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学科概论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学科概论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学科概论总结

计算机学科概论总结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电子商务概论;教学

1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产生了电子商务这一新型的商务模式,于是出现了一门新兴的学科--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是指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下,交易当事人或参与人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所进行的各类商务活动[1]。现阶段,众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一些相关专业都开设了《电子商务概论》这门课程。该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或者选修课程,是一门包含了经济学科、管理学科、物流学科、计算机学科等的综合性学科。该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电子商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通过各种案例与实训设计,希望将学生培养成既懂商务管理又懂互联网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实践性强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将理论联系实际。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概论》教学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因此,从企业用人的角度,高职院校有必要去分析一下目前《电子商务概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2《电子商务概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经常脱离实践,以致于教学效果经常不太乐观,学生往往觉得枯燥无味,目前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大问题。

(1)师资队伍方面的问题

首先,由于电子商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我国现阶段缺乏专门的电子商务人才,反映在各高校是缺乏专业的电子商务教师。很多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要么是计算机专业出身,要么是管理类专业出身,没有受过系统完善的电子商务教育,而这两类教师的教学重点也会不一样,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其次,在各高职院校,很多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都非常年轻,很多都是直接从应界毕业生就走上了讲台,不仅缺乏高职院校的理论教学经验,而且也缺少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再次,高职院校是一个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但很多教师更多的是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导致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差,不能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去。最后,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通过后期进修培训来对理论知识进行更新,也没有深入企业去增加实践经验,严重影响了整个师资队伍能力的提升。

(2)教材方面的问题

首先,目前市面上关于《电子商务概论》方面的书籍非常多,但是真正能够适合高职院校的这门课程教学的教材却不多。很多教材过于偏重理论和技术,缺少图表、插图等表现形式,无法引起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电子商务领域每年都会有新的理论和技术出现,但很多教材的知识更新速度非常慢,案例也过于陈旧,教材内容的重复现象严重,也没有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配套习题和实训教材,教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最后,很多教材系统性和实用性不强,都是各种理论和技术知识的堆集,章节之间联系不紧密,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3)学生方面的问题

首先,《电子商务概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的课程内容体系跨度大,所以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需要具有广泛的背景知识,但由于高职院校绝大部分学生缺乏这种前期的知识准备和技能训练,导致该课程的学习基础没有打好。其次,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定位存在误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往往会觉得这门课程比较偏重于计算机技术方面,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所以会从心里排斥这门课程。同时也有部分学生会将这门课程简单的理解为上网购物,不重视该门课程的学习。

(4)作业方面的问题

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有必要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定期布置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但是通过对整个作业的批改情况可以看出,很多学生的作业回答情况并不太令人满意。如果布置课本上的课后习题,大部分学生完全是从书本中抄写原话,没有自己的看法;如果是小组作业,每个小组的作业基本上由该组的1-2个成员完成的,其他成员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如果是要求学生独立动手完成作业,整个作业的完成率较低。

(5)教学方法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主要是采用讲授理论知识+课后作业+实训操作的方式来完成的,而且整个过程的侧重点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实训操作为辅,忽略了高职院校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讲授理论知识主要是通过多媒体教学来完成的,但很多教师的多媒体课件缺乏生动的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形式,不利于学生消化吸收课堂知识;课后作业也主要集中在对书本上知识的重复抄写,作业过于形式化,不助于提高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训操作都是使用相关的电子商务软件来完成的,但这些电子商务软件都是在一个虚拟的商务环境中模拟操作的,没有真正的商家参与,学生一般是通过分配角色来熟悉整个电子商务流程,软件操作步骤过于简单程序化,脱离实际情况,学生独立思考并自由发挥的空间不大,整个实训环节的意义不大。

3《电子商务概论》教学的改进对策

针对上述《电子商务概论》教学中存在的几大问题,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分别从师资队伍、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

(1)提升整个师资队伍的水平,培养"双师型"教师

目前各个院校都缺乏优秀的电子商务教师,所以学校可以从外部引进更多的电子商务人才,例如,可以适当地引进在企业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专家,或者引进高学历的海归人士,或者聘用一些电子商务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担任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这些人一般实践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较强,同时学校也可以在人、财、物等方面支持并鼓励对内部教师的后期培训、外出进修等,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帮助教师到一些企业进行业务能力的培养,积累实践经验,更好的完成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工作。

教师本身也应该主动学习并弥补自身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不足,加强整个教学效果的改善。现阶段,高职院校该门课程的教师主要是经济管理类等专业出身的教师,这些教师应该提 升自己在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能力。而且很多教师都比较擅长课堂讲授,而缺乏实践教学能力,所以可以鼓励并帮助教师利用空余时间深入企业进行实习,了解企业在电子商务方面的应用情况,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

(2)选择有高职院校特点的教材

目前有关该课程的教材与实践结合不太紧密,知识比较滞后,而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会包括网络营销、网上交易、网上支付、物流配送等多种实践环节,涉及到很多实际操作,所以高职院校的教材应该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和培养特点,应该实际操作能力强、图文并茂、有最新的现实企业的真实案例。同时,学校也可以鼓励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编写校本教材,还可以编写配套的教学习题、教学安例、教学实训指导书等,这些校本教材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满足本校学生实际需要,有助于教学工作的灵活开展。

(3)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摆脱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课堂上以案例教学为主,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课堂讨论,课下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作业,更多的课时应该偏重于实际操作。每次授课完,教师可以将本次的教学课件、课后作业、案例分析等与学生一起分享,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主动地学习,这可以大大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学校应该加强对电子商务实训室软硬件的投入,帮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认识电子商务的各种交易模式,如B2B、C2C、B2C等,也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电子商务平台中的各个参与方,如商家、顾客、网上银行、物流配送中心、认证中心、电子化交易市场、政府等。在电子商务实训室,应该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积极展开讨论,努力营造一个真实的电子商务环境。学校也可以加强校企合作,帮助学生在校外建立实习基地,使学生有机会更早地接触企业,了解电子商务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定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教师为了迎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可以尝试更多的教学方法,比如,鼓励学生参加电子商务大赛,包括怎样进行网络营销,怎样进行网上开店等,由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产品类型,或者鼓励学生报考相关资格证书的考核等,这些方法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4总结

《电子商务概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也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教学过程必须重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所以,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优化教师队伍,改革教材内容,寻找适合高职院校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为高职院校培养一批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孙明凯.电子商务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4-5

[2] 刘丹.浅谈高职院校电子商务教学研究与改革[J].科技向导,2011,(05):85-86

计算机学科概论总结范文2

关键词:电子政务系统规划与实施;电子政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9-4783-02

1 课程简介

电子政务系统,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实现政府内部、政府部门间和政府与公众的数据交换和业务处理为目标,建立的具有开放式、分布式且容易扩展的系统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政务工作的信息能力、采集能力、处理能力、交流能力和利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的服务方式和工作流程再造,实现对公众、企业和党政机构内部的,高效、廉洁、优质的管理和服务。

在体系结构设计方面,当前的电子政务系统大多采用C/S或B/S结构,传统的C/S结构由于其可伸缩性较差、维护困难等原因,正逐渐被B/S结构取代。在B/S模式中,可采用多层次体系结构,包括数据层、组件层、功能层和应用层。在数据层和组件层建立开放与共享的应用平台;功能层和应用层以业务为核心,分别实现不同的业务系统。

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电子政务系统规划与实施》的各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软件设计、编程等能力。

2 课程性质

该课程为软件专业的限选课,建议修读学期为第5学期。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软件设计与开发、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安全技术后,学习本门课程。学生通过运用计算机相关技术,设计并开发出电子政务业务流程的运行、管理及维护的系统。让学生对复杂项目有的一定的了解和掌控,提高学生应对实际项目的能力,指导他们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3 课程安排

本课程共48学时,其中32学时为实验部分。

选用了《电子政务概论》一书为本课的教材。该书较全面地讲解了电子政务的内容,无论是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还是计算机相关技术都阐述得十分清晰,让学生由从浅入深的学习过程,有效的指导学生对电子政务系统的体系、框架、运行、管理、维护的全面了解。

3.1理论课内容安排

理论课内容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电子政务的基础,包括电子政务的内涵、电子政务的特点、电子政务的类型、相关学科对电子政务的影响。

第二部分计算机相关技术,包括电子政务的架构技术、数据库技术、Web开发技术、中间件、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通讯技术、电子政务的安全技术。

第三部分电子政务的管理,包括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电子政务建设任务、电子政务的标准化、电子政务建设的评估问题等。

第四部分电子政务的应用,包括电子政务的应用类型、应用形式、应用集成;电子政务的运行和维护;电子政务的应用案例分析。

第五部分电子政务的展望,包括电子政务的现状与展望、移动电子政务。

3.2 实验课内容安排

本门课程实践性很强,要学生充分利用实验课,完成电子政务系统的设计与实施。由于电子政务系统规模大、复杂度高,我们以分小组的形式协同工作,培养学生具有团队精神。一般建议每组6到8人,并有组内成员选出一名组长,组长负责组内的分工与协调。

根据教学内容和课时要求,安排了16次实验课,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1-3次): 教师提供题目,或者学生自选题目;并讨论出具体要完成的任务,最终形成《可行性报告》文档。

第二阶段(4-6次): 需求分析阶段,形成《软件需求说明书》 、《概要设计书》,设计出数据库。

第三阶段(7-10次):查询相关资料,确保网络安全。

第四阶段(11-13次):编写代码,实现系统运行。

第五阶段(14-16次):测试,,演示,最终检验系统运行和管理情况。

4 成绩评定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分为三个部分:课堂表现、实验课完成情况、期末考试卷。

课堂的表现10%:包括出勤率5%和提问回答5%。

实验课表现30%。

期末考试卷60% 。

5 总结

《电子政务系统规划与实施》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让学生了解电子政务的基础知识,而且提供学生结合实际业务流程设计和实现了电子政务系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达到了最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计算机学科概论总结范文3

北京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为了更好地培养本科生的创造能力,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在改革计算机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提升计算机实验教学软环境方面进行了深入地探索和实践。

1实验教学中心概况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普及与发展, 2000年7月北京大学规定所有本科生必须修满两学期以上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并将该系列课程列为本科生主干基础课进行重点建设。学校出于计算机教学统筹规划与建设的考虑,将原北京大学计算中心教学实验室、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软件实验教学实验室和“北大-IBM联合实验室”整合为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由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统一组织授课。

实验教学中心成立以来,在学校的支持下,通过“211工程”、“985工程(一期)”建设资金投入,已建设成优良的实验教学环境。几年来共投入建设经费近2300万元,在具备良好实验环境的基础上,保证设备完好率达到了99%以上,为全校近90门课程提供计算机实习环境,其中面向全校学生的实验室全年362天开放。

经过几年的建设,通过融合多个学科领域的教学资源,北京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已经建成为一个包含六类计算机实验教学实验室,服务全校本科生的全校最大的实验教学中心。这六类实验室分别是大型基础实验室、软件实验室、IBM实验室、ACM竞赛实验室、国防生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等。其中大型基础实验室完成全校非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文理工医)的上机实习任务;软件实验室完成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的上机实习任务;IBM实验室为开设各种与公司合作的课程提供先进的授课环境;ACM竞赛实验室用于培养对竞赛感兴趣的学生自主学习和培训,并为北大ACM集训队的学生24小时开放;国防生实验室专门为国防生提供上机服务。以上五类实验室根据实验教学内容的要求,都进行了开放运行,并且大型基础实验室和软件实验室在没有课堂教学的时间对学生实行全面开放。而创新实验室,是由计算机系微处理器研究中心、软件工程研究中心、计算机网络研究中心、数据库研究中心、计算机语言所以及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等的研究平台上为本科生提供的科研实习基地建设而成,用于本科生参与科研实习的项目。

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固定编制人员中教师系列人员作为教学梯队的核心力量,负责实验教学与改革,部分专职教师还承担理论课教学工作;实验技术系列人员承担日常教辅工作和新教学仪器设备的研发任务,中心和所属实验室的主要管理岗位由教师系列中的骨干人员兼任,实行教学管理和实验室管理的一体化,以减少固定编制数量和提高工作效率。兼职教师队伍来自各个学科专业,与专职实验教师共同进行实验教学与改革,担任实验课程主持人。这种实验教学队伍组成模式为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奠定了基础。经过几年的建设,实验教学中心形成了以中心在编教师为核心,兼职教师为骨干,研究生助教为补充的实验课教学梯队。

2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建设

实验教学中心依托信息学院科研优势促进实验教学,建立了课程教学和科研实践相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中心为全校三个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模块的计算机教学课程。三个层次分别是全校文理工医本科生、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和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本科生。对于同一受众群体,根据学生情况分班分层次教学。基础好、领悟力强的学生给予实验班教学、大部分学生在普通班学习、为基础较差的学生开设辅导班个别辅导。在同一授课层次的授课内容中,采取基础训练(30%)、综合实践(40%)和创新培养(30%)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实验教学中心主要承担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课程。一是全校本科生一年级主干必修课――计算机基础课实习部分,包括“文科计算机基础”(上学期、下学期),理科“计算概论B”(上学期),理科“数据结构与算法B”(下学期)。二是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与计算机有关的课程软件实习部分。三是计算机辅修、双学位、全校通选、公选计算机课程的软件实习部分。其中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实验课程体系建设与信息学院的课程体系建设相配套。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目前有四个本科生专业,分别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学、微电子学和智能科学。其中前三个是成立学院时就有的专业,而第四个是学院成立后设立的全国第一个智能科学专业。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中,每个专业的课程自成体系。一方面每个专业的学生知识面较窄,不利于学生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另一方面有些课程在不同专业重复设置,浪费教学资源。2002年学院成立后制定了新的本科生教学计划,打通一年级四个专业的主要基础课程,建立信息学院的基础教学平台课,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各个专业的核心课,并在2005 年、2007 年两次进行了修订。提出了重视基础,分阶段、多层次的模块式教学计划,把课程分成三个阶段安排(一年级、二年级和高年级三个阶段),除学校公共必修课外,把课程分成四个层级:学院公共平台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核心选修课、任选课。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一年级统一安排数学、物理、计算机和电路方面的基础课,使得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软硬件方面都得到加强。

为了与信息学院的课程体系相配套,实验教学中心调整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并对实验室及实验设备进行合理配置,将全院各专业与计算机有关课程的软件实习部分安排在中心的软件实验室进行,这样一方面减轻了原专业实验室的压力,同时又充分利用了软件实验室的设备与管理优势,融合多学科课程实验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从而有力地保障了打通四个专业后计算机实验教学的有序进行。实验教学中心为信息学院本科生所开设的与计算机有关的部分实验课程如表1所示。

在实验课程建设中我们采取“三个依托”的建设模式,即一是依托先进的教学辅助系统,强化本科生基础编程能力;使用北京大学自主研发的“百练”程序在线评测系统,在“计算概论”、“程序设计实习”、“数据结构与算法”、“算法设计与分析”等系列课程中,使用该系统实行上机考试一票否决制。二是依托科研团队,建设系列专业课程;不同方向的研究团队负责建设研究方向相关的系列课程,保持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同步。三是依托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信息学院本科生从一年级陆续进入课题组;80%在三年级进入课题组;100%在四年级进入课题组,统一制定了相应的本科生科研实习管理办法,每个研究所制定了本科生科研实习培养方案细则。

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实施手段包括:

(1) 基本功训练。利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群强化基础编程能力,系统软件和硬件课程群强化理论和实践并重。

在编程基本功训练方面,将“计算概论”、“程序设计实习”、“数据结构与算法”、“算法分析与设计”作为一个训练基本功的系列课程平台来建设,编制一整套分层次分知识点的上机实习题集;采用北京大学自主研发的“百练”程序在线评测系统POJ,保证学生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随时随地有上机实习编程的环境;在实习内容上比较国际一流大学的深度和广度,广泛吸收全球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的优秀题目。

在硬件基础能力训练方面,将“数字逻辑”、“微机原理”、“计算机组成和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作为一个系列基本训练课程平台来建设,搭建一个层次分明、衔接过渡平缓、深度和广度与国际研究最前沿看齐的教学体系。并将理论和实习单独设课,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综合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系统软件理论与实践并重方面,“编译原理”和“编译实习”、“操作系统”和“操作系统实习”,理论课和实习课分别独立设课,实习部分采用MIT的实验课程模块,按学生团队分别完成实项目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并在项目中培养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2) 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建立一整套本科生科研实习制度。

本科生全员参与科研实习,将科研实习与本科生课程训练并列为本科生培养的两个组成部分。在一二年级学生中遴选一些基础好的学生通过“校长基金”、“q政基金”、“教育部大学生科研实践计划”、教师自筹等项目进入课题组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在三年级,各个研究所实验室制度化招收实习本科生,包括组织报名、考核、录取、基础培训、规章制度培训、前沿介绍、与学生讨论确定选题,之后进入与研究生同样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在四年级,所有没进入实验室实习的学生通过双向选择进入研究所实验室完成本科论文。

3实验教学中心教学特色

实验教学中心在走课程教学和科研实践相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道路的同时,利用竞赛带动实验教学改革,利用自主研发的程序在线评测系统改革传统实验课程教学模式。

从2002年开始,实验教学中心每年面向全校学生举办一次北京大学程序设计竞赛及北京大学ACM代表队选拔赛,为学生提供展示程序设计水平和能力的平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组织北京大学ACM代表队参加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预选赛及全球总决赛,培养了一批出类拔萃的计算机学科优秀人才。在培训ACM代表队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优秀的考试题目,这些题目是来自全球的优秀教师多年出题的积累,融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覆盖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的绝大部分内容,兼顾宽度和深度。我们把这些题目做适当筛选,分层次融入“计算概论”、“程序设计实习”、“数据结构与算法”、“算法分析与设计”等系列课程正常的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自主研发的目前服务全球的北京大学程序在线评测系统(Peking University Online Judge,简称POJ),在基础实验教学中广泛地应用,为改革传统实验课程教学模式发挥了很大作用。POJ是一个基于万维网的服务系统,全天24小时向全球提供服务。用户在练习某个题目时,只需要将源程序通过网页提交,在几秒种之内就会得到正确与否的回答。POJ对于程序的评判是极为严格的,学生的程序根据POJ给出的输入数据进行计算并输出结果。POJ在服务器端编译、运行被提交的程序,取得输出结果和标准答案对比,必须一个字节都不差程序才能算通过。这对于培养严谨、周密的程序设计作风极为有效,学生必须考虑到每一个细节和特殊边界条件,而不是大体上正确就能通过。传统的人工评判是难以做到这一点的。使用POJ系统进行程序设计类相关课程教学时,一方面可以在网上布置作业题目,学生随时完成作业、提交并获得评测结果,减轻了教员批改作业的负担同时增强了批改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教员亦可在网上监督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网上实时的编程考试,更能考察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有助于威慑和杜绝作弊现象。POJ程序在线评测系统提供免费软件下载,供有兴趣的学校和个人搭建自己的在线评测系统。

4实验教学中心管理特色

实验教学中心6大类实验室中各个实验室根据实验教学需要可以固定时间段授课、多时间段开放和全开放运行,并可以进行适当调配。大型基础实验室面向全校学生开放,软件实验室面向信息学院的学生开放,两个实验室在管理方法上有着各自的特点,都坚持技术与管理自主创新的原则。

大型基础实验室拥有8个机房600多台微机,全校文科的“计算机基础(上、下)”、理科的“计算概论”和“数据结构与算法B”,以及“大学英语”等课程均由该实验室承担。大型基础实验室在构建网络化、一流的实验环境中,以人为本,自主创新,发挥多年来软硬件、网络等综合技术优势,中心先后率先在高校研制了三个版本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系统,即基于windows NT局域网账户计费管理系统;基于windows NT的跨网段账户计费管理系统;基于windows 2000的跨网段账户计费管理系统。实现了跨网段、跨域、多机房一体化安全集中高效管理;同时也实现了机房无卡账户计费管理,一账号多功能(大型基础实验室上机、学校网关上网、收发Email)、无卡(出入机房卡、写保护卡)、无瓶颈、无时间/无机房/无宿舍限制,使用简单便捷,该系统推广到原北京医科大学、地质大学、经贸大学等十几个院校使用。大型基础实验室机房整体布局,自主设计的终端桌技术使得在无防静电地板的情况下,桌面地面上无线,既节省资金,又便于使用、维护维修和卫生清扫。

软件实验室全面承担信息学院学生的软件实习课程,提供灵活的实验环境。软件实验室利用自行研发的“计算机开放实验室机时管理系统”进行自动化管理。全方位开放时间为早8:00至晚21:00。上机用户在开放时间可随时自由进入实验室使用机房中的任何一台计算机,并且可以随时退出系统。若遇到机时不足的情况,可以在实验室开放时间内随时增加机时。上机用户可以使用实验室及局域网上所有资源,通过自己的专有账户备份需要的信息。若用户对自己的机时使用情况有疑义,可申请打印机时清单。软件实验室人员可随时远程关闭实验室内的任意一台计算机。可通过软件控制实验室内的机器是否与外网连接,为教师提供了灵活方便的教学环境。

在课程安排上,除自由上机外,软件实验室为信息学院计算机平台课提供固定时间、固定机位(帐号与机位邦定)的实习条件,以充分保证信息学院学生打好牢固的编程基础,利于助教了解学生的情况,避免学生不参与实验课的情况发生。对于计算机专业课,主要是高年级学生选课,人数相对较少,学生以自由上机为主,同时可根据教师要求固定实验教学时间。另外软件实验室还利用小机房为一些特色小班课在固定的时段内开放本地管理员权限,在方便学生上机的同时,在有限的空间里提供了更多的服务。

计算机学科概论总结范文4

近年来,我们在多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把实验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相融合,抓实验实践教学促进学科理论知识学习”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来提高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这个教学方法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先做后说”。这里的“先做”,就是教师依据相关课程的知识体系和教学要求精心设计前导实验,学生在实验设计的指导下,通过实验方法来了解和实践课程知识;这里的“后说”,就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答疑解惑,系统地提高学科知识的理论水平。本文中,我们结合“数据结构与算法”(以下简称“数据结构”) 课程来探讨新的教育形势下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1“数据结构”的教学现状

任何实际问题只有建立了数学模型才可以被计算机计算,而数据结构就是实际问题中元素的数学抽象,算法则是建立和解决数学模型的方法。

“数据结构”这个术语在整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得到广泛使用,它被用来反映一个数据的内部构成,即一个数据由哪些成分数据构成,以什么方式构成,呈什么样的结构等。数据结构是数据存在的形式,也是信息的一种组织方式,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算法的效率,它通常与一组算法的集合相对应,通过这组算法集合可以对数据结构中的数据进行某种操作。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以及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程序设计语言”(例如C或C++) 和“离散数学”是它的先导课程,“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等则是它的后续课程。“数据结构”课程既有相当的理论抽象性,又有鲜明的应用特色,是专业基础课程中的一门有一定教与学难度的课程。

“数据结构”课程一向都有上机实验的要求,但主体通常还是课堂教学,无论是实验设计还是实验强度都远远不够,带有强烈的“验证性”色彩。但是鉴于以下原因:(1) 由于低年级程序设计语言教与学所存在的问题,学生普遍不能顺利地运用程序设计语言工具;(2)对于应用型院校以及许多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数据结构与算法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更好地从事计算机软件的设计与运用。因此,“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师必须决定其课程是集中于问题和理论,还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对其进行充分实验的环境,让学生在实践的环节中增加感性认识,产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需求。

2教学内容的分层次设计

从1999年开始,经过几年的大规模扩张,人们对大面积扩招后形成的新的高等教育态势进行了重新认识,并把普通高等学校一般地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高等专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等几种办学类型。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时期的到来,初步形成了各类大学相对稳定的分层次办学的格局。

根据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中国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我们至少可以认为:所在院校的办学类型不同、培养目标不同、所在地及其周边地区社会需求的不同,这些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应该有所不同。作为一门重要的计算机的专业基础课程,针对不同院校不同的教学目的,“数据结构”应该有不同的,分层次的教学设计。

我们认为:对于大多数计算机专业以及IT相关专业的学生,尤其是非研究性院校的学生,应该把数据结构的学习定位在理解、熟悉和能够灵活运用的基础上,而把那些“考研”所需要的更深层次理论性内容放在选修或者考研复习阶段来解决。从长远看,应该对各层次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所开设的“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对其教学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

数据结构与算法的应用面广,涉及技术领域宽泛,也被人们赋予了很高的期望值,对于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一般学生和读者来说,肯定是需要掌握的重要专业基础知识之一。另一方面,虽然全部计算机应用技术都有实践性的要求,但数据结构与算法对于应用基础理论来指导开发实践却有着特别的需求,单凭课堂教学和一般作业,要真正领会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所介绍的概念、原理、方法和技巧等,是很困难的。因此,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数据结构与算法的基本知识,具备将数据结构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的能力,积极加强数据结构课程的实验环节是至关重要的。

3教学改革、实验创新与成果

根据以上思考,我们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实验项目的选择、实验步骤的设计和实验文档的组织等诸方面都做了精心的考虑和安排,尝试为“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编写了主要用于实验也可用于课堂教学的教材《数据结构与算法实验教程》。该教材依据课程教学大纲,充分理解课程的大多数主教材,遵循课程教学的规律和节奏,体现了实验的可操作性,帮助学生切实把握本课程的知识内涵和理论与实践的水平。

《数据结构与算法实验教程》采用C语言作为描述语言,通过一系列与课程单元知识密切相关的实验练习,把数据结构的概念、理论知识与技术融入到实际应用中,从而加深对本课程的认识和理解,逐步熟悉和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提高编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并为今后学习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作一些铺垫。实验练习覆盖了“数据结构”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内容涉及数据结构和算法分析基础、线性表、栈和队列、串、树和二叉树、图,以及查找与内部排序等,全书共16个实验练习、1个实验总结和1个附录实验,如表一所示。

实验1:数据结构和算法分析基础。包括数据结构和算法的计算环境、抽象数据类型的表示和实现、算法和算法分析等实验。通过实验来理解抽象数据类型的特点、定义方法和在C语言环境下实现的方法;掌握算法的主要特征和描述方法;尝试通过具体的算法结构,计算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并对算法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

实验2:线性表。包括线性表的顺序表示和实现、线性表的链式表示和实现等实验。通过实验,掌握顺序表和链表的存储结构定义;实现基本操作算法的描述和分析;进一步理解实现复杂操作的C语言程序的结构,从而更深入理解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方法;与此同时,加深理解C语言中函数和结构体的结构、语法和使用方法。

实验3:栈和队列。包括栈、队列和递归算法等实验。通过实验,掌握顺序栈和链式栈、顺序队列和链式队列的存储结构定义;掌握栈和队列基本操作的过程及实现的方法;理解递归算法的思路、使用条件以及设计方法,并且了解由递归算法到非递归算法的转换过程中栈的作用;通过实例,进一步加深对栈和队列特点的理解,并区别这两种结构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区别,从而更合理地选择适当的数据结构解决实际运用。

实验4:串。包括串的3种常见的存储结构定义、在具体的定义下串的基本操作和实现。通过这个实验,加深理解串这种常见的数据结构的特点和存储结构定义方法;掌握串的基本操作算法的描述,并根据算法的结构评价算法;理解串操作的实现方法,理解一个合理的存储结构定义对具体操作实现的重要性,并注重提高算法的健壮性,从而能更好理会一个好算法所需要的各种综合因素。

实验5:树和二叉树。包括二叉树及其基本操作、哈夫曼树和哈夫曼编码等实验。通过实验,掌握二叉树的不同存储结构定义,并理会在具体的应用中采用合理的存储结构的思路;理解二叉树的先序、中序及后序三种遍历的递归与非递归算法实现过程,加深理解递归算法的设计思路,体会栈在递归算法中的作用,以及在非递归算法中栈和队列的作用;理解哈夫曼树的特点和存储结构的定义思路、哈夫曼树建立的算法和实现,并在此基础上体验哈夫曼编码的特点和设计过程,弄清实现哈夫曼编码程序的结构,从而加深对C语言中字符串和指针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实验6:图。包括图的表示和实现、图的应用、贪心算法等实验。通过实验,掌握图的各种存储结构的定义方法,从而更进一步理解如何根据实际问题设计合理的数据结构;掌握图的两种遍历方法,即图的深度优先搜索和广度优先搜索,并根据这两种操作的实现过程确定算法中所需要采用的辅助数据结构;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图的类型,并采用合理的存储结构,理解解决最小生成树、拓扑排序、关键路径和最短路径等实际应用的算法描述,并能根据算法写出相应的程序代码。根据贪心算法的核心思想理解贪心算法的特点,并学会设计简单的贪心算法。

实验7:查找与内部排序。包括查找、内部排序等实验。通过实验,掌握查找表的特点,并能根据具体的查找方法定义合理的查找表的存储结构;掌握各种查找表的实现思路,能根据查找思路写出算法的描述,并对算法进行评价;掌握哈希查找的特点和影响哈希查找的因素,从而构造合理的哈希函数、采用适当的解决冲突的方法,加深理解C语言中指向函数的指针的具体应用。通过实验,熟悉各种排序方法的特点,并能根据具体的实现方法定义合理的待排序数据的存储结构;掌握各种排序方法的实现思路,能根据排序思路写出算法的描述,并对相应算法进行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计算;体会各种排序算法在最好情况下和最坏情况下的算法评价,并能根据待排序数据的实际分布,制订相应的排序方法。

实验8:数据结构与算法实验总结。全部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回顾所有实验内容,进行一次系统的概括、评价和总结,以巩固通过实验所了解和掌握的数据结构与算法相关知识和技术。

附录:算法描述绘图工具Visio实验。学会在Visio环境下制作算法的程序流程图和N-S图等。

各个实验练习的难易程度不同,实验练习之间的难度不断增加,循序渐进,学生在实验中遇到困难,还可以搜索更早的实验来帮助解决问题。每个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根据个人感受完成实验总结;师生通过“实验总结”和“教师评价”部分,交流对学科知识、实验内容的理解与体会。

4认识与提高

计算机学科概论总结范文5

【关键词】电子商务 教学 问题 对策

一、电子商务课程的特点

1.课程内容的综合性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是一个集合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网络、法律等学科知识在内的综合性的交叉课程。它不仅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网络通信、法律等学科相关理论,而且还涉及到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物流配送、数据安全、以及安全加密、电子支付等新兴技术领域。而且各个单元章节之间彼此独立,前后关联性不是很大。学生在学习时一下子要接触大量的概念,往往觉得电子商务过于抽象,一头雾水,摸不着门道。

2.课程内容的时效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网络信息化的发展,电子商务行业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电子商务的快速成长性,使得电子商务课程理论研究的内容也随着发生新的变化。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进程远远快于理论总结,因此师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捕捉这些变化趋势,查阅各种资料了解最新资讯,及时更新课堂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3.授课班级专业的多样性

作为一门跨专业课程,电子商务概论面对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院系,他们所拥有的专业背景不同,需要掌握的电子商务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同,显然是不能一概而论的。授课班级专业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学重心不同,也决定了教师讲授内容和讲授方法的多样性。

4.独特的实时网络资源优势

电子商务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而进行的交易活动,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Internet基础之上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及Internet网的普及应用,为电子商务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教材知识与网上资源紧密结合起来,以教材知识作为教学的引导,以网上丰富的资源作为基础,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5.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电子商务是一门复合性课程。广泛涉及网络营销、商务管理、物流管理等工商管理学科和计算机网络、电子支付、安全技术等计算机技术学科的内容,培养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技术和各种电子手段来进行商务活动,通过课程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各种商务管理知识,又要掌握互联网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

二、电子商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电子商务作为一门新兴的并且在不断快速发展的学科,进入大专院校作为一门教学课程的时间并不长,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电子商务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师资队伍建设是困扰电子商务教学的最大问题

电子商务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课程,它融合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涉及到了金融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是一门学科综合、文理渗透、理论和实践应用相结合的课程。因此,这门课程对讲授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上,同时具备电子商务所涉及的各学科领域相应专业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很少见。目前我国高校中,进行电子商务教学的教师基本上都是管理类、贸易类、计算机应用专业类的教师。应该说这三类专业与电子商务的关系非常密切,由这些专业的教师讲授电子商务比较合适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来自于上述三个不同专业的教师,由于各自所擅长的领域不同,实际教学侧重点也不一样,往往重点讲授自己所擅长的部分。

2.教材建设跟不上电子商务是一个成长中的领域,电子商务教育与电子商务实践处于同步发展阶段,教育者与管理者面临与受教育者几乎同步学习的境况。教材内容经过漫长的编写、编辑、印刷、发行等过程,己经滞后于实践,特别是书中某些网站的实例运用部分经常因过时而出现无法打开或己完全改版的现象,对教学的实践指导意义不大。

3.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单一

电子商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电子商务知识的多样性要求相应的教学方法也必须不断创新。电子商务发展变化较快、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较多,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传统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但由于教学中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不但使学生难于掌握电子商务的基础理论知识,也不利于学生掌握实务操作技能,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践教学环节较薄弱

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及考核在任何形式的教育中都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但又是必需的重要环节。该课程涉及到大量的概念,既抽象又不好理解,学生普遍感到课程枯燥乏味。因此学习兴趣不浓,教学过程中理论讲授过多,实践过少,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只是听到一些概念性的知识,虽然也使用过相应的模拟软件来熟悉电子商务的操作流程,但学生还不能完全独立进行操作,还没有把所学到知识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

三、对策与建议

1.尽快提高教师素质和水平

要千方白计改变“一流学生、二流教师”的不协调现状。电子商务教学要求教师具备全面、体系化的素质,即使跨专业的老师和电子商务领域沾边,但是没有对这个领域的整体理解和把握,也是没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的。为此,首先要抓紧电子商务课程本专业教师的培养和配备,与此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原有师资队伍的培养。在目前专业电子商务教师普遍缺乏的情况下,要充分地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积极地探索新路子来教好学生非常有必要。

2.从实际情况出发确定导向问题

从根本上说,电子商务的本质是商务,而电子是工具、手段,要为商务服务,并使商务从传统方式改为现代方式。当然,电子商务需与传统商务相结合,改造和提升传统商务。不同院校建设电子商务专业,以技术为导向还是以商务为导向,取决于各院校的性质和特点。工科院校无可非议要以技术为导向,服务于商务,而文科院校自然需以商务为导向,把技术作为手段。不论采取何种导向,均应强调电子与商务的结合。有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讲授电子商务课程时,应努力贯彻既定导向的要求。

3.要充分发挥电子商务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网络资源优势

学习电子商务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网上每天都有鲜活的案例可供参考,有真实的而非模拟的环境可供参与。笔者认为,能在互联网上完成的操作练习就尽量在互联网上完成。这有利于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也更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融会贯通所学知识,而目还能增强自身的人际沟通能力。这样一方面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增强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计算机学科概论总结范文6

关键词: 词典学 概况 问题与不足

1.引言

词典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举足轻重。基于其重要作用,人类很早便开始编纂词典并继而对词典编纂理论进行研究。词典学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总结词典编撰经验、理性思考词典的基础理论和构建完备理论体系。然而,词典学发展至今,人们对“什么是词典学,词典学到底是不是一门独立科学”等问题还争论不休。有些学者认为,词典学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应看作是一门独立学科。也有的学者认为,词典学这一学科不是独立的,也不能独立,它具有边缘性和交叉性,必须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并不断从中吸取营养,是语言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应视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事实上,词典学是“自成一体”的相对独立的学科[1](P51-54)。首先,词典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关系密切,其独立性是相对而言的。其次,词典学已基本形成作为一门学科需具备的理论原则、研究方法,明确了研究对象和目标,可以自成一体。然后,词典学发展已形成了词典本体论、词典功能论、词典交际论和词典认知论等四大流派。因此,人们可以相信,词典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基础已经比较牢固。这一学科在最近二三十年时间里取得了重大发展。下面着重阐述该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及所面临的问题。

2.概况

西方词典学研究起步较早,而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才真正开始研究词典学。二十多年时间里,中西学者坚持不懈地对词典学这一新兴学科进行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西方学者词典理论研究不断深入。Hartmann和James(2000)主张应从词典类型学、词典编纂、词典使用及词典批评等方面研究词典学理论,构建词典学理论框架[2]。Béjoint(2000)认为,词典有普通和专科、单语和双语、百科性和语文性之分[3](P37-40)。William Frawley于1989年在《国际词典学期刊》上撰文指出,应把词典作为语篇来考察[4]。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理论重点研究了词典编纂的组织原则,却忽视了对词典潜在功能的挖掘,在本质上仍属结构主义。Zgusta于1971年推出了自己的比较系统的词典学理论巨著《词典学概论》(Manual of Lexicography),这说明词典学开始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Hausmann等人合编的《国际词典学百科全书》(A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Lexicography)于1989年出版,进一步推进了词典学研究,使其日趋成熟。而Hartmann和James于2001年推出的《词典学术语词典》(The Dictionary of Lexicography)则明确将词典学探究的内容归结为词典理论研究和词典编纂实践研究两个方面,这一词典的问世无疑是对规范词典与实践作出的一大贡献。中国的词典学研究者们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79年中国《辞书研究》创刊,着重探讨或阐述了与辞书理论和编纂实践有关的各方面问题。《外国语》、《外语教学与研究》等外语期刊也不断发表有关词典学方面的文章。张绍连(1991)就撰文介绍了英国的《柯林斯英语词典》的特点并认为该词典特别适合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5](P72-74)。魏向清(2001)着重分析了如何构建双语词典批评理论体系[6](P62-64)。朱建华(1993)研究了运用计算机编纂德汉科技词典的问题[7](P76-81)。张柏然(1995)则对语料库在双语词典编纂中的作用进行了探索[8](P2-10)。雍和明(2001)提出了“词典交际轮”,认为词典是编者与用户之间的交际系统[9](P39-44)。

3. 问题

在肯定中西方学者在词典学研究中所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问题与不足的存在。西方学者词典学研究长期囿于词典编纂的狭窄空间之内,对词典与语言、词典与社会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认识不足,过分强调词典由社会决定,看不到词典对社会的反作用。他们在阐述词典与语言之间关系的时候,往往强调词典从属于语言,是语言使用的工具,而忽视词典对语言的反作用,最终陷入“词典与工具论”的俗套。西方许多学者虽然发表了许多有关词典批评的论文,但主要关注词典本身,多属“评介性”、“纠错性”或“抨击性”评论,尚未创建比较完善的词典批评理论体系。另外,不少西方学者受传统词典理论的影响在阐述词典属性时过分强调词典作用决定词典属性,没有认识到词典属性取决于词典的文本属性,缺乏对词典文本理论的研究。我国学者虽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词典编纂经验,但专门研究词典理论的文章目前还不多,因而急需加强理论研究。黄建华(1999)认为,本世纪的语言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可惜我国的辞书学界从总体上来说较多地强调本门学科的独立性,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吸收语言学的新成果[10](P2-3)。今后在研究词典学的过程中应不断吸收语言学的理论营养,丰富其自身的学术内涵。我国的词典理论构建还无法满足实践的需要,应该从语言、文化或编纂法等各个不同角度进行词典比较研究,或对词典收词、释义、例证等进行对比研究,将有利于词典分类体系的完善,并且实现词典编纂的科学化。如今,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渗透着计算机技术的语料库的建立和使用,为双语词典的编纂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提高了词典的编纂速度,有利于各种最新语言信息的交流。当前还需要在技术攻坚上多下功夫,还需要加大对计算机、网络和语料库的开发使用力度,实现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双突破。在词典认知方面,我国学者强调词典用户的认知,并以此为视角从事词典的设计、编纂和使用等工作,但尚未形成统一的词典认知论理论框架。

4.结语

词典学这门自成一体相对独立的学科在最近二三十年时间里发展迅速,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特别需要努力探索词典学理论,积极进行词典编纂实践,尤其要注意把词典学与应用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实现词典学学科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雍和明.语言・词典与词典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51-54.

[2]Hartmann,R. R. K.& G. James. Dictionary of Lexicograph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Béjoint,H. . Modern Lexicography:An Introduction[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4]Frawley,William. The Dictionary as Tex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1989,2(3).

[5]张绍连.一部利教利学的新型词典[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1):72-74.

[6]魏向清.关于构建双语词典批评理论体系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62-64.

[7]朱建华.计算机编纂德汉科技词典的探索[J].辞书研究,1993,(3):76-81.

[8]张柏然.语言资料库与双语词典编纂[J].辞书研究,1995,(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