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设计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建筑设计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建筑设计课程

绿色建筑设计课程范文1

【关键词】绿色建筑 课程构架 专业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01-02

1. 绿色建筑发展与人才培养概况

1.1 我国绿色建筑人才培养的迫切性

绿色建筑作为建筑界应对环境问题的回应,已经成为世界建筑研究与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并在发达国家被不断实践与推广。在国内,绿色建筑的概念开始为人们所熟悉,绿色建筑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也已经成为业界的热点。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要求把绿色建筑产业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重点,建设工程在建项目和新建项目到2015年必须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这就大量增加了社会特别是建筑行业对绿色建筑专业人员的需求,给加快绿色建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1.2 绿色建筑思潮对高校建筑学专业发展的影响

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及其周围环境的学科。它旨在总结人类建筑活动的经验,以指导建筑设计创作,构造某种体系环境。高校建筑学专业是培养具备建筑设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摇篮,在推动绿色建筑人才的培养这一需求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与任务。要使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不但了解与熟悉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更能够掌握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与一般性方法,在日后的实际工作中能够贯彻绿色建筑的指导方针,身体力行地实践绿色建筑设计,这就要求高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学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革,将绿色建筑设计理论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本文旨在站在高校建筑学专业教育的角度对此展开的探讨与分析。

2.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调整与应对策略分析

绿色建筑概念贯穿于建筑物的全寿命周期,其涉及的学科较传统建筑学更加广泛。其研究内容及相关学科包括:绿色建筑文化与历史、绿色建筑基础理论、绿色建筑技术基本知识、绿色建筑分析、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评价、绿色建筑运营与管理。只有通过对建筑学专业教学大纲的改革与修订,才能将绿色建筑的知识体系融入到建筑学专业长达五年的教学过程之中。本文旨在从专业理论课课程结构调整方面着手进行策略推导。

高校建筑学专业现行的专业理论课体系中,和绿色建筑设计密切相关的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建筑概论》、《建筑设计原理》、《城乡规划概论》、《城市设计》、《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结构选型》、《建筑设备》、《建筑心理学》、《建筑法规》、《建筑师职业基础》等。

《建筑概论》开设于一年级第一学期,是建筑学专业学生开启建筑学习之路上的第一道门。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初入大学,对建筑既陌生又好奇,同时也不乏希望和遐想。相当多的建筑学专业学生会在大学里受到思维方式上强烈的冲击,他们将要身处一个完全截然不同的新世界,经历两次重要的转化:首先是由传统教育的逻辑推理思维方式向以视觉思考为核心的领域转化;紧接着,又要从纯视觉思考(构成、造型训练)转向对功能、技术、经济等要素的综合权衡(含有功能要求的设计)。【图1】传统教学大纲要求学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全面而概括地了解建筑的相关基本知识,掌握建筑识图的基本方法,熟悉民用及工业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筑物的基本组成及构造原理等内容。此课程中,应增设绿色建筑概论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与方法、发展与趋势,为之后其他课程的开设奠定基础。

《建筑设计原理》、《城乡规划概论》、《城市设计》等课程为开设于二年级至四年级期间的理论基础类专业理论课,其课程环节主要由课堂讲授、理论分析、案例解析等形式为主构成,其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设计的基本原理与一般规律,并在实践与设计过程中起到指导性作用。在《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中,应开设绿色建筑设计原理的专题,从建筑外部环境、建筑室内环境、建筑能耗几个方面详细地剖析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并通过实例的展示与剖析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在《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设计》课程中亦应介入绿色设计的理念与思路,从选址的基本原则、自然环境因素、节约用地方针、乡土文化等方面,帮助学生建立起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设计理念。

《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结构选型》、《建筑设备》等课程为开设于二年级至四年级期间的技术类专业理论课,其课程环节主要由课堂讲授、理论推导、实验数据演算与分析等形式为主构成,其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与建筑设计紧密相关的工程技术基本知识。而这些技术知识恰恰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有效地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的物质载体与手段。如《建筑物理》的三大主干课程建筑声学、建筑光学、建筑热工学,均与绿色建筑设计中室内环境品质及控制技术、建筑节能设计及技术等内容密切联系。再如《建筑设备》课程中,给排水部分应融入建筑节水技术、雨水的收集与利用等知识;暖通部分应融入室内新风系统、自然通风技术、高性能空调设备的运动、能量回收等绿色建筑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电气部分应考虑适时适度照明、高效节能灯具、待机能耗控制等绿色环保理念。《建筑材料》课程应增设绿色建材篇章,系统介绍绿色建材的概念、绿色建材的选择与运用、建筑节材技术与方法等课程内容。而在《建筑构造》课程中,通过对最新材料、最新技术构造节点大样的剖析与讲解,可以帮助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进一步掌握绿色建筑设计的具体手段和操作方法。

《建筑心理学》、《建筑法规》、《建筑师职业基础》等课程为开始在五年级毕业班的专业理论课。作为建筑学专业毕业班的学生,他们即将告别五年的大学学习生涯,走向建筑师的职业岗位,担负起建筑设计从方案构思到施工图绘制再到各专业配合,以及与甲方、施工方各方面配合等一系列具体工作之中。在这些课程中,应通过增加建筑环境心理学、绿色建筑相关法规、绿色建筑运营与维护等知识点的章节,帮助学生完善绿色建筑知识体系的构建,并在他们今后的实践与工作中积蓄发挥作用。

除了对传统课程大纲的修订与调整之外,还可以增设《绿色建筑概论》、《生态与可持续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方法与理论》、《绿色建筑设计》等专业选修课程,供有兴趣有余力的学生学习。【图2】

绿色建筑设计教学的建立与发展以及绿色人才的培养,是在高校建筑学专业本科建筑设计课程原有教学框架的基础之上,应时代需求而开展的教案研究与教学方法的探索,具有体系化、进阶式和强调实践性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改革引发了建筑学专业指导教师对绿色建筑教学与科研的深层次思考,也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绿色建筑设计教学将由原来个体自发的实验转向系统化、整体性的推进。更为重要的是,它激发了一个传统深厚的学科面对当下全球关切的发展活力,孕育着我国高校建筑教育发展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绿色建筑设计课程范文2

关键词:绿色建筑;性能模拟;设计;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绿色设计方法的创新

1、绿色设计竞赛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建筑学专业学生对绿色建筑技术的研究和探索对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和未来有着导向作用。目前国际绿色建筑行业水平整体领先,在校建筑学专业学生及教师对绿色建筑设计与技术也越发关注,同时引发行业内对绿色建筑技术的深层次思考,通过举办有影响力的绿色建筑设计大赛,可促进国内外建筑学专业学生之间在绿色建筑领域的交流。

建筑学专业在读学生把对未来绿色建筑的设想在竞赛作品中呈现出来是绿色设计理念最好实现路径。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使用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冲击,竞赛要力求低能耗、低排放、无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以达到建筑与技术的最完美结合。

2、建筑性能模拟技术的绿色教学方法

将信息技术引入绿色教学,诸如通过计算机处理现场条件的数据,分析数据的结果,充分显示多媒体计算机在建筑学教学中的巨大发展潜力。如BIM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立,是建筑领域的一次革命,麦格劳-希尔将其定义为“创建并利用数字模型对项目进行设计、建造及运营管理的过程”。再如在设计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习Ecotect软件,对太阳辐射、热工学、光学、声学等建筑设计各阶段的全面技术性能进行分析。同时对用于采光分析的Radiance,通风分析的Airpak等软件进行介绍,此外Revit、Design builder等量化软件的应用,可使学生的设计作品更直观和有深度。让学生了解这些技术手段的优势,为绿色设计教学注入高科技力量。所以基于先进的三维数字设计解决方案所构建的“可视化”的数字建筑模型,提供“模拟和分析”的科学协作平台和利用模型对项目进行设计和推敲,以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当前常用的建筑性能模拟软件及其主要功能见表1。

运用建筑性能模拟软件能够在设计的各个阶段为设计师提供数据支撑,推动设计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建筑设计是分阶段进行的,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设计内容,并且随着设计的深入会有不同的专业参加到设计过程中,相应的建筑性能模拟也应该分阶段进行。首先应该明确建筑设计各阶段的设计目的,确定和设计过程相对应的模拟过程,最终实现两个过程的协同工作。

二、绿色建筑设计教学实践

1、设计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除了常规的带领学生完成场地踏勘和分析外,还针对绿色建筑设计课题的特点设置案例分析、软件学习和专题讲课的教学内容。

1.1案例分析

为使学生尽快对绿色建筑有直观的认识,这一环节是要求每个学生选择国内和国外各一个绿色建筑实例作详细解析和研究,从所选建筑当地气候、生态策略、技术手段等方面作深入分析,并将结果整理成演示文件,安排专门的教学时间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接受较多的知识。

1.2软件学习

在设计开始前对学生集中进行软件培训,设计教学中主要使用Ecotect软件,同时还对用于采光分析的Radiance、通风分析的Airpak和噪音分析的CadnalA1等软件进行介绍,鼓励学生在课外自学软件并运用于辅助设计。

1.3专题讲课

因为绿色建筑在本科教学中尚未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学生普遍对绿色建筑的理解不够深入和系统,教师还进行了几次专题讲课。课程一是绿色建筑概论,首先是对绿色建筑的相关背景知识、基本概念等进行讲述,使学生对绿色建筑有初步的认识,了解自然环境和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可再生资源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方法,了解绿色建筑设计的工作步骤。课程二是绿色建筑技术,在学生初步建立了绿色建筑观念后,结合实际案例对常用的绿色建筑设计手法和实用技术进行讲解和总结,使学生在设计中不再“无计可施”。课程三是对绿色建筑的相关标准和评价体系进行讲解,包括中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美国的LEED评价体系等,让学生对绿色建筑有更全面的了解。课程四是建筑物理知识的回顾和总结,带领学生重温建筑物理课程的重要知识点,使学生在运用软件分析时对得到的各种数据心中有数,进而对学生进行逐步深入的指导分析。

2、设计中期阶段

在设计阶段一开始就强调从绿色建筑角度出发来指导设计,更关注理性化的设计推导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种技术策略的均衡应用,从而达到设计方案生态效益最大化。

在设计阶段的前期,运用Weather Tool工具对建筑所处的气候条件进行分析,得到项目所在地的温度、湿度、风力风向、适宜朝向等基础数据。学生通过气候分析,结合场地的实际情况,再综合考虑建筑功能等情况设计出草图,在软件中建立初步模型进行分析。建议学生在方案前期考虑几种不同的布局模式,然后分别建立模型在软件中从日照、采光和温度等方面通过数据进行直观的比较。在比较中加深对方案布局合理性和周围环境对建筑影响情况的认识。

在方案构思阶段有了初步的设计思路之后,可建立简单的模型,对方案从日照、通风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经过多方案的比较,找出建筑的最佳布局和组合方式,进行深入设计,如图1所示。通过对设计中可能存在的不同规划布局形式进行风环境分析,得出最佳的布局模式。在确定建筑布局之后,对建筑内部空间和技术细节进一步深化,对房间布局、遮阳方式、开窗方式和大小、是否应用附加阳光间和是否增加室内通风井等不同的情况进行分析,建筑性能模拟技术能够为以上分析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图2为对窗户遮阳设计进行的模拟研究。

在此阶段教学中,邀请建筑结构和建筑设备等方面的教师参加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相关专业方面的技术支撑;同时,邀请各专业的老师参加毕业设计中期评图,和学生对方案进行当面沟通,为学生下一阶段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从不同的专业角度指导学生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和深化。要求学生根据绿色建筑评价的相关标准对方案进行自我评价,发现问题,进而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工作,设计逐步推进,逐步形成最终方案。最终方案的形成要避免过分强调技术的倾向,因为技术不是方案的全部,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建筑功能、建筑与环境协调和建筑文化属性等方面的因素。

3、设计成果阶段

在最后一个月的最终设计成果阶段,要求学生在设计中不仅要体现一个最终的设计方案,还应该通过图表说明方案逐步分析深化的过程,使学生在设计阶段中得到的照明、采光、通风分析和噪声分析等图纸能直接运用到正图中。同时还要求对在设计中使用的设计策略和技术手段进行专题说明。通过绿色建筑设计课程的学习,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了绿色建筑概念,初步掌握了如何入手进行绿色建筑设计,能熟练运用辅助设计软件。

三、教学总结

近年的教学实践表明:

构建完整的绿色建筑设计教学体系需要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调整教学模式,整合各个相关专业的知识。学生应在本科阶段加强数字技术的学习,除了掌握传统的AutoCAD、SketchUp等软件外,还要引导学生在本科中高年级时学习Ecotect等分析软件,并在设计课程中进行运用,在实际使用和交流中得到提高。在绿色建筑设计教学中将设计理念和实际操作结合十分重要,尽可能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机会亲自去了解材料、设备,甚至参加建造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能在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社会认知、适应和影响能力。绿色建筑涉及建筑学以外多个学科的知识,绿色建筑教育需要多领域专家参加到教学过程之中。

结束语

以上对绿色建筑教育的实践只是对绿色建筑教学的初步探索,还需要继续开展更多的实践和研究,加强同国内外院校间的交流和合作,吸收先进经验,通过实践逐步构建完善的绿色建筑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徐宏,孙明来.关于绿色建筑设计及节能改建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4,11:121+205.

[2]张丹.绿色建筑设计问题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4,02:213.

[3]唐中义,何浩.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评价[J].价值工程,2014,11:123-125.

[4]刘飞.浅谈被动式设计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应用[J].城市环境设计,2014,Z1:192-195.

绿色建筑设计课程范文3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建筑学;理论教学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经济建设方面的高速推进,人类实际在对现代文明进行创造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恶化、生态失调以及能源紧张等有关后果。但是相较于其他的一些人工产品来说,建筑应该对环境污染以及自然资源消耗等方面负有更多、更大的责任。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引入生态建筑学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生态建筑学的含义

生态建筑学的产生掀起了人类居住环境的一场新革命。生态建筑就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通过组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将绿色理念贯穿到人居环境中去。生态建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建立在生态基础上,是生态学与建筑学相结合的产物,其研究对象是由人、社会、建筑、自然共同组成的人组生态系统。建筑生态系统的边界范围可大可小,既可大到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生态系统,也可以小到建筑物单体及其环境共同形成的生态系统。它是将建筑融入大的生态循环圈,从整体的角度考虑能源和资源流动,将建筑建造、建筑设计、建筑使用过程中的消耗、产生纳入整个生态系统来考虑,从而改变资源与能源单向流动的方式,趋向良性循环的模式。

生态建筑学是以生态学为切入点,以生态思维、生态哲学为理论导向,以生态美学为依托,以生态技术为保障,以生态法规为制约,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南,研究建筑与自然、人、环境、生态、美学、艺术等诸多种和谐关系的一种具有综合性、共生性的后现代建筑范式,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系统,真正实现建筑的生态化。

二、以生态节能作为特点特色的教学思路以及目标

本专业具体的方向就是为了培养具有建筑设计以及生态节能技术方面的系统化知识,特别是对于太阳能建筑在一体化设计相关方面所具有的专长,可以在开发、设计与研究等有关部门进行生态节能建筑方面的设计以及研发的工作,并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应用型相关高级专门人才。在熟练掌握建筑学专业应该具有的一些基本技能之外,学生还应通过学习掌握以下能力以及知识:

(一)在初步掌握有关生态节能建筑方面的设计方法的基础之上,还应具有一定创新能力;拥有可持续发展相关理念以及实践能力。

(二)掌握建筑节能以及太阳能方面的利用技术,还有建筑构造以及材料等有关知识,拥有利用建筑构造方面的原理以及方法实施生态节能设计和研究的能力。

三、将生态建筑学方面的教育作为目标的有关建筑学专业课程方面的体系构建

现有建筑学在本科教学计划相关的基础之上,针对本专业具体的方向做出了合理的优化以及调整。对于课程体系构建的有关方面来说,不但要对本学院之中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以及专业基础进行改革,提高生态建筑学在基础教育方面的比重,同时还要重视联合有关的院系,例如市政工程学院、热能工程学院等开设和生态建筑学方面有关的技术课程,从而为生态建筑学方面的教育打造基础更为扎实以及视野更加开阔的综合基础平台。

(一)强调生态节能有关背景知识方面的专业基础课,从而避免以往由于缺乏必要的一些节能知识而导致教学效果欠佳的有关问题出现,对于太阳能以及建筑一体化有关专业方面的教学安排当中,强化对学生在生态节能有关背景知识方面的讲授,在相关的教学计划当中除了建筑学有关专业方面的基础必修课之外,还增加了流体机械、流体力学、传热学以及太阳能技术利用等相关方面的基础课,从而为高年级之中的供热工程、建筑设备以及太阳能方面的建筑设计等有关课程做好铺垫。

(二)生态节能技术所融人的相关专业必修课在整个专业必修课当中,凭借多科学性大学的相关优势,安排了太阳能建筑有关设计以及建筑设计等课程。在不减少建筑设计课相关要求的前提之下,要求学生自主结合设计课题,掌握生态节能建筑方面的设计原理以及方法,了解到生态节能建筑方面的设计手法,并且还要强调建筑节能在整个课程设计当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三)生态节能方向相关的集中实践环节,为了提升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从而达到理论和实践妥善结合的相关目的,在教学计划当中安排建筑设备课程方面的设计以及供热工程课程方面的设计等相关的集中实践环节,进而形成一个更为完善的教学体系。

课程体系的有关构建是以生态建筑学作为根本导向,对于原有的体系做出了对应的完善以及补充,在传统建筑方面的教学体系对于造型、空间、以及功能等能力培养的有关基础之上,将有关的技术环节合理的融人进教学当中,从而使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熟练的建筑设计能力,同时还具有对应的有关生态节能技术方面的应用能力。

对于建筑教育体系来说,相较于国外,我国在生态建筑教育方面正处在起步的阶段,这既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我们一定要立足于现实情况,科学、适当的对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进行借鉴,从而完成生态建筑教育方面的方法以及理念的转变,积极主动的开展具有自身独特特色的在生态建筑方面的教学以及实践,进而为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健康的有关自然环境以及人居环境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嫱.绿色建筑理念融入的建筑学专业知识体系框架整合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4.

[2]刘长安,仝晖,周琮.以生态建筑学为导向的建筑教育模式研究――山东建筑大学生态建筑学教学实践[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2,05:539-542.

绿色建筑设计课程范文4

自1994年实施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制度以来,历经20余年的探索,我国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已发展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多数院校的课程体系一般采用以建筑设计课程为主轴,辅以相关技术和人文两类理论课程群的架构(图1)。

1教学实验背景

“尽管绝大多数院校的课程体系的建构都希望上述两大类专业课程能够相辅相成地合力培养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人才,但是,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趋势,大多数作为学科基础课程的专业理论课都存在接受度和配合度较差、课程间的教学内容关联度弱化等现象”[1]。在整个建筑学课程体系中,设计实践课程和设计理论课程在各自的纵向体系上自成一系,而在横向体系上只是形式上的设计、理论课程分布,特别是到了高年级(3、4年级)设计课程训练的深化拓展阶段后,理论课程与设计课程之间协同性、关联性的缺失,成为困扰高年级建筑学师生的比较普遍的教学问题。同时,“建筑师培养目前在中国最突出的难题(这并非仅存在于建筑学教育中的问题,而是在整个中国目前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如何突破学生自幼儿园以来长期形成的自主能力缺乏的瓶颈”[2]。这个瓶颈的后果就是教师不得不不遗余力地反复传授知识点,试图让学生什么知识点都学到,以便他们离开校园后就能应对工作中出现的所有问题。这种以知识点传授,而不是以知识体系建立为基本思路的教育方式事先给定整个培养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然后将所有知识点融入教学环节,传授(灌输)给学生;通过多次不同类型建筑的模拟设计过程训练让学生掌握这些建筑类型的设计要领,这导致学生无止境地反复训练,教师反复上课,造成建筑学专业教学中教与学的巨大重复工作量。绿色建筑教育是当代建筑学学科面对气候变化、环境危机等全球性问题的思考和行动。绿色建筑不应被视为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在教学中也不应作为一个专门化的方向,回归学科本体的绿色建筑教学,不仅要建立关于资源环境与建筑能量系统的正确认识观,更为重要的是,要探究作为能量与气候调节结构的建筑设计方法和策略。因此,绿色建筑教育包含了绿色设计“观念体系”和“技术体系”两方面内容。绿色建筑概论课程作为建筑学专业高年级设计理论课程,不仅承担了学生绿色设计知识系统构建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承担了推动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设计意识的教育目标。基于以上认识,如何提高学生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强化理论课程和设计课程的教学联系,达到知识积累与观念建立的复合教学目标,成为促成本次教学实验的直接动力。

2探究式教学理论解读

探究式教学理论来源于建构主义学派的“学与教”理论、“学习环境”理论和“认知负荷”理论[3]。建构主义学派奠基人皮亚杰认为:理想的学习过程是学生通过自我探索得到知识和技能,只有在实际情景中习得的知识才能被学习者真正地理解;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联系现实生活的情境化探究式学习方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过程的记忆、理解和应用的层级不同,探究式教学过程旨在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分析、归纳、质疑、创新的高层级思维活动。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特定问题,自主理解信息、寻求答案,其教学方式特点是回归过程、回归主体、回归问题、回归实践,因而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上具有独特优势[4]。经过前期3年专业学习,4年级建筑学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设计技能,在5年制建筑学专业教育过程中,4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定位为建筑设计能力的深化拓展和综合提高阶段,重点围绕城市空间、建筑集群以及社会经济、技术整合等设计问题展开,“问题导向”成为4年级建筑设计课程及相关理论课程的教学共识[5]。当前,“设计的思维模式应从造物向谋事转变,应从形式表面的迷恋转向关注事物本身的内在价值,要抓住设计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这一核心理念[6]。在此设计背景下,探究式教学理念已成为大学设计类课程倡导的重要教育思想,采用研讨课堂、翻转课堂、实验实践课堂等教学方式,则被学界认为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

3探究式教学实施过程

探究式教学与传统讲授式教学的本质差别在于:传统讲授式教学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主要采用口述的方式,由简到繁地将知识点全部灌输给学生;探究式教学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探究问题,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实验分析、推导判断等探究性学习活动来领悟知识点,建立知识体系。对于绿色建筑设计教学而言,探究式教学方法强调以具体真实的设计问题为引导,以建成建筑为研究对象,推动学生观察发现身边的建筑问题,通过案例类比研究,运用专业知识展开问题分析,采用实验测试、设计工具进行推敲验证,最终提出设计解决方案。在问题发现、分析、解决的探索学习过程中,达到可持续发展设计观念的建立、绿色设计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绿色设计技能习得等复合教学目标。针对绿色建筑概论和4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目标,我们将课程教学内容围绕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营造的主旨建设目标进行了相关设计问题的分类归纳(表1)。基于上述设计问题分类,我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板块和提升板块,分别采用了课堂集中讲解(基础板块,讲授课堂)、阅读研讨(提升板块,翻转课堂)、实地调研测试(提升板块,体验课堂)、设计策划与方案设计(提升板块,实践课堂)等针对性课堂教学方式。基础板块内容包括可持续设计的概念、缘起、发展以及基础设计知识,主要由教师在课程前期学时采用课堂集中讲授,辅以课后扩展阅读方式完成教学。针对绿色建筑的观念问题和技术问题,在提升教学板块,选择绿色建筑的科学概念、人工环境营造中的技术逻辑等6个可持续设计相关研讨问题,结合讲授课程内容进度开展阅读研讨课堂教学。研讨课堂采用翻转课堂形式:教师在课程开课初期即全部研讨题目,推荐相关课题阅读文献;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学习小组(3~4人/组),各研讨学习小组结合课堂讲授和课外阅读内容,围绕研讨题目提出研讨问题的解答、质疑、评价等相关研讨内容。根据每组学生特点,每个研讨题目由教师指定3个研讨小组,分别执行主讲、提问和评价打分等不同研讨角色,在整个研讨课堂教学中,每个学习小组的角色进行轮换。主讲小组在研讨课堂通过PPT展示研讨题目学习结果,提问小组针对研讨主题提出相关问题,评价小组执行研讨过程记录工作,并为主讲小组和提问小组的工作给出评分及评价说明(图2)。“设计教学阅读研讨课堂的作用不是为了给学生增加知识,而是为了培养学生如何认识和看待这些理论;阅读不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评论家,而是培养一个有深度、会反思的设计师。”[7]在研讨课堂中,三方学生(主讲、提问、评价)真正成为课堂主体,教师在课堂中重点起到引导讨论过程、扭转陷入死角的讨论方向的作用。因为“绿色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时空特征、动态发展的建筑概念,随着认识的加深,其技术逻辑亦在不断推进发展,从研讨问题的选择到研讨场景的设计,绿色建筑概论研讨课堂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一个统一的答案,而是期望每位参与的同学通过主动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鼓励学生打破固有思维模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多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专业的图文语言表达能力。在阅读研讨翻转课堂中,教师和学生行为转换频繁,互动明显,课堂成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互教互学、相互对话与启发的场所,师生的共同探索成为课堂活动的核心,由此实现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将更多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反思、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性思维上,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这也说明目前很多翻转课堂过多注重语言教学,而对学生的真实活动、实践实验这类训练较少[8]。对于建筑学专业而言,设计类课程均包含一定比例实践学时,自然具有实施体验式教学的课程基础。体验式教学意为通过创造实际的情境,呈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方式。为了打破设计理论课程与设计实践课程之间的藩篱,建立知识与认知之间的互动。绿色建筑概论课程与同期建筑设计课程协同推进,以学生熟悉的校园建筑作为设计研究对象,从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营造角度出发,选择学校科研办公楼、教学楼、宿舍等某一类型建筑展开调研分析,运用绿色建筑概论课程相关设计原理,发现并分析身边的建筑环境问题(包括热、光、声物理环境,场所空间质量等问题),随后在绿色建筑概论、建筑设计课程相应时间节点提出阶段性调研、策划、设计方案(图3),完成从知识、认知到实践应用的完整学习过程。

4教学实验结果评价分析

国际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戴维·梅里尔在考察和比较11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首要教学原理,重在引领教学走上有效率、有效果和有魅力之路[9]。首要教学原理以问题解决为根本目标,包含5个核心要素:(1)问题(Problem);(2)激活(Activation);(3)演示(Demonstration);(4)应用(Application);(5)整合(Integration)。首要教学原理不仅关注“教师的教”,更关注“学生的学”,强调整个教学活动应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尊重学习规律,帮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阶段式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问题解决和探索发现的能力。基于身边建筑、具体问题的绿色设计教学实验,围绕问题、激活、演示、应用、整合5个方面核心要素展开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绿色建筑概论课程的理论知识,推动知识的内化以及可持续发展设计意识的形成。经过2个年度课程教学实验探索之后,围绕“探究主体、探究互动、探究资源、探究能力”等4个探究式教学实践评价维度,课程组进行了不记名问卷(有效反馈64份,总计85人)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课程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知识习得与能力培养效果等总体评价以及小组学习方式、研讨问题、调研策划设计任务的难度、时间分配等具体课堂实施细节问题,主要调查反馈信息结果如图4所示:同传统讲授型理论课堂相比,超过75%的学生(6分以上,总分10分)对“问题导向”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总体满意度较高;超过90%学生认为以阅读研讨活动为主的翻转课堂在可持续发展设计观念的建立方面具有启发作用,表示喜欢这种阅读研讨课堂教学方式,认为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同学学习积极性的作用;超过80%学生认为实地调研、策划、设计实践体验课堂能够起到链接理论课程和设计课程的桥梁作用,有效地推动了绿色设计知识体系建立与设计技能培养。

结语

绿色建筑设计课程范文5

建筑设计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更能大幅提高教学效率,取得良好效果。从生态与建筑这个系统来看,生态建筑的生成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场地与环境的利用、功能与空间的设计、材料与建构的选择,因此在建筑设计课程教学计划中重点对这三个方面进行理论学习以及实践锻炼。

(一)场地与环境的利用

在建筑创作中,如何处理绿化和场地,如何创造优美的外部空间环境,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从系统学角度理解,建筑物的外部空间是构成环境的主体,也是人们活动和感受环境的主体,是否尊重自然,保护场地生态特性,直接影响到建筑设计本身。故在学生进行建筑设计练习时,应该让学生明白除了创造优美的外部空间环境之外,更应该注重生态保育,在设计建筑的体重、形式、布局等均应与之协调。

(二)功能与空间的设计

在建筑功能与空间的设计练习中进行生态观念普及,学生需要了解:社会发展对建筑使用有了更高层次要求,这必然影响着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功能与空间限制的回应。在进行设计练习过程中,让学生发现生态建筑功能与空间和一般建筑功能与空间的区别,掌握生态建筑空间不仅要考虑空间的尺度、空间的几何形态构成,以及空间的组织秩序关系,还需要更多地关注建筑空间与外部环境的关联、建筑空间使用者的生理及心理舒适程度、建筑对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因此,一个具有生态观念的建筑功能与空间设计是一个循环系统,具有开放性,以获得动态平衡,这不仅意味着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学会建筑功能空间与自然环境系统的沟通,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在处理创作过程中体现生态观念。

(三)材料与建构的选择

根据建筑的组成要素,我们分析生态建筑的设计路线:材料+技术+建构+智能控制。材料是构成建筑的物质基础,是空间赖以存在的物质体系,生态建筑材料又称绿色建材,指健康型、环保型、安全型的建筑材料,它注重功能多样性、全寿命周期经济性以及可循环再生利用性等方面。材料作为建造基础,建构在组合材料的同时决定了建筑的存在方式。以生态观念为设计原则,在设计练习中,寻求新的生态材料和相应的建造技术成为一种培养学生生态观念的手段。

二、教学模式优化

(一)授课方式与课件内容组织

在课程安排中对不同建筑类型都需要进行理论讲解和课程设计,但是都需要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通过对生态的思考,遵循生态设计原则来深化建筑设计理念。课程展开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需要学习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以及生态建筑的内涵和设计方法,学习生态建筑设计现场调研的基本方法,确定设计选题,对环境进行分析,对地域生态特征进行梳理,提出设计理念和生态观念,进行初步方案构思。

2.第二个阶段: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以及场地环境进行相关理论学习、深化案例研究。在调研基础上,对生态特色进行深入探讨,突出针对生态建筑设计目标的基本策略和设计方案。

3.第三个阶段:完成设计成果,包括设计过程、生态设计思路、设计方法、目标、生态特色研究,以及不同层面的分析。

(二)设计能力的培养

1.多种沟通方式对生态观念培养的影响在设计过程中防止出现专业内单一的沟通模式,设计质量的优劣也不能仅在本专业参与的思维过程中评判。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培养专业之间的相互沟通,从多种基础课程中提供给学生这样的思考方法和锻炼机会(表1)。2.从生态调研到生态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课程训练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进行具有针对性地总结分析,确定调研的内容和安排。在课程设计前期对学生进行一个实地调研的教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根据所学生态建筑理论对场地进行感知体验,了解环境对建筑的影响,获得第一手的统计分析数据,得出合理可行的生态建筑设计方案。

(三)设计训练框架

场地与环境的利用、功能与空间的设计、材料与建构的选择是反映建筑生态性的三个方面,亦是课程设计训练的重点,在教学安排上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序列训练,通过“整体考虑,分段练习”的方式进行课程设计安排(表2)。

三、结语

绿色建筑设计课程范文6

1地域条件分析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和教育发展双落后,人才短缺和流失也阻碍了该地区的崛起。自2000年,国家制定西部大开发相关政策,一时间,属于大开发行列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云南、贵州、广西、内蒙、重庆、四川、等12个省、市、自治区,土地面积占比71.4%、人口比重25%、GDP比重15%的西部地区,迎来了巨大的机遇。正所谓,起点低、底子薄,则潜力大,教育发展也更有针对性,这些特点,也为西部建筑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独特的生长土壤。2办学条件分析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差异性导致教育发展不均衡,二者也制约着西部的建筑教育发展。笔者调查广西、、新疆、宁夏、青海、甘肃、云南、贵州、海南等教育比较落后的九个省、自治区的独立学院专业设置情况,该九省、自治区共有36个独立学院,但目前开设建筑学专业的独立院校只有4所,它们是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昆明理工大学文理学院以及贵州民族学院人文科技学院等。这四所独立学院广西有2所,云南1所,贵州1所,均分布于西南地区,而新疆、青海、等西北地区的为0,区域分布不均。3教师队伍分析建国后,依据计划经济需求,按照地域分布,从财务到人才等资源分配情况,统一调拨,成立建筑老八校。而改革开放后,区域性经济发展差距加大,院校差别也加大,造成了各自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不平衡性。独立学院则附属于各自大学,师资力量不均衡性尤甚。以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为例,2006年,建筑学专业成立之初,只有3位建筑学老师,其中1个助教2个讲师,副教授及教授为0。到2012年建筑学老师数量发展到12个,其中,副教授2个,讲师8个,助教2个。从此数据上看,副教授和讲师比例较以往增加,助教减少,但是师资力量仍无法与其主校桂林理工大学甚至东部发达地区的独立学院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4教学与科研分析教学与科研是衡量一所大学学科发展的两个重要指标,两者对于建筑教育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而在这两个方面,西部院校的建筑学教育存在着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西部地区,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昆明理工大学文理学院以及贵州民族学院人文科技学院是仅有的四所有建筑学的独立学院,均位于西南地区,通过现阶段这四所独立学院师生比例状况来看,这四所院校的教师所承担的教学工作也相当繁重,而这也表明了这四所院校的建筑学教育的艰巨性和历史的责任性。科研方面,这四所院校的教师所发表的论文和所承担的科研项目,明显少于发达地区的独立院校,究其原因,繁重的教学工作对科研的制约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因此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解决西部地区三类本科建筑院校数量与质量的问题,是提高西部独立院校本科建筑教育质量的根本。5人才培养分析西部大开发导致西部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城市化也高速发展,导致需求大量的建筑人才,而建筑人才的匮乏也严重制约了西部城市建设。截止目前,一级注册建筑师的数量比例,西部地区仅为全国的15.5%,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这也刺激了西部建筑学教育的发展,尤其是独立学院这种以技术培养为主的三类技术本科院校的发展。

二、西部独立学院建筑学专业教育教学的探讨

根据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的最新趋势:社会化、国际化、信息化、个性化和终身化,再结合西部地区独立学院的建筑学教育现状,总结如下:面向社会自主办学,课程设置多样化、信息化,转变教学管理理念,采用现代教育方法及现代教育技术,增强师资力量、加强继续教育等。1开放的教学理念成立固定的约束条文和奖励机制,邀请业内专家进行理论讲座、实践指导,并与有资深经验的规划、建筑师通过实际工程联合、互动教学,加强信息流动和资源共享,让学生学会做教学资源的分享者。2合理设置课程课程的设置要注重知识传授与素质培养相结合,综合考虑课程的设置。一方面,加强基础课程设置,使建筑教育的基础课程广泛化、知识通识化、方法便捷化。另一方面,课程综合化。以建筑学专业课为核心,同时,让学生选择性的学习文、理、工等多学科相互渗透性课程,培养良好的思维性和实际工作性。尤其像建筑设计、结构、规划、抗震、防洪、防火等法规和规定,使学生的建筑设计更有针对性、可行性和严谨性。3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最早的“包豪斯“教学理念指出了建筑学教育的实践性:设计强调自由创造,反对墨守陈规;手工化与机械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与实际动手能力,这都为建筑学的教育具有强大的启示性。国内外许多高校和工业界都发现大学与企业之间互不相通,已经阻碍了新技术的发展。所以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教育与社会实践挂钩。随着科学技术的综合化和生产一体化趋势的出现而成为联合体。同时,也紧密结合社会,孤立学生参加全国以及国际上的各种竞赛,让学生提高眼界,拓宽视野。4教学信息化当今是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也应大力运用在建筑学教育领域。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使科技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化、提取速度化、学习的有效化、电子化。从而是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教学管理的户型综合化,最大限度利用资源、最有效教学,加强师生间的有效的信息交流,缩短师生间距,便于交流和教育。建筑教学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电子邮件、MSN群、QQ群、BBS等各种途径和资源,综合利用信息的手段和技术,对教职工、学生加强信息素养培训,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学、研相结合,加强理论学习和创新性,保护学生、教职工的知识产权,鼓励师生使用电子信息资源,加强教学信息化健康、快速发展。5重视绿色环保教育随着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世界范围内发生能源危机,绿色环保和科学发展观提上日程。绿色建筑设计也逐步成为建筑设计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随着国内科学发展观的国策的推出,社会各界也逐步把绿色建筑设计纳为对社会贡献的一部分,像深圳、上海等地举办各种绿色建筑竞赛,山西大同市举办国际绿色建筑竞赛,此时,应鼓励学生多参与这方面的竞赛,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培养和工程项目的实践性有较大的教育作用。建筑学教育也应与时俱进,加强教师绿色建筑专业知识的学习,使之运用到绿色建筑教学中,同时邀请绿色建筑业内专家进行专业课教授或者绿色建筑讲座,加强建筑的可持续性设计。6加强教师的素质的培养①学院建立相关政策机制,鼓励青年教师上进学习,加强建筑学专业教师的知识更新化,防止知识老化,教师的思想应与时俱进,注入新的建筑思潮,保持建筑学教育的时代性。②建立工程实践机制,与规划、建筑设计院、房地产企业、施工企业等社会企业建立合作机制,并鼓励建筑学专业教师参与实践项目,在实践中进行自我完善和提高,加强建筑学教育的实践性,使之完成“学院型———工程型———学术型”身份的转化。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