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保护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森林生态保护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森林生态保护措施

森林生态保护措施范文1

关键词: 森林生态,因素,及其对策

中图分类号:S71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632045

1 基本现状

1.1 分布规律及特征

受青藏高原高寒气候和蒙古高原大陆性荒漠气候的影响,天祝自南向北热量逐渐增加,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从而导致土壤、植被的梯度变化,植被分布由耐寒冷、耐阴湿种类逐步向中生、旱生过渡;垂直分布带比较窄,随着海拔的升高,乔木逐渐被灌木、半灌木取代,最终形成高山草甸,坡积砾石和裸岩;受地形影响,植被分布差异性显著,海拔2500~3200m之间的阴坡半阴坡分布的植物种类,植被类型较多,结构复杂、生长茂盛,主要有青海云杉林、桦类、山柳及以金露梅、杜鹃为主的灌木林,阳坡、半阳坡则以祁连圆柏、山杨、锦鸡儿、小蘖等为主的乔、灌木林结构单一,生长缓慢。由于干旱气候的影响,阴坡、半阴坡植被分布带逐渐萎缩,阳坡、半阳坡植被逐渐退化,荒漠化加剧。

1.2 植被类型

天祝境内植被类型主要包括以青海云杉林、祁连圆柏林、少量人工营造的华北落叶松林和油松林等为主的针叶林;以山杨林、红桦林、白桦林等为主的阔叶林;以青海杜鹃灌丛、山生柳灌丛、锦鸡儿灌丛、金露梅灌丛等为主的灌木林;以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高寒草原等为主的草原植被类型。

2 影响森林生态完整性的因素

森林生态的完整性是指区域内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分布连续性,正向发展演替的持续性,保持着自然状态的完整,人为干扰或破坏较少。

2.1 过度放牧和垦殖

在林区周边垦殖农业,引起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对森林生态的完整性影响最大。过度放牧也是重要的威胁因素,大量的牲畜游牧,对草原退化以至于荒漠化是直接的原因。

2.2 火灾的影响

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发生火灾,导致毁灭性的破坏,森林火灾一旦发生,由于高山深谷,地形复杂,进行及时有效的扑救工作难度很大,连片的森林毁于一旦,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遭到严重破坏。

2.3 旅游的影响

生态保护和旅游是既统一又相互矛盾的一对因素。在没有充分论证和制定好各项保护措施的前提下,过分强调旅游的比重,管理跟不上,不按规定的区域或线路游览,就会造成非常大的破坏和影响。

2.4 建房修路和水利设施的影响

道路、水利设施和房屋建设等是经济建设必不可少的设施,但是它们的修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必须要有长远的规划。

2.5 矿藏开采的影响

矿藏开采势必进行一系列的配套设施,如建房修路、架设输电线路等对植被造成直接的破坏。矿藏开采后,采矿区的植被很难恢复如初。

2.6 偷砍偷猎

这在每个林区都普遍存在,这种影响是长期的,累积量也是惊人的,影响深、范围广,破坏严重。

2.7 气候和环境污染的影响

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严重,降为酸雨,使大片森林死亡,土壤恶化。

2.8 历史的原因

区域内森林生态环境的形成或现状,都与其历史的原因有着密切的关系。

3 对策和措施

3.1 加强宣传,明确生态完整性保护是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增强生态安全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丰富生态文化宣传方式,加大对职工群众的技能培训,提供整体素质,增强生态保护效果。

3.2 加强队伍建设,尤其要加强基层管护单位的人力资源建设

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成败既取决于方针政策,也与基层落实部门的具体实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需要提高基层干部群众的工作生活待遇和社会统筹保障。

3.3 严格依法管护,密切同当地群众的关系

引导群众积极保护生态环境,参与生态建设和谐发展。理顺和改善群众生活生产环境的思路和条件,积极扶持群众增收,坚持以人为本,兴林富民,科学发展。

3.4 增加并保障投入,建立健全投入机制

加大生态治理力度。祁连山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恶劣,植被恢复进度缓慢,造林成活率低,封山育林期限长,生态建设成本高,建设经费严重短缺;森林“三防”、科研宣教、生态监测没有投入,基础性工作技术含量低,管护经费严重不足。

3.5 科学规划,统筹安排

森林生态保护措施范文2

关键词:森林公园;生态文化;文化建设

生态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旨在通过宣传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识和关注,从而利于资源的开发,保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促进经济发展,造福于子孙。森林生态文化属于生态文化,是人与森林、人与自然之间建立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关系,以及由此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1];

森林公园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目前大批森林公园已成为大中小学生的科普基地和实习基地、科研人员的实验基地以及广大艺术爱好者的创作基地。森林公园在向全社会展示林业建设成果、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目前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扔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森林公园在进行总体规划时应当将生态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规划内容,在传播森林生态文化的同时带动公园的旅游产业发展。

一.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的内容

森林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用生态科学知识武装群众,唤起群众的生态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群众积极投身到生态建设中去[2]。

2012年,国家林业局公布《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LY/T2005-2012)》,文件要求将生态文化建设规划作为单独一章进行规划,可见生态文化建设之重要性。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包括规划原则、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和布局、生态文化设施规划及解说系统规划四部分内容。本文以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为例,重点探讨生态文化建设的规划原则、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和布局、生态文化设施规划三部分内容,旨在为森林公园进行生态文化建设规划提供案例参考。

二.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的概况

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是林业部批准建立的广西最早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前身是1964年建立的良凤江植物园,1992年9月9日国家林业部林造批字[1992]154号文件批复建立“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经过多年的合理规划和开发建设,多项具有旅游价值的景点得到建设,各项基础服务设施基本完善,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公园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集游览观光、休闲娱乐、科普科研于一体的综合型城郊公园,2011年旅游接待游客41万人次,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

目前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树文化、花文化、湿地文化等方面。树文化方面,公园现有植物1700多种,占广西植物种数的21%,其中热带、亚热带树种及广西特有树种1300多种,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树木标本园;花文化方面,公园建立了目前广西品种最齐全的金花茶基因库;在湿地文化方面,公园拥有大范围的水域面积和湿地面积,这为建设公园生态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公园可以此为基础,深入挖掘生态文化内涵,切实推进生态文化的建设。

三.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原则

(一)教育为先,社区共建原则

在我国大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森林公园进行生态文化建设,必须注重以教育为先,联合本地社区居民、相关利益群体和游客一起,共同参与生态文化建设。森林公园必须通过导游材料、标识牌等对游客进行生态文化宣传,提高游客生态文化意识,以降低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冲击;森林公园还需要协调相关部门,对附近社区,特别是良凤江上游吴圩镇范围进行生态文化教育,以确保各生态保护措施得到群众的支持,通过社区协作发展,保证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成果不被破坏。

(二)特色化发展原则

良凤江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应紧紧抓住本身生态文化特色,开发独特的生态文化产品,树立与众不同的生态文化形象,打造能反映自身特色的生态文化品牌,才能更好地实现生态文化产业效益,进一步促进生态文化建设发展。

(三)产业化发展原则

生态文化建设离不开产业化发展。生态产业本身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产业化发展能够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和物资来源,并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动力和源泉。因此,需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林业等生态产业,以此促进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哲学、生态艺术等其他生态文化要素发展。

(四)持续滚动发展原则

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需要森林公园保持持之以恒的关心和投入,因此必须遵循持续滚动发展原则,不断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和创新,才能保证生态文化不断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

四.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和布局

(一)良凤江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重点

1.森林文化

公园拥有大片森林和树本园、金花茶园、落羽杉林、棕榈园、阴阳菩提等美感比较突出的森林和植物景观,森林文化建设已经有一定基础,但目前森林文化开发力度还不强,需要进一步开发,规划加强树木标本园各特色植物园建设,加强森林养生、森林美学和森林艺术建设,策划公园的森林旅游活动,例如策划森林浴、登山、漂流、溯溪、探险等活动,丰富森林文化内涵,提升森林旅游价值。

2.生态科普文化

目前良凤江森林公园已建立树本园、棕榈园、金花茶园等植物园区,并拥有大片阔叶林和针叶林,在生态科普方面建立了一定基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对森林深入研究的科研机构和一个集中展示各类生态文化,实行大众生态科普教育的设施,规划建设森林生态文化体验设施,提升各植物园区特别是树本园的科普文化内涵,增强植物园区主题性,丰富园区变化,使生态教育能够有进一步提高。

3.生态宗教文化

良凤江森林公园具有深厚的生态宗教文化底蕴,公园内的菩提树是佛教圣树,天宁寺是广西佛教协会所在地,由菩提树崇拜延伸出的佛教养生文化与公园的森林生态环境相结合,使其成为良凤江森林公园生态文化中的特色文化。

4.生态湿地文化

良凤江森林公园拥有大范围的水域面积和湿地面积,这为开发良凤江湿地文化提供良好基础。规划开发生态湿地文化,重点建设落羽杉林、良凤江堤岸和良凤江湿地,营造生态湿地景观,并建设栈桥供游客进入湿地游览。

(二)生态文化建设布局

由于目前连山旅游区还在初级发展阶段,生态文化建设基础较为薄弱,因此良凤江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在良凤江旅游区,按照“一核,两翼,三基地,四园区”进行布局。“一核”:依托树木标本园、金花茶园等生态资源优势,将其打造为良凤江森林生态文化的核心。“两翼”:以菩提文化体验区和森林生态体验区为良凤江生态文化建设两翼,加强生态养生文化建设。“三基地”:规划在良凤江华南珍稀树木园建生态艺术体验中心,在森林生态体验区建森林文化创造基地,在激情生态娱乐区建森林文化演艺中心。“四园区”:规划重点开发华南珍稀树木园、菩提园、藤蔓园、金花茶园四个生态文化园,分别突出不同主题的生态文化特色。

五.生态文化设施规划

(一)森林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规划在核心景观区建生态艺术体验中心,使良凤江森林公园成为南宁市及周边主要的生态科教场所之一,进而依托金花茶园和华南珍稀树本园建设,将森林公园发展成为广西境内全国知名的生态科普教育基地。

重点建设华南珍稀树本园、金花茶园、藤蔓园、湿地景观区等项目,突出森林生态多样性文化。各主要项目建设详见前文景区景点和项目规划一节。

(二)森林艺术创作基地建设

规划依托狮子岭的森林、峡谷景观,在森林生态体验区建设森林文化创作基地,通过与广西作家协会、美术家协会、音乐学院等组织和机构的协调,将良凤江森林公园建设成为南宁市周边重要的艺术创作基地之一,进一步促进生态艺术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各项目和设施建设详见前文景区景点和项目规划一节。

(三)露营基地建设

规划建设汽车营地、露营地、户外拓展训练基地设施,并对激情生态娱乐区内原有项目和设施进行改造升级,依托这些项目和设施,发展生态宿营文化和生态康体文化,培养人们热爱自然,体验自然的兴趣。各项目建设详见前文景区景点和项目规划一节。

(四)特色主题植物园区建设

规划完善提升金花茶园、藤蔓园、棕榈园、落羽杉林、树木园等植物园,将树木园发展成为华南珍稀树木园,并在原有引种园基础上,引入佛教生态文化,建设良凤江湿地生态景观,使各特色主题植物园区特点更加鲜明,既促进生态建设、生态美学的发展,又提升其旅游景观价值和市场吸引力,使生态文化产业得到提高。

(五)生态宗教文化建设

依托人们对良凤江森林公园内阴阳合一的菩提树崇拜和在建的广西佛教协会会址天宁寺,结合南宁市的佛文化历史和发展,深度开发佛教文化。

(六)生态保护建设

规划实行林区植被保护,珍稀物种和名木古树保护,良凤江水域治理等生态保护工程,并在旅游开发中实行生态环保教育与监控,通过导游材料、标识牌建设和生态保护工程实效等形式让游客感知,体现森林公园以生态为本,注重生态文化建设的精神,进一步改善森林公园景观环境,增强森林公园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

六.总结

通过生态文化的建设,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已经被评为“全国文明森林公园”、“广西壮族自治区绿色环保教育基地”、“广西科普教育基地”等多项称号,促进公园生态旅游与生态保护、生态教育的和谐统一。通过生态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合理建设规划,公园的生态文化建设定能在普及生态知识、宣传生态保护、弘扬生态文明等方面做出卓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房西文.依托森林公园加快森林生态文化建设[J].陕西林业,2008(4):14-15.

森林生态保护措施范文3

 

随着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各种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成为生态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生态旅游因其倡导人们认识自然、保护自然,强调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以及其与社区的共同发展,被认为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但是在生态旅游的开发中或多或少地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因此对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措施的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生态旅游以及生态旅游环境

 

早在1965年,美国学者贺兹特便倡导所谓的“生态旅游”,而后被加拿大学者克劳德·莫林在《有当地居民和社团参与的生态和文化旅游规划》一文中使用。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的召开使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得到世界范围内推广。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的定义是:生态旅游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民众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国际资源组织认为生态旅游是“以欣赏自然美学为初衷,同时表现出对环境的关注”。我国学者卢云亭的定义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标,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所开展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

 

在生态旅游的定义之下,可以这样来定义生态旅游环境:生态旅游环境是以生态旅游为中心的环境,是指生态旅游活动得以生存、进行和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着眼于保护资源与环境,是旅游环境的一部分,又与旅游环境有所区别。它符合生态学和环境学的基本原理,以系统的良性运行为目的,是以某一旅游地的旅游容量为限度而建立的满足旅游者心理感知的一种旅游环境。

 

二、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案例

 

近几十年,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自“生态旅游”提出之后,学界人士纷纷对其进行研究,旅游业界也纷纷进行实践。有开展比较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案例,下面我们就几个成功的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案例进行一下探讨,总结一下他们的环保经验。分别从工程规划和政府支持两个方面进行一下探讨。

 

(一)从工程规划方面进行生态旅游环境保护——以青岛市喜鹊山森林生态休闲公园为例

 

喜鹊山森林生态休闲公园位于青岛市西海岸,坐落于胶南市黄山经济区,位于沙沟水库以北,韩家寨和岳家村以南,小珠山水库以西,薛家庄以东。喜鹊山森林休闲公园为了防止开展生态旅游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在开展之初就制定了详细的环境保护工程设计方案,制定了相关细则,严格按照生态旅游的要求进行工程设计,做好了前馈控制。它的设计方案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紧紧围绕生态保护的原则来设计。

 

保护工程设计原则:

 

(1)园区内工程建设,将保护放在首位,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确保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2)园区的保护工程从实际出发,结合地区特点,选定建设方案,保护工程的设施要符合下列要求:一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便于施工;二是保护工程设施坚固、适用,并与周围景观相协调;三是保护工程设施宜进行艺术处理,起到点景、美景的作用。

 

(3)根据保护对象的特性和科学管理的技术要求,确定适宜、有效的保护措施。

 

(4)对于危及物种生长、生存的病虫害、地方性疾病和污染现象,提出积极的防治措施。

 

之后的四个部分分别就生物资源保护、景观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卫生工程设计几个方面一一做了详细的设计规定。其中生物资源的保护又细分为植物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植物资源保护中对珍稀植物制定了适宜的恢复和发展措施;动物资源尤其要注重禁止猎捕活动。生态环境的保护主要是防止废气、废水和放射性物质,以及工程建设中对环境的破坏。安全卫生工程主要是针对游客需要所设置的安全、卫生设施做的一些必要的设计和规划,以防止其对环境造成破坏。

 

这主要是从环境保护工程的规划设计方面谈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措施的经验。

 

(二)从政府方面进行生态旅游环保——以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为例

 

武夷山遗产地处中国福建省西北部,总面积999.75平方公里 ,全区划分为西部生物多样性、中部九曲溪生态、东部自然与文化景观以及城村闽越王城遗址等4个保护区。

 

武夷山生态旅游在其发展过程中主要依据政府的支持,其环保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是进行环境保护的前提

 

武夷山在生态旅游的建设过程中,很好地处理了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认真贯彻了“开发与保护并重、开发服从保护”的方针。政府从旅游收入中拿出大量资金用于资源的保护,二期的保护建设就投人了3.4个亿资金,用于旅游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旅游环境的监控。这从经济上给了武夷山环保工作强大的资金支持。

 

2、通过制度、法规建设保护武夷山生态环境

 

武夷山的保护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在九曲溪四曲的金谷岩上镌刻着一幅崇安县府禁渔令的岩刻:“……凡三十里内不许放药毒鱼及鹧鹚、网罟入境……”这方勒石法令被国内外专家们视之为经典的古代环保法令。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省、市各级管理者一方面严格按照国家出台有关保护法规执行,另一方面,也制定切合实际的地方性法规,如《福建省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福建省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制订有效得保护了武夷山生态资源。

 

3、培养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环保意识

 

武夷山近年一直加强生态旅游宣传,在导游人员年审培训中增加生态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整体环保意识,通过导游词以及自身的行动,让游客积极响应和投身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之中,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对游客环保意识培养方面,一是在旅游景点的明显位置,设立生态保护的宣传提示牌,例如在许多景区入口处可以看到“除了摄影什么都不带走,除了足迹什么都不留下”、“保护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禁止吸烟”等。另一方面以强制性条约和法规规范游客的行为,引起游客的高度重视。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则严格处理,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

 

三、结语

 

任何一种旅游活动都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有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有利的影响主要在于生态旅游本身对环境质量要求很高,从客观上就要求提升当地的环境质量;不利的影响在于任何一种旅游活动都会对环境造成或多或少的破坏,生态旅游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在生态旅游开发之前和发展中都要做好各种防护措施,把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基于以上几个案例,从工程规划方面要在开发之前设计好合理的工程计划;政府要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制定合理的保护政策,这样才能保证本地区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森林生态保护措施范文4

关键词:福安市;森林城市;生态保护

城市建设要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将森林生态融入其中,以实现现代化文明城市。近年来,福安市将现有森林资源充分利用,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具有典型地带特色的森林公园,丰富的植被、景观优美的林地都成为了推进城市生态文化建设的载体,不但提升了福安市品位,而且也在带动当地农民就业致富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福安市地理优势

福安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于1993年被批准为沿海开放城市。从气候条件上来看,这里属于是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受季风环流影响,夏长冬短,光热充足,雨量集中。以山地为主的地貌,由于高差悬殊,导致气候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区域性特点。从福安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来看,福安市近几年来抢抓机遇,铁心拼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显著成效,拥有“中国油茶之乡”、 中国绿竹之乡”、 “中国南方葡萄之乡”的美誉。

2 福安市的城市发展目标

2.1 落实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发展战略

对于福安市的发展目标要予以准确定位,既要对于地域内资源统筹规划,综合布局。将城市框架的扩大与城市功能提升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化粗放型为集约型的城市建设,对于城市中各项资源都要合理利用。在促进福安市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实施必要的生态环境保护,以促进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福安市中的生态环境、人文资源以及历史文化,都是谋求更高层次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元素。

2.2 以创建“省级森林城市”为目标

福安市依山傍水,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加之秀丽的水景景观和曲折丰富的岸线景观的先天优势和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条件,结合福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及周边其他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为建立地域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奠定基础。

2.3 强化城市品牌战略

福安市具有自然资源优势和地理环境优势,创造高品质的城市生态环境、赏心悦目的城市景观和适宜的人居环境,就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城市各项元素的有效融合,塑造现代化城市新形象,强化城市品牌战略。

3 福安市创建森林城市的总体原则

3.1 福安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布局

福安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布局的核心是城市中心,依赖于森林景观空间结构逐渐向外辐射,形成了“一心、两轴、多点、多廊道”的发展格局。

3.1.1 “一心”。“一心”是森林城市核心,集中在福安建成区。在规划上结合绿地系统和生态环境保护,将现有的绿化美化充分利用起来,合理增加公园绿地建设,增加城区空间绿化范围,推进城市建设向生态化、森林化、人文化方向发展。将绿色福安空间建设作为重点,建设公园、小区游园、沿街桥体和楼体等立体景观,使城市居民不但生活与绿色空间环境中,而且还提供了便捷的生态休闲场所,增强了城市的特色与生态魅力。

3.1.2 “两轴”。福安市的交溪、穆阳溪、茜洋溪等形成了主要的城市滨水轴,其两侧的滨水绿地是重要绿色空间地带,迎合城市主导风向将城外新鲜空气引入城内,而且河流两侧的公共绿地成为福安中心城区重要的绿化景观塑造地带,沿主要道路布置的绿化为线状绿化体系的补充。

3.1.3 “多点”。在福安市周边分布有乡镇森林生态系统18个,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福安地区的的绿化率。诸如村旁、宅旁、路旁和水旁都是重点绿化地带。着力建设水岸宜林地段绿化、乡镇公园绿地、风景林(风水林)、林木种苗、花卉栽培、观光采摘或森林人家休闲旅游等特色生态产业发展。

3.1.4 “多廊道”。利用高速公路等组成四通八达的绿色廊道,将分散的绿色空间连接起来。

3.2 “四绿”工程规划思路

3.2.1 城市绿化工程。在进一步完善建设现有森林绿地的基础上,新建、扩建、改造公园绿地,以乔木树种为主,形成森林小片林。提高中心城区交通干道森林景观绿化带建设,建设城市绿心,加大城市公共绿地的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城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城区片林建设,从而全面提升城区森林绿地的生态和景观功能。深入挖掘水体生态内涵,通过河流驳岸的自然式复原,形成生态缓冲区和动植物聚集区;通过临水植被的树种优选和合理科学布置,形成临水生态群落;通过临水生态保护禁入区的设置,形成生物自然繁衍迁徙廊道,从而达到保护恢复原有河流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小气候改善、增加生物物种多样性,充分发挥绿道生态效益。

3.2.2 通道绿化工程。将城市绿化网络体系与乡村绿化大背景连成一体,从城市延伸到乡村,一直到旷野,形成整个市域范围的森林绿化网络结构。在城乡结合区域,表现为线形的道路绿化以及沿溪流的自然滨水绿化带等,以创造自然、安全、舒适的生态型现代城市绿地系统中的“线型”绿地景观。

3.2.3 村镇绿化工程。把保护村镇原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村容村貌整治结合起来,以改善人居环境。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木、珍贵树种和景观树种,发展村镇生态文化旅游,建设绿色、富裕、文明的家园,实现村镇庭院园林化、道路林荫化、水岸风景化的村镇人居环境。

到2015年底,达到路旁两侧、水岸宜林地段绿化率达80%以上。70%以上的乡镇和村庄至少有1处公园绿地,每个乡镇50%以上的村保存有良好并连成一片的风景林(或风水林),每个乡镇至少有1处林木种苗、花卉栽培、观光采摘或森林人家休闲旅游等特色生态产业发展基地的目标。把村庄散生林通过整合形成小型绿化森林斑块,村庄通过道路廊道联系起来共同形成森林网络。

3.2.4 屏障绿化工程。在现有绿化的基础上,以重点地段的绿化、彩化建设为重点,邻近居民区的地段按照城市公园的建设标准,主要开展植树造林、森林保护、封山育林、林相改造工程建设,形成与中心城区森林生态系统相协调的环城森林生态圈。

4 福安市创建森林城市的保护措施

4.1 完善城市林业政策法规体系

实施国家、省、地现有的法律、行政法规,根据福安市地区特色和城市林业建设,完善福安市城林业法规体系。推动《福安市义务植树实施办法》的立法工作,丰富义务植树的形式,逐步提高福安市适龄公民义务植树的尽责率;修订《福安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制定详细保护措施,落实管理和保护细则;制定《福安市林木绿地认建认养管理办法》,制定和完善福安市城市绿地规划与保护的规范性文件,解决城市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城市绿地实施绿化建设的问题;制定和完善森林安全立体防护,加强对森林、林木、绿地、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管理。

4.2 提高全民生态意识

加强森林城市宣传力度,从多个角度,以多种形式宣传生态文明和林业知识。策划健康的生态文化氛围,可以通过举办森林福安摄影大赛、福安森林节等项目,以电视、网络等作为载体加大宣传活动,以提高全民生态意识。组织植树造林活动,特别是3月12日的植树节,可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和社会造林活动,鼓励广大机关、企事业和市民参与种植“碳汇林”、“巾帼林”、“共青林”、“新婚林”、“夕阳林”、“同心树”、“同龄树”“金婚、银婚长寿树”等各种纪念林(纪念树);通过规范化的植树基地建设,把全民义务植树与部门绿化、与重点生态工程、与城市景观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与社区绿化等相结合,不断拓宽义务植树实现形式,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及绿化实效。同时要做好森林景观的管理工作,特别是注重具有良好森林景观管理与生态建设和保护、林火管理。福安市要实施森林城市的自主创新战略,就要注意林业人才的引进和创新能力教育。特别要加强城市郊区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城市林业专门人才。

5 结论

绿色是城市的生命,既充满着生活的气息,又倾注着对理想的追求。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生态理念,福安市依托地理环境和生态特点,将森林城市作为城市生命价值的存在。绿色家园的建设是文明生活的导向,为生活增添了绚丽的诗意。(收稿:2014-04-17)

参考文献:

[1]苏立宁,姜乃平,丁先存.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2(05).

[2]李杰.浅谈创建“森林城市”的构想[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02).

[3]杨建秋.关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调查与思考[J].理论探讨,2010(10).

[4]陈美珍.福安市森林城市建设的总体构想[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

森林生态保护措施范文5

关键词:伏牛山自然保护区 珍稀 濒危树种 综合保护

1、珍稀濒危树种在林业生态保护中的地位

伏牛山自然保护区有多种珍稀濒危树种生存,专家学者发现的一些新物种和新记录,引起了国际关注。1992年2月从林业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联合召开的“中国自然保护优先区域会议”,把伏牛山自然保护区确定为具有国家和全球重要意义的A级自然保护优先领域。同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第二次研讨会上,伏牛山自然保护区又被确定为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的优先领域。在这个优先领域里,珍稀濒危树种的保护,显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内容和区域规模,是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象征,是观光旅游活动的亮点,是人类现代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体现。

2、珍稀濒危树种保护现状

2.1就地保护

伏牛山自然保护区各管理处,普遍采取就地保护的方法,保护珍稀濒危树种赖依生存的自然环境。有管理人员和森警利用法律、法令、通告、规定等,加强法制宣传,大大减少人为活动的破坏、盗伐、滥采、滥挖。对珍稀濒危树种,进行了挂牌、立桩,提出明显地警示标示进行保护。尽管采取一系列的就地保护措施,但有些珍稀濒危树种还是难免遭受人为或自然灾害的袭击,大果青杆仅有10余侏,秦岭冷杉、麦吊云杉、铁杉在海拔1500m以上还残存小片群落,但总数不超过100株。

2.2迁地保护

在伏牛山自然保护区对珍稀濒危树种的迁地保护,似乎还未真正开展,在内乡宝天曼,初步营建了树木园,实际上就是对珍稀濒危树种进行迁地保护的一个基地,这里栽植有水曲柳、七叶树、华榛、紫茎、鹅掌楸、银掌楸、银鹊树、山白树、水青树、香果树等,但仅仅是初步栽植,挂上名称标牌而已,对所迁地保护的各个树种和生态习性、生物特性、繁育驯化等方面的观测记载和研究还是空白。

3、珍稀濒危树种濒危的原因

3.1珍贵导致稀有濒危

现在保护区的各个管理处,都有过由森林经营所到伐木林场的过渡经历。在伐木林场时期(1960-1990年),林场主要任务是修路砍树,特别是对人类生活经济价值高的珍贵树种,秦岭冷杉、铁杉、香果树、领春木、山毛桃、河楸、枫杨、红心柳等首先被择伐。1970年国营林场采伐软杂木占采伐量的30%多。1976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时,从万沟到黑烟镇,合抱粗的珍贵树种到处可见。经20多年的择优砍伐,现在存留的珍贵树种,屈指可数。杜仲皮是名贵中药材,价格高昴时达每公斤240元,一些利欲熏心的人竟相砍倒植株剥皮。这都说明,树种经济价值的珍贵,诱使人们杀鸡取蛋,竭泽而渔式的索取,只能使其稀有濒危,甚至灭绝。

3.2适生环境恶化导致稀有濒危

伏牛山自然保护区在经历伐木林场这段恶惨的历史时期,大量林木(包括珍稀濒危树种)被砍伐,仅国营林场计划内年采伐量达10万m3,加上社区采伐、盗伐,全区年采伐木材量最低在50万m3,以上。采伐50 m3木材,近几年来,保护区内大量种植蘑菇、木耳、种植1亩菌类最低要破坏5万亩森林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森林生态环境水土流失,气候随之恶化,珍稀濒危树种受环境恶化威胁,濒临灭绝。

3.3繁衍能力低弱导致稀有濒危

珍稀濒危树种身为高大乔木,可是其种籽却小得可怜。如水青树种籽千粒重仅0.2g,香果树种籽千粒重仅0.6g,连香树种籽千粒重仅0.8g。这些极小的种籽,从发芽到长成参天大树,确不容易。尤其在种籽发芽出苗阶段,非常幼嫩,极易天折。香果树不但种籽细小,而且30年以上壮龄树才能开花结实,一般2-4年结实一次。连香树结实率极低,且幼苗易受暴雨、病虫危害。对珍稀濒危树种进行扦插繁殖,生根困难或不能生根。看起来珍稀濒危树种繁衍后代的能力低弱,是其濒危的主要原因。

4、珍稀濒危树种综合保护措施

4.1建立珍稀濒危树种保护档案

在就地保护中,对每个珍稀濒危树种和群落,都应及时建立保护档案,填写登记表。内容是:基本情况:名称(科属种),树龄、地址、数量;生境情况:海拔、坡位、坡向、土壤、植被;植株情况:树高、胸径、冠幅、结实、营养、林下更新;保护情况:保护措施、责任人(签字)。保护档案建立后,由各管理处统一保存。具体保护,实行专人责任制。责任人承担保护任务后,在档案登记表上签字生效,实施保护。责任人应定期向管理处汇报保护管理情况。若责任人变更,应有签字交接手续。

4.2 研究珍稀濒危树种的生态习性和生物特性

青檀林是我国亚热带石灰岩地区的特有群落,在本保护区仅残存于宝天曼海拔650m处的许窑沟,群落高达20m,胸径最大达120cm,是我国罕见的青檀林,香果树群落仅见于老界岭海拔1100m处的沟谷,青檀群落和香果树群落等都残存于特殊的生态环境中,表现了它们生态习性和生物特性的独特性。研究其生态习性和生物特性,是我们进行繁育、驯化、开展迁地保护的理论依据。

4.3 研究珍稀濒危树种的繁育技术

珍稀濒危树种濒危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繁衍能力低弱。所以研究其育苗栽培高新技术是提高其繁衍能力的有效途径。针对珍稀濒危树种结籽少、种籽细小、萌芽率低、幼苗脆弱、怕热、怕晒、怕旱、怕涝等特点,采取精细整地,特殊播种,搭设荫棚和防雨棚,进行特殊管理等手段,突破育苗难关。也可使用插扦、嫁接、组培等方式,进行无性繁殖试验。只有突破了育苗难关,才能有助于人工驯化,实现迁地保护成功。

4.4人工驯化

人工驯化包含引种和驯化两个相扣的不同环节。引种是取材于种籽、枝芽和幼苗。种籽幼苗可塑性大,对其加以调教,人为地改变其生物本性,在适应新的生长环境条件下,使野生变栽培,这个阶段叫驯化。我们只要了解引种树种的生态需求,配备必要的养护条件,因势利导,搞好珍稀濒危树种的迁地保护,是切实可行的。

4.5多处建立迁地保护园地

有条件的林业科研单位、城市浏览区、公园、胜地等,可以多处建立珍稀濒危树种迁地保护园地。迁地保护园地的建立,要有规划、列入项目,由科技人员专题研究。达到珍稀濒危树种迁地保护的目标。

参考文献:1、宋朝枢.伏牛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2、陈有民.园林树木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88

森林生态保护措施范文6

重庆市公益林管理办法最新版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公益林建设、保护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公益林,是指生态区位重要或者生态状况脆弱,对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发挥森林生态和社会服务为主体功能,并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划定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

公益林分为国家级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

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公益林的建设、保护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公益林建设、保护和管理应当遵循生态优先、严格保护、分级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则。

第五条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将公益林建设和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将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市政府按照功能区域划分,对区县(自治县)实行差别化财政补助。

第六条 市、区县(自治县)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公益林建设、保护和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财政、审计、公安、国土资源、城乡建设、交通、农业、水利、移民、环境保护、旅游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

第七条 公益林以其林地为划定对象。

国家级公益林的划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下列区域内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未划定为国家级公益林的,原则上应当划定为地方公益林:

(一)长江、乌江、嘉陵江及其一、二级支流两岸第一层山脊内和重要支流源头汇水区内的林地;

(二)在建或者已建成的库容大于或者等于1000万立方米的水库汇水区内的林地;

(三)城市和中心城镇周边以及配套的重点饮水工程水源汇水区内的林地;

(四)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和重要县道两侧的林地;

(五)自然保护区的林地;

(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湿地公园的林地;

(七)风景名胜古迹、革命纪念地和自然文化遗产地内的林地;

(八)石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林地;

(九)国家退耕还林工程中退耕土地还林为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林地;

(十)其他重要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林地。

地方公益林的具体划定办法由市林业主管部门制订并报市政府批准。

第八条 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划定国家级公益林,按照本办法及有关规定划定地方公益林。公益林划定应当兼顾生态保护需要和林权权利人的利益,对非国有林,应当与林权权利人充分协商,并征得同意;对国有林,涉及有关主管部门的应当征求其意见。

第九条 国家级公益林划定成果,由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报市林业主管部门和市财政部门审查,经市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由市林业主管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向国家林业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申报。

地方公益林划定成果,由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报市林业主管部门和市财政部门审查,经市人民政府核准后,由市林业主管部门公布。

第十条 公益林划定成果经核准后,区县(自治县)林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林权权利人将公益林落实到现地,做到四至清楚、权属清晰。

公益林划定后区县(自治县)林业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统一登记造册,建立档案。

第十一条 公益林林权权利人应当加强公益林的保护。区县(自治县)林业主管部门或者受区县(自治县)林业主管部门委托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与公益林林权权利人签订保护协议,载明四至界限、面积、保护措施等内容。保护协议的格式由市林业主管部门统一制定。

第十二条 国家对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公益林给予生态效益补偿,对国有林场管理的公益林给予管护补助。

第十三条 公益林划定成果经核准之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调整。确需调整的,应当重新核准公布。

补进、调出国家级公益林的,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有关条件。

符合本办法第七条规定,未划定为地方公益林的,可以补充申报地方公益林。

不符合本办法第七条规定,已划定为地方公益林的,在不影响整体生态功能、保持集中连片的前提下,可以调出地方公益林。

第十四条 补进、调出国家级公益林的,由区县(自治县)林业主管部门报本级人民政府同意后,报市林业主管部门和市财政部门审查,经市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由市林业主管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向国家林业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申报。

补进、调出地方公益林的,由区县(自治县)林业主管部门报本级人民政府同意后,报市林业主管部门和市财政部门审查,经市人民政府核准后,由市林业主管部门公布。

第十五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建立护林组织,负责护林工作;根据实际需要在公益林区设置护林设施,加强公益林保护;督促有公益林的基层单位建立护林制度,划定护林责任区,配备专职或者兼职护林员。

护林员可以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通过面向社会购买服务等方式确定。

国有林场应当建立护林组织,负责护林工作。

第十六条 区县(自治县)林业主管部门应当设立公益林标牌,标明公益林的地点、范围、面积、责任人、保护管理责任、监管单位、监督举报电话等内容。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毁坏或者擅自移动公益林标牌。

第十七条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公益林防火工作的领导,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市、区县(自治县)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森林防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公益林森林防火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第十八条 市、区县(自治县)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公益林的森林病虫害检疫和防治工作,根据森林病虫害测报中心和测报点对测报对象的调查和监测情况,定期长期、中期、短期病虫害预报,并及时提出防治方案。

第十九条 建设工程应当不占或者少占公益林林地。

确需占用、征收公益林林地的,应当依法办理用地审核、林木采伐审批手续。

第二十条 国家级公益林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除法律法规禁止采伐的以外,可以对地方公益林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采伐应当依法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应当采取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形成异龄、复层、混交森林群落的作业方式。

第二十一条 市、区县(自治县)林业主管部门、森林公安机关应当加强公益林的安全防范,依法查处盗伐滥伐、违法使用林地、违法采挖、毁林开垦等破坏公益林的违法行为。

第二十二条 在公益林范围内进行经营活动的,应当遵循保护优先原则,不得改变林地用途,不得破坏生态环境。

第二十三条 市、区县(自治县)林业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并指导实施,将公益林建设经营方向、经营模式、经营措施以及相关政策,落实到山头地块和公益林经营单位或者个人。

公益林经营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森林经营方案进行实施。

第二十四条 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根据生态建设的需要,在生态区位重要或者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可以通过依法置换、租赁等方式取得非国有林地的经营权,建设和发展公益林。

第二十五条 对公益林中的疏林地、火烧迹地、采伐迹地和宜林地,公益林经营单位和个人应当结合实际,采取封山育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或者人工造林等措施增加森林植被,提升生态功能。

第二十六条 对公益林中的低效林,经营单位和个人可以进行改造,提高公益林的生态保护功能。

低效林改造应当遵循森林自然演替规律,通过天然更新和人工培植相结合的措施,建成树种结构合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第二十七条 市、区县(自治县)林业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公益林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公益林保护和管理工作开展情况、森林经营方案执行情况,以及区划调整、动态变化、管护效果等情况。

市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开展公益林定期定点生态状况监测。

第二十八条 区县(自治县)林业主管部门和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森林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公益林资源档案,落实档案管理人员,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因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造成公益林资源变化的,应当及时进行档案更新。

市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全市公益林资源数据档案。

第二十九条 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主要用于公益林林权权利人的补偿,以及公益林的建设、保护和管理。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由市财政部门会同市林业主管部门制定。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用途。林业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当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进行日常监管,审计部门应当加强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

第三十条 毁坏或者擅自移动公益林标牌的,由区县(自治县)林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恢复原状;逾期不恢复原状的,由区县(自治县)林业主管部门代为恢复,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并对个人处200元以下,单位处1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一条 经营活动造成公益林毁坏的,由区县(自治县)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依法补种毁坏株数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树木,并处毁坏林木价值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拒不补种树木或者补种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由区县(自治县)林业主管部门代为补种,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第三十二条 林业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和其他国家机关有关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变更公益林森林经营方案的;

(二)擅自调整公益林范围的;

(三)违法审批占用、征收公益林的;

(四)擅自改变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用途的;

(五)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行为造成公益林损毁的。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20xx年3月1日起施行。

生态公益林的经营和利用1、经营和利用的目的:更加有效地发挥森林生态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不破坏原有是我农林生态群落的前提下,达到生态和经济双赢。

2、经营和利用的原则:坚持森林可持续经营和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上,只对一半生态公益林区采取经营和利用措施。

3、经营内容:对现有林和合格的新成林进行经营管理直到森林与林木更新,主要分为管护、抚育、改造和更新等。

4、利用途径:

(1)、积极鼓励与生态公益林主导功能密切的利用方式,如科学考察、定位观察、试验研究、科普教育、种质标本采集、生态旅游、物种与遗传基因保存和自然遗产留存等。

(2)、有条件地允许利用林下多种资源进行非木质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