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医疗的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医疗的内容范文1
关键词:医疗保险;智慧监管平台;建设研究
一、建设医疗保险智慧监管平台的必要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一思想成为越来越多遵循的生活准则。这就要求我国政府能够根据人们生活的实际需要完善医疗卫生领域,同时建设医疗保险监管平台,并且要求监管平台符合现代化、人性化、智慧化等特点,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医疗保险监管服务,保障我国医疗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一直以来,医疗保险监管都是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我国医疗保险行业能够稳步发展的基本保障。医疗保险监管是相关部门对医疗保险系统中各方行为实现监督管理和控制的综合手段。用更通俗的话来说,医疗保险监管就是国家政府机关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国家、单位以及个人缴纳的医疗保险费用以及医疗保险基金、医疗服务供方和需方行为、参保人及参保单位、医疗保险行政管理机构和经办机构及医疗保险工作人员等进行监督管理,以确保医疗保险市场的规范运行和保险人的正常经营,保护被保险人利益,促使医疗保险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整个过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医疗保险监督的对象主要是定点医院、定点药店、参保职工。其中,对定点医院医疗服务的监督管理是最为关键的一环。
事实上,对于我国而言,医疗保险制度属于一个比较新颖的制度,在国内起步较晚,整个工作体系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甚至还有很多工作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在践行医疗保险的过程中,部分个人或者事业单位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来为自己谋求利益,损害了他人以及国家的利益。比如,有些参保单位根本就没有按照相关规定参保,而且参保人也没有遵守相关要求就医治疗,定点医疗机构也没有按照规定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等。针对这些情况,为了能够维护我国医疗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更高质量的医疗保险服务,我们有必要对医疗保险系统中各要素进行强有力的监督管理。而且在信息化时代,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爆炸的阶段,随着人们对医疗保险意识的不断加强,相关部门需要处理的医疗保险信息越来越多,如果单纯地依靠人工来完成此项工作,那基本上属于天方夜谭。智慧化平台的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工作效率、保障工作质量,同时还有助于将各个环节透明化,方便人们进行监督管理,保证医疗保险工作的公平公正性,提高其公信力。可以说,如果国内的医疗保险监管平台不能体现出智慧的特点,实现现代化发展要求,那么就不可能提高我国医疗保险的国际影响力,也不利于国内医疗保险工作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对医疗保险智慧监管平台的建设,使医疗保险行业能够步入正规,让每个工作环节都能越来越规范化。
二、医疗保险智慧监管平台建设原则
建设医疗保险智慧监管平台,一方面,能够更好地保障人们接受基础医疗工作的权利,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同时促进法制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医疗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降低国内医疗卫生工作的负担,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以及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当前国内保险事业正在以一种非常强劲的势头健康发展,而医疗保险更是人们最为关注的内容之一,其与人们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可以说是所有保险内容的重中之重。建设医疗保险智慧监管平台,能够最大程度上地促进医疗保险事业的飞速发展,同时让社会福利实现最大化目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建设完善而有效的医疗保险市场体系是医疗保险监管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保护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是保险监督的首要目标。当然,在建设医疗保险智慧监管平台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其有效性、实效性,我们必须遵循以下几个最基本的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在建设医疗保险智慧监管平台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明确该工作的目的,这样才能保证医疗保险的顺利进行。在开展医疗保险监管工作的同时,还要考虑其是否与该工作的根本目的保持高度一致性。在实施医疗保险监督时,首先要考虑它是否和这一目标相一致,这就是医疗保险监督的目的性原则,也是医疗保险监督的首要原则。有的研究者将医疗保险监管工作看成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有的研究者习惯于将监管的过程看成是发现工作偏差、纠正工作偏差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发现偏差或者是纠正偏差过程,都需要解决两类问题。一类是虽然目标和规划内容正确,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偏离了原来的轨道。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往往需要对执行活动纠正偏差,使其能够重新按照原计划进行下去。另一类是刚开始制定的目标和计划不符合实际情况,所以存在实行难度,在继续实施的过程中会造成一些不良后果,这就需要我们对目标、计划作相应的修改,这样才能让实际施行过程与原目标和原计划实现统一。建设医疗保险智慧监管平台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当前的医疗保险事业,所以无论是计划还是施行过程都应该促进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为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客观性原则
事实上,监管属于一种信息反馈,而且是一种比较特殊而且及时的反馈过程,要求准确、全面、有效。对该工作的这些要求决定了医疗保险监督管理工作应该遵循客观性原则,也就是说应该要求医疗保险监督主体从思想以及行为上尊重客观事实,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工作体系符合客观公证性的基本要求。当然,在践行医疗保险监管过程中,还要对相关问题进行细致而规范的调查,并且还要对相关信息进行科学而合理地分析,这样才能及时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并且从根本上将所产生的问题一一解决。在做出监管工作结论时,更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最终作出真实、全面的评价。医疗保险智慧监管平台的服务对象非常多,所以必须要具备处理各项突发事件的功能。人与人情总是相伴的,所以必须保证医疗保险监管平台的客观性,只有具备客观性特点,才能为保证公正性打下基础。
(三)异体监督
异体监督指的是对行为主体的一种监督手段,主要是由行为主体以外的其他主体进行实施的,也就是说监管者与被监管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主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保证了监管工作的客观公正性。异体监管原则是建设现代化医疗保险智慧监管平台的基本原则,也是促进医疗保险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有效的监管活动必须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不仅应该进行科学而合理地决策,还要保证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将决策活动落实到实处,最终对执行活动进行强有力的监管。如果医疗保险缺乏有效的监管平台作为基础,那么必然会带来一些不良后果,甚至给整个医疗保险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当然,在医疗保险监督机构的建立和监督人员的配备上,也必须遵循异体监督的原则。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建设医疗保险智慧监管平台已经不是一个“点缀性”工作,而是维护其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为相关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
三、医疗保险智慧监管平台建设策略
为了国内医疗保险事业的稳定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更高质量的医疗保险服务,首先应该完善相关的监督管理体系,打造新一代的智慧监管平台;同时提高医疗保险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建设医疗保险智慧监管平台必不可少,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大对医疗保险智慧监管平台建设资金投资力度
由于我国医疗保险监管平台建设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很多工作并不完善,在建设过程中或多或少都要走一些弯路。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能够加大在医疗保险智慧监管平台建设工作中的投资力度,同时提供高质量的人才保障,提高人才的薪金待遇,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到医疗保险智慧监管平台建设中。医疗保险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可以说,只有让医疗保险工作发挥出作用,人们才能更好地工作和学习,人们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二)构建专业的医疗保险智慧监管平台人才队伍
建设医疗保险智慧监管平台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很多方面人才的支持。在网络时代,智慧监管平台必然不可能脱离网络技术的支撑而发展,所以必须要有计算机方面的人才作为保障;除此以外,医疗保险服务于医疗卫生领域,所涉及的内容基本上都与医疗等内容相关,所以也不可能脱离医疗方面人才的帮助。政府这双无形之手同样需要适当对医疗保险工作进行干预,防止其偏离原有的轨道,为人们守好最后一道防线。
智慧医疗的内容范文2
人工智能对医疗领域的影响是开创性的、变革性的、颠覆性的。智慧医疗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数字化人体和数字化医疗等高度智慧化,部分代替了以往由人力完成的医疗工作,构建了从底层基因、中层病症数据,到上层诊断和手术的上下一体,人与机器互联、协作、共进的新医疗体系。
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医疗主要有四个发展方向。
第一个发展方向是基因测序。比如某公司打造了遗传病智能化解读系统,首先提取和处理DNA数据,然后进行测序分析,最后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完成对疾病的关联分析。
第二个发展方向是辅助诊断。通过让机器学习海量医疗数据、专业文献、医学教材,模拟医生问诊流程,采集、汇总和整理病人症状描述,与用户进行反复交流和多重验证,最终给出治疗建议。
第三个发展方向是医学影像。机器可根据病人拍摄的医学影像资料,对病人病情进行确认诊断。
第四个发展方向是药物研发。某公司依托智能分析技术,可以在分子结构数据库中评估出820万种候选化合物,减少了研发成本,并缩短了研发周期。
智慧医疗产业链主要由智能硬件、诊断工具、医联平台、自诊平台、健康管理、医药电商等环节构成。
在智能硬件方面,医疗智能硬件主要有手环、手表、智能鞋等运动健康类监控设备,以及血压、血糖、脑电等病患监测设备。
在诊断工具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前面文章所提到的IBM公司开发的沃森(Waston)医疗平台。
在健康管理方面,WellTok公司与IBM公司联合打造智慧医疗平台,以数据分析服务加强个人健康管理和改善生活习惯,还融合了医疗硬件、医疗保险、健康内容、健康应用等,丰富了平台生态。AiCure公司利用手机终端为患者提供按时用药的健康提醒服务。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与智慧医疗产业的融合力度将不断加大,同时将进一步促进智慧医疗产业的整合提升,催生出一批提供集智能硬件、诊断工具、医联平台等于一体的智能云平台企业。
英国BabylonHealth平台计划整合Deepmind公司的人工智能技术,帮助患者在同医生进行文字、电话或视频交谈前,就提前预知自身健康状况。目前,BabylonHealth平台上约有100名医生,25万用户可通过月付或医疗保健的方式获取服务。
智慧医疗的内容范文3
【关键词】智慧健康养老;养老服务;互联网科技;人工智能技术
随着社会飞速发展,经济水平显著提高,医疗技术进步迅猛,人口寿命得以不断延长,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上升,据统计,2020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和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18.1%和12.6%,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高达4000余万人,且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将进一步加深。目前,我国的养老还是主要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模式,家庭中医疗器械缺乏,家庭成员的医疗保健知识相对不足,老年人定期体检意识薄弱,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认识不到位,可能导致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量继续上升,加重社会养老负担,而我国家庭小型化、无子化倾向明显,子女由于工作等原因,照顾老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造成家庭养老支持功能弱化,加之老年人独居趋势增快,代际空间距离持续扩大,子女照护老年人的难度日趋增大,给社会养老事业带来极大的挑战[1]。
一、智慧健康养老概述
智慧健康养老是一种运用新型高科技信息化产品,依托于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的公共服务平台,高效能的衔接和改善消费者、家庭、社区(街道)、养老机构(中心)与健康养老资源等多方面要素,尽可能地去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目前,我国智慧健康养老行业的发展主要体现为智能健康养老服务产品的供给日新月异,供给量日益增加;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发展势头迅猛,系统功能不断丰富;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商业化模式和高效能的行业体系逐步完善,行业规范性得以增强;网络建设和人工智能化水平逐年进步,为智慧健康养老的后续发展奠定一定基础[2]。当前,我国智慧健康养老的形式集中体现在社区(街道)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医养结合养老和虚拟养老,服务形式基本体现为“系统(平台)+服务+老人+终端”。其中,社区居家养老主要依托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在社区搭建管理信息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帮助服务,开办老年餐厅、适老化娱乐活动室等场所,提高老年人生活乐趣,家庭配置居家医疗设备和远程智能监护系统,老年人使用智能监护床、智能穿戴设备等智能产品,实现健康管理的需要。机构养老模式下,机构配置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系统,老年人随身携带定位芯片,机构工作人员借助信息系统对老年人进行实时监测,掌握和监控老年人信息动态。医养结合养老则是将医学治疗、日常护理、功能康复和健康养老有机地融为一体,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健康养老服务,具体表现在利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通过传统医学治疗实现医疗康复、专业照护、医养结合功能,通过签约家庭医生实现居家检查、治疗的需求,应用移动终端实现居家巡视、远程诊疗的愿望。虚拟养老模式下,政府建立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老年人通过手机、智能机器人等服务终端提出服务需求,平台依据老年人的需求安排专业人员提供服务,能够减少老年人不必要的外出,降低老年人时间成本,提高服务效率,该模式受时空限制较小,服务范围广泛,更能够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3]。
二、智慧健康养老现存问题
近些年来,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高科技技术发展飞速,为智慧健康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虽然这些技术的进步拓展了养老领域的新模式、新业态,有效减少了养老服务人力投入,养老服务费用大幅下降,极大地提高了养老服务水平,满足了部分老人家庭养老的夙愿,但面对庞大和特殊的老年群体,当下我国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仍存在不足。
(一)关键核心技术相对落后。智慧健康养老的发展有赖于科技进步,可穿戴设备、智能监测设备、智能机器人、远程管理系统等科技产品是智慧健康养老中必要的照护设施设备,有效解决传统养老中的人员不足、监护困难的问题,使得智慧健康养老发展势头良好,然而,智慧设备的设计、研发与信息通信技术、高精度传感技术息息相关,芯片技术、高精度传感技术等技术的掌握是智慧健康养老事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而我国芯片技术等核心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发展相对缓慢,远落后于国外相关企业,对智慧健康养老高端化发展的制约作用较大[4]。
(二)行业数据资源共享受阻。受个人阅历、文化习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社会各界对智慧健康养老的认知仍处于初浅阶段,理解也存在明显差异,大部分人尚未认识到智慧养老的本质意义。在信息化时代,数据至关重要,也是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有效运行的关键因素,然而当下智慧健康养老由于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服务平台的数量虽逐渐增多,但各平台之间的信息共享不足,导致数据孤岛化严重,尤其在人口、医疗、社会服务等领域的信息缺乏有效共享和认证对接,导致大量信息资源及数据整合难度大,全面智能化实现的动力不足[5]。
(三)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不足。养老是一项伟大的民生事业,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具有公共服务属性,外溢效益和拉动作用也较为显著,在成长初期,仅依靠市场机制运作,忽视技术认证和产业监测等必要内容,难以实现快速高效发展,迫切需要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相关技术企业、养老机构都在进行养老服务信息系统的建设,但对知识产权、检查检测认证、科研成果技术转化、体质指标评估服务、养老产业监测等智慧健康养老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力度不足,因此,对智慧健康养老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有限[6]。
(四)政府与市场作用模糊。在当前“9073”的养老格局下,养老服务总体上建立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但在智慧健康养老体系建设上仍存在诸多不足,整体上表现为市级政府部门对智慧健康养老的建设发展统筹规划不足、监管力度不够,区县级政府部门对养老服务进行指导的定位不清,缺少推进的有力抓手,社区(街道)养老服务管理中心和养老驿站功能交错,提供的养老服务相对混乱,服务体系不健全,难以为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7]。
(五)智慧健康养老普及率较低。智慧健康养老相关技术虽然逐渐发展和改进,但实用技术与核心技术仍相对较弱,与广阔的市场需求相比,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在智慧健康养老领域的作用也不够突出。由于技术水平有限,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同质化、低端化等问题严重,制约产品的广泛应用,同时,一些养老产品为提高产品的功能,信息技术使用较多,操作繁琐,产品的适老性和操作友好性不足,导致使用的便捷性、实用性、经济性降低,老年人及其子女购买意愿减退,产品普及率较低[8]。
三、智慧健康养老发展对策建议
(一)积极发展关键核心技术。针对核心技术相对落后的问题,可以在前期智慧健康养老企业、街道、社区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加大对核心技术的教育支持和科研经费投入,逐步优化和完善智慧健康养老必要的核心技术,考虑以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为中心,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特征、兴趣爱好和日常生活习惯相结合,突破高精度传感器、5G通信、智能可穿戴芯片、智能交互等关键技术,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品软件和硬件的研发,并积极布局机械外骨骼、基因工程技术、养老机器人等前沿技术,加速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技术的应用,切实为养老产业的发展而服务。
(二)加强跨部门合作和信息共享。为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应立足实际,以养老需求为出发点,构建跨部门、跨区域、跨系统的资源共享与信息互通体系,渐渐达成政府间各部门、各结构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协同,共同推进数据信息共享合作。例如在养老服务方面,由工信部、民政部联合促进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在机构、家庭、社区中主动、高效、可持续的应用;在医疗康健方面,由工信部、卫健委联合制定产品标准和市场准入标准,优化服务机制。
(三)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应加强政府的领导作用,建设成功能多样、标准一致、上下联通的智慧健康养老公共服务平台,借助平台,集聚产学研医等综合资源,提高养老服务提供者与老年人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并提供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智慧养老产品检测认证等服务,设计和实现多门类、分层次、跨地区、全方位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平台。同时,建议平台整合养老政策、资本运作、共享共性智慧技术、专业人员等多方面的资源,共享老年教育资源、智慧养老产品以及养老通用服务,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协同与创新发展。
(四)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在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上,政府应通过顶层设计,对智慧健康养老的发展做出统筹、规划与指导,推动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工程的大力发展,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和出台智慧健康养老发展的延展性政策和制度,引导智慧健康养老的发展趋势,加强智慧健康养老产品标准的完善,建设功能多样、标准一致、上下联通的智慧健康养老公共服务平台、纳入远程看护、网络健康咨询、心理慰藉、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中心等系统,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同时,政府应加强监管力度,将政府职能与市场功能有机衔接,提前布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五)提高智慧健康养老普及率。提高智慧产品普及和服务市场占有,需要从老年人的需求出发,根据老年人的需求结构及时升级迭代相关产品和服务,结合5G技术、人工智能服务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现代化高科技信息技术,设计和开发可穿戴、便携性好、灵敏性高、智能交互、容易使用的高科技产品。结合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将科技的精度和人文的温度有机结合,研发人性化、个性化的智慧助老、智慧用老、智慧孝老产品,生产养老机构和老年人认为有用、好用、爱用、用得起的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同时,积极宣传智慧健康养老理念,推广智慧健康养老产品,针对老年人熟练使用智能终端相对困难的问题,考虑通过线下实体店、无介入传感器等方式,消除数字鸿沟,让老年人更便捷地链接智慧健康养老平台和服务。智慧健康养老的诞生和发展开拓了养老服务的范畴,提升了养老服务的深度,拓宽了养老服务的广度,为整个养老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将先进的5G、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养老领域,建立综合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平台,统一养老产品、系统的技术标准和信息参数,让养老智能化、规范化,有效突破传统养老难题;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建立线上线下服务模式,拓展服务范畴和内容,让养老便捷化、人性化,让智慧健康养老深入人心,让每个老人都老有所养。
【参考文献】
[1]张巍,吕芯芮,吕春华,等.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发展现状[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0,6(9):261~267
智慧医疗的内容范文4
在胡奎看来,智慧城市就是要让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更便利,更舒适;在智慧城市的建设热潮中,应该回归理性思考,不能“”;真正的智慧城市是有地方特色的,要把当地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人们愿意去那里工作和生活,就是它的特色。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难题很多,顶层设计最为艰难,难在复合型人才的匮乏。而在这方面,方正集团优势明显,旗下五大产业集团的资源整合,已经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综合实力。在一些“智慧点”上,方正已经取得不错的成绩,像智慧医疗、智慧公安、智慧社区等。然而实现由“点”到“面”的飞跃,路途还很遥远。这不仅需要跨界思维,更需要政产学研相结合。
以下内容根据胡奎的演讲实录整理:
智慧城市热潮涌动
智慧城市是方正信产集团主打的业务方向,今后若干年会在这个领域投入几乎全部的精力。
智慧城市这个话题很热,截至目前,全国有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已达193个,另外有300多个城市已进入智慧城市建设阶段。未来10年,与智慧城市相关的投资有望超过2万亿元。
但是智慧城市真正做什么?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有些人把城市的信息化建设叫智慧城市,也有人把城市的数字化建设叫智慧城市,这都是很好理解的,因为不管是信息化还是数字化,都看得见摸得着。
怎样让城市具有智慧呢?如果城市能像人一样,能够自己思考问题,自己适应环境,并能给居民提供满意的服务,人们就更愿意在那儿工作和生活。我想这样的城市,可以慢慢把它叫做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非常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在全世界范围内,目前还没有一个城市能够真正“号称”是智慧城市。但是有些城市已经在服务智能化和服务贴心化方面慢慢逼近,会让人越来越向往到那样的城市工作和生活。
大家如果关心IT产业,关心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今后的应用领域或者服务方向的话,也应该关心关心智慧城市到底要做什么?很可能大家能从中发现一些商机。在智慧城市的建设大潮中,可能会延展出新的商业模式和生意模式。
建设智慧城市的核心就是要给城市灌输一种能力,让它变得更加智能,更加智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人。这实际上也是方正信产的理念。我们就是要做智慧城市的真实贡献者。
为什么各个城市都对智慧城市非常感兴趣呢?从城市的管理者来说,他们希望有政绩。在不再只追求GDP一元要素的前提下,怎样让自己管理的城市脱颖而出?智慧城市是一个很好的理念,而且符合国家大战略。
不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政府层面,甚至是服务于智慧城市建设的企业层面,大家都有很高的战略高度。当然也在向国际学习,比如美国专门出台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NII,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GII等,其实就是想把城市打造得更智慧、更智能。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有一个智慧城市排名。排在前几名的有维也纳、多伦多、巴黎、纽约、东京、柏林、哥本哈根、香港、纳赛罗纳。排名仅仅是一个参考,更重要的是看各个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做了什么样的投入和布局。
顶层设计难在统筹
要建好智慧城市非常难,包括方正信产刚开始做智慧城市的时候,都是从一个点切入的。比如先做一个智慧交通,再做一个智慧园区。一个城市的建设就更难,因为要涉及城市综合管理和运营的方方面面。
现在的城市运营和综合管理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条块分割。一个城市按照职能划分了很多条条块块,但是划完之后,各自都往纵向深度发展了,横向联系不够紧密。比如交通部门就只管交通,医疗部门就只管医疗,互不搭界。
大家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施工队在一条路上挖沟,一个月挖三遍。先是水务局开挖,过两天电信局也来挖,再过两天煤气管道部门又来开挖,给生活在附近的居民带来诸多不便。这就是没有统筹规划导致的结果。
中国很多城市在规划建设的时候,地面以上的东西是最关心的,比如盖一栋楼,楼有多高,容积率是多少,管得非常严。但是地下部分就漠不关心,其实地下埋了很多管道,纵横交错,是非常复杂的一件事情。
我记得曾经在中关村西区的一栋楼里办公,有一天突然网络断了。后来查清楚原因,居然是地下光纤被另外一个施工队挖断了。这就是当时做顶层设计的时候没有统筹规划,导致城市各个部门做不到互相协调配合。
做顶层设计,仅仅靠信息化的人才是解决不了的。方正是北京大学的公司,有天生的学校资源和研究资源,所以产学研结合得比较好。即便是这样,我们在做顶层设计的时候,仍感到困难重重。如果光靠IT团队,别说做顶层设计,就连综合设计都很难。顶层设计是跨界的,它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这也是它的难点所在。方正集团有这方面的优势,下属的五大产业集团互相配合,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实力。
北大医疗集团依托北大。北大下面有9家直属的顶级三甲医院,并辐射28家关联医院。北大医疗集团不光做北大的医院,也在全国拓展医院,现在在全国已经有多家三甲医院加入阵列。此外,北大医疗集团还依托北大科研力量,做基础药物研发。
北大资源主要做智慧社区和智慧园区。这个时候,可以把方正的医疗资源、教育资源、信息服务资源全部导进去。这些资源统筹起来后,社区和园区的房子就更加好卖了。有教育资源的话,孩子上学方便。有医疗资源的话,看病方便,等等。
方正物产集团主要做产业流通,以大宗贸易为基础的产业形式。在产业发展规划、产业设计流通领域,能做出好多的贡献。
方正金融集团主要做投融资。金融服务很多还是要落地的,不能简单在网络上签一个合同就完事。对于投资的来源和融资方案都需要综合设计,这必须要有专业的人才和专业的团队,否则光靠IT解决问题真的不现实。
方正信产集团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从顶层设计到垂直行业软硬件解决方案、再到城市大数据运营的全面解决方案。
实际上我们是把方正集团下面的五大产业集团协同起来,再配套北京大学产学研的支撑来做顶层设计。最后把政府加进来,走政产学研之路是绝对正确的,这也是今后的重点方向
智慧城市要成功,政产学研必须要结合,否则建不起来。
信息共享难在互联互通
信息共享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另一大难题,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大家在不同的时期,上不一样的系统,由不同的厂商提供不一样的标准的东西。比如,北京的地铁最早都是人工检票的,因为那时候信息化不够,标准化不够,一跨线就不认了。所以智慧交通需要标准化信息化作支撑。
十几年前,日本作为一项产业政策推出了ITS(无人驾驶智能交通系统)。一段不到十公里的路,全世界很多人都去试乘试驾,模拟各种车流由自己控制,有车怎样避开,碰到障碍物怎样避开。无人驾驶智能交通系统最重要的就是做到了信息标准化和信息互联互通。
智慧城市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以前提智慧政务、智慧城管、智慧交通等,但是即便这些都建好了,仍不是智慧城市。为什么?因为这些都是一条一条孤立的纵向系统。
我们要力争做到,通过城市数据服务与交换平台,把这些独立的系统全部贯穿起来,做信息标准化。也就是要做分层数据管理模型、分级数据交换模型,以及主数据的规范、定义和标准。各个系统是插拔式的,透过系统的耦合,能够全部接在一起。在信息化系统能够支撑的范畴内,真正实施信息共享。只有在信息共享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优化流程。这就跟人体一样,首先要保证血液通到全身。
落地实效要借助大数据
在日本,地铁和轻轨的月台上画了各种颜色的线条,区分六节车厢门、四节车厢门、急行车厢门,停车位置不一样,乘客排队也不一样。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同一条地铁线,发车的种类会多达10种,有每一站都停的,也有隔几站才停的;有特快、有快速、有急行、有准急,还有区间车。整个设计非常细化,管理车次调度的系统非常多,也非常精密。所以智慧交通真正落地必须考虑这样的问题。既要有经验,更要追求实效,而不是做面子工程。
北京的西直门立交桥,设计得就非常不合理,很多司机会步入“迷魂阵”。如果从动物园方向去西二环官园方向的话,其实就是一个直角拐弯,但是却要转3个360度的圈才能到达,绕三圈的线路轨迹就像一只蝴蝶。
今后,我们要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城市要真正智能化,大数据必须要起作用。通过分析建模形成一种智慧的判断。还以智慧交通为例,什么时间段派什么车次,这是非常不一样的。在日本,连公交车都有准点的,每一班车几点几分到基本上是靠谱的。支撑其运营的就是大数据。他们对人流、车流、路况,以及各个信号灯的情况都做了综合分析。
20年前,我在日本的时候就发现路口红绿灯的变化时间是可调的。没人的时候,不变灯,人一出现,灯就亮了,就可以过去。交通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国外是非常流行的。所以要让城市有智慧,落地实效性是非常关键的。这个过程可以借助一些IT技术,但更重要的是要结合顶层设计和多方位人才形成经验积累,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才能真正做到。
安全可控要靠民族产业
安全可控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又一大难题。我们国家尤其是信息安全领域是最可怕的,所有事情都不太安全可控。大家都在用智能手机,个人信息天天在分享。苹果表面上把GPS定位关了,但实质上还是在偷信息。这是没办法的。所以在新一轮国家政府主导工程中明确要求安全可控是非常重要的指标。
怎样做到安全可控呢?首先,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尽量使用可控的核心技术,包括软件和硬件。要靠民族产业的创新,真正替代国外的技术和产品。目前,从国家宏观战略上考虑,一定要把它当成核心关键词,否则今后遇到的屏障可能会越来越大。
要迅速采用新的思维逻辑进行综合布局,把我们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软硬件相关的解决方案尽量朝高精尖创新发展,在国家安全策略提升的前提下有一个很好的支撑。这是城市运营者在智慧城市设计中必须考量的重要因素。
智慧医疗的内容范文5
邵逸夫医院成立于1994年,是由邵逸夫捐款、浙江省人民政府配套、美国罗马琳达大学协助建造的现代化综合性教学医院。医院现有庆春和下沙两个院区,职工近3600名,核定床位数2400张,设有32个临床科室、72个护理单元、9个辅助科室。二十多年来,医院业务量保持着平均每年15%~20%的增速。
“我们真正启动智慧医疗是在2014年,也是医院20周年的时间点。”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党政办副主任林辉表示,“在这个新起点上,医院领导提出了建设未来医院的设想,即坚持‘以人为本’、‘核心品质’两点,围绕这一目标,智慧医疗无疑是重要的支撑内容。”
移动智慧化改造
实现医患互动新模式
2014年,围绕未来医院建设目标,邵逸夫医院启动了医疗服务全流程的移动智慧化改造项目。一期项目包括微信公众平台建设、“掌上邵医”APP开发、网上支付系统附件功能开发等。
目前,一期项目已上线运行。在邵逸夫医院,患者可实现在全流程信息提醒和引导下就医。例如,患者通过“掌上邵医”预约挂专家号后,系统会提示就诊时间,而这个就诊时间的获取,正是基于这名专家在过去3年平均就诊时间的大数据统计。比如,一名专家平均每看一个患者需要10分钟左右时间,如果患者挂的是上午第4号,那么系统就会提醒在8点30分左右到达门诊就可以了,不用一直在医院候诊。此外,就诊结束时,患者也会收到相应提醒,如医生开了哪些检查项目、用药情况,患者可以在离开诊室时,用手机完成诊疗和药费的支付,并根据系统提醒的文字或地图引导,完成相应的检查与取药。检查结果在手机上也能显示。如果过程中存在疑问,也可以通过短信咨询医生。同时,患者还可以在手机上对医生的服务态度、质量、就医环境等进行评价。
邵逸夫医院“未来医院”建设的第二期项目围绕“邵医健康云”展开。2015年4月,该平台正式启动,现已接入邵逸夫医院、浙江省中医院等三甲医院,杭州市江干区人民医院等社区医院以及部分民营医院、县级医院,有效推进了区域分级诊疗体系的形成和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通过“邵医健康云”平台,基层医生不仅能发起远程会诊,还能链接邵逸夫医院作为大学附属医院的优质教学资源,进行理论学习和手术观摩。
信息化是基础
智能化是目标
邵逸夫医院的智慧医疗建设有效支撑着未来医院的发展,围绕着总体架构和战略规划分步实施。总体架构围绕“三多”,即多中心、多平台、多元化。战略规划是三步走,即信息化、互联网化、智能化。
“信息化是基础,互联网化是必然,智能化是我们未来的目标。”林辉强调说,“具体来看,医院内部信息化是基础,我们的智慧化工作围绕三方面:智慧患者服务系统、智慧医院工作系统和智慧医院管理系统。互联网化可归结为一个中心(数据中心)、两个平台(面向患者的公共云平台、面向企业的企业云平台)、四个移动化(患者服务移动化、业务操作移动化、管理层移动化、决策层移动化)。”
据林辉介绍,邵逸夫医院互网计划分两方面开展:一是内部建设,二是外部建设。“内部建设其实就是希望用互联网的技术进一步改造医疗服务、医院管理;外部建设就是打造了一个区域的互联网医疗平台。”林辉进一步解释说,“从内部建设来看,经过互联网改造后,整个繁杂的门诊就诊服务除问诊、检查、处置、取药四个环节之外都实现了线上作业。从外部建设来看,围绕便民服务目标,我们通过互联网把区域医疗机构的相关资源(如健康数据、患者电子档案、检验检查报告)整合到云端,对接商保、银行、第三方检测等机构,实现医院与医院之间、医生与医生之间、医疗和其他产业之间的无缝连接和全面业务输送,最终目的也是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智慧医疗平台
实现七大核心功能
目前,邵逸夫医院智慧医疗平台构建了四个服务端口:医生端、患者端、第三方机构接收端和医院运营管理端,打造了三个核心业务平台:医生间协作平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平台、患者健康服务平台,可实现七大核心功能。
一是双向转诊。基于平台,发起转诊、接受转诊的医生、患者信息都可互通,极大提高了转诊病人精准性。
二是远程移动会诊。平台可支持文本移动会诊、预约移动会诊、音视频移动会诊等。
三是医药联动。据相关统计数据,上海各医院有37.8%的病人挂门诊号就是为了配药。基于此,平台的核心功能就是为了解决老慢病患者的配药问题。老慢病患者通过平台向主诊医生发起咨询申请,医生收到申请、了解患者情况后,确定该患者需继续服药,可转到可出这个药方的医院HIS系统,保证电子病历的完整性,药师审方、患者付款之后,基于药方可在指定时间内把药配送到患者手中。这个过程真正实现了信息、物、人三者合一,实现了真正的互联网处方。
四是区域检查协同。基层医生接到患者,需做检查但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就推向平台,而有条件做该检查的医院可以写申请,平台收到申请后,审核该患者的检查需求,如认可该需求可直接给患者安排检查时间并推送给患者,所有流程都在云端进行。
五是远程联合门诊。基层医生、医疗专家可不在现场,也可把大家联合起来给患者看病,大大提升效率。
六是医教协同。平台可实现医院手术教学的直播,医疗课件的直播共享等。
七是主动健康管理。健康和医疗是一个闭环,完成医疗服务的健康管理问题,可通过可穿戴设备的提前介入,上下协作的方式来实现。
“在设计基于平台的专家诊疗体系时,我们遵从两个概念,一是金字塔,二是本地化。”林辉强调说,“分级诊疗一定是区域性的,区域中的医疗市场一定是金子塔型的,社区医院、社区医生是根本,上面的三甲医院、医学中心是技术支撑,需要大家共同制定标准、规范输入,来不断提升区域医疗水平。
观点
智慧医疗的内容范文6
XXXXXX系统有限公司
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二O一二年一月
为推进智慧XX建设与信息产业发展,XX市政府人民政府(以下简称“XX市政府政府”)与XXXXXX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CCCXXX”)本着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原则,经友好协商,决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CCCXXX将利用智慧城市先进的建设运营理念和融合的IT技术,全面参与智慧XX规划、建设和运营,在面向市民、企业、城市服务和基础设施等多方面提供IT解决方案和服务。XX市政府政府将发挥其优良的产业聚集、政府服务和政策优势,积极支持CCCXXX在XX发展。双方经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签订本战略合作协议。
一、CCCXXX全面参与智慧XX的规划、建设和运营
CCCXXX依托其在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资源整合、公共服务应用、企业信息化、城市管理应用方面和信息安全服务等的独特经验和优势,为智慧XX建设与发展提供相关服务。包括:
1、进行智慧XX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搭建智慧城市模型,制定行动路线,绘制智慧XX建设和发展的长远蓝图,选择清河为试点先行先试。
2、建立城市云计算中心和城市级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建设城市云计算中心及相关的信息安全体系,为智慧XX建设提供安全、可信、可靠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级信息交换共享平台,为智慧XX建设在信息资源层奠定基础,实现部门资源的整合、互通。
3、建设市民服务云平台。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要求,以市民网页、民生热线和智慧社区为载体,融合政务功能和商业功能为一体,面向市民建设全市统一的服务云平台,包括支撑平台、服务网点、服务终端、服务团队等。
4、建设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平台。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行政管理、社区卫生等业务领域的综合应用、信息互通和协同应用,强化健康服务网络,提高卫生业务管理和服务水平,推动医疗卫生改革,真正实现医疗资源均等化,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5、参与智慧XX示范工程建设,包括食品安全溯源、智能交通等智慧工程,借助CCCXXX的全球资源整合能力,自身并带动上下游企业参与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助推物联网产业发展。
二、CCCXXX全业务落地
依托上述合作项目,CCCXXX各项业务在XX的全面落地,并以XX为基地,向全国拓展类似业务。
三、XX市政府人民政府积极支持CCCXXX工作
1、XX市政府人民政府依法向CCCXXX提供最优惠的政策支持,包括市场、资金、税收、服务配套、人才配套等方面。
2、XX市政府人民政府支持CCCXXX发挥自身IT技术和产品优势,参与智慧XX建设。
四、成立战略合作协调组,协调推进双方合作事宜
合作协调组组成如下:
XX方协调组组长:*******
XX方协调组副组长:
*******
*******
*******
成员:市发展改革委、经信委、科技局、财政局、规划局、计生委、民政局、交通局、公安局、教育局、商务局、人社局、国税局、地税局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
CCCXXX方协调组组长:
CCCXXX方协调组副组长:
成员:。
协调组下设协调联络组,由XX市政府经信委、清河区政府和CCCXXX相关人员组成。协调组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联络组经常性召开工作会议,推动落实协议内容,协调合作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六、本协议采取中文文本一式肆份,双方各执贰份,具有同等效力。
七、本协议未涉及的其它事项,由双方进一步友好协商解决,并以书面形式形成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效力。
八、本协议有效期为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
甲方:XX市政府人民政府
乙方:XXXXXX系统有限公司
授权签字人:
授权签字人: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