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相关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逻辑学相关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逻辑学相关知识范文1

【关键词】  螺旋ct;颈部血管;ct血 管成像。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16-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cervical artery diseases

guo  ying-yu, yu qing-tai.

department  of  ct, songyang  city  oilfield  general hospital, 13800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16-slice apiral ct angi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cervical artery diseases.  methods   all 34 cases with suspected as carotid or vertebral diseases underwent 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examination using 16-silce spiral ct. the original imaging data were inputted and disposed with varies imaging processing software on the workstation,to quantified evaluate the luminal stenosis of cervical arteries an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results  all 34 cases included 29 carotid atherosclerosis,10 mlid luminal stenosis, 12 moderate luminal stenosis, 5 severe luminal stenosis,2 segmental occlusion;15 calcified plaque,10 noncalcified plaque,9 mixed plaque ;the total ct value ranged from 20-1140hu,and the ct value of calcified plaque ranged from 220-1140hu,the ct value of noncalcified plaque ranged from 20-73hu; hese 7 positive findings included 1 left common carotid artery abnomal origin,2 carotid artery aneurysm and 4 vertebral artery stenosis.  conclusion 16-slice spiral ct is good of time and density resolusion, combined later with 3d imaging processing on the workstation,it can directly display the shape of cervical artery,evaluate the percent of luminal stenosis and the stability of atherosclerotic plaque.so cta is an accurate modality in making the diagnosis of cervical artery diseases.

[key words]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cervical artery ;ct angiography

螺旋ct的问世,使ct采集容积数据成为可能,随着16层螺旋ct的推广应用,时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有很大提高,联合三维重建技术等多种图像后处理功能,使颈部ct血管成像有了新的突破,能准确评价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及斑块的稳定性。笔者对34例患者行颈部ct血管成像(cta),进一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

34例患者均来自我院2007年12月—2008年10月间行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龄26-64岁,平均年龄52岁。扫描方法:采用ge lightspeed16层螺旋ct机进行检查,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至外耳孔水平,从足侧向头侧顺血流方向扫描,采用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300mgi/ml),注射速率3.5-4ml/s,延迟时间18-20s;扫描参数:电压120-140kv,管电流320ma,球管旋转时间0.6s,层厚0.625mm,重建间隔0.625mm。将扫描的原始图像传到工作站进行多种后处理,主要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容积重建(vr)、血管分析(ava)等后处理,选择最佳质量图像用于管腔评价。

结 果

34例患者均获得高质量的ct图像,共显示68支颈动脉及椎动脉,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者29例,管腔轻度狭窄者10例,中度狭窄者12例,重度狭窄者5例,节段闭塞者2例;钙化斑块15例,非钙化斑块10例,混合斑块9例;ct值范围20-1140hu,其中钙化斑块ct值220-1140hu,非钙化斑块ct值20-73hu;左侧颈总动脉起源异常者1例;颈动脉体瘤2例;椎动脉狭窄者4例。

讨 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死亡率高。颅外段颈动脉疾病,尤其是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是缺血性脑病发作的主要原因之一,能够及早发现颈动脉狭窄,适时地施行内膜切除术或介入手术可显著降低缺血性脑病的发病率。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以其快速、无创的特点在检出颅外段颈动脉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1.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样病变  

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样病变是导致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血管。传统的血管造影是诊断的金标准,但研究发现与传统血管造影相关的危险性等于或大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危险性,而且可能高估血管的狭窄程度,对偏心性狭窄或不规则的狭窄因显示野的限制难以最佳评价。cta评价颈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88%-100%;评价严重狭窄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达100%。cta还较dsa容易发现血管腔内的不规则及溃疡。cta与mra及us对照研究发现,cta可以准确量化血管的狭窄与阻塞,mra易于高估狭窄程度;cta在区别高度狭窄及闭塞方面优于us。各种后处理技术各有优势,vr技术显示所有容积数据,能直观、准确显示血管的空间结构;mpr中的曲面重建技术可以对感兴趣区血管勾勒出单一的血管行径,可以对血管的狭窄程度进行准确的量化。

2.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价 

以往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严重,管腔狭窄越明显,越容易形成血栓导致缺血性脑卒中。近年研究表明,颈动脉狭窄程度并非脑卒中的主要诱发因素,而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与脑卒中密切相关。cta可以在显示颈动脉形态的同时,清楚显示腔内的粥样硬化斑块,通过对斑块ct值的测量,对斑块稳定性进行初步评估。不稳定性斑块为非均质性斑块,富含脂质及坏死物质,称“软斑块”,是发生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稳定性斑块以纤维化、钙化为主,又称“硬斑块”,主要由纤维组织构成,病理基础以增生的中膜平滑肌细胞和细胞外基质为主。非钙化斑块通常为不稳定斑块,引起狭窄需要尽快治疗;钙化斑块也就是硬斑块相对稳定,引起的重度狭窄可选择内膜切除术或血管内支架术。准确判断粥样硬化的部位、范围及性质直接关系到对预后的判断及治疗方式的选择。cta可以明确分辨各种斑块,为临床选择治疗方式提供准确依据。

3.椎动脉病变  

mr血管成像和dsa能显示椎动脉的全长,但无法观察钙化及骨骼结构,所以有不能发现椎动脉走行异常、骨质增生对血管压迫等缺点。三维颈部cta能清晰显示椎动脉走行全程,同时显示与椎骨的解剖关系,能为椎动脉病变提供重要诊断资料。由于椎动脉主要供应小脑的血供,因此椎动脉狭窄的检出有相当重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由于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螺旋扫描和计算机后处理技术相结合,联合应用vr、mip、cpr等后处理技术,避免血管的相互重叠。cta一次注药,可以同时显示颈动脉及椎动脉,在临床应用中有明显的优势;同时ava血管分析软件可以将普通mpr迂曲血管图像显示的在同一平面上,旋转不同角度,便于观察管腔形态;可以直观显示血管腔有无狭窄及有无斑块形成,准确评价管腔的狭窄程度及斑块的性质,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治疗方案和有价值的诊断信息,相信随着多层螺旋ct的不断发展应用,颈部血管成像还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阎钟钰 王振常 刘中林 . 1 6层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的初步临床应用[j]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7.13(6):413—418

2. 罗健君,李晓兵,许建铭等 mr对比增强三维血管成像对头颈部动脉病变的诊断,中国ct和mri杂志[j] 2006,4(2)

3. 杨亚英,张龙江,宋光义. 多层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j]放射学实践,2004.19(10):764-766

4. 鲁晓燕 张挽时 徐家兴. 颅外颈动脉狭窄影像学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 .2001.24(1):32-34

5. 包颜明,张龙江,沈进,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j].放射学实践,2003,l8(2):137—141

6. willinsky ra,taylor sm,terbrugge k,et a1.neurologic complications of the cerebral angiography: prospective analysis of 2899 procedur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radiology,2003,227:522—528.

逻辑学相关知识范文2

关键词:逻辑思维;法律逻辑

逻辑学教育在西方高校中有着悠久的传统,我国学界在70年代末 “逻辑现代化”口号的倡导下逐渐把逻辑学教育重新纳入高校课程中。在目前军队院校向任职教育转型的过程中,特别是更多的关注实战化训练要求,在总结日常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在法律教学中增加逻辑学专题有其必要性。

首先,近30年来,随着逻辑学科学术和教学实践的发展,我们的社会对逻辑学教育的认知正处于不断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但飞速膨胀的社会财富给人们带来普遍的浮躁情绪,使得身处政治、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与改革的社会大众在面对诸如阶级固化、道德滑坡、贫富分化等等关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负效应的公共争论面前,让逻辑非理性情绪的社会风气占据了思想上风。使得不讲逻辑在某些时候变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表现,而这种“集体无意识”很明显的给学员的思维方式带去了不利影响。

其次,部分军校没有将逻辑学作为通识教育基础课纳入教学体系,这和逻辑学当前在军校教育中的学科地位有关。但把逻辑学作为通识教育,来辅助或弥补军校专业化教育和职业化教育的不足却非常必要。因为,逻辑学的教学目标从认知转化的角度讲,是为了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对多领域专业技能和知识做出思维衔接,人格健全,行为得体的人,并使之通过主动地思维训练发展自身心智,拓宽认知视野,从而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思考力和判断力。

再次,就目前军校法律教学效果反馈来讲,学员在课堂案例分析、命题讨论和论文撰写过程中,大部分失误和漏洞都与逻辑混乱直接相关,常常表现为:对案例的通篇感知能力差,重点信息捕捉不全,语言表达含混不清,内心法律价值体系相互矛盾,对法律现象客观事实的认知采取双重标准等等。加上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词条搜索的便捷和随意获取的零散观点催生了大众的惰性,使得大众的逻辑能力普遍下降。而学员对从网络获取的信息又缺乏筛选与甄别,入学前也较少甚至尚未经过系统的思维训练,对碎片化知R与信息的分析和整合能力偏弱,使得逻辑思辨能力更是直线下降,直接影响着法律教学的效果和解决涉法问题的实践能力转化。

面对军校学员在法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逻辑问题,作者认为,在部分没有把逻辑学作为基础通识课的部队院校,在法律教学中安排相应的法律逻辑专题,用逻辑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法学领域的问题,能够提高军校法律教学的应用价值。因为法律逻辑本身就是交叉学科,能够通过两种不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完成学科价值优化和教学的实效性。把法律逻辑学专题引入法学教育的课堂,能够让逻辑学知识成为工具与基础,法学知识作为目标与载体,有助于学员在分析涉法问题和处理涉法事件时做到灵活自如、井然有序。

在军校法律教学中设计法律逻辑专题主要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从军校教育向任职教育转型这个大背景来看,任职教育学员培训时间相对较短,比起生长干部学员四年的学习时间,为任职教育培训单独开设课时较长的逻辑学课程时间比较局促,学员短时间接受起来也比较吃力,容易导致学习热情不高,影响教学效果。在部队教育培训贴近实战化的要求下,从学员需要的更多的是可以直接完成能力转化或者易于能力转化的知识。所以淡化学科边界,将逻辑学内容分散进其他课程,实现与其他主干课程相辅相成的手段性作用是目前比较现实的教学设计。

第二,从以往教学反馈得到的经验和学员需求的角度来看,逻辑学的内涵与外延非常广,而学员在任职教育培训期间所需要的逻辑思维训练更多涉及到的是数理逻辑和语言逻辑,而在法律教学中需要的更多的,首先是形式逻辑对法律的描述与解释,能够帮助学员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法律法规本身和法律现象表征。其次是实质逻辑的辩证推理功能,能够帮助学员在发生实际涉法问题时综合分析现实状况,权衡利弊,作出正确的选择来解决和处理核心问题,达成自身诉求,让法律彰显出真正的实用价值,从而使学员获得课本教学外能力素质的发展。

第三,从军校法律教学效用的角度来看,开设法律课程本身,就并不单纯是对学员进行法律基础知识、法律运行规则、法律框架体系的讲解与传授,更多的是让学员具备在实战化训练和社会生活中,面对道德、法律、情理相交织的涉法涉诉问题的时候,有着更加沉着冷静的态度,更加细致缜密的思考,更加全面周到的解决途径。而法律逻辑能够在更深层次培养起学员的逻辑思辨力,使学员在与人沟通,是非判断,价值取舍的过程中少犯错误、少走弯路。毕竟,一个缺乏逻辑的人很难做出真正理性的判断与选择。

把法律逻辑专题设计在军校法律教学中,还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必须提高学员对法律逻辑思维作用的认识与认同,承认逻辑是人类文明的体现,而法律逻辑是具备实际效用的工具性思维。其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将法律逻辑融入案情介绍、案例分析、案件讨论等各个环节,力求让学员培养起把逻辑思辨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去。第三,以锻炼学员法律思维为主旨,同时帮助学员提升表达能力,加强批判性思维,避免人云亦云。另外,利用对法律逻辑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学生寻求思维的自我突破。最后,鼓励学生通过进一步学习逻辑学的相关知识,获得在其他学科学习中新的思维体验和感受。

法律与法治是由理性构筑的逻辑体系,在军校法律教学中设计法律逻辑专题的意义在于培养学员的法律思维能力,进而期望学员能够将法律知识和逻辑思辨力更好地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逻辑学相关知识范文3

一、文化渊源:比较逻辑学建构的文化链接

在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上,思维方式特别是逻辑体系,可以说是民族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逻辑思维方式从不同的维度影响文化,是人类思想意识的主要构成,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因此,在文化研究与建设过程中,应给予作为思维工具的逻辑以足够的关注。另一方面,从文化的视角剖析逻辑,可触及到逻辑发展中较为深层的因素,有助于人们从逻辑思维方法的运用角度对三大逻辑体系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给出较为具体、合理的解释。

三大逻辑所生成的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墨家逻辑依托先秦文化,因明逻辑依托古印度文化,亚里士多德逻辑则依托古希腊文化。张东荪先生认为逻辑是由文化的需要逼出来的。”方汉方先生说逻辑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要求我们要“把逻辑当成文化的产物,用文化来解释逻辑”,在不词的文化传统和背景中去分析、比较各自逻辑的特质。逻辑与文化有着不容忽视的内在联系。“逻辑与文化的联系既表现为文化的整体特征和需求对逻辑的制约,也表现为逻辑对文化的影响。”因此,我们主张进行比较逻辑研究,首要的是考虑世界三大逻辑体系发生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政治背景与逻辑思维演化过程,并从中开掘三者之间的共同性与特殊性,才能对它们的异同作出合理的比较与说明。

我国先秦文化的基本精神与思想主题是社会伦理尺度与“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的建立与实践。这种社会文化氛围决定了先秦时期以伦理纲常、政治哲学为内核,以人们的现实需求与实际经验为依托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在先秦科技中有比较显著的体现。先秦的科学技术重实践、重应用而轻理论探讨。这一现象在墨家逻辑中也有所体现。詹剑峰先生认为,“墨子的认识论和逻辑在表现‘务实’的特征。”

比较而言,古希腊文化与我国先秦文化、古印度文化有所不同。古希腊文化的内核是求知,其主旨在于寻求有关世界整体及万物的知识。如此,古希腊人视求知为所有人的本性,为知而追求知识,并不以实用为目的。这种认知方式的目的是崇尚智慧、摆脱无知。

作为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几乎齐名的印度逻辑,所依托的是古印度文化。因明学是印度逻辑五明中之一明,与内明是一种手段与R的的关系。它的目的是进一步诠释内明,“考察正邪,研核真伪”。因明作为一个逻辑体系,研究推理、论证的逻辑形式,此与墨翟、亚氏分别创立的体系有相似之处。在西方传统逻辑中,因果性与分析性的联系规律、充足理由以及分析与综合命题的结合问题都不在三段论中讨论,但在印度逻辑中,它们合为一体。理智(intellect)不过是理由(reason)的别称,“一般的理由与具有三相规定的三段论的理由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

总的来说,墨家逻辑、印度逻辑与亚氏逻辑具有共同的特征,它们都表现为一种思维工具。它们之间所不同的只是墨翟是一种“故、理、类”的三物论式,亚氏用了三段论,而因明学则是一种三支式。关于这个问题,孙中原先生也认为墨辩三物与因明三支、亚氏三段论的基本结构是大体一致的,[W]此说是有道理的。从文化的视角解读,三种逻辑之间的共同性在于:三者都与当时的文化背景、哲学背景有着密切的关联。三种逻辑特殊性的一面为:以亚里士多德三段论为核心内容的西方传统逻辑虽然有一些论辩的内容,但当它建基于几何学的演泽性质后便独立地发展,因明学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与佛教教义论辩密不可分,而以《墨经》为主要代表的墨家逻辑则与社会政治论争互为影响。

二、义理探究:比较逻辑的研究范围与可比性原则

逻辑科学从古代到现代,至今已走过了2000多年的历史,其分支学科已延伸到其它许多学科领域。因此,比较逻辑研究的范围是相当宽泛的,不仅包括古代、近代、现代的逻辑之间的纵横比对、内在汇通,而且包括世界三大逻辑传统的同异比较、沟通对话。

由上述分析可见,在进行比较研究的过程中,不能把目光局限于逻辑本身的理论内容,而是要把比较视域建基于三种不同的文化背景来考察三大逻辑体系的发展过程,以此总结三者在逻辑类型方面的异同。三者逻辑类型的差异性决定了各自逻辑内容的不同。譬如,因明强调“能破能立”,确立了“宗、因、喻”三支作法,亚氏突出“怔明”,总结出三段论,而《墨经》则主张“辩”,集中讨论了“故、理、类”的三物论式。从本质来讲,三者都是关于推理论证的。逻辑是关于推理必然性的学说。金岳霖先生认为逻辑就是“必然的理”。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大逻辑体系是具有可比性的。但三者在推理的表现形式上又互不相同,表现了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人们对逻辑科学不同层面的多元化认识。我们认为这些认识是一种互补的有机整体,而不是相互拒斥的,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逻辑科学在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改造中的作用。因此,中国先秦文化、古印度文化与古希腊文化发展互异的特质,从而影响各自的逻辑体系构成绝非偶然,而是有一定的理性思维基础且具一定必然性的。

逻辑是关于“真”的学问,其根本任务在于把有效与非有效的推理形式区分开来。“逻辑具有全人类性,世界上的逻辑只有一个,不存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区域的逻辑。”三个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对逻辑的影响与制约并不能改变逻辑科学的全人类性。

比较逻辑学的研究,并非在任何情况下皆可进行,只有在具备“可比性”的条件下才不致背离它的初衷。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三大逻辑体系各有侧重的多样化特性,决定了比较逻辑学研究的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特点。但是,究其可比性原则,最为根本的是“同类可比,异类不可比”。“求同”是求得比较对象之间的本质的“同”,而同类对象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本质属性上,因此,“求异”是求得比较对象之间的非本质的“异”。.在这个从同到异的过程中,“同”是内在的同,“异”是外在的异,[13]这与逻辑科学的全人类性特点是一致的。

三、学科价值:比较逻辑成为独立学科的可能性

在我国逻辑学的研究中,比较逻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主张虽未被正式地提出来,却已有学者论及.

并持否定态度。国内有比较逻辑研究专家认为,任何一门学科都因其特殊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而独立。比较逻辑不直接考察推理的有效性问题,不是逻辑学,因而不可能是一门独立的逻辑学分支学科。把较逻辑研究只是逻辑史研究的一种方法,属逻辑史的研究范围,因此在客观上作为学科是不存在的。美国学者沃特森也认为仅仅运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其它学科已经研究的内容,不能构成一个独立的学科。”M诸此等等。

其实,上述观点源于对比较逻辑赖以存在的比较研究方法的“合理怀疑”:既然21世纪的所有逻辑研究与国际性的学术视野须臾不离,一切逻辑研究的内容似乎都蕴含着比较的方法,那么比较逻辑学科的独立性便不复存在。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对比较逻辑最普遍的误解。以下我们试图从三个层面论证比较逻辑不在于“比较”,而在于“汇通”,“比较逻辑”(Comparativelogic)不是或不仅仅是“逻辑比较”(Comparedwithlogic),比较逻辑有其特定的“比较视域”,从而进一步论证“比较逻辑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可能性。

(一)逻辑研究新趣向:比较逻辑重在“汇通”,不在比较

首先,必须承认在比较逻辑研究中确实存在着比较的方法。比较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方式,《现代汉语词典》将“比较”解释为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更为重要的是,比较逻辑研究不仅仅是采用比较方法的逻辑研究。比较方法绝对不能一网打尽比较逻辑的所有研究方法。

其次,如果研究者仅从东西方逻辑现象的表层上求取相似点加以类比、比附,没有将自己的研究视域渗入与汇通到中国、西方、印度文化现象的深处,去探究三大逆辑体系之间的内在性、汇通性与体系性,那么这种逻辑的比较(类比)因过于简单与机械,既没有成立的学术价值,也不能在学理上界定比较逻辑成为一门学科的疆域及意义。

最后,21世纪的逻辑研究不能也不应当背离国际性的学术视野,而是将三大逻辑体系互为参照系,但这样并不意味着所有逻辑科学研究都把重点放在逻辑的跨文化、跨民族之上。换言之,理应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比较逻辑学不是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研究方向,也决然不同于采用比较方法的其他逻辑研究,比较逻辑并不仅仅因为它运用了比较方法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更为决定性的原因在于,它具有自己特定的研究领域、价值取向与理论立场。

(二)比较视域:比较逻辑研究的理论基础

作为一种跨文化、跨民族与跨语言的逻辑研究,比较逻辑的研究方法超越了简单的形式上的异同类比,而包含了多种不同的逻辑研究方法,从而展现三大逻辑体系的特征及三者间的联系。

比较逻辑的“比较”属于理论基础意义上的比较视域(Comparativeperspective),而不仅仅是方法论。各种不同的比较逻辑研究方法必须立足于比较逻辑的基础,即在比较视域上展开。比较视域是比较逻辑研究者拥有的一种重要的学术能力与学术眼光。作为一种学术视域,比较视域是对三大逻辑体系的关系或各自与其他相关学科关系的一种内在透视,这种透视是跨越三大逻辑体系所依托的民族文化的内在汇通,也是跨越逻辑与其它相关学科知识的内在汇通,而不是人们日常语言中误解为一种徘徊于表.层的类比方法。我们赞同刘培育先生关于这种类比方法的观点:“以西方逻辑为标准模式,对中国古代逻辑或削足适履,或画蛇添足,或无类比附,使中国逻辑成为西方逻辑的翻版,抹煞了中国逻辑及中国逻辑史的特点,歪曲了中国古代逻辑的面貌”。

(三)学科综合化趋势:比较逻辑理应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在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人类逻辑思维方式有了很大改变,越来越琐细且互相隔离的学科研究框架正在被突破,跨文化和跨学科研究成为当前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热点。Us]在这一宏观背景下,不同文化、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必然会刺激新学科的产生。当前的逻辑学研究正在表现为各种异彩纷呈的景象。如果要探讨三大逻辑体系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具体历史环境及其对逻辑自身的影响,就必须加强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比较逻辑学科的形成顺应了这一时代的学术研究需要。

讨论至此,不难看出,“比较”虽是许多学科(包括逻辑学科)进行学术研究的方法,但并不能取代比较逻辑学,反而强化了比较逻辑在当下及未来逻辑界日趋国际化背景下的重要地位。比较逻辑学应当是建基于各种逻辑学科之上的一门综合性理论学科。它以三大逻辑体系为基础,突出比较意识、比较思维与比较方法的自觉运用,有自己特有的学科特性与学科视域、学科范畴。比较逻辑研究应当成为人类积极探索和变革思维方式,有效吸收不同文化传统、不同思维方式背景下的文化要素的重要途径。21世纪的比较逻辑研究,既要树立一种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意识的文化观念,又要成为人类精神相互对话和沟通的语境与操作平台。

四、学科框架:历史与文化视域中三个不同层次的比较逻辑学

我们认为,比较逻辑学研究可初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描述的比较逻辑学、评价的比较逻辑学与汇通的比较逻辑学。描述的比较逻辑学,是对三种根本殊异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传统所支撑的三大逻辑体系本身进行研究,这是比较逻辑学研究得以进行的基础;评价的比较逻辑学,是对三大逻辑体系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纵横比对、同异比较,它是建基于描述的比较逻辑学之上的第二层次研究;汇通的比较逻辑学是指建基于描述的比较逻辑学与评价的比较逻辑学之上的,以历史与现实中三种逻辑的平等对话与三者内在关系的透视汇通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第三层次的逻辑研究,是比较逻辑研究的最高层次。三个不同层次的比较逻辑研究具有不同的研究领域与价值立场,分述如下:

(一)基础研究:描述的比较逻辑学

比较逻辑学的研究与三大逻辑体系自身的研究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对三大逻辑体系的讨论。描述的比较逻辑学就是对三大逻辑体系本身的研究,是比较逻辑学三层次中的第一层,是前提与基础。此为基础性研究,以对三支逻辑源流分别进行挖掘整理与史料考证为主要研究方法。只有做好基础性研究才能深入到第二、第三层次的探讨。

对三种逻辑的研究是比较逻辑学的初阶。学术实践证明,真正对比较逻辑研究有建树者,必然对三种逻辑有深人的理解和把握。可以说,没有描述的比较逻辑学,就根本谈不上评价的比较逻辑学与汇通的比较逻辑学。

在我们看来,比较逻辑研究可以不以对三种不同的逻辑体系作出评价与比较为必要条件,可以只是“描述”的。也许有论者会否认这一观点:只是描述而没有评价与比较,不是比较逻辑研究。而我们所要表达的是,描述是进行评价与汇通的基础,理属比较逻辑学。正是基于此,我们将其称作“描述的比较逻辑学”,而将建基于三种逻辑研究之上的比较与评述,称作“评价的比较逻辑学”。

(二)同异比较:评价的比较逻辑学

评价的比较逻辑学是建基于描述的比较逻辑学之上的第二层次研究,它是对古代、近代与现代三种逻辑之间的纵横比对、同异比较。目前国内的比较逻辑研究多属这一层次。

我们认为,评价的比较逻辑学主要包括比较三大逻辑体系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在此基础上解释其不同的文化渊源,讨论三者的理论体系并研究与评价其间的方法论问题。这种评价的比较逻辑学主要是对逻辑发展史上所出现的三支逻辑源流进行对比分析、比较说明,从而寻求三者的“相同点”与“相异点”。这种同异比较,要求我们必须摆脱传统逻辑研究中形式上的比附与诠释的方法,对原有的经典逻辑中心论观念进行调整,将比较逻辑研究放在平等对话的前提下进行具体研究;要求逻辑界确立三大逻辑体系之间互动互惠的意识,改变一味追求共识、同一性或一味追求相异、特殊性的思维模式,调整传统的逻辑价值体系。

鉴予前文述及有论者否认比较逻辑学的“学科独立性”,我们提出一种更髙层次的比较逻辑研究范式汇通的比较逻辑学。

(三)贯通»合:汇通的比较逻辑学

在我们看来,汇通的比较逻辑学是比较逻辑研究的最高层次,它建基于描述的比较逻辑学与评价的比较逻辑学,以三大逻辑体系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三者内在关系的透视汇通为基本研究对象。

从解释学的观点看,进行汇通的比较逻辑学研究要求研究主体拥有一种纯正的比较视域,研究者须在已经完成与把握描述的比较逻辑学与评价的比较逻辑学的基础上,对已经纳入自身知识结构的三大逻辑体系及其相关知识进行充分消化、融汇,并在此过程中,对其重组使其体系化,这种重组即意味着汇通与体系化成为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讲,汇通就是“打通”、“贯通”,是三大逻辑体系主体知识结构内部的“打通”与融合。

我们将比较逻辑学分为“描述的”、“评价的”与“汇通的”三个递进层次,从而进一步凸显“汇通的比较逻辑学”,根本动意在于超越某个民族的视域,将目光投向世界而非某一民族历史与文化所提供的思维成果,旨在使三种不同的逻辑传统贯通与连接起来,在世界范围内通过“比较逻辑学”来建构一种超越时空、超越民族的“公共逻辑”“人类共同的逻辑”。其理由是:全世界、全人类的逻辑只有一个,三大逻辑体系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不会因为表现形式与侧重点的不同而改变逻辑科学的全人类性。

五、余论

逻辑学相关知识范文4

关键词:语言逻辑; 英语知识; 信息粒

基金项目:本文是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基于语言逻辑的英语知识转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522152;本文是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项目重点课题《高校英语专业写作课程评价模式改革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jwyzd2012041.

1 文献综述

20世纪初期弗雷格第一个从现代逻辑角度对索引词进行研究,他论述了索引词意义的不可交流性。随后,罗素、希勒尔分别探讨了索引词的可消除性和不可消除性;蒙太格用模型论的方法处理索引词;卡普兰建立了关于索引词的演绎系统。这些对索引词进行的逻辑分析都采取语言逻辑研究自然语言的方法:语形、语义和语用相结合。20世纪50年代奥斯汀提出言语行为(speech acts),他指出人的言语行为是由三种行为构成的:语谓行为、语用行为和语效行为。语言行为理论是把人们的言语交际过程看作一种行为的语言哲学理论,因而涉及一些语用逻辑问题。根据言语行为理论建立的语用逻辑不仅具有以往逻辑类型的指谓性,而且还突出了语言在交际过程中所蕴含和预设的语用力量,因此它对自然语言的逻辑特征作了更广泛的概括。另外,预设理论的提出引起了逻辑学家们的浓厚兴趣,有的逻辑学家从语义角度研究预设,有的则从语用的角度研究预设。

我国在将语言逻辑理论用于分析语言的语形、语义及语用方面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开创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周礼全是我国语言逻辑研究的开创和奠基人,在他的倡导和影响下,一些学者开始系统介绍国外语言逻辑思想,讨论语言逻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这一时期代表性作品是王维贤、李先焜、陈宗明三个先生合著的《语言逻辑引论》。(二)形成时期(20世纪90年代—20世纪末)。这一时期代表性成果有:周礼全主编的《逻辑——正确思维和有效交际的理论》、邹崇理的《一个运用蒙太格语法与广义量词方法分析汉语量化词组的部分语句系统》和蔡曙山的《言语行为和语用逻辑》。这三项成果标志着语言逻辑在中国已经形成。(三)发展时期(21世纪初),它以邹崇理2002年出版的《逻辑、语言和信息》为新的起点。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周礼全、李先焜、陈宗明三位先生的语言逻辑思想属于描述的语言逻辑,蔡曙山、邹崇理两位博士的语言逻辑思想属于形式的语言逻辑。

信息粒普遍被定义为相关知识的概念,其连通性体现了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其处理信息的过程也体现了逻辑推理和演绎。信息粒度的概念最早由模糊集的创始人L.A.Zadeh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他将现实世界中不连续的信息看作一个个信息颗粒,并把粒内的数据点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80年代初Z.Pawlak与他的同事们发展粗糙集理论,从一种全新的视觉审视知识,认为知识与分类相关、知识是有粒度的。本世纪初,Pedrycz提出原子信息粒是一个将数据按语义关系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最小的语义单元,具有完备性、独立性、自主性。这种运用信息粒处理数据的方法也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我国科学家张钹和张铃提出了商空间理论并指出:人类智能的一个公认的特点,就是人们能从极不相同的粒度上观察和分析同一问题。在《基于信息粒度和连通强度的优化学习》一文中,王秀珍等学者指出:优化的学习系统应是由信息粒的高聚合度和信息粒间的强连通性形成的,信息粒度、连接强度能够直接影响学习绩效。

2 英语知识粒化研究的逻辑依据与意义

国内外学者运用语言逻辑对语形、语义、语用三个层面语言知识的研究内容逐步充实、范围不断扩展。由于不同层面的语言知识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却具有相互转移和融合性,就需要从动态视角研究语言信息,而将其粒化是最佳方法。因为信息粒的聚合度和连通度对检验知识认知的深度和广度,及掌握的灵活度极为有效。这种运用信息粒处理知识的方法适用于英语知识的学习,因为英语语形、语义、语用层面的知识各自有其获取、加工、连结的过程,与信息粒获取、接受以及融入原有的知识系统的过程相吻合,都是一种知识信息的处理和内化过程。对此语言逻辑的指导有其必要性,因为粒化英语知识是学习者认知、推理和结论的演绎过程,具有逻辑性。虽然,迄今为止鲜有文献对英语知识的信息粒化做出具体、详尽的报道。但是在英语语形的内化与产出、语义分析及语用学习等作为英语知识信息粒的个别领域的研究则层出不穷,并且在此类研究中多涉及到语言逻辑的内容,例如:从语形(如语法)中,分析出逻辑推理形式;对于大量英语语句的语义推理;交际过程中的语境、预设等因素对推理的影响或英语学习者用英语会话时的含义、隐涵推理,即语用推理等。

本研究以语言逻辑为理论基础,将英语各个层面知识信息粒化,并将各个层面的英语知识视为一个信息系统进行研究,在此过程中探索英语知识信息粒的处理、内化及产出机制来揭示其中的推理关系及规律,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首先是辅助英语教育者及学习者扩展对英语知识认知视域的需要。针对英语知识处理和内化过程中缺少对新摄入英语知识信息与原有英语知识信息系统的逻辑关系的理解之实际情况,探索使逻辑理论能更深刻,更恰当,更有效地刻画,指导英语知识处理、内化过程的规律和推理关系。其次是完成英语教学及学习任务的需要。在语言逻辑理论的指导下,对英语知识建立全新的理解观,掌握英语知识内化的条件、找到加强内化力度的方法、更好地将新摄入的英语知识融入原有知识信息系统,对英语学习者及教育者有实际指导意义。再者是解决英语知识内化不断加深过程中出现的深层次结构问题的需要。本研究树立以语言逻辑为特点的英语知识理解观,旨在建立更适合人脑处理、内化及产出英语知识的学习模式。达到将新摄入的英语知识信息与原有英语知识信息系统完美融合,并能对其自动提取和整合的效果。最后是帮助健全、完善现存的知识信息粒体系的需要。以往的知识信息粒度主要研究以数字为依托的知识体系的获取、接受与融入,缺乏对语言类学科知识的阐述。英语知识信息粒度的研究把整个知识体系具体化到英语这门学科,有益于丰富知识信息粒度在语言层面的理论依据。

3 展开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本研究以语言逻辑为理论基础,以英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理解与构建英语知识信息粒化过程中的知识私人化程度、转化力度及融入原有英语知识信息系统的效果,树立一种新型的英语知识理解观。对各个不同层次的英语知识给予逻辑化的解释,既能说明语素与词的意义,又能说明短语、语句、话语的意义。做到从符号学向度视角阐述英语词汇投入量(involvement load)间的联系与推理;运用隐涵与预设理论阐释语句的语义结构,并分析这种以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为代表的语义结构;研究预设的种类以及各种预设在英语语句中乃至语篇中的作用等。研究各个层面英语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观察英语知识学习者内部影响知识处理、内化及产出的诸因素之间的关系,来确定何种条件下会出现知识的聚合与连通,如何加强其聚合与连通力度,怎样获得更好的内化与产出效果。

将开展关于语言逻辑理论、英语知识信息粒化、英语知识系统构建的综合研究,以此为基础设计开发课程科学化方案及有关学习模式和学习途径。在专业引领下,学校实验将能使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课堂,真正实现研究的最终效益,同时实验的反馈信息又将支持对本项目课程科学化方案的修正和完善。利用辩证分析方法。用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等来分析英语知识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及英语知识信息粒化在不同阶段过程的动态状况;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利用各种搜索引擎(如Google,百度等)查找与本项目研究相关的内容及国内外现有的典型案例,进行整理分析,从中概括出规律性的结论;根据一定的标准,利用比较研究法,对不同类型的知识信息粒化过程进行对比研究,辨别其异同之处,从而得出科学结论。研究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难点,例如:探究作为动态信息的英语知识处理、内化及产出的实质与各个层次知识间的互动关系;诠释语言逻辑理论的形成及指导意义,运用相关理论研究不同层次英语知识信息粒化的特点及采取恰当举措以获得良好的内化和产出效果;明确英语知识信息粒化的具体过程是由公共知识到私人知识的迁移、转化以及融入到原有信息系统,并对其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

4 总结

将英语知识粒化并从信息粒度和连通性的视角对其展开研究,能够构建更适合人脑处理、内化及产出英语知识的粒化学习模式。在语言逻辑理论的指导下,英语知识粒化的内容具体到语形、语义、语用的层面,能够使英语学习者更加明确毗邻层面英语知识间的互动和转化。以语言逻辑为指导粒化英语知识的研究可以提高英语知识认知的广度、深度和连通性,做到系统性内化和逻辑性产出。将语形、语义、语用三个层面的英语知识信息粒化并视为动态信息,借鉴信息粒聚合度和连通性的研究维度,从历时视角观察英语知识学习者处理、内化及产出英语知识的过程。运用语言逻辑理论作为指导,研究英语知识信息粒的认知深度、广度及连通度,旨在树立一种新型的英语知识理解观,并建立更适合人脑处理、内化及产出英语知识的学习模式。将语形、语义、语用三个层面的英语知识的获取、加工及连结的过程提高到英语知识信息粒化的高度来研究,并探索英语知识粒内化及产出过程中知识系统的构建情况。将英语知识粒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诠释为隐性信息与显性信息的关系,并探究二者互动及相互影响、融合的条件、方式与效果。

参考文献

[1]Pedrycz W. Knowledge-Based Clustering: From Data to Information Granules[M]. Hoboken:Wiley, 2005.

[2]Yao Y Y. Information Granulation and Rough Set Approxim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t Systems,2001(4).

[3]Gorrieri R, Martinelli F, Matteucci F. Towards Information Flow Properties for Distributed Systems [ J]. Electronic Notes in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2009(6).

[4] Poggio T,Shelton C R.Learning in Brains and Machines[J]. Spat Vis, 2000(13).

[5]蔡曙山.言语行为和语用逻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6]周礼全.逻辑---正确思维和有效交际的理论[M] .人民出版社,1994.

[7]邹宗理.自然语言逻辑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8]黄振定.试析英汉语篇逻辑连接的异同[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

[9]王秀珍,顾伟泉等.基于信息粒度和连通强度的优化学习[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0(5).

[10]苗夺谦,范世栋.知识的粒度计算及其应用[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1).

逻辑学相关知识范文5

对这样的提问作出肯定回答的,比例不会很高。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教师的层面讲,教学时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上、放在文本表层的解说诠释上,学生不会产生强烈的心理期待与探究冲动,也不会有实实在在的思维与认识等方面的收获,在“例行公事”中无聊地度过一个个四十五分钟,若是喜欢了,岂不是怪事?

作者简介、背景介绍,词语、文学文化常识,划分层次、段落大意,基本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仍是目前语文课上必不可缺的元素。很多教师的教学设计基本上就是“教师用书”与“教案选”的拆分组合;不同之处,只是有的教师对某些元素的取舍更合理,或者教学程序的安排更灵活,或者课件做得更生动、更精致而已。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有些问题是教师必须要考虑的,比如哪些学习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己解决,哪些是学生可能不理解、解决不了的,如何将文本的教学效能开发到最大,等等。这些问题清楚了,教学设计才可能更优化,教学效果才可能更理想。

核心的问题是文本教学效能的最大化。教师要练就一双敏锐的鹰眼,发现文本中最有开发价值的点。好比采矿,要准确探测到哪个地方的矿石品位高,然后立刻开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成为一个出色的采矿者,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熟练使用相关的专业工具是基本条件。对语文教师来说,学会运用逻辑思维分析、解读文本,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准确地定位到那个要找的“点”。

找到“矿石”,如何“冶炼”?

首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文本中隐含的逻辑因素,使对文本的分析走向清晰化、深入化。比如类比推理,泛泛地解释为“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某些属性的相同或相似,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学生不可能真正理解,更谈不上在交际与写作中具体应用。所以,教师可结合相关事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予以具体解析。邹忌由妻、妾、客人对自己不合事实的夸奖,联想到天下臣民对齐王的奉承;由自己与徐公比美而“受蔽”,推导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再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陆谦“火烧草料场”这一毒计其实符合逻辑学上的“二难推理”:林冲将被置于死地――要么和草料场一块化为灰烬,要么因“渎职罪”而被处以极刑。在这样的情势下,林冲别无选择,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彻底丢掉幻想,与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性格决裂,奋起反抗。教师如果引导学生从“二难推理”的逻辑层面上进行阅读,可以加深对害人者凶残本性的认识,准确理解把握促使林冲性格发生转变的关键。

其次,可以运用逻辑分析对文本进行质疑、延伸阅读,设计相关的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高质量的思维训练。徐江先生讲“完璧归赵”,运用“反事实假设”的思维方法(即“假言推理”)做了“二次解读”,他所设计的两个问题很有思维含量:1.假如你是赵国的使者,你如何劝说秦王放弃“易璧”?2.面对蔺相如对秦王的“戏弄”,如果你是秦的使者,你如何向赵王表达秦国的“抗议”?这实际上引发学生根据不同的现实情境,从事例逻辑的层面进行恰当的表达,客观上实现了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即读与写)的统一。第一个问题,要给秦王分析“以城易璧”的不可取。必须注意几点:①要符合“赵使”的身份;②要站在为秦考虑的立场;③要让秦王自己作出判断。徐江先生的“示范”用了“两难推理”:以城易璧,会令国人(尤其是十五城的百姓)认为秦王“重物轻人”;若不予赵城,则秦王又失信于天下。这样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最后的选择当然只能是停止这场“交易”。第二个问题,要考虑两点:说什么?怎样说?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但都是以事理逻辑为底色的;外交上的纵横捭阖、唇枪舌剑,凭借的就是敏锐的逻辑思维及反应能力。

徐江先生认为“蔺相如是一个冒险主义者”,对此我是这样看的:作为一家之言,能够自圆其说,应该是允许的,但不能将其作为终级结论(或唯一结论)。因为史料匮乏的原因,司马迁不得不留下一些空白,正是这些空白,让读者可以对文本做基于合理基础上的多向度解读。我们要尊重多少年来形成的共性的结论,同时又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我的看法是,应该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质疑提出反质疑,尤其要引导学生有理有据、以理性的思维思考问题;同时我建议,“课后练习”再加上一道题:“蔺相如是‘冒险主义者’吗?”

多打开一扇窗,屋子里的空气就会更清新。问题的关键在于,当习惯于一种相对轻松、省事的程式后,要换一种相对来说有难度、挑战性更强的方法,很多教师可能会有畏难情绪,可能会找出这样那样的借口,哪怕这种方法更有益、更有效。比如,我们现在忙得很,琐碎的教育教学工作占去了很多时间,实在没有精力再去啃这块骨头。比如,这样搞如果学生的考试分数下来了,怎么办?

头一个理由其实不是理由,是给自己的惰性或不作为找借口;第二个理由是不必要的担心,因为只要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逻辑思维分析,学生真正具备了高质量的思维能力,还过不了考试这一关吗?学生在议论文中能恰当使用“反事实假设论证”,无疑会增强分析的逻辑张力与说理的力量,这样的作文绝对秀然挺出,得高分是再自然不过的。另外,需要强调指出的是,阅读教学中逻辑思维分析的介入只是作为教学流程中的重要节点或亮点,前文所提到的对文本的常规处理(包括词语、常识的积累)还是要做的,只是要注意选用恰当的方式与方法;另外,教师还要向学生交代,对文本的理解考试时作答应以通行的观点为准,不能用一家之言代替共性的结论。

对文本进行逻辑思维分析是教师必备的学科专业能力。这样的能力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要经过一个由痛苦而快乐的羽化过程。不断强化自己提高专业素养的意愿,挣脱职业惯性的束缚,克服时时袭来的惰性,是这个过程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要在以下两方面着力:

第一,要善于学习和借鉴。这里所说的学习包含两层意思:相关知识的积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关于逻辑学方面的知识,大多数教师在上学的时候都应该学过,概念、判断、推理、演绎、归纳……这些名词术语也都能说上一些。让这些东西经过大脑的加工消化,变为文本解读的一把利器,才算实现了真正的“对接”与“落地”。没必要左一个名词右一个名词,重要的是要把思维分析的轨迹清晰展示给学生,这是对学生最好的示范。有些教师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感到有些困难,这是正常的。怎么办?可以借鉴他人的成果,通过加工整合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之中。徐江先生对蔺相如的质疑,里面就有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的影子在。语文教师应该成为一个会读书的人。

逻辑学相关知识范文6

政治学科考试应在使考生体现出应有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获取和解读信息

信息——即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

获取信息——即发现、收集信息。

解读信息——即对信息的理解。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因而更明显地表现出个体的思维能力。在知识内容迅速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整合的当代,这种捕捉新的讯息,感受新变化、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就更凸显出其重要性。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调动知识——指对原有知识资源的支配。

调动和运用知识即通过对信息的接受和反应启动原有的知识储备,再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表现为能将接收到的信息迅速与相关的知识内容建立准确而有效地联系,并自如地调用或驾驭有关知识、规律、原理等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因而这一能力目标既检测受试者的思维速度与品质以及其所具有的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备程度,又是对学习意义的深化。

3.描述和阐释事物

描述事物——即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

阐释事物——即对事物的说明和解释。

“描述和阐释事物”在考试时往往是题目的具体要求和任务。

描述事物的能力主要表现在观察的细致、全面,表达的准确、简洁;而阐释事物的能力则在准确表达的同时,又表现为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理性思维的水平。

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实际上就是指能通过思维过程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并使用简明、准确的政治学科术语予以叙述。

4.论证和探究问题

论证——在逻辑学中的含义是指引用论据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的论述过程。而当这一过程在考试形式中出现,则主要表现为回答问题或完成题目要求的任务时论述和证明的能力。

二、面对新形势,我们应如何应对

(一)猜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命题方向

(1)基调:平稳

①平稳是各方的共同需要;

②新课程高考还是高考,考试的功能、命题的根本指导思想、能力立意、人文关怀等基本原则不会有大变化;

③命题出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或跨度很大。

(2)特色:保持

①强调主干知识,注重灵活运用。

②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热点,体现人文精神,挖掘本土资源,体现四川特色。

③材料新颖、设问灵活、贴近生活。

④难度适中,凸显能力;重视思维方法,突出综合能力。

⑤同一材料多角度设题的现象较为普遍,主观题小切口为主流。

2.试题方向

(1)试卷的形式:

仍然是三科合卷,政史地各一套卷子,但是三科完全独立,政治选择题结束就是问答题。

(2)试卷的结构分布:

考试内容为四个必修模块和一个选修模块。选择题仍然是12个,可能是四个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按一定的比例来设置,按常规选修内容可能是一个选择题。在非选择题部分,仍然是两道大题,不会出现学科外综合,但应有跨模块组合。

(3)试题的难度、区分度:

试题的难度、区分度基本上应和近几年高考保持一致,跨度不会大。

(4)试题的特点:

①重视对重点、主干知识的考查,在切入角度上不断地创新,设问角度独特。

②材料鲜活,体现地方特色,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关注社会热点,时代气息浓厚,不回避热点,多作为背景材料,重视对人文精神的培养。

③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注重论证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与新课程的接轨。

(二)策略——寻找方法,提升能力.

1.考纲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强调以“问题中心型”的思路设计试题,将试题的呈现方式设计为一个个单独的案例,每一个案例既以课本相关知识为依托,又在逻辑或结构上不同于课本知识的直接阐述。如何破解试题,其实在考纲当中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就已经指出了解题的基本方向和原则,我们教师所做的就是不断将之具体化。

2.教材

命题者依据之一,也是我们日常教学之本,“所学就是所考”。

①正确把握教材与考纲之间的关系,用纲指导本,以本充实纲;

②教材后面的课后练习要引起高度重视,是课本重要知识的再现和提示;

③课本小结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知识体系,可引导学生提高看书的效果;

④教材中的名词点击、专家点评、相关链接、虚线框、漫画、插图、图表要能分析和说明。

3.学生

高三学生在学习时面临的困难主要体现在教材内容听得不明白;试题看得不明白;答题时写得不明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知识不成体系、容易遗忘。

②选择题干扰项无法有效排除容易上当受骗。

③主观题审题出错,答非所问;答案编排不合逻辑,要点遗漏。

④训练问题。做文综时候,答不完政治主观题,即使答完了,也很匆忙,质量不高。

我们觉得指导学生答题,就要围绕“会不会”和“熟不熟”两点来进行 首先,关于“会不会”的问题。我们的理解是“学生不可能什么都会”,教师教书的立足点是高考中那八、九成基础、常规思路题和“拐一个弯”的中档难度题。 我们更强调学生“可以会的必须会、能够得到的必须得到、是优势的务必是优势”,抓住基本盘就成功一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