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能的来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质能的来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质能的来源

生物质能的来源范文1

【关键词】 地震;精神卫生;心理社会;能力;横断面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5.67,R192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1)002-0102-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1.02.006

Post-earthquake mental health and psychosocial support(MHPSS)capacity of health

facilities in some areas in Sichuan: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key informant

interview with grassroots health professionals

LIU Jin1,GUAN Li-Li1,XIANG Hu2,WU Xia-Min1,MA Ning1,

LIANG Xiao-Qiong2,WU Bao-Ming1,MA Hong1

1Peking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Key Laboratory of Ministry of Health(Peking University)Beijing,1001912Sichuan Mental Health Centre,Mianyang 621000,Sichuan Province,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MA Hong,mahong@bjmu.省略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post-earthquake mental health and psychosocial support(MHPSS)capacity by psychiatric hospitals,and township health centers and village clinics in some extremely hit and severely hit areas in Sichuan.Methods:Referring to definition and levels of mental health and psychosocial support defined by the Inter-Agency Standing Committee of UN,a questionnaire consisting of basic information and current services of health facilities,MHPSS training and teaching materials in the past two years,and willingness and feasibility to provide MHPSS was developed,and 30 doctors from 1 county-level psychiatric hospital,1 town-level psychiatric hospital,5 township health centers,and 5 village clinics were surveyed.Ten of them were interviewed to explore their occupational experiences,the earthquake influence on the health facilities,the experiences and feelings of learning and providing MHPSS.Result:There were 0.68 psychiatrist/100,000 population and 0.83 psychiatrist/100,000 population in county level and town level respectively.There had been no pre-quake training on MHPSS,11 doctors got(1~7)days(median=2 days)of post-quake training,but unleveled,with insufficient teaching materials or reference books.Only 19 doctors could have time to provide MHPSS,and possible hours would be(6.9±2.5)hours/week.The county-level and town-level psychiatric hospitals had to manage the pre-quake inpatients,and admitted post-quake new cases.The county-level psychiatric hospital conducted some patterns of public mental health education.Only 2 township health centers provided 20 persons/month outpatient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Psychiatrists had not been trained in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and had not had experience to deal with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before the earthquake.Non-psychiatric physicians felt that their capacity of providing proper MHPSS was quite limited.The township health centers only had valium as the basic psychotropics.Buildings in health facilities were damaged by the earthquake,which was especially reflected by collapse of a whole ward building in the town-level psychiatric hospital.Conclusion:Post-earthquake MHPSS capacity by health facilities in county and lower levels is extremely limited in Sichuan.It is suggested that in the future the relevant professionals be trained in more practical and specific ways in different levels,the township health centers and village clinics be authorized to use basic psychotropic medications,and disaster-resistant level be strengthened while building new or altering old psychiatric hospitals.

【Key words】 earthquake; mental health; psychosocial; capacity; cross-sectional studies

(Chin Ment Health J,2011,25(2):102-106.)

人为或自然灾难后的救援是复杂的工程。联合国机构间常委会(The Inter-Agency Standing Committee,IASC)于2007年制定出《紧急情况下的精神卫生和心理社会支持指南》[1-2](以下简称《指南》),为救援人员和社区计划、建立并协调最基本的多部门救灾工作提供指导。《指南》将灾后的精神卫生和心理社会支持(mental health and psychosocial support,MHPSS)定义为旨在保护或促进心理社会安宁和/或预防或治疗精神疾病的所有当地或外部支持。列出的服务范围包括四个层次,即①基本服务和安全(如食品、帐篷和防疫措施);②社区和家庭支持(如寻人和帮助家庭团聚、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活动);③有针对性的非专科服务(如由初级保健人员提供的心理急救、基本精神卫生服务);④专科服务(如治疗严重精神疾病)。灾后救援是多部门合作、分层次的服务,其中③和④层次的服务需要卫生部门人员参与[1]。在《指南》中,建议对于卫生部门MHPSS能力的评估需包括初级保健和精神病院的能力和基本精神科药物。为了解四川5.12地震后部分极重及重灾区医疗机构提供MHPSS的能力,2009年2月本项目组调查了安县、什邡市和三台县、绵阳市的部分医疗机构和医生的情况。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 以极重灾区(绵阳安县、德阳什邡市)和重灾区(绵阳三台县、绵阳市游仙区)的医生为目标人群。共分级调查来自县级精神病院1所、乡镇级精神病院1所、乡镇卫生院5所和村卫生室5所的医生。并对其中愿意并有时间交谈的医生进行深入访谈。

1.2 工具

参照联合国机构间常委会对MHPSS的定义和分级自编问卷,内容包括卫生机构基本信息及目前提供服务的情况,近2年接受MHPSS培训及教材和参考书的情况,提供MHPSS的意愿及可行性,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访谈提纲内容包括个人从业经历、地震对医疗机构的影响、学习和提供MHPSS的经历及感受等。

1.3 实施过程

在临时板房医院内,研究者去医生的办公室或诊室,经过医生的口头同意后请他们填写自编的问卷。

深入访谈是由同一访谈者完成所有访谈。每次访谈持续约1小时。如果办公室或诊室里不方便访谈,则在院子里访谈。研究者在访谈中做笔记。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针对计量资料,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对符合正态分布的应用均数和标准差进行描述,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对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应用中位数(M)描述,采用秩和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针对计数资料应用具体例数进行描述,因总例数<40,采用费歇尔精确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针对定性访谈,将笔记中的每句话进行编码,归入从业经历、地震对医疗机构的影响、学习MHPSS的经历和感受、提供MHPSS的经历和感受等类别。然后按照研究目的,着重分析医疗机构所受地震的影响,以及提供MHPSS的能力,包括所受培训的数量和内容、人力资源、基本药物、服务需求、工作量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对能力提供的影响。

2 结 果

2.1一般情况

共计30名医生参加了问卷调查,其中男性23名,平均年龄(39.4±13.3)岁,从业年限1~42年(中位数(M)为12年)。极重灾区组和重灾区组的医生在所有变量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共对10人进行了深入访谈,包括县级精神病院的院长1名(男性,从事精神卫生专业25年),乡镇级精神病院院长1名(男性,从事精神卫生专业6年,原为外科医生,近6年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乡镇卫生院医生8名(其中男性7名,从事精神卫生相关工作,即灾后心理咨询共1年)。

2.2医疗机构提供MHPSS的能力

2.2.1精神科医师在辖区内的人口比例

县级精神科医师的人口比例为0.68/10万人,乡镇级精神科医师的人口比例为0.83/10万人(表2)。

2.2.2已接受的培训

在地震前,所有人员均未接受过任何与灾后心理变化及处理相关的培训。截至2009年1月,共有11人接受过1~7天(中位数2天)省、市或区级的培训,培训内容为灾后心理干预、灾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干预、如何应对有遇难家属的人或放松技巧等。全部11人均有兴趣看培训教材。有4人列出记得住的教材或参考书名称,并评价其适用性:《灾后心理卫生服务技术指导要点》(大部分适用或完全适用)、《灾后儿童心理救援》(完全适用)、《精神卫生核心信息和培训手册》(完全适用)和《医学心理学》(少数内容适用)。

2.2.3提供灾后MHPSS的主观意愿

有27名医生表示在条件允许时愿意为受灾群众提供灾后服务。

2.2.4提供灾后MHPSS的现状

个人可投入的时间:有19人表示有时间为受灾群众提供服务,其中有7人列出每周可提供服务的小时数,平均为(6.9±2.5)小时/周。

医疗机构提供灾后服务的情况:县级和乡镇级精神病院除继续管理地震前的住院患者,还收治震后的新发病例,包括应激相关障碍患者。县精神病院通过心理卫生知识讲座、义诊、发放宣传资料、新闻报道等方式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只有2所乡镇卫生院提供灾后心理服务,目前门诊量约为20人/月,方式为心理咨询。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的主要方式为发放宣传资料。

2.3 深入访谈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

2.3.1医疗机构也受到地震的影响

地震对医疗机构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尤其是极重灾区的乡镇级精神病院受到极大破坏,除门诊外,整个医院的其他建筑全部倒塌。医务人员顾不上自己的家庭,先在临时搭建的帐篷后在板房中继续治疗原住院病人95人,同时还不断收治与地震有关的新发病例。由于临时住所及周边环境中存在大量的木棍、铁丝、绳索等物品,造成冲动攻击和自杀自伤的危险性加大,加上临时板房不够高,病人很容易上到房顶后外走,给护理工作带来极大压力。

2.3.2服务能力有限

县级精神病院有精神科医师10名,基本没有受过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没有治疗PTSD的经验。乡镇级精神病院的精神科医师数量严重不足,4名精神科医师面对100多名患者的诊疗及值班任务,感到压力过大。地震后曾有1名来自外院的大学毕业两年的住院医师每周来一次作为外援,但并不能起到实际作用。由于床位有限,不得不对某些需要住院的新发病例仅进行门诊处理。乡镇卫生院的精神科药品单一,除地西泮外无其他精神科药品,肌注氯丙嗪仅用于麻醉前用药,不作为精神科处理用药。基层医生虽然看到有大量的受灾群众需要MHPSS,从医务人员的天职出发也愿意帮助他们,但是由于学历普遍偏低,在地震前没有受过心理危机干预的培训,缺乏灾后危机干预的教材和参考书等诸多因素,觉得自己能力有限,无法给受灾群众提供到位的服务,甚至害怕由于自己的理解错误或处置不当,反而给受灾群众造成二次伤害。另外,由于基层医生承担医疗网底的工作,工作内容多,工作量大,在客观上难有较多的时间用于提供MHPSS。

3 讨 论

本研究发现的县级精神科医师的人口比例(0.68/10万人)和乡镇级精神科医师的人口比例(0.83/10万人)均低于2008年全国精神科医师的人口比例(1.35/10万人)[3]。在没有灾难时,按这样的人口比例提供常规精神卫生服务尚且人力资源不足。在地震后,如果按照震后3个月PTSD患病率为7.2%[4]推算,县级和乡镇级精神病院需要分别诊治PTSD患者10.6万和3.5万。面对如此数量庞大的患者,14个精神科医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MHPSS是分级服务,各级所涉及的人员和服务内容不同,需要的培训也不同。为了提供优质服务,最好在灾前做好人员的技术准备,即需要充分的备灾[1]。本研究发现医疗机构人员在灾前未接受过任何相关的培训,在灾后仅有11人接受过培训,但培训时间短,且未按照内容进行分级培训,属于无计划的培训。另外,教材和参考书严重不足,基层人员不得不将针对性不强的《医学心理学》作为参考书。

按照MHPSS的服务分级,本研究中的对象应该承担的是有针对性的非专科服务(如由乡镇卫生院的医生和村医提供的心理急救和基本精神卫生服务)和专科服务(如精神科医师对严重精神疾病的诊治)。但是因为培训严重不足,非精神科医生并不具备提供心理急救和基本精神卫生服务的能力,县级精神病院的精神科医师也缺乏诊治PTSD的技能。少数乡镇卫生院只提供20人次/月心理咨询,这种工作量也反映出基层供方的服务有限。

医院作为治病救人的场所必须具有高度的抗灾能力,包括硬件条件,以及接受过培训的人员和应急程序等软件条件。面对全球日益增多的自然和人为灾难,世界卫生组织(WHO)号召各成员国建设可以抵抗地震及其他灾难的医疗机构,并将2009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定为“挽救生命加强医院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5]。本研究中也见到精神病院病房全部倒塌、造成住院护理工作压力极大的情况。WHO西太区办公室已发行了相关手册《医院应该免受灾难侵害:降低风险,保护医疗设施,挽救生命》,对各项建筑指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4 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仅调查了医疗机构和医生的情况,未涉及其他供方的服务能力现状、不同部门间的合作现状,亦未涉及医务人员自己作为受灾群众的因素,已发现人员数量不足、培训严重不足、提供的服务有限及医疗机构的抗灾能力差等问题,说明地震后医疗机构提供精神卫生和心理社会支持的能力极为有限。建议今后对县级及以下精神卫生机构人员、基层卫生工作者和社区服务人员开展实用的和有针对性的分级培训;采取措施改变基层卫生机构缺乏基本精神科药品的现状;在新建或改造精神病院时,加强硬件的抗灾强度。

参考文献

[1]The Inter-Agency Standing Committee.IASC Guidelines on Mental Health and Psychosocial Support in Emergency Settings[OL]. Geneva:The Inter-Agency Standing Committee,2007:1-19(2007-12)[2009-09-03].http:∥省略/iasc/pageloader.aspx?page=content-products-products&sel=22.

[2]Wessells M,van Ommeren M.Developing inter-agency guidelines on mental health and psychosocial support in emergency settings[J]. Intervention,2008,6(3/4):199-21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8年各类卫生机构人员数[M].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9:24-27.

[4]汪向东,赵丞智,新福尚隆,等.地震后创伤性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1):28-30.

生物质能的来源范文2

【关键词】生物质能源;发展;制约因素

生物质是通过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各种有机体,包括所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生物质能蕴藏量极大,仅地球上植物每年的生物质能生产量,就相当于目前人类消耗的矿物能的20倍。生物质能源在我国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第4位能源资源,在能源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开发生物质能已成为解决我国能源问题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方面。

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无论是科研水平、开发利用层次、转换设备规模,还是产业发展、市场销售等方面,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还有一些因素制约着生物质能源的发展。

1.资金制约

1.1资金来源方面

国外,投资生物质能产业的主体,主要有政府、国际金融组织、跨国公司、风险投资和民间资本等,并且许多国家早就成立了专门的可再生能源基金。而我国还没有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缺乏有效的资金来源和固定的融资渠道。由于生物质能经济效益、市场前景不明朗,因此国内银行不愿承担风险,不愿提供超过15年的长期贷款。从国际资本市场上来看,尽管国际贷款期限较长(一般可长达20年),但目前国际金融组织(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已经取消了原来对我国的软贷款。这些实际情况,造成生物质能项目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或政府拨款,限制了其规模化发展,影响了各方面对生物质能投资的信心。

1.2资金规模方面

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地区,每年对生物质能的开发投资力度很大,而我国在这方面给予的投资要明显少得多,“十一五”期间也只有8亿元投人。应积极发动地方、金融机构、相关企业和民间资本的力量,投入到生物质能产业中,发挥资本市场的支撑作用。

2.技术制约

2.1技术研发不够,创新能力不足

由于长期缺乏科技经费的投入,缺少激励生物质能产业科技进步创新的措施,使得生物质能产业在基础技术研究、新产品研发和应用技术创新等方面存在着科技含量低、产品单一、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等问题。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过度依赖引进的现成技术,采用简单工艺和简陋设备,消化吸收投入严重不足,这样就妨碍了技术扩散效应的发生。例如:纤维素燃料乙醇的纤维素酶高成本问题;后备资源潜力大的纤维素生物质燃料乙醇和生物合成柴油的生产技术,还处于研究阶段;在固体成型压块燃料方面,存在着成型机模具磨损严重、运行稳定性差、使用寿命较短、能耗高、配套炉具不完善等问题。因此,生物质能产业化的生产技术瓶颈问题远没有解决。

2.2科研机构分散、人才缺乏

生物质能科研机构分散,科研资金和专业人才匮乏,没有相应的技术研发队伍,缺少吸引人才和防止专业技术人员流失的措施,未形成像化石能源一样专门的研究、咨询等产业服务机构,导致生物质能发展缓慢,产业化、商品化程度低。

3.市场制约

3.1市场开发不完善

很多以生物质为基础的开发项目具有很好的市场开发潜力,但由于社会各界的信心不强,没有形成有效的市场开发信心。同时,虽然有一部分生物质能源产品已经制定了一些相关标准,但整体上讲,缺乏系统的技术规范和产品质量标准、认证标准,以及相应的法规和质量监督体系,使得整个生物质能源市场处于无序状态,从而影响了生物质能源市场的开发和扩大。

3.2竞争平台不公平

国家对生物质能产业的优惠、补贴、奖励很难落到中小企业身上。除农村沼气项目外,支持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大部分政策倾向于规模化的大型项目,中小企业很难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例如燃料乙醇,国家每年向4家陈化粮燃料乙醇定点企业(黑龙江华润酒精有限公司、吉林燃料乙醇公司、安徽丰原生物化学公司以及河南天冠企业集团公司)发放补贴;而走非粮路线的中小企业却很难拿到同等的补助。没有得到补贴的中小企业,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在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很难得到更大的发展。液体燃料方面,目前中石油、中石化只收购拿到正式批文的黑龙江华润酒精等4家定点供应企业的燃料乙醇,不收购中小企业生产的非粮乙醇,对采购生物柴油也持“暂不参与”的态度,使得部分生物燃料产品不能进入市场流通,而无法将产品变现,最终使整个生产链条无法正常循环运行。

3.3体系建设不完善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需要相关产业的配套,产业规模效益的实现与上下游市场的依托密不可分。化石能源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从资源的勘探、开发、运输、转化,到消费者的利用,再到相关的服务部门,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一套产业链,最终形成产业体系。而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的配套产业还很不完善,产业规模比较小,在能源利用的终端缺乏相关产业的支持,并且生物质能源的示范推广和产业服务体系建设还处在探索阶段,使得利用大多数生物质能源产品时,还需要额外的处理和转化,这样就造成生物质能源的利用成本较高。

4.政策和体制制约

4.1政策约束

生物质能产业是具有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弱质产业。从国外的发展经验看,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的支持是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原动力,政府要在投融资、税收、补贴、加速折旧、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实在的政策倾斜。目前我国政府虽然了支持生物质能发展的法律法规(《可再生能源法》等),但相关配套政策体系还不完整,缺乏具体明确、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经济激励措施的实施力度不够。另外,国家对燃料乙醇的生产和销售仍采取严格的管制,许多企业和个人由于受到现行政策的限制,不能普遍享受到财政补贴,难以进入汽油现有的销售渠道。为此,需要建立完善投资、税收、信贷、价格、协调等方面的长效激励机制,落实生物质能源企业的获得补贴方面的具体政策措施。

4.2体制制约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体制改革已走过30多年的历程,但现有的政府管理模式和职能仍残留着计划经济的痕迹,市场经济中,还渗透着不少计划因素,突出表现在建设项目的审批依然是各级政府管理经济的主要职能之一。生物质能按能源品种分属不同的行业,没有形成统一的归口行业,而对于生物质能的领导和管理又分属于多个部委,例如农业部、电力部、林业部等都设有专门的司(局)或处室负责一部分工作。这样的管理机制既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也很难出台统一协调的政策措施,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生物质能源总体发展目标、配套措施与其实施之间发生脱节。

生物质能的来源范文3

关键词:生物质能源企业;商业竞争;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4-0037-02

1、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地位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的增长,在能源的消费结构上,我国目前还主要是依赖石化能源。一方面,长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资源利用效率和产生的经济效益不高,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另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的激增导致能源的绝对短缺。近年来,我国的能源形势越来越严峻,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按照我国目前的发展速度,到2020年,我国最少需要4.5亿吨原油,而届时本土生产能力将至多不超过2亿吨。与此同时,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也给我国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要真正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必须尽快改变我国的燃料结构。因此,要积极发展各种可再生新能源。

为了明确生物质能源产业地位,确保生物质能源产业的稳步发展,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积极推动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例如对乙醇,2004年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8部委联合《车用乙醇汽油扩大试点方案》和《车用乙醇汽油扩大试点工作实施细则》,在中国部分地区开展车用乙醇汽油扩大试点工作。在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的同时,试点区域的省份均制定和颁布了地方性法规,地方各级政府机构依照有关规定,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严格市场准入,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对中国生物质燃料乙醇产业发展和车用生物乙醇汽油推广使用起到了重大作用。此外,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为生物质能源的发展提供保障。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提出,“国家鼓励清洁、高效地开发利用生物质燃料、鼓励发展能源作物,将符合国家标准的生物液体燃料纳入其燃料销售体系”。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也提出,“加快开发生物质能源,支持发展秸秆、垃圾焚烧和垃圾填埋发电,建设一批秸秆发电站和林木质发电站,扩大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生产能力”。除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和标准外,2002年以来,中央财政也积极支持燃料乙醇的试点及推广工作,主要措施包括投入国债资金、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并优化财政补贴机制等。

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政府把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放在了一个重要的战略地位,整个生物质能源产业的行业地位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2、生物质能源企业各成长阶段的竞争力

2.1初创和学习发展期的竞争力

从创新活动和学习发展的内容看,这一时期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一是科技人员将科技成果从理论方法和实验室层面向现实生产力转移;二是吸引各种资源要素的投入,创建一个具有生产经营职能和严密组织结构的经济实体。

以科技研究与开发为重点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成了该阶段企业创新的主导。如同一般企业,创建之初需要各种资源要素的投入,加上生物质能源企业所固有的高投入的特征,所以这一阶段资金需求数量往往非常大,投入密度异常高。但是,由于企业刚刚创立,生存性较弱,未能在短期内得到社会各部门的认可,筹资成了一大难题。所以能否筹集到企业生存所需的足够资金和选择有效的筹资渠道,是生物质能源企业初创阶段面对的主要问题。另外,企业在这一阶段还面对很大的风险,即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现生产力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经营风险、技术风险、产品风险、市场风险的综合。企业要能经受上述风险,首先需要企业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主要是对技术成果转化前景的把握和对行业发展的预测,另外,还需要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产业的发展。

2.2学习与快速成长期的竞争力

学习与快速成长期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合理配置和利用人才、技术和资本等各种资源要素,扩大规模,降低成本,迅速占领市场,增强竞争力;二是保持活跃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科技研究开发优势。前者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各方面的问题,因此,与之相应的企业创新主要表现为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其中管理创新是核心,因为在这一阶段,吸引各方面的优秀人才投身企业成了关键。后者要求企业具备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围绕企业的经营主业,从战略上、整体上安排和实施技术创新,并且创新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和价值取向。

在这一阶段,企业为了适应市场需要而出现快速增长,需要大量追加资金的投入。不过,筹资不再是难题。因为随着企业管理逐步走上正轨,企业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融资能力明显增强,资金来源相对而言宽松,企业可以从各种资金来源渠道筹措资金。

进入成长发展期,高新技术企业基本排除了技术风险,面临的风险主要是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由于科技进步加快对企业的影响远远大于一般中小企业,上述风险在程度上较一般中小企业要大得多。为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企业由单一经营优势向综合经营优势过渡。

从市场环境看,在这一阶段,产品在市场上已具有自己的定位,市场份额逐步提高。创营销市场成了这时期的首要任务,因为科技型企业已由以前的直觉型感性管理转变为职业化的管理,技术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但由于市场环境变动带来的市场风险很大以及新的竞争者开始进入市场参与这一领域的竞争,企业应密切关注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调整公司产品、服务和营销方式以适应新的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力。

2.3技术创新、规模扩张期的竞争力

处在技术创新、规模扩张期的企业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成熟,但是,随着原有技术优势的逐步失去,其发展度开始放慢,甚至出现停滞现象。因此,为了成功地过渡到蜕变期,企业在保证正常运营的同时,必须加强对高技术产品研究和开发力度,以掌握新的技术优势。所以技术创新仍然是本阶段企业创新活动的主要内容。

从资金需求和来源看,在这一阶段,企业管理比较成熟,并已形成一定的市场地位。因此,企业在保证正常的运作资金之余,主要是加强与技术创新各过程相关的资金投入。其融资渠道与前一阶段基本相同。从风险特征看,这一时期企业的产品已在市场上占有较大比例,管理风险、市场风险均较大程度降低,技术风险增大。从市场环境看,在这一阶段,企业的市场地位比较稳固,但由于更多竞争者的介入,竞争极其激烈。

2.4组织创新、企业整合期的竞争力

这一阶段在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基础上表现为对观念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需求。因企业的成功蜕变要求企业家和科技人员能自觉地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观念、技术、市场和组织管理的变革,此时,企业的创新行为比以往各阶段显得更为重要。由于科技型企业高技术的特征,在组织创新和企业整合的过程中会涉及到比一般企业更多的资源重组和置换,因而转型风险非常大。为了降低风险,企业大都采用渐进式的转型。

从市场环境看,在这一阶段,企业在社会上已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新产品很容易被市场接受,盈利剧增,因而能否为市场提供足够的产品成了企业成功的关键。但是,企业还必须加强营销体系的建设和营销渠道的开拓,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取得更大的发展。

3、生物质能源企业的商业竞争战略

3.1政策扶持的竞争战略

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是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开辟新的农业资源、拓展农业经营领域、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能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选择。各级政府应给予高度重视,将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瓶颈问题、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和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来实施,并通过政府财政补贴奖励、贷款担保或贴息、税收减免等方式,鼓励和支持农民扩大能源作物的种植和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鼓励和支持投资者兴建生物质能源产业化项目,鼓励企业加大科研力度以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3.2“两头在外”的商业竞争战略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吸引更多资金、技术和人才投向本省生物质能源产业,形成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强大动力。一是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生物质能源企业到省内投资,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国内外资源,尽快壮大本省生物质能源产业规模,提高竞争力。二是通过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扩大对外贸易,增强本地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后劲,提高国际竞争力。

3.3上市融资的商业竞争战略

加快本地区生物质能源企业上市融资的步伐,促进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生物质能企业通过上市和吸引其他上市公司参股投资等方式筹措发展资金,为生物质能源企业提供充足的科研开发基金,另一方面还要加大资本营运力度,通过联合、控股、参股等方式,促使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培育生物质能源大公司、大集团。

3.4技术集成的商业竞争战略

生物质能源产业能否得到健康、快速发展,关键在于生物质能源资源产品能否被有效利用。而这主要取决于相关的加工、种植技术和设备工艺水平。因此,要加强对生物质能源产业的技术研究和开发,尤其是要注重生物技术集成创新和成套装备研发,促进生物质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注重生物质能转化与催化前沿技术研究,大幅度提高生物质能转化效率、效益{加快生物质能源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生物质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保障生物质能源科技创新发展。各级政府要建立能源农业科技进步基金,用于支持、补贴能源植物品种的发掘和选育、能源植物种植技术研发及其成果应用推广、生物质能源化处理高新技术研制与实验发展以及生物质能源生产企业孵化等,为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吴怀俊,邓珍琴,国内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09,(12)

生物质能的来源范文4

关键字:生物质发电 节能效果 减排作用

我国的生物能源十分丰富,科技的发展也为开发利用生物质资源提供了可能性和便捷性,尤其在当前我国政府大力提倡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形势下,传统能源的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等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此时对于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恰能解决这两种问题。

生物质能源即是以生物质作为载体的能源,生物质发电是指利用生物质可再生碳能源的特性进行发电,生物质发电种类众多,包括农林废弃物发电、沼气发电、生活垃圾发电等在内的生物质发电。生物质能源不仅是可再生能源,利用生物质发电还具有绿色环保、电能质量好的优点,节能减排的效果十分显著。

一、生物质发电的节能效果

生物质能源在能源转换过程中的充足性、普遍性和使用充分性使其在能源发电领域具有明显的节能优势。

能源对于人类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当前国际上使用的能源百分之九十是石化能源,这些能源储量有限,不可再生,大量的能源消耗使得非可再生能源急剧减少,而生物质能源则分布广,蕴藏量大,随处可见,使用便捷,生产过程比之化石能源也简单的多。

农林产业是我国生物质能源原料的主要来源,我国是农林业大国,耕地广,年产秸秆量及农产品加工废弃物数量巨大,除去少部分作为工业原料和畜牧业饲料外,剩余的大量农业废弃物均可作为能源燃料使用。

我国的森林面积覆盖广,每年森林剪修、采伐、加工后的大量林业废弃物也可以作为生物质能源使用。而随着我国畜牧业及工业的发展,畜禽养殖粪便、工业排有机废水均可作为沼气能源使用,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也使我国每年的城市垃圾量不断增加,更加丰富了生物质能源原料的产量。

生物质的混合燃烧发电是指将生物质能源与矿物质能源两种原料进行混合燃烧发电,这种燃烧方式不需要对电厂的现有设备进行太大的改动,还可以节省矿物质能源,大幅度降低投资费用;

将生物质原料的原料放入气化炉中使其生成可燃气体的过程即是生物质热解气化发电,热解气化生成的气体经过净化后可以供给小型燃气轮机或者内燃机使用,节约了内燃机和燃气轮机对于石化能源的消耗;

生物质的沼气发电则是利用发酵技术,将工业有机废水废渣及屠宰场畜牧场的畜禽粪便进行发酵,生成沼气。这一技术已在我国广泛使用,至2000年底,我国已建立的400余家沼气工程利用沼气每年可发电5.4GWh。

而自2006年12月山东省单县生物发电厂作为我国的第一家生物质发电厂建成发电以后后,仅一年的时间我国便陆续建成了包括山东高唐,河北威县、江苏射阳生物发电厂等在内的数十个生物质发电厂,这10家生物质发电厂投入使用以后,一年便可节省煤炭能源90万余吨。而根据国家能源局的规划,我国的生物质发电装机在2015年将达到1300万千瓦。通过以上数据可以说,生物质的节能效果十分可观。

二、生物质发电的减排作用

生物质能源是太阳能被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以化学能形式储存在有机体内的能量,由于直接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它是真正的“绿色能源”,比起常规矿物质能源它燃烧容易、含硫量低、灰尘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少,对于它的合理开封利用不会造成生态和环境问题。

由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快速上升,全球正面临着严峻的温室效应问题。我国是世界上煤炭生产和消费的最大国,所使用的电力百分之七十来自煤炭,但由于我国煤炭的质量、采煤及使用过程中的技术限制导致我国的煤炭利用率低,燃煤发电不仅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还会产生严重的硫化物及粉尘污染。

作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大国之一,由于技术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我国虽是温室效应可可能的最大受害者之一,却还不具备承诺限排的能力,因而作为“绿色清洁能源”的生物质能源所具有的减排效果在此时更显得十分必要。

生物质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二氧化碳,以化学能的形式将太阳能贮存在自身内部,燃烧之后,生物质体内的化学能转化成热能和电能,并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水分,这种循环的排放和吸收结构构成独特的自然界碳循环,在利用是能够实现二氧化碳气体的零排放。

据有关数据统计,生物质发电每节省1吨标准煤便可少2~3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农业生物质的含硫量也低至0.01%~0.07%,远比同质量的煤炭含硫量低得多,因此在减排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上也有很好的效果。

三、结束语

我国人口众多,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化石能源蕴含量大,单人均资源含量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能源、环境与经济三者之间的矛盾也更加锐化,对于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够有效地缓解我国当前的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而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应意识到我国对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在技术、政策上的不足,通过提高技术完善政策等手段使生物质发电节能减排的优点能够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朱丹,朱芷萱.我国生物质发电的现状及发展前景预测. [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2.(16).9-10

[2]张世龙,郑美玲.生物质发电项目效益分析及政策选择. [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2.(26).9

生物质能的来源范文5

关键词:生物质能;现状;展望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biomass energy in Yunnan province

Cai Bing Zhang Jie

(Yunnan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Energy Technology655001 ,Qujing Yunnan )

Abstract:

Key words:biomass energy, status, prospect

1引言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基本支撑。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能源供应主要依靠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而化石能源资源的有限性及其开发利用过程对环境生态造成的巨大压力,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开发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我国能源领域的一个紧迫课题。而生物质能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而居于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第四位的能源,在整个能源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生物质是指通过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各种有机体,包括所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生物质能就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即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转化为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同时也是唯一一种可再生的碳源。

2生物质能特点

2.1可再生性。生物质能属可再生资源,生物质能由于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再生,与风能、太阳能等同属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可保证能源的永续利用。但是,如果超过其再生量(生长量、固定量),就会造成资源枯竭,所以可再生的前提是通过种植林木等措施填补利用掉的部分[1]。

2.2储量丰富。根据生物学家估算,地球陆地每年生产1000~1250亿吨生物质;海洋年生产500亿吨生物质。生物质能源的年生产量远远超过全世界总能源需求量,相当于目前世界总能耗的10倍。

2.3可替代性。生物质能不同于常规的化石能源,是一种可替代化石能源转化成液态和气态燃料以及其他化工原料或者产品的碳资源[2]。

2.4低污染性。生物质能资源替代化石燃料可以减少SO2、CO2等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环境质量[3-4]。在使用过程中几乎没有SO2产生,燃烧释放出来的CO2可在再生时重新固定和吸收,因此不会破坏地球的CO2平衡[1]。

3发展生物质能产业的必要性

3.1有利于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发展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利用农产品及其废弃物生产新型能源,拓展了农产品的原料用途和加工途径,为农业提供了一个产品附加值高和市场潜力无限的平台,有利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效益,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大有可为。

3.2有利于发挥农业对能源的支持作用,缓解能源供应紧张局面

我国能源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持续增长,供求矛盾日益突出,2005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20.6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达到22.3亿吨标准煤;石油净进口量1.4亿吨,对外依存度超过40%。积极发展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对缓解化石能源供应紧张局面,优化能源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建立稳定的能源供应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3.3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生产和消费国,化石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相当严重。积极发展生物质能产业,可以有效替代高污染、高排放的化石能源,降低薪柴使用量,资源化利用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是推动节能减排的战略举措,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4有利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落后,环境卫生条件差,50%以上农户生活用能主要采用直接燃烧秸秆、薪柴等落后方式,同时大量人畜粪便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导致了疾病的发生和疫病的传播,影响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积极发展生物质能产业,增加农村清洁能源供应,可以逐步改变农村几千年来烟熏火燎的用能方式,提高农村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农村卫生状况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降低生活成本、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抓手。

4云南省生物质能发展的现状[5]

云南省是我国农村能源利用现状的一个缩影。全省能源林木、能源作物、水生植物、各种有机废弃物等生物质非常丰富,人均森林蓄积量为33.96立方米,约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4倍。宜林荒地286.7万公顷,速生树种量居全国前列,作为全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云南省的农村能源主要依靠传统的薪柴和秸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2005年云南省农村能源统计数据,农村能源消耗的主要结构为41%的薪柴,17%的秸秆和31%的煤。其中生活用能占70%,以薪柴、秸秆等生物质能为主,薪柴消耗量占80%。农村80-90%的人口程度不同的使用薪柴,60%的人口主要依靠薪柴做饭取暖,41.01%的人口完全使用薪柴为生。

近二十年来节能灶和沼气等能源应用技术在云南农村地区得到大力推广。“八五”以来云南省支付每年都划拨大量资金在全省改造被称为“老虎灶”和“地火塘”的传统炉灶,推广新型节能灶,同时科技部门还专门立项不断改进节能灶的技术,提高节能灶的热效率。但是由于节柴改灶的措施未能有效遏制云南省林业受到破坏的趋势,政府将农村能源的发展重点转为户用沼气能源,希望能借沼气推广减少薪柴消耗,减轻以薪柴为主的农村能源对森林造成巨大压力。

农村能源建设具有较强的社会公益服务色彩,一直以来由政府公共财政为主体进行引导,通过各政府部门牵头,以项目的形式在农村传播。以沼气为例,“十五”以前中央财政对我省农村能源建设平均每年投资20万元左右,“十五”期间中央财政小型公益项目投入809万元,中央资金国债农村沼气项目也投入了17256万元;省级财政的专项资助从1979年农村沼气建设之初的50万元上升到1991年的600万元,2007年达到8285万元。与户用沼气建设相关的项目包括:省妇联牵头的“母亲沼气”项目,共青团省委组织实施的“保护母亲河行动计划”的沼气项目,省扶贫办在“整村推进”和“异地搬迁”等扶贫项目中配套的沼气和节柴灶项目等。

5云南省生物质能发展面临的问题[5]

云南省的农村能源主要依靠传统生物质能,虽然多年来政府对节柴灶、沼气和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等技术给予了大量补贴和项目推广,可是没有改变以秸秆和薪柴等生物质能源为主的农村能源消费结构,这一现状背后有资金、技术的问题,也有推广制度的障碍。

(1)资金不足是农村能源建设中所面临的普遍问题,以单一的财政投入为主,农户投入为辅,其他渠道的资金少。而面对全国最贫困省份之一的云南省,许多地方财政难以投入配套资金,农户自筹资金也比较困难。

(2)农村能源建设中欠缺必要的技术服务体系。农户没有得到有效的技术指导和帮助,地方政府为了完成指令性任务,存在“只管建,不管养”现象。特别是在沼气应用方面,农户在使用中出现质量和技术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缺乏正确使用和维护的培训,以及管理方面的指导与宣传,最终导致沼气池使用寿命过短。

(3)长期以政府为主导的技术推广模式容量造成技术推广的一刀切,不能因地因时制宜的推广技术。而且无法在企业和农户之间政府建起有效的沟通桥梁。农户形成依赖思想,被动等待政府投入解决能源问题;而企业因政府补贴的介入,无法与政府项目竞争,影响了依靠市场机制推动技术推广的建立。

针对目前的技术推广现状,政府应该在技术推广时应考虑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和农村能源的公益性,加强技术服务,加强对贫困地区的补贴,并在经济发展较快地区推动农村能源的商品化和市场化。

6展望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的进一步增大,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政策环境的逐渐完善,利用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许多大型企业的积极参与,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在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环境下,云南省生物质能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根据生物质能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状况,立足于满足云南省实际需求,通过积极实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战略,确保生物质能产业科学、有序、高效、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丽敏.生物质能产业化前景分析[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0,2.

[2] 蒋剑春.生物质能源转化技术与应用[J].生物质化学工程,2007,41(3):59-65.

[3] 郭瑞超,唐军荣,胥辉,等.木质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现状与展望[J].林业调查规划,2007,32(1):90-94.

生物质能的来源范文6

【关键词】生物质;生物质能源;农林废弃物;贵州

一、开发利用的内在动因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能源消耗量大幅度增加、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消耗迅速及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有鉴于此,缓解能源供求矛盾,寻求和开发新的清洁性替代能源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应时而生。

生物质能是以各种生物质为载体,将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存储在生物体中的能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其主要包括各种活体植物、农林废弃物、有机废水和畜禽粪便等。在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质能源具有储量大、分布广、低硫、低氮、生长快、CO2零排放等优点。现代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如沼气、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农作物秸秆气化等,无不是借助于热化学、生物化学等手段通过先进的转换技术,从生物质中生产出不同需求的固体、液体、气体等高品位的新能源。

贵州是“欠开发、欠发达”、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低的农业省份,同时也一个富煤、缺油、缺气的山区省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贵州省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发展,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增加能源供应、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贵州省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也是贵州省重要的能源资源及资源利用途径,在满足能源需求、改善农业结构、充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二、开发利用的资源基础

贵州省位于我国云贵高原东部,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古代贵州地处较低纬度,受冰川的直接破坏小,成为北方植物躲避冰期的避难所,有大量孑遗植物;加之贵州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立体气候明显,水量充沛,境内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多样性的土壤特质等自然条件,非常有利于各种动植物的生长、繁衍。因此贵州成为多种植物区地理成分汇聚地,物种资源丰富,有利于进行生物质能综合开发利用。

农业和林业是目前生物质能源最重要的两个原料来源。贵州雨、热、水、光基本同期的良好组合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不仅产量可观,品种也非常丰富。仅栽培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纤维植物和其他经济作物就有近6000个品种。据调查,贵州省常用耕地面积2642万亩,每年主要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总量超过1600万吨,其中水稻558万吨、玉米638万吨、油菜籽180万吨、小麦50万吨、烟叶36万吨、薯类116万吨、豆类47万吨;可收集资源总量超过1300万吨,其中水稻428万吨、玉米517万吨、油菜籽158万吨、小麦27万吨、烟叶33万吨、薯类110万吨、豆类41万吨;可利用资源总量超过590万吨,其中水稻161万吨、玉米241万吨、油菜籽132万吨、小麦13万吨、烟叶30万吨、薯类3万吨、豆类12万吨。

在林业方面,贵州省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着世界同纬度地区罕见的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和针叶阔叶混交林等多种森林群落类型;既分布有热带、亚热带区系植被,又分布有暖温带和温带区系植被,垂直分布和地带性分布规律明显,因此林业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2011年贵州省森林面积(含灌木)10974.8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3.89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41.53%,远远高于全国20.36%的平均水平。据初步估算,贵州省林木生物质总量超过3.33亿吨,可采伐更新的林木生物质总量可超过3300万吨以上。

三、开发利用的基本现状

2000年以来,贵州省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性机遇,积极推动生物质能源的发掘及技术研发工作,如今已在农村沼气、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质能发电等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农村推进沼气建设和节柴灶应用,清洁利用有机废弃物,将其转换为电力、燃气或固体成型燃料等清洁能源。“十五”期间贵州省新增农村沼气池64万口,“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建20万口,“十二五”期间再拟新增40万口以上;2007年贵州省启动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项目,截止2010年底,共完成200-300m3的常温发酵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272 个。

在生物液体燃料方面,根据《贵州省小油桐种植基地建设及产业化发展规划》,将在15年内形成年产200万吨生物柴油的产业规模。2015年,建设生物柴油能源示范林10万公顷,建成年产5万吨生物柴油加工示范厂;2020年,规划建设液体燃料能源林60万公顷,生物液体燃料产量达30万吨。

2005 年武汉凯迪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来贵州投资修建生物质能电厂,开启了贵州生物质能发电的历史纪元。截止2011年,已在贵州投资100多亿元用于生物质发电,年发电量达30多亿度。“十二五”期间,凯迪公司拟投资406 亿元在贵州省29 个县建设生物质发电等项目,并力争“十二五”期间全部投产运营。根据《贵州省“十二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十二五”期间,生物质发电建设项目将在全省生物质资源丰富的县开展,规划建设总规模120万千瓦生物质直燃发电厂;配套建设有机肥厂100万吨/年;建设或合作经营能源林原料基地2000万亩。

四、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欠开发、欠发达”的是贵州的基本省情,同时也是制约贵州快速发展的瓶颈。目前,贵州省对农林生物质资源的利用技术相对滞后,使用范围还不广泛,仅有少部分农业生物质资源被农户用于生产沼气作为燃料,其他技术的研究及推广应用还比较少,林业“三剩物”的深加工利用等技术运用比较薄弱。截止2012年底,在贵州投资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的只有武汉凯迪公司、北京金桐福公司、贵州江南航天公司等为数不多的几家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

贵州农作物秸秆基本上还是处于传统、粗放的使用方式,主要作为农家餐饮和取暖燃料、直接还田、禽畜垫料堆沤还田、禽畜饲料、菌类栽培用料等。在可收集的1300多万吨资源量中,约有一半被弃置于田间地头,或作为燃料烧掉,同时也给农村及林区的防火、环境等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经济果木林修枝、抚育管理产生大量的剩余物均废弃在果园,或焚烧,或任其自行腐烂;林业“三剩物”除部分作为农户燃料外,少有深加工利用,大部分被遗弃林中、山头,一方面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给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带来压力。

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贵州省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农业机械化程度逐渐提高和有机生物肥的广泛运用,作为返田肥料等的利用逐年减少直至不用;农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人们越来越多的使用煤、气、电等,导致农作物及林业剩余物的废弃日益增多。如果这些宝贵的资源不能有效的加以利用,必将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生物质能源产业是一种新型的跨部门、跨行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这一产业,不仅能够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还能够促进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为此:(1)各级政府部门必须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有序开发;(2)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制定具体、可操作性的激励措施,在财政补贴、税收、土地、融资等政策上给予更多优惠;(3)加大对生物质能源产业的投入,用于生物质能源的规划、研发、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设备制造和改进等,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体系;(4)建立促进生物质能源发展的市场保障机制,形成稳定的市场需求和持续的市场拉动,充分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生物质能源的市场竞争力,使其得到更大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农业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1.

[2]中国农业经济研究院.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政策法规汇编(第二版)[M].经济管理版社,2012.

[3]姜洋.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发展研究[M].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4]李海滨.现代生物质能利用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5]穆献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与产业化研究[M].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6]王雅鹏.中国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探索性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童中平(1969-),男,湖南常德人,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