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

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范文1

关键词:中国先进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旋律背景开展的,她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必将把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推向一个新的水平,同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造出良好的环境条件,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反映出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

一、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

认为,作为一种上层建筑的理念是要随着社会物质生产实践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随着世界形势风云变幻,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逐步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理应随着时展、环境变化而不断地进行发展创新。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或多或少也注意到了这些发展变化,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简单地重复过去的老方式、老办法,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缺乏创新点;有的简单否定过去的做法,超越社会实际的发展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不符实际的超前现象,这些都不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表现,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是: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实际工作。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简单地讲道理,只要讲清道理就完事,使思想政治教育完全脱离了实际工作,出现“两张皮现象”。二思想政治教育忽视被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本来是做受教育者的思想工作,但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独占教育舞台而不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忽视教育对象积极性和能动性的问题。三是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淡化。我国社会制度的性质决定了思想领域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但受“普世价值”的影响,有人认为要引导树立全人类的共同文化价值观,值得我们高度警惕。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时展不能合拍,首要的原因是教育者缺乏辩证思维,企图用一种静止的、封闭的、片面的思维去认识和处理问题,这显然是不符合辩证法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能否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关键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否拥有辩证思维, 能否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迁和教育对象思想的变化树立科学的理念。根据辩证法原理,至少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判断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否科学:历史角度、科学角度和价值角度。从历史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否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从科学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否来源于客观实际、是否反映了被教育者对政治理论接受的规律?从价值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是否从广大官兵的实际工作出发,真正促进中心工作的完成?

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质上是党和国家教育要求与实际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当包含了先进的教育要求与教学内容,两者不能割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身包涵了这些符合时展要求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意识形态,从某种程度讲,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就是要让被教育者接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随着时展和社会进步,党和国家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然而在传统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些教育内容却没有与党和国家的教育要求统一起来。一方面教育内容没有体现党和国家的教育要求,内容缺乏时代感、生动感,使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产生排斥心理,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是教育内容只注重党和国家对社会成员在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要求,忽视社会成员对党和国家情绪的表达,只注重“上情下达,不注重下情上达”,在教育内容上脱离社会成员思想政治的发展水平,出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切实际的问题;有的则没有注意到社会成员思想道德水平发展的差异性,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没有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针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始终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同时要开阔视野,把各种对现代化有用的,对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有用的知识,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来,按照“四化”、“四有”的要求,从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知识素质、技术素质要求等多方面,调整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开发人们的智能资源。

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范文2

关键词:高校;音乐类;人才;创新创业;实践

随着国家对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指导,高校在音乐人才培养方面也逐步的加强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工作,成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国家新的发展历程需要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创业头脑的青年人才参与其中,因而对于高校来说应该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逐步的引导音乐类学生加强创新创业的思想,用实际行动进行创新创业的实践,从而深化和改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为国家培育更多知识全面、专业过硬、充满创新的优秀人才。

一、高校音乐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制约因素

第一,高校在对音乐类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缺乏重视度,将教学重点集中放在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上,而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欠缺,尤其在相关的课程设置方面缺乏系统性。就现实情况来看,只有个别学校针对音乐专业学生的特征和特点进行了专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然而也不难看出有功利性的因素,过于宏观而实用性不突出。但是不难看出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开展也在逐步的发展和延伸当中,给音乐类大学生提供了很多的创业创新指导的机会,学生在系统的培训中提高了创新创业意识,加强了创新创业技能,并将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纳入培养方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第二,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薄弱,专业的教师团队人才匮乏,缺乏能够胜任此门教学课程的专业教师,使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在软实力方面不足。再加上学校对于创新创业教学的条件和设施不完善,这也使得相关教师的创新创业教学实践开展面临诸多困境。我们在调查中不难发现,很多音乐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较强,然而很少有人获得职业指导的培训机会,相关师资建设尤为薄弱。而在学校担任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教师,大部分都是由文化课教师担任,他们对音乐类学生群体的综合性特征和就业动态缺乏了解,只能从宏观大方面对学生进行一些指导,所以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很难满足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从另一方面来说,很多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硬件设施匮乏,很难对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进行保障,难以满足教师队伍、教学平台的充足供给,这也使得各个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参差不齐。第三,高校领导层面自身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足,再加上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薄弱,观念传统,很难对音乐类学生的就业发展产生长久的规划,所以创新创业教育在学校的实践开展中很难得到渗透。现今高压的就业趋势对每一个音乐人才都提出了极大的考验,在严峻的人才竞争中,音乐类学生的就业目标都是非常高的。我们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分析,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创新创业教育意识的欠缺和薄弱,很多学校并未在此方面做出调整,而是沿袭了传统的观念和模式,对创新创业教学制度缺乏深度的挖掘,难以在音乐类人才的培养模式中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和作用。

二、高校音乐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策略

第一,高校应该在后续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将重点放在健全的模式构建上,为学生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创新创业意识,从而作用于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高校应部署相应的创新创业部门,专门针对音乐类及其他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逐步的推进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化构建,拓展和延伸课堂内容。学校可以通过创新创业大赛等一系列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平台,挖掘和展现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给更多的学生创新创业梦想助力。此外,学校还可以借助广泛的学校活动来深化和推广创新创业实践,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获得创新创业经验,能够在将来的就业中契合社会创业趋势,实现创业理想。第二,学校针对音乐类学生的创新创业指导应该紧紧的围绕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在正确的导向作用下进行目的性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尤其是要根据音乐专业的特殊性,而进行特色性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实践开展。使音乐类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教育中,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当然,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也要与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匹配,夯实音乐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够在艺术实践中拓展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展现高校音乐类学生高超的才艺,使音乐人才更适合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教师要将创新创业理念逐步的渗透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中,深化创新创业课程的发展,使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中更加的普及,鼓励和鼓舞每一个具有创新创业潜质的年轻人。第三,高校还应该结合现在学校的创新创业教学目标,根据音乐类人才的就业发展趋势来打造一支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从而不断的提升学校的创新创业实践效果。具体到实践环节,高校可以在教师团队的建设上采用培养和引进的双重模式来稳定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一来是在本校现有的师资基础上挖掘创新创业能手,让更多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到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当中;二是广纳贤才,引进社会或者团体中的优秀人才来担当学校的创新创业教师,使学校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得到良好的补充,构建一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水平团队,使学校针对音乐类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更加具有时效性,能够真正的帮助高校的音乐类学生拓展一条特色化的发展之路。

三、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范文3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目前,国际上多数国家的教育学者等专家都在致力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尤其是美国、日本、英国等这些发达国家。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毕业生人数的剧增,大学生的就业面临极大挑战,因此,如何有效地将被动就业转变为主动创业、创造性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成为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点。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和毛入学率大幅度上升,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已经实现,但是,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是制约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目标和就业制度改革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多数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仍较陈旧,对于金饭碗的期待较高,对于自主创业存在排斥心理,一定程度上延缓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二、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时代要求的

高职院校是培养中、高级技术人才的主要场所,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发展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的战略布局调整。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办学模式,积极展开创新创业教育,从而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综合办学能力,提高不同层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二)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

现阶段,由于高中生生源的连续下滑和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多数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研究考验,招生难、压力大,生源质量不高、学校经费紧张,毕业生就业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发展,甚至于某些高职院校也面临着生存的挑战。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对人才培养过程和质量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要求,要想突破现阶段的困难局面,打破招生和教学的瓶颈,就要求高职院校解放思想,积极创新,在创业教育方面做文章,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

(三)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生个体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

当前的大学生自身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于既有世界的认识和观点也持有不同看法,多数高职生内心充满热情和希望,对于未来有着自身全新的看法。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目的全新的价值取向,高职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教学有机结合,培养高职生的创业基础素质,适应大学生个体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四)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企业的刚性需求的

传统的企业招工以后都会对新员工进行岗前培训或者专业素质培训,由于当前人员流动较快,员工跳槽现象经常发生,多数企业苦于培训费用的增多和培训效果的降低,急需相应的培训机构与之合作。目前,多数企业都倾向于与相关高职院校开展联合培养,将员工的培训交由高职院校来进行,这样一方面降低了企业成本,一方面提高了员工的整体素质,解决企业用工难的问题。高职院校适应企业对于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建立校校、校企、校地等合作,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

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施更是应该突出实践性,以突出学生实践、理论够用为主要原则,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程实施过程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过程必须重视课堂教学。足够的课时是保障课堂教学的基本条件,创业理论知识的讲授是实施创业活动的前提条件,是对创业活动的积累和准备。学校要改变创新创业教育授课模式,采用更为灵活的教学方法,如分组讨论、自主学习、案例驱动、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环节,调动起学生的主观性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

(二)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计划

竞赛活动,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和提高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宗旨可以定位为努力学习、积极实践、锐意创新、勇于创业、迎接挑战,这一活动主要用来帮助大学生学习创业知识,树立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提高创业能力,是一个较为全面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平台,以此带动更多的学生进行创业。

(三)支持建立校园创业园地,积极开展创业教育

现阶段,少数高职院校会在学校内部开辟一定的空间,提供给创业大学生一定的物质场所和技术支持,有的还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这类场所被称为是高职创业园。

(四)搭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目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不足,这个因素同样制约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如何突破这一瓶颈是每一所高职院校考虑的问题,多元化、多形式的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开展如创业俱乐部、创业园、创业计划大赛、校内开店铺等多种形式的创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多渠道的创业教育,更加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走上自己创业的道路。

(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要配备一支能够满足学校实际需要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专职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明确全体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将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课程轮训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进行挂职锻练,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参考文献:

[1]傅梅兰,赵月峰.基于实证分析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范文4

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三地的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其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三地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趋势,使三地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近年来,我国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正致力于发展更加先进的制造业、更加强大的现代服务业,这也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在京津冀区域中,河北是经济发展中的一大“低地”,其无论是产业发展水平,还是城市化水平,都落后于北京和天津,其中尤以沧州市最具有代表性。要想实现京津冀区域的一体化发展,就必须要明确河北区域在地理上存在的资源优势,而沧州市也要对自身所拥有的地理资源优势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使京津两大地区在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扩散效应能够覆盖到沧州市,这样才能使河北全面实现“中部崛起”。结合当前沧州市经济发展的情况和发展定位,建立沧州市经济发展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所有需求指标的权重,通过权重的大小来确定沧州市经济发展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需求,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层次分析法需要首先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接着构建判断矩阵;然后通过进一步的计算得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其相应的特征向量;最后求解判断矩阵,得出权重。现将影响因素和各需求指标权重总结,如表1。从指标权重可以看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人才培养,增加对接模式和科研能力,人才培养的指标权重最高约为0.3,政府的影响因素中增加对接模式的需求权重约为0.17,高校的科研能力为0.147。从指标权重来看,沧州市经济发展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呼声最高。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可知,沧州市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应充分发挥其人才输送功能,对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来说,需要大量的人才资源支持,只有使人才的技术技能水平得到有效提高,才能使京津冀的经济发展更加快速,而这就需要沧州市对现有的人才输出渠道进行不断拓宽,确保人才的专业能力能够满足京津冀三地的经济发展要求。沧州市政府也应发挥其影响作用,加大教育投入,出台优惠扶持政策来进行指导,同时进一步增加对接模式,使北京与天津在高新技术研发中所拥有的资源优势得以被充分利用,采用技术承接、技术专利应用等多种方法和途径,使更多先进的科研成果能够进一步扩散和传递到沧州市的各个地区。而高校则需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进行合理的专业设置,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优势,使更多高新技术成果得以在高校中被应用与推广,从而使河北地区在高新技术的支持下实现经济的快速腾飞。

二、沧州市经济发展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投资,促进办学多元化发展。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沧州市在经济发展中应借鉴天津市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办学经验,将行业作为办学的主要形式,同时采取形式多样的办学体制,使创新创业教育在办学上能够实现多元化发展。同时,沧州市还要进一步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投资力度,使经济投入在体制上变得更加多元化,这样,创新创业教育才能从管理及投资上变得更加多元化,进而使创新创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得到更为有力的保障。此外,高校还可采取中外合作办学的方式,使国外资金能够流入到高校,这样可使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资金短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而且也能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在理念及方法上的革新,使其培养出更多能够与京津冀发展需求相符的创新创业人才。(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循环机制,加快资源整合与高效共享。相比于北京及天津来说,沧州在创新创业教育科技资源方面尚有很大差距,事实上并不只是沧州,在河北其他城市中也同样如此,这也造成河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要落后于北京与天津两地,因此,要想实现京津冀的一体化发展,就必须要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建立良好的循环机制,通过对京津两地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所拥有的装备及人才优势进行充分利用,使其能够在沧州乃至其他城市中设立教育机构或办学,或是由当地高校定期派遣师资队伍到北京及天津进行进修等,以此全面提高沧州市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同时,还要利用互联网来对京津冀区域的创新创业教育动态进行实时跟踪,掌握更加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方法。除此之外,沧州在经济发展中还要对长江三角地区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所形成的资源共享模式进行充分借鉴,实现合作交流、学术研讨的常态化,并通过采取师资互聘、学分互认、联合办学等多种方式,使创新创业人才能够实现双向输送。(三)建立各个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长效合作机制。对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来说,需要创新创业人才能够自由流动,使京津冀区域中的教育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共享,而这要建立对应的合作机制,以此促进教育资源流动。在此过程中,沧州应明确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和创新创业教育中所具有的密切关系,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沧州市乃至整个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通过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合作组织,并由相关专家、企业人员、政府机关人员、广大教师来担任组织成员,使该组织具备行政调控职能,由该组织来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政策制定及执行,同时还要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有效、全面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使以往的地域观念被彻底打破,进而使政府在市场运作中能够发挥主要推动作用。沧州市需要对当地产业在发展中所具有的优势及差异有一个清晰的认知,积极采取互利合作策略,对当地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高效整合,使创新创业教育在合力的作用下不断提高其经济服务能力。

三、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范文5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高职;特色专业;创新;创业;团队

高职教育是一种面向人人的教育,它应该帮助每一个有成才愿望的人实现理想,使有不同智能优势的学生的智能潜力得到充分开发,在浓厚的兴趣驱动下成为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职业技能人才。大胆改革现有高职教育模式,实施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前提下的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培养一批有特长的具有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应作为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目标。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高职院校实施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

多元智能理论在肯定人有多种智能的基础上,强调了人的智能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承认每个人有优势与劣势智能的存在及多种智能间的独立性,主张通过实施有差别的教育充分开发人的优势智能,培养有特长的学生。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以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活动第一线需要的高职业技能人才为目标。这种类型的人才需要的是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而不是理论思辩和研究能力。从智能类型看,从事理论研究人才的具有数理逻辑智能优势,而这类人才在应试教育中能够取得较高的分数,在现实中多数能够就读于普通本科院校,主要向理论研究型人才、设计型人才方向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在数理逻辑智方面相比较处于劣势,而在其他智能领域有优势。高职院校必须根据学生的智能特点和培养目标要求实施因材施教和扬长避短,通过专业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改革和针对性地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实现学生人文素质、职业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的共同提升,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创业能力。

企业和学生及家长都是高职院校的服务对象,而实践中我们主要服务了企业,单纯考虑了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忽视了学生及家长的需要。当然,学生选择不同专业就读一定程度上体现其需要。但由于选择的盲目性使学生入学后没有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没有实现开发学生潜力、激发创新动机和能力的目的。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科技快速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要求。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历史表明,创新的实现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首先是创新者具备创新的知识、能力基础,其次是创新者有强烈创新欲望。而创新欲望是创新者在该创新领域有浓厚兴趣的结果。稳定的兴趣是人的智能特点决定的。而现实中国的学校教育并没有在开发学生兴趣、培养特长上做出安排。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不仅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需要,也是通过大学生创业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要使学生能够进行创业实践,除了学校必须培养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传授创业流程内容外,学生还必须有通过创业充分展现个人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动机。人有将自己真正擅长的兴趣爱好发展为事业的心理动机。职业院校有责任和能力促成这一目标的实现,提升毕业生创业率。

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实现创新的保证,两者统一于学生的智能优势。兴趣爱好是智能优势的表现,而正当的兴趣爱好是值得鼓励的。对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在采取一定措施、手段进行确认的基础上实施特色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创新,推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一种新探索。基于人的多元智能特征,高职院校在推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探索中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学校经营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经过近几年的规模扩张,不仅院校的数量大幅增加,每个学校还为了争生源不顾学校能力每年增开新的专业,专业设置数量也增加较多,呈现出争办大而全小而全的综合性院校的特征。根据社会需要和学校实力、能力适当增设新的专业无可厚非,但在同一区域内主要是同一设区城市存在多所职业院校的情况下争相开设相同专业却不值得提倡。在高职院校竞争进入质量竞争阶段,各院校应改根据自身优势优化专业设置,实施特色发展的途径,不断强化特色专业的师资队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大力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要进行区域内职业院校的有效合作,协调专业设置,在地方政府的协调下进行专业调整,通过以师资队伍调配为核心的办学力量整合,实现各院校以优势、特色专业为特征的竞争格局。高职教育今后的发展不是比规模,而是比质量,创特色。现有综合性院校由于设置专业涉及的行业过多,已经产生了顾此失彼的现象,在与行业企业合作中难以深入。例如我市,有5所高职院校开设不同名称专业共74个,其中独立开设专业48个,相同专业26个;某学校开设34个专业,涉及理、工、农、医、法律、财经、管理等7个学科门类,在资金投入限制下,各专业很难创出特色和与企业深入合作。

二、建设特色专业创新创业团队

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范文6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障碍

随着世界主要经济体正在走出低谷,显示出企稳回升的迹象,全球正在进入一个经济复苏性增长的后金融危机时代。但金融危机仍难言结束,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据统计,2010年我国有应届高校毕业生630万人,2011年预计突破660万人,而高校的毛入学率已从原来不足3%到现在增加了20%以上。“十二五”期间大学毕业生都将保持在每年660万—670万人的水平。虽然国家提倡和鼓励大学生考研、参军等政策在短期内可以缓解上述形势,但这种权宜之策很可能导致数年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集中爆发。因此,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学府应积极响应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仓U新型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思路,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观念、创业技能的培养,重塑大学生成才的教育模式,适应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国家发展的需要。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是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产生的新的教育思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与创新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中长期教育发展目标出发,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的表述,这一表述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对高校创业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创新教育是一种新的、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是一种培养学生从事工商业活动的综合能力,从而使其从单纯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的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开创性精神和创业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其核心知识能力主要包括:通过产生新想法和组合必需资源来寻找和辨别机遇的能力;对新企业的管理能力;富有远见和具备批判思维的能力。总的来说,创新教育使创业教育融人了知识、技能的要求,创业教育则使创新教育变得更具体、更实在。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价值

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目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关键在于自主创新人才不足,这从一定程度上表明高等教育还不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更应以新的目标、新的视野、新的理念、新的举措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善于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素质人才。

创新创业教育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从1988年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次强调要在高等教育领域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所以,全面推进高职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和必然趋势。通过在高职院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使大学生在观察、思考、想象力等智力因素方面得到锻炼,同时培养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如理想、信念、意志、毅力等,为其成功走向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创新创业教育是对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具体要求,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开发和提高他们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长期以来,高校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仅仅停留在一种被动的就业教育模式上,而创业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综合能力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应贯穿高等职业教育的全过程。高校通过消除教学制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制约因素,采用以学生为中心,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模拟训练、讲座等强调实践和体验的教育形式,达到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立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目的。同时,通过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就业尝试的培训,使学生真正具备适应环境的应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让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发展中自主调整,适应社会生存,成为创新型人才。

创新创业教育是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需要。自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得到迅猛发展,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大学毕业生人数呈逐年上升之势,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95万,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559万,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11万,步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为缓解这种逐年增长的就业压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就业战略。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影响下,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创业的政策措施,要求进一步加强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这是现阶段缓解和解决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一项重要任务。开展创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让更多的毕业生走上成功创业之路,既可解决大学生自身的职业发展问题,又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有利于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

三、创新创业教育障碍分析

(一)创新创业教育观念性障碍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成熟程度不高。虽然创新创业教育正在高职教育中轰轰烈烈地开展,但高校管理者大都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仅是针对少数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和就业行为,视其为就业指导的一项内容,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业余教育”,使之边缘化,并且关注的也是少数人的“创业活动”而不是多数人的“创业教育”。在一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而教师和学生的态度却表现得异常冷淡。一些接受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学生,以其功利性的价值观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能立即带来经济效益的商业活动,不注重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以及职业品格的塑造,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结果不理想,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一项“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学生本身成为“被创新创业”的群体,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一种口号。

(二)创新创业教育制度性障碍

目前,高校尚未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并未作为高校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且没有和专业教育有机联系起来形成科学完整的教学体系,在教学计划和教学时间上也缺乏有效保障,使之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教育。我国的创业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创业学科建设不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单调,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多停留在指导学生参加创业计划竞赛的层面上,未开设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因此,大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很难得到全面的提升。从形式上看,为了帮助学生缓解就业压力,绝大多数高校采取开办讲座,组织创业计划竞赛等临时性活动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很少院校把大学生创业教育纳人到课程体系中,采取规范的课堂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此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局限于少数学生,带有极强的精英化痕迹,不能覆盖全体学生。高校的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业梦想。

(三)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性障碍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的师资、教材、资金和场地等基本条件仍有所欠缺。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自然对师资要求就相对较高。师资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要素,既要有广博的理论知识,又耍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及实践经验。但是,现在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不论是在数量还是知识结构方面都未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多学科结构的要求。绝大多数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都是兼职教师,他们往往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业教育中。另外,由于创业教育还没有建立健全的体系,大多数教师不具有对创业教育过程的良好掌控能力,特别是在一些具体的实际操作方面。虽然相关部门对这部分教师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但远远没有达到社会需要的深度和广度。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这门课尚处在研究摸索阶段,其教材选用较为随意,明显缺乏学科的系统性和严谨性,需要教师积极地投身于研究中。另外,由于缺乏基础性的实施机构,创新创业教育也很难获得专项资金和工作的场地。

四、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思考

(一)理论和实践:构建以创新创业过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以教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依据,而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因此.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需要构建科学系统的理论课程体系,同时也要构建知识结构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学科课程在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理论性课程的同时,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毕业后后续发展的能力。在课程结构设置上,可采用基础知识教育、职业基础理论教育、职业专业知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四段式教育结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旨在完善学生创新创业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参与度,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技能。学生应从市场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自身兴趣及客观条件,选择不同项目,置身于创立企业、发展企业的动态过程中,感知创新创业规律,把握创新创业活动的程序和方法,从中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教育,学生的社会实践过程与结果是评价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主要标准。高校应该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必修课程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把与创业密切相关的一些课程组合在一起,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二)“走出去”和“引进来”:建立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师资是高校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在高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十分缺乏,且多数是半路出家,有的是思想政治课教师,有的是行政干部,也有的是辅导员兼职,专家型的师资很少。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应同时注重理论型师资和实践型师资的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可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不定期地派教师参加一系列的教师培训活动来提高教师的素质;定期地让教师到企业中蹲点实践;鼓励教师和企业人员合作创业项目;邀请企业等各界专家来学校讲学,传授最前沿的信息和最成功的经验;聘请一些创新创业教育专家为学院兼职教授,形成创业导师团队。通过一进一出,进出结合的方式建立起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三)校内和校外:拓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