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能训练的重点和难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能训练的重点和难点范文1
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多样体能训练,对巩固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都会起到良好作用。
一、研究目的
体育作为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是不可或缺的,学生的体能程度和体育教学过程是密不可分的。一般而言,体育教学只是单纯的“重理论、轻应用”,甚至有些学校对单一、片面的成绩考核方式来判定学生体育能力,这些都不能确实的达到教育培养的目标。只有从实处着手,增强学生的体能训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行体育教学制度的窘境。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 的安排、管理、 观察法 采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法,有效地加强运动技能,发展学生体能。
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经验,进行创新体验和练习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既掌握运动技能,又提高体能水平。如在快速跑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掌握技能的情况进行分组,对起跑慢的学生可采用各种预备姿势、突发信号的反应起动练习,对动作速度、灵敏性差的学生可采用快速站立跑、蛇形跑、快速仰卧起坐、抢绳子等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在发展体能的同时,体会到体育练习的乐趣,从而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
在教学生一项新的运动技能时,教师首先要把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讲清楚,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及时解决。如正面双手头上掷实心球的技能教学,应教会学生正确的持球技术、预备姿势和最后用力及发力后怎样维持身体的平衡。通常最后用力阶段是正面双手头上掷实心球技术的核心环节,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投掷距离的远近。在教学实践中我把掷实心球技术编成顺口溜,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后腿蹬,前腿撑,抬头、挺胸要收腹,直臂前摆把指拨,最后换腿保平衡。通过几句话把整个投掷技术贯穿在一起,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技术要点。再如,跳远的技术动作由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技术部分组成。快速的助跑和正确有力的起跳结合技术是跳远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应让学生反复体会摆腿摆臂的相互配合和摆腿时的送髋动作。摆臂要注意提肩、拔腰、向上顶头,摆腿要向前上送髋。起跳后要将起跳腿的髋、膝、踝关节充分蹬伸,起跳腾空后不忙于弯曲或向前抬起跳腿。要待身体越过抛物线最高点以后,再做放摆动腿和向前收起跳腿的动作。掌握助跑与起跳结合技术后,学生能树立信心,从而取得优秀的成绩。
体能训练的重点和难点范文2
【关键词】体育教学;扣球;技术训练
引言在排球教学中,扣球技术是有准备姿势、助跑起跳、空中击球和落地等技术环节组成。在进行正面扣球技术的训练时,根据学生综合素质的不同,采用不同教学方法,通过不断改进渗透到教学中。结合学生对扣球技术的喜欢和兴趣,在教学和训练手段上突出技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通过一些辅助练习帮助学生提高扣球质量,突出挥臂鞭打速度,加强空间感和位置感。多安排学生结合球进行练习,避免过多的徒手练习,使他们尽快得熟悉球性,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
一、掌握正确的扣球基本技术阶段
初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掌握扣球基本技术动作,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和条件反射,必须注重技术要点,不过多的强调动作细节。对症扣球技术相对分散的难点,逐一进行分解与解惑,减轻教学施教过程中的压力。
(一)扣球技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初学阶段教学重点;扣球时保持高点击球,全手掌包球、快速鞭打挥臂的动作。强调挥臂方向,动作的连贯性。选择起跳点和起跳时机,突出动作界线,熟悉动作衔接;突破空间界线,调节腾起角度;选准扣球时机,利用身体的力量完整的作用在球和落点及扣球线路上。调动学生练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动作要领。
(二)正面扣球技术难点之一
如何挥臂击球动作。讲解过程中,可形象比喻;人得躯干如同鞭杆,手臂如同鞭子,手如同辫梢。当我们发力“挥鞭”时,发力的地方不是鞭子本身,而是鞭杆。腰腹带动手臂加速挥打力量才会到鞭鞘。而作用力的顺序依次是;挺胸展腹――敞肩引臂――收腹收胸――提肩挥臂――加速小臂――屈腕下压。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重点强调鞭杆和躯干的作用,为强攻奠定扎实的基础,如果挥臂的力量和速度慢而有限,快攻尚可,强攻则受限,达不打扣球最佳效果。因此,强调学生扣球发力时,手臂放松,腰腹发力自然带动手臂甩动,可避免击球时手臂僵硬。
正面扣球技术难点之二;击球手法。初学者常用掌根击球,球不旋转,因而控制不住球的飞行路线,造成“高飞球”现象。其原因;动作技术概念不清,混淆动作技术中全手掌自然张开呈勺状包球,击打球时手指手腕推压裹腕下压不够。
(三)上步时机起跳点的选择
上步太早,易造成吊着打,太晚不过网。起跳点过前易冲网。根据上步步幅可选择适当的起跳点,调整起跳时身体重心位置,保持好人与球的位置,针对球的飞行路线下落的和下落时间掌握扣球时机,尽量高点击球,做好挥臂击球动作。
二、如何改进提高技术教学阶段
(一)提高学生对正面扣球技术动作的认知
加强学生对扣球技术动作的认知,领会技术环节,规范技术动作概念。重视讲解、示范扣球助跑与起跳的重要性。扣球质量的好坏与助跑的速度、起跳的质量是分不开的,根据因人而异的原则,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生理特征,选择助跑速度和起跳高度是不一样的。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明确助跑和起跳的重要性。让学生通过看与听两个环节,感知技术动作,体会技术动作中的不足,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答疑解惑,纠正错误动作的产生。
其次,对于扣球挥臂动作,重视挥臂流程的连贯性。动作力度的传递要一气呵成。扣球要求挥臂速度要快,时间短。但在课堂练习中,许多学生没有重视这一点,包括从助跑起跳到挥臂,连贯性不强,力度不够,爆发力不强。因此,重点强调学生注重挥臂动作的连贯性,重视从助跑到挥臂整个过程中的速度传递利用率,注意提高挥臂击球速度和力量。
最后,不要忽视扣球后的落地技术,虽然目前在教学大纲上对于排球扣球落地动作强调的比较少,但是并不代表该项动作可以被忽略不管。恰恰相反,落地动作对于初学者相当之重要,学生一般属于身体发育期,因此,身体平衡性和柔韧性都比较差,易造成技术动作之间的衔接不畅,还易造成运动损伤。
(二)加强扣球综合素质力量练习
排球运动是力量和技巧于一体的运动。扣球方面,对学生的力量、速度和多变是目前呈现的特点,不同于以往单纯的以力量为主。扣球技术和方法的训练其实是多个环节的有机体,在教学训练中可以分解练习,不管采取怎样的训练模式,必须在总体上强调三个方面的训练:基本动作要领的训练;重复动作及击球意识的训练;爆发力与体能的训练。三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力量是人体主要身体素质,也是掌握各项运动技术的基础。在教学中,可通过发展速度素质训练、上肢、腿部力量逐一分别进行训练。提高助跑速度和挥臂速度,助跑速度决定了扣球时的起高度,因为起跳是将助跑获得的水平速度通过踏跳动作转变为垂直力,使人体能够滕到空间占有有利的击球位置。而腿部爆发力决定了起跳的高度,腰部和手部的爆发力决定了击球的力量,所以要发展身体的腰腹力量、腿部力量、手臂力量来提高扣球的攻击力。
在挥臂扣球练习中,可多采用扣球手挥打树叶;对墙扔垒球或网球;连续在墙面定位扣反弹球、利用器械拉力器做快速前摆练习。由于速度素质提高较慢,所以要经常保持练习,必须根据自己个人身体素质和场地、器材等条件,通过体育教师的悉心指导。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训练。体能的训练基本上是所有运动项目都很重视的一项,扣球技术的体能训练有其特殊性,根据击球时肌肉的运用情况,必须训练发展自身腿部肌肉、腰部肌肉群力量及手臂肌肉和腕力,加强膝关节韧带肌腱坚韧性和灵活性。具体做法如负重锻炼、仰卧起坐、单杠垂悬等等。
总之,通过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与训练方法,定会增强学生对排球扣球技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排球运动》体育院校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113126
[2]彭蕾.现代排球扣球技术研究成果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1997.79(2):3438
[3]费宝峰.浅谈排球扣球技术的教学[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14(2):101102
[4]李美娜.排球扣球技术教学教法的探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8(4):7880
[5]傅绪明.谈提高排球扣球教学效果的方法和途径[J].安徽体育科技,2000(3):8283
体能训练的重点和难点范文3
摘 要: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归纳法和逻辑分析法、技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竞走运动员王丽萍备战悉尼奥运会的赛前训练过程进行深入、细致、系统的研究,对于探索女子20 km竞走项目赛前训练的特点和规律,挖掘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宝贵的实践经验,丰富我国竞走项目的训练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王丽萍;悉尼奥运会;训练特征
中图分类号:G821.3/20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12-1640-04
A Study of Training Features in Wang Liping's Preparation for Walk Race in Sydney Olympic Games
WANG Liping
(Graduate School,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By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inducing, logical analysis and technical analysis, the paper studies a Chinese elite walker
Wang Liping's training process before Sydney Olympic Games. It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e value to explore features and rules in women's 20km walk training, reveal athlete and coach's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enrich training theory of walk race.
Key words: Wang Liping; Sydney Olympic Games; training features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将竞走列为比赛项目,并于80年代迈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并一直是我国田径运动的重点项目之一。在过去的四届奥运会上取得了女子项目两金两铜的佳绩,这其中就包括2000年悉尼奥运会冠军王丽萍。为了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国争光,王丽萍及其教练员进行了长期、艰苦、细致、科学的备战,其中历时109 d的赛前训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通过对王丽萍备战悉尼奥运会的赛前训练过程进行深入、细致的系统研究,探索女子20 km竞走项目赛前训练的特点和规律,对于挖掘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宝贵的实践经验,丰富我国竞走项目的训练理论,进而为竞走及其它同项群项目的训练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竞走运动员王丽萍悉尼奥运会前109 d的赛前训练过程。
1.2 研究方法
1.2.1 数理统计法
用excel2003对相关数据归纳整理,对赛前若干阶段的训练量与强度做了统计处理,并绘制成图表。
1.2.2 归纳法和逻辑分析法
用系统的观点分析了王丽萍整个运动训练的构成要素、系统结构,分析了王丽萍竞走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执行、控制和内容等方面,归纳出王丽萍备战奥运的成功训练模式特征。
1.2.3 个案分析法
个案研究法又称案例分析法,本研究通过个案分析法,详细分析了王丽萍悉尼奥运会前的训练过程。
2 结果与分析
2.1 王丽萍赛前训练时间安排
2.1.1 赛前训练的阶段划分
考虑到奥运会比赛的重要性及其竞走项目自身的特点,王丽萍在备战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安排了长达109 d的赛前训练,主要包括高原训练前的平原训练阶段、高原训练阶段、高原训练后的平原训练阶段以及赛前一周的训练阶段等四个阶段(表1)。
从总体上看,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1) 训练时间长:总的赛前训练时间为109 d,远远长于传统意义上的赛前训练4~6周的时间安排。
2) 高原训练安排合理:在王丽萍整个赛前训练中,安排了33 d的高原训练,占据整个赛前训练时间的1/3,说明竞走项目对高原训练的重视和认可程度。
3) 各阶段安排连贯、紧凑、系统性强:
总共109 d的训练细分为高原前的平原阶段、高原训练、高原后的平原训练及赛前一周的训练四个前后连贯、层次清楚、相互衔接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和条件。
2.1.2 赛前训练课次的时间安排
在王丽萍的赛前训练中,前三个阶段的训练课全部安排在早操和下午,这是教练员和运动员多年养成的一种习惯。而在到达悉尼后的赛前一周的训练中,由于奥运会的比赛时间被安排在上午,为了让王丽萍适应比赛需要,这种习惯被打破,训练时间被安排在上午和下午。
2.2 王丽萍赛前训练内容安排
2.2.1 王丽萍赛前训练内容的整体安排
训练内容的合理性和针对性对于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培养良好的竞技状态至关重要。对于备战奥运会的高水平运动员来讲,训练内容应具有高度专项化的特征。在王丽萍的赛前训练中,这一特征体现的非常明显,无论是高原训练前的平原训练阶段,还是高原训练阶段,到最后的赛前一周的训练阶段,训练内容都非常简单、明确,就是围绕跑和专项走两个基本的内容,而且每次训练课只安排一项内容,没有交叉。其中,跑的课次与走的课次比例在不同的训练阶段略有差异(表2)。
2.2.2 王丽萍赛前技术训练安排
在备战2000年悉尼奥运会期间,为了完善王丽萍的竞走技术,保证顺利完成比赛,教练组与科研人员共同完成了对王丽萍竞走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分析结果显示:
1) 单步步长112 cm,步频205步/m,符合世界优秀竞走运动员常规参数其单步腾空时间为40
ms,符合“竞走定义”中“没有(人眼)可见的腾空”技术准确标准,证明她这种技术的时间和空间特征是合理的;
2) 单步身体重心垂直位移7 cm及单步头顶垂直位移12 cm,人眼可见头顶的上下位移,容易造成“腾空”技术犯规,建议改正这种技术动作缺点;
3) 复步最大躯干仰角3°,俯角3°,符合世界优秀竞走运动员常规参数。其复步躯干最大左偏角8°,最大右偏角9°,躯干左右偏角较大,容易造成“腾空”技术犯规,影响向前运动的动力效果,应尽快改正这一技术缺点;
4) 左支撑腿最大髋角195°,向前送髋幅度为15°;右支撑腿最大髋角200°,向前送髋幅度为20°。由于向前送髋有利于增加步长和获得向前动力,因此她的向前送髋幅度较大是其技术优点,应继续巩固、提高;
5) 单步左支撑腿膝角从触地至垂直部位达到180°的时间为120 ms;右支撑腿膝角从触地至垂直部位达到180°的时间为140 ms,符合“竞走定义”的技术标准,应继续巩固、保留这一技术优点;
6) 左支撑腿踝角变化105°~143°,踝关节蹬伸幅度38°;右支撑腿踝角变化107°~140°,踝关节蹬伸幅度33°,仍存在踝关节蹬伸幅度较小的问题,而踝关节蹬伸幅度加大有利于获得向前的动力和减小蹬地角。这是竞走重点技术动作,因此其踝关节蹬伸幅度仍需增大。
针对王丽萍的技术特点,教练组与科研人员进行了全面的沟通和交流,详细探讨和分析了在今后备战过程中,尤其是赛前训练中技术训练的重点和难点,并制定了相应的对策,特别针对容易造成犯规的一些技术缺陷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在接下来的整个赛前训练中,教练员对于王丽萍的技术要求几乎达到了苛刻的地步,每次训练课要求王丽萍按照技术标准进行训练。2000年悉尼奥运会比赛的结果也证实,这种强调技术规范的训练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多名运动员被罚,紧张激烈的竞争过程中,王丽萍始终保持着比较规范的技术,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2.2.3 王丽萍赛前体能训练安排
竞走属于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目,其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为运动员的耐力素质,具体讲是运动员的有氧耐力水平决定了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因此,竞走项目的体能训练重点为耐力训练,尤其是有氧耐力的训练。
通过分析王丽萍赛前训练计划可以看出,所有的训练内容都是以长距离跑和走构成,表3抽取了王丽萍赛前训练前三个阶段中的典型训练课,其训练内容安排都是定时或定量的长跑和长走,内容具体、精炼、针对性强,其主要目的就是发展王丽萍以有氧供能为主的有氧无氧混合供能能力,提高有氧和无氧耐力水平。
2.3 王丽萍赛前训练负荷量度安排
2.3.1 王丽萍赛前训练负荷的整体安排
负荷量度与负荷内容一起构成了训练负荷,施加于运动员机体,并产生相应的训练效果。对于赛前训练,整体上负荷量度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情况下,随着比赛的临近,负荷强度逐渐增加,负荷量逐步降低。在王丽萍备战悉尼奥运会前的赛前训练中,这一规律也体现的非常明显。
在负荷量方面,如图1所示,自2000年6月25日~9月28日,王丽萍的日训练量几乎每天都有变化,但是,整体趋势明显,即随着悉尼奥运会的临近,负荷量是逐步降低的,高原前的平原训练负荷量最高,下高原的平原训练次之,赛前一周最低。
在训练强度方面,王丽萍的训练也体现出由低到高逐步增加的整体趋势,反映强度变化的指标是其训练过程中专项走的速度。在上高原前的训练阶段,王丽萍专项走的速度一般控制在2 min5 s至2 min/400 m之间,属于中等强度;而在高原训练期间,速度逐步提高,尤其是到了高原训练后期,速度一度达到1 min47 s/400 m,但总体上速度在2 min至1 min55 s/400 m之间;回到平原后,负荷强度高低变化明显,既有2 min5 s~2 min/400 m之间的中等强度,也有1 min41 s的高强度,两者训练交替进行;在赛前一周的训练中,尽管总的负荷强度是降低,但是也出现了4 min48 s~4 min17 s/km的高强度。
2.3.2 王丽萍高原训练前平原训练阶段的负荷安排
王丽萍赛前的威海集训共持续60 d,其主要目的是为上高原做好各项准备,该阶段的负荷整体上以负荷量为主,注重量的积累,其中在6月25日至而负荷强度中等。在上高原前六周的强化训练阶段,负荷量达到了最高水平,日均负荷量为22.9 km,其中7.03~7.09、7.10~7.16的两个加量周负荷量达到了172 km和174 km,平均每天25 km左右,这种负荷量对于运动员专项有氧能力的提高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表4)。
具体到每一周的训练,其每天的负荷量度也呈现明显的节奏变化。以王丽萍上高原前前一周7月31日~8月6日的训练安排为例(表5),负荷量的变化呈现明显的波浪型趋势(图2),从负荷强度看,整体上表现为中等强度,节奏变化比较明显,既有5 min5 s-5 min/ km的中等强度,也有20 km1 h34 min14 s平均4 min42 s左右/km的接近比赛的强度。
2.3.3 王丽萍赛前高原训练阶段的负荷安排
高原训练对于提高运动员机体运输和利用氧气的能力、骨骼肌代谢能力及心肺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以有氧耐力为主的20 km竞走项目,高原训练更是优秀运动员赛前训练的重要手段。王丽萍在备战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进行了持续33 d的高原训练,其训练计划及完成情况见表6。
2.3.4 王丽萍赛前下高原训练阶段负荷安排
下高原后的平原训练对于巩固高原训练的成果,把高原训练获得的机能提高转化为比赛需要的专项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王丽萍高原训练的平原训练安排见表7。
2.3.5 王丽萍赛前一周训练阶段的负荷安排
在训练学理论中,赛前一周的训练被称为比赛周训练,它是整个赛前训练的最后一个环节,主要任务是为运动员在各个方面培养最佳竞技状态做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争最好的运动成绩。负荷量度一般为降低负荷量,保持或降低负荷强度。
王丽萍赛前一周的训练也基本体现了这一特点。赛前一周训练安排见表8。
2.4 王丽萍赛前主要生化指标监控
王丽萍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进行了系统的生理生化指标检测,为教练员安排训练计划、本人身体状况的调控和竞技状态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有关生理生化指标变化情况见图3~图8。
综上所述,王丽萍赛前的生理生化指标特征主要表现为没有较大幅度的波动,波动曲线基本上在正常范围以内,教练员随时根据生理生化指标对运动员的训练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训练特征变化曲线与生理生化特征变化曲线呈现出高度的相似性。说明教练员安排训练量与强度比较适合王丽萍的身体适应情况,训练计划制定的比较合理。
3 结 论
1) 王丽萍在备战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安排了长达109 d的赛前训练,主要包括高原训练前的平原训练阶段、高原训练阶段、高原训练后的平原训练阶段以及赛前一周的训练阶段等四个阶段。从总体上看,呈现出训练时间长、高原训练安排合理、各阶段安排连贯、紧凑,系统性强等特点;
2) 王丽萍赛前训练专项化程度高,内容简单、具体、明确,主要围绕各种距离和速度的跑和走两项内容展开;王丽萍赛前的技术训练与体能训练紧密结合,并突出技术训练的重要作用,加强科技对训练的渗透;
3) 王丽萍赛前训练坚持“减量不减强度”的训练指导思想,负荷量度表现出负荷量逐步降低,负荷强度逐渐增加的整体趋势;在高原前的平原训练阶段,整体负荷安排以负荷量为主,注重量的积累,负荷中等强度,节奏变化明显的特点;在高原训练阶段,负荷量度呈现负荷量先逐步增加,到顶峰后高低交替震荡,负荷强度逐步增加的趋势,但整体负荷水平低于平原训练阶段;在高原训练后的平原训练阶段,负荷量略高于高原训练阶段,且节奏变化明显,负荷强度保持中等水平;在赛前一周的训练阶段,整体负荷量较低,负荷强度中等,随着比赛的临近,负荷量和强度都显著降低;
4) 王丽萍赛前的生理生化指标特征主要表现为波动幅度小,波动曲线基本在正常范围以内,说明教练员负荷安排合理、科学、有效。
参考文献:
[1] 张庆文.从我国竞走队训练析耐力项群的负荷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
[2] 王林.我国高水平20 km竞走运动员技术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7).
[3] 李建臣,吴玲敏.我国优秀女子20 km竞走运动员后半程竞走技术的运动学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
[4] 王晏,周宏.第28届奥运会我国竞走运动员比赛失利的多因素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1).
[5] 乔诚.人因工程学理论在高校竞走训练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
[6] 陈亮,孙晋海.1990-2004年中外男子竞走项目发展态势及2008年成绩预测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1).
[7] 王林,李建辉.竞走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0).
[8] 王晏,周宏.第28届奥运会20 km竞走比赛中、外优秀运动员表现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9).
[9] 王林,沈信生.我国竞走备战2008北京奥运会实力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2).
[10] 孙铁民.试析影响竞走裁判员准确判罚的消极因素与防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3).
[11] 聂东风,吴玲珍,王君侠.我国男子竞走后备运动员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
[12] 李东河,申健民,王新娜,卢宝生. 对第9届全运会男子50km竞走比赛中运动员技术犯规情况的调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3).
[13] 赛庆彬.世界竞走运动(1991-1998年)发展的状况分析及展望[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4).
体能训练的重点和难点范文4
关键词:体育教学;教学质量;方法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教学方针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方面,它是训练学生运动技能,增强体质,锻炼体能,促进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都得到发展的重要基地。因此,提高体育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是贯彻教学方针,培养建设合格人才的具体体现。所以,提高体育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是我们教学工作者长时间来致力研究、探讨、努力解决的课题。根据教学实践的体会,我认为:要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首先要备好课,然后要上好课。
一、备好课
大多数人认为:上体育课很简单,用不着备课,上课时,教师安排学生运动就是了。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体育课是教授体育运动知识(主要是体育运动技术动作)和组织体能训练的课,它与其他科目一样,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要完成教学任务就一定要备好课,否则无法达到目的。那么,怎样才算备好课呢?我认为备好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明确要求,熟悉教材内容。教师要熟练掌握所教的技术动作,要熟知其动作要领;并能估计到学生练习时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及能定出行之有效的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同时也要掌握所教技术动作与前、后课的教学内容、单元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第二,结合教材、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任务、重点、难点,为解决重点、难点设计好辅练习内容,让学生顺利掌握重点,攻克难点。第三,结合教材、学生的特点,实际的场地器材,确定最佳的组织、教学方法。
二、上好课
在体育课中,学生一方面要掌握体育运动技术动作,一方面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这样,要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往往要体脑结合,既要领会技术动作,又要通过不断的身体练习来掌握技术动作和增强体质。因此,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疲劳感觉,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教学质童,所以,要认真上好体育课,使学生感到技术动作容易学,身体锻炼乐无穷,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那么,怎样上好每节体育课呢?
(一)动作讲解言简意赅、具体形象。言简意赅、具体形象的动作讲解,使学生容易抓住动作要点较快领会动作。因此,教师在讲解动作时,应突出重点和触类旁通,并尽量把一些抽象概念通过精炼的语言和恰当的比喻使之具体、生动和形象。例如。教学前滚翻动作时,使用低头、抬臂、抬臀、前移(重心)、蹬地、着垫(脑后)等词语来讲解,并把动作过程比喻成“皮球滚动”。
(二)示范动作准确、轻松优美。教师准确、轻松优美的动作示范,会使学生在大脑中留下正确的动作印象,并产生动作优美、易学的感觉和强烈的学习欲望。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一定要熟练掌握所教动作,并在上课前演练几次,确保在课中示范时做到动作准确、轻松优美,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身教,为后段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基础。
(三)组织教学的语言要富有启发性、激励性。富有启发性、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可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结合教材,采用促使学生动脑,激发学生渴望练习、积极练习的语言如:在篮球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的教学。分析动作时,教师分别请一个动作准,一个动作错误(带普遍性)的同学示范后,问:“刚才两位同学所做的动作,好在哪里,错在哪里?”在学生作出了正确的回答后,教师用鼓励的语气教学,既有效地促进学生在思考练习,在练习中思考,又使学生越练越想练积极练,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组织教学的形式、方法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竞争性。体育课教授的技术动作,大多数都是用四节课完成的;或有些是前阶段学习过现在要进一步提高动作质量的,这样,学生在一节或连续几节课都练习同样一个动作,或练习以前学过的动作,很容易出现厌烦的情绪和不认真练、不愿意练的现象。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根据教材、学生的特点、实际的器材场地,采用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竞争性的形式和方法诱导学生主动练习、积极练习。例如耐力跑练习,采用3分钟变换跑。方法是篮球场跑“区”型,每跑一圈变换一种跑姿。可采用左右侧向并步跑、左右交叉步跑,后退跑、高抬腿跑、后班跑等。这种方法由于跑姿和跑动路线的不断变化,使学生始终保持着很高的兴奋性,3分钟跑下来虽然个个都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可没有一个人叫累。
(五)合理安排课程的练习密度和运动量。一堂好的体育课应该是既能使学生较快地、较好地掌握技术动作,又能使学生有效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生长发育规律、运动的能力,合理安排课程的练习密度和运动盆。在正常条件下,准备部分脉搏应在110次/分~130次/分之间,平均120次/分,基本部分130次/分~150次/分之间,最高峰170次/分,平均140次/分左右,结束部分130次/分~90次/分,平均110次/分左右,课程的密度35%,平均脉搏124次/
体能训练的重点和难点范文5
关键词:投篮命中率,自信心,心理承受力
1.投篮命中率对比赛的影响
投篮是篮球运动中最重要的进攻技术,是比赛中唯一的得分手段。比赛中同学们运用各种技、战术的目的,都是为创造投篮机会投篮得分。保持高水准的投篮命中率是对对方防守的巨大杀伤,能够控制比赛节奏从而取得胜利。反之,进攻时全队“准星”哑火命中率下降,就会使进攻陷入僵局,只能依靠外线突破、内线强攻等艰苦的进攻手段去拖住比赛,依靠这样的进攻手段比赛很难取得胜利。例如:NBA09-10赛季总决赛第二场,凯尔特人队雷阿伦以精准的8粒三分球(破NBA总决赛记录)率队取得本场比赛的胜利;到了第三场,凯尔特人队全队外线哑火,雷阿伦更是以两记罚球勉强的了两分,虽然有加内特的内线发挥,但最终还是输掉了比赛。
2.投篮的动作分类和动作要求
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加强规范化投篮动作的教学,通过讲解和示范指出投篮动作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投篮的动作有单手和双手、原地投篮、跳起投篮以及行进间投篮,不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严格地按规范动作去教学生。
投篮的动作要求:
①站位:不管是原地投篮还是跳投,两脚间距离应该在20―40公分之间,两腿微屈,如果右手投篮,右脚脚尖应直接指向篮圈中央。②持球 :持球时手掌尽量张大,用手指和掌根部位触球,手掌心空出,另外一只手立掌扶在球的侧面,这样的持球动作才能感觉到柔和。③球出手与出手后手的跟随动作:球即将要出手时要向上抬前臂、向下压腕、食指和中指指尖拨球(使球产生旋转),球出手时手要柔和,不要猛然用力,否则会使球离手太快,动作生硬,这样命中率就会下降。
3.提高投篮命中率的方法
3.1加大投篮强度练习,确立动力定型。论文参考网。提高投篮命中率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多练习、多投篮。在练习中加强投篮的强度练习,培养和掌握投篮时的肌肉感觉是优先于一切的必备条件,再多练习的基础之上还应加大规范化投篮动作的练习,最终达到投篮动作的动力定型。
3.2提高身体的体能储备。身体机能的体能储备是完成各种技术动作的基础,对投篮命中率有明显的影响。在比赛的最后关头,如果是体能较差的队员,运动量和强度增大时,投篮动作就会变形,命中率就会明显下降。因此,应把投篮训练与身体体能训练结合起来,在一定强度下限时限数投篮训练,以便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有足够的体力保证投篮命中率。
3.3选择适当的投篮时机。适当的投篮时机,是提高投篮命中率的关键,在进攻中争取到一次好的得分机会是靠个人和全队配合来取得的,要利用捕捉到的投篮时机果断出手。如果是在贴身紧逼防守情况下,同学们要利用队友之间的相互掩护、挡拆等战术创造投篮时机进行投篮得分。有快攻机会一定要在对方防守没有形成之前进行快攻上篮得分。如果有两名或者三名防守队员盯防持球队员,一定要选者传球,寻找新的投篮时机进行投篮,不要盲目出手投篮影响命中率。
4.心理因素对投篮命中率的影响
4.1自信心对投篮命中率的影响
投篮的自信心来源于平时的投篮刻苦训练,在赛前要进行至少半小时的投篮热身,从而达到“手热”。比赛时连续投篮命中会增加运动员的投篮自信心,相反,几次出手不中之后,投篮自信心就会大大降低,即使有好的出手机会也会犹犹豫豫、缩手缩脚投不中。例如:09-10赛季NBA总决赛第二场,凯尔特人队雷阿伦三分球进了8个,手感相当的好,信心也相当的强,但是到了第三场,雷阿伦12次出手无一命中,手感和信心完全找不到了,后来输掉了比赛。由此可见,自信心队投篮的影响是相当重要。论文参考网。
4.2运动员的心理承受力对投篮命中率的影响
心理承受力是运动员在场上比赛时影响运动技能发挥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又是衡量运动员运动能力的重要指标。在比赛的关键时刻,运动员的心理承受力程度会决定做动作的协调性、稳定性,从而间接影响投篮的命中率。我们会在电视转播中经常看到,运动员在罚球时,尤其是在客场发球时观众站在篮板后面手中挥舞白色胶棒,口中还发出各种干扰的声音去影响罚球队员的心理承受力和技术发挥,从而影响其罚球命中率。
4.3运动员情绪对投篮命中率的影响
人的情绪会直接影响人的心理活动,更会影响人的言行举止。论文参考网。运动员在赛场上的情绪也同样会影响其运动技能的发挥。良好的情绪以及积极的心态会使运动员发挥出高水准的竞技状态,投篮时会集中精力完成投篮动作,并且会有较高的投篮命中率。相反,烦躁的情绪会直接影响运动员的心理,更会影响远动员在场上的发挥。在乔丹时期的公牛队队员罗德曼在比赛中会经常激怒犹他爵士队队员马龙,使其情绪失控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举动,而得到裁判的判罚,情绪烦躁的马龙投篮时就会动作变形,影响其投篮命中率。
5.结束语
同学们要想成为真正的“神投手”,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掌握正确的投篮方法多练、多投篮,在训练场上的汗水与赛场上的投篮命中率成正比。穷人可以从别人那里得到财富而变成富人,但球星只能靠自己的不懈能力与勤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参考文献
[1]杨海平.影响投篮准确性的因素及感知觉对篮球运动的重要作用[J].肇庆学院学报,2004,(05).
[2]牟洪财,高庆春.对减缓学生在比赛时罚篮心理过度紧张的探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02).
[3]马毅,齐春燕.篮球运动员不同运动负荷状态下投篮准确性变化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02).
[4]翟强,郭大海.不同疲劳程度对投篮命中率感觉能力影响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04).
[5]赵春琪.对两组提高投篮命中率训练方法的比较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03).
体能训练的重点和难点范文6
在高中篮球模块教学中,体育教师必须根据篮球运动的特点,结合学生参与篮球运动需要,把学习篮球运动基本运动知识、技能与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感情,以及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团结精神、合作能力等良好的品质结合起来,把学生吸引到篮球课堂教学当中来,发挥篮球模块教学的教育作用。
一、根据学生的篮球技能水平进行准确的教学分组
参与篮球模块教学的学生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组建起来的,这就决定了学生篮球运动水平的差异。在进行篮球模块教学之前对学生的篮球运动水平进行准确的分组定位非常必要,否则会影响后续的教学进度和效果。第一,教师可以通过确立几项篮球基本功的测试,根据教师人数合理地分成几个教学班,把篮球技能水平接近的学生尽可能地分到一个教学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增减和升降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二,同一个教学班内,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能力分成不同的教学组,不同的教学组之间建立合理的流动机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样一来,尽可能地避免在篮球技能教学过程中,水平高的学生不想学、水平低的学生学不会的尴尬局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能力和效果。
二、突出篮球基本技术和组合技术的教学
在高中篮球模块教学中,学生往往热衷于参加篮球比赛,不愿意学习篮球运动的基本技术、技能,有的教师也是投其所好,忽视减少篮球基本技能的教学内容,压缩篮球基本技能的教学练习时间,留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篮球比赛时间。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第一,篮球运动的运球、传接球、投篮、防守移动、抢断等技术是篮球运动的基本技术及其组合技术,这些基本的技术是应对复杂篮球比赛环节的基础,缺乏过硬的篮球篮球基本功很难应付复杂的篮球运动场面;第二,篮球扎实的基本技术是通过大量的简单练习实现的,过早、过多地参加篮球比赛,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基本功练习,不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基本技术,阻碍了学生的篮球运动水平提高;第三,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习惯和情感随着学生的篮球技能提高而增长,学生没有掌握足够熟练的基本技能会降低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热情,不利于培训学生的运动习惯;第四,缺乏熟练的篮球基本功作保证,学生在篮球比赛中往往不能正确、准确的运用篮球的基本技术,减弱了篮球运动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配合、团结协作的能力。所以,作为体育教师在高中篮球模块教学过程中,注重基本技术的组合教学、应用教学,篮球基本功的练习要贯穿在整个模块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把新授教学内容、复习巩固提高的内容合理地分配到每堂课教学当中去。引导学生对篮球基本技术实用价值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提高在复杂条件和对抗环境下动作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
三、注重学生在篮球运动中相互配合、战术运用能力的培养
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运动形式,要通过相互配合和合理战术的运用最大化地发挥个人篮球运动的优势和能力,单凭一个人很难取得篮球运动的胜利。队员之间相互的配合能力和技战术的运用能力是通过长期的练习培养出来的,作为高中学生有能力理解相互配合的重要性,体育教师在篮球教学中要摒弃只传授篮球基本功、忽视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和战术运用能力培养的做法,要把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能力和战术运用能力安排在素质练习、基本技术的教学、基本技术的巩固提高以及篮球教学比赛的各个过程中。可以采用分组、分层、自由组合等形式,让学生体验互相配合成功的感受,提高团结协作能力,感受篮球运动相互配合成功的乐趣,提高学生的相互配合和战术运用能力。
四、教师应注重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是实现传授知识和教育功能的基础,每次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对最后的教学效果影响非常大。目前,篮球模块教学的教材基本都是提纲性的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选择的自非常大,这就要求教师更要认真选择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安排到每次课当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探讨是教育过程中永恒的主题。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研究和使用先进、高效的教学方法的过程。体育教师通过科学、合理教学方法的运用,把正确的篮球技术传授给学生,把健康的价值观传授给学生,把良好的品质灌输给学生,真正实现学习篮球技能,锻炼身体,娱乐身心,培养、塑造良好的品格,实现篮球运动的教育功能,消除学生参与篮球运动就是随便玩玩的想法。
第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体现篮球运动的特点和高中学生教育的规律。篮球基本技术是篮球运动的基础,体能是篮球运动的保证,这两项内容要始终贯穿在教学的每个阶段。在安排篮球模块教学内容的同时,要考虑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充分实现篮球教学的教育功能。第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体现实效性和灵活多变的特点。教师通过备课要抓住要点,抓住技术动作的核心。教学方法的运用要灵活,不能墨守成规,让学生失去新鲜感。第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体现区别对待和有针对性。每个学生的水平不一样,学习能力不一样,教学内容的难点、重点不同,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组织过程中要体现出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力争做到个体或不同组别的区别对待,能针对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设计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第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体现篮球运动的对抗性、竞争性和趣味性。高中学生参加篮球运动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的,如果教师一味地学习篮球基础技术、战术、训练体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选择单调枯燥,肯定会影响学生参加篮球运动的兴趣,抹杀学生对篮球运动的爱好。
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时,要充分体现篮球运动的对抗性、竞争性,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教学组织过程的灵活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与学的过程,更加喜爱篮球运动。
五、篮球模块教学过程要注重各种形式的篮球比赛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