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源范文1
一、文化风险的根源
国际贸易中的“文化风险”概念旨在说明文化这一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给企业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带来损失的可能。也就是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因不同的社会习惯而存在的产品市场差异,使人们难以预测哪种产品会在外国市场上受欢迎,哪些商品会得到当地国的抵制。为此,文化风险直接作用于出易中的商品和商品贸易中的目标市场。
如果文化差异未得到合理控制或管理,将会沿着文化差异、文化冲突、文化风险、这一路径产生文化风险,从而可能导致贸易公司运作的低效率,对贸易双方产生破坏性影响。文化风险的根源是文化差异,并表现在三个层级上。首先,国家的主导文化对国际商务影响最大,不但影响商业交易的语言,还影响交易的性质与种类。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存在不同的行为方式,经常表现为:价值观差异、种族优越感与种族歧视、对文化符号系统理解差异、政治文化的不同导向,以及不恰当地运用管理习惯。其次,文化风险还源于不同国家不同公司间不同的企业文化差异。企业文化是国家文化的反映,影响组织的各个方面,指导日常的商业交往。包括经理如何选拔与提升雇员、如何领导和激励下属、如何构造组织、如何选择和制定战略以及如何与其他商人谈判等。再次,公司内部员工来自不同国家,他们身上都有本国文化的印记,组织中个体文化差异也会带来文化风险。
二、文化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诺斯指出:“传统的主流经济学理论一直忽略了制度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在那里,制度至多是经济增长的既定前提,而不是原因。”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作为经济增长既定前提的制度包括两种:一是正式制度,即政治政策、经济规则、契约等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二就是非正式制度。所谓非正式制度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逐步形成,并得到社会认可的一系列约束,包括价值观念与风俗信仰、伦理道德、意识形态等。这些因素都可以统称为“文化”。在制度对贸易体制的作用中,正式制度当然占据主要地位,但是非正式制度也是贸易活动赖以进行的影响因素,它通过对人的行为选择和激励的作用,以及对正式制度安排的制约,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产生着重大影响。文化因素就是作为这么一项非正式制度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发展的。作为非正式制度的文化因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价值观念与风俗信仰
价值观念是人们对一事物的总体看法和评价,是人们基本的信念和判断,这种评价或判断势必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选择,从而影响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比如人们对生命存在意义上的看法中,认为平和安顺为好的人追求安静、保守的生活方式,对新潮事物和产品不感兴趣;而认为轰轰烈烈才不枉人生的人则追求有刺激的生活方式和时尚产品。前者看重归属感,后者追逐成就或权力。由此推断,以前者为主流价值观念的国家,对外交流的欲望不会太强烈,人们对外来产品和服务不甚欣赏,所以不利于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而后者与之完全相反。
(二)伦理道德
道德通过教育和社会舆论等力量,使人们具有善与恶、荣誉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等观念,并逐渐形成一定的习惯和传统,以指导和控制人们的行为。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人们的道德观念及其对人的约束力都不同。以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为例来说,中国人倡导的“忠”、“义”、“孝”、“忍”、“稳”等观念,在社会正常运行中对人们的行为有极大的规范作用,形成了东方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约束特征,这与西方建立在契约制度基础上的社会文明有很大差别。西方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法制发展史的文明,所以法律在人们行为中的规范作用特别大,人们以为守法就是道德,即使一些很有人情味的东西,都以法律来规范,形成了法律约束的特征。顺应道德观念,利用道德约束展开贸易活动,对于外来者非常难,因为对不同地域道德观念的理解、掌握、运用是极其艰难而漫长的。所以,各国不同的道德观念对国际贸易无疑又是一个阻力。中国很多企业回避反倾销诉讼,中国制造的很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取得应有的市场份额主要是由法律原因造成的,而很多西方国家的产品在东方国家的滞销则是由道德观念的差异造成的。
三、降低国际贸易中文化风险的措施
面对这种无形的文化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进一步推动世界贸易的自由化发展,使世界各国都能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享受尽可能多的比较利益,靠一种文化完全地压制或征服另一种文化是不可能的。消除文化因素对贸易不利影响的最有效方法是推动世界文化的融合,形成一种协调配合、相互尊重和补充、杂交而成的多元文化综合体,使文化因素对贸易的不利影响消失并推动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局面,以下一些策略是不可缺少的。
(一)建立国际性文化交流
为了消除文化差异,最宏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建立国际性的文化交流组织和文化交流中心,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展示和交流,以消除观念、习惯、语言和艺术鉴赏等方面的贸易阻碍。文化是有传统的,但它也是可以交流的,高层次的文化也是易于被世界各国人民理解和接受的。只要人们不懈努力,文化大融合的一天终究会到来。近期中国举办的几次国际性的文化展览盛况空前,充分说明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可以被人类所共赏的。通过这些文化展览的成功举办,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一定会加深,更会增加他们对中国产品的喜爱,最后带动中国产品在世界贸易中销量的上升。
(二)贸易策略与当地文化交融
国际贸易活动中最直接的主题就是企业,当一个企业有志于开拓一个拥有不同文化的市场展开贸易活动时,最为重要的就是其贸易策略的制定。企业在制定国际贸易策略的时候,应该注意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创造为当地人接受又有吸引力的情境,使文化渗透其中,这是第一个步骤。然后是在整个经营设计过程中注意配合文化环境要求进行创新,包括产品设计、定价、促销和分销等方面,既要创造出适合销售国文化的产品,又要使定价的方式和程度为之接受,还要找到适合当地习惯的渠道,采取购买对象乐意接受的宣传方式。这些环节缺一不可,只有把他们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破除壁垒的目的。
(三)文化交融的培训与培养
为了与文化因素对贸易活动日益明显的的影响保持同步,需要进行多种方式的文化融合的培训,培养出推进文化融合的跨文化管理人才。通过文化融合促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发展,关键是具有文化融合意识和知识的管理人才的培养。为此,应当进行这样一些方面的培训:(1)文化理解的培训。即介绍不同国家的人文状况,了解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消费习惯、生活方式、制度法规等,并与本国的相应方面作比较,加深对国外文化的理解。(2)文化应用的培训。让被培训者了解其他国家的价值观、行为、态度,清楚他们的价值观、行为、态度,清楚针对他们的价值观应该采用的奖励方式,并对当地的奖惩制度做出评价和改进的建议。(3)实地文化考察的培训。派遣培训人员到他们将来可能从事工作的国家进行实地的观察和研究,使他们在与当地消费者的直接接触中理解他们的文化,把握他们的动机。(4)相互交流的培训。邀请不同文化背景的贸易管理者与被培训人员进行适时的交流,并经常组织有国外工作经验的经贸人员进行交流,互谈感受,加深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
(四)充分利用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偏好
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源范文2
[关键词]绿色壁垒 影响 环境
一、 绿色壁垒的内涵
所谓绿色壁垒(Green Barriers , GBs),又称环境壁垒,属于非关税壁垒的一种。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一些国家(通常是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科技优势,以保护人类的健康和安全,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生态和环境的名义,通过立法制定的对进口的不符合本国标准的产品或服务进行限制和制裁的严格甚至苛刻环境技术标准和繁杂的动植物卫生检验检疫措施,此外,绿色壁垒还包括国际社会已制定的多边环境保护条约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如今,世界各国在国际上通过大量签署国际公约,加入国际环保组织,在国内通过立法制定旨在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环保制度和标准来实现对环境的保护。而这种环境保护措施本身就演变成了绿色壁垒。
绿色壁垒目前作为对国际贸易中数量作出限制的有效手段,内容十分广泛。如在风险评估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卫生检疫措施对进口实行控制,从而可以起到克服进口可能产生的生产或消费外部效应,增进社会福利的作用。又如,对进口汽车制定的废气排放法规,对进口食品实行卫生检疫等。
二、绿色壁垒产生的根源
(一)全球环境恶化所产生的巨大外部压力
20世纪是“全球环境破坏的世纪”。20世纪以来,在科技革命的影响下,人类工业化得步伐不断加快,世界经济高速增长。然而,伴随经济增长所产生的环境恶化现状,却不容乐观。目前人类陷入了资源枯竭,森林覆盖率降低,土地沙漠化,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酸雨腐蚀等令人堪忧的环境危机之中。由此,人们才开始慢慢意识到从自身做起,保护生态,保护环境的重要性。1972年出版的《增长的极限》一书中所提出的“增长极限论”,“零增长理论”,更是以一种悲观的方式引起人们对自然与环境能否持续的深入思考。
(二)顺应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总趋势
1、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驱动因素
在当今国际贸易中,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低环保要求的产品严重威胁到发达国家同类产品的竞争力,会导致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下降。为了保持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并使本国市场免受冲击,在关税水平不断降低,一般非关税壁垒措施受到限制的条件下,发达国家便利用其先进的环保技术,严格的环境标准,以保护资源和环境为由,通过提高其国内市场产品的环境标准,以抵消由于劳动力成本低,环境标准低,运输和原材料价格低等其他国际贸易因素给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发达国家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等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再利用等整个过程均需符合环保要求。
2、 绿色需求全球化不断扩张的必然结果
所谓绿色需求是指消费者为了得到更有利于健康的食品,更有利于资源和环境保护的产品,更优美的生态环境的需求的满足而支付的意愿和能力。1990年的一项调查表明,67%的荷兰人,80%的德国人和77%的美国人在购买产品时会考虑环境问题,而日本也有20%的人表示意愿购买价格更高的“生态商品”;1992年,加拿大消费者协会所作的调查显示,94%的消费者表示在选购商品时会考虑环境因素。
(三)现行国际贸易规则和协定的不健全
从国际范围来看,在GATT/WTO体制内的许多协议(主要是《GATT1994》,TBT,SPS三个文件)中均有涉及环境与贸易的绿色条款。但这些法律法规突出强调了各成员方的“环保例外权”,即各国有权根据本国的环保水平制定同时适用于来自其他各国的进口商品的环境标准和措施,条件仅限于“不造成不必要的障碍”,其结果是很可能被滥用,尤其是很容易为贸易保护者滥用。如《技术贸易壁垒协议》,《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协议》中很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贸易规则的内容含糊,弹性较大,提供了较大的灵活空间,这些便给绿色壁垒的产生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因为发达国家有能力采用高于一般国际标准的措施,并可借此达到限制发展中国家成员产生的进口,保护国内市场的目的;但是发展中国家尚达到国际标准,更无法高于国际标准。这就为一些国家设立苛刻的绿色壁垒提供借口。
三、 绿色壁垒对中国的影响
政府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干预,在客观的限制不符合要求的外国商品进入,保护本国市场进而增进本国经济效率与福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个副产品,即可能形成对国内有关产业的贸易保护。
相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面对绿色壁垒,总体上只有两种应对机制,要么选择从发达国家市场中退出,要么选择生产与本国经济实力不相符合的高投入,高技术的“绿色产品”。
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源范文3
负效应。
关键词:国际贸易;环境效应;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一、国际贸易的环境正效应
自由贸易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与环境并不冲突,贸易并不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贸易有益于环境质量的提高。他们认为贸易的增长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从而带来了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收入的提高增强了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对生活质量的关注,这样更加有利于环保和清洁产品的生产和交换。Cole(1998)、Strutt 和 Anderson(1999)研究认为自由贸易有利于环境改善,有助于实现环境资源全球化的最优配置。这些研究者认为,贸易自由化有助于消除市场的扭曲,基于比较优势的专业化分工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并且得出更广、更深程度的开放市场,从而进一步推进贸易自由化是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二、国际贸易的环境负效应
环保主义者认为市场机制下的国际贸易,在诸多方面恶化了生态环境,因此这种观点认为自由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是负效应的。Daly(1993)主要通过研究自由贸易对污染排放量的影响,验证了自由贸易将加剧污染。Chilchilnisky(1994)运用经济学家科斯(Coase)的产权理论,研究认为在私有产权不清晰的情况下,贸易自由化会进一步加深对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的破坏。Dua和Esty(1997)、Copeland(1997)和Kennedy(1994)研究认为,全球贸易自由化导致各国纷纷降低自己的环境标准,来维持或增强现有竞争力,出现“向环境标准底线赛跑”的现象,使得贸易加剧了环境污染。另外,自由贸易推进了有害物质的跨境转移,还助长了濒危物种的贸易,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Copeland和Taylor(1994,1997)实际上先假设了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高于发展中国家,利用南北贸易模型深入实证研究了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表明贸易自由化减轻了发达国家(北方国家)的环境污染,同时加剧了发展中国家(南方国家)的环境污染,而且加剧的程度高于减轻的程度,因此国际贸易总体上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可以看出,上述学者认为自由贸易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没有考虑环境和社会成本,因此贸易是环境质量下降的直接诱因,贸易危害了生态环境,即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是负效应。
我国学者余北迪(2005)研究表明国际贸易对我国生态环境负的规模效应大大超过了正的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因此,总效应为负。罗(2007)研究表明我国进口污染密集型产品可获得正的结构效应,但需承受负的技术效应,出口情况恰好相反。党玉婷和万能(2007)研究表明我国对外贸易对环境影响的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为正,但由于比较大的负规模效应,总效应仍为负。
三、国际贸易对环境既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
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国际贸易与环境之间关系复杂,贸易对环境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应该辩证地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综合后的影响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结果取决于正负效应的各自大小比较。Grossman和Krueger(1991,1993)先行就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就此影响效应分解为技术效应(Technique Effect)、结构效应(Composition Effect)和规模效应(Scale Effect),建立了国家贸易环境效应理论的基础性框架。国际贸易对环境影响的复杂性在于这种影响是上述三种效应之和,而不是单独某一种效应。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贸易竞争力得到了提高,但贸易结构调整缓慢、发展不稳定、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过低等等,都是制约贸易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讲,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调整:
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且加大研发投入
前述分析中指出,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不强的重要原因在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水平不高。因此,必须重视对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研发的投入,政府可以通过资金配套吸引企业进行研发活动,以及为企业研发投入提供低利率融资贷款,对于企业的研发投资收益给予税收减免,加强知识产权及专利的保护力度,刺激厂商进行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
五、将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创建品牌优势相结合
企业是一国产品出口的生力军,提升对外贸易竞争力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企业为主体,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对高、中、低档产品都要有严格的质量标准,避免频繁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阻挡,重视产品外观包装等非价格因素的影响,实现产品的高档化、特色化、多样化生产,提高中国产品在国际上的信誉,努力塑造自主品牌,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六、调整加工贸易方式且加快发展高深度、高附加值的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当前在我国对外贸易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加工程度较低,且附加值不高的加工贸易出口在出口贸易总额中占了较大比重,是目前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中的一大弊端,所以促进贸易方式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源范文4
【关键词】融资;国际贸易;商业银行
一、前言
自从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家开放国外商业银行在华的准入门槛之后。我国商业银行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国际贸易融资是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的一项重要业务,也是我国商业银行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的一条重要渠道。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方面与国外的商业银行存在着明显的差距,造成这个的原因有很多种。对这些原因的研究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能力的提升。从中找到问题存在的根源,为客户提供对应的融资产品,避免相关风险的发生。
二、商业银行拓展国际贸易业务中遇到的问题
1.尚未采取先进的风险管理制度与方法
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融资管理方面目前还不完善,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某些特定客户的管理方式比较松懈,有时在没有仔细审查相应的融资情况之下,未经上级管理部门的同意,而进行业务的开展,盲目的增加了商业银行潜在的风险。银行的相关管理部门应该按照公司的规章制度来进行融资程序的审批。另一方面有的时候工作开展又显得非常刻板和固守,只强调固有的业务数据,没有充分考虑到客户的实际情况,需要的融资产品,没能够站在客户的角度上面想问题,以至于直接否掉融资业务方案,消极的去收取客户手续费以增加银行的利润,这种情况就很难谈的上专业的服务。
2.工作人员整合素质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国际贸易业务中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严格,很多人员对企业财务方面的知识掌握不牢靠,虽然在本职工作方面比较熟悉和专业,但是并不能够对进出口企业的相关资信情况进行详细掌握,导致对国际贸易方面的融资风险不能准确把控,不能够站在一个全局的角度和实力来判断现阶段国际进出口市场情况。而商业银行在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培训过程中,一般都是注重营销方面的培训,往往对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缺乏认识。所以造成有的融资风险产生是由于员工之间的勾结和操作不周全造成的。所以说对商业银行负责外贸行业员工统一素质的培养事关重要。而且商业银行有的员工工作比较懈怠,对工作的认识不足,导致工作职责放松,在平时的工作操作中存在存在的风险。
3.银行忽略新型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开展
这几年虽然各大商业银行都高举旗号高喊要大力发展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创新,但是大部分还在停留在口号方面,开展业务和产品基本都以传统为主要对象。比如说:开证授信额度、进口押汇、票据贴现以及打包贷款等等。传统的融资方式相比于新型融资产品简化了操作程序。而新型产品结构融资方式和福费庭的业务开展就比较复杂,但是对于银行来说这些新型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对银行的收益和影响是比较乐观的,而实际情况中用到的机会和次数比较多的少,所以并没有普遍的开展。
三、业务开展中问题的对策
1.学习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制度与方法
商业银行应该学习和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的管理体系和方法。将商业银行的各个部门进行资源共享,有效的将资源联系到一起进行统一的管理。应该避免各个部门单独处理事情和运作,做好各个部门之间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规避风险发生的机会。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系统要求层层报告,有时会出现事情处理时间缓慢,从而引起相关信息不对称,负责管理人员没有能够更好的控制住风险。商业银行除了要学习国外商业银行有先进的风险防范控制体系,更重要的还要银行工作人员岗位素质强,自律性好。在处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过程中各个子系统和流程上面,必须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操作,不能够凭自己的主观意识进行业务处理,要认真仔细进行业务的评估和审核,在每个业务环节进行把控,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
2.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在国际贸易融资产品业务开展中,需要有高综合素质人员来开展,在具有扎实专业知识情况下,综合素质培养对从业人员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提高员工整体综合素质要求要不定时的对员工进行针对性练,使有经验管理者对员工进行有效的业务管理。留住有经验管理人员,要制定系统合理的员工激励政策,提高员工积极性,把控好各个环节的风险。商业银行应该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抛开传统的管控方式,找准时机降低从业人员工作压力,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
3.合理利用资源,加强国际贸易产品的融资创新
要进行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创新和开展,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第一方面可以从商业银行产品研发部门进行产品创新,利用各种信息和资料,结合到相应国家法律,研发出不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第二个方面可以对商业银行中营销业务部门进行展开,通过对客户进行调查,从而了解客户最终需求,以及根据客户实际情况,对客户问题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以此来达到客户的要求,设计更多的融资产品。第三个方面是将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方面与其他金融机构共同来对融资产品开发。在创新性融资产品的提出中要适应现阶段环境要求,使产品对外贸企业更加具有适用性。最终提高国际商业银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四、结论
通过对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现状分析,从管理体制、人员管理以及融资产品创新3个维度进行问题的研究,从而对每个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为商业银行在今后的融资业务开展中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性意见和方向。对商业银行国际贸易业务方面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赶上世界商业银行业务开展和管理水平,从而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二灵.浅析我国商业银行融资中国际贸易方面的趋势以及启示[J].上海国际金融出版社.2015.
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源范文5
论文关键词:国际商务;文化差异;根源;对策
一、概述
中国改革开发后,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和中国企业建立起合作关系;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走向世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国际商务活动频繁进行,文化冲突也日益严重,而正确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就日显重要。而在国际商务活动的过程中,文化差异是一个及其复杂而又十分重要的变量。文化的差异会引起文化冲突,而文化冲突会严重影响国际商务合作。本文对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商务活动中的中美文化冲突及其根源进行分析并提出独特有效的对策。
二、人类历史上文化冲突的三个阶段
(一)文化冲突
文化是一个特定人群共同的传统风俗、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并可代代相传,它是人类社会和历史积淀的产物。文化冲突被定义为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竞争和对抗状态。
(二)文化冲突的三个阶段
1、武力为主的文化冲突阶段
此阶段的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不同地域、不同的文化之间,在相互竞争和对抗中,武力和军事实力占上风的一方实现本土文化的发展,并企图用强制的方式实现本土文化对不同文化的控制和统治。
2、经济为主的文化冲突阶段
此阶段的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经济交往成为文化冲突的主要中介,文化冲突的范围在扩大,文化冲突的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小到局部冲突中经济利益的争夺,大到世界霸权的争夺,都是把经济利益作为主要目标,并且经济发展水平成为进一步争夺经济利益和霸权的主要砝码。
3、文化为主的文化冲突阶段
此阶段的文化冲突是以不同文化形式之间在交流互动中的冲突与差异性为特征,来体现不同地域文化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之间在文化问题上根本立场的差异。进入到经济的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的文化冲突都更激烈、广泛和深入。在国际贸易中,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商人们进行合作。而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国际合作造成影响。
三、文化冲突的根源
(一)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文化倾向于强调集体的和谐和发展。集体主义可以理解为是以“我们”为特点的文化。在此文化中,集体远远比个人重要,集体的目标高于个人目标。集体中的成员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集体的一部分,都要以集体的利益为重。此外,集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对待集体内部的成员和非集体内部的成员有完全不同的标准。集体内部往往合作多于竞争。个人主义文化倾向于鼓励自主、独特个体的发展。个人主义也经常被称为“我”文化。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个人的独立和自由尤为重要。在对待不同人时,标准都是平等和相同的。竞争和合作同时存在于集体成和非集体成员间。
中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国家,而美国是典型的个人主义文化国家。在中国的企业中,雇佣亲戚和朋友是常有的现象,被认为是理所当然。中国的社会关系的相当复杂。在中国进行商务活动,人脉和人际关系是很重要的因素。而在美国企业中,情感和工作往往会被清楚地区分开。对待自己的熟人和陌生人标准往往是相同的。规则是处理问题的依据和标准。
(二)高语境和低语
高语境、低语境是跨文化交际关于文化模式的两个重要理论。高语境交流指交流过程中内隐的意思较多,清晰编码传递的信息较少。低语境与之相反,信息交流要通过清晰编码进行传递。在信息来源上,来自高语境背景的人喜欢依赖语言传递的信息;而来自低语境背景的人更信赖客观的、非语言的信息来源。
在机场能够观察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通常情况下,中国人和日本人(均来自高语境文化)通常有人接机,因为他们在刚刚到达一个陌生地方的时候,更多的需要别人帮助,但却很少看到美国人(来自低语境文化)接机。在遇到问题时,中国人和日本人更喜欢用语言的方式进行询问。而美国人通常都通过自己寻找各种标示、查看地图等方式自行解决问题。
(三)不同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往往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中国的价值体系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人们坚信勤奋、忠诚、和谐。而西方文化受到圣经影响巨大。人们更坚信平等和自由。在中国的价值体系中,人们认为人性本善,人们更关注过去而不是现在和将来,等级观念在中国的价值体系中根深蒂固。在西方的价值体系中,人们认为人性本恶,人们更多的关注未来会如何发展,强调平等和公平,等级观念淡薄。
在西方的价值体系中,人们往往更加高效率地利用时间,因为他们认为时间是一条直线,通过对现在的安排,能够实现未来的目标。美国人常说的一句话是“时间就是金钱”,他们会为未来制定详尽的计划,然后按照计划一步步去实现。而在中国的价值体系中,人们往往会不断地研究历史,认为历史中蕴含着前进的动力,中国人也有句古话“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在中国,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决定权往往掌握在高等级的人手里。比如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如果出现变化,低等级的人必须向高等级请示才能做决定。而在美国的文化中,等级观念不强,这可以很典型地表现在称谓上。美国人都会对自己的长辈直呼其名,这在中国甚至会被认为大逆不道。
(四)不同的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对于人们的价值观、行为、习惯、态度都有着深远影响。基督教对于美国人产生巨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人们对个人的重视源自于基督教,因为《圣经》告诉人们神创造了人,而且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个体。其次,美国的“行动”文化也源自于耶稣是个积极主动的人。第三,美国人的勇气也源自于基督耶稣是个有勇气的人。而中国人的主要宗教信仰为佛教。佛教强调禁欲,因为一切痛苦的根源就是欲望。
(五)不同的历史背景
英国作家Edmund Burke说过:“历史是死亡、生存和孕育的纽带”。文化是历史的沉淀,一个文化的特征在历史的进程中形成。文化的特征又通过历史的进程传递下去。美国的教科书中重复着一个亚伯拉罕·林肯的故事,这让美国人坚信每个人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从小木屋走到白宫。在美国这个移民国家,平等自由、个人权利成为其文化核心。此外,美国历史上的独立战争、参与两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成为美国崇尚暴力的根源。美国允许私人拥有枪支就是该文化特征的表现。
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历史的国家。中国人的家族观念在历史中根深蒂固,这主要源自于几千年来的农业经济,中国人被禁锢在土地上,家庭成员一起劳作,男耕女织。
四、文化冲突的对策
(一)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对于跨文化商务交际的成功与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培养文化差异敏感度就要加强跨文化意,树立全球文化观,摈弃文化本位论。
(二)了解交往国文化
要想适应交往国文化,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顺利进行国际商务合作,了解交往国文化是要做的第一步。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人、从事国际贸易的组织或者公司、学校这三个方面需要共同努力。个人应该在国际商务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学习,而从事国际贸易的组织和公司需要有意识地对一线员工进行相关知识和技巧的培训,而在专门输送国际贸易人才的学校,不应只重视外语教学而不重视国际商务知识和技巧的传授。
了解交往国文化包括对其经济、政治、历史、宗教、风俗等的了解,更包括一些商务礼仪方面的技巧知识。如在就餐、称谓、礼物等方面两国文化有河区别,了解这些才能有效避免国际商务沟通中的误解。
(三)尊重交往国文化
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既不能一味地认为“国外的月亮比国内圆”也不能采取“民族中心”论,对别国文化否定甚至嗤之以鼻。正确的做法在了解本国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尊重交往国文化,因为文化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它都是在民族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沉淀形成的。即使最原始的文化也有复杂的社会文化体系、值得我们尊重和借鉴的成就。作为国际商务人首先要让自己适应交往国文化,不要一味认为只有本国文化的标准才是正确的。对交往国文化的尊重表现为对其风俗、宗教、价值观等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商务活动中顺利合作。
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源范文6
关键词:反倾销;对策探讨
1.倾销与反倾销定义
倾销,是指一国(或地区)的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价格进入另一国市场,使得另一国国内有竞争能力的产业受到损害的行为。它是一种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为世界贸易组织所禁止,因此反倾销也成为各国保护本国市场,扶持本国企业强有力的借口和理由。
根据世贸组织《反倾销协议》的规定,一成员要实施反倾销措施,必须遵守三个条件:首先,确定存在倾销的事实;第二,确定对国内产业造成了实质损害或实质损害的威胁,或对建立国内相关产业造成实质阻碍;第三,确定倾销和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2.我国现状
随着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而倾销与反倾销的斗争也成为这种摩擦的焦点之一。除了贸易方面的原因外,许多世贸组织成员还将反倾销作为一种政治手段,以便其在国际事务中获取政治利益、达到某种政治目的。因此,当前世界的贸易斗争是普遍和复杂的,这种情况给各国带来的影响也是广泛和微妙的。
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中流砥柱和世界最大的商品出口国之一,中国所面临的贸易争端是巨大且重要的,这种争端又尤以反倾销和反补贴为甚。从1979年欧盟对我国的糖精钠提起反倾销指控以来,截至2001年3月底,已有29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422起,涉及4,000多种商品,位居全球之首,至少影响到100多亿美元的出口额 。而加入WTO以后,我国仍然频遭反倾销:截至2008年,中国已连续14年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经济体,连续3年成为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经济体。仅自2008年11月以来,中国就遭受超过100项的贸易保护主义壁垒,占同期世界各国各地区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三分之一强,名列世界第一。目前全球35%的反倾销调查和71%的反补贴调查针对中国出口产品。
今年美国、加拿大、印度、墨西哥等国均在对原产于我国的无缝钢管发起反倾销调查;欧盟、美国、印度、巴西、阿根廷等多个国家及地区分别对我国产的聚酯高强力纱、粘胶纤维等纺织原料展开反倾销调查;欧盟、阿根廷、印度等国家及地区对我国的铝合金轮毂、钢轮毂、前轴传动杆和转向铰链等汽车零件发起反倾销调查 。
3.应对措施:
3.1政府:
3.1.1积极发挥政府的外交职能,充分利用WTO 这个平台。
中国政府应调整以往的忍让态度,对于国内企业的反倾销诉讼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参与,必要时可通过外交手段进行两国政府高层间的直接对话和斡旋,例如与美国或西欧政府谈判,对不合理的歧视性行为进行抗争,向其施加压力,用更大共识和国家利益的共同基础来解决小争端。或者在国际贸易中让与对方部分利益以换取某项反倾销调查的终止。同时,加入WTO后,我国政府可以依靠世贸组织这一平台争取利益,积极利用WTO框架内的双边、 多边谈判和争端解决机构DSB(Dispute Settlement Body),在其允许的规则范围内维护国内产业安全和企业利益,使对方停止不合理的、恶意的反倾销行为。
3.1.2加强和完善国内反倾销方面的法律。
政府一方面应加强立法,规范出口市场,打击恶意竞争,积极引导国内出口市场合理、有序的发展,从根源上防止倾销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对于已有法律条款,政府也应进行完善。例如我国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尚存在许多不足,需要不断完善,与国际反倾销法律接轨。对于条例中某些内容(如累计评估等)应做出明确规定以提高其可操作性;缩短反倾销调查期限;设立一个专门负责处理倾销调查的机构,从而简化反倾销主管机构和流程以节省资源、提高效率等。
3.1.3为国内企业的反倾销应诉提供技术、资金、信息支持。
我国目前在国际贸易诉讼人才方面有很大缺口,缺乏通晓国内经济法、西方经济法和国际贸易法的复合型人才,这种情况在反倾销案件诉讼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导致我国政府不得不依赖国外律师进行反倾销应诉。这极大地限制了我国的贸易安全和信息安全。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技术和人才在国际竞争、维护国家利益方面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作为一个快速发展和高度依赖出口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更应该加快培养自己的人才,从而在贸易纠纷诉讼方面占据主动。因此应由政府牵头,培养一批从事反倾销应诉的人才,组建起一支经验丰富、业务熟练的反倾销专业人才团队,掌握最新国际动态,为企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政府还应建立反倾销诉讼基金,鼓励企业参与反倾销诉讼并为其提供保障。同时,政府还应该建立反倾销案件的信息库,收集各类相关案件的信息,为国内各个面临反倾销诉讼的企业提供信息便利,实现信息共享。通过以上举措,可以大大降低反倾销应诉的成本,提高其效率和成功率。
3.2企业内部:
3.2.1改变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和观念,与国际接轨,实现经营的战略转移。
我国出口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依靠廉价劳动力和成本产生的价格优势占据国际市场,有时可能造成倾销的现象。所以这些企业应调整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当然,产业结构的调整更需要国家的合理引导和宏观把握),提高产品质量,实现产品升级,以技术和质量优势重新打开市场,从而避免低价竞争带来的麻烦。另外,出口企业应加强财务管理,规范完善会计资料,使其与国际规则接轨,进而在进口国的反倾销调查中能够提供完善且符合规范的相关资料。
3.2.2形成出口企业联盟和行业协会,并充分发挥这种联合组织的积极作用。
这种联合体在组织协调各企业利益,整合资源、利用集群优势对抗反倾销以及与政府进行沟通中有着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反倾销诉讼,行业协会一方面集中更大力量,聘请更加专业的团队进行有效的自我利益维护,避免其会员企业因不合理的反倾销造成巨大损失;另一方面,企业联盟也可以针对无理的反倾销控诉进行集体性反击,形成合力在必要时依法对诉讼国进行联合贸易抵制,起到威慑作用,从而迫使其他贸易体不敢轻易对我企业进行反倾销调查。
综上,在全球化背景日益加深和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贸易保护成为各国政府必然采用的维护国家利益的措施,由此带来的贸易摩擦(包括倾销与反倾销、补贴与反补贴的斗争等)将成为很长一段时间内国际关系的焦点之一。作为新兴经济体中保持高活力、经济高增速的中坚力量,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好的发展环境,中国必须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针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外部和内部制约影响因素,我们应该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进行改革。处理好当下的问题,对于未来的世界市场格局和国际贸易形势,我们可以持谨慎的乐观。
参考文献
[1]雅各布瓦伊纳.倾销:国际贸易中的一个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
[2]沈春耀.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条例问答[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11
[3]马 琳.中国出口商品被反倾销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9.1
[4]吴 瑞.略论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对美国对华反倾销的策略[J].岭南学刊,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