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共空间规划设计

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范文1

关键词:城市地下;公共停车场;商业空间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是扩大城市的可利用面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开展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既可以实现节约地面资源,缓解城市地面面积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地下停车场和商业空间作为城市地下面积主要的利用形式,研究其规划设计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展城市地下空间的必要性

城市地面发展问题的出现

随着现代城市在人口不断增加和建筑面积的逐渐扩大,交通拥堵、环境恶化、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下降等问题相继产生,成为城市化建设中城市过度发展所带来的城市综合病。在城市发展的一定时期内,大多数的城市采用的是外展式的方式来扩大城市的面积,这导致了城市建设对耕地资源的过多占用,农业用地的减少,与人口的急剧增长不相符合。由此所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是现代城市建设中都要面临的问题,开发地下空间,改善城市地面的交通和环境问题的需要。

地下停车场和商业空间的开发

现阶段,大多数的城市地下停车场和商业空间的开发都是借助于城市地下消防设施如防空洞来进行的,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代城市的建设发展要求高空、地面和地下的同步进行,地下停车场和商业空间可以作为对地面城市建筑的支撑,也可以大力发展成为城市交通和商业的另一发展方向。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可以满足城市日益增加的车辆对交通的要求和城市商业发展的要求,创造一个更适合居民居住与现代城市商业发展的中心城市,增强城市的综合发展能力。

城市地下公共停车场的规划设计

整体的规划

目前我国城市中常见的地下停车场主要是作为住宅后者商业建筑附属的地下机构,这种地下车库受到地上建筑安全的限制,通常面积较小,停车的效益较低,车道的设置不通畅,在实际的使用中受到费用的限制难以发挥较好的效果,如住宅小区的地下停车场需要购买车位,导致很多车库处于闲置状态。公共停车场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城市建设中的开发利用不足。城市公共地下停车场,一般与大型的广场、公园的建设相结合,利用大型广场和公园的地下建设地下停车库,可以不受地面建筑对地下车库的限制,车库的面积较大,版块统一,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车辆的停放,缓解城市中心地区的交通压力。

城市地下停车库的出入口设计

地下停车场出入口的设计,不但要满足方便车辆进出的基本要求,还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实现便于采光、优化空间、环境宜人和提高城市交通承载能力的目标,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考虑,实现设计方案的最佳化。以深圳华强北片区的地下空间停车设施的设计为例,大面积地下停车库的设计,如果过多的出入口直接面度道路,则会对地面交通造成很大的影响,这就需要地下停车口的设计要避开地面交通密集和人流量大的华强北路和振华路,而是之间连接到华强北的道路上,在地下车库之间建立地下车流和物流道路,实现各个车库片区之间的柔性连接和满足电子交易区巨大的物流需求。在出入口出采用港湾式设计,减少对市政交通的影响。

公共地下停车库的通风、消防、排水等系统的设计

城市大型地下停车库的车辆较多,车辆的行驶产生的尾气在地下车库的环境下难以消散。地下停车库相对封闭的环境还容易造成消防隐患,一旦发生火灾等灾害将带来严重的损失。在地下停车库中设计通风、消防、排水等系统是保证地下车库正常和安全使用的必要措施。

通风系统的设计是为了将汽车排放的尾气进行稀释到安全的范围之内,避免对人员造成身体的伤害。地下车库的排风系统的设计需要设置上下两个排风口,大型地下车库的通风系统的设计应该采用机械送风的方式进行,送风的量和间隔要满足稀释地下车库的有毒气体至合理浓度范围的效果。消防系统的设计主要是满足地下车库发生火灾时的消防需要,这需要大型地下车库配备有机械的通风装置,在发生火灾时可以关闭下排风口,利用上排风口进行火灾烟雾的排放。此外,根据地下车库的建设规范,较大型的地下车库还要设计自动喷淋装置,在发生火灾意外时可以进行喷淋,起到良好的消防效果。排水系统的设计主要是满足地下车库在受到雨水等影响时可以及时的排除积水,保证正常使用。

坡道的设计

坡道式的设计是大多数的地下停车场主要的进出方式,坡道的设计要满足车辆进出、行车安全、采光、通风等方面的要求,要根据地下车库的实际情况,确定坡道的位置、宽度、数量和坡度的大小,保证进出方便和节约地下车库面积,实现最优化设计。

三、城市地下商业空间的设计

城市地下商业空间的总体规划

地下商业空间的开发,要坚持综合利用的原则,将同一地区的地面空间和地下空间的功能进行综合性的考虑,整体开发,实现地面商业和地下商业的连贯性。坚持分区分层的原则,一般来说,地下空间的第一层开发为餐饮和商业区,2-3层开发为停车场和人防空间等市政设施。以深圳华强北片区的地下空间规划为例,《上步片区城市更新规划》明确将华强北片区的功能划分为16个片区,确定了以华强北路作为片区商业的主轴,以华发北路和中航路作为片区商业的副轴,用地功能以商务办公、商业和文化娱乐为主,保留东侧的政府办公和居住区域。由此可知,华强北地下空间的开发仍然是华强北地下空间开发的重点,且地下一层延续地上需求,仍然以商业为主,在轨道站点附近可将商业延续到地下二层,其他的地区作为停车场和人防实施和仓库等的利用。

地下商业空间的内部环境设计

地下空间的视觉、空气等因素是影响地下商业空间使用的舒适性的重要因素。地下商业的视觉环境设计主要为照明的设计,由于地下商业空间的特殊性,其照明不宜全部采用荧光灯,应选用一部分白炽灯等其他接近太阳光谱的光源给人以温暖的感觉。灯具的设计布局要均匀,柜台、货架等是地下商业空间照明的重点,出入口等位置的照明应适当的加强。地下商业空间的空气,要保证温度和湿度的稳定均匀,地下商业区不同于地下停车场的通风,为满足人员的舒适,一般采用空调系统进行通风,保证地下商业空间空气的干净、舒适。

地下商业空间的入口设计

地下商业空间的设计,是保证地下商业空间是否可以与地面的商业环境形成连贯,吸引足够的人流保证商业活动的进行的重要措施。首先,入口的位置应该设置在地面商业区的人流密集处,入口的方向符合人流的方向。其次,入口的造型要具有时代气息,引人注意。最后,入口的建筑材料一般选用玻璃钢、钢结构等,配合以装饰砖材等。

地下商业空间的安全性和连续性设计

地下商业的空间相对较为封闭,内部布局与空间形态上的连续性设计,既可以实现地下面积较高的利用率,还可以保证其安全性,在紧急情况下利于疏散等安全要求。在地下商业空间的出入口和交叉点等处,可设计为人员聚集和休息的功能,改变地下长长的通道带来的环境的单调性,使空间富有变化。如在地下空间入口处设置一个休息的功能区,可起到从地面空间到地下空间的一个过渡区域,减小由于地下商业空间的封闭性、低矮所到来的单调和压抑。需要注意的是,过渡区域的设置要在不占用人行通道的前提下进行的,以保证地下商业环境的道路畅通,保证人流安全性。

总结:

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也越来越成熟,地下公共停车场和地下商业空间作为城市地下空间主要的利用形式,对于改善城市中心区域的交通拥挤和满足城市商业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城市地下公共停车场和商业空间的规划设计,将成为解决城市综合症,促进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范文2

国内的大部分办公空间设计追求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企业的标志性设计,偏向于中规中矩设计平面布局,惯用硬质材料,色彩偏冷,只有在少数传媒、设计等类型企业办公室设计体现出打破常规,突出现代时尚感的室内空间设计。在西方国家,办公室的设计装修已从开放式空间、独立性的短隔间,逐渐趋向“没有墙的办公室”这种新型结构转变。设计师注重的是在设计办公室时适当软化环境,将有效的实用性、有人情味的艺术性与现代的科学性统一起来。由于电脑已被引入一般办公室,今后设有电脑终端机的办公室,会大为增加,如果全体员工都利用电脑的话,那么“没有墙的办公室”会使工作效率大为提高。设计师们坚持简约,时尚,大气,舒适,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二、低碳设计的特征

在现代办公空间中的应用低碳设计是以设计为起点,推广低碳设计的设计原理、理念、方法、手段。在产品制造、储运、流通、消费乃至回收等各个环节做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把低碳概念融入设计,影响人们的生活,使之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具有生态特征的办公空间应建在优美的自然景观氛围之中。设计中注重建筑环境与整个生态环境的关系,采取措施降低其负面影响。通过办公空间的室内设计与诱导式建筑构造技术相结合,把诱导式建筑构造技术的外在形式作为“元素”融入办公空间的设计,通过科技手段,进行具有生态功能的低碳设计。低碳设计的生态功能,包括雨水收集系统功能、光电功能和呼吸式幕墙功能。

1)雨水收集系统功能雨水收集系统,经收集——输水——净水——储存等渠道积蓄、利用雨水,为绿化、景观水体、洗涤及地下水源提供雨水补给,以达到综合利用雨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目的。雨水收集系统能把屋顶、地面的雨水收集起来,注入人工湖,至少可以解决办公空间的植物灌溉、室内热水及冲洗厕所用水50%的需求。

2)如发光二极管(LED),使用低压电源,是一个比使用高压电源更安全的电源,特别适用于办公空间中,比白炽灯减少80%的消耗能量,且无有害金属汞。发光二极管作为一种节能环保的照明光源,越来越多在室内设计中应用,也越来越显现出它的巨大潜力。

3)呼吸式幕墙功能呼吸式幕墙,又称双层幕墙,它的建筑表面是双层玻璃的呼吸式幕墙,两层玻璃之间有一个空腔,利用液压通风系统让风在空腔中流动。从环保上,呼吸式幕墙的外层玻璃选择无色透明玻璃或低反射玻璃,可最大限度的减少“光污染”。

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范文3

(1)加强1号线二期项目安全管理,确保线路准时开通。每周定期开展安全质量检查,针对现场施工单位多、工期紧、场地小等特点,汇同工程部、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联合开展,各施工单位以帮代罚,不断提高安全质量管控水平。

(2)严格单位工程验收工作,积极参与了1号线二期项目单位工程验收、项目竣工验收、试运行安全评价、热烟试验、冷烟实验、试运营条件评审等一系列试运营前验收评价评估工作,确保了1号线二期安全高效按期完成试运营。

(3)负责安全风险监控项目实施。依照合同约定组织了风险咨询单位合同履约考核2次,下发通报6份。组织了安全风险信息系统终验,经专家一致认可,满足合同各项要求,达到验收标准。

(4)组织《应急管理条例》、《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相关要求及落实》的专业技术培训讲座,积极跑办《PBA工法车站要点检查指南》地方标准立项事宜。

(5)迎接上级部门检查。迎接市安委办检查,开展安全月宣传活动,组织迎接省住建安全质量检查,迎接国家住建部安全质量执法监督检查,迎接市安监局检查。各项检查对石家庄地铁建设安全质量水平有效提升

(6)开展了季度安全质量大检查,编写并下发了2018年四季度安全质量检查通报,同时积极开展节后复工安全检查、消防安全大检查、“两会期间”安全大检查、防汛专项检查等各类检查。

(7)配合住建局开展轨道交通安全质量状态评估组开展评估工作。及时将巡查发现的问题反馈给公司领导及相关部门。

(8)组织了1号线二期人防设备、3号线两边段东段轨道材料等的监督备案工作。保证了甲控乙购材料的产品质量。

下半年工作按计划:

1、积极开展安全质量检查工作,在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大干快上重要阶段,努力提高我市轨道交通安全质量管理。

2、加强安全风险咨询项目管理,依照合同约定严格风险咨询单位合同履约。

3、组织季度安全质量检查工作。

4、监督检查甲控乙购材料招标使用情况。

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范文4

关键词:交往空间,居住环境,规划设计

Abstract: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status quo of the indifferent settlements neighborhood, to put out the view of create a communication space, construction of residential areas in the environmental point of a harmonious community. Described the necessity and the importance of to create a living space, and analyzes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action space, communication space planning and design model of the settlements, public events.Key words: communication space, living environment,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 TU2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交往空间是指居住小区内可以发生交往活动的空间环境,包括儿童游戏场、小区的中心绿地、小广场等等。交往空间作为居住小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居民在家庭之外的主要户外活动场所,营造新住区中交往空间对于居民的身心健康以及形成和谐的社区人文环境都有重要的意义[1]。

一、居住区环境中交往空间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1. 居住区交往空间规划设计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进行人与自然空间环境关系界定发展的过程。

(1)人们对于居住的观念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栖身之所,它被赋予生命,并用自己的语言,诠释着交往空间于生活的含意,随着物质生活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将越来越高。

(2)交往空间的营造是维系传统亲情、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如今社会人口流动频繁,互相依赖减少的同时戒备心理加强,再加上平时工作紧张,闲暇时间较少等缘故的综合影响,从而造成了住户间交往很少而了解不深,甚至不交往的情况。客观的看,现代住宅比传统住宅有了很多进步,它们有着宽敞明亮的房间,良好的卫生设备和生活环境,但是,在看到这些进步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在居住空间不断扩大的时候,交往空间却日渐萎缩,高层住宅楼、多层单元楼、点式住宅楼内邻里间的冷漠、不信任代替了传统院落式住宅中的邻里互助、和睦的温情。国家康居示范工程中早已对住宅提出了“高品质、新生活”的要求,其中“新生活”就包括引导新的居住理念、引导新的消费意识,形成新的交往形态、形成新的管理模式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按照这个标准,交往空间的营造就显得非常重要,居住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空间单元,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邻里交往促进邻里关系和谐化才能提高社区的人文精神和良好的道德风尚[2]。

2. 居住区交往空间规划建设应满足各种不同人群的需要

不同人群因为年龄、职业、文化背景的不同,对交往空间的功能有不同的需求,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交往空间的不同功能规划建设,营造出不同的主题空间,将有利于吸引人们走出户外,自发地进行交往。

(1)儿童。儿童白天基本在幼儿园度过,在小区内的户外活动时间相对减少,平均每日约为2 h。儿童的活动范围大,游戏内容也丰富,出现了很多的交往性活动和互动游戏。儿童户外活动时家长仍会在一旁陪同,或不脱离家长的视线范围。儿童拥有小区内的固定玩伴,游戏时多为三五成群,其形式包括骑三轮车、轮滑、滑板车、球类等。因此儿童需要更为开敞连续的无障碍活动空间,例如人车分流的小广场及其延伸空间,小区内较宽的步行道等。

(2)年轻人。年轻人在户外的时间更少,大多说的时间都在上班。年轻人需要更多的开敞空间,早上和傍晚都要做运动,在户外陪朋友约会,也需要一些半私密的户外空间,如座椅,小花园内的亭子。

(3)老人。随着城市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老年人在城市人口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大,居住区中的老年人活动区在社区中使用率是最高的,在一些大、中城市,很多老年人已习惯于早晨锻炼、白天下棋、打牌、聊天,在设计中宜考虑分为动态活动区和静态活动区;动态活动区主要以健身活动为主,比如设置单杠等健身器材,在活动区应有林荫及休息设施,如设置花架、坐凳等,以便于老年人活动后休息,静态区主要供老人们晒太阳、下棋、观望、学习等,应有亭、廊、花架等,保证夏季有足够的遮荫、冬季有足够的阳光[3]。

二、交往的活动空间形态

杨・盖尔(Jan Gehl)先生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指出,物质环境的构成对于社会交往活动的发生、质量和强度具有潜在的影响。通过对物质空间的形态、尺度的控制可以促进或抑制交往活动的发生和频率。对于居住小区的交往空间来说,其形态应该考虑行为心理特征。

(1)围合性的空间易于促发交往活动。围合的空间具有以下四个特点:很强的地段性和私密性;易于限定空间界限和提供监视;可以减少破坏行为;增进交往和活动场所。对于交往活动来说,围合的空间最能提供安全感、归宿感和归属感。空间的围合营造出亲切的空间感受,易于人的停留和聚集, 从而促发交往活动。

(2)圆形是较符合幼儿行为心理的空间形式。完形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不同的空间形式对应着不同的空间感受。线状空间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具有延伸运动的意味;而“团”状空间给人的感觉则是聚集,更多地表达了停滞、容纳的意味。完整的几何形或趋向完整的形态,能给人以稳定、安全的感觉。

(3)符合居民的空间尺度。尺度是空间的基本属性之一,对身处其中的人的心理感受有最直观的影响。过于空旷的空间使人缺乏安全感和无所适从,而过于逼仄的空间又令人感到封闭压抑[4]。

三、交往空间的营造有助于形成和谐的社区人文环境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国内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城市居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住房商品化形成的新型住区内邻里关系淡漠、社区缺乏活力是普遍的现象,导致居住环境的人文质量不高。城市人在享受高强度的非日常交往带来的便利时,其内心仍渴望日常交往的情感支持与心理慰籍,渴求和谐的社区环境。创造新社区环境中的儿童交往空间,是促进邻里交往,提高社区人文环境品质的重要条件。因为居住区内的交往空间促进了大人与孩子、大人与大人间的交往,为相识及不相识的人群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交往场所。原本陌生的邻里关系得以改善和融洽,并逐渐形成了和谐的社区风尚[5]。

四、住区公共活动交往空间规划设计模式

居住区的中心绿地往往是小区最大的公共交往空间,它不仅有大片地绿地空间,还需要有休憩的设施,为全体居民共享,是居住区的“客厅”,对居民的文化起着重要作用,可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们之间的交往、引导人们参加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居住区的景观与人的交往有相互作用的关系,人们在景前驻足观赏,产生交流的欲望,景观有了人的活动,更加富生机。因此,公共交往空间应与景观小品相结合,如在雕塑、喷泉水景四周布置坐凳,将景观亭、台与休息椅结合置,人们一边赏景一边进行交流,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同时应发挥景观的引导作用,强调参与性,通过景观来吸人流,聚集人气[6]。

五、本栋及相邻楼栋之间的交往空间规划设计模式

1.采用架空底层的做法,其优点主要有:(1)增加小区的通透性,开拓视野,改变以往封闭的住宅形象;(2)提高土地利用率,能缓解住宅停车问题;(3)为住户提供了半公共活动空间,为邻里的交往提供了场所,通过配置花草、坐凳,供居民休息、聊天,即使下雨天也不受影响,为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

2. 在单元人口处加宽入户小路宽度,形成小块空地,放置些凳椅,使住户进出有休息交谈的空间,增进了邻里的交往,融洽了邻里关系。

3.利用屋面作为公共活动空间,设置屋顶花园、桌椅、花架,人们在此散步、健身、聊天,形成一处惬意的交往空间。

4.楼栋之间除了宅间道路和绿化等小环境供人们交往外,还可以每隔数层开辟空中走廊,或类似中庭的共享空间,成为地面以外的另一水平交通体系,它形成半公共空间,限制了外人的进入,空间使用明确,既可供交通之用,又成为居民的户外活动场所,从而达到彼此交流的目的。

5.通廊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建筑形式,是一种能有效地促进形成人们交往乐趣的空间诱因,目前被广泛地运用在现代住宅的规划设计中,如杭州的桂花城、广州的竹韵山庄等。通廊在这里既是交通要素,又是交流场所,起到了相邻空间融合的作用,人们可以在此攀谈、晒太阳等。

6.单元内部的交往空间规划设计模式。

(1)在多层住宅中,将单元内楼梯间延伸至整个进深,扩大的部分规划设计成庭院,提供邻里交往之用,考虑到仅两户使用既狭小又不经济,且交往面过窄,将上、下层连通,以庭院为中心、楼梯为联系,形成四户共享的邻里交往空间,增加了交往的情趣和交往的效果。

(2)在高层住宅中,单元式高层住宅交通面积紧凑,设计时应充分利用电梯前室,将其向外扩展形成阳台,使交通空间与阳台结合,构成户内外空间的联系,为邻里交往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和气氛;塔式高层住宅中除扩展电梯前室外,还可根据不同的住户规模,创造不同层次的交往空间,由三户或四户组成一个居住单元,通过邻里交往空间入户,有利于这几户之间形成亲密的邻里关系,通过走道与交通核心相连,加强了这个交通空间的领域感,交通核心分别与多个居住单元相连,成为本层居民的交往空间,加深了邻里交往的广度和深度。通过以上交往空间的处理,生活在混凝土丛林中的人们可以在他们自己的一方净土中愉快地交往,邻里关系亲密起来,增加了人际交往中的人情味,也增加了生活的乐趣,从而把失落的“院落”精神重新寻找回来[7] [8]。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城市意向》华夏出版杜200l

【2】孔磊,居住区交往空间探讨《山西建筑》 2007年29期

【3】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同济大学出版杜2002(6)

【4】杨・盖尔《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连蓓,传统聚落的交往空间对现代人居环境的启迪《华中建筑》 2005年S1期

【6】白德懋,《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7】网络资料:http\\省略

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范文5

关键词:公共空间;城市广场;参与度

0引言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在城市中,所有公民可以任意到达的外部环境空间的总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包容性、公平与人性化的精神意义。随着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全国各大城市逐渐重视起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这些城市公共空间在改善城市空间、生态和人文环境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市民社会交往活动的需求。在近二十年来,有着“六朝古都”之称的南京在城市现代化建设流潮中,涌现了大大小小多个公共广场,随着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临近,人们越来越关注南京城市发展的成就与光环,但与此同时,我们更应站在建筑景观使用情况的角度来剖析城市公共空间发展。本文将就南京公共广场的市民参与度情况,探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现状,并就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简要的解决方法。

1南京公共广场现状研究

广场即经过空间艺术布局、四周建有某些建筑物、构筑物或绿化的开阔空间[1]。从20世纪90年代起,南京的公共广场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从单纯的水泥混凝土结构到规划统一、设施齐全的城市花园,在我国城市广场建设中树立典范。笔者从中选取不同类型的四个广场,包括规划完整的山西路广场、处于闹市中的“口袋广场”――大行宫人民广场、依傍莫愁湖公园的和平广场以及规模宏大的江宁白龙广场,以此代表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广场进行类比分析。

山西路广场是南京商业区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项目,于2000年由市、区两级政府在原有的西流湾公园和市青少年宫的基础上建成,有绿地、湖边长廊水幕音乐喷泉等配套设施,功能分区合理、景观精细怡人。大行宫人民广场地处新街口商业圈,北临总统府,南衔中央饭店,东西南图、省美术馆相伴,四面建筑错落有致,广场面积不大,绿化绿却不低,是闹市中的一块静土。和平广场紧挨莫愁湖公园,是莫愁湖公园的门户,为免喧宾夺主,广场设施、绿化均以简洁为主,相较其他三个广场,倒显得“小家碧玉”。江宁白龙广场以“凤凰台”为中心,是南京最大的市民休闲广场,广场风格鲜明,以红为主色,与滨湖景观相得益彰,场地如凤凰形似,飞翔在百家湖畔。

2研究方法与过程

产品使用者的评价更易于反馈设计的合理性,我们把城市广场视为一种公共产品,调查广场使用者的评价,探讨广场规划设计的成功与不足,以此反思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性”。本研究即从公共参与[2]出发,采用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社会学研究方法,历时两个月,针对四个城市公共广场,对南京市民进行街头随机访谈和随机发放问卷,参与访谈市民100人,发放有效问卷378份。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个体相互比较

比较四个广场人流量,和平广场明显冷清许多。从访谈和问卷情况分析来看,市民一般愿意去距离居民区20分钟以内步行距离的广场,并对广场的配套设施与景观环境有一定要求。

(1)区位环境影响参与度。从区位环境来看,四个广场皆临大道,却又各具特色。山西路广场、和平广场靠近居民区,但和平广场与居民区有商业街相隔,加之依存于莫愁湖公园,造景稍逊,设施简洁,吸引力不足。而大行宫人民广场虽处商圈,但广场之下为大型卖场,又临南图、总统府,行人游客途径、休憩,人流不逊其他。江宁白龙广场体积庞大,视野空旷,与和平广场相比,距居民区路程相近,但因其作为滨湖广场,环境、造景得以吸引远近市民至此。

(2)功能设施影响参与度。市民参与度明显不足的和平广场,在配套设施上也欠缺活力。山西路广场与白龙广场虽气势宏大,但在空间功能划分完整,喷泉、绿地、座椅、遮阳避雨设施,一应俱全,相比之下,和平广场因绿化率低,在遮阳方面不能满足市民要求,座椅以方石为主,集聚一方,文化科普廊虽起避雨作用,但占地比例过大,广场整体规划不统一,令市民反应在布局上“舒适度不足”,平面构成欠缺优化。而大行宫人民广场因尺度小,但在绿化造景上优点显然,花坛灌木层次分明,色彩丰富,同时采用旱喷泉,节省空间。

(3)管理程度影响参与度。在两个月的调查中,四个广场的安全与卫生情况基本令人满意,但管理程度的不同,在广场各个方面均体现出对市民参与度的影响。除去采用旱喷泉的大行宫人民广场,在喷泉的管理上,无论是管理周全的山西路广场与白龙广场,亦或是小巧简单的和平广场,都出现水质浑浊,闲置甚久的情况,因此蚊虫肆掠,令人烦恼。而大行宫人民广场却出现另一种管理上的缺失,广场南面靠近地下卖场入口,非机动车辆的停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市民进入广场,却没有引起管理方的重视。

3.2个体内部比较

分别比较各个广场内部的市民参与度,从访谈和问卷情况分析来看,广场的不同区域因其规划设计的不同,都在公共参与度上体现出差异。现将分析总结如下:

(1)景观的可参与度。在这四个广场中总有几个令人遗憾的景观设计,例如山西路广场的湖心花园,因其安全度和可达性不足导致湖边座椅使用率低、暴露在烈日下的下层广场,缺乏树木遮阳,石座滚烫,空间犹如蒸炉,和平广场的文化科普廊无人问津,白白浪费空间,大行宫人民广场不可践踏的草坪致使游人坐在边上的地面,这些景观设计都使一定空间的参与度低。为公共设计的景观,应是能引导公众体验的,并由此萌发更多人参与的空间,即它不仅是可观赏的物,更应是能与人产生互动的一定范围,白龙广场的红色方框雕塑,形成别具一格的石廊,不仅与广场整体造景交相辉映,更在人机互动上堪称典范。

(2)人性化的“公共”。在山西路广场的调查中,市民普遍反应广场的照明设施不足,其原因是在广场设计之初,设计者借鉴国外优秀范例,却忽视了国人饭后散步的习惯。调查研究的四个广场在细节设计上都有一定的欠缺,尤其在是考虑老人、儿童和残疾人的使用上。公共空间的“公共性”确定了其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所有群体的使用,但就这一方面,我国的公共设计还稍显稚嫩。湖心花园的防滑处理不足、下层广场的台阶未考虑儿童与残疾人的可达性、不能满足不同数群体的座椅、让大众不解的现代雕塑群等,这些都是设计的细微之处,却能在市民使用中引起长远的不便。

4总结

城市公共空间以人为主体,规划设计为人所用,以使用者评价来反思选址、功能分区、设施配套、绿化造景乃至管理体制、人性化考虑等方面的功与过,站在社会学角度,从市民参与度出发研究多主体对公共空间的需求,不仅对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发展有一定帮助,更对营造独具魅力的城市环境有着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思淑,周文华.城市设计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160.

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范文6

关键词:TOD理念;枢纽地区;空间规划

Abstract: TOD is a public transportation oriented development ideas, and in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TOD, based on comprehensive in jiangyin meiyuan passenger transport hub area planning and design, for example, pay attention to the traffic service, highlight follow city characteristic, advocating 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planning thought, planning, spatial structure from the function, put forward the transportation hub in space planning core strateg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for hub area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words: TOD idea; Hub area; Space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11+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国内诸多城市轨道系统、城际铁路和综合客运枢纽站的规划建设,给交通沿线及枢纽周边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枢纽地区作为城市未来重要的标志通地区和特色的城市门户地区,其开发建设也成为热点。本文以江阴市梅园综合客运枢纽地区规划设计为例,研究有利于枢纽地区周边资源要素的整合和利用的TOD开发模式,对TOD理论下的综合客运枢纽地区的空间规划进行初探,以期为国内其他城市的枢纽地区规划建设及TOD开发模式的应用提供借鉴。

TOD理念的发展及应用

TOD理念发源于美国,即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理念。目前已在国内外诸多城市广泛应用,如丹佛、斯特拉斯堡、波特兰、巴黎和苏黎世等都是成功开发建设的实例,同时TOD理念在城市人口密度较高,城市形态比较紧凑的亚洲城市,如香港、新加坡、东京都开发建设比较成功。其理念主要遵循区域站点片区功能互补、集聚效用与梯度开发、立体联系与复合功能、综合交通与步行优先等原则。 核心经验是提倡生态友好的交通方式,强化区域交通联系,加强公共交通的发展,提高轨道交通系统和常规公交系统的服务能力,将城市用地需求集中在商业中心、轨道交通和公交枢纽周围等土地投资回报高的地区,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形成地区增长极核。具体包括枢纽站点以步行交通为主,进行高密度、高质量的开发,枢纽站点间通过综合交通换乘系统连成网络,枢纽地区各组团的主导功能呼应互补,枢纽站核心区辐射范围为200米左右,周边地区辐射范围为500米左右等内容。

研究区域概况

目前长江三角洲诸多城市正在大力推进区域间轨道网络的建设,轨道交通将成为促进城市向经济龙头上海融合,实现区域合作、联动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为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江阴即将着手建设轨道交通,加强与长三角地区轨道交通的衔接,打造江阴城市“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区域交通地位,形成高效集约、综合协调的综合客运枢纽体系,带动周边地区的城市发展。

梅园综合客运枢纽站地处江阴中心城区中组团、西组团和南组团的交汇处,是现状城市发展南部的边缘区,是江阴与无锡相连接的轨道一号线、城际铁路H3线的换乘交通枢纽。梅园客运枢纽地区规划对轨道网建设的顺利实施,充分发挥综合枢纽的作用推动城市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规划在TOD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发挥综合客运枢纽作为公共资源和战略性资源的最大价值,通过规范和引导枢纽地区集约开发,打造激活中心城区南组团、推动城市南进的生长基点,激发TOD开发所带来的触媒效应,整体提升江阴中心城区的综合服务职能。同时基于形成带动周边用地高度集聚、功能复合的片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带来高素质企业及人群,组织高品质与高效率的服务功能;满足城市活力、环境品质、文化特色的高标准需求等方面的分析判断,明确梅园综合客运枢纽站地区复合与活力、集约与高效、特色与宜人的发展目标。

枢纽地区空间规划实践分析

3.1枢纽交通服务与生态文化复合的功能策划

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轨道建设较早,枢纽站及其周边地区已从单一的交通集散功能,转型和发展成为整合交通服务、商业、文娱、会展和信息服务的城市新型功能混合区。通过对案例功能设置的剖析,总结出枢纽地区功能设置的主要特征,分别为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强调消费、工作、生活并重的多元复合功能构成,将客运枢纽与办公、商业、娱乐等设施进行一体化综合开发,形成综合体,枢纽核心区域内以商业服务业等高利润产业为主,并针对地区特征形成功能特色。考虑到梅园地区与周边城市之间的竞争与协调关系,以及轨道线各节点功能互补的要求,结合梅园地区的功能定位,以及市场发展的规律和自身特点,功能设置在空间上向枢纽交通服务和生态文化两个方向复合集聚。(见图1)

(1)以枢纽站点为核心,向枢纽交通服务区域集聚

枢纽地区的许多功能都是由枢纽的交通功能刺激而引发的,这一部分功能在空间上将向枢纽站点集聚,形成与枢纽交通服务复合的功能,使用地价值最大化,同时体现地区现代都市的形象和现代生活的活力。

轨道枢纽与现代服务业复合,依据轨道站的辐射和道路对土地价值的影响等相关因素,鼓励对交通、区位和人流量敏感的现代服务业与交通枢纽复合设置大型综合体,发挥集聚效应和经济效益。轨道枢纽与社区服务复合,公寓可与站点综合体复合,临近站点的社区,其商业可与站点商业共享。现代服务业之间以及现代服务业与社区服务复合,消费与生产可适当复合设置,临近社区发展消费功能,鼓励相关设施靠近公共服务中心,鼓励设施的共享。

图1枢纽交通服务与生态文化复合的功能策划示意图

(2)以高景观价值为核心,向生态文化区域集聚

一部分功能对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特色要求较高,这些功能与生态环境和人文空间品质较好的区域复合集聚更易形成地区特色,充分体现梅园地区现代水乡和滨水特色以及江阴的运河文化。

生态文化与消费业复合,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在适宜的位置鼓励滨水特色商业街、购物公园等。生态文化与生产业复合,形成面向高端商务活动的设施,如企业loft、培训中心、会所等,获取良好的景观品质,融入新时代的城市建设经营内涵。生态文化与社区服务复合,鼓励社区公园、活动中心、商业服务等场所靠近有较高的景观价值的滨水公共空间设置。

3.2城市特色与TOD理念相融合的空间架构

3.2.1延续城市特色

1)保持水城格局

江阴是传统的水乡城市,城市空间被指状的山水体系分隔成组团结构,水网是城市最为重要的景观廊道。梅园地区内部水系保留相对较好,充分尊重原有水系,将水系作为生态公共空间的骨架,延续锡澄运河及指状水系形成的水城格局,片区内部空间打造公共活动通廊与这一骨架系统相连接,形成完整的生态公共空间系统。同时利用梅园地区仍然保留的农业时代水田肌理,将引导梅园地区城市设计的空间布局,继续保留在新的城市形态中。

2)延伸发展中轴

从江阴城市发展来看,有一条很明显的发展中轴,从北边的长江到外滩地区,再到老城中心,再到城南风貌区。梅园地区正好处于发展中轴的南端,通过梅园地区将中轴继续延伸到火车站地区,最后到花山,形成从江到城再到山的一条完整轴线。梅园地区的规划将延续这条重要的南北发展轴线,地区主要的功能将沿发展中轴布置,在轴线上体现由老城到新区、由传统到现代的风貌演变。

3)彰显水乡文化

江阴是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城市,而梅园枢纽地区将是江阴未来的门户地区,所以梅园地区的城市形象需要彰显江阴的水乡文化特色。首先区域内重点打造指状拓展的活力滨水空间,体现依水而建,以水为生,临水而乐的传统水乡模式,凸显水城融合的独特魅力。其次控制宜人的城市空间尺度,延续江阴温馨的城市氛围。再次融入一些传统的符号特色,延续城市风貌。最后提炼一些城市文化内涵,作为重点地区的主题,彰显城市魅力。

3.2.2突显TOD理念

1)设置复合的功能

充分利用梅园枢纽站点的用地,上盖复合功能物业,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的效能,实现垂直方向上的功能复合,站点周边用地规划复合的用地功能,实现平面上的复合。

2)站点周边集聚开发

在站点200米范围内布置高强度的开发项目,设置综合服务功能,并打造直接与地铁站点相连接的步行系统。200米到500米范围内布置中等强度的开发项目,打造人行优先的交通系统。500米以外用地采用低容积率的开发方式,设置相对单纯的功能。

3.3高效便捷与低碳友好的交通方式

3.3.1公交主导与多式交通零换乘

依托城际轨道交通构建串联整个城乡区域,多层次、广覆盖、无缝衔接的公交网络,通过便捷的交通换乘实现与城市内外多重交通方式的高效衔接,加快培育城际间客流和信息流,引导人口和各类要素在区域尺度上优化布局,促进城镇空间与区域公交网络良性互动,逐步形成以公交为导向的空间发展模式和区域空间格局。不但有助于倡导环保出行方式,先导推广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同时有效引导土地集约开发,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依托,围绕公交站点建设的紧凑型社区发展模式。

梅园地区在临近城市中心功能区主要轨道交汇站点,适度提高道路网密度,合理优化接驳城市内部公交线网,建立立体分流行人系统,以实现零距离换乘。梅园枢纽通过地铁、公交、出租、社会车辆等接驳设施在空间上高度集约、一体化设计,促进其他轨道沿线站点与城镇公共交通重要集散点的相衔接,尽量缩短换乘距离,保证接驳设施车行交通流线的顺畅,减少相互之间的干扰。

3.3.2低碳友好的立体化步行环境

通过精心设计的步行系统,实现交通枢纽内各种交通设施之间,以及交通枢纽与外部公共交通、社会交通之间的便利换乘。在TOD理念充分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私人交通,强化以步行为导向的城市功能组织模式,强调以公共活动作为城市功能组团核心的思路,将公共空间系统与步行系统充分结合,打造地下、地面、地上立体化的人行交通体系,同时与周边地块相连接,形成完善的步行系统,营造舒适宜人的步行环境。

结语

客运枢纽是城市人流、经济流和信息流的交汇节点,随着诸多城市客运枢纽的建设,枢纽地区的规划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从很大程度来讲,目前国内结合TOD理念的规划实践还处于发展阶段,成功和成熟的TOD实施案例较少,同时缺少与枢纽地区TOD建设相配套的有效制度保证。而TOD理念下的枢纽地区建设和发展需要长期的努力,在规划实施中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如避免过于僵化的模式,扩大TOD服务范围和影响区域,重视TOD走廊的建设,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交通服务,建立资金保障、协调决策、开发商奖励等机制,以及充分发挥TOD的财政经济效用,为公交运营和步行环境的维护提供资金保障等等。

本文以梅园综合客运枢纽地区规划设计为例,提出了枢纽交通服务与生态文化复合的功能策划、城市特色与TOD理念相融合的空间架构、高效便捷与低碳友好的交通方式的空间实践策略,总结出了一些结合TOD理念的枢纽地区空间规划的经验,希望初浅的探索和思考为其他案例提供可参考的启发。

参考文献:

[1]李荣欣。城际铁路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开发策略研究。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1年,第4卷,第3期。

[2]纪立虎,杨文耀,倪嘉。空间和谐――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设计简介。理想空间,2008年,(11)。

[3]訾海波。低碳交通在城市规划中的探索与实践。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低碳规划。

[4]陈斌。有地方特色的TOD发展模式――广州的经验。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交通。

[5]黄卫东,苏茜茜。基于TOD理论的公交社区建设模式研究――以杭州为例。城市规划学刊,2010年,(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