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风景园林设计的认识和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风景园林设计的认识和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风景园林设计的认识和理解

对风景园林设计的认识和理解范文1

1 构成艺术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之间的关系

造型艺术是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要研究造型艺术,构成艺术是基础。构成艺术是一种认识和方法,是对艺术的一种科学认识,和艺术创造的正确方法。这种艺术形式对现代社会不同领域中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尤其是对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来说。

构成艺术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中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这些角度包括色彩、材质以及空间规划等方面。以视觉元素为基础来寻求展示各种艺术风格的设计表现形式,给人们带来一种完满的视觉风格设计,并且培养了设计师一种创新的思维意识,鼓励设计师从创新的角度来对风景园林进行设计。构成艺术还从立体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方面将各种要素组合在一起,并且从最佳合理的角度设计出最具有人性化的风景园林。尤其是在绿化植被的位置设计、景观安排以及各种道路的勾画等方面进行安排,从而提高整个风景园林的气质和水平。构成艺术还帮助设计师清楚了解各种艺术的风格,帮助设计师从真正贴合当即实际环境的角度来选择合适的艺术方式,用争取的艺术眼光来进行设计,安排舒服的景观,并且从理性的角度利用艺术来对控件环境进行设计和安排,将景观看做极为简单的点、线、面等构成因素,并且依附于自己的美学观念,以构成艺术为基础来做出最为合适的安排。另外,一切间题都可以从构成的方法中找到答案。

综上所述,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强调构成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构成艺术的基础性元素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作用

任何设计艺术形式的基础性元素都是点、线、面,构成艺术也不例外。它不仅仅利用点、线、面来进行艺术性的创造,更是强调立体、色彩和空间的和谐搭配。将这些基础性元素单独拿出来具有无法理解的抽象感,这就要求设计师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要学会使用正确的艺术语言,从视觉方面入手进行造型的设计和创造。这就要求设计师拥有极高的审美观念,以及灵活的设计思维。

2.1 点

点作为一切艺术形式的基础,在日常生活的任何艺术形式中都极为常见。而艺术中点的概念并不类似于我们传统认知观念中的概念,而是将一些相对于较小的艺术形态称之为点。它具有一种强烈的吸引力,一旦将其运用得当,能够紧紧地抓住参观者的视线。例如,在现代的风景园林设计中,大片绿化面积旁边树立的雕塑就是一个点,在草坪中不规则的绿化形状也是不同点的和谐搭配。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点可以成为人们视觉的中心,进而引起人们的注意。前文中提到的雕塑也是一种核心点,能够抓紧人们视线的核心点。现代风景园林中的亭、台、楼、阁都是一个点,都是整个风景园林中的核心店。另外,点还能通过形状的变化而改变了单调的形式,赋予整个环境一种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2.2 线

线是艺术设计中最为直观的艺术语言,它的种类及多,有着十分复杂的变化。不同类型的线能够给人们带来完全不同的感觉,直线给人们一种直接的感觉,而曲线则给人一种柔美的感受。在我国北方的一些古典园林中,大量使用直线,主要原因在于直线能够表现出一种宏大的气概,而西方古典园林中,不同的形式也有着不同的线条使用概念。例如哥特式园林多数喜欢利用曲线,展现出一种神秘感。而在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中,大量直线线条使用,增加整个园林的现代感,给予园林一种简洁的感觉。而曲线的利用则是强调园林的变化多姿,比如道路使用曲线的方式进行安排,能够带给人一种幽深的感觉。

2.3 面

不同于点和线,面的面积要大,更容易被人们所注意。所以一般整体性效果都是由面构成的。例如草坪、树林、大量的建筑等都是占据着一定的面积,在整个园林中占据着一定的比重,被人们所接受。同时,园林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通常使用线等元素将大块的面积进行分割,进而使得整个园林更为简洁,也不会过于分散,给人一种不适感。另外,面也不仅仅都是十分规范的面,多数利用的是曲线构成的面积来进行柔化整个风景园林的气质。这样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一种放松之情,更能够帮助整个园林深入的融进自然中去。

2.4 体

不同于点、线、面这种一维二维的元素,体是一种立体的三维元素,体现的角度多,视觉效果也更好,在现代风景园林中更容易吸引人的视线。现代风景园林中几何形的体随处可见,像长方形体的花丛、树阵,球体的雕塑,圆柱体的建筑等都是几何形体。

2.5 色彩

色彩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色彩不仅能使我们认识事物,更能丰富我们的生活。现代风景园林中更是离不开色彩,色彩能烘托气氛、创造气氛,为环境增添情趣,并且能体现出地域、民族、文化的特点。不同色彩之间的对比会产生冷暖、远近、轻重、软硬的感觉,色彩的这种属性也能调节环境的空间感。所以,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我们要考虑到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以及人们在不同环境中心情的变化,来考虑环境色彩的选择。

2.6 空间

空间是由点、线、面、体围合成的三位的体,具有形状、色彩、机理等视觉要素,以及方向、位置、重量上的变化。现代风景园林就是一个大的空间,由各类建筑、山、水、树、石等来对空间进行限定,并通过起伏、凹凸、层叠、交错等方法来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

3 构成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在现代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赏心悦目是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初衷,设计师希望通过山、石、树、木、建筑、景观等要素的相交融合形成美的空间。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要遵循这种形式美法则,创造美的、和谐的、舒适的、科学的现代园林景观。

对风景园林设计的认识和理解范文2

引言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1]。高校是创新人才的重要输出地之一,在高校展开教育改革责无旁贷。2011年风景园林专业成为全国110个一级学科中的一员,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需求对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2]。

《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作为培养风景园林设计人才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在整个风景园林学科教学体系及对后续的专业设计课程乃至整个职业生涯起着至关重要的启蒙和领引作用。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训练设计的各项表达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然而在新形势下,传统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如何适应社会对人才不断提高的要求是当前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探讨该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1《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风景园林设计初步》是继风景园林导论开课后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整个风景园林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的前导作用。通过往年的教学发现,传统教学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1培养目标单一

原课程培养目标单一,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和绘图表现能力,包括学生阅读理解园林图纸的基本能力,掌握平面、立面、剖面以及局部透视和鸟瞰图的绘制方法。同时掌握一定色彩表现方法,如水彩或彩铅、马克笔彩色渲染。显然,此培养目标与培养独具本校办学特点且兼具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人格(Quality/Personality)为目标的卓越风景园林师的差距相差甚远[3]。

1.2学时不足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该课程是重要的学科基础课,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教学计划共48学时,包括理论学时8学时,实践学时为40学时,但不论理论学时还是实践学时,均不能够满足现代风景园林多元化的需求。

1.3教学内容重技巧轻人文

课程教学内容不够完善,课程主要包括制图模块和表现模块,过于强调表现技能。风景园林具有专业艺术与技术并重的双重属性,故仅仅注重科学与技术是不全面的,需要在哲学、美学、艺术和人文方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操。

1.4教学方法单一古板

横向对比后发现,教学方法较国内外先进院校有较大差距。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被动,缺乏创造性思维。惯性思维、知识和经验的匮乏、个体封闭式学习以及模仿与样式主义是阻碍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因素[4];教学方式多以模仿范式进行;教学结果呈现机械化,流水式作业。而国外院校通过开放式教育如鼓励、启发、引导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通过现场调研、速写、测绘、摄影等途径引导学生对景观环境的认知的理解;通过汇报、讨论、桌面辅导推进课程设计进度[6]。

2课程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改革

2014年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启动了风景园林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值此契机,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项专业技能。主要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培养目标多元化发展

2014年课程改革后,《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此轮教改内容突破了往年单纯注重制图基础和技法表达作为授课重点的局限,将培养目标逐渐拓展到综合素质的培养上。

通过课程学习,不仅要求学生综合掌握基本制图方法和设计表现技法,如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制图规范、钢笔徒手表达、电脑软件及摄影基本知识、人体工程学基本知识、色彩及景观材料等内容,使同学们能掌握风景园林设计的基础知识。同时,通过创意模型设计、风景摄影比赛、实地测量等实际动手环节训练,启发创造性思维,着重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环境感知能力,设计语言以及图纸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为他们后续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职业生涯奠定较宽厚的基础。

2.2课程内容体系逐步完善

2014年教学培养计划调整了《风景园林设计初步》的授课学年与学时。授课时间由大一下学期提前到大一上学期,分为风景园林设计初步I和风景园林设计初步II,授课时间分别在大一的两个学期进行授课,总学时由原来的48学时调整到72学时,为教学内容的充实提供保障。

从课程内容总体设置上看,新一轮的教学内容中突破了原有的专业基础(工具线条练习、仿宋字练习、景观小品平面、立面和剖面绘制、小型绿地透视图、鸟瞰图绘制、分析国内外景观设计师各一名及代表作品)与技能表达(钢笔徒手线条练习、中央大街建筑及环境钢笔徒手表现、“我眼中的东林校园”、小型绿地色彩表现如彩铅、水彩、马克笔表达)两个板块,拓展到环境认知(景观设施尺寸测绘、校园主要铺装材质调查、景观小品设施色彩运用调研)、实践创新设计(“景观印象”A4纸质模型制作、景观小品设计及模型制作、小型别墅庭院景观设计及模型制作)及专项研究(新农村建设调研分析、居住区环境调研分析、生态建设主题调研分析、家乡地域景观及文化调研分析等)的五个板块。将授课的内容由注重基础知识与技能训练拓展到理论与实践并重,通过现场调研、创意动手实践等学生自主学习环节,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动手实践能力。

2.3科学与艺术并重

风景园林专业具有科学与艺术的双重属性,因此在专业入门之始应培养学生具备素质。该课程注重技术知识的训练,如制图基本知识,钢笔徒手表现,景观材料分类与运用,等。同时,也将艺术教育引入到该课程内容体系中,并加入景观色彩入门基本知识介绍、摄影技术、电脑及软件介绍,等内容,与美术类课程及形态构成等课程相辅相成,旨在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人文情操,培养学生的艺术奖赏能力和创造力。

2.4实践教学多样化

风景园林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结合理论知识,通过设置多样化且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课程设计以培养目标为导向,通过引导、鼓励、启发以及通过学生个人及团队协作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此外,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式,如抄绘、描绘、自绘、测绘、速写、查阅、调研、分析、摄影、设计、制作、汇报等方式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各项专业技能和素质。学生提交成果方式为图纸、照片、文字及图册、各类模型、PPT等形式,有助于学生对专业成果的内容及形式的了解,为其日后设计课奠定基础。

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彰显。如“景观小品设计及模型制作”中,同学们对小尺度的风景园林要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设计作品类型多样,特色鲜明。有的造型新颖奇特,有的凸显地域特色,有的彰显文化魅力,有的体现可持续利用,作品呈现出设计的创新性和多样性。又如在“小型别墅庭院景观设计”的课程设计中,以两个学生为一组,为面积为750m2别墅庭院做景观设计,最后通过A1展板展现模型。作品展现出学生独特的设计风格和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图1~4)。通过实地调研以及创意实践,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受到激发,团队协作精神得以发扬。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以往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枯燥,教学改革探索目标是更为行之有效且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从兴趣引导的启发式教学、基于实践的互动式教学、现场体验式教学、个人与团队的分工与协作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3.1兴趣引导的启发式教学

通过比较得出,国外高校在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起着引导者的作用。在该课程中,尝试积极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专业情操,尽量避免填鸭式被动的学习过程,如通过灵活多样的课程设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第一堂课后布置的课程作业“景观认知――A4纸质模型制作”,要求学生仅利用一张A4大小的纸质模型设计并表达自己对景观的认识。通过教学成果显示,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彰显,作品体现了学生多元化的设计创意。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认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取得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3.2基于实践的互动式教学

在此课程中,通过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汇报、演讲等教学环节,加强课堂的互动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个人的A4纸质模型创意介绍、景观小品创意介绍以及寒假作业的专项研究的汇报,都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同时,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互动,提高了学生整体对知识认识的拓展性,汇报的严谨性,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3.3现场体验式教学

由应试教育进入大学素质教育的大一新生,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的入门感性化以及景观直观化是实施实践的有效途径[7]。现场的亲身实践对学生理解景观环境的景观构成要素、基本尺度、材质、空间限定以及意境的体会至关重要。该门课程通过设置环境认知模块(景观设施尺寸测绘、校园主要铺装材质调查、景观小品设施色彩运用调研),让学生们通过实测参与到现场实践中来,具体为现场调研、尺度把握、材料认识等来加强对空间的理解,通过绘制落实为专业技术图纸,提高了学生对空间理解的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制图和表达等基本技能。

3.4个人与团队分工协作教学

针对不同的课程设计制定学生的合作方式。个人设计有利于彰显个性特征、独立的设计思维和风格,而团队协作有利于加强合作能力和协作精神。在此课程中,景观设施尺寸测绘、小型空间模型设计及制作采取两人的合作模式,既保证了课程设计进展顺利,又能够保证每位学生的工作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结语

以上内容是《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试探性改革和实践的一点感想和总结,通过改革,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教学内容,改进了教学方法。但这些探索在新形势下仅仅是一个开始,仍面临诸多挑战。在今后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4.1衔接好课程之间的教学

首先,要做好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和配合,如前导类课程的《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鉴于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的开设需具备绘图基础,因此该课程应安排在《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之后开设。美术类课程的《素描》《色彩》和构成类课程的《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等的授课教师应沟通交流各自授课的重点,做到教学内容不重复叠加,针对课程培养目标有的放矢,保证教学质量。

4.2调整好课程节奏

其次,由于该门课程教学任务量大且时间紧凑,容易导致学生负担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控制好节奏,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进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紧而不急的节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掌握,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

对风景园林设计的认识和理解范文3

Studio教学模式建构

1.1课程开设的目的

风景园林学是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户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的学科.其核心内容是户外空间营造,使命是协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以空间与形态营造理论、景观生态理论和风景园林学美学理论为核心.自然界生动且多样,蕴含着自然造化,这是风景园林得以发展的前提.了解自然,了解自然界中最基本的要素,是培养学生认知专业的基础.针对刚进大学的学生,培养他们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热爱自然、取法自然、师法自然的思维意识和创作潜能,通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要素的普遍规律,感受自然的魅力,激发学生从自然中获取设计的灵感,学会从自然要素形态入手,通过抽象、分析、解构、演绎学会设计,这是风景园林教学的重中之重.

1.2教学理念

·引导学生认识感悟自然,打破学生常规的观察视角,鼓励创作性联想.·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会万物的和谐共生.·教学过程转变,由注重技法训练转化为思维联想.·寓教于乐,在学习中融会贯通基础设计与专业素质.

1.3教学方法

在教室里,利用多媒体讲解课程设计的全过程,通过大量的图片、绘图作品和设计作品,进一步讲述课程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在课程中作用.在观察中,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采用不同的视角、观察方式和表现手法,根据学生自己的喜好深入设计.教师不仅要从知识的传输层面传输知识,更多的是充当组织者、引导者和咨询者,引发学生探讨、思考,发挥学生的创作性.

1.4教学内容

写生自然要素的观察、写生记录.要求学生以大地、河流(水体)、道路、植物为地标,根据自己的兴趣点从整体到局部各画3张图.表现根据学生的切入点,通过对自然要素的理解、分析、提炼、构建,用抽象的象形进行表现.演绎在抽象的基础上,自定主题,进行创作,以黑白图形的形式将自己的主题表现出来,并记录上述过程.成果成果形式统一用黑白稿表现.图纸为30cm*30cm的素描纸或细纹水彩纸,装裱在35cm*35cm彩色卡纸上.

1.5Studio教学的优势

淡化“教室”概念,突出互动与开放用开放的态度,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可以通过与老师、同学的自主探讨,分析、归纳、表达与选择自己所需的东西.多样化评图通过评图引导学生对创作的认知.评图要实现两个突破,一是面对面的交流与讨论,二是通过这种评图对课程选题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评定和校验.

2结语

对风景园林设计的认识和理解范文4

关键词:风景园林;施工;改进策略

风景园林概念是近年来人们对自然和城市相处方式有了新理解提出的现代园艺设计,一方面满足城市绿化、生态的基本生存要求,另一方面是从可观性的角度对园林建设进行新的改变。风景园林作为城市的新地标容纳大量流动观赏、休闲人群,其实用价值以及综合安全性是关系着城市良性发展和园林建筑的走向,施工质量的控制是承建单位和监察检测部门工作重点,及时更正问题环节,避免整体完工后的大面积翻修整改,考虑到施工的环环相扣,后期的返工将是破坏性质的,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不必要浪费。

1 风景园林工程建设中诸问题

1.1 管控体制不健全、系统

我国的风景园林建筑实例近年来才增多,就管理体制而言还有待进一步严格组建,园林建筑的基本过程由国家建设施工标准和质量验收机关予以把关,而后期的养护、维修基础工作还存在漏洞,使得园林发展链条断裂,存在因为人为疏于管理造成的资源、资金浪费现象,建立严密的管理监督体系势在必行。

1.2 施工工序欠缺

风景园林涉及工种繁多,施工前要经过设计师和施工单位有效沟通后,形成施工体系规划方案才能进行作业,应明确不同工期内的建设目标和验收标准,科学的逻辑步骤规划能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各环节紧密联系,施工组织工作是园林施工前的必要准备。

1.3 施工人员建筑水平不足

风景园林是现代化进程中新型的园林设计概念,建筑实例和可参照的材料较少,缺乏足够的时间组建专职的园林施工建设队,承担园林施工的单位聘请的施工人员对风景园林设计理念缺乏深入的认识,仅能完成固定的分配任务,对施工中技术性的问题不具备处理能力。监管的不及时会造成对问题工艺的疏漏,因此,对施工人员进行必要的园林知识岗前培训是提高园林建设品质的前提。

1.4 养护、维修工作疏于管理

园林景观是人为对自然的改造,通过人工培育的方式改变植物野生的基本生态状况,园林为吸引游客、改变园林景观同时也会引进外来物种以丰富园林植物品种,移植和引进植物都要对后期生长情况予以观察、干预,及时调整不适宜植物生长的威胁因素。目前,我国风景园林管理机制还有待完善,存在园林建成后管理缺失的问题,建议建立定期循环检查工作机制,及时做好浇水、除草、施肥等基础工作。

2 风景园林施工质量提升分析

2.1 完善质量监管机制

质量监管是施工建设与管理学的综合产物,是对人类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潜力的诠释,从约束、控制的角度合理利用专职的监督减少人为的疏忽,为园林质量提供保证。风景园林能够在现代化城市建筑中独树一帜,究其原因是其精致的景观设计,园林建筑设施的安全性关系着风景园林在城市中的发展、推广前景。施工单位作为质量呈现主体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管机制,将复杂的工艺、工序落实到小区域内的个人责任,工作安排的细化便于统一协调管理,可以通过施工准则的验收标准限定施工者的工作结果,建立系统的管理机制是工作质量与工资管理挂钩的人力资源控制。

2.2 工序的设计与安排

园林设计既包括区域、空间的划定安排也囊括技术施工的工序安排,各环节具有承前启后的紧密联系,施工环节及工序的设计安排具有科学逻辑性。针对风景园林设计及施工是近年来新兴的研究项目,建议承建单位首先做好同类城市建筑的调研工作,经过设计师和研究专员的讨论后设计出较为完善的施工方案和工序,以保证施工环节的流畅性。

2.3 注重参与人员的素质提升

园林施工涉及园路铺设、设施完善、空间规划等多种工作,对施工人员素质和技术的要求是出于施工质量和人身安全考虑。管理部门要做好施工承建单位的资格审查工作,同时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技术考核,通过奖惩机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调动工作积极性。

2.4 完善园林使用期的养护、维修

风景园林具有动态发展性,即园内植物生长、死亡,设备老化待更新、建筑磨损破坏待修整,需要园艺技术人员和建筑维修员定期养护、维修。园艺方面是及时洒水、施肥、除虫,检查植物的生长情况,对于引进的物种做好实验观察记录,减少植物移植后水土不服现象,不适宜植物生长的规划要做好调整,比对植物对光、水条件的喜好处理不合理的植物种植区域。如遇大风、冰雹、雨季特殊天气,要及时根据气象部门的提醒做好防灾防护工作。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国内经济正处在迅猛发展的时期,人们对于室外室内各类景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园林景观工程也不例外。风景园林施工的外观与品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就对园林工程施工人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基于此,分析讨论了当前国内风景园林施工中存在的不足,同时根据这些不足提出了改进策略,旨在为我国风景园林施工贡献自身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王洪成,陈侃.园林景观中的自然要素[J].中国园林.2005(10).

[2]江天远,唐晶莹.文化造景在现代风景园林中的表达――以蚌埠龙子湖风景园林概念规划设计为例[J].山东林业科技.2008(02).

[3]孔强,李顺,肖彬.构成艺术在我国古典园林中的体现[J].安徽农业科学.2008(07).

对风景园林设计的认识和理解范文5

关键词:人文关怀;风景园林;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日益增长。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见中国人自古就喜欢在环境优雅的城市居住,置身于山水之中,不仅空气清新,放眼望去,更能给人以美感,相比于目前大都市的钢筋混凝土大楼,这种自然风景园林更加应该得到大家的推崇。因此可以看出,上海、南昌等城市发展“一江两岸”工程,杭州、南京等城市强调城市建设“城在湖中,湖在城中”,目的均是将城市生活还原的尽量自然,这不仅是大自然的需要,也是人们的需要。美化的环境不仅有助于使我们自己身心健康,更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造福。随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退耕还林等政策已逐步开展,目的就是使天空更蓝,地面更绿。在城市建设中,不可能大面积造林,因而在城市风景园林设计时,就应该更多的体现人文关怀,在设计过程中巧妙地加入自然元素,使得风景园林回归自然,没有人为的修饰。风景园林作为一种文化的创作,并不只是满足少数文人墨客、达官贵族的需求,广大的普通游客才是其最大的观赏群体,而其中的老年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则更是在其进行园林设计时,所需重点考虑施加人文关怀的部分。

1 人文关怀的侧重点

自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得到了有效控制,然而由于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问题却日趋严重,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而这也将是我国在21世纪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之一[1]。人口的老龄化不仅仅意味着我们的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养老院的建设有待改进,同时对城市的绿化建设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可想而知,城市风景园林在日常中所接待的以老年人为主,无论是晨练、休闲、散步,相对于拥挤的街道,风景优美的园林无疑是首选。考虑到这些方面,风景园林的设计应该更多的为老年人考虑,满足他们的需求。

由于老年人及残障人士均属于需要更多社会关怀的群体,他们或许生理机能衰退,或许行动不便,或许体力下降。然而他们的精神意志并未减弱,相反也许相对于正常人会显得更加强烈。老年人经历着社会角色的转变,从社会、家庭中的主导逐渐退居辅助地位,对新生事物的缓慢接受使得他们更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理解。残障人士同样如此,无论是先天或者后天原因,不健全的肢体使他们心理上产生了不可避免的自卑,他们渴望在大自然的环境中陶冶身心,渴望以平等的姿态与人交流,从中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

由此我们可知,风景园林的主要受用群体是目前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因此我们对于风景园林的设计应当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加入更多的人性化设计以及人文关怀。

2 人文关怀的应用

2.1无障碍设施

无障碍设计是建筑学界在20世纪处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提出的一种新的建筑设计方法[2]。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老年人及残障人士相对于正常人活动受限。为了不让他们产生自卑感,风景园林的设计应在所有必要场所安装无障碍设施,使他们在没有外力帮助的情况下依然可以自得其乐,安逸舒适的享受自然环境,而不是单纯的采用奢华、浮夸的设计理念,制造华而不实的美景。所谓的无障碍设施包括方便盲人行走的盲道,方便轮椅通行的缘石坡道,方便残疾人使用的无障碍卫生间、电话、电梯等等。

同时,在风景园林设计中,需有明确的指引标识。由于风景园林一般占地面积较大,很难保证随处均有工作服务人员,而当老年人或者残障人士单独外出遇到困难时,清晰的标识有助于使他们快速获得帮助,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危险。对于老年人,由于视力水平普遍下降,标识的字体应相对正常尺寸做进一步的放大,并提高字体颜色与背景颜色的对比度。同时,考虑到老年人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标识应图文并茂,使人立即清楚其所要表达的含义。而对于盲人的标识,则需采用盲文。在道路两侧的护栏上,通过刻写的盲文向盲人指引方向,必要时也可采用语音提示。

2.2园路设计

风景园林中道路的设计也十分讲究。首先,考虑到行为不便的弱势群体,去往任何景点都应有无障碍道路,保证所有人的观景需求;其次,路面要尽量防滑,避免凹凸不平,保证足够的道路宽度以及良好的照明设施;最后,交叉路口的拐弯处应尽量圆滑,保证园林中行驶的机动车辆不至于在拐弯处发生危险,避免死角。

园路设计中另一个需要注意的就是坡道。与路面设计相似,坡道的设计也需采用防滑材料,否则一旦老年人在坡上摔倒,后果不堪设想。同时,坡道两侧需加棱,以便需要的时候搀扶。在坡道和台阶的起点、终点、转弯处都要设置水平休息台,供体力较差者中途休息。只有完善这些设施,才能保证所有人在园中畅通无阻。

2.3景物设计

在风景园林中,人们主要的观赏物就是园中的景致。因此在景物布置与选取上,也应仔细斟酌。园林应保证足够的绿化面积,给人以视觉享受。在植被的选取上,应当根据季节,栽种适合不同生长环境的植物,给人四季不同的景观,并避免某些植物因环境不适导致枯黄,给老年人或残障人士以不健康的心理暗示。其次,植物的选取应保证其生长过程中不会造成对人体的意外伤害,这其中包括植物的刺、易使人过敏的花粉、飞絮以及易暴露在外,给交通造成障碍的植物根茎等等,而植物的花果、枝叶更不能含有毒素,以防误食。最后,注意植物的协调搭配,高低结合,使风景园林在视觉上丰富多彩。在凉亭、长椅、广场等休憩空间选择植物时,除了考虑植物的夏季遮阳效果外,还要保证冬季的采光,以免造成冬季阴冷潮湿。

2.4设施配置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必要设施应十分完善且易于寻找[3]。公共厕所应分布在园内各个景区,方便人们使用;休息座椅应设置在阴凉处,且易保持干净;垃圾箱不宜过少,否则有可能造成景区环境的破坏;园林中应设有防雨、防风,可供休息的长廊、亭子等,并对园中的桌椅边缘采用圆角处理,避免对老年人及孩童造成不必要的磕碰;对于落差较大处或者湖边,都应装有相应的警示牌,保证游客安全;园中设有供游人选择的交通工具,使游人在园中游览效率更高。

3 结语

风景园林艺术是为人类创造良好而舒适的生活环境服务的,因此,设计师在针对风景园林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公众的需要与感受,真正、切实地体现人文关怀,满足不同人群,尤其是弱势人群的需求,使他们在园中感受到自由、平等,能够充分敞开心扉,感受自然赋予他们的快乐,毫无压力的赏玩。必要无障碍设施以及园林的合理规划设计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先决条件,只有当我们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时,充分考虑人文关怀,方能体现我国的社会形象以及文明程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

参考文献

[1] 郑学勤. 园林设计中的人文关怀[J]. 中国科技博览, 2011 (25).

对风景园林设计的认识和理解范文6

关键词:园林;文化;道家

收稿日期:20120324

作者简介:计宏宇(1982—),女,河北人,助教,主要从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工作。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5012102

1道家思想

1.1“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就清楚地说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比其他万物具有更高的地位。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人应法天、法地、法自然,即“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以及生生不息的流行规律。

1.2“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道”的意义不仅在于自然生态和谐统一,更在于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在于生命的主体和自然的客体在生态学和美学基础之上,实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美的合理结合。在中国传统哲学里的“天人”关系实际上是指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亲和与协调,追求“天人合一”境界。自然而然,人只有遵循自然的法则,合乎自然的要求,才能为自然界所接纳。在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对比中,舍弃“人之道”而崇尚“天之道”,保持天地自然的均衡与和谐,以获得“天人”之亲和。而人也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才能发展。”天道”、“地道”、“人道”之本是“生态”之道。

1.3“致虚守静”——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

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老子主张“返璞归真”,认为人的生命存在要与自然沟通,节制和超越物质欲望,不让尘世的喜怒哀乐扰乱自己恬淡自由纯洁的心境,自始至终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

1.4“无为而治”——社会生态观

老子如是理解天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家提出的“无为而治”,其基本涵义一是因任自然,二是不恣意妄为。

2现代园林设计发展趋势

中国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和卓越的园林文化遗产是现代风景园林师的宝贵财富。其中蕴含的自然文化理念和再现地域景观的手法,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借鉴,并融汇贯通于实践之中。实际上,现代国际风景园林设计大师无不从前人的理论与实践中吸取了大量的设计理念与灵感。就中国现代园林而言,有许多极富现代意义的理念和手法值得现代风景园林师去继承和发扬。

2.1天人合一的自然文化

自然是风景园林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中国传统园林所追求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于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自然文化是中国园林的核心与精华所在。所谓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就是强调按照自然的客观规律来造园,要以自然景物为主体,更要强调人对自然的深刻认识和艺术再现。这与国际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十分接近,表现出人类认知方式国际一体化的倾向。

2.2因地制宜的景观特色

风景园林设计的要旨之一在于充分利用地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再现地域的自然景观类型和地域文化特色。与西方传统园林一样,中国传统园林也是再现本土自然景观典型特征的范例。对地域性景观的深入研究,因地制宜地营造适宜大环境的景观类型,是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前提,也是体现其景观特色的所在。但关键在于继承因地制宜的思想,而不是山水园林的形式本身。

2.3巧于因借的园林整体

中国传统园林以自然山水为依托,通过借景、隐喻等手法将园林景物与周边景观相联系,起到扩大空间效果的作用,并使各个空间之间相互渗透、彼此呼应,形成整体。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也要求将场地的视域空间作为设计范围,把地平线作为空间的参照,强调风景园林设计与地域性景观的融合,这与传统园林追求无限外延的空间整体不谋而合。

2.4小中见大的视觉效果

中国传统园林在相对局促的空间中,借助对比、突出三维空间、加强空间的深远效果、采用环形游线形成散点视点视线、避免一览无余的逼迫式景点布置,以及借助山体和屋顶起翘将人的视线引向天空等手法,达到扩大空间感的目的,获得震撼人心的效果。这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寻求的在有限的空间中表现广袤的地域性景观特征的手法不无启示。

2.5舒适宜人的环境塑造

园林是人类追求最理想的人居环境的产物,创造更加舒适宜人的小气候环境,是享受园林生活乐趣的前提。园林的叠山理水、植物配置、亭廊构建,乃至城市布局,都在很大程度上考虑到如何利用自然气候条件,在园林中营造出舒适宜人的小气候环境。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光影、气流、温度、湿度等影响人体舒适度的气候因子,也是十分重要的设计依据。

2.6循序渐进的空间格局

在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营造过渡空间,是中西方园林的通用手法。中国传统园林多建造在人工性的城市环境之中,需要在人工与“自然”之间营造出一系列过渡性空间,并以庭园或园中园的方式来起到联系和过渡作用。园林空间因此而划分成一系列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序列主题的庭园空间,但彼此之间又密切联系。

3现代园林设计理念体现道家精神

“道法自然”是中国景观艺术和设计总的指导原则,在这思想的指导下,园林设计将按照人为思想指导景观的设计从而到达自然之美。美的意识形态是主观与客观、感情与理智和谐平衡的产物。这思想也是道家哲学文化中具有决定性的理念,这种思想势必影响着中国园林设计艺术的发展。

中国园林设计中的构景元素之一“石”,石头是静止的、无生命的大自然中天然材料,按照中国人的观念把它拟人化了,石头的用途、功能被赋予了自然生命的象征。山石在园林中能够表现丰富的情感;石头作为一种立体的构景要素,起到向上引导视线增加空间感的作用;作为屏障,可以起到隔离空间的作用;可以丰富园林中光影的空间变化和视觉艺术效果。可以说,大自然是一张纸,那么我们构景观元素的“石”就是画上的线条,能够勾勒出丰富多彩的景色。从抽象和象征意义来说,它是人与自然之间互通的桥梁,它能起到从人到地、从地到天的过渡,从而达到天、地、人和谐统一,体现道家思想“天人合一”的意境。

在中国园林设计中的支配构景元素如流水、游鱼、花草、树木,通过相互整合也能达到“道法自然”的意境。中国园林设计的石求奇、水求曲、廊求回、路求幽,假山叠置,奇花异木,四季更迭。中国园林的水元素包括湖泊、河流、渊潭、泉水、水渠等多种形式。似带的河流,有声的溪涧,空灵的渊潭,雄壮的瀑布,细腻的泉水能把浓浓的生命力注入园林灵魂中。山静水流,水绕山行,动中有静,静中起伏,山水相得益彰,赋予了园林无限的活力。通过设计师们精心打造,能够给人以一种回归自然的感受。中国园林景观大多数都以自省、含蓄、内秀、恬静、淡泊、循矩、守拙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悟。哲学上追求的是一种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天人合一和虚实调和,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的,相互依存的融洽关系。

现代景观设计中的“颐景山庄”地形地貌起伏多变,因此,在景观规划中,采用了两种不同的空间处理手法:对局部的硬质景观利用地形高下、山峦远近等自然条件,因山就势,在不破坏地形的前提下,沿袭传统的造园艺术手法,使空间的“虚”与建筑的“实”相协调;对大环境的软质景观,结合独有的山地景观条件,引入生态园林理念,达到“以人为本”、“返璞归真”、“人天合一”的艺术境界。这也是受道家文化指引下,现代景观设计的价值趋向。“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说明造园所要达到的意境和艺术效果。如何将“幽”“雅”“闲”的意境营造出一种“天然之趣”,是园林设计者的技巧和修养的体现。在中国无论是园林也好现代景观也好以建筑、山水、花木为要素,取诗的意境作为治园依据,取山水画作为造园的蓝图,经过艺术剪裁,以达到虽经人工创造,又不露斧凿的痕迹。

4结语

道家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影响、浸润着园林,成为园林创作的主导思想、造园实践的理论基础之一。它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参与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发生与发展历程,且对西方园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也是西方造园家对道家哲学思想百学不厌的原因。

21世纪以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世界哲学史中,道家的哲学思想相对而言对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最具有启发性的思想之一。目前,重人文、重环保的设计趋势也与道家“朴素自然观”有着一定的联系,从而启发我们学习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并适当地运用到现代园林设计中。园林设计必须注重内在的思想性以及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思想文化水平在不断提高,社会会越来越需要有思想、有品味的园林景观设计,道家哲学思想的借鉴和应用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家冀.中国造园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2] 玛丽安娜·鲍谢蒂.中国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3]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吴隽宇.从中国传统文化看中国园林[J].中国园林,2001(4):27~28.

[5] 流沙河.庄子现代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6] 陈从周.园林谈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