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

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范文1

记者:当前,我国经济步入增长速度的换挡期,不仅从过去两位数的高速增长逐渐转向中高速增长,而且经济发展的动力也发生相应的转换,进入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引领支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科技服务业是为科技创新活动全链条以及创新成果产业化过程提供专业化服务的行业,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有助于创新型国家建设。请赵院长谈谈,当前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赵燕霞:好的。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起步较晚,主要是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政府扶持下产生了一大批的科研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交易所等科技服务机构,科技服务业也由此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到2012年底,我国科技服务业法人单位数32.49万家①,从业人员423.5万人;2011年科技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965.8亿元,占第三产业比重达到3.39%,初步形成了涵盖研发服务、设计服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科技咨询、市场推广等专业领域的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链。

但是,总体来看,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美国、德国等世界公认的创新型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规模、质量和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科技服务业对国家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还远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记者: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中存在哪些突出的问题?

赵燕霞: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着四方面突出问题。

第一,科技服务业创新产出效率较低,市场竞争力有待提升。科技服务业中的研发服务业、设计服务业是直接进行研发创新活动的行业业态,但是总体上看,我国的科技服务业创新能力还相对较弱,创新产出水平较低。2012年,我国科技服务业领域的R&D活动人员全时当量占我国的10.6%,R&D经费投入占全国的13%,但是专利授权数仅为全国的1.3%,发明专利授权数比重相对较高,也仅为5%,科技服务业领域的投入产出水平还很低。

第二,科技服务业市场化水平较低,发展活力有待提升。我国科技服务机构中国有企事业单位占相当大的比重,非公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研发服务业主体以国有事业单位为主,其研发经费投入主要以政府经费为主,而且由于缺乏对科技人员有效的激励机制,发展活力不足。受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缺乏等因素影响,技术推广、科技咨询等领域的专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真正适应市场需求,能够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全方位、高水平的专业服务的科技服务机构还很缺乏。

第三,科技中介机构发育尚不成熟,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有限。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技术转移和扩散的桥梁,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不可缺乏的纽带。目前我国科技中介机构整体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科技中介机构发育尚不成熟,服务能力较弱,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一是科技中介机构普遍缺乏专业知识丰富、服务技能及创造性强的高素质人才,市场观念、服务能力不强。二是大部分科技中介机构是从政府职能部门或科研院所分离出来的,对政府依赖性较强,服务内容单一,很难真正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

第四,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尚不完善,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科技服务业以提供研发服务、创意服务为主,其产品或服务内容主要以技术标准、专利等知识产权形式存在,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需求更为迫切。目前,全国关于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评估体系尚不健全,直接影响到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对技术交易、技术推广服务、科技融资等环节也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此外,科技服务业领域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专业领域缺乏明确的管理部门,行业规范尚需完善。

记者:我们应该如何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呢?对此您有哪些好的对策建议。

赵燕霞: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以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激发科技服务业发展活力。虽然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仍存在着诸多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如科技服务机构转企改制不到,依然存在政企、政事不分、定位不清的现象;科技成果评价导向中普遍存在着重成果产出、轻成果转化的现象;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不完善,等等。因此,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要以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为动力,优化科技服务业发展环境,激发科技服务业发展活力。

一是继续深化科研院所改革,释放科研院所创新效能。要加强分类引导,对于基础研究类院所,重点在于加强科技评价制度、科技经费投入制度、人事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提高科研人员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对于技术应用类院所,要继续推进科研院所转企改革,以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为目标,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化科技成果处置权管理、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建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增强科研院所的研发服务能力。

二是放开市场准入,着力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科技服务业领域。由于部分科技服务业具有研发投入大、创新风险高的特点,有些科技服务业具有准公益性特点,因此我国的科技服务业长期以来处于半官方状态,社会资本进入科技服务业领域相对不足。因此,未来要加强政策扶持,激发科技服务业领域的创新创业活力,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创办科技服务机构,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民营科技服务机构。

第二,以完善科技服务链条为着眼点,提升重点领域科技服务能力。科技服务业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渗透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小试)―中试―商品化―产业化”创新链条的各个环节。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创新链条中间环节非常薄弱,科研部门和产业部门分别形成了各自的“闭循环”,使得科技与经济严重脱节,整体创新能力不高。未来,应抓住科技创新链条的关键环节,加快发展研发服务、设计服务、技术转移等科技服务业,增强专业化科技服务能力。

一是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大力发展研发服务业。面对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浪潮,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在积极部署各国的战略性产业,旨在新一轮科技竞争中争取技术主导权。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也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创新部署。大力发展研发服务业,就是要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云计算、物联网、生物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研发服务机构发展,助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

二是加快发展设计服务业,提升“中国设计”竞争力。设计服务业处于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对于提升产品品质、提高附加价值和品牌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未来要加快发展设计服务业,重点发展工业设计、工程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设计服务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设计品牌;着力推动设计服务领域的模式创新,加强传统产业中的设计融入,带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围绕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科技中介专业化水平。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业,是完善创新链条中间环节、打通科技与经济通道的关键举措。未来,一方面要继续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推动行业协会、技术转移机构、技术交易所、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传统科技中介服务业的发展,着力提升其专业化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产业联盟、创业服务机构、创业投资机构等新型科技中介服务业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能力,提高科技中介服务业的市场化水平。如创业服务业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一个重点领域,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涌现出创新工场、车库咖啡、36氪、天使汇等一批新型创业服务机构,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创业投资、创业辅导、技术开发平台、创业社区等各种专业化服务。

第三,以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整合释放科技服务资源效能。当前,我国科技服务机构普遍存在规模小、功能单一、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因此,未来应着力推动科技服务模式创新,整合各类型科技服务资源,构建涵盖创新创业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

一是支持产学研共建开放式科技条件平台。目前,我国的科技基础设施主要布局在科研院所和大型行业龙头企业,而且整体上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还滞后于创新发展的需要。因此,未来要继续支持科研院所与大型企业集团以产业技术联盟、开放实验室等方式共建行业性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整合大型科技基础设施、共性技术平台等创新资源,开展联合创新,并为领域内的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指导、检验检测等各种专业化服务,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

二是完善科技成果中试平台。中试环节是我国创新体系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也是制约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原因。有研究表明,科技成果经过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可达80%。未来要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科技成果中试基地,鼓励科研院所、大型科技服务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转移机构等成果转化载体,加大中试资金投入,提高成果中试服务水平。

三是鼓励社会机构建设创新创业全业务链服务平台。业务链整合成为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如清控科创致力于搭建覆盖全国的“应用集成化、服务网络化”的创新创业服务资源整合平台,为科技型创新创业企业提供包括技术转化、服务资源整合、政府政策咨询、科技成果孵化与科技金融等在内的整体解决方案。未来,应支持和鼓励有实力的科技服务集团整合其他科技服务机构,搭建全业务链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集成化、高品质的科技服务。

第四,以标准化、规范化为目标,着力优化科技服务业发展环境。政府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关键是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为科技服务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

一是构建科技服务业标准体系。推进科技服务业标准化建设,是提高科技服务业专业化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鼓励行业协会建立行业规范、行业标准、行业统计和信息制度,实施科技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促进行业规范自律。鼓励研发服务、设计服务等专业领域的龙头机构牵头共同开展行业标准建设,并加强与国际标准的接轨,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

二是加强科技服务业诚信体系建设。我国科技服务市场尤其是科技中介服务市场存在着市场混乱、缺乏诚信的问题,对科技服务业发展造成严重的制约。因此,政府应着力加强科技服务业市场环境建设,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市场监管,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同时要积极支持行业协会开展科技服务业诚信体系建设,加强信用评定,培育一批信用高、规模大、实力强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三是强化科技服务业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服务业中的研发服务业、设计服务业本身就是直接产生科技成果的行业,对知识产权保护也有迫切的需求。未来,一方面要加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营造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环境,为科技服务机构创新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支持科技服务机构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建设,整体提升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与运用能力。

记者:您的谈话使我们认识到当前我国进入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引领支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作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核心就是要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我们不仅要面对我国科技服务业存在的突出问题,还要群策群力、积极应对,通过体制改革、完善科技服务链条、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优化科技服务业发展环境等方式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

非常感谢赵院长接受我们的采访。再见!

注释:

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范文2

论文摘要: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其发展有利于区域创新系统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从科技服务业的定义、分类及特征入手,探讨了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必要性。结合江苏省科技统计资料,从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出发,提出了加快江苏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政策建议。

1科技服务业概述

1.1科技服务业的定义

科技服务业在我国刚刚起步,理论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尚没有形成共识。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科技统计中心,对科技服务业作了如下界定:“科技服务业是以技术和知识向社会提供服务的产业,其服务手段是技术和知识,服务对象是社会各行业。它同时指出,科技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范畴,是第三产业的一个分支,是所有第一、二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基础之一。

1.2科技服务业的分类

科技服务业涵盖的业务范围非常广泛,参照《江苏省科技服务业调查细则》的行业分类方法,笔者认为它应该包括以下组织及其活动:①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②科技推广服务;③科技中介服务;④其它科技服务。

按照科技服务业涵盖范围,可以划人科技服务业子行业的有:研发设计业、科技咨询业、科技信息服务业、技术贸易服务业、科技孵化业、技术推广业、科技风险投资业、技术监督服务业、知识产权服务业及其它技术服务业。

1.3科技服务业的特征.

(1)服务主体的广泛性。科技服务业不同于一般社会中介服务机构服务于特定的行业,也不同于市场中介机构主要服务于市场主体(企业)。在前面的界定中就己经明确了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服务于社会各行业),包括政府机关、大学、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等,力图在它们之间架设起一道桥梁。

(2)服务的系统性。科技服务业在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过程中起到纽带作用,这决定了其提供的服务是全程性的。从技术的开发、传播到应用,科技服务业提供的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以知识和科技为基础的系统化服务。

(3)服务的专业性。科技服务业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它们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科研水平高,对科技服务的专业性要求高。不同类型和方式的创新、不同技术的创新、不同的创新主体、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所需的服务均不同,对科技服务机构所提供专业的具体要求也不相同。

(4)知识的密集性。科技服务业属于典型的知识型服务业,它主要通过从业人员的智力劳动获取收益。科技服务机构所服务的主体和它所具有的专业化特点,决定了其提供服务的高知识含量。同时,科技服务机构已成为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已贯穿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的整个过程。因此,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第一资本是人力资本,第一资源是人力资源,第一要素是知识要素。

2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必要性

(1)集聚有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集聚是产业价值链集合的有效空间载体和生产组织方式,具有资源共享机制和企业互动机制。从这一意义上说,它也可以成为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有效组织方式,有利于提升其产业整体竞争力。

(2)集聚有利于促进科技服务业的有效供给和需求。由于集聚区域内相关服务产品众多,企业之间相互竞争激烈,这不仅大大增加了服务产品的供给,更保证了服务产品的质量.也提高了服务企业的信誉.从而使集聚区内的服务产品对顾客更具有吸引力。而当集聚发展到一定程度还会形成“品牌效应”,获得更高的市场认同,进一步促进市场对其服务产品的需求。同时,集聚区内部合作和诚信的文化氛围也有利于提高企业交易效率。这一切无疑都会增加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和需求,从而诱导科技服务业加速发展。

(3)集聚有利于科技服务机构的快速成长和发展。在集聚区这样的产业生态环境内,紧密的产业关联、共享的资源要素、丰富的社会资本、有效的竞争机制,会形成强烈的外部集聚优势,能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创新网络,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科技服务机构进人集群。同时,集聚的发展也有利于形成产业共同进化机制。例如,单个大企业有可能会受制于资产专用性难题、产业退出的沉淀成本大,而不能快速进行产业转型。但集聚则可通过协同效应,形成类似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共同进化机制。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战略联盟、业务整合等,可实现价值链活动的空间分工,使产业不断得到升级换代,从而可及时进行产业转型以维持产业持续发展。

(4)集聚有利于增强区域内科技服务机构的创新能力。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有利于技术、管理知识的交流和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利用。在产业集聚区内,创新的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一旦被使用,就很容易被其它企业就近学习、模仿,从而迅速得到推广。同时,它也促进了人才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为区域内科技服务机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创造了条件。

3江苏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

3.1基本情况

经初步统计,到2006年,江苏科技服务业拥有各类科技服务机构约1 093家,总收人近150亿元,从业人数达55 000多人,已形成门类齐全、公共机构与民间机构互补发展的格局。科技服务产业化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一批骨干单位,科技产业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科技服务业发展最活跃的基地。

(1)科技服务产业化已初具规模。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全省2006年科技服务业总收人149.73亿元,占该省GDP的比重为0.68%。最高的南京有2.57%,其它地区除了连云港达到1.17%外,都没有超过1%。科技服务业虽已初具规模,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科技服务机构类型较为齐全。该省现有的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可分为研究与试验发展类、技术推广服务类、科技中介服务类、其它科技服务类四大类18小类。其中,科研院所218家,技术推广机构319家,生产力促进中心64家,科技咨询机构173家,科技信息服务机构52家,科技创新创业机构75家,专利服务机构30多家,行业协会18家,技术监督机构29家。

(3)科技服务机构发展迅速,功能体系日趋多样化。该省科技服务机构迅速发展,科技服务骨干单位的整体素质逐步增强。在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中,省、市、县三级生产力促进中心拥有从业人员近千名,资产3.3亿元,2006年实现收入1.4亿元;在科技创业服务体系中,除综合性孵化器外,还有留学人员创业园、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以及集成电路等专业孵化器;在技术咨询服务体系中,各类科技信息机构、工程咨询机构依托信息资源丰富和技术先进的优势,在信息资源的市场化开发方面不断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在资源整合、技术推广和转移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2存在的问题

尽管科技服务业发展势头迅猛,但从总体上看,该省科技服务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尚未建立。在本次调查的1 093家单位中,有437家企业单位和656家事业单位,不少科技服务机构官办、部门办色彩较浓,过于依赖政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公平性,服务效率不高。占单位总数60%的656家事业单位的收人只有486 765万元,只占总收人的32.45%;而占单位总数40%的企业单位的收人达到了1 013 502亿元,占总收人的67.55%。企业单位平均收人是事业单位平均收人的3.13倍。事业服务机制,很难适应科技服务机构面向市场开展高智力服务业务的要求,事业单位改革是必然的趋势。

(2)缺乏一批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骨干科技服务机构。从目前来看,大多数科技服务机构规模较小,服务内容单一。做大做强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和示范作用的骨干性科技服务机构,是该省科技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一项既紧迫又艰巨的任务。

(3)政策环境不完善。我国科技服务机构发展水平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相比,尚处于初级阶段。从全国范围来看,尚没有出台针对科技服务业的扶持政策,法律法规体系也不完善。从江苏省情况来看,该省科技服务业也仅初具雏形,政府应予以大力扶持。各级政府对科技服务机构发展应加强总体规划,加快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从资金、税收、人才引进等方面,为科技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4)专业人才匾乏。首先,从科技服务机构人才队伍状况来看,不论是事业型还是企业型服务机构,其从业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截止到2006年末的统计数据,我省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中拥有硕士学历的仅有4 727人,博士1 188人,高端人才占期末从业人数的比重仅为10.56%。一方面,服务机构难以从市场上寻觅到满意的从业人才;另一方面,许多科技服务机构规模小,经营能力差,对高素质服务人才缺乏吸引力。

4加快江苏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对策建议

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具有产业集聚、空间集约、高效连通的特点,通过合理布局和有效开发,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形成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约化、节约型发展,有利于实现服务组织机构的网络化,促进知识交流与服务创新。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江苏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为促进江苏省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重视规划引导。各省辖市要根据本地区科技服务业发展特点,结合支柱产业需求,选择一批政府重视、产业基础强、条件较好的科技服务业务,进一步明确方向,,突出重点,统筹组织,引导资源有效配置和集约利用。以发展楼宇经济为载体,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科技服务机构,建设一批有专业特占的工程咨询楼、中介服务楼、咨询大厦等,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

(2)加强政策扶持。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科技服务业集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服务业专项资金及科技服务业有关项目计划要优先考虑集聚区内企业。凡是人驻科技服务业集聚区,符合其主体功能定位的企业应享受一般工业企业在省级以上开发区享受的水、电、气价格,其在集聚区内的项目可优先纳人土地利用计划,并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

(3)加快网络与数据库建设。网络和数据库建设是科技服务体系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政府应牵头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尽快建设一个功能强大的网络平台和共享的开放型数据库。在集聚区内,有效降低科技服务服务机构获取信息资源的成本。网络与数据库可在各类科技服务机构之间、科技机构与政府之间、科技供需方之间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有利于更好地推进科技服务业的集聚。

(4)以载体引进为重要手段。各地要加快科技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促进集聚区内外的交流与合作,整合现有资源,以积极的态度吸引国外投资。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加快培育行业内名牌企业,以点带面,以合资、合作方式引进国外科技服务机构,带动科技服务业发展。重点是要吸引国外知名科研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在当地建立分支机构,以此为平台,吸引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进人科技服务业集聚区。

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范文3

【关键词】 科技服务业;成果转化率;中介机构 ; 对策研究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novation syste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a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of an important symbol.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govern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 development process major problems exist : the low transformation rat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 intermediary service level and quality is not high places and the lack of protec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aimed at these questions to propose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 the rate of transformation of achievements; intermediary;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E835.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信息技术革命和现代服务业的深入发展共同催生了科技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服务业是在研究开发链和科技产业链中不可缺少的服务性机构和服务性活动,其作为科技与经济的交叉点,是科技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在促进科技创新与国民经济发展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的科技服务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各类科技企业、科技园区、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各类产业主体大量出现,信息、咨询、培训等配套服务机构也日趋完善,但和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中介机构服务的水平与质量、现行法律法规对行业的保护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提出建设性的解决对策,以期对我国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有所启示。

一、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科技中介机构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政府统筹规划和大力扶持的背景下产生的,主要以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资讯与评估机构、技术交易所、创业服务中心等形式存在。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科技风险中心、科技评估机构、专利机构等取得了快速发展。从服务性机构的市场独立性角度可将其分为两种:一种是独立性的科技服务机构。以市场主体的身份提供社会化服务,承接公益项目或参与市场化竞争;另一种是非独立性的科技服务机构。主要为企业科技创新服务,属企业内设机构。所有这些机构为科技创新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知识经济时代, 科学技术更新速度日益加快, 科技成果商品化周期大大缩短, 科技与经济的联系超过了历史任一时期, 很多重大科技成果一经突破便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但是在我国, 每年仍然有大量的科研成果沉淀在高校和科研院校中,很多企业却由于缺乏知识和技术,极大地束缚了企业做强做大的步伐。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已成为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取得约3万项重大科技成果,平均转化率仅为25%,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而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则高达80%。科技成果的最终产业化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研单位的供给、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对供给方与需求方的沟通以及企业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来实现。而目前,我国科技服务体系不完善, 缺乏沟通、联系产学研的桥梁与纽带, 使这几种要素的有效互动十分不理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使得或是科技成果缺乏针对性,产业驱动性不明显,或是企业无法获得最新科研成果的信息,最终导致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不足,使科技成果产业化艰难,从而陷入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困境。

2、科技服务中介机构整体水平与服务质量不高

我国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大多数是由政府批准,在主办单位利益驱动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准入门槛高、非公有制企业进入难,直接导致了这类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垄断着部分资源配置,部门分割现象及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权力制衡与监督机制不完善,致使很多科技中介服务业机构散、乱、小的特点比较明显,缺乏独立性、公正性。同时,由于我国科技中介服务尚处起步阶段,大部分服务中介机构执业资质较低,自身服务水平、能力不够制约了服务机构的快速发展。此外,我国对科技服务人员的认证不规范,忽略了该产业作为高技术、高智力的特殊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既没有进入的执业资格考核制度,也没有不合格主体的退出机制。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的瓶颈,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3、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保护力度不够

科技服务业在我国已经发展了三十多年,但是在全国性的法律法规中,国家出台的只有《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管理办法》等几部法律以及在《合同法》、《民法》中也有部分条款涉及到科技服务机构和科技服务业,但至今尚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来全面规范科技服务机构的各项行为及权利义务,致使在许多方面出现法律真空、无章可循的现象。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健全,行业行为不规范,导致机构在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纠纷难以及时、妥善地解决,大降低了科技服务业的行业效率。

三、解决科技服务业发展中主要问题的对策

针对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可持续操作的建设性对策。

1、要迅速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必须加速推进科技服务业向“产学研金政”相互结合的方向发展,只有把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基础研究优势与企业的市场需求和信息优势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强大合力,产品才具有自己的市场优势。同时要鼓励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探索多种合作与联合的模式,积极支持技术转移中心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企业采取投资控股、参股等形式与科研单位共同建设研究开发机构,为企业,尤其为重点行业的重点企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这样一来,需求与研发之间的沟通可以畅通无阻,节省了转化流程和时间,可以大大提高成果的转化率。

2、科技服务业的系统建设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途径,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经验,形成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结构合理的现代科技服务业发展体系。同时,科技服务中介机构也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 特别是业务建设。 没有过硬的业务服务能力就没有相对的市场,打实科技服务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才能使中介机构真正发挥科技与成果转化之间的媒介作用。此外,要注重培育专业人才,实施人才战略,加快科技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探索人才激励、考核、选拔机制,制定科技服务人员待遇方面的倾斜政策,增强行业的吸引力,吸引高层次人才进入科技服务业,从而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快速走上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促进整个科技服务业的发展。

3、细心研究科技服务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法律法规问题,制定科学、配套的法律法规,健全科技服务业的立法工作,营造有利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环境。为此我国应该努力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尽快建立促进科技中介组织发展的法律法规,为科技中介机构构筑一个完善、精确、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体系,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规范行业行为、保障中介机构的合法权益,长远地规范、促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成长、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我国现代科技服务业发展中政府管理创新研究》王树文、钟巧玲《当代经济》2010 年1 月(下)

2、《我国现代科技服务业发展问题及政府政策创新》王树文、杨龙塾《集体经济》2009年11月

3、《我国科技服务产业发展对策思考》 杨集政 《科技与对策》2003年4月

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范文4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高新区;产业结构优化;科技创新

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新型业态和重要内容,具有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能、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降低企业创新风险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等功能,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作用至关重要。在中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发展科技服务业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前景广阔。高新区作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地和带动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经济增长的引擎,必须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提高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以增强其在区域“转方式、调结构”中的带动辐射功能。因此,通过发展科技服务业可以从推进企业自主创新、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建设及科技与金融融合等方面促进高新区的转型升级,提高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

一、科技服务业的内涵及特征

科技服务业的发展起源于西方,已经具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而在中国却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逐步兴起。科技服务业主要是指,以实现科技进步和提高科技管理水平为目的,通过运用现代科学知识、现代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为科学技术的产生、传播和应用提供智力服务的产业。科技服务业作为典型的知识型服务业,核心在于对人力资本和知识要素的运用,这也就决定了它与普通的现代服务业和传统产业具有本质的区别,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知识智力高度密集。技术和知识的聚集是科技服务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重要特征。它把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作为产业的核心要素,通过从业人员的智力来实现收益,要求从事科技服务业的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工作经验,并且能够在内部和外部的交互学习中更新知识,实现知识的积累和拓展。(2)创新性强。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目的在于促进科技进步和提高科技管理水平,不管是在服务对象还是在服务手段上,都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通过运用现代科学知识、现代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来达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等目的。(3)高外部效益性与辐射性。科技服务业通过知识和信息在相关部门的渗透,可以提高各个部门的附加值。一般认为,科技服务每创造1个单位的收益,能为服务对象带来5个单位以上的收益增加(或经营成本与交易成本的降低)。(4)高交互性。由于科技服务业能够较好地实现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结合,因而难以把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区分开来,要求两者在生产中实现高层次合作以完成生产的目标。

二、科技服务业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加速器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能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等收入陷阱的良性跨越,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极其重要的一环。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内涵式的转变是绕不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的。发展科技服务业无疑可以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突破口。(1)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科技资源的良性配置。科技服务业通过整合具有技术优势的高校、科研院所和资金力量雄厚的金融、风险投资机构,可以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搭建合作平台,加强与外部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外部的技术、资金、人才和信息等资源,弥补自身技术创新资源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的“短板”,提高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用和自主创新效率。(2)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反映的是科技成果难以或者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问题。根本原因就在于科研机构与企业相互脱节,众多企业无法建立相应的科研机构,而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又需要通过技术转移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中试服务机构和工程技术中心等很多环节,并与企业一起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这些问题通过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得到较好地解决。科技服务机构能够把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实现科技与经济、金融的高度结合,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原始创新科研成果产业化。(3)科技服务业有利于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是多种能力的集合体,企业对创新资源的掌握和利用程度、创新载体和外部环境的支撑程度、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创造能力都是影响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对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具有“正能量”。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加速科技信息资源的传---播和利用,解决市场供需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企业的市场交易成本。与此同时,科技服务机构还可以为企业提供各种科技帮助,促进企业与技术源的有效互动,提高企业的生产工艺、操作方法、技术创新以及吸收能力,进而推动隐性资源转化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三、科技服务业:中国高新区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

高新区聚集了区域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优惠政策,是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地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力量。经过20余年的发展,高新区已经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和环境代价小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道路,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都将经济发展的重点聚焦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来,以期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与控制权。中国也正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并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列入了“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明确了“十二五”期末和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在这种背景下,高新区也就被赋予了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历史使命。

然而,高新区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并不能掩盖其在实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正视高新区发展现存的问题和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因素。其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高新区已经成为各地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创新资源的聚集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环境、政策较之以前得到较大改善,但对于一些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设计能力还普遍较低,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高新区体现得尤为明显。此外,一些高新区在发展初期,出于某种目的的考虑,还引进了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企业,这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更是让人堪忧,推进这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刻不容缓。其二。创新体系不够健全。从目前来看,高新区的一些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主要是依靠自身的力量,创新资源的匮乏、创新资金的不足、技术研发及转移平台的缺失等严重制约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部分高新区虽然建立了诸如生产力促进中心、工程促进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但大部分为政府主导,市场化、企业化程度低,并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其=三,产学研机制亟待优化。产学研合作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现实中,高新区的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产学研合作层次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产学研合作动力不足等问题。这正是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受阻的重要因素。面对高新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承担的历史使命及现实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反思和探索一条更为有效的发展道路,寻求新的力量来消除上述问题造成的阻碍,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就成为了必然和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发展科技服务业,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高新区的产学研合作水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度以及优化区域创新环境,促使高新区在区域“转方式、调结构”中释放出更强的带动辐射功能,促进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显著提升。

四、以科技服务业发展推进高新区转型升级的对策

(一)完善机制体制,以制度保障来推动科技服务业规范化发展

科技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新业态,行业的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不能完全沿袭传统服务业和工业等产业的发展模式,亟需建立一整套科学、高效的法律法规体系及相关的规章制度。从现实的制度来审视,科技服务业发展主要受到法律法规不健全、行业准入门槛过高、政府行为干预过大和投融资机制存在缺陷等因素的制约。在未来的发展中,不管是促进高新区产业结构转型的需要,还是促进区域乃至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完善制度建设,促进科技服务业的规范化发展都势在必行。(1)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业的法律法规。要尽快推进科技服务业的立法工作,制定科学、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结束科技服务业专门法律法规空白的状态。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应包括科技服务业的市场准入、税收政策、资格认证、行业监管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地方政府部门和高新区相关职能部门也应根据自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制定相关的产业配套政策,以保证科技服务业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有序化发展。(2)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科技服务业并发挥更大作用。应在政府已经建立和出台的诸如开展金融创新、设立“科技小巨人”、“天使资金”、鼓励风险投资、产业基金和银行贷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政府对科技服务业的政策,加大扶持的力度。如增加对科技服务业的资金投入,设立科技服务业发展专项基金,加强对公共科技服务平台、重大科技服务机构建设;增加科技发展金和扩大科技风险金的扶持对象范围;强化税收激励,扩大优惠税收范围,特别是要加大对中小型科技型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引导更多的企业进入科技服务业。此外,还要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功能,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推进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加快发展风险投资、私募基金和产业基金等新金融业态,构建风险分担机制和特别融资机制,完善创业投资体系,引导更多的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科技服务业市场,破解资金瓶颈对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约束。(3)完善科技服务业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①市场准入机制方面。要规定科技服务业不同性质企业的市场准入标准,考虑到科技服务业处于起步阶段而当前企业准入门槛较高的实际,可在注册资金等方面适当降低科技服务业企业的市场准入标准。同时,对科技服务业企业或者机构的执业资格、专业从业人员资格及科技服务产品的市场准入都应该建立完善的制度。②市场退推出机制方面。完善科技服务业企业和执业人员的信用档案,加强对行业企业经营行为的监管,对资质不符合行业要求、违法违规经营等方面的科技服务业企业采取停业整顿或者取消执业资格等方式,优化科技服务业发展环境。

(二)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应符合高新区及区域产业发展需求

科技服务业作为服务业产业链的顶端环节,具有高成长性、辐射功能强和市场需求巨大等特征,其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的作用已经被社会所认识。也正是如此,各高新区正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服务。但是,科技服务业涵盖了科学研究、科技金融、科技咨询、科技信息交流、专业技术服务、技术孵化、技术推广、技术市场、知识产权服务、成果评审和专利技术的标准化等领域,国家科技部编制印发的《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虽然明确了在“十二五”期间要重点发展研发设计、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创业、科技金融和科技咨询等服务,以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做大做强科技服务业。但是,对于高新区而言,由于技术、资金和人才等因素的制约,要同步推进上述领域或者更多领域的服务业的发展显然不可能。在科技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高新区的发展思路应该是结合自身的基础条件、产业发展主导方向和所在区域的发展目标,有重点、有计划地推进相关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否则,脱离实际、没有重点和针对性地发展科技服务业既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又难以为需要发展和应该发展的产业提供所需要的科技服务,通过发展科技服务业来推动高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三)推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并提高其科技服务能力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科技中介服务业机构的培育和建设应成为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重点是要采取激励性的政策来鼓励和引导具备条件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企业参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以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多样化、专业性和高效的科技服务。需要注意的是,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应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力量。因为政府部门出于其自身利益目标和价值取向的考虑,往往会利用权力对社会资源进行垄断或者控制,造成科技服务资源难以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自由流动,降低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而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既有利于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进入科技服务业,又可以加强对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监管,增强行业发展的合法性、公平性和规范性,这也恰恰是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必备条件。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过程中,应进一步创新发展模式和商业运作模式,扩大经营范围,降低经营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为提高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科技服务能力,应推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特色化发展,围绕高新区和地方的优势产业、支柱产业,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技术,创新服务装备、服务流程、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化科技服务业务,提高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培育和发展精品服务。

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范文5

一、充分认识当前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大意义

近年来,我市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和质量得到改善,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从总体上看,服务业仍然是我市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还存在部分地区和部门重视不够,部分政策贯彻落实不到位,发展速度不快、水平不高等问题。在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各县(市、区)各部门要从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一、二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促进消费,扩大税源、优化税源结构等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决策和部署上来,确保认识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导向,拓宽领域、增强功能、优化结构,推动生产业集聚发展,民生业城乡均衡发展,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互动、融合、协调发展,努力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增强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作用。

(二)发展目标.2009年,力争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幅与GDP增幅持平。2009年到2012年间,力争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三、工作重点

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围绕生产性、民生业和服务外包产业三大板块,着力推动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加快发展,进一步扩大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全面提升我市服务业发展整体水平。

(一)优化服务业发展布局.

适应新型工业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形势,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规范提升传统服务业,充分发挥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作用,优化行业结构,提升技术结构,改善组织结构,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细化深化专业分工,鼓励生产制造企业改造现有业务流程,推进业务外包,加强核心竞争力,同时加快从生产加工环节向自主研发、品牌营销等服务环节延伸,降低资源消耗,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优先发展运输业,提升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充分发挥科技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工业设计和节能服务业;规范发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广告会展等商务服务业;提升改造商贸流通业,推广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和新型业态。通过发展服务业实现物尽其用、货畅其流、人尽其才,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走上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不断培育形成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围绕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要求,大力发展市政公用事业、房地产和物业服务、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和社会化养老等服务业。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卫生、新闻出版、邮政、电信、广播影视等服务事业,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城乡区域服务业结构,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围绕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和休闲娱乐等服务业,优化服务消费结构,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服务业是今后我国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要着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鼓励其他服务业更多吸纳就业,充分挖掘服务业安置就业的巨大潜力。

大力培育服务业市场主体,优化服务业组织结构。鼓励服务业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技术进步提高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产品创新。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促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服务企业。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服务业,积极扶持中小服务企业发展,发挥其在自主创业、吸纳就业等方面的优势。

(二)加快推进重点行业发展

1.现代物流业。充分利用我市制造业的优势,研究制定现代物流业产业发展规划。不断加强我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加快建设车站和集疏运体系。积极推动物流功能区、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加快引进和培育现代物流企业,着力壮大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钦钢铁、汽车制造、食品饮料、农产品储运及深加工等优势产业服务的专业物流企业集群。加快运力结构调整,积极发展集装箱运输车、厢式货车、冷藏运输车等。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2.金融业。大力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将业务延伸到重点产业链和特色产业集群,改进对“三农”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手段和方式,大力发展网络银行、电话银行、网上证券交易和保险等新型服务。大力推进金融生态建设,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务实推进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3.现代信息服务业.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电信网、计算机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鼓励通信企业和广电部门加强网络、业务和内容合作,支持通信企业在“三网融合”业务应用上积极探索、创新突破。发挥我市制造业聚集的优势,加快以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与行业应用软件。推进社会信息化应用,积极培育信息服务业企业。

4.科技服务业.大力实施现代服务业科技支撑与示范工程。鼓励各类科技园区、高等院校和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创办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评估、科技招投标、技术产权交易、研发中心、科技中介服务、工业设计和节能服务等专业化的科技服务机构,建立技术服务平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业设计创新体系,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支持科技信息机构、技术交易机构的公共科技信息平台建设,建立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制度。

5.商贸流通业。加强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完善家电下乡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积极推动社区商业建设,引导具备条件的城市加快打造特色商业街区,加快完善城市流通网络体系。分层次推进县(市、区)商贸流通服务体系发展,全力构建区域商贸中心。加快引进和培育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和商品交易批发市场,深入推进连锁经营发展,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建立健全市场运行监测体系和商品储备制度,加强商品流通市场调控,保障市场供应安全。

6.农村服务业.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积极开展种子统供、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农业机械等生产。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户科学储粮、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点,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以实施“金农”工程为重点,构建多平台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其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工储藏和农资采购经营。

7.旅游业。实施重振旅游工程,落实相关旅游扶持政策,推进旅游招大引强、线路统筹、游客信心重树、乡村旅游提升、质量强旅五大行动。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促进旅游产品向观光与休闲度假、商务等综合型转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重大项目实施,扶持和培育一批旅游骨干企业;围绕旅游线路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加大区域合作,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旅游产品线路;强化宣传促销,明确主攻客源市场,突出网络宣传促销,抓好旅游商品开发;推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市场影响力;推进景区等旅游标准化进程,提升旅游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8.服务外包产业.抢抓国际服务外包转移的战略机遇,强化企业、产业与市场对接,积极承接服务外包企业和订单转移,尽快培育和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大力推进我市服务外包工作的开展。

9.文化服务业。以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依托,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形成有竞争力的文化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文化演展、文化娱乐、广播影视音像、新闻出版、艺术教育培训、文化旅游等,积极拓展艺术品、出版发行、媒体广告、对外文化贸易等文化服务业发展的新空间,满足社会多层次文化消费需求。

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大力发展美容美发、家政等居民服务业,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娱乐、体育健身、社会化养老、房地产和物业服务等民生行业,不断培育促其形成服务业新的增长点。

(三)推进生产业集聚发展.依托现有工业基础,从“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升能级”的原则出发,加强规划引导,明确功能定位与建设规模,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园区和产业用地,以生产业为发展重点,服务生产经营主体,突出产业转型、产业升级以及产业链延伸,加强现代物流园区、金融功能区、信息产业园、科技创业园、创意设计产业园、新型专业市场等集聚区建设,构建产业集群发展平台,积极吸引符合产业导向的生产业高端项目落户集聚区,推进生产业集聚发展,打造服务业新的增长极。

(四)着力培育重点企业。针对服务业不同行业的特点,加强分类指导和政策引导,促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实施“百强工程”,在各重点行业中确定一批重点培育企业,鼓励服务业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加快在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商贸流通、旅游、服务外包和文化产业等服务业重点行业培育和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带动作用的大企业,提升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

(五)实施服务业品牌战略。研究制定服务业品牌建设的政策,建立促进服务业品牌工作机制,完善服务业品牌认定办法,积极创建服务业企业品牌。大力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鼓励企业注册和使用自主商标,争创“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四川名牌”和“四川省著名商标”。积极支持“中华老字号”、“四川老字号”服务业企业创新发展。鼓励服务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实现服务品牌带动产品品牌推广、产品品牌带动服务品牌提升的良胜互动发展。

(六)鼓励服务领域技术创新.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抓好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重大项目。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创新体系建设,建立一批研发设计、信息咨询、产品测试等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发展一批技术研发中心和中介服务机构。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知识产权交易活动,符合规定的可以享受创业投资机构的有关优惠政策。

(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大力推进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扶持出口导向型服务业发展,鼓励企业申请进出口经营权和对外劳务合作经营权,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开拓国际和省外市场,在对外设计咨询、对外工程和技术承包、软件出口、劳务合作、医药研发外包等方面形成较强竞争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吸引外商尤其是知名跨国公司投资服务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提高服务业利用外资的规模、质量和水平。

四、支持政策

(一)放宽市场准入.工商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文件的规定,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允许社会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服务领域。除法律法规规定的外,一般业企业注册资本一律降至3万元人民币,允许公司注册资本分期缴付,注册资本5叨万元及以内的可以零首付,三个月内到位20%,两年内缴足注册资本。对创新性、示范性强的服务企业,在营业场所、投资人资格、业务范围等方面还应适当放宽条件。教育、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体育、建设等部门对本领域能够实行市场化经营的服务,也要研究提出放宽市场准入、清理进入壁垒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二)落实税收优惠。税务部门要认真落实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支持服务企业产品研发,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按有关政策规定享受加计扣除所得税优惠。积极落实对软件开发、信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工程咨询、技术推广、服务外包、现代物流等鼓励类生产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积极落实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农机作业和维修等农林牧渔服务业项目免征企业所得税。对科研单位开展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以及提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相关服务的企业,其主营业务符合国家鼓励类产业目录的,经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可享受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积极落实以连锁经营形式发展的新型零售业态等服务业的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积极落实对自主创新、节能减排、资源节约利用等方面服务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吸收就业多、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低等服务类企业,按照其吸收就业人员数量给予补贴,安置残疾人员及国家鼓励安置的其他就业人员的,可按规定享受工资加计扣除所得税优惠政策。

(三)保障要素供给。物价部门要进一步研究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各级政府要按照价格形成机制,落实“列入国家鼓励类的服务业逐步实现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基本同价”政策。国土部门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需要,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合理确定服务业用地的比例,满足列入国家鼓励类的服务业的用地要求。

(四)支持技术创新。科技部门对研发、设计、创意等技术、知识含量较高的服务企业,可按规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相应的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产学研联盟研究开发现代服务业共性和关键技术,对提升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传媒、数字教育、协同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服务业领域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的重大项目,予以优先立项。

(五)加大财政投入.市级财政安排的促进服务业发展资金要突出扶持重点,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服务业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积极争取中央、省财政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推动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各县(市、区)政府要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要根据本地区服务业发展和财力状况,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重点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发展和品牌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六)拓宽融资梁道.人民银行分行、金融监管机构等要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发适应服务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不断改进对服务业的金融服务。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债券等多渠道筹措资金。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推动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风险分担机制,鼓励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积极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加快服务业发展协调工作机制,市政府成立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深化服务业发展战略、方针、政策研究,协调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加快服务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各县(市、区)要相应建立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领导机构,加快形成联动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工作机制,明确分工和责任,营造更加协调、齐抓共促服务业发展的工作氛围。

(二)制定发展规划.由市发改委牵头,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服务业发展主要目标,按照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部署,研究制定我市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根据全市服务业发展目标,抓紧编制和修订当地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相关部门要抓紧编制和修订现代物流、商贸流通、金融服务、现代信息服务、房地产、农村服务、旅游、科技和咨询服务、文化、社区服务、服务贸易等行业规划和专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和保障措施,并把发展任务分解到年度工作计划中,落实目标责任,通过编制和实施服务业发展规划,引导和促进全省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完善产业政策.由发改委牵头,相关部门配合,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规定,立足现有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明确各行业发展重点及支持方向,提出规模管理要求,指导各部门、各行业相应地调整和完善产业政策,逐步形成有利于我市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

(四)健全统计体系。完善服务业统计工作体系,加强对部门服务业统计工作的协调与指导,建立服务业统计机构,充实服务业统计力量,增加经费投入;充分发挥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政府统计和行业统计互为补充的服务业统计体系,健全服务业调查统计制度和信息制度,搞好服务业运行监测。

(五)推进标准化.抓紧重点服务领域标准的研制,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扩大服务标准覆盖范围。对新兴服务行业,鼓励龙头企业、地方和行业协会先行制订服务标准。对暂不能实行标准化的服务行业,广泛推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等制度。

(六)培育行业组织。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主的原则,在服务行业加快培育一批独立公正、行为规范、运作有序、代表性强、公信力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符合国际惯例的新型行业协会、商会,积极发挥协会在行业自律、服务品牌整合以及服务产品技术创新的研究、交流、推广等方面作用。

(七)培养引进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激励和流动机制,努力形成服务业人才加速集聚,有序流动的局面,为加快发展服务业提供人才保障。加快各类就业服务机构特别是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发展,完善就业服务网络,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等服务体系建设,为加快服务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

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范文6

【关键词】 科技服务 石油装备 黄河三角洲

1 引言

现代服务业是指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服务业具有了向其他行业释放较强外溢效应的能力,从而有利于提升整体经济竞争力。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出现的产业结构的软化现象,科技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大幅度提高,科技服务业的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随着专业化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制造业价值创造活动中的一些环节独立出来,如研究开发、设计、成果转化、人才引进等,制造业的服务成分不断增加,如技术支持与培训,检验检测、标准制定等。在对现代服务业内涵认识的基础上,各地区各行业在出台现代科技服务业相关规划及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地区资源禀赋、经济发展阶段、战略发展方向等,科学合理安排现代科技服务业的发展规划,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黄河三角洲地区是国务院规划定位的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后背土地资源及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国家要求要科学确定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空间布局,积极发展园区经济,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和高端产品。这需要利用现代技术及现代管理理念对传统发展方式进行改造,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受历史及区位因素的影响,目前黄河三角洲地区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总体水平偏弱,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本文以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东营市为例,分析其产业结构和行业特点,梳理出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行业的现代科技服务业发展思路。

2 黄河三角洲地区产业特点和行业分布分析

黄河三角洲地区2004-2010年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第三产业产值逐年增加,比重也从2004年的22.6%提高到29.1%,如表1所示。从表中也可以发现,该地区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在2006年达到最高值,之后则处于逐年下降的趋势,说明该地区工业化进程已经达到一定水平,服务业与工业化互动的模式逐渐显现,该趋势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发展环境。(如表1)

区域工业化特征明显,为生产业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原油、原盐、纯碱、溴素、金矿等产量位居全国前列。该地区内县市区都充分认识到自身资源特点,积极培育符合自己资源禀赋结构的产业,据统计,石油装备制造业产值、原油一次加工能力、黄金加工量、纺织和造纸生产能力、溴素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0%、11%、32%、17%、5%和85%。表2是黄河三角洲核心城市东营市各县区位于前三位的主导产业一览表,可见该地区产业结构以石油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盐化工等与地区资源特色有关的重工业结构,可以更加明确地将该地区定性为工业化发展深化阶段。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无法超越地区产业结构特征,而是要更好地为该特征服务,该地区石油装备产业产值已经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因此,积极推进面向石油装备制造的现代科技服务业发展,以更好地服务于石油装备产业发展为目标是符合该地区发展实际的。(如表2)

3 石油装备制造产业科技服务业核心任务分析

根据石油装备制造行业自身发展特点,我们认为机械制造科学研究、石油装备研发设计与技术开发是提升石油装备制造水平的基础性工作,加快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是提升石油装备水平的关键环节,加强石油装备领域的创新创业服务、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是提升石油装备行业水平的保障工作。因此,石油装备制造行业的现代科技服务业发展应该从以下方面展开。

3.1 提升石油装备产业核心技术研发能力

建设国家采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国家相关政策指导下,根据国内外采油装备发展的需要,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全面系统开展采油装备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及成套工程化技术的研究开发,解决采油装备工程化共性的关键技术,促进科技成果的工程化和产业化,并逐步实现科研-开发-产品-市场的良性循环。中心面向产业核心技术开展基础性研究工作;面向市场开展产业化工程技术的集成研究开发;面向世界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研发成果。成立针对复杂地质条件的石油勘探开采研究院。针对复杂地质条件,特别是深海条件下的油田勘探与开采设备的专业性及其研发生产所需的高成本,联合中国石油大学、胜利油田钻井工艺研究院、胜利油田采油工艺研究院等本地科学研究及教育机构,建立石油装备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先进装备制造研发平台和深海油田勘探开采平台。建设产品检验检测、仪器共享及中试平台。以国家石油装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为基础,在面向社会和企业提供检验检测、技术评价、咨询培训等服务过程中,做到石油装备产品研发、标准制修订、型式试验、仲裁检验、国际间实验室检测能力互认等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和社会化。

3.2 提高石油装备产业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效率

完善石油装备产业成果转化链条,创新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拓宽产学研合作方式,畅通技术转移渠道,加强创业载体及创业服务设施建设,建成石油装备产业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基地。建设区域科技资源信息网络,实现信息及时更新与供给。由科技情报所牵头,联合科技企业协会、国家创新驿站,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各创业服务中心,共建科技资源信息平台,对相关部门和行业长期持续积累的数据资源,以及国家、省市科技计划立项项目的数据、成果进行整理、汇总和建库。加强专利、工艺、标准、科技报告等文献资源的建设。针对企业建立异地研发中心及各类分支机构和开拓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收集整理包括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法律建设等各方面信息,为企业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服务。在区域内推动科学数据、科技文献、技术成果、创业孵化、技术交易等方面的信息资源开放,促进科技资源信息在黄河三角洲区域内高效配置和共享利用。探索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与国外科研机构和公司的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扩大合作领域。每年争取派出三批科研人员分别赴采油装备工业发达国家的研究机构和公司,寻求采油装备专业方面的技术合作。同时每年争取邀请、吸纳一批国外有关学者和专家来开展技术交流和研究开发工作。积极吸纳高校院所联建研究机构,以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为载体,在石油机械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区域重点产业领域建设一批产学研合作创新联盟。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有产学研合作背景的项目,在立项和经费管理等方面体现产业需求导向。

3.3 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

加快建设以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龙头的科技企业孵化体系,整合园区现有孵化要素,探索构建中介服务、技术融资、创业培训、政策支持等创业服务的协同机制,通过为种子期企业提供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为初创期提业孵化服务和增值服务、为成长期企业提供投融资及政策支持,构建创业企业“接力式”的创业环境,克服创业风险,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建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乐土。加快建设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依托“黄蓝”国家战略,采取以市政府、省科技厅为建设主体,高校院所、创新团队为技术支撑,企业为成果转化载体的合作共建模式,将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建设成为海洋科技领域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和高效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平台;以技术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主线,打造信息服务、人才服务、技术研发、科技投融资等四个平台。加快建设院地合作机构,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高校院所的合作,通过联建科研平台、联合实施科研项目、聘用高端人才等,不断增强研究院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立国家院所与地方政企联合创新机制。

3.4 优化石油装备产业创新创业服务环境

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推进科技服务载体的统筹协调。加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园区等科技中介服务载体间的统筹协调,建立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立黄河三角洲生产力促进中心联盟。加大对技术贸易机构、技术转移机构、科技企业协会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及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强舆论引导与激励政策设计,鼓励其参与科技成果的经纪活动,保障中介机构的合法权益,促其快速发展。根据科技型企业成长路线图和企业实际,重整科技资源,开展订单式、全程式咨询与服务,帮助做好创业策划、产品成长、产业链打造、团队建设、资本运作等方面系列化、专业化、精细化服务,降低创业成本,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科技金融建设与创新工程。设立石油装备产业投资引导基金。针对石油装备产业研发投资周期长、数额大、风险高的特点,探索引入风险投资入股高新技术项目的新模式,推行由政府引导的重点项目股权投资。探索风险投资入股高新技术项目的新模式,在当前实施的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中筛选确定先进科技成果,建立重大科技成果备选项目库,形成完整的支持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资金链条。发展中小型科技企业产业金融,建设科技金融服务、产品和政策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通过股票上市、企业债券、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筹措发展资金。探索建立联盟、园区、基地统贷统还机制,构建中小企业贷款平台。

参考文献:

[1]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重点领域的科技问题及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科技部重大软科学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