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建设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校园建设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校园建设意义

智慧校园建设意义范文1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校园文化的构成要素

校园文化由四部分所构成,也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其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石,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本体,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载体。

(一)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石

物质文化和校园文化在本质上是协同联动,共赢发展的衔接过程,物质文化呈现透明化、显性化及明确化的特点,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力量和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构架作用,物质文化是客观存在和集约发展的,侧面折射出设计者、参与者及受益者的思想精华和价值体系,具有很强的持久性和持续性。校园建筑教学楼、实验楼、食堂、宿舍等硬件设施和自然环境集聚一起共同构建形成物质文化体系,工程基建的普遍布局和建筑格局的配套分配都是物质文化的显性彰显。优美的校园文化不仅在宏观上可以衬托出校园的总体特征和基本建设,在微观上为师生提供一个惬意与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为校园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提供一个广泛高校的平台,使得师生员工能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起到净化心灵和陶冶情操的作用。

(二)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校园精神文化既是校园文化的深层面,又是校园文化的精神核心及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它是一种内在的理性文化。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把外在的需求内化为主体的自我需求,增加师生员工的强大求知欲望,建立起正确科学合理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校训、校风、学风、教风作为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能够体现出办学者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条件,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之所在。校刊、校史、校徽、校歌是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校刊和校史都是以学校历史沿革情况为主要内容来反映以往的发展史和现在的发展情况。校徽和校歌可以表达出学校深层办学的理念,可以起到其应有的凝聚师生感情的作用。

(三)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本体

科学与合理的规章制度对于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校园制度文化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软性环节,作为一种内在机制和文化体制,制度文化承载着很多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具有制度保障和公开约束的功效,作为保障体系的制度文化也是保障校园文化有序传承的重要支撑。校园制度文化环境属于校园范围内需要严格遵守和强制执行的文化类型,具有学校强烈的规范性、秩序性和组织性。这种具有严格性和强制性的制度文化环境,一旦经过学校成员的高度认同,不但能促进优良品质和价值观的形成,更能凝聚成一种具有传承精神的文化传统。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在高校建设校园文化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是顺应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对学生、学校和社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对学生而言,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根本需求,建设校园文化的落脚点是在人上,一切都以人的发展为本,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为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而营造一个核心的校园文化环境,将科技性和人文性进行有机结合。

其次,对学校而言,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在需要,大学的四大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大学的基本功能,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以师生为本,在学生发展良好的同时学校自身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再者,对社会而言,是对大学第三第四种功能的呼应,高校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然后输送到社会,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框架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分析

(一)坚持指导思想,夯实理论基础

任何阶级的社会的教育所要培养的人都体现着该社会的政治经济特征,又反过来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的,即有一个政治方向问题。大学教育也是如此,大学教育同样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当代,我国的大学教育要坚持为指导,确保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基本理论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它们都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理论基础。坚持用指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要求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把握的科学体系和基本原理,并把它具体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中。

(二)实现共同理想,完成基本目标

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国家和学校和谐稳定、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同时,全体师生员工一定要把远大理想与日常工作结合到一起,实现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一切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实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奋斗目标。

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高校要从校风、教风和学风入手。第一,形成和谐良好的校风。深入发展校风建设,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历史传统宝贵资源,发挥学校档案文化的育人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发展战略和规划,根据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大力营造具有社会主义气息和时代精神的校园风气。第二,养成求真务实的教风。追求更高一层次的育人精神,真正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高校要进一步宣传师德建设先进典型,在学校宣传栏上挂上老师照片、老师对学生的寄语、师生对话、老师的教学心得、学习体会等,大力发扬教师良好的教风。第三,加强求真创新的学风。全面开展学风建设,要进行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改革,增开选修课,加大人文课程的设置,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术论坛,科技活动,读书活动等。

(三)弘扬民族和时代精神,把握精髓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和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而高校所要建设的校园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方向,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同时还要广泛开展校园和适合实践活动,在能将学生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起来的同时,学生能真正领悟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伟大精髓。

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第一,将民族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中。弘扬民族精神,要大力发扬学生的历史人文气息,增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开设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讲座和活动,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开展多种形式的纪念日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第二,将时代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中。开创时代精神,高校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课程之外开展丰富多彩的体现时代精神的校园活动。如开展知识竞赛、科技创新的学术报告会,增加学术、科技、文化活动,研究生阶段增设创新基金项目,让学生紧跟时代潮流,培养社会主义新一代接班人。

(四)树立和践行荣辱观,增强道德基础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要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应该是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高校应该在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体验到“八荣八耻”的时代价值,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以及更进一步发展自我。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就应该发扬古代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将艰苦奋斗贯彻到每一个学生的思想中,使他们更能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和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要让他们懂得感恩,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其他人。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要引领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的价值观作为社会主导价值观,大力发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态度。在高校建设校园文化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各种各样的活动和工作中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周彤,刘文.智慧校园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教学与研究,2013(10).

智慧校园建设意义范文2

9月19日下午,校学生骨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明辨会”在XX楼107室召开。校党委组织部部长宋XX,人事处处长宋XX,校团委书记刘XX、副书记徐XX、王XX老师出席活动,各校级学生组织负责人、二级院系学生会主席参加此次会议,会议由校学生会主席魏XX同学主持。

会议上,学生代表分别发言,从不同角度诠释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青协主席规划了爱国主义情怀感召下的青年志愿者工作开展;会计学院学生会主席分析了学生工作如何与爱岗敬业相结合。各讨论小组组长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给学生干部的工作启示、自我素养提高等主题分别进行了小组汇报。会上,魏XX主席做主题发言,她结合校团委、学生会近期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月的相关活动,阐明从自身出发、把小事做好,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好的表现。

宋XX部长为明辩会作了整体点评。他指出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首先要了解内容,其次要自觉践行,学生干部要发挥表率作用。宋部长表示本次明辩会开的很及时、很深刻、很精彩,意义重大,希望全校各级团、学组织要把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不断探索、思考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途径,共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而努力。

刘文书记对全体学生干部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希望学生干部以身作则,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希望学生干部拓宽工作思路,努力创新;三是希望学生干部对自身工作做好总体把握。刘书记的三点希望得到了与会学生干部的积极响应。

智慧校园建设意义范文3

Abstract: This paper used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to analyze the status and problems of higher vocational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proposed measures for nurturing campus culture with characteristics in local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by combining with the innovative practic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 in recent years.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校园文化;高职教育

Key words: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campus culture;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6-0223-02

0 引言

高职院校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技能应用人才,如果没有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就难以培养出优秀的高职学生。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为建设和谐高职校园,培育富有个性和特色的地方高职校园文化起着引领作用。

坚持一个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高职学校要不断巩固思想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教职工、教育学生。

确立一个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高职学校通过共同理想教育,使全体教职工把共同理想同各自的岗位职责结合起来,同学生个人的人生追求结合起来,努力实现集体和个人的发展目标。要善于运用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以及群众的切身经验,进行生动的共同理想教育,采取各种形式,帮助青年学生逐步掌握的世界观,了解我国的历史和现状,懂得实现共同理想的困难和艰巨,树立实现共同理想的信心,增强实现共同理想的本领。

弘扬两种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高职学校要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青年学生,传承中华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让青年大学生担当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重要责任,并积极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好本领,练好内功。

树立新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孟子云:“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朱熹解释道:“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有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故所系甚大。”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值得高职学校青年学生践行,并从平凡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规范自己的言行,爱岗敬业,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2 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目前,很多地方高职院校是由以前几所大中专合并组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沿用中专阶段的一些经验或做法,或对中专阶段的一些好的经验作好系部校园文化进行拼接成学院校园文化,学院层面缺乏宏观设计。没有充分挖掘出地方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中的职教元素和地方特色,没有充分彰显出地方区域文化优势,很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显得雷同。高职院校只有开展具有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的职教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建立起个性化的、有竞争力的高职校园文化,才能彰显出职业教育和地方特色,才能真正促进高职学生各种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色从哪里来?“特色”终究是外化的东西,必须找到“特色”的承载物。课题组认为,地方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紧密相关,地方高职院校职教特色的承载物是 “职教元素”和“地方元素”。如果要建设有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就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彰显职教元素和地方特色。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地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地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遵循人的思想受“综合影响”和“渐次发展”的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渗透到高职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课堂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综合作用,并与各项具体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践过程中,加强以下几个对接:

3.1 校园文化与时代精神对接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高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培育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校园文化活动要有主题,最好每月结合时政热点,如五四青年节、七一庆祝党的生日、庆国庆、一二九等关键时间节点,每月确定一二个主题,开展形式多样、内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精心策划,与学生的专业及思想贴近,才能抓住学生的心,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积极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培育奋发向上、勤于学习、健康成才、报效祖国的良好风气;营造学生、学校、家庭、社会融为一体的核心价值教育氛围。若遇重大历史事件,适时开展相应教育活动,如今年9月份我们学院就结合问题开展理国系列教育活动,10月份开展颂歌献给党,喜迎十活动,只有结合时政热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实际需要有机结合,体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才能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学院及系部党课、团课教育培训活动,培养青年大学生骨干、入党积极分子、团学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系统学习理解,起好正面引领示范作用。

3.2 校园文化与专业课程文化对接 在发挥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中,我们注重与专业课程文化对接,通过科技文化节、艺术节等方式举办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校园文化及社团活动,并充分展现职教元素,注意与学生的专业紧密结合来开展。学院学生自发成立了10多个专业社团,较好实现了校园文化与专业对接,如我院财经管理专业开展风云班级争霸赛,护理系开展国际妇士节,旅游专业开展现场导游讲解大赛,机电系开展机电技能大赛;学生团体中的笃志会计协会与用友软件公司共同开展会计文化节、投资咨询活动等,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E时代商务社开展网上开店,金融社开展网上模拟实战股票投资大赛,针灸推拿社团,利用周末在沫若广场免费为市民开展针灸推拿服务。学院及系部组织的寝室文化艺术节将文化请进寝室,使之超越单纯的竞赛,强化寝室间的联谊,把情感因素融入到文化活动中,这样既丰富了寝室文化生活,又培养了寝室同学的凝聚力。

3.3 校园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对接 高职院校开展的是职业性教育,所以其校园文化必须带有强烈的职业性特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加强与行业的联系,体现行业企业文化的特色。高职院校可以将体现行业特色的行业优良道德传统和行业规章制度充分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中,突出行业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应积极到企业参与顶岗锻炼,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教学中与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开展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用人标准的对接,在校园中积极引进企业文化。财经管理系在举办“我的未来不是梦”大学生职场大赛,邀请了本地知名企业的总经理、人力资源主管等来担任主考官,根据学生现场表现决定是否录用,让在校学生真实感受到了企业的人才标准,也让学校教师零距离地体会了企业文化,推动了校企结合,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财经管理系与乐山建设银行联合举办点钞大赛,在校学生与银行在职员工同台竞技,使学生在校内就能感受企业文化,找到与企业员工的真实差距。机电系开展符合企业需求的产品创意大赛;护理系在512国际护士节模拟大赛中聘请了各大医院护士长为评委。

3.4 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对接 地方高职院校在整个地方文化系统中必须通过传承、研究、创新地方文化并引领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职学校要积极利用自身学术环境、思维活跃的师生、专业的研究优势来进行地方区域文化教育与研究,引领地方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地方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天然的融合,已悄然成为开展科学研究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区域文化研究是地方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引领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切入点,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设置具有地域特色的专业,培养相应的专业技术人才。我院成功组建乐山硅材料职教集团、新开办硅材料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新能源专业、物联网应用工程、物流管理、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农产品质量检测这些新专业,就是充分利用地方高职院校专业和教学资源优势,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及时调整专业结构,着力打造特色专业,以适应地方的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院在人才培养中根据地方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新要求,紧密结合学校优势和地方实际,充分考虑地域文化在人才培养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适时改革课程体系,将地方特色内容融入教学之中。旅游专业教学及实践中将乐山大佛和峨眉山作为导游讲解内容和教学实践基地,我院硅材料实习工厂被乐山市科协授予“新能源科普教育基地”、“人体生命科学馆”为“乐山市科普教育基地”。在科研方面要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科研项目,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结合地域的自然、经济、文化特点,开展科研项目,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在加强地方区域文化研究的同时,寻求多种渠道将新文化、新知识向社会传播和辐射,实现对地方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增强高等职业教育为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3.5 校园文化与新媒体对接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关键在创新,活动要满足不同学生群体需要,用好各类新媒体新技术,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抓住学生的心,才能取得实效。学院高度重视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运用,财经系出版了网络版《团情快讯》,通过网络传播院系团学工作动态;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出版了心理健康教育电子杂志,满足当代大学生时尚阅读习惯和获取资讯新途径需要;财经系在国庆歌咏比赛和班级风云争霸赛中开通腾讯微博,先后留言近2000余条,吸引了学生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新能源和护理系学生电视台坚持贴近学生,及时传播健康的校园文化,唱响了主旋律。随着学生无线网络用户的增多,部分辅导员也在相继使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展班级教育和学生管理。

参考文献:

[1]龚翠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智慧校园建设意义范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4)01-0019-06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校园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的校园文化是和谐大学校园的精神支撑。大学应客观冷静地分析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始终坚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不断地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熏陶效应。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四重四轻”现状分析

(一)重物质环境美化,轻精神文化建设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我国大学均扩大了办学规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办学力量不断增强,各校在校园物质环境美化上加大了投入,新建、改建、扩建了一批硬件设施,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但一些大学对校园文化中精神因素的重要性认识不太到位,关注点也往往停留在显性的物质文化建设层面,一味注重物质环境美化,轻视精神文化建设,不少学校的物质环境未能承载丰富的人文因素、文化色彩和独特的校园精神,导致硬件建设缺乏内涵、物质环境建设徒有其表。学生很难通过感性直觉把握校园物质环境的本质内涵,从而与校园物质环境建立一种非功利性的精神归属。

(二)重娱乐活动策划,轻特色文化建设

现阶段,随着文化市场的逐步开放,电视及互联网等媒介中的娱乐元素迅猛扩展,使得大学在某种程度上也弥漫着娱乐的味道。一方面,一些大学只关注文化活动表层的娱乐性和活跃性,忽略其哲理性和艺术性的追求,一味强调“娱乐”而远离“文化”,使校园文化本应具备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功能遭到抑制。简单的娱乐活动难以形成对校园主旋律的认同,仅仅沦落为一种娱乐方式,显得有“形”而无“神”大学教育的本真意蕴匮乏导致校园文化难具个性与特色;另一方面,娱乐性文化宣扬明星偶像崇拜,追求感官刺激,缺乏文化的社会性、道德性和公益性。这种文化往往将校园文化推向“市场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境况,容易促使大学生形成狭隘的文化观、道德观和价值观。近年来,一些大学由于过于崇尚“趣味性”和“娱乐化”,学校的办学特色被淡化、学术氛围被稀释、学术精神被模糊,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不能显现,导致校园文化精神出现了记忆断层,大学之间的不同个性、特色和差异也逐渐消失殆尽。

(三)重专业知识培养,轻道德文化建设

近年来,大学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形势喜人,但其中不少大学的道德文化建设乏力,重工具理性轻价值理性、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现象相当普遍,在教育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专业知识培养轻道德文化建设的现象。不少学校在德育目标、内容、方式上几乎用一个固定的标准、模式来约束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德育变成了单一的知识传授和理论灌输,而忽视了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个别大学教师缺乏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教学过程中只讲学术性、不讲政治性,只讲知识性、不讲思想性,只注重教书、不注重育人。这样的教育只能称作为无“人”的课堂,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忽视了学生对道德文化的诉求。也导致了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不高的缺陷。

(四)重硬性制度管理,轻柔性文化建设

一些大学只注重学校文化建设中硬性的、有形的因素,而轻视柔性的、无形的因素,于是造成了学校制度规范的机械、呆板与僵化,也造成了教育实践活动中太多的清规戒律、条条框框,学校制度要么过于强调约束性而忽视人性化。要么执行标准过高、过严,过于放大制度的工具性。这样的制度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在于以人为本,过分强调标准化,不注重制度背后的价值观与文化。没有营造良好的柔性文化氛围去诱导学生,不善于采用说服教育、关心帮助、人情感化等人本性的管理手段,缺乏对学生的温情关怀与情感关注,学生没有真正从情感上认同制度,反而对制度产生对立、不合作、恶意抵制等情绪,导致制度功能的异化。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探索

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活力源泉,价值观则是文化的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我们加强和改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通过“指导思想”的引领凸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时代特征、人民愿望,用发展着的指导新的实践。”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始终高举的旗帜。深入推进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重点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迈出新步伐,促使学生用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国情、认识世界、分析问题和判断形势,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尤其应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始终坚持将“全体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根本目标,注重人文精神关怀,引导学生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人的自由与平等,以及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使学生在校园人本文化熏陶下,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这是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

大学在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的同时,一定要高度重视用理论引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应表现为一种无声语言,又应诠释着一种大学精神。任何脱离了精神层面的物质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必须挖掘“物质”和“制度”背后反映出的文化价值,认真研究学校传统文化、历史及社会的价值积淀,让它们蕴含着的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和隐性德育效能在新的时代得以清晰地延续和升华。并将其传递给师生,以便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要推动显性物质、硬性制度与柔性文化优势互补、劣势互克,共同构成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辐射圈,创设一种能唤起学生高尚的情感、激发他们健康成长的柔性文化环境,做到以柔克刚、以柔制强,以便达到深层次育人功能。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校园物质景观和管理制度去领悟其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校园物质文化是“体”。制度文化是“形”,引领下的校园精神文化是“魂”。优秀的大学校园文化要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中突出精神文化意义,要能够使学生通过校园文化外部的“体”和“形”体会其“魂”,这样也才能形成良好的制度执行环境,增强遵守制度的自觉性和责任心,进而有利于学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4.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种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表达的自由个性。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智力特征、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爱因斯坦曾深刻指出:“使青年人发展批判的独立思考能力,对教育来说是生命攸关的大事,因为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因此,大学应健全创新组织领导系统、创新教育教学系统、创新活动系统和创新保障激励机制,营造和谐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着力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敢于挑战权威的品质,着力培养学生终生探求知识、不断创新的兴趣。

(四)通过“荣辱观”的引领凸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基本态度,它集中反映了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与文明程度。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人们活动的准则,明示对与错、荣与辱,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以此为指导,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活动的盲目性和自发性;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人的思想意识具有高屋建瓴的引领作用,为人的道德实践提供了价值标准,为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提供了精神力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以此为指导,可使其品位得到质的提升。因此,大学所承担的责任不仅是培养有丰富知识的人,还要培养有坚定信仰的、有道德的人。应改变注重专业知识培养,轻视道德文化建设的局面,做到“德”、“才”兼顾,采取有效手段强化荣辱观教育,以巩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1.营造校园舆论氛围

舆论的作用是巨大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被接受和认同需要借助于舆论的力量,这是促进价值认同的重要手段。大学应通过学校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橱窗等媒体,进一步深入解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进一步深入解读社会主义道德信仰与知识教育的关系,进一步深入解读社会主义荣辱观所体现的历史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思想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特征;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大学生扬善抑恶、趋荣避辱,明白社会主义主流价值导向,知道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提高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重塑道德信仰,不断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

2.更新道德教育方式

大学应积极探索符合大学生思想实际的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努力使道德教育方式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引起他们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动能。应注重采用参与式、启发式、研究式教学,突出实践性教学的作用,做到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情理交融,使大学生乐意听、乐意学、乐意思考、积极实践,尤其要将知识教育和信仰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两者相互融通、相互促进。大学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外熏内省”,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入耳、入脑、入心,促进学生荣辱观的转变和升华,使崇尚道德、知荣明耻、存荣弃辱内化为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智慧校园建设意义范文5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是高校校园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高等学校形象、文明程度、综合实力的真实反映,对人才培养的影响甚为深远。高校如何建设校园文化关系着高等教育的理念、目标走向以及功能定位等。目前社会弥漫的功利主义的氛围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不可避免地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面对这一影响,我们必须认识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紧迫性。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这段表述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了更为清晰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指导思想,这决定了我们的社会意识形态,这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国家和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进取精神的统一。

2.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目前,各高校保持着良好稳定科学发展的态势,校园文化在高校的发展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些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矛盾和问题不仅依然存在而且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有了新的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不少新的困难与挑战。

2.1 片面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轻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理想的校园文化应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和谐发展。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体现着文化的价值观,是学校文化发展的航标,是校园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制度文化则是学校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但是实际上,许多高校普遍存在着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化建设的不良倾向,认为建设校园文化就是物质文化的“高档享受”,而精神文化方面却缺乏明确的目标规划和具体的内容充实。校园文化建设显得有形而无“魂”,这些就势必影响校园文化的整体协调,导致其发展的不合理、不平衡。

2.2 重视现代文化培养,轻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浓缩,是中华民族之魂;它产生的无形力量是巨大的,它的存在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潜移默化、不可替代的作用,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一致的。现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许多在校大学生往往只重视具有科学性和时代性的文化精神培养,尤其是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和时效观念等这些积极思想观念的培养,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商业化、功利化等的有害倾向。

3.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全局

高校校园群体和校园环境孕育产生了校园文化,高校全部教育与高校管理行为无不渗透、闪烁着校园文化的光芒。要构建面向未来的高校校园文化,就必须统筹兼顾、综合协调,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工程。为此结合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特点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几点措施。

3.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思潮,发扬学校传统,培育学校精神,铸就校园文化之魂,构建校园核心价值观。

在高校校园思潮多元化的背景下,高校要倡导健康向上的校园价值追求,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广大师生,使广大师生掌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和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积极培育“爱党、爱国、爱校”精神。特别是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密切相关的传统要重点挖掘。加强校史研究,加大校史馆、人物展等展示学校传统的展馆的开放程度,鼓励广大师生参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积极推进学校传统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改革创新和锐意进取精神,使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真正成为广大师生的主导意识和精神支柱,成为凝聚人心的强大精神力量。

3.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校园文化资源,引领校园物质、制度、精神文化建设,提高校园文化层次。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高校基础建设,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首先,树立物质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使校园建筑具有文化和教育性。校园建筑要做到功能、美感、含意的统一;要体现以教化为目的文化职能;设置有利于学生交往的建筑空间。其次,加强制度文化建设,要在教学管理、师资建设、学生管理、行政后勤服务等各个方面制定规章制度,要以制度规范行为,以制度协调利益,以制度保障和谐。再次,强化精神文化建设。一所学校的师德师风和学风是这所学校独特的风气,而且师德师风和学风与学校的价值体系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3.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搭建校园文化宣传和交流平台,展现校园文化特色。

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把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纳入学校发展战略规划,从制度、人力、物力、财力上落实好,保证好,加强校园文化精品活动建设。以校园文明创建活动为切入点,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和重大节日、纪念日庆祝纪念等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的精品工程,重点组织开展好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论水平、有助于学生确立理想信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有助于陶冶学生道德情操的精品活动,如实施青年者培养工程,举办银杏路讲坛、科技竞赛,开展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等。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在进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时,应该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锻造特色大学精神,反映时代要求,坦然直面多元文化,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程样国,王建清.大学精神的奠定与高校校园文化的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江西社会科学,2009(12).

[2] 徐双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管理教育,2009.

智慧校园建设意义范文6

【摘要】文章对高职院校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了社会实践活动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并对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融合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对策

高职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在基础知识体系和文化课程成绩方面存在一定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们的知识素养和认知水平。社会实践活动是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尚未与社会实践活动做到很好的结合[1]。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个重要载体,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加强二者的融合,使核心价值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使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学生践行、检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一、社会实践活动对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是指高职院校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目标、有组织地带领和指导学生深入社会,参与到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实践中去。这是促使高职学生了解社会、历练本领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通过实践检验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高职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贡献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深化理性认同

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有的认知都来源于实践,也是认知得以发展的动力所在。只有通过实践得到知识,再把知识放到实践中去检验,从而进一步提高认知,学生才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内心的认同感。因此,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身心的体验感悟,学生才能够认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才能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生、社会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从而正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项要求,并将其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社会实践的检验中,学生可以发现自己价值观念中存在错误的、肤浅的、偏颇的内容,从而破解困惑,树立起正确的理想追求。

(二)有利于加强情感认同

情感是一种基于理性的反映,同时又能够强化理性,调节自身的行为。以情感为导向的价值观教育,比以理论为导向的教育更容易获得认可,它使人更加倾向于接受一种观念、一种价值体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激发的友爱、爱民、爱国之情,使其深深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性与科学性。这是因为,只有在实践中,诚实的品质、友爱的情感、公平的环境、自由和谐的关系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情感,使其获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的动力。

(三)有利于行为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其最终目的是取得被教育者的行为认同。在理性与情感认同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深度融入其内心世界,化为其行为准则,在行为中,必然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则,衡量自己的思想、言论与行为,从而不断反思反省,使自己的行为始终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靠拢。在社会实践的活动中,学生切身体会到,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被肯定、褒奖,而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被反对,被批判,这就使他们更加清晰地明确自己的价值选择,从而在实践中身体力行[2]。

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强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知行合一是社会主义核心r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有利于强化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作用,要把教育工作融入学生生活及学生实践的各个环节中,不断强化其知行合一的能力。

(一)争取社会多方力量支持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作为政府,要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全面落实德育目标任务,构建科学完善的德育体系。要在义务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形成连续性、不断深化的教育链条,形成实践育人的社会体系。要鼓励引导各类社会机构参与到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来,为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搭建平台,创造空间,为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场所、资金、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持。

(二)构建高职院校协同育人体系

首先,要重视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改变传统社会实践活动在价值观教育方面的不足。把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确立、活动设计、规划实施和活动评价等因素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去。要学习和吸收社会实践活动的先进经验,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对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进行开发与设计,创新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方法,在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与切入点[3]。其次,对社会实践活动课堂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在课堂教学中,开设社会实践指导课程,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出专业性的指导与理论的支持。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要注重价值观的引领,改善组织管理模式并改进评价体系,在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中架起桥梁,使二者有机融合,形成了解、认知、培育、践行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再次,为学生打造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平台。优化资源配置,科学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基地,通过独立建设、合作建设等方式,使学生有足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空间。把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的职业生活规划紧密联系起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

(三)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

1.科学设计活动主题

在活动的主题设计中,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将其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紧密结合。开展爱国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心系国运并通过社会实践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开展形势教育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不受复杂信息的干扰,从实践中认清国体、政体的正确性、科学性与必要性,进一步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开展道德素质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实践为“镜”,使学生能更清晰地看清自己的不足,并能从中进行思想反思,摒弃思想中错误的、偏颇的思想意识,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2.强化活动指导

在活动立项中加强指导,保证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可行性与效率性,把其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当作立项的重要依据。加强理论指导,从思想动员、行为规范、成果取得等方面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来开展指导教育。

3.开展典型教育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选择一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强、活动质量高的项目作为示范项目,对这些项目,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性,从设计活动、安排人员、筹措资金和宣传教育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形成一批质量高、效果好、影响力强的品牌项目。

4.加强宣传与引导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放到重要位置,引导团队和个人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在总结中提升,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活动辐射到社会各个层面,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5.注重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类的社会实践活动,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内核,而且此类活动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

(四)努力提升学生自身的素质

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高职学生,同时,他们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价值观念得到了检验,也深入了解了社会,积累了社会阅历,把思想意识与实践效果紧密联系起来。这对学生自身的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高职学生要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习的目标和践行的准则,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时代脉搏,体会民生百态,反思人生得失,践行正确的价值准则,努力成长为有益于社会、国家和人民的人。

三、结束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总要通过各种途径和载体来实现。其理论层面的教育,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宣传教育活动来实现;而实践层面的教育,则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实际上,每一种价值观念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是紧密相连的,也是一体的两面。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社会化为视角的教育活动,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有效的路径之一。其内在原因在于,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理念,最终的目的是参与和融入学生内心的价值构建,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行为,又无一不是与社会实践互动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分析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并促进二者的融合发展是必要的,又是必然的。

【参考文献】

[1] 张清.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1):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