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点范文1
【关键词】初中生物 “活动课” 教学方法
初中生物是一门自然学科,课程实施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到大自然中,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和探究而获得知识的机会。国外许多学校非常重视实践活动,甚至把学习新知识也放在教室外进行。我国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提倡具有启发意义的活动性教学观念,特别强调知识的自然习得,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文总结了我校生物科组多个“活动课”课堂实施成功案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实施难点的对策。
一、初中生物“活动课”的教学方法
我校生物“活动课”面向所有学生,在正常授课时间内在校园进行。其内容以初中生物学教材内容为主,并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改编。“活动课”分为课前准备、导入、实施和总结四个阶段。实施的活动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思考性,也要体现学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要让“活动”贯穿于始终,就要在“动”字上下工夫。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讨论法
在“活动课”中最常用的是讨论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例如,在《探究光合作用的奥秘》前奏活动课中,学生每次选取叶片前,都要依据老师的问题先由小组讨论,确定应该选取怎样的叶片。问题1:在指定的范围内应选取一棵怎样的植物用于“探究光合作用需要光”实验?问题2:如要进行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的实验,你又如何选取植物的叶片?你选取的原因是什么?问题3:设计“探究光合作用需要光且在叶绿体中进行”的实验材料处理方法。2.调查法
学生通过调查校园特定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等方面,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例如,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课中,让学生调查阳生与阴生植物的特征。调查1:你能在我们的校园找出哪些阴生植物和阳生植物?调查2:分别调查三种阴生植物和阳生植物的生活环境和根、茎、叶、花、果实的形态结构特点。
3.实验法
实验的场所不一定要在实验室,也可以将实验仪器带到室外;实验的材料不一定要由老师准备,也可以由学生自行寻找。例如,在《到哪里寻找微生物》中,每个小组带着一台显微镜和滴管、玻片等相P仪器,在校园内自行寻找水样观察微生物,并将观察结果画下来。学生不仅可能观察到衣藻、草履虫,还可能观察到其他的单细胞生物,甚至是浮游植物和动物,极大地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4.游戏法
游戏法是指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轻松巩固知识的效果。例如,在植物认种活动中,当学生将指定区域的植物都认识后,每组轮流派出代表,当教师说出植物名称,他们就必须用最快的速度找到该植物。在游戏中就迅速地记住了今天学的所有植物,达到巩固记忆的目的。
5.操作法
操作法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例如,让学生制作植物标本,可加深他们对植物分类和植物形态结构的认识。
二、初中生物“活动课”的实施难点与对策
学科活动课程建设是当今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许多教师都有开展室外活动课的想法,但很少真正实施,是因为在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难题。我们也在尝试化解这些难题。
1.课时紧张
初中生物,尤其是七年级上学期的内容多、课时少,不少老师怕上了活动课就完不成教学进度。但新课标的实施正是初中生物课堂改革的契机。活动课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只要建立好活动课的模式,随着课程推进,学生将会养成课前预习、自主学习的习惯,再通过课堂40分钟的精讲精练,是可以完成教学任务的。而且活动课的学习内容是以教材内容为基础,而不是无止境地拓展课外知识,例如,《到哪里寻找微生物》就是以教材《单细胞生物》为基础而设计的,学生不仅做了观察草履虫的实验,还观察到其他单细胞生物,完成了课标要求。
2.纪律难控制
初中生特别好动,有些老师怕带他们到室外上课,纪律不好控制,一不小心就成了“放羊课”。解决的对策有很多,例如,向体育老师请教整理队伍的指令和方法;嗓音小的老师戴上扩音器,保证每位学生都听到自己的指令;按照学生的特点分成互补型的小组,并选出负责任的小组长;备课时安排好每个活动的时间,不宜过长;设立小组激励机制,在活动课表现优秀的小组可获得相应的奖励,有了团体间的评比竞争,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
3.形式单一
只要说到室外活动课,绝大部分生物老师只能马上想到植物认种。其实,如果我们把学生分成4~6人小组,将课堂活动变成小组活动,再根据相应的课堂内容采用讨论法、调查法、游戏法等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活动课的形式可以有许多变化。
4.拓展的知识太过专业
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点范文2
高中生物的一些专业性术语只存在一字之差,但其内涵完全不同,现就常见的几组进行简单比较。
一、核酸和核苷酸
由许多核苷酸聚合成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为生命的最基本物质之一。核酸广泛存在于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体内,核酸常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核蛋白。不同的核酸,其化学组成、核苷酸排列顺序等不同。根据化学组成不同,核酸可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dna是储存、复制和传递遗传信息的主要物质基础。rna有三种,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信使核糖核酸,简称mrna,是合成蛋白质的模板;其中转移核糖核酸,简称trna,起着携带和转移活化氨基酸的作用;核糖体的核糖核酸,简称rrna,于蛋白质共同构成了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本文由收集整理
核苷酸是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一分子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如图1,根据五碳糖的不同,核苷酸又分为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糖核酸两类。每类核苷酸又因碱基的不同分为四种,核糖核苷酸主要有amp、gmp、cmp和ump,脱氧核糖核苷酸主要有damp、dgmp、dcmp和dtmp。
二、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
细胞分裂:指亲代细胞繁殖子代细胞的过程。通过细胞分裂,将细胞核内复制的遗传物质平均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结果:单细胞生物以细胞分裂方式产生新个体,多细胞生物以细胞分裂方式产生新的细胞,用来补充体内衰老和死亡的细胞。
细胞分化:指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后代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上产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是细胞中的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细胞数目并没有增加。所以,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组织和器官,进而形成胚胎、幼体,并发育成成体。
一般说来,细胞分化的程度越高,细胞分裂的能力就越低。高度分化的细胞往往不再发生分裂,如红细胞、神经细胞等。
细胞分裂又是细胞分化的基础,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是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原生质层和原生质体
原生质层: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只存在于成熟的植物细胞中,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它与成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相比,缺少了细胞液和细胞核两部分。
原生质体:除去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以后所剩下的植物细胞结构,由原生质分化形成,具体包括细胞膜和膜内细胞质及其他具有生命活性的细胞器。植物和动物的如细胞核、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等,而细菌如核糖体、拟核等。动物细胞本身就是一个原生
质体。
四、生长素和生长激素
生长素:是最早发现的促进植物生长的激素,化学名称为吲哚乙酸(iaa),分子式c10h9o2n,结构式如图2。生长素植物合成的前体是色氨酸,在植物体内合成部位主要是叶原基、嫩叶和发育的种子。生长素作用于细胞时,首先与受体结合,经过一系列过程,使细胞壁介质酸化和蛋白质形成,最终表现出细胞长大。除了iaa以外,植物体内还有苯乙酸(paa)等其他生长类物质。
生长激素:一种人或动物的激素(hgh)。由脑垂体前叶分泌,是191个氨基酸组成的肽类激素。hgh能促进神经组织以外的所有组织生长,加速蛋白质合成和脂类物质的分解。生理水平的hgh可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分泌,加强葡萄糖的利用;过量的hgh则抑制葡萄糖的利用,使血糖升高。
五、细胞株和细胞系
细胞株:动物细胞培养中,原代培养的细胞传至10代左右,细胞的生长就会停滞,大部分细胞衰老死亡,但有极少数细胞能够度过“危机”而继续传下去,这些存活的细胞一般能传40~50
代,这种传代细胞叫做细胞株,细胞株细胞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
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点范文3
关键词: 生物教学 渗透 科普教育 实践 思考
当今社会既是快速发展的社会,又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社会,生物课堂教学应为学生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因此,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对学生渗透科普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一、渗透科普教育的实践
1.让学生从众多生命现象的考察中启蒙科普意识。
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上说;“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中学的主要教育场所是课堂,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也是激发其求知欲望的主要渠道。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生物科学的发展前景及社会需求出发,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科普教育。人类是科学的发现者,也是科普的缔造者,人类的生存和幸福依赖于科普的许多方面,同时科普知识也渗入生物教学的每一个角落。因此,要加强生物教学中的科普教育,使学生提高科普意识,正确认识科普的重要性,学习科学探究问题的观念和能力,并运用科普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相关问题。
高中生物教学中有许多渗透科普意识的情境和契机。例如在教学《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时,让学生课外搜集有关SARS病毒、H1N1病毒、HIV病毒及流感病毒等无细胞结构的生物及草履虫,变形虫等单细胞生物的资料并课堂讨论其生存的方式,让学生从考察许许多多的生物生存现象中,理解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涵义,然后概括综合上升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的理念。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新人教版)中的相关信息及思考与讨论,例如在讲到细胞的类型时,除了介绍真核细胞包括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各种真菌细胞等之外,另外还介绍了人体细胞的分类,组成人体组织的细胞寿命有显著差异,根据细胞的增殖能力、分化程度、生存时间,可将人体的组织细胞分为4类:(1)更新组织:执行某种功能的特化细胞。经过一定时间后衰老死亡,由新细胞分化成熟补充,如上皮细胞、血细胞。构成更新组织的细胞可分为3类:①干细胞,能进行增殖又能进入分化过程。②过渡细胞,来自干细胞,是能伴随细胞分裂趋向成熟的中间细胞。③成熟细胞,不再分裂,经过一段时间后衰老和死亡。(2)稳定组织细胞,是分化程度较高的组织细胞,功能专一,正常情况下没有明显的衰老现象,细胞分裂少见,但在某些细胞受到破坏丧失时,其余细胞也能进行分裂,以补充失去的细胞,如肝、肾细胞。(3)恒久组织细胞,属高度分化的细胞,个体一生中没有细胞更替,破坏或丧失后不能由这类细胞分裂补充。如神经细胞,骨骼细胞和心肌细胞。(4)可耗尽组织细胞,如人类的卵巢实质细胞,在一生中逐渐消耗,而不能得到补充,最后消耗殆尽。这些内容的介绍,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让他们了解到生命的神奇。
2.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技活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师应充分利用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烈这一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与生物学相关的科普读物,帮助他们认识生物世界的生机盎然,多姿多彩;了解全球目前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因素;了解可持续发展的产生及内涵,等等。引导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科普知识与课堂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教师还可指导学生进行一些有关环境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方面的课外科技活动,如水体有机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对生物生存的影响;如何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等。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爱护环境,珍爱生命的情感。
3.开展生物实验,训练科学思维。
我国化学家戴安邦先生说:“实验室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最有效和收获最丰富的场所,培养科学素质,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多开设实验课,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展思维空间,培养科学探索精神。例如:在“可溶性还原糖鉴定”实验课堂上,学生对斐林试剂甲和乙溶液浓度的选择及使用方法提出质疑。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观点进行疏导,并创设问题情境,探究出可溶性还原糖鉴定实验的适宜斐林试剂浓度和具体的操作过程。实验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还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4.开展研究性学习,树立科普理念。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知识的获得不是个体“旁观”的过程,而是“探究”的过程,知识的掌握是个体主动探究的结果。”由于生物学科涉及面广、贴近生活的、可研究、探讨的问题非常丰富,因此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很可能属于生物学科可研究的范畴,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食品、医疗、卫生等。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要做大量的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翻阅资料、走访问卷等工作,并要把课堂上学到的基本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才能较好地完成课题研究任务。教师在与学生合作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更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超越了在传统教学中的作用。因此,要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采用适合学生特点且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科普的理念。
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点范文4
其实学好初中生物很简单,要想学好生物并不需要你投入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只要掌握了方法学好生物是非常简单的。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初中生物结业考试知识点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初中生物结业考试知识点提纲生物和生物圈
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生物的分类(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P15
探究的过程: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
对照实验(P15)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生物间关系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是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增加土壤的通气性
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生态系统的类型p29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p30
(富集)课本p26;课本p27页1题;注意DDT的例子p31 ; p33页生物圈2号
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生物和细胞
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显微镜的使用 P37-39
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P42-44
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 P42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植物细胞图P45)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细胞液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细胞液
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P47
动物细胞的结构 (动物细胞图P48)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注意课本52页图叫什么
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多莉羊的例子p55;p57页最后一段;p57页1题)
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
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P63
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
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分化的概念; P65题3
植物的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营养器官:根、茎、叶;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
草履虫见课本p70页图,71页2题
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也有害
病毒的种类
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藻类的经济意义: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
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
种子植物
种子的结构 p85图
蚕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
玉米(果实)种子:(果皮和)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1片))、胚乳
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例如:银杏、苏铁、水松等)和被子植物。
课本84页表,课本88页2题
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p90-92的实验
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种子和活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 p 94
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发育成茎、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
植株的生长
根尖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p66图
幼根的生长
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细胞分裂从而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生长从而细胞体积的增大。
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植株生长需要的无机盐主要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花的结构(p102图)
传粉和受精(课本103-104)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 受精卵——胚 珠被——种皮
胚珠——种子 子房壁----果皮
课本105页1题
人工受粉
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包括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水分是细胞的组成成分
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
水分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
水分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
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植物在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 P109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
根的结构
树皮(从外到里):韧皮部(有筛管)、形成层;木质部(有导管)
运输途径 p111图
导管: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向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叶片的结构 p113-114的实验; p115图
表皮(分上下表皮)、叶肉、叶脉、气孔
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白天气孔张开,晚上气孔闭合。
蒸腾作用的意义:
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
可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植物移栽时去掉些叶片是削弱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天竺葵的实验 p119-120的实验
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对照实验: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水中隔水加热,目的:脱色,溶解叶片中叶绿素便于观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结论:淀粉遇碘变蓝,可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用来构建之物体
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散发出去。
光合作用(130页)和呼吸作用(125页)公式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中耕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温度、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与生产生活关系: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合理密植。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植被覆盖率低,
森林资源和草原资源破坏严重
我国森林覆盖率16.55%,
我国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热带雨林-----地球的“肺”
生物圈的“绿色工厂”----绿色植物。
如果将绿叶比做制造有机物的“工厂”,它的机器是叶绿体,动力是光,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
初中生怎样学好生物首先、掌握正确的记忆方法能直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对比记忆法。
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
2.纲要记忆法。
生物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复杂的内容不容易记忆。可将这些知识的核心内容或关键词语提炼出来,作为知识的纲要,抓住了纲要则有利于知识的记忆。
3.衍射记忆法以某一重要的知识点为核心,通过思维的发散过程,把与之有关的其他知识尽可能多地建立起联系。
这种方法多用于章节知识的总结或复习,也可用于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
生物课堂上要怎么听课课堂上不仅要保持旺盛的精力,还要做到眼到、耳到、脑到、手到,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样在大脑皮层上形成许多个兴奋中心相联系,留下不易肖退的记忆痕迹。
老师讲课尤其是讲授新课,一般是分块的,但各块各知识点之间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各年级生物知识是连贯的,是一个整体。学习时要将分散的知识聚集起来,归纳整理成为系统的知识,这样易理解好记忆。生物知识的学习有着本学科的特点,因此在听课时我们应该做到如下三点:
(1)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点范文5
从知识的纵向联系看,它是指沿一定思路使知识向纵向延伸发展,从而掌握部分知识的联系。
按地理知识体系的先后顺序来联系。如地质作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在许多局部知识范围中,也有纵向思路的体现,如从上到下,从老到新的岩层变化等。
按时间发展演化有从旧到新或从古到今的知识联系,如动物史上的演化:类似蛋白质的有机体――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两栖类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
按地理事物发展演变的不同阶段或层次有由浅入深或由初级到高级的联系。如工业的发展,从手工业――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其普遍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等,这些地理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纵向联系中,在每一阶段或层次上又存在着多向或横向联系。
按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逐步推进的前后联系。如空气水平运动产生的根源:太阳对各纬度加热不均――引起近地面空气或升或降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空气密度差异――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空气水平运动。
按地理事物存在的点、线、面、体的空间分布反映了由近及远、由始至终的纵向联系,如学习工业分布中的工业基地、工业地带,城市多,容易混淆,必须在图中抓住几个中心城市,沿铁路、或河流、或海岸线都可作纵向联系,使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沿一定思维线索发展,便于理解其空间分布与空间联系,也加强了记忆。
从知识的横向联系看,是指地理知识间的对比、相关、影响、制约等关系,反映了地理事物的广延性。
地理事物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如各种自然资源之间就存在着这种横向联系,因为它们都是由日光、空气、水、矿物、岩石等自然要素组成的,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相应变化,从而使它们紧密联系起来,成为自然环境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文地理知识中,类似的影响与制约的内容也很多,而以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最为典型,气候影响人类活动,使农业、城建、交通工程、水利建设、工业等受制于气候;人类活动则通过改变局部地区的地面状况,来影响或改变局部地区的气候,象植树造林、修水库等就是通过人类活动来改善气候的重要途径;相反,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则会使气候恶化,进而影响环境,使人类越来越难以在环境中生存下去,更谈不上继续发展了。所以,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从而造就更有利于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环境。
地理事物在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系,可从多方面横向联系。如水能的丰歉程度是由落差和水量共同决定的,我国水能资源储量居世界首位,与我国地势、降水特点紧密相关,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降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导致水能在空间分布上西南最多,华北最少。通过空间分布上的横向联系,可帮助我们全面思考问题,广泛地联系各项地理事物,并按一定思维线索使知识形成网络。
各地理事物间的对比,无论相同、相似、相反、相异,都属横向联系。区域差异可以对比,地理要素间也可进行对比,运用比较法是学好地理的一项重要方法。如恒星与星云的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对比,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对比,天气与气候的对比,内、外力作用的对比,发展中国家之间农业特点的对比,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影响的对比,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的对比等等,高中地理的每一章节都蕴含着许多这样的横向联系。横向联系的对比一般要列表说明要点、概括特征、总结规律,并指出被比较事物的联系。
同一时间出现的不同自然现象或生产活动,在这些现象或活动之间,反映了同一时间地理事物的横向联系。这种联系可解决一些覆盖面广、知识空间、时间跨度较大的问题。如地球在公转时位置、太阳直射点位置、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及季节状况、气团及气压带、风带势力的强弱、气候的变化等,可结合起来考虑。总之,要广泛考虑在固定时间内的地理现象,才能适应这种横向联系的有关问题。
从知识的多向联系看,这里既包括地理知识与学科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也包括与学科外各方面的联系,前者称内部联系,如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资源、能源、农业、工业、城市、人口、环境等,都存在可以联系的线索;后者称外部联系,如地理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等的联系,与生活实际、生产实际的联系等。
同一地理事物从多角度进行解释,是运用发散思维进行知识的多向联系的方式之一。如太阳直射23°26′N,可以从下面几点取得联系:(1)23°26′N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2)北半球夏至日;(3)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4)地球公转速度慢;(5)亚欧大陆受低气压控制,北太平洋受高气压控制等。
地理事物中一因多果的推导,是进行多向联系的又一种方式。如因地理公转产生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等。在高中地理中一因多果的例子很多,经常主动思考有关问题,有助于使知识的多向联系更为广泛。
地理事物中多因一果的分析,也是进行多向联系的一种方式,它能帮助我们全面细微地考虑问题,加强对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如降水的成因有:(1)暖湿气流前进时受地形阻挡上升冷凝而成(2)湿热气流强烈受热上升冷凝而成(3)冷暖气流相遇,暖空气沿锋面爬升冷凝而成(4)暖湿空气沿台风中心旋转上升冷凝而成。
知识的逆向思维与假想性推测
逆向思维即打破习惯定势,不按常规从正面去思考,而从反面来思考,这样既可加深对地理事物的理解,又培养多端思维能力。如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天体的条件,课本讲了两点:(1)有介乎0――100℃的温度,这是液态水存在的温度条件;(2)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为什么会有水、大气呢?我们可逆向分析如下:
地球适当的体积、质量――吸住大气生命物质存在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水
打破习惯定势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也如数学上定理与逆定理,定理成立,逆定理不一定成立。如含化石的岩石一定是沉积岩,但沉积岩并不一定有化石。
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点范文6
一、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生物学作为一门理科科目,素来给人的感觉是刻板且严谨的。诚然,在生物学实验课程中,我们必须严谨,这样才能顺利完成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但在生物学的理论课堂上,我们也不必给自己画上条条框框,我们要在生物学的基础上跳脱出来,与其他课程相结合,感受生物学不一样的魅力。
1.同语文相结合:培养人文情怀,追溯古文的美及意蕴,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例如,在讲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这一节的时候,我们可以恰当地引出一个非常贴切的成语:落叶归根(细胞的程序性死亡)。这时候,班上往往会有一两个富有诗意的学生吟诵出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己亥杂诗》)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契机,把生物学与语文相结合。从生物学专业来讲,这句话反映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虽然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终止了,但当它被微生物分解之后,从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就能为新的植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它的生命得以延续,真正体现出生命的价值。这哪里是落花的葬词?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赞歌!
2.同历史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在一个个历史故事的讲述中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讲到《食物链》这一节时,课本中引用了一个老生常谈的例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平时我们在导入新知识时,往往是一句话带过,或者是播放相关场景的视频。其实,对于初中生来说,类似这样的导入早就失去了新鲜感,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选择将这个成语的典故以小故事的形式呈现,借以启发学生的拓展性思维。讲完这个故事后,笔者会问学生:你们从中能找出什么成语呢?学生自然就会回归课本,这样既学习了生物学中食物链的相关知识,又理解了做人的道理:我们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只顾及眼前的利益而不考虑最终的后果。
再如,在讲解《生物的条件反射》时,可以利用的成语有望梅止渴、画饼充饥、惊弓之鸟、老马识途等。
二、深入核心概念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核心概念指的是生物学中重要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课程标准所述的“核心知识”,如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生态系统等,是那些能够展现当代生物学图景的概念,是生物学结构的主干部分,是生物学知识领域的中心。因此,核心概念就相当于生物学科中的核心观点和思想。在初中阶段,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不算多,因此,我们更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把核心概念放在重要的位置,让学生在每节课的学习中理解核心概念、“吃透”核心概念。有的核心概念晦涩难懂,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既抽象又复杂,这时候,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成语就可以给予教师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一节中,标题中就含有2个很重要的核心概念:“遗传”和“变异”。这两个词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被提起,但要学生具体说明什么是遗传、什么是变异,大家都只能面面相觑。其实,在我们常用的成语(包括熟语)中,与遗传和变异相关的成语很多。例如,关于遗传的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虎父无犬子;等等。关于变异的有: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良莠不齐;等等。在课堂上,笔者经常引用其中的一个成语作为导入,以核心概念“遗传”为例,先“抛砖”,说一个关于遗传的成语,再“引玉”,让学生想想还有没有其他可以形容遗传的成语。学生势必会说出很多成语,有的与遗传有关,有的与遗传无关。这时候,笔者就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说出自己判断的理由,即为什么这个成语与遗传有关,为什么那个成语与遗传无关。先在小组内部讨论,然后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总结出“遗传”这个核心概念的定义,特点以及其他相关的知识点。
三、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与其他诸多学科相比,生物学没有应试的压力,课业负担较轻,所以生物学课堂相对来说应该更轻松活跃,笔者一直认为,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才是最好的学习之道。但是,笔者所说的“玩”并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自由散漫,而是一种心境,让学生感觉他们的思维没有被小小的一方教室所禁锢,他们的思维会随着学习的知识点飞翔到“诗和远方的田野”之中,飞到任何他们想去的地方。
例如,在讲解《动物的行为》一节时,我们也可以用到许许多多的成语。如孔雀开屏,能够自然开屏的只有雄性孔雀。雄孔雀展开尾屏,不停地做出各种各样优美的舞蹈动作,为的就是向雌孔雀炫耀自己的美丽,以此吸引雌孔雀。待它求偶成功之后,便与雌孔雀一起产卵育雏―属于求偶行为,与动物的生殖相关。又如鸠占鹊巢,斑鸠不会做巢,常强占喜鹊的巢,比喻强占别人的住屋或占据别人的位置―属于竞争行为,还是与动物的生殖有关。这类的成语还有很多,在课堂上可以算是一个个小小的“彩蛋”,及时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活跃了课堂氛围,迎合了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
四、串联相关知识点,帮助学生架构知识体系
初中阶段的生物学虽然浅显易懂,但要学生从整体上架构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时候,成语的串联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最后的知识归纳总结阶段常常使用此方法,成语的介入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使得复习的效果事半功倍。
1.相同的成语,不同的知识点
以“无中生有”为例,这一成语包含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进化两个不同的知识点。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即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新生成的有机物和氧气,体现了无中生有。生物的进化:简单来说,生物的进化就是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过程,从中呈现出一种进步性发展的趋势。片面地说,地球上的生命,从最原始的无细胞结构生物进化为有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从原核生物进化为真核单细胞生物,然后按照不同方向发展,出现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各种新物种的生成,均体现了无中生有。一个成语,可以把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串联在一起,除了能共用“无中生有”这个成语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没有光合作用,生物的进化就不可能趋于完善。为什么这么说呢?在绿色植物出现以前,地球的大气中并不含氧。后来,在距今20亿年前,绿色植物开始出现并逐渐占有优势后,大气中才逐渐含氧,从而使地球上其他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得以发生和发展。同时,大气中的一部分氧转化成臭氧,在大气中形成臭氧层,能够有效地滤去太阳辐射中对生物具有破坏作用的紫外线,从而使水生生物开始逐渐能够在陆地上生活。经过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最后才出现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的各种动植物。当然,在课堂中,笔者会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交流其中的奥妙之处。
2.相同的成语,相关的知识点
蜻蜓点水,在这一个成语中,包含着生殖和发育两个相关联的知识点,是极好的生物学教学素材。蜻蜓点水就是蜻蜓产卵的过程,卵或直接产入水中,或产于水草上。卵孵化出来的稚虫,称为水虿。水虿常伸出勾状带爪钩的下唇,以捕捉水中小动物为生。它是游泳专家,游泳速度极快,以直肠气管鳃呼吸。水虿长大后,爬上突出水面的树枝或石头,羽化成蜻蜓成虫。产卵属于生殖,而它的发育过程:卵―若虫(稚虫、水虿)―成虫(蜻蜓),属于不完全变态。
3.不同的成语,相关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