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入门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工入门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工入门教案

电工入门教案范文1

【关键词】电工学 教学 改革

一、教学改革的三个方面

1、按照现代科技的发展方向,对《电工学》的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进行了改革与研究,编写了新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及《电工与电路》实验指导书。围绕学院提出的“学院有特色、专业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三特”办学目标,我们对《电工学》的课程内容和实验内容按现代高校办学方向进行了研究与改革。

新的宽口径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使得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时数一再压缩。因此我们对照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考虑到原来的《电路分析》、《电工学》、《电气技术》三门课程在性质上都属于专业基础课,在内容上有许多重复、相同或相关的章节,我们首先将以上三门课程合并为教育部专业目录中的《电工与电路》这一门课程。

其次,按照新的教学计划,编写了新的教学大纲。《电工与电路》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四年制本科生的必修课,是电路理论的入门课程,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中所介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计算方法在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中也是必备的基础知识。考虑到它的基础性,对原来所讲三门课的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着重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要点及基本技能的教学,删除了与其他课程重复的内容。

由于《电工与电路》既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结合新编教学大纲对《电工与电路实验大纲》也进行了重新编制,并按照新编教学大纲编写了《电工与电路实验指导书》。旨在培养学生从事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技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多层次人才的需要。

2、对教学进行改革,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大为增多。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适应现代社会终身学习的需要。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了教学模式的转换。“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我们改变了过去主要由“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在教学中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重点内容精讲,力争讲深讲透。面对学时数的一再压缩,而教学内容又增加的情况。为了在有限的教学中让学生尽可能接受大的信息量。在教学上我们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弥补教学时数的紧缺。我们选择部分章节内容,并采用被广泛应用的制作了教学课件。因为是一种能够制作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及视频剪辑于一体的媒体演示制作软件,为人们传播信息、扩大交流提供了极为方便的手段。能够制作出十分精美的展示画面,其强大的图文处理能力,使用户能够轻松驾驭图形及文字的变化方式。我们采用制作的教学课件简便易用、画面生动,而且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随时方便地进行内容更新。

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进行《电工与电路虚拟实验》的开发应用研究按照实验大纲的要求,对学生做出了科学规范的实验课要求。首先要求实验前有预习报告,无预习报告不得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其次在实验过程中,加强管理、严格要求,确保每个学生都必须动手。而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允许在完成规定实验的同时,自选实验项目进行实验,提高学生的兴趣。最后,严把考核关,平时随机抽查已做实验,学结束对所做实验进行操作考试,让每一个学生做到均会动手,均能动手,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技巧。为了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节省实验经费,提高办学效益。我们尝试了《电工与电路虚拟实验》的开发。按照实验大纲要求,我们选择了部分实验进行虚拟实验开发。该实验课件是以456为平台,可以完全实现实验的仿真,该课件操作简便,具备完成《电工与电路实验》的基本功能,并可以方便地对电路及参数进行修改,完成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数据采集。

二、课题应用情况及效果

《电工学教学与实践内容和手段的改革与研究》课题于2001年立项至今,经过二年多的教学研究和实际应用,已取得一定成果。初步建成了一整套适合我系《电工与电路》课程教学的完整体系及相应教材的电子教案等。并经过了研究制定――教学应用――意见反馈――再研究修改――再教学应用的二度循环体系后,从内容到形式日趋完善。

新的《电工与电路教学大纲》和《电工与电路实验教学大纲》在我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2000级和2001级二届共4个班的教学使用中A在学时少的安排下,对教学进行改革,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相比,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增加近1/3。不少同学还下载课件,用于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教学相长。不仅顺利完成全部教学内容,而且与本专业的前、后续课程的衔接也协调的很好。考虑到实验课时压缩及我系当前实验设备等众多因素,我们加强了对学生电路分析能力、学生实验技能和技巧的培养,通过实验学生熟练掌握了电工电路中一些常用设备和仪表的使用方法。实验类型有验证型实验、观察和研究型实验及设计型实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在实验教学中进行了虚拟实验的开发应用研究。我们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电工与电路》实验进行虚拟,借助先进的技术与设备,跟上了现代教学的步伐,解决了实物实验中存在的资金短缺、安全性差、损坏率高等弊病。这是一个今后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电工入门教案范文2

一、实训教学的组织过程

维修电工实训教学的组织过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维修电工实训室教学,二是院校实习工厂教学。

(一)维修电工实训室教学

这是学生练习基本操作的阶段,是维修电工实训教学的最初形式,是学生从文化理论课堂教学走向实训的第一步。在与理论课堂教学近似的环境下,教师直接指导每一个学生练好独立操作的基本功。在这一教学阶段,应做好四个环节:备课、授课、作业和考核。

1、备课

备课是提高实训教学质量的关键:首先,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目的,然后,在教学大纲和学期授课计划的基础上编写教案。教案编写中应突出重点、难点,注意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备课时要注意:(1)根据实训课的要求,教师对课题内容有关的材料、资料、线路图等进行分析、研究,以理论知识为指导,层次分明。(2)依据课题内容,购买、挑选合格的电工材料,以保证实训的顺利进行,确保设备和学生的安全。(3)需要教师做演示操作时,一定要按国家技术标准,规范、准确无误地进行演示。(4)依据学生的素质和往届学生的实训情况,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确定指导要点和对象。

2、授课

授课是教师面对学生传授技能的过程。实训室教学这一阶段为学生入门阶段,教师在向全体学生进行讲授时,应详细、耐心地分析实训任务、线路图、结构图、技术条件和故障检测方法等。如果一个课题包括几个内容,比较复杂,一般应做到边讲解边做示范操作,直到学生听明白,看明白为止。为了让学生能及时掌握操作要领,教师示范操作后,可以找学生试做一下。在学生进行操作的过程中,要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如果发现的问题是全体学生的共性问题,教师应记录下来,进行集体指导,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总之教师在进行巡回指导时,应做到四勤:眼勤、腿勤、嘴勤、手勤。

3、作业

课题实训结束后,学生完成作业,是对实训再认识的过程。学生的作业以布置阅读有关的书籍或章节,写出课题实训报告为主,以总结的方式,写出实训内容、工艺要求、实训步骤和注意事项等。也可将下一步的实训课题提交学生思考,要求学生把实训有关的技术问题,用文字形式写出。使学生加深理解技术理论知识,熟练操作技能,培养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

4、考核

考核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它主要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技术和技巧的情况,然后,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改进实训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考核主要包括应知、应会两个方面。应知考核主要是检验实际技能操作工艺的基本知识,可以通过口试和笔试的方法考核。应会考核主要是检验操作技能、技巧的熟练程度。考核试题要紧密结合实际,使学生的操作技能、技巧达到一定技术要求,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院校实习工厂教学

这是完成典型设备的安装、调试及维修阶段,是学生走向实际生产环境的开始。为了顺利完成这一过程应做到以下几点:

1、进行安全教育

实习工厂教学不同于实训室教学,各种设备几乎都在带电工作。如果学生乱摸乱动可能造成设备事故或人身事故。因此,教师对学生要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

2、组织管理要严密

由于生产场地的限制,不可能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工位,每个学生的岗位也在不断变化,要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实际训练机会,教师要根据实训的要求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实行定期轮换。

3、组织教学要严谨

这一阶段的实训教学是从典型设备简单的维修开始。教师首先在典型设备上设置人为故障。让学生观察故障现象,指导学生如何判断故障范围和怎样排除故障、更换元件或线路导线,并监护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当学生的技能熟练到一定程度后,可让学生对这些典型设备进行线路的安装与调试。最后,把学生分配到学院实习工厂的维修部门,让学生上维修岗位与工人师傅一起亲身参加实际维修,进一步锻炼技能、技巧,从而培养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环境的能力。

二、实训教学方法

实训教学方法是由实训内容所决定的,它又为实训教学内容服务,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为目的。实训教学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示范操作法

指导初学者或实训中带有共性问题的时候,采用此法。教师进行示范操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适当放慢操作速度。教师一般操作都比较熟练,用通常的速度演示,学生看不清楚演示的内容。因此.要适当放慢示范速度,才能收到效果。

2、分解演示。就是将操作过程分为几个步骤分解演示。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分步演示。

3、重复演示。一次演示不一定能使学生理解,要作重复演示。

4、重点演示。对关键操作要重点演示。

5、边演示边讲解。在演示时,要讲清楚操作的意义、特点、步骤和注意事项,并指导学生观察示范过程。讲解要生动、简练、恰当。

6、教师应按国家技术标准进行正确演示,指导学生防止和矫正不正确的操作。

7、教师演示完后,可选择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来演示,并检查学生演示是否合乎要求,学生是否基本掌握示范内容。

8、尽可能采用实物演示,采用模型或教具演示可能会带来失真,与实际操作有差别。

(二)练习操作法

根据维修电工实训教学的要求,学生对基本操作、基本线路要进行多次、反复、自觉地练习,使知识转化为技能,并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这一方法可分为:

1、 部分练习。将主要的操作预先抽出一部分或划分为几个部分练习。

2、工序练习。是由各种操作配合而形成,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个完整的电器或线路。

3、复合练习。培养学生掌握电气维修工必备的较复杂的技能。它包括:熟悉电气元件及线路的技术要求;根据所控制的电动机选择电器;选用或设计简单的控制线路;根据原理图,安装由电源、控制电路到控制对象的完整装置等。

4、独立练习。在以上几种练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单独操作,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操作任务,学会防止和消除故障,做到节约材料(如线材),善于克服操作中遇到的难题,这样能提高劳动效率,保证工作质量。

(三)参观法

参观法是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要求组织学生对实际事物进行观察、研究,从而获得新知识或巩固已学过的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弥补实训教室或学院实习工厂设备不足的缺陷。

(四)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者是实训过程遇到的疑难问题,相互交换意见,互相启发补充,弄清问题实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它的作用在于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讨论,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讨论法应注意两点:

1、教师在实训过程中,针对出现的典型事例,应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现场分析讨论,找出症结所在,吸取经验教训,以利于操作技术的提高。

2、实习结束后,教师加以指导,进行小结讨论,组织学生自己综合、分析、讨论和评定操作情况及结果。

(五)电化教学法

电工入门教案范文3

关键词:电路;教学质量;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詹习生(1979-),男,湖北蕲春人,湖北师范学院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讲师;吴杰(1980-),女,湖北云梦人,湖北师范学院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讲师。(湖北 黄石 435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师范学院教学研究基金项目(200905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044-02

“电路”课程是电气信息类专业最重要一门技术基础课程,是进入专业课程学习的首要课程,是研究电路理论的入门课程,也是学习后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桥梁[1]。由于“电路”课程的覆盖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同时该课程的学时逐步减少而教学内容不变,为了解决该课程学时减少的情况下,还要提高教学质量的矛盾,使得学生在规定的学时内学好“电路”课程,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分析计算电路的基本方法以及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因此就必须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做了较大的改革,并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一、“电路”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

结合湖北师范学院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确定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该课程教学目标。

1.“电路”课程定位

“电路”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动化的专业必修课程(95学时),也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电路分析”设87学时)、通信工程(“电路分析”设70学时)、电子信息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电路分析”设82学时)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根据学校和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的定位,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制定了以“强化基础、深入研究、服务社会”为专业建设的基本思想,强化基础就是要求学生深入学习本课程并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基本分析方法等基础理论,同时接触大量的实际电路模型,并在分析和训练中加强电路学科的基础,为他们将来从事电工类工作创造条件;深入研究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认真分析教材,创新教学方法,研究教学规律,开发学科前沿领域;服务社会是要求学生和教师都要学以致用,把电路学习和服务社会结合起来,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与基本分析方法,使其具备扎实的电路理论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的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基础;同时训练学生分析、计算电路的技能,掌握各种分析求解电路的方法;进而使学生掌握进行电工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分析基本电磁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最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已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工作中电路问题的能力。

二、“电路”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结合“电路”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根据现行教材和实际学生情况,本课程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做了大量的工作。

1.“电路”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分类

“电路”课程在电气信息类各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应根据各专业的不同特点对课程内容做适当调整,以便在给定的计划学时内,把必须掌握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达到厚基础、宽口径、高质量的目的。为此针对不同专业制定了三个教学大纲。根据电气信息类各专业课程体系的要求,规划了“电路”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2]。

“电路”课程整体内容分成三大部分:一是集中参数电路,集中参数电路包括线性部分和非线性部分。线性部分含稳态电路和暂态电路。稳态电路的具体内容为:直流电路、电路定理、正弦稳态电路分析、三相电路、耦合电感电路、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二端口网络、电路方程的矩阵形式。暂态电路的具体内容包括:一、二阶电路的时域分析、拉普拉斯变换、网络函数;二是分布参数电路,此部分主要内容为均匀传输线;三是磁路和铁心线圈电路[3-4]。

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要求,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如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要求较全面掌握“电路”课程的内容,需要深入了解和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电路定理。掌握电路基本分析方法,掌握线性电路和非线性电路的分析方法。此外根据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特点,适当增加“磁路和铁心线圈电路”的部分内容[5],为学好后续的“电力自动化”、“电机拖动基础”等专业课程创造条件。

对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除了掌握集中参数电路部分的直流电路分析、电路定理、交流电路分析、电路的暂态过程分析等基本内容以外,还适当增加了分布参数电路的相关内容,即“均匀传输线”,使学生了解分布参数电路的概念,如波的传输过程等,为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2.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就是对人才培养的目标。随着电工电子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涌现,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将新产品、新技术、新知识引入课堂,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几年来,通过市场行业调研、专家论证,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使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最大程度地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1)适时修订教学大纲内容及要求,更好地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2)根据我校学生特点,结合国家优秀教材邱关源主编《电路》第5版,编写适合师范院校应用型学生的电子教案,经我院学生使用,学生普遍反映良好。

(3)精选、优化教学内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以应用为目的,“必须、够用”为度,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突出后续课程理论教学实际的需要;突出技术领域中的实际应用能力[6]。

1)突出重点内容。在讲授动态电路过渡过程问题时,首先要讲清楚过渡过程及换路定律的基本知识,然后对几个响应采用“黑箱”处理,突出“三要素法”分析计算一阶电路过渡过程问题。思路明确,计算简洁,重点突出。

2)突出后续课程教学需要。讲授“受控源”内容时候,首先讲清“受控源”基本概念,然后延伸到“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的晶体管放大电路的等效模型,并详细计算分析;最后将场效应管放大电路及运算放大器等效模型作思考题。为后续课程“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讲“三相电路”时,除了如何讲授三相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分析三相电路的基本方法之外,我们还进一步定性分析三相电源的产生、相量及旋转磁场形成等概念,采用动画的形式演示三相电源产生的过程,这将为后续课程“电机拖动基础”的教学埋下伏笔;讲“动态电路过渡过程”时候,详细的讲解电容的充、放电和微分、积分电路的实际过程,并通过鲜明的响应曲线来演示,从而为“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触发器电路等讲授打下基础;讲解“阶跃响应”时候,详细讲解阶跃信号定义及非时变系统的概念,从而为“信号与系统”课程学习埋下伏笔。

3)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在讲解电容的串联、并联和混联时,采用电梯中的电路作为例题[7],为今后正确使用电梯和设计,安装和调试电梯打好初步基础;讲解串联谐振电路时,联系到“电工电子实训”课程焊接收音机,用收音机中的电路作为例题。将处于谐振频率的信号提高Q倍,从而能够起到选择广播电台的作用讲清楚;讲解动态电路时,用汽车自动点火电路作例题[8],从而让学生感受学以致用的效果。

(4)调整课时。加大课程整合的力度。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减少理论学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由于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弥补了过去课堂知识含量低的现象,使课堂教学更加紧凑,更加合理。

(5)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根据各电类专业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电路”课程实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理论教学内容,制定了实验教学大纲,并根据专业培养计划的要求,及时调整相关内容。实验教学内容的安排,重点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分析计算能力、实验操作技能、总结归纳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改变过去的单一验证性实验,增加了部分设计性实验内容。根据实验教学大纲要求安排了10个“电路”实验项目(表1)。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给定的实验计划学时,选做其中的某些实验项目。

三、“电路”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1.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上,根据教学设计思路,采用教师理论讲授,学生自主学习,实验动手能力培养等环节,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理论讲授,首先设计好每次课的教案,对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涉及的基础知识给出明确提示,同时指出本次课所学知识将在哪些专业的后续课程中得到应用,进行简要介绍,并且采用循序渐进,深入浅出,言简易懂的形式,着重讲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够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为了巩固所学的内容,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目,留给学生自主完成,按难易程度提出不同要求,同时推荐一些参考文献,让学生自行查阅。

实验教学方面,针对设计型实验内容,要求学生根据学过的基础知识,对采用的方案加以论证,确定实验方案与步骤,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计算,确认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对于验证性实验,要求学生实验前对相关内容做出预习报告,实验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实验后对发现的问题和实验的结果进行讨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教学手段

由于“电路”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和基本分析方法较多,所以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与传统的板书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手段的优势。传统板书教学手段的优势在于,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可进行直接互动交流,信息的传递与回馈直截了当,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相互沟通,教师的讲课内容容易被学生接受理解。不足之处在于信息量比较少,在课时量有限的情况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受到了限制。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对多媒体课件演示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师通过板书形式进行深入讲解。增强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交流过程,同时也增加了信息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论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想提高“电路”课程教学质量,就必须根据课程定位和课程教学目标来制定教学内容,进一步根据教学内容来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笔者结合湖北师范学院的教学定位和生源的实际情况出发,分别从“电路”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经过几年的实际证明,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如何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掌握扎实的电路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是今后课程教学改革中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晓.关于提高“电路”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7):107-108.

[2]刘珊中,田葳,王欣勇.《电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1):77-78.

[3]麻寿光,寿齐虹.电路课程教学和实践内容改革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1,(3):25-28.

[4]太淑玲.采用multisim辅助数字电路设计的研究[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2):64-66.

[5]程隆贵.谈电路课程的教学改革[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17-19.

[6]张伟,艾永乐,韩素敏.面向工程的《电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12):84-86.

电工入门教案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电路基础;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1.引言

《计算机电路基础》是计算机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由于它的课程性质决定了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难点。它使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典型电路的实用性分析,掌握计算机电路的有关知识,学会计算机电路的应用设计技巧,为计算机组成、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应用等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但由于计算机专业和电子专业掌握的知识点不同,一些电类基础课程(如电工基础等)已经不可能作为独立的课程列入教学计划,那些沿袭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已不适用于目前的教学环境。为适应计算机专业培养要求,为实现21世纪计算机专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课程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手段以板书为主、其他手段为辅,讲述顺序按照教学思路首先介绍电路的主要的功能,分析电路组成及工作原理,给出电路模型,对该模型分析计算;《计算机电路基础》的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合理利用视图及表达方法表达各种元件及电路图的结构及有关国家标准的介绍。为了能有效的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往往在课堂中,绘制各种电路图。这个过程要占用课堂许多时间,如果刻意的减少绘图,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这样在50分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讲不了多少知识,教师不但付出了许多体力;同时由于黑板的限制,教师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要不断的更新板书。这样,教师在课堂小结时,就无法把本节课所讲内容再现出来。更重要的是不能生动形象的表现计算机电路的动态;此外,教师在绘图的过程中,无法同时和学生进行交流,很不利于组织教学。

(2)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知识系统性太强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面向产业第一线,培养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很强动手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从事电子仪器、电子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要求能准确并迅速地排除故障,因此,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但是目前《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应用性知识和技能介绍的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岗位任职能力。另外,多年来所采用的教材在教学内容上与本科教材相差无几,整个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理论性较强,理论的深度要求过高。鉴于计算机专业和电子专业的侧重点不同,课程涉及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相当于把《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三门课程压缩成一门课,并且总学时没有增加,这样会使学生感到学起来很困难,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

(3)教学内容更新缓慢,授课方式单一

现在的《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教学授课方式过于死板,只是简单的《计算机电路基础》教学教师进行计算机电路知识的讲解,学生并不能很好的领悟老师所教授电路知识的来源,对于电路的一些原理方面的知识,学生会感到疑惑,这就要求《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教授的教师对现在的《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教学授课方式进行调整,努力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电路基础》知识学习的兴趣。

3.教学改革几点建议

3.1 改进教学方法,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结合起来

为解决教学内容和教学学时的矛盾,我们改进了教学方法,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结合起来发挥现代教学技术和传统教学技法的各自优势。对于典型电路的分析方法、典型的应用电路等我们采用板书教学。教师能够发挥个性化教学,学生也有时间思考和做笔记,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于结构复杂的电路的特性及应用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直观快捷、信息量大等优势,先将已学电路清晰、扼要地演示,助学生理顺基本概念,基本电路、基本方法、再利用仿真软件演示电路的动态效果,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优点,达到巩固基本概念,提升感性认识,适应新的教学方式的目的。

3.2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考虑到《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学时数少但内容多,重点和难点多,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难等问题,为此我们重新整合了《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内容结构,编写教学大纲,逐步减少理论学时,增加实训环节,使二者的比例达到一个最合理值。删减部分陈旧内容,融入新技术的应用,课程内容的构成注重新技术的引入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内容更加新颖,信息量大,具有先进性,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队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以分立为基础,突出集成,以理论为基础强调应用,精选理论内容,加强新技术应用内容,将理论与实践、技术与应用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3.3 改进授课方式,注重老师与学生间的互动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方法都很重要,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在《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教学中,对现在的《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完善要做到:第一,注重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起到启发和引导的作用,授课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节奏。第二,作为学生,要全力配合授课老师的授课,即使将自己的想法传达给授课教师,自己喜欢什么样的授课方式和方法,要增加与授课教师的交流,并且对于自己不懂、有迷惑的问题及时的提出,要让老师明白哪里应该停下进行更加细致的讲解。

在进行《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提问方式进行提问,由于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手段,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牢记所教授的知识,实践表明,在教师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时,学生的思维跳跃是最为活跃的。在进行《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进行设想性提问、发散性提问以及质疑性提问。设想性的提问能够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有利于学生在电路知识的学习中进行创新和发现。发散性提问是指主体从已知的条件出发,对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面运用推测、联想、假设等形式寻找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而质疑性提问需要教师挖掘所教授的电路知识的亮点,在可以提问的地方向学生精心设置疑问,从而引导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更深切的思考。

3.4 《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

现在的《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总体来说比较死板,《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在教师对计算机电路进行讲解、渗透过程中,学生不应该是一板一眼单纯的记笔记、听课,而应该积极思考,紧跟老师的思路。教师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汲取知识、牢记知识有很大的影响和作用,因此,《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是丰富的,并且是学生参与率高的,作为《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教学教师,应该具有很强的教案编排的能力,并且能够主动自发的调节课堂氛围,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而不是单纯的抓重点学生进行重点培养。

4. 总结

针对《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知识点多、内容抽象,学习过程中困难大,教师要注意将原理应用到实践中去,原理指导实践,实践也反馈原理,探索总结了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以帮助学生克服课程入门的困难,并较快的激发起学习兴趣。由于课程内容还在进一步发展,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更新教学内容,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实践对《计算机电路基础》课堂教学方法不完善的地方进行更改和补充,科学设计实践教学,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徐玉如.构建精品课程动态教学模式的思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8).

[2]王峰.模拟电子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J].计算机教学与信息化,2010(09):2191-2193.

电工入门教案范文5

关键词: 跨学科 创新工程 实训基地

1.问题提出的背景及创新基地的弊端

1.1背景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更依赖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性教育要体现在教育观念上,渗透在所有教育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成为所有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指向。增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是高校的一项战略课题和重要任务。

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在课程的教学中为就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为推动本科生创新教育扎实有效地进行,各兄弟院校纷纷开展创新基地的建设。

1.2现有创新基地的弊端

目前国内建设的创新基地存在一些弊端:(1)严格按学科划分,没有形成学科交叉与综合,在现今对跨行业跨领域合作需求越来越多的时候,无疑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提高综合创新能力;(2)配套的开发实验室由于学科的局限性,缺乏有力的创新课题,最后往往流于形式;(3)普及面低,只适用于少数优秀的学生,无法对大量的学生进行普及型的创新培训。

2.建设思路

2.1创新工程实训基地建设目的

创新工程实训基地以创新型的可重构设计的光机电算一体化系统为载体,涵括电子电路设计、嵌入式系统、自动化机电设计、机器人、智能车、物联网、云计算及其综合的全新创新性综合平台,涉及工业设计、机械、电子、传感器、自动控制、计算机软件硬件等学科,因其科技含量高、实践创新性强、探索性强、综合性强等特点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是进行创新实践、工程训练及各种竞赛的理想平台。以该平台为基础,学生逐步自主建构广域的理工科知识,激活和强化多方面的能力,了解自己的能力结构,激发学习兴趣。

本实训基地的建设目的,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为:“以创意型工程产品设计作为教学实训对象,该工程产品是涵盖电子、机械、软件等综合性的产品,运用项目式教学法,培养能综合运用知识、具备创新能力、具有工程实践经验、面向社会就业需求及科研单位所需要的高素质毕业生。”

通过建立以创意工程产品为载体的创新实训室,配备相关实验和创新实践设备,建立服务于工程教育传统骨干课程的新型实验教学体系,在学生中开展创意工程技术创新实践活动,以达到对传统教学体系进行改革的目的。

通过以创意工程实践和创新实训室的建设,在不改变现有教学体系和大纲的前提下,逐步地将工程教育的实践环节由“科学主导工程”的人才培养方式转变为“工程教育回归工程”的培养方式。即培养具备初步工程素养、具备初步工程实践能力,同时能够掌握、运用理论分析方法的实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改变工科毕业生不懂工程、缺少工程素养、缺乏实践动手能力的现状,也适当地为理科学生增加工程实践机会。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包括创新型人才和工程操作型人才,提高就业水平,使学生受到的理论教育能够初步运用在工程实践中。

通过创意工程的创新实践教育,包括学生自主创新和课堂竞赛等形式,为社会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意工程技术创新实践的灵活、活泼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感兴趣就会主动学习,极大地提高教学成效。学生通过在工程项目载体上的亲手实践,可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通过参与主流的学科竞赛,学生在竞赛中灵活运用工程和科学知识,并且与其他队伍交流、竞争,达到锻炼学生工程素质、培养学生工程创新思想,树立学校和所在专业品牌形象的目的。学科竞赛是“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教育理念最好的体现平台,并且可以促进“教学、科研、竞赛”三方面的良性循环和整体学科实力的螺旋式上升。

2.2建设以服务学生为目标的运行机制

本创新工程实训基地的宗旨是面向广大的理工学生和部分文科学生,覆盖面广。主要分两部分为学生服务。

2.2.1覆盖面广,为大量的学生安排创新实习。

拟安排美术与设计、土木学院、计算机学院、数学学院、机电学院、物理电子学院、商学院的同学来基地进行为期两周的实习,参照金工实习、电子电工实习的一些措施和管理办法,进行创新实习训练。该训练分两阶段,每一阶段为期一周,第一阶段为针对学科特色的启发性创意实习,第二阶段为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创意设计。例如:工业设计的同学、机械专业、电子设计和计算机的学生可联合组队,利用实验室的器材如3D打印机等,设计、改装一款新的创意工程产品,并完成软硬件的设计。而商学院的学生通过工程实训,可对产品的构成和制作有深入的了解,既可在就业前掌握产品设计和产品制作的原理,又可为创业挑战杯提供解决的创意思路和办法,避免大量资源投入到服务类而无实质的产品内容。

2.2.2选拔优秀同学进行更深入的综合创新培训。

从实习的学生中,选拔出优秀的进行集中培训,为各学科竞赛、从事本科生科研项目活动或协助老师完成科研项目做准备。

2.3多学院共享优质资源

本校各学院的师生都可以通过申请,利用创新实训基地的资源进行课程拓展、工程训练、竞赛培训和教师科研等,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3.建设内容

3.1硬件建设

具有国际水平的先进性——为了保护学校投资,保证实训室技术和理念上的先进性,必须树立“模块化、可重构、全开放、标准化”的设计理念,通过成熟的工业总线将各个功能模块连接成统一的整体,符合当前创新工程研究领域中“可重构”、“分布式控制”、“分布式计算”、“模块化、标准化”的发展趋势。并降低学生的开发难度,将重心放在创意设计和功能实现上。

具有强大的实用性——创新工程实训由于其综合性强而带来了高度的复杂性。如果不针对学生的各个层次、各个学习阶段进行专门设计,这种技术复杂性就很容易造成学生难以学习,教师难以达到授课目的。可采购教学仪器厂家贯彻了模块化、标准化、全开放的特点的教学设备,各个功能模块相对简单,而通过工业总线、通讯协议、决策和调度算法等综合成为高度复杂的工程系统(含电子、嵌入式、自动化、机械、工业设计等)。

基于划分功能单元的原则,把复杂的控制部分划分为多个简单的功能组合。这可以使学生学习时深入浅出,由易到难,并可以适应专科或本科低年级、本科高年级甚至研究生等不同阶段的教学与研究

可靠性和持续性——由于涉及面广,要求多次重构和使用,因此产品应具有较强的可靠性,抗损毁能力强的特点。同时作为创新工程实训使用,产品应有持续的升级能力。

3.2软件建设

3.2.1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是整个实验室建设中最重要的部分,对于创新工程实训基地实验室和教学实际来讲,师资、鼓励学生的政策等“软件环境”的重要性要超过实验室设备、场地、机器人平台等“硬件环境”。作为以创新实践教学为主的创新工程实训基地室,教师要具备创意工程教学和实验方面的实践能力,最好有相关教学或者竞赛经验。由学校实验中心的老师作为统一日常管理,并从各个学院抽调一名有经验的教师兼职进行辅导和培训。

3.2.2配套教材。

采用多种形式的配套教材:(1)自编配套资源丰富,具有完备的课程体系,包括以“项目”为导向的实验教材、指导书、教案;(2)仪器厂家用户现场的教学使用培训(面向工程创新教育目的)和定期的开发培训、竞赛专项培训视频。

3.2.3配套编程软件。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同学,为节省制作时间,可使用Arduino等简单易懂的开发软件进行开发,该软件入门简单,通过简单的培训即可掌握。

3.2.4项目的选题机制。

项目的来源来自四部分:(1)从教师的科研纵向和横向项目中分选出难度适中,有一定创新的子课题,进行归类整理,再分配给学生完成;(2)学生自选课题。鼓励学生提供有创意的课题,教师进行汇总归类,选出有意义的课题进行完善补充后,交给学生完成;(3)学习国外开源社区中具有创意和科技含量的课题,并进行改进,以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4)安排商学院学生去中小企业调研和问卷调查,进行选题,重点是满足中小企业的研发新产品的需求,解决中小企业技术实力不强的实际困难。

除上述四个途径外,还应该定期召开选题会,组织老师集思广益,提供各种项目题材,以供汇总筛选。

4.结论与建议

创新工程实训基地是综合性的创新科研、竞赛、实践教学平台,能为培养新型的实践型复合型人才提供更好地平台。建议各个学院多抽调老师参与,形成学科交叉优势,更好地为培养新时代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EdwardCrawley.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侯佩华,沈民奋,陆小华,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10.

[2]陈文杰,任立军,张林,杨锋.新加坡理工学院基于CDIO模式的项目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9(35):91.

[3]谢海涛.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教育与现代化,2010(5):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