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放射性废水的处理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放射性废水的处理方法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206-02
为了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能源短缺问题,大多数国家利用核能,核能的应用带来了新的希望,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放射性废物,在降雨淋滤或其他因素作用下,这些物质通过地表径流或地下渗透进入水系,改变水系酸碱平衡,使水环境中放射性核素含量增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因此,有必要探讨放射性废水处理的方法,以修复环境,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活动。
一、放射性废水的特点
与其它污染相比,放射性废水的污染有以下几个特点:
(1)放射性污染的永久性,一旦产生,放射性永不停止;
(2)放射性污染的不可改变性,自然条件无法改变放射性核同位素的放射性活度;
(3)放射性污染的累积性,放射性污染属于电离辐射,对人类危害效果具有累积性;
(4)放射性污染的不可预知性,公众对其无任何直接感受,从而无法采取躲避防范行动。
人们通过食物链将污染环境的放射性核素摄入体内,超过允许含量时,就会受害。由于铀加工排放的废水中铀的质量浓度一般在5 左右,是国家规定的允许排放浓度的125倍,因此铀加工产生的废水必须经过处理才能排放[3]。
二、放射性废水的传统处理方法
处理放射性核素,不能改变其衰变辐射的固有特性,只能依靠其自然衰变来降低以消失其放射性。从本质而言,处理放射性废水有贮存和扩散两种方式,以物理、化学方法为主,主要有化学沉淀法、离子交换法、蒸发法、膜分离法和吸附法等处理方法。
1、化学沉淀法
废水中放射性核素的氢氧化物、碳酸盐等化合物大多为不溶性化合物,因此能通过化学方法来去除,在大量絮凝沉淀条件下,其去除率更高。化学处理的目的,是使废水中的放射性核素转移并浓集到小体积的污泥中,使大体积的废水含有很小的放射性,从而达到允许排放标准排放于环境。
主要优点:费用低廉,设备简单,对大多数放射性核素的去除效果良好。
缺点:反应与水溶液的pH值、离子浓度、温度和时间等条件有关,操作条件较苛刻。
2、离子交换法
许多放射性核素在水溶液中呈离子状态,尤其是经化学沉淀处理后的废水,含有大量的阳离子,只有少数阴离子。因而用离子交换法处理此类放射性废水能获得较高的净化效率。
主要优点:处理设备简单,去除放射性废水的净化效率较高。
缺点:选择性不理想,容量有限,竞争离子干扰严重,需进行预处理。
3、蒸发浓缩法
废水中的大多数放射性核素是不可挥发性的,因而可用蒸发浓缩法处理废水,使其得到有效的净化和浓缩。将废水加热沸腾,废水中的水分蒸发形成水蒸汽,随后经冷却凝结成水。废水中的不挥发的放射性核素,大都在残余液中,使得冷凝水中的放射性比原来的废水降低了很多。
主要优点:蒸发浓缩法的去污因数较高,蒸发残液的体积较小。
缺点:费用昂贵,蒸发设备易发生腐蚀、结垢等现象。
4、膜分离法
膜分离技术具有能耗低、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物料无相变和适应性强等特点,是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最有发展前途的高技术之一。
优点:能处理各种料液,处理质量高;过程可自动化操作;可再利用渗透液。
缺点:膜的相容性受多因素制约;膜的寿命较短。
5、吸附法
吸附法是利用多孔性的固体吸附剂处理放射性废液,使核素吸附在它的表面上,从而达到去除有害元素的目的。吸附剂对分子、离子都可以吸附,对不同的核素有不同的选择性。吸附法工艺简单,去除率高,成本较低,方法有效。
6、其它处理方法
处理放射性废水还可用浮选、电泳、电渗析、反渗透、泡沫分离、氧化还原等方法,但由于存在处理技术及实际操作过程上的诸多问题,这些方法都尚未得到广泛应用。
三、核素吸附模型
1、 参数模型
研究核素迁移时,分配系数是表示吸附平衡的量最常用的定量,定义如下:
式中 、 分别为核素在固、液相中的平衡浓度; 、 分别为液相体积及吸附剂质量。
常数模型的优点在于形式简单,迁移方程易于求解;缺点是它的一些假设在实际条件下往往得不到满足。
2、吸附等温线模型
该模型只考虑核素浓度对分配的影响。固-液界面吸附反应中,当吸附达到平衡后, 、 、 、 等吸附等温式常被用来描述核素在固、液两相间的分配[7]。
模型
当吸附剂表面只有一种吸附质,且只有一种表面吸附位SOH时,吸附量 可表示为:
、 、 分别为平衡浓度、吸附量、最大吸附量, 为 吸附平衡常数。
模型
核素在固-液两相间达到吸附平衡时,吸附量 可表示为:
, 为 吸附平衡常数。 等温线模型可以用来描述表面不均一或表面位吸附粒子后产生相互作用的表面吸附。
3、 模型
核素在固-液两相间达到吸附平衡时,吸附量 可表示为:
其中 和 分别代表吸附反应常数和表观反应级数。
4. 模型
式中 为平衡时液相核素离子的浓度; 为平衡时最大吸附容量; 为平均吸附自由能活度系数; 为平均吸附自由能。
放射性废水的处理方法范文2
2012年4月初,日本东京电力公司证实,福岛第一核电站再次发生含高浓度放射性物质的污水泄漏入海事件,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再起波澜。
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起因于2011年3月的日本特大地震。来势汹汹的核泄漏,让人们想起曾经的切尔诺贝利事故的惨痛,谈“核”色变的日子再次来临。放射性气溶胶、放射性污水等名词及其潜在危害不断为人们熟知,包含放射性污染在内的特种污染也更加得到研究者的关注。
其实早在几年前,我国就已有研究者运用纳滤膜技术成功研制出了“放射性废水处理装置”,且应用效果显著。这位令人肃然起敬的研究者,就是我国著名环境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
立足前沿 于无声处听惊雷
几年前,一项关于放射性废水的课题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得到广泛关注。国家的肯定和支持,不仅因为这项研究解决了世界性顶尖难题,取得了先进而实用的研究成果,更因为研究者在装置研制过程中所克服的高危险性和挑战性。
侯立安介绍,放射性污染是特种污染的一种。区别于传统污染,特种污染是一种由特殊污染源造成的污染,危害更大,除放射性污染外,还有化学毒剂污染、生物战剂污染以及推进剂污染。
众所周知,放射性废水所含的放射性物质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众人唯恐避之不及,而研究废水处理装置,却要用放射性物质配置模拟核爆废水,并在密闭环境中进行大量试验,研究工作面临极大的风险。而侯立安,正是顶着种种压力,开展了这项工作。
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侯立安掌握了放射性废水的水质特点,并通过全面分析各种放射性废水处理的工艺方法,最终决定大胆采用纳米材料领域核心尖端技术—纳滤膜作为装置的关键处理单元。随后凭着对科研事业的执着和不惧艰难的精神,侯立安始终坚守一线,系统研究了膜分离的预处理工艺,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最终创造性地提出了“截留低分子的膜可以截留高分子有机物”的学术新观点,完善了纳滤膜的分离机制,确定了放射性废水无害化处理系统,通过大量模拟试验,成功研制出了“放射性废水处理装置”,并取得了明显的应用效果。
随后,围绕纳滤膜技术,侯立安又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陆续发表《反渗透和纳滤膜工艺去除饮用水中有机物及放射性活度的试验研究》、《纳滤膜分离技术处理放射性废水的试验研究》、《膜工艺去除模拟核化废水的试验研究》等多篇学术论文,为纳滤膜技术在废水处理方面的应用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
侯立安在放射性废水治理方面取得的成绩得到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然而却少有人知晓,他最初的研究是从军事环境污染治理开始的。
“技”无止境 于需求处求创新
军事环境是一个特殊的独立空间,对军事环境特种污染的防控研究,不仅有利于保障环境安全,有利于新时期的国防备战,而且对确保官兵身心健康、提升军队战斗力有重要作用。
美国国防部的《环境安全战略》确定,美军的环境安全有四个压倒一切的、相互联系的目标,其中一项是改善军事人员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保护他们免受环境、安全和健康方面的危害,并维持军事设施的质量。这或许能够解读侯立安投身军事环境工程研究的初衷。
侯立安1976年入伍,1982年从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给排水专业毕业,被分配到部队担任维护阵地水、风、电的排长。
第一次进入密闭阵地执行任务,侯立安就发现,由于官兵们生活起居都在阵地,而当时我国特殊空间环境污染控制技术仍相对落后,阵地中存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氯气浓度过高、生活污水污物不易排除、饮用水缺乏净化装置等多重现实难题,直接影响着作战人员的正常生活和训练任务。
要知道,阵地不仅是导弹的依托平台,更是与官兵息息相关的工作环境。官兵健康出现问题,势必也会影响到相关工作的开展。在这种特殊的密闭空间里,怎样才能提高抗污染能力,保证人员的生存力和战斗力?年轻的侯立安围绕密闭空间中的水和空气开始了长期的摸索,从此与环境工程研究结缘,到如今,已过三十载。
当时,发达国家对国防地下工程环境污染治理研究实施技术封锁,国内相关领域一片空白,在这种情况下,侯立安用自己的方式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走访专家、翻译文献、调查研究、对比论证,甚至自己制作简易装置来进行实验……整整5年的付出和坚守,历经身体和精神上的重重压力,凭着自主创新的精神和一颗永不言弃的心,侯立安如愿迎来令人欣喜的成果—“某型生活污水处理装置”课题如期完成。鉴定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该项目“达到和超过国外同类产品水平,污泥回流技术国内领先”,“不仅具有较好的军事环境效应,而且还有着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装置应用于国防工程密闭空间后,官兵生存环境大为改善,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国家的肯定和官兵的一致好评极大地鼓舞了侯立安的研究积极性。作为一名军人,尽管并非时时身处军营,但部队环境的改善始终牵动着侯立安的心。在之后的工作中,侯立安始终以切实解决部队急需为一切研究的出发点,以更敏锐的目光紧盯世界环境科学领域前沿技术,为改善国防地下工程环境取得了多项独创性先进成果,并得到广泛的应用。
他参与完成了“特殊密闭空间人员生存条件及保障装备系统研究”课题,研究探索了人员在特殊密闭空间内的生存规律,并首次确立了国防地下工程人员生存环境条件限值,建立了水处理和空气净化装备保障模式。
放射性废水的处理方法范文3
关键词:辐射;伴生矿;环境;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L752 文献标识码:A
1.我国伴生矿环境安全现状及管理概述
一直以来我国对伴生矿资源开发都十分重视,并且将伴生矿辐射安全管理的重心置于尾矿及废矿处理上,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随着伴生放射矿开采规模的加大,给相关监管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在现行的辐射安全标准体系当中,《放射环境管理办法》、《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是主要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对伴生矿环评制度、监测监督以及检查制度等均提出了规范性要求,为伴生矿辐射安全管理提供了有效参考。但不同的法规之间也存在不一致的地方,也就造成了监管主体的差异性,可能会让实际监管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矛盾,会对监管工作的成效产生一定影响。总体上来看,在伴生矿安全管理方面,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体系,但体系当中部分环节还存在一定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2.伴生矿开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在伴生矿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持续性的采矿作业会对地表植被产生破坏作用,使得伴生矿暴露出来。部分矿物可能在风力或雨水作用下出现迁移,导致大气环境及周围水源受到放射性污染。
(2)伴生矿开采期间会产生一定量的废水。这些废水当中某些物质的放射性水平要远高于正常水体,甚至超出标准规定。同时,这部分废水当中存在大量悬浮物。若未进行针对性处理,将其排放到正常水环境当中,将会导致放射性核素富集,对水质产生严重影响,并威胁到生物健康。
(3)在伴生矿产品加工过程中,某些放射性物质会被浓缩,最终获得的加工成品放射性含量较原材料更高,会对环境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4)伴生发射性矿矿井及加工车间环境辐射水平较高。如果没有按照相关规定配备防护性设施或防护性设施无法达到标准要求,会对工作人员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3.影响伴生矿辐射安全管理的相关因素分析
(1)发射性污染控制标准有待完善。在伴生矿废弃物管理方面,我国对放射性废水排放具有明确标准及规定,但对废气、废渣等却没有明确的分类标准及处理规定。伴生矿废渣是导致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由于相关标准的缺失,造成伴生矿废渣管理不够规范,对伴生矿辐射安全管理整体成效产生了一定制约。
(2)资金保证制度存在缺失。要充分落实伴生矿辐射安全管理,必然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无论是工作人员保护、废渣处理,还是周围环境的保护都需要一定成本投入。这无疑会增加矿产企业的整体运营成本。由于资金保证制度的缺失,部分矿产企业迫于经济压力,并不会在辐射安全管理上投入太多资金,使得相关工作流于形式,无法充分发挥效能。
(3)分类管理工作不够到位。不同类型的放射性核素在活度浓度限定值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某些矿产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并不高,并不需要进行针对性控制;还有一些伴生矿的品位较高,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能够对铀、钍等资源进行再利用。因此,需要对伴生矿进行明确分类,通过分类管理来提升管理效率,并降低管理成本。但从目前来看,分类管理并未得到普及,相关工作还未能落实到位。
4.加强伴生矿辐射安全管理及防护的有效策略
4.1 充分发挥监管机构导向作用
在加强伴生矿辐射安全管理及防护工作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监管机构的导向作用,督促矿产企业规范化管理,尽最大可能控制伴生矿辐射源。我国矿产企业数量较多,且规模差异较大。在伴生矿开发环境统一监管的基础上,可以地方辐射环境监管机构如辐射环境监督站为责任单位。责任单位要结合地区矿业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科学的技术指导文件,并逐步完善监管制度。通过技术措施引导矿产企业对伴生矿开采活动进行规范化管理,将发射核素控制在限定范围内。具体监管过程中,可采取分层监管模式,对于不同类型的污染源,实施具有差异性的管理方案,避免因为管理同质化而降低管理工作效率。由中央监管部门实施统一化监督,对龙头型矿产企业进行重点管理;地方监管部门则对地区矿产企业进行监督、引导。
4.2 完善采矿公司内部管理
采矿公司本身应该积极响应相关监管部门的工作,做到自觉自律,并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工作。一方面,公司内部要建立健全内部监管机制。公司可指派专人来负责采矿辐射安全管理。辐射安全管理的主要目标为保证员工、周围环境及居民不受到辐射侵害。通过一定措施,将辐射控制在限定范围内。同时,公司内部需要制定出标准化生产流程,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采矿作业时,严格按照标准流程进行。一旦发现违规行为,给予通告及惩罚,以示惩戒。公司内部监管部门还要开展定期辐射安全检查或不定期抽查,督促相关工作按规定执行。公司还可邀请上级环保部门进行视察、指导,及时发现管理漏洞并修复。另一方面,公司要对采矿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及工作方式进行合理规划、指导。为控制工作人员辐射吸入量,可适当缩减原料库及暂存库人员的工作时间,尽可能避免加班工作。在进行原V及废渣处理时,尽可能通过机械操作,并要求机械操作人员与原矿及废渣保持一定距离。在磨矿作业时,要求实施隔离操作或密闭操作,降低工人与放射性物质的接触频率。除此之外,还要加强作业区通风换气速率,以此来降低作业区放射物浓度。
4.3 加强采矿废水及尾矿处理
采矿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废水及尾矿必须进行回收及净化处理,其中发射性核素如镭、铀等经回收后,能够再次利用。主要处理方法包括离子交换法、中和交换法等。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采取微生物法进行处理
结语
伴生矿辐射安全管理完善过程中,需要监管机构及采矿公司共同参与进来,形成合力,共同创建出良好的采矿环境。除了要做好管理工作外,也要重视环保技术、隔离技术、新型采矿技术的应用,借助技术手段进一步控制伴生矿辐射源,避免放射性污染对环境及人体造成危害。
参考文献
[1]魏方欣.伴生矿开发利用辐射环境管理机制探讨[J].中国环境管理,2012(5):26-30.
[2]刘晓超,杜娟.伴生放射性矿山辐射安全管理现状与对策[J].铀矿冶,2013(2):104-108.
[3]李全省.新疆伴生放射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辐射安全和污染问题探讨[J].新疆环境保护,2013(3):25-28.
放射性废水的处理方法范文4
【关键词】核医学科;安全防护;辐射;管理;对策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核医学的发展较快,在医疗卫生保健领域中,同位素被逐渐广泛地应用,广泛应用在医院的核医学科工作中[1]。核医学科是医院及医疗机构设置的重要科室之一,能够为广大患者提供有效的诊治依据[2]。但是,电离辐射也会随着同位素的应用而产生,目前,一些医院的核医学科尚存在对辐射安全防护与管理中的不足[3]。本文笔者针对某医院核医学科目前对辐射安全防护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对相应的管理对策进行探讨,对医院核医学科的辐射安全进行管理,保障核医学科工作人员以及患者的健康,为医院核医学科的临床工作提供帮助,现作如下分析。
1某医院的核医学科辐射检测情况
1.1对辐射进行检测的仪器及检测方法
本次对某医院的核医学科进行全方位检测,以了解掌握该医院核医学科辐射情况。辐射检测仪选用型号为BH3103X-γ的便携式巡测仪,对核医学科的工作场面进行射线测量;选用PCM-100(α、β、γ)对核医学科进行表面污染的检测;选用FJ-377热释光剂量计对个人计量进行检测。
1.2该医院核医学科辐射检测结果分析
本次检测结果显示,该医院核医学科中,辐射源主要包括非密封源和密封源,非密封源为99mTc源、131I源、125I源,密封源为137Cs源、241Am源、90Sr源。本次测量结果具体如下:
(1)空气比释动能率:分装室、放射源库、给药室、分装室操作位置、骨密度室、治疗室、放免室分别为0.08-0.13μGy/h、0.13-0.24μGy/h、0.09-0.23μGy/h、3.20-4.01μGy/h、0.11-0.20μGy/h、0.11-0.14μGy/h、0.10-0.13μGy/h。
(2)核医学病房内表面污染的活度浓度测量结果:分装室、放射源库、治疗室、给药室、操作者手、放免室的活度浓度分别为0.17-0.25Bq/cm2,0.35-0.41Bq/cm2,0.13-0.21Bq/cm2,0.14-0.25Bq/cm2,0.22-0.24Bq/cm2和0.15-0.18cm2。
(3)本次参与个人剂量调查的有12名工作人员,调查结果显示每人每年有效剂量为0.07-2.18mSv,采用2000h/a的最长工作时间计算可得,在操作99mTc源的工作人员中,其工作量最大为8.06mSv,高于5mSv的年个人剂量约束值,因此,在尚未投入通风橱的运行前,应进行流作业的工作模式,并尽快购买通风橱进行安全防护。
(4)在本次研究中,在100厘米敷贴器贮源箱表面位置处,测量出空气比释动能率的平均值为0.27μGy/h,与国家标准值相比明显较低,但个人剂量约束值明显较高,因此,该医院核医学科应该尽快投入有机玻璃防护眼镜及防护屏的使用,尚未运行使用时,采用流作业的工作模式进行。
2医院核医学科辐射安全防护与管理对策
2.1合理进行医院核医学科的布局
在医院核医学科的工作区域布局中,应严格按照GB18871的规定对非密封工作场所进行分区、分级布局[4]。在辐射防护与管理中,应将工作场所分为监督区及控制区,即二区管理。监督区分别为显像室、标记实验室、放射性废物、诊断病床区以及放射性核素贮存区,控制区分别为给药室、操作室、病人进行放射性核素治疗的床位区。在对控制区以及监督区进行分区时,应该合理布局并安排区域的分布情况。例如,在进行检查室以及给药室的布局时,应将其分开,并诊断用的候诊室、给药室等进行合理布局,并设置专门用于受检者使用的卫生间。当在检查室实施给药操作时,必须采用放射防护设备进行防护。
2.2加强管理放射性核素废弃物的处理
在医院核医学科的管理过程中,加强管理工作人员对存在放射性的核素废弃物的处理,是减少辐射的重要措施[5]。对于在医院核医学科工作现场残留的污染物废水,在处理过程中,应将废水置于衰变池进行储存衰变处理,使废水的放射性核素浓度比相关标准值低后,再在排放管道中将废水排出;对于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废弃,在排放前应采用活性炭进行相关过滤处理,降低废气的放射性核素活度后再进行排放处理;对于高浓度废水以及使用过但仍剩余的原液,应将其进行集中收集,再统一进行处理,活性浓度降低至合格值后,再将其排放。
2.3加强核医学科工作人员对辐射防护的重视
医院核医学科的辐射来源以接触放射污染源为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加强核医学科工作人员对辐射防护知识的了解、提高工作人员对辐射防护知识的重视意识,能够有效减少不必要的放射性物质照射。大多数工作人员并未对辐射防护知识具有全面了解,因而并不重视防护措施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加之辐射存在于无形之中,导致工作人员并未养成良好的习惯,大量存在未换鞋便随意出入标记室、未佩戴防护手套即对放射源进行分类处理等,导致放射性污染的发生率较高。因此,医院应加强对核医学科工作人员的防护知识的宣教,提高防护意识。
2.4完善医院内部的规章制度以及管理措施
在单位内部中,规章制度能够保证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因此,医院应加强对核医学科辐射防护与安全的管理力度,完善相关制度,定期对核医学科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要求核医学科的工作人员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熟悉与掌握,定期培训在职的辐射工作人员,对于新入职的工作人员,入职前应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加强工作人员对辐射防护安全及管理的认识。根据核医学科的科室特点,针对突发放射事件制定具有针对性、全面性的应急预案,并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当放射事件无可避免的发生时,可根据应急预案对事件进行及时处理与控制,防止事件进一步恶化。
3讨论
核医学科是医院及医疗领域中的重要科室,对广大患者的疾病诊断、治疗具有重要影响,核医学科的辐射防护与管理水平,与该科室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具有明显联系,因此,加强医院核医学科的合理布局、加强管理放射性核素废弃物的处理、加强核医学科工作人员对辐射防护的重视并积极完善医院内部的规章制度以及管理措施,是保证核医学科工作环境安全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宏芳,娄云,万玲,等.核医学科操作人员及相关场所辐射水平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4):601-602.
[2]高芳,高向东,刘继平,等.某医院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分析与探讨[J].中国辐射卫生,2014,23(2):140-143.
[3]郜风丽,刘淑娟.由辐射安全与防护探讨核医学科健康管理模式[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22):216-218.
[4]陈宇导,张峰,吴春兴,等.核医学科核素治疗病房的辐射防护及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1):574-576.
放射性废水的处理方法范文5
放射性核素的毒性具有双重性:放射毒性和化学毒性。近年来,中国曾对非铀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各环境介质放射性核素的辐射危害进行了大量研究。白丽娜等就白云鄂博稀土采矿和冶炼过程中,矿区局部气象、土壤环境放射性水平及含放射性废水对四道沙河流域及黄河、地下水饮用水源的污染状况进行了研究,认为稀土工业废水未经治理直接进入四道沙河造成流域水体污染的事实不容忽视[3];侯海燕等就镍(钼)矿开采和冶炼过程中矿区环境介质的辐射水平进行了评价[45];王文武就闽北某铌钽矿开采和冶炼中放射性核素对矿区土壤、水体放射性污染进行了分析[6];李舟等对贵州某磷矿区氡及放射性水平进行了评价;煤矿开采和利用过程造成环境介质放射性污染的研究也有很多研究成果[7]。伴生放射性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放射性核素的污染研究成果可概括为2个方面:增加了矿区近地表环境介质γ辐射水平,同时也增加了空气氡浓度及其子体α潜能水平,进而增加了矿区居民的外照射水平;增加了矿区土壤、水体中天然放射性核素的浓度,进而增加了矿区居民对放射性核素的年摄入量。但是上述研究成果都集中在对天然放射性核素辐射毒性的研究方面,对其化学毒性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够重视。铀作为一种持久性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水体,大部分都被固定在表层沉积物中,对水生动植物生存及人类健康造成长期潜在危害。因此,弄清楚磷矿资源开采过程中放射性核素在矿区周围河流水体中的分布及其环境行为的潜在生态风险,对人类健康和水生动植物生存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以贵州开阳磷矿洋水矿区洋水河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河水及表层沉积物中天然放射性核素铀、钍的质量浓度,探究磷矿资源开采对矿区周围水体的放射性核素影响程度,同时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表层沉积物中天然放射性核素铀的潜在生态危害进行评价,为环境放射性安全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1研究区概况
开阳磷矿洋水矿区位于贵州省中部开阳县金钟镇境内,是一个质优量大的特大型矿床,矿石中P2O5平均含量(质量分数,下同)高达34.23%,现在每年能开采500×104 t磷矿石。研究区出露的地层有前震旦系板溪群、震旦系、寒武系、二叠系、三叠系,以震旦系、寒武系分布最广,岩系为沉积岩,其中以白云岩为主,还有含砂质泥岩和白云质页岩,气候属亚热带高原大陆性气候。矿区地势切割强烈,由于背斜构造和断裂构造的影响,开阳磷矿可自然分成6个矿段:沙坝土矿段、马路坪矿段、牛赶冲矿段、两岔河矿段、用沙坝矿段和极乐矿段。洋水河是研究区唯一的河流,流量为14 475.02~1 425 591.19 m3·d-1,河水由南向北流出矿区,并与风岩河交汇,最终汇入乌江,地表水系属乌江水系。由于受到磷矿资源开采活动的影响,洋水河污染严重,污染源主要来源于境内的几座磷矿山及矿粉厂排出的“三废”[8]。
2样品采集与分析
2.1样品采集
沿洋水河流向自上游未受或少受磷矿开采影响的河段开始,结合研究区地质地貌特征和污染源分布特征,用平行法采集水体样品:在采集水样的同时采集该采样点处的表层沉积物样品。用聚乙烯瓶采集离河床有一定距离的流动水和直接排入洋水河的矿井冷却水(湿法磷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矿山废水),同一采样点采集2瓶水样,用精密便携式ORP 测量仪测量水样的Ph值和Eh值,采集水样前聚乙烯瓶用采样点处的流动水清洗3次。用不锈钢铲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用白色布样袋盛装,外套聚乙烯塑料袋,采样点位置用GPS定位(图1),所有样品贴好标签运回实验室分析。
图1采样点分布
Fig.1Distribution of Sampling Sites
2.2样品处理与分析
水样中铀、钍的质量浓度用ICPMS直接测定;表层沉积物样品在室温条件下自然风干,剔除砾石等,用玛瑙研钵研细过200目(粒径为0.071 mm)尼龙筛,装入样品袋,放入干燥器中待测。固体样品中铀、钍的总量主要采用 HNO3HF高压密封消解,用ICPMS测定。为保证试验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用空白样校正仪器的零基准,用水系沉积物成分分析标准物质GBW07309全程控制,同时选取20%的样品做平行样,平行样之间的误差控制在±5%以内,试验中所需的酸均为微电子级,其他试剂均为优级纯,试验所用水均为超纯水。
2.3评价方法
采用Hakanson提出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9]对洋水河表层沉积物中铀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进行定量评价。该方法加入了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有重要影响的毒性系数,主要评价重金属污染程度对生态系统或人类健康的威胁程度。
单个重金属的污染系数Cf为
Cf=CsCn(1)
单个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Er为
Er=TrCf(2)
式中:Cs为实测值;Cn为背景参比值;Tr为重金属的毒性响应系数。
不同研究对背景参比值的选择各不相同。Hakanson提出以工业化以前全球沉积物核素的最高背景值为参比值[9]。为了更好地反映洋水河污染现状,本研究以贵州省A层土壤背景值作为参比值[10],相对定量地反映洋水河污染程度。对于铀的毒性响应系数,目前还没有可以参考的铀毒性响应系数,由于铀的化学行为和生理毒性与其他核素(尤其是铅)类似而受到广泛关注[1115],而铅的毒性响应系数为5,所以本文定义铀的毒性响应系数为5。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中重金属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的分级范围与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本次研究仅涉及1种污染物,与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所研究的8种污染物在种类和数量上并不一致,因此,需要对基于污染物种类和数量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进行调整。单个重金属的污染指 数最低级上限值为参评污染物数目(1种),其余级别上限值依次加倍。Er最低级上限值由Cf最低级上限值(1种)与毒性响应系数相乘得到,其余级别上限值依次加倍[1618],据此得到本研究各评价指标的等级划分标准(表1)。
表1评价指标等级划分标准
Tab.1Grade Standards for Evaluation Indexes
取值范围等级划分
Cf<1污染程度低
1≤Cf<2污染程度中等
2≤Cf<4污染程度较高
Cf≥4污染程度高
Er<5潜在生态风险程度轻微
5≤Er <10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中等
10≤Er <20潜在生态风险程度较高
20≤Er <40潜在生态风险程度高
Er≥40潜在生态风险程度极高
3结果与讨论
3.1河水中铀、钍质量浓度分布富集特征
河水样品中铀、钍质量浓度测定结果见表2。河水中铀的平均质量浓度为0.958 44 ng·mL-1,范围为1.763 2~0.691 2 ng·mL-1;钍在河水中的质量浓度极低,接近于0,这主要是由于钍和铀的物理化学性质差异而造成的。铀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在自然界中主要以U4+和U6+形式存在,在表生条件下铀通常以U6+存在并形成UO2+2,其化合物多是易溶的;而钍只有Th4+,在地球表面条件下迁移能力较弱。在磷矿资源开采过程中,进入近地表环境介质的天然放射性核素铀在长期风化淋溶作用下大部分都迁移进入水体,而钍则大部分留在原地,这使得河水中铀的质量浓度远远高于钍;与河水中铀的质量浓度相比,矿井冷却水中铀的质量浓度为287 ng·mL-1,是河水中铀平均质量浓度的2.99倍,这说明磷矿资源采选过程中产生的矿山废水是造成洋水河河水放射性核素污染的主要原因。磷矿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洋水河造成流域放射性污染的事实不容忽视。
表2河水中铀、钍质量浓度
Tab.2Mass Concentrations of Uranium and Thorium in the River Water
样品编号或来源ρ(Th)/(ng·mL-1)ρ(U)/(ng·mL-1)ρ(Th)/ρ(U)
P01—0.570 6—
P020.001 31.317 00.002 00
P030.000 21.763 20.000 10
P040.003 01.214 70.002 00
P050.001 81.122 70.002 00
P060.000 70.692 00.010 00
P070.000 10.538 80.000 10
P080.003 50.719 30.005 00
P090.001 30.691 20.001 90
矿井冷却水0.000 12.870 00.000 03
注:“—”表示未检出;ρ(·)为元素质量浓度。
对表2进一步分析发现,河水中铀质量浓度总体上呈现上游高、下游低的趋势,这可能与沿岸磷矿企业的分布有关。洋水河上游除了开阳磷矿洋水矿区之外,还密集分布着多家私营磷矿企业。洋水河是沿岸磷矿企业直接的纳污水体,尤其是选矿废水或矿井冷却水等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水中,导致铀在水体中富集;穿过洋水矿区,河水中铀的质量浓度逐渐降低,一方面可能是河水中的铀随水流迁移过程中逐渐转入到底泥中,使水体中铀的质量浓度降低,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下游其他水体对洋水河河水的补给稀释了铀的质量浓度。 河水中ρ(Th)/ρ(U)值远小于1,这说明放射性核素钍不易富集在河水中,而铀易于在河水中富集,并且铀会随河水不断迁移,进而扩大其污染范围。
为了进一步探讨和对比磷矿资源开采对河水中放射性核素的影响程度,引用中国部分河水中铀的平均质量浓度及世界河水中铀的平均质量浓度(表3)跟本研究进行对比。
表3中国部分河水及世界河水中铀的平均质量浓度
Tab.3Average Mass Concentrations of Uranium in Part Rivers ofChina and the Rivers Around the World 河水来源或标准铀平均质量浓度/(ng·mL-1)数据来源
洋水河河水0.89本文
乌江水0.66文献[19]
长江水0.59文献[20]
黄浦江水0.51文献[21]
西安黑河河水0.38文献[22]
珠江水0.69文献[23]
中国河水1.66文献[23]
世界河水0.31文献[24]
中国露天水源铀最大限制50.00文献[25]
表3表明,洋水河河水中铀的平均质量浓度高于中国部分河水和世界河水中铀的平均质量浓度,这说明磷矿资源采选活动已造成放射性核素铀在洋水河的富集,但其质量浓度远低于中国露天水体中铀最大限制质量浓度。
3.2表层沉积物中铀、钍含量分布富集特征
从表4、5可知,表层沉积物中钍的含量为(8.55~2.94)×10-6,平均为5.43×10-6,低于中国水系沉积物元素背景平均值(9.33×10-6),铀的含量为(622~3.94)×10-6,平均为4.95×10-6,是中国水系沉积物背景平均值(2.21×10-6)的2.24倍。水系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铀和钍无明显的变化规律,整体上呈现上游含量低、下游含量逐渐增高的趋势,这说明放射性核素在随水迁移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从水体中逐渐转入到沉积物中,并在沉积物中富集。放射性核素w(Th)/w(U)值接近于1,这说明钍和铀在沉积物中均有富集,且富集程度相当。通过与中国部分河水沉积物中钍、铀质量浓度的对比分析,洋水河表层沉积物中铀含量高于石亭江、沱江、长江水系沉积物。沉积物作为水体的纳
表4洋水河表层沉积物中铀、钍含量
Tab.4Contents of Uranium and Thorium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of Yangshui River
样品编号w(Th)/10-6w(U)/10-6w(Th)/w(U)
P012.944.490.65
P025.014.541.10
P035.414.741.21
P044.164.041.03
P056.035.741.05
P065.025.530.91
P075.034.811.05
P086.726.221.08
P098.594.401.95
注:w(·)为元素含量。
表5中国部分河水沉积物中铀、钍平均含量
Tab.5Average Contents of Uranium and Thorium in the Sediment of Part Rivers, China
沉积物来源或推荐值w(Th)/10-6w(U)/10-6数据来源
洋水河水系5.434.95本文
绵远河水系3.205.68文献[26]
石亭江水系4.603.64文献[26]
沱江水系7.003.30文献[26]
长江水系13.003.50文献[27]
中国水系沉积物背景推荐值 9.332.21文献[28]
污受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流域水环境的污染程度,并可能会使其成为具有潜在危害的二次污染源,对水生动植物生存及人类健康造成长期潜在危害。
3.3河水沉积物体系中铀、钍分布特征
在河水沉积物体系中,放射性核素铀、钍在表层沉积物中的含量远远高于其在上覆水体中的质量浓度,尤其是放射性核素钍在沉积物中的富集程度更为明显,这也使得在表生环境中紧密共生的铀和钍在河水这一界面上发生了铀、钍分离,这主要是铀和钍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所致。河水沉积物体系中,河水ρ(Th)和沉积物w(Th)比值(0.000 000 3 ng·mL-1)以及河水ρ(U)和沉积物w(U)比值(0.000 19 ng·mL-1)说明放射性核素铀和钍都易于富集在沉积物中,相对而言铀在河水中的溶解度较钍更大。
3.4表层沉积物中铀的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根据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洋水河表层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铀的评价结果见表6。
表6铀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
Tab.6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Indexes of Uranium
元素CcCsCfEr
铀4.694.951.065.30
表6表明,放射性核素铀在洋水河表层沉积物中的平均污染指数为1.06,属于中等污染水平,潜在生态危害指数为5.30,铀的平均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为中等。同时,由于研究区属于放射性核素分布的高背景区(表7),再加上人类采矿活动导致放射性核素在矿区环境介质中的进一步富集,其潜在生态危害不容忽视。
表7中国部分地区土壤环境铀、钍背景值
Tab.7Soil Environmental Background Values of
Uranium and Thorium in Part Regions of China
地区贵州云南四川陕西
铀含量/10-64.691.222.872.66
钍含量/10-617.1915.4013.8412.47
注:数据引自文献[10];中国土壤环境中铀、钍的背景值分别为303×10-6和1380×10-6。
放射性废水的处理方法范文6
【关键词】理化实验室 废弃物 污染 对策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393-03
Pollu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laboratory
Wu Quanzai1 Hang Jing2 Gao Jianwu1
(1.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Saihan District Huhhot, Huhhot ,010020,China;
2. Huhhot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Huhhot ,010070,China )
【Abstract】To introduce common types of pollution and damage in physical and chemical laboratory, and to expound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laboratory is a non-negligible pollution sources, contaminated species are complex, poison is large, and to propose appropriate measures to deal with different pollution.
【Key word】Physics and chemistry laboratory Waste Pollution Countermeasures
随着我国科技及市场的发展,对理化实验室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其广泛存在于学校(包括各高等院校和中学)、科研机构、检验检测机构和企业中的检验研发部门。各类理化实验室试验条件及管理状况参差不齐。实验室实际上是一类典型的小型污染源,建设的越多,污染的越大。理化实验室污染一方面会对实验人员造成身体危害,另一方面给实验室周边环境对造成污染,尤其是在城区和居民区的实验室对环境的危害特别大,因此理化实验室污染应引起足够重视。
实验室的污染源种类复杂,品种多,毒害大,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制订处理方案。
1 实验室环境污染种类及危害
1.1 按污染性质分类
1.1.1 化学污染
1.1.1.1 有机物污染主要来源于有机试剂污染和有机样品污染。在实验中往往需要大量有机溶剂及助溶剂,这些有机试剂以各种形式(如挥发、废弃物)排放到周边的环境中,排放总量大致就相当于试剂的消耗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排放量十分可观。大多数有机试剂为有毒有害物质,农药、苯并(α)芘、黄曲霉毒素、亚硝胺等有剧毒,一些有机试剂如石油醚、乙醚、三氯甲烷、正己烷、丙酮、苯、甲苯、二甲苯、甲醇等当吸入或摄入量达到一定量时可引起慢性中毒。
1.1.1.2 无机物污染有(1)强酸、强碱的污染,可造成对皮肤粘膜及环境的腐蚀。(2)重金属污染,汞、砷、铅、镉、铬等重金属的毒性不仅强,且有在人体及环境中有蓄积性。(3)刺激性气体,如氯气、氨、氟化氢、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光气等,使呼吸道粘膜、眼、皮肤受到直接刺激,甚至引起肺水肿及全身中毒。(4)窒息性气体,如氮气、一氧化氮、硫化氢等,可造成机体缺氧。(5)其他有毒无机物的污染,如氰化物。
1.1.2 放射性污染物
放射性物质废弃物有放射性标记物、放射性标准溶液、仪器带有的放射源等。管理不当可造成人体体表、空气、地面、水源和各种物体的放射性污染。
1.2 按污染物形态分类
1.2.1 废水
几乎所有的理化常规分析项目实验前准备及实验过程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废水。实验室产生的废水来源有多余的样品、样品分析残液、失效的标准曲线及贮藏试剂、洗液、洗涤剂、大量洗涤水等。这些废水中成分包罗万象,包括最常见的有机物、重金属离子和有害微生物等及相对少见的氰化物、各种农药残留、药物残留等。很多实验室的下水道与居民的下水道相通,污染物通过下水道形成交叉污染,最后流入河中或者渗入地下,其危害不可估量。
1.2.2 废气
实验室产生的废气来源于试剂和样品的挥发物、实验分析过程中间产物、泄漏和排空的标准气和载气、未燃尽的原子化蒸气等。通常实验室中直接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的实验都要求在通风橱内进行,对通风不好的实验室,这些有毒、有害气体将直接危害实验人员的健康安全。通过通风设备排放到外界的废气也直接污染了环境空气。实验室废气包括酸雾、甲醛、苯系物、各种有机溶剂等常见污染物和汞蒸汽、氯气、氨、氟化氢、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光气等刺激性气体。
1.2.3 固体废物
理化实验室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来源为多余样品、实验分析产物、消耗或破损的实验用品(如玻璃器皿、纱布)、残留或失效的化学试剂等。这些固体废物成分复杂,涵盖各类化学污染物,尤其是不少过期失效的化学试剂放射性废弃物,处理稍有不慎,很容易导致严重的污染事故。
2 对实验室污染物的处理办法
理化实验室废弃物的排放应遵守我国环保的有关规定,遵守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
2.1 废气的处理
2.1.1 可能产生有害废气的操作都应在有通风装置的条件下进行。
2.1.2 加热酸、碱溶液和有机物的硝化、分离等都应于通风橱中进行。
2.1.3 原子光谱分析的原子化器部分产生的金属原子蒸气,必须有专用抽风罩把原子蒸气抽出室外。
2.1.4 化验室排放少量废气,一般由通风装置直接排出至室外,但排出口必须高于附近屋顶3m。排放毒性大且量多的气体,可参考工业处理办法:吸附、吸收、氧化、分解等进行预处理。
2.2 化验室的废水
化验室废液不能排入下水道,应根据污染物性质分类收集、存放,分别集中处理。 废液应根据其化学特性选择合适的容器和存放地点,通过密闭容器存放,不可混合贮存,容器标签必须标明废物种类、贮存时间,定期处理。一般废液可通过酸碱中和、混凝沉淀、次氯酸钠氧化处理后排放,有机溶剂废液应根据性质进行回收。
2.2.1 含汞废液的处理
排放标准:废液中总汞的最高容许排放浓度(日均值)为0.001mg/L(以Hg计)。
处理方法:①硫化物共沉淀法:先将含汞盐的废液的pH值调至8-10,然后加入过量的Na2S,使其生成HgS沉淀。再加入FeS04(共沉淀剂),与过量的S2-生成FeS沉淀,将悬浮在水中难以沉淀的HgS微粒吸附共沉淀.然后静置、分离,再经离心、过滤,滤液的含汞量可降至0.001mg/L以下。
②还原法:用铜屑、铁屑、锌粒、硼氢化钠等作还原剂,可以直接回收金属汞。
2.2.2 含镉废液的处理
排放标准:废液中总镉的最高容许排放浓度(日均值)为0.01mg/L(以Cd计)。
①氢氧化物沉淀法:在含镉的废液中投加石灰,调节pH值至10.5以上,充分搅拌后放置,使镉离子变为难溶的Cd(OH)2沉淀.分离沉淀,用双硫腙分光光度法检测滤液中的Cd离子后(降至0.01mg/L以下),将滤液中和至pH值约为7,然后排放。
②离子交换法:利用Cd2+离子比水中其它离子与阳离子交换树脂有更强的结合力,优先交换。
2.2.3 含铅废液的处理
排放标准:废液中总铅的最高容许排放浓度(日均值)为0.1mg/L(以Pb计)。
在废液中加入消石灰,调节至pH值大于11,使废液中的铅生成Pb(OH)2沉淀.然后加入Al2(S04)3(凝聚剂),将pH值降至7-8,则Pb(OH)2与Al(OH)3共沉淀,分离沉淀,达标后(降至0.1mg/L以下),排放废液。
2.2.4 含砷废液的处理
排放标准:废液中总砷的最高容许排放浓度(日均值)为0.1mg/L(以As计)。
在含砷废液中加入FeCl3,使Fe/As达到50,然后用消石灰将废液的pH值控制在8-10。利用新生氢氧化物和砷的化合物共沉淀的吸附作用,除去废液中的砷。放置一夜,分离沉淀,达标后(降至0.1mg/L以下),排放废液。
2.2.5 含挥发酚废液的处理
排放标准:废液中挥发酚的最高容许排放浓度(日均值)为0.5mg/L。
酚属剧毒类细胞原浆毒物,处理方法:低浓度的含酚废液可加入次氯酸钠或漂白粉煮一下,使酚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如果是高浓度的含酚废液,可通过醋酸丁酯萃取,再加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萃取,经调节pH值后进行蒸馏回收.处理后(降至0.5mg/L以下)的废液排放。
2.2.6 有机溶剂的处理
若废液量过多,有回收价值的应蒸馏回收使用。无回收价值的小量废液可用水稀释排放。若废液量大,可用焚烧法进行处理。不易燃的有机溶剂,可用废的、易燃的有机溶剂稀释后再焚烧。
2.2.7 综合废液处理
用酸、碱调节废液PH为3-4、加入铁粉,搅拌30min,然后用碱调节p H为9左右,继续搅拌10min,加入硫酸铝或碱式氯化铝混凝剂、进行混凝沉淀,上清液可直接排放,沉淀于废渣方式处理。
2.3 固体废弃物处理
固体可燃性废物分类收集、处理、一律及时焚烧。固体非可燃性废物分类收集,可加漂白粉进行氯化消毒处理。满足消毒条件后以深坑埋掉的方法为好。
2.4 放射性废弃物
一般实验室的放射性废弃物为中低水平放射性废弃物,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废物收集在专门的污物桶内,桶的外部标明醒目的标志,根据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长短,分别采用贮存一定时间使其衰变和化学沉淀浓缩或焚烧后掩埋处理。
2.4.1 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短(如:碘131、磷32等)的废弃物,用专门的容器密闭后,放置于专门的贮存室,放置十个半衰期后排放或者焚烧处理。
2.4.2 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较长(如:铁59、钻60等)的废弃物,液体可用蒸发、离子交换、混凝剂共沉淀等方法浓缩,装入容器集中埋于放射性废物坑内。
3 解决实验室污染的措施
各级实验室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实验室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不能回避,听之任之,而是应该根据本实验室工作的特点、重点,积极探索,想方设法减少实验室污染。
3.1 建立实验室管理体系
建立实验室条块式管理体系,各级层层把关,全面对各级实验室进行监督管理。
3.1.1 严格实验室审批制度
上级实验室根据下级实验室开展实验项目,从实验室布局、实验设备、通风情况、人员设置等方面进行指导,对条件不具备的实验室推迟审批或不审批。
3.1.2 严格实验室监督机制
在对实验室能力建设、质量管理的考核同时,将实验室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纳入考核内容。
3.1.3 建立实验室环境管理体系
按照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理念和要求,全面考察实验分析的各个方面,制定相应的程序文件,规范实验室环境行为,充分贯彻ISO14001一贯强调的污染预防和持续改进的基本要求,力争减小每一个过程的环境影响,从而不断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
3.1.4 建立实验室人员教育和保障机制
定期对实验人员进行实验室环保培训,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增加他们对实验室污染的预防和处理技术,并且定期对他们进行体格检查,对实验室及其周边空气、水质、土壤进行监测。
3.2 提高认识,及时更新技术规范
国家标准部门应结合实验室的污染特点和防治途径,加强对标准方法的研究,在保证实验精密度、准确度的前提下,及时更新技术规范,尽可能采用无毒害、无污染或低毒性、低污染试剂。
3.3 本地资源共享
3.3.1 加强地区中心实验室的功能
许多部门都拥有各自小而全的实验室,既浪费了大量资源,又不利于环境保护。应发挥地区中心实验室的作用,集中部分项目,对社会开发。从而达到资源共享,相对降低实验室污染物的排放,对污染相对大的实验室有利于集中治理。
3.3.2 各地实验室可以合作成立区域性的试剂调度网,选择一部分危害大,用量少,易失效的试剂进入网络,实行实验室间资源共享,尽量避免大批化学试剂失效,也可节约实验成本。
3.4 全面推行绿色化学、清洁实验
3.4.1 选择污染少的分析方法
在保证实验效果的前提下,用无毒害、无污染或低毒害、低污染的试剂替代毒性较强的试剂,尽量用无毒、低毒试剂替代高毒试剂。在一些特定实验要用到高毒性药品时,一定要用封闭的收集桶收集废液。
学校在进行教育实验中,还要特别注意发挥教学多媒体的作用。教学多媒体是知识经济的产物,它是信息社会的标志之一,在实验教学中,计算机辅助教学模拟化学实验(仿真实验)是一种化学试剂和仪器装置“零投入”和“废弃物零排放”的特殊实验方式,它非常适合于演示实验。因为演示实验主要是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用于模仿而不是训练动手操作能力的。某些毒害较大的化学实验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从而可防止为了学习一点儿知识而付出高昂的环境代价的作法。
3.4.2 改进实验条件,开展推广微型实验
在实验中改善实验装置,是有效防止有毒气体逸散、有毒液体外溢的重要举措。一些商品化实验装置的产生可以大大减少实验中化学试剂的用量。
微型实验是指在微型化的仪器装置中进行的实验,其试剂用量是常规实验的数十分之一至千分之一。因此,开设微型实验,是节约药品,减少开支,降低实验污染的简便方法。
改进实验方法,可以减少试剂使用量。在农残检测中利用固相萃取取代传统的液液萃取,可以大大减少乙腈等有毒试剂的使用,减少污染。
4 结论
实验室存在着明显的环境污染,国家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完善管理制度,研究解决办法,采取有效措施,努力避免实验室的三废污染。政府部门也应给予资金、政策的支持,建立全面、系统的治理方案,逐步推行,采用合适的方式来妥善处理废弃物,力争问题的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黄剑平. 化学实验室废液处理的有关探讨.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25(5):82-84.
[2]诸君汉.实验室实用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
[3]国家技术监督局. GB/T 24001-1996 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
[4]郑小军 王屹. 化学多媒体CAI的兴起、现状、发展趋势与研究前沿.广西高教研究.2001(3).53-58.
[5]冯金辉.数字实验室―LIMS未来发展趋势.现代科学仪器.2002.
[6]卢玉妹.消除或减轻化学实验污染的探索.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 2002.19(2):123-125.
[7]陈郎滨,王廷和.现代实验室管理.北京.冶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