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阅读教学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阅读教学内涵范文1
关注语文的人文内涵,回归语文的本源,离不开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人文精神是它的基本性质。语文课堂上教师深入地进行朗读训练,便于学生轻易进入角色,融入意境,促进学生深入地理解文本,从而有利于学生对人文内涵的思索,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但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阅读的现象。现在有的老师的语文教学,走向“只讲不读”“思而不读”的畸形之路。那么,是不是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已经具备了呢?以笔者所经历的几个私立学校的学生为例,学生的文化底蕴普遍较低,知识接受起来比较困难,更有甚者连一个普通的句子都读不下来。如今在推进教学改革,关注人文内涵,培养人文素养的大背景下,阅读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阅读;人文内涵;人文素养
高中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作品的人文关怀。随着高中语文教改的深入,高中语文教材中诗文辞赋、经典美文大量增加,培养语感的阅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重视阅读教学,关注人文内涵,形素养,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回归学生主体:让“阅读者”自己阅读
所谓让“阅读者自己”阅读,即阅读教学应回归学生主体,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允许学生做个性化地阅读。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严重失落,表现在其一,许多教师受“知识本位”课程观的影响,一味追求阅读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忠实再现,因而导致学生主体体验的严重失语。其二,许多教师惯于用硬性指导代替学生体验,在读法上往往过于追求技巧性和统一化,这就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自主感悟的机会和创造性解读的权力,进而使阅读教学陷入了“千人一腔”的尴尬。这种主体性的失落使阅读教学失去了理应生成的教育意义。
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对于文意与己意的关系,学生要能够立足于主体所应有的高度,适中有度地把握:既不死读章句因而失去读书的意趣,又不主观臆度而破坏文本应有的风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主体性不断发挥,“人”与“文”逐渐走向视界融合的过程。此过程中,学生不是外在于作品的“阅读者”,而是拥有主体权利,主体意识积极参与的“解读者”;学生不是作家作品的“看客”,也不是所谓作家的“代言人”,而只是作为“阅读者自己”在参与语文教学生活。
也就是说,阅读是有主观性和个人色彩的,学生理应成为阅读的主体。因此,从学生主体看,阅读态度、阅读需求和阅读心理不同,阅读体会自然不同;从文本看,作品内涵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它不可能为每个读者提供一个统一的、单向的阅读路径。由此决定,不同的阅读者在阅读技巧方面的处理不可能雷同,因此,教师的阅读指导也理应顺乎“阅读者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思和旋律”,而不应强求整齐划一。
二、以文本为主体:吸引学生阅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其实语文文本的特殊性即在于此,其一,它所呈现的不是客观、冷静、抽象的知识,而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和作家主体的生命精神,它内在的生命力使其本身呈现为一种开放的“召唤结构”,能够邀请欣赏者走入它的世界。其二,作家的生活世界、作品思想世界与学生心灵世界的对接、交融构成了一个生命空间,学生正是在此受到了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教育;语文文本的这种教育意义是独有的。其三,正是由于文本主体的介入,学生才在教师引导下不断感受到来自作品深处的本质力量,而这一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过程。
以文本为主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心需求,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以教学唐诗为例,单纯讲授有关字句、节奏、修辞等方面的创作知识,或许还不足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唐诗的音韵之美。但教学时如果能够穿透这些所谓“唐诗知识”的迷障,注重引导学生去倾听诗人的心声,捕捉其生命的行迹,效果自然大不相同。当李白的豪放、杜甫的老迈、白居易的沉郁经由教学真的在学生心目中得以活化时,朗朗的读书声里定会别有一番意趣。即便单纯从朗读技能训练的角度讲,由音节而求神气固然有它自己的道理,但从把握文本的主体意义入手而得诵读的旋律,未尝就不是上好的读书之法。
三、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得读书之乐
诵读即“反复朗读,熟读成诵”;从特征上看,朗读不但要有声而且要有情,诵读既为朗读的反复,理应在反复中以传情为本。涵泳则侧重于诵读时“有所思”的心态,强调的是“读者主体意识的参与”,在心理过程上因诵读而起,随诵读深入。诵读与涵泳虽各有发展的流脉但实不可分,诵读的过程其实也正是反复玩味的涵泳过程。二者连用并举,为的就是要达到目口耳脑并用、“读”“思”结合、主体意识积极参与的交流状态,只有这样阅读教学的功能才能充分发挥,这正体现了新课标的科学性。
倡导诵读涵泳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事实上,我们的祖先早就发现了“诵读涵泳”与母语特点之间的适切性;汉民族文字是形、音、义三要素统一的文字,而文学作品是作家的心声,是文字语言节奏与音节节奏的统一,因此非诵读涵泳不能得其中意味。先秦时孔子即对“诵诗”十分重视,至现代叶圣陶更是高倡“美读法”,使语文教学古老的诵读涵咏传统再次发扬光大。
倡导诵读涵泳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之深得读书之乐。是否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是衡量学生是否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准,因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审美发展的是一条通向主体解放的道路”。
诵读涵泳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经验,能够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铺就一条科学的道路。
四、优化阅读教学流程,注重情感体验,感悟文本魅力
语文教育专家谢向贤说过:“语文学习的特殊之处主要不是“知”的积累,而是“感”的积淀。”阅读教学应对阅读文本进行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究,以获得丰富的感受。但目前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讲”有余而“读”不足,“析”有余而“感”不足的现象,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对文本阅读的主观能动性,使文本对学生的影响力大打折扣。
钱理群教授说过:“中学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打一个精神底子。”人文教育与知识传授是水融的。阅读教学应当扭转纯技能训练的走向,真正转向人文教育。阅读教材中大量的经典文本都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积极健康的价值追求:孔子的“仁爱”,孟子的“舍生取义”,苏轼的“旷达”,屈原的“爱国精神”……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接受这些精神的熏染,提升其精神境界。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优化教学过程,突出“读”和“感”的环节,有利于学生领悟文本的魅力,实现“思想”“情感”的内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之,只要老师将阅读之法运用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去,定可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吕叔湘.学习语法与培养语感.
2.李伟诗.教学与管理.2008(6).
阅读教学内涵范文2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文化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只有真正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学生才能真正地掌握英语。作为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最大限度地挖掘词汇、文化背景、异国文化以及中西差异等,让学生在了解基础上培养真正的阅读能力。
一、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在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研究上狠下工夫,以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仍有许多学生存在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的问题,在理解文章中以偏概全,甚至得出与文章所表达的内涵完全相反的阅读结论,在猜测词义、分析细节时,脱离了语境,用主观臆想来把握文章整体内涵和发展趋势。
阅读教学事倍功半的原因就在于:师生对文化意识的培养不够重视;学生厌倦传统英语阅读教学和应试教育背景下枯燥的分析、阅读;汉语文化对学生阅读理解形成思维阻碍。研究表明,高中生在多年英语学习的基础上,阅读能力迟迟得不到提升的原因就在于对外国文化知识缺乏了解,没办法用外语思维来阅读文章。因此,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二、如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渗透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别指出,在教学中要推进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的了解,将教材中的文化因素传递给学生,开展文化意识的培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
1.词汇的文化内涵渗透
英语词汇在长期的发展、形成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词汇的指代范围、褒贬或者中性的情感色彩以及联想意义等,都可以作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文化意识渗透点。所以,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教学,让学生在掌握词汇表意的基础上,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从而提高对文章整体的阅读效果,避免学生从词汇的简单汉语翻译中进行主观猜测。比如,peasant一词中文翻译为“农民”,但实际上在外国文化里,农民是相对于贵族的贬义词,学生了解了词汇的情感色彩后,对文章的情感基调会有大方向的把握。对于英语中许多文化内涵丰富的词(cultured-loaded words),老师要带领学生进行深入理解,不能仅仅局限在认识词汇、翻译和词根构成等基础知识上。
2.文化背景的渗透
对外国文化背景的渗透不同于对外国文化形式的渗透,而是对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的渗透。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更多的受到学生对外国文化背景认知的影响。所阅读文章中的文化背景也是文化意识渗透的重要部分。在教学中挖掘文化背景,渗透一些如国家文化和宗教等的背景知识,并将这种背景融入对文章的深入了解中,让学生能正确地利用背景知识填补认知缺陷。例如,在外研社高中英语必修五Module 4对面具的魔力的教学中,这一文章本身就是对狂欢节戴面具出行的文化介绍,但文章内容浮于表面,学生还需要更多的背景了解,比如基督教复活节为什么要狂欢、为什么戴面具等。
3.对异域文化形式的渗透
很多西方国家虽然同样使用英语交流,但各个国家的文化却各有不同。以外研社选修六Module1为例,文中以社交技能为主题,从聊天、倾听、规则等方面讲解了可以做哪些事,又不能做哪些事。面对异域文化中不同场合的交际行为,学生的阅读兴趣很大,教师可以请学生自主讨论、查阅相关资料,实现对各国文化的主动了解,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提高他们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和能力。比如,可以请学生分小组,分别查阅、总结各国在饮食习惯、风土人情、等方面的文化,或者仅仅就某一个文化含义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行探究,促使学生在交流中了解这些国家和其文化。
4.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渗透
我国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贯穿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不自觉地受到影响,这也会导致学生在阅读中用中国思维去判断英语文章,导致思维偏差。因此,在教学中渗透中西文化差异,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让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文章,减少阅读时的理解障碍,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在必修4 Module 4中Great scientists的教学中,教师可就文中的描述,对中西方对这种文章描写的差异性展开渗透。我国在记录科学家相关文章中主要偏重对本人生平的记叙,而西方则偏重对科学家的具体科学探究过程进行严谨的描写。这也就是我国重人情与西方重契约的理性表现的区别。
总之,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从以上四方面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带领学生了解更多的异域文化,扫清阅读中的理解障碍,实现阅读能力的真正提高。
阅读教学内涵范文3
对文章句意和段落大意理解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整体把握。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运用提问技巧,引导学生思考阅读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词句,勇敢提出自己的疑惑与不解。首先,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分析阅读文章中的重、难点词句的过程中,应积极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文中词语与现实生活中的词句进行对比分析,实现“提出疑问—创立设想—分析设想—理解设想”的良好转变。通过实施这样一种引导式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阅读技巧的逐步养成,为后续阅读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其次,注重文学内容的提问。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通过提出有关文学作品主要内容的若干疑问,提升学生对于作品内容的重视度,激发学生对于作品内容的质疑,进而主动探究。“提问—质疑—探究”这一教学过程的有序实施,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充分掌握作品内容,提升快速提炼文学作品主要信息的能力,从而顺利实现阅读教学目标。
二、不断优化教学方式
基于传统阅读教学存在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的弊端,语文教师应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被动为主动,让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趋于多样化、丰富化、灵活化与高效化,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落实生本理念。目前,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归纳法”“小组讨论法”与“话剧教学法”是最能体现“生本理念”的先进教学方法。
1.探究归纳法
由于“生本理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探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探究归纳法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并未预先告知文学作品的相关内容(如作者特点、写作背景、作品内涵等),而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首先让学生自行阅读文学作品,然后带着问题展开探索之旅,逐行逐句反复推敲,对作品的精华之处进行归纳。通过“探索—推敲—归纳”的活动过程,逐步深化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形成学生自己的观点、体会与感悟,促进分析、探究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良好形成。
2.小组讨论法
基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显著不足,小组讨论法被广泛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各小组成员之间在课外针对文学作品展开讨论与思考,对于一些小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问,在课堂上提出,在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下解决。通过这样一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阅读讨论中来,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与良性竞争,营造一种积极、向上、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实现“不教自学”。
3.话剧教学法
正处于身心高速发展时期的高中生具有充足的想象力与强烈的表现欲,如能善加引导,将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当前,一些高中语文阅读文本具有故事完整、人物鲜明、情节生动等特点,十分适合进行话剧表演。通过表演话剧的形式重现文学作品,能够给予学生充足的想象空间,让学生以自己的思维揣摩人物特征,以自己的形式展现主人公的行为表现与内心世界。在学生表演完话剧之后,师生之间可就表演展开讨论,探讨作品内涵与角色特点是否有良好的展现,在一种愉悦的交流与对话中,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文学作品内涵,让学生爱上阅读。
三、积极扩大阅读量
传统阅读教学多为“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的“阅读”权利被剥夺,而这显然是与生本理念相违背的。首先,建立正确的阅读教学观。秉承“一切以学生为本”的生本教学理念,高中语文教师应建立阅读教学重在学生的“读”,而非教师的“教”的阅读教学观,充分重视学生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只有通过自身阅读、思考、感受和领悟,学生才能更正确地理解文章内涵,更真切地获取生活领悟,更真切地产生情感共鸣。其次,积极扩大课外阅读量。课外阅读能在形式与内容上补充、发展和完善课内阅读,还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性情、培养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对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提高对于课外阅读的重视度,积极扩大课外阅读量,有效提升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正确度与深刻度。一方面,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延展学生的阅读深度。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学生能够获取除教材(教本、读本)之外的大量信息与知识,促进了阅读技巧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从旁辅佐,发挥引导作用,避免学生阅读的随机化、不健康化。在深层次解析教材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教材文本阅读的有效迁移,良好掌握语文阅读的“内引”与“外连”,将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生活阅读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内引”,就是将课堂上所积累的阅读经验迁移至课外阅读中,从而正确把握课外读物的中心思想;所谓“外连”,则是将课外阅读过程中所总结的阅读技巧运用至课堂阅读中,从而深刻理教材文本的内涵。另一方面,增大教师的阅读量。教师同样应增大阅读量,拓展自身的阅读视野与阅读深度。在日常工作中,应有意识地注重从各种媒介(报纸、刊物、网络、广播等)中获取信息与知识,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不断增大自身的知识储备量,逐步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通过课外阅读量的持续增大,教师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能够从广度与深度上透彻分析教材文本重点、难点,从学生特性与阅读材料特点出发灵活调整教学方式,进而实现高效阅读教学。
四、结语
阅读教学内涵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
在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让学生对文章进行阅读后进行讲解,讲解后通过练习来进行训练。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对文本的理解较为狭隘,在阅读中对信息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得不到较好的培养。而在新课改下,阅读更珍视学生的感受,提倡个性化阅读。因此,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更新观念,摆脱心理束缚
在新课改下,许多语文教师也想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但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教师又有了各种担心,如学生是否能接受新的阅读教学模式。而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教师一旦以新的模式来进行阅读教学,如果效果不佳,就可能会影响教师的各种待遇,况且在没有完善和成熟的机制和模式下进行探索,更让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其实不然,新的理念和学生的需求告诉我们,传统的师讲生听的模式已经让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而新的模式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这些对提高阅读教学效率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摆脱思想上的束缚,努力走出第一步。
二、改革模式,提倡多元阅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贯穿始终的是学生和文本、学生和教师、教师和教科书编者、学生和作者、学生和主人公的多种对话关系。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只是将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则缺乏独特的阅读感受和体验,这和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在新课改下,教师要大胆对阅读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倡多元阅读。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要充分利用好问题,引导学生逐渐向作品的内涵靠拢。如在《童年的朋友》的教学中,教师提出三个问题(1.“我”和外祖母是什么关系?2.外祖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我”对外祖母有怎样的情感?)后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阅读后讨论、交流,再总结、升华,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在教师的指导下,内涵更清晰了,学生的体验也更丰富了。
三、立足主体,促进学生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师更多的是从“我”的角度来对作品进行分析,而忽视了学生才是阅读的主体,对作品的理解不能“我说了算”,而应该是“学生说了算”。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去解析作品。读《故乡》并不一定就要品鲁迅,可结合自己的感受来谈谈故乡;读《我的叔叔于勒》并不一定就要对资本主义下的人际关系进行探究,还可就当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只有这样,让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从作品中去寻找自我,阅读才会变得更加真切,学生也才能真正地喜欢上阅读,积极地投入到阅读过程中,阅读效率才能得到提升。
总之,在新课改下,教师要从传统的阅读观念中解脱出来,立足学生本身,以阅读教学模式改革为起点,不断实践,才能真正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发展,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也才会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柳平,王玉梅.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初探[J].中外教育研究,2009(8).
阅读教学内涵范文5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初中语文教学 探究性阅读
1.引言
探究性阅读教学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探究型学习方法,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笔者对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2.语文探究性阅读的内涵与特征
2.1语文探究性阅读的内涵界定
探究是深入探讨、反复研究的意思,从广义上来说是追根究底及好奇等,而狭义上通常是指科学探究或科学研究等。语文由于其学科特点在整合知识、技能培训及思维训练等方面的探究空间比较大[1]。因此,语文阅读探究性教学是把探究引入语文课堂,让学生通过质疑、提问、探索、交流、归纳及总结的方式寻求对文本和自我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
2.2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特征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比较复杂的教育教学活动,虽然是不直接把构成教学目标的相关概念和认知策略告诉学生,但是主张让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因而符合教学的一般特性,同时又具备一些独有的特征。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一般性特征主要表现在:首先,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主要以问题的形式来现,问题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核心和起点;其次,探究性教学更加注重探究的过程,而不是知识的讲授,更加关注学生的体验和表现;最后,探究性教学不仅注重知识能力的获得,更注重学生的认知及情感体验。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首先,注重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和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重视师生间及生生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共同探究的过程获得对知识的体验;最后,探究性阅读教学不仅是一种体验过程,更是一种对话过程。通过体验和对话,学生逐步形成对语文美的认识和对人生意义的理解。
3.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策略
初中生在阅读时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认识误差,基于此,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中应采用以下策略。
3.1探究性阅读教学主体确定策略
探究性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所以教师要正确定位,注重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具体而言,教师应做到: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与倾听学生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以一个参与者或者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这不仅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且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表达,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因为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需要学生思维发散才能获取灵感,领悟内涵。同时,注重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增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探究性阅读教学方法选择策略
初中学生对外界事物的了解差异性很大,让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探究性问题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小组合作是不错的形式,可以将三至六人分为一组,组长可以轮流担任,每个成员都分工明确,同时要培养小组成员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发挥群体优势,实现探究目标。同时,分组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及知识结构,充分发挥组员间的优势。
3.3探究性阅读教学内容分析策略
探究性阅读教学内容分析策略主要是对疑难问题的分析策略。一般而言,阅读中的疑难问题,一方面表现在文章的具体表达上,另一方面体现了文章的内容。对初中语文而言,诗词赏析是探究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因为诗词作者与我们无论是在阅历和思想上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很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很难领悟诗词内在的含义[2]。另外,为了体现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无言之美,很多作者只是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基本的结构框架。这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比如在一些记叙文中,一些用来表现人物的语言因为种种原因欲言又止,将其作为探究性问题提出,让学生联想特定环境下人物的语言、神态或心理活动,对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大有帮助[3]。
4.结语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是一种以科学探究式教学为基础,结合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以引导为主的方式形成的一种教学形式。笔者对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内涵与特征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继而对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主体确定、教学方法、内容分析等策略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孙春成.新语文课堂:探究教学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阅读教学内涵范文6
关键词 阅读教学;拓展迁移;思考
一、引言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可以说语文阅读教学贯穿高中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然而当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情况却不是很让人满意,通过调查,普遍反映出大多数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差。
二、现阶段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阅读教学模式单一。这主要表现在高中阅读课堂中,教师只是一味的在讲台上灌输阅读知识,而学生也只是单纯的听老师讲,使得阅读教学课堂中老师仍然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很差,这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改变传统的一味灌输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传统的一味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得很被动,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了强烈的依赖性,这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讲的很多,而学生自己阅读的东西却很少,学生一般只是更关注老师提到的阅读知识和阅读结论,却很少去感受阅读的过程,这非常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现阶段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高中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来说,应为他们面对着高考的压力,每天得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做题训练,没有太多的功夫来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受到课时的拘束而忽略了课外阅读教学这一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课外阅读是高中语文知识学习的有益补充,而教师忽视对学生课外阅读教学的进行,使得学生无法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使得学生的作文素材积累的很匮乏,非常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由于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学,使得一些学生热衷于对一些垃圾文学作品的阅读,这也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三、“拓展迁移”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阅读教学的拓展迁移。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语文教材为基础,来进行语文阅读拓展迁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拓展阅读,加深对课文思想内涵的理解,要指导学生把生活中的经验积累运用到语文阅读中,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感悟,然后,也要引导学生把语文阅读的体会融入到所在的生活中,使文章的思想内涵得以升华。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拓展迁移训练,可以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不再只是一味的接受老师告诉的阅读结论,不在只是听老师在讲台上讲,他们更多的是在主动思考,是在用心感悟文章的内涵,他们就好像是在和作者进行情感交流。这样有利于高中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提高。这种教学方式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无限魅力,可以提高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也要注意阅读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能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果遇到的文学作品内容曲折离奇、故事中的人物个性突出,可以运用表演法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留出巨大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对故事的内容进行想象,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感悟去理解故事中的人物性格,让他们在内心中塑造出一个人物的形象,然后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课堂表演的方式来表现他们对作品人物的理解,在表演过程中要让学生展现出人物的思想特征。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达到阅读的真正目的。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使用体悟方法。这要求教师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首先完成对所要阅读文章的认识,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文章,引导学生对文章形成一种自我认识,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作者的思想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然后再通过教师讲解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通过对体悟发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意境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阅读能力。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应注重学生在阅读中的思考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阅读材料的难解句段在课堂上积极进行提问,因为这些难解句段可能就是文章的关键句段,学生可以通过对这些难解句段的理解来把握作者的情感思想,掌握文章的核心,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就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进行提问,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重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四、结语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贯穿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阶段的基本环节,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相关教师要通过多方努力和探索,克服种种困难,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杨晓燕.高中语文课程中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