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闻传播的本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闻传播的本质范文1
事实说。“新闻是一种新鲜、重要的事实。”(胡乔木)
从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来看,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把新闻等同于事实是错误的。
报道说。“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这一定义在我国新闻界影响很大,并为多数人认同。其关键在于。它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它科学地回答了“新闻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
但新闻报道侧重指新闻机构发表新闻的社会活动。“报道”是一种以传播者即新闻机构或新闻从业者为主体传递信息的行为,这种行为只看到了新闻报道者与事实的关系,而未考虑到受众的重要性,这种传受关系的不平等是不合理的。“报道”既然是新闻机构或新闻从业者的一种信息传播活动,是否在新闻机构或新闻从业者产生之前就没有新闻呢?
信息说。“新闻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的信息。”(宁树藩)
这一定义是从信息论、控制论领域认识新闻。新闻的本质是事实的某种信息。“信息说”符合“定义”的公式:被定义的概念=属+种差。新闻的本质属性是关于事实的某种信息。即属;新闻的本质特征是传播新近事实,即种差。
这一定义虽然将新闻最本质的东西表达了出来,但同样存在疑问:信息是对客观事实不确定性的消除,新闻所传播的信息是全部还是一部分?我们必须承认在传播的信息中只有某一部分才有可能成为新闻。新闻是一种信息,信息并不都是新闻,什么样的信息才能成为新闻,值得我们继续思考和探究。
传播说。“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王中)
这一定义把新闻的落脚点放在“传播”上,显然它认识到了新闻是一种双向的信息传播交流活动,将传播者与受众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反映现代意义上的“新闻’”。传播者在向受众报道新闻的同时,受众以反馈的形式与传播者或其他受众进行沟通交流。“传播说”是对新闻“流”的具体体现,是一种动态的传播活动。
这一定义也有不完善之处。新近变动的事实经过传播就一定能成为新闻吗?这种事实对于受众来说没有传播价值就构不成新闻。新闻传播的是事实吗?新闻的本质是某些信息,传播的归宿点应该是信息,不是事实,忽略了唯物主义新闻本质论的观点。
从哲学角度来看,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信息是对客观存在事实的不确定性的消除。客观事实具有多种信息,新闻传播的只是来自事实的一部分信息,而未被传播的部分是构不成新闻的。“传播说”在这方面有待完善。
不同的新闻定义是对所处时代新闻的认识,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们所做的就是弥补不足。可以说,“事实说”、“报道说”、“信息说”和“传播说”以及未提及的“猎奇说”和“手段说”都是新闻定义研究成果具有时代性的精华。
结合“报道说”、“信息说”和“传播说”,新闻定义研究成果的精华和存在的不足,在现有学科领域知识的基础上,我认为,新闻的定义可归结如下:
新闻是人类社会中对公众具有知悉意义的最新变动的事实信息进行的传播活动。
“最新”,强调新闻内容的新鲜性和新闻传播的时效性特点。说明新闻必须是新近发生并被发现的,且具有新鲜感,以可能的最快速度传播的变动事实信息。我们需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那些时过境迁、毫无新意的新闻(旧闻)就永远不能成为新闻了?新闻观告诉我们:旧闻也可以是新闻。现实生活中那些虽然是过时的,却同样引起受众关注、具有报道价值的信息也是可以成为新闻的。
“人类社会”,新闻具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新闻必须是人类社会中的变动事实信息。新闻离不开人类社会这个范围。
“公众具有知悉意义”,强调新闻传播的公众性特点,只有对公众具有知悉价值的信息,才能为公众所接受而成为新闻。
“变动的事实信息”,强调新闻的真实性特点。新闻是对变动事实的反映。信息是对客观事实不确定性的消除,任何客观事实都包含着多种信息,信息并不是客观事实的组成部分,而是对变动事实的反映:新闻的本质是事实中的某种信息,没有变动的事实信息,新闻也就无从谈起。
关于新闻的本源问题,在我国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事实是新闻的本源”,另一种认为“社会变动是新闻的本源”。我认为,变动的事实是新闻的本源。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新闻是对变动的事实的能动反映。事物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只有突破常规的变动才能产生新闻。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事实的变动将事实转化为新闻,是新闻的动因。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的一块石头,在未产生变动之前,它永远都不能成为新闻,而当发现这块石头是金矿时,它就会因为事实(石头)的变动而成为新闻。事实对于新闻的产生来说是相对的,只有发生变动的事实,我们才能从中发现新闻。
“传播活动”,新闻本身就是一种传播活动,它突破了“报道”的单向传播活动范畴,成为一种双向的信息传播活动。将新闻视为一种传播活动,可以很好地将新闻的“源”与“流”统一起来,防止把新闻片面地认为是一种报道或信息。同时,它也把新闻传播的五个要索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将反馈纳入其中可以说是新时期新闻定义时代性的具体体现。
新闻传播的本质范文2
新闻策划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
1.实现新闻报道的创新。
新闻报道就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及时传播,虽然事件内容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创新的新闻报道更能体现新闻传播的效果。创新的新闻报道离不开策划的作用,将创新的工作理念应用于新闻策划工作中是实现新闻报道创新的基本条件。新媒体的发展不仅使得新闻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而且大众对新闻的质量要求也迫切需要实现新闻报告的创新。由此可见,科学的新闻策划对实现新闻报道创新的作用。
2.引导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
重大事件对新闻传播工作来说纷繁复杂,事件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加大了新闻工作的难度,同时重大事件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为了保证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准确性,新闻策划工作的开展尤为关键。新闻工作者不仅要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还要达到预期新闻报道的效果,促使重大事件新闻报道工作的顺利进行。新闻策划的作用就是在保证新闻事件真实性的基础上,引导社会各界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客观评价。
3.满足新闻大众对新闻的需求。
新闻的传播价值在于满足人们对新闻需求的同时能够被大众关注和接受,这就需要对新闻进行策划来实现新闻的传播效果。新闻策划方案的确定是新闻工作者集体努力的结果,策划人员的创意是完成策划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新闻策划方案中需要体现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与事件相关的历史背景以及事件未来的发展形势,更为重要的是新闻策划需要挖掘出新闻事件潜在的传播价值,实现为大众服务的目的。[2]
4.实现媒体独家报道的前提条件。
新闻媒体发展的同时也促使新闻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独家报道已然成为各家媒体在竞争中谋求发展的重要方式,然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如何让自家的新闻报道受到大众的关注则是需要考虑的问题。独家报道不是指新闻报道内容的独特性,而是指新闻事件背后的观点可以吸引大众的视线。新闻策划的作用就在于从独特的视角来阐述事件的本质,因而新闻策划不仅是媒体独家报道的前提,也是提升各家媒体竞争力的关键。
新闻策划的基本原则
1.新闻策划的党性原则。
现阶段新闻传播的情况较为复杂,新闻事件所引发的问题以及事件之间的复杂关系都对新闻传播方式有一定的影响。在复杂的发展环境中,应当按照国家的政策方针来调整新闻传播的方向。而对于新闻策划而言,需要对新闻进行全面的分析,策划方案的确定要考虑诸多影响因素。不与国家的政策方针相悖是新闻策划的首要前提,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力。
2.新闻策划的客观性原则。
新闻策划的客观性是建立在新闻事件真实性的基础上的。在新闻策划的发展过程中,异化现象的问题较为严重,例如媒体通过低级的题材来吸引大众的眼光,以此来达成新闻传播的效应,更有甚者,对新闻事件进行选择性的删减来达到新闻传播的效果,这些都对新闻传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作为提升新闻报道效果的重要方式,新闻策划的核心是新闻事件的本质涵义,应当遵循客观性的原则来体现新闻报道的重要意义,并且真实的反映出新闻本质和价值。[3]
3.新闻策划的预见性原则。
新闻策划不仅需要对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策划,可能发生的事件也是新闻策划的对象,因而新闻策划也需遵循预见性的原则。对于可能发生的事件,成功的新闻策划对实现新闻传播的效果有着重大的意义。新闻策划的预见性要求策划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对新闻事件进行有效收集和整理,总结新闻策划的经验,在应对可能发生事件的策划时,需要根据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技能来形成新闻策划的方案和独特观点。但是遵守新闻策划预见性的原则需注意相关事项,例如需要注意该事件随后是否发生,防止无事件有新闻的情况的出现,同时也不能新闻报道早于新闻事件发出,这也是新闻传播中不容许发生的错误。
参考文献:
[1] 李浩:《新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优势与作用》,《中国传媒科技》2012年第4期
[2] 姚伟:《电视新闻策划的原则与创新发展策略》,《华章》2011年第4期
新闻传播的本质范文3
新闻传播有着传递社会文化和信息的作用。它不仅能让人们对社会事件有着清晰的认知,还能满足人们自身的各种期待。本文首先描述了文化秩序的含义,其次讲述了带有倾向性的新闻传播行为,最后提出了要在新闻传播中把握现实的文化秩序这一思想。
关键词:
文化秩序;新闻传播;社会事件
新闻传播不仅是社会信息在人群之间的传递,还是对该社会的社会文化的传播。新闻传播中要牢牢把握现实的文化秩序,因为文化秩序是社会和谐稳定必不可少的因素。这样才能表现出新闻传播最根本的价值,满足人们各方面的渴望。文化秩序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所必须遵守的,是提高民族文化、思想、素质必要的行为。
一、文化秩序的含义[1]
社会文化秩序是维持该社会和谐稳定必不可少的东西。它是由社会很长时间累积的文化价值所表现出来的人们行为上的规范。文化秩序作为维持社会和谐稳定必不可少的因素,所具有的约束力也凌驾于该社会人们的自我思想之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化秩序要比法律更具有规范人文思想、行为的作用。它是社会特有的文化产物,是衡量地区不同人思想行为的一个准则。一个良好的文化秩序能够带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也是提高该地区社会文化价值不可缺少的因素。
二、倾向性的新闻传播行为
倾向性的新闻传播行为是指新闻传播方在进行新闻传播时把传播内容按照自我的文化价值和思想意识进行报道。这种传播行为某种程度上会扭曲事件本身的现实情况,而且会诱导人们对新闻事件不同方向的认识。一个倾向性的新闻传播行为不仅会扭曲新闻传播的意义,而且会为社会文化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一)对人物的倾向性传播对人物的倾向性
传播是指新闻媒体主观意识塑造出的新闻人物。新闻媒体根据自我的意识给予人物的不同评判,更有甚者为了让自我意识在人物上体现得更形象具体,而刻意隐藏或夸大新闻事实。虽然人物行为没有受到最根本的改变,但阅读人群在阅读这些新闻时会带着新闻媒体赋予的主观意识,从而会导致阅读人群忽略人物的行为本质等。夸大和减小人物行为,加大或减轻人物罪恶,是常见的倾向性新闻传播之一。例如,在传播某一人物的不良行为时,并不对人物行为做出公正的概述,而是不断强调罪恶感以及人物行为带来的恶劣影响。这容易导致阅读者也受到这种思想的侵蚀,不能正确地对人物行为本身进行评定。
(二)对社会事件的倾向性传播对社会事件的倾向性
传播也是倾向性新闻传播行为的一种。对社会事件的倾向性传播主要是指在进行社会事件报道时,附带传播方自我的感彩,对社会事件进行主观意识上的评价,从不同方面上来扭曲社会事件的本质,给社会文化秩序带来破坏。在对社会事件进行倾向性传播时,真正报道社会事件本身真实情况的少之又少。传播方通常为了利益以及自身思想,夸大事实。就阅读者而言,他们期待的社会事件的报道是有现实意义的,是真实还原社会事件本身的,而不是附带强烈感彩的报道。
三、在对新闻的期待中把握现实的文化秩序
(一)对社会重大问题的未决所形成的期待[2]
对社会重大问题的未决所形成的期待是指人们期待那些关乎自身的社会重大问题的发展,但这些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很长的周期。新闻媒体报道时要把握现实的文化秩序,不能凭借自身的主观意识来对这些社会重大问题加以评判。这种期待从某种角度来说加强了人们对自身的思考、对社会现象的总结和对未来的憧憬。
(二)因人的感知和想象所形成的对艺术信息的期待
人的感知和想象随着人类漫长的发展已经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层次。它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精神慰藉。对艺术信息的期待是因人的感知和想象的发展所形成的行为。通常来说,人渴望得到精神层次的交流,并且通过感受不同的艺术信息来达到自身的精神需求。新闻传播要把握现实的文化秩序,为人们提供不断创新的艺术表达形式。要结合该社会的精神文化,给人带来精神层次的享受。
(三)渴望对他民族社会的理解所构成的期待[3]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不仅渴望了解自身的社会文化,还渴望了解他社会的文化,这样也形成了一种期待行为。人渴望得到精神的交往,不局限于自我社会人员的交流,更渴望和世界其他社会进行交流,了解其他社会的文化和社会事件。在进行新闻传播时,需要还原他社会事件的本质,描述他社会的文化秩序。只有客观地分析其他社会的社会秩序,才能给自身和其他社会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合作带来帮助。
四、结语
新闻传播是为了满足人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渴望。在新闻传播中,一些不正当的带有倾向性的传播行为会影响到人对社会事件和人物行为的直观看法,阻碍阅读者了解事物本质,影响人对事物的判断等。新闻传播要把握社会的文化秩序,在满足社会文化秩序的前提下进行传播。这样不仅可以还原社会事件的真实情况,还会对社会发展带来积极的作用。而且把握现实的文化秩序进行新闻传播还可以满足人们对社会重大事件、艺术信息的期待,为社会的人文发展以及思想程度的提高带来重大帮助。
参考文献:
[1]马克斯•H.布瓦索.信息空间——认识组织、制度和文化的一种框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12-14.
[2]周晓明.人类交流与传播[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50-51.
新闻传播的本质范文4
论文摘要:电视新闻的细节,是指能够突出新闻要素的语言符号语言和非语言符号语言。它不仅指有冲击力的图像,还包括富于感染力的现场语言、播音、音响、屏幕文字等要素。文章对电视新闻的细节进行了探讨。
论文关键词:电视新闻;屏幕文字;信息传播
电视新闻的细节,是指能够突出新闻要素的语言符号语言和非语言符号语言。巧妙灵活地把握电视新闻细节,运用好电视新闻语言符号语言和非语言符号语言,对电视新闻无疑会增强可看性,为电视节目增光添彩,锦上添花。
一、电视新闻细节的特征
对于电视新闻来说,它的细节系指有别于节目中一般的声音、图像,能够在传播过程中引起受众特别注意的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这些符号大致呈现出以下特征:
1.具有信息传播的突现性.细节对于信息传播的突现性,是指电视新闻的画面因素所涵载的信息能明确从基底上突现出来,形成信息的易受形态,这一特征可更好地集中观众的注意力,提高传播效益。电视新闻的声画是以时序运动的方式传播信息,声画传播的滚动性无疑增大了受众对信息感知与存储的难度。就声画两者的难度比较而言,从画面含义的模糊性和播音语言逻辑表述的明晰性来看,显然画面信息具有更大成分的不可知性。因此,努力结构电视新闻画面的突现性,是电视记者、编辑提高电视新闻信息质量的重要内容。信息传播的突现性正是强调电视记者知觉的积极选择,提高可看性画面的比例,以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带给观众充分的信息享受。
2.具有信息传播的单纯性。细节对于信息传播的单纯性,是指电视新闻的画面因素涵载信息时表现出来的简洁、完善、集中的特征。这一特征可引导观众准确感受信息而不产生歧义。电视记者在新闻现场进行摄影时,至关重要的是对“形”的发现与把握,如何将散乱的人、事、物组成一段(时间内)有序的画面,并显现出它的单纯性,使新闻的主体信息得以突现。电视记者采访时,根据视觉的选择原理及其新闻现场的条件(光线、距离、物象、环境、时间)等要素,总是先寻找出其中容易捕捉的单纯构造或“形”加以感觉,以把握物象的主要特点。
二、电视新闻细节的作用
1.用以揭示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本质,突现新闻主题思想。细节语言包括有冲击力的图像和有吸引力的语言、音响、屏幕文字等。什么是电视新闻语言中的“力”呢?它是指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能够吸引观众注意力的行为、言语、文字和音响等细节语言符号。细节的“力”不仅在外在形式上引发并维持观众的视知觉,而且将视知觉的兴奋引向对信息本质的关注。以期从信息意义中寻找“自身在整个宇宙中的地位”,这就是细节语言在电视新闻中所享有的“力的基调”的地位。
实践告诉我们,宽泛的视野、空泛的描述是无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集中在某一局部或某个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才会使我们的报道深深地印人人们的脑际。
1997年6月30日是祖国的临界时间,主权移交活动逐项展开。这天集结在香港的中外电视媒介多达56家,彼此同在一个新闻现场,都是采用卫星直播连续48小时至60小时传送信号,按理说各电视媒介间不会有报道的时间差距,其实不然,媒介间传递信息的速度仍有仲伯之差。是日下午4时许,各电视台都在转播“彭定康告别港督府”的实况,在彭定康与列队的警察一一握手话别的冗长时间里,港台在转播告别仪式的同时独辟蹊径,在屏幕左下角抠出一个画面,率先报道各方人士在启德机场等待欢迎******主席抵港的新闻,开创了在—个屏幕上同时现场直播两条电视新闻的形式的先河。更值得一提的是,电子特技制作的这一细节,不仅是传播形式的创新,而且在新闻主题意义的发掘上,体现出内容的深刻与新颖。
新闻传播的本质范文5
关键词:新形势;新闻;采访技巧;新闻采访;
中图分类号:G2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1
从整个新闻传播的过程来看,新闻采访的质量影响着整个新闻报道质量,更是做好新闻传播报道工作的基础。而新闻采访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记者。因此,完善新闻采访工作需要新闻采访记者具体丰富的新闻报道专业知识和高水平的新闻采访技巧。本文针对新闻采访的现状,进一步探索新闻记者采访的要求。
一、新闻采访活动的重要性
新闻采访活动就是新闻记者出于新闻传播的目的,利用观察或访谈的形式对采访客体进行的观察、询问、思索和倾听以及记录等采访活动,获得采访信息的过程。新闻采访活动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只有通过新闻采访,才能够采集和挖掘新闻事实和线索。
从新闻采访活动的特点上看,新闻采访活动具有时效性和真实性的特点,新闻的生命就是真实,想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就需要对事实的有效掌握和了解,而新闻采访正是保证新闻传播活动真实性的重要环节,是获得新闻事实的主要渠道。一个完整的新闻报道首先建立在完整的采访报道基础之上的,任何的新闻活动都是先有采访,后有写作和编辑的。
新闻采访活动更是保证新闻真实的重要手段,新闻能否得到有效的传播,取得轰动的影响,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最为重要。想要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获得最新鲜和最及时的第一手新闻事实资料,新闻采访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新闻采访同时也需要新闻记者能够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具有极强的新闻敏感度,更能够从众多的新闻事件中及时发现有效的、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二、当前新闻记者采访的现状
(一)新闻记者采访前没有做充分的准备
当前我国新闻记者进行新闻采访的过程中往往出现新闻资料准备不充分的情况,造成新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不能够对于被采访者和新闻事件发生过程进行全面、仔细的了解,这样一来就很容易造成新闻采访报道的不真实,无法获得全面真实的新闻素材,甚至出现新闻采访主题偏离的情况,将新闻采访至于尴尬的境地。
(二)新闻记者采访过程中提问抓不住关键点
新闻采访主要是通过提问的方式,获取新闻信息的。但是在实际采访的过程中,由于新闻记者不了解新闻事件,没有做好前期的调查,或者是记者缺乏采访的实际经验和综合素质。就造成了新闻记者的提问没有针对性,抓不住提问的重点,提的问题笼统,含糊不清。甚至有些新闻记者,提出一些令采访者反感的问题,导致整个采访过程气氛不融洽。所以,在进行新闻采访过程中 ,可以采取轻松的谈话式的交谈等,这样的采访方式会使采访人情味更浓, 使得采访效果也会更好。
三、新闻记者采访的要点
(一)做好新闻采访前的充分准备
新闻采访工作并不止止是采访现场的工作,还包括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只有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全方位的了解和掌握采访对象的工作、生活经历和采访对象对于新闻事件的看法,这样才能使得新闻记者能够根据被采访对象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重要和关键的问题,更好的把握整个新闻采访的主题。而且采访前充足的准备工作好能够便于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获得被采访对象的信任,能够打开被采访者的心扉,提升新闻采访成功的几率。因此在新闻采访前做好采访工作的准备,是采访成功的关键,更是新闻记者采访的要点。比如《杨澜访谈录》的记者杨澜,她采访过许多国家元首,每次在采访之前都会收集大量的材料,比如这些国家元首的工作环境、成长经历、在各种国际会议上的发言等等,由于准备工作到位,杨澜提出的问题针对性强,而且非常深刻,容易引起被采访者的兴趣,还能使收看《杨澜访谈录》的观众受益匪浅。由此可见,充足的采访前期准备工作,有助于采访者准确的把握和控制新闻采访的整个过程,使采访取得满意的效果。
(二)培养新闻记者的提问方式,学会善于倾听
倾听是一门艺术,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更是必不可少的。新闻采访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只有学会倾听,才能够更好的了解新闻事件的原委。只有学会倾听,才能在新闻采访过程恰当的时间进行提问,充分释放采访对象的倾诉心理。
(三)培养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发现新闻线索
新闻线索是所有新闻工作的开始,有新闻线索才有新闻采访、新闻编辑等工作。但是如何获取新闻线索,这需要新闻工作者自己寻找和发现。只有培养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敏感度,才能够及时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新闻记者新闻敏感度的培养需要加强政治敏感度和社会责任感。政治敏感是保障新闻工作能够跟随国家政治政策的动向而走,继续做的基础。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则是保障新闻工作者能够对于社会现象加以留意,审视社会出现的形形的现象,从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催生了新闻工作的新闻敏感。
(四)培养新闻记者的创新思维
新闻采访需要新闻工作者以事实为依据,更好得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通过访谈的形式,抓住事物身后的本质。能否更快的获得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就需要培养新闻工作者的创新思维。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去挖掘事物的本质,并通过观念重组将事物本质呈现给观众,达到深化新闻报道的效果。
优秀的新闻采访,除了需要新闻记者能够利用一些采访技巧外,更需要拥有扎实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在采访中不断的完善自己,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巧妙的设置更多有效采访的问题,提升新闻采访记者的应变能力,这样才能在有限的采访时间中获得更多有效的信息,更好的进行新闻信息的报道和传播,为公众提升社会正能量。
参考文献:
[1]周雪.对广播新闻采访技巧的分析[J].科技传播,2014,(17):15-15,12.
[2]原欣. 论新闻工作者如何做好采访的前期准备[J]. 新闻传播,2014,01:92.
新闻传播的本质范文6
不悲观平面媒体生存的空间
新媒体的狼群以咄咄逼人之势咆哮而来,令人心惊肉跳。但是传统平面媒体并非毫无还手之力,只能坐以待毙。多年来,报纸的“大哥大”地位并不是浪得虚名,其所拥有的特质使其在互联网时代,依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笔者预计,在中国传媒市场,报纸仍然有5—10年增长期,20—30年生存期。这些使报纸“垂而不死”的核心竞争力是:1.权威的资讯。除了传统报纸创办的网站,由于缺乏严密的“守门人”机制和严厉的道德约束、法律制裁,较之传统媒体,网络上虚假新闻的数量更多、传播更快、危害更大。这些年,国内一些耸人听闻的虚假新闻,大多来自网络媒体。网络资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与严格遵循规则采编和新闻的平面媒体形成了鲜明对比。在网络时代,传统平面媒体的权威性与公信力仍然影响深远。正如纽约时报网站人员希勒表示:“如今的选择非常多,读者看得眼花缭乱,不过他们还是想选择像纽约时报这样权威而且可靠的信源。”2.原创的能力。原创是媒体的生命力、吸引力、竞争力所在。在网络时代,虽然信息的来源极大丰富,但是原创作品的重要性反而有增无减,否则媒体将沦为一个转载平台、文摘荟萃,失去其核心竞争力。传统平面媒体拥有大量训练有素、可以现场采访的记者队伍,也具备有思想、有素养的评论队伍,具有比较强大的原创能力,可以生产独家新闻、独家评论、独家策划。而目前大部分网站的信息特别是新闻基本上依赖传统媒体,它们或者与有关报社签订转载协议,或者干脆侵犯报社的知识产权无偿抄录。3.深度的报道。当今社会,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种思想、理念、观念交流、交融、交锋,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和思想体系亟需媒体去解释和引导,受众了解思想观点的愿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过。传播事实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共同特点,也是新媒体明显优于传统媒体之处;而深度报道、传播思想,则是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的看家本领、独门绝技。透过现象挖掘本质、新闻之外阐发观点,以深度报道为代表的新闻报道形式将会成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抗衡的利器。4.优秀的队伍。新媒体由于其创办时间短、入行门槛低,其从业人员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与传统平面媒体都有很大差距。毫不夸张地说,目前中国最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主要集中在各级各类报社之中。多年来,他们忠实履行着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和崇高使命,带着责任、带着良知、带着感情,步子不停、脑子不歇、稿子不断,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很好地发挥了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对这支队伍,党和人民的评价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有这样一支队伍,平面媒体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仍可坚守阵地;有这样一支队伍,平面媒体在实现媒体融合、转型升级之后,将具有更加强大的竞争力。
不旁观平面媒体应对的策略
传统纸媒必将被新媒体所替代,对此,既不能自大,盲目乐观;也不必自卑,妄自菲薄。一方面,要坚守阵地,继续办好平面媒体;另一方面,要未雨绸缪,积极主动转型升级。对付狼的最好办法,是使自己成为狮子。在新媒体浪潮席卷而来之际,平面媒体要认清形势、转变观念,自我革命、自我更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让自己成为新媒体的一员,成为新媒体的骄子。(一)观念转变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观念有多新,变革就能有多深。当前,我们要着力实现三个方面的观念转变:其一,认识报社本质,实现从“报纸社”向“报道社”转型。自现代报纸面世,报人就在编报、印报、卖报,报业的“三驾马车”———采编、广告、发行———都紧紧围绕着一张纸在运作,所以报纸又叫“新闻纸”。而新媒体在形态上最大的特点恰恰是“无纸化”,无纸的新闻既时尚便捷又低碳节能、绿色环保。媒体发展趋势是纸的消失,这让习惯于在纸上写新闻的报人很恐慌。其实,从新闻的本质来看,报业的核心在“报”而不在“纸”。“报”的是新闻,而“纸”不过是载体。新闻可以在纸上传播,也可以在电视屏、手机屏、电脑屏等载体传播。未来报纸的“纸”可能会消失,但“报”不会消亡、新闻不会消亡,因为现代社会人们对信息资讯的依赖会越来越大。所以,要重新认识报社的本质,应是“报道新闻之社”,而不是“印刷报纸之社”;要始终坚持“新闻立社”,并积极利用新的介质更好地传播新闻。2.丰富媒体形态,实现从“单一纸媒”向“复合全媒”转型。集文、图、视、音于一体的多媒体不是新媒体的专利,就像网络媒体毫无顾忌地照抄照搬平面媒体的内容一样,传统媒体要毫不迟疑地运用新媒体的各种手段实现自己的融合、转型过程。报社要继续“捧”好报纸这个“当家花旦”,同时要培养“生、旦、净、末、丑”其他各个角色,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办什么,受众喜欢什么我们就办什么,实现报业集团内部平面媒体、网络媒体、户外媒体、移动终端等多媒介的合理配置,组建和完善全业态、全介质传播体系。3.重审单位性质,实现从“事业单位”向“现代企业”转型。传统报社大都是所谓“事业单位”,但是多年来徒有“事业”虚名,未享“财政”实惠,各级财政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就对报社全面“断奶”,报人一直是“自带干粮”尽事业单位服务社会之责。报人决不能坐在“事业”这棵大树下乘凉,因为这棵“事业之树”对报人而言不结果实、不蔽风雨。报社挂牌成立报业传媒集团之后,要逐渐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造组织架构,打破事业单位干部行政级别化管理模式,在经营管理实践中自觉地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经验做法,进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二)发展转型1.打造多媒体集团。突破业态边界,改变传统报业媒体形态单一、传播渠道单一的状况,实施全媒体发展战略,构建融合平面媒体(报纸、期刊、DM杂志)、网络媒体(综合门户网站、特色专业网站和基于互联网的电视、广播)、户外媒体(LED大屏、户外高炮、灯箱、阅报栏等)、移动终端(手机报、车厢电视等)等形态的全媒体发展平台。2.资讯多层级。整合集团内部采编力量和平台,再造全媒体新闻采编、流程,按照“手机报———电子报———集团网站———集团报刊———资料库”的新闻顺序,将采集到的新闻特别是突发性新闻首先于第一时间在手机报、电子报上“即时新闻”,然后在集团网站上推出“滚动新闻”,再于次日在集团所属报纸上推出“深度新闻”,最后将各类时过境迁的新闻产品纳入资料库,分类存档,便于查询,并进行深度开发、实现二次售卖,最终形成“随时、贴身看手机报,海量、互动上新闻网,深度、权威看三报”的全媒体信息传播新格局。3.产业多元化发展。以淮安报业传媒集团为例,一是做强新闻出版主业。集团以新闻出版为主业,核心业务(淮安日报、淮海晚报、淮海商报三份报纸及其广告)、成长业务(印务中心、户外广告和《地产画报》、《尚城》、《淮安新闻》三本期刊)、新兴业务(淮安新闻网、爱上12楼、图特网三个网站和移动终端电子报)梯次配置。二是发展相关多元产业。主要是与新闻出版主业相关的其他文化产业,包括演艺会展、文化旅游、教育培训、影视制作、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三是开拓无关多元产业。主要是与新闻出版主业没有关联度的其他产业,包括餐饮、房地产开发等。
本文作者:王维国工作单位:淮安报业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