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专业儿童心理辅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专业儿童心理辅导范文1
摘要:以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性社会职能为逻辑起点,结合其少儿部服务对象的特定性,针对当今社会频发自然灾害给儿童带来的影响,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少儿部应肩负的新的使命和责任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少年儿童 社会职能
近年来,地震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对人们尤其是少年儿童的心理及精神健康带来了一系列的不良影响。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图书馆,在其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职能的基础上,作为社会信息枢纽和公民的终身学校,其公共性的社会职能应以社会的需要和公共利益的全新的价值取向为目标,势必可以建立有效的项目机制和提供相关的服务帮助受灾的孩子重拾快乐、重建信心和重获希望,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尽其所能支援灾区重建,从而使其任务职能得以延伸和深化。
对于自然灾害给受害者带来的实质性创伤和精神障碍,压力、焦虑、压抑及其它情绪和知觉问题,政府和社会各专业机构及组织都积极地行动起来,希望最有效用地发挥各组织机构的职能,积极帮助受灾群众。这也是深化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促进国家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命题的要求。和谐社会的实现是需要通过政府职能部门的创新来实现,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探索适应新环境新变化和新挑战的新的运行方式。
少年儿童一直是灾后心理援助关注的重点,作为担负着图书馆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图书馆的少儿服务部门,其服务职能应是与时俱进、不断延伸和深化的。
一、公共图书馆少儿服务工作对履行灾后儿童心理辅导及救助的必要性。
1、主体的性质及职能。
公共图书馆的少儿服务部门作为国家事业单位,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以一定方式向社会公众提供一定形式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以改善社会公众的生活水平与福利状况,经费主要由国家财政拨给,受国家机关尤其是政府部门领导的社会组织。其教育性、社会性、服务性的性质决定了公共图书馆少儿服务部门的职能。它是课外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和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乐园。
2、客体的特殊性。
公共图书馆少儿服务工作的对象主要是社会适龄少年儿童。其中作为较特殊群体的一部分受灾儿童,比其它儿童更需要关注。自然灾害影响人们心理健康,使人产生焦虑、愤怒等应激反应,儿童比成人更脆弱,他们更需要具备公共职能的机构提供社会支持和心理支持,需要充满尊重、和谐、安全、健康的心理环境。
3、职能延伸与服务客体的有效链接。随着民主制度下对服务型公共管理体制的倡导,社会对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有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包括要切实解决公共服务覆盖面不广的问题。公共图书馆少儿服务部门完全可以凭借自身优势和力量承担起灾区重建中的儿童灾后救助部分工作 ,帮助政府和社会分担压力。探索和建立灾后儿童心理重建的有效工作运行模式,为国家未来的灾后儿童心理援助工作建立应急预案是公共图书馆少儿服务部门应该承担的使命和义务。
二、公共图书馆少儿服务工作对灾后儿童心理辅导及救助措施的可行性。
1、公共图书馆少儿服务部门是少年儿童信息文献资料中心。其具备丰富的信息文献资料和馆藏资源,包括图书、期刊、报纸和少儿电子读物,网络资源等。书籍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有力的教育引导工具使图书馆承担这一社会角色具备了丰富的物质条件。这些丰富的馆藏资源是为灾后儿童提供心理帮助的首要基础。
2、宽敞明亮的馆舍可以成为少年儿童素质教育与个性发展的新天地。对于灾后儿童,幽雅清新舒适的阅读环境使其能在视觉和感官体验中得到宁静的慰藉。
3、有一批素质高,服务态度好,对孩子有爱心的耐心的优秀的馆员队伍。对于从事少儿工作的图书管理员来说,良好的职业素养、丰富的知识储备、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和乐于助人的天职心态,让其从传统的文献借阅到少儿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总结出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具备和儿童及家长沟通的能力和技巧。
三、实践模式探究。
1、运用图书馆自身优势建立少年儿童问题咨询中心。采用“请进来”的方式。
(1)聘请专业人员成立少年儿童心理咨询室。
5.12地震发生以后,全国各地心理学机构和组织,包括一些心理服务公司、心理咨询中心,一批来自海内外的知名专家和心理咨询师及学员都积极参与到心理救援的大潮中来。图书馆可以与这些专业人士取得联系,以聘请志愿者的方式设立心理咨询室,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启动应急心理救援预案时开放咨询室,接受受灾学校、社区和家庭的儿童到馆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
(2)组织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和课外活动。
以读书活动为主,运用主动性、科学性、新颖性原则,推荐新书、好书、励志书和充满温情的绘本书给孩子们阅读;组织故事会,听故事,讲故事,培训小故事员,开展故事演讲赛;组织情境童话剧演出,帮孩子们指导角色扮演、排节目,让孩子们来扮演故事书中的角色,培养他们建立自信心和爱心;利用馆藏视听声像资源,给孩子们开展音乐欣赏活动和播放动动画片等活动,增添阅读乐趣,为他们尽早走出阴影,获得心灵重建创造条件。
2、“走出去”模式。以台湾大学图书信息学系副教授陈书梅女士发起的“送儿童情绪疗愈绘本到四川”活动为例。
“送儿童情绪疗愈绘本到四川”活动和《儿童情绪疗愈绘本解题书目》展现了图书馆界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如何帮助儿童,改变其不良行为,抚慰个别心理承受巨大创作的孩子?建立一套阅读推广机制,精选优质读物,以阅读治疗为途径,以舒缓情绪、维护儿童身心健全发展为目标,协助灾区儿童心灵重建,帮助灾区孩子心理康复、提升心理品质是少年儿童图书馆可以发挥的除一般知识性、教育性文化功能以外的服务功能。推广阅读治疗活动,增强孩子对自然的认识与对情感的体验,从而使其能通过阅读达到自我修复和疗愈的作用。孩子们可以“透过认同书中人物的角色,然后看到了书中的角色,了解我不孤独,我不是唯一的受难者,透过书中情节角色描述的遭遇,故事主人翁的描述之后,跟着它走一遭,把情绪释放出来,得到情绪净化的效果。”
图书馆可以以流动服务站的形式,送书到灾区、受灾的学校、社区和家庭,让孩子们感受到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温暖,通过阅读,逐步处理负面情绪,完成自我成长。
公共图书馆少儿服务部门参与灾后儿童心理辅导与救助的体现了其作为公共事业单位的职能和作用,与党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和谐社会构建思路是一致的。对推动公共图书馆少儿服务事业的建设也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吴慰慈 图书馆学概论.
[2]熊钟琪 少年儿童图书馆(室)工作.
专业儿童心理辅导范文2
摘要: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是否健康,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但留守儿童自身身心发展的不成熟、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失衡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得部分留守儿童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在新时期,我们应发挥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的作用,形成合力,一起促进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家庭
当前,我国的各方面发展都取得巨大成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新时期,我国的现代化、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在此背景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但他们的子女因为财力、物力等不足被留在农村上学,进而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便产生了。文章中的“农村留守儿童”具体指农村地区父母一方或双方进城务工而被长时间(6个月)留守在家乡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需要其他人照顾的年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6-16)的农村儿童。相对于农村非留守儿童而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心理问题是重要的一个。在新时期,留守儿童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茁壮成长、家庭幸福;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功建设。所以,我们有必要分析新时期留守儿童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探索其产生原因,进而综合发挥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形成合力,共同促进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一、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在新时期,通讯技术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使得外出父母与留守儿童的联系和见面机会比以前相比变得频繁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出现,甚至较少留守儿童比父母在家时表现得还要好:他们学习勤奋、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坚强独立,有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在新时期,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主要有:
1.情感孤独
王玉琼等研究发现,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心智不成熟,渴望与父母在一起,在情感上依赖父母。但与其他儿童相比,留守儿童不仅与父母的情感沟通较少;而且由于“代沟”以及知识层面、情感等方面的差异,与监护人之间沟通较少。因此,这些留守儿童常常感到孤独失落、紧张焦虑,情感上很孤独。
2.情绪易变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照顾,情绪易变。他们很容易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甚至别人的一句话或喜或悲,反复无常、多疑敏感,并且有强烈的焦虑,以致同周围的人关系紧张。同时,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压力导致他们过早地思考一些对他们而言太过沉重、太过成熟的人生问题,从而在情绪方面更加敏感。
3.嫉妒、憎恨、仇视心理
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于是羡慕他人能够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中的一些经常思念自己的父母,久而久之,发展到嫉妒、憎恨别人,产生仇视心理。
4.道德意志薄弱
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道德上的言传身教,道德意识不高。监护人中不乏爷爷奶奶等长辈,更加宠爱、溺爱孩子,易导致他们产生非道德行为。再加上这些留守儿童还是个孩子,他们缺乏对外界信息等的判断,缺乏是非意识,这就内在地决定了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意志薄弱。
二、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新时期,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农村儿童自身存在的因素,又有来源于政府、家庭、学校、社会等的外在因素。
(一)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内因
农村留守儿童,一般都处于青少年期,生理、心理发展不成熟。艾里克森把整个人格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他认为人生每个发展阶段都存在一种“危机”,人生是一个链条,环环相扣,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下一个环节。根据艾里克森的理论,本文所说的“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发展的第四、五阶段,会出现的危机是产生自卑感和角色混乱。同时,农村留守儿童在道德发展过程中,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差,离不开成人的监督与引导。这些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存在的因素是导致他们存在心理问题的内在因素。
(二)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外因
1.政府关注不够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政府特别是乡镇等基层政府往往关注于从宏观上解决问题,如发展经济、宣传文化、修建住宅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硬件。但作为政府,却对祖国花朵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关注,在资金、心理辅导等方面都投入很少。很多农村都没有修建适合农村留守儿童玩乐的设施,也没有设立专门机构或组织专门人员对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存在缺陷
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下一代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
而留守儿童面对的是不完整的家庭,缺乏家庭教育。如,单亲家庭中的孩子,会缺失父爱或母爱,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孩子形成完整的人格;寄养家庭中的孩子,会因为各种隔阂、不适,不会及时地与他们宣泄自己的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感到孤独、焦虑;而与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相处,更会因为老人的宠爱、溺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孩子的心理成长。这些都暴露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3.学校教育不平衡
在中国的学校教育的发展长河中,“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一直影响着学生、家长和老师。在此观念的影响下,大部分学校的教育并没有真正贯彻“素质教育”,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是片面地追求升学率,从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成长。很多学校都没有自己专门的心理辅导中心、心理老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这些都会不利于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4.社会氛围的不良影响
留守儿童是处于学龄期的孩子,生理心理还不成熟,社会不良因素,如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以致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很容易影响到不设防的孩子们,此时家庭监督力度不强或失控为他们的不良倾向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再如,受农村“读书无用论”的影响,留守儿童会逐渐产生焦虑、厌学情绪。如此这样,内部心理的不成熟、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很容易会阻碍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
三、新时期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对策
在新时期,交通更加便利,通讯技术更加发达以及网络更加普及,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充分利用这些便利条件,同时规避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齐抓共管,一同促进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一)政府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需要政府特别是乡镇等基层政府发挥“领头羊”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到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业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所以,政府首先应做到: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让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让务工人员愿意留在家乡发展,这可以从源头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其次,加强对“留守子女”父母和监护人的培训。通过培训,帮助他们提高解决儿童心理问题的意识,获得新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加强与子女的心理沟通。再次,加强农村社会组织的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为儿童提供玩乐的地方,促进其身心健康。
(二)家庭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给予儿童成长关怀、各方面教育的关键地方。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我认为家庭主要应做到:首先父母应通过电话、网络视频等增加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了解儿童的各种需要,特别是精神需要,并最大限度地满足;其次,如果条件允许,父母应尽量常回家看儿童,以减少儿童的孤单情绪。最后,父母应加强与学校老师、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沟通联系,及时了解儿童不愿与自己分享的事情与需求,从而针对问题,早发现、早解决。
(三)学校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学校主要应做到:首先,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持续关注他们的成长需求。其次,向当地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再次,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感恩”、“亲情回馈”等主题活动,加强父母与留守儿童的沟通机会。最后,加强同辈群体之间的沟通,树立榜样典范。学校既可以在学生之间开展一些集体活动,让留守儿童自己体会集体的温暖;也可以在留守儿童中选取表现优秀的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树立学习的榜样。
(四)社会应该采取的主要对策
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社会各团体都应贡献自己的力量。首先,留守在家的妇女可以组成一个“妇女援助团”,凝聚集体的力量,帮助监护人照顾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让他们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促进身心健康成长。其次,留守在家的教师、艺术者等可以组建一个特长培训班,从而拓展留守儿童的兴趣爱好,减少其孤单情绪。再次,大学生、社会青年等可以利用节假日等去关心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他们可以开展义务家教,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也可以通过举办文艺晚会、野炊等集体活动,减少他们的孤单情绪。
总之,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农村是国家发展的关键。农村留守儿童在儿童中占重大比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中的重要一个。我们应该综合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一同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社会科学部)
参考文献:
[1] 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2]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EB/OL].http:///edu/2010/10-06/2570146.shtml
[3]李潮海.辽宁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素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6(3).
[4]朱卫红.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37.
专业儿童心理辅导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途径
当前,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远离家乡到城市务工,导致一部分儿童短期或长期地离开了直接监护人,成为农村的一个特殊人群———留守儿童。据统计,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占到了50%以上。由于留守儿童处于一个特殊的家庭环境,长期缺乏父爱和母爱,导致“亲情饥渴”,一部分孩子在心理、性格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有的同学性格内向、孤僻,产生自卑心理,不愿与别人来往,不善于交流;有的同学因隔代管理,导致性格倔强,暴躁任性,存在破坏或攻击行为。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养成一个人的良好习惯和健全人格的重要阶段。作为农村小学,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如何从实际出发,研究和解决留守儿童群体出现的心理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课题。
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摸清留守儿童情况
学校要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电子档案。要安排专人,深入各个班级和相关家庭调查清楚全校留守儿童的分布情况,落实清楚留守儿童委托监护人姓名、与儿童关系、家庭住址及联系电话等,要掌握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外出务工地址、联系电话、QQ号码和微信号,利用互联网和手机通讯等方式,及时同家长沟通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情况、思想表现、性格及优缺点。只有建立了完备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档案,才能及时发现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才能针对问题深入分析根源,及时有效解决问题。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咨询
学校要借助于网络,从互联网上学习和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建立起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为主渠道,发挥多媒体设备功能,对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心理常识,强化心理素质。同时要指导各个学科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对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和训练。要督促班主任在学习和生活中切实关爱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正确对待,帮助走出消极、落后的误区。学校要成立心理健康咨询室,配备设施,安排专人,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帮助他们摆脱心理问题干扰。在心理辅导工作中,农村小学可能会缺乏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针对这种情况,一是要组织老师通过互联网进行网络研修,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二是要大量收集、整理网络上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帮助教师采取灵活的方式开展辅导工作。对于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的苦恼、烦闷、急躁、焦虑和孤独,可以通过播放心理健康辅导视频或序列化的集体辅导讲座形式进行。对于留守儿童存在的各种个体心理问题,要区别对待,寻找合适机会同留守儿童谈心交流,从根本上摸清产生心理问题的诱因和根源,进行细致、对应的指导,达到真正走入留守儿童心灵,纠正留守儿童心理障碍的目的。
三、开展多种教育活动,营造健康成长氛围
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要切实营造和谐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阳光和爱心。要运用好学校网络教室、留守儿童之家、图书阅览室、团队活动室和兴趣小组等各种阵地,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并且要多把活动机会让给留守儿童,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感受来自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关爱,顺利跨越心理障碍,改正不良的思想行为和习惯。学校还要借助于网络信息渠道,同社区、社会团体和爱心人士联系,开展爱心帮扶活动,填补留守儿童因家庭教育缺失而带来的空白,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爱,解除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困扰。
四、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形成教育合力
专业儿童心理辅导范文4
山区小学的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爱及教育会产生许多心理问题。这既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也给社会进步带来了隐患。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山区小学有心理健康问题的留守儿童往往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一)自卑心理
父母不在身邊让山区小学的留守儿童们失去了家的温暖,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自卑心理是他们当中存在的比较普遍的心理问题。并且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体验会逐渐增加和泛化。这类学生沉默寡言,不善于与人沟通,当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他们也不敢向人请教。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学习的信心。自卑的心理严重影响了儿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
(二)普遍厌学
大多数山区小学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不强,行为习惯较差,对学习没有兴趣。他们厌学心理的产生是一个恶性循环:学习效果不理想——丧失学习信心——失去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更糟糕——更不愿学习——厌恶学习。
(三)怨恨父母
亲情关系对孩子健康发展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小学生在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等方面都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只有借助父母的帮助才能有效解决。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彼此之间缺乏交流,与监护人之间又存在着心理上的距离,他们在生活或学习上遇到问题时的情绪无法及时得到排解,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少数思想极端的孩子甚至会由此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与他们产生情感隔膜。
二、山区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关爱不到位
很多家长外出务工后,把子女交给年迈的父母照顾,很少与孩子联系,孩子极度缺乏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再者,山区老人普遍文化程度低,思想观念等与孙辈们有很大的差距,很难与孩子们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沟通。他们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学习成绩和物质需求次之,极少会关注孩子们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隔代教育显然力不从心。而小学生恰恰处在一个需要关爱和监护的年龄,在亲情体验上趋于冷淡,导致他们缺乏责任感,不思进取,有的甚至出现反社会行为。
(二)学校教育不全面
纵观我县山区学校,虽都已配备标准心理辅导室及心理辅导教师,但由于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加之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十分缺乏,大多数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工作并未真正有效地开展起来。留守儿童原本已有的心理问题不但没有在学校得到有效解决,反而又增加了无形的学习压力。
(三)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社会环境是儿童学习、体验、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小学生心理上正处于对一切充满好奇的阶段。在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成为了孩子们课余时间的主要休闲方式。然而网络事物良莠不齐,孩子们社会阅历不足,对诱惑缺乏抵抗力,很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及时的正确引导,更容易在各种诱惑面前误入歧途。
三、山区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注重家庭教育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及身心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绝大多数山区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没有责任。所以,学校首先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引导他们转变教育的责任观念,重视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努力协调好打工挣钱和照顾孩子之间的关系,尽量避免隔代教育,使孩子在幸福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无法避免时,应从孩子成长需要的角度出发,寻找一位具备一定素质的,能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能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并及时给予教育与引导的人作为监护人。
其次,学校可以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利用电话、视频等,让留守儿童有更多机会与父母交流,感受父母的关爱,与他们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
(二)做好学校教育
作为学校本身,首先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帮助他们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使他们从单纯追求分数转向追求每一位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其次,学校要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家庭状况、父母外出信息、临时监护人的相关信息,留守儿童的心理品质、学习行为、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详细记载,并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告知监护人及家长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
再次,学校应尽量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帮助他们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等,以预防和解决山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引导他们度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三)结合社会力量
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因此,社会各界有必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从另一方面有效的弥补家庭对其的关怀不足。作为学校,首先可以联系社会的力量,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为学生,为山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消除不良信息对缺乏家庭管制的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防止他们误入歧途。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正面宣传,鼓励社会公益组织,更多关注山区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给予他们热心的关怀与帮助,让他们感觉到社会的温暖。
总结
总之,山区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对家庭、学校,甚至对我们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都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关注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呵护、宽容与关爱,让他们能和其他孩子一样拥有愉快的心境、幸福的童年,让他们能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积极向上的人。
参考文献
[1]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黄俊霞,周春耀
专业儿童心理辅导范文5
〔关键词〕绘画治疗;情绪障碍;自我概念;社交技能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1)06-0014-03
儿童的有机体正处于发育变化中,还没有定型,在发展过程中,其情绪和行为难免受到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一些异常,如畏缩、焦虑内向等。出现这些异常情绪及行为表现的原因在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较低,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及心境体验等。而在现代四百多种心理治疗方法中,多数是以言语为媒介从而实施心理治疗的,虽然这些方法在矫正成人非理性认知和思维上有一定的疗效,但在解决儿童的心理问题,尤其是以情绪障碍、创伤体验等情绪困扰为主要症状的心理问题时,这些疗法难免显得无能为力。而在绘画治疗中,治疗师以患者的绘画为中介,以此对患者的情绪障碍、创伤体验等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及治疗,可取得一定的实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绘画治疗扩展出很多的形式,如:涂鸦画、自由画、画人测验、动态房树人测验、家庭动态图、学校动态图、自画像、树木人格图等。在这些绘画治疗的形式中,儿童得以借助绘画把言语无法表达的情感或是潜藏的焦虑等表达出来,从而得到帮助,绘画治疗是促进和改善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
一、绘画治疗的理论基础
1.投射理论
绘画治疗主要以分析心理学中的心理投射理论为基础。它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作用在于减轻焦虑以及保卫自我以维持自身内在的人格结构,这里的投射指的是个体将自己的过失或者不为社会所认可的欲念加诸于他人,又称之为否认投射。投射可以被看作是无意识主动表现自身的活动,它是一种类似自由意志物在意识中的反映。投射的产物不仅可以以艺术的形式存在,梦境、幻觉、妄想等形式也都可以理解为心理投射。艺术心理学认为绘画天然就是表达自我的工具,是用非语言的象征性工具表达自我潜意识的内容[1],绘画是心理投射技术的一种。罗夏墨迹测试、主题统觉测试等心理投射技术已经被研究者证明是有效、科学的心理咨询及治疗的工具,因此绘画也应该具有此功能。
2.大脑偏侧化理论
大脑左右两半球存在着优势分工。左半球同抽象思维、象征性关系以及对细节的逻辑分析有关;右半球则是图像性的,与知觉和空间定位有关,具有音乐的、绘画的、综合的集合――空间鉴别能力[2],这说明音乐、绘画、情绪等心理机能都是由右半球所掌控的。另外,对精神分裂症侧化损害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右半球功能亢盛,表现为情感活动异常,主要是负性情感的体验[3],说明右半球功能的损害会影响患者的情绪机能。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不能用左半球的钥匙去开右半球的锁”[4]。因此,绘画疗法认为右半球所控制的绘画艺术活动能影响、治疗情绪机能障碍。
二、绘画治疗的操作实施
总体而言,严格意义上的绘画治疗一般包括诊断、帮助改变与结束三大阶段。
1.绘画治疗的诊断阶段
在正式的绘画治疗前,治疗师要通过多种途径来了解当事人的背景信息,包括家长或教师的描述、专业诊断的结果以及在跟当事人交谈中所观察到的信息等。依据创作方式的不同,绘画治疗诊断可分为两种方法,即非结构性方法和结构性方法。非结构性方法是指由治疗师提供材料,如铅笔、黏土等,当事人自己选择主题,自由发挥;而在结构性方法中,治疗师明确规定创作主题以及媒介,涉及大量的投射技术,如“房树人”测试[5]、诊断家庭人际关系的“动态家庭绘画”测试[6]。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要求治疗师仔细观察当事人的行为表现,尤其是当事人与治疗师的互动、对作品的解释等。通过评估从而诊断出当事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内心的矛盾及处理问题的方式,以及当事人是否适合进行绘画治疗、适合何种绘画治疗形式(个体、家庭或团体)等,进而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详细的治疗计划与目标。
2.绘画治疗的改变阶段
正式的绘画治疗包括多次会见,主要在于唤起当事人的美术创作,促进与其围绕作品进行互动。初期阶段,治疗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当事人克服心理防御和阻抗,以激发当事人的美术创作,从而进入治疗过程,在此阶段,有经验的治疗师善于运用口头鼓励、热身活动等方式。由于心理防御等原因,当事人可能会在作品中隐瞒自己的真情实感,如遭受丧亲之痛的当事人可能会以临摹或者模仿的方式避免表现真实情感,因此,整个治疗的中心是采取各种方法引发当事人表达真情实感,包括布置主题绘画作业、建议当事人更换美术媒材等。作品完成后,治疗师与当事人要围绕作品展开互动。当事人作为创造者,既可以与治疗师谈论其作品,亦可将其作品收藏起来。治疗师作为作品的观赏者,要以尊重当事人的意愿为前提,经其同意,可对其作品的隐意及显意进行适当的反馈,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在这种互动中,当事人能逐渐领会自己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真实情感,进而以口语等更直接的方式来面对这些情感,达到其情感和个人经历的外化。通过互动,治疗师则能在真正理解而非曲解或误解当事人的思想、情感及其对周围世界的看法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宜的干预措施,促进整个治疗过程的良性发展[7]。
3.绘画治疗的结束阶段
当事人的行为、情绪等有了明显改善后,就进入了绘画治疗的结束阶段了,此阶段一般需要2次会见。在此阶段,治疗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当事人回顾整个治疗过程,以进一步巩固治疗成果。治疗师可运用各种方法来达到目的,如鼓励当事人按照创作顺序观看整个过程中所创作的作品,使其了解成长历程;或通过创作表达出因治疗即将结束所产生的焦虑、沮丧等情感。一般而言,针对各种精神障碍、神经症等患者的治疗是在病房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的。此时,美术作品一方面可用来评估当事人的身体状况,另一方面被用于帮助当事人表露自己对疾病的认识和看法。可见,绘画治疗的过程既仰赖治疗师的理论取向,也取决于当事人的身心状况[7]。
三、绘画治疗在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绘画治疗在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应用逐步增多,研究一致证明,绘画治疗对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绘画治疗在处理儿童情绪障碍方面的研究
绘画治疗在儿童情绪冲突方面的应用最多,研究成果也最为丰盛。如潘润德采用房―树―人测验的方法对6名来心理咨询的有情绪障碍的中学生进行治疗,通过对绘画形式和内容的分析,发现6名中学生有心理创伤、情绪化倾向、情绪低落、逃避人际关系、防御、心理失衡等问题,使用绘画治疗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情绪冲突的缘由,在儿童心理咨询中起到很好的效果[8]。
绘画治疗不仅可以了解儿童情绪冲突的缘由,而且可以帮助解决儿童情绪方面的问题。近十年,西方不少研究证明绘画治疗能治疗、处置创伤性情感体验。萨恩(Singh)通过绘画让经历家庭暴力的儿童表达和沟通他们的情感和创伤,达到了治愈的目的。劳杰(Logies)鼓励儿童运用绘画对父母离婚所导致的创伤性情感加以释放,从而引导儿童更好地集中在认知和社会发展上。汉蒙裕Hammond)对两名具有情绪管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体和团体的绘画心理治疗,发现绘画改善了其情绪管理技巧[9]。
儿童的心理问题较多地表现在情绪方面,基于绘画治疗对情绪问题的作用,在对儿童进行心理辅导时,应善于运用绘画治疗这一有利的工具。
2.绘画治疗在提高儿童自我概念方面的研究
自我概念是人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儿童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但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往往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积极自我概念的形成也难免会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而对于儿童绘画治疗的研究发现,绘画治疗能提高儿童的自尊和自我概念,促进其和谐人格的构建。刘中华对一名形成寄人篱下自我概念的留守小学生进行跟踪研究,使用绘画治疗对其进行干预,最终缓解了其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进一步加强了其自我概念[10]。凯威(Keve)采用自发绘画创作的方法,对面临家庭和发展问题的儿童进行干预,也发现绘画疗法可缓解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促进焦虑的表达和宣泄,从而加强自我概念[11]。科尔韦尔(Colwell)的一项绘画与音乐治疗干预对住院儿童自我概念的效果比较研究显示,绘画干预活动在自我概念的各个维度上都使得分提高,而音乐治疗没有达到这么全面的效果。这说明,绘画治疗是一种独特的增强儿童积极自我概念的方法。
3.绘画治疗在促进儿童社交技能方面的研究
绘画可以改进社交技巧。卡纳拉弗(Kanareff)对4例孤独症儿童进行了38期团体绘画心理干预,提高了这些孤独症儿童的社交技能。汉蒙裕Hammond)对两名具有情绪管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体和团体的绘画心理治疗,发现绘画有助于帮助他们改善情绪管理技巧和社会化技能,从而有助于他们获得持久的友谊和社会支持[9]。在一项对宁波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中同样发现,绘画治疗能够促进留守儿童社交功能的好转。绘画治疗同样会促进自闭症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改善[12]。
此外,绘画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心理治疗方式,它在治愈精神疾病,尤其是灾后儿童的心理辅导中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如绘画治疗对增强地震丧亲青少年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作用等。可以看到,从情绪障碍到自我概念再到社交技能等,从留守儿童到孤独症儿童再到自闭症儿童,绘画治疗无不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从绘画治疗在儿童心理辅导的应用上,我们一致认为,绘画治疗是一种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绘画治疗在儿童中的应用范围和群体会越来越大。
四、小结
绘画疗法运用非语言的方式表达出当事人潜意识中隐藏的内容,与传统的心理治疗相比,这种方法有很多的优点,如当事人不会感觉被攻击,阻抗较小,也易于接受,有利于真实信息的收集;绘画疗法不受当事人的性别、语言、年龄及绘画技巧等的限制;治疗的实施也不受治疗地点和环境的限制;绘画疗法可以使当事人通过正当的方式释放毁灭性能量,使患者焦虑得到缓解,心灵得到升华;绘画治疗的测验可以多次使用。此外,绘画本身有助于个体认识到自己潜意识中的内容,从而产生治疗的效果。绘画治疗对儿童心理各方面的提升已被很多的研究所证实。绘画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只是其特殊的治疗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基于绘画治疗对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有必要将绘画治疗应用于学校心理咨询,最大程度地帮助孩子解决其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学者们可尝试拓宽绘画治疗在儿童中的应用范围,逐步探讨绘画治疗对学习障碍儿童、即将辍学的儿童等的干预,极力发挥绘画治疗――这一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的功用。
注释及参考文献:
[1]高楠.艺术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185~190.
[2]孟沛欣,郑日昌,蔡焯基.精神分裂症患者团体绘画艺术干预[J].心理学报,2005,37(3):403~412.
[3]金卫东主编.精神分裂症:模型・药理・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84~109.
[4]Sheikh A, Shaffer J T. The potential fantasy and imagination [M].New York: Brandon House, 1988.
[5]Buck J. The H-T-P Technique: 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coringmanual. J Clin Psychology, 1948, 4:317
[6]家族画研究所编集.临床描画研究[M].东京:金刚出版,1986:52~101.
[7] (美)玛考尔蒂.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M].李晓庆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8]潘润德. 绘画治疗在情绪障碍中学生的临床应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007), 749~750.
[9]王立花. 儿童绘画心理治疗综述[J].英才高职论坛,2009(3):39~42.
[10]刘中华. 宁波“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绘画艺术治疗[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1):135~140.
[11]Education, A Art Therapy and Children: A Case Study on Domestic Violence.
专业儿童心理辅导范文6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状况;教育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社会、学校以及家庭三方面的因素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教育情况有着潜在的、深远的影响。相较于城市教育质量而言,农村的教育质量存在明显的不足,而农村留守儿童在这种状况下的成长必然存在一定的风险的。
1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
本文选取江西农村某地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选取了600名留守儿童,其中男生300名,女生300名,问卷有效率为93.5%,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在校情况、对读书是否有用的看法、在课堂中是否会主动回答问题、逃课的情况、打架斗殴以及沉迷网络等情况[1]。
1.1生活状况:在这些留守儿童里面,有将近20%人的父母在其一岁时就外出去城市工作,他们的生活状况都是由(外)祖父母照料,但是缺少父母关爱的他们很难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难以在亲人感情以及社会认知方面树立正确的挂念。也有部分留守儿童在生活方面能够自理,但是在其身心发育的关键期间父母没有在身边监护,他们忽略了自身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程度,在成长过程逐渐变得孤僻、冷漠。
1.2教育状况:在对该农村缀学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属于留守儿童的高达92.3%,在问到留守儿童对读书是否有用的看法时,绝大部分的学生表示读书并没有什么用,在将来进入社会后同样可以获得工资,小部分学生表示对读书无所谓。对于是否会在课堂中主动回答问题,93.6%的学生表示不会主动[2]。也有部分学生趁监护人不在时偷偷逃课外出,跟随他人一起沉迷于网络,荒废学业。综合以上情况可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教师加大对留守儿童的监督力度。
1.3心理状况: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有31.7%的留守儿童在生活中表现为孤僻内向,由于长期不能与父母进行沟通,缺少父母的嘘寒问暖,留守儿童在与外界沟通时表现十分吃力,并且不愿主动与人交流,与同龄儿童相比,在遇到事情时极易产生消极倦怠的心理。35.4%的留守儿童表现为冷漠乏信,这些留守儿童在长期不与父母沟通的情况下,不能养成待人善良的良好习惯,在生活中得不到鼓励,使得学生缺乏自信。26.4%的留守儿童由于常年跟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身边,其行为习惯受他们的影响较深,极易产生仇视、憎恨等不良心理[1]。
2留守儿童产生问题的原因
2.1社会因素: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的发展较为落后,且相对于城市的家庭结构而言,农村很多家庭并没有真正实施少生优生的政策,甚至是一个家庭有3至4个或四个以上的子女,在面对越来越重的家庭压力时,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直接导致留守儿童数量的增长[2]。此外,外出打工的父母由于户籍的限制也无法将子女带入城市上学,而且相较于农村的上学费用而言是,城市的高消费让农村父母更无法承担,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加是必然的。
2.2学校因素:相较于城市里的学校而言,农村学校的教学育人经验十分缺乏,在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并没有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弥补,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时对他们全面发展的作用甚微。农村教学条件差是学生得不到正常教育的主要原因,在长期教学过程中,学生逐渐表现出学习散漫、缺乏主动性等现象[3]。此外,学校没有针对留守儿童做相关调查,对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缺少了解,也没有组织专业的心理教师团队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加以探讨,忽略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以及个人素质等方面的发展。
2.3家庭因素:现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其父母自身的文化较低,不能对子女的教育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在家庭教育方面缺乏经验,而且有大部分的农村父母认为让孩子上学就是让他们接受教育,学生的受教育情况以及素质、品德问题都应该由学校负责[4]。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出现这些想法主要是由于他们没有教育孩子学习的能力,甚至有些父母认为上学并没有什么作用,对孩子受教育并不十分赞同。这些家庭方面的因素是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心理、人生观念偏差的主要原因。
3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具体解决措施
3.1加强监护人以及教师与留守儿童之间的互动:在校期间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后时间了解班里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其心理状况,在发现问题时给予正确的引导。监护人也应该重视孩子的成长发展,监督学习,通过多种渠道加大沟通的力度,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为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4]。
3.2利用高新技术提高留守儿童的智力:农村学校应该重视教育的质量,利用高新技术开设优质教育,利用多媒体的作用打开留守儿童封闭的心理,培养他们乐观的学习态度,在激发留守儿童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智力。与此同时,高新技术可以加强留守儿童与他们父母之间的沟通,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3.3加大对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的力度:农村学校应根据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成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小组,并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将学校的留守儿童按照性别、年龄段以及家庭情况进行分类,加强与留守儿童之间的沟通,在发现问题时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同时利用父母在其身边时共同与学生进行交流[5]。4结语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之一,其父母以及教师需要对其心理问题以及生活状况加以监视,在其成长状况面临许多问题时,需要随时加以正确引导,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文章在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具体解决措施中还存在很多的缺陷,还需要对留守儿童的问题进一步研究。
作者:钟雪珍 单位:兴国县高兴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蒋战修.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2.
[2]臧亚鹏.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2.
[3]王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D].吉林.吉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