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典园林造园手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典园林造园手法范文1
1.1叠山造景常用的石材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讲究用不同的石质原料,构建起不同的假山景观[2]。园林中有众多的石材,宋代杜绾的《云林石谱》收石100余种之多。明代计成的《园冶》中也列石10余种。概括为造园常用石材主要有太湖石,黄石,英石3种,另外,还有山昆山石、灵璧石、散兵石、锦川石、笋石、钟乳石等(表1)[2]。
1.2选石
选石如选材,自古以来多着重奇峰孤赏,追求“透、漏、瘦、皱、丑”,这是针对个体而言,五者皆备乃石中之上品。对整体而言,选石还要根据用途而定,“取巧不但玲珑,只宜单点;求坚还从古拙,堪用层堆,须先选质,无纹俟后,依皴合掇,多纹恐损,垂窍当悬”。就造园说,太湖石玲珑剔透,体型小者,可以独石构峰,高大有峰者,竖叠使线条与山峰保持一致,也可构筑峻壁危峰。黄石棱角分明,纹理古拙,质地坚硬,与山的稳定性格相互统一,横线条与大地相统一,可以堆叠雄山。在堆叠假山时,充分利用各种不同的石质材料的颜色、形态、硬度等各种物理属性,扬长避短,尽力做到“因材施用”[2]。明代计成主张“是石堪堆,遍山可采”和“近无图远”的思想,表明选石要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不仅可以创造地方特色而且突破选石的局限性,为掇山取材开拓了新路。选石时,“源石之生,辨石之态,识石之灵”,“石纹石色,取其相同,如粗纹与粗纹,当并一处,细纹与细纹,宜在一方,紫壁青红,各以类聚是也,然分别太甚,至其相悬接壤处不耐观,且难持久,石性维何?斜正纵横之理路是也”。要堆出理想作品,首先选石要石色一致,纹理相顺,才能脉络相连,体势相称[2][3]。
2山石造景的艺术手法
园林假山,与水结合,可以控制、划分和组织整个园林空间,同时,又有阻挡视线或为园林主景等重要作用。“以一拳代山,一勺代水……然能变城市为山林,招作飞来峰使居平地,自是神仙妙术假手于人,以示奇者也,不得以小技目之,且磊石成山,另是一种学问。别是一番智巧”[4],即山石叠筑假山是一种技巧性很强的艺术,在有限的空间中,根据石料的形状、纹理和颜色随意变化,力求既有真山的自然野趣又富有艺术的创造性,营建“多方胜景,咫尺山林”的园林景观。
2.1假山的类型
中国古典园林中,假山形式多样,一般分为仿真型、写意型、透漏型、实用型、盆景型五大类。仿真型要有真实的自然山型,山景如同真山一般,典型如环秀山庄,有危岩、峭壁、峡谷、溪涧、曲蹬、飞梁……峰回路转,林木阴翳,与真山无异。写意型是夸张山体动势,寓意其中,以小山之形传大山之神。如:苏州狮子林,应用“取势在曲不在直,命意在空不在实”的手法,用湖石叠筑,造山立意,以佛经“狮子座”为拟态造型,进行抽象夸张,构成自然山林景象,使人宛如置身于千山万壑之中。透漏型是由穿眼嵌空的奇形怪石堆叠而成,如上海豫园的玉玲珑以无数通透的小孔洞玲珑剔透而著名。实用型如庭院山石门、山石屏风、山石墙、山石楼梯等。盆景型是布置大型山水盆景,让人领略咫尺千里的山水意境。
2.2山石造景的艺术手法
据《园冶》所列,中国园林的叠山艺术计有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内室山、峭壁山等16种,笔者按其概括为嵌理壁岩、池上理山、依水叠山、点石成景、独石构峰、旱地叠山、室内置石、阁侧堆山和叠石驳岸九类[2,4]。
2.2.1嵌理壁岩艺术“峭壁山者,靠壁理也。籍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2]在粉墙中嵌理壁岩的做法,在江南园林中常见,具体做法是将山石嵌于墙中,犹如浮雕,或稍离墙面,配以植物,远观犹如粉墙为纸的中国水墨山水画,艺术效果极佳。《园冶》卷三《掇山•厅山》中说到:“……墙中嵌理壁岩,或顶植卉木垂萝,似有深境也”。植物的选择要与山石相呼应,如:苏州网师园、狮子林多处贴近园墙或置湖石,或立石笋,配芭蕉、翠竹,其底植花草、地被植物,如兰花、醋浆草等,其顶种植低矮的小灌木或攀援植物,形成各式赏石框景,仿佛一幅幅以石为卉的画面,令人玩味不尽[2]。
2.2.2点石成景艺术在园林中,或随地势变化安置,或在景观转折处,或道路交叉处,或竹林边等点缀几块山石,其高低错落,分散堆置,疏落有致,单点、散点或聚点,要做到自然变化,前后呼应,有疏有密,极尽自然景观方能达到极好的艺术效果[4]。在嘉木之下点石,根据不同的植物品种,采用不同质地、色彩的石块,如:高大雄浑的乔木树群宜拙,以质朴、厚重的黄石相配,可以锦上添花;常绿小乔木或灌木之旁点石宜瘦,如玲珑剔透的太湖石,可以加强细腻、轻巧的植物景观风格;在芭蕉下点石宜顽,如宣石等。点石要依所选地段及所表达不同意境,随即采用不同石种以相适宜。如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分别用笋石、湖石、黄石与雪石配以植物,表达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春季,修竹丛中,笋石藏其身而露其头,表达了萌动的春意;夏季,玲珑四通的太湖石,构成深涧绝谷,峭壁危峰,山脚水流清淌,山顶树木荫郁葱笼,展现了盎然生机的夏景;秋季,黄石以其山石的耸立、沧桑寓意秋季降临;冬季,色泽雪白,石体浑圆的雪石让人感到冬季的积雪[5]。
2.2.3独石构峰艺术山石是纯自然之物,其体态、形象多变,观感丰富,一拳一石包孕着自然山林之美,与中国山水画之画理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山石本身就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可独立成景。白居易曾评论:“石有族,太湖为甲”,由于太湖石形状各异,玲珑多窍,皱纹纵横,涡洞相套,具有瘦、透、漏、皱、清、顽、拙、丑等特点,计成称:“石以高大为贵,惟宜植立轩堂前,或点植乔松奇卉下,罗列园林广榭中,颇多伟观也。自古至今,采之已久,今尚鲜矣”,故太湖石历来被人们视为石中精品,常独石构峰,自成景观,因巨大者很难采到,所以常被作为园中压园之宝,放在显要位置,作为景观的核心。如:苏州著名的留园三峰——冠云峰、瑞云峰、绉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等[2]。
2.2.4旱地叠山艺术旱地叠山即在地形平坦之处堆筑假山,最主要的是注意脉向,脉向是对整体而言,叠山之前,要有一定的规划,要遵循统一的原则,要有大局观念,把大自然之中的真山神韵脉络高度的统一,使每一块点石、每组叠石都成为有机整体纳入大环境中,要使他们的体量、位置、对应关系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旱地叠山要以山景为主,要使石块的“瘦”、“漏”自然成景,假山要仿若真山具有岩,峦、洞、穴、崖、涧、壑、坡、矶,小路的堆叠要创造曲折而深远的意境。在叠山手法方面综合采用山峦、峭壁、洞谷、巅峰等艺术手法,力求创造雄奇、峭拔、幽邃、平远的园林意境。园中高山多采用峭壁的叠法,“峭壁贵于直立”,要高耸挺拔,峭壁的上端要做成悬崖式。采用悬崖与陡壁相结合的叠山手法。悬崖可挑出数尺,颇为险峻。山峦的叠筑多采用连绵起伏的手法。《园冶》卷三《掇山•峦》中说道:“峦,出头高峻也,不可齐,亦不可笔架式,或高或低,随致乱掇,不排比为妙”,依法而作,可以避免呆板。用突出的石峰进行散置堆筑加强山势的起伏变化,同时,在山腰、山脚、厅前等处也可多散置石峰,更显自然。《园冶》卷三《掇山•洞》中说道:“理洞法,起脚如坐屋,立几柱著实,掇玲珑如窗门透亮,……上或堆土植树,或作台,或置亭屋,合宜可也。”山洞要蜿蜒曲折,要留出许多小洞,可采光和通风,达到虚实交错,有透有漏的艺术效果。峭壁之间堆出山谷,山顶种植高大的乔木,山谷种植低矮的灌木,可以使假山更加幽静深邃。丰富了山林的造型。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步移景异,景变境变,取于自然,妙在自然[2]。
2.2.5依水叠山艺术郭熙曰:“山以水为血脉”,“故山得水而活”,“山无水则不媚”。《园冶》中:“假山依水为妙,倘高阜处不能注水,理涧壑无水,似少深意。”所以叠砌假山最好依水而筑,便于利用水为山增加灵性[2]。一般叠山工程中以创造自然野趣景观为主旨,多采用激流涌泉为主,涓涓细水环绕山间,随地势的变化营造出各种自然景观。如无锡寄畅园的八音涧,奇岩夹径,怪石峥嵘,涧道盘曲,林壑幽深,空间紧凑曲折,景色幽深宁静。巧妙利用墙外的二泉伏流,引导到假山中,整个水系仅40m,却利用地形的倾斜坡度,顺势导流,创造出曲涧、澄潭、飞瀑、流泉等景观,丰富了山水情趣。水池岸边低矮的山石,反衬出水面辽阔的主题内容[1]。假山倒映水中,山石稳重沉着,流水轻盈欢快,一动一静,天光山色,溶成一体,形成一幅动人画面,可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又一境界。
2.2.6池上理山艺术“池上理山,园中第一胜也。若大若小,更有妙境。就水点其步石,从巅架以飞梁;洞穴潜藏,穿岩径水;峰峦缥缈,漏月招云。莫言世上无仙,斯住世之瀛壶也。”(《园冶》卷三《掇山•池山》)由于山与水在性格上是一动一静,一柔一刚,相映成趣。笔者认为它是秦代以来的“一池三山”做法的一个范例。但池上理山,主要以山为主,以池为辅,在建造中更注重自然山体形态的营造。如苏州的环秀山庄的池上理山,以山为主,以池为辅,池东为主山,池西为次山,池水缭绕于两山之间。假山按湖石纹理、色泽、体形巧妙拼接,悬崖用湖石钩带而出,似真山洞壑一般,外观浑然天成。正如戈裕良本人所说:“只将大小石钩带联络,如造环桥法,可以千年不坏,要如真山洞壑一般,然后方称能事”。此山虽占地仅330m2,高不足7m,但内部蕴合洞穴、峡谷、天桥、蹬道、涧流、石室,蕴含了群山奔注、起伏之气势,表现了岭之平迤,峰之峻峭,峦之圆浑,崖之突兀,涧之潜折,谷之深壑等山形胜景,为崇山峻岭名山大川之缩影[1,2]。
2.2.7室内置石艺术置石自身有优美、独特、丰富的艺术造型,经简单加工,利用其在室内作为石凳、屏风、石塌、石桌、石栏等,既实用,又古朴典雅。在室内还可布置大型山水盆景,让人领略咫尺千里的山水意境。
2.2.8阁侧堆山艺术在中国古典园林中,阁是四面都开敞的建筑。《园冶》卷三《掇山•阁山》中:“阁皆四敞也,宜于山侧,坦可而上,便可登眺,何必梯也”。在阁的侧边修建假山,假山要堆筑的较为平坦,可替代梯子,由此登临阁上,眺望远景。阁侧堆山做法在古典园林中较常见,假山在这里不只是一种景观,还有了它的实用性。如:苏州的拙政园的见山楼,留园的冠云楼、北京御花园御景亭都是这样堆筑。
2.2.9叠石驳岸艺术人工湖泊用自然山石作为水体的驳岸,既可以减弱人工开挖带来的人为影响、减少水土流失,同时可以突出河岸线,美化水体四周的风景线。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采用横石叠砌。横石叠砌与水平面、水岸边线形成同一的横线而和谐统一。岸边的石块以其质地的坚、强、重与水的柔、顺、轻形成对比,达到对立统一的美的境界。驳岸石横卧,降低了叠石的高度,使得水面更显辽阔,给人以美感。周围的植物配置采用低矮的乔灌木,如小檗、马蹄莲、鸡爪槭、纹母、构骨、宽叶麦冬、金钟花等。上海豫园水量不大,构筑上采用水面集中,曲桥紧贴水面,沿池横向叠石驳岸,使水面有辽阔之感。苏州艺圃在水湾处各架石桥贴水而过,形成辽阔的主水面和曲折幽深的次水面。石板桥不设栏杆,低平而贴水,极富自然之趣,与池边的山石有机结合,似浑然天成山高水深,山小水大,效果妙不可言[1]。
古典园林造园手法范文2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 设计语言 符号学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theory of semiotics to explore the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in Confucianism, Taoism,Buddhism, three theori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garden features demonstrated semiotic significance. From the design point of view of semiotics Suzhou Museu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ing practices reference and redesign.
Key words: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Design LanguageSemiotics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在进行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设计语言的符号探究中,以符号学理论为依据分析我国传统造园手法设计语言的主要特征。通过探究发现中国传统造园手法设计语言的符号所产生的因素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背景、地域差异、人文因素等。
一、符号学内涵
1、符号学的内涵:一个符号具有两层意义,第一层为符号的本身代表。第二层是特定文化符号在自身的文化范畴内的具体认知意义,也就是基于本文化的象征含义。
2、符号学家皮尔士被誉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从1867年论文《论新范畴》开始,皮尔士把他的经历倾注在他的符号三元论上。与索绪尔认为符号是自足的两面体不同,皮尔士认为符号由三重关系构成,即代表项、对象、解释项。代表项指符号本身;对象是符号或代表项所表示的客体;解释项通常指符号使用者面对某一符号时在头脑中出现的符号。解释项就像另外一个符号,或者“大脑中的符号”,因此解释项在符号三角中起关键作用。作为解释项它还承担另外一个符号(代表项)的职能。这样它又和另外一个对象产生关系,依次产生新的解释项,然后又转化为新的符号(代表项),又和新的对象产生关系,产生另外一个解释项,如此循环不息。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解释项能产生更多符号的原则。
我们都知道,一个符号通过引发一连串的联想最终会产生与最初大相径庭的符号。在符号学中这种潜能被称之为无止境符号意指活动。因此文化背景对理解特定符号的隐喻表达具有重要意义。文化背景就好比一个储存了所有可以用来理解符号含义的衣柜,人们从中提取,理解特定符号的真实寓意。
二、中国传统造园手法设计语言符号产生因素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受到农业经济、极权政治、意识形态(包含儒家、道家、释家、天人合一、寄情山水、崇尚隐逸)之间互相渗透互相制约所产生。中国文化是促成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中国传统造园手法设计语言符号产生因素。
儒、道、释三家是中国传统意识形态的主流,中国古典园林在特定的历史情况下受到此三家的渗润并融揉,儒、道、释的某些观点而逐渐衍生出来。中国古典园林深受儒、道、释的文化影响与此三家共同构筑起百花齐放的意识形态园地。儒家、道家、释家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意识形态背景。
1、儒家学说以“仁”为根本,以“礼”为核心,倡导“君、臣、父、子”的大义名分、“修、齐、治、平”的政治理念和“人世”的人生观,是封建时代意识形态的正统,它的经典被统治阶级奉为治国安邦的教条。在中国古典风景式园林中均有所反映,表现为自然生态美与人文生态美并重,以及风景式的自由布局所蕴含着的一种井然秩序和浓郁的生活气氛。
儒家的“君子比德”即美善合一的自然观和“人化自然”的哲理,启发人们对大自然山水的尊重,导致中国古典园林在其生成之际便重视筑山和理水,从而奠定风景式发展方向的基础。而儒家的“中庸之道”与“和为贵”的思想,则更为直接地影响园林艺术创作,在造园诸要素之间始终维持不偏不倚的平衡,使得园林整体呈现一种和谐状态。
2、道家学说以自然天道观为主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提倡“绝圣弃智”、“绝仁弃义”。这些都与儒家形成对立。道家崇尚自然并发展为以自然美核心的美学思想,即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种原始的美学思想与“返璞归真”、“小国寡民”的憧憬相结合,铸就了人们宁静致远、淡泊自适、潇洒飘逸的心态特征。道家学说包含着朴素的辨证思想,强调阴与阳,虚与实,有与无的对立统一关系,即所谓“太极关系”,对宇宙间的宏观和微观空间的形成作出虚实相辅的辨证诠释。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广泛,遍及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民情风俗等,形成历史上儒、道互补的局面,乃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极其重要阶段。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极其重要推动力量,影响十分巨大。在造园的立意、构思方面形成浪漫情调和飘逸风格,园林规划通过叠山理水的辩证布局来体现山嵌水抱的太极关系;皇帝经营的大型园林造景所讲求神仙境界的摹拟以及种种的仙苑模式等更是显而易见。
3、释即佛家,包括佛教和佛学。佛教大约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内地,即“汉传佛教”,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汉化,产生了具有汉文化特色的十余个宗派。它们对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学艺术、民情风俗、伦理道德等都有影响,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在诸多宗派之中,禅宗的汉化程度最深,影响最大。禅宗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在修持方法上非常重视人的“悟性”。南宗禅更倡导“顿悟”之说,众生可不必经累世长年修炼,只要能够开悟而直指本心,当下即可成佛。因此,禅宗传教往往不借助经典性的文字,而是运用“语录”和“公案”来立象设教,即使“呵佛骂祖”亦无不可。这种思维方式普遍得到文人士大夫的青睐,并通过他们的中介而广泛渗入艺术创作实践之中。从而促成了艺术创作之更强调“意”,更追求创作构思的主观性和自由无羁,使得作品能达到情、景与哲理融合交化的境界,从而把完整的“意境”凸显出来。禅宗思维对后期的古典园林很有影响,在意境的塑造上,在意境与物境关系的处理上尤为明显。
杭州西湖是当时东南的佛教圣地,前来朝山进香的香客络绎不绝。东南著名的佛教禅宗五山刹,有两处在西湖------灵隐寺和净慈寺。为数众多的佛寺一部分位于沿湖地带,其余分布在南北两山。它们都能因山就水,选择风景优美基址,建筑布局则结合于山水林木的局部地貌而创造为园林化的环境。因此,佛寺本身也就成了西湖风景的重要景点。西湖风景因佛寺而成景的占着大多数,而大多数的佛寺均有单独建置的园林。
三、中国传统造园手法设计语言符号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在儒家、道家、释家的文化影响下,其造园手法形成天人合一、寄情山水、崇尚隐逸等意境的表达。由皮尔士符号三元论代表项、对象、解释项和索绪尔符号学的能指与所指关系分析传统造园手法的主要特征,明确园林景观符号的象征意义和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意境和精髓。
3.1 利用符号学分析中国传统造园手法的主要特征
(1)虽为人作,宛自天开
受山水诗画和隐世思想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创作重视人和自然的亲和,追求自然天成之美,强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园中的“筑山理水”充分表现了这一特点。筑山重在写意和表现力。叠石须表现出“崇山峻岭”之感,山形险峻立体,凹凸多变,峰峦前后掩映,富有层次。用皮尔士三元论的符号分析我们可知代表项为叠石,对象为山石,解释项为观者脑海中浮现的崇山峻岭。当人驻足观赏时“大脑中的符号”解释项,便逐渐产生更多的符号,这种意指活动在人的脑海里产生丰富的联想。浮现在人脑海中的是屹然矗立的高山峻岭,这也就是叠石这一符号所要呈现的意义。园内各种水体应组织成“水系",水岸曲折生动,水流缓急不一,处理手法多样,结合“山系”互相穿插,相互映衬,得自然之乐,和谐之美。通过叠石、水系等符号的使用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从而营造意境,抒发“天人合一”的深邃思想。造园不是单纯地利用或摹仿自然的原始状态,而是要求创作者能师法自然,高于自然,以人工博天巧,追求意境的呈现。
筑山理水 叠石的运用
(2)大中有小,小中见大
“大中有小”即指在偏大空旷的空间中,为避免景象一览无余,常用围墙、建筑、堆山叠石、繁茂的植被等遮挡游人视线,将空间予以分隔,增加空间层次。“小中见大”符合人们擅长以小见大,以局部暗示整体的习惯。将四时之景收于园中,小小一方地上,山情水意,颇得“胸中有丘壑”,“观一叶而知秋"之妙。一方面运用“一拳代山,一勺代水”等象征隐喻手法,在咫尺园中坐拥山水真趣,化大为小,以小见大。另一方面空间手法的处理实为重中之重。借用“一拳山”,“一勺水”的图像符号,通过“大中有小、小中见大”的指示符号的关系,产生“胸中有丘壑”,“观一叶而知秋”的象征符号。通过象征的手法表达古人的情怀。
意境的营造 动静相宜
(3)虚实相生,动静相宜
“虚”与“实”是源自中国传统阴阳学说的影响。在造园中,虚实关系体现在园林空间的塑造和造园要素的变化中。就造园要素而言,在园中可触可感者为实,是园景空间的主要构成。光影、水面倒影等通过映像、留白等处理手法呈现的景致为虚,它往往是园林中的点睛之笔,深化其意境,实现园境空间的创造。借鉴索绪尔符号体系分析:园林中光影、水面倒影等通过映像、留白等处理手法(能指),体现不同的意境空间的创造(所指)。园林通过宜静宜动,动静结合,不断改变视点的游赏运动将绘画的精致与含蓄、韵律的节奏与起伏完全展现,实现园景空间向园境空间的升华。
3.2 苏州博物馆体现出传统造园符号的借鉴和再设计
在现代设计中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借鉴中国古典园林的虽为人作,宛自天开、大中有小,小中见大、因地制宜、虚实相生、动静相宜等表现手法,设计的作品是对传统符号的提取、借鉴、再设计的表达。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1)通过对传统符号形式的解构与重新构成,实现对建筑与环境的新表达,产生一种形近神似的表达。在建筑的整体造型、景观、立面等方面可以看到使用这种手法产生了新的效果,又不会与周围的环境产生突兀,融入了整体的城市氛围内。(2)多种文化符号的精简和轮廓化。在建筑窗的设计中,设计师借鉴中国古典园林的漏窗设计,摒弃掉传统漏窗的繁琐装饰、精简符号,只是选取漏窗的六边形的外形,同样传达了江南园林的意味。(3)在新与旧、创新和借鉴中掌握好分寸的把握。不是对传统符号的任意模仿、肆意创造,而是基于传统恰当好处的现代的表达。
苏州博物馆建筑 苏州博物馆景观
苏州博物馆室内苏州博物馆整体鸟瞰
苏州博物馆是对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传承和现代设计表达的典型范例。设计师可以从中借鉴该设计的设计理念,学习古为今用的表达方式,以符号学的角度思考对传统符号引用符号的能指、所指的运用,表达设计意义和内涵。
结束语
中国古典园林在儒家、道家、释家的影响下追求园林景观符号的象征意义、意境营造和隐喻的手法,来抒发人内心情感的表达。在文化背景的影响下明确符号产生所指和符号表达的内在含义,正确理解符号信息依赖于了解特定符号产生的文化背景,这对当今设计师在设计中正确理解和运用符号进行设计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M].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1999.
[2]罗哲文. 中国古园林[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3]杨倩. 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J]. 文学教育 (中), 2013 (2).
古典园林造园手法范文3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现代园林;设计手法;应用
Abstract: Chinese garden development so far, showing the contention of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all flowers bloom together. The good situation, gardening practices also emerge in an endless stream, classical, modern, innovative, have everything that one expects to find. While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and how to apply it to th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has been one of the important topic of academic debate. The classific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ical garden, summarizes the design methods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put forward the methods and measures of the garden to moder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o help provide a theoretical and reference basis for th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Key words: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1-0020-03
1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与现代园林特点
1.1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
从不同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一般有两种分类法:按拥有者身份与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进行分类。本文采用第一种分类方法。
1.1.1皇家园林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
1.1.2私家园林是供皇家的宗室外戚、王公官吏、富商大贾等休闲的园林。其特点是规模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表现其淡雅素净的色彩。现存的私家园林,如北京的恭王府,苏州的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网狮园,上海的豫园等。私家园林的另一个特点是园林的游赏功能与居住功能的密切结合,即所谓“游”和“居”的统一。
1.2现代园林的特点
随着东西方文化的相互融合,东西方园林的区别也在逐渐缩小。和古典园林比较而言,现代园林有以下两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现代园林是为大众服务的。古典园林一般都是供少数人使用的,只有王公贵族才拥有雄厚资金能建立属于自己的园林。而现代园林服务的是人民大众,充分考虑大众的需求,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第二,现代园林是城市建筑、城市设施与园林艺术的和谐统一。古典园林都是私家园林,不允许外人参与其中,都会用高耸的围墙将其与外界隔起来。这导致与周边的环境没有任何联系,是一个完全独立于外界的园林。而现代园林理论要求园林去关注整个城市的整体性,即在规划设计的城市生态环境中,科学地设置建筑、道路和城市设施。换一句话说,就是要用城市的建筑、城市道路、广场等城市设施,与城市绿地共同构筑一个整体性的城市大园林,实现“城市即园林,园林即城市”的构思。
2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从苑囿发展到现代园林,历经3 000多年的历史演进才日臻完善,其中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政治思想、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和自然观念发展的全部精华,同时也累积了很多优秀的造园手法。
2.1师法自然
《园冶》相地篇:“园地惟山林最盛,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工之事”。中国古典园林崇尚师法自然,追求“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最高境界。所以中国古典园林通过对自然山水的艺术提练和加工,在有限的空间内叠山理水,因势利导而创造出“巧夺天工”的山水园林。
2.2因地制宜
《园冶》中提出“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可见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要造园首先要选择合造的场地。怎样的场地才算合适呢?当然是要符合造园者的需求。相地合宜后就必然要根据场地的特点,随形就势,宜山则山,宜水则水,顺应场地的特点而建造。正如《园冶》所云:“故凡造作,必先相地立基……宜亭斯亭,宜榭斯榭,斯谓[精而合宜]者也”,“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涉门成趣,得景随形”。
2.3诗情画意
中国古典园林的拥有者大部分是文人骚客,受中国山水诗画的影响,园林着重表现的是自然中的山水格局。在狭小的空间中表现恢宏的自然山水之势。奇山怪石、茂林幽泉等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素材,入画是园林设计的基本要求。因而所造之园都追求意境的表达,表达造园者的审美情趣、人生经历、思想抱负等。每一个景点、每一个角度都追求画面感和意境的表达,结合楹联和景点名称突出园林的内涵,以求达到方方胜景,区区殊致。
2.4小中见大
中国古典园林除皇家园林外,都以“小”和“雅”见长,在有限的空间中如何让空间变得丰富多彩,曲折幽深,造园者独具匠心,运用了各种手法,欲扬先抑、象征手法、借景等,不胜枚举。
3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与现代社会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其创作理念和造园手法对现代园林的设计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中国现代园林应继承和发扬中国古典园林创作手法之精髓,结合时代要求,运用现代技术,再创中国园林之辉煌。
3.1细致勘察,精心分析
场地是纠集自然和人文而成为承托自然和人文衍生变化的平台。而园林设计的目标就是在于对场地中实质环境与文化内涵的整体设计。任何一个场地都有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和精神内涵,园林作品作为载体就要展示其特征和内涵,只有正确了解分析好场地所蕴含的特征和精神,才能因地制宜,创造出赏心悦目的作品。
任何一个好的设计都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闭门造车不可能做出好的设计,只有正确了解、分析并利用好场地特征,因地制宜,才能创作出风格独特的园林,亦即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师追求的园林个性和场地特征,而不是照搬照抄,景点堆积的“产业化”园林景观,同时也节省了大量改造地形地貌的人力物力,体现节约型园林的原则和理念。即所谓“相地合宜,构园得体”。
3.2节能环保,生态自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环境恶化日益严重,人们渴望回归自然。城市绿地作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途径之一,应尽可能地利用有限的空间营造出“自然”。中国古典园林注重模仿自然的山水,以“咫尺”塑造“自然”,展现自然美,现代园林可借鉴其模仿自然的方法,在绿地中模仿自然森林中植物的组合模式和生长模式,创建城市中的“森林”,让森林在城市中生长,城市在森林中发展。实践证明,这种复层式的植物群落,不仅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也节约了后期的养护成本。
中国现在面临着水资源的紧缺,笔者在以往的设计中也尝试模仿自然,减缓地表径流,收集部分雨水,以期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通过反复多次的实践,有了一些小的收获。如在设计邵阳市红旗河生态走廊时,便将这些成果付诸运用,一改以往硬质的河岸设计,以自然的植物河岸为主,减缓地表径流,并截流部分雨水渗入地下,以保持地下水源不缺失,同时形成淹没区,错开洪峰的时间,达到防洪防汛的要求。
3.3挖掘文脉,寓情于景
写文章讲究“意在笔先”,园林设计也不例外,需要一个好的立意和内涵,就如古典园林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
现代园林中根据场地内在的精神特征,巧妙地以具体的形象表达出来,或以平面构图突出主题,或运用景名、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段对园景作直接的点题,或用小品雕塑宣扬主题,都是对场地文脉的表达。如长沙烈士公园以高耸的烈士纪念碑宣扬纪念的主题,深圳的世界之窗以世界各地的建筑与雕塑融入场地,长沙的岳麓公园以枫香入画,这些都是对场地内在的精神的具象表达。所以一个成功的园林设计,就必须挖掘场地的地域文脉,将其融入景观之中。笔者在韶山南环线景观设计中以《回韶山》这首诗为立意,将诗句所描绘的意境融入南环线两侧景观之中,为人们创造了美丽的风景,让人们产生美好的联想。
3.4巧于因借,拓展外延
中国古典园林尽管建造在封闭的空间中,但并不局限于园址边界的限定,而是以场地的视觉边界为设计范围,通过巧妙的借景手法来形成完整统一的园林景观。现代园林追求大地景观规划,将园林的规划建设放到城市的范围内去考虑,园林即城市,城市即园林。它强调城市人居环境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以满足人们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需求;满足人们对建筑室内外空间相互交融,以提供休闲、交流、运动、活动等工作和生活环境的需求;满足人们对建筑等硬质景观与山石、水体和植物共同构筑的环境美、自然美的需求,创造集生态功能、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大园林。
4结束语
中国古典园林是山水、植物、建筑、诗画、雕塑等多种艺术配置的综合体。园林意境产生于园景空间的整体艺术效果,给予游览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人们对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和审美感受,产生“物外情”、“景外意”。在遵循上述意境营造的基础上,在现代园林设计时,巧妙地运用古典园林的各种造园手法,遵循形式美的原则,有机的组织各个景点,使它们既服从于整体布局,又各具姿态,既协调统一,又独具魅力,从而形成现代园林与古典园林相互渗透和有机结合,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古典园林造园手法范文4
关键词:古典园林;园林风格;造园手法;现代建筑
引言
在全球化建筑思潮日益兴盛的今天,传统文化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今天,我们看到的一栋栋形似的建筑,模糊了城市的差异性,造成了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缺失。而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艺术结晶,它代表了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为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奠定了思维基础。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传统造园手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来解读当代建筑设计是如何处理和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传统造园手法及其含义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而且多姿多彩,极具艺术魅力。古典园林要同时满足可游、可居、可观、可行等多种功能,但其实质还是注重游赏。中国园林的重要特点是小中求大。为达此目的,在手法上,借助对比,堆山理水、经营位置,宽能走马、密不透风,加之借景,致整体统一,达无尽之感,重在心理感受,强调主客交融,求触景生情,以致景生外向[1]。
受中国传统儒家、道家思想所影响,古典园林的创作重视人和自然的关系,园中的“叠山理水”就表现出了这种“道法自然”的境界,将园林中的各种元素进行空间的组织和意境的营造,创造宜人的比例,精妙的布局。计成在《园冶》中提到:“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2]。因此,造园时要善于理由周围的地理环境,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北京的圆明园,就是“因水成景,借景西山”,园内景物皆因水而筑,招西山入园,终成“万园之园”。
二、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造园手法的表达方式
1、与传统元素的融合
中国古典园林中包含了很多传统元素,将传统的元素用现代的建筑语言诠释出来,也是融合传统元素的一种方法,通过对传统类型的分析和重构,创造建筑类型的当代演绎。在象山校区中,王澍采用的是传统建筑的构建——坡屋顶,但是他有意的把屋顶的坡度做的斜度很小,意在制造一种介于平屋顶和坡屋顶之间的状态。这种做法还隐含着另一种意图,房子从一个面看上去是平顶;从另一个面看上去则是坡顶,这样会使人产生一种恍惚:这究竟是不是同一座房子[3]。传统作为一种符号承载着过去,连接着当代,展望着未来。
2、造景手法的巧用
建筑师们将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去已经是很常见的设计手法了。借景手法能够增添空间的景深效果,丰富空间层次,能有效的化解因场地的限制而产生的空间的单薄。苏州博物馆新馆邻借拙政园景观,馆内庭院中所独创的石片假山景观,石片被白色的围墙衬托着,就像映衬在白色的画布上一样,水一点点漫过石砾,石片就像从水中浮出一样,从远处看白墙,就像从水面下晕染上来的白色,好像雾一样,实在妙不可言。
3、提升空间层次的丰富感
传统园林造园讲究的是流动性和曲折感。在当代建筑设计中,根据不同的建筑功能,以清晰地交通流线为前提,设计出结合地形地势和功能分区的路径。王澍先生在象山校区中设计了两种不同的路径,一种是缓慢的坡道,一种是踏步高矮不齐的楼梯。坡道是使人在漫不经心间盘桓而上的工具,却又能不时的产生别有洞天的意趣;而高矮不齐楼梯,用王澍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让人们意识到脚的存在[3]”,这两者一种是与人的生理行为对应,一种是与人的心理体验对应,让我们感觉即存在于社会,又存在于自然当中。
4、自然山水的意境表现
古典园林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追求自然之美,“天人合一”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象山校区的设计就是从中国传统造园思想出发,对山水进行整理,这种思想隐含的意思是——人的房屋不应该是最重要的,在江南的弱势山水中,房屋应该质朴而谦逊。而“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也在其中体现,设计师建立起一个以“回”字为基点的场所模式,“回”即合院,从此出发,遵循着一种减法的原则,所有校园建筑都是“回”的某种消减结果。这种在设计中通过适当方式运用现代或传统手法来传达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唤起人们情感和审美的共鸣。
三、传统造园形式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1、建筑外部造型
各种建筑在古典园林中,根据功能性质的差异而分布在不同的位置,或为主体建筑,或为辅助建筑。以廊为例,廊是园林的基本木构架制,分隔庭院,连接庁楼,调节游园路线。如拙政园的游廊、苏州怡园的复廊等。
张永和先生设计的泰禾俱乐部中,十二个院落建筑的进行咬合叠摞,进而形成了一系列不同质量的半室外空间,这种空间也可以看做是传统游廊的多种变化。游廊与建筑的内部空间相结合,不仅体现了路径的丰富多变,还让置身其中的人们突然产生某种迷失感。这种对建筑的处理手法,既是传统的,也是全新的。
2、建筑内部构造
建筑中的门窗,在园林中起到“框景”、“漏景”的作用,这种手法在古典园林中常常为点睛之笔。但是在当代建筑设计中,这些门窗的功能和形式都有了较大的改进。在宁波博物馆的外墙上,有各种几何形状的小窗户,远看像是江南版的“俄罗斯方块”。这些小窗洞透出来的光很微弱,但是却显现出空间黑又亮的特色,让人们意识到窗户的存在,形成室内室外的一道屏障。这些窗洞在建筑外沿行走能窥见内部丰富的空间层次,而在室内又能透过墙洞欣赏外界的优美景色[4]。
3、建筑的色彩与材质
传统园林中的色彩分为自然和人工,山水花草所呈现的自然色彩与建筑色调所呈现的人工色彩和谐相处。北方皇家园林的金碧辉煌和江南私家园林的粉墙黛瓦,都体现了不同地域所具有的的独特色彩。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运用色彩的同时结合不同材料的材质特点,依据地域条件和历史文化,深入的发掘传统的特质及内涵。
宁波的黑瓦白墙延续到了今天,成为了城区内目前保留下来的老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它们保持着中国传统建筑的素色,决定了我们这个城市的历史底色。想来宁波博物馆当初的选色,也是希望能够延续宁波地区的城市特色。博物馆外观的整体颜色看上去有些斑驳,那是在灰色的砖瓦中掺杂着黑色和橘色的砖块,而内部的墙壁上是用毛竹做成的特殊模板,像是日本传统建筑历来崇尚的简约、朴素的灰色。这种黑白灰的简单搭配,让建筑看起来儒雅简朴,沉静超脱,体现出中国建筑一贯内敛的作风[5]。
结语
随着时间的发展,传统文化收到西方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当代的建筑已经开始摒弃传统的理念,而一味的设计“炫”的建筑。因此,如何处理好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成为当代的建筑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作为传统建造文化中最具有生机活力的一部分,应当与现代建筑设计相融合,焕发出新的光彩。(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劲松.园院宅释: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可能.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2]计成.园冶图说.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3]王澍,陆文宇.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山南二期工程设计.时代建筑,2008
古典园林造园手法范文5
关键词:古典园林;设计;特点;手法;启示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10)04-0006-04
1 引 言
中国古典园林,从秦朝的上林苑、隋炀帝的西苑、北宋时期东京汴梁和西京洛阳的园林,到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园林,无一不展现了一种和谐完美、生态良好、景色如画之境界,体现了中国园林技术之精湛、设计之灵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见证。我国园林艺术的主要特征是以山、水、石、泉、植物、亭、廊、轩、榭、楼、阁、桥,以及云岗烟蔼等为造园题材;放怀适情,游心玩思而造园,园的意境常以山水为骨干来创造;而园林建筑除满足游乐、休息、居住外,又是园景的构图中心和造景的依据,再有树木花草合理配置,使得山水“得草木而华”,因山就势布置建筑,树木花草点缀其间,创造出“妙极自然”的园林艺术意境。
2 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特点
2.1 师法自然,顺应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多表现自然的气韵,师法自然,顺应自然。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正是以这种自然观作为园林文化源泉,主张以亲近、和谐的态度去对待自然,提倡因地制宜、顺应自然。也就是说,在造园过程中,一方面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有山靠山、有水依水,充分攫取自然景色的美为我所用,另一方面讲究对自然的抽象模仿和创造,按自然山水风景的形成规律来塑造园中的风景,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力求再现自然中的各种事物、景物,使园林中的山水花木具有自然神韵,使园内景色富有自然天真的魅力,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2.2 山水画式的格局
中国古典园林的格局所呈现出的是一种“山水画”式。中国园林从来没有间断过对自然山水的崇尚。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有智慧的人通达事理,喜欢流动之水;有仁德的人安于义理,喜欢稳重之山。中国古典园林以山水为主体,建筑物只作为点缀山水之用,整个园林设置景中有景、园中有园、峰回路转、曲折幽深。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在总体布局、各因素组合上合乎自然规律,尽量减少人工的痕迹,如:假山在叠砌时模仿天然岩石的纹脉,水池常作自然曲折状,花木布置疏密相间,乔灌木错杂相间,追求天然野趣。中国古典园林在原生自然与人工自然之间反复历程,巧妙运用假山、叠水、池塘、花木、曲廊、桥、台、楼、塔等,顺自然之理而成,使整个园林形成多种景观,实现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致的完善融合,达到“大巧若拙”、“大朴不雕”效果。
2.3 寓情于景,寓意造景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创造呈现出“寓情于景”、“寓意造景”的特点。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寓意造景,选用花木常与比拟、寓意联系在一起,如松的苍劲、竹的潇洒、杨柳的多姿、蜡梅的傲雪、芍药的尊贵、牡丹的富华等,并利用植物的形态和变化,表达人的思想情感或某一意境,如“夜雨芭蕉”表现一种宁静的气氛。同时,“无文景不意,有景景不情”,中国古典园林对书画墨迹也作出了恰到好处的运用,使“寸山多致,片石生情”,把以山水、建筑、树木花草构成的景物形象,升华到更高的艺术境界,达到润饰景色、揭示意境的作用。总之,中国古典园林巧妙地利用自然、历史和文化的结合,将诗情与画意巧妙地融为一体,让人产生联想,使园林中的一景一物都表现了人的情感,情景交融,使之蕴含了诗的情趣和画的意韵,展现出比眼前风景更为丰富的意境。
3 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在园林景观设计上,主要是顺应自然,用人造景观来模仿自然,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在城市中造园要宛若自然,在城外造园要有山林野趣,以达到“人化自然,胜似自然”。
3.1 叠山
假山叠石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和独立的造景作用,是古典园林中最富表现力和最具有特点的艺术形象,为了表现自然,将婀娜多姿的山石叠置于园林之中,是古典园林艺术的一种风格,也成为园林创造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中国幅源辽阔,名山众多,是造园家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造园家在园林中塑造出具有峰、岩、壑、洞和风格各异的假山,唤起人们对崇山峻岭的联想,使人们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群山之中。石峰轮廓跌宕、参差、变化,姿态玲珑奇特,立之可观,卧之可赏,可使人犹如步入丘壑,如神游名山。
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明人计成在《园冶》的“掇山”一节中,列举了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内室山、峭壁山、山石池、金鱼缸、峰、峦、岩、洞、涧、曲水、瀑布等17种掇山形式。清人创造了穹形洞壑的叠砌方法,用大小石钩带砌成拱形,顶壁一气,酷似天然峭壑。现存的苏州拙政园、常熟的燕园、上海的豫园,都是明清时代园林掇山的佳作。
不同的石置于园林,可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如同我国的书法、篆刻、绘画等艺术的创作一样,有的如行云流水、有的则风骨刚健,有的典雅宁静,有的又有如悬瀑飞注,极富自然情趣。园林中的山石,经过造园家的巧妙叠置,在咫尺空间中也能表现出名山大川的奇、幽、险、秀、雄的艺术效果,这正是“高低曲折随人意,好处多从假字来”。如北京恭王府邸的飞来峰,近有洞府悬岩,满壁苍苔,远有飞阁胜迹,浮云崖树。一石耸立,既是障景,又增空间层次,更有淡雅之趣;扬州个园的半壁假山,凹凸、散聚、悬挑,参差结合,有层次,多变化,意境幽深,有尽端而无尽意。
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造园家也常依据地形的倾斜坡注,因势就势,巧妙布局,造就出雄奇、峭拔、幽深、平远,或深涧绝谷,峭壁危峰等丰富的园林艺术境界。如苏州虎丘的拥翠山庄和杭州的龙井两山地园,正是造园家依自然之美,借自然山水的神韵,通过艺术的加工,创造诗情画意之境,使之形神兼备,把人为景物与自然景色和谐统一,有机的联系,巧妙的运用山石于园林中,以此创造园林艺术的更高境界。
3.2 理水
在美学上,中国园林中的假山提供的坚硬、石质的“阳元素”,在与软的、反射的溪流江湖的“阴”元素取得阴阳平衡上是必要的。
和山石一样,不论何种园林,水也是构成古典园林的基本要素之一,造园必须有水,无水难以成园,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正所谓无水不活。因水而异,人工为之,可以创造出各种不同的园林意境和美好的形式。中国古典园林在表现静态的水景时,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淼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在表现水的动态美时,不是采用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池中有自然的肌头、矾口,以表现经人工美化的自然。水体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湖泊池沼,河流溪涧,以及曲水、瀑布、喷泉等水型。
《园冶》中有所谓的“纳千顷之,收四时之烂漫”的情景,描述的是湖泊、池沼等大型开阔的水面。在中国古典园林的构建中,这些大型的水体大都是利用天然水体而略加人工或依地势“就低凿水”而成,在开阔的水面上,往往使用安排岛屿,布置建筑的手法,增进曲折深远的意境,形成一种离心和扩散的格局,更加丰富了水面空间的变化,如太液池、西湖。规模小的园林或宅园,或大型园林中的局部景区,水体的形式以水池为主。池岸常筑以廊榭轩阁,驳以参差石块,植以垂柳碧桃,清池倒影,自有妙境。庭园里还常在“池上理山”,或就水点石,别有情趣。
我国古典园林以水作动态时,常模拟瀑布这一自然水型。通常是将石山叠高,山下挖池作潭,水自高泻下,击石喷溅,俨有飞流千尺之势,自然的呈现出一种野趣来。溪涧也是常见的设计手法,水一般利用大小水池之间,挖沟成涧,流因势回绕,不受拘束,使庭园空间变得更自如。此外,园林中还常出现泉、潭、滩等水型。造园家将园林建筑同泉池溶为一体,形成一个个清幽而又意趣无穷的园林艺术空间。如济南的趵突泉。
在园林建筑与自然结合得体的园林中,无一不有水,不论何种类型的水景,也无论是“静水”还是“动水”,其形式绝大多数是自然式的,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使水与山石、建筑浑然一体,宛若天成。
3.3 花木
花木是掇山理水不可缺少的因素。花木随着四季时令、天气变换都有所不同。对于花木的选择,一讲姿美,二讲色美,三讲味香,最好四季常有绿,月月有花香。花木在山石、水景之中,既具有丰富空间层次变化与加大景深的作用,又具有表现园林意境的作用,如:古木繁花,就可形成古朴幽深的意境。
3.4 建筑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一方面要可行、可观、可居、可游,一方面要与山水林木相配合,起着点景、隔景的作用,使园林移步换景、渐入佳境,以小见大。在总体布局上,皇家园林为体现封建帝王的威严,和美学上的对称、匀衡效果,采用中轴线布局,主次分明、高低错落、疏朗有致;私家园林则是突破中轴线布局,比较灵活且富有变化,通过呼应、映衬、虚实等手法,造成充满节奏和韵律的园林空间,常见的建筑物有殿、阁、楼、厅、堂、馆、轩、斋、榭、舫、亭、廊、桥、墙等。
3.5 书画墨迹
书画墨迹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题景、匾额、楹联、题刻、碑记、字画。笔情墨趣与园林中的景色浑然交融,使园林设计更加典雅完美,正如《红楼梦》中所说:“若大景致,若是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可见书画墨迹能够起到点景的作用,正像陈从周在《说园》所说:“有时一景,相看好处无一言,必借以题辞,辞出而境生。”
3.6 构景
中国古典园林通过巧妙的构景手法,突破空间的限制,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以求得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效果,以达到“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果之致”。中国古典园林多建造在相对封闭的空间环境中,与外界的自然相对隔绝。因此,如何通过巧妙的构景手法,形成整体性园林景观,起到扩大园林空间效果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主要的构景手法有以下三种。
(1)抑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历来讲究含蓄,“景贵乎深,不曲不深”,所以园林造景上采取抑景的办法,在园林入口设置促使视线转移方向的屏障物,使之自成一景,将园中佳景加以隐障,增加园林空间层次,“先藏后露”、“欲扬先抑”,达到柳暗花明的艺术效果,使园林更加具有艺术魅力。如:苏州多数园林的入口处,常用假山、漏窗、树丛等作为屏障,适当阻隔人的视线,使人们入园时只能看到园景一角,几经曲折才能见到园内全貌。抑景因材料不同可分为山石障、院落障、影壁障、树丛、树群或数者结合。
(2)隔景。隔景是用以分割园林空间或景区的景物,其材料有各种形式的围墙、建筑、花木、山水、堤岛等,其方式有实隔、虚隔和虚实相隔。中国古典园林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采用隔景的方法,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和扩展开来,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如:苏州拙政园巧妙利用山、池、树木、亭、榭作为隔景,使空间流通、视觉流畅,因而隔而不绝,亭台楼阁时隐时现,在空间上起到互相渗透的作用,形成丰富的层次。
(3)借景。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传统手法就是“借景”,正如计成在《园冶》中所说“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借景的方式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将园林远景借入园中,叫远借;将园外或景区外近景借入园中,叫邻借;借空中的飞鸟,叫仰借;登高远望、俯视所借园外或景区外景物,叫俯借;借四季的花或其他自然景象,叫应时而借。借景既起到扩大空间效果的作用,又加强了空间之间的联系,使各个空间相互渗透、形成整体,以达到“纳千顷之,收四时之浪漫”的观景效果。如:苏州沧浪亭,因园外有滨河水绕园而过,所以不设围墙,而是以漏窗的复廓对外,巧妙地把河水之景借到园内,使园外之水与园内之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自然地融为一体,可谓借景的典范。
4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传统与创新是对立统一的,如果传统一成不变,没有创新,传统就会出现断层,创新也将成为无源之水。虽然中国古典园林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是就像杨鸿勋先生所说:“今天,……古典园林已成为历史陈迹,并不是完全适合现代人游览实用的公园。然而其中蕴藏着的自然美景构成的原则和技术,则仍然是新园林创作的重要借鉴。”因此,现代园林设计既要向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学习,走上民族化的道路,又要注重吸收和借鉴西方设计领域先进技术、优秀设计观念及运作模式,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之路。
4.1 学习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观
正如威廉•钱伯斯所说:“中国园林的艺术精华是师法自然,范本就是自然,目的是要模仿自然之美。”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而这与现代园林的发展方向是相吻合。现代园林设计要从更理性、科学、客观的观点去审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自然环境的美化和改善,实现设计的方案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现代园林仅仅从形式上拥有自然的景观是不够的,要兼顾景观与功能使用,使之能真正合乎自然生态的要求。
4.2 学习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技巧
一是,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因地制宜。二是,采用掇山、理水、花木、建筑、书画墨迹等方法,形成园林的动静变化,丰富园林的空间层次与变化。三是,巧妙运用抑景、隔景、借景等构景手法,突破空间的限制,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以求得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效果。当然,这不会再是简单地重复传统形式,而是在深刻理解与感悟的传统的基础上,把传统的设计技巧,当作现代园林设计的源泉,并注入科技的力量,凸显时代精神。
4.3 学习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创造
中国古典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追求的是表现形外之意、象外之象,这就是意境。中国古典园林所表现的意境,使游人在观赏这些景象时,触景生情,产生共鸣,感悟到景象所蕴藏的情感,甚至体验到某种人生哲理,享受到审美的愉悦。现代园林设计也应该要具有这种文化底蕴,把历史、传统、文化和自然景观结合起来,重塑符合现代气息的园林意境,使人们去体验人、社会、自然之间的情感,激发人们对美的自然追求,陶冶现代人的心灵情操。
5 结 语
园林之美,在于意境。以情造景,以景寓情,师法自然,以达到诗情画意的境界,这是中国古典园林所独有艺术特点。通过研究古典园林,更深刻的了解园林艺术的本质特征,探求园林艺术的普遍规律,对现代的园林风格设计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2] 杨鸿勋.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研究•江南园林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 徐德嘉.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4]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5] 计成.园冶[M].陈植,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6] [明]文震亨.长物志校注[M].陈植,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7] 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8] 朱建宁.情感的自然-英国传统园林艺术[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9] 安怀起.中国园林艺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10] 周武忠.寻求伊甸园――中西古典园林艺术比较[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On the Inspiration to Moder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Wang Junyan1,Gujuan2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ubei Wuhan, 430070)
古典园林造园手法范文6
关键词:中国园林建筑;园林造景;造景手法
从古到今,造园不仅需充分考虑周围的外在环境,更需注重的是整体的空间布局,园林建筑、山石、水体、景观完美结合,方可造出园林之精品。
1 中国古园林造景元素
园林的营造是将主体建筑、山石、水体、景观等多种元素通过艺术性的手法完美整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1.1 水在古园林中的运用
纵观中国南北方的园林,不论是苏州私家园林,还是北方的皇家园林,皆有水,并且在园林中所占面积较大。上海的豫园、苏州拙政园、狮子林等都是水景造园之杰作。而作为北方园林代表的承德避暑山庄,水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以承德避暑山庄为例,整个园林被分为四大部分,而湖泊则在整个园林中占据主要地位,将湖面分割成不同面积的几个区域,形式各式各样,层次分明,湖面碧波荡漾,岛屿屋宇穿插。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1.2 山石在古园林中的运用
从古至今,山石都是园林造景必不可少的几大元素之一,如上海的豫园、苏州的狮子林、拙政园、常熟的燕园等。古人言“片山有致,寸石生情”,山石的自然特征往往给人以抽象的意境,往往也和自然情感联系在一起,在园林营造艺术中,即便是只石片石也可引起人们无穷的遐想,激发人们的内在情感。分析《园冶》一书可知,园林景石和山石景观的布置在古代园林营造中是极其考究的。首先,需遵循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原则;其次,在景石的选材与造型上以及意境的创造上都需经过细心观察与潜心研究,才能创造石材最天然、最本真的一面;最后,根据不同的区域环境,将景石与周边景观相融合,相辅相成,造出别具一格的山石景观样式。
1.3 古代造园中建筑主体的设置
造园必以主体建筑为中心,以山水环绕之与之装饰,营造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园林样式。在古园林建筑中,主要分为两类:第―类是皇家园林,主体建筑以殿堂为主,体量宏伟庞大,以亭台楼阁为辅,总建筑数量居多,其中宗教建筑也占有很大一部分,这点与皇家传统的祭祀典礼的需求相关,皇家园林以大面积的山水作为点缀,人工与自然共同营造出皇家园林的恢弘气势;第二类是民间私家园林,建筑布局上较为稀疏,建筑体量较小,数量也不多,一般为居家和游憩所建,极其注重景观的营造,每个楼阁之间或以廊相连,营造出一种游廊观景,处处为景的雅致氛围。
1.4 景观配置在古代园林中的作用
在园林营造中,可以说植物起着画龙点睛的绝妙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植物皆有自己独特的象征意义。一般寄托了古人崇高的理想与情怀,或用于借物抒情,抒发了对亲情、爱情以及友情的珍视,含意深邃。现在我们所见的古典园林其植物配置,涉及文化和技术两方面的内容。古人将两者结合,产生了传统文化与环境工艺相协调的效果。园林景观配置其实是将植物自身的文化内涵、造园主的审美观以及古人心中的宇宙观、人格观互相融合,几者综合,最后反映到所建的园林中。所以古代园林造景是古人对生活追求以及审美志趣上的一种表现。
2 中国古代园林造景手法
2.1 借景造园手法的运用
借景是中国古典园林最重要的造园手法之一,主要是将园外景象引入并与园内景象相叠合的造园手法,如拙政园远借白塔寺,这种手法可弥补空间尺度小且耗费财力的不足,使得园内景致和园外景致交相辉映,达到丰富景观视野的效果。
2.2 对景造园手法的运用
对景,是主客体之间通过轴线确定视线关系的造园手法,从观赏感受上讲,对景有很强的制约性,易于产生秩序、规整、威严的感觉,一般较多应用于皇家园林。借景由于视线的固定,在视觉观赏上存在拘束、不自由的缺陷。
2.3 框景造园手法的运用
框景的手法在园林造景中应用得最为广泛,不仅皇家园林,南方私家园林也常运用此手法,引导观者在特定位置观看造园者设计好的景色,常常给观者带来意外的惊喜。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这种手法是人工技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框景对游人有极大的吸引力,易于产生绘画般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
2.4 漏景造园手法的运用
漏景,一般指透过虚隔物而看到的景象。常见的虚隔物包括花窗、栅栏和隔扇等。漏景的设置一方面为了吸引游客寻幽探景的兴致,另一方面透漏的景致本身会产生一种迷蒙虚幻美,使观者产生无尽的遐想。
2.5 障景造园手法的运用
障景,是指在观赏景点或观赏游线上设置山石、照壁及花木等,挡住游客的视线,从而引导游人按其设置的游览路线游览的造景手法。如果我们留心观察,在苏州四大园林之一的狮子林,石头和树木的遮挡,使道路变得蜿蜒而充满乐趣。障景使园林增添“藏”的韵味,增加了游览的趣味性。
3 古代园林空间造景对于现代园林的借鉴作用
由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乡土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乡土景观类型,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主体和构成要素。在材料运用上,将本土材料进行精工细作,使园林景观呈现出自然的意境;在空间造景上,可通过借景扩大空间视觉边界,使园林内景与园外自然景观、城市景观相联系,不被庭园范围所限制;在空间布景上,可通过动静结合、虚实对比等的空间组织手法的运用,将园林整体分隔成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并将空间的诸要素糅和在一起,即可开阔游客视线,丰富视线画面;在文化修养上,通过楹联匾额、刻石、书法艺术、文学、哲学等形式表达出景观各自特有的意境,使园林的构成要素富于思想内涵和景观厚度。
对我们现代的造园技术而言,应在古代造园技艺的基础上深化理解加以融会贯通,提炼出适用于我们现在造园的手法,我国的造园技术必将达到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