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初级入门基础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工初级入门基础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工初级入门基础知识

电工初级入门基础知识范文1

【关键词】工学结合 课程项目化改造 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0117-03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高职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高职教育也存在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脱节,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完善,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应用脱节,毕业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不能完全满足工作要求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力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主动服务社会转变,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现代企业优秀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工学深度结合、校企深度融合,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探索适合电力技术类职业岗位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一、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新模式,实施“校企一体,分阶段,多循环”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电力技术类专业实践性强、岗位技能要求高的职业特点,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突出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的深度融合,以校企共建的“校中厂”――电力技术、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等实训基地和“厂中校”为载体,实施“校企一体,分阶段,多循环”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工学结合教育为主线,以提升专业服务能力为核心,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突出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按照“校中厂”中发电厂、变电站的设计、安装、调试、检修等工作任务开展岗位技能课程项目化教学,实现校内工学结合;根据课程教学设计,安排学生到“厂中校”进行实习,实现工学交替的多循环,实施教学管互动、校内外结合的管理模式和质量监控机制,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也从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初级能力者到有高级能力者,实现人才培养和岗位要求一致的目标,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第一阶段(第一、第二学期)是初学者阶段。学生以入门的岗位通用能力和职业认知教育为主。该阶段重在岗位职业能力的认识体验及岗位通用技能的掌握,学生能使用常用的电工工具拆装简单电气设备,使用常用测量仪表正确测试电路的参数。通过在校外实训基地“厂中校”的电力生产认识性实习,初步认识企业生产现场和电气设备,初步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感受企业的职业氛围,加深职业认知。

第二阶段(第三学期)是高级初学者阶段。学生在“校中厂”经过基本技能理实一体化训练,能按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简单操作,能完成常规的电力系统计算,能对电气设备进行常规维护。通过在“厂中校”进行电力生产过程性实习,学生能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在企业专家安排下跟班运行或跟师傅安装、接线等实习,从而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意识,培养相应的岗位基本能力。

第三阶段(第四、第五学期)是有初级能力者阶段。这一阶段以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的核心岗位能力为目标组织教学。学生经过“校中厂”核心技能理实一体的实习实训,能按作业标准对设备和装置进行常规的检测和试验;能按规程要求对设备进行巡检,能按规范正确处理简单事故,养成遵守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的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第四阶段(第六学期)是有高级能力者阶段。以岗位高端技能为目标,以“校中厂”的电气设备和仿真软件为载体,进行综合技能训练,同时通过顶岗实习,拓展学生高端技能,开展发电厂、变电站电气设备的运行与维护、检修与试验等作业,按照企业的作业标准开展或处理较为复杂的工作任务,成为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建立并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和岗位能力、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突出工学结合教育主线

通过广泛邀请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专家(工程师、技师等),在专业教师主持下对专业涵盖的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按照电力企业的生产、检修、试验的主要工作,分析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在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围绕工作任务学习进一步进行项目设计,构建并实施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见图2),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对专业主干课程电工技术及应用、电机运行与维护、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电力系统调度与运行技术进行项目化改造,教育教学改革从局部逐步走向全局。

定向性和概况性课程以入门的岗位通用能力培养和职业认知教育为主线。在职业教育的前期阶段,以专业实践知识为起点,让学生通过电气认识实习等课程尽早接触企业工程实际,通过学习电力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树立职业意识和职业使命感。

关联性课程主要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电力专业方面的基本计算能力,掌握简单的电气测量、电气识绘图、电气安装、电工操作、简单故障分析等基本技能。通过对本课程模块的学习,学生对本专业及就业岗位产生直观、感性的认识,并激发继续深入学习和进行专业探索的潜能。

具体与功能性课程主要是使学生获得本专业所需的较复杂电气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检修和技术组织管理等核心工作技能,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并通过综合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等来拓展学生的高端技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综合运用能力,拓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课程项目化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照实践性、相关性、思考性原则设计成能覆盖整个工作领域,承载该工作领域所需要的所有知识的项目,并根据项目组织原则实施教学与考核。按照“校中厂”中发电厂、变电站的设计、安装、调试、检修等工作任务开展岗位技能课程项目化教学,实现校内工学结合。在“校中厂”里,设立“学生自主学习中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团队合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达到通过工作来学习的目的,培养学生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根据课程教学设计,安排学生到“厂中校”进行实习,实现工学交替的多循环。教学实施见表1。

四、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第一,校企合作机制体制的建设。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亟须从组织机构、组织管理、运行保障三方面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的工作机制,这将会面临很多具体的问题,有观念转变的问题,也有政策支持问题,更有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建立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解决。

第二,“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是如何建立健全兼职教师聘请、管理等方面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兼职教师队伍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二是如何激发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激励教师提高自我的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能力,具备熟练的教学技能和实践技能,并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第三,教学组织与管理的改革。比如专业课程项目教学往往很难在2到4节课的时间内完成,要求时间相对集中,而一些基础课则要求课次间隔尽量均衡,如何保证基础课的均衡及项目教学的集中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又如电力类专业班级数较多,一个年级最多达到19个班,而一体化教学场所有限,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如何统筹安排教学进程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四,学生的参与和考核激励。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应改革传统的考试考核方法,重新制定相关专业、课程的考核标准和方法、规范。

【参考文献】

[1]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路海萍.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