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建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建议范文1

一、优化新课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奇心是儿童求知的动力,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泼的心理成分。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导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兴趣因素,善于运用多种导入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小学生年龄小,喜欢听故事。教师要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导入新课,用童话故事来激发兴趣。如“质数和合数”的教学,教师生动形象地讲述:“前不久自然数王国举行一声拔河比赛,比赛双方是谁,你们还记得吗?”“奇数与偶数。”“不错,正是奇数与偶数,可是结果没输赢,于是今天自然数王国又将重新组队再次举行拔河比赛,一决胜负,这一次它们公开推选‘1’当裁判,围观的朋友都很纳闷,今天它们到底是怎样重新组队?为什么要‘1’当裁判?到底谁输谁赢?”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怀着迫切求知的心情进入新课,兴趣盎然。

2.设疑导入,激发兴趣。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转入活跃,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吨的认识”。教师要求学生们讨论,猜一猜:“(1)1吨有多重?(2)我们班同学体重够不够一吨?”学生的情绪十分高涨,而教师对于他们种种的发言,只笑而不答,要求学生打开书本,看看书上怎样讲述的,同学们为了急于找到答案,都认真地参与学习,做到了“课伊始,趣亦生”。

3.实例导入,激发兴趣。用学生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事例来导入新课,一来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学生抽象思维的支撑,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二来可使学生备感亲切,利于激发兴趣,还能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联系实际的良好习惯。例如“相遇问题”教学的导入:教师请两名同学分别站在讲台的左侧和右侧,听到老师喊“走”之后,相向而行,当两人相遇后即停止。教师问同学:“这两名同学怎么了?”同学回答:“相遇了。”教师说:“对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相遇问题的应用题。”这样,通过生动实例导入新课,可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的学习情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师生之间良好的感情,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

舒畅而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怎样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呢?这就需要教师有一颗博爱的心,用爱心去平等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用爱心去尊重每一个学生,用爱心去感化每一个学生。师生之间良好的感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态度,对于师生双方的信任和合作关系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地去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以此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实践证明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和谐的课堂关系至关重要。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哪怕一个鼓励的动作或者表情都可以温暖一个学生的心灵。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学生的错误,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当恰如其分地使用表扬性、鼓励性和幽默风趣性的语言来鼓舞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几年使我明白: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建立和谐的课堂关系是每个教师应该去做的,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对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十分重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其显著的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课堂的容量,减少板书,使教师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引导学生探究重点、难点问题上,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二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三是使一节课所学内容的小结更具有条理性,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关键的内容和方法。

四、重视课后教学反思,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建议范文2

小学数学“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近几年,为了突出学校的教学特色,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许多学校提出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连云港市教育局于2010年暑假提出了“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高效模式,以下简称“六模块”。所谓“六模块”,是指自学质疑模块、交流展示模块、互动探究模块、精讲点拨模块、矫正反馈模块、迁移运用模块。“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确定适宜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系统把握教材和适当整合其他教学资源,灵活选择运用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运用六模块,建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对话交流、动态生成、合作共享,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的课堂。

一、自学质疑模块

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这句话的要旨,就是教师应充分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学会自学。许多教师为了落实让学生自学的精神,只是让学生回家看书。学生如何自学,自学哪些内容教师没有进行指导,这样的自学形同虚设,没有实质性的作用。我认为,在学生自学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什么内容,教师还可以进行一些学法指导,也可以设计一些与新知识相关联的练习,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还可以让学生把学习中的困惑记录下来,可以放在班内进行交流讨论。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中我是这样设计自学质疑模块的:首先,我设计了两个问题,同学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你会求哪些图形的面积?其次,让学生标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各部分的名称。最后布置学生自学内容并抓住重点内容让学生思考(学生自学课本第12~13的例1、例2、例3,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二、交流展示模块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火花,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大胆进行交流展示,表达出自己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疑点和难点。交流展示模块恰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平台,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养成大胆交流、争相展示、注意倾听、积极思考的好习惯。在交流的过程中,首先,我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学质疑模块中提出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重点内容进行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其次,让学生交流通过自学,学到哪些知识;最后让学生说说学习过程中有什么疑惑,如果学生能解决的,就让学生解决,如果不能解决的,就留在互动探究或精讲点拨时解决。

三、互动探究模块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此模块注重的就是互动式学习。因为是互动探究,必须有探究的问题,因此在问题的选择上,还需要我们教师把关。一是选择有助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成的问题进行探究,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经验进行预设;二是选择学生自学中发现的困惑和疑点进行探究。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中,我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二、三略):

学习活动一:

1.出示例1中的第一组图形:

谈话:仔细观察,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是否相等,怎么想的?

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你觉得用数方格的方法好,还是用转化的方法好?

2.出示例1中的第二组图形

谈话:你能用刚才转化的方法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吗?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班内交流。

四、精讲点拨模块

教师要做到“精讲点拨”,关键是要吃透两头(把握教材,了解学生),摸清障碍(理出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大力调动学生参与,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中,教以方法,点出规律,注重迁移,使学生形成能力。我认为,本课的重点内容应该是平行四边形的推导过程及计算公式,所以在精讲点拨的时候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教师:同学们刚才通过剪一剪、算一算、比一比的方法,发现了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就是用底乘高。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只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底与高)。

2.谈话: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怎样用字母表示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五、矫正反馈模块

本模块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反馈信息,完成反馈习题,进行针对性矫正教学,可及时穿插于各个学习活动之中。例如,学生交流展示时、互动探究时,都要根据学生学情反馈及时做出矫正。矫正反馈模块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认识、理解程度,要关注学生完成建构的能力、水平,要关注学生对课堂生成问题的解决方法。只要学生理解不到位的,教师就要及时矫正。简单的信息、个案的信息,一般及时矫正处理。复杂的信息、需集体矫正的信息,一般在互动探究之后作矫正处理,然后精讲点拨,也可结合精讲点拨进行。又因为此模块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相通之处,都是针对学生的错误信息及时进行矫正,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所以,此模块即使在我们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应用时也是比较容易的。

六、迁移运用模块

迁移应用模块是六模块中比较简单的模块,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迁移训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针对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也为了让这个模块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我建议广大老师在使用这个模块时要尽量做到:迁移应用的题型要多样,要有书面的和操作性、实践类问题,避免同样类型的习题使学生产生枯燥感。其次,还可以设置思考题、必做题、选做题等,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提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建议范文3

如何把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好的成效,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一、让兴趣成为一堂好课的激石与纽带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数学知识本身就具有抽象性,特别是小学数学,往往是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厌烦数学。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要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特殊感情———兴趣。变厌学为乐学,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精彩的课堂开端,不仅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所有学习活动都是围绕问题而展开的。提出问题的主要目的是组织学生在正确表征问题的基础上依托问题解决活动来进行学习。关键要看是不是能促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到问题当中,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程设置的数学知识这条主线,以具体的数学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为依据,对教材内容合理地进行二度开发,通过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和采用恰当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一是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要回归于生活,引导学生从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是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出问题。

比如学习“正方形的面积”时,在复习“长方形的面积”这一部分知识基础上,教师提问:“你们还想学习哪些图形的面积呢?”学生通过复习激活相关知识,然后提出自己想学习的问题:“正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并根据自己的方法合作交流推导出了解决问题的答案。

三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产生问题。数学教学中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对一些概念或知识往往存在局限性,通过情景创设让学生发现原有知识的片面性或不完整性,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三、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新型关系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单纯的教给学生知识,也不再是简单地向学生说明“我们今天要学什么”,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把知识当作一种现象、问题去研究,经历观察、思考、讨论、合作、甚至争辩、动手实践等过程后构建知识,而后发现自己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所以教师要放下所谓的“尊严”,从讲台上走下去,和学生们做朋友,用心体会他们的心灵深处的需求,用诙谐的语言来与学生拉近距离,让他们敢说、敢想、敢做,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究的“实验室”

探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它根本的特点是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五、让教学评价成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建议范文4

【关键词】 减时增效 素质教育 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a)-0106-01

1 “减时增效”必要性

传统教育下,学生没有发挥主动性的时间,丧失了亲身观察、体会、思考的机会。通过拼时间耗精力,反复苦读强记,翻来复去地演练模仿教师的思路,把教师的思路缝补在一起,拼凑成自己的“思维”。这种思维层次极浅,不能灵活应变,还要靠“题海战术”强化。而题海中学生只用专注于领会老师总结好的思路、方法和技巧,再费大量的时间学会照方抓药,按图索骥。无暇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自己的观点、思想,自己的想象力、洞察力和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根本没有施展的机会。只能在无边无际的苦海中随波逐流,无奈地消磨自己的精力和锐气。本质上不是教育培养学生,而是摧残学生;学生不是在发展提高自己,而是在白耗自己的青春。

2 “减时”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的初始发展阶段,资本家普遍靠延长工作的劳动时间生产更多的工业产品。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则不断地缩短工作时间,有的国家一度将周工作时间降到35小时,而生产的产品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剧增。其原因无非是生产的效率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提高,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则是其先决条件。既然人的劳动效率能够提高,为什么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不能提高呢?我们现在的教育仍停留在沿用资本家原始的管理工人劳动的方式,拼时间耗精力,千辛万苦浇铸成绩。

勿庸置疑,减时的本质就是提高效率,以期用更少的时间、更小的负担取得更好的成绩,而不是舍弃成绩。

3 “增效”的思路

3.1 学生层面

(1)营造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师生的互动

有效教学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为了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教师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气氛,在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和合作,教师自己也要耐心地聆听他们的想法,以便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研究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时间和机会越多,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就越多,有效教学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此,要激发学生的主体功能,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情境,给学生以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营造出具有真诚接受和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一个群体中存在的价值.

(2)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五严”规定下,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能事半功倍,的确,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确实能够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但大部分学生并不是靠可怜的兴趣在读书的,否则学生们应该说高考前的学习是花前月下的美差,而不是寒窗苦读。他们实际上在靠对升学意义的认识而发奋图强,忘我奋斗!对考试意义的认识程度往往决定他们的动力强度。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就要明确学习的目的与意义。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自觉的学习动机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充沛动力。

(3)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现在提倡学生学习是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和成功的体验。

3.2 教师层面

(1)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关键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育的真正含义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由传统的重教轻学转向以学论教是现代教学观的核心. 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做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树立效率意识,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教,学生要有效地学,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认真研读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

首先要把握教学内容的广度,不要将内容无限制的拓展,反函数内容已删除,立几,解几的内容考查点都有所改变等等;其次,要控制教学内容的难度,重基础,重通法,少讲一些偏题怪题;再次调控教学内容的综合程度,切实做到能综合则结综合,否则就不综合。

(3)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重视学法指导

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一般方法,还要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指导学生学会数学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例如,如何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何理解和转化问题使它变成更易于解决的形式,如何收集、判断、选择和利用信息,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如何面对学习中的困难,等等。

(4)持续的教学反思与创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建议范文5

笔者认为,实施差异教学是当代教育的重点,这对促进所有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笔者以课堂教学为重心,围绕差异教学如何构成课堂有效性教学展开论述,并以此与广大同行探讨交流,以期共同推动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

一、差异教学概述

1.差异教学定义

所谓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满足不同素质水平的学生对知识的不同需要,以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

2.差异教学的诞生背景

我国古代实行私塾制度,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只有家庭具备一定经济基础的人才能接受教育.而最初的私塾教育即是个性化教育,全体学生虽然只有一个“授课教师”,但他们不分年级,由“教师”单独辅导每个学生,而这即是我国最早的差异教学雏形.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具体而言,差异教学是继承了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由“因材施教”理论演变而来,主要是为应对当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以期教育能够跟上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

3.实施差异教学的必要性

我国教育经过多年的改革,时至今日,教育实践总结出了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差异是客观存在着的.面对学生的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概而论,即要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够有所发展,通过差异教学帮助不同能力的学生扬长补短,而不是扬长避短.同时,教育实施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建设与发展.因此,教师应当结合社会状况实施差异教学策略,以保障所有学生都能够在今后有能力服务社会,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通过“差异教学”构建有效高中数学课堂

1.融洽师生关系

无论任何阶段的教学工作都是在师生关系和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实施差异教学,沟通师生关系是教师的第一项重点工作.首先,这需要教师的教学眼光要处在“一视同仁”的角度,对于全体学生,在教师的眼中应该没有好学生和坏学生的差别,而是只有学生个性差异的区分.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或许他们大部分是由于天资愚钝造成的,然而努力是克服一切先天条件的基础,针对这种状况教师更要体现出差异教学的意义,在不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分析造成他们学习成绩落后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2.落实学生的层次划分

笔者认为,在高中阶段,数学教师要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实现以学习热情划分、学习成绩划分、学生条件划分的三大基本原则,笔者现用A、B、C来代表三个阶段的学生.

A.学习热情.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其基本特征是他们具备非常强烈的学习热情,然而却因理解能力不足、基础能力差等客观因素而一直无法提高学习成绩.

B.学习成绩.这一阶段的学生具备很强的理解能力与学习意识,具备一定的合作学习意识,能够独立完成作业,并懂得怎样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同时具备一定的团队意识.

C.学生条件.他们的突出特征是具有独特的个性,具体表现为生活过早的侵入到他们的意识领域,对生活中的事物理解能力较强,而在学习方面却无法与其他学生比拟.

3.落实教学环节的层次化

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环节的层次化是为落实差异教学最主要的体现.在做好学生的分层工作之后,教师首先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基本原则,根据教材结构以及学生的层次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并在课堂中加以落实.

例如,在进行“椭圆”的教学时,针对班内学生层次的不同,笔者制定了三个阶段的教学目标.

(1)对于B段的学生,笔者要求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知识的产生过程,要求他们通过教师讲解自主理解“椭圆”的定义,知道怎样列出标准方程,并让他们通过课堂学习能够举出应用案例,且能从中发现问题.

(2)对于A段的学生,要求他们参与知识发生过程,并为他们提供发现问题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发现问题,并积极回答问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建议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高效;教学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课堂教学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课堂教学活动,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巧妙地为学生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情境,在情境中教会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有丰富的内涵,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需要数学、数学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游戏”情境,学生在学习时没了障碍,自然就开启了“乐学”的大门。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营造氛围,自主学习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中,才能思路开阔,主动参与学习。教师亲切的笑容,适度的幽默,鼓励性的语言,师生互动等,以及小游戏都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激励的语言、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给予充分的赞赏,这样,学生就消除胆怯、自卑心理。要改变传统的“权威”观念,建立“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要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异”,让“良师益友”的角色得到正真的实现。教师要把课堂“让”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参与课堂活动,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乐于自主学习。例如:教学 “分数应用题”,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一个班学生人数不超过50人,其中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4/5,问这个班最多有多少个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我一说出题目,就有学生提出:“这道题未告诉具体人数,无法解答,是不是题目出错了?”我对学生的质疑没有直接给予答案,而是反问学生:“学生的人数应该是什么数?”学生回答:“学生人数应该是整数。”我再启发:“那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我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学生经过讨论,很快得出结论:4+5=9,因此这个班的人数最多是45人,并很快求出班里有45人,男女生的人数。

三、加强互动

“善教者,师逸而功倍”。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不只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探索知识、主动获取知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使学生脱离教,自己学,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提高课堂质量、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主战场。

由于“能力是在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训练中,通过有意识的培养而得到发展的”,教师在学生完成解答后,再让他们向其他学生讲解自己解答的思维过程,让其他学生对该生的解答给出评析和完善,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解答过程的规范性、严谨性,也提高了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对一题多解的题目,完备所有的解法或证明,通过比较,选择最优解法并能总结规律、概括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本节知识的掌握程度,出2-5道自我目标检测题,完成解答后请其他同学批阅,使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原理,完善心智操作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完成数学课素质教育的飞跃质变阶段。这样做为教学提供了教与学的双边、双向、互动活动的信息反馈,又能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全体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决心。

四、注重实践

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练习、提问等形式收集学生掌握当堂知识的情况。学生先解答,教师后讲评,发现存在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减少无效劳动,提高学习效率。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观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分析,是一种自我监督的行为,是自我教育的开始,还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师先在课始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课末由学生对照目标检查学习情况。教学中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既增强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又有利于学生自学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让学生在自身素质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认识自身主体作用,克服畏惧心理,提高学习兴趣,特别是差生,可看到自己的进步,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有效地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卓有成效的。

五、鼓励质疑,培养自信

质疑的过程是学生逐步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发展,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因此教学时,教师应该抓住一个“巧”字,掌握一个“活”字,根据具体情况创设问题环境,使学生产生质疑的欲望。

例如:在教“按比例分配时”一上课,我就谈话引入新课:“春天来了,学校要植200棵松树,准备分给六年级和五年级两个班来植,你们看怎么分?”学生听完题,纷纷议论起来,交流后基本上同意两个班各分100棵。这时我说“要按各班的人数的多少来分。六年级有45人,五年级有55人。”这时,有学生提议人多的多分几棵。我及时抓住时机:“对,人多的要多分,人少的要少分,那么有没有一定的依据呢?今天我们要学的“按比例分配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们都想急于知道这个依据,于是,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在教师的引领下进入对新知识的探究过程。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