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育教学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育教学研究范文1
关键词:音乐;兴趣;审美教育;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3-0030-01
音乐是最能拨动人的情感的美育手段,音乐教育活动对学生的性格、气质有重要的影响,在开发学生智力、陶冶情操和提高品德修养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觑。音乐教学应以育人为目的,加强审美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是音乐教学的灵魂和核心。
一、重视音乐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促使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是主动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情感倾向。音乐本身具有愉悦性,学生通过学习音乐作品,可以感受到音乐的美妙,认识或想象出美丽的人生、美好的事物、美丽的大自然,唤起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样,自然会主动地沉醉其中,享受艺术的曼妙和美的感觉,尝试去感受、消化和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这就是审美的过程。因此,音乐教学是要促使学生通过音乐作品的熏陶,感受身边的美好事物,让音乐陪伴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重视音乐学习习惯的养成
首先,培养学生课前欣赏音乐的习惯。课前,教师可利用录音机、DVD等多种教学设备,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音乐作品进行播放,以此让学生静下心来聆听。这样导入课堂,学生能很快进入状态,领略音乐的神韵和美之所在。选择播放的音乐要切合今日所学内容的主题,尽量选择一些清新明快的音乐,让学生放松心情,同时也为进入新课做好准备。其次,培养学生乐于唱、敢于唱、勤于唱的音乐习惯。“唱”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形式,能直接地体现音乐的本质特性。教师先从音准入手,鼓励学生从学唱到会唱,再到有感情地唱,循序渐进,就会事半功倍,受益匪浅。演唱《游击队之歌》时,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用富有弹性的声音表现游击队员灵活机动、神出鬼没的英雄形象,充分表现歌曲本身的内涵。在学生熟练掌握一首歌曲后,可以让他们独唱、领唱,真正地唱出自己,唱出真情。旋律是音乐的灵魂,节奏是音乐的核心,学生曲不离口,风格各异的音乐作品就会自然地以不同旋律节奏感染、陶冶学生,培养他们对美的认识和感知力。最后,培养学生音乐想象的习惯。学会听音乐,辨析大自然中各种美妙的声音,并且模仿、创造,培养创新力。学会“聆听”,置身于美妙的旋律,自然会感悟美的韵味。听《高山流水》,清泉叮咚,流水淙淙;听《渔舟唱晚》,日暮泛舟,诗意无限。作为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就在于能给人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想象是创造的前提,是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腾飞的动力。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因此,教师要用音乐为学生打开想象的闸门。学生通过想象让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能够为其他科目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三、注重激发学习音乐的自信心
音乐教育要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确信自己能够成人成才。教师应设计好每一节音乐课,照顾学生的不同情况。深入了解各种智力类型学生的共同处和差异点,并依此安排教学内容,使之多而不散,活而不乱,就可使学生在课堂中接受自己所需的知识,提高能力,培养自信心。教师可用幽默的语言来引导学生放松心情,调整状态,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状态下学习,能够增强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自信心,克服胆小、自卑心理。要耐心引导学生,不厌其烦地给学生示范,对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或一个小小的夸奖都会让学生感到高兴,产生兴奋、激动的心理,这样也使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更加积极与自信。
四、注重学生审美个性的发展
审美过程是大脑的一种特殊生理反应,个体审美趋向差异性比较大,对音乐的认识也有层次差异。有的学生喜欢雄壮有力、高亢奋进的进行曲,有的学生喜欢优美、恬静、自然、流畅的抒情曲。个性的差异,导致演唱、表演、创作各方面风格的多种多样,能让学生感受到丰富的音乐内容。音乐课堂教学受时间、场地限制,一个专题一两个课时完成,只能涉及初步的音乐感受和认识,因而要想让学生真正地深入理解音乐,仅靠课堂教学是很难做到的。只有通过课外音乐教学,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大胆创作、大胆表现,才能培养具有审美个性的学生。比如,可以让特长生领唱、领奏、领舞,并伴奏、指挥、编排舞蹈,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安排简单易学的活动,掌握简单节奏或简单的舞蹈动作。如此设计安排,不仅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还能使得学生心情愉快,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五、结束语
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由此看来,把音乐课仅仅看作一门学习识谱、唱歌,传授音乐技能技巧的所谓调剂性课程,忽视其美育功能,是一种偏见。因此,音乐教学要注意学生的美育,让音乐成为学生感受生活美的一种手段,帮助学生发现身边的美,使每个孩子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美育教学研究范文2
几年来,通过对美术教育诸多环节的改革尝试,对学生的创新兴趣、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教育目的内容繁杂,目标繁多,多头平行,条理不清。可以想象,有关专家学者在制定初中美术教育目的时,太想面面俱到,恨不能穷尽有 史以来出现过的所有的关于美术的教育目的。于是乎,这个教育目的的字里行间,处处与历史上曾有过的如技能教育、审美教育、情操教育、能力教育、个性教育、创造教育等教育目的论一一暗合,真不愧为集美术教育目的之大成。遗憾的是,这教育目的只是出自一些人的想当然耳,它并没有真正反映出初中阶段美术学科的特点,与学校的美术教学实际情况尚有不少差距。
教育目的应该体现学科特点,联系实际,准确明了,切实可行。本文认为,初中美术教育应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主要目的,具体说来,就是以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等能力为主要目的。
本实践试图在现代艺术和民间艺术的结合点上,解决现代中学艺术教育美术课程教材建设的一系列问题,研究目标是:
1、在认知上让学生初步了解美术创新的一般过程和常规知识,使学生树立起创新的意识;
2、在技能上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在情感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乐于创新的精神。
我们在美术学科的教材内容、课堂教学、兴趣辅导等三大板块中,通过现代艺术和民间艺术的有机结合,开展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有关措施及内容如下:
(一) 组相关教材,在教学内容上找到结合点,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1、以现代艺术的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创新。
现代艺术在教材中的配置关系大致如下:绘画占15%,设计占22%,电脑美术占8%,欣赏占5%。
其一,以现代绘画培植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二、以现代设计锻炼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三,以电脑美术拓展中小学生的创新领域。
另外,以艺术欣赏提高学生的创新水准。作为现代艺术的欣赏部分,是我们让学生了解现代艺术的内容及形式、开阔审美视野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增强学生对现代艺术的审美体验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需要在编排时把3%的内容分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等编排于各册教材之中,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审美创新力,还有2%穿插于绘画、设计、电脑绘画等板块中,使欣赏成为我们开展现代审美教育的一条主线。
2、以民间艺术的教材内容引发学生创新。
学生在美术创作中只注意事物的大势大貌,并把事物的特征加以夸大,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民间画(如汉画像砖、皮影造型、剪纸造型、本版年画及农民画等)与学生画表现出来的“拙”、“稚”、“满”的美感使两者成为一对艺术孪生姐妹,他们都是人类追求真善美的自然流露,所以民间画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深受学生的喜爱,因此我们在选编资料时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其一、在内容上诱发学生创新。
其二、从形式上引导学生创新。
(二)改革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找到结合点,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了使这个教育理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真正能起到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在课堂教学中大致形成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观察认识,初步学画欣赏引导,启发想象意境设制,指导创作展示讲评,提高认识求异拓展,倡导实践”的六阶段课堂教学结构。
改革辅导方式,在兴趣活动中找到结合点,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种创作辅导活动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及对民间艺术和现代艺术优秀之处采取吸纳性的欣赏,然后适时创设学生喜爱的生活场景进行采风,最后进行创作,形成采风与创作的良性循环,我们觉得在这个“观察想象发现(美)表现创新”的辅导过程中,正是创作与采风的互为活动,其必然会有观察、记忆、背默、想象、重组、添加、选择、兴奋、冷静等复杂的思维及心理活动的出现,从而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
十种辅导课型
1、对景想象创作课:教师带领学生来到有一定特征且适宜表现的风景点,先引导学生找到自己喜爱的角度进行取舍性的写生,在描绘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启迪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地进行一些添画,使画面的主题凸现出来。
2、名作引申创作课:通过欣赏大师的名作,让学生开阔眼界,提高审美鉴赏力和表达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画大师作品的续画,或学大师样画一张记忆画。
3、众稿集合创作课:我们先让全体学生针对某一场景或某一活动进行有选择性地描绘,形成一个个描绘人与物某个视点的小稿,再集合在一起,然后让他们一起讨论如何组成一个有创意的作品来。
4、生活记忆创作课:学生鲜活的生活是他们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鼓励学生用美术日记的形式记录生活中的视觉形象,是锻炼中学生美术创作能力极好的方法,一幅美术日记的再创作就是一张很好的美术创作。
5、陶艺设计创作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民间及现代陶艺作品,让学生了解陶艺的创作规律及一般手法,激励学生在人物、动物及生活用品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并以制作活动加以完成。
6、形态变异创作课:对写生来的事物形态,进行整体或局部的变形,然后从不同方向观看其效果,并作必要的细节或全局的调整,或画出一幅与原画完全不同的全新的作品来,也可以把写生出来的事物形态输入电脑中,利用PHOTOSHOP进行变异,然后选择自己满意的稿子,进行调整和补充。
7、物象剪影创作课:教师带领学生在风景点写生时,要求学生对大自然中一切事物进行剪影式的描绘,这种创作主要为学生进行剪纸、版画及黑白画创作作准备的,进行这样的写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事物形貌的抽象概括能力。
8、电脑自由创作课: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及大胆设想,自由地在电脑中利用多种软件进行表现,创造出一般绘画工具难以体现出来的奇特而变幻的画面,既可以是对生活的理想化写照,也可以是超现实的幻想式勾画。
9、情节连画创作课:教师先出示某个情节的画面,让学生逐个进行故事续讲,并通过画面的形式,一一加以表现出来,最后形成类似连环画的一种创作方式。
10、自拟主题创作课:自拟主题属于命题画范畴,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命题创作,它是学生自己命题自己创作的一种辅导形式。
现在我们正在推进课题的实践工作,试图通过对中学美术的课堂结构、教材编排、辅导方式等方面的探索性研究,基本形成一套在中学阶段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培养的美术教育方案。
参考文献
[1] (美)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湖南美术出版社;
[2] (美)摩伊・凯特莉.少儿绘画辅导探索.湖南美术出版社
[3] (美)鲁道夫・阿恩海波.对美术教学的意见.湖南美术出版社
[4] 杨景芝著.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项目“学校美术教学研究”课题成果).人民美术出版社
[5] 杨景芝著.中国当代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科学普及出版社.
[6] 谢恩著.赵春翔的艺术世界.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7] 姚今迈主编.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思想录――中小学美术卷.江苏出版社
[8] 柳斌主编.创新教育全书.九洲图书出版社
[9] 冯克诚、西尔枭主编.实用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全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10] 曹建林.美术学科中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探索
[11] 王大根.试论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美术教育..中国美术教育
[12] 戴立德.“开放式多元化角色活动”美术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验.中国美术教育
[13] 常锐伦.基础教育美术学科教学内容改革的一点设想.中国教育
[14] 董奇著.儿童创造力发展心.浙江教育出版社
[15]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主编.中国现代民间绘画(农民画)研究.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16] 赵雪春著.步入绘画的天地.中国青年出版社
[17] 刘芯芯编著.线的散步.辽宁美术出版社
[18]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外国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19] 陈洛加编著.外国美术史纲要.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美育教学研究范文3
一、准备。
从美学角度讲,美主要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个主要方面。
其中又分别蕴含着诸多的子因素。语文教材的主体是例文,文章以生活为基础,丰富多彩的生活决定了文章多侧面、广角度的基本内涵。因此,必须首先深入研究教材,发掘课文中的美学主旨,进而寻找它与美育由蕴的沟通点和结合点,然后实施美育教学的基本目标。
二、施教。
在教学中,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落实有赖于科学的施教程序。一般来讲,美育教学的施教程序主要表现在教与学两个方面:“析事--归纳--求真,这是教的程序。”“讨论--明理--升华”,这是学的程序。同时两者又是对应融合的。
1、析事(讨论)。所谓析事,就是教师紧紧抓住教材中相关的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点拨,引发学生讨论,以使其感知美的存在,这一阶段是美育教学的感知阶段。意在让学生知其然。例如矛盾的《风景谈》,第一画面西北大沙漠“茫茫一片”、“纯然一色”,“热空气作哄哄的火响”、“驼马的枯骨泛着白光”,给人以恐怖之感,并不美。然而,当微风传来驼铃响,红旗映入眼帘中,这里便有了风景。
2、归纳(明理)。所谓归纳,就是教师在析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性意见,明了美的真谛。这一阶段是美育教学的感悟阶段,意在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承上对《风景谈》作进一步分析,可引导学生去认识:人是美的主体,他可以使西北高原不美的沙漠变美,也可以使西北高原静态的浅层美变成动静相谊的深层美,从而深化了课文“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主题。
3、求真(升华)。所谓求真,是指教师在析事、归纳的基础上,借助于旁证和激励等手段。谋求学生认识和升华。这一阶段是美育教学的感想阶段,意在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可引导学生思考:文学家为什么能兀兀穷年笔耕不辍?为什么宇航家能明知危险而笑登太空?是美的开发和创造给了他们以无穷的精神力量。从而使他们认识到要把理想美变成多彩的现实美,尚需自己的主观奋斗,进而提高他们追求美的能力。
美育教学研究范文4
一、目前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于多媒体教学,我们不能只看到其优点,而看不到其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在使用过程中,不难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认为使用多媒体必然能使教学变得简单
实际上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教师由讲授者转变为指导者,学生由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媒体由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认知工具,教学过程由传统的分析讲授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所以学生实际上就变成了教师的挑战者。
2.课件的形式大于内容
许多教师在课件的漂亮外观和动感的表现形式上花费大量的时间,配上图画、影像,希望所有的页面看上去丰富、富于变化。事实上,过多的色彩、动态和音响显得那么幼稚和不合适宜,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偏离了教学的主题,而且因为在课件形式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影响了教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精心设计课堂。这样的课堂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力,也不利于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
3.盲目推崇多媒体教学中设备现代化
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有其特殊的优越性,但我们要承认传统教学媒体有其不可忽视的优秀内容。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至今也不能摆脱对优秀传统媒体的历史继承性,所以媒体的现代化程度和运用现代化媒体进行教学不能完全同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成正比。
二、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
前面所说的目前多媒体教学中误区和不足,不是让我们远离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技术本身具有许多优点,它的多维性、集成性、交互性的特点也决定了它的优点在教育领域应用中逐渐显现出来。
1.有利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可以充实直观内容,强化直观效果,丰富感知材料,分解知识技能信息的复杂度,使学生感知到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表现的东西,大大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
2.可以扩大教学规模和改善教学环境。
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可以突破原有的时空限制,大面积、多方式、高效率教学,大大节省师资和其它教学设备。
3.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刻板单一,教学方式就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教学质量全靠教师教学水平,课堂秩序由教师一个人主宰。多媒体教学则克服了传统教学弊端,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形式。
4.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
多媒体教学促进人们逐渐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学形式、手段和方法从单一走向多元。
三、解决问题和发挥优势的策略
我们既要解决多媒体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又要尽最大的努力发挥其优越性,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那么如何使二者相统一,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
1.将多媒体揉合进教材
(1)确定课题和教学目标。首先,要分析学习需要,这包括分析教学大纲的要求,学习者的现状和需求;其次,要分析使用多媒体的必要性;再次,要从资源与条件分析设计使用多媒体的可能性;最后,要确定课题并定出总的教学目标。
(2)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研究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传统教学方法为什么不能或没能更好地解决教学中这一重点和难点?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什么突出特点来解决教学中的这一重点和难点?
(3)合理选择与设计媒体信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分析的结果和各类媒体信息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媒体信息并把它们作为要素分别安排在不同的信息单元中。在表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时,考虑综合运用各类媒体,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更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内容。
2.制作出优良务实的多媒体课件
开展多媒体教学,离不开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一部优秀的课件,应该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教学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既要重点突出,又要简洁明了,还要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强烈的感染力,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情的陶冶、美的熏陶。因此,我们在制作中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素材的收集与选取。用于多媒体课件的素材必须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必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必须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合,必须符合学科特点,而且素材的选取量要适度。
(2)处理好课件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课件内容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充分体现课件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不能在教学中喧宾夺主,更不能形成以多媒体课件制作为主体,而把完成教学任务置于其次的地位。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切忌过多的图片、动画、背景、音乐,以免学生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变化多彩的画面中,而忽略了对教学内容的把握。
(3)课件制作要有艺术性。制作多媒体课件是一门艺术,要把握好字、形、像、声的关系。页面设计应简洁、明快、美观、大方。背景颜色不能太沉重,色彩对比不要过于强烈,声音配合要和谐。图片、动画的位置要合理,主体要突出,标题要醒目。
3.多媒体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
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强大的视频处理能力、良好的扩音功能、海量的信息存储与处理能力及友好的交互方式,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传统教学模式以“手传耳授”方式为主,它的优点是可以根据学生不同层次因材施教,互动性强,可多次重复,并可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而缺点是知识信息量受限制,有些信息表示起来不自然,仅凭教师的讲授,很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因此,要做好多媒体与传统手段的结合,使它们的优势互补;在传统授课的同时,适时进行课件的操作和演示,加强课堂上教与学的交流,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加强教师自身素质
多媒体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而且要具备对现代多媒体技术熟悉、运用、操作的技能。多媒体教学离不开计算机的应用,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对开展多媒体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缺乏必要的操作知识,即使有现成的教学课件,也会因操作不熟练或错误的操作等导致软件不能正常运行和硬件损坏。所以,教师应熟悉和独立解决计算机出现的常见问题,加强自身的操作水平。
总之,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绝对的意义,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合理地处理好期中的利与弊。教育战线的每一位教师都应不断分析多媒体教学中的问题,总结多媒体教学的经验,探索多媒体教学的方法,这样多媒体教学应用才会更加科学合理,教学改革才会向着现代化的方向更深入地推动下去。
参考文献:
[1]高金岭主编.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董雁.多媒体教学效果优化的关键在教学设计[J].科学教育论坛,2006.2.
美育教学研究范文5
关键词:媒体英语背景知识先验图式块式词汇文化盲点
随着中国对外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国际交流的日益广泛,中国媒体的对外宣传也在不断地加强。随之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体英语,如:“ChinaToday”,“ChianDaily”,“BeijingReview”,“ChineseLiterature”,“The21stCentury”,等报刊杂志以及中央电视台第九英语频道和四频道的英文节目,从不同方面宣传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民族风情等,展示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改革所取得的各领域的成就。中国媒体英语在加强对外宣传、促进世界了解中国的同时,也为中国的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素材。本文拟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探讨中国媒体英语教学的可行性及其教学效益。
一、中国媒体英语的特征
首先,中国媒体英语除报道国际新闻、海外风情之外,主要是反映中国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风土人情、秀丽河山、历史遗产等。而且不同的媒体具有不同的偏重,“BeijingReview”以中国的政治、经济政策和发展动态为主;“ChianToday”则以中国民族风情、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为主;“The21stCentuyr”以世界热点、中国商情、语言教学、高教与就业为主,面向中国数百万高校学生。以中国社会为背景的媒体英语,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较强的‘中国文化’特色。媒体英语的专栏性特征也同样反映在中国的英文报刊杂志中。同国外期刊一样。定期发行与社会的发展同步,及时反映变化的社会,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各媒体以相对固定的栏目从不同的社会视角追踪报道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这样,其语言风格、词汇选择的倾向性也就相对一致,即某一语域的词汇出现频率就比较高,有利于语言词汇的认知与巩固。如“BeijingReview”自然景观类的栏目,固定刊登描述中国的黄山、武夷山、长江两岸旅游、黄河文化巡游、丝绸之路风情、美丽的热带雨林西双版纳、道教名胜武当山等。这里不仅可以同现描述山河壮丽、秀美的语言词汇,而且具有许多反映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底蕴的‘特有’语言表达,如:beautyspots,scenery,scene,scenicspot,attractions,landscape,beautiful,charming,spectacular,attarct,charm;theSilkRoad,Taoist。Taoism,等。
其次,中国媒体英语与汉语媒体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同步性和协调性。由于中国媒体英语的目的在于对外宣传中国,因此其内容与汉语媒体保持一定的一致性。尤其是在政治、经济、外交事务、国际形势等领域,英汉媒体以不同的语言形式,传播同样内容的事实信息。最后,现代电子技术的应用,融声像为一体,更富有真实性和形象性。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英语频道和国际频道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形象、生动、真实地传播和宣传发展中的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过去、今天和未来。同时也为现代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声像资料。
二、媒体英语与英语教学
中国媒体英语以中国社会文化为背景,符合阅读过程中的“图式理论”。背景知识是阅渎理解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它是一个人已有的整体知识以及有关某一专题的专有知识,即各种经验的学习与积累,以及理解某一主题所必需的专门知识。先验图式论认为,语篇是为渎者或听者提供一个引导,只是他应如何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或理解意义。只有当读者把自己已有的“经验图式”与语篇提供的语言文字信息联系起来,理解才能实现。这种背景知识以特定结构储存在大脑中,构成相互联系的“先验图式”。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先验图式与阅读语篇越吻合,阅读理解就越容易,反之则越难。而中国媒体英语与中国渎者的先验图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吻合的,这不仅取决于它们生长于这个社会,而且汉语媒体不断强化了他们的各种知识图式。因此,中国媒体英语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和预测性。
由于学生已有的背景文化知识,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阅读目的语文化的语篇,往往存在“文化盲点”。学习者在交际的过程当中,其交际内容往往具有中国文化的渊源,目的语表达潜意识中就需要一个转换的过程。在此转换过程当中,经常会遇到“文化或语言上的冲突”。这不仅形成理解上的障碍,而更重要的是不利于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再者,如果语篇主题渎者不感兴趣,那么就很难实现教学目的。而中国媒体英语则消除了这种语言“文化盲点”,便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而且,在语言的应用过程当中,避免了“潜意识”翻译的过程。媒体英语广泛的题材范围,都与学习者关注的“热门话题”相关,符合读者交际“动机”的需要,易于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媒体英语专栏性的编排,符合语义关联的语言特征。语言词汇的“语域”理论和“板块式”结构认为,同一语域的词汇倾向于出现在同一主题的语篇中。现代语言学家利用电脑数据统计分析发现,英语的语言交际并不是仅仅通过单词或固定短语的使用来实现的,而自然话语中的90%是由处于两者之间的半固定“板块”结构来实现的。语言学家Becker认为:“我们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从大脑的词汇库中调出那些“预制”(prefabricated)短语,经过细微的加工,就可组合成比较符合语法的句子,并使它们变成流利的语言来填充我们概念上的某些空白。即语言的记忆与储存和输出或使用并不是以单个的词为单位,而那些固定和半固定的模式化了的‘板块’结构才是人类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而媒体英语的“主题块式”专栏结构,不仅有利于“块式”语言词汇的学习和记忆,而且有利于“块式”词汇的调用和激活。
三、媒体英语教学思路与实践
中国媒体英语独特社会背景特征和目的语风格,符合现代语言学习的认知理论及教学需求。这一点在我们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得到充分的证实。传统的教学以目的语语言材料为主,从而忽略了日益普遍的反映中国社会的媒体英语。当然我们并不否认目的语教学,而重要的是探讨如何充分利用中国媒体英语解决教学中一些困扰学习者的“文化盲点”和“交际转换”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益。
媒体英语教学应以“主题”和“时事焦点”阅读为主,这是由学生的背景知识来决定的。在当今信息社会,媒体传播形式日益多样化,信息的重复和出现频率不断提高。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选择强化了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他们从不同的渠道了解社会信息,增强背景知识图式。以此为依据选择学生关注的媒体英语资料,即增加了可渎性,又符合学生了解社会的需要。同时在语言学习的渴望中,交际的需要得到满足,学习兴趣得以培养,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主题教学应“追踪事实焦点”,以课堂阅渎和课外学习相结合。要求学生课下从不同的媒体,结合课堂教学,大量阅渎同一主题的语篇.掌握反映主题的不同角度和观点。按主题分类收集相关词汇,做到主题与表达的统一。如“人大”与“政协”两会“热点”;暑假前的“旅游专线”阅渎;毕业在即的“就业报道”等。
美育教学研究范文6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审美教育;现状;策略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语言、文化、艺术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精华部分。在高校中开设汉语言文化专业,教授学生汉语言文化专业相关知识、思想,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精神境界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将审美教育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美的理解,增强他们对美的感知力。使学生在注重自身“美”的修养的同时,为社会“美”的创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下面主要结合日常教学活动对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阐述。
一、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现状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我国高校汉语言课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时间较长,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教育建设工作上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其他专业一样都将关注的目光放在对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上,忽视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育。就审美教育在当前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实施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情况:首先,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专业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一些教师由于对自身教学实际作用的认识存在误差,错误地认为自身才是教学主体,采取“一堂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向学生灌输汉语文学知识,导致学生被动学习,长此以往,消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情况不具备审美教育的实施条件,审美教育活动的开展无从谈起。其次,在应试教育影响下,部分师生为追求高成绩而开展学习活动,从最初参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动机上就存在问题。无论我们如何强调审美教育,学生还是会因为学习基础知识而放弃审美教育。这种情况导致机械性背诵知识现象出现,学生为了记忆而背诵,对于其中的含义知之甚少。审美教育很难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影响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价值认知和理解。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策略
1.丰富内容,培养兴趣
汉语言文学中蕴含丰富的审美元素,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中,老师要充分准备,各方面相结合,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引领学生切身感受文字中流露出的情感,培养审美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认知和理解方面达到高度统一。例如,李白的《行路难》中的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长风、云帆、沧海,描绘出李白的美好愿景,他相信尽管前方困难重重,但有一天终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对这首诗进行解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下充分准备李白当时所处时代背景、身世概况以及李白自身的性格特点等资料,结合这首诗的内涵,以小故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讲解。这样不仅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通过有感情的讲解加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程度。与此同时,诗文故事的叙述过程其实就是审美情境的创设过程,把抽象的沧海、云帆等通过具体事物展现出来,能够促进学生理解,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李白的人格美、诗中的景色美。
2.创新方法,锻炼思维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开展审美教育中,要达到事半功半的效果,首先要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方式进行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老师要综合分析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人而异,针对不同学生实行不同的教育方法,充分结合学生的差异性和学生自身优缺点进行教育创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可以在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有计划地选取、实施教学方式。例如,针对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存在功利性等情况,我们可以将网络汉语言文学资源补充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微课程、多媒体等新型教学方式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考评机制的基础上,增强对学生审美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汉语言文学写作比赛、演讲等形式锻炼学生的文学审美内涵。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我们应结合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创新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唐代兴.突破实践困境重构师资培养目标视野——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教学改革的当代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