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研究

化学研究范文1

化学教学》是改革开放以来,创办较早的中等教育类学术期刊,正如她的办刊理念“探索化学教学改革,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一样,成为中学化学教师研究教学、研究考试、共同提高业务水准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书。阅读和研究她刊出的关于教学研究、实验研究、原创试题研究的文章,对我们的教学和研究及高考备考等都有着较强的指导作用。

2008年高考上海卷第12题:取一张用饱和NaCl溶液浸湿的pH试纸,两根铅笔芯作电极,接通直流电源,一段时间后,发现a电极与试纸接触处出现一个双色同心圆,内圆为白色,外圆呈浅红色。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b电极是阴极

B. a 电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接

C. 电解过程中,水是氧化剂

D. b 电极附近溶液的pH变小

《化学教学》杂志2008年第4期,陈凯老师等撰写的“试纸上的微型电解实验”[1], 详细阐述了在pH试纸上浸泡Na2SO4溶液、NaCl溶液,在湿的碘化钾―淀粉试纸上用铅笔芯做电极进行电解的实验现象。指出:“在pH试纸上浸泡Na2SO4溶液,发现铅笔芯与试纸接触端各呈现两个微小的有色同心圆,其中阳极附近极内圈pH约为3,外圈pH约为5;阴极附近pH约11,外圈pH约9”;“在pH试纸上浸泡NaCl溶液,阳极附近极与试纸接触处呈现一个双色同心圆,内圈为白色,主要是由于C

漂白的原因;外圈为红色,pH约为1,主要是Cl2溶于水产生H+所致,阴极呈现深绿色,pH约13”。

阅读“试纸上的微型电解实验”,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题设情景及所给的选项中,D选项自然符合题意。

还是在这一期,“好题赏析”栏目刊登了余方喜老师的“无机消毒剂制备的化工生产流程题(二)”[2], 以高锰酸钾的工业制备的一种方法为知识依托,而设计的一个原创实验题,本题框图及第(4)问如图2所示。

“(4)若不考虑物质循环与制备中的损失,则1 mol MnO2可制得_____mol KMnO4。”

这个题恰好也与2008年理综全国I卷的第26题有很大相似。相比之下,有如下差异:其一,一个是实验室制备,一个是工业生产;其二,在流程上,一个是用空气做氧化剂,一个是用KClO3做氧化剂,在解题思维方面,一个着重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化学用语及化学基本计算;一个重点考查化学实验原理、实验基本操作,与化学基本计算相联系,余方喜老师的题所涉及的知识比高考题广,高考题的设问比余方喜老师的问题深,更有冲击力,两个题在设问上可以相互映衬、相互补充、相互转化。有一点是要指出的,余方喜老师的原创题是刊登在08年第4期上,认真研究这个题,其中所设计的“问题(4)“与2008年高考题26题第(2)小题就计算的核心问题可以说是高度相似,即:3MnO2―2KMnO4。如果能够及时地将本期《化学教学》加以研究,对问题进行适当改造之后,熔入综合训练中去,对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和学习中,只要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及时收集和整理《化学教学》杂志上的各个栏目,在“课程改革”和“教师论坛”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或吸收先进的教学方法,并运用于个人的教学实践中去;在“实验与创新”中学习和研究新的实验方法,力争取得更佳的实验效果;在“教学设计”中借鉴他人对新课标、新教材展开研究的优秀教研成果和课程资源,通过再创造而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设计和课程资源;把别人的“研究性学习探索”成果创造地应用课外探究活动中去;通过学习和研究“考试研究”、“试题研究”,将新信息、新题型、新实验等优秀科研成果,根据具体实际加以改造和转化,落实到平时的教学和训练中去,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只要我们平时注重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个人的教学和研究水平,就能达到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凯等.试纸上的微型电解实验,化学教学,2008(4):10~11.

[2]余方喜.无机消毒剂制备的化工生产流程题(二),化学教学,2008(4):封三.

化学研究范文2

结合高校化学实验中心化学试剂管理现状,分别从化学试剂存储管理规范化、化学试剂信息化管理、化学试剂绿色化改进和使用、废弃化学试剂的安全处理四方面提出了化学试剂管理对策,建立平安绿色校园。

关键词:

化学试剂;管理;化学实验中心

化学实验中心是高校从事实践教学及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实验中心承担着各个专业学生的基础化学实验、专业实验及科研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积极思维和创新能力起着关键作用。化学试剂是化学实验中心最基础必备的消耗性物品,其种类繁多,用量大,且大部分具有毒害性和危险性[1]。化学试剂的管理和使用直接关系到高校平安绿色校园的建设和各项工作是否能顺利开展。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及科研发展,学生人数增加,学生实验项目增多,各类综合性,设计性及创新性实验实行开放式教学,对化学试剂的需求越来越大,化学试剂的管理难度加大,国内各个高校对化学试剂的管理普遍存在一些漏洞,导致中毒,投毒以及爆炸事件时有发生。如何科学规范化管理化学试剂,充分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更好地为实践教学服务,成为实验中心一直研究的课题[2]。

1高校化学试剂管理现状

1.1化学试剂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很多高校从主观上非常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制订了一系列实验室管理制度和化学试剂管理制度,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实行,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制。对化学试剂管理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学历要求不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及服务能力。

1.2化学试剂储存不规范

为保障实验教学和科研能正常顺利开展,各个实验室除了满足化学试剂的日常供应外,还需储存一定量的化学试剂以备不时之需,这就要求实验中心专门设置化学试剂库房。通过走访调查,大部分高校都有专人专管化学试剂库房,但是在库房建设和化学试剂登记及存放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规范因素。特别是一些危险化学品与普通化学试剂混合存放,给实验中心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1.3化学试剂申购及领用不合理各实验室剩余试剂多造成资源浪费

化学试剂的申购一般是实验指导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根据实验项目内容计划药品种类和数量,由于每年学生人数的不固定以及教学大纲中实验项目的调整,经常出现化学试剂的多领、错领现象,导致某些剩余试剂逐年增加又没有及时归还库房而被堆积在各个实验室,有些试剂甚至标签被腐蚀脱落无法识别,由此造成大量资源浪费以及污染实验室环境。

1.4化学试剂缺乏信息化管理各个实验室相对独立试剂共享不畅通

化学实验中心设有化学平台基础实验室,各个专业实验室以及科研实验室等,实验室数量多且各自独立,开展的实验项目不同,所用化学试剂分别独自领用,有的试剂只用其中少量就被闲置。由于缺乏化学试剂信息化管理系统,各个实验室之间沟通少,化学试剂的信息和数据得不到共享,造成很多共用试剂的重复购买和浪费。

2高校化学试剂管理对策

2.1化学试剂存储管理规范化

实验中心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化,确保化学试剂储存条件安全,高校化学实验中心得基础设施应按教育部规定的标准建设,科学考虑各实验室的总体布局,设有专业化的药品仓库,仓库必须适宜药品的分类保管和储存的要求,保持避光、通风、安装相应的消防设施、视频监控以及自动监测报警系统等,并由相应专业资质的专人管理。各实验分室的实验场所和设施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规划,每个实验室有预备室和药品室以及三废处理装置,药品室根据实验所需药品试剂设有相应的药品柜[3]。对于化学试剂进行分类存放,不管是仓库还是各实验分室,化学试剂要根据药品特性分类存放,注意“四防”,即防挥发、防变质、防毒害、防潮解。区别对待一般普通试剂与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化学品的存储与管理,无机试剂与有机试剂分开,无机试剂分类储存时要强调酸碱分开,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分开,有机试剂大多易燃,注意经常保持阴凉通风,远离火源,降低库存量。

2.2化学试剂信息化管理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化学实验中心依托高校网络信息平台,对化学试剂进行信息化管理,建立化学试剂动态数据库。主要包括:(1)化学试剂采购信息化,设立采购平台,随时了解化学试剂供应商有关信息,确保计划内购置的化学试剂来源明确,保质保量。(2)库房管理信息化,实现化学试剂台账的动态管理,实时掌握化学试剂的出入库情况以及库存信息,特别有利于追踪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化学品的流向,从而进一步规范科学管理。(3)各个实验分室建立化学试剂调剂平台,有利于互通有无,互相随时查询化学试剂的使用剩余情况,减少浪费,提高化学试剂的使用效率。

2.3化学试剂绿色化改进和使用

化学实验中心承担我校化学、化工、食品、生物工程等6个专业的基础化学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以及各类课程实习和科研,学生实验开出率高,化学试剂使用量大,实验中心引入环保理念,积极探索发展绿色实验,实现化学试剂绿色化改进和使用。在有机化学实验中,实验引入微型实验,尽量少用有毒有害化学试剂,以安全无毒或低毒试剂代替有毒剧毒试剂,如有机溶剂中常用甲苯替代苯,二氯甲苯替代四氯化碳和氯仿等[5]。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中,在保证实验效果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实验方案,减少试剂用量,减少三废的产生量,本着合理够用原则,避免试剂越纯越好,越贵越好的思想[6]。例如,一般无机实验中的定性和制备实验可用实验级别或化学纯级别代替分析纯试剂。强调循环利用试剂,通过使用自制试剂或试剂的再生回收来替代其他实验中所需试剂。如在物理化学实验的有关皂化反应动力学测定实验中就可用有机实验合成出的产品(酯)进行测定。

2.4废弃化学试剂的安全处理

化学实验中心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废弃化学试剂,包括“三废”,用剩、过期以及标签脱落得化学试剂。用剩化学试剂可以通过试剂调剂平台进行调剂,过期或标签脱落化学试剂找有专门资质的回收公司进行回收处理,产生的“三废”要严格执行“三废”处理方案,在各实验分室分别配备回收废液废渣的容器,无机化学实验产生的废液可先通过酸碱中和法,化学沉淀法等进行处理,然后合理排放。有机实验产生的废液应根据不同的成分选择不同的方法处理,禁止互相混合而发生危险;对于危险废弃物进行详细登记,记录其来源、数量、种类等。

3结束语

化学试剂的管理关系到高校的平安和谐、绿色生态,只有通过对化学试剂科学规范化管理,建立环境友好的实验体系,才能提高实验资源利用率,形成良性循环,保障平安绿色校园的进一步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志强 . 高校化学试剂的管理探讨 [ J ] .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185-187.

[2]黄胜.高校实验室化学试剂安全管理的强化与提升[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73(2):166-168.

[3]段晓霞,刘博,段武彪.本科生实验课化学试剂分类标签规范化及信息化管理的探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8):236-239.

[4]林谦.化学试剂的绿色化使用[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7,82(5):50-53.

[5]庄众,赵军,路贵斌.高校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实践与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8):229-231.

化学研究范文3

“求异法”是一种用来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它是由穆勒系统总结的“求因果五法”中的一种方法。具体地说,“求异法”是指这样的一组操作:考察被研究现象出现和不出现的两种场合,在这两种场合都出现的那些先行现象不是被研究的原因,而在被研究现象出现时出现、在被研究现象不出现时不出现的那个先行现象,则可能与被研究现象有因果联系。“求异法”的推理形式可用公式表示为:场合1:有先行现象(或伴随现象)A,有被研究现象a。场合2:无先行现象(或伴随现象)A,无被研究现象a。所以,A是a的原因。例如,场合1:有氧气,铁会生锈;场合2:无氧气,铁不会生锈;所以,氧气是铁生锈的一个原因(初中阶段)。此外,本文不严格区分“先行现象”与“伴随现象”,主要采用“先行现象”这一概念进行讨论[1]。

2应用“求异法”的化学教学模式

“求异法”在化学教学中运用的主要思路为:先考察被研究现象a的出现场合,找出先行现象A,再创设无先行现象A的场合,观察研究现象a是否出现,从而确定A是否为a的原因。其具体的应用模式为:寻找被研究现象a的先行现象A,因为因果联系具有先后性,可以在被研究现象a的先行现象中去寻找它可能的原因,从而提出假设:A是a的原因。再得出推论:若无先行现象A,则无被研究现象a。最后对推论进行验证,设计相应的验证方案,若验证结果为真,则原假设为真,即A是a的原因。这一应用模式虽然比较简单,但在“探究化学现象间因果联系”的教学活动中却很实用,同时,也正因为它简单易行,更便于师生掌握。

3“求异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3.1在化学探究式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改大力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有利于学生掌握与应用科学知识,建构与发展科学概念,理解科学本质与科学过程;有利于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和实验技能;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2]。然而,在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难点,其中之一便是:学生提出假设及验证方案的能力尚显薄弱[3],化学教师甚至因此包办“提出假设及验证方案”这一探究环节,使探究式教学的意义大打折扣。而运用“求异法”,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提出“因果关系”类的假设及验证方案,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名符其实,更好地实现探究式教学的本真意蕴。案例1在探究氯水成分时,往氯水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先变为红色,接着红色褪去。溶液变红,说明氯水中含有H+,那么,为什么红色会褪去?是什么物质使红色褪去呢?教学时便可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探究。可运用“求异法”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假设及验证方案。其中,红色褪去的先行现象为:存在Cl2、H2O、HCl、HClO(可从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角度推理出,Cl2与H2O反应的另一产物为含正价氯的化合物,事先可告诉学生其为HClO)。依据已有的化学知识,可排除H2O与HCl。从而得出假设:(1)Cl2是红色褪去的原因;(2)HClO是红色褪去的原因。从而作出推论:(1)若Cl2不存在,则有色物质不褪色;(2)若HClO不存在,则有色物质不褪色。进而得出验证方案:(1)让HClO单独与有色物质接触,即取相同浓度的新制的HClO溶液,滴入紫色石蕊试液;(2)让Cl2单独与有色物质接触,即将干燥的氯气通入装有干燥红色石蕊试纸的试剂瓶中(更严谨的方案是:用CCl4萃取出氯水中的Cl2,将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伸入Cl2的CCl4溶液中)。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教学方便,可以只对方案(2)进行验证,排除Cl2具有漂白性的假设,进而运用排除法,得出HClO具有漂白性的结论。需要说明的是,假设(1)和(2)是针对不同的先行现象提出的,彼此相互独立,并非相互排斥,假设(1)为真,并不意味着假设(2)为假。若二者同为真,则情况就比较复杂,具体的说明可参见本文第4部分的第(3)点。与常规的教学相比上述分析,条理清晰,逻辑性更强,所得方案更全面。而常规的教学只是在发现问题“是什么物质使红色褪去”之后,教师便直接演示验证方案:往装有干燥氯气的集气瓶中放入一半湿润的红纸条,数秒后观察红纸条的变化情况[4]。这不仅浪费了一次培养学生提出假设及验证方案能力的机会,而且,这一验证方案,只是上文中的验证方案(2),缺少方案(1),从理论上看不够全面,如果Cl2与HClO都有漂白性的话,则该方案就无法验证HClO的漂白性了。

3.2在处理化学实验反常现象中的应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科学,实验是化学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因此,在化学教学中也应该注重化学实验的应用,多开展实验教学,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然而师生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有时会发现一些与教材、理论有矛盾的实验反常现象,如果教师处理不当,会造成学生的认知困惑与认知误区:不知究竟应该相信自己亲眼所见的实验反常现象,还是应该相信教材的陈述与理论的分析。因此,在处理化学实验反常现象时,化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科学而及时的分析,得出实验反常现象的原因,解除认知困惑。而适当地运用“求异法”,则有利于这一分析过程的进行。案例2在做钠在空气中点燃的学生实验时,有些学生会发现反常的实验现象:Na在空气中燃烧冒有黑烟。对于这一反常的实验现象,化学教师可用“求异法”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产生黑烟的先行现象主要有:空气存在CO2、Na表面有煤油。因此,可以据此做出假设:(1)CO2与Na发生反应是产生黑烟的原因,(2)煤油燃烧是产生黑烟的原因。由假设(1)可得推论(1):若CO2不存在,则不产生黑烟;进而得出验证方案(1):将带有煤油的Na置于纯氧中加热。由假设(2)可得推论(2):煤油不存在,不产生黑烟;进而得出验证方案(2):将钠块表面用小刀全部切除,置于空气中点燃。另外,由于这一反常的实验现象不是教学中的重点,为了节省教学时间,也可以采用其他相对简易的方法对上述两个假设进行验证。对于假设(1),可以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对“CO2与Na的反应”进行分析,可以推断出其产物为黑色的碳粉,但CO2在空气中的含量太少,Na应该优先与氧气反应,因此黑烟为碳粉的可能性极小。对于假设(2),可直接告知学生煤油燃烧冒有黑烟,或者引导学生联想柴油机(煤油与柴油类似)冒黑烟的情境。

3.3在解答探究性试题(或习题)中的应用

科学探究能力是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之一。新课改以来,为了使中学化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探究能力,各地化学中高考试卷逐渐重视对学生化学探究能力的考察,探究性试题陆续出现在各地化学中高考试卷中,甚至成为中高考卷的主打题型[5]。而在解答探究性试题中,如果能够适当地运用“求异法”对试题进行分析,则有助于“探究化学现象间的因果联系”类探究性试题的解答。案例3(截选自2010年安徽高考理综卷28题)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网上收集到如下信息:Fe(NO3)3溶液可以蚀刻银,制作美丽的银饰。他们对蚀刻银的原因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制作银镜,并与Fe(NO3)3溶液反应,发现银镜溶解。[提出假设]假设1:Fe3+具有氧化性,能氧化Ag。假设2:Fe(NO3)3溶液显酸性,在此酸性条件下NO3-能氧化Ag。某同学设计实验验证假设2,请帮他完成下表中内容(提示:NO3-在不同条件下的还原产物较复杂,有时难以观察到气体产生)。对于上题的解答,可运用“求异法”进行分析。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确定需要考察的先行现象为:溶液中存在Fe3+、酸性条件下的NO3-。从而得出假设:(1)Fe3+是Ag被氧化的原因;(2)酸性条件下的NO3-是Ag被氧化的原因。进而作出推论:(1)Fe3+不存在,银镜不溶解;(2)酸性条件下的NO3-不存在,银镜不溶解。然后得出验证方案:(1)测得原Fe(NO3)3溶液中NO3-浓度、H+浓度;配制与原Fe(NO3)3溶液中NO3-浓度、H+浓度相同的NaNO3与HNO3混合液,令其与银镜反应;(2)测得原Fe(NO3)3溶液中Fe3+浓度,配制与原Fe(NO3)3溶液中Fe3+浓度相同的FeCl3溶液,令其与银镜反应。此处的验证方案(1)经过适当的语言组织,便是本题第(3)小问的答案。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该题的标准答案为:①测定上述实验用的Fe(NO3)3溶液的pH;②配制相同pH的稀硝酸溶液,将此溶液加入有银镜的试管内。笔者认为这一答案还欠严密,因为所配制的稀硝酸溶液中的NO3-浓度远小于实验用的Fe(NO3)3溶液的NO3-浓度,从而影响到NO3-的氧化性。而笔者所提的验证方案则无这一缺陷。

4“求异法”在化学教学中运用的注意事项

化学研究范文4

[关键词] 虎耳草科;绣球;化学成分;环烯醚萜

[中图分类号] R2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8(a)-0059-03

Studies 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Hydrangea macrophylla

HE Lan-yun HUANG Hai-jiang

Dongguan National Medicine Group Co. Ltd of Guangdong Province,Dongguan 4419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Hydrangea macrophylla. Methods Nine compounds were separated and purified by column chromatography over macroporous resin,silica gel and preparative HPLC.Their chemical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by MS,1H and 13C-NMR data. Results Nine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leaves of Hydrangea macrophylla and identified as loganetin(1),loganin(2),loganic acid(3),secoxyloganin(4),secologanoside(5),sweroside(6),ferulic acid(7),p-hydroxy cinnamic acid(8) and coniferin(9). Conclusion Compounds 1-6 are isolated from Hydrangea macrophylla for the first time.

[Key words] Saxifragaceae;Hydrangea macrophylla;Chemical constituents;Iridoids

绣球(Hydrangea macrophylla)为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绣球属(Hydrangea)植物。绣球属植物全世界约80种,分布于亚洲及拉丁美洲、北美洲,我国有45种。绣球又名八仙花、紫阳花,为绣球属中的民间常用中药,分布广泛,我国各地园林与民间常有栽培[1]。绣球具有清热解毒抗疟之功效,主治疟疾、心热惊悸、烦躁等。近年来,国内外科学家对该属植物的活性成分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发现绣球中含有大量结构新颖的异香豆素类[2-5]、环烯醚萜类化合物[6-9],并且具有良好的抗疟[10-11]、抗过敏[12-13]、抗菌[14]、降血糖等作用[15]。因而,对绣球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成分进行研究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可藉此发现具有药理活性的前体化合物用于药物研制。本研究利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柱色谱,制备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从绣球茎枝水提物中分离得到了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马钱苷元(1),马钱子苷(2),马钱苷酸(3),幼枝含断氧化马钱子苷(4),四乙酰开联番木鳖苷(5),獐牙菜苷(6),阿魏酸(7),对羟基桂皮酸(8),松柏苷(9)。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Bruker DRX-500 MHz磁共振波谱仪(瑞士,TMS为内标);Agilent Technonlgies 6520质谱仪(美国安捷伦公司),LABOROTA4000旋转蒸发仪(德国海道夫公司),Shimadazu LC-6AD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岛津公司),YMC ODS-A(250×20 mm,5 μm)色谱柱(日本YMC公司)。

色谱用硅胶(青岛海洋化工厂);大孔吸附树脂D101型(天津海光化工有限公司);提取分离用试剂均为分析纯(东莞市东江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制备HPLC用乙腈为色谱纯(美国TEDIA试剂公司),水为重蒸水(自制)。

绣球茎枝采于2013年采自四川乐山,经广东省东莞国药集团有限公司妮娜副主任药师鉴定为绣球属植物绣球H. macrophylla的茎枝。

1.2 方法

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21]数据基本一致,鉴定化合物9为松柏苷。

3 讨论

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马钱子苷、獐牙菜苷等)为绣球中主要的活性成分和特征成分。近年来研究表明,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具有抗疟、降血糖等活性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其有效成分进行质量控制。本文为绣球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1.

[2] Khalil AT,Chang FR,Lee YH,et al.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the Hydrangea chinensis[J].Arch Pharm Res,2003, 26(1):15.

[3] Yoshikawa M,Uchida E,Chatani N,et al.Thunberginols A,B,and F,new antiallergic and antimicrobial principles from Hydrangeae dulcisfolium[J].Chem Pharm Bull,1992, 40(11):3121.

[4] Yoshikawa M,Matsuda H,Shimoda H,et al.Development of bioactive functions in Hydrangeae dulcisfolium[J].Chem Pharm Bull,1996,44(8):1440.

[5] Yoshikawa M,Uchida E,Chatani N,et al.Thunberginols C,D,and E,new antiallgergic and antimicrobial dihydroisocoumarins from Hydrangea dulicsfolium[J].Chem Pharm Bull,1992,40(12):3352.

[6] Sakai H,Kakuda R,Yaoita Y,et al.Secoiridoid glycosides from the leaves of Hydrangea macrophylla subsp. Serrate[J].J Nat Med,2007,61(1):226.

[7] Kikuchi M,Kakuda R,Yaoita Y.Macropyllanosides A-D,secoiridoid glycosides from the leaves of Hydrangea macrophylla subsp. Serrate[J].Heterocycles,2008,76(1):313.

[8] Uesato S,Hashimoto T,Takeda Y,et al.New secoiridoid glycosides hydrangenosides E,F and G from Hydrangea scandens[J].Chem Pharm Bull,1982,30(11):4222.

[9] Uesato S,Hashimoto T,Takeda Y,et al.Novel type secoiridoid glycosides,hydrangenosides B,C and G from Hydrangea scandens[J].Chem Pharm Bull,1981,29(11):3421.

[10] 黄世英,王光添.绣球花抗疟实验研究及临床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1988,11(3):44.

[11] Murakami N,Mostaqul HM,Tamura S,et al.New anti-malarial flavonol glycoside from Hydrangeae dulcisfolium[J].Bioorg Med Chem Lett,2001,11(18):2445.

[12] Khalifa TI,El-Gindi OD,Ammar HA,et al.Iridoid glycosides and phenolic compounds from Hydrangeae hortensis[J].J Pharm Sci,2001,28(1):221.

[13] Subha V,Sukumar D.Phytochem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tudies on Hydrangeae macrophylla[J].J Indian Chem Soc,2007,84(10):1026.

[14] Yoshikawa M,Harada E,Naitoh Y,et al.Development of bioactive functions in Hydrangea dulcisfolium[J].Chem Pharm Bull,1994,42(11):2225.

[15] Zhang HL,Matsuda H,Kumahara A,et al.New type of anti-diabetic compounds from the processed leaves of Hydrangea dulcisfolium[J].Bioorg Med Chem Lett,2007, 17(12):4972.

[16] Claudia M,Young M,Marcia R,et al.Fungitoxic non-glycosidic iridiods from Alibertia Macrophylia[J].Phytochemistry,1992,31(10):3433.

[17] Jensen SR,Lyse-petersen SE,Nielsen BJ.Novel 6/5-iridoid glucosides from Dipsacus sylvestris[J].Phytochemistry,1979,18(1):273.

[18] Xu M,Wang D,Zhang YJ,et al.Iridoidal glucosides from Gentiana rhodantha[J].Nat Prod Res,2008,10(6):491.

[19] 杨中铎,李涛,李援朝.萱草根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3):269.

[20] 蔡金艳,宫立孟,张勇慧,等.金线莲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药材,2008,31(3):3370.

化学研究范文5

关键词:黄精属;玉竹;化学成分

中图分类号:R28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9X(2010)03-0102-03

玉竹为百合科(Liliaceae)黄精属(Polygonatum)植物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Mill.)Druce]的干燥根茎,又名尾参、玉参。味甘,微寒,具有养阴润燥,生津止渴功能,临床常用于治热病伤阴、咳嗽烦渴、虚劳发热、消谷易饥、小便频数等症。近年药理研究表明,除上述功效外,玉竹的醇提物能增强免疫力;煎剂有扩张血管、抗急性心肌缺血、抗衰老、抗菌和降压作用;注射液有降血糖、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及抗肿瘤作用。为阐明玉竹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我们系统研究了其化学成分,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种化合物,经波谱分析,结合文献对照,鉴定为N-反式阿魏酸酪酰胺(N-trans-feruloy1 tyramine,I),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2-furfural,Ⅱ),(-)=丁香树脂酚[(-)-syringaresinol,Ⅲ],3β,14α-二羟基-(25S)-螺甾烷醇-5-烯[3β,14α-dihydroxy-(25S).spirost-5-ene,Ⅳ],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Ⅴ)。化合物Ⅰ系首次从黄精属中分离,化合物Ⅱ、Ⅲ系首次从玉竹中分离。

1 仪器与材料

JEOL ECP-500核磁共振波谱测定仪(TMS内标):Trap VL型质谱仪(美国Agilent公司):1100 series高效液相分析仪(美国Agilent公司):KQ5200B超声波清洗器(昆山超声仪器公司);XS105电子天平(瑞士METTLER公司)。

100~200目,200~300目柱层析用硅胶(青岛海洋化工公司);Sephadex LH-20(GEHealthcare Bio-Sciences AB公司);ODS(日本YMC公司):薄层层析用硅胶G、GF254(青岛海洋化工公司);药材(济南建联中药公司),经山东轻工业学院中药学专业魏英勤副教授鉴定为Podoratum(Mill.)Druce的干燥根茎;制备HPLC所用甲醇为色谱纯,其余试剂为分析纯。

2 提取与分离

取玉竹10 kg,7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浓缩提取液至无醇味,加入适量水混悬,等体积正丁醇萃取,得正丁醇提取物688 g。正丁醇提取物经大孔树脂柱,20%,70%,90%乙醇和丙酮洗脱,得到A,B,C,D4个部分。部分B(57g)和C(5l g)通过硅胶,Sephadex LH-20,ODS柱层析,制备HPLC及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得化合物I(36 mg),Ⅱ(5 mg),Ⅲ(56mg),Ⅳ(22mg)和V(25mg)。

3 结构鉴定

化合物Ⅰ~Ⅴ的化学结构式见图1。

化合物I:黄色固体。ESI-MS(m/z)正离子检测:314[M+H]+,336[M+Na]+;负离子检测:312[M-H]-,相对分子质量313,分子式C18H19NO4。H=NMR(500 MHz,C5D5N)δ,ppm:8.63(1H,t,J,=5.6 Hz,NH),8.08(1H,d,J,=15.6 Hz,H-7),7.25(2H,d,J=8.5 Hz,H-2’,6’),7.19(1H,dd,J=8.3,1.8 Hz,H-6),7.18(1H,overlapped,H-5),7.17(1H,br s,H-2),7.13(2H,d,,=8.5 Hz,H-3’,5’),6.88(1H,d,J=15.6 Hz,H-8),3.88(2H,m,H-8’),3.69(3H,s,-OCH3),3.01(2H,t,J=7.2 Hz,H-7’)。13C-NMR(125 MHz,C5D5N)6,ppm:166.8(C-9),157.4(C-4’)I 149.7(C-3),148.9(C-4),140.4(C-7),130.5(C-1’),130.4(C*2’,6’),127.5(C-1),122.4(C-6),119.8(C-8),116.8(C-5),116.4(C-3’,5’),111.3(C-2),55.7(-OCH3),42.0(C-8,),35.7(C-7’)。其-H-和13C-NMR数据与文献的N-反式阿魏酸酪酰胺一致,鉴定为N-反式阿魏酸酪酰胺。

化合物Ⅱ:浅黄色固体。ESI-MS(m/z)正离子检测:127[M+H]+,149[M+Na]+,负离子检测:125[M-H]-,相对分子质量126,分子式C6H6O3。1H-NMR(500 MHz,C5D5N)δ,ppm:9.71(1H,s,-CHO),7.30(1H,d,J=3.5 Hz,H-3),6.62(1H,d,J=3.5 Hz,H-4),4.87(2H,s,H.6)。13C-NMR(125 MHz,C5D5N)δ,pm:177.7(-CHO),163.3(C-5),152.9(C-2),123.3(C-3),109.7(C-4),57.2(C-6)。1H-NMR和13C-NMR数据与文献的5-羟甲基糠醛一致,鉴定为5-羟甲基糠醛。

化合物Ⅲ:浅黄色针状结晶(甲醇)。ESI-

MS(m/z)正离子检测:441[M+Na]+,负离子检测:417[M―H]-,相对分子质量418,分子式C22H26O8。1H-NMR(500 MHz,CDCl3)δ,ppm:6.58(4H,s,H-2,6,2’,6’),4.73(2H,d,J=4.1Hz,H-7,7’),4.28(2H,dd,J=9.3,6.8 Hz,H-9a,9a’),3.91(12H,s,-OCH3),3.91(2H,dd,overlapped,H-9b,9b’),3.09(2H,m,H-8,8’)。13C-NMR(125 MHz,CDCl3)δ,ppm:147.2(C-3,3’),147.2(C-5,5’),134.4(C-4,4’),132.1(C-1,1’),102.8(C-2,2’),102.8(C-6,6,),86.1(C-7,7,)1 71.8(C-9,9,),56.4(-OCH3),54.4(C.8,8’)。1H-NMR和13C-NMR数据与文献的(-)-丁香树脂酚一致,鉴定为(-)-丁香树脂酚。

化学研究范文6

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的变化十分明显,再加上高中化学知识的繁琐,理解难度增大,学生很容易对化学丧失兴趣和信心。从高中新生的特点入手,立足于兴趣的培养,完善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着重探讨了不同的学习方法,力图帮助学生平稳过渡。

【关键词】

高中化学;过渡;学习方法

从初中升学到高中,学生从生理到心理再到课程学习的变化都十分明显。初中教材的知识点往往由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引入,所以遵循了认知规律,同时也让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而高中教材所涉及的知识点多,反应原理和理论概念更加抽象[1]。对于学科的变化,化学首当其冲,大部分学生从初中步入高中后,会认为化学内容过多,理解困难,从而对化学学习失去信心。部分老师也认为高一新生教授困难,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都很难回答[2]。每个学生都想学好每一门课,但是不知不觉中,繁多的课程就会让学生感到劳累,以至于不大喜欢某些课程,尤其是内容较多的课程,这其中就有化学[3]。有一项研究表明,71%的学生认为高中化学难度增大了;79%的学生认为高中化学内容繁多且杂乱,不能与初中知识很好地衔接,难以理解[4]。有些在初中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进入高中以后,学习成绩迅速下降,其中的原因除了高中化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外,还有初中化学内容过于常识性,使学生没有培养较高的思维能力,导致理解困难[5]。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初中到高中化学学习的平稳过渡就变得尤为重要。

1.高中新生的特点

现在的高中生,大多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出生,这一群体既具有鲜明的时代共性,又有显著的个体差异[6]。他们普遍缺乏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以自我为中心,由于生活在信息化时代而与外界接触广泛,视野开阔,头脑灵活,创新潜能易于开发;但每个学生的个性明显,思想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对于学生的普遍性与差异性,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与时俱进,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共性与个性的特点,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思维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逐渐削弱,自我认知水平更高[7]。但是相对来说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还是相对落后于生理发展。地域的差异也带来了学生自我意识的不同。城市的学生比农村的学生相对更注重自我发展,而且具有较强的优越感,在社交方面也更加独立,教师可以利用他们的特点,让他们发挥自我特长。而农村的孩子普遍自我评价较低,不能充分认识自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对他们给予更多的鼓励,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升入高一后,由于高中学习的需要,更强调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8]。由于男女生性格的不同,使得他们在学习中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女生应辅助用学习手段和自我测试能力要强于男生,但是信息加工能力要比男生差。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男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要求他们对知识进行复习,并能灵活掌握一些辅助学习手段。对女生来说,就要求教师能更多地培养她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2.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化学是最好的教师。”杨振宁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9]。心理学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造情境,设计故事情景,使学生产生渴望以及不断探索的意向。例如在讲解氧气的性质时,如果直接陈述则显得太过呆板。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些有趣的故事,例如氧气中毒之谜,引人入胜的故事就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浓厚兴趣[10]。我们要培养的不仅仅是可以考高分的学生,更需要培养具有后期发展潜力的学生。有学者对化学诺贝尔奖获得者进行研究,发现他们大多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动手意识强,即使学习成绩一般,但是到了大学,他们就爆发出了惊人的创造力[11]。课堂上的问题不但可以检测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如何,合适的提问还可以让学生思路更清晰,思维更发散,知识的构建更坚固[12]。作为教师要善于设问,让学生对科学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去。很多学生认为化学知识抽象、凌乱、难以记忆,在以高考为选拔人才主要手段的大环境下,很多学生认为可以用学习化学的时间学习其他科目,取得更高的分数[13]。教学中,教师也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化学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使学生发现化学的趣味性。

3.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

构建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种自主构建的过程。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提供合适的环境、适当的知识帮助学生达到自主构建[14]。初高中涉及的知识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对内容深度的掌握要求却不同,所以在这些知识点的衔接上,不能仅仅是简单的重复。高一化学仍然以基础知识为主,让学生在学习了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针对复杂不易理解的化学知识,教师要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学生对概念进行理解。比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原定义中的能够导电改为能够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这样更有益于学生的记忆[15]。高中教师切不可因为某些知识点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习过,而粗略带过,每个学生的水平不一样,掌握的知识程度也不同,作为高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弥补初中学习的不足。除此以外,初高中知识还存在断档点,针对这些内容,教师必须做到适当的补充讲解。

4.学习方法的探究

高一时间多,负担相对较轻,而且新生对学习有一种新鲜感,使得他们乐于去学习,所以高一是最理想的调整学习方法的阶段。考虑到每个学生在小学和初中的时候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因此,在采用科学的方法之前,老师需要帮助他们认真地对自己旧的学习方法进行分析。由于旧的学习方法已经养成,要想改变比较困难,就需要引导他们用意志力去克服这种“惰性”,克服自己保守和得过且过的思想。

4.1构建知识网络与记忆方法

由于化学知识繁多,看起来杂乱无章,但是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遗忘了一个知识点,就会牵涉到后续的知识学习。即使学生对单个知识点已经掌握,但是缺乏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也会导致学生在应用时不能有针对性的从大脑中提取知识,将知识优化组合,形成清晰的思维脉络[16]。巨大的学习网络需要知识的填充,在化学学习过程中,记忆是非常关键的,因此教师要给出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去记忆[17]。有些同学认为书上已经有知识,所以不用再在笔记本上记一遍,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化学是一门需要记忆的学科,特别是要理解记忆,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认真听讲,达到理解的目的,同时要做好笔记,以备下课后可以及时地巩固加强知识网络。还有的同学认为老师讲的较快,没有时间记笔记。其实,记笔记是有一定的技巧性,它要求学生有书写、绘图以及提炼内容精华的能力。老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准备两个笔记本,一个记录自己在练习中容易出错的题目,分析其出错的原因,记下如何解答。另一个用来记录一些好的题目,分析好的解题方法、解题技巧和解题规律[18]。巩固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趣味记忆法也是提高学生对知识记忆的有效方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提高内容和授课过程的趣味性,才能使学生积极性提高,乐意去记忆[19]。比如在讲授钠元素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在高强度锻炼后为什么要饮用淡盐水。这个时候学生就会产生兴趣,在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后,老师可以告诉学生,其目的是补充在锻炼后出汗所损失的钠。化学学习中,撰写绕口令也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方法。例如在元素周期表的学习中,老师可以将元素编写成绕口令方便学生记忆。除此以外,利用实验也可以达到强化记忆的效果。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不仅可以掌握实验过程以及直观的观察到实验现象,还可在大脑中强化对该知识的记忆[20]。

4.2精讲多练

精讲即在配合教材的前提下,面向全体学生的讲授。精即在创造思维情境的前提下,设置疑问,突破重点,这就要求教师有针对性的讲授知识。而练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练就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强的题目,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由于化学学科的特殊性,学生可以自己动手操作的就要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去实践,以达到将知识巩固。例如,在学完碳这一章后,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比氢气、一氧化碳、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明确异同点[21]。在高考中,所有的题型都是固定的,题目只是在题型下进行一些变换[22]。教师在平时应该针对这些高考题型,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让学生充分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而不应该只是在高考复习时才对学生进行训练。

4.3化学名人对化学教学的启示

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有他的独特性,他们身上都存在着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并且对教学有所启发的东西。居里夫人在科学课上让孩子做好玩的实验,了解现象背后的机理。她在实验过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孩子们体会到的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发散式思维[23]。除此之外,居里夫人是少见的热爱科学的女性,因为对科学的热爱,她冲破重重困难,创造科学奇迹[24]。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发散式思维,正确运用多种逻辑方法整理分析实验现象,并且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真正地热爱上科学学习。运用天秤量进行定量研究在当时并不只是拉瓦锡一个人,但只有他不仅仅停留在测定物质的重量、密度、体积和成分上,而是以量的研究来证明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和解释反应过程的本质[25]。教师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学习,更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要学会变通,善于思考,懂得应用。大化学家门捷列夫在整个人生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并与病魔作斗争,他的成功取决于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毅力[26]。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才有可能有所收获,耕耘虽不能与收获成正比,但无耕耘必无收获。如果一个学生不具备这样的品质,即使他很聪明或者对学习很感兴趣,也不能有所成就。每个人学习的动机都不同,而不同的学习动机却影响着我们是否会持之以恒的学习与钻研。有些学生目光短浅,只是为了获得一时的荣耀而努力,这样不利于以后的发展。学校教育活动既包括教授科学文化知识,也包括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可以更好的帮助他们在以后的发展中走的更远[27]。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种使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会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4化学实验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主的学科,一个化学家是否能在化学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而善于捕捉化学观察与实验中出现的机遇,更是化学家引导自身进入创造性思维活动境界的良好契机[28]。拉瓦锡在研究中对于极其微小的变量也从不疏忽,系统定量法也因此而生。实验教学与传统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清晰的观察到实验的现象,从视觉上产生触碰,更加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特别是化学这门学科,化学实验作为化学学科的基础,教师需要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化学实验丰富而多彩,结合化学实验,学生可以更清晰的观察到实验现象。有些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会给同学们进行演示,但是有些距离远的同学往往并不能准确地观察到实验现象[29]。如果让老师带领大家去实验室,有一些有危险性的实验又不好操作,而且有些化学现象很难用肉眼直接观察到。这时就可以结合视频,在教师的口头阐述下,让学生更清晰的看到实验反应的过程,观察其现象并掌握其原理[30]。随着社会的发展,绿色化学、环保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应该渗透绿色化学的概念。例如在实验过程中,即要加强实验废物对环境危害的教育,同时也要强调如何进行处理与回收[31]。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哪些实验可以应用于环境保护,如何直接改变我们的生活。例如,在学习化学电源后,可以让学生利用生活中能够找到的材料自己动手制作简易的化学电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加透彻地了解原电池的原理[32]。

总结

高中是直接向大学输送人才的阶段,在人生中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学生步入怎样的高等学府,亦关系到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与走向。在这个重要的阶段,一个良好的开始将对学生整个高中生涯产生不可估量的帮助。是否能把握好初中到高中化学学习的衔接并平稳过渡,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化学学习的程度。本文从高一新生的心理生理及学习特点入手,立足于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强调化学知识的衔接,着重论述了新生的化学学习方法,力求平稳完成初中到高中化学学习的过渡,提高化学学习质量。这亦可推广到其他的学科,帮助学生完成整个初中到高中学习的平稳过渡。

作者:黄玲玉 单位:边防学院少数民族少年培训大队

参考文献:

[1]王斯良.新课程下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衔接问题的探讨及对策[J].教学探讨,2015(5).45-46.

[2]张菊.谈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热点聚焦,2011(11).136-137.

[3]周世强.浅议中学生如何提高化学成绩[J].新一代(下半月),2014(8).62.

[4]陆建源.新课改进程中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策略的探究[J].化学教育,2012(8).46-50.

[5]王小玲.新课程标准下初高中化学衔接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2010.105.

[6]汤宪芳.“90后”高中生心理性格特点剖析[J].考试周刊,2011(38).212.

[7]陈艳.高中生自我意识特点研究[J].华章,2010(25).209,217.

[8]李进.化学学习策略体系及初高中生化学学习策略差异研究[J].扬州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化学),2005.

[9]汤继威.如何提高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兴趣[J].新课程,2011(11).137.

[10]刘佩琼.初中化学培养学生持久学习兴趣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6).1-5.

[11]孙夕礼.论高中化学探究学习的课堂案例设计[J].化学教学,2003(3).19-21.

[12]潘倩倩.探究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设计思路与方法[J].理科考试研究•综合,2016(2).85.

[13]邓进权.高中化学环境教育内容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27).171.

[14]何瑞.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有机化学知识衔接教学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15]张宗濮.人教版初中化学与高中必修化学教材内容衔接的研究[J].河南大学:学科教学(化学),2014.

[16]陈娅.初中化学教学方法的探索的实践分析[J].少儿科学周刊,2014(6).78

[17]安后芬.关于高中化学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3(9).106.

[18]潘青.初中化学学习方法[J].软件《教育现代化》,2014(5).137.

[19]束军波.浅谈如何提高高中化学识记效率[J].高中数理化,2014(8).52.

[20]吴庆花.初中化学基础知识的有效记忆法[J].考试周刊,2014(12).149.

[21]薛根亲.初中化学教学之我见[J].软件《教育现代化》,2015(3).100.

[22]张启峰.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方法之我见[J].南北桥,2015(6).140.

[23]王直华.跟着她投入科学的深河——读居里夫人的科学课有感[J].科普研究,2011(2).87-88.

[24]戴世强.沉醉于科学之美——浅析居里夫人的成功之道[J].自然杂志,2011(4).239-241.

[25]甄素伟.近代化学之父——拉瓦锡[J].魅力中国,2010(15).67.

[26]吴汝玲.《门捷列夫传》读后感[J].雪莲,2015(5).31-32.

[27]邱文源.浅谈新时期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的要求[J].新一代(下半月),2011(11).95.

[28]盛根玉.拉瓦锡的化学革命[J].化学教学,2011(3).60-63.

[29]申健群.多媒体运用于化学教学的几点做法和思考[J].考试周刊,2009(3).221.

[30]高新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探究[J].考试周刊,2013(96).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