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疗的整体发展趋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医疗的整体发展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医疗的整体发展趋势

智慧医疗的整体发展趋势范文1

(泰山学院旅游学院,山东泰安271021)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在旅游业的广泛应用,智慧旅游应运而生并日益受到高度关注。智慧旅游是我国旅游业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迈进的重要支撑。在阐述智慧旅游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发展智慧旅游的意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智慧旅游的建议。

关键词 ]智慧旅游;意义;建议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9?151

自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这一全新概念后,“智慧城市”的概念由此衍生,并很快在全球掀起热潮。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旅游也日渐受到高度关注。2010年,江苏省镇江市在全国率先创造性提出“智慧旅游”概念,开展智慧旅游项目建设。2011年7月,国家旅游局提出,我国将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初步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旅游”。基于地方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和推进旅游业发展成为现代服务业的目标,国家旅游局对“智慧旅游城市”试点工作进行了部署,北京、苏州、南京、烟台、无锡等18个城市入选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国家旅游局将2014年定为“智慧旅游年”,其主旨是以智慧旅游为主题,引导旅游城市、景区等旅游目的地的智慧建设。智慧旅游是在智慧城市的基础上适应旅游信息化发展要求的系统工程,是旅游业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1智慧旅游的概念

智慧旅游也称智能旅游,是一种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手段,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计算机、智能终端等设备,主动感知并利用相关旅游信息,为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旅游管理部门提供各类旅游公共服务,从而实现智能化的旅游服务、营销和管理的新型旅游运行模式。

2发展智慧旅游的意义

2?1智慧旅游有利于更好地为旅游者服务

智慧旅游为旅游产业提供了自动化的服务系统和技术平台,包括政府的最新公告、旅游企业更新的优惠策略、旅游目的地的信息展示、最佳旅游线路、预订支付系统等。首先,智慧旅游的发展使旅游者足不出户就可以掌握旅游目的地的海量资讯信息,消除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旅游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障碍,有效解决旅游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其次,智慧旅游可以辅助旅游者进行消费决策并提供更丰富的旅游公共产品,使旅游者获得更好的旅游感受和旅游体验。再次,智慧旅游还将改变旅游产品预订及支付方式,使旅游者能够及时获得更丰富的产品信息,并结合自身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满足个性化旅游需求,并通过在线支付实现旅游产品的不间断销售,感受更加优质的旅游服务。

2?2智慧旅游有利于改变旅游营销方式

首先,智慧旅游通过分析旅游数据,可以发现旅游者的偏好、挖掘旅游热点,引导旅游企业打造符合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产品,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实现旅游产品创新和营销方式创新。其次,智慧旅游还可以通过投诉建议系统吸引广大旅游者主动参与旅游产品营销和信息传播,从而有利于提升旅游企业管理水平,降低旅游企业运营成本,提高旅游服务能力和产品竞争能力。

2?3智慧旅游有利于实现旅游科学化管理

智慧旅游将促进旅游管理创新,实现从传统旅游管理方式向现代管理方式的转变。首先,旅游管理部门通过信息技术可以获取旅游者实时信息,对旅游企业实行动态监控,并及时旅游指导信息或管理意见。其次,智慧旅游可以使管理部门实时了解旅游景区的生态状况,通过在景区环境保护、旅游承载力管控等方面综合应用智慧旅游手段,均衡游客的分布,降低游客对资源的破坏,确保游客的满意度,缓解景区保护和旅游发展之间的矛盾。再次,智慧旅游可以实现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与协作,联合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保护旅游者权益,有效处理旅游投诉等问题。此外,智慧旅游还可以及时监测和预防各种突发事件,提高旅游应急管理能力。可见,智慧旅游加强了旅游者、旅游企业、旅游景区和旅游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有效整合了旅游资源,从而有助于实现科学的旅游管理。

2?4智慧旅游有利于带动产业发展

智慧旅游是旅游业和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结果。智慧旅游的应用可以降低旅游企业运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改善运营模式,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从而推动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此外,智慧旅游的建设还会影响到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信息产业的发展,促进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产业以及旅游在线服务、旅游搜索引擎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2?5智慧旅游有利于促进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旅游从属于智慧城市,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旅游与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公共安全等其他智慧系统密切联系、相互协作,共同促进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智慧旅游可以增加收入,带动相关行业,助推区域经济稳步增长。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智慧旅游还带来了社会价值,可以扩大就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提升城市品牌和知名度,增强吸引力。智慧旅游体系的建设体现了科学发展、创新城市的思想,可以进一步促进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发展智慧旅游的建议

建设智慧旅游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需投资多,建设周期长,科技含量高。目前,许多城市都在探索、推进智慧旅游的建设工作。根据智慧旅游的建设情况,结合旅游业的具体特点,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智慧旅游:

3?1加大资金投入,建设相关基础设施

智慧旅游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鼓励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参与投资,采用“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形成多元化投资体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用于智慧旅游重点建设项目、相关标准建立、重点企业培育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并加强引导资金使用的统筹与监管。智慧旅游包括基础设施、应用层和服务层三个层次。基础设施是智慧旅游的基础,包括基础硬件、软件、数据库以及存储各类旅游信息的数据中心。要搞好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互联网、物联网把社会、商业、信息等各类基础设施连接起来,建成新一代的智能化基础设施。

3?2加快人才培养,强化组织保障

智慧旅游的建设需要人才作为智力保障。要加快对兼通信息技术和旅游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积极探索与高校的人才定向合作与培养模式,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建设,为各级智慧旅游机构输送高层次人才。此外,智慧旅游的建设需要专门的机构进行组织保障。应组建智慧旅游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智慧旅游建设工作,统筹领导和组织实施,承担建设过程中的审核批准和决策工作,协调各单位为游客提供所需旅游信息,监督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共享及资金使用情况。

3?3推广信息技术,加快标准化建设

智慧旅游以旅游者为中心,通过对旅游信息的收集、传递与处理,来满足旅游者掌控所需旅游信息的需求。因此,要在旅游行业推广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倡景区在门禁、电子导游、环境和灾害监测预警等方面采用物联网技术,提倡地方旅游信息中心建设区域旅游信息服务平台,提倡大型旅行社开展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应用,提倡软件企业开发可以在移动智能终端上运行的旅游小软件。此外,要加快推动旅游信息标准化建设,逐步建立旅游基础信息数据中心,确保所提供旅游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4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支撑平台

智慧旅游的建设需要以旅游者为中心进行旅游信息资源的整合。既要整合旅游、工商、交通、公安、卫生等部门的相关信息资源,又要整合旅游目的地的景点、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等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服务系统,以满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信息的需求。此外,智慧旅游建设需要一系列平台作为支撑,包括信息技术平台、基础设施平台、旅游服务平台等。信息技术平台包括网络平台、物联网平台和云计算技术平台等,应大力发展云计算、传感技术、三网融合等新技术,改善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基础设施平台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商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旅游服务保障体系包括景区、酒店、旅行社、交通、医疗等。通过打造智慧化的综合支撑平台,全面满足旅游者需求,实现智慧旅游。

3?5调动多方力量,实现融合发展

智慧旅游建设是一项社会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合作。要提高人们对于智慧旅游的认识,调动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多方面力量,鼓励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促进政府与社会合作,共同推进智慧旅游的发展,为旅游者创造更好的旅游体验。旅游管理部门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建议,从公众利益出发。还要加强社会宣传,通过舆论力量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积极与公众互动,形成政府、企业、公众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4结论

总之,智慧旅游是世界旅游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智慧旅游的发展有助于提升旅游业的规模、质量和效益,是我国从旅游大国转变为旅游强国的重要支撑。因此,要高度重视智慧旅游的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研发力度,加强人才培养,完善支撑平台建设,以提高旅游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增强竞争优势,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丁风芹?我国智慧旅游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2(1):32-33?

[2]刘俊梅,等?基于“智慧旅游”的新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策略研究[J]?市场论坛,2012(11):93-95?

[3]李睿仙,乔晓梅,刘军?发展唐山智慧旅游的策略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3,11(4):44-47?

[4]杨晓红?基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智慧旅游发展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2):168-169?

[5]金江军?智慧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信息界,2012(12):22-23?

[6]杜鹏,杨蕾?智慧旅游系统建设体系与发展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23):44-49?

智慧医疗的整体发展趋势范文2

一、改革背景新变化: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改革跨进一个新的平台

从经济发展方向看,1978年国内GDP只有3645亿元,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位居第10位;人均国民总收入仅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2009年,国内GDP达335353亿美元,与2008年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相差无几。人均GDP超过3700美元,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世界经济发展史说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其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将出现加速发展的趋势,产业结构、消费类型也将发生重大转变。与此同时,随着国内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加上与世界经济联系的不断深化,国内经济体制改革不仅受制于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一些国际因素的冲击。因此,今后30年改革,必然在更高层次上,向更为全面、更加深入、更讲质量、更重环保、更关注综合利用和协调配合的方向发展。

从社会发展方向看,由于前30年经济在改革中快速发展,物质财富大幅度增加,人民已由一个温饱型的生存阶段,进入一个以人自身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阶段。该阶段改革的重要任务是要实现全社会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其中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经济的和政治的、文化的和体育的等诸多方面。

总体上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是这一阶段通过改革而要达的综合目标。

二、改革目标新调整:必须实现三个根本性转变

一是以进出口为导向的大出大进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向以增加人民收入和提高人民消费水平为导向的效益型增长方式转变。国际金融危机引起的外部需求萎缩对经济平稳增长的严重冲击,给我国长期以来奉行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路径依赖敲响了警钟。靠压低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环境成本换取经济低水平扩张的局面必须实现彻底转变。数据显示,2009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7.7%,其中出口对GDP的贡献为负3.6个百分点,而投资和最终消费分别贡献7.3个和4个百分点。内需的持续增长显然不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权宜之计,而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治本之策。今后的改革应着重在加大技术自主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品牌体系、提高附加值上下大功夫,有效地增加居民收入,向提高居民最终消费这一目标靠拢,以民富促国富,以国富促国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科技、产业和产品结构、分配方式、区域和谐发展等诸多方面的转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必须作出长远而又细致的规划和安排。

二是以GDP总量增长为主要目标向以社会整体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转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科学发展,本身即意味着发展目标的多元化、复合化、整体化。当然,发展经济是实现小康的应有之意,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使人民过上平安、富裕、和谐、幸福的生活,才能称得起真正的小康。实现了小康之后,人们还要着重提高文化。值得关注的是,以文化为统领的社会整体发展,不仅是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目标,更是促进科学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进一步发展需要各个方面的创新,更深层次的创新是文化的创新,尤其需要有超越前人的胆略,在传承的基础上,迸发出层出不穷的想象力,创造出更辉煌的现代文化。

三是以经济体制为主轴的改革向以政治体制和政府体制改革为主轴的方向转变。30年改革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尊重基层的创新,走了一条自下而上的改革道路。以经济体制为主轴的改革,通过对基层成功经验的系统总结,最终上升为国家指导方针政策推动更大面积的改革,既符合渐进式改革的要求,又为经济平稳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肯定经济体制改革成果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脱离政治体制改革和政府体制改革踏上自我推动、自我完善的良性发展轨道。政治体制改革和政府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特别是在改革路径探索上还缺乏卓有成效的创新,最终会阻碍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与经济体制改革不同,政治体制改革和政府体制改革难度较大、阻力较多、情况较复杂、社会敏感度也较高,所以更要慎重从事。现在看来,以基层政府体制改革为试点显然是一种稳妥的选择。但是,面对强大的社会阻力,基层的改革探索很难保证不被扭曲变形,从而使基层的经验缺乏应有的普适性和推广价值。由此可见,政治体制改革和政府体制改革要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除由下而上的自身努力外,更重要的是,高层还必须拿出推动经济体制改革那样的决心、魄力、智慧、勇气,既要稳妥,又要大力加以推进。

三、夯实改革社会基础:解决四大突出矛盾

一是加快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资源环境是潜在的社会生产力。不管是社会和谐发展还是科学进步,资源环境始终是硬约束,创造优良的资源环境是经济发展取之不尽的真正源泉。截止到2010年3月7日,美国科幻大片《阿凡达》全球票房收入超过25.5亿美元,不仅仅是资源环境生产力的鲜明体现,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典范,对我们开拓经济发展思路、解决资源环境约束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是妥善解决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拉大的矛盾。国内学者统计,从1988年至2007年,收入最高的10%人群和收入最低的10%人群的收入差距,从7.3倍上升到23倍。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8%,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在继续扩大。2010年4月胡润百富的2010年度财富报告指出中国内地富豪群体正在持续膨胀,目前中国拥有资产1000万以上的富豪人数达87.5万人,亿万富豪有5.5万人,分别较2009年增长6.1%和7.8%,财富呈现出高度集中的趋势。在中国,历来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当前的情形是寡与不均并存,因为按联合国“1天收入低于1美元”的贫困标准,中国还有约1.5亿贫困人口。调节收入差距不能局限于收入分配领域,而应该放大到就业公平(有就业意愿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公平(每个人基本生存得到保障)和发展机会公平(每个人都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等方面,在更加开放的视野下和更广泛的范围内寻求缓解收入差距的矛盾。

三是加快解决经济发展与公共产品短缺的矛盾。前30年的改革,各级地方政府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全力组织各种发展资源,较为出色地扮演了经济发展型政府的角色。按照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发展型政府将逐渐让位于服务型政府。政府工作的重心要适时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加快解决当前公共产品短缺的矛盾。未来地方政府的竞争力更多地体现为公共服务能力和效率的高低,体现为区域市场交易成本、制度运行成本、社会交易成本的最优化,而不再是单纯的人为压低经济发展要素的价格,谋求一时的经济增长。

四是妥善解决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公共治理结构改革滞后的矛盾。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不是GDP增长,也不是财政收入扩大,而是伴随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后的全体居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和自由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以及建立在前者基础之上的公共治理结构的健全和完善。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今后的改革任务已经不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更多地涉及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赋予群众更加广泛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无疑是顺利推进上述领域改革的重要途径。

四、改革大突破:加快推进五大改革

一是深化消费为主导的经济改革。一要尽快调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提高普通劳动者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份额。二要切实提高劳动者的能力,激发其想象力,提升其就业、创业技能,以便在不断扩大但也越来越精致的经济蛋糕中分得更多的份额。三要切实减轻企业和普通劳动者负担,实现藏富于民。对企业减税,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就业岗位,扩大税基;对劳动者减税,可以激活其潜在的消费意愿并为人力资本的投入提供可能,消费增加可以产生乘数效应,劳动力对人力资本投入的增加,反过来又可以为谋求更好的收入提供可能。

二是推动城镇化和城市化改革。有数据显示,1个有一定的体力和技能的农民进城,需要10万元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人口分散居住与集中居住,其消费空间约在1:7左右。中国8亿左右农村人口,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所在,蕴涵着雄厚的发展潜力。要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各种体制障碍,鼓励和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小城市和重点城镇有序聚集,跳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思维束缚;积极应对知识经济、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超前谋划支撑城镇化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的综合服务能力,保证农民进得来、留得住。这一切都是今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消除二元结构的根本之策。

三是加大文教卫、社保等民生领域的改革。文化领域,要遵循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发展趋势,将文化资源、人才创意、现代科技和资本运作有机整合在一起,打造有分量、有影响、有品位的文化氛围,以受市场欢迎的文化精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教育领域,要以继续深化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为基础,实现政府考核教育导向以市场考核为主、政府考核为辅的深刻转变,全面提高各层级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卫生和社会保障领域,要力争消除身份差别,实现全民医保、全民拖底保障,最大限度地实现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的均等化。

四是深化资源环境领域改革。针对经济高速发展中的资源环境透支问题,要深化资源性产品定价机制,改革环保收费制度,建立健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切实提高资源环境的使用成本,推动生产生活的低碳化。要在巩固节能减排成果的基础上,增加更为广泛的资源环境量化考核指标,以进一步降低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成本,真正实现经济发展的绿色化、生态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智慧医疗的整体发展趋势范文3

关键词:消费结构;经济增长;社会保障体系;信贷服务

1引言

南通市对区域内2017年上半年的居民收入与消费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仅农村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405元,相较去年同期增长约837元,增比为8.7%,相较于去年同期增幅回落约0.2%,南通市整体的消费结构变化与之相差不大。在国家整体的发展政策当中,江苏沿海开发地区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体化战略发展,对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应的,南通市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经济发展历史,对促进区域发展战略的执行与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2居民消费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2.1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特点

在社会生产当中,消费是经济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在市场经济当中,社会经济的增长,不仅会受到生产供给的影响,同样也会受到有效需求的影响,需求决定社会生产规模、生产与发展方向、发展范围等,若无法保证社会需求的持续稳定,则会进一步影响产业发展前途受到制约。在社会需求方面,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以及净出口需求的综合作用能够带动经济增长,通过国内外的发展经验总结,能够明确消费需求在全国生产总值当中的占比往往会超过60%,由此可以得出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1)从消费角度进行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的居民消费总额都处于逐年递增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在政府相关宏观调控政策的促进下,南通市的居民消费生活水平在不断增加,据南通市统计局的统计结果显示,2016年,全体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84元,与2015年相比增长9.1%,其中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5%,达18741元,而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9247元,同比增长8.1%;相应的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9827元,相比2015年增长约8.0%,而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增比为11.5%,远远高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的6.5%。近几年,南通市整体的居民消费支出总量依旧呈现为上升趋势,但通过数据分析,能够发现,农村消费支出与城镇消费支出金额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进而影响城市居民整体的消费需求不足,对拉动城市经济增长造成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2)以消费所占GDP比重的角度进行分析。通过与发达国家的消费需求进行比较能够发现,我国现阶段的居民消费率较低,而投资率偏高。最终消费占GDP总额的比重被称为消费率,能够表明国民生产总值的支出有多少用于政府消费以及居民消费。就南通市来说,城市最终消费支出中,政府消费率一直处于平稳状态,其波动范围约为2%,由此能够明确,居民消费支出是消费率上升关键。通过居民消费率能够对居民消费支出水平进行有效衡量,相比于发达国家,如美国与英国,其国家总消费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当中的比重均超出80%,相比之下,我国居民消费率仅为60%左右,表明居民整体消费结构增长较慢,影响国家经济的整体增长。

2.2居民消费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的形式

(1)产品结构传导。在新的发展时期,产品结构的变化逐渐加快,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消费结构的变化,进而会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以南通市为例,在居民收入普遍处于中下游水平的情况下,农产品的消费占比较高。通过对消费市场的观察与分析,能够明确居民消费产品类型主要包括农产品、工业消费品以及服务消费品,相应的产业结构则为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因此,产品结构的调整会进一步影响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的转移与升级。在消费需求的角度,增加居民的人均收入,将会影响消费市场整体需求的变化,通过产品结构需求的变化,还能进一步刺激科技创新,推动基础创新。

(2)产业结构传导。消费结构的升级能够借助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消费结构的升级作用于产业结构,利用两者的高度密切关系,通过协调作用推动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产业结构在城市规划当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决定生产的方向与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来看,优化产业结构,也是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作用于生产资料,依据消费市场的产品需求制定生产方案,达到优化生产结构的效果,对促进生产与经营利益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在经济运转的角度来看,在国内整体经济市场的转变下,买方市场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消费影响也越来越突出,产业结构的转变需要消费结构升级过程中所产生的推动力量。整体经济的迅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转变,而转变产业结构基于的是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其作用于消费结构,即能够利用消费结构的升级不断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向更高的级别发展,在促使产业结构能够适用于社会发展,保证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3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影响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3.1居民消费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定性分析

(1)居民消费结构定性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一直处于不断升级的状态。改革开放初期,居民消费方向多以饮食及住房为主。发展至今,用车、娱乐以及服务性消费,逐渐成了居民收入分配的主要流向。“十三五”规划提出后,中国迎来了第三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精神消费在居民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显著提升。以南通地区为例,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我国南通地区农村居民衣着、食品、居住及出行消费比例,分别为7.1%、27.8%、20.0%及13.1%。娱乐及服务性消费占据比例仅为8.8%。城市居民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消费比例与农村居民类似,娱乐及服务性消费占总消费比例为10.4%,较农村居民消费相比,比例偏高。判断与城市地区基础设施完善、居民收入偏高存在联系。发展至2016年,农村及城镇居民各项消费比例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以娱乐与服务性消费比例提升程度最为明显。表明,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面临着从生存性消费到发展性消费,再到物质性消费与服务性消费的转变。

(2)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定性分析。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经济的增长存在显著的联系。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社会经济发展及人均GDP较低,居民生活质量差。在此环境下,恩格尔系数通常会呈现出高增长的状态。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与改革,服务业脱颖而出,成了与工业及农业并驾齐驱的,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服务业的繁荣,为居民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居民收入明显增加。部分高收入家庭,饮食消费占据总收入的比例降低,恩格尔系数降低,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居民在服务业以及娱乐行业中所投入的收入比例越来越大,消费结构明显改变。以南通地区为例,2014年,南通地区GDP总值为5653亿元。至2016年末,南通地区GDP总值已达6768亿元。结合该地区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居民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经济的增长可加速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反之,当居民收入流向服务与娱乐行业中比例增加时,经济同样会随之增长。

3.2居民消费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

以我国江苏南通地区为例,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模型,对居民消费结构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效果进行了定量分析:

(1)数据的选取。本课题选取我国江苏南通地区2010~2016年GDP总值作为主要分析数据(图1),对居民消费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课题所选数据,均来自我国统计年鉴。共选取指标如下:一为消费的服务项目与工业品的支出比例。

(2)模型的建立。本课题所选模型以面板数据分析模型为主,分析流程如下:首先,判断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其次,根据江苏南通地区2010年~2016年GDP总值的变化情况,进行协整检验,并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模型分析各GDP数据。最后,采用回归计量分析方法,分析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第一,变量1ADF检验值为15.6,p=0.01。变量2ADF检验值为14.3,p=0.02。对比显示,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第二,协整检验结果提示,T统计量为-2.43,p=0.00。第三,回归计量分析结果提示,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正相关。3.3定量分析结论通过对定量分析结果的观察发现:第一,居民消费的服务项目与工业品支出比例,是反映居民消费结构的主要指标。服务项目所占比例越大,居民消费结构越倾向于服务性消费,升级效果越明显。第二,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变,可促进产业结构发生转变,进而影响区域的GDP水平,引导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简单地讲,但居民消费结构由生存性消费转变为服务性消费时,服务业在各产业中所占比例会随之提高,经济增长速度随之加快。

4增强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建议

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作用,并能够保持长期均衡的关系。因此,采取长期稳定的政策,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能够进一步维持经济持续增长,推动我国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基于南通市的居民消费与经济发展水平,扩大城市居民的整体消费需求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推动政策制定与执行。

4.1促进居民整体收入水平

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量直接受到居民实际购买力的影响,所以在促进居民消费需求扩张的过程中,应考虑居民实际购买力在其中的支撑作用。通过分析能够得出,实现城市居民消费需求的有效扩张,需要提升城市居民的实际购买力,相应的,需要解决城市居民收入与价格水平对其造成的影响作用。城镇与农村的居民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进而影响整体居民的实际购买力提升难度较大,针对这一发展状况,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近而推动城市整体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促进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还要重视缩小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分析我国整体的产业结构以及人口分布与就业状况,能够了解到我国低收入阶层的人数总量占总人口数的70%左右,严重影响城市及国家整体消费结构的进一步升级优化,对经济增长带来了极大的制约作用。因此,在优化居民消费结构的过程中,需要重点调整收入分配结构,通过保证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与公正性,增强其消费支付能力。只有上绝大多数的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与实际支付能力得到扩张,才能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的全面实现。除此之外,价格因素对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也很大。价格的不规则浮动,会影响居民消费欲望呈现不稳定的形式,所以要对价格的波动状况进行有效控制。一方面可适当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分析,另一方面则要对市场价格进行严格监管,对价格欺诈、压级压价等不正当的经营竞争行为进行严肃处理,营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规范消费市场秩序,从而引导城市居民的正确消费观念。

4.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与社会保障的投资力度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其中改善社会保障基金筹划当中存在的问题,对社会主义保障制度的全面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相应的,在改革执行过程中,始终保持改革内容的透明度,尽早完善教育、医疗、教育、保险等居民基础消费方面的措施,在公众监督下,最大程度上促进改革制度化、具体化以及规范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首先需要构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社会保障制度。现阶段,无论是居民消费结构还是城市产业结构都处于大调整时期,这就要求社会保障体系要尽快达到发展需求水平,如此才能进一步推动社会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升级,进一步才能实现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目标。目前,我国已经正式步入人口老龄化的特殊发展时期,因此,需要重点完善针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工作,进而调整城市居民的消费心理预期,以达到优化消费结构的效果,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的增长。另外,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优化也同样与社会保障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劳动力市场的培育过程中,应将职业介绍作为就业服务的重要手段,控制劳务输出呈现为有计划、有组织的输出形式;通过扩大就业渠道,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出来,平衡城镇与农村地区的发展矛盾与就业矛盾,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4.3创新消费热点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居民的消费特征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个性化消费与高品质消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主要表现为对文化娱乐、旅游以及保险金融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就现阶段的发展前景预测,此类消费需求在一段时间内都会保持在较高位置。为满足这类消费需求,需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创新消费热点:首先,基于当前的消费供给产业与体系等,调整其滞后性,以适应消费结构升级为调整方向和趋势,充分利用先进技术与宏观调控政策等,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其次,在优化居民消费结构的过程中,应保证与投资结构之间的发展协调,对于热门的投资行业,如房地产、汽车、互联网以及旅游等方面,通过对其投资结构进行调整,将当前的投资重点调整为与民生相关的领域当中,进而实现对居民收入分配的有效调整。最后,增加居民收入有利于提升居民整体消费水平,具体手段包括提升居民的工资水准、降低税收标准等。从消费的角度考虑消费热点,可总结新时期居民的消费习惯,重点从节假日消费市场入手,推动各类商品的销售,并有效提升消费服务体验。在商品销售前期,组织大量的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城市自身所具有的资源优势,推出特色优惠活动等。以南通市为例,住房领域依旧是城市居民的消费热点,针对消费结构问题,可适当组织和推动与房地产相关行业的协调发展,提供建筑、装修以及家居装饰等一条龙式的服务方案;而在汽车行业,则可通过优化城市道路网络、停车服务等方面,推动智慧交通的全面实现,进而促进汽车与二手车消费。在新经济形势下,消费结构的升级影响新型消费方式的不断推广。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网络购物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随着网络业务的不断扩展,影响了手机支付的消费模式逐渐被居民所认可,并在生活消费过程中广泛应用。在网络购物与手机支付的推动下,居民的消费观念也相应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电信产品与通信行业的整体发展,同时也推动了相关消费结构的优化,相应的信息消费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进步。随着居民消费模式的整体转变,传统行业逐渐与互联网技术进行结合,需要充分借鉴先进的发展经验,以尽快适应当前的消费模式。

4.4构建和谐消费环境

消费环境是影响居民消费欲望与消费情绪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维护居民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针对现阶段消费市场过于混乱等问题,可采取多种手段对其进行有效整顿,进而消除居民在消费过程中对产品质量与产品价格的忧虑心理,促进区域内居民的整体消费率。构建和谐的消费环境,首先要充分考虑居民的日常消费观念、消费习惯以及消费偏好,制定有针对性的构建方案,强化市场监督与市场管理,进一步有效调整社会整体的消费环境。在净化消费环境的过程中,监督是重要的整顿手段,其中,通过新闻舆论监督、行政执法监督以及社会群众监督等多种形式的综合运用,能够有效处理消费市场上价格欺诈、产品作假以及信用失效等违法、违规行为,形成完善的市场监督体系,能够在更大程度上保证居民的消费权益。除此之外,在消费市场的运行过程中,市场秩序需要得到硬性制度的有效控制,在法律与行业规范等的约束下,能够进一步净化消费市场,从根本上剔除市场当中商业欺诈、骗税逃税等行为。通过对消费市场上的不良行为进行严厉打击,能够为消费者构建一个健康良好的消费环境,从而引导居民乐于消费、主动消费,维护居民放心消费。以此为发展目标,相关政府部门也需要专门建立职能监督部门,在工商管理部门等的配合下,对虚假广告、欺骗销售等不良市场现象进行严厉惩处,并适当设立赔偿标准,维护居民的消费权益。

5结语

综上所述,以南通市为例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研究,有利于提升城市以及国家的整体经济水平。通过相关分析,能够进一步明确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充分利用相关推动策略,为居民营造一个健康的消费环境,进而转变居民的消费观念,促进居民的消费意愿,以达到以消费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效果。

参考文献

[1]巩明莉.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郑州大学,2015.

[2]姜燕.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12).

[3]胡波.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11).

[4]凌炼.消费金融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6.

[5]郝正亚.河北省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关联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

智慧医疗的整体发展趋势范文4

【关键词】“一带一路”;东盟;服务贸易;云南

一、引言

全球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在发展货物贸易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重服务业的发展,服务贸易逐渐成为众多国家青睐的对象,各国的经济重心也在不断地向服务贸易倾斜,随着服务贸易高附加值这一优点的显现,及其对货物贸易的带动作用,服务贸易逐渐成为国际贸易领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7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正式生效,该协议的签署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重要成果,中国向东盟开放建筑、环保、运输、体育和商务5个服务部门的26个分部门,东盟10国向中国开放金融、电信、教育、旅游、建筑、医疗等行业,并允许中国设立独资或合资企业,放宽设立公司的股比限制等。该协议的签署不仅可以让中国和东盟在服务贸易领域获得更多经济增长点,对云南的服务业来说也同样是“走出去”的重要机会。

二、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国家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2013年9月和10月,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即“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是为了促进我国积极开展与沿线国家全面而深入的经贸合作和友好交流。目前,虽然我国是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但服务贸易的发展仍处于滞后的阶段。因此,“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不仅为我国提供了发展服务贸易的平台,也为我国提供了向世界借鉴服务贸易经验的契机。

1.服务贸易规模扩大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深入,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势头良好,与东盟国家的服务贸易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双边贸易额持续增长。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迅速发展。贸易额持续增长。2007,年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额为179.1亿美元,到2010年双边服务贸易额达到272.9亿美元,由于2009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使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额略有下降外,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

2012年,东盟成为中国继中国香港、欧盟、美国之后的第四大服务贸易伙伴。双向旅游规模不断速扩大,中国成为东盟仅次于欧盟的第二大客源地,同时东盟各国也成为中国公民的旅游度假地,双方互派留学生人数达到17万,双边服务贸易领域范围不断扩大。

2.服务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

据统计,服务贸易逆差在中国和东盟都较为普遍。“2015年1-9月,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逆差为1521亿美元,较2014年同期上涨31%,逆差规模进一步扩大。其中旅游部门的逆差最大,为920亿美元,占逆差总额的60.5 %在服务贸易各部门中,专业管理和咨询、公共关系服务、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加工服务以及其他服务部门为顺差,金额分别为115亿美元、90.2亿美元、100.5亿美元、98.5亿美元、150.3亿美元、178.2亿美元”。

3.服务贸易互补性强

由于我国与东盟国家在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上的不同,双方的优势产业也独具特色,因此,中国与东盟在服务贸易中表现出了很强的互补性。例如,新加坡在金融服务业、法律咨询等知识密集型产业中具有比较优势,而老挝、缅甸和越南在自然资源方面具有优势,而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在资金密集型产业中具有比较优势。中国则在旅游、建筑和海运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我国服务业起步较晚,仍有大量薄弱缓解。但中国与东盟各自在不同的服务贸易领域有比较优势,互补性较强,为双方开展服务贸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云南省在中国―东盟服务贸易格局中的定位与问题

1.云南在中国东盟服务贸易格局中的定位

我国云南省毗邻东盟国家,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扮演着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的重要角色。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东盟合作领域的不断深入和拓展,云南已形成了面向东盟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与东盟国家在经济贸易、投资、工程承包等多个领域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目前,云南省国际服务贸易虽处于起步阶段,但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特别是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协定》签订后,双方的服务贸易领域也随之拓宽,加之“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也为云南省与战略沿线东盟国家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契机。

基于云南省的区位优势,紧邻泰国、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15个云南少数民族与境外同民族在国境线两侧生活。因此,云南省在沟通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活跃地带。基于云南省的人文优势,其民族构成、文化习俗、、社会形态等方面与周边东盟国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种地缘文化的相似性也成为了维系和推动云南与周边东盟国家开展双边贸易的动力。同时,周边东盟国家中中国华人华侨的存在也是双方开展对外贸易的重要推动因素。基于云南省与东盟国家的市场共性,大多东盟国家都属于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而云南相对完善的工业体系则能够为其提供满足其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这也为云南发展与东盟国家的服务贸易提供了重要条件。

2.云南在发展对外服务贸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层次较低,内部结构不合理

目前,云南省服务贸易主要集中于旅游业等具有优势的服务产业中,并且劳动密集程度较高,仍处于中下游附加值较低的产业链环节,很容易与周边省市由于同质化产生竞争。其次,在运输和建筑服务等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中,通信、金融、计算机服务等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而知识密集型行业也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

(2)服务贸易专业人才缺乏

人力资本是服务贸易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目前,云南正是缺少既了解国际市场,特别是东盟国家市场,又有对外服务贸易经验,能够顺应服务“走出去”趋势的国际服务贸易专业人才。服务贸易的复合型人才的匮乏,会使省内服务产业和国际服务贸易偏离整体发展方向,无法正确的把握国际市场需求和总体发展趋势,从而丧失国际竞争力。

(3)政策制度不完善

云南省服务贸易起步较晚,2007年才成立专门机构并开始服务贸易统计,各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服务贸易发展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和推动,尚未形成配套完善的推进机制,许多领域还是空白,甚至一些实施意见的权威性不够,缺乏可操作性。同时,服务贸易涉及的行业众多,各行业的发展都由具体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各部门规章较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部门之间文件相互矛盾的现象,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的情况使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松散、滞后,无法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云南在与东盟国家发展服务贸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交通运输条件滞后

虽然云南省与东盟国家相邻,但随着双方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双方经济需求也不断增加,而云南省与大部分东盟国家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则成为了阻碍双方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推进,东盟国家交通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昆曼公路、泛亚铁路、澜沧江-湄公河航道等的投入使用,虽然暂时缓解了交通运输滞后带来的压力,但仍然面临众多交通运输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云南与东盟国家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

(2)服务贸易有优势丧失的现象

目前,东盟是现代世界经济市场上较为活跃的区域之一,越来越多的西方大国意识到东盟在世界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将东盟国家纳入本国的战略格局中,作为重点的合作对象和投资目标,东盟也逐渐成为各国炙手可热的合作对象。而东盟与云南在一些产业中具有的相似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云南省对外服务贸易的发展造成阻碍,虽然云南始终面向东南亚发展,若云南自身的区位与资源优势不能充分发挥,不能继续加强与东盟的互补性,那么,云南对外服务贸易则很容易丧失比较优势。

(3)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行业和地区结构过于集中

从市场结构的角度看,云南与东盟国家的服务贸易主要分布于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国家,服务贸易的项目结构也相对较为单一,服务贸易收支大多集中与云南省内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如昆明、红河等,而其余地区所占份额则相对较小,内部服务贸易结构发展的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使云南省整体服务贸易水平偏低。

四、基于“一带一路”战略发展云南省对外服务贸易的对策和建议

在“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重大机遇下,云南旅游、文化、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现代金融、租赁、商务服务及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水平快速提升。未来几年是我国加快“一带一路”的关键期,也是我国将服务贸易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点加快服务贸易结构转型升级、提升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进一步拓展东南亚市场的关键期。

1.实施服务贸易品牌战略和人才战略

首先,品牌效应的建立是发展云南省服务贸易的重点之一,树立品牌形象并充分发挥品牌优势对于服务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化是云南旅游业的重要支柱,是自然与人文共同发展的产物,更是云南省旅游业国际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云南省服务贸易品牌的建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云南与东盟国家文化的亲缘性,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合理规划和开发,利用区域文化资源优势,促进与东盟国家的文化旅游等服务贸易的发展,不仅有助于中文化产品和服务在东盟国家市场的拓展,也可以建立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化的品牌效应,促进双方服务贸易的发展。

此外,在人才培养方面,一方面要构建政府、企业、学校联合培养服务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鼓励高校开设国际服务贸易专业及其专业课程,提醒高校注重相关法律法规和外语外事能力的培养,引导企业和高校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实现服务贸易人才的联合培养,使服务贸易专业人才既具有相关理论知识,也不乏服务贸易领域的经验,而行业协会作为政府职能的延伸,在制定、指导、实施行业标准、规范等方面,其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可避免企业的短视行为,使国际服务贸易的人才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另一方面,要针对现阶段国际服务贸易市场复合型人才匮乏的现状,可以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背景下,通过政府优惠性政策增加对海外此类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减少人才流失对服务贸易的影响。人才的综合素质是服务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培养和引进复合型服务贸易人才是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保证。

2.构建政策支持体系,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推动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交通运输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下,加强对东盟国家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服务业竞争力的缺乏是制约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面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对于扩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加强管理,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立法和管理制度的建立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云南省应制定和完善与国家通行的法律法规相一致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规范服务贸易流程,严格执行市场规则,使服务贸易在行业标准、价格管理、业务范围、职业道德、纠纷仲裁和社会监督等方面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完善服务贸易促进平台和数据平台,创新服务出口相关扶持政策。建立“政府、中介、企业”三维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全方位促进服务贸易发展。健全服务贸易服务平台,包括信息服务平台、资金服务平台、政策支持平台,为企业提供准确的国际市场信息和与东盟合作的机会。组织服务贸易企业赴东南亚、南亚参展.为企业创造参与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机会。此外,还应加快步伐建设服务贸易数据平台,及时公布中国各地与东盟国家开展服务贸易的数据,相关政策和信息。组织专家和学着对中国和东盟服务贸易进行考察和点烟,进行数据统计和研究,编写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各行业发展报告,为国内服务贸易发展提供经验和参考。

3.利用货物贸易和投资带动服务贸易发展

构建货物贸易和投资与服务贸易相融合的发展机制,使云南省逐步实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并行发展的方针,营造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环境,加快配套生存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形成货物贸易拉动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支撑货物贸易的良性联动发展格局,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外资发展生产贸易。鼓励外资从事对外服务贸易,提高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能力,使云南成为东盟服务业外包的重要基地。鼓励云南有实力的企业对东盟国家投资制造业,带动相关服务贸易的发展,同时更多地进入到对方的服务市场,扩大服务贸易份额。加强与东盟国家在服务贸易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服务贸易和云南服务业经济的迅速发展。解决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行业和地区结构过于集中的问题。

五、结论与展望

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云南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更好的参与到区域经济、服务等方面的合作中,在合作的过程中借鉴别国服务行业结构优化的优秀经验,提高自身服务产品的质量,更有效的促进服务产业的结构升级,推动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依托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协议》,以多方合作共赢为指导,突破合作空间的制约,促进具有比较优势的云南服务行业提升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加强与东盟国家服务贸易的合作。借“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把服务贸易作为“一带一路”进程中双边多边自由贸易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使其成为新时期我国对外贸易的新增长点。加快服务贸易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兴服务贸易,将成为破解当前服务贸易发展困境、释放服务贸易发展潜力、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推进双边多边自由贸易区进程的重要突破口。

参考文献:

[1] B. Hindley and A. Smith.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trade in services. The World Economy,1984 .

[2] Michael E1.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New York, Free Press,1990.

[3] B. Hoelman and C. A. Primao. Protection and trade in services: a survey. Open Economic Review.1997 .

[4] Alan V. Deardorff. Special Section: The New International Trade Agenda and the WTO.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9(2).

[5] 张建平,刘景睿. 丝路基金:“一带一路”建设的启动器[J]. 国际商务财会,2015,No.31503:9-13.[6] 郭娆锋. 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J] 2011.4.

[6] 张建平. 以东方智慧丰富发展理念、求解发展难题――“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解读[J]. 中国发展观察,2015,No.12404:12-15.

[7] 张寿林. 人民币国际化在“一带一路”上加速――访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经济合作室主任张建平[J]. 中国金融家,2015,07:78-79+77.

[8] 安刚.“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东亚合作――专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蕴岭[J]. 世界知识,2015,No.165007:32-34.

[9] 张蕴岭. “一带一路”的创新型思维:大国倡议与大国作为[J].商业文化,2015,No.28613:60-64.

[10] 李晓敏 何谦. 云南与东盟国家开展服务贸易的对策研究――基于《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协议》[J]. 特区经济, 2008, No.23710:2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