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贸易的复杂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贸易的复杂性范文1
关键词:外贸企业;贸易融资;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1
一、外贸企业运用银行贸易融资的现状
当前,在经济大发展的前提下,我国各大国有银行均开发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而且在开展了传统出具出口凭证等简单业务的基础之上更开设了复杂性更高的出口信用担保、保理、贷款等风险和收益更高的业务,为大中小型外贸企业扩大了融资渠道也即说明了我国外面融资形式具备多样性和复杂性,尤其是以国际间通行的贸易融资形式的出现,进一步扩大了我国对外贸易融资的便利性。而由于多数外贸企业规模较小,自身实力与信用度不足而且银行管理者对于外贸融资业务还不足的情况下,该项业务并未得到广泛的推广和运用,整体外贸融资业务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如下:其一,资金短缺面较广,从我国主要的外贸区域的相关报道中可以发现,超过半数以上的企业在资金方面处于短缺状态,唯有不足5%的企业能够获取银行的贷款;其二,资金缺口大,50%的被调查企业的银行融资不足企业资金需求的25%,可见,有九成中小企业的银行融资只能满足其资金需求的一半;其三,贷款难,被调查企业普遍反映贷款难,52.8%的被调查企业认为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难。
二、外贸企业运用银行贸易融资障碍原因分析
(一)银行方面
1.银行对发展贸易融资业务缺乏深入的认识
首先,我国诸多国有银行管理者对于外贸融资业务的认识和印象停留着高风险层面上,即使意识到该业务对于提升银行利润的重要性但心有忌惮,不敢于广发推广此类业务;其次,从银行业务量上而言,其主营业务是本国货币业务,国际业务比重占比较小,不论是业务资源还是人力资源方面不具备优势,使之不愿意在此业务之中投入过多的经历;再次,在盈利方面,多数管理者并未认识到其盈利的空间,认识作用性不大。
2.操作环节复杂,审批程序较多
外贸企业不能需要面临国内竞争还需面对激烈的国外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盈利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自身产品价值、国外政治经济环境、企业规模等,致使外贸经济具备一定的风险性,而银行不仅认识到这一点而且势有将之扩大化的趋势,认为国际贸易不仅风险系数大而且难以掌控,因此在贷款方面层层审批,手续繁杂。
(二)企业方面
1.企业实力不足且信用意识谈薄
我国沿海城市发展外贸经济较多且大都是家族企业,不论是企业规模还是注册资金均较少,市场竞争力不足。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生产企业注册资金50万元以上、流通企业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即可申请进出口权,进出口经营权门槛的降低使得大量中小企业得以进入外贸行业,由于自身规模限制,中小外贸企业进出口额往往较小,少则几万亦多达数百万美元。
2.外贸企业的担保条件难以达到银行要求
因对外贸易的风险性,银行对外贸企业的贷款业务管理极其严格,致使多数企业与该项业务之间的要求差距较大,主要表现以下方面:其一,在担保方面,中小型企业难以找到大企业作为担保,而其他担保又不符合银行规定的条件;其二,在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方面,不论是银行方面还是国家层面并未形成完善的管理体制,致使愿意为中小型外贸企业提供担保的资金极其缺乏。即使个别能够提供担保的企业,其担保费用亦是极其高昂。
3.对外贸易经营管理水平较偏低
对外贸易虽然具有一定的利润,甚至是高额利润但却是与高风险并存的,其经营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不仅考验着管理者的综合能力还考验着其承受能力。对外贸易融资业务是涉及到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经济法、银行信贷、外汇法规、外语等诸多知识的一项高技术业务,外贸企业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方面的人才缺乏及人才的知识结构单一,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尚未建立,风险意识淡薄。
三、外贸企业运用银行贸易融资的策略
(一)改进审批决策机制以简化审批程序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性固然不可必然,但任何贷款业务均存在一定的风险性,银行管理者因抛弃片面的认识。通过全面审核该项业务,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减少对该项业务的审批手续,为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与帮助。
(二)贸易融资产品的整合、创新、包装和宣传
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日益兴盛的今天,银行现有的融资产品已经难以企业发展的需求,而且随着人民币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结算业务量日益增长且复杂性与形式更加多样,已非简单的资金的收付。因此,我国银行应当与国际银行保持同步发展,加强国际融资业务产品的研发和创新,不断推出符合企业发展求又具备可持续发展的产品。
(三)企业方面
1.加强与银行沟通联系
沟通是促进企业与银行之间业务合作的有力桥梁,是双方增进了解的必不可少的途径。外贸企业欲获取银行的贷款,则必须积极主动的了解银行在国际贸易业务方面融资产品的资讯和规定并做好与之的沟通,严格按照银行规定的要求提交相应的文件等,使银行充分的了解、信任、支持企业。
3.强化管理树立风险成本意识
外贸企业决策者、财务人员和业务员都要转变传统的经营观念,在大力转变经营方式、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方式的同时,树立国际贸易的风险意识,将风险成本纳入财务核算的范畴,建立相应的财务会计制度,从而真正将贸易风险防范纳入外贸经营管理之中。
3.加强信用建设树立良好商业信誉
由于国内信任危机的加重,绝大多数银行仅向规模大且优质的企业提供国际业务贷款,而中小型企业几乎不可能获取贷款。因此,对于规模偏小的外贸企业而言,应当从自身管理出发,树立诚信意识,将财务管理指标已经盈利指标等因素纳入到经营管理之中,以实际行动获取银行的信任。
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的复杂性范文2
随着中国迎来加入WTO的第十五个年头,中国经济早已与世界经济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由于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于优质经贸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的经贸人才培养模式面临改革与创新的挑战。因此,如何提高高等教育国际贸易类专业人才的教学质量与就业竞争力,从而使社会企业、高等院校及学生本人满意,这已成为当前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2国际贸易类课程教学的新特点
当前中国高校开设国际贸易类课程的专业主要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商务专业及投资学专业等。由于国际贸易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国家或地区间商品交换过程的应用经济学学科,因而具有较强的涉外性、综合性及复杂性。
2.1教学内容不断丰富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同时深入,国际贸易的内涵得到了不断的丰富与扩展。例如,仅从贸易标的物的形式划分,国际贸易就包括了有形的国际货物贸易与无形的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等类别。所涉及的内容也相当丰富,传统货物贸易学的贸易术语、交易条件、磋商过程、运输保险、合同法规等问题已得到来自新兴的无形贸易的补充。可以说,现在的国际贸易类课程已不能够仅仅讨论货物贸易这一种贸易形式了。
2.2教学模式不断创新
教学模式是否合理、教学流程是否科学、教学方法是否恰当,这三个问题是决定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关键问题。目前,高等院校国际贸易类课程的教学模式依然延续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即以机械式地知识点灌输为主要授课方式。这一传统模式,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较多地强调了教师、课本及考试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及课后实践的必要性,因而教学的效果不佳。特别是在当前的市场需求中,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人才实践能力已成趋势,传统教学模式面临挑战。
3国际贸易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3.1调整教学内容
关于教学内容的调整,应加强对教材、教案的改革。首先,在教材方面,应着眼于国内外优秀教材的选用。国际贸易类课程涉及了跨国经济,各项环节具有国际性特征,因而不是任意一个国家或企业所能完全掌控的。目前,国内现有的各门教材需要更新,应在重视国内优秀教材的同时,适当引入一些国外优秀原版教材或翻译教材。特别是在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经济法及国际投资学等课程中,国外优秀教材的使用将有助于学生更加有效地掌握国际贸易知识。这可以较好地提升教学内容的国际性、前沿性及通用性。其次,在教案方面,应注重教案内容的及时性与互动性。教案是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直接使用的重要资料,教案的详略、新旧关系着教学效果是否良好。由于国际贸易类课程以当前世界经济贸易的总体形势为背景,各门课程教案的编写应当对国际经济贸易中的新现象、新问题有所反映,前沿的热点与趋势应当成为课堂学习与讨论的新内容。因此,教案内容的编写只有不断更新,才能满足学生学习最新知识、分析最新现象、解决最新问题的教学要求。
3.2创新教学方法
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主要涉及理论与实务两个方面。创新教学方法就包括理论知识教学与实务操作教学的双重创新。首先,在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应强化互动式教学方法的使用。互动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难题,什么是互动,为什么互动,如何互动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授课教师。一般认为,课堂互动的主要形式包括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问答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互动以及学生分享讨论结论的发言互动。举例而言,国际贸易类课程中的很多复杂议题,如国际贸易保险的理赔、国际贸易术语的使用、国际贸易纠纷的解决等都可以成为课堂互动的选题。即先由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思考后分小组讨论并形成一致的观点;然后由学生代表发言阐述结论;最后由老师点评总结,回归到课堂的理论知识点。其次,在实务操作的教学方面,应增加情景式模拟教学方法的应用。在国际贸易类课程中,有大量的案例需要分析与讨论,很多案例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和争议性。传统的简单讲授或文字阅读已不能满足学生对这类应用型课程内容的学习要求,而情景模拟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简单的情景模拟教学包括了老师安排剧本、学生分组导演、现场模拟表演、老师总结评论几个主要环节。可以让学生模拟在国际贸易、国际商务及国际谈判等环节的各种角色,从扮演与参与的角度理解并掌握国际贸易的实际操作流程。情景模拟教学是一种快速帮助学生从书本到实践的教学方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贸易类课程面临新的挑战,相应课程的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在改革思路中,应当将改革课程教学的内容与方法相结合。在教学内容方面,重视教材与教案的创新;在教学方式方面,注重互动式教学与情景模拟式教学的应用。相信,这将改善现有国际贸易类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为培养同时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与突出的实践能力的优秀经贸人才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侯俊军,凌艳平.项目式教学法在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中的应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06):104-106.
[2]韩琳琳.讨论式教学法在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3(35):156-157.
国际贸易的复杂性范文3
关键词:国际贸易 技术壁垒 应对策略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一体化进程也发展到新的高度。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也逐渐打破国界的约束。但是人们除了面对世界发生了巨变的,还必须承认技术性贸易壁垒正在越加阻碍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乃至更快发展。
一、技术壁垒的内涵
一般来说,技术壁垒属于是非关税壁垒的一种,它主要是以技术为支撑条件,也就是商品进口国在实施贸易进口管制的时候,利用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卫生检验检疫制度、检验程序以及包装、规格和标签标准等手段,提高进口产品的技术要求,达到增加进口难度的目的,最终实现保障国家安全、保护消费者利益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目的。
技术壁垒通常具备下面几个主要特征:一、合理性。国际上普遍认可这种方式,也就是人们通过设立技术法规、标准及检验程序,目的主要是保护国家安全和国内消费者的利益,这其中体现了合理的一面。因此,在WTO已经存在的有关技术壁垒的协议,实际上也没有否认世界各国技术壁垒存在的现状,而是在其它方面提出了要求,比如要求技术壁垒不能阻碍世界范围内的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不准出现歧视性问题。二、复杂性。世界经济范围的问题大多具备复杂性特征,这固然源于各个国家传统文化和现实利益存在很大不同,当然也不能排除国家间的政治经济矛盾的影响因素。作为技术壁垒,广泛存在于世界贸易之中。它所涉及的技术以及适用范围存在广泛性的特点,这样就使它的比配额、许可证等等相关的非关税壁垒形式表现出更为复杂特点。另一方面,即使是证明技术标准有没有阻碍正常的国际贸易本身也是个难题,又怎么对技术壁垒做出恰如其分的界定。三、隐蔽性。除了上面两个基本特征之外,隐蔽性也是一大特征。因为一旦技术标准设置过高,就会出现检验程序过严的情况,如此一来,就会严重影响国际贸易的顺利开展。实际上,如果要有效区别一项技术标准或者检验程序是否合理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和财力,过程也是相当困难。其次,技术壁垒作为一项国际上基本认可的贸易保护原则,一般来说,不会遭到其他国家的报复和指责。
二、辨证地应对技术壁垒的策略
在实际的处理技术壁垒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技术壁垒的各种特征,实行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我们需要通过充分了解技术壁垒正反两方面作用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研究,结合技术壁垒对中国的外贸交易的实际影响,运用积极的态度,主动采取恰当的对策,努力应对各种技术壁垒。我们的基本原则应该是:通过限制技术壁垒不利的一面,努力减少它对中国对外贸易的损害;积极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变挑战为机遇,持续快速推进中国的环保和检疫工作,为技术壁垒的应对提供技术支撑,逐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确保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1、众所周知,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且在比较长的时期内,这一现状不会发生改变。当初,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加入WTO,这可以为中国应对技术壁垒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在实际的对外贸易中,中国可以充分利用WTO提供给发展中国家的优惠规定,避开不利的技术壁垒。因为WTO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的不利地位,《WTO协定》里许多规定都明确表示给予发展中缔约方特殊的和差别的待遇。作为发展中国家,需要充分利用相关世界贸易的规定,保护自身利益。
2、中国需要主动积极地加强与各国(比如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努力寻求他们在技术上的相关帮助,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制度,来适应各缔约方的各种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制度。中国同时需要在交流的基础上,与各国建立适当的相互认证制度,实现降低贸易成本的目的。我们知道,《贸易技术壁垒协议》第11条规定,各成员方有义务向其他成员贸易技术壁垒协议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拟订技术法规、建立标准化机构、合格评定等方面的技术援助。这样,通过交流和合作,实现对外贸易的主动性。
3、通过充分分析现有国际标准,逐步结合实际情况,努力制定广泛使用的标准体系。在世界贸易的过程中,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不能被动地接受他国的各种技术壁垒,而是应该主动积极采取应对策略,主动出击。就实际而言,中国资金和技术存在很多瓶颈限制,这就需要我们抓住重点,努力制定出各种事关中国对外贸易生命线重点产业的标准体系,努力实现对外贸易公平,这些领域比如家电、纺织品、茶叶等等。
4、作为世界贸易的执法者,WTO充当了重要角色。作为世界贸易的主体,需要充分利用好WTO相关规则,那些相关法律,各种国际贸易条约以及国际惯例深刻影响这着世界贸易的发展。中国需依据WTO有关规定,努力借助外交途径与进口国开展相关谈判,或者也可以向世贸组织的争端机构(DSB)作相关,寻求世界法律保护。
参考文献:
[1]郭从彭. 关于“贸易技术壁垒协议”(TBT)的由来、发展和影响[J]标准化报道, 2001, (05)
[2]夏友富. 试论技术性贸易壁垒(TBT)[J]中国工业经济, 2001, (02) .
国际贸易的复杂性范文4
关键词:文化差异;国际贸易;影响
中图分类号:F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2-0039-02
1 文化与文化差异
英国学者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明确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人类的各种各样机会中的文化状况,在其可能按一般原理加以研究的范围内,是一个适合于研究人类思想和行动的规律的课题。”他对文化的描述成为一个里程碑,为文化的研究开拓了更加广阔的视野。此后中西学者开始对文化的内涵及其涵盖范围展开了广泛的探讨,他们对于文化的阐述大致有以下几种:
(1)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综合体,概括人类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全部物质与精神财富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
(2)人类精神现象或观念形态的总和。
(3一个社会的传统行为形式或全部社会遗产。
(4)人类艺术活动及富有仪式性的民俗活动的概括。
综上所述,所有这些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文化现实所具有的复杂性与多元性。
(5)化差异。
由于文化现实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所以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和运用也存在着差异。人们对文化范畴的理解和运用的范围越来越广,角度越来越多,并各有各的侧重点――社会学家注重各民族的文化遗产,社会学家关心人们的文化行为,人类学家则着眼于不同的群体在精神与习俗上的差异。
2 文化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2.1 文化差异性与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
从国际贸易理论上看,由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推导出的文化差异性恰好在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中找到了生存的空间。“比较优势”一词本身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比较”。比较就是差异性,是独特性。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客体在某一方面进行的对比。有差异性或独特性才有可比之处。“优势”的核心在于“优”字。它说明比较客体在该对比层面上的强势地位。如果从二维层面更为深入地对其加以解释,“比较”包含了横向差异性和纵向相对性。横向差异性从静态的角度寻找国与国之间(比较主体)在可比内容(比较客体)上存在的我有你无,你有我优的差异。它是某一时点上的对比。资源禀赋论中所说的自然资源,劳动力以及资本存量上的差异等都属于横向差异。而纵向相对性则是从动态的角度出发,以一国资源禀赋存量可变为前提,比较本国在不同时期所具备的比较优势。
因为差异的存在,才有了交换的需要。按照比较优势在二维层面上进行分析:从第一个层面看,文化的民族性产生了横向上的差异。在强烈的文化差异下,人们产生了对异域文化的需求,即希望从外来文化中获取本民族文化中稀缺的元素以满足自己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的需要。比如说中医用药,讲求辨证,它把人体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对某处病痛的医治往往从其他部位人手,这样疗效可能较慢,但可以去根治本。而西医用药多采用局部分析的办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所以急性病的发作,用西药治疗见效快。两种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的医治方法,各有利弊。但人类共同面对的疾病使得遵循不同医药文化的医药产品被相互需求。从另一个层面看,文化的时代性产生了纵向相对性。提出这样的说法,是因为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交流中不断融合新的内容,形成新的文化,创造出新的比较优势。
2.2 文化普遍存在于传统的货物贸易领域和新兴的服务贸易领域
在国际贸易实践中,文化较为普遍地存在于传统的货物贸易领域和新兴的服务贸易领域。
(1)在传统的国际货物贸易领域,文化商品一直是贸易的主要内容之一。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就有了同中东、欧洲贸易往来的“丝绸之路”。大量的丝绸,瓷器和茶叶被运往地中海沿岸的国家以及欧洲诸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文化产品更是铺天盖地。在追逐降低产品成本的竞赛已经穷途末路的情况下,人们开始普遍地在商品中加入文化的因素,获取新的价值增殖。统计数据表明,美国在2001年中,文化产品(包括广播电视节目、电影动画片和故事片、印刷品、出版物、表演艺术、音像制品、娱乐、会展等)的出口达700亿美元,超过了汽车和航天产品的出口。在未来国际贸易的发展中,以物质文化表现的货物贸易竞争将更为激烈。
(2)在新兴的服务贸易领域,文化包含的附加值更高。例如基于传统文化之上的文学,音乐,戏剧,电影以及收藏和展览等,其贸易的主要内容就是我们在前面所说的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还有旅游服务,作为一项集观光,住宿,餐饮以及游乐为一体的综合项目,独具异域特色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就是吸引国际消费者的重要条件。此外,服务贸易中的文化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因其大多表现为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所以不像货物贸易中的物质文化易于移植。我们可以在外国生产的文化衫上找到中国的京剧脸谱,但是说到纯粹的京剧艺术,那就只有原生于中国文化氛围下的京剧艺术表演家才能诠释京剧的韵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的这种归属稳定性为各国拓展服务贸易提供了稳定而又巨大的资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文化同国际贸易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基本物质需要得以满足的基础上,人们更多地关注文化,关注精神上和心理上的需要。人们从商品和服务中购买的主要是故事、情感、生活方式和心灵体验。因而,无论是货物贸易还是服务贸易,都将融入更多的文化因素。这样,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如何发挥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开放的环境中,我们应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中国提高国际贸易竞争力寻找新的途径。
3 如何有效利用文化差异来发展中国对外贸易
3.1 敦促世界贸易组织采取扶持措施
敦促世界贸易组织借助于自身的法人地位,携同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世界性的经济组织,采取恰当而得力的措施,扶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贫穷国家的经济发展。一个国家的文化状况除了受一些传统因素的影响外,还受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状况的影响。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也是精神文明的体现。只有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了,物质丰富了,人们才会产生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人们的素质和文化水平也会由此提高,对先进的文化及凝结了先进文化的产品和服务才会既有能力也有愿望接受,使先进文化融入其民族中去,逐渐达到世界文化的融合,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创造最根本的条件。所以,世界贸易组织与其他世界性经济组织要尽可能给予落后国家经济援助,为落后国家培养各类人才,同时敦促发达国家执行它们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的承诺,兑现和扩大它们给予发展中国家的优惠,放宽对落后国家知识产权贸易中的有关保护条款,推动先进技术以比较低廉的成本在落后国家得到应用;免除对发展中国家服务、纺织品和农产品出口的种种限制,使落后国家尽可能获得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并取得比较收益和创汇的机会,以便使他们有较强的进口能力,对本国落后的生产能力进行改造。同时,通过技术转移和投资带去先进的文化理念,促进世界各国走向文化融合,并在此基础上真正实现全球的无壁垒贸易。
3.2 建立国际性的文化交流组织和文化交流中心
建立国际性的文化交流组织和文化交流中心,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展示和交流,以消除观念、习惯、语言和艺术鉴赏等方面的贸易阻碍。文化是有传统的,但它也是可以交流的,高层次的文化也是易于被世界各国人民理解和接受的。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钟声在不同国度敲响的时刻,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激昂乐曲也回荡在地球的不同角落,承载着人类文明硕果的物质载体穿梭于世界各地。近期中国举办的几次国际性的文化展盛况空前,充分说明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可以被人类所共赏的。中国是世界上茶文化最悠久的国度。2006年11月10号,由中国太极茶道组织和合作举办的西班牙“中国茶艺嘉年华”活动前期筹备进展顺利,即将举办的一系列活动,将凸显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的背景下,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也将呈现无穷魅力。推广茶道精华,弘扬中华本色是组织“中国茶艺嘉年华”活动的基本宗旨。太极茶道计划用不太长的时间,继续在世界各地组织类似的活动,把中国茶道艺术推广到全世界各个角落。我们也相信,像茶文化这些文化展一定会使世界各国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增加他们对中国产品的喜爱,最后带动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在世界贸易中销量的上升。
4 进行多种方式的文化融合的培训
进行多种方式的文化融合的培训,培养出推进文化融合的跨文化管理人才。通过文化融合促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发展。关键是具有文化融合意识和知识的管理人才的培养。为此,应当进行这样一些方面的培训:
(1)文化理解的培训。
文化理解的培训即介绍不同国家的人文状况了解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消费习惯、生活方式、制度法规等,并与本国的相应方面作比较。加深对国外文化的理解。
(2)文化应用的培训。
让被培训者了解其他国家的价值观、行为、态度,清楚针对他们的价值观应该采用的激励方式,并对当地的奖惩制度作出评价和改进的建议。
(3)实地文化考察的培训。
派遣培训人员到他们将来可能从事工作的国家进行实地的观察和研究,使他们在与当地消费者的直接接触中理解他们的文化,把握他们的动机。
(4)相互交流的培训。
邀请不同文化背景的贸易管理者与被培训人员进行适时的交流, 也经常组织有国外工作经验的经贸人员进行交流,互谈感受,加深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
国际贸易的复杂性范文5
关键词:国际贸易;风险;预见;规避方法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国际贸易中还存在不少风险。国际贸易业务中,由于受不可知因素的影响,与外方发生贸易纠纷是不可避免的。国际买方可能采用以下手段损害卖方企业利益:利用中国出口商对国际贸易规则不熟悉而设圈套进行欺诈,从而侵吞货款;因自身财务问题而拖欠货款,甚至破产倒闭从而逃避债务;因市场问题,以各种理由中止与中国厂商的合同、并拒收货物,或采用拒付货款、要求降价等手段让中国厂商蒙受损失;发生国际贸易纠纷时,中外双方解决争议因人力、物力的消耗造成的成本较高问题。
国际贸易风险主要是指在国际贸易业务流程中发生的风险。比如在交易前的准备环节,由于市场调查失真而引起的信用风险。由于国际贸易是一个紧紧依赖于环境的活动,尤其是对国际环境的依赖,所以,诱导国际贸易的风险因素极为繁多,国际市场竞争的激烈,国际国内环境的复杂多变,更使得国际贸易风险因素复杂化而难以准确把握,致使国际贸易风险事件经常发生,并导致重大的风险损失。然而,也正是环境的复杂多变,又给国际贸易带来了有利的机会,使国际贸易活动有可能获得风险收人。企业常常会对这种风险收人与风险损失、风险成本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决策并实施相应的管理行为。本文就国际贸易中风险的预见及规避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
2、国际贸易风险的功能、特性及规避
2.1诱惑功能
诱惑功能是指国际贸易风险诱导经营者追逐风险利益。马克思曾这样评价过风险利益的诱惑功能:对于资本家来说,如果有20%的利润,他们就会活跃起来;如果有50%的利润,他们有的就会挺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他们就敢践踏一切法律,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杀头的危险。马克思所描述的现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已经成为过去,但他所指示的风险对企业经营的诱惑功能却是深刻的,反映了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收益与风险伴生的规律。
风险诱惑功能的强弱,取决于风险收人与风险成本之间的比率或差额。风险收人是指国际贸易活动在风险因素构成的环境中所获得的收人,它是国际贸易活动全部经营收人减去非风险经营收人的余额;风险成本是为克服风险因素的作用,企业所投人的资本、人力、时间、信誉和社会利益等。风险收人与风险成本之间的比率或差额越高,风险的诱惑功能越强,反之则越弱。
2.2约束功能
风险是一种带来费用、损失与损害的不确定性。因此它在引诱贸易活动、追求风险收益的同时,也对贸易管理行为构成了约束。这种约束具体表现为国际贸易活动的威胁、抑制和阻碍,也就是风险成本与风险损失对国际贸易活动的约束。
国际贸易风险约束力的大小取决于风险损失的大小与风险成本的大小。当风险损失与风险成本都很大时,风险约束力就强;当风险损失较大、风险成本较小或风险损失较小、风险成本较大时,风险的约束力也较强;当风险损失与风险成本较小时,风险将更多地表现为对国际贸易行为的诱导。
2.3国际贸易风险的特性
(1)经营活动中风险的共性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任何经营活动中都有可能会遇到风险,经营活动中的所有可能遇到的风险都有其共同的特性。
第一,风险的客观存在性。人类存在的历史证明,无论是自然界中的地震、台风、洪水等,还是社会领域中的战争、瘟疫、冲突、意外事故等,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们是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的客观存在,也就是说,风险处处存在,时时存在。人们无法回避它,消除它,只能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应对风险,从而避免费用、损失与损害的产生。
第二,风险的相对变化性。风险的相对变化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风险性质的变化。比如车祸,在汽车没有普及以前,表现为特定风险,到20世纪在西方国家汽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后,车祸就成为基本风险。又如国际贸易货物运输中的海难,对船东和出口商或是进口商而言,是纯粹风险,而对承担大量货物运输风险的保险人来讲,却是一种投机风险。②风险量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风险、抗御风险能力的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对某些风险能够加以控制,使其发生的频率降低,导致损失的范围减少和损失的程度降低。预测技术和方法的不断完善,对风险的估测日趋精确,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风险的不确定性。③某些风险在一定空间与时间范围内被消除。比如,随着通信技术和银行业的发展,电子信用证和SWIFT格式成为信用证结算的主要手段,使得以涂改或伪造信用证进行欺诈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控制乃至消除。而同时,伴随一项新活动的开始,又可能有新风险的产生。比如,EDI贸易方式的产生及发展,引起了电子提单及其他电子数据安全哇风险的产生和其他风险。
第三,风险的可识别控制性。所谓识别,是指可以根据过去的统计资料,通过有关方法来判断某种风险发生的概率与风险造成的不利影响的程度,诸如费用、损失的损害;所谓控制,是指可以通过适当的技术来规避风险或控制风险发生导致不利影响的程度,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为风险识别与风险控制提供了理论、技术和方法支持。
(2)国际贸易业务中风险的特性
既然风险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能够引起损失和损害的不确定性,而国际贸易风险则是这种不确定性事件发生、表现和影响于市场参与主体的经营活动和结果的特殊形态。因此,我们可以分析、推导出国际贸易风险所具有的特征。
第一,国际贸易风险的客观存在性。国际贸易风险是国际经济交往的必然产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国际贸易风险是国际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这种客观性表现为形成国际贸易风险原因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产生和诱发国际贸易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主要源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规律的复杂性和市场经济参与主体的认识及其他方面能力的局限性。由此国际贸易风险就有了存在的客观基础和依据,就必然以风险成因的角度表现出来。国际贸易风险的客观存在性还表现为国际贸易风险的不可避免性,在国际贸易风险存在基础消除之前,国际贸易风险是“必然事件”,国际贸易经营者只能将其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内,但无法将其降低至零。另外,国际贸易风险的客观存在性还表现在它是通过偶然性体现出来的。国际贸易风险的存在具有抽象性和不确定性,但风险的表现形式却有个体性和差异性,风险的发生无论是范围、程度、频度,还是时间、区间、强度等都可以表现出各种不同形态,并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
第二,国际贸易风险的无意识性。国际贸易风险形成于国际贸易主体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失误,又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承担了这些失误及其所产生的后果。总体说来,首先,国际贸易风险与有关经营商的主观意识的无意识性密切相关。因为即使比较复杂的国际环境,在正常情况下,只要经营主体能够准确意识到所处的环境,有意识地采取切实有效的避免风险的策略和措施,国际贸易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避免或降低。因此,国际贸易风险往往与经营行为主体的主观无意识性相关,经营行为人的主观无意识性包括其无意中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无意中采用了不适合的贸易方式方法,无意中遗漏了贸易过程的某些环节,对贸易环境和竞争对手的分析失误等。其次,国际贸易风险是经营主体无意中接受的,经营行为人事先对风险的发生并无足够的觉察,或对风险的强度判断失准,所采取对策与实际发生的风险不对等。再次,国际贸易风险不包括经营行为人故意行为所产生的后果。
2.4国际贸易中的风险规避方法
(1)广泛咨询收集贸易中的对方相关信息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谁掌握的信息量越多,胜出的机会就大大增加,就能避免国际贸易活动中的盲目性。到海外投资,一定要请国际政治专家帮助考证当地政治环境是否稳定,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关系如何等;与国外大公司、金融财团合作,一定要设法弄清楚他们与该国政府、议会之间的关系;虽然不能完全消除这些风险,但可以了解这些风险的发生规律。
(2)风险转移
所谓风险转移,就是将风险转由其他主体承担,自己不承保。保险是一种最典型的风险转移技术,企业为避免火灾、水灾等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通常会向保险公司购买保险。万一企业遭受这类损失,保险公司将给予相应的赔偿。这样,企业就可以不承担或不完全承担这类损失,风险得以转移。与保险类似的还有期权。对于将来准备以外币支付来进口某项产品的企业来说,汇率上涨极为不利。于是,为避免汇率上涨带来的损失,该企业将愿意支付一定的费用用以购买“保险”,即买入一个买权。保险是防范贸易风险的重要工具,企业应加强认识,积极利用。出口信用保险主要通过承保出口过程中面临的政治风险和买家风险为出口企业提供风险保障。此外,信用保险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衍生功能:一是通过对买方信用风险的承保,推进银行介入贸易融资,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二是促进企业间交易由现金交易甚至易货交易模式,变为更高效经济的信用交易模式,企业的交易过程,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三是保险后的应收账款资产质量得以提高,从而改善企业总体财务状况,改善财务报表;四是帮助企业采用灵活的贸易条件,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巩固贸易关系。
国际贸易的复杂性范文6
1制定高效的风险管控机制
国际贸易融资由于其自身的复杂性存在着诸多的影响因素,所以在进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时银行就承担着较高的风险,对于银行来说,制定一套严格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银行必须:第一,贷款前对贷款企业做详尽的信誉调查,综合了解其包括还款能力、盈利能力、资产状况、过往贷款记录等多方面的信息,然后再定夺是否对其进行贷款融资;第二,要求相关从业人员严格进行业务操作,对已经取得贷款的企业进行贷款去向和使用用途的全面追踪,并实时评价贷款企业的综合还款能力。对于金额较为重大的款项,必要时可以专门派出人员监督,一旦发现企业有违规操作或面临破产等问题,及时追回债务,从而减少银行不必要的损失;第三,对所有合作过的相关贸易企业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价和总结并汇编做出评级,为以后这些企业的再贷款或类似企业的贷款业务提供合理有效的参考。
2实时的信誉考查
在进行具体的贸易融资之前,银行必须充分考查贸易双方企业和贸易一方合作银行的信誉情况,还要对相关贸易活动进行充分了解,确定贸易活动中潜在的风险:第一,对涉及到该项贷款的贸易双方进行详细全面的贸易实质和信用证的考查,这对于减少虚假贸易和乱用贷款引起的贷款坏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对于贸易另一方企业的合作银行也要进行系统全面的详查,对方银行的每次来证金额都要核查,对于一些较大款项的业务可以要求信誉较好的大银行作保证方,以此来保证业务的安全性;第三,在贸易企业动用所贷款项实施贸易活动的过程中,实时考查其从贸易起始到贸易结束中间的各个环节,随时评价影响贷款企业还款能力的因素同时可以防止其将贷款挪为其他项目使用。
3制定风险追踪评价体系
银行需要对不同贸易融资的不同贷款业务设置不同的台账,及时明了地对各项贷款业务实施有效的监督。银行还应该设立专门的工作人员对进口、出口两种不同的融资客户进行分类别考查,并进行研究和记录,对于各个客户各项业务的具体情况也要进行不同阶段的情况反映。对于即将到期的资金,要提前告知对方准备还贷资金,假如可预见出企业出现还款困难的情况,必须提前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对于每一笔完成的业务,银行还必须进行事后详尽的信息分析汇总,评价客户包括还贷能力、还贷态度、还贷时间以及贷款期间对于贷款具体使用情况等在内的多个内容。综合以上各个考查内容,对客户进行精准的评价,为以后该企业或者相关企业的贷款业务做出有效的参考。
4加强相关贸易法律的制定与完善
目前我国相关贸易法律发展得还不够完善,这就需要我们在加强国际贸易融资有关法律条例的研究的同时,就现有法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漏洞,参照国际贸易法律的相关条例和国际惯例,再结合我国的贸易情况的特殊性,在不影响我国贸易发展的前提下,完善贸易法的内容,使我国的贸易法实现与国际贸易法的无缝连接,在不影响当前贸易发展的同时为我国贸易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5提升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国际贸易因为其自身特点对于其从业人员有知识面广、技术要求高等较高的素质要求。而相比一些发达国家我国改革开放较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时间也只有三十多年,因此,我国对于相关从业人员的质和量的要求都非常大。目前,我国想要快速发展国际贸易的当务之急就是培养和引进一批高质量的贸易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努力创造良好的贸易环境吸引海内外的人才,积极做好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工作。在从量和质上提升我国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同时,有效减少相关企业和机构所面临的各种贸易风险。只有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人才能逐渐整体提高行业的贸易风险意识,才能有效地减少国际贸易融资过程中的各种风险。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