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心理学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学心理学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学心理学培训

教育学心理学培训范文1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能力;农村远程教育;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0―0062―04

一 引言

农村远程教育,是国家投入巨资所实施的一项工程,旨在提高广大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服务于广大师生。

山西省作为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第二批实施省份,到2007年年底,山西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基本结束,全省23064所农村中小学全部安装现代远程教育设备,从2008年开始,全面进入教学应用阶段。

然而,如何保证农村远程教育实施有效地持续发展下去,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通过不断培训,确保培训力度和效果,提高农村中小学的学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从观念到技术不断更新,保证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目前山西省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效果如何,能否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服务教学,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一个课题,本课题通过调查研究,在当前有限资源条件下,提出适时合理的培训模式改进措施,为我省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实施做出贡献。

二 调查描述

1 调查对象与范围

本研究在2008年9月对山西省12个行政辖区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具体按地区划分为中、南、北三部分,在每个部分选择三个地区,从中各选择好中差、小学初中高中以及民办和职业中学各三所。

2 调查方法与内容

调查问卷共设计了四类,分别为电教馆馆长、校长、学科教师和技术人员,共发放982份,回收879份,问卷回收率为89.5%,剔除部分信息不完整的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所占比例为82%。

问卷内容主要围绕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现状及培训后实施效果展开,以封闭性问题为主,兼有少量开放性问题。数据处理过程中,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 进行处理。同时为了补充问卷调查所获信息的不足,还进行了实地考察、座谈及个别访谈。

3 调查人口学变量结果

(1) 农村中小学学科教师基本情况。

在所调查教师中,年龄:最小22岁,最大53岁,平均年龄为32岁,其中35岁以下的占到一半以上,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主要力量。

性别:在所调查的对象中男性为218人,占所有教师的25%,女性为661人,占所有教师的75%,男女比例为1比3。

学历:在所有调查对象中第一学历为研究生及其以上人数0人,第一学历为本科人数占3%,第一学历为专科人数占68.7%,第一学历为中师人数占6%,其他则是通过进修、自学考试、高招等途径达到学历要求。

教龄:在所调查教师中教龄最短半年,最长的30年,平均教龄在9年,大部分属于中小学教师的骨干力量。

(2) 农村中小学技术人员个人基本情况

在所调查教师中,年龄:最小17岁,最大53岁,平均年龄为29.5岁,其中30岁以下的占到一半以上,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主要力量。

性别:在所调查的研究对象中男性占所有教师的69%,女性占所有教师的31%。

同时调查结果表明,技术人员专职人员只占4.5%,基本全部从事教学工作,所教课程涉及到中小学的各个科目。

三 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效果的调查分析

对于教师应用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的发展阶段,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不同的观点,到90年代中后期形成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开始由辅助角色向中心角色演变,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等。曼迪纳契和可兰(Mandinach&Cline)教授采用了四阶段框架来描述教师对技术从了解到应用自如的阶段:

挣扎阶段,教师心理上抵制技术,在技术面前挣扎,被各种技术问题所困扰;

掌握阶段,教师学会了应付的策略,提高了技术,对新的课堂结构和新的交互形式有了经验和信心;

冲击阶段,不再对技术心存畏惧了,出现了新的教学关系和结构;

创新阶段,技术整合到学习活动中,由此,课程和学习活动被重新组织,学习环境也被改变了。

曼迪纳契的四阶段理论不仅比较具体的提出各个发展阶段能力要求,同时剖析了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发展背后的心路历程,技术应用于教学中的认识、态度的发展与变化。根据曼迪纳契和可兰四阶段理论,本研究对山西省农村远程教育实施过程中,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发展阶段的现状进行分析,主要从电教馆馆长、校长、学科教师和技术人员四个不同角度,考查学科教师培训后使用效果。

调查结果显示,学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处于不同的阶段,通过培训有89%教师走出了挣扎阶段,认识和技术达到一定程度,基本操作能力具备,只有43%的教师能够确保知识有效迁移应用于实践,仅仅28%的教师达到掌握、冲击乃至创新阶段,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水平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也是培训效果体现的关键方面。

综合分析,我们发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处于不同阶段,主要集中在基本技术的操作、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和促进应用的保障体系三个方面。

1 基本技术操作

在培训工作完成后,对培训效果进行了跟踪调查,我们发现处于挣扎阶段65%的的教师完成了学习的初步阶段,基本操作能力具备,经过培训达到89%以上,有了明显提高。而随着教师年龄的增长,对技术的掌握能力呈下降趋势,结果显示35岁以下的教师对技术的钻研精神和学习效率非常高,能够使用多媒体设备,并经常自主学习,100%的教师愿意参加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从而提高自身的能力。同时,学历越低,对技术掌握熟练程度越慢,女性普遍表现出比男性有兴趣低下。

但从电教馆馆长、校长和技术人员调查结果我们也可以看到,教师信息技术使用存在明显不足,只处于设备的简单操作阶段,47%的教师通过培训,使用计算机电子备课、出卷、课件制作,28%的教师会通过网络收集课程资源和使用E-mail传递信息,只有13%的教师通过卫星接收系统学习现有的课程资源。教师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基本具备,但使用频率并不高,说明他们仍然没有形成使用远程教育设备的习惯。

2 知识与技能的迁移

迁移失败是导致不良绩效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培训过程中知识的掌握并不等于实际工作中绩效的提高,培训中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确保所学知识与技能在需要时的顺利提取,知识迁移顺利,现实培训中往往出现以理论或产品特征为基础,脱离具体的工作情境而进行孤立的教授。这种培训虽然会使学习者进行有效地“学”,但却不能保证日后迁移的顺利进行。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专业知识只有从长时记忆中顺畅提取,成功迁移才能转化成绩效。以工作为背景最大限度的进行新知识与新技能的提取:围绕相关的工作任务展开教学;设计在工作任务中应用新知识的练习项目,培训内容的及时应用;摈弃心理意义上的“校舍”。

在调查中,处于掌握阶段的学科教师,有47%的认为所培训的内容适用性好、丰富程度高,效益性强,能够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并在使用时顺利提取出所需知识。他们可以根据实践经验,找到解决教学问题应付的策略,对新的课堂结构和新的交互形式有了经验和信心,不再对技术心存畏惧了,不断尝试开发实用的校本课程,将技术应用到教学及学习过程中,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多方面、多角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自己从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但13%的教师认为技术的使用只停留在表面,公开课及评课讲课活动中才使用,增加了任务负担,效果与传统授课方式差别不大,教学任务与信息技术之间没有建立起有效联系,仍然停留在第一阶段,从心理抵制信息技术引入课堂。

技术人员则认为学科教师在使用远程教育设备时90%以上集中在课件的简单制作和视频、音频的演示上,对网络、卫星系统和教育教学资源涉及很少,培训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利用率比较差。而78%中小学校长和各级电教馆馆长则认为,增强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积极派人参加培训,开展校内评课、赛课活动,以活动课的形式促进教师对知识的认可度。从培训的整体效果出发,创立效益评价指标和方法,应对教师使用情况建立具体的评定标准,为学习者提供辅工作。综合结果表明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过程中,缺乏及时高效的专家支持,电教馆和学校辅工作做的不到位,也没有建立通畅的反馈信息的通道,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相脱离,知识迁移失败。

同时,从人口学变量出发,年龄小,男性、学历高、教龄短的教师普遍表现出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使用新技术的要求强烈;培训内容采用案例教学、观摩教学和自主训练效果明显优于其他方式。从电教馆到学校,为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知识有效迁移,摈弃心理意义上的“校舍”。

3 促进应用的保障体系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级机构及学校制度建立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条件,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使硬件得到初步改善,各个电教馆建立县乡校三级管理模式,编制目标管理责任书,从而保证农远工程使用效果。在培训方面增加培训对象人数、内容,在国家投资的前提下,自筹经费扩大培训力度,加强省际间沟通交流的活动,通过确立示范学校,树立具体参照标准,引导各个学校积极主动参与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的具体实施。

调查结果表明,学科教师在外部基础条件满足的条件下,信息化教学能力要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必须借助于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良好的评价机制。52%的教师认为学校在农远工程中应用措施落实不到位,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反馈信息,遇到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得不到帮助,致使使用的积极性受挫,使学习知识长期停留在挣扎阶段。虽然各个学校在校长带领下,建立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确立促进教师教学的奖惩措施,规定多媒体设备在授课总所占的最小比例,根据各个学校具体情况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也有一定差异,只有不到5%的学校开发了校本教学模式,其中吕梁地区孝义市已经初见成效,采取了研读教材―网上索取―组织备课―课堂实施的模式,教师在新的模式下开展教学,出现了新的教学关系和结构,师生互动通过网络,集体电子备课方案出台,减少了资源重复浪费,但与实际学科整合欠缺,创新较少,网络学习环境没有完全形成,处于冲击阶段,经验仍然值得其他学校借鉴。

对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80%以上的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集中在观念的更新上,只有认识先行,从思想上接纳技术革新所带来的优越性,创设良好的保障体系,克服技术难关只是时间的问题。培训工作势在必行,从思想到技术,到后期保障体系,都可以在实际中发挥明显的作用。

四 建议及对策

1 加强信息化教学基本能力培训

由于教师所处环境不同,培训目标层次也不同,培训内容点呈梯度结构,针对不同的知识在培训过程中也应采取不同的方式,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内容如下表:

通过对操作层次内容的学习,教师基本具备了信息技术的一般能力,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了。在整合层次,教师综合运用所学技能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结合自己的学科背景和具体教学情境,使教育学理念和教学设计思路实现,达到理论与技术相结合。在创新内化阶段,培训过程只教授开发的理念和方法,分析实例,具体工作由教师在工作岗位创造性完成,并在后期过程中给予学习支持服务和技术支持。

2 开展省、县、乡三级培训模式,送教下乡

通过省、县、乡三级模式,系统地培训学科骨干教师,使他们成为各级单位的带头人,组织开展校本培训,提高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水平。校本课程开发,由参加过培训的教师承担,校长负责制,由骨干教师制定培训方案,采用培训+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山西省远程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也应依赖地方高校的参与,整合高校优秀教师力量,成立教师学习与技能发展指导小组,送教下乡,由资深培训者深入到乡级教师学习小组,针对现存的技术问题和学科教学应用存在的问题给予现场指导,建立起学习、反馈、评价的完整流程,既可以保证农远工程的全面铺开,也可以提高学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及时有效地得到反馈和指导。

3 建立区域教育资源资料库和教研网站

在组织培训过程中,根据学科教师成人化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提高培训后期保障体系的效果和针对性,充分利用教师身上潜在的资源,给他们展示无形资源的机会,开展讨论式、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教学和学习机会,受训教师之间、培训者和受训者之间进行充分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动,具体可采用建立教育资源库和教研网站两种方式实现。

教育资源库应主要包括图片、视频、音频、精品课件和电子教案等,为教师提供丰富的资源,教师可以在原有的模板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料,并建立良好的上传和下载功能渠道,也可以将自己的成果挂到网上与大家共享,资源库不断更新和改进。

网站则只要包括热点追踪专栏、不同学科教学专栏、讨论区、答疑解惑区和博客专栏。热点追踪为教师提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最新动态,不同学科教学专栏则包括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材教法、案例分析、教师随笔等板块。答疑解惑专栏主要聘请师范院校专家或特级教师对教师关注的问题进行讲解或解答。博客专栏则为教师提供展示自己教学经验和经典案例的平台,把自己教学中遇到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

通过这两种方式将优秀的资源整合到一起,为教师沟通交流提供平台,及时为学员提供技术和理论指导,及时纠正问题,及时反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落在实处,解决实践过程中制约教师发展的因素,如难以发现问题,难以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点,使得信息化教学能力长期停留在某一水平上。

4建立健全的绩效考核体系

在培训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行政调节能力,加强培训的量化管理工作,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抓好考勤与绩效考核评价标准,根据实际情况,把三级培训模式应用常规化,让广大教师充分使用设备和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同时,还要把农远工程的三种模式“天地网”和光盘教学的应用纳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考核范畴,定期和不定期开展检查与评估工作。这样可以调动起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培训的实用性,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持续提高,必须依靠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各级电教馆及高校网站开辟专门的区域,提供智力支持和培训教材及课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比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上,更多要求是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教学内容与方法最佳匹配以及团队合作和综合评价能力,在此基础上应调动本省高校师资力量,建立互助合作小组,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实地指导,解决教学过程中理论与方法及资源支撑问题,提供智力支持。

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培训高绩效水平不再停留在表面,创设组织背景下的绩效考核体系,强调评估作为一个包括社会情景、情感和认知因素的复杂过程,为中小学教师创设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文化氛围,自觉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学校领导和教师形成应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山西省在农远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多方合作交流,大力开展校本培训,既可以解决经费不足、学工矛盾等弊端,也可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发挥地方、高校和学校三级力量,切实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 王珠珠.中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持续开展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西部农村远程教育项目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05,(2):34-39.

[2] 赵兵川,张军征.影响山西省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与培训绩效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9):19-21.

[3] 王娜.河南省信贷远程教育环境下农村中小学外语教师信息化技术能力培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26-27.

教育学心理学培训范文2

关键词: 创新; 培训; 提高; 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4-0136-01

一、当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民族学校和普通学校相比,除藏语文以外,其他任何一门功课的平均成绩都远远低于普通学校,甚至个别科目的高考平均成绩一直未能突破20分,有些老师开玩笑的说:“就算学生从来没有学过数学,按照现在考试中选择题的比例猜也能猜出20分,如果没有选择题有一大部分学生可能会考零分了,看样子数学学不学都一样”,虽然这只是一句玩笑,数学也不可能放弃,但这确实也反映了民族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种问题不仅在数学教学中存在,而且也存在于其他科目中,存在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语言”。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一门知识之前首先要学习一门语言,如:“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1+1=2时,首先要用自己的语言理解什么是1;什么是+;什么是=;什么是2等知识,然后才能学习1+1=2,整个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课本的内容和进度都不允许这样做,那么只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了”,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蒙古族、朝鲜族通过多年的教学,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所以,制定和实施,适合本地区实际的教育教学改革措施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三、双语教学的现状

第一、双语教学师资匮乏,且文化水平较低。

第二、双语教师教学理念较为落后,由于崇尚传统,传统藏语教学中的死记硬背仍然是现代教学中的主要的方式,很难从传统教学中摆脱出来。

第三、双语教学辅助资料和相关信息资源匮乏,各教育单位之间相对孤立,未能进行开放、有效的资源交流和资源的共建共享。

第四、个别已经开发的信息技术资源未能与传统教学进行有机整合。

四、改变教师是改变双语教学的现状的核心

(一)创新教师培训方式,改变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技能,提高双语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历来是教育改革的最大主力。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基础,一所成功的学校,是能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学校,一名好的教师是能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教师,没有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不仅是学校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实现学校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我校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结合学校自身实际,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采取以校本培训推动教师发展,以教师发展推动学校发展,形成了师资队伍建设、资源建设、课程整合等方面的具有本校特色的管理思路和运作模式,扎扎实实开展教师教育工作,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西部地区双语教学师资的匮乏,不是表现在教师本身数量上的匮乏,而是表现在结构性缺乏和知识性缺乏,这就要求在现有教师的前提下需要创新教师培训方式,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教师培训首先要明确几点:培训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培训?通过培训要改变教师的什么?培训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培养具有现代教学理念和良好专业素养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但关键在于如何培训上,过去我们一直都在培训,但大多数的培训都只是流于形式,培训往往是以外出培训为主,培训的对象等方面没有严格的界定,培训的内容可能是双语政治,但学校排出学习的有可能是藏文、历史、地理甚至理科教师,结果对教学根本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而且费用巨大。

培训要有科学性,“教师的培训不能脱离课堂教学;教师的培训不能脱离校本教研;教师的培训不能脱离学生和教学实际。”本人认为,校本培训看注重“看”“评”“学”三个方面,“看”即观看光盘、远程教育资源和本校优秀教师的课例,从中了解优秀教师是如何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如何挖掘学生潜能;“评”看完优秀教师的课例后教研组长组织教师召开讨论会,要求每位教师发言,说出每位自己对这节课的感受、好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总结出适合本校教学方法,教育教学的理念;“学”学科组长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或一课多讲,将优秀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同集体备课结合起来,反复磨合,反复修改改进。有人说“一个老师要给学生一碗水,首先自己得有一桶水”但在信息发达得今天,也许学生需要的不止是一碗水,老师也不可能完全拥有学生需要的一桶水,所以今天的教学不是说老师交给学生多少知识的问题,而是教给学生学习知识方法的问题。明白这个道理也就知道了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是进行教师培训的核心。这一核心的掌握,不仅要学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而且要结合本校实际反复实验和研究,因此,研究所有的教师培训方式不难发现,只有校本培训,才具有学习、内化、实践的所有功能。

(二)加大双语资源建设力度、加强资源交流和资源共享

加大双语资源的建设力度首先要抓好三个方面:第一,硬件建设,第二软件建设,第三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资源的开发方面,除藏语之外,其他各科,其教学内容,教辅图片、视频、动画资料都跟普通教材资源是一样的,均可直接利用,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本校现有的师资力量,将汉语资源翻译成藏语资源,当然由于教师本身时间有限,不可能翻译所有的资源,因此,双语学校、双语教师应该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可以通过同其他兄弟学校进行联合、交流、资源互补、资源共享等方式,建立比较完善的双语教学资源建设体系。建立完善的校本资源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利用制度强化和激励两种方式促使教师参与资源建设,使教师在资源建设中感觉到如果不完成资源建设任务将会受到制度的约束,如果积极建设资源又可以得到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

(三)加大传统双语教学同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力度

这里特别强调传统教学同信息技术的整合力度,首先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要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但传统教学同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应是单纯的结合,而是要进行有机的整合。

教育学心理学培训范文3

听了本次心理健康的专题系列讲座,使我更进一步理解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听评课懂得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学活动,现今社会不仅要求我们具有健康的身体,而且需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经过这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我的收获很大。不仅学习了许多专业的心理知识,以前很多的疑问都得到了解决,我真正认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学习后的一些心得:

一、教师自己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通过一线的教学经历,深深的体会到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周边的人,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给自己充电,例如:学习做旅行家,用胶片记录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学习做美食家,在品评佳肴的同时自己也做一次大厨。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

二、经常关注特殊学生的心理辅导

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对待问题学生更应该尽心尽责,遇到问题学生怎么办呢?一定要充分利用班集体的作用,在宽松平等的班级氛围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团体辅导,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充分发挥班队活动课的集体心理辅导效应。针对特殊学生的特点,有侧重地选择团体辅导的主题。如自信心教育、青春期教育等。采用讲座法、认识法、操作法、表演法、角色扮演和行为训练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内在动机,并在活动中得到领悟。通过一系列的团体辅导活动,不仅让全体学生获得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知识,也拉近了同学间、师生间的距离,融洽了师生关系。

教育学心理学培训范文4

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英语课堂上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与想象能力,因此,学生是否对英语感兴趣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英语学习。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很好地解决了这样的一个难题,信息技术中所包含的声音、图画、文字、动画等多种功能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直观和生动的感受。这是以往的教学手段很难达到的,所以,信息技术手段的出现让英语课堂更加的生动、活泼,极大提高了英语课堂的效率。

二、利用信息技术,为英语课堂营造真实情境 新课程改革主张在学习英语时要注意语境的理解、体验和接触真实语言,并明确指出教师必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学生创造学习语言的真实语境,小学教材知识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功能可以让我们创设语境更加容易,比如教学对话时我们可以找到对话的动态演示,这样学生就不是机械地对照书本上毫无生机的文字和图片,而是能够直观地感受说话者的心情和以及所学内容所产生的语境,让学生对所学对话的理解和掌握也更加轻松。同时,我们还可以在网上找到很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在更好地帮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也让他们能够了解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拓展学生的思维水平 学习英语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英语基本素养及拓展他们的思维水平,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能够掌握英语的基本语言知识,并且能发展英语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可以初步用英语与人交流。如小学英语课本中经常出现名词复数形式和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小学生不能够像高年级学生那样去理解老师所讲的语法知识,因此我们就可以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去亲身体验感知,从而让英语知识在运用的同时得到升华,在英语学习的实践中去感悟,进而提高他们的英语语言表达水平。

教育学心理学培训范文5

关键词:羽毛球;教学训练;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一、羽毛球教学训练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就学生而言,由于其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因而需要通过合理的w育运动促进身体的健康成长。羽毛球作为众多体育运动项目中的一种,能够有效锻炼学生机体的多个部位,有助于学生达到所谓的全方位运动状态,并进入到全身心投入的高度集中的运动状态,可以帮助学生的身体成长。据相关研究发现,经常参加羽毛球锻炼的学生,其不仅身体素质较好,而且抵抗力也较强。

(二)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视角而言,羽毛球运动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而且可以改善学生的整体心理状态,尤其是在运动的过程中,由于体力过度消耗,因而需要学生依靠坚强的心理素质来支撑。[1]与此同时,在接球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灵敏性、反应力等能力要求也较高,需要学生凭借自身强大的心理素质来调节。当然更重要的是,学生如果想赢得羽毛球比赛的胜利,必须不断创新运动方式,提高击败对手的能力,增强心理的抗压能力,实现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当前我国羽毛球教学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育运动意识淡薄

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我国大部分学生都养成了“一切向成绩看齐”的思维观念,过于追求文化成绩,忽略了体育运动的价值与意义,其中就包括羽毛球运动。同时,学校教师也普遍存在不重视体育运动的现象,常常占用羽毛球课程,这对培养学生的羽毛球兴趣以及创新能力培养十分不利。

(二)教学场地较为匮乏

羽毛球项目长期以来都广受学生欢迎,不过根据实际调查显示,我国当前部分学校还未设置专业化的羽毛球教学场地,甚至一些经济条件薄弱的学校根本就没有设置羽毛球场地,而是占用足球或篮球场地。教学场地不足是阻碍羽毛球教学训练正常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大打折扣。

(三)教材内容相对乏味

多数学校在开展羽毛球教学训练时,都会根据本校的教学实际选择教学材料,并不会“一刀切”的采用材。虽然在教材版本的选用方面比较科学与客观,但却广泛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即教材内容的理论知识过多,显得十分单调与乏味,缺乏羽毛球运动应有的娱乐性与趣味性,这种情况大大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羽毛球教学训练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是强化师资队伍。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提升羽毛球教学训练的必备条件,这就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加强学校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教师队伍进行羽毛球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活动,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另一方面是强化教师自身的学习意识,利用一切机会巩固理论基础,不断提高羽毛球教学能力,增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条件[2]。

二是丰富教学手段。教师作为羽毛球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教授者与引导者,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1世纪作为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新时代,羽毛球教师应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特别是在讲授羽毛球动作、技能等课程内容时,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集声音、图像、文字等于一体的教学优势,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真实的动作示范、有趣的动作讲解等,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国家应从政策与资金方面予以学校羽毛球教学以充分的支持,同时还应鼓励社会各界加大对学校羽毛球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为学校的羽毛球教学训练的正常开展提供重要保障[3]。

总而言之,不断地创新是一切事物保持长期稳定发展的基本前提。羽毛球教学训练也是如此,只有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实现羽毛球教学训练的高质量与高成效,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技能以及综合素养。因此,采用科学合理的羽毛球教学训练举措,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未来的顺利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功能与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文哲,潘超,岳荣涛.羽毛球教学训练中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J].运动训练学,2016(25).

教育学心理学培训范文6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课程改革

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地位日渐凸显。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先锋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着全新的挑战:教学生命的重生、专业的自我重构。

由于目前我国高校还没有设立信息技术教育(学)专业,所以现在从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工作的主要是教育技术学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而这些专业很少开设有关信息技术教育学方面的课程,因此他们走上教学第一线后,唯一的优势就是专业知识扎实一些,操作技能熟练一些,而对于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规律以及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理论、特点、方法和模式等,同其他教师一样,也需要不断地摸索。因此,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势在必行。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性:首先,教师职业的对象是人,这是其他职业所不具备的;其次,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还要育人,教师不仅要完成某种看得见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第三,教师的工作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知识、智慧和人格等去影响学生,而不能仅仅依靠各种工具。也就是说,一个成熟的教师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能力,包括专业道德、专业知能、专业训练、专业发展、专业自主和专业组织等六个特征。

尽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并非是随着新课程而来的一个全新的话题,但新课程使得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必要性更为凸显,尤其是信息技术教师。新课程既给教师的自身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新课程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2.具备深厚的专业道德素养

3.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4.做研究性学习的积极参与者

5.具备不断教学反思的能力

总之,新课程标准从教学理念到教学行为,从教学方式到教学技能,从课程评价到课程资源开发,都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反思、在反思与实践的交替运动中逐渐达到驾轻就熟、不断完善的境界。

目前,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被重视的程度远不如其他与高考选拔挂钩的科目,致使学校针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培训也比较匮乏并且针对性不强。但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应该在新课程背景下,不断提升自身教育技术能力,其具体培训策略为:

一、培养健康的专业情感,正确定位自身发展

由于现行教育评价体制的影响,使得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理想不够坚定,教师自我认可度不高。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培养健康的专业情意,对所教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热忱,才能在职业中寻求到快乐和满足。对于信息技术教师,首先应树立积极的职业观,从长远的职业发展角度看待自己目前的工作状态;其次要客观地评价和认识自己,提高自我效能感;再次,克服困难,开拓进取,挖掘潜能,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信息技术教学新思路,努力促进自身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二、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形成终身学习理念

信息技术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具有紧随社会科技进步飞速发展的特性。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充分理解和认识到学科的这一特点,在平时的日常工作和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内强素质,具备终身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紧跟科技发展方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才能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胜任自身角色,为信息技术教师地位的提高创造一个良好的契机。新课程要求信息技术教师改变传统的“学科知识+教与学知识”的封闭型知识体系,转变为综合的、多层面、开放的和发展的复合型知识体系。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应善于掌握新概念,学习新理念,实践新方法,研究新问题,适应新环境,将终身学习的思想贯穿于教学生涯的始终,密切关注信息技术及其学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刷新教育理念,以求不断完善,逐步建立健全的知识结构。

三、发展全面的专业能力,一专多能

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计算机学科范围内的教学上,应着眼于利用计算机进行科学管理,指导教师利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用现代化工具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这就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应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教学设计能力、实施能力、评价能力、教学科研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

四、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全面推进课程改革

如何在有效的课堂上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发现和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首要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熟悉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同时,采用多途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不断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将信息技术教学与其它课程很好的整合起来,从而推进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总之,一个合格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的能力,是全方位、诸方面的综合能力,只有不断学习、接受新知识、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从各个方面发展自己,才能成为跨世纪所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的信息技术教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