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族文化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族文化特征

民族文化特征范文1

关键词:傣族;舞蹈;民族文化特征;体现

舞蹈是广大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凝结而成的艺术形式,通过丰富多彩的肢体韵律,充分体现丰富的民族文化特征。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孕育出具有不同风格特色的民族舞蹈。其中,傣族又称“傣泰民族”,起源于我国云贵高原,目前主要生活在我国云南等地。傣族舞蹈以舞姿优美而著称,“三道弯”、“一边顺”、“孔雀舞”等舞蹈特点成为其主要特色,在这些富有内涵的舞蹈语言中,体现了傣族丰富的民族文化特征。

一、善良勇敢的个性特征

傣族发源于我国云贵高原西部,由于纬度较高,环境温暖湿润,四季如春,十分宜人。傣族人民在人文毓秀、丰饶美丽的环境中生活,也形成了温和善良、活泼质朴的性格。傣族人们热情好客,能歌善舞,对恬静美好的生活充满向往,但是他们同时还有坚强勇敢、不畏强权,对残暴丑恶的力量勇于反抗的个性特征。这些文化特征都体现在傣族舞蹈中。有的舞蹈动作柔情似水,充满安逸祥和的韵律。例如《篾帽舞》等,用手臂、腰部或腿部的伸展动作表现出优雅大方又轻盈灵动的特征,使观舞者感受到舞蹈宁静隽秀中活泼欢快的气质。有的舞蹈动作则敏捷强劲,具有外柔内刚的韧性。如刀舞、拳舞等,用快节奏的双膝弯曲、蹲起或用脚部的蹬、踢表达舞者含蓄健美的力量之美和面对压迫时不畏强权、奋起反抗的勇敢个性。

二、对水的热爱之情

怒江、澜沧江等多条水系流过傣族发源地,傣族人濒水而居,对水有十分深厚的情感。傣族人民把水看做养育自己的母亲,在傣族语中,傣族人自称“鲁傣鲁喃”,即“傣族的儿子,水的儿子”,认为是水滋养、养育了傣族儿女。同时,傣族人还认为水是圣洁的物质,可以清洗污垢,祛除邪恶,代表着好运和祝福。每年的六月是傣族的新年,傣族语叫做“楞喝桑堪”,汉语称为“泼水节”。其时,众多傣族人手持盆具,将清水泼洒到亲朋好友的身上,意在送去祝福。其他人不闪不避,在迎接代表祝福的水的同时,也将自己手中的水泼洒出去。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傣族特有的民族文化,由此可见水在傣族群众中的影响。对水的热爱之情对傣族人民的影响极大,不仅使傣族人民形成了温和善良的性格,其温柔似水、外柔内刚的风格特征在傣族舞蹈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傣族舞蹈的节奏大多温婉缓慢,曲调委婉动听,表演者的举手抬足都具有流水般的韵律,使整个舞蹈令人赏心悦目。傣族被称为“水一样的民族”,其舞蹈语言更具有水的特点,有的行云流水,如潺潺流动的河流平缓文静;有的轻捷灵快,如潺潺流淌的小溪;有的在缓和的节奏中忽然增加了勃发强劲的舞蹈动作,如夏日七月被暴雨敲击的湖面果断勇敢。但是在这些舞蹈语言中,“水”一直是其风格特点的主线,不论是含蓄、灵活还是奔放的情感,在傣族舞蹈中,都体现出一种如圣洁的湖面般宁静致远、出尘脱俗的民族文化特征。

三、对动物的崇拜

云南地区气候适宜,是孔雀的主要生长地点之一。很早以前,傣族人们就有饲养孔雀的习惯。孔雀形态美丽,高贵大方,受到了傣族人们的一致喜爱,被认为是神圣、智慧、勇敢的化身。从远古时代开始,孔雀就是傣族人们的神圣图腾。在傣族舞蹈中,也有许多歌颂、赞美孔雀的舞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孔雀舞》,就是在傣族历史传说基础上加入模仿孔雀优美姿态的舞蹈语言而编创的舞蹈作品。《孔雀舞》动作优雅轻盈,主要表现在膝部、手臂、手腕、手指等关节处的柔韧敏捷的动作,还通过舞蹈演员头部、胸部、胯部等身体部位组成“三道弯”造型,再现孔雀神鸟窈窕优雅的身姿和神态。大象也是深受傣族人民喜爱的一种动物。大象在傣族当地不仅可以负重运输,还可以耕田劳动,甚至还是人们组阵打仗、保卫家园的好助手。由于大象的多重功能,傣族人把大象看做财富的象征,对大象十分崇拜。在傣族舞蹈中,“象舞”、“象脚鼓舞”等舞蹈通过对大象动作、气质的模仿,表达了傣族人民对大象的喜爱,成为傣族舞蹈的一大特色。随着傣族舞蹈的流传,孔雀舞、象舞等已经被更多人熟知。2006年,傣族孔雀舞还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更加推动了傣族舞蹈中的动物崇拜特征的发扬。

四、生活环境及劳动方式

在傣族舞蹈中,除了“三道弯”,“一边顺”也是其明显的舞蹈特征。这一特征主要来源于傣族人民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的特征。傣族的主要食物是稻米和糯米,过去由于生产条件落后,傣族人们在秋收后,通常用大竹篾扇扇风的方式来加工稻米。虽然这种方式效率不高,但是代表了傣族特有的劳动方式。劳动的傣族妇女的右手高高举起篾扇,右脚抬起,然后,右手的篾扇和右脚的下踩同时进行,如此反复,完成一次稻谷加工。这一劳动过程极具富有节奏的韵律感和流畅的画面感,成为傣族舞蹈中“一边顺”的创作源泉。在逐渐的发展中,“一边顺”以其安详而舒缓的舞蹈形态和富有民族审美的舞蹈特征,成为傣族舞蹈特有的舞蹈表现形式。五、结语综上所述,傣族舞蹈姿态优美,极富魅力,是中华民族丰富灿烂的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傣族舞蹈中,蕴含着民族个性、民族崇拜、文化环境、生活习惯和劳动方式等多种民族文化特征,最终形成了如今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的舞蹈艺术。

参考文献

[1]陈林宜.民间舞蹈与民俗文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

民族文化特征范文2

【关键词】多民族文化 邵阳蓝印花布 纹样

一、邵阳蓝印花布纹样概述

1.多民族文化的影响

湖南邵阳建城于春秋时代,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而名播湖湘。汉置昭陵,唐设邵州,宋称宝庆,民国改为邵阳。邵阳境内居民主要为汉族,元末明初,回族军人戍守宝庆,以后子孙繁衍定居其内银仙桥、九公桥、青草等地。近年,又因工作调入或婚入的少数民族有苗族、壮族、侗族、高山族、彝族、藏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瑶族、土家族、傣族、黎族、水族、仡佬族等。全县41个乡镇,有35个乡镇居住有少数民族。邵阳自建城以来逐渐形成以农业文明为主的农耕文化,这样的文化涉及农民的吃、穿、住、行、用等所有领域,大都是以农耕民俗文化为背景,以吉祥寓意、意象造型、隐喻手段等体现在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上。正是这些艺术形式有力地促进了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艺术影响和艺术的复合,并出现了一些混杂现象,这是多民族文化交流的一种正常现象。其特征具有民族的传统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艺术风格质朴、纯真、强烈、绚丽、变化奇妙,充满了人生的爱恋和美好思想,蕴藏着深厚的民俗性、地域性和群体性。这些特征再加上邵阳自身的民俗观念及民俗意识,形成了独特的邵阳蓝印花布纹样。邵阳蓝印花布纹样也因此具有十分厚重的多民族文化底蕴。

2.邵阳蓝印花布纹样的历史渊源

邵阳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但降水集中,易遭干旱,光照充足,生长季节长。民国时期,境内种棉自给自足。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湖南农业改进在湖南各县贷发和推广优质棉种,邵阳县作为当时全省五县棉作试验场之一,棉纺织业兴起,为邵阳蓝印花布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基础。

由于邵阳蓝印花布使用靛蓝单色印染,局限性很大,故而必须在蓝印花布的纹样变化上下功夫,让其显得素丽多样。蓝印花布纹样的题材和内容又有两个来源:一是源于苗族的神话,在他们世代传唱的《苗族古歌》中,记录了从枫木图腾开始到蝴蝶妈妈生子然后从神到人、诞生了姜央,以及姜央在洪水后兄妹结婚再造人类等故事。从植物到动物到神最后到人,反映出苗族人民对古代神话的理解和崇敬,隐藏了他们对深层次的生命的真诚追求及对生殖繁衍的渴望;二是源于邵阳的自然环境的写实和对民俗文化的写意表现。关于民俗,《管子·正世》中云:“料事物,察民俗。”《礼记·缁衣》中有:“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汉书·董仲舒传》载:“变民风,化民俗。”魏晋时阮籍《乐论》中将风俗释为“造始之教谓之风,习而行之谓之俗”。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邵阳丰富的自然物质资源为邵阳蓝印花布的纹样提供了很多素材。纹样大体可分为几何纹样、植物纹样、动物纹样及人物纹样四种,多用夸张、写意的形式表现。这一切都是结合邵阳民俗及民众心中对自然、生活、神话的体会,用邵阳蓝印花布纹样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内心对幸福、自由及对生活的热忱的追求。

3.邵阳蓝印花布纹样的内涵

民间有“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说法,也有“出口要吉利,才能合心意”的要求。所以邵阳蓝印花布不仅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艺术价值,而且其纹样所选用的题材和内容都是取材于民间传说或吉祥纹样。“吉祥”二字,始见于战国时期庄周所著的《庄子》。其中有“虚空生眉,吉祥止止”一词。又如《说文解字》说:“吉,善也,从士口”;“祥,福也,从示羊声,一云善也。”邵阳人民主要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并且集合了多民族的优秀精华,所以他们擅长用比喻、象征、谐音表意及特定的符号,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积极向上的心态、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体现邵阳人民的乐观自信、智慧和情趣,以及幸福和欢乐的气氛。

比喻。比喻是寓意的一种,是指人们在观察、揣摩过程中,由事象深入事理的结果,它除了表征事物的外在特征外,还包括诸如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戏文、典故等。例如由鲤鱼、龙门组成的鲤鱼跳龙门图形,《埤雅·释鱼》中说:“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清李元《蠕范·物体》中说:“鲤……黄者每岁季春逆流登龙门山,天火自后烧其尾,则化为龙。”说明了这个飞跃的价值,后以“鲤鱼跳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或者用作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象征。弗洛伊德说:“象征的表示就从来不是个体学习所得的,而可视为种族发展的遗物。”如费迪南德·莱森说,“中国人的象征语言,是一种语言的第二种形式,贯穿于中国人的信息交流之中;由于是第二层的交流,所以它比一般语言更有深入的效果,表达意义的细微差别及隐含的东西更加丰富。”邵阳蓝印花布纹样通过某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花果草木或动物的纹样、色彩或功能等,来表达某些特定的吉祥含义或思想(图1)。《说鱼》一文中说:“‘莲’谐‘怜’声,这也是隐语的一种,莲喻女性或者是女性的生殖器官。”“鸟”即“鸳鸯”喻为男性。“鸳鸯戏莲”实质上说的就是男与女嬉戏,表达的是对爱情的一种渴望和追求。

谐音。谐音本是文学中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民间俗称为“口彩”。邵阳蓝印花布纹样常用谐音的方式,将一幅图案组合表达出美满、吉祥的含义。“喜上眉梢”,“喜鹊”的“喜”直接通用,“眉梢”通“梅梢”(图2)。通过谐音就直接表达出了人们的喜悦、幸福、快乐及喜事临门的美好氛围。

特定的符号有两类符号纹样,一类是注重形式淡化表意的几何纹样,如鱼子、珠子、三瓣花、弧线、环纹、鱼鳞、太阳、月牙、波纹、绳纹、三角纹、锯齿纹、五角纹等,它们起着美化装饰画面的作用。德国现代著名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说:“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还有一类是民间千百年留传下来的、约定俗成的特定吉祥符号。邵阳蓝印花布纹样中也包含着这些特定的吉祥符号纹样,它们包括:方胜纹、万字文“卍”、盘长纹。这些纹样的主要内涵为:方胜纹,两个菱形压角相叠组成的纹样。司马相如的《大人赋》中提到“低回阴山,翔以纡曲兮,吾乃兮觌西王母;皓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亦幸有三足鸟为之使”(图3);万字文即“卍”,在梵文中意为“吉祥之所集”,有吉祥、万福和万寿之意;盘长纹,盘长俗称“八吉”,即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和盘长,盘长列为最末,但代表着佛门八宝的全体(图4)。

正因为这些符号具有这样丰富而吉祥美好的内涵,使得邵阳蓝印花布深受人民喜爱并得以广为流传。

二、邵阳蓝印花布纹样的艺术特征分析

1.邵阳蓝印花布纹样的艺术表现手法

邵阳蓝印花布纹样分为两种:一种是“匹料”,是连续纹样。其纹样组织形式有散点式的、缠花式的,还有常见的格子花,以几何形格子为主骨,当中填充散花组成纹样。可供人任意裁剪,缝制衣裳,或做被单、门帘等。另一种是“件料”,是适合纹样、专门用来做成被面、门帘、桌布、肚兜等特定形状的。“件料”有长方形和方形两种,其基本结构为中心图案与边框图案组合而成。纹样的主题多为表现爱情,祈求平安、富贵、长寿等内容,由与之相关的单元纹样组成。“匹料”的图案组织方式有散花、缠枝花、格子花、满地花等形式。邵阳蓝印花布上散花、缠枝花、格子花、满地花图案组织,基本源于我国古代的织绣纹样,例如长沙西汉墓出土的织绣实物等,便可知其源远流长。

2.邵阳蓝印花布纹样的艺术特征

邵阳蓝印花布构图粗犷大方,内容则细腻紧凑、浑厚朴实。因为邵阳蓝印花布是以油纸镂板然后刮浆漏印而成。因受其工艺的限制,为了防止花纹的脱落,构成邵阳蓝印花布纹样的便是平面造型中的点、线、面。并且点、线的大小必须恰到好处,既不能太大又不能太小。太小的点,灰浆不容易附着;太大的点或线段,灰浆容易在染色时剥掉。这样的星星点点错落有致、极具韵律节奏的排列,就是邵阳蓝印花布纹样的特色所在,它给人或粗犷强烈、或清新质朴、或精巧细致的感觉。邵阳蓝印花布纹样与其他地区相比,很注重用点来构成一幅蕴含吉祥和民俗观念的纹样图案。如蓝底白花的邵阳蓝印花布纹样就会要考虑白跟蓝两个颜色的面积关系。面积大的约定俗成被看作“底”,相反面积小的就被看作“图”。“图”与“底”之间会产生一种空间层次感和空间量感。邵阳蓝印花布则注重画面大效果,较多地运用大块蓝白、粗点、宽线来表现对象(图5“梅、兰、金鱼”,图6“凤穿牡丹”),布局大胆,巧妙穿插,飞翔的凤鸟与富态的牡丹相互映衬,从平稳中体现了有节奏的律动,使整个画面洋溢着富有生机活力的乡土气息。

三、邵阳蓝印花布纹样的民俗意蕴

邵阳蓝印花布纹样的民俗意蕴可以从生存、繁衍、圆满这三个方面来分析。

生存即是求活,即指充满“生命活力”,活下来是最高的人生哲学,也是人生哲学的主题。为了摆脱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永生的向往,邵阳人民在自己的艺术中高扬生命之帜,一切造型都被赋予了生命与活力。“活”,还有另外一种含义,即活泼、洒脱。造型常常表现出造型手法的活泼和大气。数千年来深受奴役和压迫的中国劳动人民,长期挣扎于生活的最底层,他们仅仅想简单、朴素、踏踏实实地活着,所以生命、活力对邵阳蓝印花布纹样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繁衍。人丁兴旺、子孙延续都是勤劳朴实的邵阳劳动人民所祈求的。故而出现了许多符合这一愿望的纹样题材,如葡萄、葫芦、莲蓬、荚豆、石榴等多子植物,甚至老鼠等繁殖能力特别强的动物都常被用来象征多子多福,像“老鼠偷葡萄”“老鼠偷南瓜”“老鼠偷白菜”等就成了吉祥纹样的主题来源。

圆满。中国人民深受古代太极阴阳哲学观念的影响,并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人生宇宙观和时空观。反映在邵阳蓝印花布纹样布局上就是讲究圆满、完整,讲究对称、偶数,因其中蕴藏着平和、完美与吉祥的寓意。因此纹样多把成对成双的图案巧妙地相对置在一个圆形中,舒展自如,相反相成,互相照应又相映成趣,产生了一种积极协调又相互对立的运动感,这种格式被称作“喜相逢”。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总结出邵阳蓝印花布纹样之所以有独特的艺术特征,是与其多民族杂处文化交流影响、民俗观念、民俗意识密不可分的。邵阳蓝印花布纹样的题材都是根据生活的需要和审美需要取材于大自然的动植物和人物自身,表达出人们对幸福日子的憧憬。同时它选用的纹样素材往往都会含有某种吉祥的意义,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民族共同的心理状态、传统的民间风俗和人民的审美情趣等。邵阳蓝印花布纹样质朴,色彩清新,朴实无华,却是在多民族文化影响、融合下走出自己的特色的民俗艺术。

(注:本文为邵阳蓝印花布工艺技术及产业发展研究湖南省社科课题,项目编号:12YBA213)

参考文献:

[1]张道一.张道一论民艺[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

[2]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3]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中国蓝印花布馆.中国蓝印花布[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5.

[5]邵阳县志编纂委员会.邵阳县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民族文化特征范文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10XTY0008)。

作者简介:孙庆彬(1966-),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民族体育文化。

摘 要:日本民族体育文化具有倚重艺道形式、揉入禅宗智慧、注重道德教化、强调礼仪程式等特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应重视体育的精神层面构建,深挖体育的精神内涵,提升体育的文化品格;在具体操作上,既要挖掘中国古代的艺道精髓,又要借鉴日本艺道的运作经验。

关 键 词: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日本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2)02-0045-04

Characteristics of and inspirations from Japanese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SUN Qing-bin,ZHU Bo-yo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Yulin Normal College,Yulin 537000,China)

Abstract: Japanese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are provided with such characteristics as relying heavily on art forms, blending in Dhyana wisdom, focusing on ethical education, emphasizing courtesy procedures, etc. As for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in China, we should focus on its construction at the spiritual level, deeply dig up its spiritual connotations, boots its cultural characters; in terms of specific operation, we should not only dig up the essence of Chinese ancient art forms, but also refer to Japan’s experiences in operating art forms.

Key words: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sports culture;Japan

从大规模地模仿唐宋,到明治维新时学习欧洲,再到二战后学习美国,日本经历过多次宏阔而深刻的体育文化涤荡。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日本民族传统文化做得较为成功:众多民族体育项目,如空手道、弓道、柔道、剑道、相扑等,不仅完整地留存至今,惠泽日本国民,而且已走出国门,显露出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其中必隐藏着某种文化奥妙。反观中国,随着西方体育文化的渗透,传统的体育价值体系正遭受冲击和侵蚀,民族传统体育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不断受到挤压而边缘化、碎片化[1]。探究日本民族体育文化的特征,对我国民族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1 日本民族体育文化的特征

1.1 倚重艺道形式

“艺道”,日本辞典《广辞源》给出的释义为:(1)专门的学问和技艺;(2)技艺中蕴含的原则、宗旨、神佛教义和宇宙原理[2]。这表明,日本艺道中不仅含有“技”,也蕴含着以“原则、宗旨、神佛教义和宇宙原理”等为内容的“道”。日本民族体育的最显著特色就是采用“艺道”这一文化形式,将形而上的文化观念注入到技艺当中。习道者不仅要习“技”,还要悟“道”、体“道”,并在“道”的引导下完成身与心、技与道的和谐统一,从而获得身体健康、性情得到陶冶和精神得到砥砺。

对于任何体育技艺,日本人一旦认定其有潜在的文化价值,便很快进行钻研、吸纳和改造,揉入本民族的精神和价值观,添加本民族的文化元素,发展成侧重精神修炼的艺道。被称为“技”的体育,一旦完成从“技”到“道”的升华,就意味着求真的大门被打开。以弓道为例,“全日本弓道连盟”将弓道规范为“射法八节”[2]――站立、校正姿势、备弓、举弓、拉弓、开弓、放箭、箭与心的延续等8个动作,训练时对每一个动作都要做“千百次地重复练习,直至中规中矩,精确无误”[3]。弓道固然有着典雅而严整的动作程式,对每一个动作都有严格而明确的要求,但弓道的要义却不在此,掌握技术并不是弓道练习的最终目的,其最终的目的是“由技入道”,即通过周而复始的“技”的练习体悟“道”,从中反思、内省、感悟及触动心灵的体验。日本艺道往往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家元,家元中权威人物,起着维持技艺传承、保护艺人利益的作用。以棋道为例,早在江户时代就已建立起“家元制”[4],形成了独立的艺道组织,担负着收徒授艺、组织比赛、维持棋道正统的任务,成为日本围棋传承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日本艺道深受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影响。例如,弓道就受到中国古代射礼的影响。杨口清之[5]认为,日本弓道在某种程度上乃是中国古代射礼文化与本土神教的融合。剑道也是从中国古代剑术中获得裨益。中国剑术在隋唐时期传入日本,经日本人研习修改,取长补短,形成了独特的刀法技术,到19世纪末渐渐发展成为一项手持竹刀、穿着护具、注重精神修炼的剑道运动。近年来,以艺道为特征的日本体育文化已走出国门,被越来越多的民族所接纳。在欧美,日式体育道馆与日俱增,一些学校甚至将艺道列为体育课程,以此引导学生了解东方文化、接受东方式的心理训练。

1.2 揉入禅宗智慧

自公元12世纪后半叶,禅风东渐传入日本,绵延至今八百余年,禅宗与日本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6]。禅宗重视精神修炼,要求禅者对人生有“达观清彻的悟性、不执着一物的心境、不迷惑于一念的感知”[7],认为只有摒弃杂念,清心静思,保持泰然的心境,才能达至物我两忘的精神境地。禅宗成为日本民族体育的重要精神支柱,它所主张的“静思”、“物我两忘”、“修定”等理念渐为日本习道者所接纳,并成为他们磨练意志、净化心灵的修身之道。

日本习道者认为艺道是禅宗生命观外化的表现形式,习道者只有如参禅般地保持内心纯净,挣脱世俗欲望的束缚,摈弃投机取巧的伎俩,才能掌握入道之技,进入物我两忘的禅境,否则要想修成正道就是徒劳[7]。例如,被日本人推崇为“立禅”的弓道,其练习过程便揉进了禅智:在拉弓之前,射手身体直立,面向目标,聚精会神,清心平气;放箭之前,射手须努力排除心中杂念,并认真思考弓道练习的目的意义;完成上述精神调整后,持弓者仪容自然,心态平静,动作沉稳而节奏明晰,此时才是最佳的放箭时机。再看空手道,习道过程亦纳入了禅智:空手道讲究“三无”――无先手、无极致、无常形,习道者为了修成正道,须孜孜不倦体悟“三无”之奥妙,力求找到那种似有若无、万般皆空的禅境。剑道也融入了禅文化,剑道心法强调“明镜止水”、“无念无惧”、“平常心”,日本剑道高手无不深谙此理。例如被称为近代日本剑道“三大剑豪”的山冈铁舟、高桥泥舟、胜海舟,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不但剑术高超,而且都与“禅”结缘,达到了以剑论禅、以禅悟剑的程度。

为了在“艺道”中纳入禅文化,连道馆和道服的设计追求淡雅的禅韵,选用的颜色多为淡雅的白、黑、蓝三色,暗含清寂枯淡之禅味,而拒绝使用红、绿、橙等华丽颜色。许多弓道格言,如“射如流水”、“一射,一生也”等,禅味十足,常被悬于大厅墙壁,渲染文化氛围。“禅”的纳入,丰富了日本民族体育的精神内涵,提升了日本民族体育的文化品味。

1.3 注重道德教化

日本重视体育的道德教化功能,认为“心”的磨练更胜于“技”的锤炼,他们将道德观念注入体育技艺之中,以强化体育的教化功能。尽管日本人的道德观念与中国人不尽相同,但他们重视道德教化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早在16世纪,日本武术思想家贝原益轩就论述了“德”的重要性,认为德为本,艺为末。他在《文武训》中说:“所谓‘武’这种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社会活动,其内容有本末之分。按照传统兵家理论的说法,武德为本,武艺为末,这是不能本末倒置的。依此类推,忠孝义勇属于‘德’这个精神层面,乃从武之本;而节制谋略、弓马刀枪属于‘艺’这个技术层面,其地位较低。而且武艺从属于兵家理论,兵家理论则从属于仁义道德等人生观、价值观,这个序列也是不能够颠倒的。”[8]按照贝原益轩的说法,习武的最终极目标并不是掌握武艺到战场上发挥功效,而是培养品德,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显示其作用[8]。日本哲学家汤浅泰雄[9]也认为日本体育重在修心:“东洋的修行就是训练身心的各种机能,通过这样那样的训练实践,将原本深藏在心底的多种多样的意识外在化、显现化。”日本常以段位来区分运动者的技艺水平,不过那只是激励手段,并非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是修心明志,磨砺精神。虽然比赛要分出胜负,但对于运动员来讲,胜负并非是最重要的比赛诱因,他们更看重比赛过程中表现出的心性涵养。对参赛者而言,无论胜负,都必须尊重对手,决不可流露出负面的情绪。

日本体育崇尚“各守本分”的道德观。美国学者鲁恩•本尼迪克特[10]在其专著《与刀》中指出:“要想理解日本人,首先就必须明了他们是如何理解‘各守本分’的含义的。”对运动员而言,“各守本分”指的是根据自己的身份、职位等确立自己在体育团体或组织中的位置,并遵守相应的秩序,承担相应的责任,本分地做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日本人眼中,“各守本分”不仅包含着身份、职位、辈分差别,而且也包含着年龄和性别差异,什么样的身份只能做什么样的事。辈分、职位、年龄等虽是特权,但也意味着责任与担当,运动员须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这种“各守本分”的道德观念正是日本传统的体育组织体系赖以维持所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也是日本民族体育富有“集团主义”精神的重要原因。

1.4 强调礼仪程式

日本民族体育讲究运动礼数,要求“始于礼而终于礼”。练习者笃信只有明晓礼仪,并将其一丝不苟地贯彻到练习活动乃至于日常生活之中,才能有效地约束自己的行为[3]。他们还相信,只有通过行为上的高度约束与身心的统一,才能心平气和地进入“道”的状态,提高技艺水平,达到精神修炼的目的。

按照日本民族体育的礼仪要求,练习者对师长前辈毕恭毕敬自不待言,即便是同辈之间也必须严格遵守礼仪,否则将被视为狂妄自大。且看剑道的礼数:在学习剑道之前首先要学习礼仪,进入场馆要向前辈逐个问好,入座时绝对要从上到下按顺序坐,不可坐错,练习或比赛前要向老师和对手行礼。剑道还要求不得喧哗等[11]。柔道同样有严格的礼数:进入道馆,首先虔诚地向道馆鞠躬,上垫之前,要庄重地向场地鞠躬,受教练指导之前和之后都必须行礼,比赛或练习结束时,双方应互致三鞠躬,在出入场馆时,要向场内的教练和队友行礼,当对方站立时行立姿礼,对方坐时行坐姿礼,在别人面前走过时要点头示礼。弓道也有着严格的礼仪要求,并且对运动服装也有明确规定:在平时练习的时候,练习者会穿上弓道衣,而在举行射礼时,他们就会穿上华美的和服。今天日本的体育礼仪“虽然已不像古代那样繁琐而趋于简单,但是简单却不等于敷衍,短短几分钟的礼仪过程,仍然要求练习者全神贯注、庄重肃穆、一丝不苟,做到‘礼’从心生,绝不容忍作秀和浮躁化”[3]。

日本体育礼仪以儒家思想为内核。“在儒学五大要义‘仁义礼智信’中,日本人学得最好的应该是‘礼’”[12]。日本民族体育活动中那些看似繁杂的礼节,正是儒家文化渗透于体育的体现,它一方面透射出日本人对待传统的执着,另一方面也使得民族体育充满了“道”的光芒,使得民族体育拥有了浓郁的文化氛围,而又不失引人人胜的竞技性质。

2 启示

综观日本为发展民族体育所做的各种努力,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共性:这些努力大都围绕着体育的精神层面而展开。无论是对艺道的倚重、道德的注重,还是对礼仪的规范、禅宗的纳入,无不是为了强化体育的内在精神,提升体育的文化品味。一言以蔽之,日本民族体育更看重“术”以外的形而上的东西,他们将禅、德、礼等皆纳入“艺道”概念之下,使之成为民族体育发展的重要内驱力,这给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带来如下启示。

(1)重视体育的精神层面构建,深挖体育的精神内涵,提升体育的文化品味。

日本民族体育发展借助“艺道”形式将礼、德、禅等精神文化注入到体育技艺之中。然而日本的礼、德、禅等文化的源头却在中国。美国学者鲁恩•本尼迪克特[9]在其论著《与刀》中说:“早在公元6、7世纪,日本就采纳了中国的佛教、儒家伦理以及世俗中国文化。”自盛唐始,日本大规模地吸收中国文化,派遣大批学者、艺人到中国“取经”,“取经”内容包括宗教、哲学、道德、礼仪、文学、文字、艺术等。日本从“取经”中汲取精神营养,润泽自己的体育内涵,重构体育的精神层面,取得了成功。

中国也曾非常注重体育的精神层面构建。以古代射箭为例,其过程便纳入了浓厚的礼文化精神。《礼记•射义》载曰:“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并要求“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射经》亦曰:“夫射者,所以观德也……和容为上,主皮为次。”时至今日,日本仍将《礼记•射义》、《射经》及后来的《射学正宗》等奉为教学宝典,许多弓道爱好者常对其中的一些典故耳熟能详。然而在中国,随着《国际射箭规则》的引入,中国式射箭宣告正寝,凝聚着古人心血的射学典籍也渐渐蒙尘,被国人所淡忘,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把弓术看作具体的技能,而轻视其精神层面的价值。

作为运动形式的中国民族体育,技术层面固不可少,但精神层面亦不可轻视。当前民族传统体育正经受西方体育的冲击,尤其需要体育精神的强化。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有许多“术”以外的东西,有很多非西方体育价值系统所能涵纳的精神,而这些恰恰是民族传统体育最吸引的地方,是其精蕴所在。今天,我们传承发展体育文化就是要借鉴日本经验,将体育文化重心置于精神层面,深挖那些“术”以外的精神,提升体育的文化品味。

(2)在具体操作上,既要挖掘中国古代的艺道精髓,又要借鉴日本艺道的运作经验。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有了较为成熟的艺道思想,那个时代人们把射、御等看作是一门有特殊内涵和功用的学问,与礼、乐、书、数等学问并列,而不仅仅是一种披坚执锐、拳勇秀出的技能。在战国时期的典籍《吴越春秋》中已出现“剑道”一词。《汉书•艺文志》更著录《剑道》38篇,表明当时的艺道思想已形成体系。再看射箭,先秦时期就已形成了以精神修炼为特征的射学,其内容“不仅包括制作、礼仪、训练、施放等一系列技术,而且还产生了许多相关的艺道理论和著述,形成了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能相比的射学体系”[13]。另外,庄子的庖丁解牛、津人操舟、东野驾车、丈夫游水、轮扁斫轮、圃者拒机、伛偻承蜩等寓言更是中国古代艺道思想的生动例证,展露了“由技入道”的思维,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

中国古代既已拥有如此成熟的艺道思想,本应继续发扬光大,以惠泽体育。然则秦汉以来,艺道这样一种能够深刻体现体育内在精神的文化形式被信手丢弃。“艺道”这种被中国人冷落了的文化形式,后来却漂洋过海,梅开东邻,被日本传承下来,并扩大应用到整个民族体育活动中,分化出诸如剑道、弓道、柔道、空手道等大宗的“道”来,显示出其巨大的文化能量。

时至今日,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仍重术轻道、本末倒置。这从当今各级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训练方式和西方式的锦标诉求便可明鉴,从一些体育术语(如“武术”、“国术”、“剑术”等)也可察知,从各类学校“至今仍有不少人将武术归于一门技术,或技艺”[14]的思维定势亦可感悟。中国民族体育流转千载,躅躇百代,最后竟摒高就低,将体育的文化重心落脚在一个形而下的“术”字上,这显然是文化抉择上的失误。今天,我们传承发展民族体育的努力方向,就是要借鉴日本经验,找回失落了的艺道精神,深挖那些“术”以外的精神,重塑民族体育的文化形态。

参考文献:

[1] 高慧林,亢莉.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输出面临的困境及策略[J]. 体育学刊,2010,17(4):99-102.

[2] 新村[日]. 广辞源[M]. 东京:岩波书店,1955:251.

[3] 马廉祯. 浅论日本弓道――读邓•杜普罗斯倍洛《弓道》有感[J]. 体育文化导刊,2004(11):68-70.

[4] 聂啸虎. 略说日本传统体育的“艺道”境界[J]. 体育与科学,2003(1):11-13.

[5] 杨口清之[日]. 日本人与日本传统文化[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30.

[6] 王林,秦子来. 日本能剧传承对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启示[J]. 体育学刊,2008,15(2):99-102.

[7] 刘毅. 禅宗与日本文化[J]. 日本学刊,1999(2):79-95.

[8] 聂啸虎. 日本古代体育思想家贝原益轩[J]. 体育文化导刊,2003(2):71-72.

[9] 汤浅泰雄[日]. 身体论东洋的心身论[M]. 东京:讲谈社,1991:29.

[10] 鲁恩•本尼迪克特[美]. 《与刀》[M]. 晏榕,译.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36.

[11] 骆春燕,张淑贞. 剑道的文化内涵――日本民族文化浅析[J]. 体育文化导刊,2003(2):61-62.

[12] 严雄. 瀛华新论:福田首相“尊儒”的现实意义[N]. 日本新华侨报,2008-01-07.

民族文化特征范文4

[关键词] 西南地区 少数民族 传统体育文化 分类 特征

一、引言

西南地区包括青藏高原东南部,四川盆地、秦巴山地及云贵高原大部。对应的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自治区的大部以及陕西省南部(陕南地区)。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区,现有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彝族、壮族等少数民族种类29个,民族人口四千三百多万,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 52%。具有族群含量大,人口密度高等特点。当地独有而复杂的地形地貌,孕育并促进了该区域形式多样、

丰富多彩民族体育文化的形成。近年来随着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特别是民族文化自觉程度的提高,我国各级政府逐渐加大了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掘和保护工作力度。

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以该区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属性、功能及使用器械等为标准,对其进行分类并归纳其特征,以期为今后深入挖掘与合理开发利用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丰厚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促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的保护、传承和全民健身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启迪和借鉴。

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分类

(一)竞技表演类传统体育文化

竞技表演类传统体育文化是指经过各种实践与改革,民族传统体育逐渐与西方的体育模式相似的体育文化,这类体育文化自身除了竞技性外,大多融体育与艺术于一体,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并充分体现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主要项目包括:舞龙舞狮以及抢花炮、蹴球、毽球、陀螺、龙舟、秋千、射弩、高脚竞速、板鞋竞速、摔跤等。板鞋竞速是壮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在壮族群众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关于板鞋的传说还有一段激动人心的故事:据说,明朝嘉靖年间,广西壮族女英雄瓦氏夫人曾经以板鞋作为“秘密武器”,训练士兵之间的团结性以及协作能力,士兵的素质大大提高,斗志高涨,所向披靡,从而在战场上大败倭寇,为壮乡人民立了大功。后来,壮族人民模仿瓦氏夫人练兵方法,开展三人板鞋竞技活动自娱自乐,流传至今。2005年,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批准将“板鞋竞速”项目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此外,抢花炮也是一项竞技十分强烈的体育运动,在侗族、壮族、仫佬族、土家族等民族中盛行。据考证,此项运动至少有500年的历史,被称为“勇敢者”的运动。[1]竞技表演类的传统体育文化通常都具备比较完善的竞赛规则,项目竞技性强,场面十分激烈,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二)益智娱乐类传统体育文化

益智娱乐类传统体育文化是指本身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健心、娱乐、益智等功能较为突出的传统体育文化。益智娱乐类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大部分是在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中普遍开展的,具有普遍适应性的文化特点;部分是在特定的民族内开展的,其民族文化特色浓郁。益智类体育文化在运动量上追求无过而无不及的中庸适中性,受中国儒家、道家、玄学等文化影响较深。典型的体育文化项目有九子棋、三子棋、三虎棋、梅花棋子等。娱乐类体育文化其中许多项目是在民族传统体育节日里集中举行,如蒙古族的“那达慕”节日大会、侗族“芦笙会”节日里举行的“芦笙踩堂”等。此类传统体育文化,由于在推动人们精神文明中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在民间具有广大的民众基础。

(三)健身类传统体育文化

健身类传统体育文化是指以中国传统体育修身养性、保健强身作用为目的的传统体育文化。其竞技性弱、养生健体性强,以精神肉体的合一观为指导,强调“身心合一”也强调“生命在于运动”的重要。体育文化项目主要包括:瑶族的跳八音、苗族的爬竿、苗族和京族的跳竹竿等。京族的跳竹竿是一种古老独特的活动,也是一项令人陶醉的文艺体育运动。它不但姿态优美,富于节奏,而且气氛非常欢快热烈,吸引众人。这一类型的传统体育文化由于其在后现代生命文化、保健文化等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存在价值,在人民群众中具有为数众多的推崇者与潜在受众。

(四)游憩类传统体育文化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游憩活动十分丰富,如果从参加者的年龄和性别来分:有少年儿童开展的游憩活动,有青年参加的游憩活动,有全体社区群众参加的游憩活动,有男性参与的游憩活动,有专供女性参加的游憩活动等。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游憩活动无论哪一种类都以娱乐、健身为根本目的,竞技性不十分明显。其往往与民族的社交、礼仪等活动密切相关。如:壮族青年男女的抛绣球就是一种社交活动,瑶族“丢花包”也是青年人的一种交往活动。抛绣球是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人们在茶余饭后互相抛接以娱乐身心,起到沟通感情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壮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方式。游憩类的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中往往伴有对歌、说唱,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活动。

(五)其它传统体育文化类

其它类型的传统体育,如藏族的放风筝,闯马城、骑马、壮族的狩猎、土家族的“赶仗”、门巴族的狩猎等。壮族的狩猎是壮族原始的生存方式。土家族的“赶仗”,门巴族的狩猎也是民族古老的狩猎活动。“赶仗”是土家族的狩猎活动,土家族人善于狩猎,每年冬春的“赶仗”已成为历史的传统习惯。土家族人的“赶仗”,主要不是为了猎食野兽肉,而是为了驱逐害兽保护庄稼和纪念猎王的一种娱乐活动。这些集体进行的狩猎活动都有体育活动的诸多要素,从古代军事体育的训练,最后发展为跑、跳、投、射弩、射箭等现代体育项目,其影响是深远的。

三、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各民族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孕育而生,又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自身的特色。如果我们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进行全面分析,就会发现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健身性、娱乐性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繁多,运动形式却各不相同,但总体都是以强身健体为目的,他们普遍具有健身性、娱乐性的特点。

这些体育文化活动大都安排在业余时间进行,欢庆丰收、欢度佳节、闲暇消遣,将体育寓于娱乐之中,充分体现欢快的氛围,在愉悦身心的运动中促进人的体能发展和体质的增强,起到强生健体、锻炼意志的作用。如壮、黎、侗、苗、瑶、彝、布依等少数民族都喜爱打铜鼓,铜鼓舞是以鼓手有节奏地击鼓,由鼓点的节奏变化而引起舞蹈者的动作和队形变化的一种舞蹈。其特点动作按其形式有六七种。每种动作各有不同的舞步和节拍,风格不尽相同。铜鼓舞中的集体舞以一种固定的男女青年围成圆圈队形。其队形还有半圆形、一字形、纵形、交叉对跳、四方形等。舞步矫健有力,舞姿粗犷灵活,动作幅度大,情绪饱满。跳至时鼓手还常常伴以欢快的呐喊和激动的呼叫,波澜起伏的情绪和动人的场面,充分体现了壮族人民豪放、朴实的性格,抒发了他们纯洁快乐的思想感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欢快气氛。在壮族群众中间流行的抢花炮运动,比赛场面十分精彩,富于表演性,具有浓郁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其技术由各种各样的跑、跳、强截、传递、掩护等技术运动集合而成,它要求队员在训练和比赛中跑得快、跳得高、力量强、强截积极、突破能力强、掩护配合恰如其分等,从而能促进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地域性、独特性

西南地区多为高山谷地。少数民族多居高山、谷地,生产水平不高、交通不便,信息较为闭塞,文化较为落后,同时受当地的宗教习俗的影响,产生的民族体育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在这片土地上的少数民族在自己的长期历史发展中,创造和发展着带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如贵州苗族多靠水而居,舟船是他们主要的交通工具,在劳动生产中逐渐形成赛龙舟的体育活动,形成独特的“龙舟文化”。龙舟竞渡之俗,广泛流行于我国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中。千百年来,赛龙舟已成为民间一项规模宏大的民俗游艺活动。虽然古时赛龙舟不一定在端午时举行,但如今却大都在每年的端午节前后进行,每逢举行赛龙舟活动时,就像一次盛大的节日来临。开赛号令一响,龙舟犹如离弦之箭、出山之虎,奋勇争先,一往无前。

(三)民族性、传统性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产生以来,始终与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信仰相联系,世代相传,具有明显的传统性与民族性。

众多传统体育项目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经过锤炼、升华、继承和发展,形成内容、形式、时间、地点相对稳定的传统体育项目。如著名的武术之乡凯里,苗族同胞男女老幼,每逢农闲时聚集在一起,翻杆子、练石锁、使枪绲、舞刀剑。在春节前后,村寨之间相互比赛,以武会友,联络感情。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容丰富,多姿多彩。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体育项目,每个民族的体育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体育文化受宗教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各个民族的体育文化千姿百态,风格各异,其民族特点十分鲜明。在体育文化的思想内涵和表现形式上呈现着显著的民族风格。

(四)差异性、兼容性

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自身的体育文化内容与方式,这些色彩斑斓、具有浓郁区域特色的民族体育文化活动,使民族体育文化有了生存的价值和意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差异性的存在使民族体育文化具备了在民族间进行交流的可行性。[2]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项目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兼容娱乐、竞技、音乐、舞蹈为一体,各民族间的民族体育文化的交流往来形成了独具特色兼容并蓄的体育文化。如:苗族的踩鼓舞,苗族民间自娱性的《踩鼓舞》,是年节、喜庆集会,尤其是农历三月“姊妹节”时,必不可少的女子“鼓舞”。舞蹈时,先由一名少女边歌边走入场内,然后继续歌唱并击鼓伴之。歌词内容基本为召唤,如姊妹们不要错过时机,快来作舞等。随后,众多盛装的苗族姐妹便聚拢在鼓架周围,面对皮鼓踏节而舞。布依族的舞龙、土家族的摆手舞,虽然名称各异却都是在音乐舞蹈中完成体育竞技动作,它们既强身健体又愉悦身心,达到健身、娱乐、竞技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汪凌.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功能与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10):51.

[2]黄咏.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性[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5): 190―193.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桂滇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研究》(编号:10XTY00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民族文化特征范文5

关键词:产业政策;特色文化;民族地区;政策环境

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6-0354-01

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不仅直接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拉动地方经济的增长,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且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居民的收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在促进对外开放,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文明素质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以政府主导和依托资源优势为主要特点的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政策执行的最终目标得到较大程度的实现。

一、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政策的主要特点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政策执行与其他地区其他政策的执行具有一定的共同点,但由于民族文化产业、民族地区以及文化产业政策的差异性,使得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产业政策执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一)从政策试点来看,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走了一条先试点后再全面展开的渐进改革之路。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政策本身带有很大的不成熟性,通过政策试点暨总结了文化产业政策的成功与不足,又避免了不成熟的政策大面积展开带来的发展风险。

(二)从文化产业政策监控来看,近年来,民族地区各级党委政府普遍加大了对文化产业政策执行监控的力度,通过检查评估等多种手段及时发现文化产业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保证各项政策切实落到实处。应建立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个层次的试点地区和单位的工作进展进行检查,有效地加强了对文化产业政策执行的监督和控制。

(三)从民族地区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效来看,民族地区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管理机制得到初步理顺,文化产业发展的存量因素得到释放,广大民族文化企事业单位和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调动。

(四)从政府主导和引导成绩上看,民族地区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较好的发挥了主导和引导作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政策成效。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相关配套指导意见和政策,形成了改革文化体制、发展文化产业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思路。

二、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政策执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政策的贯彻与落实,充分发挥了政策执行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特色文化产业没有被纳入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战略上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特色文化产业处于放任自流、自行发展的状态,不利于特色文化产业的快速、科学发展。”战略定位不突出,致使不少地方对文化部门重视程度不高,维持工作正常运转的经费严重不足。

(二)文化产业政策执行的认同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政策认同就是政策接受主体对政策的认可与赞同,从本质上看,政策认同是人们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所实施政策的一种心理态度和评价。政策认同是政策执行的前提基础,只有目标群体对政策内容有了全面正确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政策认同,政策才有可能得以贯彻实施,才会转化成为积极执行政策的动力。

(三)融资难制约了特色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这个行业存在许多中小型企业、个体经营者。这些经营者具有很强的原创能力,但初期普遍规模小,难以获得政府资助和银行信贷。中央财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目前支持的主要是中央文化企业和部分地方转企改制企业,中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文化企业很难得到中央的资金扶持。

(四)文化产业政策体制改革需进一步深化。政策执行效果的好坏受制于政策体制,良好的政策体制是政策执行顺利推进的制度和体制保障,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政策执行效果的好坏受制于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文化产业管理过程中的政出多门、多头执法等问题,文化产业管理职能部门之间的政策冲突,导致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混乱,削弱了政策的权威和政策的影响力,影响了政策执行的效果。

三、提高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政策执行力的对策思考

(一)我国文化资源丰富,民族地方文化种类繁多,文化走出去的空间广阔。可以由文化部联合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根据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采取精神鼓励和资金支持等办法,引导各地深入研究评估当地可业开发的特色文化资源,提出资源利用和转化规划,进而创建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形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产业链完整的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和集群。

(二)加快文化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优化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政策执行的体制环境。首先,加强和改进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宏观管理体制。其次,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政府行政部门逐步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主要面向直属单位向面向全社会转变,由以行政手段管理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管理转变。

(三)融资难可以通过改变资金投入方式来进行弥补。资金投入方式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文化企业、个人工作室进行资金补助、贷款贴息和信用担保;二是在积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行小额贷款贴息政策;三是对特色文化产业的创意设计、品牌推广、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市场营销给予一定资金资助。

民族文化特征范文6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演变;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109-02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特征与各个民族的社会生存环境、地理自然环境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各个民族表现出各自特有的民族体育风貌。另外即使是同一民族、同一地区,因为劳动和生活的环境不同,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会表现出各自的风格和特点。如各种形式的龙舟竞渡以及土家族不同跳法的摆手舞就是例证。因此,我们力求探究影响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演变的自然、社会环境因素,并总结出决定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演化的模式与运行轨迹,以推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的发展。

一、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区域性特征源于所处的地理环境

1.东西方地形的区别,形成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国的地势自东向西由低到高,地势相差很大,这样的地势构成“三大阶梯”。我国地理环境山脉纵横、平原辽阔、海岸延绵,这样多样的地理环境就形成了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多样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东部有宽广的平原和丘陵,属于第一阶梯,这里水系发达,河流纵横,湖泊遍布,造就了当地少数民族驾船驭水的本领。传统的水上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如傣族、畲族、壮族等少数民族群众的捉鸭、龙舟、漂流等。技艺高超。西部高原以东的太行山、大兴安岭、长江三峡等地,海拔多在1000~2000米,属“第二阶梯”,崎岖的山路,交通不发达、不便利使当地的少数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练就了攀藤附葛、爬山越岭、荡索渡涧的好本领。青藏高原海拔在4000米以上,为最高的一级阶梯。因其地势较高,为了适应气压低、高海拔的环境,当地的藏族等少数民族经常开展“登山”、“达玖”、“朵加”、“碧秀”等对肺活量和耐力有较高要求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2.我国南北纬度跨度大,气候差异显著,形成不同内涵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国气候从北到南有寒温带,也有热带。由于气温的差异使各个名族形成了特色鲜明、风格突出的体育文化差异。比如北方和南方,东北地区气候相对来说比较严寒,冰山项目、冬泳等成为当地民族的主要体育项目。而南方的体育项目确实与北方截然不同,比如,云、贵、川的各民族地区四季如春,体育项目方式:冬天在广阔的地面上打陀螺;夏天在田坎上、树荫下摔跤、扳手腕、顶扁担;秋天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及打谷场上打腰鼓;春天登高踏青;等等。

二、民俗宗教仪式孕育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本体性特征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的宗教活动一般包括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古老图腾崇拜经过时间的推移演化成了祖先崇拜,它体现了人类对远古祖先的敬仰,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意识的进一步提高,是由灵魂信仰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图腾崇拜是发生在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的现象。其崇拜物以动物居多,图腾主要出现在旗帜、族徽、柱子、衣饰、身体等地方。如浙北水乡民族传统体育就具有吴越民族龙图腾崇拜风采。自然崇拜是指人们对飞禽走兽、山河湖海、风雨雷电等一些自然现象和自然物的崇拜。根据资料记载证实了彝族体育与本族笃信的原始宗教之间是有密切关联的。彝族以十月历为历法,每到年终岁月交替之时,都要举行祭祀天地神祖的仪式,这些仪式包括打陀螺、跳火绳、跳高脚马、耍狮子等,这些祭拜神灵的祈祷方式,使传统体育项目获得了进一步的延伸。

三、生产方式造就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异质性特征

1.游牧民族体育文化。游牧是指终年随水草转移进行游动放牧的一种粗放的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游牧民族指的是以这种生产方式而生活的民族。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由于其特殊的生产方式,形成了一些别具风格的体育项目,他们以赛马、赛牦牛、赛骆驼、赶牛、绳索套马、挥杆套马和甩牧羊鞭等为主,需要人和动物的默契配合,并构成了游牧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要特征。

2.在中国北方及西部的广阔地带,畜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互相融合生活在一起,农业和牧业交错分布。在这一生态复合体所在区域里,并存着以农业、林业、草业和畜牧业生产力主体的多种生产方式。如在北方生活的满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少数民族大多沿袭着畜牧与农耕相结合的生产方式。这种较动荡的生活方式逐渐形成了比较彪悍、勇猛的习俗。充分体现出各民族的独立性和特点。

3.农耕民族体育文化。农耕文化由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主,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逐渐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尤其是贵州的水族是最典型的农耕民族,以种植水稻为主,故民族传统体育也含有浓浓的农耕文化与特色,例如,扭扁担、顶扁担、扳腰等。这些传统体育游戏,多半是在田间地头进行的。或者劳动休息的时间,可以在地上画一个简单的棋盘,随手捡几颗小石头、苞谷、黄豆、草棍之类的当棋子,可以厮杀一番。从以上可以看出水族传统体育活动大多仍与农耕文化有密切的联系。

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1.转变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的经济功能,打造包装一些表演性强、趣味性高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抢花炮、打陀螺、高脚竞速、摆手舞等,并大力宣传,广邀游客。这样不仅可以使游客游览当地的自然风光,参与当地特色体育活动,体验当地的民族风情,也发展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旅游文化事业。

2.挖掘整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于一些濒临失传、锻炼价值高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资源整合、挖掘和推广,尤其是一些具有明显特征的、民族特点浓厚的项目。如傣族的孔雀舞、象脚鼓舞,蒙古族的马刀舞、筷子舞,苗族的铜鼓舞、芦笙舞等,对一些没有科学依据、落后的,与现代文明相悖以及带有迷信色彩的项目应摒弃,如江湖上流传的吐火龙、油锤贯顶、上刀山、下火海等。

3.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实行产业化开发。文化的发展要提升质量和高度,是以经济的发展为条件的,先进的经济形态能促进先进的文化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多与当地的生活生产相关联,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另外它又与当地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有良好的共生性,利用自然、生态和人文资源共同构成产业开发链。这是在外来文化强烈冲击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一条新思路。

参考文献:

[1]黄健.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的演化与创新[J].吉首大学学报,2008,(11).

[2]王存文.关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发展的几点思考[J].大家,2012,(2).

[3]王俊奇,徐国民,张华飞.我国少数民族体育形成的地理环境因素[J].体育科学研究,2004,8(2):39-42.

[4]刘亚云,李可兴.湖南地理环境与湖湘传统体育文化[J].体育学刊,2007,14(1):79-81.

[5]王三义.“游牧”的概念与文明史的抉择[J].学术研究,2001,(10):109-113.

[6]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