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阅读教学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拓展阅读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拓展阅读教学反思

拓展阅读教学反思范文1

【关键词】新的语文教学视角 阅读教学 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02-01

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在新课改浪潮中,彰显出它独特的视角。学生是整个教育的主体,语文教师在教学之余,不免为自己的阅读教学进行留白,认真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吸收和扩充知识,转变观念,关注学生在阅读中人格、思维方式的生成,使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是简单空洞的说教,而是读书明理,读书用书,不断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思想。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困惑

在新视角下,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式和观念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也使得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很多困惑。一是教师讲多少的困惑。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注重课文分析,忽视了学生自我品味和欣赏语言的主体性地位。但是不讲又不行,学生已经依赖于老师讲授,不愿意主动学习,讲多少已经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最大困惑;二是教师如何调动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后拓展学生进行阅读学习的困惑。我们知道很多教师以自我接受能力为基点,把设计的相关课堂问题充斥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不但没有调动学生学习阅读材料的兴趣,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审美欣赏的能力,如何把课前课后有机的结合起来是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和调整教学手段的困惑之一。三是阅读教学的终结性评价方式所带来的困惑。新视觉下,依然存在部分教师把语文阅读教学的视野局限于课堂和书本,到底语文阅读这一块学到了什么?仅仅凭借学期末考的语文成绩来衡量,这就削弱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后所获取知识的优势,评价方式偏重考试,用一分定高低,显露出评价方式的单一和绝对化,没有形成动态评价体系。

二、新视角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一)案例精彩回放

《羚羊木雕》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亲情。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情感,浓浓亲情,动人心弦,描写亲情的诗文往往最能打动人心。本单元所安排的课文都是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了亲情的丰富和多样,不能不引起学生和教师的心灵共鸣。新视角下,笔者准备这样进行本课的教学:

1.课前预习,全面获得本课的相关信息

在学生预习本课时,不应该孤立地看待本课,应该关注本单元专题“亲情”进行预习。可以理解本文所出现的新词、读好课文、积累词语、了解作者、提出相关的问题等等,鼓励学生把自己所获得的知识信息记录在“预习本”上,做好语文课文中的问题批注,为新授做好充分的准备。

2.课中新授,教师精讲给学生读书的时间

对学生收集的资料和预习所获得的信息进行交流共享,然后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小组交流,筛选不理解的问题,在全班让小组长作为代表进行交流,最后提炼一个问题,即爸爸把贵重的羚羊木雕给了“我”,“我”把木雕转送给好朋友,这样可以吗?为什么?全班同学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加以讨论,如同学间讨论、查资料来解决问题,问题可以形成为小练笔、小演讲等等,把每位学生的想法都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师要激发学生品味语言的兴趣和敢于提问的勇气,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后总结,羚羊木雕有价,情义却无价。只知道珍惜有价的木雕,不知道珍惜孩子们的感情,重财轻义,只会严重伤害孩子的心灵。针对所提的问题和解决的方式,再多读相关的文章,进一步体会亲情。

3.课后阅读,扩大阅读量

课后布置作业,美美地诵读课文,并且积累本课你认为最好的句子。让学生养成勤积累的好习惯,并且能够读一本关于亲情的文章或者小故事,记忆一句感人的亲情语句等等,进行课后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更多的阅读资料,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

(二)新视角下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

1.彰显于课外阅读中

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拓宽范围,扩充阅读空间,让阅读教学生活化。加强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外阅读量,其语文实践性活动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语文阅读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加强课外阅读与课内优秀文章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丰富自己的视野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彰显于欣赏美文佳作

语文课本上的优秀文章,其语文文字之优美真是堪称“一绝”。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讲,把剩余的四分之三的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品味语言文字,深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写作意境,而且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要有目的去读书,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3.彰显于多写多练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的最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写作。阅读教学后,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多写多练,把平时看过的书籍和杂志等上面的相关句子或者优美的语言进行摘录和积累。把自己的读后感分享给全班同学听,让大家为你的体会和感悟喝彩。

三、结束语

新课改、新视角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尽量让每堂课都有琅琅的读书声,并能激发学生思维方式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不同程度上享受到多资多彩的精神生活。因此,新课改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勤于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许敏.语文新课程理念与魏书生语文教育教学改革[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山东省沂源县中庄中学 焦玉安.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转化[N].学知报,2010年.

拓展阅读教学反思范文2

一、新课改下阅读教学现状

虽然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广大教师为了将其落到实处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语文教学确实也在一定程度上焕发了新的活力,但是从整体而言,由于教学理论更新非一朝一夕之功,传统的知识观和教育观仍存在相当大的惯性。部分教师未能充分理解课改的本质,过于注重形式创新,使课堂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

当前,课堂教学还存在“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的教学模式,应该说当今语文教师的素质大大提高,基本不存在以己之昏昏,使人昏昏的现象了,但是另一种现象却大行其道——以己之昭昭,使人昏昏。一些有造诣有激情的教师在课堂上把选文讲得令人如痴如醉,学生也对选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一到学生自己读时却不能领略文章的妙处,何也?教师只为教而教,只为讲而讲,倾吐的是自己,学生只是倾听者。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存在对话,并且教师也只告诉学生他个人的欣赏的妙处,而没有指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来领略文章。也就是说教师仍然是课堂中心,学生的独立思考被遗忘了。

何谓语文?首先必须是语言,然后才能谈文章、文学、文化。思想内容毫无疑问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但是目前有些教师过于注重内容,以为国文教学的目标只在进行思想教育,激发某某意识等等,而忘了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语言文字在新课改中正在被人们丢到角落里。

立足课内、拓展延伸、课内课外并举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新课程课堂教学不仅有教材知识、师生互动生成的知识,而且有拓展延伸的知识。拓展延伸的形式有:开发资源、改编课文、比较阅读、读写结合……但一些教师常常对课文的赏析浅尝辄止,学生连文本都理解不透,便生发开去,拓展延伸:或旁征博引,开发课外资源;或标新立异,改编文本原作;或另起炉灶,开展比较阅读;或急于求成,训练读写结合……这些做法,看似无限拓展延伸多,实际上紧扣文本恰到好处的拓展极少,不讲实效,喧宾夺主,曲解了新课标的精神。

二、叶圣陶阅读教学思想对新课改的启示

创新的实质是继承和发展。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并不是也不应该是抛弃原来所有的东西,另起炉灶,更不能为了求新求异抛弃传统,甚至矫枉过正违反规律。我们有必要深入学习研究叶圣陶阅读教学思想,使我们的阅读教学符合认知规律,符合阅读教学规律,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新课改中存在的诸多误区,我们不禁要问,到底阅读教学的出路在哪里?那么,笔者认为虽然叶圣陶先生的理论已经距今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但是因为他抓住了阅读教学的根本,遵循了阅读教学的规律,因此笔者认为,我们仍然有必要好好探究叶老的阅读教学思想,从而指导我们当今的阅读教学。

(一)阅读教学的最根本的理念——“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叶圣陶以为最根本的理念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和怎么‘讲’。我有个朦胧的想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了,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吗?”[1]“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不仅是叶圣陶整个教学思想的基本核心,同时也是他指导阅读教学的重要原则。

对于阅读教学中师生关系的问题,叶圣陶提倡本位主体观,即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本位,让他去做演员,当主角,而教师只从旁做导演,当陪练。叶圣陶认为,无论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都要把学生放在最主要的位置。教师是指导学生学习而不是代替他们学习的。阅读教学中的“逐句”讲解,已经被实践证明劳而无功,并且对学生是有害的,因为那样的教学方法必将导致学生永远摆脱不了对教师的依赖,一旦离开学校就会手足无措。叶圣陶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是启发诱导,教师只需教给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多读、多想、多写、多改,只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位,教师为主导,经过长期地辅导和训练,学生自然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叶圣陶指出:“我以为要改进教学方法,必须废除现在通行的逐句讲解的方法”[2]。那么,怎样的精读教学才是叶圣陶所提倡的呢?叶圣陶认为理想的上课方式是这样的:“上课是学生报告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改订,不再是一味讲解。报告是各自报告预习的成绩,讨论是彼此讨论预习的成绩,指导是指导预习的方法,提示预习的项目,订正是订正或补习预习的成绩。”[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主导,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叶圣陶认为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阅读的能力、阅读的习惯。作为教师必须本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开展教学。要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叶圣陶认为,教师的指导是否得法,也是教学成败的决定因素。他说:“教师引导学生用心阅读,令学生思之,思之而不得,则为之讲明之……总之,教师之主导作用在就学生已有之能力水平而适当提高之,使能逐步自己领会课文之内容与语言之运用,最后达到不待教师之讲解而自能阅读”[4]。

根据叶圣陶的观点,我们可以得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的具体方法尽可以不同,但必须符合两条原则:一条是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一条是要有利于学生逐渐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性。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言文一致

关于阅读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在当时忽略语言形式的情势下,叶圣陶着重强调形式的重要性。叶圣陶认为:“文章虽也顾及内容纯正和性质的变化,但文章的处置全以形式上着眼”[5],“在国文课里读《项羽本纪》所当着眼不应只是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局,应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故事是讲不完的,……不论国文、英文,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6]。显然,脱离语言形式的内容是违背语文教学的根本的。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汉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应用。语文我们可以理解为四个层次: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语言则是出发点。叶圣陶认为:“语言是一种工具,工具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可以说,不凭借语言的思想是不存在的”[7]。洪镇涛老师在“中学语文教育研究会”第八次年会上总结自己从教经验时说:“从教几十年,凡是成功的课,语言因素拓得好,不成功的课,语言因素没落实。语文教学的根本在于指导学生积累、理解、运用语言,其他都在学语言的过程中解决”。

叶圣陶多次说:“我就是最不信服把语言跟内容分开的一个人,咱们不能抛开意思谈语言,也就是不能不管内容专谈语言。就学习语文来说,思想是一方面,表达思想内容的工具又是一方面。学习语文,这两方面都要正确对待”[8] 。新课标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它与叶圣陶语文工具观的实质是有一致性的。

可见,优质的语文课应该是在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语感培养,训练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能力,发展思维的同时,渗透审美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融合。而“渗透”依靠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教育方式,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曾有过离开语言文字的表现力、生命力,片面强调政治思想教育的惨痛教训,也有过离开人文来讲语言文字的惨痛教训。因此我们的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语言形式入手,以文悟道,因道学文,真正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重视选文本身——立足文本

关于选文与拓展的关系,叶圣陶主张教学必须从选文出发。他说:“教师把讲话推广到相当限度以外去,虽然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蔓延得愈广,对于选文本身忽略得愈多。并且,从选文中摘出几个词几个句子来大加发挥,是不能够使学生了解整篇各个方面的”[9]。离开文本的拓展即使再精彩再深刻都是徒劳的,拓展必须从文本出发,进行合情合理的阐发。

学生的阅读心理发展规律,从阅读的能力发展角度看,是“认读感知——理解处理——评价总结——迁移活用”。我们不能就文本谈文本,更不能脱离文本谈拓展迁移。扩展、迁移是语文教学的目标,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只有以对文本的充分理解为前提,才可能产生有效的延伸扩展、迁移。立足文本要求教师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立足整体,统筹兼顾到字、词、句、篇和语法、修辞、逻辑问题等方面的语文知识。立足文本要求教师依照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先读后教。在课文教学之前,让学生潜心阅读文本,用心体验文本,然后才以学生的阅读体验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展开对话,引导学生与文本互动。

当然,反思回归不是简单的回归传统,走老路,更不是对新课改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在“否定之否定”之后对语文教育的最深刻认识。顾黄初说:系统地深入地学习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从而全面认识这位五四老人,并把他的语文教育方面的卓越贡献继承下来,加以丰富和发展,使之成为我们今天革新文化教育事业的珍贵财富,已经是历史提出的必然要求了。在实践新课程,推进新课改的今天,学习叶圣陶语文阅读教学思想,无疑对推动教育改革具有借鉴、启示的积极意义。

注释:

[1]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叶圣陶《精读指导举隅》,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3]叶圣陶《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4]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概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5][6][9]叶圣陶《〈大学国文现代文之部〉序》,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拓展阅读教学反思范文3

关键词: 语文学习 “入境―研读―拓展”阅读教学模式 实施策略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学活动诸要素依据一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认知特点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而又简约的教学结构,它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实践证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良好的教学模式建构和实施。基于此,我们在相关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归总的基础上,构建了“入境―研读―拓展”阅读教学模式。

一、模式的界说

(一)模式结构和意义释要

1.模式结构。

入境―研读―拓展。

2.意义释要。

(1)“入境―研读―拓展”是以学生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为主线的阅读教学的课堂基本结构。这里的“入境”指学生在教师的激发(激趣、激情、激疑)下,学习欲望得以驱动,进入语文学习的情境,并在教师的导引下,自觉进行学习定向;“研读”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效地进行阅读活动,“研”突出阅读的自主性、探究性;“读”体现阅读的特质;“拓展”指学生在自主学习、构建新知的基础上,通过对学习活动的反思、学习成果的整理、知识技能的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迁移、课内到课外的延伸,使学习活动得以延续,学习领域得以拓展,从而在更大的学习时空中更自觉地自主学习,获得发展。

(2)本模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为核心。其基本教学结构是以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基本价值取向的阅读教学活动体系。这里的“自主”,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参与、激励、指导下,自主地、能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并对学习实践活动进行自我调控和评价;“创新”指学生在自主性学习活动中,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思考、探索语文现象、语文问题,多元解读语文材料,进而产生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形成探索精神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本模式中,“入境”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前提,“研读”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核心,“拓展”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延续,而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则是本模式的基本特征。

(二)模式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就语文学习而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自主学习则是学生获得持续发展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入境―研读―拓展”教学模式切合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知识本位思想影响下的课堂教学,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接受学习,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阻碍着学生创新精神的唤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入境―研读―拓展”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学习的建构性,能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改变,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模式的理论基础

1.新课程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语文课程的一切都是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教学就是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自实践、合作交流中培养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得到有效发展。

2.主体性教育理论。

人的主体性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最重要前提。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理应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在学习上的体现就是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学生不是教师,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知识、技能、能力、情意只能在学习者凭借自己的经验和体验,在社会性相互作用(互动、对话)中,通过吸收、转化、重组等一系列心智操作才能生成和发展。因此,要创设一种鼓励学习者自我积极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源和基于真实情况的学习经验,让学习者主动地、积极地、合作地,并达到逐渐自我控制地进行学习活动。

二、实施策略

(一)模式流程

“入境―研读―拓展”式教学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本形式,使学生在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建构知识,发展能力,提升人格。模式的流程设计为:

(二)操作策略

1.入境:教学的起始环节,核心是激情引趣。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不是自发形成的,它需要教师的激发与组织。可以通过语言描述、情景模拟、图景感知、课件展示等手段来激情―学习情感的调动、激趣―学习兴趣的引发、激疑―学习意识的唤起,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自身潜在的巨大的学习内驱力,使之产生亢奋的学习情感、积极的学习态度,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这其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最为有效的激发方式,它既能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和认知需要,又能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目标,发挥“认知定向”的激发与调节作用。

教师应该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的目标,把握教学的切入点,设计针对性强、启发性大的问题,构建教学情境,以情引趣,以疑激思,以问启智,唤起学生的内在积极性。

2.研读:模式的主体环节,其核心是建构学习。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因此,要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文本的意义,在阅读中学会阅读。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多重的,如学生与作者(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作者等,因此,师生、生生之间又必须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交流互动,共生共进。

阅读(教学)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或途径,它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能力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而感受理解等是个性化的,阅读自然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重视探究性、创造性阅读就落实了创新精神的培养。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作为基本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直面文本,多元地有创意地解读文本、建构知识,培养阅读能力、创新能力是本环节的核心。

在教学中,教师组织、激励、启发、点拨;学生围绕问题(预设的或生成的)读书、思考、探索、讨论、交流、体验、展示,沟通新旧知识经验,通过同化或顺应,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在自主性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获得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掌握运用语文规律,形成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创新能力。

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要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大胆质疑,提高课堂探究的问题的质量。就语文阅读教学而言,一般应先从整体入手,统摄全文,然后分步探究,研读全文。主要关注的问题应该是:①个性化的感受和体验的,如这篇文章给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读了这篇文章,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为什么?等等。②对内容理解感悟的,如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如何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的?从这篇文章你得到了什么启示?(体会到什么?)③文章的分析鉴赏的,如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或语言上)有何特点?它可借鉴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是什么?等等。

在这一环节中,在教师的适时点拨引导下,学生围绕学习的目标任务,自主地、能动地进行阅读实践和思维活动,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文本(事物)的理解和思考,并通过信息反馈,交流讨论,沟通新知识和已有经验,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这样学生既获得认识结果,又能感受和理解认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3.拓展:模式的小结环节,核心是反思延展。

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反思阅读过程,对所学的知识、所用的方法、所发现的问题、所得到的启示等进行整理归纳,对阅读活动及其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并通过一些具有代表性、层次性、延伸性的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打开自己的思维空间,多维拓展,促进学生将所得推广到各种新的情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学会灵活运用,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广泛迁移,发展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立足于:学中求广―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滚动学习,举一反三;学后迁移―灵活而创新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品尝触类旁通的乐趣;学后设疑―提出疑问,促使学生进行再探索,从而把阅读教学引向更广阔的领域,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三、模式使用说明

(一)本模式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为主要考虑对象,也适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二)本模式倡导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它突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意义的建构者,同时不忽视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师生通过互动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拓展阅读教学反思范文4

1.教学观念落后。当前,受考试等压力的影响,许多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仍旧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他们并未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注重,依旧采用以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难以对“大语文”观进行树立。这样一来,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就会受到束缚,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也难以得到提升。

2.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在备课阶段,有些教师并未对教材进行深入掌握,且所定下的教学目标较空泛,不够具体,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就很难完成学习目标。

3.教学策略不够科学合理。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许多老师都注重讲解,却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占用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阅读量以及阅读理解能力就会下降。究其原因,还在于当前中考考试机制的束缚、学校图书资源的不完善、教师自身能力欠缺以及学校考评机制的不科学。

二、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进行提高的措施

(一)对教学观念进行革新

1.修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并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使之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

2.对“大语文”观进行树立。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都较为活跃,因此,教师就需引导学生对阅读量进行拓展,使其阅读书籍的积极性得到调动,进而获得良好的阅读习惯,将阅读书籍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通过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使学生爱上阅读,积累更多的知识量,另一方面还可使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得到革新和完善。刘国正曾提出:“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应是多孔的海绵,通过各种孔道使教学和生活息息相通。”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一大目标就是将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从课本走向社会、走进生活。

(二)对教学策略进行创新

1.对“读”这一环节进行注重。对阅读教学而言,“读”这一环节是极其重要的,通过“读”,学生就能更好地感受到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首先,教师需对默读环节进行注重,让学生在独立的默读中对文章的内涵进行体悟。其次,教师需做好导读工作,即依靠提示、问答、启示以及过渡等方法完成导读。再次,在泛读环节,教师需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做到引生入境、披文入情,让学生能在学习和掌握语言运用能力的情况下,体会到美好的情感以及高

尚的情操。最后,语文教师可对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巧妙运用,创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并让学生分角色对课文教学朗读。

2.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运用阅读材料,教师可对学生的阅读潜能进行深入挖掘,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阅读工作,使他们的想象能力以及创造力得到开发。

3.对个性化阅读进行鼓励。对新课标的相关要求进行深入分析可知,学生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已受到了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因此,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需对学生的独特体会、理解以及情感进行关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让他们获得创造性阅读能力以及探究性阅读习惯。运用这样的方法,学生的自我意识以及主体地位就可得到彰显。

(三)加强反思修养

为了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提升,语文教师就需加强反思修养,使教学工作和反思紧密相连。具体而言,教师需对自身的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深入反思,并追问自己:“我的教学工作具有有效性吗?”“怎样的教学方法才是有效的呢?”通过反思,教师不仅可发现现存于自己教学工作中的问题,还能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革新和完善,最终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拓展阅读教学反思范文5

关键词: 高中英语 阅读 问题 资源 协作

“读”占鳌头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是学生开阔认知视野思维和积累语言文化知识的重要基石。但是,近来出现的阅读素材“以本为本”单一贫瘠、“自我读思”思维狭窄、“读写分家”互不相容等乱象,使当前阅读教学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误区和盲区。如果给阅读教学中上述现象把把脉,不难发现缺少阅读学习活力、方法,使得阅读理解停留在完成任务的学习中,割裂阅读与听说写等语言技能的融合,使得学生不知“读什么、怎么读”,严重影响他们语言表达技能的全面发展。

一、多元化素材,弥补阅读贫瘠缺陷

推荐学生阅读更多的素材,引导他们在自我积累中丰富认知视野思维,是阅读教学的首先前提。但是,受教材思维定式的影响,使得学生将目光仍多停留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致使他们的阅读素材单一,久而久之,便会产生一种“审美疲劳”之感。

依据内容做适当拓展延伸,能使学生在开阔认知视角的过程中主动发现和探索。《牛津高中英语》(Advance with English)模块六的阅读学习中,不妨根据此模块的“Making a better world”主题,从“health,happiness,understanding,help”等角度给学生推荐相关的美文,让他们从心里感知中捕捉到更多的信息内容。围绕上述目标,给学生推荐海伦・凯勒的Three Days to See、马克・吐温的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汤姆・索亚历险记》等,让学生在主动走进大师的心理活动中找到更多值得探索的深层次精神世界内容,帮助他们深化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就“Which information did you read in their works?”主动撰写阅读笔记,让他们在读思结合中找到更多的认知视野和触角。

多元化素材的运用,使得学生有了更多认知探索的空间,帮助他们在主动感悟其中内容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理解,让他们在感受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深化感悟。多给学生推荐富有哲理的名家经典著作,让他们在受到精神洗礼的过程中生成敏锐语感,提高阅读学习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组织学生根据各自的课外阅读,引导他们利用QQ、微信等方式给其他同学推荐自认为有趣的阅读短文,帮助他们深化理解感知。

二、协作化探知,打开理解受阻通道

理解是阅读的核心,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运用技能的关键。传统以学生为主的单一思考模式,使得他们的自主阅读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理解感知受阻,不能深入发现其中写作意图,缺少与作者、编者、人物等多元化的对话交流。

跳出单一学习模式,帮助学生在彼此协作中主动探知。如在模块七 Unit 4 “Public transport”的Reading“The first underground in the world”阅读教学中,建议学生就“Reading A”中的思考题目,围绕“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article?”要求学生运用同伴交流的方式进行表达,帮助他们从语篇整体理解感知的角度发现更多的学习内容。教师可根据学生交流发现问题,建议他们就“Why did the people need underground?”和“How to use underground correctly?”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在彼此交流过程中强化理解感知,发现更多有趣的内容。

给学生创设富有多样性、开放性的思考任务,引导他们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相互沟通,帮助他们明确阅读思考的目标、要求。多深入学生合作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围绕任务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就相应的问题自由讨论,在争辩中捕捉相关信息,增强实践运用能力。

三、反思性延展,促进各项技能融合

读写分工,但不分家,都是学生语言表达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从阅读理解中总结反思,帮助他们在认知梳理相关知识信息中总结方法,反思探知过程,定能有效提高其整体综合运用能力,满足全面发展需要。

反思性学习让阅读和其他语言表达运用技能有机融合,使得阅读富有生机活力。如在模块七 Unit 2“ Fit for life”的Reading B“ Two life-saving medicines”阅读引导中,可要求学生就“The importance of aspirin and penicillin”做社会调查,帮助他们在重新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中深化理解。建议他们就“Do you know aspirin and penicillin?”运用主题演讲、科普介绍、讲故事等方式进行互动,增强听说读的综合运用力。在此基础上,可要求学生就自己的阅读理解,撰写学习笔记,并就其中的内容予以书面表达,升华感知思维。

突出综合指导,建议学生从相关内容中把握表达细节,便于他们在主动拓展的过程中获得感思,主动表达技能运用的多样化,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感思体验,找出更多的有价值信息点,通过口语交流、书面表达等形式强化感知,提高语言表达综合运用能力。

总而言之,给英语阅读“把把脉”,应在了解学生整体阅读感知的基础上紧扣其认知探究重点活化引导策略,帮助他们在主动参学的过程中找到更多有价值的线索。找出学生阅读理解症结,多从文化背景导入、认知思维丰富、感知拓展延伸方面给学生腾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引导他们在主动阅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感思,增强认知体验,满足英语知识技能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文静.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6(5).

拓展阅读教学反思范文6

【关键词】阅读 探究 运用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强调使学生在主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语文教学中探究式阅读教学是在这一基础上构建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的运用,给学生创造了更开阔的阅读空间,满足了学生在不同情境下不同的需要,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探索创造,合作交流等良好的读书习惯,拓展了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该模式的具体运用过程。

一、激发兴趣,培养探究意识

在探究式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创设情境、背景介绍,气氛渲染来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其欲望,让他们去思考,去探究。

1.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积极性。在阅读教学中,我抓住并利用文本中独特的描写、精彩的议论、生动的事例、恰当的比喻、巧妙的过渡和出人意料的结尾等等材料,引燃学生探究意识的导火线,引发学生的自我感受,创设一种特定情境,把学生置于特定情境里,通过自己主动的思考和探究,产生异常独特而深刻的思维成果。如在教海伦·凯勒《我的老师》时,先让学生做—个游戏,游戏规划是这样的:闭上眼睛,用力堵住两耳,听不到声音最佳,合住嘴,不能发出任何声响,时间为2分钟。2分钟过后,我问他们的感受如何?他们各抒已见,有的说难受,快被憋死了,有的说这种在黑暗生存的滋味太难受了,真想大喊大叫发泄出来;有的说我快崩溃了,真想大哭一场,真压抑!这样活着还不如死了好呢?……这样—来将学生置于亲身体验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惑悟、发现、引发探究兴趣,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感情基础。

2.营造氛围,引发探究

师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学生是教学活动中与教师共同的参与者。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发展。只要教师努力与学生建立起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将自己的心理调适到符合学生特点,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状态,将激情和微笑、趣味和爱心带进课堂。将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二、感悟设问,激发自主探究

1.预设时间与空间,激励探究

只有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思考时间,才能引发学生探究。在实际运用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对教材进行充分的诵读,如默读,朗读等自由阅读,感知课文内容,形成对课文的初步认识与看法,产生探究的热情。特别是在教读文情并茂的好文章和古诗词时,更是如此,例如在上元朝张养浩的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我用读(齐读,个别表演读、配乐朗读)来贯穿整个阅读课堂教学,通过读激起学生对这首小令的内容感悟,激发他们探究热情。只有强化学生阅读自主意识,才能让学生这个阅读主体独立感受和驾驭文本。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回自我,发展个性,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2.诱导质疑,激发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探究式阅读教学过程中,我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给他们生疑的方法,如:类比生疑法,联想生疑法,寻因生疑法等。对于学生因生疑而提出的问题,即使是一时难以解答,也首先给予肯定,肯定学生的积极探究精神,让学生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激发学生可贵的探究欲望。在一次教学活动中,我发现了学生敢对知识质疑:那是在《范进中举》一文出观的“掂斤拨两”一词中“拨”字和“播”字能否通用这一实例。这是一个学生善于质疑的很好的例子。

3.展开想像的羽翅,引发探究

爱因斯坦说“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老师只有让学生展开想像,引发现实存在的问题向虚拟假设问题的大胆探究,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拓展。其中在上《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在最后一环节,我结合了探究、练习第三题进行:游行大典完毕,皇帝回宫后,事情将会怎样?采取了这个训练题,学生能大胆想像,创造思维得到了拓展。

三、合作研讨,培养探究精神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先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讨论小组,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研读,可以是—个问题的研读,也可以是—组问题的研读。教师在这当中只是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与同学一起探究讨论,在适当时机给学生适当的指点帮助。例如:在“犟龟”一课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按四人小组的学习方式对课文内容进行合作探究,互问互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让我真正认识到了探究式阅读教学中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的重要性,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也给了倾听发言的机会。

四、展示与交流,体验探究成果

学生经过广泛的研讨后,接下来就是检验学生展示与交流的成果。这个阶段,我安排了几个组或几个人介绍学习的成果,然后让其他同学对这个成果进行质疑,学生自由讨论,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其他同学的成果作比较。让每个同学都可以从中借鉴吸收别人成功之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五、总结评价

在探究式阅读教学中,我主要强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体验,如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知识整理与综合信息资料的收集、处理和判断等。着重从知识技能来开展。取得较好的效果。

实践运用告诉我:语文教师要敢于挑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渗透到教学实践中,要敢于用怀疑的眼光进行自我反思,在反思中找差距,在反思中超越,让学生个体在这个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中获得新的体验和新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朱慕菊等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2.申继亮主编:《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