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教室文化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教室文化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教室文化设计

小学生教室文化设计范文1

[关键词] 礼仪课程;涉外礼仪;职业形象;文化内涵;群体形象

[基金项目] 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课题号:201202017。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123-2

一、当代大学生群体形象描绘与分析

历年来,社会公众对大学生的印象应该是用这些美好的词汇:天之骄子,出类拔萃,国之栋梁,志当存高远,他们应当是心志高洁,追求理想,崇尚科学,革新社会的一批人,他们应该是社会的精英人群,众人的行为表率。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过硬的专业素质,高洁的道德素质。

然而近几年来社会各界关于大学生各种事件的曝光使人们对这个群体的印象急转直下,很多震惊社会大事件如:复旦投毒事件,清华虐熊事件等都发生在大学生群体当中。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不禁要问,我们的大学生怎么了?我们有什么能做要做并且必须要做的。据有关网络媒体调查:76.2%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作为大学生的自身形象并不满意,52.3%的大学生对自身社会形象的树立选择了迷茫状态,32.7%的对自身的形象定位模糊。只有很少一部分大学生明白社会对自己的形象期待,占调查大学生的37.5%,那么可以知道有62.5%的大学生对此并没有概念。

还有很多大学毕业生在从事涉外工作的过程中,或者是唯唯诺诺,显得自惭形秽,或者是在没有了解国际涉外礼仪通则的情况下,言语不当,影响了自身工作进一步展开,甚至影响了国家形象。

对于自身的身份不认同,人际交往意识差,交际技巧不够,不能正确看待群体合作和个体价值体现之间的关系,道德价值标准模糊,自私自利,常常与大学生的行为相伴,在某些情况下会触犯法律,挑战公众和社会的道德底线,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群体形象,也影响了国家形象,如若不加以重视引导教育必然也会影响他们自己职业形象的建立和职业前途。

二、对高校礼仪文化课程设置现状的思考

礼仪是一个国家整体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甚至是物质文化水平在社会交往层面上的显现。也是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表现。作为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高校,培养注重礼仪,注重自身形象,高道德素质的大学生是责无旁贷的。戴尔・卡耐基的《成功之路》导出一条公式:个人的成功=15%的人际关系加上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因此,作为大多数即将大学毕业就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来讲,参加礼仪教育课程,建立自身形象意识也是走向社会实现职业理想的必经之路。

在礼仪课程的设置方面,各地方高校都有自己的设置方式,一般采取开设共选课,举办讲座,班级入学教育的方法,在涉外专业的范畴内设置礼仪专业的必修课等等。但是,这些课程以理论灌输为主,缺乏实践操作和行为分析环节。

1895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歇斯底里研究》,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论”也就传布于世。根据该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有意识的层面只是这个冰山的一角, 那是看不见的,但正是这看不见的部分决定其实人的心理行为当中的绝大部分是冰山下面的那个巨大的三角形的底部支撑着人类的行为。因此,高校礼仪的培养应扩充礼仪冰山文化的下层,通过讲解,实践,分析帮助学生了解礼仪的真正内涵,通过实践之后的理论讲解使学生接触到礼仪文化的冰山下层,使礼仪所附着的文化带动礼仪素养的提高,让冰山底层的文化作为礼仪教育强有力的支撑,这包括礼仪文化思想的摄入,礼仪文化认同和文化包容。

从“冰山理论”进行分析,高校的礼仪课程效果不理想,除了非学校所能控制的社会因素以外,不可否认的一些问题依然是存在的。如:高校对礼仪文化教育和其课程设置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所开设的礼仪讲座多是随机性质的。而所开设的课程例如:《社交礼仪》、《公共关系礼仪》多为公选课程,并且课时比较少,大多以理论教学为主,没有实践环节。再有,高校对礼仪课程和礼仪教育缺乏客观理性的思索,涉外专业的学生当然应该在学习好传统礼仪的同时加入涉外礼仪的诸多内容,然而礼仪课程分类不完善,没有做到细化到每个涉外专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强,效果不好。而且,高校没有把礼仪教育与学生的素质教育和道德素养的教育这两个最应该完成的教育目标结合起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得社交课程变成了学生完成学分目标的任务,教师教授课程时教学手段陈旧落后,学生缺乏学习热情,而礼仪教育可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职业素养等多种优势也成为空谈。

三、高校在礼仪文化教育实践方面应做出的改善

(一)高校作为教育的管理者应重新定义礼仪教育的意义和内涵。根据“冰山理论”,个人的礼仪教养只是冰山露在外面的一角,事实上礼仪教养是内在素质及修养的外化反应,其核心是夯实冰山的下部,即强化人的道德修养。因此礼仪教育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应是重中之重,而不是一般的文明礼貌教育。应从培养有理想,对生活有设想,拥有健全人格和正确道德价值观念的方向努力。从尊重自己到尊重他人,从职业设想出发到达树立良好职业形象的工作。引导学生理解礼仪文化在中国及其它国家由古到今的历史,了解礼仪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从而教与学双方都能真正注重礼仪教育。

(二)高校应系统设置礼仪教育体系。认真系统规划设置课程,从教学大纲的制定开始,不同年级学生制定不同教学计划,建立不同专业学生的礼仪课程实习分类。建立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的礼仪教育制度。

高校应该杜绝几节公外课程和几次讲座就完成大学礼仪教育的做法,把礼仪教育分阶段安排到大学的八个学期当中去,如:在大一的两个学期,可以进行大学校园礼仪,自律礼仪,成人礼仪,道德修养等适合刚刚进入大学且十八九的青年学习的礼仪,而对于大四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应该开设职业形象礼仪,服饰礼仪,社交礼等课程。对于涉外专业的学生,应该把礼仪分为国家礼仪和涉外礼仪两部分,缺一不可。要根据涉外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把礼仪课程细化分类。

(三)利用高校的多种教学手段,探讨礼仪教育课程的实践化。应该在礼仪课程上打破传统以教授为主的陈旧模式,结合不同专业的礼仪培养目标,采取授课,讲座,座谈,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即使在课堂上也可以进行讲授,模拟情景教学,微电影展示,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多媒体,每个人手上的手机拍照功能和大学校园美丽的校园场地设置场景,让学生从身边的情景评析礼仪文化现象。

(四)多元化复合式考察礼仪课程的教学效果。礼仪教学效果如何考察,应该不仅仅靠试卷分数或者论文这些单一的方式。除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析之外,也要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具体到每学期的礼仪课,要合理解构分数,平时成绩必须占相当的比重,包括课堂情景表演,随堂测验,讨论小组递交的讨论是否具有应用价值和思考价值。每个学期的礼仪课程成绩应累计,在大四即毕业前夕。给每一个学生一个综合评定的分数,最好纳入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

关于教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手段的评估,应培养在礼仪教学方面有研究并能具备良好礼仪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每个学期中和学期结束前,应通过师生座谈,探讨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并通过督导教师和学生座谈,学生给授课教师量化打分,两者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反省和提升礼仪教学的教学质量。

大学生的礼仪素养和形象树立,不仅代表着大学生本人,也代表着他所受的高等教育院校所具备的教育水平,不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也是一个社会整体素质水平的展现,更是一个国家形象的展现。因此,高校礼仪教育必须内外兼修,与时俱进,学校社会家庭多方配合,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良好礼仪素养和个人形象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胡清华.跨世纪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汕头大学教育文汇,1994,(2).

[2]林华坤.多途径进行礼仪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文化素质[J].太原城市事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3]胡芳萍.浅谈大学生的礼仪教育[J].黑河学刊,2010,(3).

小学生教室文化设计范文2

    教室的布置就让学生不感到任何压力。他们的教室不是一排排面向黑板的课桌,学生也不必坐得直挺挺的,双手放在背后。美国小学的教室倒有些像幼儿园的布置,几个学生围坐在老师的桌子旁边。教室的墙上是小学生们自己独出心裁的布置,实际上成了儿童美术作品展览。

    我曾去过一个二年级教室。他们当时正在学习宇宙和太阳系的知识,教室被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孩子们暂时布置成了他们自己的天象馆,还配以各种的灯光。我进去后,教室里一片漆黑,然后孩子们陆续打开设计好的灯光,照射着不同的天体,并要我回答他们有关宇宙和太阳系的问题。

    学校经常邀请一些社会人士、包括一些学有所长的家长到学校和孩子们见面,而孩子们会毫无拘束地向他们提出各种问题。

    我住处附近有所社区小学,该小学曾邀请一位青年画家去和孩子们见面。大厅里摆出了画家的部分作品。孩子们很崇拜他,但也提出一些天真、好笑的问题。有个孩子的问题是:你相信你的画能卖出去吗?你能发财吗?

    我也去客串过一次,教二年级的孩子们学中国画。我们事先准备好了宣纸,而毛笔和颜料则是他们美术教室里大量供应的,学生们无需自己买笔和颜料。当他们看到用毛笔几笔就能画成一只小鸡,而且各部分的颜色和浓淡都不同时,高兴极了。然后,又学如何画竹,画花,画小鸟。有些孩子就是乱涂,而有些孩子却能在短短的时间里掌握如何使用毛笔和颜色,画得相当不错。我面前总是围着一堆孩子,让我评价他们画得好不好。

    学校校长对这样的活动很支持,让孩子们接触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使孩子们的思路更开阔。

小学生教室文化设计范文3

如果把班级比作容器的话,那么学生就像水,在不同的容器里,会被塑造成不同的模样。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构建富有个性的班级文化是本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班级文化的建设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物质文化———班级文化建设的载体

班级物质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硬件”。它主要包括班级教室的设计、布置以及班级的教育设施等。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班级环境卫生,要窗明几净,地上没有纸屑,创造一个整洁的学习环境。这需要全班同学长期的努力,要有文明的观念、文明的行为,要持之以恒地与乱丢、乱吐、乱扔等行为作斗争。二是让教室的墙壁“说话”。教室四周的墙壁均可利用,营造出整洁清新、充满美感的浓厚的文化氛围。总之,班级是学生的第二个“家”,良好的班级环境建设会对学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浸润和熏陶的教育功能。

2、制度文化———班级文化建设的关键

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关键。作为班级文化中层面的制度文化开发的如何,直接关系到班级能否做到规章合理、纪律严明、管理科学。

班级制度公开化:开学初,班主任应根据《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自己已有的班级管理经验,组织学生讨论、制定富有本班特色的班规。班规应包含班级成员应共同遵守的各项规定,例如:定期对调座位、卫生责任的划分等等。

班级管理民主化: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例如:值日班长、值周班委等,使班级成员人人有事做,人人有事情要负责,人人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3.精神文化———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全体成员的群体意识、舆论风气、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等精神风貌的反映,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良好的班级文化使人身居其中,处处感到集体的温暖,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鼓励、互相关怀,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爱生尊师,这种氛围使人心情舒畅,产生一股令人振奋、催人向上的力量,这种凝聚力一旦形成,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把师生团结起来,共同为班级的发展而努力。

二、责任部门:德育处

通过“个性班级文化”建设评比活动,促进班级文化建设:

1、学年初,公布《个性班级文化评比细则》

2、第一学期期中,进行“个性班级文化”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交流、评比、展示;

3、第二学期开学初,进行“个性班级文化”的“精神文化”的交流、评比、展示。

4、第二学年初由班级文化建设成绩突出的教师对全体班主任进行“班级文化建设专题培训”。

通过这样的流程,使我们的“个性班级文化” 的创建工作成序列,制度化,内涵不断更新。

鲸园小学个性班级文化评比细则

一、制度文化:

1、班级愿景:各班要依据各班实际情况,指定出富有特色个性的班名、班风、班训、班歌等。

2、刚柔相济的班级管理制度。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结合新的《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相应的班级管理制度,制定学生自评互评细则,每周进行评比,学生相互教育督促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严格规范学生的言行,使之养成良好的言行习惯,

二、物质文化:

1、美的教室:整洁的地面环境,美观的陈设布置,个性化的园地专栏,图文并茂的板报设计,使学生的心理上感到安全舒适,更起到陶冶性情、激发美感的作用。

2、物品摆放:班级卫生工具、奖状及需要张贴墙面的制度等要按学校规定的位置摆放、张贴。

3、活力与生机:充分利用阳台、窗台等地设立生物角,让教室整洁清新、充满生机与美感。

三、精神文化:

1、以正确的班级舆论感染学生。营造一种既相互竞争又团结协作的班级气氛,让班集体内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关系和谐,正气上升,优秀的学生感到自豪,落后的学生奋起直追,每个人的创造性、积极性都得到赞扬和呵护,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

2、融洽的同学关系。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鼓励、互相关怀。

小学生教室文化设计范文4

大兴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建设,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亲近自然、了解社会、完善自我三个内容领域来整体设计和开设课程,同时,让这一课程资源实现了区域共享。

为了全面推进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建设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及特色教育,解决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困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兴区建立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基地内设有1个生活体验教室,9个实践体验教室,2个科学探究教室,1个拓展教室。基地室外划分为种植区、活动区、拓展区、采摘区、垂钓区等几个区域。目前,大兴区43所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每学年来基地进行一天的实践活动,学生在一天中按照基地安排的课表上5节实践课。在区内部分学校的要求下,我们还利用每周的空余时间安排部分学校其他年级的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让区域资源达到全面共享。

基地建设以课程建设为主,利用课程的开发建设推动基地的全面发展。课程结构设置涵盖了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艺术实践等内容,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基地课程结构设置两个领域与五个课程类别。两个领域: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五个课程类别:生活体验、实践体验、农耕文化、科学探秘、运动拓展。每一个课程类别又分设不同的课程主题,目前共计21个课程主题。如实践体验类别中,分设巧手设计与制作、争做能工巧匠、奇异的空间创意、多彩编织献爱心、我型我塑、种子的妙用、多姿多彩的软陶工艺等10个课程主题。又如,农耕文化课程主题中,包括传统种植与现代科学技术、土壤与种植研究、探秘百草园3个主题。在实践活动课程设置上,我们设置的都是学校不能实施或者是难以实施的实践活动课程,发挥了基地的教育功能。

小学生教室文化设计范文5

〔中图分类号〕 G6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8—0025—01

班集体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品德养成、人格形成以及素质能力培养的主要平台。班级文化是班级内部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也是一个班级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更是班级的灵魂所在。因此,班主任要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下面笔者就如何建设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彰显班级特色,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一、建设班级物质文化,合力打造“会说话”的教室

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与学习的乐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增强班级的凝聚力。班主任首先要从教室的美化着手,力求教室的静物“会说话”,突出室内墙壁和角落的教育意义。其次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能体现班级精神的“班风”、班规等,以节俭为原则,采用物美价廉的材料制作成文字模型,悬挂在教室正前方,时时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二、建立健全班级制度,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建立健全一系列合理的规章制度,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班级管理效率和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建设班级制度文化时,首先要让他们认识到制定各种规范的目的不是限制他们的自由,而是保证班级所有成员的利益——秩序和好习惯。其次是要体现民主。在制定班规时让学生尽情讨论,充分发扬民主,制定出与《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一致,且符合班级实际,体现班级特色的规章制度和利于自我约束和互相督促的言行指南。通过建立制度并强化落实,促进班集体建设和个人成长目标的实现。

三、组织开展班级活动,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化学生

班级活动是凸显班级精神、实施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与课堂教学相比,班级活动内容更丰富,为学生成长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同时也给班级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是良好的班集体形成的重要途径。开展班级活动,班主任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要素:

(一)要有明确的活动目的。开展班级活动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因此,班级活动一定要根据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要“寓教育于活动”中。这就要求班主任确立活动目标,组织学生共同设计活动方案,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内容要多样,形式要活泼。按照班级活动的内容,结合实际需要,班主任可在课内外灵活安排以下活动:

1.班级例会。组织学生了解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常规教育,引导全班同学说普通话、讲文明语等。

2.主题班会。联系实际,围绕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而召开班会,如“绿色环保,从我做起”、“我和好书交朋友”、“珍爱生命,远离”、 “保护花草,人人有责”等都可作为班会的主题。

3.学习活动。为开阔学生视野,拓展知识面,应定时开展班级学习活动。主要有:作业展评、学习经验交流、各科知识和技能竞赛、成立兴趣小组等。

4.文体活动。文体活动能丰富学生课余生活,陶冶学生情操,增进师生、同学间的友谊,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身体素质。例如:表演课本剧、书画作品展、各种文体兴趣小组活动等。

5.科技活动。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有助于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科学知识,加深对各种自然现象的认识,训练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6.劳动活动。针对新时期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现状,指导学生开展劳动,树立“劳动光荣、懒惰可耻”及尊重劳动成果的观念。

小学生教室文化设计范文6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建筑 空间模式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TU2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c)-0247-01

1 教育建筑的发展历程

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雄厚文化背景造就了我国丰富的教育体系与教育建筑,早在西周我国初期教育体系便崭露头角,在民间更是发展了许多古代的教学建筑,如“明堂辟雍”就是古代的学校,孔子儒学的兴起让古代学术发展到达了一个顶峰时期,全国各地都有孔庙学堂,从孔子《论语》里面的记载看,孔子教学的地方大都不固定,乡间集市都是他教导学生的地方,可见当时并没有成熟的教育建筑理念和体系。

我国教育建筑发展兴旺的时代是在民国时期,西方国家的入侵,大大地抨击了中国传统的教学制度,西方学术思想影响了大量民国时代的学生与青年,他们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摒弃中国传统教育里面不好的地方,渐渐觉得由于封建社会的私塾等低级的教育建筑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吸取先进知识的需求,由此大量的民国学校涌现在全国各个地方,著名的黄埔军校便是那个时代教育建筑的标志。

2 我国教育建筑的特点

2.1 灵活、开放、自由

新型中小学教育建筑为了适应义务制教育的需求,在教育建筑的空间上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在空间上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自由的开放式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在当代教育建筑里,学生的积极性在这样的空间里受到了很大调动,这种开放的教育空间没有固定的空间模式。

2.2 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新型教育建筑在注重空间模式的灵活性同时,更加注重建筑内部所营造的学习氛围及学习环境,教育建筑的外部则比传统的学校更加丰富多彩,学生们在内部学习知识的同时,与教师在学习氛围浓烈的教室,不仅促进了师生交流,而且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育建筑外部的环境丰富了学生校外的生活,让学生在学校教室学习书本知识,在课后又能体会不一般的实践活动,开拓视野,增加对课外知识的获取。

2.3 建筑设计新颖创新

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与进化,当代的教育建筑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教育建筑的外形设计更是充满创意,学生在进入学校学习的同时,新颖创新的建筑空间模式,激发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引发他们对教育建筑的思考,提升了他们在未来学习中的思考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新型教育模式的改革,促进了设计新颖的教育建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设计新奇的教育建筑涌现出来,促进我国教育建筑设计的完善。

3 教育建筑内外环境的设计

3.1 教育建筑内部环境设计

教育建筑设计的最大的空间设计便是教室,教室的空间与平面布局是教室环境的主要方面。教室的空间一般都要容纳比实际学生人数更多的数量,有研究表明我国教育建筑的内部教室空间正在逐步扩大,教室的空间质量是促进学生学习,教师授课,师生交流的主要影响因素,其空间和平面的设计尤为重要,再加以传统和新型的教学设施陈放,教育建筑的内部环境质量大大提升。

3.2 教育建筑外部环境设计

教育建筑里的外部环境是指走廊,楼梯等外部空间环境,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将传统的书本知识汲取转换成课堂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外部空间对学生学习生活起到了辅助作用,走廊楼梯引导人群疏散,办公室则帮助师生交流,储藏室帮助收藏整理学生档案等等作用,是教育建筑另一不可缺少的部分。

3.3 内外环境的共同作用

为了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体系,现代教育建筑提倡新型的教育建筑是将教学环境的内外结合,而不是传统只重视教室内部,忽略了外部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教育建筑发展至今,更加看重的是建筑带给学生的影响,在学习的基础上,提高了学生的学校生活水平,促进知识的扩展提升,内外环境的共同影响是教育建筑空间模式设计的根本目标,从而满足学生对素质教育的硬件要求。

4 教育建筑设计原则

4.1 多用型空间原则

素质教育下的学生对学校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学习上,更多的是生活与学习的结合,现代教育建筑在内部空间的模式设计上体现了多用型空间的原则,在同一个空间里满足某些条件下能够同时拥有其他功能,而不是单一的教室的存在,能够有转化空间使用的能力,适应空间需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4.2 包容性空间原则

相对于较大的建筑空间,内部的模式设计则应该同时具有一个小的空间,在满足对大空间需求的同时也应该能满足对小空间的应用需求;大空间的分层为空间的灵活性提供了可能,大小空间的相互包容,提升了教育建筑模式的可用性。

4.3 空间富余原则

教育建筑的容量伸缩性很大,它取决于学校拥有的中小学生人数,而这些人数在每一个学年初期都是不固定的,所以教育建筑在设计空间容量上应该有很大的富余空间留存,比如每一个班级的学生数量为三十人,那么它所需求的教室空间应该是四十五人的学习空间,这样不仅能容下所有的学生学习生活,而且增加了教室的运用率,真正地做到教育建筑空间的可持续使用率。

5 教育建筑的发展趋势

5.1 多元化发展

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这种新型的教育手段已经逐渐深入我国教学课堂,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优化了课堂教学形式,教室的发展已经变成运用新型信息化手段辅助课堂教学的场所,面对科技与需求的发展,可见教育建筑往更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是必然需求。

5.2 建筑规模壮大

从古代学堂发展到当今社会庞大的教育建筑群,我国教育建筑在规模上取得了质与量的改变,与以往只关注面积,功能的建筑相比,教育建筑逐渐将学生需求和设计相结合,在满足学习需求的同时,设计创新模式新颖的特点更是让教育建筑风格迥异,不仅担负了教学功能的职责,更是以教学为目的的文化职能的载体。我国教育建筑发展以来,建筑面积不断扩大,建筑形式不断增加,建筑设计不断创新,在全国各地都是著名的教育建筑的踪迹,是我国城市化建设中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

5.3 空间设计内外兼顾

教育建筑在设计教室内部空间的同时,与外部环境相互辉映,人性化的设计与学习环境相结合,优化了素质教育下的学习环境,营造了积极的学习氛围,更是教育建筑的一大进步。

6 结语

教育建筑作为素质教育基础建筑设施,是中小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地方,我国教育建筑应该努力为学生创作一个优越的学习环境,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屈健.中小学建筑空间设计[J].中国勘察设计,2010(1):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