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养殖业的发展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养殖业的发展趋势范文1
一、我区养殖产业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区的养殖产业主要包括渔业养殖和畜禽养殖。
(一)渔业养殖基本情况
我区发展鱼类养殖具有优势。嘉陵江__段长45.1公里,鱼的种类达163种,渔业种质资源较为丰富。全区现有各类宜渔水面30,482亩,渔业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名优鱼类养殖,是我区鱼类养殖的重要方向。目前,中华倒刺鲃、中华鳖、奥尼罗非鱼、南方鲇、岩原鲤等16种名优鱼类在我区养殖试验成功,正在向规模化养殖迈进。全区现有水产养殖面积13,299亩,水产品总产量5060吨,其中名优水产品产量600吨,实现渔业总产值6300万元,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9.1%,全区农村人口人均来自渔业的收入为151元。
(二)畜禽养殖基本情况
1.生猪生产现状。近年来,我区生猪养殖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__年由于受去前年饲料价格上涨而生猪价格过低,以及我区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和猪蓝耳病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我区母猪数量、育肥猪存栏量、商品猪出栏量都出现了大幅度下降。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生猪规模养殖一时难以形成等因素的影响,我区生猪养殖量、出栏量都还将下降。预计全年生猪出栏仅为18万头(包含农民自食部分)。
2.奶牛生产现状。全区现有奶牛1388头,日产牛奶约9.5吨。我区奶牛分布的特点是江西片区相对集中,江东片区零星分散。目前,我区奶牛产业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较低,约为0.1%,但发展潜力很大。我区发展奶牛产业,起步较早,效益较好,并逐步向城区周边延伸,规模养殖开始起步,为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天友乳业公司在澄江镇建立了种奶牛场,歇马镇还成立了奶牛协会。
3.家禽养殖现状。全区平均年出栏商品鸡260万只,主要是商品肉鸡和农户散养的土鸡。区内规模禽类养殖场养殖量不大。除正大集团在东阳街道西山坪建有10万只商品蛋鸡场外,区内的其他禽类养殖场养殖量都在2万只以下。目前,区内尚无一家禽类的二级良种繁育场。区内养殖户规模饲养的家禽主要是从区外引进种苗或种蛋在区内进行孵化,这种情况制约了我区家禽养殖业的发展。
二、我区养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区养殖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全区农业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但是,在养殖产业发展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或影响了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养殖规模量小。在生猪养殖方面,全区年出栏生猪上千头的养殖场不多,20__年只有8户,比20__年的14户减少42.86%。在奶牛养殖方面,牛奶产量低,农户养殖呈萎缩之势。目前,我区奶牛存栏量少,总体规模偏小;部分养殖户将后备奶牛外卖,导致存栏量下降而且出现奶牛断层。散养农户的奶牛年产奶量远远低于公司养殖。一般农户的奶牛年产奶量为4500公斤/头,与天友牧业公司单产6500公斤/头相比,相差20__多公斤/头。
(二)经营管理不规范。多数畜禽养殖场户没有建立饲料、兽药、添加剂、防疫、消毒、及无害化处理记录,这种状况极易造成重大动物疫病发生以及食品安全等问题,同时加大了饲养成本,降低了养殖效益。养殖户饲养方式粗放,区内奶牛养殖户多是在以前的猪圈或房前屋后搭建牛舍,设施简陋,绝大多数采用人工挤奶环境卫生差。
(三)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户养殖多是凭经验,对科学饲养畜禽知识了解不多,肉料比偏高,养殖效益差,养殖场户抗风险的能力弱。养殖奶牛多是依靠国营、集体农场发展起来的,在国营、集体农场相继退出奶牛生产领域后的10年来,奶牛的饲养技术、配种技术、疾病治疗技术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流失,兽医站专业技术力量不足。
(四)畜禽重大疫病防控意识淡薄。许多养殖户防疫意识淡薄,对防疫、检疫存在不同程度的抵触。区外购进仔猪不与当地畜牧兽医部门联系,购回后也不与所在地畜牧兽医防疫部门接洽。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动物疫病在我区时有发生,对生猪生产构成了极大威胁。口蹄疫、炭疽、牛出败、结核病等动物疫病极易影响奶牛。防疫管理体系不健全,防疫经费严重不足,畜禽产业存在动物重大疫病发生的潜在风险。
(五)发展养殖的市场风险大。去前年,育肥猪价格直线下滑,养猪亏损严重,养殖场户大量宰杀母猪,不再饲养育肥猪。今年以来,仔猪价格飙升,养殖成本加大,饲料、人工等也大幅上升,增大了生猪养殖成本,增加了生猪养殖的市场风险。同时,牛奶面临销售困难问题,花费的人力多、成本高。销售量受季节影响波动大。
(六)畜禽良种体系不健全。区内生猪主要以荣昌猪和长白猪杂交猪、荣昌猪与长白猪及杜洛克杂交猪、pic猪为主,没有标准的种猪良种繁育场。区内家禽主要是靠区外引进禽源,没有相应的良种繁育体系,既制约着禽类养殖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禽类重大疫病的防控。
(七)规模养殖贷款困难。由于养殖场户多是租用土地或建设简易场地,固定资产不多,因此,采用抵押方式取得贷款不是很现实,而其它途径的贷款特别是无抵押的小额贷款困难,养殖户要扩大生产规模受到融资困难限制。
三、关于加快养殖产业发展的建议意见
(一)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合理布局。明确全区养殖业的功能区域划分,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充分考虑养殖的需求和城市发展因素,合理设计和调整水产和畜牧产业布局,划定养殖区域和限养区域。积极稳妥调整全区奶牛布局,重点发展澄江镇沿澄八线一带,复兴、三圣镇一片,积极稳步发展龙凤街道、东阳街道、歇马镇、天府镇奶牛,并将主城周边北温泉街道、蔡家岗镇、童家溪镇的奶牛迁出城市规划区。
(二)制定扶持政策。要进一步解决养殖用地政策,落实规模养殖资金补贴,建立畜牧生产发展资金,实施培训计划,要由政府组织对从事畜牧产业的技术人员、防疫人员进行免费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同时加大对畜禽饲养知识的宣传 力度,以提高广大养殖户的饲养技术和防疫意识。
(三)大力培育骨干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选择产业优势较突出、经济实力较雄厚、外向程度较高的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发展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区级龙头企业,同时鼓励他们利用产品超市、连锁配送和网上销售等现代流通方式,拓展市场营销渠道,培育主导产业,不断壮大规模,加速向外延拓展型经济转化,为__养殖业大发展打开一条通道,带动农民共同致富,促进全区养殖业产业升级。
(四)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养殖业投入机制。以国家投入为导向,以集体、渔农和业主投资为主体,鼓励社会性投资,特别是有较强经济实力和先进投资理念与经营策略的社会资本投入养殖业领域,促进产业发展。协调各金融部门,增加对渔业的贷款,特别是小额信用贷款,简化办贷程序,减少审批环节,并给予优惠利息或一定额度的无息支持。
(五)加大科教投入力度。提高科技贡献份额,推广最新养殖技术,提高病变综合防治技术,加快养殖业科技创新。强化技术培训和指导,全面提高养殖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深入养殖生产第一线,为养殖户送技术,解难点,降本节支,提高养殖经济效益。保持和西南大学等科研院所的横向联合,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大成果储备,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投入产出率和经济效益,进一步探索奶牛高产技术。同时,搞好品种资源保护工作,与畜牧兽医技术学院一起,联合科研攻关,尽快把资源优势变成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
(六)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其行业管理及市场、信息、技术和服务功能,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运作管理机制,不断增强行业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养殖业的发展趋势范文2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 天津 300222)
摘要: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操作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处于不断提升与发展变化之中。目前,我国职教师资队伍的素质尚不能适应未来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思考和研究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契机,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培养能力和技能为主线,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一体化教师队伍的培养、聘任和管理机制就成了职业院校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 :职业院校;一体化教师;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065-03
职业教育承担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生产技能的管理人员及技术工人的光荣使命。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行业技术的升级,各行各业对具有一定操作技能的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而且需求量越来越大。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既懂理论知识又掌握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重任。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传授理论知识,更要注重理论结合实践。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职业院校拥有一支能够将“课本理论”与“企业实践”有机融合的能文能武的一体化教师队伍。所以,建设一支满足职业院校教学要求的一体化教师队伍也就成了职业院校的当务之急。
职业院校一体化教师的基本要求
一体化教师应擅长将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和专业专项操作能力教学融为一体,并善于将企业实际生产、管理过程和社会核心能力的教学贯穿于其中。一体化教师应该具备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专业操作、技术服务和咨询服务、专业研发和工程实施、实训设备改造和开发、实验实训室建设和改造、专业开发、项目课程和教材开发等方面的能力。
职业院校一体化教师培养现状
总量和比例偏低 目前,从全国职业院校的整体情况来看,真正既懂理论又懂实践,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的一体化教师总量和比例都严重偏低。
来源途径单一 目前,职业院校引进师资的途径无外乎到相关高等院校招聘、职业院校优秀毕业生留校以及招聘引进企业高技能人才。到高校招聘的应届优秀毕业生年轻、有活力、理论知识扎实,但他们的专业技能、工作经验相对较弱、教学经验不足。这种“从校门到校门”的教师,大凡遇到职业院校授课内容与实践结合比较紧密的情况,问题便凸显出来。比如,汽车故障诊断课程,不少年轻教师自己从未到过企业,也从未进行过实际的汽车保养及维修,讲课只能是照本宣科,授课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这部分教师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企业实践才可能成为一体化教师。留校的优秀毕业生在职业院校里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他们对学校的感情与信任比一般教师要强烈得多,他们对学校的教学、环境以及管理等一切都了如指掌,他们非常容易进入角色。然而他们也有诸多不足,如工作经验不足、专业理论的深度及广度不够、真实企业锻炼缺乏等。当前,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些职业院校引进了符合教师要求的企业高技能人才作为专职或兼职教师。他们中很多人理论造诣较高,有多年的企业实际工作经历,对企业的技术、技能、环境、管理、文化等非常熟悉,他们的专业经验、专业技能水平是普通职业院校教师难以具备的。应该说,这部分人才是现阶段职业院校一体化教师的中坚力量。
一体化教师培养的误区 当前,很多职业院校的一体化教学是由不同的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分别承担,二者之间很难做到有机融合。这样的结果是容易形成教学“两张皮”现象。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教学就是将理论与实践合二为一,即与课程相关的所有理论与实践授课内容均由一位教师担任,这对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融会贯通是至关重要的。
职业院校一体化教师的培养途径
构建面向企业工作岗位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是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职业院校应围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契机,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培养能力和技能为主线,以校企合作为基础,选拔和培养一体化教师队伍。这样才能保证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建立校企“双赢”合作机制,激发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是根据企业需要,及时调整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计划,开发符合企业实际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二是为企业培养能为企业所用的优秀毕业生;三是职业院校要心系企业,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如帮助企业培训员工,进行员工学历提升,与企业一道进行项目研究等等。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校企共议“一体化”教学体系 职业院校要在行业企业及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对学校各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工作和职业教育状况进行分析,对岗位工作性质、任务、责任、相互关系以及任职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和条件进行全面和系统的调查分析,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将教学课程与工作任务融为一体,以此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依据。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校企共建一体化教师队伍 (1)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一体化教师标准,并制定相应的认定、颁证制度。(2)校企合力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提高一体化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要制定和实施一体化教师国内外考察、企业实践等发展提高的计划举措。要鼓励一体化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到企业、生产一线见习和实践,及时进行知识更新、拓宽视野和调整知识结构,使自己的知识储备能够与社会及行业发展同步。要针对每位一体化教师的不同特点,设定不同层次的培养培训目标要求,采取达标过关的办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邀请有关专家和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举办培训,开展技术指导,开阔教师视野,促进一体化教师综合素质以及专业水平的提高。要建立职业院校一体化教师培养培训考核评价制度,将教师参加进修培训等有关情况作为教师的聘期考核指标,并与教师的职位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挂钩。(3)建立严格的一体化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制度。认真制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计划,分层次、分类型、分阶段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要求教师带着任务去学习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充分了解企业的现代生产和管理过程。
引入激励机制,提高一体化教师的待遇 我们应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建立健全和完善一体化教师激励政策,使更多企业单位符合教师条件的技术人员愿意进入学校从事教师工作。例如,德国的职业教育之所以师资充足,是因为其职业院校教师工资高、福利好,享有国家公职人员的各种待遇,同时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因此,政府和职业院校有必要在薪酬、福利等方面进一步提高一体化教师的待遇,努力为一体化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使一体化教师岗位真正成为专业课教师追求的目标,进而促进一体化教师队伍的建设。
拓宽职业院校教师引进渠道,广泛吸引企业高技能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应创新人事管理制度,使更多企业单位的技术人员进入学校成为可能。(1)建立多元化的职业院校专业教师选聘渠道,实行面向社会、积极开放、灵活多样的教师招聘方式,广泛吸引具有工作实践经验、符合教师资格要求的优秀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一体化教师。(2)要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注重技能型紧缺教师的引进和储备。(3)要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多渠道从社会上特别是企事业单位聘请在职、离职待岗或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承担专业课或实习指导教学任务。
加强一体化教师队伍的督导及考核管理制度建设 一要对职业院校教师的技能提高进行目标管理及考核。根据情况,给每个教师定一个技能提升目标,确定达到的时限,并进行实时跟踪考核,从制度上促使教师去学习和提升,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准一体化教师。二要建立完善的职业院校一体化教师听课、评课制度,促使已有的一体化教师进一步提升和完善自己。三要设立职业院校一体化教师荣誉称号,如“优秀主讲教师”、“教学名师”等,并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及精神鼓励,使优秀的一体化教师成为职业院校教师成长的目标。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以及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企业对生产一线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综合知识与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育方法已越来越不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一体化教学势在必行。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一体化教师队伍是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前提。因此,不断探索一体化课程建设和一体化教师培养新途径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证,是职业院校当前的重要工作,也是现阶段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琴.变化着的工作世界与职教师资培养[J].职教论坛,2013(1):56-60.
[2]孙祖复,金锵.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3]闫志刚,张韦韦.透视中职师资“困境”[J].教育与职业,2011(34):37.
[4]杨京楼,申小军,陈新.关于高职院校兼职教师聘任及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0):23.
[5]高艳,荆静,高丙云.高职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3(25).
[6]菲利普,葛洛曼.国际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7]童华强,蔡夕忠.职业院校一体化教师培养方法初探[J].中国培训,2013(8).
[8]赖建斌.职业院校一体化教师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2010(12).
[9]刘学军.浅谈职业院校一体化教师的培养[J].职业,2012(3).
[10]潘意志.试析职业院校物流类专业一体化教师队伍的建设[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3(3).
[11]张凤林.论职业院校“一体化课程”和“一体化教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5).
[12]王建林,陈亚.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资格标准的初步研究[J].职业,2013(15).
[13]薛魁国.浅论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2013(8).
[14]滕朝晖.如何培养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的专业素养[J].职业,2013(30).
养殖业的发展趋势范文3
1水产养殖业发展创新性趋势
创新性养殖模式:低密度、高效益。目前来说,养殖的高密度、低收益往往是制约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因素之一。在高密度的养殖作业中,鱼病虫害的发病率往往较高,收获的鱼类身体内往往残留有大量的农药等化学残留物,水质也会因此恶化。在今后的水产养殖中,必然会在低密度的养殖环境中进行自然养殖,尽量避免农药的使用及污染。创新性养殖方法:立体型、复合型养殖模式。水产养殖的模式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一性养殖,会慢慢趋向于复合型和立体型养殖模式。创新性思想:改变养殖从业人员的思想观念,改变营销策略。从业人员不再仅仅局限于技术性、单纯性的养殖作业,在今后的发展趋势中,养殖人员的养殖方向将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真正做到将生产重心转变到水产营销上来。创新养殖资本:养殖业的发展是以市场需求为风向标的。在国内水产养殖渐成规模的今天,应当紧抓机遇,创造自己的特色品牌,走健康、环保的水产养殖路线,例如号召水产养殖低脂肪、高蛋白、高营养等特色养殖,真正做到特色养殖,提高养殖资本。创新性养殖品种:我国养殖业逐渐发展的今天,多品种的区域养殖将逐渐偏向于独一品种的特色化养殖,单一的养殖品种更加有利于形成强势品种,加强养殖业的地域独特性,拉大与周边养殖业的差异,在激烈的养殖产业竞争中加大自己的养殖优势和竞争力。
2对于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建设性意见
2.1继续深化养殖结构改革养殖结构的改变应当从养殖属性和养殖方向来进行更新改革。例如沿海地域的滩涂养殖比较普遍,但也有必要尝试工厂化作业养殖或者深海养殖,将养殖空间最大化扩张。在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心理需求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从前满足于温饱,而现在观光旅游已然较为常见,所以养殖业可以向观光类、休闲类方向发展,利用养殖业天然的地域优势来吸引消费,带动地域化养殖业的发展,继而带动该地域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
2.2加大养殖品种优化在养育品种上,需要注意的是必须选一种稳定性较强的鱼种,类似于草鱼、鲈鱼、大白鱼等需求量较大的淡水鱼类就可以大规模养殖,另外也可以引进其他有优势的鱼种进行实验性养殖,例如一些高蛋白低脂肪的鱼种在市场上就颇受欢迎。需要注意的是,养殖珍稀或者外地鱼种过程中必须有相关技术专家的监督和指导,尽量避免因鱼种养殖的技术性问题所造成的资源和资金的浪费。
2.3不断提升养殖区域优势在水产养殖业中,往往地域化较普遍,在这个基础上引进政府的参与,建设区域性的养殖培育基地,最大化利用地方政府的牵头作用。地方政府需要尽量调动水产养殖业的群众参与性和企业合作性,建立公众的技术小组,真正带动该地域的水产养殖业共同发展,从而提高该地区水产养殖业的整体优势。
2.4保证养殖品种的质量安全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水产养殖业也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然而市场竞争和挑战也是相应增大的,对于水产品的质量和价格要求也越来越严苛。以前的高产量、低质量的养殖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国际化市场的需求。所以渔业产品的质量安全已经成为我国养殖业能否具有国际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在这种发展需求之下,首先考虑养殖的标准化操作,监理一套完整而又科学的养殖操作流程,摒弃旧有的人工化、经验化养殖,其次考虑引进先进的质量监测系统和模式,为水产品提供更加完整的质量保证,在生产过程中也必须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实行更加严格和规范的管理系统,加大监管力度,提高养殖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从主观上杜绝不安全因素的产生。
养殖业的发展趋势范文4
关键词:生猪;转型升级;规模化养殖;路径;福建省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11-0092-04
生猪产业是关系国家食物安全的基础产业,也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受成本上涨、环境压力增大、供求关系波动以及食品安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传统的以散户养殖为主的模式迫切需要转型升级,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福建全省有7个国家重点支持的生猪调出大县(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福建省生猪养殖业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结合国内外生猪养殖发展的趋势和福建省生猪养殖的现实条件探讨福建省生猪养殖转型升级的路径对促进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国内外生猪养殖业总体发展形势
1.1 世界生猪养殖发展趋势
生猪养殖在畜牧业乃至整个农业生产中始终占据重要位置。世界生猪生产养殖发展呈现以下特点:第一,逐渐趋向工业化,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第二,猪品种和类型不断转变,肉用型和瘦肉型猪种在不断增加;第三,饲料工业发达,加大研制开发能符合猪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标准和全价配合饲料,并从原粮的选择、加工配合、营养的需求、饲料的运输等各方面入手,提高饲料的质量和转化效率;第四,采用饲养管理新技术,如采用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种猪繁育体系、杂交优势利用、猪的人工授精、肥猪的全进全出饲养、仔猪的早期隔离断乳和理想蛋白质理论等高效益饲养管理新技术。
1.2 我国生猪养殖转型发展趋势
我国既是养猪大国,也是猪肉消费大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生猪的年存栏数和年出栏头数及年产肉量基本呈逐年增长趋势,多年来生猪出栏量保持在6亿头以上,市场规模在5 000亿元以上[1]。2012年全国猪肉产量5 335万t,年末生猪存栏47 492万头、出栏69 628万头[2]。根据USDA2013年5月推出的预测报告,2013年我国猪肉消费量预计将达到5 261.5万t,占全球猪肉消费总量50.2%,远高于第二大的消费地区欧盟27国和第三大的美国。而我国对猪肉的进口依赖度极低,每年进口、出口占消费量比例仅为1%~2%[3]。
虽然我国是生猪养殖大国,但生猪养殖产业化水平落后,市场集中度极低。根据中国畜牧业年鉴统计,2010年我国生猪出栏头数在3 000以上的养殖场出栏数量占全国的比例为15.4%,出栏规模在50 000头以上养殖场年出栏占全国比重仅为1%。从养殖场(户)数来看,年出栏50头以下的养殖场(户)占总数的95.71%,50 000头以上全国仅有121家养殖场(户)(见表1)。而美国2011年生猪存栏量达到5 000头以上的养殖场存栏占比为78%,存栏规模50 000头以上的养殖场存栏占比达到54.7%;日本存栏规模在3 000头以上的猪场存栏占比低于美国,但也达到了56.3%。与产业化程度高的国家相比,我国生猪养殖行业集中度提升潜力空间很大。在生猪养殖业技术壁垒方面,我国长期以来都是传统饲喂方式,技术壁垒较低。虽然近几年养殖专业化水平在提高,规模化养殖不断兴起,但总体上农户圈养、散养仍占主导地位。
近年来我国一直把规模化养殖作为生猪产业长期发展的战略加以扶持,实践中由于生猪生产成本的提高和农民工工资水平的上升,散养模式的机会成本逐渐加大,市场的波动进一步加大“小、弱”养殖户的风险,而随着规模化养殖经济效益的体现以及规模化养殖下游加工销售渠道的拓宽,生猪规模化养殖趋势日益明显,规模化养殖比例不断上升。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年出栏500头以上(按业内认定的标准,规模以上为500头)的规模养殖场(户)出栏生猪数量占总出栏量的比例为34.54%,与1990年以前散养模式年出栏生猪占比达到90%相比有很大进步。散养户的不断退出,为规模化养殖留出更大的市场空间。
“十二五”期间我国更鼓励大企业进入,促使生猪养殖业朝规模化、信息化、集约化方向整合。未来,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和资源与资本的全球化,生猪规模化养殖发展潜力更大,但同时也面临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和提升产业竞争能力等转型升级的压力。此外,从地方政府的意识层面看,普遍存在不支持和实际反对扩大生猪生产规模的意识和导向。生猪养殖不用纳税,不仅不能为各地政府带来税收,反而带来大量污染,地方政府需要投入资金去配套上级相关扶持政策,大多地方政府实际上没有动力去发展生猪养殖业。
2 福建省生猪规模化养殖发展现状
2.1 总体状况
近几年福建省的生猪养殖发展比较快,10年前福建省的生猪自给率还很低,猪肉要靠从外省调配,但是目前福建生猪量不仅可以自给自足,每年将近一半的富余生猪还卖到广东、浙江、江西等外省。
从规模上看,福建省生猪规模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规模化养殖呈快速发展的趋势。福建省生猪业总产量占全省肉类总产量的80%以上,2009年生猪业产值超过了200亿。2010年,福建省大小猪场(户)共611 591个,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户)有7473个,占总数的1.22%(全国为0.36%),这些养殖场(户)出栏生猪占总出栏数的52.36%(全国为34.54%),年出栏5 000头以上的养殖场(户)424个,10 000头以上的148个,10 000头以上养殖场(户)出栏生猪占总数的10.14%(全国为6.63%)(见表1)。年产10万头猪的特大型养殖企业有光华、鸿达、南阳、福丰、森鲜猪场等,还有计划年产50万头的南阳猪场等。从产区分布看,主要集中在龙岩、福州、漳州、泉州和南平等市,五个地区的总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近80%,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生猪养殖业正逐渐由沿海向内陆地区转移。
从养殖水平看,福建省生猪饲养技术居全国平均水平之上,在行业中有相对优势。2012猪肉产量155.55万t(占全国总量的2.92%),年末生猪存栏1 340.86万头(占全国总量的2.82%)、出栏2 069.05万头(占全国总量的2.97%)[4]。生猪年出栏率159.4%(全国生猪年出栏率平均为 146.6%,且为历史最高)。2010年福建省平均每头母猪出栏大猪14.42头(全国平均为13.3头/母猪)。种繁育体系日臻完善。全省共有200多家种猪生产企业领取了《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基本满足全省养猪业发展对种猪及猪苗的需求,猪苗外调减少。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不断推进,近年来每年扶持多个标准化示范场,国家也连续数年资助部分标准化场建设。
2.2 突出问题
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福建省生猪养殖业的发展特别是规模化养殖,也面临着土地与环保的双重关键制约、疫病防控难度加大、养殖综合成本上涨快、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产业与技术服务体系滞后、地方政府缺乏实际支持动力等问题,但同时也面临一些独特的问题和挑战:
第一,在土地问题上,福建省用于规模化养猪的土地资源缺乏,尤其是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土地资源紧缺,而传统生猪养殖占地多,污染大,“猪肉要吃,生猪少养、不养”已成为一些沿海县市,特别是工商业发达县市心照不宣的“发展战略”。
第二,在上游饲料供应上,饲料粮(玉米、豆粕、麦皮)几乎全部要从省外调入,饲料粮供应受省外制约,而且价格比其他省份更贵,饲料资源没有优势。
第三,在环保问题上,福建省政府出台了比较严格的环境及水源保护要求,全省养猪业目前每年产生近1 000万吨猪粪、1 700万t猪尿和7 000万t的养殖污水,给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加上福建省的山形地势和种植习惯,由于没能形成种养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猪粪污染问题还无法有效消纳解决。
第四,在养殖规模上,全省仍以小规模和散养户为主。2010年年出栏500头以下的小规模和散养猪场有604 118个,占总数的98.78%,其中年出栏50头以下的养殖场(户)占总数的91.18%,出栏生猪占总数的18.99%(见表1)。小规模和散养猪场,疫病多,生产水平低下,存在添加违禁药物,乱用抗生素等现象,不仅提供市场产品总量少,而且所提供的猪肉产品质量和安全没有保证。随着今后城市超市供应猪肉进货渠道朝订单农业发展,小规模猪场将更难生存。
3 福建省生猪养殖业转型升级路径
3.1 总体思路
根据国内外生猪养殖业发展趋势和国家保障生猪产业安全与稳定发展的战略,结合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确立“控制总量转方式、丢小扶大提质量”的发展主线,坚持规模大小适度化、生态养殖无害化、科学生产标准化、效益提升产业化,着力解决生猪养殖中的规模分散问题,缓解养殖带来的生态压力,重点扶持发展规模养殖场,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逐步探索“龙头企业+规模场”等生猪规模化养殖模式,通过延伸产业链、完善产业配套、加强标准化生产、提高猪肉产品质量安全等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推进福建省生猪规模化养殖走生态型、标准化、规模化的现代生猪养殖发展道路,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3.2 主要路径
3.2.1 加强污染治理,促进生猪养殖可持续发展 采取“一拆、二控、三治、四关、五转”手段,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综合措施,推进阶段性生猪养殖业污染集中整治工作,运用生物、工程、生态等多种治理模式,有效控制生猪养殖面源污染。
强化属地管理,建立以乡镇(街道)为主的养殖业污染防治的长效机制,把养殖业污染治理工作列入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依法治污,土地、林业部门切实加强对养殖场用地、林地审批管理。环保部门要切实做好现有规模养殖场的环保审批工作,加强对新、改 、扩建养殖场的环境影响评估审批及环保“三同时”管理,对“未审批先建设”的养殖场,应依法予以处罚或予以关闭。同时,加强对规模养殖场排污达标情况的督查监控,对违规超标排放养殖场依法收取排污费。强化联合执法,坚决查处和打击各种养殖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对未批新建的养殖场坚决予以依法取缔,特别是对违法在禁养区和禁建区内抢建的养殖场的,坚决予以和行政处罚[6]。
3.2.2 坚持标准化生产,突出疫病防治 巩固提高大型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制定标准化、高水平的养殖发展规划,尽快建成标准化示范场,实现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通过改造使规模养猪场、养殖小区广泛应用标准化技术。用现代装备、现代工艺武装生猪生产,提升集约化生猪生产水平。在良种繁育、饲料供应、疫病防治、养殖过程、产品检测、屠宰销售等各个环节逐步探索建立标准化规程,强化标准控制,提升整体实力[7]。建立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强化产业链各环节的监管,逐步建立猪肉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体系。强化内部管理,严格按照无公害畜禽产品生产的要求提升产品质量。通过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识产品认证,做大产业品牌,增强产业素质。
做好疫情监测和疫病防治工作,保障疫苗安全供应,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和扑杀补贴机制。健全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加强基层兽医队伍建设,逐步提高基层兽医防疫人员的待遇。落实强制免疫制度,对严重危害生猪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严格实施免费强制免疫。建立重大动物疫情快速扑杀补贴机制,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及时处置、控制疫情。
3.2.3 发展立体农业,推动生猪养殖产业生态型发展 积极引进总量控制新技术和项目综合利用技术,以发展生态养殖模式为重点,建设生态型现代化养殖场。重点发展粪便加工有机肥、沼液转化能源,解决生猪养殖污染问题,实现生猪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各规模养殖场的生猪生产规模、地理位置,采取种养结合、沼气工程、有机肥生产、多级氧化塘、堆积发酵等多种处理方式,综合利用生猪粪便等废弃资源,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鼓励养殖场采用“猪-沼-果(草、林、菜、粮)”、生物发酵床等“零排放”生态治理模式,实现养殖排泄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切实提高养殖排泄物的资源化利用率。扶持猪粪便加工利用企业的发展,鼓励沼气发电和粪便加工生物有机肥等,按照种养结合、综合利用、立体农业的发展方向,合理组织生猪养殖,促进循环经济和养猪业可持续发展。
3.2.4 加强产业链建设,完善产业服务体系 依托龙头企业,突出抓好生猪良种培育和供应,将良种作为生猪产业的重要环节来抓,加快良种繁育步伐,加快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以养猪业协会为平台,做好生猪养殖服务和销售信息沟通工作,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提高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做强饲料兽药产业,大力发展饲料工业,全面推行高效、环保、安全型饲料生产技术,积极发展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产业。推进生猪屠宰加工等产业链的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完善和推广以养殖排泄物为原料发酵沼气为村民、公司员工提供生活燃料,为欧柑、烟叶、蔬菜、百合花等提供肥料的做法和经验,发展现代生态养殖模式。适时建设现代农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利用生猪养殖粪尿制作有机肥料。
完善产业发展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良种繁育、安全饲料生产、无公害生猪养殖、生猪养殖污染综合防治、生猪疫病快速诊断和监测等技术服务工作,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狠抓技术技能培训,加快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鼓励专业合作组织与养殖企业和农户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完善信息服务,实现生猪市场价格预测等信息资源共享,完善生猪的产销衔接,建立物流服务,稳定销售渠道。通过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体系建设,引导农民分工合作,走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猪养殖发展的路子。
3.2.5 探索“龙头企业+规模场”发展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 扶持壮大生猪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生猪产业的区域布局,重点培育带动力强、在业内知名度高、品牌信誉好的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从事产品深度开发。针对福建散户养殖较多的特点,引导和发展生猪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养殖企业组织化程度。引导加工企业、种猪繁育企业、饲料供应企业参与生猪产业基地建设。鼓励探索建立“龙头企业+规模场”、“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等多种发展模式,依托龙头企业提供种苗、饲料、药物、技术,“订单”进行生猪收购、加工等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逐步实现养殖模式内养殖企业统一采购原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供种、统一销售,拓展市场、降低成本,提高养殖的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 辜胜阻. 关于尽快上市生猪期货遏制肉价上涨的建议[N],证券时报,2007-11-26.
[2] 国家统计局.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
[3] 李方新.变革中的生猪养殖业-从全产业链的角度看生猪养殖[N]. 华泰证券,2013-08-28.
[4] 福建省统计局.2012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
[5] 王有木.南平市延平区畜牧养殖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福建畜牧兽医,2009,31(6):43.
养殖业的发展趋势范文5
1畜牧业发展现状
畜牧业发展如何才能稳定,只有把握好市场发展趋势,做好改革与创新,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2016年畜牧业发展五大趋势:
1.1节能
我国虽然是能源生产国,但油、气、电等清洁能源价格较高,养殖业难以承受,而价格低廉的煤炭,会被环保法律禁止,因此,养殖场利用动物自身产生热量取暖等节能养殖业技术至关重要。
1.2环保
从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猪场拆迁形势看,养殖业正面临一场艰难的环保革命。中国农村的污染源80%以上来自于畜牧养殖业,养殖业的污染已经不容回避,养殖场要想继续生存和发展,环境养殖、工艺技术的采用,是国内养殖业唯一出路。
1.3土地资源
养殖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场地往往受到气候、地形、水源和周围土地资源等因素影响。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很多地方政府不愿发展养殖业,因此适合养殖业发展的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必须率先抢占土地资源。
1.4低利润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资本进入养殖业,也随着养殖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提速,养殖科学管理理论的普及,养殖技术的提高,生产成绩大大提高,养殖产品将丰富多样,供应充足。因此养殖业的暴涨暴跌,过山车式的肉蛋价格不复重现,养殖保持低利润是趋势。
2改善畜牧业发展规模场监管
针对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以提高养殖业规模化管理的效率及效果:
2.1创新基层技术推广工作
在充分分析当地畜牧业发展要求,农民养殖户技术需求的基础上,以适应当地发展主导产业为核心加强基层农业畜牧技术推广及普及。由县农牧部门牵头,聘请农牧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当地的农技推广工作进行指导,并在区域内设置产业科技示范户及示范基地,针对规模场监管制定专门的操作规范,提高规模场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及规范化水平。明确各层各级的技术推广工作,其中技术指导员作为最基层的推广人员,要深入农民养殖户的养殖圈舍,亲临现场对其进行技术指导,并做好相关生产咨询及服务。此外,要加强基层技术人员的培训,为其提供更多“充电”的机会。全面提高技术人员的技能及综合素质。
2.2加强畜牧业服务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规模场提供一个良好的契机,与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手机等传播方式相比,网络信息技术传播速度更快,信息量更大,对养殖户也掌握了基本的网络技术,建立技术网站,开发技术指导视频,甚至可以通过即时通讯工作与养殖户进行面对面的视频指导。因此可提高养殖业信息的效率,促进养殖技术的普及。
2.3加强动物防疫条件监管
通过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和监督,推进规模养殖场内布局合理、人畜分离、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具有必要的消毒设备,无害化处理设施及病畜禽离圈舍等标准化建设,建立免疫、用药、检疫申报、疫情报告、消毒、无害化处理、畜禽标识使用等制度,健全养殖档案、免疫记录、诊疗记录、畜牧投入品使用记录等,制定规模养殖场各项人员岗位职责,实施封闭管理,提高规模养殖场管理水平。
2.4强化生物安全措施
监管严格管理封闭管理。闲杂人员、车辆、用具不得随意进入养殖区,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模式,确保“外病”不传入;严格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确保“内病”不外传;病死畜禽要在动物防疫监督员的监督下就地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随意处置,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必须达到100%,并做好无害化处理登记,凡擅自剖检、丢弃、转运、加工、贮藏、食用病死畜禽的要依法严惩;严格动物隔离制度。对新调进的动物要进行隔离观察处理,隔离场所要远离养殖区,隔离期间要专人定时观察,一旦发现异常,要立即上报,并做好无害化处理的准备,严格养殖场消毒制度。要建立日常消毒、集中消毒和突击消毒制度,科学规范使用消毒药品。要按照不通畜禽种类、不同的生长阶段,正确使用畜禽饲料;饲喂健康饲料,保证原料安全,所选原料无残毒。要应用微生态制剂、低聚糖、酶制剂、酸制剂、防腐剂、中草药等绿色添加剂。不应将含药的前、中期饲料错用于动物饲养后期,不得将成药和原药膏直接拌料使用。不得在饲料中自行再添加药物或含饲料添加物;安全使用兽药。要做到合理用药、科学用药、对症下药、适度用药,只能使用通过认证的兽药和饲料厂生产的产品,以避免产生药物残留和中毒等不良反应。尽量使用高效、低毒、无公害,无残留的“绿色兽药”,要在兽医指导下规范用药,不得擅自用药。在畜牧生产实践中规范用药,留监控体系,制定违规的相应处罚手段、才能真正有效地控制药物残留的发生,确保动物食品的质量安全。
2.5加强监督执法力度
加大对动物规范养殖场的监督检查和依法查处力度,建立健全规模场监管档案。对不符合动物疫病条件或未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的,依法责令改正;拒不改正或者整改后仍不合格的,发证机关要收回并注销《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并由动物卫生监督所依法予以处罚。对未按照免疫程序实施强制免疫或强制免疫不到位的,造成疫情发生或扩散的,依照规定法律法规追究相关责任人法律责任。
3结束语
养殖业的发展趋势范文6
1.外部环境分析影响特种养殖的成败之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①国家的政策环境(野生动物保护政策、投资政策、技术政策、环境保护政策)。②养殖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如海拔高度、地理位置、气候、饲料资源情况等。③养殖者所从事项目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④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及发展形势。⑤养殖所在地区的交通状况,信息流通程度。交通便利、经济条件好的地方特种养殖发展就快一些。
2.自身条件分析主要从养殖者的经营管理能力、技术实力、市场开拓能力及融资能力等方面着手。
3.技术分析特种养殖的技术主要包括苗种繁殖技术、饲料配方技术、疾病防治技术、规模化生产技术以及深加工技术等。养殖者必须首先确认技术是否真实可靠,技术是否在给定的条件下,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养殖者应对所上特种养殖项目的技术是否系统、配套,是否能适应规模化生产要求。
4.市场分析养殖者在上马时必须认真分析市场,切实弄清特种养殖产品的市场前景,保证特种养殖项目的健康发展。①市场需求量分析,包括国内外市场对特种养殖所提品现时与潜在需求量的分析。②市场竞争分析,即国内外市场生产同类产品的竞争者的生产规模及发展动向的分析。③寿命周期分析,对特种养殖的产品寿命及其变化趋势的分析。④市场信息进入时间与价格分析,特种养殖的产品往往是全新的产品,存在一个适应市场,为市场所了解,所接纳的过程。因而养殖者应根据市场竞争、潜在的市场容量、市场发展等情况确定市场进入时间。同时,还要根据特种养殖市场和特殊性及产业发展规律,进行价格分析与定位,确保既能开拓市场,又能收到较高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