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范文1

本世纪以来,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推动了物质文明和进步。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开发不合理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地威胁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在这种形势下,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历程,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能够协调发展的道路,这就是本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一般地说,可持续发展包括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其中,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五个方面的综合协调。这就是说,加快经济发展决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2.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

我国一贯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了今后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行动指南——《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

3.关于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点教育的建议

我国中学生物教学,历来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学大纲(试用)》在“教学目的要求”中明确要求学生“热爱大自然,认识保护自然资源、控制人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中明确要求学生“初步认识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生态平衡、控制人口和保护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写入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多个知识点。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编写的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在植物、动物等部分十分注意渗透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笔者认为,中学生物教学有必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

第一,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学大纲和普通高中生物教学大纲分别是在1992年和1995年编订的,尽管上述大纲都十分重视和强调保护生态环境教育,但是由于可持续发展这一提法在当时尚未见诸报刊,所以上述大纲自然无法提到这一概念。根据新的形势,在修订教学大纲时,建议在前言的适当部分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使所有的生物课教师都能够从生物学科的特点出发,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乃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中学生物教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任,从而更加重视开展生态学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的教学。

第二,在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修订时,建议在原有基础上,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渗透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在编写的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已努力把大纲的精神和规定,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点及其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绪论、生物与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章节中。这样可使学生从更高的层面、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物科学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国家各行业的建设乃至子孙后代的生活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从而更加自觉地学好生物课。

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范文2

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的主要措施

刘瑞敏

(河北省围场县塞罕坝机械林场 河北省承德市 068450)

 

摘要:天然林资源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它的难再生性,资源一旦被破坏,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恢复的,即使恢复需要花费的经济代价和时间代价也是巨大的。本文则主要对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的意义和相关措施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资源;天然林;保护措施

    为了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以及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在 1998 年开始在全国全面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1]。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对天然林资源的保护,保护包括对天然林资源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合理的使用天然林资源,让它在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之间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天然林资源的保护进行阐述:

一、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对天然林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首先就是对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天然林的数量、质量以及分布方面。对天然林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可以对水土流失的现象进行很好的控制,有利于保护水资源。我国天然林资源分布的地带大部分都在大江大河源头和重要山脉核心地带等重点地区,所以,对天然林进行有效的保护,对于保护这些地带的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等有着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荒漠化、温室效应等现象都和天然林资源的丰富与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2有利于促进天然林的可持续经营和林区的经济发展

    我国一直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天然林资源的保护上也是同样的道理,在天然林的保护上实现可持续经营,对于现在我们社会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得以解决。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减少对天然林的开采量,从而给天然林资源以休养生息的时间和机会[2]。

二、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的相关措施

2.1 法律措施

    想要真正实现我国天然林资源的保护,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通过对法律法规的健全,实现对天然林资源保护的法律途径,从而在现实意义上实现保护天然林资源的目标,促进天然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的自然环境日益恶化,各种资源的短缺等现象,都对我们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地威胁,要想真正达到维护生态的效果,依法治林是保护天然林资源的根本道路,也是必须要实行的道路,应该把保护天然林资源的相关法律法规归纳到我国现在已有的相关法律体系当中,让人们意识到浪费和破坏天然林资源的严重后果,从而实现保护天然林资源的目的。从国家层面来看,应尽快出台《天然林保护条例》,明确保护方针,确定保护原则,根据林木权属,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责,切实落实保护措施和主体。从地方层面来看,应切实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以林业保护为抓手,更好地实现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3]。

2.2 让全民参与到保护天然林的行列当中

    在我国,因为自然资源灾害造成的破坏事例已经有很多了,比如1998年的长江等地区的洪水,这就是由于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无限制利用,乱砍乱伐,造成了大面积严重的水土流失,形成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而且,随着我们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劣,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等,都在警告着我们保护自然的重要性的紧迫性。但是,真正实现天然林资源的保护不是政府的任务,也不是某个个人或公司的任务,而是全民的任务,只有让全民达成共识,都参与到保护自然资源的行列当中,才能真正的实现天然林资源的保护。首先,就是政府部门对于天然林资源保护的相关内容要进行大力的宣传,包括天然林资源的作用以及天然林资源遭到破坏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加大宣传让公众知道目前我国天然林资源的真实现状和我们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让公众意识到,只靠天然林资源保护的相关工作人员是不可能完成这么巨大的任务的,让公众意识到全民参与的重要性。其次,就是从事该保护工作的工作人员要扩大保护天然林资源带头人的队伍,主要是对于保护天然林资源志愿者队伍的扩充。最后,就是上文提到的,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3 要建立和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十二五”规划纲要对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了专节论述,重点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过程当中,重要的是要实现主体之间的一种平等的补偿。随着补偿机制的不断深入,可以进而建立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同时还可以寻求一些更合适的其他的补偿机制。建立合适的、完善的补偿机制,能够更大程度上调动对保护天然林资源有热情的经营者,能够更加的提高他们造林、育林的积极性,通过建立良好的生态补偿机制,能够减少天然林资源的破坏量[4]。

总结:

总而言之,现在我国的环境问题是非常严峻的,我们一定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个问题,从而展开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天然林资源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直接关系我国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一定要采取包括法律措施、全民参与、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等措施,实现对我国天然林资源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姚茹峰,李坤.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作的有效实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2).

[2]韩克建.浅谈林业站在保护天然林资源中的工作方法[J].科技探索,2013(7).

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环境法;美国;形成;发展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8-0189-02

1 引言

任何一个部门法律的发展和完善都是依整个国家各方面的发展为依托的。 美国环境法作为当代世界环境立法领域相对比较完善的部分,纵观其发展历程,也是由美国国内一系列的因素逐步促成的。

从早期移民时代到19世纪后期,美国公众和政府对待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态度主要是开发、利用而不顾其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这些开发利用迅速地剥夺和毁灭了北美的原始风貌,引起了较严重的环境和生态问题。这个时期造成该问题的原因和背景相对复杂,有最开始的移民过来的基于生存的需要、有的影响,比如基督教视原始土地为“遭诅咒”的土地[1],也成为大量过度破坏性地开发原始荒野的依据。有官方政策的影响,也有对自然生态规律的无知的促使。直到20世纪初期,早先美国人对北美大陆自然资源的破坏开发开始显露其恶果,环境问题才开始引起美国政府和民众的担忧。

2 促进环境法的因素

2.1 科学技术的发展

美国人对北美大陆进行开发时并不曾知晓生态规律,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生态科学的发展,使得美国国民开始意识到生态系统的循环规律,逐步对生态系统有了比较系统的认知。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改变自己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和方式。现代科学理论的新发展为人类认识自然提供新的手段,使得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正确地清楚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这种由科技带来的认识上的提高直接促成了后来美国政府和公众对生态环境认识上的改变,为后来美国政府制定相应的环境法律法规奠定了意识层面的基础。

不可忽视的方面也包括科学技术在改善环境质量方面所起的作用,改变生产技术对消除大部分的环境污染具有根本性的作用。生产技术的改变不仅指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的改变,而且指产品运转于其中的大系统的改变,例如,以公共运输系统取代私人小汽车系统,既提高运输效率又减轻环境污染。

人类选择的生产技术决定和支配自然的状况,但是人类对生产技术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经济利益,其中主要是企业的利润所决定的。这也就决定了科学技术在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方面的局限性。而且在谈到科学技术时也不得不提到科技在促成环境法的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负面影响。科技发展带来的更先进的技术造成的对自然生态系统更剧烈的破坏,先进科技生产出来的自然界根本无法降解的化学合成物,对生态系统造成了难以恢复的破坏。

2.2 环境道德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美国关于环境的社会舆论的走向转变到崇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保护环境,一种新的环境道德逐渐树立起来,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当一种观念为很多人接受并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的时候,这种观念就更容易被社会的其他人接受。

这期间经历了许多的斗争,包括最开始的缪尔和赛尔拉俱乐部发起的第一次保存荒野的斗争,争取保存加州境内的原始山谷――约赛米特山谷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最终实质上是一场自然保存主义同功利自然保护主义之间的斗争。当时的森林署长平切特1913年在众议院公共土地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的证词中阐述了其功利主义的自然资源保护政策:整个自然资源保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利用,是把每一寸土地和它的资源投入使用,使之为大多数人服务。1970年4月22日,首次地球纪念日活动激起的持续至今的群众性环保组织,在美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中也起着巨大的作用。这些斗争和活动的上演,一步步促使了美国公众环境道德的转变,在立法层面上的体现就是美国环境法的指导思想的转变。美国早期的关于保护自然资源的于1872年通过的《黄石国家公园法》,该法是联邦保护自然资源的政策和法的起源。立法者当初并没有意识到保护自然生态的重要性,立法意图原本是防止私人获取或利用该地区的间歇泉、温泉、瀑布等自然奇观,促使国会制定该法的原因是经济的,而不是环境的因素。包括森林法在内的等原本早期的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都未把保护自然资源的环境和生态学价值作为其宗旨,而国会也不过是企图以这些法律来协调国家当前经济发展需求和长远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出于经济的考虑。

但是新的环境道德的出现直接促使了美国公众环保意识的转变,立法层面的体现就是美国环境政策法等法律指导思想和立法宗旨也出现转变。开始侧重于纯粹的环境保护,而不单是为了经济的发展。

2.3 环境政策的转变

美国政府对待环境问题的政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环境道德的转变也开始做出了一系列的转变。由早期的鼓励大规模过渡性开发荒野、森林到后来的保护性政策,在立法层面上都有所体现。美国环境政策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政策的导向和总统有直接的联系。从富兰克林•罗斯福时代美国政策体现出的强烈的支持环保的色彩,到里根总统时期对环境保护经费支出的大幅削减,使得美国的环境政策体现出相对不稳定性。从长期来看,美国环境政策的走向与本国的经济状况有直接的联系,经济发展迅速时期就比较注重环境保护,但是在经济发展低缓期就削减环保支出。但是相对来说,整个环境政策的趋势还是趋向于慢慢向环境保护侧重。政府的政策导向肯定会在立法层面有所体现。

而且环境政策是由政府的行政机关来具体实施的,美国的政治体制也决定了政策执行的广泛性和有效性。

2.4 环保团体的发展

1892年缪尔创立的塞尔拉俱乐部,后来越来越多的环保团体相继出现,对美国环保事业的促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这些环境保护团体发起的环境公益诉讼,比如1965年的保护哈德逊河案件,开创了美国公民环保团体先河;1972年,赛尔拉俱乐部联邦环保局,指控某些州的含有允许空气质量降级内容的实施方案和决定违反联邦清洁空气法,这项诉讼直接导致了国会在《清洁空气法》中增补一项关于“防止空气质量严重恶化”的规定;以及包括一些环保团体在公众场合举行宣讲会、展览等活动;环保团体的成员为公众提供的免费咨询业务、以及大的环保团体在议会进行的游说活动,等等,都有力地促进了联邦和州的环境立法的发展。

2.5 政治体制的保障

众所周知,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为其司法的独立提供了近乎完美的保障。而美国判例法制度也为普通公众能够影响立法进程提供了巨大的空间。美国公民环境诉讼制度正是如此。普通公民诉的环境权受到影响可以从过诉讼的渠道得到很好的解决,而不必去考虑强大的行政权力的干涉。法院从原先对环境公民诉讼原告资格的严格限制到逐步放宽无形之中有力促进了美国环境法的完善,尤其是一些典型的案例对后来环境公民诉讼的完善更是不可低估。

美国国家体制在环境保护领域的优势还可以体现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上。美国在1969年颁布的《国家环境政策法》在世界范围内开创性地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通过对政府行政行为加入“环境保护因素”的考察等一系列规则制度的改变,使得在全国无论是联邦政府还是各州政府的行政行为都最大程度地履行了环境保护的义务。制度贯彻得如此彻底是和其国家体制密切相关的。

3 结语

综上,美国环境法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和完善的过程,期间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甚至还包括一些经济制度和政治体制等因素的影响。但是以上5个方面是我在阅读《美国环境法》概论这本书时初步整理出来的相对比较重要的几方面。当然,这些方面在促进美国环境法的形成和发展方面还存在很多缺陷,仍然需要靠不断的发展来完善。

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范文4

绿色管理是近年来管理学界的热门话题。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地球上发生了一系列恶性生态事件,从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到核泄漏、瘦肉精事件、疯牛病、苏丹红、漏油污染、三聚氰胺、有毒气体泄漏等,这些不仅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同时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人类不得不思考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和家园? 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们意识到绿色产品有利于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 绿色浪潮开始席卷全球,消费者追求绿色产品,企业推行绿色管理,绿色思想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影响反映在企业管理上,就是企业的绿色化管理。

时至今日,绿色管理的推行已经有了二十余年,其成效如何呢?在2012年北京的一次新闻会上,一位11岁的小记者语出惊人:“请问我们的食品为什么那么不安全?”。武汉一位大学教授曾经作了长达6年关于“城市餐厨垃圾的加工与应用”的调查,结果发现国内地沟油每年利润高达15-20亿,结论是“你肯定吃过地沟油”。还有某些药企,用工业明胶制成胶囊,九大药企被检出药品含铬量严重超标,最高含量超高90余倍。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不禁令人们思考,如何在企业真正推行“绿色管理”?又如何监督绿色管理的实施?

一、 企业绿色管理内涵

企业绿色管理指将环保观念融入企业管理中,从企业管理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考虑环保要求。包括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从原材料到生产过程,从产品生产到回收处理,都要绿色化,无污染。

绿色管理是一个综合观念,是生态环保理念与社会观念的综合,其基础是绿色产品和绿色产业,随着全球绿色浪潮的兴起,绿色标准在全球具有一致性。

二、 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实施绿色化管理,不仅符合社会发展潮流,而且符合消费者利益,有利于企业生存和发展。企业实施绿色管理是一个双赢策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健康和环境为代价。过去,一些企业呈现粗放式经营,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非法排放污水废气污染了环境,以致于一些湖泊死鱼飘浮,出现癌症村等恶性环境污染。企业绿色化管理,不仅有利于保护生态资源,而且有益于社会长远发展。

2.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的提高。开办一家企业,需要经过工商管理部门批准,需要符合法律规定的生产环境和污染排放标准。也就是说,企业的存在是以履行社会义务为前提。而实施绿色管理,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社会信誉,获得更多消费者的信任,增强产品竞争力,从长远看得到更多社会回报和利润。

3.符合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发展潮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人类健康意识的觉醒,绿色思潮在全球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浪潮。人们购买绿色食品,宣传绿色消费,当企业管理者认识到绿色发展趋势,抓住这股潮流带来的机会,研究消费者心理,及时开展绿色管理,开发绿色产品,必将给企业带来新的生机。

三、 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四个阶段

根据史蒂芬・罗宾斯的研究,企业绿色化分为四个阶段,第一种是法律方式, 这样的企业仅仅遵循法律法规的要求,比如在废气污水的排放上不污染环境,不违背法律,在防止污染和保护环境上承担法律规定的责任,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社会义务,企业必须遵循法律规定的最低限度要求。

第二个阶段是市场方式。指组织响应客户的需求,对产品制造做出有利于生态保护的改进。如生态农场种植无污染食品,公司生产低噪音割草机满足客户需求;再比如农民希望使用含化学制剂少的除草剂,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如果某公司能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出无污染除草剂,满足客户需求,就是市场方式。比起法律方式,市场方式对组织的绿色化管理有进一步发展。

第三个阶段是利益相关群体方式。该方式下组织不仅要考虑客户需求,还要考虑利益相关者包括员工、供应商和社区等群体的需求。当组织从环保的角度改进生产工序,这是考虑了员工利益, 对产品设计和生产进行环保规划,是满足社会和社区对环保的需求,市场方式和利益相关群体方式都属于社会响应,也就是对社会的需求做出积极的回应。

第四个阶段,企业成为环境的积极保护者,寻求保护自然资源途径,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比如一家企业进行废物回收利用,变废为宝,生产有益社会的产品;或者对地沟油进行分解,转化为机动车燃油原料。还有利用纯天然原材料生产清洁用品等。这类零污染是企业绿色化管理的最高层次。

四、 企业绿色管理的主要内容

企业的绿色管理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倡导绿色经营理念,树立绿色价值观。

价值观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指导思想,是现代企业文化的核心。树立绿色价值观,指企业注重生态保护的经营理念,对产品研发、生产、包装、营销实行绿色管理,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企业长远发展的一项战略。为此,企业要树立绿色企业文化,倡导绿色经营理念,培养员工环保意识,使企业的发展与环保及社会的发展相协调,把生产绿色产品作为企业提高经济利益的途径。

(2) 应用绿色技术,开发绿色产品。

绿色管理的核心是实施绿色技术,绿色技术指企业采用节能、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绿色技术分为污染预防技术和终端处理技术。污染预防重在源头的预防,如企业采用新技术处理或避免生产过程中废气污水的排放。比如用风能、太阳能发电的零辐射企业就是一个例子。终端处理是对生产废弃物进行隔离、焚烧等处理,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包括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绿色技术是建设绿色企业的关键,通过生产中寻找解决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的方法和技术,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增强绿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绿色产品是应用绿色技术的成果。绿色产品包括纯天然物品及其加工品,比如棉、麻、丝绸和竹炭制成的自然生态服装,使用绿色产品对人体是安全健康的,对环境是无损害的。绿色产品的开发包括绿色品牌、绿色包装、绿色服务和绿色信誉等。绿色产品的开发过程是企业履行环保的关键。产品生产过程及其本身是节能、低污染、无毒、可再生和可回收的。绿色产品进入市场需要通过认证获得“绿色标志”,1995年我国推出无公害绿色食品389种,在工业领域有“无铅汽油”等35个产品获得绿色标志。我国绿色产品的开发还有很大的潜在市场。绿色产品促使公众的消费观念和经营意识发生了改变,一方面企业要加强绿色产品科技研发和宣传,同时需提高消费者环保和安全意识,消费者以购买绿色产品为时尚,只要是好的绿色产品,一定能得到消费者的青睐。

(3)树立绿色品牌观念,开展绿色营销。

由于绿色消费观念的盛行,绿色市场急剧扩大。企业应注重打造绿色品牌,以获取市场竞争优势。打造绿色品牌,首先从设计绿色产品开始。绿色设计不同于传统设计,绿色设计在产品构思阶段就把降低能耗、便于回收再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与产品质量、性能看作同等重要的设计指标,并确保在生产中能够有效节能和防污,符合消费者需求,同时给企业带来收益回报。

绿色营销指企业以环保的绿色理念为指导,在市场调研、产品研发、价格制定和促销等营销过程中,重视生态平衡,建立绿色运行机制,使企业的发展与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相一致。售后还应考虑废弃物回收和处理,减少环境污染。如丰田汽车公司曾经实行绿色营销,由于汽车尾气给环境带来污染,每卖出一部车,就在当地路边种一棵绿色的树,路边整齐的绿化带记录了其销售的业绩,和对环保的贡献。

五、 如何监督企业的绿色管理

企业实施绿色管理,应用绿色技术,开发绿色产品需要资金投入,从短期看,这可能会提高企业成本,降低利润, 但是从长远看,会给企业发展带来更多社会回报。罗宾斯曾经对五家遵守道德与社会责任的证券基金进行调查,发现其业绩与其它基金持平。近年来很多企业实行绿色管理,注重环保生产理念,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出现的一个问题是,有的企业打着绿色旗号,却实施危害环境的行为,比如开采煤炭需要大量用水,一些能源企业在内蒙草原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水资源短缺,无法正常出水,有的化工企业严重污染地下水资源。还有企业废气排放,造成PM大气污染显著上升。这些被称为是漂绿行为。很多企业有严格的道德管理规范,宣称对顾客负责,但是漂绿行为依然发生。如何防止企业漂绿行为的发生?如何监督企业绿色管理的实施?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要想保护环境,造福子孙后代,必须建立完善的相关环境保护法律,通过法律的强制性作用,促进环保工作顺利开展。

2.加强对绿色产品监管体系。从技术上提高绿色食品的生产和质量监测手段。强化对绿色食品的管理规定和监督检查。对食品安全实现全程化管理,从原材料到加工过程,以及最终产品的监督检查,代替传统的只重视成品的检查。避免出现挂牛头卖马肉的现象。

3.社会、媒体对企业绿色管理的监督。2011年我国出现了大学生创办的 “掷出窗外” 民间食品安全网络,公布了全国各地各种食品抽检的问题,提醒人们关注食品安全。我们也期待国家专业权威机构定期绿色食品、不安全食品的消息,建立官方绿色食品网站,实行“产品质量状况报告制度”,定期公布问题产品预警信息。企业可通过网站主动报告实行绿色管理的状况。比如国际上有全球报告组织GRI(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该组织制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准则,在GRI网站上了全球800多个组织自愿报告它们为促进生态平衡和环保所作的努力。

4.采用ISO14000环境标准体系。这是国际标准组织(ISO)制定的环境管理标准。该标准是非强制性的,采用该标准的企业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并通过开发全面的环境管理系统,来遵守该准则。

5.将企业的绿色行为列入对百强企业排名的依据。将企业绿色管理作为一个重要权重系数来评价百强企业排名,以此促进企业的绿色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2月

[2]史蒂芬・罗宾斯,《管理学》,第九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

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生态文明;紧迫性;制度;途径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只用几十年时间就实现了大多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几百年才取得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几百年逐步显露的问题,在我国也被压缩到几十年的时间里集中显现。一方面,工厂林立,经济繁荣;另一方面,生态灾难已经步步逼近。面对严峻形势,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

1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所谓生态文明,就是指以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为主旨,追求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关系协同进化,以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一种文化伦理形态。它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更高级的文明形态。

这一概念的出现,是基于工业文明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巨大灾害。在工业文明发展的过程中,自然资源遭受到了掠夺式的开发,同时也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恩格斯早在1876年《自然辩证法》中就曾精辟地指出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但走的是传统的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之路,“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之路,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的资源和环境却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一方面,是GDP数据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则是大气、江河海洋、土壤土质的大面积恶化。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不仅GDP增长的成果都将被吞噬,而且将影响到当下和未来公众的基本生存权。

面对这种严峻形势,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十则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列入“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并强调,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一系列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 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生态挑战和资源环境制约,生态文明的建设刻不容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资源约束趋紧

资源约束趋紧主要体现在人口与资源的矛盾上。众所周知,我国的人口和资源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一是人口多。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除港澳台外总人口为13.39亿人,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我国资源环境也因此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人口越多,需要的能源也越多,开采也越多,这都会直接影响动植物生存、气候变化和地质灾害。二是资源有限。当今中国地大而物不博,石油储量仅占世界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中国各类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不同程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有限的资源难以支撑今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但与此同时,我国长期以来采取的是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高增长、能源高消耗,且资源利用率较低。统计数据显示,在粗放式发展阶段,我国每创造1万美元价值所需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是美国的近6倍,比印度还多3倍。因此,这种高消耗,低效率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未来能源消费还将大幅增长,资源约束的矛盾也会更加突出。

2.2 环境污染严重

根据《中国环境经济核算报告》,我国每年因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代价已接近1万亿元,并且这一数字还在逐年升高。当前我国比较突出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土地污染,其中最为受老百姓关注的就是空气污染问题。

随着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进程,我国近年来大气污染问题凸显,特别是2012年年底以来在中国大范围内出现的笼罩时间长、浓度高的雾霾,给国民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据统计,2013年我国雾霾污染范围已涉及到了17个省市自治区共约四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影响人口约6亿。

以当前用于衡量空气污染最主要的一个指标PM2.5为例,中国是受此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耶鲁大学编撰的环境表现指数最新数据,中国在132个国家的空气质量排行中名列第128位,倒数第5,仅好于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和印度四国。为此,2013年9月10日,国务院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在5年内,中国将投入1.7万亿进行大气污染治理。

2.3 生态系统退化

生态系统的退化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其中,当前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已占到国土总面积的1/3以上,而荒漠化土地面积也已经占到国土面积的1/4以上。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可以看到,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生态挑战是全方位的,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接近生态危机。而生态危机比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更大,金融危机持续时间不会很长,经济萧条了可以再次繁荣,但生态危机的危害却是几年、十几年,甚至上百年都很难逆转的。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既事关发展方式,又事关人民福祉。无论是着眼于当前环境恶化的现实,还是着眼于中国经济长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都必须并且加快站在更高的层面来统筹发展经济和环境治理的问题。

3 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在谈到我国未来发展的时候,曾经说道:“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里,金山银山是指我国的经济发展,而绿水青山显然就是生态环境。这也就是说,我们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谋求经济的发展。

3.1 转变发展理念

发展经济的目的,不是仅仅追求GDP总量的增长,而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提高老百姓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但改革开放后相当一段时期,我们以经济增长论成败,GDP就是政绩,政府考核也是以GDP为主要标准。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我们需要树立绿色GDP观念。

所谓绿色GDP,是指用于衡量一个地区扣除了自然资产、资源环境损失之后新创造的真实的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这才是一种新的真实的经济核算标准。所以说,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条,我们需要转变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而非经济增长的速度。

3.2 健全生态制度

生态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准备和基本保障。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这里面主要包括: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用途管制制度、生态保护红线、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赔偿制度。通过制度约束,做到在源头上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严防”;在经济发展和开发的过程中“严管”;对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后果要“严惩”。

1.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这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的基础性制度。自然资源产权不清晰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资源的掠夺性使用。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就是为明确环境、生态等公共自然资源系统的“主人”,赋予其保护自然资源的动力,让其使用这些自然资源获得利益的同时,承担起保护自然资源的责任,解决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问题,进而增加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2.健全用途管制制度

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制度是国家对国土空间内的自然资源按照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等用途或功能进行监管,表明一定国土空间里自然资源无论所有者是谁,都要按照用途管制规则进行开发,不能随意改变用途。我国已经建立了严格的耕地用途管理制度,但对国土范围内的一些水域、林地、海域、滩涂等生态空间还没有完全实现用途管理,致使一些地方用光占地指标后,就转向开发山地、林地、湿地湖泊等。同志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因此,我们要按照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原则,建立覆盖全部国土空间的用途管理制度,并且有必要由一个部门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的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不能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

3.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红线可以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红线、生态功能区红线和人居环境重大屏障红线。其中,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红线,是为保护的物种(包括动物、植物)提供最小生存面积(如大熊猫保护区);生态功能区红线,包括水源涵养区、防风固沙区等等;人居环境重大屏障红线,是指为人居环境比如城市提供的生态屏障。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把所有的自然资源全部用来搞开发建设,生态脆弱的地方就要保护起来,比如设立国家公园等等。此外,三中全会还提出,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区取消GDP考核。

4.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就是要坚持谁使用资源谁付费和谁破坏生态谁付费的原则,以及谁从中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推行环境税和资源税。比如各类矿产资源,这是地球给人类的共有资产,是属于国家统一管理的资产,必须要有偿利用,不能谁发现谁就可以开采。这才能充分体现资源的价值、防止开采者的滥采滥用,以及对资源的浪费破坏。

同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比如西部地区长期为东部地区的发展提供自然资源和充当生态安全屏障,东部地区就应当给予西部地区适当的补偿。这样,才能使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的地区,不吃亏、有收益、愿意干。此外,三中全会还首次提出环保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由过去“谁污染,谁治理”的模式转变为“谁污染,谁付费”,污染处理则交由专业化公司负责。

5.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赔偿制度

三中全会提出了损害责任赔偿制度。特别是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这个制度就是要将官员的责任与环境保护牢牢捆绑在一起,因决策失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必须进行责任追溯与惩戒,直至追究刑事责任。这样使各级官员坚守生态底线,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区域的良性发展。

3.3 发展循环经济

传统的生产发展模式就是通过开采原始自然资源,经过加工把它变成各种工业原料,然后通过再生产,形成我们的消费品。消费品消费完了变成废品,变成垃圾扔掉。对垃圾的处理,要么燃烧,要么填埋,都会对我们的环境产生负面作用。

而在循环经济模式下,我们可以把生产产生的废弃物通过技术的开发,变成可再生利用资源进行循环利用。把我们消耗过的所有废旧产品和废弃物,通过科学的分类回收,经过处理变成再生资源。这样就能够更好的控制废弃物排放,并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3.4 大力培育生态产业

实践证明,在今天我国所面临的人口资源条件和国际背景下,我们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而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视发展节能环保的新兴产业,如发展低碳产业,开发低碳技术,建设低碳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绿色发展,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子。当前,我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把节能减排放到了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首,表明了我们国家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生态产业的坚定决心。

总之,“顺生态规律则兴,逆生态规律则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重在建设,难在坚持。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人类;环境;保护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geography angle, elaborated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education vital role with profundity and an easy-to-understand approach, and powerfully elaborated the protection natural resource, the control population growth importance and the necessity by the vivid demonstration.

【key words】humanity; environment; protection

地理课是初中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这门课程对于学生学好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逐步形成地理科学的基本观点,关心并谋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初中地理教科书将知识教育、思想教育、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1思想教育是地理环境教学的重要课题当前我国社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其中环境问题已成为跨世纪的首要问题。保护环境和持续发展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作为一个正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高增长的同时,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十分突出。协调人类环境关系一向是地理学的主题。在地理教学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保护环境,创造美好的人类生存环境。例如教师就结合学校目前工作部署,开展环保活动,帮助学生设计出一期环保专刊,做一些环保活动(如开展变废为宝活动等)。

2思想教育渗透在具体章节中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然灾害频繁多发,地区差异大,在有关各章节教学中,都要根据国情,讲授国家的基本国策和法令,如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保护森林资源和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旅游区的建设和保护等等,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从小树立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志向。

3思想教育渗透在每堂教学中为什么要学习地理,学生并不是全都很清楚的。为了不使学生盲目地、被动地学习本课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教师应特别强调学生学习地理时要多动脑筋,想一想“是什么”  “为什么”等等,还要多读、多看、多动手,积极参加课外活动,扩大地理知识信息来源。

例如1“人类活动对气温的影响”一段,老师问学生:“地球气温为什么逐渐变暖?”学生推断,现代工业燃烧煤、石油、排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吸收地面放出的热量——被大气吸收而使气温变暖,危害:使两极冰川融化;使全球海平面升高;沿海低平原与城市遭淹没;如何防止气温变暖?激发学生兴趣。例2“自然资源一节”

  老师:举例说出几种可再生资源?

  学生:森林、水、鱼、土地。

  老师:举例说出几种非可再生资源?

  学生:石油、铁矿、煤。

  老师及时肯定学生答案后,再要求学生想一想,如果资源使用不合理,森林、水、鱼会不会变成非可再生资源?学生很快说出盲目砍伐森林,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山区土壤渐渐变薄以致变成石山,树木不能长,森林消失,淡水、湖泊水遭受污染,不能饮用。鱼如无休止地捕捞,不让繁殖或不放养可使鱼灭绝。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例3“世界的人口问题”一节,引导学生看“苦难的母亲”漫画,指出全球人口己超过60亿,个个都要“母亲”来照顾饮水、吃饭、穿衣,这有多么难啊!接着老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增长过快——资源供应不足,环境恶化,生产赶不上人的需求。

  人口增长过慢——劳动力短缺,社会经济负担加重,老年人口本身的问题。

  人口如何发展?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相适应,教育学生对人口问题能有一个正确认识,既不盲目乐观,也不消极悲观。因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口观,是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例4“现代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老师问学生有哪三种?

  学生:1.科技移民

    2.劳动力输出

    3.国际难民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