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科学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运动科学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运动科学研究

运动科学研究范文1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今的户外运动已成为了一种时尚,本文通过对户外运动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户外运动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一、前言

21世纪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为户外运动奠定了基础,当今的户外运动已成为了一种时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户外运动纳入自己的生活。如何在普通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中,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开设户外运动课程,不断充实、更新和精选教学内容,逐步完善和构建适合各校开展的户外运动课程的教学体系,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户外运动课程教学评价应围绕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培养终身体育能力而进行;评价过程中应以人为本,体现个体差异,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学效果评价,学习效果评价;评价内容应涉及到体育健康知识、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行为态度、情意表现、进步幅度、心理水平等方面,对各种评价方法、内容等应注意信度、效度的检验,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激励、导向功能。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户外运动课教学指标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以及逻辑分析法,对户外运动的评价内容相关资料进行逻辑分析法,以及对户外运动课程教学的评价方法进行研究,找出相关问题,对论文总体进行研究。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根据国家登山运动管理中心的定义,户外运动是一组以自然环境为场地(非专用场地)的带有探险性质或体验探险的体育项目群。主要包括陆地、水上、空中三大类。目前我国开展比较广泛的主要是陆地户外运动。陆地户外运动是指在陆地区域(包括大陆和岛屿内)在地面进行的户外活动,包括山地、海岛、荒漠、高原等。

(一)户外运动课的教学评价内容

1.户外运动课程理论

理论基础:(1)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成熟的心理素质及基本的户外理论知识、技术、技能是完成户外运动的必备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理论知识、技术、技能的获取都能通过教学方式来实现。(2)对户外运动所要求的素质,在郊外或学校周边利用自然环境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3)户外运动的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如:攀爬技术,方向的判定,户外自制用具,疾病的预防及治疗等)可通过专门的理论与技术训练及实践操作课的教学来实现。(4)户外特殊环境中所需具备的心理素质可通过拓展训练来培养。拓展心理训练是利用户外活动形式,模拟真实管理情景对参加者进行心理和管理两方面的培训。它主要是通过练习一些具有心理挑战的项目(高空抓扛、信任背摔、绝处逃生、搭人梯等),以训练、提高心理素质。

2.户外运动综合训练

户外运动综合训练主要包括:野外生存、定向越野、攀岩、漂流等有关项目的比赛或挑战赛(如图1)。

资料来源:扬汉,《高校开展户外运动课程意义的研究》。

(二)户外运动课程教学方法

现代户外运动是以体育行动为载体,以心理认知为突破口,以组织行为学为手段,最终上升到管理学的理论,以此激发个人潜能,增强团队精神。其教法也有一定的改进:

1.“教”与“学”的转变是户外运动主要的基本观念

过去传统的教学是我讲你听、我说你懂的“填鸭式教学”,而户外运动与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思想、教学方式以及具体实践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有着不同的结果:传统教学的“教”不一定导致“学”,更不一定产生“会”,而在户外运动中,学习者通过具体情境中的活动获得体验,同时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有效促进了学习者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户外运动最终要实现的目的是:通过改变学习者的态度和观念来开启学习者的所有潜能,并促进他们将这些潜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带来最优的个人绩效。

2.体验式学习理论是户外运动的直接来源

体验式学习模式,即体验学习:活动(体验发表反思理论应用活动),依次循环。这个理论是户外运动的核心理论。体验式学习理论对设计和开发终身学习模式有着深刻的影响。

3.构建主义教学思想在户外运动中充分体现

在户外运动教学中,拓展训练充分体现了构建主义教学思想,无论是学习情景的设置、学习者以主体身份通过活动的体验,还是培训的指导、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最终成果的形成,都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学习主体观,教师观、学习观和教学观。即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有效的学习需要从学习者的兴趣出发,从解决实际的问题出发,教师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者,其作用在于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情景,帮助和指导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经验,并引导学习者从直接经验中进行学习。

4.积极的团队精神是户外运动的理论精髓

户外运动一般是以团队的形式完成的。所以,户外运动对培养学习者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对改善人际关系,对形成积极向上的组织氛围和改进组织内部的沟通与信息交流等都大有裨益。

(三)户外运动教学中学生身体指标评价

专项身体素质综合发展水平的高低是测量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孤立地评价综合发展水平各个方面的发展程度,哪怕是粗略的评价都是极其困难的。运动实践证明,身体素质综合发展水平越高,掌握和提高技术、战术的物质基础越雄厚,对提高运动员的实战(比赛)技能的潜力就越大。通过对运动员身体素质的综合评价,主要为训练找出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进行身体素质训练,从而为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技术、战术奠定基础。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性这五类主因子作用各异,在不同运动员身上它们的体现程度也各不相同,只有根据个体差异做出正确评价,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才能提高训练效果和运动成绩。

1.耐力(心肺机能)指标

户外运动中,时常进行的长距离步行、登山、山地自行车等都是有氧耐力运动。跟一般的体育课相比,户外运动体育教学本身具有独特的目的性。比如,在户外运动体育教学中,步行和游泳作为移动的手段,是为了达到下一个目的地必须的身体活动。也就是说,如果在登山时不达到山顶就体验不到的事情,必须要通过步行、攀爬等长时间的身体活动。这样的直接目的在一般的体育课中是没有的。因此可以较好的实现行动体力的培养。

2.力量指标

力量的强弱是根据所发挥的能量大小来判断。登山、攀岩、搭帐篷、行李的搬运、砍柴等是户外运动体育教学中可以得到力量锻炼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锻炼是不容易得到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锻炼不到的部分可以在户外运动体育教学中得到有效补充。

3.柔韧性指标

柔韧性能使动作幅度相对增大、有弹性,使动作舒展大方,并对完成单个动作、成套动作和踩点稳定性起重要作用,是专项身体素质训练重要的组成部分。结合专项特点,主要体现了运动员肢体在关节附近能够活动的范围,攀岩中的横跨、转体、蜷身上等高难度动作充分利用了髋关节和腰椎的灵活性以及肌肉韧带的伸展性。

4.灵敏性指标

如悬垂举腿、10次花样跳绳是协调灵敏素质的综合指标。躯干是连接上下肢的枢纽,上下肢力量的协调发挥,有赖于躯干力量大小。悬垂举腿锻炼了腰腹力量,使腰腹力量用于保持三点固定,起到了衔接作用,使动作完整协调。攀岩运动员在比赛或训练中针对不同支点线路选择时要快速反应,对运动员灵敏性要求极高,而花式跳绳则极好地满足了这一需求。

5.综合体力指标

综合体力是在广义的体力概念上溶入耐力(持久力、毅力)、肌肉力量(功率、力量强度)、调整力(协同力、弹性)等要素。为了培养这样的综合体力,及时进行多种多样户外运动和明确户外运动目标及持续性的计划都是极为重要的事。

(四)户外运动的评价指标

1.教学效果的评价

围绕教学目标确定评价项目,做到教、评内容的一致,倡导对学生健康知识、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行为态度、进步幅度、心理水平等方面的测评。

户外体育课教学可以分为四个基本环节:组织准备、活动体验、感悟归纳、分享交流。上述四个环节在课堂上完成,教学的最终目的――整合应用,需要教师结合实际生活和工作情况,提出有效应对的方法和原理,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运用并检验,由思想转变为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指导他们行动的理念,从而提高他们的个人能力和素质。

通常,课程60%的时间用于进行项目,40%的时间用于讨论和思索,以促进户外拓展训练“计划――实施――反思――应用”自我完善意识的形成。与一般体育课相比,进行项目阶段在教学组织上比较相似,需要学生身体的参与和团队合作,但动用学生体能较小,突出的是强调学生的心理体验,要求思想上的参与;项目总结和讨论阶段则表现出与体育教学较大的不同,教师要有充分的相关理论知道储备,语言轻松活跃,善于营造良好的讨论交流环境,能引导学生由心理体验提升为思想意识。

2.学习效果的评价

应对学生进行全面性、客观性、综合性的发展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手段,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方法(可采用百分制评分加评语的方式),从五个学习领域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野外生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在整个登山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困难,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单独克服的,都需要我们互相帮助。在登山之前分好小组,每个小组是个小集体,整个团队是个大集体,整个集体都为了一个目的就是都能安全的完成的登山任务,大大增强了集体凝聚力。随着集体主义荣誉感体验,集体主义意识升华后,将对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人生观,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户外拓展训练能实现体育的教育目标,满足学生五大领域的需求:(1)运动参与目标:通过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培养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体验挑战极限的乐趣,能自觉地参与、科学地指导体育锻炼过程。(2)运动技能目标:掌握有关野外生存生活的基本知识、技能,锻炼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生存。(3)身体健康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方法;提高身体健康水平。(4)心理健康目标:发展学生的个性,磨练意志,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5)社会适应目标:能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体现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五)户外运动的评价方法

户外运动的评价方法采用以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评价中不仅重视易于定量评价的内容,如对身体素质、技能的评价,更要重视定性评价,如实践应用能力、情感态度等质的描述。如定量评价项目:登山、远足、山地穿越、溯溪、漂流、荒岛生存、山地自行车、山地越野、探洞、滑雪、攀冰、羽翼滑翔、独木舟、骑马等。定性评价项目:攀岩、野营、探洞、拓展训练等。

四、结论

户外运动教学内容丰富,课程设置科学、合理,传授的知识、技术、技能面广,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普通高校如果将户外运动课程列为自然体验、野外活动的入门级课程,使学生们初步感受其中乐趣,这是很有意义的一种尝试。户外运动教学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户外运动理论、综合训练以及课程的教学方法。户外运动教学中学生身的评价指标主要有耐力(心肺机能)指标、力量指标神经机能指标、柔韧性指标、灵敏性指标、综合体力指标等。户外运动的评价体系的特点和其他体育课不同,在评价项目上主要是以定性评价为主,以定量评价为辅。

参考文献:

[1] 杨汉,董范,郑超,等.高校体育课程――户外运动教学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6):789-791.

[2] 高林洲.高校户外运动教学体系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7(6):25.

[3] 黄亨奋.对我国普通高校户外运动安全防范管理体系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6):23.

[4] 陈志坚,董范.户外运动教学体系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6):20.

[5] 王平智,罗林.论不同层次体育课的特点[J].体育科学研究.1993(4):23.

[6] 扬汉.高校开展户外运动课程意义的研究[J].湖北高教研究.2004(6):25.

运动科学研究范文2

一、跳绳运动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有利条件

1、减小肥胖率。根据中国目前的现状显示,肥胖、集体观念等问题是中小学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国中小学生越来越胖,越来越矮是普遍现象。随着中小学生肥胖越和血压偏高问题越来越严重,一些以往只在中老年人身上出现的症状如高血脂等也普遍出现在了中小学生身上,值得庆幸的是大部分家长和学校都已经意识到这个严重的问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胡大一教授曾呼吁在中小学生中开展跳绳运动,因为它是可以结实全身肌肉,消除全身上下多余脂肪,使锻炼者的形体不断健美。可以非常有效得减少学生的肥胖率,是对付肥胖、预防血脂异常、高血压最切实可行的方式,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耐力的有氧代谢运动。

2、促进孩子生长发育。跳绳能促进孩子生长发育是人们共识的现象。科学数据显示,运动有助于中小学学生的身高增长,其中最好的运动是跳绳,跳绳是唯一纯粹的纵向运动,它对骨骼生长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使骨骼的循环得以改善,刺激生长激素分泌,促进增高。

3、拓展思维能力,改善肠胃消化。科学研究证明跳绳时的全身运动及手握绳对拇指穴位的刺激,会大大增强脑细胞的活力,提高思维和想象力,提高大脑的思维灵敏度和判断力,有助于中小学生体力、智力和应变能力的协调发展。同时跳绳能加快胃肠蠕动和血液循环,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有利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4、培养集体观念。当今社会是一个人与人合作的社会,集体概念和纪律性就显得十分可贵,在中小学中培养集体观念也成了很重要的课程。跳绳运动可简可繁,花样繁多,跳绳活动有单人的,有双人的,有集体的,能够使孩子自觉地形成组织纪律性,可以培养其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

5、培养协调性和节奏感。人的机体在运动时会把信息反馈给大脑,从而刺激大脑进行积极思维,中小学生跳绳时自跳自数,能培养中小学生的平衡感和节奏感,跳绳时的动作可谓左右开弓,上下齐动,有助于中小学生左脑和右脑平衡、协调地发展,还可以培养中小学生的节奏感。

二、上海市中小学开展跳绳运动的优势

1、场地优势。上海地区,尤其是市中心学校场地不足是普遍问题,占93.75%,制约着体育工作的正常工作的开展,几乎所有人都认识到这一点。而跳绳是一项不受场地和时间限制的运动,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它的方便之处得以体现。

2、投入优势。根据目前学校硬件投入情况调查显示,学校体育设施投入不足是阻碍学校开展体育项目的主要因素之一,而跳绳运动需要的只是一根绳子,投入极少,从而能被大多数学校及学生和家长所接受。

3、安全性优势。家长、学校和学生本身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安全问题,尤其是在学校体育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学校都会从学生的安全角度出发,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也为了减少承担责任的风险,学校不敢让学生从事危险性或者是对抗激烈的活动,跳绳运动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跳绳运动运动量可小可大,安全系数高,是学校体育运动的首选。

4、学生积极性问题。中小学学生“喜欢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学校的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和体育项目不能吸引学生,而跳绳运动花式繁多,可单人也可集体,集竞技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能最大程度上勾起学生的兴趣。

三、结论

1、目前上海市部分中小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在时间分配上存在不平衡现象。

2、跳绳运动是大部分中小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同时对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发展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3、跳绳运动在学校中开展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四、建议

1、学校应该大力支持组建自己学校的跳绳队伍,定期举行参加跳绳比赛活动,以及适应各种大型的表演活动。学校体育教师应加强自己在跳绳项目中的运动水平,不能停留在只会“安排、数数、计时”的指挥型教师的水平上,要在平时体育教学中能够激起学生学练跳绳的兴趣。2、教育主管部门应保持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时刻跟进国外教学方法和内容,时刻保持与世界接轨。3、学校要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校内外体育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运动积极性。

运动科学研究范文3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论文选题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9―1231一04

本文对1982―2003年全国体育院校及部分重点大学体育院系、国家体育总局等30多个单位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博士生研究生论文选题进行了分类统计和比较分析,并对其选题方向和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今后运动人体科学学科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共收集1982―2003年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各研究方向的研究生论文505篇,其各专业的分布情况如下表: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文搜集了研究生论文选题方面的文献并进行了分类整理,获得了相关资料和信息。

1.2.2数理统计法 对论文的题目、研究对象、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和特征等指标进行了初步统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了数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体运动科学专业论文分布情况 运动生理方向的研究生论文数量占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生论文总数的46.34%(表1),这与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代表的一批体育院校运动生理学科点开设较早、而其他学科点开设较晚有关,同时与80年代某些院校只设立运动生理专业硕士的现象也有一定的关系。数据显示:运动生物力学方向的论文数量较少,90年代后有所增加,这主要是由于运动生物力学为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在我国的起步较晚;而运动解剖学方向的论文数量总数也相对比较少,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的3年中运动解剖方向的研究生数量急剧减少,其原因主要在于各院系的招生培养结构所致,该学科属基础理论学科,且与运动训练相关性不大所致。

从图形及数量分析可以看出,各研究方向在年代分布上,尽管呈现出一些波动,但总体趋势是各研究方向的数量和总数都在逐渐增多。

统计结果显示,近年来运动生理学研究生的选题方向主要集中在骨骼肌生理、疲劳与恢复、机能评定和心血管等范围内,其数量占运动生理方向研究总数的55.98%,这与目前国内体育期刊上相关领域的研究方向与研究趋势基本相符。其原因是骨骼肌生理,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运动员机能评定及心血管等方向与运动训练关系密切,这些研究可以解决运动训练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入21世纪后,内分泌功能的调解、训练效果等与大众健康、全民健身关系密切相关的问题也将受到了重视,其研究生论文数量必然有所增加。

2.2各专业方向研究生论文选题方向分析

2.2.1运动生理专业

2.2.2运动生化专业

如表3所示,营养是运动生物化学方向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其研究生论文数量约占总数的1/3。在运动训练中“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的新观点提出之后,人们开始逐渐着眼于营养学的相关研究,如何应用合理的营养手段来延缓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促进运动后恢复已成为体育科研领域中的热点问题。但这些论文的研究对象多采用动物实验,对人体的研究相对较少,而运动营养及合理的恢复段在运动员当中推广使用,还须更多的人体实验作为更直接的依据。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体育健身在我国的开展,近年来针对各种健身锻炼项目的训练效果的研究数量也在逐渐增加,呈现了与运动生理方向相一致的变化趋势。

2.2.3运动解剖学

统计数据显示,儿童少年体质现状和生长发育规律及体育运动在人体塑造方面的作用是运动解剖学方向研究者们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其论文数量分别占该研究方向论文总数的37.14%和28.57%。涉及骨骼肌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基础性研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而其它方向的论文数量比例均相对较少,呈现出明显的“选题分布极不均衡”的特点,这一现象说明运动解剖学知识领域广泛,可供研究的问题相对比较多,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运动解剖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研究领域,这也是一个学科发展基本成型的表现。

2.2.4运动医学

统计数据显示,运动医学方向研究生的选题方向主要集中于心血管生理、训练效果、骨骼肌生理及运动损伤等方向,各个方向的科研讨论数量分布均衡,占其方向的百分比均在15%左右,且这些研究相对集中,与运动训练实践结合比较紧密,体现了科学研究服务于训练实践的基本指导思想,和运动医学实用性较强的学科特点。

2.2.5运动生物力学

统计数据显示,运动生物力学方向的研究热点集中在对运动项目的某些技术环节的动作分析上,其研究主要是利用运动生物力学的手段辅以现代化技术手段展开探索研究,从而得到一些敏感指标、数据,并采用计算机评价系统进行分析、评价。其中涉及动作技术分析的占42.86%,而涉及计算机评价系统的研究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达到生物力学研究生论文总数的23.81%,体现了运动生物力学与计算机科学的联系日趋紧密。随着科学的发展运动生物力与数学、物理、计算机、医学等学科的交叉将逐渐增多。

2.2.6 各专业方向选题特点的分析 从表2~6的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各方向的选题方向一方面呈现了各自专业的学科特点,同时各学科之间互相关联,存在一些共同点。

从各自专业方向选题特点来看,运动生理方向选题中骨骼肌生理及疲劳与恢复的内容较多,尤其是在90年代前后,对肌纤维类型、肌纤维组成比例的研究很多,采用无损伤方法测定肌纤维类型,对延迟性肌肉酸痛以及骨骼肌疲劳后超微结构改变的研究,都是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

运动生化方向对运动员营养补充问题以及运动后恢复手段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注视。“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这一新观点提出之后,营养及其他恢复手段成为竞技体育中的热门问题。

运动解剖学方向论文选题明显集中在“儿童少年体质现状和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器官组织形态结构影响的研究”和“骨骼肌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这3个方向,占论文总数的80%。

运动医学的选题则集中在创伤、心血管、训练效果及骨骼及生理四方面,而且分布比较均衡,各占该方向论文选题的13.04%、17.39%、15.22%和13.04%。

运动生物力学是相对较为独立的学科,其选题集中在两个方面:动作技术分析(42.86%),其次是计算机评价系统的研究(23.8l%);除此之外人体组织力学、动力学及身体素质等方面的论文选题也逐渐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

2.3各专业方向研究生论文的研究对象

统计数据显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研究对象中动物实验占到总数的41.05%。运动员只占到19.26%左右,位居第

三位的是体院学生,占12.26%。近年来,动物实验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人体实验在逐渐减少。

从科学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上看,人体实验的科学研究通常具有更直接的实用价值。但是,由于人体实验时,实验条件不一,且实验对象在实验期间难以控制,作为受试对象的人本身个体差异较大,因此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会造成很大的困难。动物实验的优点是样本个体差异小,条件容易控制,测试结果更为准确,特别适合做一些机制性的研究。其缺点是动物与人的亲缘关系太远,有时候反映在动物身上的变化,未必可以在人体上得到重现。而且,动物采用的运动模型较为单一。从目前来看,常用的动物运动模式为大鼠(或小鼠)游泳,以及在动物跑台。且不说这些运动模型的控制是否严格,从这些运动方式上看,与人体的运动毕竟有一定的差异。而且疲劳点如何确定的问题,一直是动物实验论文中存在争议的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将人体实验与动物实验的优势结合起来,一直是研究生论文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好的选题不仅在于题目本身,实验设计也是论文成败的关键。

2.4各专业方向研究生采用的研究手段

2.4.1运动生理专业

2.4.2运动生化专业

2.4.4运动医学专业

数据显示,运动生理、生化、解剖和运动医学方向研究生论文中使用的各种研究手段中,运动生化指标的测定占相当大的数量和比例。尤其与运动实践结合比较密切的论文多采用生化指标对受试者进行评定,观察受试者身体机能的变化。如:血乳酸一直是科学训练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另外,血常规、血尿素指标以及以血清酶的变化都是运动训练中经常涉及的问题。另外,在一些机制性的研究中,如运动性低血睾,运动性闭经或月经紊乱等问题,都需要对激素及激素受体辅助生化手段进行定性分析。近些年来,随着基因分析手段的日益更新、先进,实用性的基因分析手段逐渐应用到了体育科学研究中来,例如对骨骼肌a―actin基因表达的研究,对β-肾上腺素受体基因表达的研究,对衰老过程中线粒体DNA缺失的研究等等,都是现代基因手段与运动实际相结合的有益尝试。

在研究手段的选取上:运动生理学使用较多的是生化指际、生物电技术和常规生理指标,共占其研究总数的74.99%,近几年来,借助生化指标检测的研究数量逐渐升高。运动生化方向则是生化指标占绝对统治地位,达到总数的85.19%,充分体现了本学科的特点。运动解剖学则较多地应用身体素质指标、组化电镜、生物电技术及常规生理指标等,所采用研究手段相对较多,且分布均匀,即运动解剖学的研究手段呈现多元化。运动医学方向中应用较多是生化指标、常规生理指标和组化电镜及生物电技术,占该方向研究手段总数的89.36%,体现了运动医学监测过程中需要借助生理、生化手段的特点。各方向的研究手段呈现出互不相同特点,归结原因在于不同专业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所致。

动作技术分析系统是运动生物力学专业研究中最常用的手段,占生物力学各研究手段总数的42.22%,它是运动生物力学为运动训练直接服务的最常用手段,在近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码拍摄技术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也逐渐进入体育科学研究领域,其主要运用在计算机分析、评价系统中,这些先进、准确手段的引入对运动训练和科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4.6 除运动生物力学外所有专业不同年代研究手段的对比

表13显示,80年代采用较多的是生物电技术、常规生理、生化指标,各占总数的28.87%、25.77%、25.77%,他们之间的分布相对均衡。进入90年代后,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一些简单手段,如生物电技术和常规生理指标的应用比例逐渐减少,而生化指标等反应受试者机体机理的研究手段所占比例增大,达到总数的52.30%,体现了各学科研究的精确、精细化和定量分析的逐渐增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前沿科技手段,如基因技术开始在运动人体科学领域中应用。本文所统计的只是2001―2003年的研究生论文,样本量相对较少,但其变化趋势基本和90年代相同,这些变化趋势反映了体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研究手段的不断发展,同时也反映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科水平的提高。

3 结 论

运动科学研究范文4

摘 要 本文以社会需求和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为导向,对定向运动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总结,提出体验式教学模式、知识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和主题式教学模式三种教学模式,并在定向运动课程中的进行实践探索,对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进行跟踪与分析,总结、归纳、提炼出更趋于完善的教学模式理论,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

关键词 定向运动 课程 教学模式

2003年教育部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方案中定向运动被列为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中的“主干课程”,并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中施行[1]。多年来,定向运动作为一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特殊手段,被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作为专项课或选项课列入教学计划,参与人数日益增多。社会上需求具备定向专业技能的人才数量也不断升高。为了最大体现出定向运动课程的价值,对定向运动专业课的教学模式问题进行探索,其目的是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搭建起一条可行有效的路径,避免由于教学的盲目性带来的低效率,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可循之路。需要逐步完善定向运动课程的教学体系,并实践探索出一套适宜我院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也为定向运动课程今后的发展建设提供坚实理论支撑。

一、定向运动课程的开展现状

定向运动课程的引入在沈阳体育学院已有10多年,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使定向运动从单一的一门选修课,发展到现在定向运动成为一门专业课,以及多个专业的户外运动项目群中均涉及定向运动教学内容,这也显示其内容的重要性。但教学过程中反应的问题也比较多,特别在课程建设的初期,定向运动与其他户外运动项目的关系;定向运动项目总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取、考核方法的科学性、学生日益多样化的体育需求、教学场地的不多元化,教学实践环节单一等问题都是现阶段多体现出来的。

因此,教学团队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课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不断探索。以社会需求和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为导向,对定向运动课程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总结,提炼出核心教学目标、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内容,对定向运动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理论研究。梳理学院所有开设户外运动课程与定向运动课程的逻辑关系,以及定向运动课程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进行详细的分析,总结归纳出实际存在的问题,为完善合理的教学体系和探索教学模式提供理论参考。

二、定向运动课程的教学模式

根据定向运动项目特点,从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入手,根据体育类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对象等情况,选择并建立能够反映项目本质属性的教学体系,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学时数量、教学方法、学习评价等方面,为定向运动课程教学提供基础性教学框架[2]。根据教学体系的建立,初步构建适合定向运动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这包括主题的选取、理论依据、教学目标的确立、操作程序的设计、实现条件的保证、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为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提供依据。下面提出三种适用于定向运动课程的教学模式。

(一)体验式教学模式

体验式学习是教育者和学习者通过有目的的参与直接体验、观察反思和抽象概况来增长知识、发展技能等[3]。体验式教与学过程有所不同,美国学者大卫・库伯提出体验式学习圈理论:具体体验、分享讨论或反思观察、抽象概况、行动应用。它是一个循环递进系统从制定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内容开始,然后是确定体验学习的主题、原理和技能―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自我反思、讨论和回顾―评价―实践应用―概况总结,为下一次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体验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能动性的发挥,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强调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对事物的认识。

(二)知识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定向运动的基础知识需要记忆的较多,所以也可以采用知识传递-接受教学模式,这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组织形式。基本教学程序是: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这是定向运动知识教学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

(三)主题式教学模式

定向运动可以和多种元素相结合,设计出多种多样的趣味活动。而主题式教学模式就是将教学内容主题化,按照主题组织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非常适用于定向运动教学。主题式教学模式的程序为:自主学习―互助探究―讨论交流―多元评价―能力生成。它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合作互助,在各种主题活动中建构知识,生成学生就业、转岗、留学等所需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实践探索

针对社会需求,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向、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考察和分析,确立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将体验式教学模式、知识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和主题式教学模式作为基础引入到实际教学活动中进行性实证检验,以社会体和休闲体育专业的专业课为实践平台,通过两个完整的教学周期,优化课程结构;调整教学内容,特别是课程内容的重组精选与凝练;建立科学、全面的多元化学生成绩考核,制定教学考核统一化标准。

为促进教学改革,使定向运动课程更加的完善,为其制定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借此促进使此课程教学活动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另外,对增进教师间沟通,提升教师教学工作的业务水平,为教师反思教学行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平台。

基金项目:沈阳体育学院教学课题《定向运动课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 叶朝忠,张雨.定向运动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西安体育学报.2013.03:375-378.

运动科学研究范文5

【关键词】运动规律;互动教学;数字化教学;交互式课件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现代教育中,成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实施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物质技术条件。近年来,数字化教学成为了当前教育的热点。这种综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形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青睐,它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本人从事动画教学多年,一直负责讲授《动画运动规律》这一课程,在讲授过程中,发现传统的教学手法已经无法满足教与学双方的要求了,特别是动画专业是需要时刻关注国内外最新的技术和手段的学科,而动画运动规律作为一门动画专业的基础课程,更是要让没有学习过动画的学生们能够最为直观、有效进行学习和理解,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决定运用数字技术辅助教学。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数字化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条件限制,教学过程大多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教学结构是以教师为主导,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和控制整个教学过程,以线性的单向传播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多数是被动的接收者,学生对所学内容从了解、理解到加深,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教师完全掌控课堂节奏和教学进度,使学生能够在单位时间内掌握较多的信息,这种方式依然是如今最普遍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于过分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理论性,在单方面传授的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少,容易导致学生以记忆、练习为主单一的学习,忽视学生的实际兴趣,淡化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不适应团队合作式的解决问题,缺乏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而数字化教学最大的优势是以数字技术辅助教学,在浓缩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时间,利用网络、计算机等平台,以交互式多媒体课件以及数字化共享资源为载体,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学生本身的意愿和需求,自愿选择学习的内容和练习的强度,根据学生的自身不同的程度量身制定学习计划。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教师要将教学内容重点定位在学科和课程的前沿性和前瞻性上,还要注意开发在知识的深度层面,这迫使教师不能仅仅着眼于教材,而是要与时俱进,时刻关注和掌握新知识、新动向,并有能力自己加以分析和归纳,总结后选取对学生最有用的方面进行传播。而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无疑是能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发现、思考、分析及判断能力。

二、《动画运动规律》课程使用数字化教学的必要性

《动画运动规律》这门课属于动画专业课,是动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课程。使学生熟练掌握动画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技巧,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了解动画、形成动画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在制作动画片时能够熟练地掌握运动规律的动画技巧,可以使运动中的画面更加合理,自然顺畅,更加符合运动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充分熟练地掌握绘制人的运动规律、动物运动规律和自然现象等技法。由于现在手绘动画已经不能满足商业动画要求的时间和周期短、快的要求,因此,动画制作大部分使用数字技术制作,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进行的练习和作业形式也是要求使用数字技术实现。那么,我们专业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程的时候,就不能还使用传统的黑板或者简单的PPT课件来展示。所以,综合各方面的考虑,我决定使用数字化教学模式进行课堂讲授和课下指导。

三、针对课程的数字化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设计及实现

由于PC和互联网的普及,我们正处于高速的数字化传递系统和大量的多媒体的信息来源的数字化的社会,这就为我们高校教师实施数字化教育模式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教学材料,如本门课程的交互式多媒体课件,各种文本、图形、视频、音频、动画素材,案例,习题库,测试题,以及帮助信息等元素。众所周知,多媒体课件是多媒体教学中核心载体,其设计和应用的合理与否被视为多媒体教学成败的关键。多媒体课件具有多样化、集成性、智能性、交互性、实时性、高质量等特性,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交互性。交互,在计算机中意思为,参与活动的对象,可以相互交流,双方面互动。在课件中起到了使教与学双方能够沟通的作用,是课件设计的核心,也是制作课件的难点。课件的交互性若设计的巧妙,能够是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方式学习,并且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能够有效的起到辅助课堂教学的作用。多媒体交互式课件我使用Director、Flash和PS等软件制作,将授课内容的理论文字、示例图片及视频案例辅以交互式的操作手段,并且在完成了授课计划的内容之余,设计了一些交互游戏,比如让学生自己选择情景,通过叠加一些条件和因素完成需要的情节和动作,再通过经典动画片中的相似案例,让学生有个更为直观的比较和加深印象,使学生在预习和复习授课内容的同时,进行实际动手的模拟和创作,根据学生的反馈及作业的完成情况,证明使用交互式课件比上课单一的使用板书和PPT展示的效果要强的多。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资源共享(如电子图书馆资源、论坛、局域网等),不仅教师可以将与课程相关的延伸资料上传给学生浏览和下载,学生也可以将搜集到的好的资源与同学和教师共享,并随时在论坛或互动平台上沟通、指导。实现教师和学生共享资源,共同提高。

通过几届学生的实践和研究,在不断改善交互式课件的内容和形式,以及不断的升级资源库,《动画运动规律》已经不仅是一门专业入门的课程,也成为了贯穿其他专业课程和提供交流的平台,学生和教师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我试图从这一门课开始,使学生抛弃传统的被动思维,而转为主动思维模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信心,合理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进程,具有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毕业后,不只是一个技术工种,而是能够成为具有综合应用能力的创作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曾婧,陈亮.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认识误区[J].现代教育技术,2003,4:73-75.

运动科学研究范文6

依据高等教育学校的保健体育教学现状,探索体育运动教学的运动处方在实践中的特点,运用保健体育课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科学的掌握锻炼方法,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注重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

体育保健课;运动处方;教学研究

对于身体比较弱的或者患有疾病的学生来说,体育保健课就是一副良好的运动处方。其目的就是通过运动处方来改善他们自身的健康,是进行身体康复及体育医疗的主要方式。运动处方是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而制定的体育运动计划,同时依据病情情况而选用的适宜锻炼方式。患者首先要进行身体检查,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尤其是心肺功能、体力测定及运动器官的功能以及实际检查结果开运动处方,然后患者依据相关运动处方的规定进行锻炼。根据处方规范实行一段时间,再检查身体,根据实际检验效果,再对运动处方进行调整。运动处方因人而异,体质不同改变目标也不尽相同,它随着目标的改变而改变。

1 学生选修体育保健课的状况

选修体育保健课的学生一般比较体弱,或者身体有病,或者身体有某些缺陷,有自卑感亦或远离运动场所。因为不知道保健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所以拿不准运动处方的可用性也是常见之事。有人把其作用夸大其词,认为只要进行体育课的教学就可以彻底克服自身的疾病;有的人认为自己的身体体质不好,所以不应接受体育课的培训,只要按学校要求符合学校学分的及格数就可拿到毕业证书,从而歪曲了运动处方真正的内涵。因此缺乏体育锻炼而使一部分人不了解体育锻炼能改善自身身体状况这一运动处方。

2 体育教学中保健课的现状

2.1 缺乏专业保健体育教师

据目前情况分析,高等院校聘请的体育保健教师一般都是武术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出错的几率很小,但无法体现体育保健课的真谛。

2.2 缺乏教学内容针对性

因为保健生身体体格有异,但保健课内容是都是相同的,所以避免不了出现教学效果偏差,无法针对到个人。

2.3 保健课的考核较松

保健生的体育保健课一般是每周一次,主要是完成保健课上的有限内容的学习,因为是选修课所以只为修满学分。造成学生虽然完成保健课的学业但仍缺乏改善自身身体状况的方法及锻炼手段,这样不利于终身体育锻炼好习惯的养成。

3 体育保健课中的运动处方的运用

3.1 运动处方内容

主要涵盖运动项目、每次的持续时间、运动强度、运动次数及应注意的事项等。运动项目主要包括医疗体操、器械运动、医疗运动、太极拳、气功等。选用的项目要根据自身状况而定。为了防止肥胖病,改善心脏,身体健康及器官代谢功能,平常可适当参加一些耐力性的项目、如静走、自行车、跑、游泳等活动;以放松精神及消除疲劳为目的,或者改善神经衰弱等一些疾病,可以适当做一些放松性的活动,像散步、太极拳等项目。运动的强度对于医疗效果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运动强度的适宜决定着运动处方的制定和执行。心率的反应是衡量运动强度的尺度,一般测定法是测定脉搏的次数。心率一般与年龄、气候、体力等有关。每个人的体质均不相同,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

3.2 依据自身条件制订个人运动处方

制订运动处方前一定要先进行体质监测,只有了解了个人的自身状况才可以使运动处方合理准确。当大学生报保健班时,教师提前根据个人的体检报告证明及学生自己的阐述了解,然后结合学校运动设施及学生的个人运动能力来制订个人运动处方。学生要依据开的运动处方进行体育锻炼,然后根据锻炼效果及时修改属于自己的运动处方,从而可以更完善运动处方,进而满足个人的身体质量需求。运动方式一般包括健身跑、太极拳、健身静走等项目。

3.3 体育保健课教学中运动处方的实施

第一段主要是测试与评价身体机能进行体育锻炼,进一步制订属于个人的运动处方,确定锻炼目标。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在运动处方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器材、锻炼辅导及基础理论的教学,并且依据实际情况完善运动处方的效果,这样可以使运动处方达到最好的效果。第三阶段是检查学生的锻炼效果,评定学生锻炼的成绩,同时要求学生个人写一份属于自己的锻炼经验及建议,根据实际情况为以后的运动处方制订提供参考资料,可以更好的完善以后的运动处方教学。

4 体育保健课教学中运动处方的效果

4.1 课堂自主参加锻炼的人日渐增多

传统体育保健课比较单一,教师负责安排教学内容,学生负责跟着老师后边依样练习。教师安排的内容比较普通并且大众化,一般不是适合个人的身体实际情况,学生只是被动灌输,没有自主的锻炼意识。运动处方是根据个人情况制订的,所以比较适合保教课的进行,也可以调动学生的自主积极性,从而在了解自己身体状况的基础上自主锻炼进一步增进自身的健康,也使课堂自主参加锻炼的人日渐增多。

4.2 改善体质,完善疾病发生率

学生的体质随着保健体育课的锻炼不断改善,缩短了疾病的恢复期。随着运动处方的制订,锻炼时间不断增多,锻炼效果不断增大,随之健康状况也会得到大大的改善。

5 结语

普通高等教育学校保健课教学是比较科学的健身方法,比较适应学生的生理机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及积极性,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学生灵活掌握符合自身的强身健体方法,为终身体育的进行做好铺垫。体育保健课运动处方的制订,应使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质。运动处方的制订也要以体检报告为前提,依据诊断结果制订处方。在实施处方的同时不断调整完善,使运动处方更适合个人的体质。体育保健课的坚持进行才可以使效果达到最好。实行体育保健项目时,运动量要由小到大,动作也要由易到难的程序,使身体循序渐进的适应,从而达到疾病痊愈的目的。相反的训练程序则可能造成病情加重的后果,所以要注意这些细节,以及时应变锻炼中发现的不良反应,同时改进锻炼方法并适宜调整运动量及运动难度,以使运动处方的功效达到最好。

【参考文献】

[1]田继宗.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研究[J].体育学刊,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