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防治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土壤防治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土壤防治措施

土壤防治措施范文1

关键词 农药;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X153.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0-0218-01

土壤污染近年来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土壤污染的来源主要是城市和工矿企业的“三废”、施入农田的农药、化肥以及人类生活中所产生的废物。引起土壤污染的物质中,有些本来并非有害,而是由于进入土壤的数量多,达到毒性水平,才破坏了土壤内部以及土壤和其他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从而对人和其他生物产生有害的影响[1]。

1 农药种类及毒害

农药依杀灭的生物对象不同,分为杀虫剂、灭菌剂、杀鼠剂、杀线虫剂和除草剂。其中,以杀虫剂、灭菌剂和除草剂使用量最多,最容易引起环境和土壤污染。

1.1 杀虫剂

杀虫剂按其化学成分可以分为有机氯、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杀虫剂。有机氯杀虫剂如六六粉、滴滴涕,毒性强、药效长,但不易被生物降解,我国已禁止使用。有机磷杀虫剂一般容易被微生物降解,因此它们在土壤中(以及水中)存在较少,但其对人体的毒性比有机氯杀虫剂大,使用要特别谨慎。氨基甲酸酯杀虫剂对哺乳动物的毒性较低,并且具有易被生物降解的优点,是目前推荐使用的良好杀虫剂。

1.2 灭菌剂

灭菌剂使用总量比杀虫剂少很多,灭菌剂的种类有含铜、硫的无机灭菌剂、有机磷灭菌剂和有机氯灭菌剂等。它们对土壤影响与杀虫剂基本相同。

1.3 除草剂

多数除草剂可以被微生物降解,对哺乳动物毒性较低,但对鱼类有毒性。

2 农药在土壤中的存在状况

农药在土壤中有6种去向:一是向大气散失(即发挥)。挥发性强的农药,如甲基溴化物、氯丹和七氯,可因挥发作用而损失。二是被土壤吸附。农药分子结构中的官能团如羟基(-OH)、氨基(-NH2)、亚氨基(-NHR)、酰胺基(-CONH2)、酯(-COOR)和R3N+等,由于在土壤中形成氢键和质子化作用,可以促进土壤对农药的吸附。另外,百草枯(C12H14CI2N2),以阳离子的形式被土壤胶体吸附。土壤有机质对农药吸附作用影响很大,如纤维素对除草剂吸附量为30 μg/g,而土壤腐殖酸可吸附478 μg/g。此外,土壤吸附农药还受土壤pH值的影响。三是以液态在土壤中移动。一些不能被土壤吸附的农药,特别是水溶性的农药,可能从土壤中淋失。淋失的农药可能引起地下水污染。四是与土壤中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土壤表面的滴滴涕和杀虫快会因太阳辐射而分解,但是由于光合反应不能深入土壤内部,所以不占主要位置。较为重要的是土壤中硅酸盐黏土矿物对农药的直接催化分解。五是被土壤生物降解。由于土壤中有众多的微生物存在,农药经常遭到微生物的代谢分解,就是一些较稳定的农药,最终也会被降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容易降解的是那些含有羟基、羧基、氨基和硝基等极性基团的农药。六是被土壤生物吸收[2]。进入土壤中的农药遭受挥发、淋失、降解、转化和植物吸收等作用后,残存保留于土壤中的部分,称为农药残留,而其含量称为农药残留量。农药在土壤中保留的时间,因农药种类和土壤条件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有机磷杀虫剂在土壤中只保留几天,滴滴涕和其他有机氯可在土壤中保留3~15年。

3 农药的污染

3.1 农药对土壤生物的影响

农药进入土壤后,除了杀伤防治对象外,还伤害土壤中的其他生物群。例如,百草净对土壤中的蚯蚓有伤杀力,杀螨剂和氨基甲酸酯对无脊椎动物有影响。熏蒸剂在土壤中的杀灭作用强烈,但是99%的微生物恢复较快,但微节足动物恢复需要2年以上时间。

3.2 农药对作物的影响

土壤中残留的农药,有些可以被作物吸收。作物对土壤中农药的吸收能力因土壤质地而变化。作物从砂质土壤中吸收的农药要比黏土中吸收的多。据不完全测定,从砂质土中吸收的约为22%,从黏土中吸收的为1%。除土壤质地以外,土壤有机质能降解农药的活性,因此生长在富有机质土壤中的作物所吸收的农药,可能比生长在贫有机质土壤的作物少。

3.3 农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土壤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药一旦污染了土壤,势必随生态系统的循环而扩大其污染范围。土壤中的农药被作物吸收后,再被人食用,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若土壤中农药被蚯蚓吞食,会造成土壤中蚯蚓大量死亡;土壤中的残留农药,经雨水淋失可能引起水质污染,造成藻类、鱼类死亡等[3]。残留的农药会使生态系统的正常循环受到严重破坏,必须引起高度注意,并应积极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4 防止农药对土壤污染的措施

一是在使用农药比较多的地方,应该进行农药在土壤中的积累情况和可能引起不良后果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为制定出恰当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二是不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如有机磷或有机氯农药等。加强市场监管,发现一起严办一起,绝不姑息。三是为了尽可能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应积极开展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另外,培育抗虫抗病性强的农作物新品种,是防治农药污染的重要途径。四是在研制和推广新农药时,要搞清不同土壤类型对农药存在、降解、固定和转移的影响以及由土壤进入植物体的可能性[4]。五是对于已受农药污染的土壤,可以改种绿肥,向土壤增施有机肥或采用其他耕作措施,将会减少农药进入作物和转移到食物链的可能性。

5 参考文献

[1] 北京农业大学土壤教研组.土壤学[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1998.

[2] 李静,郎贵林,于之光.牡丹江市环境空气质量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1(8):264.

土壤防治措施范文2

1 日光温室大棚土壤盐渍化形成的原因

日光温室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形成及其盐渍化程度与设施环境及人为耕作管理密切相关。温室大棚条件下,土壤的水、肥、气、热等肥力因素及耕作管理措施与露地栽培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特点就在于大棚栽培环境的封闭性以及栽培管理上的高集约化、高复种指数和高施肥量。在大棚生产中,种植户常过量施用化肥和有机肥,一些未被作物吸收利用的肥料及其副成分便大量残留于土壤中,成为土壤盐离子的主要来源,加之大棚栽培较自然条件下的水分淋洗作用弱,土壤水分蒸发和作物蒸腾量大,长期使用则导致土壤盐分的积累。

1.1温度和湿度

大棚栽培条件下,由于作物生长环境密闭,棚内的温度和湿度明显高于露地。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促进了土壤固相物质的快速分解与盐基离子的释放,同时也提高了硝化细菌的活性,使土壤中残留的N03-N含量增加,从而加重了土壤的次生盐渍化,成为导致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据调查,在0-20cm的土层内,棚内土壤温度均高于棚外,地表平均温度比棚外高6-8℃,其中冬季高7~8℃,早春高6℃左右;且在同一天内不同时段的土壤温度变幅较小。另据测定,设施大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一般保持在60%~100%,尤其是在冬季不通风条件下,地面蒸发和蔬菜蒸腾的水分不能外散,空气湿度通常达80%--90%,夜间更高达100%。

1.2地下水水位及其矿化度

大棚栽培条件下,由于不合理的耕作栽培措施所造成的土壤水文条件恶化,地下水位上升,以及土壤水分蒸发剧烈等也是引发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重要原因,且土壤的积盐程度与地下水水位及其矿化度的高低密切相关。不合理的灌水方式会抬高地下水水位,从而影响大棚土壤中盐分的移动和累积:一方面,地下水位过高不利于土壤排水,这样既妨碍了盐分的淋洗,也阻滞了淋洗水的下降,从而延长了盐分在土体中的滞留时间;另一方面,上升的地下水溶解了下层土体中的盐分并将其运移至较浅的上层土体,加速了盐分的表聚。当地下水位相同时,其矿化度越高,土壤积盐量就越大,大棚土壤的次生盐渍化就越易产生。在山东莘县五大盐碱条带上,地下水矿化度多为2-5g/L,而莘县89.2%的地下水是弱矿化度水,为0.5-2g/L(表1)。

1.3盲目偏施单一化肥和大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盐分提高

不同种类肥料即使在使用量相同时,所导致的土壤渗透压的增加也不同,通常用肥料的盐效指数表示。肥料的盐效指数越大,导致作物盐害的可能性越大。如尿素、硫酸铵、磷酸二铵、过磷酸钙、氯化钾和硫酸钾的盐效指数分别为75、69、34、8、116、46,这些肥料之间的盐效指数差异非常明显,应尽量施用盐效指数低的化肥。

生产上盲目大量施肥和偏施氮肥是造成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另一重要因素。重施化肥,轻施有机肥和微生物肥料。缺乏有机肥、化学肥料和微生物肥的合理搭配使用,从而导致土壤生态失衡,土性变坏,肥力下降,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多数研究认为,设施栽培中氮肥用量大,土壤中硝酸盐积累多,并且种植时间越长积累量越多,同时土壤中硝酸盐残留量与总盐浓度呈明显正相关。长期大量施用中性盐类(含a-、s042-)的化学肥料和含NO3-的复合化肥,也可形成次生盐渍化土壤。例如,菜农为了多产蔬菜,大量使用无机肥,致使用肥量过大,土壤全盐含量增加。大多数菜农在蔬菜的开花结果期,大量冲施高钾肥料,结果因为施肥量大,施肥过偏,导致钾元素在土壤中积累过多,致使土壤出现盐渍化。

从表2可以看出,大棚施巴量是大田的5倍,并且远远超过大棚蔬菜生长过程的平均需要量1440kg/hm2。过量施用肥料,造成肥料当季利用率低,养分在土壤中大量积累。由此可见,大棚栽培条件下肥料的高投入是大棚土壤中养分与可溶性盐分增加的一个根本原因。

此外,人畜禽粪便的生施、多施也对土壤的次生盐渍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大棚内温度高,人畜粪尿迅速分解后,大量的氨被挥发掉,一些硫化物、硫酸盐、有机盐和无机盐等残留于耕层土壤中,造成大棚内土壤盐化板结。

1.4大棚类型及其使用方式

大棚土壤盐分含量因大棚类型不同而有差异。玻璃温室和连栋大棚是全年性覆盖大棚,由于缺乏雨水淋洗作用,加之土壤水分经常陛的向上运动并不断地从地表蒸发,使土壤终年处于积盐过程中,因而盐害发生早且重,通常种植2~3年,即出现盐害。据测定,此类大棚种植3年以上的耕层土壤含盐量可超过2.08kg。而普通塑料大棚(包括日光温室)由于受季节性揭棚和雨水的淋洗作用,盐分含量在1年中会出现明显的季节性消积变化,即冬春覆棚时表土盐分积累,夏季揭棚后,表土含盐量明显下降。但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整个土体内盐分仍呈逐年累积趋势,所以土壤积盐的潜在威胁较大,若不注意防治,一般使用5年左右便会出现明显的盐害。

大棚内采用地膜覆盖对于保持地温、减少水分蒸发、控制盐分积累、降低棚内湿度、减少病虫害等均具有显著的效果,尤其对土壤盐分积累的影响最为明显。吴志行等…研究表明,大棚+小棚+地膜的土壤Ec值最小,土壤含水量最高;其次为大棚+地膜、大棚+小棚的大棚;而大棚覆盖的土壤Ec值最高,其含水量也最少。因此,土壤覆盖的层次越多,其保水性愈好,Ec值愈低。除上述因素外,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形成还与大棚栽培条件下的连作重茬、灌水频繁以及无法引入大型耕作机械造成的耕层变浅等因素有关,这些都加剧了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形成。

2 温室大棚土壤盐渍化的防治措施

2.1

实行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用氮、磷、钾化肥

合理选择肥料品种,常用化肥的致盐能力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氯化铵>氯化钾>硝酸铵>硝酸钾>硫酸钾>尿素>三元复合肥>二元复合肥。由此可见,含氯化肥的致盐能力较强,在大棚施用时要注意氯化物、硝酸盐、硫酸盐肥料的使用量。根据蔬菜氮、磷、钾的吸收量和产量水平,确定氮、磷、钾的施用量;提倡施用配比合理的蔬菜专用肥料;还要注重配施中微量元素,矫治生理缺素障碍。一般蔬菜施肥原则是增有机、调盐分、稳氮控磷稳钾、补微、巧施生物肥。多年大棚要控制磷、钾肥用量,适量补微。

增施有机肥料,注意控制和减少化肥用量。保护地土壤要培肥地力,获得较高产量,提高产品品质,应增加有机肥用量,使有机肥提供的营养占总

养分的50%。最好是施用纤维素多(即碳氮比高)的有机肥,既增强土壤肥力,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又利于大棚蔬菜侧根的伸展,增强蔬菜根系吸收养分和水分的能力。禁用含兽药残留超标的畜禽类粪便和工业污染的垃圾或废水沉淀物,杜绝施用生鸡粪,最好的办法是玉米秸秆+畜禽粪+酵素菌来沤制。

配施微生物肥料,可以减少化肥用量,缓解土壤障碍。尤其在高肥力土壤上,配施微生物肥料,能降低化肥用量,还可比常规施肥增产10%左右。

正确使用冲施肥,对于冬春日光温室蔬菜追肥可以随水冲施,但要控制水量不可过少或过量,以促使养分分布均匀。对深根蔬菜进行沟施或穴施,施用前先将冲施肥稀释到一定倍数,均匀分配到事先挖好的沟或穴内,再浇少量水即可。施用冲施肥要根据种植区内的土壤供肥能力、基肥施用量以及作物的需肥特点,确定合适的冲施肥品种。追肥一般很难深施,故应严格控制每次施用量,适当增加追肥次数,以满足蔬菜对养分的需要,不可一次施肥过多,造成土壤溶液的浓度升高。

提倡根外追肥。植物主要依靠根部吸收养分,但叶片和嫩茎也能直接从喷洒在表面的溶液中吸收养分。在保护地栽培中,由于根外追肥不会给土壤“添麻烦”,故应大力提倡。尿素和磷酸二氢钾,还有一些微量元素都可以作为根外追肥。

2.2撤膜淋雨灌水

利用换茬空隙,撤膜淋雨或灌水洗盐。夏熟蔬菜收获后,揭去薄膜,在雨季可不盖膜,日晒夜淋,对于消除土壤盐分有显著效果;或在高温季节进行大水灌溉,盖膜使水温升高,这样不仅可以洗盐,而且还可以杀死病菌与地下害虫,有利下茬蔬菜高产稳产。目前以水洗盐可采用2种方法:一种是灌水排盐,即对棚内土壤灌水5-7cm深,浸泡几天后排除,可反复进行2~3次。另一种是在下雨时撤除薄膜,借雨水淋洗,也有良好的降盐效果。

2.3合理轮作,避免重茬

采用果菜类和叶菜类作物轮作,葱蒜类和瓜果类作物轮作,深根系作物和浅根系作物轮作,可均衡利用土壤中的养分,避免土壤养分的偏耗,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率,有效减少生理病害的发生。

充分利用现有土壤状况,选择适宜的蔬菜种类。蔬菜耐盐性普遍较弱,相对来说,甘蓝、萝卜、菠菜、大白菜、油菜、瓜类的耐盐性较强,大葱、大蒜、芫荽、胡萝卜、茄子、番茄、芹菜、西葫芦次之,莴苣、菜豆、洋葱、黄瓜、西瓜、香瓜、甜椒最差。同一种蔬菜不同品种间、不同生育阶段耐盐性均有差异,一般幼苗期对盐分最敏感,随着幼苗生长耐盐能力逐渐增强,至开花期忍受力又下降。进行抗盐锻炼的方法是播前在种子吸水膨胀后,用一定浓度的盐溶液浸泡种子一段时间。另外,使用生长调节剂促进蔬菜生长,稀释其体内盐分浓度,也可增强植株耐盐能力。

2.4地膜覆盖

采用地膜覆盖,膜下浇水的方法,减少土表蒸发量,从而减缓土壤深层盐分的上升速度。大棚蔬菜畦面覆盖地膜,除能保温、保水、保肥、驱蚜虫和降低株间湿度外,还有抑制土表盐渍化的效果。据对盖膜畦与不盖膜畦的对比测定,0-5cm土层的含盐量盖膜和不盖膜的比例为0.57:1。这说明盖膜后,畦面水分蒸发受抑,深层的盐分不能随水分蒸发上升到表层。这种治盐方法只是暂时的治标措施,因为土壤中盐的总量并未减少。

2.5作物除盐

土壤中所积聚的盐分大部分是作物所需养分,所以流失或挥散都很可惜,因此可利用休闲期栽培一茬吸肥力强的作物,吸收残留的养分。以玉米为例,其根系较深,吸肥力强,是比较理想的除盐作物。可以在夏季休闲期蔬菜收获后种植一茬玉米,采取菜粮轮作的栽培模式,经过一茬玉米的生长,可使土壤含盐量大大降低,为下茬蔬菜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土壤防治措施范文3

一、粗糙黄苗

如整地不精细,土壤中大块土较多,土壤过松,根系下扎不好,造成麦苗生长缓慢、缩心、黄叶、苗弱。

防治措施:及早压碎覆土、浇水细锄。

二、肥烧黄苗

由于底肥没有腐熟,种肥(化肥、微肥)施用过多,幼苗、种子接触到这些肥料后易被烧伤,致使叶片或叶尖发黄。

防治措施:可浇水补救,每天浇1次,连浇几天。

三、药害黄苗

如拌种农药的浓度过大,根尖受伤膨大而造成的黄苗。

防治措施:如问题不严重,可不处理,等到次生根长出后,麦苗自然会由黄转绿。如问题严重,应浇水补救,浇后松土。

四、过密黄苗

播种较早、播量较大的麦田常常出现麦苗生长过旺、密度过大,麦苗由于营养跟不上,发育不良而发黄。

防治措施:一方面进行压土,使生长变慢而长得粗壮;另一方面要深耕断根,控制分蘖的增加和小分蘖的过旺生长,利于壮苗。同时应注意及时疏苗,适期追肥,必要时可采用多效唑化控。

五、缺肥黄苗

播种时没来得及施底肥或施肥不足,随后又没有及时追肥,麦苗因长期缺肥而发黄。

防治措施:在冬前补施化肥,越早越好。一般每亩追施碳酸氢铵25~30千克、磷肥15~20千克,以促早分蘖,早生次生根。

六、干旱黄苗

由于干旱天气或土壤水分缺乏,麦苗吸水困难致使生长缓慢,叶色灰绿,心叶迟迟不长,基部叶片变黄,次生根少,分蘖困难。

防治措施:及时浇水施肥,促进麦苗生长正常、苗壮蘖多。

七、渍害黄苗

一些地势低洼、开沟排水不良的田块,由于长期处于渍水状态,有机质分解缓慢,养分不能及时吸收,致使麦苗叶色发黄,生长缓慢,根系发育受阻,扎根浅,严重的还会出现烂根死苗现象。

防治措施:立即做好清沟排水工作,加深疏通田间排水沟渠,降低地下水位,然后再配施适量的速效氮肥及磷钾肥,促其恢复正常生长。

八、虫害黄苗

①麦蚜和麦蜘蛛吸取叶片汁液而造成叶片发黄;②蝼蛄、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咬食麦苗根茎,使叶片发黄,严重时直接咬断根茎部造成断苗。

防治措施:①每亩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65~75毫升对水50千克进行喷雾防治;②可用5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硫磷乳油1000倍液灌根。

九、病害黄苗

纹枯病、锈病、全蚀病等危害均能导致麦苗发黄变弱。

防治措施:及时采取药剂防治。对纹枯病可每亩用20%三唑酮乳油150克,或5%井冈霉素水剂150~200克,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75克,对水50~75千克喷施;对锈病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施;对全蚀病可每亩用15%三唑酮乳油150~200克,对水50~60千克喷施。

十、冷害黄苗

小麦出苗后,如果遇到寒潮降温,就易发生冷害。嫩尖、叶尖突然间发黄且均匀;或是叶片的部分组织受伤,似开水烫过,以后逐渐枯黄。

防治措施:寒流到来前及时浇水,寒流过后加强管理,喷施叶面肥。

十一、盐害黄苗

土壤含盐较高时,常导致小麦植株瘦小矮挺,分蘖少,叶片狭窄,基部黄叶多,叶色黄绿,叶梢呈紫红色。

土壤防治措施范文4

关键词 甜瓜病害;发病症状;发病原因;防治措施;黑龙冈

中图分类号 S436.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7-0103-02

青冈县地处松嫩平原腹地,土壤肥沃,适合粮食、果蔬的生产,多年来青冈县每年甜瓜的栽植面积都不低于200 hm2,各种常见病害时有发生,若防治不及时会影响甜瓜的商品性,造成瓜农效益降低。现将其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 甜瓜枯萎病

甜瓜枯萎病又称萎蔫病、蔓割病,以老瓜区发病为重,原因是土壤中病原菌较多,发病几率较大,发病较重时期在抽蔓至结果期。

1.1 发病症状

发病症状主要表现在植株地上茎蔓萎蔫、地下根须较少,扎根不实,易拔除,维管束呈褐色,茎蔓表皮分离,引起瓜秧枯死。

1.2 发病原因

该病主要是由甜瓜镰孢菌侵染所致。它会以菌丝体、厚横孢子和菌核的形式在土壤中越冬,有时种子也可带菌。第2年借雨水或灌溉水等农事操作感染发生。

1.3 防治措施

1.3.1 农业防治。可采取合理轮作、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子消毒、采用药土预防、发现病株拔除销毁等措施预防发病。

1.3.2 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用30%瑞苗清水剂2 500~3 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灌根防治,每株灌药液0.25 L左右,隔3~5 d再灌根1次[1-2]。

2 甜瓜霜霉病

甜瓜霜霉病是一种蔓延速度快的流行性病害,可使甜瓜提前死秧,10 d以上可蔓延全田,减产幅度很大。

2.1 发病症状

发病症状主要表现在先从下部叶片发病,初为淡绿色小斑点,呈水浸状,接着病斑扩大呈多角形,有时叶背面长出灰黑色霉层,严重时,病斑连片、枯死。

2.2 发病原因

该病主要由甜瓜霜霉病菌侵染所致。它会以卵孢子的形式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第2年春借气流等传播发病,然后病斑继续繁殖,重复侵染发病,造成整田流行性发生。

2.3 防治措施

2.3.1 农业防治。一是与禾本科作物实行5年以上轮作。二是选择优质抗病的甜瓜品种。三是加强田间检查,做好防病治病。

2.3.2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72%克露2.5 kg/hm2,或68%金雷水分散粒剂1.0~1.5 kg/hm2,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2.5~3.0 kg/hm2,配成药液喷雾,每隔7 d喷洒1次,不同药剂轮流使用,视发病程度连喷2~3次[3]。

3 甜瓜白粉病

甜瓜白粉病俗称“白毛”“白霉”,主要危害叶片,会使叶片早枯死亡,从而减产。

3.1 发病症状

发病症状主要表现在受害叶片上布满粉状霉层,后期病株叶片上会产生黑色小点。

3.2 发病原因

该病主要是由甜瓜白粉病菌侵染所致。闭囊壳在植株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第2年春越冬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昆虫等传播,初侵染后,继续大面积扩大。

3.3 防治措施

3.3.1 农业防治。一是合理轮作。二是科学施肥。三是合理密植。四是及时灌溉与排涝。

3.2.2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75%达克宁可湿性粉剂1.5~1.8 kg/hm2,或20%三唑酮乳油0.6~0.7 L/hm2,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0.75~1.25 kg/hm2,对水喷雾防治。喷药时为达到加强药效和达到减药等目的,可加入芸苔素内酯类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病株尽快恢复。

4 甜瓜细菌性叶斑病

甜瓜细菌性叶斑病又叫斑点病,属于细菌性病害,病害发生时会使叶片早枯、脱落。

4.1 发病症状

发病症状主要表现在受害叶片上产生圆点状或不规则状病斑,多呈黄色透明状,湿度大时片背面会有黄色菌脓,直至干枯,茎蔓、果实呈褐色凹陷、溃烂,有细菌黏液产生。

4.2 发病原因

该病主要是由丁香假单胞菌甜瓜致病变种侵染。细菌会在植株病残体、种子、土壤中越冬,待第2年种子萌发后,病菌先侵染子叶,然后繁殖细菌,最后借风、雨、昆虫、农事操作等侵染传播。

4.3 防治措施

一是合理轮作。与非禾本科作物实行5年以上轮作。二是种子处理。主要采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粉200 mg/L浓度的药液浸种消毒2 h,或用55 ℃温水浸种消毒20 min。三是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用77%可杀得3 000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 d左右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4]。

5 甜瓜蔓枯病

甜瓜蔓枯病又叫黑斑病、黑腐病,病害发生后可造成甜瓜植株枯心、减产,茎蔓、果实、叶片都可受害。连作、地势低洼、叶蔓茂密、多雨多湿天气等条件易发病。

5.1 发病症状

发病症状主要表现在受害的茎蔓节部产生梭形或椭圆形淡黄色油浸状凹陷斑,前期病部龟裂,后期干枯并伴有黑色小点。

5.2 发病原因

该病主要是由甜瓜蔓枯病菌侵染所致。以分生孢子和子囊壳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第2年春暖后,分生孢子借助于气流和雨水在田间植株发病,产生病斑,最后在田间反复侵染发病。

5.3 防治措施

一是选择抗病种子。二是做好种子消毒。主要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浸种30~40 min。三是药剂防治。在植株发病初期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500倍液喷雾防治。一般每隔7 d喷洒1次,连防2~3次[5]。

6 参考文献

[1] 李省印,麦晓丽,张会梅,等.甜瓜几种主要病害的杀菌剂防治效果比较研究[J].北方园艺,2011(12):127-129.

[2] 叶彩玲,丁胜利.新疆甜瓜上的几种主要病害及其防治[J].植物保护,2001(5):34-35.

[3] 桑艳朋.膜下滴灌甜瓜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新疆农垦科技,2012(1):25-26.

土壤防治措施范文5

一、大豆叶片发黄、死苗的发生原因

1、大豆顶枯病造成死苗 大豆苗期感染顶枯病,幼苗子叶上会产生褐色环斑,生长点坏死,严重的整株枯死;开花前期感病的植株,病株节间延长,顶芽变褐,弯曲成钩状,植株开始变脆、易折倒;开花后期至鼓粒期感病的植株,芽、叶易落,靠近分枝的茎节部和髓部变褐,结荚很小,发育不良,荚内子粒不饱满,常延期成熟,直至收获前一直保持绿色。防治措施:(一)点片发生的地块要拔除病株。(二)确认感染大豆顶枯病时,及时用64%的杀毒矾600倍液或75%的百菌清600倍液喷施。

2、大豆孢囊线虫引起死苗 大豆苗期发生大豆孢囊线虫危害,子叶及真叶变黄,发育迟缓,严重时全株枯死;成株期发生大豆孢囊线虫危害,植株矮化,叶片由下向上变黄,花期延迟,结荚但子粒不饱满且色泽较暗。拔出病株,可见根系不发达,须根多,根瘤很少,根上附有很多的孢囊线虫(形状为细小的黄色颗粒状)。防治措施:(一)增施有机肥。通过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大豆健壮生长。(二)适时灌水,增加土壤湿度。土壤干旱利于大豆孢囊线虫的危害。(三)对发病的田块及时用40%的氧化乐果1000倍液对植株茎基部喷施。

3、 豆秆蝇病主要发生在施用未充分腐熟有机肥较多的大豆田或重茬地。大豆苗期感病表现为植株下部叶片正常,上部叶片全部黄化。剥开根茎,秆内可见有豆秆蝇蛆和蛆粪。防治措施:用40%的氧化乐果或辛硫磷1000倍液,于苗期及花期各喷1次。

4、营养失调症 营养失调症主要发生在缺肥田块,或偏施、单施某一种化肥的地块,或严重干旱的地块。大豆植株发生不同程度的叶片黄化、皱缩、生长迟缓。防治措施:每亩喷施惠满丰50~80毫升加磷酸二氢钾100克对水30~50公斤,可使症状缓解或消失,使大豆恢复正常生长。

5、上茬残留除草剂药害 一是麦田除草剂施用过晚。早春由于气温低,部分农户麦田化学除草时间推迟至4月10日,因草龄较大,相应地加大了巨星、苯磺隆的使用量,比常规用量增大0.5~1倍,增加了土壤农药残留量。夏大豆播期大都在6月5日~10日。巨星、苯磺隆的使用期限离下茬作物播种60天之后为安全期,这样部分农户的上茬施药时间到下茬种植期未达到安全期要求,导致药害产生。二是麦田使用甲、绿磺隆及其复配剂。淮北地区土壤多属中性偏碱,甲、绿磺隆在碱性土壤中很难分解,易对下茬作物产生药害。麦田使用这类除草剂后,下茬大豆轻则苗弱僵小,重则不能立苗,以至减产80%左右。尽管这类农药已经禁止使用,但因农药市场仍有销售,所以由此造成的药害屡屡发生。防治措施:发现药害后及时浇水,并喷施叶面肥或植物生长调节剂。

二、大豆常见病的发生及防治

1、大豆菌核病的发生及防治

1.1、症状

大豆菌核病主要危害成株大豆,茎秆变褐枯死,其典型症状茎部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茎中空皮层往往成麻丝状,病株外部的菌核颇易脱落。

1.2、菌核病流行规律

豆株茎上形成的菌核呈圆柱形、鼠粪状或不规则形,以落在土壤里和混在种子间的菌核越冬,越冬后的菌核,在环境适宜的条件下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成为田间初侵染源。子囊孢子通过风、气流飞散传播浸染大豆植株。

1.3、防治措施

(1)40%纹枯可湿性粉剂800—1200倍液喷雾或50%速克灵可湿剂2000倍液,于菌核发病初期叶面喷雾,隔7天再补喷1次。(2)子囊盘萌发盛期,可喷施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

2、大豆灰斑病

2.1危害及症状 大豆灰斑病又称褐斑病、斑点病或蛙眼病。大豆灰斑病是世界性病害,也是我国大豆主产区的重要病害,尤以东北三省危害严重。该病原为黑龙江省东部低洼易涝地区的主要病害,1963年统计,合江地区因灰斑病损失大豆达1000万千克,80年代以来,逐步向西扩大蔓延,现已成为全省性的大豆病害。近年来由于大豆重迎茬面积增加,使灰斑病愈来愈重。大豆灰斑病是我省大豆生产中常发生的间歇性流行病害。病害流行年份,造成大豆产量、品质严重损失,一般可减产5%—10%,严重时可减产30%—50%,百粒重下降2—3克,蛋白质和油份含量均不同程度降低。大豆灰斑病对大豆叶、茎、荚、籽实均能造成危害,以叶片和籽实最重。子叶上病斑圆形、半圆形或椭圆形,深褐色,略凹陷。叶片上病斑多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央灰白色,周围红褐色,与健部分界清晰,这是区分灰斑病与其它叶部病害的主要特征。气候潮湿时病斑背面有密集的灰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一叶片上可生几十个病斑,使叶片提早脱落。茎、枝和叶柄上结荚后产生椭圆形或纺锤形病斑,中央褐色,边缘红褐色,后期中央灰色,边缘黑褐色,其上布满微小黑点。荚上病斑圆形或椭圆形,形状颜色同叶上病斑。种粒上病斑圆形至不规则形,中央灰色,边缘红褐色,形成蛙眼。

2.2防治措施

土壤防治措施范文6

一、中毒坐蔸

1.主要症状插秧后地上部落黄不转青,不分蘖,生长停滞;老叶先枯死,除新叶全缘外,其余叶片叶尖干枯,远看苗色黄中透红,稻丛簇立;根深褐色,掺有黑根和畸形根(一段黑一段白的虎尾状畸形根,根尖长出一束支根的狮尾状畸形根),白根甚少,软绵无弹性。

2.发生原因未腐熟有机肥用量过多,或绿肥翻耕过迟;土壤通透性差,糊烂、缺氧或长期积水,还原物质增加;有机肥分解时,产生还原性物质毒害根系,使秧苗生长停滞。

3.防治措施适时早翻耕,适量施用绿肥,不施未腐熟有机肥,提高翻耕质量,干耕湿沤,配施石灰、石膏,加速分解;降低地下水位,增强土壤通透性;除草、晒田,增温增氧,消除毒害。

二、冷害坐蔸

1.主要症状稻丛簇立不发,细长软弱,淡绿带黄;新老叶尖干枯,严重时叶尖有不规则褐色斑点,并从叶尖向叶基沿边缘枯焦,脚叶发黄;稻根褐色、软绵,新根少,白根少而细;昼夜温差大时,稻根出现“节节白”或“节节黄”。

2.发生原因插秧太早、或插后遇寒潮低温侵袭(日平均气温低于15℃),出现寒害型坐蔸;丘陵山区的冷水田、烂泥田、山阴田因土温、水温过低,肥料分解慢,容易引起冷害型坐蔸。

3.防治措施培育壮秧,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5℃以上时插秧;返青后浅灌勤晒,增温增氧,促使发根分蘖;土垅田开“环山沟”,冷浸田开“避水沟”,排除冷水、泉水,降低地下水位,提高土温。

三、泡土坐蔸

1.主要症状土壤浮烂、土层过深的烂田,插后秧苗下陷;稻苗簇立,返青慢,分蘖迟,株丛矮小,形成坐蔸;叶片发黄,地下拔节,根位上移,不发新根,老根变黄褐色,黑根增多。

2.发生原因地下水位高或田底有冷泉涌出的烂糊田、冷水田,耕层浮烂,田脚深,土壤通气性差,还原性强,插后秧苗深陷,根系中毒,生长不良;新改水田表土浮松,插后秧苗随泥土沉实下陷。

3.防治措施烂糊田、冷水田应降低地下水位,或开沟引出冷泉水,使土壤落干沉实,改善通透性;最好年前冬耕晒垡,使土壤充分风化,并增施磷钾肥,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新改水田应提早耙耖,待土壤沉实,水沉淀清澈后再插秧,或耖田时每亩施用5~7.5kg石膏加速土粒下沉。

四、缺磷坐蔸

1.主要症状生长缓慢,迟迟不分蘖,叶片直立,叶片短,叶鞘长,稻丛矮小,呈簇状,叶色暗绿或灰绿;严重时,叶片沿纵脉稍呈纵状卷缩,远看暗绿中带灰紫或蓝紫色;根系生长细弱,黄褐色、软绵少弹性,或根系发黑。

2.发生原因施肥单一,重氮轻磷,或稻田土壤有效磷低于1mg/kg干土;低温或冷浸田根系活力差,吸磷能力弱;土壤还原性物质危害,抑制磷素吸收;绿肥分解中,磷被生理固定。

3.防治措施增施磷肥,以蘸秧根或塞秧窝方式集中、近根施用,常能获得理想效果,亩施水溶性磷肥15~25kg;排水除草、晒田,提高土温,改善土壤通透性,消除还原性物质,使根系增加吸磷量;施用石灰、石膏等间接性肥料。

五、缺钾坐蔸

1.主要症状株型矮小,生长停滞,分蘖很少;叶片有不定型的赤褐色斑点,叶位越低越多,最后连成条斑,故通称赤枯病,远看似火烧;稻根老化腐朽,细根容易脱落,新根少,呈黄褐色至暗赤褐色,后变黑发臭腐烂;病株极易拔起;重病田常与胡麻叶斑病并发。

2.发生原因土壤有效钾含量低于50mg/kg干土,重氮轻钾,氮钾比例失调,钾氮比越低,病越重;中毒坐蔸和冷害坐蔸稻根生长差,减少钾素吸收,常与之伴随并发。

3.防治措施基施、追施钾肥,亩施氯化钾或硫酸钾5~15kg,缺钾严重田和杂交稻多施,缺钾较轻田和常规稻较少施;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砂田掺泥,泥田掺砂,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浅水勤灌,提高水温,增氧通气;发病田立即排水,增施磷钾肥,并进行中耕、晒田。

六、缺锌坐蔸

1.主要症状基部叶尖干枯,随后下部叶出现褐色锈斑块;出叶慢,新出叶变小,心叶卷曲、失绿白化,老叶叶脉发脆易断,叶老化快;植株变矮,只有正常的一半,分蘖少而迟;根细短,发根力弱,如与中毒坐蔸并发,变黑褐色。

2.发生原因土壤有效锌含量低于10mg/kg干土;土壤pH偏高,在碱性土壤中,锌的有效性降低;尿素水解增加了碳酸根浓度,抑制稻苗对锌的吸收;大量施用石灰,锌被碳酸钙颗粒表面固定。

3.防治措施增施锌肥,亩用0.5~1kg氧化锌蘸秧根,或亩用1.5~2.5kg硫酸锌打耙面;缺锌土壤,氮肥施用氯化铵、硫酸铵等生理酸性肥料;磷肥与锌肥配合施用,改善磷、锌平衡,提高对磷、锌的吸收利用。

七、早穗

1.主要症状水稻主茎在秧田期间,幼穗已开始分化或形成,插秧后过早抽穗。表现为主茎缩短,叶片数减少,稻穗变小,抽穗期长,成熟不一致。

2.发生原因秧龄过长是导致早穗的主要原因;播种过密,或缺肥缺水,或育秧期气温偏高,则早穗现象加重。

3.防治措施根据品种特性,决定播种期和秧龄,做到壮苗适龄移栽;秧田适当稀播,保证移栽时秧苗个体生长不受限制。

八、早衰

1.主要症状早衰多在水稻乳熟期后出现,叶色初呈桔黄或棕红,尔后逐渐枯黄,叶片尖端污白色枯死,叶薄而弯曲,远看一片枯焦,未老先衰。

2.发生原因品种抗逆力差,通常矮秆品种上位叶较薄,易失水早衰;一季中稻高温热风,再生稻低温降温的不良影响;后期断水过早,脱肥;土壤缺氧,还原性强,致使根早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