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范文1

关键词:内部审计 审计风险 防范措施

当下,我国企业的管理环境日益复杂,尤其是企业风险越来越多。为了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早日实现企业的目标,我国各企业在风险管理时对内部审计的工作越来越关注。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既是企业自身所建立的独立评价制度,又是对企业的所有经济项目考察与评价的工作,对企业在今后的管理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客观因素之一是,由于我国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的内容是相对独立的,因此在审计工作的实施中存在很多问题。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客观因素之二是,会计工作与审计工作存在时滞性差异,会计在进行信息记录时的用时要多于经济业务的处理,少数的审计内容又是在事后审计的,二审计工作的用时又多于会计在进行记录信息时所用的时间,这样就使会计工作与审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时滞性差异,进而企业内部的审计也就存在一定的风险。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客观因素之三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特殊性,我国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属于企业中的职能部门,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因此,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无法自主选择工作,这就是企业内部审计的特殊性。

(二)主观因素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主观因素之一是企业内部的审计技术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局限性。抽样审计造成的误差概率、审计技术的手段存在缺陷、主观分析样本的规模与范围、以及样本的表现特点总结出的总体特点,并对此现象对审计工作的内容做了相应的改进,因此,无论是主观的抽样还是客观的抽样在形式上都具有局限性,进而能够使内在的企业审计风险暴露出来。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主观因素之二是,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致使企业的内部审计与企业的外部审计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造成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风险。

二、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进行科学化管理

为了减少企业内部的审计风险,必须对其制度进行科学化管理,这也是完善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最佳途径。在企业内部建立相适应的经营制度,对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以及在进行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时确保科学化的管理,这些手段都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企业内部的风险。

1、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机制

我国的内部审计协会属于各个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中的一种自律组织,其作用是各个企业在进行审计工作时都能给予正确的评价与指导。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协会对其内容的传播都必须快速的进行,也应符合国际审计工作的要求。并且在加强审计工作的同时,也应该多注重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机制,相关的工作人员也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准,为今后企业的内部工作创造一个新格局。

2、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

企业内部的审计机构职责是,建立适合的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审计底稿以及审计报告等制度,在制定审计计划与方案的时候,必须确保制度内容的严密性,在建立审计工作程序中时刻关注企业的动态,在对企业内部项目进行审核时必须确保其流程的准确性,并且在企业内部风险审计工作中对其存在的风险进行正确的评估。在企业风险评估的理论中,分析并总结出经验,在企业未来的内部审计风险工作中树立良好的榜样。确保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有效的进行。财务的相关信息都符合企业的标准,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符合我国的法律法规。为了彻底完善我国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各企业必须提高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培养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以此促进企业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增强人员队伍的建设

1、完善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建设

为了彻底完善我国企业内部人员队伍的建设,首先必须对新引进的人员进行相应的考试,确保其自身都具有专业的知识理论;其次对不同的审计工作进行科学的分配,确保最大化的使用资源;最后建立符合企业自身的审核制度,并定期对所有相关的工作者进行考察,与此同时,对积极主动,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人员进行奖励,以此提高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2、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若想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必须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并不断的进行完善,只有内部审计人员充分了解自身的职责,才能在符合国情的基础上开创新的审计手段与专业技术,依次减少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风险。第二,丰富企业审计人员的培训内容,与此同时,还要适当鼓舞审计人员与不同企业进行业务中的交流,培养审计人员的正确的工作理念,依次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结束语

众所周知,企业内部审计一直存在于企业审计项目中,因此,企业的内部审计L险永远不可能为零,但是,对于企业内部的风险人们也不用很畏惧,因为,人们有时间可以充分了解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内容以及特点,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并归纳出风险来源的因素,以此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进而提升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荣.浅析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02)(05):156-157

[2]宋易霖,李玉红.中小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J].商场现代化,2016,02(09):80-81

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范文2

关键词:企业;审计风险;风险防范

一、我国审计风险的现状

我国市场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作为重要的推动力量之一,审计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经济活动中,审计工作既维护着市场经济合理的秩序,也利于提升市场经济运行效率。因此,审计工作受到大众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我国企业审计工作虽取得一定成果,但仍需认清形势,着力解决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目前,审计部门尚未对审计风险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而是仅仅进行表面化的象征性的研究。审计部门要及时约束和控制审计风险,建立健全审计风险相关责任制度,培养审计人员的法律意识,确保审计的完全独立性,并借鉴发达国家完善的审计模式。

二、 新时期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1.引入先进审计技术和方法,推广风险基础审计模式

首先,企业审计工作应引入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大力普及风险基础审计模式。这里提及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主要是指在审计工作全过程植入审计风险的一种新型审计模式,它包含风险的辨别、分析、约束三个阶段,以分析性检查和实际性测试为基础,从而能够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风险基础审计模式能辨别审计对象所面临的风险,然后对风险的性质、危害和破坏程度、是否可约束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管理层制定出合理完善的应对措施,最终帮助规避风险或者降低风险的破坏性。正是得益于其能够规避或降低风险的优点,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在发达国家中早已普及;其次,风险基础审计模式要广泛地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过去审计工作主要分为就地审计和送达审计。伴随着网络构架的完善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在线审计已逐步成为企业审计工作的第三种选项。审计工作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可实现相关资料通过网络的快速传输,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由企业传递到审计部门。以计算机等信息终端为依托,审计人员可不再单纯依赖传统手工审计操作。直接在计算机上对企业相关资料进行审计是审计工作发展的一个方向。因此,审计人员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地对计算机和网络相关的知识进行学习;最后,将数据挖掘最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审计工作中用以控制审计风险。该技术的研究以及在审计领域的运用,将在提升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加强开展审计风险管理工作,形成有效地企业审计监督

首先,加强对会计责任的监管力度。目前,许多企业还普遍存在着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审计工作是建立在会计信息处理基础上的,故也具有较大的风险。会计信息如果不真实、不准确,则审计工作也会缺乏有效性。因而,要想使审计风险得以有效的控制和防范,会计核算工作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同时,必须严肃处理在财务工作中出现违规违纪的工作人员;其次,强化注册会计师行业外部监督。美国目前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措施可以对我国该行业监管中存在的弊端提供一定的借鉴,同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监管模式。

3.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完善企业内部审计队伍

为有效提升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实现推动企业审计工作的健康顺利进行,进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要对企业审计队伍予以完善,培养高素质的、专业的审计人才。首先,注重对审计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积极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企业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树立牢固的审计风险意识,并能够始终以正确的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公正、谨慎、负责;其次,加快企业审计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完善和贯彻落实。特别是针对审计人才的引入,更要严格把关,必须拥有相应的资格认证才可以上岗。同时,企业要做好审计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为完善企业内部审计队伍提供人才保障;再次,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重视后续培养。如可以定期开展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培训内容应广泛涉及审计相关的政策、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做到熟练的掌握和应用。此外,还可通过培训扩展审计人员的知识面,让他们掌握多学科知识,如信息、管理、工程技术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以降低内部审计的风险;最后,为审计人员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审计人员经历实践磨练可有效提高的执业水平。通过工作或学习提升自身对政策的熟悉程度、不断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判断能力、洞察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尽可能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范文3

0 引言

企业内部审计能够有效降低企业运营风险,对企业内部资金起到监督和控制作用,并且还能够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宝贵的参考意见。而随着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普及,有些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仅仅是流于表面形式,并没有将审计工作落实到位,使审计工作本身存在一定风险,严重阻碍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了有效降低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必须对相关的审计风险因素进行全面、综合的管理,并且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采取针对性措施防范审计风险,保证企业运行的健康、安全、可靠,确保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1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管理对策

1.1 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要想加强对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管理,就必须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以此对审计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首先,加强法制建设,利用法律保障企业法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管职能。法人治理结构可以由企业中的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和总经理等主要领导层组成,直接对内部审计工作行使管理的权利。为了进一步保障内部审计的安全、可靠,最好可以在董事会下设置专门负责审计风险管理的委员会,提高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运营中的地位。此外,还可以指派优秀的内部审计人员担任监事,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公平、公正[1]。其次,内部审计工作本身是对企业的经营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目的是为了使企业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而在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风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因此,企业要想控制内部审计风险,最根本的还是要建立健全、完善、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保证对机构内部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进而保证内部审计工作更好地开展。

1.2 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首先,要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工作本身的目的是降低企业运营风险,保障企业的运营秩序,因而,要尽可能杜绝内部审计工作本身存在的风险,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发展中,内部审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部门,企业内部要树立审计部门的权威,这样也有助于加强审计工作者的风险管理意识。其次,为了更好地对内部审计风险进行管理,内部审计人员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手段,增加与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可以通过对风险评估结果的适时公布,使各职能部门对风险的具体情况有所了解,进而再对各自部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和对比,形成全体人员对审计风险的全面管理。最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责任主体是审计工作人员,因而要想从根本上杜绝审计风险的发生,最终要的还是要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了能够调动审计人员工作热情,提高审计人员责任心,企业应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从侧面对审计风险进行管理。

1.3 建立规范、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

当前,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逐渐形成了以监督为目的的市场大环境。为了适应市场环境的要求,企业内部应该建立规范、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主要由董事会、管理部门来进行多层次的分工合作,利用市场监督体系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有效的约束。企业的经营管理本身而言就是一个具有风险的过程,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破产、重组、兼并等市场行为,在此过程中无法避免风险的出现,但是为了尽可能降低内部审计风险,企业必须保持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保证内部审计体系的稳定,杜绝出现因某个个体因素而引起的主体差错,同时,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处理好管理层与股东之间关系的方式,从而达到稳固自身地位的目的。

2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

2.1 运用先进的内部审计方法

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为我们的生活、工作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更加高科技的作案手段。对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而言,在财务方面的作弊手段越来越隐蔽。基于此,我们必须运用更加先进的内部审计方法,才能有效杜绝审计风险的发生。比如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中应用的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这种审计模式的优点在于它可以把企业经营环境纳入到审计中,在其中寻找潜在风险因素,将有限的审计资源放大到企业整个运行过程中,进而起到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2]。总之,在审计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审计工作人员要不断创新审计方法,建立更加科学、规范、先进的审计新模式,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审计工作,进而使审计风险大大降低。

2.2 将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结合起来

与内部审计相对应的还有外部审计,而外部审计中就包括社会审计。企业的内部审计本身存在一些弊端,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的小环境,不能全面、综合的考虑审计工作本质问题,因而在审计过程中存在一定风险,而社会审计则不会受到企业内部因素的影响,同时可以利用更多的资源,还有更加专业化的审计方法完成审计工作,对企业内部审计起到补充和完善的作用,进而还对内部审计存在的风险起到防范作用。因此,科学、合理地将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结合起来,是防范内部审计风险的途径之一。而实际上,将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进行结合也就是企业将一部门内部审计工作分包给社会审计的一种审计方法。它的本质就是利用外部资源对企业的内部管理部门进行适当的分工,利用外部专业化的资源来辅助内部管理资源,进而将资源进行整合以达到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目的。这种审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并且借助外部专业化的审计资源可以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降低由于内部审计不严谨而造成的审计成本的损失,并且有助于促进内部审计人员创新审计手段,改掉墨守成规的审计习惯,这对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一定的帮助。

2.3 严格执行三级复核制

现行审计准则规定三级复核制度,即审计组复核、审计组所在部门以及审计机关内部复核机构或者专职复审人员的复核。因此,要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必须严格执行复审准则规定的三级复核制,尤其要强化前两级复核制度。第一,审计组在编制审计报告之前,审计组组长应对审计证据进行认真的复核,并提出修改或进行完善取证的意见或建议,使审计证据符合合法性、充分性和相关性的要求[3]。第二,审计组所在部门应严格把好第二关,除了对审计工作底稿、审计组长提出意见、建议进行复核之外,主要是对审计组编制的审计报告中,审计事实是否清楚,对审计发现问题定性是否?嗜罚?审计评价、审计建议是否适当等提出修改意见,不能将复核流于形式。

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范文4

关键词:审计风险 形成原因 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1-162-0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审计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审计这一职业的责任也越来越大。而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了审计的难度,由此产生了一定的审计风险。加强对审计风险的研究并找出相应防范措施,是当前审计理论和审计工作实践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形成审计风险的主要因素

1.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能力的局限性。由于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加上近年来人们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对审计人员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而在审计过程中,很多方面需要由审计人员作出专业判断,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判断能力。然而经验和能力总是有限的,由于审计人员的审计经验和能力不足,致使审计难以达到社会全部期望,这就无可避免地会在审计过程中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产生审计风险。

2.审计人员没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审计准则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进行合理的专业判断。然而由于审计人员的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如果审计人员责任心不强,审计中没有保持应该持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势必导致不必要的差错或者应当执行的必要的审计程序没有得到执行,进而形成审计风险。

3.审计人员的工作失误。如果审计人员能够保证在审计过程中采取恰当的程序和方法,那么风险就会大大降低。然而审计人员的经验有高有低,驾驭审计方法的能力有强有弱,审计人员的差错和失误有时很难避免,它们可能来自于对审计事项的错误判断,也可能来自于对审计程序的错误理解等,这些都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4.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现代审计是建立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的基础之上的抽样审计,所遵循的是成本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而这两者本身就是允许一定审计风险存在的。其一,它有些过分依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测试,虽然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可以减少经济活动中的一些错弊,但因为内部控制系统本身固有的一些局限性,使其无法避免所有的错弊。例如审计单位发生未预料的经营状况,或者出现了比较特殊的业务,原有的控制措施无法适用;工作程序上本应相互牵制制约的工作人员串通作弊;管理人员或责任心差致使控制系统失效等。所有这些都会使控制系统失灵,产生控制风险。其二,在抽样审计中,审计人员常常为了用有限的成本达到较高预期的效益,放弃了相当一部分的样本资料,这就更加大了给出正确审计结论的难度。以上情况均会造成审计结果出现误差。

二、形成审计风险的客观因素

1.审计责任的客观存在。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审计意见的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人们的经济决策对审计意见和结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如果审计意见有所不适当,与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有所不符,则对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影响将会很大,使得审计风险也随之加大。

2.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及审计内容的广泛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过程越来越复杂,与此相应的会计信息系统也日益复杂,财务报表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此外,审计范围也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审计范围扩大到今天,已远远超过了传统审计,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审计的对象越复杂,审计的内容越广泛,审计的难度就越大,审计风险也就越大。

3.被审计单位外部和内部经营背景。经济环境、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特点、技术发展趋势、内部控制制度的强度、管理人员的品质和素质等因素都会对企业的经营风险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审计风险。这也是审计风险模型中首先要考虑固有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现代审计首先要对企业内外环境全盘评估的理由。被审单位内外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可以从审计费用充分表现出来,西方审计职业界确定审计费用时,都考虑了审计风险,特别是固有风险和经营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审计风险呈现出扩大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是在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前提下有效地防范和规避风险。

1.建立健全审计法律环境。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审计也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任务。为此,必须有健全有效的法律制度和审计准则,才有利于合理地界定审计人员的责任。应继续制定和不断完善审计法律规范。通过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审计法律法规强化审计质量控制、规范审计操作、避免审计中的随意性、约束审计行为、规避审计风险,切实做到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进一步转变观念、强化风险意识。由于人们对审计期望的越来越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和风险也越来越大,审计部门将会更加关心如何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在降低审计成本的同时,高质量的完成审计任务,同时有效地避免审计风险及其损失。因此,审计人员一定要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重视审计风险,冲破传统审计思路的束缚。在执行审计业务的过程中,寻求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控制审计风险。

3.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应对审计风险的实际能力。审计是一种技术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职业,且是一种综合性、高层次的经济监督,其工作不但需要一套系统的职业标准指导、规范和约束,同时,还要注意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责任心。各级审计机关均应建立责任过错追究制,坚持谁违法违纪违规谁负责承担其责任,包括一定的连带责任。其目的就是要增强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责任心,努力把审计风险降至希望值之内。不论是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还是社会审计组织,都要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教育他们严格遵守审计法、审计准则和审计规范,坚持实事求是、廉洁奉公、客观公正,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分析、判断、预测经济活动的能力,成为一支具有一定思想素质、业务技能和文化水平的审计干部队伍,从而达到主动控制风险的目的。

4.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这是有效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重要保障。各级审计机关和相关审计主体都要在独立、客观、公正、廉洁、严谨、保密的原则下建立自律性的运行机制,倡导敬业精神,公正执法,不徇私情,同时还应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建立自己的质量控制制度,以期为遵循专业标准提供合理的保证。这包括合理运用全面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以保证所有的审计工作均遵照独立审计准则执行和合理运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程序,确保审计项目工作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等。

5.搞好审计风险预测,引入对客户的评价制度,慎重选择审计对象。首先,应树立只与正直客户打交道的原则。客户如果没有正直的品格,则出现差错和舞弊行为的可能性就大,固有风险就比较高。即使扩大审计测试的规模,审计人员也难以使总体审计风险的水平降低到社会可接受的程度内,出现法律纠纷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因此审计人员在接受委托之前应当采取措施,如与前任审计人员联系,评价客户管理高层的品格,一旦发现委托单位缺乏正直品格就应尽量拒绝接受。

6.采用风险导向审计,降低审计风险。现代审计方法强调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的均衡,抽样审计方法和分析性复核方法的应用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审计的结果必然带有一定的误差。所谓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从审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的结果,推断审计总体特征的一种方法。在抽样审计过程中,决策者是否具备设计和使用抽样方案的能力,离不开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而在审计时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要由审计人员正确的判断加以解决。但审计人员对抽样结果很难进行质量和数量上的评价,很难达到一定的精确程度。风险导向审计是将审计风险概念全面应用于审计过程的一种审计模式,它通过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来确定审计风险是否控制在可以容忍的范围内。它主要运用分析性复核的方法,不仅对客户的控制风险进行评价,同时更要对产生风险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这样就使审计风险与整个审计过程密切联系起来,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近年来,风险导向审计在世界其他国家已广泛使用,其原因就在于从审计准备阶段开始就考虑审计风险,并把它控制在最低水平,从而减轻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降低审计风险。

7.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规避和降低审计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八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的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把握这种反向关系可使审计人员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在接受审计任务时,一方面要考虑审计工作量及成本的大小,另一方面考虑审计风险及影响的高低,合理地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以期达到规避和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8.在对审计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中加强审计风险管理,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审计主体在基本的规范要求下,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对审计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提高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中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从本质上说,审计作为两权分离的产物,是所有权对经营权的一种监督,审计方法是由审计目的和对象决定。在审计方法环节中,审计效率与审计风险的矛盾十分突出,但面对现在复杂而大量的审计工作,客观上是对审计效率的一种挑战。从审计主体与审计客体两方面来看,对审计效率有共同的要求,在这种矛盾运动中,审计风险,准确地说是审计检查风险就更加明显地凸显出来了,审计实践的矛盾在运动中达到平衡,既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又可以避免或降低审计风险。

总之,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最关键的是增强审计机关领导和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及时建立相关机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只要能正视风险,及时采取措施应对风险,就一定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

参考文献:

1.张新华.论财务造假与审计风险的对应性.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2)

2.王春.试论审计风险的产生原因及防范措施.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5)

3.庄启龙.审计风险及其防范对策.发展研究,2005(11)

4.禹阿平.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7)

5.邹建军.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措施.现代商业,2009(5)

6.陈思维,王会金,斐文英.审计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范文5

文献标识码: A前言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直接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而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又与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稳定发展息息相关。企业要高度重视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应从审计部门、审计人员、内控建设等方面制定相关防范措施,来加强对内部审计风险的识别、评估与控制,以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可能性和危害程度。一、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以企业经济活动为基础,拓展到以管理领域为主的一种审计活动。对审计人员来说,审计人员应具有良好的审计素质,主要包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精通业务知识、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熟悉国家有关财政税收政策法规、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情况、具备经济活动分析能力,还要有相关专业的知识,如一般商业知识、金融、国际贸易、货币银行学等。内部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告存在重大的错报、漏报或单位经营管理上存在弊端和漏洞,而内部审计人员认为财务报告是合法,公允及经营管理是健全有效的,并因此提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造成审计对象和与之相关方面遭受损失或损害,并最终导致审计主体承担这种责任的风险。内部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会给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隐患,需要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来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

二、内部审计风险的现状及成因1.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当前我国部分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任然相对较为薄弱,特别是在相关制度建设上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一些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完全是处于法律规定,因此造成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我国的内部审计目标比较多元,大多是综合立项,在公司宏观层面发挥建设性作用比较有限。我国在风险管理内部审计成果利用方面差距比较大,最突出的就是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公司治理、公司决策的审计需求导向机制,不仅影响审计结果的质量水平,也影响审计成果的利用程度。2.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客观原因: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地位产生的相对独立性,为审计风险留下隐患,这是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一个客观原因。会计工作和审计工作具有时滞性差异是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另一个客观原因。会计信息记录在时间上迟于经济业务实践,而有部分审计内容是事后审计,审计工作又迟于会计信息记录时间,这样时滞性差异的因素存在,内部审计风险也就随之存在。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是企业中的一个职能部门,其工作职责是围绕企业的管理目标而进行的,所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几乎不能主动选择审计项目,这与外部中介审计机构相比,这种特殊性也是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第三个客观原因。

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范文6

一、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造成审计风险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主观原因,二是客观原因。

(一)主观原因

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观原因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或注册会计师自身的因素引起的审计风险的发生。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人员经验和能力的有限性。审计是一个需要运用多方面知识和经验进行专业判断的职业,由于会计处理方法日益复杂,要求审计人员的知识面越来越广,不可避免因为这方面不足带来的审计风险。

(2)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心和职业关注状况。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法律等知识和审计的基本技能,同时要有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但是由于各种因素限制,审计人员并不是人人都能够达到上述要求。如果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疑点没有进行扩大范围的审查,就是没有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如果因此判断失误并且采用不恰当的审计方法等,就会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3)审计人员所采用的现代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着缺陷。由于抽样审计和分析性复核方法的应用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样本与总体之间必定存在着误差,因此采用这样的审计方法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审计风险。

(4)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在理论上要求审计人员与被审查企业或个人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关系,如不得拥有被审查企业股权或承担其高级职务,不能是企业的主要贷款人,资产受托人或与管理当局有亲属关系等等。但在现实工作中,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独立性远未达到理论上的独立程度。由于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不够,使审计结论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客观原因

(1)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所进行的交易也日趋复杂化,业务量也相应增多,会计核算中出现记录不当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而且这种不当很容易被大量的其他信息所掩盖,在抽样审计中被发现的难度也随之增加,审计结论与实际情况发生偏差的可能性就更高。

(2)经营者既是被审计单位又是审计委托人的现实,极大地削弱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在现实生活中,中小企业实际是集公司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于一身,股东大会形同虚设,在此公司治理结构下,管理当局对审计师聘用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他们完全成了会计师事务所的“衣食父母”。由于审计的独立性受到削弱,审计结论也就不足以信赖,使审计风险加重。

(3)现代经济生活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及其影响范围的扩大。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使社会上参与投资的人越来越多,于是更多的人开始关心企业的财务状况。政府部门、投资者、债权人、潜在的投资人以及社会公众都对审计鉴证过的财务信息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社会上依赖审计报告的人越来越多。从而审计人员承担的审计责任也越来越大,审计风险也由此加大。

二、加强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1)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审慎选择被审计单位。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之前,要客观、全面地掌握和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不仅要了解该单位的财务状况,而且要了解该单位的业务流程、管理制度等情况。审计人员只有充分了解每一环节才能找到错误,防止风险发生。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考虑被审计单位以前的法律诉讼情况和原因,如果发现该单位有高风险,那么事务所可以拒绝接受委托以降低风险。

(2)建立风险责任制度,实施“承诺书”制度,明确划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在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建立风险责任制度,明确审计组织内部各个层次、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在实施审计之前应由被审计单位对其提供的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做出承诺并加盖公章,同时由法人代表和财务负责人签字确认,通过获取“承诺书”明确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来防范审计风险。

(3)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避免各方干扰。独立性是保证审计工作客观、公正的基础,也是避免审计风险的基本前提。在经济不断发展、高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审计人员面临更为复杂的环境,要保持审计的“独立性”避免各方干扰,才能得出正确的审计结论,使审计风险处在一个较低的范围内。

(4)认真制定周密的审计方案,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对审计的范围、程序、方法、分工等进行详细规划,突出重点,让审计人员严格遵守操作步骤和规程。

(5)依法实施审计。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选用适当的审计依据,对发现的问题作出科学、合理的定性,定性的依据要注意它的适用范围、时效和内容,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风险。

(6)提高人员素质,强化风险意识。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其思想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审计项目质量的好坏和审计风险的大小。不断强化相关人员的法律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让审计人员增强自身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自觉遵守和执行审计操作规范,不会只顾增加收入而违背职责、触犯法律。同时,审计人员要冲破传统审计思路的束缚,探索更加有效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在降低审计成本的同时,高质量地完成审计任务,避免不必要的审计风险和损失。

(7)加强和客户的沟通、联系。审计的对象主要是客户的经营成果和经营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审计风险的防范和巩固就取决于客户的经营成果和经营行为。因此与客户保持良好的沟通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