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遥感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遥感技术范文1
关建词:TM影像 植被指数 植被覆盖度 专家分类 土壤侵蚀 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Q948 P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c)-0149-02
植被覆盖度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学参数。从土壤侵蚀方面看,植被覆盖能显著减少土壤侵蚀量,这一点通过径流小区对比试验已得到证实。同时,植被覆盖度作为一个基本参数,在很多土壤侵蚀预报模型得到应用。因此,监测地表植被覆盖在时空上的动态变化,在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和土壤侵蚀预测预报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资源环境调查和土壤侵蚀动态监测是遥感技术进行要途径。自1972年第一颗人造资源卫星的发射,科学家们就尝试着研究和建立光谱响应与植被覆盖之间的相近关系,而包含90%以上的植被信息是红光和红外波段,并且是植被覆盖研究中的有利手段。其中由非线性和多光谱数据经线性组合而成的对植被中有一定的指示意义的各项数值称之为植被指数(Vegetation Index-VI),同时它与生物量与植被的覆盖度等都有较好的相关性。通过对卫星中图像的波段进行不同的组合,进而可以有效地反映和确定了植被的类型、植被的信息、植被的覆盖状况、生产量以及作物生产量等,从而对植被的覆盖和土地的利用、植被和土壤侵蚀等一些列的分级分类的相关研究和相关问题。
本文在ERDAS IMAGINE8.5、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支持下,运用TM图像数据,在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2002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详细资料,对研究区TM影像预处理方法、植被覆盖度信息的提取、植被覆盖度与植被指数(NDVI)的相关关系、植被覆盖分类作了初步探讨。
1 研究区概况
南川市位于重庆南部,位于东经106°54′~107°27′,北纬28°46′~29°30′,幅员面积2609.67km2。境内地形以山地为主,系中山丘陵地区,低山槽坝面积较少,地势呈东南向西北倾斜,南部属大娄山脉褶皱地带,北部系川东平行岭谷。
全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热量充足,雨量充沛,常年平均气温16.6℃,极端最高气温39.8℃,多年平均降雨量1185mm。
植被主要以亚热带常绿针叶林、针阔混交、阔叶林为主,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地域性及垂直分布特征。丰富多样的自然条件,造就该市成为南北植物的交汇中心,种类繁多。农作物除粮油外,还有区域优势的中药材等农林土特产,其中金佛山素有“方竹之乡”和“植物标本园”的美称。
重庆市2000年土壤侵蚀遥感调查资料统计,全市现有土壤侵蚀面积1143.81km2,占幅员面积的43.96%。主要以中度、强度流失为主。
2 实验材料与工作平台
在TM图像植被覆盖度信息提取及分类研究中,采用了以下几点材料。
(1)TM图像(127-40景TM七个波段的遥感影像,由Landsat-5号卫星获得,拍摄时间2000年2月)。(2)研究区1∶5万地形图数据。(3)研究区2000年1∶10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4)研究区2000年1∶10万土壤侵蚀现状数据(由第三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所得)。(5)研究区2002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详细数据资料。(6)野外实地调查获得的数据资料。
本研究应用的工作平台有以下几点。
(1)手持式GPS一台。(2)专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软件(ERDAS IMAGINE8.5)。(3)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8.3,ArcView3.2)。(4)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
3 实验方法与研究思路
(1)用多项式几何校正模型,并采用以地形图校正影像的方法对研究区TM影像进行几何精校正。(2)采用植被指数法,提取研究区植被覆盖度信息。(3)运用GPS进行坐标定位,将植被覆盖度调查数据与植被指数建立对应关系,并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二者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4)利用光谱信息和提取的植被指数,采用专家分类,对林地覆盖度进行分类,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植被覆盖度分布状况图。(5)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植被覆盖与土壤侵蚀的关系。
根据以上研究方法,确定技术流程如图1所示。
4 结果与分析
4.1 植被信息提取
研究区植被度信息的提取,主要通过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变换处理,将原始band4、band3波段灰度值映射为对应像元的灰度值,得到研究区植被覆盖度(NDVI植被指数)分布。要将植被指数应用于植被覆盖的研究,必须赋予NDVI值以相应的植被覆盖度含义,把植被指数转化为植被覆盖度等级,实际上是对植被指数的综合和简化。
4.2 植被覆盖度与植被指数的关系
大量研究表明NDVI与地表植被的覆盖度成正比关系,对于同一种植被,NDVI越大,说明地表植被的覆盖率越高,植被的长势越好。
二者的对应关系主要运用了手持式GPS定位,记录样地的经纬度,即在测量样方植被覆盖度的同时,记录样地中心点的经纬度,用记录下的经纬度与植被指数图上的经纬度相对应,确定样方中心点在图上的位置,通过AOI(Area Of Interest)工具面板,得出与样方覆盖度相对应的植被指数,从而建立覆盖度与植被指数的对应关系。
在统计分析软件SPSS中,分别采用线性、对数、多项式(二次)、乘幂、指数五种趋势预测及回归分析,通过拟合得到植被覆盖度与植被指数(NDVI)的关系。
信息遥感技术范文2
【关键词】遥感;三维;滑坡
【Abstract】This article get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landslide by utilizing the combination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and GIS technology,dealing with remote sensing graph of before and after the earthquake,then preprocessing like geometric correction and comparing images of the disaster area after the earthquake with the before;make use of DEM elevation data of the diaster area to display 3D visualization image of the affected area and the landslide,which shows the information of the disaster-affected body such as location and scope more accuratly and more clearly;a rough estimate the acreage and volume of the landslide by using the 3D analysis function of GIS is also in this paper.
【Key words】Remote sensing; 3D; Landslide
0 引言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也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最为深重的国家之一,地震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成为制约和谐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诱发滑坡地震在全国大部分省区都有发生,尤其在山区较多的地区,其中以云南、四川地震滑坡造成的灾害损失最为严重。地震滑坡灾害在我国分布极为广泛,近年来,随着遥感影像分辨率的提高和遥感信息提取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逐渐成为快速获取地震灾情信息、震后应急和震害快速评估的有效手段。因此,利用现代遥感影像(RS)、遥感图像处理和三维分析(ArcGIS)等技术,高度逼真地呈现地质灾害形状、概略计算滑坡体的表面面积与体积、划定地质灾害影响范围及危害性评估具有现实意义。
1 遥感技术在地震中的应用
近年来,各项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在地震中,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海量数据存储等技术的发展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也日趋成熟,为遥感在地震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
第一,利用中低分辨率的遥感影像获取震后灾情的宏观分布情况,以判断地震的影响范围,对活动断层、地震破裂带及次生地质灾害进行调查,分析活动断层的几何特性、构造地貌等。
第二,利用遥感影像可以得到震后房屋的详细破坏情况,以满足灾情的详细判断和震灾评估的精度要求,以便尽可能地获取灾情信息,从而迅速地为专家进行震后评估提供数据源;通过遥感影像的解译,可以估算出山体滑坡的面积、土方,还可以通过遥感监测推断出潜在的滑坡区域,为民众的疏散以及次生灾害的预防提供参考。
第三,雷达卫星采用主动微波遥感方式,不受光照和气候条件的限制,可实现全天候对地物进行观测,初步确定震中位置和推定地震烈度分布,为制定救灾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2 三维分析技术模块简介
数据的表达和显示,是空间数据分析的基础。利用ARCGIS的3D Analyst模块可以创建动态三维地形和交互式地图,从而更好地实现地理数据的可视化和分析处理。
数据的三维可视化,一般通过以下3种方式实现。第一种是叠加影像到空间相应区域的DEM上。第二种是设置图层属性,以三维立体高度反映矢量数据图层中每个特征的字段值大小。第三种是直接使用3D Analyst三维分析模块提供的三维转换工具,将已有矢量数据特征转换到三维空间中。
本文主要采用第一种处理技术,实现数据的转换和三维图像显示,并利用三维分析模块中的aera and volume statistics功能,来初略计算目标物的表面积和体积。
3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3.1 数据收集
研究区以某城市的山区为研究区域,收集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主要包括30m分辨率的TM卫星遥感数据、1:50000等高线数据,使用软件包括ERDAS IMAGINE 9.2和ARCGIS 9.3等。
图1 研究区遥感影像图
3.2 数据预处理
TM遥感数据处理的内容主要是对原始遥感图像进行图像增强、正射校正、图像裁剪等,提高其识别率,从而满足遥感解译和识别地物的需要。由于原始遥感图像色调对比度不大,灰度级较集中,遥感层次较少,影像分辨力和解译力均较差,不适宜直接应用于遥感解译,因此首先要对遥感影像进行分段线性拉伸处理,对图像进行正射校正以减少地形起伏对遥感影像产生的投影偏差,最后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对图像进行了分幅剪裁处理。处理后的图像如图所示:
图2 遥感影像数据预处理
DEM数据的生成,是将传统纸质地形图上的信息,通过ARCGIS软件进行数字化处理,将栅格数据转化为矢量数据,实质上是为将扫描得到的图像数据转化为图形线性数据,利用得到的矢量图为基础数据源源,精确定义图形数据中的各种拓扑关系,生成数字表达地形表面形态的属性信息,其数字描述是带有空间位置特征和地形属性特征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对1:50000地形图进行校正并矢量化,得到shp格式矢量图,用ArcToolBox模块中的3D analyst Tool的功能技术,将SHP格式矢量化成DEM-TIN的格式图形文件,再生成由TIN-DEM转化的地形高程灰阶图。
图3 研究区DEM图
4 滑坡解译与三维可视化
4.1 滑坡的解译
滑坡的解译是斜坡变形现象中最复杂的一种,自然界中的斜坡变形千姿百态,特别是经过长期变形的斜坡,往往是多种变形现象的综合体。遥感影像上滑坡的解译主要是通过影像中色调、阴影、纹理、形态进行,在对滑坡进行解译时,除了直接对滑坡体本身做辨认外,还应对附近斜坡地形、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植被、水系等进行解译。遥感影像上滑坡体的色调与周围稳定地形有着明显的区别,刚发生不久的地震滑坡,坡体上大都有着松散的堆积物质组成,表面具有较强的波谱反应能力,在影像上呈现浅色调为主,处于变形阶段的滑坡,滑坡体周边一般具有相比滑坡平面形态色调较浅的色环,或在后缘出现浅色线条甚至前缘出现局部的崩塌现象。
4.2 三维遥感立体图形
利用ArcGIS软件的三维扩展功能模块,在ArcScene中,将已形成的DEM数据信息添加到高程图层,遥感影像信息添加到纹理图层,经过透视法叠加组合,从DEM获取高程数据,并设置拉伸系数后,实现三维仿真效果立体图,灾害体的位置、范围等信息表现更准确、清晰展现。
图4 三维立体图
4.3 计算滑坡体表面积和体积
ArcGIS软件具有计算某形体的表面面积和体积的作用功能,利用3D AnyalystSurface Anyalystarea and volume statistics的分析模块,可计算出在指定高程以上或以下,不同形态地质体的表面面积和体积。
文中选取某块区域为滑坡点,通过统计计算其滑坡面积与体积,得出该滑坡体表面面积为1.3×104m2,利用高程值计算估算其体积约为1.82×104-3.25×104m3。
5 结论
通过ArcGIS三维分析技术所提供的各种分析功能模块使用,能够完成简单二维地理信息系统所无法完成的任务。与二维平面地质灾害预测图比较,三维立体地质灾害预测图,可使研究区域内的地形、地貌特征更直观表现,对灾害体的位置、范围等信息表现更准确、清晰展现。文中由于受数据获取难度与精度等限制,选取不具有代表意义的区域为研究对象,但估算滑坡体表面积和体积的方法是可具有普适性,在真实地震中将得到较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姜立新,帅向华,等.地震应急指挥管理信息系统的探讨[J].地震,2003,23:115-120.
[2]柳稼航,杨建峰,魏成阶,等.震害信息遥感获取技术历史、现状和趋势[J].自然灾害学报,2004,13(6):4-11.
信息遥感技术范文3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 地表热环境 空间分析 温度反演
中图分类号:TP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7-0181-03
近年来“城市气候和环境”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其中城市热环境是当前城市气候、环境研究的热点问题。地表热环境的变化会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影响,同时又反过来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1-2]。
本文利用1992年和2002年的两期TM数据对重庆市区做了城市热岛效应变化分析,利用6波段的辐射值进行演算以及提取地表反射率反演地表温度,从而对重庆市区的热岛效应分布做了相关的分析[3],以期为重庆规划城市发展、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型城市提供依据。
1、研究区概况
重庆市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四川盆地东部边缘,地跨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是宜居城市,年平均气候在18℃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平均在6-8℃,夏季炎热,七月每日最高气温均在35度以上。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常年降雨量1000-1450毫米,春夏之交夜雨尤甚,因此有“巴山夜雨”之说,有山水园林之风光。重庆多雾,素有“雾重庆”之称。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其北部、东部及南部分别有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环绕。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重庆以主城区为依托,各区、县(自治县)形如众星拱月,构成了大、中、小城市有机结合的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城市群,是中国目前行政辖区最大、人口最多、管理行政单元最多的特大型城市。
2、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2.1 数据预处理
本研究采用1992年6月3日和2002年8月17日的Landsat 5的TM影像数据。对图像进行了图像校正与配准,采用的投影为高斯克吕格投影。选择2、3、4、6波段进行波段组合,并对图像作对线性拉伸增强处理,通过改变图像像元的亮度值来改变图像像元的对比图,从而达到改善图像质量的目的。
2.2 地表温度反演
Landsat TM的第6波段接收的是与地表温度高低相对应的强度不等的热红外辐射,所获取的TM数据是以灰度值(DN值)来表示的,DN值的取值范围为0-255,数值越大,亮度越大,表示地表热辐射强度越大,温度越高,反之亦然。
2.2.1 热红外图像的预处理
为了直观的看出城市下垫面的热岛效应,利用Erdas软件对1992年和2002年的两期TM影像的热红外波段(6波段)进行线性拉伸处理,再利用ArcGis软件中的ArcScene将处理后的图像做成三维的伪彩色图像(图1)。
从图2中容易看出城市下垫面的热岛效应,红色显示即为高温区,而水体的为低温区,颜色以蓝色显示。可以看出1992年到2002年总体趋势是由于城区的扩建,高温区也在在外面扩大,因为城市景观变化,草坪、灌木等植被的增加,使之前的高温区温度有所变化。
2.2.2 地表温度反演
本文采用的是Weng和Lu等参考Landsat卫星项目科学局提供的参数,将卫星影像DN值转化为地表温度的方法[4]。从TM热红外波段数据中求算地表温度包括以下三个过程:
首先将热红外波段(6波段)的DN值转化成光谱辐射值:
对TM:
然后将光谱值转化成卫星高度的量温值:
TB:卫星高度的亮温值,单位为K。
Lλ:光谱辐射值
K1:卫星发射前的常量,607.76mWcm-2sr-1μm-1。
K2:卫星发射前的常量,1260.56K。
以上的公式都是在假定大地是黑体全辐射的条件下成立的,因此根据真实地面情况对光谱发射率ε的校正就显得特别重要。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计算公式:
大气发射率ε的计算公式:
地表温度的计算公式:
其中:λ:11.5μm为发射光谱的波长,这里为常量。
ρ=h×c/σ这里为常量:1.438×10-2Mk
(σ:1.38×10-23J/K,为麦克斯韦常量;h:6.626×10-34Js,为普朗克常量;c:2.998×108m/s,为光速。)
经过上面公式的转化,将重庆市区1992年、2002年的TM影像的热红外图像像元灰度值(DN)反演成了地表温度。1992年7月的地面温度值分布范围为24.6~38.7℃,2002年8月的地面温度值分布范围为25.8~39.2℃。
信息遥感技术范文4
【关键词】遥感测绘;测绘工作;测绘技术
一、遥感技术发展概况
所谓的遥感技术,主要是指利用相关设备对遥远的事物进行监测,从而获取信息及感知的有效方式。其中,传感器这项装备可以说是遥感技术最为关键的设备。利用传感器自身的传播性能,遥感技术感知附近及地面事物,在经过确定及筛选之后,获得有用的数据,同时再将这些信息与数据利用传感器传递到地面,采用分析法与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系统的比较,最终得出较为全面、客观的信息。此外,遥感技术渗透了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测绘科学及地球科学等学科知识,结合了各个学科的优点,整合而成的一项高端、先进而又精确测绘技术。
二、测绘工作中遥感技术应用的现状
1遥感工作资金造价价高
遥感技术在工作中价格较高也是制约遥感技术进一步普及应用的重要问题。伴随着遥感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遥感正在从实验阶段走向技术应用阶段,其地理测绘、地质勘探、灾害监测、环境资源检测的功能逐渐凸显出来。但是反观当前的各项测绘工作,遥感技术的应用反没有体现出其应有的角色。主要原因就在于应用遥感技术花费太大,造价太高,因而我国应用遥感技术的领域主要是在重点部门的重点科研项目,比如说运用遥感对地质灾害、环境污染、资源勘探等进行测绘,而一般的工程地质检测、煤矿开采等应用不多。这一问题将会严重制约我国遥感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之路,必须亟待解决。
2遥感信息源空间分辨率较低,应用水平较低
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勘测、环境污染检测等方面的优越性将会大大推动我国的地质灾害研究事业以及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因而提高遥感技术信息源的空间分辨率,对于加强数据、的准确性、拓展遥感技术的覆盖范围、测量水平是极为有利的。但是当前的遥感信息技术还面临着一些技术上的问题,比如信息源空间分比率较低,导致遥感技术对于微观事物的检测精度不高,只能局限于宏观范围的检测。未来对于信息源空间分辨率的研究,是推动遥感技术发展的关键。
3测绘遥感应用不够广泛
从遥感技术的发展来看,其发展前景比较乐观,而且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水平不断在拓展。但是就当前遥感技术的应用现状来看,依然面临着不少问题,最主要的就是实际应用范围不够广泛,遥感技术在当今依然是一项不为人所熟知的测绘技术。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当前的测绘工作,比如地形地质勘测、工程勘探等还是习惯采用传统的测绘技术,对于遥感技术还比较陌生,对其应用就更加受限制,观念上的制约以及对遥感技术的不熟悉制约了遥感技术在更多的领域发挥其作用,也不利于遥感技术的大力推广。
(1)当前的遥感技术功能已经波及到许多勘测领域,其全天候、实时性以及监测数据受人为干预较少的优势是传统人工测绘技术难以达到的,测绘数据的精度高、误差较少等也会大大提高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如果许多测绘领域依然采用传统的测绘手段,遥感技术的功能就难以全面体现,将不利于遥感技术的深度开发,挫伤遥感技术研发的积极性。
(2)遥感技术应用不广泛也不利用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遥感技术是以空间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他体现了空间信息技术在现代空间勘测和开发中的诸多优点,并且是对空间信息技术功能的具体体现和延伸。遥感技术需要GPS技术进行空间导航和定位,这直接影响着遥感技术定位和勘测的精度与准确性。
三、完善遥感技术在测绘工作中应用的策略及其具体做法
1加强对遥感技术深度研究,拓展应用领域
应用遥感技术开展地质调查是相当必要的,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需要。就当前社会发展状况来看,遥感技术的应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相关人员要从加强遥感技术深度研究这一方面出发,提高遥感技术的测量精度,进一步拓展其应用领域。
(1)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强对遥感技术开发研究的鼓励和推动,采取相关措施推动遥感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比如,利用政策优势,鼓励相关部门在开展测绘工作者运用遥感技术,将遥感技术从示范性试验阶段推动到大范围应用普及阶段,使遥感技术能够真正发挥其技术的优越性,对传统测绘手段进行革命性的改造和开创。这将会大大推动遥感技术与实际测绘工作的联系水平,不仅有利于遥感技术发挥其测绘水平上的优势,更有利于在实践中发掘遥感技术的弊端,从而推动遥感技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2)加大对遥感技术的资金投入也是深度研发遥感技术的关键举措。一项技术从开始研发到投入使用要历经漫长的过程,遥感技术从最初出现到现在也已经经历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我国也逐渐成为遥感技术大国。但是仅仅如此是不够,我国必须向着遥感强国的目标前进,因此加强技术的深度研发是极其必要的。
2遥感技术在测绘工作中的应用
目前,遥感技术在测绘工作中应用领域比较广泛。与传统测绘工具相比,遥感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极大的规避了传统测绘工作的弊端。(1)遥感技术覆盖范围比较广,能够全面了解所在区域的地理情况,获得全面的资料数据;(2)遥感技术能进行全天候、全方位、动态实时的检测。这是遥感技术最大的一个优势,遥感技术以全球定位系统作支撑,完成空间导航和定位之后,可以全天候24小时对所检测区域进行动态实时的检测,比如对矿区环境污染的检测,可以获取全面动态的检测数据和画面,从而为矿区环境污染的防治提供有效的研究数据;(3)遥感技术受人为干预比较少,能够比较客观的反映所监测区域的实际情况。传统测量手段受主观因素干扰比较大,因而测量的数据会出现误差累积、偏差较大等问题,但是运用遥感技术会有效规避人力测量的劣势,误差不累计,测量数据精度较高。例如在矿区资源监测与定位上,运用遥感技术可以准确定位资源所在范围,避免造成资源浪费以及不科学开采导致的生命安全问题。遥感技术的上述优点使其在许多测绘领域展现出其独一无二的技术优势,拓展了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
综上所述,遥感技术在测绘工作中的应用,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计算机的普及,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必将会大大拓展,遥感地质、环境资源监测、气象、灾害检测乃至工程矿区勘探测量中的遥感应用也必会进一步拓展,其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灾害预防等方面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覃永勤.浅谈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及其工程应用[J].广西城镇建设,2010.
信息遥感技术范文5
关键词:遥感技术;国土资源管理;土地资源调查;矿产资源监测调查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061-2
0 引言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更多的方面和领域通过利用遥感技术中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对土地利用情况、土地执法、土地变更等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在国土资源管理问题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遥感技术的深入运用,遥感技术已经能够应用到土地资源调查评价领域,并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1 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遥感技术最初一般应用于遥感地质填图,随着技术的发展,其应用领域逐渐拓展到地质环境调监测、矿产资源开发以及地质灾害预警等众多领域,尤其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已经开始处在无法替代的地位,有效地为国土资源的管理规划、矿产秩序管理和有效利用、地质灾害防治和矿产勘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动力。
1.1 土地资源调查监测中遥感技术的具体应用
作为一种获得信息的有效方式,遥感技术的信息量丰富、信息获取周期短,并具有多光谱的特性,所以,它在我国的土地资源调查当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MSS卫星遥感数据采集技术便开始应用于全国土地概查工作当中;80年代后期,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应用航空遥感技术开展了全国绝大多数地区1:1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90年代初,全国县级土地详查工作也在遥感技术的支持下展开,进入新世纪以来,大量新设备、新技术,诸如QuickBird,IKONOS,SPOT-5等高分辨率、多时段卫星数据开始广泛应用于土地资源的调查监测当中,在全面展开利用动态遥感进行土地监测工作的前提下,逐步建立了全国的土地遥感监测体系。
所以,近些年来,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已朝着标准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级政府也逐渐开始顺应形势,颁布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规程》《SPOT2.5m数字正射影像图制作技术规定》等标准规程,2005年,国土资源部承担了国家“863”课题“规模化高效土地资源遥感业务运行系统”建设,开展了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处理、土地利用信息自动提取等各种遥感高端技术的研究;2007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利用了大量的技术方法和技术路线,使遥感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1.2 在地质环境调查与地质灾害监测中遥感技术的应用
现代遥感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对环境监测、地质灾害监测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道路。在地质灾害,诸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的调查研究中,遥感技术的优势和作用被充分发挥,在1976年唐山地震的救灾工作时,我们利用机载遥感资料进行震后相应的救灾工作,而且利用高科技的1:1万航片制定了相应的震害图,在唐山地震的营救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效提升救灾工作效率,能够节省时间和资金的耗费,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了灾害地区的受灾状况。
除此之外,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遥感影像技术也被利用于有效提取并分析活动性线性构造及环形构造信息,从而获取汶川地区地面断裂、冒沙和位移等各种地貌的直观画面和直观情况分析,从构造规模、地质活动程度等各个方面有效分析出余震发生的种种情况及其危害程度,评估灾害造成的损失情况,并且《汶川地震灾害地图集》的出版,也是以遥感技术所获得的各项资料为依据而制作的。此外,通过对不同时间遥感资料进行对比,可以了解容易发生震后滑坡、泥石流等地质不稳定的地区,帮助进行相应的预测和分析,充分地了解已发生各种地质灾害地区地质的破坏程度,做好防震救灾工作。
1.3 在矿产资源调查、开发利用监测中遥感技术的应用
高光谱遥感一般利用搭载于航空或航天平台上的成像光谱仪监测各类地物的光谱特性,取得相应的图谱合一的信息。所以,它被充分地利用到矿产资源调查、开发和利用的各类监测活动,为其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发展空间。
随着AIS-1的出现,遥感技术在地质方面的应用由多光谱的定性描述向高光谱定量物质组成鉴别进行技术跨越,至此,我国高光谱矿物填图技术逐步开始应用到地表岩石、矿物的具体识别与填图当中。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土资源部利用遥感技术对多个矿产资源进行了开发和监测,基本查明了进行监测的区域各类矿种能够进行开采的具置、废弃物分布状况等,并方便进行各类执法活动,经过多年的实践,各类与矿产资源开发有关的遥感技术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为矿产资源开发活动能够长期有效地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遥感技术应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2.1 数据资源不够丰富
多时相、高分辨率的遥感信息资源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当中显得尤其重要,虽然它已经在各方面有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科技和资金等问题的限制,高质量、高水平的遥感数据的卫星源却很少。在国内现在虽然有“遥感三号”、“遥感四号”等能够有效用于国土资源的管理工作,但这些卫星分辨率具有相对较低、成像周期长等缺点,所以不能完全满足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各类需求。因此,我国一般从国外购买相应的遥感数据和遥感资料,因此,高质量遥感数据资源十分珍贵,我国自主获取高质量、高水平的遥感影像数据源的各种手段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提升,才能获得更好的遥感资料。
2.2 遥感技术实力薄弱,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信息自动化水平不高
目前,遥感技术能够对中分辨率遥感数据进行十分成熟的科学研究。而目前土地利用遥感监测必须在充分满足管理和生产需要的前提下进行,但目前基于纹理的分类和信息提取技术仍然不能满足要求,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信息自动化水平不高。
3 遥感技术在未来的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发展状况
作为一项新的技术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类数据库资源的有效利用,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向更深层次和更广泛的空间发展。
3.1 土地利用调查与监测方面遥感技术的利用前景
一般来说,国土资源部每年对全国5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相应的监测工作。但近些年来,随着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许多省市进行监测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随着管理工作的需要和科技的发展,遥感技术的各类特征和优势,十分有利于相应工作的开展,所以,一些地级市为了更好地进行国土管理工作,也开始进行相应的监测工作,其趋势是省级监测的时间间隔将会越来越短,地级市进行监测的次数越来越多。
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进行,帮助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各级政府基本实现了遥感监测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产业化经营和应用。但由于种种限制,在天气状况不好的情况下,常用的遥感影像数据技术对于数据和资料的获取有着很大的缺陷性和局限性,不能准确地获取国土利用问题的各类资料,所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提高,遥感技术需要避免恶劣天气所带来的种种影响,使其具有全天候穿透能力等优势,这样将会在未来的土地利用和调查中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和价值。
3.2 资源开发和管理方面遥感技术的利用前景
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光谱信息层次丰富、波段窄、分辨率高等优势,能够做到反复演示某些指示矿物的丰度,将使遥感技术能够更好地利用在各种矿产资源的开发管理和监测方面,成为地质及矿产资源找矿、监测等方面的重要技术手段。
3.3 地质环境调查与地质灾害监测方面遥感技术的利用前景
遥感技术应用于地质环境调查与地质灾害监测具有不可代替的优势,针对目标区域的特点,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目标区域的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进行监测,而且遥感技术应用于地质灾害监测逐步从定性化向定量化发展,并可逐步应用于地震前期的监测,今后,利用遥感技术研究地质灾害,一般需要在使用卫星系统的基础下,以航空、地面等多种监测为主要的手段,进行全天候、多时相的连续观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和作用。
4 结语
在利用国土资源遥感的发展方向就是要做好调查与分析研究的结合、遥感技术与常规方法的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运用和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推广,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有效利用遥感技术不仅有着很强的可行性,而且也有着很强的实践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一定会为国土资源管理带来革命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杨承蕊,张和生.遥感技术在我国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01).
[2] 丁建华,肖克炎.遥感技术在我国矿产资源预测评价中的应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02).
[3] 谢慧芬.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和治理中的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03).
[4] 王文卿.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J].测绘通报,2009,(6).
信息遥感技术范文6
关键词:遥感技术 农业应用 发展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也从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其已经被应用到农业、土壤以及气象等多个方面,且应用范围还正处于一个不断扩大的趋势。在农业中,遥感技术所拥有应用范围最广、发挥作用最大的一个领域就是农业生产方面。遥感技术的应用使农业不断向高效化、精准化以及多样化方向发展,其已经成为农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1]
一、有关遥感技术的概述
遥感,顾名思义,也就是遥远的感知的意识,从宏观的角度来讲主要是指通过远处感知、探测事物或是物体的相关技术来传输、分析以及处理信息,对事物或是物体所具有的特征、性质以及变化等进行揭示的一种具有综合特性的探测技术,其是以通过遥感器来对地面事物或是物体性质进行的空中探测为主要工作原理。遥感技术是按照不同事物或是物体所具有的不同波普响应的原理,对地面上的各种事物或是物体进行识别,其具有非常强遥远感知能力。详细来讲,就是通过空中的飞机、飞船以及卫星等飞行物中所具有的遥感器来对地面的数据和资源进行收集,并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识别、分析、传送等。[2]
二、遥感技术所具有的主要特点
1.信息的收集范围大
具有遥感技术的航摄飞机具有10千米左右的飞行高度,陆地卫星所具有的卫星轨道高度可以高达910千米左右,因此,其获取资源和信息的范围是非常巨大的。
2.信息的获取速度快
卫星可以进行围绕地球的周期运转,其具有对所经地区的各种最新自然资料进行实时的获取。可以对原有资源进行及时更新,或是对资料的新旧变化进行动态性的监控与监测。
3.信息的获取限制少
地球许多地区的自然条件都是非常恶劣的,例如沼泽、沙漠等地区是人类很难到达的。遥感技术是从空中进行地面监测,所具有的地面限制条件较少。在条件恶劣地区采用遥感技术可以对各种珍贵资料进行及时的获取。[3]
4.信息的获取方法多
遥感技术可以按照任务的不同自动选取对应的波段以及遥感仪器来进行信息获取。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以及微波探测等。采用的波段不同其对物体产生的穿透性也是不同的,进而对不同地面物体的信息进行获取。
三、我国农业中遥感技术的具体应用
1.调查农业生产所需要的资源
遥感卫星对地表进行扫描监测采用的是多波段传感器,其可以对地表物体所特有的信息进行有效的获取。在卫星图像中,不同的地表物体所具有的纹理、形状以及色调等信息都是不同的,根据有关的地理特征,可以对地表物体进行有效的识别与区分,这个过程就是农业资源调查中遥感技术的应用基本原理。
2.监测和评估农作物的生产情况
通过遥感图像对农作物的类型和种植面积进行识别和区分,其利用的是农作物所具有的光谱特性,再根据图像的多时相及不同波普可以实时、动态的对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监测,同时还可以利用信息系统对农作物的产量进行评估。在我国,遥感技术监测和评估农作物生产情况最早是应用于小麦和水稻生产中。
3.监测和评估农业灾害
不同的地表作物所具有的波普特征是不同的,即使是一种作物,在其不同的内部结构及外部形态的基础上,其所具有的光谱反射率的曲线也是不尽相同的,遥感技术正是利用这种理论来对地表作物的灾害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4]
4.监测农业生产环境
在农业生产环境中,遥感技术的监测作用在多个方面得到应用,例如大气环境、水环境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等监测中。其中,对大气环境进行监测主要是对大气的污染和污染源分布进行监测,以便对大气污染的程度、变化以及范围等具体情况进行监测;对水环境进行监测主要是对各大流域的水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监测主要是农村生态变化、城市开发状况、矿区生态破坏以及森林覆盖情况等多方面进行监测。
四、农业生产中遥感技术的应用前景
1.对遥感信息模型进行深入发展
遥感技术进行深入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遥感信息模型的应用。通过遥感信息模型可以对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农业参数进行计算与反演。以往人们尽管已经发展和应用了一些诸如绿度指数、农田蒸散估算、作物估产、干旱指数以及土壤水分监测等遥感信息模型,但是其仍然无法与现阶段的遥感应用需求相适应。所以,需要对遥感信息模型进行深入的发展,这在遥感技术的开发与研究中仍然属于一个前沿问题。
2.综合利用遥感技术来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植物发生病虫害后,其叶片结构会发生变化,利用近红外的光谱反射率可以进行准确的显示。不过,植物叶绿素的质量和数量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其可见光波段的光谱反射率也不会产生变化,人的肉眼是观察不到的。红外遥感技术可以对这种情况进行准确、及时的预测和预报,而且还能对植物的受害情况进行清晰的辨别,尽可能的将病虫害扼杀在萌芽之中。
3.向微波遥感技术发展
现阶段,国际遥感技术的主要发展重点就是微波遥感技术,其具有其它遥感技术所没有的穿透性、纹理特性以及全天候性,可以对恶劣的气象灾害进行有效的监测。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虽然在二十世纪七十年末就已经在农业中应用遥感技术,并在土地利用调查、农作物生长监测以及产量评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其仍然无法与农作物大面积种植调查、病虫害预测预报以及动态土地监测等方面的要求相适应,这就需要我们在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采用各种方法与手段来对遥感技术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蒙继华,吴炳方,杜鑫,张飞飞,张淼,董泰峰.遥感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进展及展望[J].国土资源遥感,2011(03).
[2]齐虎春.遥感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