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规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阅读教学的规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阅读教学的规律

阅读教学的规律范文1

【关键词】阅读教学特征要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20-01

纵观语文阅读教学研究领域,由于专家们和广大语文教师的多年探索,已经提出不少思想、理论、方法、模式。但在这诸多思想、理论、方法、模式中,是否存在某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呢?再则,从目前高校的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看,关于语文阅读教学部分,基本上都是对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教学过程和组织教学的方式方法的阐述,对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仅限于朗读、默读、讲解、描述、提问、讨论、教材处理等浅层次的操作方式和教学基本技能的表述,这对于教师提高阅读教学能力和水平,获取高效阅读教学效果缺乏深层次的或根本性的理论指导。

作为语言基础学科的语文,不仅具有信息性、交际性和实用性的特点,而且还蕴含着形象性、情感性、意境性。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以其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科学的等多方面的知识,给语言这种工具增添了具体、丰富的内容,这就使语文阅读具有以下特征:

一、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

阅读过程中,读者把作用于视觉的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这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同时,读者要经历一系列的判断、推理、分析、综合、抽象、归纳、联想、想象等复杂的思维过程。既有从内容到形式的顺向思维,又有从形式到内容的逆向思维;既有从整体到部分的发散思维,又有从部分到整体的聚敛思维;既有纵向思维,又有横向思维;既有形象思维,又有抽象思维。正是在复杂的思维中,理解读物意义,获取需要信息,同时又发展智力和创造能力。

二、阅读是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

阅读将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的过程是内化的过程,它由一系列语言活动行为和语言活动技巧组成。因此,整个阅读过程是训练语言技能技巧的语言实践活动过程。学习和掌握阅读的规则和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训练阅读的技能技巧,是实现阅读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

三、阅读是复杂的情感活动

课文是情感信息的载体,阅读过程是读者经历美感、理智感、道德感等情感体验和熏陶的过程。所以,阅读过程是读者与作者通过语言文字载体进行情感交流和体验的过程。

四、阅读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围绕阅读教学目的,采用启发引导、点拨、提问、答疑、朗读、讲解、组织讨论等方式向学生输出信息,传授知识。同时,学生通过听读说写将他们对课文理解和对知识运用的信息反馈给教师,使教师随时调整教学计划,一步步达到预定的阅读教学目的。

语文阅读的本质特征决定了阅读教学艺术的规律和结构要素,而其教学艺术的规律和构成要素则决定了阅读教学必须达到下述要求:

1.突出情感因素

语言是一种工具,但我们更应强调语言工具的功能本质,即表情达意。“缀文者情动而辞发”。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形式的各类文章,其字词句篇中蕴含着作者对人、事、物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主观态度。欲使语文阅读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就要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愿望,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必须在阅读教学中突出情感因素,即古人所说的“披文以入情”、“因情而觅理”。

2.引入情境,激励思维

发展思维能力是中学各科的教学目标之一。而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的规律与其他学科有根本的不同。用语言教语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表现形式,语言本身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媒介,更主要的是教学内容。学生接受、理解课文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信息,不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首先需要通过感知、体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方式,进入情境,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阅读教学的这一特殊规律要求阅读教学必须贯彻情境诱导,激励思维,同时也赋予了阅读教学思维训练的特定内容和形式,即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画面、声色、情态、情节、场面、经验、事实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

当然,阅读教学也离不开抽象思维,也不应忽视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一般教师往往只注意课文中的理智因素,而忽视了蕴含于字词句篇中的情感因素。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的方式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锻炼思维能力,这既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阅读教学艺术的生动体现。唯其如此,才能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将“厌学”变为“好学”,将“不会学”变为“善学”。

3.联系生活,激发学习需要

作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的语文,是读写听说的工具,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课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无不同现实生活与人们交际的需要密切地联系着。

语文学习的需要来源于对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的认识和体验。因此,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盘盘美食甘味,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属所需”、“学有所用”,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

4.讲究口语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教学语言“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是教师以自己活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即使在现代化教学手段普遍推广应用的时代,语文教学这一基本方式和特点也是不会改变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永远都是语言运用的艺术。

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和阅读思维的情境性要求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同时又具有清晰严密的逻辑性,能够再现作品中的形象和画面,成为作品中的语言文字所叙述、描写的形象、画面的艺术再创造,从而能够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阅读教学的规律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策略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人们越来越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培养。教师需要创新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让学生重视阅读,喜欢阅读,从而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一、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与特点进行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活动中,需要仔细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摸清学生的学习规律,并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学习规律,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以提升教学的效率。在小学生认知发展的过程中,会经历感性与理性之间的转换,教师在了解学生大体处于感性认知的阶段后,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感染力强的文章,或者抒情散文一类的文章给学生阅读。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能依靠强制性的方法让学生阅读,而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学习规律,灵活的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持续的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让阅读教学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笔者在小学五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中,先摸清班上学生倾向于感性阅读还是理性阅读,然后,依据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在得知学生偏感性阅读的情况下,笔者选择了余秋雨的《都江堰》、《风雨天一阁》、《白发苏州》等文章让学生阅读。在学生的阅读达到一定的量之后,笔者再根据学生的阅读偏向,选择不同的文章让学生阅读。通过这一教学策略,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写作能力也有一定程度上的提高。

二、坚持以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阅读教学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了解阅读的内容、文章的主旨学会文章的表达技巧之外,还需要让学生熟悉阅读的技巧,获得阅读的能力。小学生需要用到的阅读方法主要有四种,下面对这四种阅读方法进行分析。(1)快速阅读法。笔者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在阅读时,常常使用手指指着一个字一个字的阅读,这种阅读方法非常低效,还影响了学生整句、整段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学会快速阅读法,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2)目标阅读法。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似乎只是在认字,而不是在阅读,当学生阅读完时,完全不知道文章在讲什么。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之前,需要设定一个目标。比如,在学生阅读《都江堰》一文时,要求学生找出都江堰的建造者是谁,弄清建造都江堰的作用是什么,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学生使用目标阅读法阅读文章时,可以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学生对文章的把握。(3)精细阅读法。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理解文章的内容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按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学生多读几遍就自然能理解文章的内容。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一些文章不理解时,让学生使用精细阅读法,多读几遍文章,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4)以意逆志阅读法。在小学生阅读的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会出现从片面理解整体的情况,学生常常从诗句的单个词语、文章的单个段落来概括全文的立意,学生的这种阅读行为阻碍了学生对诗文真实内涵的理解。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取以意逆志阅读法,让学生从诗文的整体来理解诗文的真实内涵。例如,笔者在小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速度普遍较慢,在对文章的理解时,总是以一句话或一段落来概括文章的主旨。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使用快速阅读法叫学生怎样快速的阅读,在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之后,使用以意逆志阅读法,让学生从整体的角度来对文章主旨进行把握。通过这一教学方法,学生各方面的阅读能力都逐渐增长。

三、巧妙的调整阅读步骤

在小学生的阅读教学中,笔者主张“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的前提是对“序”的灵活调整。阅读的主要步骤为:初读(速读)、精度、悟读、熟读。在学生阅读文章时,首先需要初读,在初读的过程中,笔者主要要求学生对文章的生字生词进行标注与熟悉,大概的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学生在大略的浏览了一遍文章之后,需要对文章进行精读,精读指的是,学生弄懂生字生词的意思,对文章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向教师求教,并且了解文章的结构、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熟悉文章的中心思想,欣赏文中的一些美词佳句,对文章中表达的东西产生一些疑问。在精读阶段完成之后,学生可以进入更高一层次的阅读:悟读。悟读即是领略学生的一些思想情感,明白文章背后表达的含义。在悟读之后,学生需要对文章进行熟读,通过不断的朗诵,了解文章整体的脉络,结构,思想感情,以及熟悉文章的表达技巧,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例如,笔者在阅读教学课堂中,给学生布置完阅读任务后,会灵活调整学生阅读的顺序,或者直接省略、合并阅读的步骤,在《桂林山水》一课的阅读教学中,笔者直接省略了初读阶段,先在黑板上将学生没学过的生词写出来,并让学生熟悉,然后,让学生进入精读阶段,在这一阶段的阅读完成之后,笔者让学生进行段落的划分,并归纳出文章的主旨,让学生进入悟读与熟读阶段。由于笔者在阅读前解决了生字生词,学生的阅读速度有了相应的提高,对文章的理解也更深入,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使用这一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与阅读能力。

结语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尽量摸清学生的阅读偏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同时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方法的选择上,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避免一味的采取灌输式教学,尽可能的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在学生阅读步骤方面,不应只死板的要求学生按照一种步骤进行阅读,可以根据文章的类型与内容的不同,采取灵活的阅读步骤。

参考文献:

[1]孙秀丽;;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年03期。

[2]沈小虹.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0)。

[3]蒋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探索[J];才智;2010年06期。

阅读教学的规律范文3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方法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始,社会各界不断地对高中语文教学进行着反思和总结。最后,几乎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着“少、慢、差、费”的弱点。出现这样的现象,关键在于教师忽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忽视学生对文本主动、自主的阅读探究。这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压制了他们的创造,最终影响了学生潜能的发挥。

一、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背景下,阅读教学已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学的有效性也渐渐得到提高。然而现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仍然存在着几个问题:

一是教学目标偏离,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轻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地位,削弱甚至不尊重这种主体性;

二是教学过程简化,即教师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程序式分析代替学生的个体化的认知过程;

三是教学教法单一,即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文、局限于课堂、偏重于考试,不重视对学生的训练,未能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失误直接导致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动摇和削弱,与语文《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教学建议”第四条“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相背离,影响着语文教育的效果,甚至扼杀学生对语文原本的兴趣。

二、有效阅读教学策略

教学的有效性是以学生为中心,始终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努力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和效益,掌握教学策略并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有效知识量高,教学生态和谐平衡。有效教学要求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的确存在教学观念陈旧、教学行为老套的问题,正需要用理性和怀疑精神,通过反思质疑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那么,一堂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以什么为标准?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史绍典先生提出:一堂“充实”、“丰满”、“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有过程”、“有积累”、“能增值”。即很好地把握“三个维度”,处理好阅读教学的基本元素与相互的作用关系,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思辨能力、批判能力,通过自身的体验,学生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的途径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1、抓住规律,悉心引导。

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紧紧抓住教学的规律、学生认识心理的规律,既要引导学生高度重视阅读方法和策略的学习,又要重视调动其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其实也是阅读的动力因素,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阅读首先要调动阅读主体的心理动力,把被动的阅读转化为主动的阅读动机……阅读中第一位的工作就是要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心向,形成积极的阅读动机、一种求知若渴的阅读期待。”教师如果能把学科知识加以“心理学化”,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因而要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研究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中的心理结构和规律;研究学生是怎样获得语文知识,如何形成语文能力,如何在语文学习中得到个性的全面发展。”根据阅读的特点,“品――评――悟――化”的教学策略,比较教学策略等都是行之有效的。

2、发挥教材优势,培养阅读兴趣。

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补充。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到课外,以课堂阅读来带动课外阅读。例如在学习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时,教师可以再介绍海明威的其它一些作品,甚至还可以介绍美国其他著名作家的作品,以此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他们的阅读面。

3、巧设问题,激发探究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强烈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学生头脑中只有存在问题,才会主动去思考,才会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才会积极去学习知识,知识的获取对于他才有意义。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进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践。

那么,问题从何而来呢?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原有的知识经验来激活问题。在阅读中运用学过的知识、原有的生活体验来质疑课文,会促使学生更进一步地进行更丰富的思考。如在阅读《雨霖铃》时,我们可以回想过去读过的一些送别诗句,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同是送别诗,这些诗各描写的景物是什么?各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胸襟?各体现出怎样的一种风格?……语言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同样的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同样的表达又可以有不同的含义,阅读文章,要善于用学生头脑中积存的知识经验激活问题,于无疑处生疑:为什么《鸿门宴》中项羽不追问项伯为何要替刘邦说情?《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那么美丽能干,为什么焦母不喜欢呢?刘兰芝“左手持刀尺,右手持绫罗”,她是“左撇子”吗?这些问题都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吸引他们为问题找答案。

其实,阅读中提问的方法还有很多:从文章的主旨中提问,从重点词句、语段的隐含义中提问;从课文题目提问;从课后思考题提问;从结果追问原因;从原因问结果;从课文的表达技巧方面“提问题”:从标点符号处质疑;从文章的细节描写处质疑;从人物、景物描写处质疑;从文章的过渡质疑,从文章思路质疑等等,在此笔者就不一一赘述了。

4、五步引领,有效阅读。

有效阅读大致可以分五个步骤:1、初读,了解相关资料,包括作者、背景、注释、文体等。2、通读,梳理文章思路,包括人物主次及关系、 事件、对象的性格或品质、主旨。 3、解读,理解重要词句的意义或作用。能分析词语或句子对文章主旨、对象、特征、结构、表达效果等的作用。赏读,鉴赏评价文章的内容与艺术手法。即识记常见写作手法的定义及其作用,能判断文章内容的积极或消极意义,能指出文章的写作特点及其效果。5、悟读,由文章生发见解和感想。包括感受、见解、模仿与创造。

阅读教学的规律范文4

【中图分类号】 G63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4―0053―01

初中语文教学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部分,其中阅读教学又糅合了语言的积累、理解、运用和情感的熏陶,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教学中,教师要紧扣字词句段篇,切近学生的兴趣和生活需要,基于文本,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一、基于文本的认知性阅读教学策略

1. 字词语境理解教学策略。字词的理解离不开所在的句子和语言环境,结合语境理解字词意思又有利于深入理解文本。如,在教学《老王》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刻了解老王的性格,从而进一步理解文章主题,对于“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的理解,就应抓住关键字“攥”,结合语言环境分析――老王在当时的处境下还能给杨绛一家送东西,杨绛反而给钱,“善良”误解了“善良”,致使几年过去以后,渐渐有了“愧怍”之情。

2. 字词溯源理解教学策略。对于有些篇目的阅读教学而言,追溯字词的本义,有利于获得独特的阅读感悟和体验。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课,在引导学生理解“闲人”的含义时,不妨对“闲”字溯源。当学生了解“闲”字的意义后,再结合苏轼的生平处境,让学生理解此文主题就会更容易。

3. 诵写强化教学策略。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一定要建立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的基础之上。背诵有规范语言、积累语言材料、积累篇章、积淀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等多方面的意义,加强背诵是语文学习走向成功的基本条件。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从多读多背入手,对那些要读要背的文章,要诵写结合,这样才能形成夯实的语文基础,真正解决语文教学的积弊。

二、基于文本的理解性阅读教学策略

文本意义的理解是阅读的核心,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对文本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领悟作品的内涵。因此,基于文本的理解性阅读教学策略有:

1. 深钻教材,精研文本。教师对教材编排的理解和对文本意义的把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课前教师务必深钻教材,精研文本。如,《斑羚飞渡》虽然入选到动物单元,并且编者也在诱导师生树立人与动物共存的意识,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但从《斑羚飞渡》文本本身出发审视文章的主题,应该达不到编者的这些意图,或者要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深钻教材,精研文本。

2. 依文究理,生为主体,师为主导。基于文本的理解性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依托文本,真正找回自己的主体地位。这其中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要在阅读中理解,在引导中理解,在朴实的教学中理解,不超越文本理解。例如,在教学《范进中举》时,关于让学生理解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时,可以把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和《儒林外史》第六回《乡绅发病闹船家,寡妇含冤控大伯》中刻画严监生不肯咽下最后一口气的场景进行比较阅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品析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语言、动作和外形,充分依托文本语言增强教学效果。

三、基于文本的创造性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应提倡对文本的创造性理解,重视有创意的阅读。对文本的创造性阅读就是要创新文本,即创设新意境,创建新材料,创写新语言。

1. 模仿迁移策略。学生语言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模仿,因此,阅读教学应充分利用文本资源,让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模仿。如,在教学《理想》一诗时,让学生模仿续写诗歌,收效甚好。

2. 共因迁移策略。基于文本的阅读教学,会让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知识经验、技能,而这种知识经验和技能又会迁移到对其他文本的解读中。所以只要能寻找到已有知识经验、技能和受迁移文本间的共因成分,就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3. 情境迁移策略。在基于文本的阅读教学中,创设适合文本意义场的情境,进行创造性的阅读,才能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才能使创新文本不偏离符合事物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轨道。例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抒写愁思,学生感受自会独特新颖。

阅读教学的规律范文5

[关键词]职高语文阅读教学意会言传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120

语文阅读教学具有规律可循的科学性,也就是说,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科学教学与阅读教学质量具有很大的关系。只要我们把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动力激发出来,则在阅读教学中必然会取得较理想的结果。语文阅读教学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以及阅读心理方面,只要据此建立适应学生认知结构的教学体系和适合学生阅读心理的教学模式,学生的阅读效率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一、职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会”与“言传”

阅读教学中,教师以及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一定要遵循“言”所要表达的思想原则,才能把“意”理解透彻,才能还原作者的写作意图。

1.学生自我阅读,使“言”还原为“意”。学生的认知水平在阅读过程中,其实就是对文本的感知能力。他们在阅读文本时,过程如下:阅读文本信息、储存文本信息、提取文本信息,然后才是处理文本信息,对作者的“言”进行感知和理解,才能把握作者在文本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也就是“意”。例如《一碗清汤荞麦面》(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一文中,学生通过自我阅读,对文本中的语言揣摩归纳,对作者栗良平写作此文的成功之处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此文想要表达的主旨不仅仅在于宣扬充满暖意的人情味,同时还向读者展现出日本在二战后发展速度之快,这是通过母子三人吃清汤荞麦面的场景体现出来的――一碗清汤荞麦面到三碗清汤荞麦面的变化,四个不同的吃面场面,使得故事情节一波高过一波,暗示着日本的发展势头也是一波高过一波。

2.教师辅导阅读,使“言”还原为“意”。对于难度较大的文本,教师则需对学生的阅读进行点拨和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方能“跨越”文本中时间、空间以及情感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鸿沟”,使“言”还原为“意”,如此,才能准确地把握作者在文本中所要表达的“意”。例如《那一年,面包飘香》一文中,教学重点及难点是领会文本的思想内涵。此文的中心思想为:学生在辍学之后,虽然家境不好,但是并没有向困难低头,而是克服困难,自我创业,最终成才。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解,我指导学生对文本仔细阅读,找出文本中“羡慕”、“大哭一场”、“一心一意学做面包”等关键词语,理解本文作者所要反映的“意”。

二、职高语文阅读教学中“意会”与“言传”的有效结合

在职高语文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学内容难以分析和理解,面对此情况,语文教师该如何搭建“意会”与“言传”之间的有效桥梁,使学生领悟作者的意图呢?笔者认为:可以借助修辞学和语法学,通过这两种方法,帮助学生解读文本,使文本的语言通俗易懂,从而准确把握作者的意图。

1.借助修辞学,搭建“意会”与“言传”有效结合的桥梁。陈望道先生说:“修辞学的任务就是探究修辞现象的规律,缩小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地。”由此可见,运用修辞学,可以准确地分析文本的语言,使己之“心”与作者之“心”有机地联结起来。例如鲁迅先生《药》一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借助修辞学,使学生了解“药”的含义。在本文中,“药”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表面上的意思是治疗小栓痨病的良药,深层的含义也有两层,一是指夏瑜等革命者的革命行为是拯救“极度愚昧麻木”式群众的良药,二是革命为什么会失败,拯救中国革命的良药是什么?

阅读教学的规律范文6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实施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某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上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效果却不太理想,因此要树立"有效"的教学意识。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了语文教学工作者力图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实施人文教育的主要载体,又是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独特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中学语文的教学质量。然而在当前语文教学的实践中,虽然阅读教学占用课时最多、耗费时间最长,但取得的效果却不太理想。因此,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意义重大[1]。

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堂气氛活跃,教学内容虚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自新课程改革以来,许多教师遵照新课标的要求,将新的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们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主动引进新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模仿表演、歌曲吟唱、即兴表演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运用这些方法达到了活跃气氛的效果,使课堂向开放式方向发展。针对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大多数学生和老师都认为课堂气氛活跃,形式多种多样[2]。但部分老师指出这种活跃的动态课堂气氛的形成,并没有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实质的提升,而是为了活跃而活跃,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学习形式新颖了,气氛活跃了,学生却没有积极动脑思考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没有达到教学目标。

1.2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弱化了教师的主体地位

由于新课标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现今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有些教师将课堂的大部分权利转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制定学习目标与学习计划,鼓励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从这点上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但是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盲目的放大,而这样过度的放大学生主体地位的结果便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有效的指导,自己盲目学习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师把学生的自主变成自流,对学生的学习不做适当的引导,弱化了教师的主体作用,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同时在现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过分提倡让学生质疑,有时却流于形式,尤其在年轻的教师当中,如果出现质疑的问题,大多数情况下都跟着学生跑,放出去后很难再短时间内抓回来,这就放弃了教师主导的作用,教材也被肢解了,成了支离破碎的问题课。

1.3教学策略单一,影响学生应试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依据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会有意识的运用一些教学策略,使教学更加的有效。但是可以看到其中存在的不足,即教师运用的策略比较单一,只运用某种固定的模式。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阅读需要灵活的调整教学策略,只运用一种策略的教学,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从这点上讲,学生掌握的应试方法不足以取得好成绩,因为策略的单一使用,在有效的过程中会浪费很多宝贵的时间,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不会运用有效的阅读方法,就会导致时间的流逝,最终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作一些没有效率的阅读。

2、加强初中语文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注重拓展教师视野,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语文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同时也是知识的构建者和创造者,这样的角色促使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厚的知识素养。除拥有本专业的知识外,还应该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了解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阅读是有规律可循的,有效的阅读必须是方法正确且适合的阅读,初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重点在策略的突破上,亮点在“有效”上。语文教师可以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掌握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心理规律和特点,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和特点制定适合学生阅读的教学策略,切实做到因材施教,避免语文教学活动的盲目性,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2.2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的实施,同时还要求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理念的束缚,真正的让学生成为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让学生、文本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教师应该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做适当的引导,给学生留出主动参与的时空,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把主动权下放给学生,并不是教师主体作用的完全缺失,学生参与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的主体作用应该充分的发挥出来。当学生缺乏兴趣时,教师要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学生思维启动时,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模糊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点拨。总之,教师应摆脱传统理念的束缚,真正做到角色转变,做好转化、引导的工作,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只有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2.3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在教师讲授完毕后,教师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教师应该反思自己所预设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在阅读教学中所运用策略是否为最佳,这一策略是否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了最大的知识量。同时要注意为什么要运用这一策略,任何事物都是在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中前行的,教师只有不断的反思评价,才能使教学活动更为有效。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全面,同时也要注意了解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掘学生的潜力。教师在某一个环节中要从说话者变成一个倾听者,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观点、思想,通过倾听及时改进教学的方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3、结论

总之,有效阅读教学策略主要是要求阅读教学要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掌握以及对学生的了解,制定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质疑,主动思考,让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保证教学有效进行,有效是它的重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