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阅读理解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阅读理解教学设计范文1
摘要:课堂导入部分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思考的重要的课堂学习环节。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支架式阅读教学模式的课堂导入环节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寻找源域特征、建构映射认知等三个步骤,能帮助学生突破以往从修辞角度对隐喻进行理解的局限,逐步理解和建构隐喻的映射模式,为理解隐喻表达和隐喻语篇奠定基础。
关键词:概念隐喻;支架式阅读教学模式;课堂导入环节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235-02
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隐喻理论研究开始了从文学领域向认知语言学领域的转向,隐喻作为认知机制与手段,广泛地影响人们的概念系统和语言[1]。教育者们又逐渐意识到,“隐喻能力”或许能解释非本族语学习者达不到本族语使用者的语言流利性和概念流利性的原因。[2]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教师对隐喻的教学不应该仅仅是从修辞的角度进行介绍,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概念隐喻教学,培养学生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目的语言的概念流利性[3]。
一、概念隐喻理论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Lakoff & Johnson认为隐喻是人类语言表面想象下的深层认知机制,隐喻的产生是通过映射(mapping)来突出源域(source)与目的域(target)的相似性而掩盖或者忽略两者的差异性[1]。以“MARRIAGE IS A JOURNEY”为例,在该结构性概念隐喻中,“JOURNEY”是源域,“MARRIAGE”是目的域,人们通过从JOURNEY到MARRIAGE的系统映射来理解MARRIGAE,如图1所示。
在该概念隐喻中,源域是JOURNEY,目的域是MARRIAGE。人们在自身体验的基础之上发现marriage(婚姻)与journey(旅行)这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似性,如同旅行一样,婚姻需要Y伴同行,婚姻中有欢乐有忧伤,婚姻有开始但不一定会结束。尽管两个概念之间存在有不少差异性,但是就相似性而言,journey的各种显著结构特征被系统地映射到了marriage这一概念域上,因此就有了以下的表达:
①We just began our life-long journey into marriage.
②Tom and Mary’s marriage is on the rocks.
二、支架式阅读教学模式的课堂
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大学英语阅读支架式教学模式(曹雯雯,2016)的教学环节包括确定最近发展区、提供支架、提供情景、合作探究、独立探究和效果评价等六个环节,如图2所示。在该教学模式中,课堂导入环节主要是基于学生对源域认知的反馈信息,通过教师提供的“支架”对隐喻映射进行认知,帮助学生建构起从源域到目的域的映射模式,为下一步理解目的域的相关表达打下基础。
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的课堂导入环节中应该遵循“内容上高于学生已有认知,形式上生动活泼,教学上提供‘支架’”三个原则,即课堂导入环节的学习目标为对隐喻映射的认知,通过设定一定的真实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话题讨论,同时教师提供一定的“支架”实现教学目标。具体来说,课堂导入环节包括3个教学步骤:1)教师创设情境,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激活学生原有的概念认知;2)学生参与讨论,通过教师给予的一定“支架”引导,找到隐喻源域特征;3)教师启发学生通过发现源域与目的域的相似性,对隐喻映射进行认知,建构隐喻映射模式。
三、阅读教学课堂导入环节设计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2》(第二版)第三单元为例,整篇课文的建构基于概念隐喻“MARRIAGE IS A JOURNEY”,说明跨国婚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困难,笔者基于大学英语阅读支架式教学模式,设计以下课堂导入环节。
1.创设真实情境。教师依次提出问题:“What’s your most impressive journey?”“Why did you start the journey?”“With whom did you enjoy the journey?”“Anything special during your journey?”和“How did the journey end?”要求学生们之间相互分享自己的旅行及亲身感受。然后,教师提供电影《The Motorcycle Diaries》的预告片要求学生根据预告片的内容依次回答以上问题中的后四个问题。该步骤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唤起自身对“JOURNEY”的概念认知。
2.寻找源域特征。首先,教师依次提出问题:“What are phases of a journey?”“What are essential parts of a journey?”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期间在多媒体课件上提供有关旅行同伴、风景、困境等图片,并在参与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提问:“Can this be deleted?”或者“Can this phase be skipped?”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并记录答案。该步骤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找到源域“JOURNEY”(旅行)的特征。
3.建构映射认知。教师播放《Little Fockers》的剪切合成之后的片段,包括Palm和Greg的婚礼、生活、争吵以及问题的解决,依次提出问题:“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lm and Greg?”“How was their life?”“Why do they become so nervous?”“Can you predict how will be Palm and Greg’s family in the future?”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试图回答问题。接着,教师列出旅行的特征和这些问题的答案,要求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找出旅行和婚姻之间的相似性。最后,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以下例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旅行和婚姻之间的相似性,对概念隐喻“MARRIAGE IS A JOURNEY”的映射进行认知,并建构该隐喻的映射模式。
③Palm and Greg start their life-long journey into marriage.
④Palm and Greg’s life go smoothly.
⑤Palm has different opinion with Greg.They are heading to different directions.
四、结语
在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大学英语阅读支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中引入概念隐喻的映射认知学习,在展示了原本毫不相关的物体之间的某种相关方式的同时,使得隐喻在学生们的心里构建出一幅玄奥的意象,[4]能帮助学生们对抽象性概念或者不熟悉的概念的认知与理解。其次,学生们在理解概念隐喻映射模式的基础上,也能更好地理解相关的隐喻表达及其蕴含的文化背景信息,为进一步把握语篇框架和理解语篇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学生们将概念隐喻知识进行内化以后,在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能提高他们的概念流利性和目的语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5,12-13.
[2]陈朗.二语教学中的隐喻能力培养[J].外语学刊,2010,(5):47-49.
阅读理解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关联理论;推理模式;阅读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166-02
一、引言
阅读理解作为英语学习的四项基本技能之一,一直以来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英语阅读教学也是语言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加深,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知识型教学方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发展与需要。因此,教师发现英语阅读教学中的症结,找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并结合当前学生自身特点,优化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便显得十分重要。
二、关联理论概述
关联理论是语用学研究中出现的一个新理论,哈佛大学出版社在1986年出版了法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斯波伯和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逊合作撰写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该书第一次明确系统地提出了关联理论,其目标是“确认根植于人类心理中的、能够解释人们彼此如何交际的一种内在机制”。二人把关联性定义为:“在同等条件下,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强。在同等条件下,处理努力越小,关联性越强”。所谓关联性,根据斯波伯和威尔逊的观点,“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它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认定一种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
三、关联理论对阅读过程的解释
1.阅读理解是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注重在阅读中给学生渗透单词和语法,或者一些阅读应试训练,而忽视了从整体上来分析文章,这样就缺乏对整个阅读过程的探讨,进而不能从阅读的本质上找到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斯波伯和威尔逊提出的关联理论认为,言语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通常情况下,直接交际的内容和语境是有限的。隐含意义的交际是主体,但隐含意义的交际则更多地取决于交际双方的认知能力。从说话者(作者)的角度看,言语交际是一种明示行为,也就是说话人(作者)尽量明确地向听话人(读者)提供关联性最大的信息。从听话者(读者)角度看,言语交际则是一种推理行为,也就是听话人(读者)根据说话人所提供的明示信息,推断出说话人(作者)的意图。在整个阅读理解过程中,人们总是根据关联性来处理话语和认知事物。关联理论认为,阅读理解过程实质上就是读者进行关联性推理的过程,即读者首先在篇章中获取文字表面的信息,然后根据认知语境中的三种信息即逻辑信息、百科知识和词汇信息作出相应的语境假设,进而寻求最佳关联,并做出信息加工处理,从而获得最佳语境效果的过程。整个过程都以是关联性为准则的。因此,可以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对阅读理解过程进行解释。但成功理解作者的意图,完成阅读理解的过程并不简单,还涉及语境效果与处理努力之间的关系及交际双方的认知能力等诸多因素。
2.阅读理解依赖语境:关联理论对阅读理解的解释表现在阅读理解过程是依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语用推理。新信息能够改变听话者(读者)的某些假设并增强其语境假设,而新信息和听话者(读者)的语境假设相结合又能够派生出新的语境隐含。这里涉及到最大关联原则,即话语理解时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
四、关联理论在阅读理解教学中的应用
运用关联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语用推理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在理解文章字面意思的同时积极利用原有知识进行联想和认知语境推理的能力;并培养学生充分利用前文阅读中形成语境假设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信息来源,引导学生补足空缺信息,促进推理理解成功。
1.做好阅读课教学设计:教师要从整体掌握教学内容,完全熟知阅读材料,并把握阅读材料的本质,做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有助于理解的相关信息准备,帮助学生建构相关的认知语境。设计教学环节注重提高学生掌握词汇、认清话语结构和捕捉篇章关联信息的能力。传授相关的阅读技巧,例如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寻找关联信息和进行语用推理。要让学生自己在分析、理解和推理的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因为分析、理解和推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建立关联、寻找和调用多方面关联信息,形成相关语境假设的过程,是一个培养理解与语用推理能力的过程。同时让学生自主判断阅读理解的正确与否,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开展讨论,扩展思维空间。通过这些教学设计不仅可以肯定或纠正学生的阅读理解,还可以增强他们对学习英语的兴趣。
2.制定完整的教学计划:阅读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
阅读前/预读(Pre-reading)。目标:语用推理都涉及语境,语境是语用推理的基础,语用推理就是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对象为了准确地理解交际者的意图,在语境基础上进行的推理。因此教师应创建新的背景知识,同时激活学生认知语境中原有的背景知识。教学设计:阅读前的教学活动是阅读教学的准备阶段,其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做好必要的阅读铺垫,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减少阅读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预读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构与阅读内容相关的语境内容,通过提供明示材料,暗示提醒或问题讨论的方式,填补学生在文化知识和背景知识上的内容缺失。根据关联理论相关原则,阅读前的教学活动要与阅读中的课堂活动自然衔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提供一些关联性的背景知识,读者对相关的背景知识了解得越多,就会越容易理解文章内容;其次,要着重给学生列举些与文章内容相关和有影响的关键词,这样学生就会尽量通过这些关键词,形成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推理,形成一个推理线索的信息链;最后,让学生自己根据所了解的信息片段对整个文章内容作一个预测,从而使信息量得到更大的增值,增加文章的关联性。
阅读中(During-reading)。目标:引导学生自己增强捕捉词汇和寻找话语最佳关联性的能力。教学设计:根据关联原则,每一种明示―推理行为都具有传递最佳关联的可能性。为了使交际成功,交际者(作者)要通过各种方式为交际对象(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内容,而交际对象(读者)会自然的依据这些信息与自己的认知语境的关联度大小来选择信息进行加工,选择与自己最佳关联的信息去推理作者的交际意图。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通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习者在最初的阅读中发现在文章中有一定量的词汇不熟悉或者个别语句很难理解时,就会对阅读失去兴趣,没有信心继续读下去。这时,教师可根据关联理论提供的指导原则引导学生,让学生从可以理解的上下语句所提供的信息,去推测不熟悉的词汇在具体语境中意思,针对个别难理解的语句,要跳出文字表面所传达的信息,根据上下文语境推理作者潜在的交际意图,从而实现阅读理解的目标。在阅读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去猜测作者的写作意图,还应引导学生接近和理解作者的交际意图。
阅读后(After-reading)。目标:从整体上掌握文章的风格和语篇意义。教学设计:该阶段是整个阅读活动的最终目标,学生要根据在阅读前和阅读中所获取的明示或者是推理的信息,从整体上梳理对文章语篇意义和内容的理解。在阅读中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比较明确的认识和推理词汇、语言结构、连贯、话语意义,但这样的理解经常是片面性的,不具有连贯性。在阅读后的教学活动中只有将这些独立的句子、和有时互为关系或条件相互关联的段落串联起来,才能准确理解全文的实际意义,真正体会到文章的写作风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的对学生的推理和判断做出综合评价,并对其中出现的失误做出必要的补充和纠正。此外,学生之间也可以互评,以便加深理解。
五、结论
阅读理解过程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解码的过程,更是一个借助读者的认知知识对阅读材料进行预设和推理判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在整个阅读活动中帮助学生寻找关联信息,鼓励学生熟悉各种体裁文章,加强整体解读语篇结构的训练。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提高推理技巧,加强从细节中寻找线索进行各类推理的能力。在日常学习中,学生要拓宽阅读面,因为包括新闻体、叙事体、说明体、论证体在内的语篇里均包含一定量的宏观信息提示成分及语体特定的模式,掌握这些势必有助于推理,从而更加透彻深入的理解文章。
参考文献:
[1]孙玉.相关理论中的语用推理[J].外国语,1993,(4):39-43.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苗兴伟.关联理论与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1997,(4):7-11.
[4]何自然,冉永平.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1.
[5]佟敏强.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M].长春: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6]李丽君.探讨英语阅读中的图式理论[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04).
[7]张丽娜.图式与语境――阅读教学研究的两个切入点之比较[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1).
阅读理解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英语阅读;消解理解错误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345-02
一、引言
阅读是学生获得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积累词汇、熟悉句式、培养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运用英语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解、吸收、储备、提取、沟通交流信息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语言认知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在外语教学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但是,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英语阅读的学习和训练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是阅读能力的提高效果并不理想,甚至阻碍了学生阅读水平和兴趣的提高。本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研究,力图构建科学合理的阅读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培养对英语阅读的兴趣,消解英语阅读理解错误,提高阅读效率。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相关研究
建构主义也译作结构主义,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在皮亚杰的“发生认知发展理论”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滕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建构主义的研究,形成了全新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产物而不是直接传递的结果,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也就是知识、学习者、教师及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燕良轼,2008)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要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被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陈琦,刘铭德,1997)而且知识建构发生在学习者根据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事物的亲身体验和主动探索中,发生在一定的情境或环境里,发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中。(张敏,2006)
以上研究都促进了建构主义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也为该理论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三、建构主义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消解理解错误的应用
对于中国大学生学习外语来讲,阅读是习得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培养学生语言,特别是书面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之一。因此,教师如何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多年来,尽管英语教师一直在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和阅读模式来提高阅读课教学效果,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在于人们对于阅读过程的本质缺乏正确的认识。
建构主义理论充分揭示了阅读理解的本质,对阅读过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该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同以前认为阅读就是阅读文本信息并接受作者传达的信息的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何克抗,1997)在这种模式中,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和意义,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建构;教材所提供的文本知识不再单纯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个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与方法,而是被用来创设情趣、进行协作学习和会交流的,是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丰富“阅读”背景知识,打开学生“理解”的大门
我们这里所说的“背景知识”,是广义上的,包括英语语言知识(语法、词汇、句法、短语、习语、习惯用法等)、英语文化知识(中外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礼仪规范、宗教文化、制度规定及文化差异)、学生以往的经历和日常生活常识等,即通常所说的阅读过程中的“非视觉信息”。既然学生在学习中的建构不是空着脑袋来的,不是一无所知的,而是以个体已有的经验为背景的,那么,切入并丰富学生的背景知识十分重要。提供与题材相关的的背景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更高效的理解材料大意,少走弯路,也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内外知识量和信息量,开阔视野,提高兴趣,改变单调乏味的阅读模式,增加互动活动,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得去建构新知识。
背景知识可以快速地给学生提供阅读线索,将学生的思维拉到阅读话题上来,然后依靠头脑中已有的关于词、句、短语、段、篇的语言知识和自然、社会等方面的非语言知识的共同作用,有效地阅读理解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其深层意义,从而便于让学生从储存的知识中建构出合理的解释。同时,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也不能忽视识词认句和习语用法理解和讲解训练,也不能完全排斥语法训练。(吕必松,1996)
如《英语泛读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Unit Five It’s Tough at the Top.本单元的话题是攀登珠穆朗玛峰。长期以来,该峰对于世界数以百万的人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神秘感。在征服珠穆朗玛峰的过程中,许多人冒了巨大危险,甚至失去了生命。但是,现代探险者对于早年攀登者遭到厄运的不解之谜,表现出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此话题收集珠穆朗玛峰的图片信息和资料,多年来,登山爱好者的攀登经历介绍,特别是与本单元话题相关的,即一些遇难者的信息报道。这些背景知识让学生领略到世界的神奇和伟大,更加的赞叹那群意志极其坚强的攀登者,他们的乐观、积极、顽强、力量、坚忍不拔、富于冒险精神给整个人生带来了一次次的挑战。这些背景知识,都将会打开学生“理解”的大门。
(二)巧设情境,消解阅读障碍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为了帮助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探索和达到完成意义建构的效果,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和资料,其中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资料和教学媒体,这些资料媒体并不是专门用于辅助教师而准备的。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目标分析、教材和学生,还要考虑到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问题创设,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情境创设是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进入情境,进入文本,进入作者的心灵世界,这样才会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收到更好的效果。如《英语泛读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Unit Eight Anti-Smoking Role Playing的主题是吸烟对建康的危害,反对抽烟,提倡戒烟,远离烟草。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家庭成员、亲朋好友的抽烟情况,与学生展开交流抽烟话题。同时提供一些吸烟对身体健康有害,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危害更大,对环境污染并可以引发其它恶性事件的的资料和图片,让学生深入讨论,教师还可以调查学生抽烟的情况,让他们谈体会说感受。通过此情景的创设,让学生了解到吸烟的危害,并知道一些有效预防陷入吸烟恶习的措施。了解了这些知识,就为学生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扫除了很多阅读障碍,深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真实内涵,更好地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建构出新的知识经验。
(三)运用任务型教学法,科学合理地设置任务活动
任务情境是学习任务呈现给学习者的问题解决情境。任务情境蕴含着等待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智力操作。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学习任务是真实性任务,学习任务的真实性是指任务情境与知识、技能被应用的实际情境相联系的程度。(杨开城,2000)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设计相对真实有效的任务活动,然后分组分工、具体操作、同步进行。真实的学习环境是学习者认知的需求,是学习者顺利开展完成任务的舞台,是学习者为之作好准备并保持一致的环境。运用任务型教学法,科学合理地设置任务活动,才能讲问题结构化,将知识能力化,将课堂活动化,将任务具体化,将课堂情景化。因此,教师要创设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教师应该刺激学生的思维,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并鼓励学生在活动后开展自我评价,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四)开展“合作学习”,优化课堂教学,提高阅读的准确性
在阅读课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力求创造和谐的、合作的教学环境。在合作学习情境中,阅读小组中能力水平各异的学生,被安排在掌握认知任务的不同阶段,他们彼此之间互相提供帮助和支持,发挥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在这样的情境中操练,观察别人,有助于学生内化那些他们刚掌握的或处于他们“最近发展区”内的认知功能。(李遐,2000)这样可以让每位学生都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逐步缩小学生之间差异,大面积提高学业成就,从而提高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1、阅读前,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根据标题对文章的主旨进行讨论、预测,共同制定阅读目标和阅读任务,自主选取适宜的阅读策略,分责分工,同步协作,提出问题,讲解生词,解释含义,互为师生,各自将阅读中的障碍减少到最低限度,把理解的正确性提高到最大限度。
2、阅读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资料和信息,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把学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和自己的知识经验相联系,解决提出的问题,检测阅读目标和阅读任务,完成课后Follow-up Exercises,讨论延伸的话题(topics),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交流,挖掘其深层次含义。
3、阅读后,即小组间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读完阅读材料并完成相关练习后,教师还可组织学生总结反思。这时,学生围绕阅读内容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相互交流,对比对照,总结得失,共同探讨,彼此促进,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可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在阅读前后的相互合作中,引起了学生间智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融,学习结果的相互评价,促进共同发展。教师通过鼓励学生间的讨论或对话,从多个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可能办法,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地汲取更有效的阅读策略,最终达到快速的阅读、准确的理解。
(五)注视阅读学习的情感领域,增强学生的信心
阅读教学涉及到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五个不同的方面(英语课程标准,2011),阅读材料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卫生、医学、教育、军事、历史、地理等古今中外,各个领域。因此,我们要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多角度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发展多种技能、端正态度和坚定信念,增强学生在发展重构过程中的责任和信心,以支持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调节,通过促进这些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形成来支持自动调节的学习。(高文,1998)
四、总结
本研究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实践新的阅读理解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在英语阅读理解方面进行建构意识和建构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的进行理解建构,并利用已有知识对输入的新信息进行分析归纳,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并不断拓展和调整其知识框架,为二语习得理论中关于阅读的各种理论假设提供数据验证和支持。本研究发现,该教学模式有益于了解妨碍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原因,有益于明确学生在阅读实践过程中意义建构的运行过程,有益于学生采取有效的阅读策略,从而消解英语阅读理解错误,提高阅读效率。
参考文献:
[1]陈琦,刘铭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高文.建构主义与教学设计[J].外国教育资料,1998,(1).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J].电化教育研究,1997,(3).
[4]李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汉语阅读教学的启示[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0,(6).
[5]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阅读训练)[J].世界汉语教学,1996,(2).
[6]燕良轼.解读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95.
[7]杨开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J].中国电化教育,2000,(4).
[8]英语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2011.
阅读理解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问题与策略
教学中的阅读不仅仅是学生对文字符号的识别,更重要的是对文字符号的理解,对文章信息的吸收、处理、加工并利用这些信息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Penny Ur说过“Reading means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A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 who says, ‘I can read the words but I don’t know what they mean’ is not, therefore,reading,in this sense .He or she is merely decoding-translating written symbols into corresponding sounds.”可见,所谓阅读必须有理解,课堂教学中的阅读更是如此,没有理解就等于没有阅读。
一、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课堂上的阅读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阅读课上无阅读。有的教师仅仅是让学生听一两遍课文,然后便以对课文中单词短语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阅读,一节课上学生没有阅读的机会;二是有阅读无理解。有的教师开展所谓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阅读,或跟着录音阅读,其结果有阅读,无理解;三是忽视了阅读策略的训练。不管是什么阅读任务,学生都以同样的方式阅读,以类似的方法完成阅读任务;四是应试式阅读。考试是阅读短文后做选择题,课堂上的日常阅读训练也紧盯着选择题,教师在检查阅读时仅仅是对答案,很少要求学生阅读;五是精读、泛读不分。有的教师精读、泛读不分,有的处理得过分精细,有的则相反;六是不重视课外阅读指导。重课内,轻课外,主要表现为阅读量不达标、阅读面太狭窄等。
二、英语课程《标准》对初中各年级英语阅读提出的要求
1.七年级:能正确朗读课文,理解简短的书面指令,并根据要求进行学习活动,能读懂简单故事和短文并理解大意,能初步使用简单的工具书,课外阅读量达到四万词以上。
2.八年级:能连贯、流畅地朗读课文, 能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意思,能理解简易读物中事件发生的顺序和人物行为,能从文章中找出有关信息,理解大意,能读懂说明文等应用文体的阅读材料。
3.九年级:能根据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能使用英汉词典等工具书帮助阅读理解。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
三、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对于不同的阅读目的和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要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在不同目的的支配下也要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
1.要为学生阅读提供时间、空间和阅读材料上的支持
首先,学生必须要有阅读机会,按照他自己的速度,选择对于他难度适合的阅读素材进行阅读,同时教师必须提供大量的书籍供学生选择。对于每一名学生应该选择什么,教师不能进行全程指导,因为它只能代表教师的阅读品味,而不是他们自己的。其次,学校应安排专门的阅读时间让学生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对某书表态,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来辩别,如果允许学生接受或拒绝,他会很快自己学会更高的标准选择读物,如果教师试图告诉他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效果反而不佳。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现有水平和接受能力来进行阅读指导
在小学阶段,应侧重增强英语阅读兴趣,最好选用图文并茂的读物,文中的词汇和句子结构应是学生熟悉的,力求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进入初中以后,学生必须学会几种常用的阅读技巧,如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它包括利用上下文中的同义或反义关系猜测词义,根据整个句子的意义猜测词义,利用语法知识、结构法知识猜测词义等。又如怎么概括主题,每篇文章都是有主题的,每一个段落的主题与文章的主题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文章各段的首尾句子来了解整篇文章的大意。有了一定的词汇、句法基础和阅读能力之后,还要提高语篇意识,加快阅读速度,加强归纳、概括、推断、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增强语篇意识。另外,多选择一些与所学课文训练要点相契和的文章,以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强化课内学习。
3.根据阅读过程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指导
阅读前,先做一些热身活动放松一下,就文章题目激发学生头脑,激活学生已经有的关于将要阅读的文章话题的了解或认识,指导学生利用标题对文章内容进行推测,阅读中根据自己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帮助理解文章,利用上下文猜测新词语的意义,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找出大意,查找细节和事实的策略。阅读后要说出读后的感觉,总结文章的大意,思考阅读中所获取的新信息以及已知信息,向其他同学咨询生词、讨论阅读内容等。同时进行反思,回顾阅读中所使用过的策略,为什么选择使用这些方法,是否有用,如果阅读相类似的文章,你会选择什么样的阅读策略等。
4.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提倡学生遇到疑问查找工具书,逐步培养其独立阅读的良好习惯
在平时教学中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不少学生不会使用工具书,遇到生词,先问老师。乍眼一看,阅读课进行的轰轰烈烈,学生不懂就问,阅读积极性高涨,殊不知,这样的阅读不科学也低效。老师注重并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是指导学生独立阅读的保障。另外,在阅读过程中老师也要指导学生正确处理词汇障碍,遇到生词时,如果不影响语义的理解,跳过它,继续阅读,这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不打断阅读思路。有时可以通过上下文,在具体的语境中推测词汇的意思,不要一遇到生词就搬词典。
总之,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作,学习策略是灵活多样的,策略的使用因人而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朵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具有不断调整自己学习策略的能力,找到影响学生阅读理解的因素,指导学生采取恰当的阅读策略,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和解题技巧,让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真正做到读有策略,读有动力,读有方法,读有创造,读有个性,那么阅读理解教与学的水平必将得到提高,为其终身学习英语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施良方的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
[2]任利那的探索英语阅读课教学模式:Alone, in,Antarctica的教学设计与反思,中小学外语教学,2004年9月。
阅读理解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 整理教学 分段教学
新的教学大纲已被各地学校普遍实施,新编英语教材也已经受到广泛的使用,在新的教学理念下,英语教师务必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的思考,探究高中英语整体教学,正确理解并把握整体教学的概念与深意。英语教师必须合理开展整体教学,不断适应当前英语教学的研究与改革,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从而适应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需要。整体教学是现代的教学思想,而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与途径。作为现代外语教育教学研究的成功产物,整体教学是立足于社会发展与中学教育教学任务与目标的,是外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式。
如今很多学科的教学都在研究整体教学,然而,对于整体教学,大家却各执一词。我结合教学实践,对整体教学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与解释。整体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知识结构与理解能力,课堂教学须以学生为主体,做到因材施教,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有区别地制定教学内容,合理把握课堂进度,改进教育途径,作出科学全面的评估体系。课堂教学必须服务于全体学生,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创设出学生觉得最适宜的英语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激励学生勇于在实践中创新。
一、英语教学实施课文整体教学的阶段过程
1.阶段一,整体阅读英语课文。在这一阶段中,教师把要教的课文作为一个整体,通过相关语言家教学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关注课文的整体内容。教师在讲解完单词后,可以让学生带着相关问题预习课文,也就是对课文进行泛读。
2.阶段二,实施课文分段教学。在先前的整体阅读课文中,学生能正确地把握文章的完整信息,对文章的基本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在大脑中形成了整体概念。然而,这还远远不够,学生对课文的深意还没有达到由表及里的理解。所以,教师还要实施分段教学,教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细节,探索文章的深意,同时要坚持整体教学的原则。在分段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可分为两条线:主线为课文内容;副线为文中的语言知识点,做到从整体上对课文加强理解,完整地保留课文信息。
3.阶段三,对课文的整体深化。经历了前两个阶段,接下来就是对整篇课文的总结与教学知识点的巩固,从而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前两个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已对课文的大意和课文段落间的联系有了深刻的理解与把握。
二、实施整体与分段教学的突出优点
1.增强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为目标的,但在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是设疑、思考、解答并理解,既增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此方法突出了课堂教学的交际性,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生动、充实的交往情境,有助于学生进入文章角色,用英语去听说、去思考,使教师、教材、学生彼此间产生高度的统一,开展互动,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听说技巧。
2.突出英语课堂的整体教学。如果教师的讲课过程分两条线开展进行,课文内容的完整度就可以良好地保留,而且又可以在向学生讲解语言知识点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文章,锻炼阅读能力,体现出从整体上开展教学的原则。
3.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通常情况下,英语教师的课堂提问都是由浅入深的,教师的提问设计往往都由表及里,会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
4.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在每篇课文的讲解之前都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开展阅读自学,给出相关问题,指导学生结合题目按时预习全篇文章。教导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提高思维能力,丰富想象,培养英语学习能力。
5.有助于提升学生独立分析文章的能力。学生对文章理解的难易程度会因为文章题材或者体裁的不同而相应不同,不同的文章对学生思考与分析能力提出的要求也不一样。所以,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因材施教,把握好材料的理解难度,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与帮助。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要教导学生正确把握关键词、关键句,正确理解句子大意,领会文章深意;在准确分析故事的情节发展与文章中心的基础上领会全文的主旨;要能够根据每一段的关键单词与句子得出其段落大意,并且基于每段的大意分析探究出全文的主要思想感情。通过这种反复的分析训练,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能力都会大大提高,从而有效地培养学习阅读理解的能力,提升对英语论文的独立分析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有必要贯彻应用整体性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技能,从而提升学生英语的综合应用创新能力。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整体性教学中必须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并且注重语言理论知识与语言形式教学的高度统一,从而使学生获取足够的语言信息,逐步培养学习兴趣,开拓思维空间,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与见闻,提高实践能力,树立创新精神。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增进学生对语言形式的学习和理解,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并把握语言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阅读理解教学设计范文6
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这方面工作并没有得到重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不充分、不重视、不扎实的现象,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多媒体教学资源未能体现
有效促进功能部分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运用中奉行简单的拿来主义,设计教学课件时基本上靠“拼贴”成品课件,这就导致许多课件在课堂上“水土不服”,无法发挥促进课堂教学的功能。
(二)资源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有些高中语文教师在搜集整理教学资源时渠道较为狭窄,主要是从一些教辅资料中搜集知识点,未能以更广阔的视野来开展这项工作。还有些教师在教学资源搜集过程中贪大求全,没能突出重点,也没能和学生的学习薄弱环节挂钩,导致所搜集的教学资源与学生实际需求脱节,无法满足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
(三)资源未能凸显重点对于教学资源,部分教师重搜集
而轻整理,导致资料如同乱麻一样杂乱无章,也没能针对学生语文学习中的疑难进行有针对性的整理,影响了实际运用的成效。
(四)学生能力发展缺乏有效空间
部分语文教师没有将课外活动资源的作用体现出来,甚至在语文教学设计中直接略过这一环节,或是仅仅停留于计划环节,没能对语文课堂进行有效延伸,导致这一方面存在空白,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紧扣重点优化整合,充分发挥教学资源辅助教学的功能
(一)尝试自主设计教学课件,增强教学匹配程度
教师应从初始的直接运用教学课件,逐步过渡到自主设计、灵活运用教学课件。这里的重点是要将课件设计与学生感知结合起来,以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深化认识为目标,搜集相应的素材,演示的流程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这一点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具有积极的作用。广大教师应充分提高自身有效驾驭信息化教学手段和自主设计教学课件的能力,使语文教学课件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联系得更为紧密,更有利于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广开教学资源搜集渠道,及时获得优质信息
高中语文教师应以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教学资源的搜集,一方面要从各种教辅资料、教学刊物中搜集有价值的信息,平时也要注重积累,围绕教学难点搜集资料;另一方面,要注重汲取其他学校、其他教师在教学资源整理方面的成果,通过这样的方式快速有效地搜集各种资源。另外,教师还要善于发挥网络的作用,通过浏览专门的教学网站,搜集下载各种教学资源,通过这样的综合整理方式获得与教学相关的各类优质资源。
(三)专人整理,便于运用
每位教师都有搜集整理教学资源的义务,但是如果一哄而上,势必耗时费力、效率低下。较为恰当的方式是对目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例如哪些属于文言文的,哪些属于文学常识的,哪些属于阅读理解的,哪些属于基础知识的等,经过分门别类使之形成系统性的教学共享资源。教师还可以进行分工,每个人选取一个方向或一个类别、一个项目进行教学资源的搜集整理,然后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另外,教学资源的整理还要突出重点,教师应以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以及应试要点为方向,整理出一批重量级的教学资源,以便有效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四)发挥课外活动促进功能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挥课外活动资源的作用。课外活动资源是对课堂的有效补充和完善。教师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趣味活动,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另一方面,还可以指导学生借助课外活动进行互帮互助,从整体上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