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用风险管理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用风险管理办法范文1
关键词:信用风险管理;敞口;授信
1体系总体目标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因销售商品、提供工程建造服务、提供劳务服务等业务,向购买单位收取的款项,它是伴随着企业赊销行为而形成的一项债权。企业应收账款信用风险是指因客户不能履行或不能全部履行支付款项责任而造成的风险,本质上是一种损失的可能性。具体体现为资金周转风险和坏账风险。资金周转风险是指由于客户不能按时足额偿付货款或者拒绝付款,导致企业的资金不能按时回笼,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的风险。坏账风险是指由于客户拒绝付款或无力还款,而导致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的风险。逾期应收账款和坏账对企业造成的实际损失大于其账面金额,还会拖慢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增加融资成本,减少利润,影响正常生产经营活动[1]。据资料显示:我国小型企业应收款平均回款期为90天左右,坏账发生率平均是5%~10%,而作为西方商业信用发达的国家应收账款的回收期仅为7天,坏账发生率仅为0.25%~0.5%。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应收款管理存在巨大问题,信用管理不完善[2]。为建立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完善相关制度和流程,建立债权保障措施和预警机制,年底将应收账款控制在3000万以内。在某企业实施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工作。
2实施过程
2.1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机构
为防范风险、规范生产和销售运营方式、有效监管企业运行情况,结合目前实际经营情况,2017年7月开始组织筹备,8月正式成立了风险管理领导小组,风险管理领导小组下设风险管理工作组,明确了组成成员、职责及风险管理职能机构。企业管理部负责风险管理日常工作,明确风险管理人员和职责。
2.2建立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1)建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公司的管理基础薄弱,为抓住重点解决主要问题,按照集团公司的管理模式,在集团公司整体规划、集中管理的基础上,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健全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制定了《信用风险管理办法》、《产成品发货管理试行规定》、《应收预付账款管理暂行规定》、《客户和供应商债权保障管理暂行规定》,完善业务合同和非业务合同审批、发货流程。(2)建立起多职能部门协同共管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风险管理领导小组作为是公司信用风险管理的议事和决策机构,负责把握公司信用风险管理策略,确定信用风险资产分配、组合,并审议各项信用风险管理制度、评估模型、评级标准等重大事项。企业管理部作为信用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在集团公司信用风险管理相关制度的指导下,制定本企业发展需求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负责客户、供应商的年度信用评估,对客户、供应商信用信息进行统一收集管理;对所有授信客户、供应商使用模型进行信用评估;根据业务部门提出的授信申请,复核客户、供应商信用评估结果和信用等级,依据额度测算规则,提出测算额度、建议额度与账期天数;组织编制年度信用预算,建立和维护客户、供应商信用档案;负责监管公司发货等工作,实现并完善“事前防范,事中监控,事后处理”全流程的信用风险管理职能。根据公司信用风险管理制度要求,各职能部门负责各自管理职责和流程中涉及信用风险部分的管理工作。(3)制定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建立中台机制,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过程管控。公司的管理基础薄弱,为抓住重点解决主要问题,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信用风险管理办法》、《产成品发货管理试行规定》、《应收预付账款管理暂行规定》、《债权保障管理暂行规定》,完善业务合同和非业务合同审批、发货流程。由于公司产品品种规格型号多、客户较多、生产周期长、交货期长、发货频繁等特点,为确保业务不受影响,又能有效的防范风险,建立业务中台管理,通过业务合同和发货审批对合同签订和发货进行控制。发货必须由财务审计部、企业管理部对客户的合同签订、授信额度、应收账款及逾期情况等审核后,仓库见审批后的发货通知单发货。严格以销定产,按合同进行发货,严格执行集团公司要求,禁止无授信发货、超授信发货、逾期发货、无合同发货、发货量与合同不符等情况。(4)建立信用信息搜集与管理、信用评级与授信的事前防范管理流程。依据公司《信用风险管理办法》,明确了企业管理部、财务审计部、业务部门的职责,对信用信息采集和管理、信用风险预警、信用风险评估、授信申请审批及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等进行规定。通过内部和外部信用信息逐步完善客户供应商信用信息,把信用信息分为定性信息、定量信息和交易信息三大类,加强客户信用信息收集与管理。结合公司客户类型,制定了国内客户信用评估模型,将客户分为A、B、C、D四级。根据客户往年的合作金额、回款情况、产品类型及公司未来的发展规划对客户进行分类,分为战略性客户、优质客户、潜力客户和一般客户。通过对客户和供应商进行分等级管理,将信用政策细化落实到每个客户,逐步实现对客户和供应商的差异化、精细化管理。严控授信总额,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在集团公司的年度授信额度的基础上,梳理出确实需要临时授信额度,核减不需年度授信额度客户的额度,在集团下发的额度内进行调剂,并向集团公司备案。经过梳理,核减了17家客户的授信额度191万;临时授信客户12户,授信额度1027万元;2017年公司共对58家客户授信3112万年度授信。9月后公司共审批五家客户的17笔临时授信,共计108.55万元。共有39家授信客户通过信用交易产生2394.02万元应收账款,占总授信的80.63%。加大债权保障措施的宣传和实施。通过业务员对客户的解释和介绍,对授信额度较大,注册资本少的客户,希望客户尽量通过提供债务保障措施的方式取得授信额度,减小公司信用风险。(5)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加强事中监控。除了从赊销交易中的资金和货物流转进行严格控制外,建立了风险预警机制。根据集团公司风险预警机制的要求,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把合同签订、发货情况、客户和供应商信用敞口、应收/预付账款逾期敞口及期限列入预警指标,将所有产生应收款与预付款的客户和供应商都列为监控对象,并特别关注通过特例信用额度审核流程交易的业务和曾经发生过合同违约的客户和供应商,通过风险预警对客户和供应商进行实时动态跟踪,做到信用风险“早发现,早处理”。(6)建立应收账款应收/预付款例会机制,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积极进行事后处理。制定了《应收预付账款管理暂行规定》,明确了业务部门(销售、采购、物资部门)、企业管理部、财务审计部、主管法律事务部的职责。建立了应收账款例会机制和报告体系。企业管理部负责人在每月月初定期召集应收/预付账款例会,对上月销售、上月应收款与预付款情况、逾期账款与坏账情况,新增逾期应收账款占比、客户/供应商结构情况、客户/供应商信息收集、账务处理规范性、对账工作和企业管理部的配合等信用风险管理基础工作方面的总体评价等工作进行汇报。除按月召开应收/预付账款会议以外,还按每季度召开季度应收/预付账款工作例会,向公司领导汇报相关工作成果,及上报需由公司领导决策的疑难问题。根据每月的应收预付账款例会按月撰写应收预付账款综合分析报告,每季度撰写季度分析报告。加强对账、催收工作,确保债权清晰,加大力度催收逾期应收账款,对于超出合同回款期限的逾期货款,严格按照“四定”、“四督办”、“三不放过”的原则,落实责任,切实催收,催收应收账款落实到具体业务人员,制定回款计划,明确责任,将应收账款的回款情况列入考核中。根据客户往年的合作金额、回款情况、产品类型及公司未来的发展规划对客户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的应收账款催收措施。战略客户和优质客户逐步收回应收账款,在9月底将应收账款敞口控制在授信额度内;其他客户在8月底收回应收账款。通过发出集团和公司催款函的方式对逾期客户进行催收,发出逾期一年以上客户77家,总金额838.53万元。对逾期应收账款的客户进行了梳理,目前根据客户情况及可收回的可能性分析,已经请律师对4家客户进行催款。截止12月31日,公司的应收账款信用敞口2474.06万元。
2.3整改销售模式,通过中台加强过程管控,实现“四流”合一
通过建立合同签订、发货等中台监控体系,每月财务审计部、市场营销部、企业管理部、仓库进行四方对账,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实现货物、现金、合同可追溯。严禁合同签订单位和开票单位不一致、发货单位与开票单位不一致、货款回笼与合同签订单位不一致等情况。梳理财务和销售账目,财务和市场营销部门进行逐一对账,将往年不清楚的账目向客户发送对账函等进行对账和处理,清理了带拖斗客户10家,清除拖斗109家。通过梳理客户、规范合同签订和发货流程,实现了现金流、货物流、票据流、合同签订一致。
2.4建立和完善合同管理制度及审批流程,规范合同管理
根据集团公司合同管理规定和内控管理要求,对业务合同和非业务合同的审批流程进行了完善,设定了业务合同审批权限,即合同金额300万以内的总经理审批、300万以上的上总经理办公会、2000万以上的报集团公司审批。业务合同对外签订之前必须经过生产安环部、财务审计部、风险管理部审核后提交法务副总监、财务总监(分管风险管理)、分管销售副总、总经理审批。制定了销售合同标准合同文本。根据业务形式、客户回款、发货方式的不同,共拟定了5个版本。
2.5建立经销商选聘和准入机制,明确经销商权利和义务,做到有章可循
2017年8月至10月,对公司客户资信、客户分类、合同执行情况、应收预付账款、带拖客户进行了全面梳理。将现有交易客户分为战略客户、重点客户、潜力客户、一般客户四大类,系统整理客户情况,针对不同类别客户制定不同的销售策略,明确客户的权利和义务,真正体现让低风险、优质客户为公司创造更大利润,严控高风险、差信用客户,提高公司风险防范能力。12月,根据2017年的销售情况,结合2018年公司的经营计划,经过反复测算,对2018年经销商奖励机制进行了调整,一是明确奖励范围,即特定低附加值产品不纳入奖励范围;二是调整奖励方式:所有产品的销售奖励只设定一种奖励方式,取消现金折扣奖励和特定产品的综合奖励。产品销售奖励实行超额累进的阶段奖励形式。奖励以销售折扣的方式进行兑现。设立享受奖励的基本条件,达到条件的经销商才享有销售奖励。三是降低销售奖励返点。四是通过调整经销商的奖励方式,调整经销商结构。2.6全面梳理客户和供应商,保持科学合理的客户比例,清理历史遗留的睡眠客户,保留优质客户和供应商。已完成客户梳理工作,梳理客户为战略客户、重点客户、潜力客户、一般客户,资源向优质客户倾斜。规范三流,总体开票客户151家,已经平账客户37家,待处理客户114家,不再增加新开票单位,89家客户逐月减少。
信用风险管理办法范文2
一、金融经济周期和银行信用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
1.金融经济周期和信用风险
在我国当前实施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出现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有信用风险的存在。信用具有普遍性和相互依存性,正是这两个特点使金融经济周期和信用风险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际上各个国家的之间的经济联系正在不断地加强,而信用作为各个国家进行金融经济交流的重要保障,在国际的经济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一旦国家之间发生信用危机,导致的信用基础不牢固,势必会影响到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而银行作为金融的载体和信用的物质承担者,就必须要担负着金融经济管理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在实际操作当中,很多公司转变了传统的金融借贷方式,不是向银行而是向市场融资。而银行为了能够保障其在市场中的份额,就必须向中小企业放贷,从而导致银行的信用风险加大,从而也加大了对金融经济周期管理的难度。
2.金融危机的形成
金融危机是市场对某一商品的需求过大导致银行不得不提高短期的利率,造成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不断提升,不断增加借贷者的压力,从而导致人们购买某一商品需求量下降,使某一商品供大于求,难以出售,已抵押商品进行融资的方式就很难实现。进而造成了大批的还款人不能够按时地向银行偿还债务,使银行在短时间内出现资不抵债的局面,宣告破产,从而金融危机爆发。经融危机是全球性的,在金融危机下,各个国家的都面临着信用风险。所以,这就对金融经济的周期管理以及银行的抗风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当前银行信用风险存在的问题
1.相关人员的信用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在我国当前的银行运行过程中,信用风险管理并不被人们所重视,相关的银行管理人员要而没有相应的风险管理意识。尽管在金融危机冲击过后,政府部门也没有树立起信用风险意识,没有认识到信用对保障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性。这种意识上的缺失就导致了银行时刻多存在和一定的信用风险隐患,当银行真正出现信用风险时,就不会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应对。
2.缺乏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
就目前来说,我国很多银行在经营与实际所有者问题上多出现了很大程度的交叉,从而导致经常出现控制权垄断,使银行的执行力低下,对银行在日常的运作中不能实施行之有效的管理,使银行没有牢固的信用风险管理基础。我国当前的银行很多都没有记性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和建立,从而造成了而信用风险管理机制效率降低。
3.没有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
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和全面的工作,必须要具备专业的风险管理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风险管控制管理。银行始终是金融经济的载体,是信用的物质承担者,和经济发展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一定要加强银行的风险管理。但是当前我国银行却没有专业的信用风险管理队伍,信用管理人才缺失,从而导致银行没有先进的风险管理办法来控制和管理信用风险。
三、金融经济周期以及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对策
1.完善银行信用风险监管机制
当前,我国对银行实施监管的机构和组织主要是银监会,银监会的主要工作就是对银行进行监管和协调。所以,完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的过程中,银监会就必须要进一步加强银行的管理,针对银行的实际状况设置相应的信用风险监管机构,并监督其实施对银行的信用监管职能。同时,构建和完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规章制度,完善内部管理体系,建立独立的监管治理机构,对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实施独立的监督权,并且不受银行的任何约束,从而真正发挥监管机制的作用。除此之外,还要明确银行的审计制度,确保银行的信息透明公开,使其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进行,不断提高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
2.加快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做好金融经济周期管理以及风险转移工作
银行除了要对当前的业务加强管理之外更应该在当前的金融业务基础上勇于创新,不断拓展和开发出新的而产品,加快新产品的创新速度,使银行的金融产品能够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进而产生大量的信用衍生品,刺激市场消费,加快资金回笼,进而转变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用新产品的创新和流通降低或是专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3.引进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人才
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全面以及长期的工作,银行必须要引进专业的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人才,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专业素质硬的信用风险管理队伍,从而实现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科学化和精准化。同时,银行也应该加强对内部员工的管理,加强员工的信用风险意识,从而从多个方面不断提高银行的信用风险抵抗能力。
信用风险管理办法范文3
【关键词】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风险管理 新资本管理办法
一、相关定义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资本由农民入股,干部由社员选举,信贷为社员提供,合作制性质明显,是扶持农业生产的重要金融力量。农村合作银行是由辖内农民、农村工商户、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入股,在合作制的基础上,吸收股份制运作机制组成的股份合作制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做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改革、发展和监管工作,既是农村金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构建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关键所在。结合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阶段性特点,当前要特别注重研究和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资本管理是现代银行管理的核心理念和方法之一,国外很多银行以及国内的大型银行都已开始应用了这一先进的管理办法,但是将这一管理方法在国内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系统中的应用还处于空白。虽然目前国内已有很多商业银行开始了经济资本管理的探索和实践,但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由于IT系统建设方面起步比较晚,在规模实力、人才等方面与四大商业银行和全国性的股份制银行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此,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任何一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真正实施了这一管理方法。不过资本管理办法代表着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思想发展的趋势。
2011年7月,中国银监会下发了关于农村银行机构实施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指导意见,对农村机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风险管理体系,优化资本管理框架,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核心竞争了提出了新的监管要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加快推进资本协议的实施,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新课题。2012年6月7日,银监会公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资本管理办法》将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如何在过渡期内根据现在资本状况、资本结构、筹资渠道等实际情况,达到《资本管理办法》提出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新资本管理办法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积极作用
1、有助于改善法人治理结构。当实施新资本管理办法后,有助于明确治理主体的职责权限,有利于运行机制的健全和改进,从而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成为管理、决策科学,运行高效,信息透明的现代金融企业。
2、有助于提高风险管理水平。首先,通过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险管理委员会的独立性,这样有利于加强风险管理数据采集的资料和风险改进计量技术,合理利用风险模型,优化风险控制流程,有利于实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其次,有利于增强市场风险管理意识,正确划分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提高市场风险管理水平。最后,通过引入流动性覆盖比率风一些列流动性指标,可以确保表外风险暴露的最低资金来源,避免受市场波动的影响。
3、有助于提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形象。通过资本管理的实施,加强了风险管控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可以缩小农村银行和先进银行才差距,提升管理水平,从而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真正成为广大社会公民心中信赖的好银行。
4、有助于培养专业管理人才。通过资本管理办法的实施,可以使农村金融机构现有的风险管理人员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使他们拥有先进风险管理理念和丰富的专业知识。
三、实施新资本管理办法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影响
1、影响资本充足率。从现实情况来看,假如按新的资本协议计算得出的资本充足率,比按现在的测算方式计算的结果减少了几个百分点。因此,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而言,大部分的资本充足率都将达不到监管标准。
2、影响发展方式。实施新的资本管理方法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将在组织资金时更要选经营择成本低、稳定性高度资金,适时加强对自己结构的管理和相关监管指标的测算,保持存款规模增长和整体经营需求相适应。
3、影响资金运用。当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主要资金运用只有贷款和资金市场债券业务。当实施新资本管理办法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将有效调整自己运用结构,将资金投向以零售业为核心的轻资本业务,更确切地收缩大额贷款和自己业务将受到限制。
4、影响收入结构。当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实施了新的资本管理办法后,机构组织里的每一笔业务的拓展都要计提相应的资本,这其中既有信用风险资本、市场风险资本,当然还有操作风险资本也要计提,将影响到收入来源。最后,还会对监管方式产生影响。
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实施新资本管理办法的主要难点
1、思想认识不足,资本管理意识淡薄。目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长期处于粗放式的金融模式之中,对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尤其是在资本管理方面仍然停留在对股本金管理层面,对风险资本概念,风险资本覆盖率等意识淡薄。
2、风险管理框架不完善,评估程序滞后。多年以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一直依靠前台业务人员和各级管理人员的经验进行决策,这些方法比较粗放,缺乏说服力。目前还没有建立与风险资本管理相关的全面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能力不足,迫于市场压力,部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也开始探索使用理财等工具拓展资金来源渠道,但是受制于相对薄弱的风险管理能力,资金错配等潜在风险和问题也不容忽视。还有体制结构中,资本管理职责不明确,管理体系薄弱普遍存在。
3、IT支撑不足,导致数据真实性存疑。当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缺乏有效支持数据采集和新型处理的科技支撑系统,现有的业务信息系统远远不足以覆盖《资本管理办法》要求的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范畴的资本充足率的测算仍停留在手工操作和经验判断为主的阶段,指标数据的真实性亟待提高。目前情形,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还缺乏在数理的基础之上的一些衡量相关风险的计量工具以及计量模型,从而无法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监控,进而对未来风险的预测能力严重不足。
4、专业人才缺乏。《资本管理办法》中新监管标准的实施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数据处理、模型搭建、信息系统开发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专业人才的严重缺乏对该项工作有序开展有重要的影响。实施资本管理办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熟悉风险管理操作的人才,但目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缺乏具备数理、统计、计量的理论知识和一定业务知识的人员。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业中覆盖面最广、职工人数最多的金融组织,但是农村信用社同时也是职工素质普遍较低的金融组织。以农村金融较为发达的广东省为例,全省信用社职工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11%左右,珠江三角洲地区虽好一些,比例也不超过30%。
5、历史数据缺乏。在实施资本风险管理过程中,一个前提条件是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做支持。然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综合业务系统和信贷风险系统运行时间较短,对各项历史数据的积累较少,没有完整的数据库。目前各农村合作机构的数据积累仅仅是对业务经营数据的积累,对计算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预期损失率等方面的数据积累几乎空白。无法对数据全面分析和未来走势研判的需要,制约《资本管理办法》中有关指标的计算。
五、农村银行机构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对策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加快转变银行发展方式。《资本管理办法》有助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规模扩张的外延发展模式走向质量扩张的内涵式增长之路。为实现长远发展,农村金融机构要及时转变经营思路,制定资本长期发展规划,树立全面风险管理意识,将全面风险管理意识贯穿于全部业务和全体员工之中。加强领导,争取监管部门支持。对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需要成立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新资本协议的实施工作,促进机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此外,要结合实际进行差距分析,全面规划,制定本机构实施规划,积极争取监管部门的支持。
2、提升治理水平,完善风险管理框架和评估程序。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本来发展水平较低,即使设置了六年的资本充足率达标的过渡期,时间仍较为紧迫。需通过自身建立成熟的风险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资本达标规划,通过多种渠道尽早实现目标。由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的不平衡,资产规模等各方面大批存在差异性,那么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需要结合自身规划,逐步达到新资本协议的要求。
3、强化基础建设,运用各类计量工具。首先,完善法人治理机构,进一步明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的风险职责分工,健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其次,加强数据收集的基础性工作,提高信息化水平,确保数据收集的及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再次,建立新的与实现资本管理办法相适应的规则和制度。最后,将相关的数理和计量模型运用到经营管理中去,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和优化。加快新型科技改造,奠定系统计量及模型搭建的基础。准备分类,提高数据质量《资本管理办法》坚持资本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原则,明确了隔离资本工作的合格标准和资本调整项目。
4、加强培训,储备专业人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首先要根据银监会要求配齐风险部门人员,主要是招聘熟练掌握高等数学、会数理分析的人才,引进专业人才,改善人才结构,并且不断储备有从事风险管理工作经验的人员,建立专业化队伍。
5、积极行动起来,填补历史数据。各农村合作机构高度重视对历史数据的积累,对近年的有关信用数据进行填补,主动学习和借鉴国有商业银行历史数据积累中的经验,尽快建立适合自身的数据库体系。
六、结语
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当前改革的鲜明写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该加强对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研究和判断,加强对当地市场潜力的挖掘,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规划,积极地完成资本管理办法的成功过渡。
【参考文献】
信用风险管理办法范文4
关键词:中小银行 内部评级 风险限额
一、引言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说明,风险集中度管理失控,不仅会导致银行遭受重大损失,也会造成风险在不同机构、不同地区之间的快速“传染”,形成系统性风险。目前,随着新资本协议的实施,风险限额管理在国内外商业银行中逐步得到推广。信用风险限额的测算和分配将关系到商业银行内部评级结果的有效运用和风险偏好的准确体现,应当成为信用风险限额管理的重点。
近年来,国内中小银行仍存在上市受限、资本约束进一步显化,客户群体不稳定、潜在风险较大,管理手段单一、风险防控水平低下等诸多不可持续因素。因此,无论是从缓解资本压力、还是从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上看,中小银行实施信用风险限额管理都具有较强的紧迫性。中小银行有必要结合自身特点,按照先急后缓、先粗后细的原则,从行业信用风险限额管理入手,并待条件成熟后再逐步向区域、客户、产品等维度延伸。
二、用于测算行业信用风险限额的内部评级结果
信用风险限额管理是对内部评级结果的深化运用。要准确测算行业信用风险限额,首先要确定可用于信用风险限额管理的内部评级结果。银监会在2012年6月8日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下简称《资本管理办法》)中明确了实施初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上述有关风险参数和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规则。
违约概率(PD)。由各商业银行按照各自建立的内部评级体系所确定的客户信用等级,以及各信用等级与违约概率的映射关系获得。
违约损失率(LGD)、违约风险暴露(EAD)和有效期限(M)。均按《资本管理办法》的统一规则确定。
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RAROC)。计算规则是:
经济资本(EC)按《资本管理办法》中所附的《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算得。
三、信用风险限额的初步测算方法
(一)基本原理
本文提出的行业信用风险限额初步测算方法简称“资本收益率最大化法”,是在明确年度可新用经济资本额和新增贷款额的前提下,根据各行业贷款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水平(RAROC)适当调高或降低其增长速度,将年度可新增贷款额分配到各个行业,最终达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统一。该方法以经济资本占用控制在限定额度内为约束条件,以商业银行公司贷款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最大为目标,建立优化模型,所求得的最优化结果即为最佳行业贷款组合,各行业贷款的年度最优增长额即为行业信用风险限额的初步测算结果。
(二)具体步骤
1、确定可新用的经济资本额
根据全行经济资本的状况和预期资本充足率的达标水平,并结合自身经营的风险偏好,确定全行公司贷款年度可新用经济资本额(EC)。
2、算出贷款的资本要求系数
在对年初公司贷款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年度信贷资产结构和授信客户调整的要求,设置授信客户信用等级优化目标,并根据《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算出相应的公司贷款资本要求系数(K)。
3、得到年度全行贷款目标增长率
由全行年度可新用经济资本额度(EC)、公司贷款的资本要求系数(K),得到年度可新增的违约风险暴露(EAD)即公司贷款的新增额,并求出年度全行公司贷款的目标增长率(δ)。
4、设定行业贷款最优增长率公式
式中:δi为i行业贷款的最优增长率,Ri、Rmin、Rmax分别为i行业贷款的RAROC值和所有行业贷款中的最高和最低RAROC值,α∈(0,1)为调整系数,β、χ为待求系数。
5、建立优化模型
目标函数:
式中:为年初i行业贷款余额在全行公司贷款余额中的占比,为i行业贷款的RAROC值。
约束条件:
该优化模型为非线性规划模型,通过该模型可得到待求系数、的值,继而根据式(8)得到每个行业贷款的最优增长率。
6、确定行业贷款信用风险限额的初步分配结果
ωi=σi×δi (5)
式中:σi为i行业贷款年初余额,ωi为i行业贷款的年度最优增长额,即年度行业信用风险限额的初步测算结果。
(三)利弊分析
“资本收益率最大化法”以经济资本的总占用额为控制主线,在有效控制非预期损失即经济资本占用的前提下,通过信贷资产的行业结构优化,力求实现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水平最大化。该方法综合考虑了信贷资产收益中蕴含的风险,体现了收益最大化的经营导向,符合商业银行股东和经营者的共同利益。但由于过于关注贷款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水平,必然会导致资源向RAROC值高的行业过度集中,造成信贷 资产的行业集中度过高,抗风险能力特别是抵抗系统性风险能力的下降。因此,“资本收益率最大化法”初步 测算出的行业信用风险限额还需进一步调整优化。
四、信用风险限额的调整优化方法
信用风险管理办法范文5
【关键词】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
一、《新资本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
《新资本管理办法》由四部分主要内容组成:一是最低资本要求,即要求最低资本充足率达到 8%,其目的是要求银行具有较强的抵御风险能力,运作更加稳定安全;二是风险计量,在进一步明确了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市场风险加权资产计量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操作风险加权资产的计量要求;三是监管约束,赋予了银监会对商业银行实施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的职权, 以确保商业银行资本能够充分覆盖所面临的各类风险, 银监会有权对资本充足率未达到监管要求的商业银行采取监管措施,督促其提高资本充足水平;四是市场约束,要求银行主动提高信息的透明度,通过公开渠道,向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披露资本充足率的相关信息,确保信息披露的集中性、可访问性和公开性。
二、《新资本管理办法》实施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作为一部资本管理办法, 《新资本管理办法》通过强调资本管理的有效性、全面性、准确性和均衡性,全面强化了资本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约束,对商业银行资本管理、风险管理和业务经营均产生深远影响。
(一)对资本约束的强化。
《新资本管理办法》强调了了资本的有限性和高成本性,随着监管部门加强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力度和股东对资本回报率的不断提高,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不但要考虑资产扩张的速度、 业务发展的规模和预期能带来的收益, 而且要充分考虑到由此而带来的风险和资本占用情况,将收益、风险和成本三者统一起来。尽管从国际实施惯例来看,实施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能够带来一定的资本节约,部分缓解由于资本覆盖范围扩大所导致的资本增加,但是《新资本管理办法》实施后银行所需的资本总体上将呈增加趋势,而合格资本标准的提高则增加了银行资本补充难度,未来一段时期内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将受到更强的资本约束。
(二)对资本管理方式的影响。
《新资本管理办法》一方面对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全面性、准确性、长期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商业银行传统以经济资本管理为主的资本管理模式提出了较大挑战。由于现行方法下监管资本在风险覆盖范围、计算结果准确性等方面较差,监管资本与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所面临的非预期损失差异较大,银行主要通过经济资本管理的方式确保资本对损失的覆盖,监管资本与经济资本的管理泾渭分明。 《新资本管理办法》下,资本实现了对各类实质性风险的全覆盖,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等监管资本计量模型是对国际性大银行内部经济资本计量模型的全面总结和提炼,本质上是一种监管视角的经济资本计量模型,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资本管理过程中要重新界定监管资本与经济资本的关系,经济资本管理的侧重点需要从传统的反映风险向主要体现业务发展战略转变。由于《新资本管理办法》突出强调银行持有资本对风险引致损失覆盖的全面性、有效性和准确性,其既是一部资本监管规则,更是一部风险管理规则。
(三)对业务经营的影响。
《新资本管理办法》在加强资本对银行业务约束的同时,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内部模型法、高级计量法等资本计量高级方法计量各类业务的资本占用情况,有助于促进商业银行走资本节约化发展道路。
三、总结
《新资本管理办法》的实施不是应景之作,也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国际规则, 而是充分吸取危机的教训和考虑中国近几年银行业发展可能潜在的风险,为了维护好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成果的重大制度安排。未来中国商业银行会面临着多方面的不确定性,实施好《新资本管理办法》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水平,有助于增强商业银行的自身经济实力,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对冲外部不确定性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郭风英.谈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J]金融论坛,2012,(38):45
[2]郭海滨.资本监管对我国主要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影响分析[J].金融监管,2012,(435):65
[3]黎志宇.论实施新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推进全面风险管理的影响[J].金融资本,2009,(6):132
[4] 王东,李圆, 《巴塞尔I I I 》解析[ J] . 金融论坛,2010(12) :44- 49
[5]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
[6]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修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决定[EB/ OL],2007.
[7]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监会有关负责人就《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答记者问[EB/ OL],2012.
信用风险管理办法范文6
中国银行业的信用风险现状
从中国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情况看,各项贷款一直占资金运用的支配地位,因此,一个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对于银行业来说非常重要。从我国大多数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看,这种情况更为明显。根据《中国金融年鉴》(2003年~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占资产的比重近年来呈逐步下降趋势,但总体上仍维持在50%以上。目前银行业务收入中,85%~90%的收益还是靠存贷款利差而获得的,资金的主要运用方式为各种贷款,规模巨大的资产以贷款形式存在,如果风险管理体系不是很有效的话,必然存在着造成不良贷款的巨大隐患。
另一方面,从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情况来看,根据中国银监会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2季度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均出现下降,2009年6月末,国内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分别比3 月末的水平降低了314亿元人民币和0.27个百分点至5181亿元人民币和1.77%。2季度拨备覆盖率比1季度上升了10.4 个百分点至134.3%。所有主要类别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均有所下降。
这两个指标双双下降主要是2009年上半年信贷大幅增长,在当前信贷高速扩张的过程中,信贷资产的集中度风险日益凸显,银行新增贷款可能出现行业集中、客户集中和期限中长期化的趋势,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波动和企业经营周期的影响,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出现系统性风险。总之,贷款资产的绝对占比以及贷款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提高了信用风险滋生的势头,可能制约信贷资产质量的持续优化。
中国银行业信用风险
管理技术水平
面临国际竞争环境的发展变化,我国银行业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2002年,我国商业银行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方法,对每笔贷款按是否具有偿还能力归入正常、次级、关注、可疑和损失五个不同的级别,其中关注、可疑和损失这三类构成不良贷款。商业银行通过贷款分类及时掌握贷款信息,针对不同状态的贷款采取监督、限制、催收等不同的措施预防损失并尽可能地将损失降低到最人低水平。但国内仍然缺乏转移信用风险的必要市场和工具,商业银行一般只能发放贷款并一直将其持有至到期日。直到2005年4月,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颁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我国才开始进行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其他信用风险转移工具短期内还难以出现。
同时,我国银行业自身也逐步认识到采用先进风险测度模型和技术的重要性,各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上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总体来看,我国银行业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水平仍然较低,与西方发达的国际商业银行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中国当前的信用环境、金融市场状况、银行体系基础,制约了银行实施模型化现代风险管理模式的进展。在内部评级法推进过程中,短期内大多数银行内部信用风险控制体系仍处于打分法阶段,信用风险管理的技术还得依赖于传统的测度方法。
提高中国银行业
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目前,来自国外商业银行的激烈竞争以及《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对国内银行业的监管环境也逐步趋于规范和严格,许多银行都认识到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强信用风险基础建设,推进信用评级行业发展。信用评级体系是信用风险度量与管理模型中一个最基本的子模块系统,一个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中所采用的信用评级体系是否客观合理,对信用风险的评估与预测的准确性,提高银行贷款的质量,降低不良资产等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基于广泛的信息集所建立起来的评级体系的代表是各类外部评级机构所提供的评级体系。这类评级体系对市场价格和宏观经济状态的条件依赖性较小,其客观性、公正性和权威性日益被各类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认同,愈来愈多的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型金融机构,在信用风险的度量和管理中对外部评级体系的依赖愈来愈大。在一段时间内,大部分银行采用标准法,依赖外部评级确定其监管资本的要求应该说是较为合理和稳妥的做法。因此应不断强化信用评级业的作用,致力提高信用评级的公信力和职业判断水准。
进一步理清信用风险形成机制与宏观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如何实现银行与宏观经济的共同发展和双赢对于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对经济发展发挥更大促进作用的行业、部门或企业,越容易形成信用风险的集中,比如我国现在普遍存在的房地产行业贷款集中、政府主导项目贷款集中、企业集团贷款集中等。银行信用风险的大小是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的,虚拟经济只能转移而并不能消除信用风险,因此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才是解决信用风险隐患的根本,银行的客户调查、评级授信、贷款评估、审查审批、贷款发放以及贷后监控必须以信用主体对实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准绳,偏离实体经济发展方向只会加剧信用损失的产生以及宏观经济的下滑。
继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自上而下的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管理文化的形成,对于风险管理技术的实施和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因此,要建立和完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形成高层权力的监督和制衡;进行合理的职责分工,要通过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总揽银行风险控制。在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专业管理委员会。同时在微观层面加强各项信贷制度的建设,提高各项制度的执行力和可控度。从这次美国次贷危机中,最大教训从表面上来看是人们过度崇拜各种数学模型,但根本上是一个制度问题,银行的各级管理人员在何种情况下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预测和防范风险如果没有严格的制度约束,再“精确”的压力测试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无力于信用风险的控制。《新巴塞尔协议》追加的第二支柱指引的目的就在于解决次贷危机中暴露出来的风险管理实践中的缺陷,在很多情况下,这些缺陷表现为银行治理结构当中的根本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