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计算机课程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计算机课程教案范文1
关键词:国际结算 案例教学 教学设计
《国际结算业务处理》是金融事务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在阐述国际结算中票据原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掌握国际结算中的汇票、本票、支票等金融工具及汇款、托收、信用证、银行保函等结算方式的前提下,能够熟练进行国际结算实务操作,并对相应业务做好风险的防范。课程内容围绕汇款、托收等结算方式及其项下贸易融资业务,以及信用证跟单及审核等内容展开,特点是重视各项业务操作流程及其内在联系,倡导和实践各项业务知识的相互联系和综合运用。在中职教学中,对于本课程的教学,教师总是注重讲授理论知识,轻视实务操作,不注重学生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致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一套套,但在实操业务的操作过程屡屡犯错,无法适应相关岗位工作要求,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传统国际结算业务处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
《国际结算业务处理》课程的理论教学多为板书或多媒体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对于没有从事过具体业务操作的学生而言,学到的是死知识。例如在托收、信用证的操作流程教学环节中,学生分辨不清流程的前后次序。而且该课程又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对于习惯了“死记硬背”的学生来说,困难重重。该课程的考核中,失分最多的往往是实务操作题和案例分析题。
(二)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
教学上“纸上谈兵”的教师没办法教授出优秀的将领。试想一位从来没从事过信用证交易的人士,怎么可能懂得规避信用证交易的操作风险。目前中职国际结算业务处理课程的授课教师只能凭借各种资料边学边教。从书本到书本式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网络科技如此发达,授课教师教授的理论知识,学生基本都能从网上搜索到,达不到教学预期目标。
(三)学生能动性差
学生的自主意识单薄,掌握的专业知识滞后。国际结算涉及面很广,包括金融、法律、国际贸易、英语、保险等多个领域,但由于学生专业知识基础较差,在授课过程中需要重复解释基础知识内容,浪费课时,影响教学效果。
因此,本人觉得,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案例教学,是提高《国际结算业务处理》教学效果的最佳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采取独特的案例形式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实施之后,颇具绩效。我国从1990年后探究案例教学法,把它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实用型人才,其核心是就业教育。国际结算业务处理教学过程中,与银行国际业务操作现状同步,强调学生实务操作仿真化,努力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过渡”。案例运用于教学,具有传统教学不能比拟的优越性。
三、案例教学实施过程图:
四、在国际结算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传统的教学只告诉学生如何去做,其内容在实践中可能不实用,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案例教学没人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办,而是要自己去思考、去创造,使得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而且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求每位学生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通过这种经验的交流,一是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是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比如,信用证在国际结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贸易的实际工作中接触和处理的主要单据也是信用证,因此对信用证特点的理解就很重要。教材在说明信用证结算方式其中一个特点是:信用证是一项独立的文件,不依附于贸易使用。如何理解银行只对信用证负责,不受有关贸易合同的约束?信用证中包含关于合同的援引,银行是否与该合同有关?我选择了这个案例来让同学加深认识:我国某公司向美国出口一批货物,合同规定8月份装船,后国外开来信用证将装船期定为8月15日前。但8月15日前无船去美国,我方立即要求美商将装船期延至9月15日前装运。美商来电称:同意修改合同,将装船期、有效期顺延一个月。该公司于9月10日装船,15日持全套单据向指定银行办理议付,但被银行以单证不符拒绝议付。试问议付行的做法合理吗?此时组织同学讨论,在这样的情况下,议付行的做法是否合理?依据是什么?通过讨论使同学们对信用证特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案例教学丰富了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一般的讲授过程简单令学生获得知识,而案例教学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素质。教师要转变观点,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学生一味的通过学习书本的死知识而忽视实力能力的培养在实际工作中是行不通的。案例教学正是为此而生,为此而发展的。
(三)重视双向交流。教师在课堂上不是“独唱”。教学中,教师既是教师也是学生。一方面,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掌握着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通过共同研讨,不但能发现自己的弱点,而且可以从学生那里了解到大量感性材料。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同时他的答案随时要求教师给以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双长。
五、国际结算案例教学的应用
(一)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例如,在讲解一个关于保兑信用证案例,我让学生自己寻找相关知识点来解决。案例如下:某公司接到一份经A银行保兑的不可撤销信用证。当该公司按信用证规定办完装运手续备齐单据后,向A银行提交符合信用证各项要求的单据要求付款时,A银行声称:该公司应先要求开证行付款,如果开证行无力偿付时,则由他保证付款。问A银行的做法是否正确?案例一出,整个课堂活跃起来了,学生根据《UCP600》关于保兑行的责任规定“保兑行与开证行同责”,做出自己的判断,只要信用证加以保兑后,就构成保兑行在开证行承诺以外的确定承诺,即必须对信用证独立负责,承担第一性的付款责任,也就是说,开证行与保兑行承担第一性付款责任,无先后之分。因此,案例的运用,激发了学生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并对已有资料进行剖析,得出自己的结论,促使学生思维不断深化,也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要适时地给学生辅导,帮助他们梳理和总结基本的知识点,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还要及时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完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授信用证按兑现方式划分分类时,我给出了这个案例:某开证银行对一家比利时银行开出即期付款的跟单信用证,授权该比利时银行在相符单据到柜台后借记开证行账户,起息日为20个银行工作日。这份到底是即期付款信用证还是迟期付款信用证?同学们很快讨论开了。有的说,开证银行在跟单信用证写着“即期付款”,那就是即期付款信用证;有的说,该信用证规定起息日(20个银行工作日)借记开证行的账户,是迟期付款信用证。我抓住时机点拨,先引导同学们讲出即期付款信用证、迟期付款信用证的概念,然后指出,尽管该信用证明确规定是即期付款信用证,但实际上,该经利时银行在收到相符单据后,按照信用证规定的起息日(20个银行工作日)借记开证行的账户,贷记受益人账户的做法,无论怎样看都不能称之为即期付款。可以说,受益人在某种程度上被骗了,因为他真正得到的是一份迟期付款信用证。通过以案释教,突破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学生克服对理论的死记硬背,掌握知识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根据教学目标,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分散讨论等方式,充分彰显案例教学的作用,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了汇款、托收两种结算方式后,我给出了以下案例:中国的A公司出口机电设备给英国的B公司,A公司为了收汇安全,希望B公司预付货款。而B公司为了能保证收到货物,希望采用托收的结算方式。双方持不同意见。考虑到信用证结算费用较高,他们不打算使用信用证结算方式,请分析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怎样结合不同的结算方式?由于此案例涉及汇款的贸易种类、汇款和托收结算方式对进、出口商的利弊等内容,实务综合操作有难度,我把同学分成两组,采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案例分析。首先安排同学们进行小组内的探讨、交流。从当事人的利益出发,分析进出口商在采用汇款、托收两种结算方式的业务操作、发生利弊问题的原因、如何处理问题,测度另一个小组的反应,最后形成小组的集体观点。小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两个小组的结论基本上是一致:本案例可采用汇款和托收相结合的结算方式。A公司为了收汇更有保障,为了加速资金周转,可以要求进口商(B公司)在货物发运前,采用汇款方式,预付一定金额的定金(Down Payment)作为保证,或一定比例的货款。在货物发运后,当出口商委托银行办理跟单托收时,在托收全部货款中,将预付的款项扣除,如果托收金额被拒付,出口商可将货物运回,以预收的定金或货款抵偿运费,利息等一切损失。关于定金或预付货款规定多少,可视不同客户的资信或不同商品的具体情况确定。在讨论的过程中,我鼓励和引导学生充分思考,并没有干预学生的交流和讨论活动。
课堂上针对学生讨论的内容,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不断变换教学形式,使学生大脑兴奋不断转移,注意力能够得到及时调节,有利于学生精神始终维持最佳状态。由于学生的能动性较差,讨论过程可能会出现冷场的局面。为了避免冷场,老师可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例如,把讨论记入平时加分或颁发一些小礼物等,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达到教学目标。
(四)案例的总结。在小组和小组集中讨论完成之后,教师应对案例本身的答案做出解答,指出讨论中错误的地方,查找原因。同时,预留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和总结。这种总结可以是总结规律和经验,也可以是获取这种知识和经验的方式。必要时可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作出总结,这样学生对案例以及案例所反映出来各种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案例教学有效地调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开阔思路,教师要从实际出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前提,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精心选取案例,充分发挥案例教学在国际结算业务处理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初中计算机课程教案范文2
摘要:本文在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下,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根据课程内容,划分知识点,设计很多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案例,录制案例教学视频,供学生线上观看,在视频后再次设计各种课后练习案例,供学生线下操作练习。后期为专业背景不同的学生设计若干个不同的综合案例,每一个综合案例贴近学生专业,作为一个完整连贯的项目,涵盖《大学计算机基础》绝大多数课程知识点,这样学生可以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这个连贯的项目中,切实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本文是对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一次创新实践,推进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改善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教学改革;SPOC;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189-03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面向全体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它的目标不是单纯的理论课程的学习,而是通过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培养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使计算机成为大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和胜任工作岗位的有利工具。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着教学方式落伍、教学理念陈旧、教学内容更新缓慢等问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学时少,课程内容繁、多、杂,如何在有限的课时数的情况下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是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
二、案例教学法在基于SPOC模式《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引入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师单向理论灌输的方式,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丰富有趣的案例提出具体任务,由教师录制的视频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成果展示等一系列活动,将知识点、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具体的案例视频之中,最后得出案例中演绎的结论。
本文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操作性强的性质,旨在研究基于SPOC模式下探讨一种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的案例教学法。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各种贴近现实的案例,先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然后上升到理论高度,将案例的讲授融合到知识点的讲授中。通过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能将实际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学习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次创新实践,有助于推进该课程教学改革。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弊端,提高教学质量。
三、案例教学法在基于SPOC模式《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一)主要实施内容
案例教学法在基于SPOC模式《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实施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老师或多或少的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课堂上还是以讲授为主,与学生的互动比较少,因此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抽象、难以理解。在上机操作上,老师通常讲完一个题型,就让学生模仿练习,约束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所以就会出现一些共性问题,如题目稍加改动,就不会做。这也正反映出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知识,而是浮于表面,对于知识的应用缺乏灵活性和应变性。教师应安排学生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2.分解知识点、精心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视频,教学过程讲解以及课后练习案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需要讲授的内容主要有信息技术概论和计算机基础知识、中文Windows7操作系统、Office2010办公系列软件、数据库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以及信息安全技术基础,知识点众多且具关联性不大,需要将众多知识点进行分解,以便设计各种不同情境的教学案例、教学视频和课后练习案例。同一模块的知识点设计多个案例,一部分案例用于录制教学视频,一部分案例用于编写实验指导书中的教学过程讲解,还有一部分案例作为课后实践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点,后期还有若干个具有专业特色的综合案例,学生可以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综合案例中,切实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3.教W案例的应用。根据分解的知识点设计一定情景下的教学案例,并将教学案例涉及到的术语、概念、命令格式和实际操作录制成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学生在教学案例中的问题驱动下,主动性地观看教学视频,或者查看实验指导书,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理解相关知识点,还知道知识点应该如何应用。在此基础上,提供事先设计好的贴近生活的课后练习案例,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完成课后习题案例。后期设计的多个综合案例具有专业特色,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不同的综合案例,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所学的知识点应用到自己的专业中去。
4.教学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根据教学视频、实验指导书和课后练习中案例的学习和制作,学生掌握知识点后,可以解决大学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比如为学生活动制作宣传海报、制作同学聚会请柬、统计分析班级成绩表,撰写分析课程论文、排版毕业论文、制作答辩PPT等。如此,案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主动学习,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并学以致用,受用终身。
(二)取得的进展及成效
本文采用新型的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SPOC教学模式,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为着力点,以新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体会到在线教育和现实生活的关联性以及实用性,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有关信息的相关知识,根据教学大纲,划分为五篇,共计16讲内容,划分后的具体知识点如下表1所示:
十六讲内容中,每一讲都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设计了不同的案例,共计设计了51个视频案例录制成了教学视频、72个教学案例编写成了实验指导书和198个课后案例和综合案例作为习题。以第二篇word2010中的第五讲word2010表格处理为例,将word2010表格制作划分为5.1表格的基本概念和创建、5.2表格的编辑、5.3表格样式设计及5.4表格内数据操作4个小节,对其中的每一节相应的知识点设计视频案例、教学案例、课后习题案例,如后面图1和图2所示,设计视频案例4个,录制视频片段4段,设计教学案例7个,课后习题案例8个。
在第五讲的四个小节中,每一节都制作了课件,在各小节中,同一知识点分别设计了视频案例和教学案例,视频案例录制成为不同长度的视频片段,教学案例用作编写实验指导书的详细操作步骤,同时在每讲的最后,设计了综合案例,供学生操作练习,加强实践。其中,设计的课后习题案例如简历、课程表、成绩表等包含了表格绘制、编辑、样式设计和简单数据计算和排序等知识点。这些习题案例都是以学生生活、日常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来设计的,贴近学生日常活动,学生能够把学习到的word2010表格处理的知识点实际应用到生活中,切实加强实践能力。
其他15讲案例的设计采用第5讲的方法,设计了多个视频案例、教学案例、课后体系案例和综合案例。
2016年本课程顺利开展两轮教学工作,对全大学各学院五千多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95%以上的学生表示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非常满意,94%学生认为这种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及学习形式比较新颖,可以接受。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通过率从2015年的25.65%提高到2016年的51.34%,表明改革效果显著。
四、结语
本文主要研究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法,在分析教学需求与问题的基础上,为相同的知识模块设计多个贴近学生生活的线上教学案例和线下教学案例以及具有各专业特色的综合案例,其中线上教学案例录制为教学视频供学生自主学习,一部分线下案例用于编写实验指导书中的教学过程讲解,还有一部分线下案例作为课后实践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点,后期设计的具有专业特色的多个综合案例,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不同的综合案例,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所学的知识点应用到自己的专业中去。教学实践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并喜欢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会了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专业学习中,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通过率也大大提高了,本文方法很大程度上改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志,肖婧,卫张亮.大学计算机基础SPOC实用教程[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6.
[2]李志明.基于数字化网络资源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研究[D].西安:西北师范大学,2012.
[3]崔阳华.基于THOEL网络教学平台的任务驱动式教学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4]鲁红英,肖思河.案例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7):94-95.
初中计算机课程教案范文3
关键词: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
2005年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21世纪的中国,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据统计,目前中国城镇企业共有1.4亿名职工,其中技术工人7000万人。在技术工人中,初级工占60%左右,中级工占35%,高级工仅为3.5%,这与发达国家高级工占近40%的水平相差甚远。技工短缺已成为我国企业经济运行的瓶颈。它阻碍技术改进的步伐,影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而且还常常使现有技术工艺的性能得不到有效发挥。这种局面如不尽快加以改变,将不仅会直接拖累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更新与质量提升,而且还可能殃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基础与增长潜力。据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统计,到2012年,广东省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将增加至1157万人,而目前广东省的技能劳动者约650万人,缺口巨大。 而目前随着高等学校的进一步扩招,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逐步下降,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现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
(一)普遍学习习惯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
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智商不差,也有向上的欲望和冲动,但由于长期的散漫,学习习惯极差。其表现为:一碰到学习中的困难或一点点外界诱惑,意志薄弱,思想波动马上就体现出来,缺乏自身对理想与信念的追求,对自己要求不严,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自身基础差,但对教师学校的要求高,盲目挑剔
从小学到初中自身成绩差,基础极不扎实,但好胜心令他们对荣誉的需求却大大超过常人,梦想成绩来得轻轻松松,结果事与愿违;他们常常会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待教师和学校,从教师的言行中去找“茬”,从学校的设备师资条件中找问题,以此为自己找到借口,并试图以此维护自己的尊严。
(三)个性彰显,但自信普遍不足
当代职业学校学生个性明显,大多暴躁虚荣、逆反、崇尚义气、缺乏自制包容的韧性,个性明显,但自信普遍不足。他们往往是期望值与行动付出的比率相差太大而引发的自信跌落,自尊滑坡,渴望成熟成功但知识与能力严重不足,有从善向上的愿望和冲动,但意志薄弱,缺乏足够自信来支持实现这种愿望。
(四)由于长期的不被关注与重视,心理复杂
学校的要求和规范,他们却总显得不服而独立意识强烈;要求自主而又依赖心理重,爱表决心却从不坚持,外表刚毅却情感软弱,表面冷漠却情感丰富。表扬时他们以为讽刺,帮助他们视为揭短,顺由他们怀疑瞧不起,总令家长和教师,近也不是,远也不是。
二、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及计算机的应用正以极快的速度朝着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
从原来文字、数据处理到现在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处理;从原来单机方式运行到现在的网络互联,只不过经历了短短的十几年时间。由于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各种计算机应用软件不断地推出,使得计算机在各种行业及家庭的应用更加普及。由于计算机发展速度很快,与之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教育显得相对滞后,与社会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许多行业化、专业化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就相对不足。如: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信息处理的多媒体设计制作等……,都缺少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人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要达到上述各行业中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要求,毕业后还要经过一定的学习和培训。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是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比例中最大的一部分,而现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的内容以及教育方法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造成教育和社会需求的脱节。
(二)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设置和课程安排,大部分仍停留在若干年前的水平上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投入的缺乏,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机会严重不足,缺乏系统的计算机操作实践的培训,再加上培训方法的不当,我们花二至三年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以其计算机操作实践能力而言,毕业初期,只能比社会上普通电脑培训班的学生略强或相当,一些计算机的基础操作能力如文字输入和处理甚至还不如他们。由于教学设施的缺乏,一些必要的课程无法开设或学生无从实践。除了社会对职业学校的偏见外,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学生缺乏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必要信心,进入社会后,往往 遭受较大的就业压力。
计算机专业是目前各种专业中,知识变化最多、更新最快的一个专业,一些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由于学校缺少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培训、向他们提供与外界的接触的机会以及教师本身没有对自己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不断进行更新和提高,对计算机新知识、新软件缺乏必要的学习和了解,知识和观念落后于形势的发展,这是无法提高计算机教学水平、提高学生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三、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结构
笔者一直在中等职业学校从事计算机教学工作,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和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提出从如下几个方面探究:
(一)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力要求
1.初级要求
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结构,正确配置多媒体计算机系统;掌握WINDOWS 操作系统的使用; 掌握文字和表格处理软件的使用,完成中英文文档、报表的输入和处理;能够使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检索、浏览、下载,收发电子邮件和传真;掌握一种简单计算机语言,编写简单的应用程序,并能熟练进行上机调试、运行、并得出正确的结果;能判断和防治计算机病毒;能使用常用工具软件,对计算机进行一般简单的维护;通过考试取得劳动部颁发的初级职业资格证书。
2.中级要求
具备初级能力;具备使用数据库的能力,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方法;能够判断、检测和排出计算机的常见硬件和软件故障;掌握 Windows 2000,Windows xp 等操作系统和使用;能完成常用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及其升级版本)的安装、配置、调试和使用;掌握平面设计软件、动画设计软件、网页制作软件的使用,会制作简单网站;通过考试取得劳动部颁发的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3.高级要求
具备中级能力;具有基本的程序设计能力和软件开发能力;使用本专业的应用软件进行设计、制作和应用;掌握局域网组网技术,能进行网络的安装、调试、管理和维护;掌握计算机组装及维护方面的知识,对于计算机的简单故障会分析会处理会维修;掌握动态网页制作技术;通过考试取得劳动部颁发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二)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体系结构
与大学生相比,职业学校学生自身的基础较差,但他们的职业要求特点更为明显:笔者认为,大学生以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主,而职业学校学生则应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所以在专业的划分和课程设置上,应注重考虑职业的需求。按上述计算机专业专业化、行业化设置的设想,对不同的专业所需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知识和各种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进行取舍,注重社会实效,注重学生实际操作应用能力,注重开设实用的应用软件课程,除必须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外,减少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课程和一些被淘汰和将被淘汰的理论和软件课程的开设,以减轻学生、教师的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按各应用专业的特点,开设相应的课程,选择和讲授各专业计算机相关的应用软件。
对于中专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应以学生具备“一技之长”为主导思想,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社会实效,减少理论课程,多开设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增强应用技能培养,知识面不要求太广,突出专业特色。而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由于计算机现在已成为各个行业的必备工具,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除了应能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方法之外,要按其专业的特点,开设相应的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
四、计算机专业教师素质
(一)把握学生特点,恢复学生自信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在小学和中学阶段这样那样的原因导致他们学习积极性差,自信心较差。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能够恢复学生的自信,这对学生的作用不只是在职业学校学习期间,而对他们的将来,对他的人生发展,都会起到功不可没的作用。笔者认为职业学校的老师比教书更重要、也更艰巨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兴趣、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及其他基本素质,恢复他们对人生、生活、学习和自我的自信,从而使中职生走出校门后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适应个人发展的需要。笔者在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接触学生几千人,走向社会以后,能够取得成功,能够被社会承认的,都是那些在职业学校的学习中,对过学校和教师的引导,恢复了对学习对人生充满自信的学生!
(二)教师教学模式转变和自身素质不断提高
计算机教学的教学模式,现在仍然与其他学科一样;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观念对学生学习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影响尤其严重,应该转变为“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认识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建立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由于计算机软件、硬件的更新速度快,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不断淘汰更新,以及各种新的教学手段的出现,对从事计算机教育的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水平等各方面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学校要注意组织对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促使他们很快地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掌握新的应用软件。
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繁多,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不断变化,不可能,也不必要求教师是教学上的通才,要实事求是地按教师现有的教学范围和教学水平进行专业课程划分。划分方法不能简单地按硬件、软件进行,要按具体专业,划分为:应用程序设计、网络、多媒体、图形图像、CAD、办公自动化等若干个课程组。各个课程组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侧重。
除了教师的专业侧重外,要求每一个计算机教师都必须具备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教学能力,都能完成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模块的所有课程的教学和实验指导。同时至少要能完成一门以上的计算机基础理论或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指导。还要能完成一门以上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实践应用指导的课程教学。这是对计算机教师的素质的最基本要求。
(三)加强对教师的实验指导能力的培养和考核
要求所有教师必须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基础应用软件的使用能力;程序设计任课教师应能完成一般的应用程序设计,承担学校教学管理等应用软件的设计;其他应用软件任课教师应能使用应用软件进行一般的设计和制作。在条件许可时,要求教师必须在计算机上进行备课、出试卷、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并要求每个教师的每一门课程,都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课时,在多媒体教室对学生进行授课。
学校每年可以组织一定的人力和财力,鼓励和指导教师进行计算机应用课题的开发和研究,学校教学管理软件的开发或者合作开发,组织教师编写和制作多媒体形式的教案、教材和各种CAI软件。对业务上出色的教师,不拘一格,在工资、职称等方面给予相应的鼓励和奖励,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学校的学术气氛。
鉴于社会上对计算机专业学生技能需求在不断的变化,计算机行业应用软件变更的周期越来越短,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同步显得十分重要,所以学校应注重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进行教师教学储备。所谓的教师教学储备,就是安排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学习最新的计算机应用知识,掌握最新的计算机应用软件。根据计算机发展的动态,在一个新的、有价值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出现后,无论该软件课程现在是否需要,也要动员和安排教师对该课程进行学习和备课,以提高教师能力和素质、为开设新的专业课程做好准备。在需要时,能很快地开出新课。
五、结论
随着国家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进一步重视,虽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较差,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存在若干问题,但作为计算机专业教学来说,从计算机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结构入手,进行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师素质,一定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专人才,为和谐社会和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编.《托起职业教育的明天——2005上海中华职业教育论坛论文汇编》
[2]黄新军.《研究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