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经济化的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经济化的案例范文1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文书档案;管理;标准体系建设
一、基于信息化环境下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
(一)有利于文书档案管理效能的提高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文书业务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开始向多样化的趋势发展,这也使文书档案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传统文书档案管理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文书档案管理效率有了大幅度的进步。这就更需要充分的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加快推进文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使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更具便捷性,确保文书档案管理效能的提高。
(二)有利于文书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升
文书档案管理作为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利于文书档案管理水平及建设质量的全面提升。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文书档案工作应充分的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加快现代化管理目标的实现。作为文书档案管理部门,更需要在管理工作中不断进行创新,进一步对信息化管理流程进行规范和优化,确保工作效率的大幅度提升。
(三)加快了文书档案开发效益的实现
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实现,不仅有利于档案资料原开发利用,而且加快促进了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为文书档案资源共享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在文书档案管理信息化推进过程中,有效的改变了档案的利用方式,文书档案公开度及利用效益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这为文书档案职能转变及更好的提供服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信息化环境下文书档案管理的现状
(一)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有待于进一步规范
近年来,办公自动化已开始全面普及,这也有效的提升了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但由于信息化办公平台处于不断更新和升级过程中,极有可能会对电子文件查询及信息数据安全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要工作中也需要对各类文件梳理,以电子档案的要求做好文书档案的移交保管工作。但在实际工作,文书档案具有分散性,不仅统一管理难度大,而且数据容易丢失。特别是在当前无纸化办公的新形势下,更对电子文件的使用、保管及存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搞好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熟悉信息化知识技能的专业文书档案管理队伍。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岗位人员既要熟悉文书业务知识,又要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熟悉网络数据维护知识、掌握信息利用与安全保密知识等。当前,加强办公人员信息技术培训,加快推进信息化工作进程,是提高文书档案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要抓好抓实,并抓出成效,以适应时展需求。
(三)文书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及资金有有待进一步加强
长期以来文书档案在管理工作中受传统思想影响较深,这也导致文书档案在收集、整理、归档及查阅等各处环节缺乏健全的规章制度作为约束,在档案管理一些环节工作中还采用手工操作的模式,严重影响了档案工作的效率。目前文书档案管理人员多是由办公室人员兼任,管理人员多没有经过系统的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学习,业务能力不高,再加之档案管理人员年龄普遍偏大,对新技术和新知识接受能力较差,无法有效地满足现代文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由于受制于人员素质的影响,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无法与时展要求相适应。另外,在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推动过程中,由于其涉及的范围较广,在日常工作中还需要做好设备、软件及网站的日常维护工作和开发工作,这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在实际工作中,不仅对文书档案信息化建设缺乏重视,而且经费严重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步伐。
三、加强信息化条件下文书档案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信息化条件下文书档案管理的认识
由于文书拟制工作涉及部门多,人员分散,加上一些部门和个人对文书档案管理重视度不够,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一直较为薄弱。在纸质档案和实物档案普遍未能做到及时、全面归档。在电子档案方面,有的没有保存,有的保存的往往是最后一稿的电子文件,电子文件无法进行集中管理,很容易丢失。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上未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必须要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条件下文书档案管理的认识,制定科学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确保文书信息化管理落到实处。
(二)加强文书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
由于受档案实体管理模式和方法的影响,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标准规范也变得比较复杂且较难统一,造成现在文书档案信息管理上标准不一,导致档案信息的传输、传递难度较大。因此,要积极构建科学的文书档案收集、整理、归档、利用的实施标准,进一步规范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并积极依托专网系统建立文书档案管理信息化平台,加大文书档案信息化建设投入,推进文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进一步打牢文书档案管理基础。
(三)加大文书档案信息化建设力度
在当前文书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以现代化办公自动化系统作为依托,并对其功能进行扩展,利用文书处理、文件管理及档案管理三个模块来将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流程涵盖其中,并能够对收文发文进行预归档,对著录的文件和案卷进行整理,对归档的档案进行重新编目,做好文书档案的辅助管理工作,这不仅有利于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质量的提升,而且对推进文书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结束语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文书档案也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通过加强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不仅有利于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且有利于文书档案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使文书档案能够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
文化经济化的案例范文2
一、当前我国档案数字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电子档案失真现象严重
电子档案数字化主要是将文件由纸质文字形式转化为电子文字的形式。众所周知,电子文件的一个较大的特点就是其可分离性和易变性,这在档案数字化的过程中是一个相对劣势的影响因素。因为在文档的输入、储存过程中容易发生信息干扰、病毒侵扰和人为破坏等行为,这些情况必然会导致档案失真,档案本身也就失去了数字化的真实意义。
2.作者权益往往受到侵犯
档案数字化主要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纸质和声像等文件转换为电子档案,并通过网络传输,从而达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档案数字化本身应该获得作者的同意,这样才能保障作者的著作权不被侵犯。而在这一过程中作者本身的权益往往容易被忽视。
3.个人信息保密程度较低
网上侵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网络中的档案数字化信息分享的自由度越来越高,最基本的就是通过复制、上传和下载等方式进行信息共享。然而,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档案数字化信息的保护更加困难。随着档案数字化信息在网络当中的透明化和个人的数字化资料的公开化愈加增强,个人档案数字化信息的保密性则随之减弱。
4.信息技术保障程度较低
由于计算机技术尚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网络安全技术尚未成熟,加之网络软件本身就存在漏洞,这些漏洞极为容易被黑客攻击,从而非法侵入网络,进行不法行为。同时,由于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使得很多信息没受到应有的保护,被随意盗用和篡改。
5.篡改数据行为时有发生
导致档案信息失真的途径主要是信息被增删或者更改。而造成档案数字化信息失真的人为因素主要有蓄意破坏和个人疏忽这两个方面。蓄意破坏主要是人为地抱有某种目的进行修改档案数字化信息,导致信息失真。由于现代计算机病毒的种类繁多、潜在性和破坏性非常强大。所以,很多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工作环节或层次上都可能会被人为攻击。
二、提高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对策
1.制定档案法律保障体系
针对档案数字化建设过程中的管理风险以及法律风险,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强制性手段来保障用户的权益,是最直接的解决办法,这样才能确保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法律效率,做好档案所有权和档案著作权的确认工作。在档案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既要考虑档案的所有权,还要认清档案的著作权。所有权与著作权是两个容易被混淆的的概念,其实,拥有著作权的个人不一定具有所有权,所以说,档案数字化建设还需要做好档案所有权和档案著作权的确认工作。另外,档案所有权的转让也可以通过捐赠、寄存的形式来把所有权转让给档案馆,否则,也造成侵权行为。
2.提供科学技术保障措施
在技术上进行不断改进和创新,技术创新要多样化,譬如信息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防火墙技术,操作系统安全内核技术,入侵检测技术和长期可存取技术等。只有技术的不断进步与不断更新才能促进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安全性,提供科学有效的技术保障,促进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顺利进行。
3.实现数字档案统一管理
针对档案数字化建设中的问题,要保障电子档案的真实性与完整性,需要从管理的角度出发。主要包括对管理体系的加强、提升体系标准化、增强研究体系的支撑体系等。在管理制度上,也要从不同方面来完善。譬如,要改善人员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文档管理,健全系统运行环境安全管理制度等。在建立档案数字化建设标准体系时,必须依据国家确定的国家信息化相关规定来制定,同时还要与行业和地方的相关政策、办法相结合,使之形成严密的体系,从而使整个数字化建设标准统一,步调一致,有利于部门之间、单位之间、系统之间,乃至整个城市、国家和国际之间的互通互联。
4.完善纸质档案规范处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大部分档案馆也逐步展开档案数字化建设。由于之前的档案馆存储的文件等信息主要是纸质文件、图纸、照片和录像带等。所以,现在大部分档案工作者首要的任务就是将这些档案资源从各种不同的载体全部都转化为数字档案资源,从而实现网上数字信息的传递。首先,对提供利用率高的档案信息,优先进行数字化,将档案信息的案卷级目录、文件级目录、摘要、提纲、重要数据等数字化。然后,利用相应的设备,分阶段依据不同的载体,采取不同的方式,着手实施必要的数字化处理。只有通过数字化的转换,才可使大量的馆藏的固定化的信息被激活,使信息管理技术得到发展,从而适应新世纪中高速高效的网络环境。
5.加强数据系统设施建设
数据库建设已成为信息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建设在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基础设施的优化,需要配备适应数字档案信息发展所需的软硬件。档案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配备适应档案数字化工作需要的办公设备,保证能够满足档案资料从输入、存储、管理到利用的数字化管理全过程的需要,努力实现网络、应用、技术和产业的良性互动,促进网络融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数据库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与加工。同时,还要配置先进、适用和可靠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从而提高档案信息的有序性、完整性、可读性以及安全性,此外,数据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完美融合极大地方便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了开发效率。
6.建立档案安全保障体系
文化经济化的案例范文3
饮食与文化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文化要素已经渗透到餐饮业发展的全过程和方方面面,两者相得益彰、密不可分。传统技艺、食俗、节庆等文化资源日益成为餐饮业发展的基础资源。所以,餐饮企业在走产业化的同时,一定也要打好文化这张牌。尤其是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与融合日益深入。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与文化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文化与经济互为支撑、协力前行的发展特点更加凸显,文化与经济结合所产生的创新成果将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
以文化创意满足顾客精准需求体验
中国烹饪协会职业经理人专业委员会执委 吴坚
传统经济以产品为导向,把产品做好就不怕没有销路。现代经济则是培养感官体验和思想认同,从而改变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卖方市场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餐饮业要在这种微利环境中取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就必须开拓创新,善于利用文化与创意,以顾客需求、顾客体验为导向,设计、制作、销售其产品和服务,进行特色经营,从而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满足不同顾客群体的需求体验,就成为影响顾客购买决定的重要因素。
用味觉审美去观照我们的生活价值观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 陈晓卿
通过《舌尖上的中国》,我们希望以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感受食物给国人的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让观众从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中,去了解到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去感知这样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度里,国民对待生活、对待家庭、对待社会抱持着什么样的态度。说到底,就是用这种味觉审美去观照我们东方人的生活价值观。
主题餐饮、特色餐饮也是创意产业
海上阿叔酒家董事总经理 顾成
进入21世纪,物质消费越来越精神化,精神消费越来越物质化,这就是为什么主题、特色餐饮会拥有市场。此类餐饮经营,需要引入创意文化营销,要依托产品特色、服务特色、顾客特色、环境特色和装潢特色来烘托主题。而且特别需要策划,需要注入文化,让消费者有一种全新的体验。在经营产品上,要有特色,有文化传说和故事,有别人无法模仿的知识产权、技术含量,尤其是特色产品的质量应当稳定。我认为主题时尚特色餐饮不是贵族餐饮、高价餐饮,而是差异化餐饮。
和文创产业嫁接是“老字号”的新机遇
文化经济化的案例范文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共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方式进入了艺术研究的视野当中。吴士新的《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是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理论批评与研究著作。该书共16万余字,分为“公共艺术的概念和产生”、“80年代的公共艺术”、“90年代以来的公共艺术”、“对影响中国当代公共艺术诸多因素的分析”四个章节。与之前有关的公共艺术论点不同的是,该书突出强调了公共艺术的当代性论断――即公共艺术是我国现代民主制度和城市市民社会双重条件下的产物,这个论断为公共艺术的内涵与外延作了规定,反驳了将古代社会所有的艺术作品遗留不加分辨地作为公共艺术的论断。该书通过对自80年代起至今中国公共艺术发展脉络的准确勾勒,对中国公共艺术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的分析,作出了反思与批评。
该书首先对与“公共艺术”相关的概念――“公众”、“公共”、“公共空间”,并对公共艺术的形态、公共艺术产生的缘由和历史等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探讨了公共艺术与环境艺术之间的密切关系。通过对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公共空间”以及对公共艺术的社会性、历史性和自然性之间转换的探讨后,认为公共艺术不仅在自然空间形态上可变,在文化和社会属性上也会发生变化。
其次,该书对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发展的历史进行了回顾。8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候机厅壁画可以被看作是当代中国公共艺术的开始。此后,随着艺术走向自觉,中国公共艺术大体上经历了壁画热、城雕热、环境艺术等几个阶段。该书对80年代公共艺术作品的特点、公共艺术的作用、公共艺术实施过程作了有重点的分析和研究。9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城市建设步伐逐渐加快,中国公共艺术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90年的社会发展主要出现以下几个特点:其一,现代形态的城市形成导致了中国现代市民社会的形成,也导致了市民对公共艺术的诉求;其二,随着经济化、全球化、地缘政治和文化的发展,环境问题日渐凸现。其三,从公共艺术内部来看,艺术语言得到空前丰富。最后,随着公共空间的商业化趋势的加强,产生了与之相对的福利化公共空间,一大批公园、广场、园林出现。针对这些特点,该书从中国市民社会的形成、公共艺术的语言特点、环境设计艺术、公共空间福利化和商业化特点、社区公共艺术、公共艺术的民主性和开放性、唯美性(公共景观艺术)等不同层面对90年代公共艺术的发展作了梳理、分析和研究。
该书在最后一章中对我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进行反思与批评,主要体现在对公共艺术受众主体的认识、公共艺术家对艺术语言及公共性的理解、公共艺术主体问题以及公共艺术制度等方面。通过对公共艺术和公众、公共艺术和公共艺术家、公共艺术的材料、公共艺术和谐观念以及公共艺术制度等与当代公共艺术相关的问题的分析探讨后认为,我国当代公共艺术存在着急功近利、公众的艺术素养需要提高、缺乏法律保障和长期规划、艺术作品粗制滥造等诸多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决办法。
该书观点独特,资料翔实,结构严谨,论述严密,理论性和学术性极强,并附有不同案例研究。相信该书的出版,对于在全球化和城市化速度加快背景下的公共艺术的学理、历史和现状的研究,对重新认识公共艺术的社会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将为维护、建设和发展我国公共艺术可行性的理论建立具有推进作用。
文化经济化的案例范文5
关键词:艺术衍生品;博物馆;本土文化;产业开发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057-02
艺术衍生品是指从艺术原作事物中派生出来的事物。艺术衍生品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原作的复制,如专供收藏和欣赏的版画、仿真的青铜器、玉器、瓷器等,一种是常见的将艺术品的形象或元素印制或提炼在各种普通的产品上,使这种产品成为具有艺术特色的艺术衍生品,这种产品不仅在销售上获得较高的附加艺术价值,同时,能够宣传和推广艺术文化,如印有艺术作品的创意海报、生活用品、服饰、文具等不同类别的商品。
博物馆是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场所,具有文化传递和传播的作用。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永久性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机构,研发和销售艺术衍生品并不是以营利为目的。当今博物馆的发展不仅在于馆内陈列品的改进和创新,同时,要求博物馆研发带有本馆符号或元素的艺术衍生品,去传递本馆的文化讯息。
一、国内博物馆艺术衍生品发展困境
博物馆艺术衍生品的内涵目前没有权威的学术定义,通常是指以博物馆藏品原作的思想主轴为中心,向外延伸概念的创作性商品,开发设计的目的是让消费者透过商品了解艺术品的内涵,及原创作者的创作理念。
世界上很多知名的博物馆都非常重视艺术衍生品的开发,艺术衍生品在国外已经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链和运营机制。在国外,几乎所有的美术馆和博物馆都有自己的艺术商店。目前来说,美国、英国和法国的博物馆开发衍生品做的最好。英国大英博物馆的艺术衍生品,一年的营利收入达到两亿美元。法国国家博物馆在全国经营了40多家的商店,艺术衍生品的产品大到古画文物的复制品,小到钥匙扣、手机链、丝巾、水杯等,一年的收入达到4 000多万欧元。
中国的艺术衍生品刚刚起步,设计研发到管理、销售都不是很规范。目前,我国艺术衍生品市场还存在以下种种不足:一方面是民间艺术衍生品的形式比较单一,大多为单纯的原样复制或印在某些商品上,不能很好的和商品结合;另一方面为质量细节不够精细,工艺品的水准比较差,甚至很粗糙,这对顾客或游客来说像小儿科,不值得购买收藏。
在中国,艺术衍生品的市场开发还没有完整的规范。没有形成规范的体系和标准,更没有品牌。缺乏对公众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于消费者而言,产品形态参差不齐,做工质量粗糙,材料低廉,有着很强的随机性。如国外的艺术衍生品在知识产权策略上会与展览紧密连接,体现在更新速度和产品时效方面,会具有很强的不可复制性,也没有一劳永逸的衍生品。因此,国外的艺术衍生品值得购买和收藏,但对于中国的博物馆艺术衍生品还存在诸多先天条件不足等问题,导致博物馆艺术衍生品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同时,在国内设计人才极其缺乏,在对民间艺术衍生品的开发,大多是民间的商人将简单的复制图像复制在盘子、杯子及其他商品上,没有特别的新创意设计和新想法创新,让消费者看到的都大同小异,面对衍生品望而却步。同时,市场上还缺少文化产业推广的创意经理人,对艺术衍生品进行包装、宣传、推广和运营,这些因素导致艺术衍生品市场的落后。
二、博物馆开发艺术衍生品的创意方法
传统艺术作为艺术传承的重要根基,却在市场经济化主导形式下出现衰退。因此,要让传统艺术真正走进现代大众的生活空间,让大众自觉参与到传统艺术的传承环节中来,就必须为传统艺术形式赋予时代化符号,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产品策略,创新产品,立足河南中原区域文化特色,创造符合时代潮流、雅俗共赏的产品,打造出符合现代人需要的名牌精品,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在当前的环境下,应该去探求、分析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延伸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形成独特的商业模式,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1.注重衍生品的多样化和创新
传统艺术作为民间艺术传承的重要根基,却在市场经济化主导形式下出现衰退。因此,要让民间艺术真正走进现代大众的生活空间,让大众自觉参与到民间艺术的传承环节中来,就必须为传统民间艺术形式赋予时代化符号,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产品策略,创新产品,立足区域文化特色,创造符合时代潮流、雅俗共赏的产品,打造出符合现代人需要的名牌精品,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
传统文物艺术的样式形式多样,这也是文化创意的核心内涵,传统文物艺术所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艺术文化知识、历史、故事、图像、形式等都是设计的重要元素,这些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母题,现代设计和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能开创出具体而丰富且有地域民族特色的创意产品。传统艺术形式可以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其进入大众的生活空间,进行日常生活商店、装饰品开发。
2.塑造知名品牌
塑造知名文化品牌,打造产业亮点。一是加大促销力度,开拓并占领市场。二是品牌与产业联动。文化的发展需要文化品牌,没有品牌,文化产业就无法领取市场的通行证,没有产业,品牌也就不能扩大对市场的占有率,只有品牌与产业联动,才能将文化产品的“优”转化为产业经济发展的“优”,最大限度的打造文化产业的亮点。
目前,国内艺术衍生品开发、推广和运营还没有形成规范的体系和标准,更没有文化品牌意识。品牌文化是赋予品牌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品质,能够赢得顾客忠诚,从而赢得稳定的市场,增加企业的竞争能力。产品制作得比较粗糙,这对消费者而言,产品的质量粗劣不值得收藏购买。但是国外的艺术衍生品在产品策略包装上,就懂得相应的品牌策略设计、品牌推广和包装设计,产品质量精细,追寻新意、创意的包装效果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国内艺术衍生品的开发要有品牌意识,增加产品的知名度,树立品牌意识能够对公众有个很好的导向作用。同时,还要在不断地更新产品开发速度和产品时效方面有很强的不可复制性,这样就不会被市场上重复和粗糙的复制。所以说,要完善国内艺术衍生品的市场环境,树立名牌效应,增加市场竞争力,对品牌的不断延伸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与数字动漫产业相结合
艺术还可以与数字动漫产业相结合。“动漫”是以动态漫画和现代数码合成技术结合在一起,通过四维空间技术展现出来,动漫文化不论是在视觉效果上还是在情节上,都有较强的可读性,画面唯美、虚构出来的形象集智慧与美丽于一身,性格鲜明,充满孩子气,符合青少年的想象力,适合大众的审美口味,因此,动漫产业发展非常迅速,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支柱产业。据资料显示,“全球仅与动漫产业相关的周边衍生产品产值就高达5 000亿美元,英国数字娱乐产业已经成为该国第一大产业,日本动漫产品出口量超过钢铁4倍。”有效的和数字动漫产业结合在一起,才能焕发起传统民间艺术新的生命力。
动漫产业属于时尚产业,民间艺术是传统文化,动漫产业与民间艺术相结合,弥补了民间艺术的沉闷因素,使其焕发年轻活力,极大地丰富了青少年的校园文化生活,满足了青少年为主体追求时尚的需求。以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为主题,对青少年积极引导,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发展。很多青年都是通过《龙狼传》、《一骑当千》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同时还可通过《大闹天宫》了解中国的神话故事,这些文化主题和现代高科技技术结合起来,等于让这些文化插上翱翔的翅膀,使古老的文化“活”了起来,更具有欣赏价值。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推动“世界记忆”项目,在世界范围内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目的是为了永久性地保存和最大限度地为公众公平享有文化遗产。通过数字化手段可以使民间文化制作影像资料永久地保存起来,有利于民间艺术的宣传和保护,同时也可使产业价值拓展到更为广泛的领域。
4.营销模式多样化
在民间艺术衍生品这一块,大多是当地的旅游点以实体店的形式进行销售,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销售,在河南的各个博物馆商店都能看到河南省有特色的民间艺术衍生产品,博物馆商店的礼品区可以让游客、参观博物馆的艺术家能很容易接触到河南中原民间艺术文化。也可以在文化书店或艺术超市中设置艺术衍生品专区,让大众消费者能够很容易的买到艺术作品,作为河南的形象礼品,开设本地区文化艺术礼品,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产品。把民间艺术带回家,使其传统民间艺术再次大放光彩。
河南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拥有国家重点博物馆和国宝级的艺术珍品,同时也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光顾。通过对我们本土文化艺术衍生品的开发,来突出中原地域的民族性和独特性,同时又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感,创立独有的名牌产品,会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感受中原独有的文化,也更好的发展旅游产业。结合中原艺术本土文化的地域特色,开发本土文化艺术衍生品,展现出河南的文化特色,对促进本地文化产业的开发与规划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结语
国内博物馆艺术衍生品虽然先天条件不足,但仍有很好的行业前景,只要我们能够善于从传统艺术文化中吸收精华。传统艺术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艺术文化知识,文物中的历史、故事、图像、形式等都是设计的重要元素,这些都可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母题。现代设计和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能开创出具体而丰富且有地域民族特色的创意产品。另外,我们也要通过学习国外的成熟经验,来挖掘具有我们民族符号特点的衍生品,通过衍生品的创意设计与开发,来探寻衍生品产业的开发和规划。
参考文献:
[1] 宋向光.博物馆定义与当代博物馆的发展[J].中国博物馆,2003,(4):28.
文化经济化的案例范文6
关键词 公共艺术 城市雕塑 我国公共艺术的发展
一、公共艺术的相关阐释
(一)公共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是以人为价值核心,以城市公共空间、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为对象,运用综合的媒介形式为载体的艺术行为。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形态的产物,是市民文化的一种集中体现。公共艺术既包括暂时性的艺术作品,也包括永久性的艺术作品,诸如雕塑、音乐、戏剧、壁画、建筑、媒体艺术等所有面向公共领域的媒介皆包括在内。
(二)公共艺术的主要特点
公共艺术的特点有很多。例如:公共性,参与性,互动性,过程性,多样性,问题性,观念性,地域性,强制性,通俗性,综合性。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是:公众的参与性。公共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它的公共性。互动性:公共艺术从字面上就有“平民化”倾向,也提示了作品需要被广泛关注的社会效应,以及公民参与的含义。
二、公共艺术中的城市雕塑
(一)城市雕塑的概念
城市雕塑,指设置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雕塑作品,也称之为“公共雕塑”或“环境雕塑”。城市雕塑不仅有艺术性的点缀作用,同时也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品位和精神风貌,成为城市建筑和环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从实体趋向于空间,由此改变了自身与环境和人的关系,使公众真正融入一种轻松愉悦的空间环境中,对缓解人在快节奏生活下的紧张、疲惫与寂寞感有极大的帮助。
举个简单的例子,建于1887~1889年间的埃菲尔铁塔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公共艺术。埃菲尔铁塔是为纪念1889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而建。从这个方面看,它从一开始就刻意要成为世界性的公共艺术。然而,起初建造时,埃菲尔铁塔却遭到了来自巴黎市民和当时杰出的法国艺术家、作家的批评,有些人认为它像一块眼疤,不适合放在巴黎建筑的背景里。尽管当初有这样的非议,但如今埃菲尔铁塔却被全世界视为人类的创造力和科技成就的象征,而且也是巴黎人民的骄傲。截至2015年,埃菲尔铁塔已经接待了数10亿游客。至今它还是世界上游客最多、接受度最高的公共艺术。
(二)城市雕塑在中国
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从改革开放的初期,便受到了国外的影响。很多雕塑家、建筑家通过出国考察的方式学习西方的城市雕塑和建筑。1980年9月,以刘开渠为团长的赴法国、意大利考察团归国后,赴全国各大城市为市级干部和雕塑家讲学,向市民们宣传普及城市雕塑,提高人们对城市雕塑、对美化城市与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通过专家们的宣传与普及,我国的城市雕塑得到了有力地发展,一股对城市雕塑热在全国悄然兴起。1981年《美术》第七期出版了雕塑专刊,发起了城市雕塑的讨论:提出“雕塑艺术应该为美化城市服务”的口号,对雕塑过去存在的问题、雕塑和建筑的关系、雕塑和环境的关系、雕塑和人的关系、雕塑的题材、形式、风格、作品、室外雕塑的资金及作品来源等多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到了9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转型中,中国城市建设的步伐加快,城市的发展使得原有的城市公共空间得到扩展。一些沿海发达城市和重点城市在经济化和商业化的影响下,对公共空间的装饰呈现出较以往平民化和福利化的趋势,这个时候的公共艺术对市民采取了更加开放的态度。这种状况首先是从雕塑公园的出现开始的。如:北京市怀柔县委、县政府和八道河乡政府共同筹建的“怀柔山林雕塑公园”,1996年由青岛市委、市政府与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联合筹办兴建的青岛名人雕塑园等等。据不完全统计,到2003年,中国具有各类公园达10万多个。桂林2010年建成的雕塑公园是当今国内规模最大、层次最高、最具特色的国际雕塑公园桂林愚自乐园。
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我国的城市雕塑得到了高度的繁荣和发展,城市雕塑在我国许多城市的建设中得以重视,出现的优秀作品数不胜数。尽管目前关于城市雕塑的系统体制还不是很健全和完善,但近年来在经济的推动下,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城市雕塑,至少在客观上,它促进了与其相关学科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形象,同时也促进了景观和城市规划设计师队伍的形成。
三、公共艺术的思考
(一)我国公共艺术现存的问题
公共艺术,推而广之,就是广大公众共同的艺术。国家民众的艺术。因此,和艺术博物馆、艺术展览馆中对公众开放展出的艺术一样,公共艺术属于国家文化艺术制度的一个部分。在我国,虽然城市现代化的进程有力地推动了公共艺术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公共艺术进入了大家的视野,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公共艺术仍然却存着许多问题:第一,华而不实。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各地出现了大量的门面建设,表面上富丽堂皇,实则毫无内涵和美感可言,导致了大量劣质、低级的公共艺术充满市井,在经济和公共空间上都形成巨大的浪费。第二,公共艺术体制的缺乏以及公共艺术权力的滥用。公共艺术不是从公众的角度出发,而是从代表权力的政府的决策者的角度出发,从而使得公众艺术脱离公众沦为个人专权或局部利益集团权力的符号象征。第三,公共艺术缺乏相关的资金来源、使用等立法保障和监督机制。谁有钱谁就来设置公共艺术的现象屡见不鲜。从整体上看,中国的公共艺术在社会发展、艺术制度、观念思想、艺术技艺、公众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不过我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艺术制度的健全,艺术观念思想的完善,艺术技术水平的提高,公众素质的提高,这些问题都将逐步得到改善和解决。
(二)结语
公共艺术在我国发挥着创造美好环境、塑造市民性格,丰富市民精神的重要作用。在我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当代公共艺术应该适应我国社会的发展现实和公众市民的需要,立足于本土文化,合理地借鉴西方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经验,并总结自身当代公共艺术中的典型案例,从而促进我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艾永生.试论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和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007(3).
[2] 林保尧.公共艺术的文化观[M].艺术家出版社,1997.
[3] 永辉,鸿年.公共艺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 吴士新.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
[5] 应立国.城市雕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