准。政策不是简单地向“大项目”、“大企业”倾斜,而应该向“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和项目”倾斜。

同时,政策激励的重点应该是“创新的产出”。即不仅仅企业经济意义上的规模产出,更应该是在“品牌、专利、技术标准、技术先进性”等方面的产出。

(二)技术融合发展是产业集群政策制定的基本思路

打破传统“产业边界”的桎梏。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技术范式”不断变化的动态演进过程。既定的基于统计意义的产业划分,以及基于“高技术”和“低技术”的产业划分都不符合产业集群发展的客观实际。很难用一个统计意义上的“产业划分”标准去概括一个产业集群,也很难用“低技术”去概括“传统产业集群”,用“高技术”来概括“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在产业集群动态演进的过程,“技术融合”进而形成新的“技术范式”是一条重要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律。

应从“技术融合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处理好传统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之间的关系。既要更多地、更有效地发挥战略性新兴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促进新的技术范式形成;也要更有效发挥传统产业既有市场基础的优势,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尽快成熟。

(三)领军企业培育是产业集群政策制定的突破口

领军企业缺乏,或者是没有形成领军企业梯队是当前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最突出瓶颈,并直接导致了集群内“竞争水平低”、“对市场和技术机会识别能力差”、“对外利用合作创新资源意识弱”等问题的出现。

领军企业是产业集群内产业链各环节分工的“组织者”。领军企业的培育将会直接提升产业集群内部的组织程度。领军企业是新技术的“守门员”,是链接产业集群内外部创新资源的“桥梁”。通常是领军企业最先识别,最先消化、吸收、应用,最先在产业集群中进行扩散。领军企业是集群内其他企业最直接的“示范者”。集群内对于最新技术和市场机会的识别,对于外部创新资源的识别,往往都是由领军企业“率先示范”的,并进而促进了其他企业跟进,示范是最好的引导。领军企业是高水平竞争的“驱动者”。领军企业的培育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选择的过程。注意形成产业集群内的“领军企业梯队”,从而强化了集群内的“竞争水平”,不只是低水平、同质化的竞争。领军企业培育对象的选择并不仅仅表现在企业规模层面上,更应该表现在创新能力和成长能力层面上,更应该关注企业的创新产出。

(四)建立高水平的产业配套体系是产业集群政策制定核心内容

产品竞争力通常是产业集群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表现。而产品竞争力不仅来源于终端企业的设计和装配能力,更重要的是来源于相关的原材料、零部件企业、生产设备企业。这些企业的集合形成了产业配套体系。

目前,中国产业集群形成了一定产业配套能力,但却是“雄厚的低水平产业配套能力”。具体表现为:许多传统产业集群配套的“低、小、散、污”问题,例如,鞋业、阀门等;先进制造类产业集群配套的“核心零部件”外购问题,例如,工程机械、装备制造和轨道交通等;新兴产业集群的“原材料”、“核心零部件”和“核心生产设备”的国外依赖问题,例如,新材料、半导体照明和集成电路等。

因此,需要分类制定相关政策,促进终端企业和相关配套企业之间的互动,在互动中创新发展。以建立高水平产业配套体系作为产业集群政策的核心内容,真正释放“集群互动优势”,形成“集群创新体系的力量”。

(五)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产业集群政策制定的重要支点

产业集群优势的发挥在于“共享”和“互动”。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就是“共享”和“互动”的重要载体,在这个载体上各种要素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从产业集群要素的公共服务平台可以划分为四大类:

一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它是为产业集群内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促进企业间合作创新、促进企业同大学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创新的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是产业集群中的合作网络基础设施,将直接影响企业合作创新的参与度和合作创新深度。二是公共人才服务平台。“人力资源”是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的最重要、最活跃的要素,通常技术也是附着在人力资源要素上。三是公共融资服务平台。在产业集群内企业创新过程中,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服务,来分散风险,分享收益。融资环境已经成为影响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因素。四是公共管理服务平台。包括了政府的政策服务以及行业协会和商会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