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圆的教学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数学圆的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数学圆的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圆的教学反思范文1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立足于生活实际,尽量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素材,教学情境是数学教学的基础,如果情境来源不清,就不能为学生准备好较好的材料,因此情境的创设也就不成功,故此教师要多留意生活,多积累经验,为教学创设真实、有效的情境。

    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数学教学时,教师教授数学知识不是为了让学生获取最终的结果和答案,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获取答案的过程中,也提升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同时还陶冶学生的情操,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过程是其他人不可代替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究,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案例:在初中数学圆周角的教学中,教师为了便于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创设如下情境:让学生进行以下操作:首先,让学生画一个圆,画出这个圆的任意一个圆周角,同时画出相应的圆心角,让同学们以圆角板量出这个圆的圆周角和圆心角,并把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大小进行比对,这时同学们可以发现什么情况?然后再按照以前的方法任意画一个圆,操作同上,结果有又发现什么?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就可以总结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一条弧对的圆周角是这条弧对的圆心角的一半。通过这个例子,把数学知识情境化,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要多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才能促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发挥,交流和沟通越成功,有效教学也越容易成功。所以,数学有效课堂的创设要交流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以安全和愉悦感。

    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目标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最终实现学生的高效学习。科学研究发现,人是一种高智能的动物,有多种智能。这也给数学教学以启发,数学教学为了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让学生进行多种方法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参与数学学习,发挥他们的智能。这堂课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数学教学要促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多实践,设计多元化的练习活动,教学方法上也不能依靠单一的方法,而也要多元化,促使每个学生的智能都得到开发,使其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快乐,这当然也是今后初中数学教学发展的方向。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简单的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简述,可以发现有效性教学策略是具有动态性、灵活性和创新性等特点,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根据初中数学课程特点、教学内容、目标和学校的真实情况来落实教学,以便促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发挥。也只有在我们初中数学老师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才可能真正促进初中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增长,才能真正把这些学生培养成有素质的人才。

初中数学圆的教学反思范文2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有效教学 三个结合

当前,新课程对学科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初中数学教师作为新课标实施和运用的践行者,应该摒弃传统应试教育“以分数、名次,论英雄”的理念,树立新型教学理念,实施有效教学方式,切实提升教学效能.近年来,通过对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内容的研析,我深刻体会到,初中数学学科教学应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凸显数学学科“服务于生活”的内容特性;应与探究实践相结合,凸显数学学科“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应与数学思想培树相结合,凸显数学学科“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学宗旨.下面我根据初中数学新课标教学目标要求,简要论述新课改下开展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方法.

一、坚持与问题生活相结合,使初中生学习数学“学以致用”。

实践主义学者认为,人类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其最终目标和归宿就是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或现象.同时,数学学科具有“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特征,任何数学知识和现实问题中都可以找寻到数学的“踪迹”,这又为初中数学教师实施生活性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数学生活意识提供了条件和基础.因此,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紧扣数学生活特性,善于用“联系、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看待问题,找寻数学学科知识内涵与现实生活问题现象的“细微”结合点,创造、加工教材,进行适当的重组和“放大”,让学生在探究现实性的数学问题中,树立“学以致用”的理念和意识.

如在“绝对值”新知内容教学时,创设生活问题情境:“甲乙两人分别在数轴上20与-55的位置上,而且同时相向而行,若甲的速度是乙的速度的2倍,试求两人相遇的位置所表示的数是什么?”让学生内在学习情感及主体特性得到激发,主动参与到新知内容探究中.又如在“全等三角形判定”、“一次函数图像和性质”等新知内容讲解时,教师就可以采用设置生活性教学情境的方式,通过设置“生活中,人们为什么只要知道一个角及其所属两边的长度,就能画出一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呢?”及“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在运动时所能承受的每分钟心跳的最高次数S(次/分)是这个人年龄N的一次函数,现在知道,年龄15和45岁的人在运动时所承受的最高心跳次数分别是164次/分和144次/分.若一位63岁的人在跑步,医生在图中测得他的心跳为10秒26次,那么这个人是否有危险?为什么?”生活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坚持与探究实践相结合,使初中生探知问题“行知合一”。

三、坚持与思想培树相结合,使初中生数学思维“丰富多彩”。

数学思想,是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高级形式和重要表现,更是创新性技能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养.初中生在阶段性的学习实践活动中,通过分析、思考、反思、总结、积淀解题方法和策略过程中,逐步培养和树立了一定的数学思想.同时,新课程标准将数学思想培树作为学生所具备的重要内在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坚持数学教学与思想培树相结合,指导学生开展问题解答方法和策略探寻活动,并重视对学生解题策略的总结和引导,使学生在反思辨析中逐步领悟解题策略,树立数学思想.

初中数学圆的教学反思范文3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反思

思维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从广义上来讲,思维指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与事物之间规律性的联系,而狭义的思维则是心理学上专指的逻辑思维。思维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数学思维主要包括以下的几个方面:(1)能够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以及概括;(2)能够归纳、演绎、类比,并能够进行推理;(3)能够合乎逻辑地对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进行阐述;(4)能够对数学概念、思想以及方法进行运用,能够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利用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进行思考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对学与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辩证的阐述。在学习中,想要让学生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就需要一个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为此,教师需要设计合理的问题,将学生引入到和所提问题相关的情境中去,让学生产生想要弄清楚的迫切愿望,让学生产生良好的思维活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故事法、生活事例法等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否活跃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存在解决问题的需要。为此,问题情境必须让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会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产生高度的注意,并会去积极地思考,进而让思维活跃起来,主动地去探求并掌握知识。例如,在讲椭圆时,可以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出发,然后谈到圆萝卜的切片和阳光下的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这样很容易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让他们认识到学习椭圆的重要性。为了激发他们的思维,还让学生到讲台上利用椭圆的定义来画出椭圆的图形,其他的同学进行观察,并总结经验和教训。然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椭圆的严格定义。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与习惯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就必须让他们掌握良好的思维方法与习惯。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就需要尽量地暴露出数学思维的活动过程,为学生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让数学的课堂教学变为数学思想活动的教学,对学生的探究猜想能力进行培养。例如,对于下面的一道很常见的追及问题可以进行下面这样的思维训练。

甲用步行的方法从A地到B地需11小时,乙用骑自行车的方法从A地到B地需要用5个小时,如果甲比乙先出发4小时,问:乙出发后需要几个小时才能追上甲?

对于这个题目,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进行猜想,然后对自己所提出的猜想进行验证。

通过一题多解的方法能对学生的思维熟练性进行培养。所谓的思维熟练性指的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反应速度。例如,在教学“求证顺次连接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时,在学生证明之后,立刻启发学生思考这样的几个问题:“能不能将题设中的‘四边形’换为特殊的四边形(如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如果可以,那么结论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提出问题后,学生会积极地思考,这就促进了学生熟练地思维。

三、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对他们的思维潜力进行挖掘

数学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反思能够推动数学的进步,也能够对思维潜力进行挖掘。因此,必须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认知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以及对解题进行反思。而且,解题的过程中需要对求解过程的思维模式进行反思,以此来对解答问题的结论的正确性进行验证,并尝试将问题进行变式或者是推广到一般情况,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反思,找出最佳的解题策略。

总之,在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必须从多方面努力,但是其中最根本的就是要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要精心组织教学,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参考文献:

[1]王艳.浅谈初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2012(02).

初中数学圆的教学反思范文4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心理体验

根据国内外心理学家对学习的研究,包括数学学习在内的学习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心理活动,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一种以“数”与“形”为语言形式的对话. 这种对话的过程,既是基于教师和学生直觉以及生活经验的信息交流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基于不同的心理机制而将心理活动的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无论是我们的实践经验还是专家的研究成果,都表明,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心理活动都可以看做是一种心理体验,因而其也就成为初中数学课堂应当重点关注的内容.

关于初中数学课堂上心理体验的理论思考

新课程改革十多年来,笔者在持续的实践中不断思考,逐渐意识到,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学有两个关键认识――之所以称之为关键认识,是因为在笔者看来,其余很多关于初中数学教学的观点都是建立在这两个认识的基础之上的,离开了这两个关键的认识,其余很多研究只可能在经验的基础上开展而无法深入. 这两个关键认识,一是教学的方式很重要. 教学作为师生之间的一种互动,基于基本数学内容(一般是由课程标准和不同版本的教材决定的),教师总会作出一些教学选择,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方式的确定. 不同的教学方式决定了初中数学课堂上会有不同的师生活动,我们日常教学中评价一节数学课的好差,往往先从教学方式上来判断. 过去我们所说的讲授式,今天我们所说的探究式,都是教学方式的一种描述. 二是教学的实质很重要. 对于什么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 在笔者看来,初中数学学习的实质就是具有初中心理特点的学生开展的数学学习心理体验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一切形式的体现都受内在心理体验活动的影响,因此我们判断、分析、解读一节数学课,关键还是从心理体验上进行.

从课程实施的理念上来看,课改理念十分强调“以人为本”,我们认为初中数学课堂上的“以人为本”就是结合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与特点,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发展的规律,体验数学概念、定理、定律建立过程中的方法. 而课程标准强调的情感态度目标则更是学生心理体验的表现之一,因为学习的过程与结果最先影响的就是学生的心理,所以我们可以反过来从学生的心理体验反思我们的教学.

我们来复习一下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的一段话:“学校的目的应该是发展学生本身的内蕴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可见,波利亚十分重视数学习题的解答,但他重视的不是我们日常训练的题目,而是指类似于“证明是无理数”之类的、能激发学生数学潜力、增强学生心理体验的题目,这些题目也常常被研究者称为真问题. 在波利亚看来,在对这样的题目进行思考的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哪怕学生一时之间无法得到最终结果. 在笔者看来,波利亚的这一论述对于初中数学教学,尤其是对于我们研究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心理体验,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因此,无论是从我们的实践,还是从专家的观点来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心理体验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这也成为当下数学教学的一个热门话题.

结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课例进行心理体验思考的尝试

文章开头已经提及数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即数学是一门研究“数”与“形”的学科. 初中数学中涉及的“数”与“形”一般都是简单的入门级知识,学生学习理解一般不会有太大困难,因此这就给我们提供了更大的研究空间.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代数教学中研究学生心理体验的例子.

在“代数式”这一知识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我们首先创设这样一个教学情境:用火柴在实物投影仪上分别摆出一个正方形、两个左右连接的正方形,三个左中右连接的正方形(也可以让学生准备一盒火柴,自己独自摆,或小组合作完成),然后提出问题:如果我们现在要摆x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呢?这个问题融动脑和动手于一体,学生会具有相当的参与热情,加上要摆的正方形个数并非具体的数值,因此学生既需要形象思维――他们可能要通过摆出四个、五个正方形来寻找规律;又需要抽象思维――他们必须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去分析、归纳,以寻找出其中的表示规律. 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思考也是有所成就的,好多学生都想到类似于3x+1、4+3(x-1)之类的表达式,这说明学生的心理体验是有成果的.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课余参加过奥数训练班的学生反应尤为迅速,这说明他们在奥数训练中已经形成了比较好的心理加工能力.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借助变式思想提出其他问题:如果某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记作a和b,那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如果一个圆的半径是r,那圆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的时候,学生会有一种积极参与的心理,因为这些问题均属于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问题. 最后,再让学生对上述实例进行分析与综合,在告知学生刚刚所得到的结果在数学上就被称作“代数式”的基础上,让学生给代数式下一个定义.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投入大量的思考,例如有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现的过程(这在心理活动当中属于记忆对象的重新提取),有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创新思考的过程(这在心理活动中属于对知识进行加工),有对三个或更多例子进行分析的过程(这在心理活动中属于属性的比较与分类),有对分析得到的结果进行综合的过程,有通过语言对综合结果进行描述的过程. 可以肯定地讲,正是由于这些过程的发生,才使得这样一个基本的数学概念得出的过程不再是以往单纯地讲授,而是一个具有探究性质、学生的心理体验十分丰富的过程.

我们再来看一个几何教学中关于丰富心理体验的教学例子.

初中几何内容研究的多是一些基本的关于“形”的知识,因此可以结合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实例以及生活中的体验进行几何教学设计,从而将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向数学体验.

以几何中的“平行线”概念教学为例. 作为一种空间几何概念的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平行概念,就不应只停留在对纸面的理解. 于是笔者设计让学生找两支笔代表两根直线,首先模拟他们在空间中可能存在的情形. 由于初中几何着重讨论同一平面内的情况,但学生在生活中却存在立体概念,因此可以简单地提一提,但不深究. 然后将学生的思维由立体空间引向平面,则学生思维的重点更加明显,可以自然地发现两支笔(实际上就是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中只存在两种可能性:一是相交,二是不相交. 对于后者,在刚刚动手体验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通过思维加工,将笔想象成直线并且向两边无限延伸――这里就需要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支撑――结果永不相交. 值得强调的是,这个平行线在头脑中延伸的过程正是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因为在实际生活中这是一种无法真实出现的情形,只能靠学生的心理想象来完成. 事实上,也正是有了心理想象的参与,我们的几何教学才具有许多现实生活中无法呈现的有意思的情形.

分析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同样的一种既有动手又有动脑的活动,学生可以亲手构建出同一平面内的相交情形,可以在思维中构建出永不相交的两直线的情形,于是平行线的概念就有了坚实的思维基础作为支撑,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自然也就能到达本质.

对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心理体验的一点反思

总的来说,心理体验成为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研究热点是必然的,但笔者在此想说的是,我们对心理体验的关注并不是因为它是研究热点,而应该是我们在关注学生学习机制的基础上,使其自然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初中数学圆的教学反思范文5

模式 初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

0099-01

反思是对已有知识和方法的再次思考,也是对学习过程和教学思想的再探究。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过于重视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视了学生学习情感、学习方法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新课改要求革新教学理念和模式,引入教学反思课模式,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初中数学教学反思课模式是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反思,关注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基于创新、实践、探究与应用的数学学习目标,展开对学习过程的反思。

一、加强问题情境反思,鼓励发散思维

反思是思维活动的过程,反思课模式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般情况下,教师会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以问题鼓励学生思考与交流,并在问题的回答、总结与反思中,收获新知识。基于此,教师应加强问题情境的反思,从问题的针对性、有效性、发散性、创新性等角度出发,反思问题是否能真正鼓励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想象与创新,促进学结与归纳。

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时,重点要教给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常用公式与方法。教师要反思问题情境的创设,基于类比分析的角度,将行程问题、工程问题、比率问题进行类比,发散学生的思维。距离、工作量、部分量为一类量,时间、工时、全体为一类量,速度、工效、比率为一类量,学生在了解到路程=速度×时间后,依次类推得出其他实际问题的解决公式与方法。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具有发散性、创新性,促进学生建构知识网络,提升学习能力。

二、加强学用结合反思,立足生活实际

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的知识体系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为了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要反思数学教学背景的现实性:是否立足于生活实际,是否以生活为问题情境,是否能够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发现数学规律,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这些都是立足于现实生活的反思课堂需要重视的内容,加强学用结合反思,能更好地鼓励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拓展延伸,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设定“学校花坛面积计算”主题,引导学生展开学用结合的反思,展开实际问题解决探究。运用皮尺测量不同形状花坛的实际长度,并用表格记录下来,之后再根据一定比例,画出花坛的示意图,结合多边形面积割分方法,展开实际面积的计算,还要注意比例和单位的转换。通过学用结合,引导学生立足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三、加强学习过程反思,培养实践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要加强学习过程的反思,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策略进行反思性分析和探讨,重新思考教学过程是否人人参与,学生动手实践、思维与活动能否有效联系,能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新课改要求初中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切身体验,鼓励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探索、发现与运用,掌握知识方法、技巧,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提升操作能力,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经验。

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动手实践,运用画图、模型拼凑等方式,将所思所想展现出来,再分析思维的正确与否。以“两边相等及一角对应相等是否全等”为例,学生可以运用反证的方法,借助化学实验中常用的棍棒模型,展开对SAS、ASS是否能证明全等问题的探讨。结合绘图、反证的思想,分析出在角为两边夹角时,能证明2个三角形全等,而角不是夹角的情况下,只有两个正三角形才能全等。通过这样加强学习过程的反思,重视学习方法的引导和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加强探究意识反思,鼓励探索创新

没有对未知的好奇心,就不可能探索出新知识、新方法和新领域。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调动学生的感觉和思维器官,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知识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猜想、验证、推理、总结与反思,结合“点与圆、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分析方法,类比推理,让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创新地运用“圆心与圆心的距离”来推断两个圆的位置关系,由此得出相离、外切、内切、内含的关系。同时,也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进行数学猜想,进一步探究寻求证据,得出相关知识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初中数学圆的教学反思范文6

初中数学 新课程标准 评价体系

2012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此,新课改的脚步就如春风一般吹进了千万所学校。在构建中国特色制度、反映时代精神及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下,新课改标准对中小学各个分支学科内容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改与完善。加强学习培训、围绕课程标准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及积极推进评价机制改善,是这次数学新课程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初中数学作为衔接小学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过渡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重大作用。同时,数学作为研究空间关系与数量关系的科学与整个社会进步有着密切联系,学习数学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理性思维与创新精神。本文笔者将结合新课程标准来谈谈如何以“新”促学。

一、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问题分析

初中数学课程基本理论供包含四个方面。首先,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学生个性发展,对于这点来说,现阶段的初中数学应试教育环境是无法体现出“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的。其次,课程要反映社会需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初中学生普遍反映数学内容十分枯燥乏味,理论加做题的教学模式令学生望而却步。再次,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数学课堂应是师生积极互动的课堂。不言而喻,目前初中教学课堂普遍没能达到这一点,老师讲学生听,已经成为了常态。最后,学习评价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学习过程,改善教学内容。毋庸置疑,分数已经成为了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试金石。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现阶段的初中数学课堂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评级体系,都过于陈旧,亟待改革。

二、以变促学――初中数学课堂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途径之解析

1.推陈出新,角色互换,增强互动与交流是前提

正如上文所述,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思考,是一个师生积极参与、互动交流、共同发展的学习环境。但目前的教学活动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主体意识淡薄,课堂参与程度较低。对于构建一个良性互动的数学课堂而言,教师的主动接触是必不可少的。另外,适当的角色互换,也有助打开学生心扉。第一方面,建议数学教师主动了解学生个人情况,相互熟悉彼此性格,做到互信互赖。第二方面,教师可设置角色互换课。让学生承担课程部分内容的讲解工作,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2.有效提问,把握分寸,增加参与性是重要途径

每节课的提问看似简单,却也蕴含着大量技巧。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要处理好讲授与自主学习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可见,课堂提问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单纯为了检验学习程度,更是引导学生学会主动独立思考。因此,在提问环节,教师需要关注下列问题:首先,提问目标要明确。如在讲授“异分母分式加减法”时,以例题1/5a+1/2b引入1/5a与1/2b这个两个分式的特点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就会盲目回答,分母都是1;都是最简分式等,显然学生并未理解教师提出这个问题的意图。也就是说,这样的题目是没有目的性的。如果把问题改成“分母不同的分式可不可以直接相加?”这样便能直接切中要害。其次,问题难易程度要适中。就这点而说,则需要教师提前精心准备教案及熟悉学生总体学习水平。再次,数学提问要面向全体。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数学要更好地体现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因此,提问要秉承以学生参与为主的理念设计,避免出现回答问题的总是个别同学,大多数学生被遗忘在角落里的现象。最后,提问要层次分明,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遵守以上提问原则,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3.情景创设贴近生活,提高应用性是关键

数学课程的性质是为了促进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换言之,数学课程应是启迪学生思维,鼓励形成创新意识的课程,并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了数学课程的设计思路应是以重视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乐趣。那么,利用情景教学法引入生活实例、构建生活情景,显然是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重要途径。问题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像过年返乡回家或者出去游玩,不少人就会选择自驾游,假设一个人要开车从a地到b地办事,但是车上还有一个朋友,需要将这位朋友送到最近的国道且ab两地在同一方向。生活化的情景自然地引入了数学上的尺规作图及圆的内容。寓情于景,充分激发学生兴趣。

4.开放式教学,注重培养数学能力是关键

与传统封闭式教学方式不同,开放式的数学培养模式是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新课程改革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打破传统教学方式束缚,构建开放式的教学环境,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积极性。在创建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中,笔者建议合作教学法、探究教学法,都是比较可行的新型教学方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更有利于学生形成主体学习地位。

5.反思教学评价方式是有利保证

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与结果,激励学生学习与改进教师教学。因此,应建立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目前,我们的数学评价体系过于重视结果而忽视对过程的关注,好像只有成绩才能说明一切。教学忽略了学生在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思想与实践,让学生久而久之形成了过程不重要结果最重要的思想,考试作弊、作业抄袭就成为了常态。反思教学评价,增加评价因素的多样性,才能从深层次来保障新课改的成功实施。

三、结语

义务阶段的数学是为了培养公民的基础素质,基础性、普及性与发展性是这个阶段数学课程的主要特色。可见,初中数学课程要以基础知识传授为主,教学方式应简单易行。增加课前交流、课上有效提问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开放式的课堂与科学的评价体系,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信心,为长远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