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的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产养殖的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产养殖的技术

水产养殖的技术范文1

【关键词】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困难及策略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产业类型也变得更加多种多样,而水产养殖则是经济行业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产生了非常强的社会效应与经济。因此,在现阶段的背景下,为了更好的保障养殖业得到有效的发展,对其中一些先进的养殖技术进行推广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不断的提升养殖业的专业程度和生产效率,为该行业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但是,在现阶段,还存在着一些困难急需解决,对养殖技术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促进作用。

1水产养殖技术推广中面临的困难

1.1缺乏先进的养殖知识和理念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上看,对于水产的一些养殖户来说,普遍存在着知识储备不丰富、学历比较低、学习能力有待加强的实际情况[1]。由于在养殖行业的实际发展中,在专业知识方面比较缺乏,导致养殖户在理念方面也比较保守和传统,很难接受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对于这样的思想存在着一定的抵触心理。另外,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当中,也存在着兴趣不高、热情不高的情况,接受能力非常差,只是凭借养殖经验,导致养殖业的专业程度比较低,使得养殖技术在实际推广中有着非常大的困难,很难达到理想中的推广效果。

1.2国家缺少专业培训及重视

在当前,之所以在水产行业中,养殖技术的推广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与国家对该技术的投资和投入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关系。在当前的养殖行业中,存在着一些非常想学习创新理念、先进技术的相关人员,但是由于技术本身的宣传渠道比较欠缺,导致技术在推广中困难重重。另外,国家相关的政策部门也很难对养殖技术进行科学性、系统性的引导和培训,导致一些先进技术在实际推广中受到非常多的影响和障碍,很难实现有效的培训,严重的缺乏对培训的关注和有效引导。

1.3急需拓展正规的销售渠道

在养殖行业的持续发展当中,示范区可以起到一个示范的作用,可以使得相关的养殖户更好地感知到经济效益,使得养殖户们新技术的学习热情得到激发[2]。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上看,我国在现阶段对示范区的关注和投入是非常少的,很难将这一作用展现出来。另外,养殖技术的推销渠道也比较狭窄,在推广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养殖户很难感知到新技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导致新技术在推广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个浅显的层次表面上,营销市场比较有限,使得该技术在实际推广中存在着非常大的阻力和困难,要想达到理想中的推广效果是非常难的。

2水产养殖技术推广中的解决对策

2.1加强培训指导,促进技术推广

基于我国当前养殖户在专业知识这一方面比较匮乏,我国对于水产养殖的相关培训也有着一个忽视的态度。因此,在现阶段,积极推广一些先进、科学的养殖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过程中,国家部门应该展现自己的作用,可以在定期内针对某一先进技术来进行免费性的培训与指导。在这样的培训模式下,为相关的养殖户展现一些指导和资料,使水产养殖户的学习热情、积极性得到不断的增强,使养殖户们感觉到真实的利益和实惠。另外,在水产养殖户当中,也可以实行一些相应的奖励机制,对于一些突出表现的养殖户加以自信、鼓励,使得养殖户们也能互相交流和学习,也可以对一些养殖技术和防病虫害的知识进行讲解,使得养殖户的困难和问题得到解决,为技术的推广起到促进作用。

2.2建立示范区域,促进技术推广

示范区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可以对养殖户的技术学习兴趣起到一个调动的作用。在现阶段,我国水产示范区严重缺乏的现状是比较明显的。因此,一定要积极的对一些示范区进行推广,在生产形式、方法上要改变以往的单一现状,尽量向一些示范区上靠拢,连成大规模的经营主体和示范区,使得养殖行业真正的走上专业化的道路,使得产业质量得到不断的增强,使水产养殖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得到强化,实现养殖技术的有效推广。

2.3拓宽销售渠道,促进技术推广

在现阶段,水产养殖户们的销售渠道是非常有限的,导致部分养殖户很难安心的去尝试一些新的方法和技术[3]。因此,针对这样的现状,一定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得技术推广中的难度得到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可以针对实际销售情况开展调查分析,对当前营销渠道进行拓宽,可以进行集中营销、产业一体化等,这样可以增强养殖产业所具有的稳定性,并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使得养殖销售得到根本的保障,使得技术得到真正的推广。

水产养殖的技术范文2

关键词:物联网;水产养殖;物联网技术应用

0 引言

作为世界上增速最快的食品生产行业[1],水产业在乘着世界经济快车飞速发展,不断扩大自身规模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无视环境容量,盲目扩大养殖密度,扩充养殖面积,增排养殖废水等行为造成了养殖业水质环境的不断下降,而养殖品种的单一化和抗生药物的持续使用,更是严重破坏了渔业水域的原有生态循环。如何在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新要求的同时,推动我国水产业由原本粗犷的养殖方式向精准化、集约化的现代养殖方式转化[2],实现水产养殖业的产业升级,已经成为该产业的热点话题。而物联网作为具有高渗透性和强带动作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是对水产养殖业的升级转型具有推动作用的关键技术之一。

1 物联网技术概述

作为集合了识别感知、分析传递、测绘控制等技术完成智能化活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在2005年由国际电信联盟主办的突尼斯信息峰会上被正式提出,于2009年被确立为我国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并开始迅猛发展。物联网,即物物相连的网络,基于互联网的通信基础,通过对具有对物体进行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及全球定位等功能的感应装置的控制,使得任意所连物体间能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间隔,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以达到“物联”的目的。

目前,物联网技术在公共安全、物流运输、环境治理等方面已有较为成熟的运用,亦有学者开始将物流网技术应用于农业的种植、产品加工等方面,逐步推动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转型。响应时代的要求,利用物联网技术互连、互通、智能、集约的技术优势,结合水产养殖业的行业特点,实现养殖产出高效、优质的同时,实现水产养殖业的行业转型,对水产养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物联网技术在水产业的应用

2009年后我国陆续建立了若干物联网水产养殖基地,基地工作人员通过运用各类无线传感设备,对投料、增氧等环节进行自动调节和控制,并根据水质情况进行相关预报预警。

在养殖水域环境的管理和监控上,基于物联网技术搭建的水产养殖监控设备,通过置于养殖水域中的传感设备对养殖水域的溶氧量、pH值、水压、温度、盐度等环境参数进行实时采集,通过ZigBee[3]等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发送到汇聚节点,再利用GPRS发送到远程服务器,实现用户对水质环境信息的实时了解和调控。

在养殖区域的管理上,一方面,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养殖区域内包括气温、湿度、风力大小及方向等信息的采集分析,为日后相关气象灾害应对工作的展开提供数据积累;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物联网水产设备中视频设备的监控作用,将其放置于养殖区域重要的安全生产点,有利于水产养殖的防逃、防骗,为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

在养殖产品生长情况的监控上,物联网水产养殖技术能对养殖物种的生长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并根据养殖要求及物种生长情况投放食疗、清理垃圾、调节防病药物用量,基于数据的数字化管理方式可以实现对养殖物种的生长调控、病虫害预防和及时治疗。

在养殖产品的存储、加工和运输上,物联网水产技术会对养殖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等一系列活动进行全程监控追踪,并通过射频技术对该过程中参数进行检测查询,以保证产出食品质量上的安全性。如目前国内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4],就是通过对移动通信技术对食品加工过程中植入的电子标签进行实时查询,防止不法商人的非法盈利。

3 物联网技术在水产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行业标准尚未统一

目前,物联网水产养殖设备的技术标准尚未出台统一明确的规定,相关技术设备的研发工作仍处于实验状态,无法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在作为行业基石的设备技术标准得不到统一的现实环境下,参与研发的各研发机构基于各自平台所开发出来的物联网设备,在标准的统一和部门间的协作上,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2.资金和设备维护问题

我国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于近年才逐渐兴起,与国外发达国家仍存在巨大的技术差距和资金差距。以水产养殖水质监测所用的传感器或装置为例,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使用的卫星通信环境监测系统[5],技术精良,但价格较为昂贵;而我国现有的水质监测设备往往是单路的、有线采集方式[6],在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现代化农业物联网系统要求下,存在设备冗余、资源浪费、维护成本高,且设备布线相对复杂等问题。

3.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是所有互联网相关行业所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7]。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如何安全存储用户信息数据,保护其免于外界不法入侵的盗取、篡改和删除,亦是物联网水产技术所面临的棘手问题。

4 结语

水产养殖的技术范文3

(一)档案管理时效性倍增

1.信息化档案管理便于数据及时快捷录入。信息化资源档案库的管理效能远大于传统档案库功能,一次录入可以多次利用,无论从文书管理录入还是从档案管理录入、链接录入,既可从档案管理的内部进行数据共享,避免用户检索,收集咨询信息费时误工,也可以使档案应用的时效大幅度提高。2.信息化档案管理的广泛性。信息化档案管理可根据不同产品类型、养殖技术、产地、市场信息等,以及生产手段、品牌效能等方面,以文字、报表、数据等形式充分体现。无论是文书管理方式还是档案管理内容,都能及时地检索、下载、打印、发表、交流,从而增强档案的专业针对性效能尽快实现。3.信息化档案管理有利于整合、分析不同类型信息价值,增强“1+1>2”的效率功能。信息化管理,库容增大,信息类型丰富,既可以整合全国各地水产养殖信息,也有利于针对河南水产养殖的有利条件,成为开拓论证、科研平台,将有效信息入库,不断跟踪更新,从而有效地服务于河南水产养殖业的种类扩展速度,丰富全省人民的饮食生活,亦可及时汲取国内外各地水产市场信息,充分利用郑州“航空港”和国家“一带一路”优势,扩大河南水产养殖业和市场效益的提速和完善,从而实现河南省创新性的水产养殖业的产业培养、管理与市场的一体化服务保障的功能。4.各类文书、报表,包括档案背景、资源来源、文件性质区别等,信息化档案管理可实行自动统计、检索、下载、上报、分发、链接等等,扩展渠道畅通,可以保证信息资源的时效性最大化与水产品种类丰富化的产品发展路径。5.信息化档案管理从技术层面到知识层面相统一,保证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使用和交流目标,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多种渠道、层次类型、智能化管理模式,尤其是也有利于不断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培训和自学条件,使他们在工作实践中提高信息化管理效能与水产产业高时效的实现。

(二)信息利用效能更高

1.信息化档案管理有利于整合不同类型信息价值,增强科研效率功能。信息化管理,信息资源库容大,信息资源类型多,层次丰富多元,不仅有着记录养殖过程,而且资源有着研究创新的价值,有利于及时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通过多方面、多层次、多类型的资源整合,可以有效地服务于养殖业的多样化,有利于前瞻性养殖产业的创新性发展;拓展水产养殖品的深加工商品种扩大产品类,充分利用郑州“航空港”建设和国家“一带一路”的优势,扩大目前产品的创新性市场效应。把档案管理打造成为创新性的水产养殖业产业谋划、培养、管理、交流市场一体化的服务保障平台,可以使水产养殖档案信息化科学管理平台,成为水产业和市场发展的创新保障机制。2.信息化管理,拓展了信息查询的广阔渠道,可以通过模糊查询、组合查询、分类查询、专题查询等多种方式,保证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从而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效能,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性知识和技能。一方面,可以使档案专职管理人员直接获取信息的过程中的技能;另一方面,由于具备了极为宽泛的养殖产业知识、技术、资源,保证了策划管理的人员、思想理念、技术的修养锻炼,也有利于不断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性。3.信息化档案管理有利于档案资料的储存保护。计算机管理手段有效地克服了传统的纸类收集、储存、保护等弊端,而通过机体硬件、软盘、光盘等,可以保证及时扩大信息的存量及对有效应用技术操作手段效能的维护,不仅降低了保护成本,而且也有利监管和保密,保证信息资源的长久利用效应。

二、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科学化,是水产养殖业发展的迫切性工程

水产养殖档案,不仅仅是养殖产业记录、统计性的参考性资料反映,更是在客观反映产业现实状况前提下,通过资源、人才、知识、技术手段、管理方式方法,便于水产养殖业的前瞻性发展趋势的研究、开发到转化为生产力,服务市场的综合资源。可以说它是直接影响着水产养殖产业的发展方向、效率和质量的基础性、支持性工程。而目前的传统型档案管理模式直接影响着这一事业和产业的发展。从目前郑州市的养殖产业档案管理现状看,尽管这些年来,运用信息化管理的手段大幅提升,但是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传统管理的模式之中,转型为信息化管理实现障碍不少。一是信息资源的收集量少、类型少,况且检索滞后、狭窄、信息资源缺乏。二是技术手段不够宽泛,尚未面向全国性水产业的养殖发展资源的积累,由此造成河南省水产养殖业发展滞后,适应新的社会饮食生活的水产品需求不够宽泛,不够丰富。三是技术档案管理的知识、技术、检索、咨询资源,与河南省水产养殖业的针对性不够,尤其是人才队伍培养推力较弱。四是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弱,知识技术、管理能力尚还达不到信息化管理水平,且缺乏相应性人才培养的平台和渠道。五是信息管理的保密性不够,不仅意识较差,而且监管技术措施滞后,影响了信息化科学管理的进程,且造成商业机密泄露现象。这些年,随着生活方式的时代性发展,社会对水产品的需求成倍翻番,而水产养殖业与猪、牛、羊、鸡、鸭养殖业的发展相比较,差距巨较大。水产品多是靠外地采购,这不仅给河南带来很大的消费成本,而且影响到广大民众的生活质量。其主要原因是河南省水产养殖业单一落后,客观上说,河南省的水利、气候条件对于水产养殖业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但这些年来我们的主观创新观念措施也不得力。而水产养殖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滞后也不能不是原因之一。所以,档案管理由传统模式向信息化科学管理,直接影响着这一产业的发展。

三、实现水产养殖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路径

(一)坚持以数据库为核心的建设理念

大数据的信息库,是信息化管理的本质要求,也是科学化管理的基础。坚持按照信息库设计的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综合性与分类性相统一,专业性和管理性相统一,知识性和技术性相统一,软件和硬件相统一的观念,进行多结构的科学性设计,从而保证大数据支撑检索、咨询、研究、交流的观念定位和技术操作方便的实现。

(二)坚持研究、开发、运用、转化的统一性

建设思路四者之间既是时间阶段性的,又是内在联系一致性的关系。研究是开发的基础,开发是运用的保证,转化是前三者的效果验证,四者缺一不可。因此应统一构思策划,统一协调建设,共性与个性相兼,且注意建设过程中的及时调整矫正。

(三)坚持决策与执行相统一的建设原则

领导决策者和策划者是关键,设计执行者是中枢,操作者是保证。领导者的决策是策划执行的基本依据,策划者的执行力效果是操作者的实现条件,三者尽管职责不同,执行责任各有区别,但目标是共同的要求。所以,软件设计系统的策划,要求三者同心协力,互为作用,相辅相成,才能保证建设工程始终顺利运行,不至于断档短路。

(四)坚持制度管理和岗位职责相统一的制度内容与实施的一致性

水产养殖的技术范文4

关键词:生态养殖;水产养殖;养殖技术;传统水产品

在我国许多地区,水产品的养殖技术长期以来采用淡水养殖模式,遵循传统的人工养殖方式。这种养殖模式只注重养殖规模和数量的大小,不注重水产品品种和质量。传统的人工养殖存在的缺陷极多,在传统养殖技术的制约下,会导致生态环境污染且成本极高,不能满足现今生产生活的需要。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生态养殖技术应运而生。生态养殖技术既可以确保水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又保护了生态环境,利用循环技术使资源得到了最有效的利用,解决了传统养殖操作不便的问题。生态养殖利用机器设备等对水产品进行科学化地养殖,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的双手,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科学合理的生态养殖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促进了水产养殖的可持续性发展,提高了水产品食用的安全性。

1生态养殖的概念

生态养殖是指人工模拟水产品生存的自然环境,在水产品养殖中将先进的科技运用其中,运用无公害的饲养方式将水产品出现病害的机率降低,提高水产品健康程度,为使用者提供更加绿色健康的食品,科学合理的生态养殖技术,提升了水产品市场的整体水平。

2传统水产品养殖存在的缺陷

2.1污染环境,造成浪费

传统的人工养殖对资源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由于一些化学品排放导致水污染从而使水产品的质量出现问题,而水产养殖所产生的废料排放再一次加重了环境污染,甚至威胁到了人类的饮水安全。

2.2水产品病害时常发生

传统的人工养殖只注重数量与产量,忽略了水产品的质量,水产品病害时常发生,水产品养殖者为了提高收益选择过度用药,从而导致一些水产品由于用药不规范,发生药物残留等问题,进而导致水产品的质量下降。水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证,人们的食品安全受到威胁,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水产品行业的进步。

2.3养殖设备落后

我国虽然水资源丰富,但是,养殖业发展较晚,养殖业的集中化程度有待提高,绝大多数养殖户的养殖设备及工具都较落后,无法满足现代人类对水产品的要求。在传统的人工养殖中,水产品的生存空间有限且生存环境得不到保障,养殖池进排水困难,水产品长期生存在这种环境中,致使养殖业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2.4苗种选择落后

人工养殖选育良种较为困难,我国的青草鲢鳙等水产品的选择现在仍然为未改良的野生品,选育良种较为困难。由于一些水产品是野生种,无法适应养殖环境(密度、空间、营养等)的变化,易发生大规模的死亡。

2.5粗犷式养殖

水产养殖所需的饲料较多,我国水产品养殖饲料基本是以原料的方式投喂,原产品质量的好坏影响着水产品生态环境的好坏,这种粗犷养殖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打破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2.6养殖空间有限

养殖空间较为有限,水产品养殖者为了获取更高的利益,通常会采取密集养殖,由于物质等方面的原因而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生态系统的种群密度较小,食物链较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差,导致病害等极易发生。

3生态养殖技术要素

3.1环境的选择

在进行生态养殖时最好远离工业园,确保水质的安全,养殖水产品的水最好是经过水源鉴定的水,一定要符合国家规定,在对养殖池进行改造时,一定要彻底杀菌,将其中的有害有毒物质完全清除,水池的进排水系统一定要完备。养殖池的生态环境要类似于自然界的生态环境,养殖池内的水生植物要适度,避免因为水生植物过多而影响水产品的生长发育。

3.2苗种的选择

水产养殖中苗种的选择对养殖的后续效益和养殖的质量都具有很大的影响。要选择优良的苗种,摒弃近亲杂交的苗种,选择一些抗病性强、易存活的苗种。根据养殖环境,进行鱼菜共养,养殖菌类来保护养殖池的环境。

3.3饲料的选择

我国水产品饲料整体发展较为落后,饲料国外进口较多,我国的饲料处于短缺状态,要加大研发力度对饲料进行升级。饲料的质量决定了水产品的质量,我国对水产品饲料的研究较国外晚了40余年,对饲料的营养结构把握不够准确,饲料也会对水产品的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要有科学合理的投喂方式,饲料的大小规格质量等方面要根据不同的水产品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3.4药物的选择

在水产品的养殖过程中,水产品的病害问题的出现难以避免,养殖者在对其进行药物投放的时候要选择合适的药物,要求投放量要适量,使用的药物要符合国家规定,选择药物时要尽可能的选择对水产品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药物。

4生态养殖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4.1树立健康的养殖观念

养殖户要树立健康的水产品养殖观念,不能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要有长远的眼光,要为水产品提供优质优良的生活环境,同时采用科学合理的养殖方式来提高水产品的质量和对恶劣环境的抵抗力。养殖者要选择优良的苗种,摒弃近亲杂交的苗种,选择一些抗病性强、易存活的苗种,同时利用生物工程等先进的方法对水产品的养殖池进行水体净化,确保水产品生活的环境绿色无污染。

4.2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

水产品生存的生态系统必须全面而科学,在水产品的生态系统中,水产品是其中的主角,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系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要对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氧气含量、温度、植物及菌种的种类等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安排,构建一个内生的良性生态系统。

4.3严格控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水产品的生长与繁殖离不开生态系统的稳定,生态环境的稳定有助于水产品更好地生长,要防止有害毒垃圾对水体进行污染,要增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模拟自然的生态系统,选择药物时要尽可能的选择对水产品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药物,要利用共生原则,协同原则及混养原则等种植水草和菌类等植物来提高水产品的抗病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水产养殖的技术范文5

1场地选择

无公害水产养殖只要水质适用,水量丰足,均可用为水源。必须对水质加以分析,看看有无对鱼类有害的物质。要充分结合各季节养鱼生产注、排水措施,确定水源水量是否足用。尽可能选用无污染的湖库岔来建设连片的水产无公害养殖基地。不宜选在距离交通线过远的地方,以利养殖物资及养殖产品的运输。远离周边有污染的工矿企业。

2池塘清整及消毒

清塘是无公害水产养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修整池塘,清除过多淤泥(保持20厘米左右),池底暴晒20天以上,使淤泥中的有机物充分分解和转化,达到改良底质作用。清除敌害生物,每亩(667平方米)用70~80千克生石灰消毒或用复合微生物制剂消毒处理。

3调节水质

整个养殖期间应采取“3调”措施。调新,即注换新水,5~7天注水1次,10~15天换水1次,高温季节每天注水6~9厘米,3~5天换水1次。调优,即调节pH值,要控制在7.5~8.5之间。采用生石灰,每10~15天1次,用量为每公顷海米水体深150千克,不但提高pH值,同时增加水体钙离子浓度,供给河蟹吸收。调活,即施用光合细菌调活水体,每公顷用量75~90千克,每半月施用1次,拌土底施或用水稀释全池泼洒。通过“3个调”措施后池水溶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透明度40厘米以上,pH值7.5以上。

4苗种选择

选择良种是获得增产、高效的前提。应选择反映敏捷、个体好、生长快,具有较强的抗病及抵御不良环境的养殖品种。可减少病害发生率,降低养殖风险,还可避免大量用药对水体造成危害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增强效益。水产常规品种有草、青、鲢、鲤、鳙鱼等。

5放养鱼种

充分利用养殖水体立体空间养殖动物共生互利原理,实行多品种、多规格立体混养套养。放养数量、品种根据池水深浅、水质、饲料等条件决定。对水温较低,水质清瘦的池塘每亩放苗种300尾左右,其中草鱼180尾,鲢鱼75尾,鲤、鲫、鳊鱼各10尾,鳙鱼20尾;对水草较多的池塘每亩放草、鳊鱼各100尾,鲤、鲫、鲴、鲢、鳙各20尾;对水质较肥,天然饲料丰富的池塘每亩可放养长12厘米以上的鱼种鲢鱼250~300尾,鳙鱼50~60尾,草鱼100~150尾,鲤鱼50~60尾,鲫、鳊、鲴鱼各25~30尾。

6合理投喂饲料

饵料是水产动物生长的物质基础,是其营养的来源。饲料质量的好坏和投喂技术,直接影响养殖效果和生态环境,劣质饲料不仅影响鱼类的正常生长,还会在养殖过程中大量的产生废弃物,恶化养殖环境。动物性饲料要新鲜适口,不带致病细菌;青饲料要青嫩爽口,人工配合饲料符合饲料卫生指标及限量参照《无公害食品鱼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标准,选用质量和规格与养殖对象相适应的优质饲料。饲料在水中要稳定,虾料4~6小时,鱼料2小时。颗粒类型及大小要适合养殖对象取食,10克以下鱼种选粒径为0.5~1.5毫米的破碎料;10~15克的幼鱼选粒径为1.5~3.0毫米或长度4~5毫米的柱状颗粒料;50克以上选粒径4~6毫米或粒长6~8毫米的柱状颗粒料投喂。坚持四定原则,科学投喂,根据天气,水质和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投喂量。

7强化日常管理

加强巡塘,定期测量水温、溶氧、pH值等。调节水质,消毒杀菌,使水体保持在适宜的状态,开增氧机,使水体溶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观察池水变化,适时排老水,加入新水,或冲水,使养殖水体保持肥、活、嫩、爽状态。

8防治病害

无公害水产养殖对病虫敌害生物的防治极为重要,坚持“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预防措施主要是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对水体、饲料、食物、工具彻底消毒,遇环境剧变可全池泼洒纯中药制剂以减缓应激作用,尤其是梅雨季节,饲料易被霉菌污染,可在饲料里添加中草药制剂来增强抵抗力。勤巡查,及时清除敌害生物,一旦发病及早诊断,确定病因,对症下药,按《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规定,使用高效低毒药物治疗,尽量用中草药或生物制剂,不能用抗生素。

水产养殖的技术范文6

关键词:水产;科研;人才;多样性指数;分析;评价

引言

中国是世界渔业大国,2012年水产品总产量达5907.68万吨,约占全球水产品总量的38%,连续24年位居世界第一。在这巨额的水产品中,来自于滩涂、池塘、网箱等的养殖产品占据了重要的份额。据最新的统计资料,2012年中国水产养殖的总面积为808.84万公顷,养殖总产量达4288.36万吨,占中国水产品总产量的72.59%,占世界养殖总产量的70%。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水产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且养殖产量仍在继续快速增长中[1]。

中国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的深入和提高,同时不断地促进了水产科研事业的发展。中国水产科研的主要承担者是水产科研机构和一部分的高校。我国水产科研机构的设立按国家、省级和地市级三级设置。至2010年,我国地市级以上的水产科研机构数量为127个,专业技术人员约4000多人,这些机构为水产养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

水产科研机构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其科研成果上,而科研成果的取得,除了研究经费、研究条件的保障外,人才是最根本的保证。为了促进科研实力的提高,近年来我国的水产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和引进上下足了功夫。近几年,我国省级以上的水产科研机构在招录新进人员时,学历是首选条件。一般需硕士研究生为起点,多数要求为博士研究生。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当然能快速提高科研实力,尽快创造科研成果。但如果人才匹配不合理,往往效果不显著,并会加剧岗位竞聘、职称晋升等矛盾,造成人才浪费等问题。尤其对于水产科研而言,其是一项应用性极强的研究事业,合理结构的人才配置是决定其新成果的获得、推广应用的成效等的关键因素。因此对水产科研机构人才结构多样性的评价十分重要。这就促使相关人员从人才的分类、人才的结构、人才的组合等方面来考虑建立一种有效评价水产科研机构人才结构多样性的方法,以便为相关部门进行人才招聘、人才调整等一系列的人才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文章借鉴了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类型多样性指数的评价系统[3-5],对某国家级水产科研机构2009年-2013年间人才的丰富度和均匀度进行了分析评价,便于为相关机构的人才资源管理提供新思路。

1 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数据的获取

水产科研机构人才结构多样性评价的方法,是借鉴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类型多样性指数的评价方法并进行了修订。在运用该方法进行评价前,首先需构建水产科研机构人员组成与人才分类的指标体系,然后得出各类人员的比例,在此基础上获得各类人才出现的丰富度和均匀度,得到一个统计得分,最终给出适宜的分值范围。而水产科研机构人员组成与人才分类的指标体系构建,是根据人事部、科技部对科研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有关规定设立的[6],具有统一性。水产科研机构中的人员分为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将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人才分类,分别分为研究生学历人才、本科学历人才和其他学历人才。上述指标均为当年的即年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

研究选择了一所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我国国家级水产科研机构2009-2013年的人才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该研究所成立至今有36年的历史,属我国创新体系的研究所,是一所成长型的研究所,近年来科研成果日益突出,对产业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其2009-2013年5年间人才的具体数据见图1。

图1 2009-2013年人员分类和人才类型数据

由图1可见,2009-2013年间,该研究机构的人员总数由178人增至188人,呈逐年小幅递增的趋势,但总体上相对较稳定。其中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在74人至84人间变动,管理人员数量在40人至50人间变动,而工勤人员在53人至62人间变动,故累计增加的10人均是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而在这增加人员的学历中,本科以下是没有增加,本科学历人员仅增加20~30%,而研究生学历人员增加了70~80%。这主要是与该研究机构人才引进的策略有关。近5年来,随着后勤服务社会化的进展,该研究机构严控工勤人员指标,故工勤人员呈负增长。而新进人员原则上须有研究生学历。但水产科研是一项应用性极强的科研事业,其根本目的是为产业发展进行技术支撑和技术服务,既需要进行实验室内相关理论的实验研究,更需要在养殖水体中进行示范推广,因此如何进行科学的人才配置十分重要。各种层次人员的配置是否合理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估。

2 水产科研机构人才多样性指数的分析评价

2.1 水产科研机构人才多样性指数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水产科研机构人才多样性的评价方法,是在借鉴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类型多样性指数的评价系统上进行的。首先建立水产科研机构人员组成与人才分类的指标体系,然后得出各类人员的比例,在此基础上获得各类人才出现的丰富度和均匀度,得到一个统计得分,最终给出适宜的分值范围。

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通常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是衡量一定地区生物资源丰富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优良的物种多样性的表现是物种的丰富性和均匀性,即需要在某一生态系统中出现的物种数量较为丰富,而不同物种的个体数相对均匀,这样可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对于一个水产科研机构而言,其本身是具社会属性的一个生态系统。对于其人员配置而言,只有发挥不同层次人员的特性,人尽其才,才能最大程度地利用人力资源。过度消费学历或过于依赖某一类型的人员都是短期行为,必然会导致内部系统的失调。故生物多样性评价方法可为人才多样性评价借鉴。

评价生物多样性指数主要有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指数,其中Shannon-Wiener指数比较常用。Shannon-wiener指数是基于物种数量反映群落种类多样性,群落中生物种类增多代表了群落的复杂程度增高,种数越多,各种个体分配越均匀,群落多样性越好。Shannon-Wiener指数用H′表示,H′=-∑Pilog2Pi。H′值愈大,群落所含的信息量愈大[7-8]。

考虑到水产科研院所人才主要集中在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中,但工勤人员在整个人员队伍中占据了一定的份额,故在进行人才多样性的评价时,对上述公式进行了修正,增加了不同类型人员对人才比例的贡献率。修正后的公式如下:人才的丰富度和均匀度由多样性指数H表示:

式中:Wi为某类人员比例,Pi为某类人才的比例,分别由公式(1)和公式(2)获得。

Wi=Ci/S...........(1);Pi=Ai/Ci................(2)。

其中:Ci为某类人员的总人数,S为机构总人数,Ai为某类人才的总人数。

对上述公式进行分析,如果仅有一种人才,则H=0,是不可能完成科研工作的,表明人才多样性严重缺失,如果只有2种人才,且各占50%,那么0

运用上述方法和评判依据,对某国家级水产科研机构2009~2013年间人才多样性进行分析。具体数据通过相关软件计算后汇总于表2。表2数据显示,2009-2013年,某水产科研机构人才多样性指数H为1.0117-1.1045。

表2 2009-2013年某水产科研机构人员比例和人才丰度数据表

2.2 结果分析

由表2可知,在2009年至2013年,某水产科研机构的人才多样性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H值在1.0117~1.1045间变动,参考评价标准,总体属人才结构轻微不合理。以H的最低值和最高值出现的年份来比较,H最小值出现在2009年,该年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为42.70%,管理人员为22.47%,而工勤人员为34.83%,工勤人员的比例明显过大,甚至大于管理人员。工勤人员数量偏多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该研究机构建于上一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的初期,当初建设是按职位全面配置的设想进行的,从食堂、托儿所、电话接线员等样样俱全,造成工勤岗位人员偏多。对于一个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之和如达不到70%,表明人才结构不太合理。在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中,研究生学历人员偏少,影响了人均科研成果的产出,作为科研和管理的顶层人才较为缺乏。而到了2013年,虽然该研究机构的人员数量并未发生大的改变,但人员结构已有了显著的变化。该年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为44.92%,管理人员则上升为26.74%,二者之和在5年间首次突破70%的大关,而工勤人员则首次下降至30%以下,为28.34%。这些变化主要与5年间人员的动态变化有关。近年来,低学历的工勤人员没有进入机构,而随着年龄的老化,退休人员的增多,工勤人员呈下降趋势,人员由62人减至53人。而研究生和本科生则新进了20人。这样虽然总人数仅增加了10人,但结构已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从而在人才多样性指数上得到了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工勤人员大批退休的高峰即将到来,人才多样性指数会有所上升。但并非工勤人员越少越好,当其存在数量少于一定值时,必将对人才结构的合理性产生挑战。作为水产科研机构,其既需要博士和首席科学家这些高端人士,同样需要高级养殖工和修理工等工勤人员。只有相互匹配,才能创造最大的科研才富。如果只有博士等高端人才,都从事顶层设计,没有科研方案的实施者、执行者、实践者,便不会产生真正服务于产业的科研成果。所有的科研将是停留在设想或小范围的实验上,无法起到支撑产业技术进步的作用。根据多样性指数来反推,较合理的结构下人才多样性指数为1.5,此条件下专业技术人员的占比需达到60%以上,管理人员为25%左右,工勤人员接近15%。在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中,研究生学历需达40%左右,本科学历达40%,而专科及其他学历为20%左右。因此该研究所虽然在人才多样性指数上有所上升,但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可使人才结构进一步合理化。

3 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水产科研机构人才多样性的评价方法,是在借鉴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类型多样性指数的评价系统上进行的。首先建立水产科研机构人员组成与人才分类的指标体系,然后得出各类人员的比例,在此基础上获得各类人才出现的丰富度和均匀度,得到一个统计得分,最终给出适宜的分值范围。

利用人才多样性指数对某国家级水产科研机构2009~2013年人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评价,其多样性指数在1.0117~1.1045间变动,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处人才结构轻度不合理状态,主要原因是工勤人员占比过大。

利用多样性指数评价人才结构的合理性,使用方便,科学有效,简明客观,可为水产科研机构人事决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吴伟,范立民.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其控制对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4,16(2):26-34.

[2]吴伟,徐跑,蒋高中.渔业环境保护[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105-106.

[3]何逢志,任泽,董笑语,等.神农架林区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4,20(1):35-39.

[4]马克平.论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J].生物多样性,1993,1(1):20-22.

[5]赵惠勋.群体生态学[M].中国: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0.

[6]人事部,科技部.国人部发[2007]24号.关于科学研究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Z].

[7]张景平,黄小平,江志坚,等.珠江口海域污染的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和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J].热带海洋学报,2010,29(1):69-76.

[8]唐鑫,蔡德所,黎佛林,等.贝江硅藻生态群落特征及水质评价[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5(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