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 房地产开发贷款 风险管理
从2011年开始,在房地产调控政策不断加码情况下,房地产行业步入寒冬,部分房地产开发商资金链处于绷断边沿,信用风险开始显现,银行信贷资金面临较大风险。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在于国家政策的剧烈变化,另一方面是由于商业银行与房地产开发商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情况。
一、信息不对称与信用风险
信息不对称,指市场上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即总有一部分市场主体所掌握的信息比其他主体相对要多。在商业银行办理房地产开发贷款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现象尤其严重。一般来讲,房地产开发商所掌握的信息相对较多,而商业银行所掌握的信息较少,这就使得掌握信息较多的一方能够利用信息优势来影响商业银行的授信,从而为自身谋取更多经济利益。
商业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的信用风险则主要指债务人未能如期偿还债务而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风险,即违约风险。
商业银行与房地产开发商的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商业银行做出错误的判断,无法优选出真正的优质客户优质项目,即出现逆向选择情况,所以说信息不对称是信用风险的主要根源之一,如何消除这种信息不对称是目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
二、信息不对称下商业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的信用风险
信息不对称下商业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的信用风险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供虚假资料骗取贷款
商业银行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前通常会从开发商资信和开发项目的优劣两个维度进行评估。在信息充分的前提下,银行一般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即选择支持优良客户的优质项目,但是,出于获得银行贷款进行项目开发的考虑,一些不符合银行评估偏好的开发商通过提供虚假资料对公司及项目进行包装,将劣质客户劣质项目包装为优质客户优质项目,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导致银行做出错误的判断。
(二)挪用信贷资金
房地产行业为资金密集型行业,开发商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通常滚动开发多个项目,由于新开发项目通常尚不满足银行贷款条件,在资金来源受限、资金链紧绷的现实情况下,为了保障多个项目的运转,部分开发商会在多个项目之间调剂资金,通过各种形式挪用信贷资金,从而出现不按规定项目、用途使用情形,贷款风险难以控制。
(三)挪用预售资金
按照房地产开发贷款的管理要求,开发商通常需要在商业银行设立用于结算贷款项目全部销售资金的专户,销售资金除满足工程建设所需外,剩余部分须提前归还银行贷款。目前,商品房销售付款有一次性付款、分期付款、按揭贷款等多种形式。由于付款方式的不同,银行通常难以核实购房人实际付款金额,开发商通常开设秘密账户,截留销售资金。如不能有效控制销售资金,银行贷款将失去第一还款来源。
(四)抽逃项目资本金
项目资本金是指在建设项目总投资中由投资者认缴的出资额,是非债务性资金,是开发商承担项目风险的根本,不得以任何方式抽回。但是,资本的逐利性会导致开发商滚动投入多个房地产项目,会鼓励开发商进行投机性经营。部分开发商会通过股东借款、股权变更、截留销售收入等多种形式抽逃项目资本金。如果开发商通过各种渠道抽逃资本金,贷款项目的风险将全部由商业银行来承担。
(五)集团房地产客户利用信息不对称获益
目前,我国大型房地产开发商均以集团法人形式存在,经营规模大、结构复杂,涉足多个行业和地区,部分集团根据需要随意调整合并报表的关键数据,财务报表不披露或不充分披露关联方、相互担保等情况,导致商业银行很难准确掌握客户真实的财务状况,难以在短时间内对其经营状况做出准确的评价。同时,集团内部企业之间存在大量的关联交易,存在通过关联交易来规避政策障碍、转移资金、转移利润和粉饰财务报表的情形。
三、信息不对称下房地产开发贷款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
在信息环境尚未得到有效改善的情况下,具有信息优势的开发商不会主动放弃利益,信息不对称始终存在,信息环境应是房地产开发贷款信用风险产生的根源。
(一)我国现阶段征信体系不健全
近年来,我国政府已建立起企业、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等征信系统,已基本实现获取银行等金融机构授信信息。但是,该系统尚无法获取开发商的信托、委托贷款信息,尚不能获取开发商非银行信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规模实现了快速增长,而征信业的水平依然较低,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民间征信机构业务规模小、范围窄,尚不能适应信用市场发展的要求。
(二)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制度得到尚未推广
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制度是指政府房管部门、银行和开发商签订第三方监管协议,并开设监管账户,用于存放购房人所支付的购房款。开发商可在工程结构封顶、竣工验收等重大施工节点,向房管部门申请提取资金。房管部门将组织确认施工进度,批准后通知银行向开发商拨付资金。目前该项政策尚未得到推广。
(三)商业银行的信息管理尚处于较低水平
主要表现在,第一,客户评级中未能印证客户信息,优选客户;第二,项目评估中未能有效分析项目信息,优选项目;第三,贷后信息依赖无替代方案;第四,未能有效收集房地产集团客户信息。
四、如何降低信息不对称因素对信用风险的影响
房地产开发贷款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因素不可能彻底根除,只能采取有力措施降低其对信用风险的影响,在实践中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强化政府征信体系建设,鼓励民间机构介入企业征信领域
为提高政府征信质量,必须健全信息征信体系法规建设,加大对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丰富信息系统获取信息的渠道,提高数据质量和数据库更新频率,使房地产企业征信信息系统提供信息更具有全面性、准确性、及时性和权威性。现阶段,民间机构进入征信行业的市场条件已经具备,应当尽可能为民营征信机构的发展创造条件,构建多层次的市场征信体系。
(二)推广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制度
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制度能有效防止开发商非法挪用房屋预售资金,确保房子按期完工,减少商业银行贷款信用风险,防范金融风险。目前西安、武汉、山东等地已经开始实施该制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制度值得在全国推广。
(三)印证信息,优选客户
在评级过程中,要与开发企业实际控制人及管理人员面谈,争取通过走访行业协会、商会、同业、土地、规划、税务、工商等部门,从侧面对开发商的基本情况、诚信程度、外界评价、负面信息、行业情况进行了解。通过对企业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比照和交叉验证,结合当面访谈、现场调查和调查的结果全面评定开发商资信。
(四)全面评估,优选项目
在项目评估中,认真查勘物业环境和施工进度,利用各种渠道采集市场数据,对周边同类型物业的租售情况进行详细的市场比对分析来判断项目优劣,深入分析项目的所处区域位置、开发成本、销售价格等优劣,关注楼盘设计、功能配套、品牌物业管理等因素。把具有品牌、区位、成本、价格、设计优势的项目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
(五)控制资金流,缓释对信息的依赖
商业银行应全面介入开发项目的建设和销售,做好开发项目资金封闭管理。要求借款人将开发经营过程中的所有资金流入和资金流出全部通过在商业银行开立的专户结算并接受贷款银行监督,防止贷款项目资金被以各种形式抽逃、挪用,监督项目按计划施工,贷款按期偿还。
(六)强化房地产集团客户信息不对称下的信用风险管理
除参照单一客户进行风险分析外,还应全面了解集团的股权构成,追索企业集团的最终实际控制人和所有关联方,通过集团统一授信、追加实际控制人为担保人、借款合同中设置有关信息披露、关联交易限制等预防性条款、建立银行间信息共享机制等措施来控制信用风险。
参考文献
[1]闫庆功,杨琳.金融机构征信系统服务需求探析—以洛阳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例.征信.2011.1.
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范文2
一、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信用风险是源于信用活动和交易对手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或是由于债务人没有能力,或是由于债务人不愿意履行已签的合约而给银行造成的损失。更为一般地说,信用风险还包括由于债务人的信用评级的变动和履行合约能力的变化,导致其债务的市场价值变动而引起的损失的可能性。而在金融全球化,市场波动性增强的趋势下、银行业面临的风险环境瞬息万变,所以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当务之急。
(一)信用风险是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
麦肯锡公司通过研究表明,以银行实际的风险资本配置为参考,信用风险占银行总体风险暴露的60%,而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则仅各占20%。我国自1999年以来,经过连续数年的大幅度剥离、核销、再剥离等优惠政策,国有银行消化减除的不良贷款至少在2万亿元以上。信用风险的过度集中严重威胁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生存、发展以及整个社会金融系统的安全。
(二)《新巴塞尔协议》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巴塞尔协议》对信用风险的衡量提出了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两种方法。标准法需要借助于外部评级机构确定资产风险的权重,计算最低的资本要求;内部评级法采用银行内部评级,确定资本要求,监管当局对银行内部评级体系作出评估和认定,委员会同时建议实力较强的银行使用内部评级法。勿庸置疑,《新巴塞尔协议》对调动银行的积极性,增强银行的稳健经营,促使银行间的公平竞争具有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但是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提高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已成为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最为紧迫的课题。
二、国有商业银行现阶段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国有商业银行就陆续开始尝试着建立“统一授信,审贷分离,分级审批,责任明确”的授信管理体制,后来又逐步引进了客户信用评级体系和贷款风险分类制度,在信用风险管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国有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技术、体制等方面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都存在着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
(一)尚未形成正确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
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决定了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信用风险管理的行为模式,它渗透到银行业务的各个环境,普及到银行内的各个员工,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部分员工依法、合规经营意识薄弱,对信用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够充分,信用风险管理理念陈旧,已不能适应新时期业务的高速发展、风险环境复杂的需要。突出地表现为:第一,对银行业务发展与信用风险管理的关系认识不够充分。在有的分支机构中,存在着过分地、片面地追求银行业务的发展壮大,而不注重资产的质量与盈利水平,忽视信用风险管理的现象。第二,对银行发展的眼前利益与长远目标的协调认识不够充分。在国际上,通常把银行市值的稳定作为银行的长期经营目标。而且市值的稳定增长才是衡量一家银行经营成败的根本标准,但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部分机构漠视风险片面地追求眼前业绩的扩大。有的行片面地扩大贷款规模,通过扩大“分母”来稀释不良资产率,这种疏于信用风险管理的贷款规模扩大可能会增加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包袱。第三,信用风险管理意识在银行职员中和银行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贯彻得还不够充分,有的员工仍然片面地认为信用风险管理只是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
(二)尚未建立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还不够坚实。第一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还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对商业银行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关系的一整套制度的安排,是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和权力分配体系的具体体现形式。而国有商业银行控制权的垄断很难避免“所有者缺位”和“内部人控制”,商业银行治理架构不健全,决策执行体系构造不合理,监督机构有效性不足,从而使得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基础薄弱。第二,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制还不完善。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制的最大特征是纵向式的。而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是以分行为经营单位的体制,它致使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体制也都是横向的。这种横向的管理体制造成了金融低效率。第三,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还不完善。第四,信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还不完善。风险管理及内控制度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计划性。第五,国有商业银行还缺乏一批复合型、专家型的金融风险管理的人才队伍。
(三)尚未建立完善的商业银行信息系统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科学在银行业的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各国有商业银行开发了信贷管理信息系统、个贷系统、票据系统等多种信用产品管理系统,但是由于系统与系统之间衔接不够,信息之间存在冗余、矛盾的现象,数据之间的一致性较差。基础数据的不统一和准确性不足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这使得即便是简单的分析工具也由于数据的质量问题,导致分析的结果缺乏可信度,从而无法建立各种信用风险管理模型,无法把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运用到银行实际的信用风险管理当中去。
(四)信用风险度量与管理的先进技术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完善
近二十年来,由于国际上商业银行贷款利润持续下降和表外业务风险不断加大,促使国际银行业采用更经济的方法度量和管理信用风险。同时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和新的信用工具的创新,给开发新的信用风险计量模型提供了可能。与过去的信用管理相对滞后和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的特点相比,新一代金融工程专家将建模技术和分析方法应用到这一领域,在传统信用评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批信用风险管理模型。目前国际流行的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型主要包括Credit Metrics、麦肯锡模型、CSFP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和KMV模型等四类。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的模型应用和管理技术上还亟待进一步的发展。
(五)健康的社会信用体系尚未真正建立
由于社会上普遍缺乏信用意识以及信用道德规范,使得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还很不完善,它直接给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目前,我国虽然建立了人行信贷征信系统、大客户零售业务风险预警系统,但信息不对称现象依然严重。
三、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
由于信用风险管理广泛应用在贷款决策、资产质量管理、风险准备金管理、金融产品组合、贷款定价、授权管理以及成本利润核算等方面,因此对信用风险的准确度量和有效管理十分重要。在充分借鉴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健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
(一)培育健康的信用风险管理文化
信用风险管理要是能够有效地被执行,除了制定适当的信用风险管理的政策与适时监督银行整体的风险外,更为积极的一种方法就是促使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深植于商业银行的组织文化中亦即是让银行这个组织中充满着重视风险管理的文化。所谓信用风险管理的文化是透过行动或文字的呈现,使全行职员随时察觉到风险的存在。它是一种融合了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思想、信用风险管理理念、信用风险管理行为、信用风险道德标准与信用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于一体的文化力。培育信用风险管理文化,就是倡导和强化信用风险意识,树立起涉及到各部门,各项业务的全方位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从而推展信用风险管理文化。
(二)建立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首先要建立起全面风险管理的模式。国有商业银行应将信用风险和其它风险以及各种金融资产与金融资产组合中包涵的这些风险都纳入到风险管理体系中,依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核算并根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进行控制和管理。其次要构建完整独立的、纵向式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应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纵向的架构,改变以往的“块块”管理模式,按照“条条”来进行风险管理,根据不同业务品种、不同行业、不同金融工具来设定风险控制与监督岗位人员。此外,这种管理组织架构还要求风险管理部门定期对各业务部门制定的具体风险管理对策和目标进行检查和监督,健全内部的制约机制。
(三)完善信息系统建设,确保管理的信息对称
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统及有效的交流渠道,要不断加大国有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而且要使信息系统的开发具有前瞻性和连续性,使信息系统能够涵盖银行所有的业务活动,并具有准确性和一致性,充分满足银行风险管理的需求。另外建立适当的组织结构,完善的工作制度和通畅的交流渠道,保证信息的充分流动。
(四)提高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技术,逐步建立以资本约束为基础的自我调控和约束机制
第一,对新巴塞尔协议的风险资产计量方法进行系统研究,按新巴塞尔协议中资产分类的标准及风险等级级数的要求,分别制定适合公司业务、零售业务、金融机构业务、项目融资业务等业务特点的信用风险评级办法,根据各类业务的特点采用模型评价与专家判断相结合的方式评定信用风险等级,建立基本符合新资本协议要求的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资产计量模型。第二,深入研究国外商业银行资本分配方法,尽快提出符合国有商业银行实际的现阶段的资本分配方法,并在内部评级工程完成后,采用统一的风险资产计量模型,提高资本分配的科学性。第三,从以存贷比约束信贷规模向以资本约束风险资产余额的方式转变,迫使分支机构要么调整资产结构、减少高风险资产,要么通过增加收益转增“虚拟”资本。第四,考虑信用资产在其寿命期间信用质量会发生变化这一事实,通过分析客户信用等级及其在还款期限内的转移概率,计算预期损失及非预期损失,计算还款期限内的收益,统一风险与收益的衡量标准。第五,重新梳理有关绩效考核办法,逐步建立以风险调整收益和风险调整收益率为主要内容的考核体系,重点建立对各级分支机构的绩效考核办法,激励各级分支机构自觉追求风险可接受情况下盈利最大化的目标,追求长期稳定的收益,而不是短期的高收益。
(五)切实完善信用风险缓释技术和不良资产化解机制
风险缓释技术是指银行采取抵押、担保、风险净值、信用衍生工具等风险缓释技术或者采用保险等手段所实施的风险分散技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对现有的各种信用风险缓释技术进行全面的评估,对抵押物范围的拓展进行研究,同时考虑抵押物价值波动、潜在敞口波动等因素,通过风险缓释技术,从总体上降低信用风险。争取扩大风险权重为零的信贷业务。要切实推行不良贷款实际拨备制度,按照信贷资产的分类,动态提取坏账准备金,为不良贷款提供担保。化解银行不良资产的关键不是不良资产的剥离和转移,而是不良资产的出售和变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通过多种渠道清收和处理不良资产,要以公开拍卖或采取招标形式出售不良资产;要将不良资产证券化,通过资本市场一揽子处置不良资产。
(六)建立规范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推动社会信用文化建设
为了实现商业银行运用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型计量、跟踪信用风险,建立规范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是当务之急。根据我国的具体实际,为建立规范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推动社会信用文化建设,银监会、人民银行、政府主管部门应积极建立健全有关社会信用的法律体系、建立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各类征信公司和评级公司为辅助的征信和评级架构。其次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征信和信用评级行业的监管,发挥征信和信用评级行业协会的自律和协调作用,为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企业营销;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调查已经成为市场营销的重要内容,通过资信调查或者相关数据的收集经过分析判断之后对客户的信用质量进行评价,对营销行为的收益与风险进行权衡是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任务。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营销已经从质量、价格与服务竞争转移到信用竞争阶段,企业在进行营销决策时必须要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从而实现应收账款的有效回收,实现生产扩大化,提高市场竞争力。
一、企业营销中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因为宏观政策所导致的风险,从总体上来说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信用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同时基于供给侧改革的产业结构转型也使得信用体系建设所面临的基本环境正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当中,国家与地方政府所制定的相关配套政策会使得企业面临着一定的信用风险,最终导致市场营销行为的失败。但是目前阶段对于因政策因素所导致的信用风险还无法实现定量预测,一般只能通过定性分析的方式进行,即企业在制定营销决策时对于客户与企业所在区域的政策风险无法实现精准判断,同时政策的变化也会导致风险的可控性逐渐被削弱。
(二)企业内部风险
客户信用质量对市场营销的成功与否具有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在赊销中甚至是决定营销成败的关键所在,因为营销成功的标志是实现货款的有效回收。这就要求企业内部必须要具有较为完备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承担信用风险评估与管理的具体职责。但是许多企业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也没有成立专业部门负责客户信用质量评估与信用风险管理。从现阶段大多数企业来看,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客户信用评估往往是由财务部门负责,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财务管理人员对于信用风险管理认识与能力存在缺陷,工作任务较为繁重,往往将工作任务下放到销售部门,而大多数销售人员并不会对客户的信用质量进行调查,从而使得营销埋下了风险隐患。
(三)信息风险
信用质量评估与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是消费者的信息与数据,只有以真实数据为分析对象,并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才能实现客户信用质量的有效评估与管理。因此,信息的真实性是决定客户信用质量评估结果的基础,企业获得信息的能力则是保证信息真实性的重要途径。在市场经济中信息不对称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企业如果无法获得有效的信息则无法实现对客户信用的有效评价。其次,还有部分企业虽然已经获得了准确的信息,但是由于在信息处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二、企业营销信用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针对于现阶段导致企业营销中存在信用风险的具体因素,现阶段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信用风险管理。
(一)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意识
只有充分认识到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企业才能真正的提高信用风险的管理质量。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加剧,赊销将会成为重要的营销促销方式,而在赊销当中必须要通过客户信用质量评价与管理实现应收账款的有效回收,从而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其次,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信用体系将会逐步完善,也会成为影响营销的重要因素,如果企业不高度重视信用风险管理,则必然无法把握时展的基本方向,在未来必将被淘汰。
(二)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估与管理组织与制度
针对于现阶段大部分企业在信用评估与管理方面还基本处于一片空白的基本状况,加强组织机构建设与制度建设成为信用管理的重要任务。组织机构建设必须要以企业的具体业务为依据,但是必须要组件专业的信用管理部门全权负责信用管理任务,提高信用管理的专业性与有效性。信用管理部门内部还需要针对信用管理的具体任务设置不同的岗位,将具体的工作职责落实到具体工作人员身上,避免问题发生时互相推诿责任。信用管理组织机构一般设二到三级职能岗位,存在岗位重叠设置时,必须符合内部控制的原则。部门经理为信用管理部门的最高领导,直属企业最高领导部门,下设客户资信调查人员、客户档案管理人员、信用分析人员、款项跟踪催收人员、信用申请受理人员。在进行管理制度建设时必须要以科学的制约机制为制度设计依据,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信用信息搜集制度、信用评价制度、信用决策制度、账款监督制度等多方面的具体制度。
(三)加强信息技术在信用管理中的应用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发现,客户信用管理的基础在于获得准确的信息,并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评价。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企业信息获得与信息处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方法。例如,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数据挖掘技术在信用管理中的应用允许企业从海量般的数据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数据,并实现信息的快速处理,从而提高信用管理效率。现阶段企业必须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信用管理中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于信用管理中。
三、结语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营销已经进入到信用时代,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成为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本文当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企业营销中信用风险的具体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对应的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新宇.中小企业营销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及防范[J].今日科苑,2010.
[2]何耀,唐清平.论中小企业营销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及防范[J].中国商界(上),2010.
[3]陈莲芳,陈晓红.基于系统视角的营销信用风险管理策略探讨[J].理论月刊,2008.
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范文4
在当代的市场经济中,金融问题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通过加大加强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重视,可以监督并管理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状况,通过观察是否存有信用风险问题,可以使金融危机的源头得到有效的控制。此外,还可以通过切断金融危机蔓延的渠道,进而来防范银行自身的信用风险爆发。通过制定有效的应对管理专案,使金融损失降到最低。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金融环境极其不稳定,这对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自从20世纪末,世界范围内,接连发生了震撼世界的一系列金融危机。在这种紧张的局势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局势也不容忽视,因此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能力便成为当今的焦点话题,值得探讨与深思。
本文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其中存在的相应问题,并通过专家等方面的意见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信用风险管理是银行稳健运作的重中之重,进而影响着我国的金融与经济的蓬勃发展。所以,我国要不断建立及完善风险控制体制,这将是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一个重大挑战。
1 文献综述
自从20世纪末期开始,我国才刚刚开始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进行研究,金融界也不断地意识到我国银行信用风险,以及其管理的问题。目前,我国多以定性分析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定量分析的研究才刚刚开始,主要集中在分析各项财务指标上。伴随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出台,许多量化分析的方法和模型在信用风险管理研究领域中取得了很多成果。下面则是近年来国内学者对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
王灿雄(2010)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对外市场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当前我国的管理水平仍然跟不上西方国家的脚步,我国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在规范自身的同时要不断的吸取外国的先进文化和管理理念。
王冰(20l1)阐述了操作风险的涵义以及七类典型操作风险,包括: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就业制度安全管理;工作地点与工作环境的状况;对于固定资产的损坏;营业问题和信息技术停止运作;各种程序的管理。
许冰清(2012)认为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具有许多危害,包括:损坏银行名声,丢失银行的客户;损害了股东的利益,使银行利润降低;破坏了原始存在的资本,威胁了银行的生存等。不仅如此,他还对以下几个银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管理文化理念存在缺陷、管理部门的设置不完善、缺乏可信数据支持信用风险等方面问题。此外还分析了当前商业银行风险存在的问题:许多基层银行信用风险程度比较高、信用风险多发生于经济发达地区。
综合上述各位学者的分析,可以看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去深入讨论与研究的话题。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之后,这一课题的研究现在正处于一个新发展进步的阶段。
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含义及内容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贷款到期时,由于贷款客户发生财务困难,不能归还贷款本金和产生相关利息的风险。
从投资组合的角度来看,投资组合的投资者不仅会因为直接交易对手发生违约发生损失,也会因为交易对方的不断变化带来损失。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之一。
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信用风险识别、信用风险评估、信用风险控制、信用风险的处理、信用风险评价和报告。
3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问题
20世纪我们国家的金融界并不发达,并且在之前对商业银行信用管理方面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虽然近些年来我国不断吸取外国的先进文化和管理经验,使得我们在信用风险管理和度量方面有了一定的起步,但是仍然无法和大多数的发达国家相比。所以,我国应该在不断规范自身制度的同时,还应该一如既往的向先进的发达国家学习,以便完善自我。
3.1 信用风险度量技术落后
我国信息技术应用发展较晚,所以我们不能预见商业银行在信息系统的开发问题,因此这样造成了信息冗余。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尚且不足,信用风险量化技术有些落后,因而,不能建立各种信用风险管理的模型,也无法把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运用到银行实际的信用风险管理中去。
(1)信用评级体系不完善。
我国的信用评级体系由内外两部分构成。当前,我国的外部评级机构并不成熟,仍然需要不断改善,在运作过程中,并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并没有明确的规范原则,因此,对国内的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检测还不能得以实现。
(2)数据质量不高。
我国的基础数据不但不准确,而且统一性也是极差的,这一点严重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进步。数据质量不高不仅仅导致高层次的风险分析难以展开,而且还对简单分析工具的分析结果的可信度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无法提高工作效率,无法建立合理的管理模型,进而还加大了工作量,这些问题无法解决,那也就无法将经验应用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实践中去。
(3)信用风险量化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量化主要使用计算信贷风险度和专家分析法。但这种传统的风险计量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由于主观性太强,难以进行横向比较等问题。落后的技术,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商业银行进行各方面信用风险管理分析的需求。
3.2 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与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
风险管理的意义在于将风险控制在银行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从而获得最大的利润。风险的客观存在就使得商业银行经营将面临并承担一定的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就必须建立系统的信用风险管理体制与风险补偿机制来随时应对风险。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商业银行在上述两方面仍显不足。
(1)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在我国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中,存在严重的问题。在业务流程中,每个部门缺乏合理的分工,导致独立性的缺失。首先,在审贷分离模式下,由于审批人不与客户见面,无法掌握最真实材料,信贷人员在负责对贷款的调查评级的同时,可能会对材料进行修改,从而对审批造成误导。其次,由于各个环节责任不明确,责任人制度得不到落实。最后,由于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体系的存在形式,也对风险制度的实施存在一定的难度。
(2)信用风险补偿机制不充分。
银行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如果能承担风险并获得收益,信用风险补偿机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保持信用风险补偿机制的充分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最常见的风险补偿方式有:提取坏账准备金和计提资本金。坏账准备金提取不足、不能及时核销坏账以及资本充足率不达标是我国银行存在的比较普遍的问题。这会使得银行信用过度膨胀,导致信用风险隐患。
3.3 信用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
如果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那么其无法从源头上防范信用风险,也就不能控制信用风险的增量。主要的信用风险防范机制问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内控制度不够完善。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存在内部控制,一共包括五个方面,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监督管理和信息交流。
①在控制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注重经营业务扩张,忽视有效的审贷机制,内控滞后于业务发展。
②在风险评估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忽略对信用风险全面和客观的评估,同时缺乏对风险评估的重视。
③在控制活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控制体系不适应业务发展需要,分散、多头授信,授信失控。
④在监督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内部管理部门缺少权威性与独立性,这样就失去了内部管理部门的意义。
⑤在信息交流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由于存在太多的分支机构,交流又不及时、不具体,进而导致信息的缺失。
(2)外部监管存在缺陷。
首先,我国银监会很少对银行外部业务进行监管,这样就加大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其次,我国对银行监管方式采用现场检查为主,在现场检查时更为注重合规性检查,而对风险监控管理检查不足。最后,由于银监会很少对银行日常经营运作活动进行有效合理的监督,只将监管注意力过多的放在了银行经营机构的审批上,使得稽核监督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使用和决策时,由于缺乏科学的信用风险度量,使得银行在科学的信贷决策和银行贷款组合管理上存在很大问题。由于不能够将信用风险准确的测定与分析,导致商业银行无法准确了解贷款信用风险的大小。
4 我国商业银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
4.1 提高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技术
由于定量分析归类科学、量化准确,所以现在的商业银行信用管理多以定量分析为主。从度量角度上来讲,《新巴塞尔协议》采用了大量数量化的计算模型,而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技术有限,不能在近期内建立符合新协议规定的风险评估系统,但只要我国运用正确的风险衡量方法,仍可以达到风险度量的目标。从技术角度上讲,内部评级法是《新巴塞尔协议》的核心内容之一,我国应该向国外学习先进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然后在国内建立起符合我国银行业标准的内部评级系统,以此来提高信用风险的管理技术和水平。
4.2 完善内部评级系统
首先,建立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机制,成立信用风险管理的专门部门。其次,积极推进《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定的内部评级法即IRB法。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在借鉴国外先进模型的基础上,开始着手建立符合自身实际需求的风险管理模型,在实践中渐近地总结和完善自己的评级体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评级管理系统。
4.3 建立全国性的银行间数据库
由于我国的商业银行的征信系统数据的时间比较短,很多历史数据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信用评估系统应用的不是很好。因此建立一个实用性强,完整性好的信用风险基础数据库是十分必要的。尽管我国有些商业银行收集了一些公司的数据,但我们要明白,数据的累积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我们要不断积累,且需要每月更新,以此来完善我国的数据库系统的缺失,逐渐建立起全国性的银行间数据库。
4.4 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加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的制度保证,只有内部控制体系的监督保障做好,才能使内部评级体系有效的发挥作用。一是在内部控制过程中,不仅要突显对外签约和使用资金这两个重要流程,同时还要严格地实施分级管理制度。二是要完善不健全的内部监督部门,各尽其职。
4.5 加强外部有效监管
目前,我国有着强大的金融监管系统,他们是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组成。为了加强信用风险的外部监管系统的建设,首先,银监会要有与国际接轨又符合我国国情的相关监管目标与监管理念。其次,我国银行监督委员会应当加强监督商业银行的各项经营指标。最后,要将外部监管逐步规范化与制度化。
4.6 培养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
目前,企业应该重视培养高素质人才。我们要想提高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质量,就必须培养大批量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国家银行系统员工年龄普遍偏高,他们有些缺乏现代的金融知识,计算机知识,企业管理等知识,使其不能适应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需求,所以现在我们需要的是有知识,有能力的年轻骨干,来适应我国金融经济的发展,为我国金融行业的后备管理方面,起到支撑的作用。
4.7 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
除了对内部的改革,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方面。一方面,我们应该加强法律建设,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建立独立的风险和信用评估机构。
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范文5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信贷业务是大多数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和核心业务,不确定的风险性因素会掺杂其中,存在相当程度的信用风险问题。因此,加强信用风险的管理和研究对我国商业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发展意义重大。然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还不成熟,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发展相对落后,存在着以下问题:
1、信用风险管理理念相对落后。在整个银行业中,风险和收益如同一把双刃剑,彼此不能分离。但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对这一关系的认识还有一定的差距,尚未建立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往往只追求短期的高收益,而忽视了风险控制,造成不良资产的增加,不利于银行长期的经营与发展。
2、社会信用体系不够健全。由于现代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全,市场信用交易起步较晚,还存在着很多欠缺和不足。企业作为商业银行的大客户,其信用的强弱对银行的经营管理至关重要。然而在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的大环境下,企业提供的财务数据往往不能反映真实的经营状况,导致银行获取的信息含有水分,因此风险得不到真实的反映,加大了银行经营的风险。
3、缺乏信用风险管理的先进技术和专业人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起步较晚,发展还不完善,加上有些银行不注重对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导致对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技术引进、开发以及人力资源培训力度不够,使得信用风险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健康长远发展,也不利于我国整个金融体系信用风险管理的普及和完善。
4、信贷结构不合理,信用透明度较低。目前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发达,国内融资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大部分企业的投资依赖于商业银行的信贷,在给银行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加大了信用风险;还有些商业银行偏好于大中型企业,使得贷款结构不合理,信用风险过于集中。另外现代的信贷风险较之传统的信贷风险更难以识别和测定,把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透明度大大降低。
5、信用评级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方法比较简单,开展的客户评级不全面,风险揭示不充分。虽然随着客户信用评级法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法的全面推行,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的信用评级方法还存在欠缺之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揭示和控制风险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二、发展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
1、健全金融法律体系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规范信用关系。基于市场经济的要求,制定严格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形成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金融法制环境,规范信用关系,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体制,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适当调整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满足银行业务的长远发展,逐步建立起董事会管理下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构架,改变行政管理模式,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
2、加强对信用风险管理的环境建设。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宏观信用管理体系,完善信息的使用规范和失信处罚机制;注重政府对信用交易的监督和管理,同时更要发挥民间信用管理机构的重要作用;强化信用教育,倡导信用至上。培养公民的信用意识,在全社会加强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培养企业的信用意识,使其认识到信用作为无形资产对企业发展的重大影响。培养政府及其经济管理、司法部门的信用意识,使其认识到社会信用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只有如此,银行的信用风险才能更好地规避和降低。
3、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培养专业管理人才。我国商业银行应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借鉴国际大银行的风险管理经验,选择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外部发展需求的先进管理技术,不断完善新的金融理论、统计理论和信息技术,更好的识别和评估风险,提高银行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另外结合自身实际,采取人才培养与引进的方式,加强对信用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培养专业化的风险管理队伍。
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 信用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 外部监管
信用风险是源于信用活动和交易对手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目前我国银行正处于内外交困的阶段。一方面入世后面临着外部的竞争,使银行不得不考虑如何提高自己的实力,如何在纷纭复杂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体制问题,造成了大量的坏账呆账,过高的不良资产已经成为影响银行正常运营的巨大障碍,并且也影响到我国整个金融业的安全与稳定。因此提高银行的竞争力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刻不容缓的问题,而国外银行不断完善的先进信用风险管理技术是提高银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这给我国商业银行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带来一定的启示。
一、信用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意义
1.信用风险内涵
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上一种最古老的风险。具体来说,信用风险是指在金融交易中交易对手或债务发行人违约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从狭义上来讲,信用风险一般是指借款人到期不能或不愿履行还本付息协议,致使银行等金融机构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它实际上是一种违约风险。从广义上讲,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对银行信用的影响,使银行等金融机构在经营活动中遭受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一种可能性。
2.信用风险管理的概念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它是运用一种管理工具和技术,对授信过程中存在的各类债务人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进行预测、监督和控制,通过贯彻执行银行发展战略,实现风险和收益配比最优化的过程。银行对信用风险的有效管理是全面风险管理和银行长期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的应用
通过现状调查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技术方面一般采取的是定性的方法。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信用风险管理体制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去完善,具体如下:
1.建立完善的内部公司治理结构
我国商业银行应在以下方面优化内部公司治理结构:逐步调整和优化股权结构,降低国有股权份额,引导具有现代银行管理经验的国际战略投资者参股;优化董事会结构,真正发挥董事会的决策功能;构建有效的长期的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强信息披露制度,扩大信息披露的范围,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
2.建立完善的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应从评级标准、评级方法等基础环节人手,积极借鉴国外同行业先进的评级思想技术,并与国内同行业进行数据共享与合作开发评级参数,同时参考外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对内部评定结果进行修正,增加评级结果的前瞻性,制定出一套符合新资本协议要求并能提升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内部评级体系。
3.建立信用风险基础数据库
信用风险量化模型需要诸如企业违约概率、违约贷款的回收率、评级转移矩阵等时间序列资料,但由于我国大多数银行开展信用管理的时间不长,相关数据积累不足,同时数据源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也存在诸多问题。这方面的工作明显落后,严重制约了现代信用风险量化模型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应用。因此要建立和完善客户基础数据库,为信用风险评估的顺利开展和信用管理结果的检验打下良好的基础。这里可以借鉴西欧部分国家的经验,国内商业银行还可以采取合作开发的方式突破数据源的障碍。
4.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推行与改革风险经理制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也在向客户和职能两个方向设计的矩阵型管理体制转变,但是改革还不到位,风险管理部门之间职能交叉的情况较为严重,没有发挥矩阵型管理体制在进行风险控制方面的优势,同时也影响了我国风险经理制的推行效果。我国商业银行在近几年才开始推行风险经理制,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在内的多家商业银行都在推行风险经理制,但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经理制与国外同业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尽快完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将职能风险经理从客户经理、业务风险经理中分离出来,培养自己的职能风险专家。
5.注重信用文化的建设
我国银行在控制风险时一般局限于将信用审批集中于高层或信用委员会。然而,银行全体成员都应具有风险意识,而且对银行的风险容忍度有共同的认识。这对有效防范信用风险是至关重要的。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和金融业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内银行业面临着参与国际竞争的严峻考验。因此,借鉴国际上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并开发适合自身特点的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模型、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是十分必要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要求。
三、结论
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既需要理论的支持,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实践。通过对国际上先进的风险计量模型,以及《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最新理念的分析和学习,我们提出发展国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技术的相关建议,为今后国内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一个大致的发展方向和基本思路。由于国内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基础的薄弱性,健全建立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不能以偏盖全,也不能生搬硬套,必须切实将科学的方法、理论与我国的现实结合,以健全组织管理结构人事制度为手段,以开发实用性风险计量模型和方法为核心,以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为平台,来实现我国商业银行运营模式优化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综合提高。
参考文献:
[1]梁琪: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度量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