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行业调研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纺织业行业调研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纺织业行业调研报告

纺织业行业调研报告范文1

4月9日,自然之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达尔问、环友科技、南京绿石等5家环保组织联合讯绿色频道在京共同了《为时尚清污――绿色选择纺织品牌供应链污染》调研报告,指出一批大型纺织品牌和服装零售商的在华供应链存在严重环境违规,对中国的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环保组织呼吁大型品牌能够与政府和公众组织合作,共同推动纺织产业的节能减排。

报告直接将调研的48家品牌企业名称公诸于众。当调研机构通过调研指出品牌企业供应链存在违规污染情况后,品牌企业表现出非常大的不同。此次会明确描述了这些品牌企业的不同表现。

这样一份报告对于中国纺织业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这种影响不仅是指公众对于48家品牌消费的影响,更体现在对纺织品牌前端的影响。简单说,它可能导致很多依靠订单的印染企业消失。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品牌企业对供应链企业展开深度调查,进行深度整改后依然不能达标的企业,品牌当然会考虑更换订单企业,而且他们此举具有非常大的可操作性――毕竟目前中国纺织产业的加工能力是过剩的。

进行调研的机构已经认识到了此举对于纺织行业的影响。在新闻会的现场提问中,有记者开玩笑说,调研人员应该雇保镖,因为接下来的调研会充满危险。调研机构的相关负责人也回应说他们在调研中将非常谨慎。

主办方强调,其调研报告的目的是为纺织行业的清污行动提供动力,并且一再说明,中国纺织行业污染治理不缺资金、不缺技术,就是缺少动力。但此举对于纺织行业的负面影响仍然不可低估。目前,中国纺织行业整体处于低迷状态,纺织服装的出口增速依然出现下滑,内销拓展也没有取得明显效果,这一行动显然是在其压力最大的时刻又加上了一块砖头,甚至给部分企业带来致命打击。

切中的是要害

NGO对于一个行业的调查如果仅仅是一个面上的污染调查并没有多大意义,事实上,这两年,从中央到地方,中国的环境污染治理已经被纳入了日程。无论是在固定资产投资审核,还是在企业上市申请中,都实行的是环境污染一票否决制。

问题的关键是本次调查的切入点是品牌产业链。品牌非常注重自己的形象,又对其前端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展开品牌产业链污染调查要比别的调查更有影响力。当然,这些问题的前提是纺织行业对于环境的污染确实存在。

调查显示,中国纺织业的纤维加工量约占世界一半,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世界的34%。纺织业“世界工厂”的地位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就业,中国制造的价廉物美的时尚服装也装点了世界。然而,纺织业每年产生的近25亿吨废水和其他污染物,却污染了河流、湖泊、天空、海洋,甚至土壤和地下水。

调研中环保组织发现,中国的纺织业排污量大,用水效率低下。其中印染废水的排放量占整个纺织业废水排放总量的80%,成分复杂,可能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同时,纺织业在循环用水方面远远落后于多数其他产业,造成用水效率极低。

调研显示,大量纺织企业存在环境违规记录,不能做到稳定达标排放。仅在中国污染地图数据库中收录的纺织企业就超过6000家,其中部分企业因私设暗管、污水直排、不正常使用污水处理设施、超标超总量排放污染物等,受到处罚或被限期治理。而这些企业中,不乏大型国际、国内品牌的供应商。

纺织行业是中国最大的水污染源之一。其废水排放强度高,重复用水率很低。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占全球市场比例达30%以上 ,纺织行业对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在纺织行业废水中染整废水约占80%,化纤生产废水约占12%,另外8%是其他纺织废水(2004 年行业估算数据)。浙江、江苏、山东、广东和福建5 省的染整废水总量约占全国染整废水排放总量的90%。

但是,水污染的罪魁祸首显然不是纺织。即使在工业废水排放领域,其中的大头也不是纺织。之所以选择纺织作为切入点,大概是看中了纺织中的供应链的特殊性。纺织行业是完全竞争性行业,品牌对于前端企业的影响力巨大。“品牌企业非常重视自己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揭示其产业链存在污染,品牌企业对于产业链前端企业污染改造的推力很大,而纺织污染治理缺少的恰恰是这种动力。”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说。

品牌反应有差别

据调查者介绍,他们的调研方法是:初步梳理出超标违规的纺织产品制造商与知名品牌间的供货关系后,环保组织于2012年3月22日、26日和29日向46家企业的CEO发出信件。接下来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这些品牌企业对于提示信的反应非常不一样。

提示信发出后,部分品牌已经作出了答复。其中耐克、溢达、沃尔玛、H&M、Levi's、阿迪达斯、Burberry等已经开始采取积极行动,进行查询并推动解决。部分品牌除了对环保组织信中提到的具体问题作出回复外,还对中国环境保护工作和环保组织的参与表达了支持。

耐克在回复中写道:“作为绿色选择联盟的长期成员,我们(耐克公司)支持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和相关中国环保组织推动中国企业环境和社会责任的工作。”“耐克公司不仅仅自己在使用IPE所收集的公共信息数据库,还要求在华供应链伙伴关注自己的环境行为,在需要的情况下,还要求公布整改计划。”

Levi's公司在回复中写道:“我们相信,该数据库是一个有用的工具,以确定我们中国供应商的合规情况。它揭示了行业内存在的问题,并有助于将注意力集中在亟须整治和参与的供应商上。”

阿迪达斯写道:“我们欢迎近年来绿色选择联盟在促进中国企业环境和社会责任的努力,也赞扬IPE在推动关于污染和环境违法信息公开方面所起到的领导力的作用。”“如果供应商违反法律,包括环境和污染控制法规,我们要求供应商采取纠正措施。如果违法行为不能得到整改,我们会写警告信进行跟进,该情况(在最坏情况下)可能会导致终止业务关系。”

而C&A、Tesco、Gap、李宁、Target、Next、Uniqlo等品牌,之前虽然未有过交流,但此次依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开展沟通,并有部分企业已经开始深度调研供应商违规情况,考虑建立供应商检索体系,也值得肯定。

但是,在48个品牌中,依然有32家没有作出答复。这其中既包括Marks & Spencer、Esprit、Calvin Klein、Armani、家乐福等国际品牌,也包括361˚、安踏、雅戈尔等国内知名品牌。调研机构对于未回复企业也作了某些正面的推断,他们说:“诚然,品牌未能回应也可能是缘于客观因素,例如回复时间有限、内部信息传递流程多、语言和供应商名称的迷惑。”

在对于品牌的评价中,调研机构对于ZARA的评价最差。报告说:“一些品牌(ZARA)未予回应,是由于其对社会监督的抵触。”

对于ZARA的差评缘于ZARA的回信。调研机构看到ZARA的部分疑似供应商存在环境违规问题,包括被当地群众投诉,部分生产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被评为当地典型环境违法案件之一,以及因清理废水池事故导致多人伤亡等。此番发信之后,调研机构收到了来自ZARA的回复,其中写道:“很遗憾我们不能回答来自学校、大学和专业人士等个体对于我们业务模式问题的回应。”

调研机构认为,“显然,ZARA的部分疑似供应商存在的问题是严重的。”同时,他们还认为ZARA违背了其公开承诺。因为ZARA作为全球最大的时装零售公司之一,在其网站宣称“真诚地与广泛的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建立联系;持续地与前面提到的利益相关方和社会组织进行对话;最后,整体业务活动要透明性,尤其是可持续发展战略要透明。”调研机构呼吁ZARA停止以“业务模式”为借口,尽快对环保组织的质疑作出回应,推动其供应链解决污染问题。

对于ZARA的反应是否是因为其对社会监督的抵触,笔者不下定论。因为中间是否存在误会我们也不能得知。列举这些,笔者的目的仅仅是展示一下调研情况,至于其中的对错判断则由读者来作出。

是契机的几率有多大

对于这样一份报告,对于公众来说,可能会对其品牌消费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可能发生的,不好量化的。对于一部分品牌企业来说,有可能推动他们更加关注其供应链的环保问题,并有可能采取一些措施推动其前端产业链的污染治理。而对于印染企业来说,有些影响是立竿见影的。因为他们非常可能因此而失去订单。这种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印染企业来说是非常棘手的。

首先是印染企业的污染治理在技术上并没有完全成熟。发达国家的纺织业污染治理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但也不能说从根本上解决了这项难题。

面对一个没有现成解决方案的难题,印染企业显然非常困难。但调查方的一位负责人马军认为,这种活动恰恰为推动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动力。“当他们发现造成环境污染而生产的产品无法卖出时,环境污染的成本已经超过了企业的承受极限,置之死地而后生,接下来他们才会采取积极的态度进行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创新。既然利益可以驱动他们进行技术创新,那么生死存亡的威胁更加可以驱动他们进行环保方面的创新。”

暂时或许是一个灾难,未来或许是一个契机

纺织产业链环保确实是一个趋势。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的污染困境需要多方参与解决。政府必须加强监管,公众需要予以更多关注,同时从中国纺织工厂采购商品的零售商和品牌商也需要采取行动,从确保供应商遵守环境法规开始,进而为供应商创造商业激励,鼓励他们不断改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能源的消耗和有毒化学品的使用。跨国买家不应利用监管漏洞,从中国工厂购买廉价但缺乏可持续性的产品。

近年来,基于对社会责任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零售商和品牌商认为,辨识其供应链中的相关工厂,并以遵守环境法律法规作为与工厂进行商业交易的一个必须条件是极其重要的。

纺织业行业调研报告范文2

“太惨了”,山东美达服饰有限公司的田小姐说。该公司是全国服装出口企业十强之一的绮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属子公司,以美国为主要出口目的地。今年年初以来,以出口为主的该公司便遭遇寒冬。出口下降的不止美达服饰一家,继五月份服装出口继续减缓之后,海关总署本月10日公布数据显示,6月当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155.20亿美元,同比增长4.20%,其中服装产品单月出口98.72亿美元,同比增速下降14.97%。

“2007年以来,汇率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价格上涨、银行信贷紧缩等因素叠加影响,纺织服装行业景气度不断下滑。”安信证券纺织服装行业分析师赵梅玲表示。邱先生也持类似观点:“行业不景气是不争的事实”。在14年的行业从业经历中,邱先生供职过内资、港资、日资及美资各类企业,但近两年行业发展越来越艰难,跳槽也变得越来越难。田小姐说:“汇率升值和美国市场的需求疲软,是公司出口出现困境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中国第一纺织网统计显示,今年1~5月,纺织行业完成销售收入12477亿元,实现利润总额428亿元。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增速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7.24个百分点和32.03个百分点。行业内亏损企业10498家,亏损面22.85%,比去年同期增加1.57个百分点。

第一纺织网总编辑、资深行业分析师汪前进,更是用了“最艰难的日子”来形容当下纺企的处境。安信证券2008年服装行业中期投资策略统计显示,2007年下半年以来,服装行业整体的毛利率水平明显下滑,由之前的14%下滑到今年3月份13.4%左右的水平。并且,利润总额增速下降的幅度明显快于销售收入的增速,企业亏损加剧,今年3月份规模以上企业亏损数量占行业企业数量的比重上升到24%。

以纺织服装大省山东省为例,商务部青岛特派办今年上半年对山东纺织业进行了跟踪调查,并于4月份出具调研报告。该报告显示,山东省纺织服装出口中纱线和布匹等低端产品比重较高,原材料等价格的上涨使得此类产品几乎丧失国际竞争优势。而汇率升值“好像一场寒流”,山东纺织行业势必将重新洗牌。

行业两极分化

赵梅玲用“二八定律”来形容当下纺织行业的这种状况,约占行业公司数量20%的大中型企业,拥有先进技术、具有品牌优势和高附加值,牢牢占据80%的市场份额和行业利润。而技术水平较低、严重依赖出口的纺织服装企业,处境则越来越艰难。

据统计,截至7月17日,上市公司修正业绩预报的已达58家,其中近半缩减了预期,纺织上市公司成为重灾区。主营服装成衣、服装面料、纺织印染的众和股份日前中期业绩修正报告,由预计净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小于50%,预修正为减少10%~20%:德棉股份将今年上半年的盈利预测从变化幅度不超过30%下调到减少盈利45%:传化股份亦将其盈利预期从预增30%下调至预减20%:ST迈亚将公司今年上半年的盈利状况从预期亏损4000万元增加到亏损5500万元;以粘胶短纤为主营业务的澳洋科技,同样下调了盈利预测。从各纺织上市公司的业绩预告修正报告中可见,业绩下降的原因不外于汇率不断调整带来的国际业务重创、公司的资金成本不断增加、用工成本增加、主要原料价格上涨等。传化股份刚刚履新的董事会秘书朱江阴,将公司业绩预期下调归结为汇率变化带来的下游企业困境。她表示,纺织行业本来利润就很薄,下游企业生产销售、出口遭遇困难,“我们作为上游企业,自然会受到影响”。但她同时表示,公司将业绩预期从增加0~30%,下调到-20%,调整幅度不大,因为包括汇率变化、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对公司的“直接影响”较小。

澳洋科技业绩修正公告中称,由于出口和内需疲软,粘胶短纤价格“下滑速度之快,幅度之大,都超过了公司经营层的预计。”此外,公司还预计,硫酸、二硫化碳等化工辅料以及煤炭价格大幅上涨,会对公司今后的效益继续产生不利影响。该公司证券事务代表丁光辉表示,汇率变化等因素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下游纺织出口企业“传导”而来。而其他受访的上市公司均表示要继续深化主业,“开源节流”。朱江阴表示,公司将通过产品提价来降低原材料上涨带来的成本增加影响,同时加强内部的精细化管理。丁光辉也表示,在行业整体大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公司未来将在继续强化主业、实施产品结构差别化战略、满足不同客户多层次需求方面努力,走出困境。

民族品牌鹤立鸡群

“我们不敢说这是我们的春天,但在这个冬天,我们更容易活过去。”七匹狼董事会秘书杨鹏慧这么评价纺织行业大环境下的公司。同是中期业绩预告修正,7月15日,七匹狼将其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修正为150%~200%,超过之前预计的50%,被市场认为超预期。

尽管内外受压的纺织业仿佛已进入寒冬,但部分企业却迎来了发展之春。在近期纺织品出口退税传言的刺激下,股市中的纺织服装板块表现比较活跃,其中业绩预告交上满意答卷的公司成为市场的“兴奋点”。杨鹏慧表示,尽快整个纺织行业不景气,但其细分市场却很大,公司坚持走体育用品中端以上这一细分市场,增长情况较好。

与10亿元规模的销售基数相比,七匹狼的国际市场销售额只占1%~2%左右,而且“基本上作为产能短暂剩余”来处理,杨鹏慧称这对公司的整体销售和利润不会产生太多影响。得益于品牌提升和国内市场开发的不止七匹狼。近日中期业绩预告的报喜鸟,就得益于公司“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带来的产品附加值提高,预计净利润增长在60%到90%之间。据了解,报喜鸟上半年营销网点从年初的585家增加至630多家。而截至2007年末,该公司主营业务地区构成中,国内与国外分别为4.53亿元和340.96万元,国内市场销售占到99.25%。

冬天来临,很多以外销为主的企业可能掉头向内,重归国内市场。七匹狼们的日子还会继续好过吗?“我们感觉压力不大。”杨鹏慧对此表现轻松。她介绍说,2007年出口退税率下调后,就不断有企业从外转内,但“只是对我们的低端产品冲击较大,对我们主要的中端以上品牌暂时还冲击不到”。

纺织业行业调研报告范文3

[关键词]双氧水;生产方法;应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TQ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8-0389-01

双氧水又叫过氧化氢,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呈弱酸性。双氧水是一种强氧化剂,拥有较强的氧化能力,有腐蚀性。在酸性条件下双氧水比较稳定,但是如果与氧化锰相互作用,会引起爆炸。双氧水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当代工业中的许多领域。例如造纸业、环保及电子行业等。本文阐述了双氧水的生产方法,应用前景,对双氧水市场的发展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

一、我国双氧水的生产方法及生产情况

目前,我国双氧水的生产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种方法:

(一)电解法

这种方法在1853年被发明后,直到20世纪前半段,都是双氧水生产的主要方法。电解法又可以分为过硫酸法、过硫酸钾法和过硫酸铵法。过硫酸法的生产装置和操作方法都很简单,就是将硫酸电解成过硫酸,然后再将其水解得到过氧化氢。过硫酸钾法是将硫酸氢铵电解成过硫酸铵,再与硫酸氢钾反应得到过硫酸钾,然后再进行水解,得到过氧化氢和硫酸氢钾。过硫酸铵法是以铅或石墨为阴极,以铂为阳极,将硫酸氢铵电解成过硫陔铵后水解得到过氧化氢。

(二)异丙醇法

这种方法可以不要需要任何催化剂,将异丙醇进行空气氧化,产生过氧化氢和丙酮。这种方法对氧化温度和压力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一般氧化温度在90度到140度之间,压力在15―20MPa,同时需要加入稳定剂来抑制过氧化氯的分解。

(三)氧阴极还原法

这种方法在1882年就被发明,20世纪70年代得到改进。其原理是在含强碱性电解液的电槽中使氧在阴极还原成羟基离子HO2后者在回收装置中装变成过氧化氢水溶液。

(四)蒽醌法

这是一种目前世界上制取过氧化氢的主要方法。利用烷基蒽醌与有机溶剂配制工作溶液,配合催化剂在55―75摄氏度的条件下通入氢气进行氢化。然后在40―到55摄氏度的温度下与空气或氧气进行逆流氧化后,经萃取、再生、精制、浓缩得到过氧化氢。

(五)氢氧直接化合法

这种方法是采用几乎不含有机溶剂的水作为反应介质,利用特定物质为催化剂,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得到过氧化氢。

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具有双氧水生产能力,到70年代初建成全国第一个蒽醌法双氧水生产装置。在这期间,无论是生产厂家、产品质量还是生产工艺都十分落后。双氧水的应用范围也仅仅局限于制药和军工行业,到后期才逐渐向纺织和化工合成等领域扩展。上世纪末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双氧水作为一种环保型工业原料开始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纳,并迅速被广泛应用。到21世纪初期我国年产双氧水47.5t/a;到2004年,成功超越美国,成为世界双氧水生产第一大国。2009年,我国双氧水年生产能力达到141万t/a,已是美国产能的2倍。到目前我国拥有年产5t/a能力的双氧水制造企业五家,全部生产企业60家左右,全部生产设备70套左右。

二、我国双氧水的应用

因双氧水可以作为多种用途的化学试剂,在当代工业中被广泛应用。但是近年来,双氧水的应用特点呈现出以下几种:

(一)双氧水的传统消费行业用量增长速度变慢

如纺织业,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纺织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大,纺织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对双氧水的市场需求量也不断增大。然而近几年由于纺织业的结构调整和市场的不景气,使双氧水在纺织业的消费增长速度不断放缓。

(二)造纸行业双氧水的消耗量不断攀升

造纸行业传统的漂白工艺对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在国家大力提倡环保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漂白工艺已基本被淘汰。利用双氧水进行漂白成为现在造纸业的基本漂白工艺。随着造纸行业的发展,双氧水在该领域的应用量将不断攀升。

(三)电子行业双氧水用量稳定增长

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电子行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作为高纯度双氧水消耗的主力军,电子行业对高纯度双氧水的需求量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将稳定增长。

(四)环保行业潜力巨大。现阶段,双氧水在环保领域的应用主要是工业废水的处理。可以说双氧水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受成本制约,环保领域用量并不是很大。但是在一些发达国家,双氧水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已是普遍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双氧水制造成本的不断降低,双氧水在该领域的用量将有巨大的上升潜力。

(五)工业级双氧水在其他领域同样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例如在建材行业可以作为轻质泡沫材料的发泡剂;在机械行业可以作为管道净化剂和清洗剂;在电镀行业合一利用双氧水去除无机杂质等等。虽然目前双氧水在这些行业里的用量还很少,但是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今后双氧水在这些行业的利用率将不断扩大。

三、我国双氧水的发展建议

(一)合理规划布点

现阶段,我国双氧水生产厂家基本上都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双氧水制造厂家较少,这就造成了双氧水生产东强西弱的局面。而在东部沿海地区,双氧水生产又呈现出南快北慢的显现。仅东南沿海一代的双氧水生产装置能力就占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因此,能否统筹规划,合理布点成为制约今后我国双氧水生产发展一个重要因素。适当加大中西部地区和北方地区生产厂家,形成与地方经济相配套的格局。

(二)发展经济规模装置

目前,我国双氧水的生产厂家虽然不少,但却普遍存在生产能力低下、规模小等问题,难以形成规模经济。随着社会的发展,双氧水的需求量将会不断增加,这就要求我国双氧水生产能力要不断加强。提高双氧水生产装置的大规模化已成为了时代的要求。

(三)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国家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严禁工业上使用对环境有污染的漂白剂,大力提倡双氧水的使用。目前,国外已经有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因此我国有关部门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相关制度。这不仅可以对双氧水生产产业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对环境保护也是一种促进作用。

(四)大力调整产品规格结构,提高产品质量

我国双氧水生产能力虽然在逐年提高。但是高浓度双氧水的年进口量同样在逐年上升。特别是浓度在80%以上的双氧水,更是主要依靠进口。如何提升国产双氧水的产品规格和质量,成为了双氧水行业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电子级、食品级等高规格、高质量的双氧水生产。只有尽快调整规格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双氧水行业才能更好地发展。

(五)实行“走出去”战略

现阶段我国的双氧水生产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拥有国内有多家科研机构作为技术后盾。但是中国企业要积极地走出去。目前我国已经有一些企业已经走出了国门。但仅仅只是少数企业。对于企业来说,只有走出去,才能更好地学习和吸收先进技术,才能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结语

随着我国精细化化工程度的不断加深,双氧水作为一种环保的工业原料,应用范围将会越来越广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其生产质量也会不断提高。双氧水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化工部全国中氮肥情报协作组.重点情报项目调研报告专辑.(中氮肥)编辑部,2008:37一59.

[2]胡长诚.国外双氧水生产及应用发展综述[J].黎明化工,2007,(2):l.

[3]汪多仁.双氧水的开发与应用进展[J].上海造纸,2004(01).

纺织业行业调研报告范文4

[关键词]产业集群;电子商务产业园;发展路径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7050

1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概述

最早提出产业集群理论的是迈克・波特(1990年),他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相对于产业集群的研究,国内外对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的研究比较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是指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或业务上有关联性,将互联网作为销售产品、提供服务的平台,以实现机构或个人商务目标的企业和机构所组成的聚集体(蒋定福、岳焱,2012)。电子商务产业集群主要包括网店企业、平台服务商、软件服务商、媒体服务商、会展服务商、支付与金融服务商、人才服务商、广告服务商、诚信评估服务商、搜索服务商、物流服务商以及咨询服务商等(刘跃、陈强敏,2010)。

2“绍兴市网上轻纺城网商聚集区”发展概况

在“电商换市”的背景下,绍兴市政府出台了《进一步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提出要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园的建设。在此意见的指导下,绍兴市电商园区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已建立了“绍兴市网上轻纺城网商聚集区”(以下简称“网商聚集区”)等9个电商园区,另外还将建设绍兴市高新区网络经济科技园等4个电子商务园区。

“网商聚集区”于2013年9月成立,是绍兴市建立的第一家电子商务园区,也是全国纺织业首个网商孵化园区。该园区是由以打造“全球最大的纺织行业电子商务平台”为目标的B2B电子商务平台――“网上轻纺城”推动建立的。入驻园区的纺织企业,不但可以享受统一的办公场所、营销渠道建设、网销培训及一对一客服等专业化服务,还可以获得 “网上轻纺城”的增值服务,即在其网站中开辟专栏,强势推广入驻园区的企业。截至目前,园区共入驻了包括浙江永利经编股份有限公司等在内的51家纺织企业。

3“绍兴市网上轻纺城网商聚集区”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园区未建立完善的配套设施

园区选址柯北纺都大厦,即“网上轻纺城”办公所在地。因受到场地等条件的限制,园区没有集聚电子商务产业的相关资源,园区仅一家“网上轻纺城”TP公司为园区内51家生产型纺织企业提供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无法获得如物流、金融等方面的服务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园区内企业继续发展电子商务经营之道的积极性。

32园区纺织企业理念落后,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存在误区

入驻园区的企业对电子商务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电子商务就是网上销售。企业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企业加入园区是希望网络纺织品交易的订单量出现爆发式增长,但是由于纺织面料的特殊属性,采购商往往对纺织面料的视觉、触觉有一定的要求,这限制了纺织品的网络交易,线上交易额增加较为有限。这使得部分企业萌生了退出园区的想法。

33园区纺织企业缺乏既懂纺织服装面料又懂电子商务的复合型人才

“网上轻纺城”虽然为企业提供了一系列的专业化服务,但是具体的操作还是由企业内部的人员完成。由于企业内部缺乏既懂纺织服装面料又懂电子商务的复合型人才,这就使得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经营之道显得异常艰难。

4“绍兴市网上轻纺城网商聚集区” 发展对策

41优化园区环境,做好配套工作

实现园区建设的初衷,园区需要媒体、社交、营销、软件、物流仓储、客服等支撑平台,从服务于企业来看,涉及软件研发、创意设计、网络营销、国际贸易、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物流配送等商务服务相关领域;从服务于企业内部来看,涉及生产管理、客户关系、供应链管理等管理应用相关领域。专业的事情由专业的人来实现,仅仅依托“网上轻纺城”一家力量很难实现。因此,“网商聚集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提供优惠措施吸引相关配套服务行业入驻园区,完善电子商务产业链,发展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整合园区内各类企业的资源,打造功能完善的专业园区。

42引进咨询服务商,促使企业转变观念

“网上轻纺城”建设园区是希望企业能将电子商务应用于融资、信息交流、信用体系、企业生产管理等方面,为企业解决资金困难、上下游产业链的对接、与供应商和渠道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供解决之道。但是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知还停留在网上销售的初级阶段。

企业加入园区的目的与“网上轻纺城”建设园区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园区需引入咨询服务商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沙龙、论坛、讲座等,向企业进一步宣传电子商务,推广电子商务,提高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知程度。

43引入人才服务商,破解人才难题

从目前来看,不仅入驻园区的纺织企业需要人才以突破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瓶颈,同时园区内配套行业也需要人才以满足配套行业的发展。当务之急,园区需要引进人才服务商以解决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与人才储备不足的矛盾,人才服务商可首选与当地的高校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鼓励在校学生到园区企业实习,一方面可以为园区发展选拔优秀人才;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到园区就业和创业。

44积极发展现货交易,凸显园区特色

园区只有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才能避免园区陷入同质化发展的困境。由于服装行业库存压力逐年增加造成企业不太敢进行大批量生产;同时受到快时尚品牌的影响以及消费者对服装个性化需求的不断提高,服装企业现货交易的比例在逐渐加大。依据服装市场的变化,园区可积极创造条件发展现货交易,如依托“网上轻纺城”帮助入驻园区的企业建立网上样布展示厅,方便服装设计师选择面料企业上传的众多新款样布,以改变以往设计师需要亲自线下去批发市场挑选样布的局面。这一举措不仅可以提高现货交易份额;同时也可提升园区的知名度,吸引全国各地有现货交易需求的纺织企业入驻园区。

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的重点不是实现企业在区域范围内的简单集聚,而是实现园区内各类企业上下游之间的有机组合,产生 “1+1>2”的效应。当前,对于绍兴市网上轻纺城网商聚集区而言,应该想方设法引进相关的配套服务行业,完善园区的生态系统,实现电子商务产业的有效聚集,促使园区内纺织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实现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蒋定福,岳焱上海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推进策略研究[J].商业时代,2012(16):129-130

[2]刘跃,陈强敏基于电子商务的集群式供应链发展浅析[J].改革与战略,2010(3):133

[3]绍兴市统计局课题组以“电商换市”推动绍兴经济转型升级――绍兴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4(7):40-42

[4]徐金刚从产业集聚视角看电子商务创业园[J].浙江经济,2015(7):54-55

[5]陈德刚我国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J].江苏商论,2012(10):75-77

[6]姚国章,陈菲,赵刚电子商务产业园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电子商务,2014(7):116-117

纺织业行业调研报告范文5

关键词:产品开发;市场定位;面料设计

中图分类号:TS105.1 文献标志码:A

Research on the Market Positioning and Development Mode of Colored Woven Fabric

Abstract: Colored woven fabric is featured by multi-varieties and small-batch. Based on the author’s management practice in developing colored woven fabric,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author’s understanding on market positioning and key modes for developing colored woven fabric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mand of clients.

Key words: product development; market positioning; fabric design

一个经济型(年产量在2 500万m左右)规模的色织面料企业,每年生产的品种项目在500 ~ 700个不等。色织面料的设计通过原料的丰富多彩与组织结构有机结合,再有后加工的深入改造,创造出独特的面料一族。

色织面料的市场定位,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互联网移动终端兴起两个大背景下,被重新定义。尤其在国际品牌商“物有所值、物超所值”采购理念推动下,世界纺织产业链不断重新组合。国内企业依靠价格竞争的优势逐步消失,创新产品特色优势赢得市场显得更为重要。

探讨色织面料的市场定位和开发模式,找到面料企业现处的竞争位置,制定产品的开发方向,寻求产品开发更有效的途径,成为国内外服装品牌的首选目标,有着新的现实的意义。

1 面料产品开发、市场定位的经济涵义

纺织业是劳动密集型、低门槛进入行业。面料企业市场定位的过程是如何寻找差别、识别差别和显示差别的过程,这决定了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

1.1 企业的综合素质决定产品的宏观品类定位

面料市场是供大于求的市场。首先,品牌商选择采购面料时,会通过对提供这类产品的企业做企业经济实力、沟通合作能力、产品持续创新能力、环保安全、社会责任、售后服务等的综合评估,对同一产品不同企业的不同报价进行取舍。其次,面料企业思考自己的优势,在竞争者队伍中的位置,用合适的产品呈现给合适的品牌,找到企业资源最大化的途径,同定位的产品匹配平衡,以收到最佳经济效益。

设计、时尚没有公式,不能来自政府,只能来自专业和流行,来自竞争和业绩。在市场的运作中,品牌商与服装、面料企业不断对接,企业擅长的宏观品类产品逐步被市场定位。

近年来,真正被淘汰的企业,大多数是无特长的企业,而存活较好的企业,更多的被定义为有一技之长的企业,例如短平快、小批量、多品种型企业,大规模效率型企业,设计技术型企业等。在这些企业的特长产品中,必定是某一类品牌的某一类产品,聚集在每一类企业的生产区。产品的特色决定了企业的业态,也决定了获利模式。如果是以纺织为主业,盈利模式也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步伐。

1.2 面料新产品类型决定产品竞争地位和经济价值

当代纺织业是一个典型的创意产业,既存在于依托设计、技术、营销创新的供给型创新活动中,又普遍存在于消费导向型的创新实践中。产品的卓越性来自设计、特质、功用、品质、定位,是以顾客的眼光来定义“卓越”的内容,而不以技术或设计部门的眼光来决定。定位的终极目标是让目标消费者来购买这个产品。市场上充斥着太多的品牌,但消费者不会为所有的品牌埋单。产品定位可能是理论层面的东西,实践起来需要很多战略性的和具体的内容。图 1为不同级别的产品开发种类。

面料产品的流行是消费者对一个时代的具体反映,是以人为中心,传统、情感、个性、环境、传递价值的体现。大类传统普通产品,以成本竞争为依托,薄利多销;特色品种以创新、技术为竞争依托,高利快销。面料产品被不同层次的品牌采用,同一块面料体现不同经济价值。

1.3 面料公司、品牌公司、消费者的经济利益相互关系

产品市场定位意味着一个进入心智的概念,意味着要对企业的产品和业务进行梳理和取舍,强调企业的两大基本职能(营销和创新)的完美统一。

面料市场各方的利益博弈不能回避。对消费者来讲,设计、品质会记住,而价格会忘掉;对大众品牌商家来讲,价格是相对固定的,或是有目标的,而面料产品需要符合消费者需求;企业面料设计需要在这两个框架空间中,利用企业的所有资源,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为自己创造最大利益价值。

因此,企业产品市场定位的目标为:为客户增加卖点;为消费者创造经典和时尚;为公司获得利润。

2 面料产品的开发流程和市场定位的融合关系

纺织市场的充分竞争和快时尚的兴起,日益缩短的面料开发周期和产品市场开发试验的成功率要求,成为摆在面料企业产品开发上的新课题。

面料产品创新流程的制定(图 2),让市场需要的产品能走向市场,把关键的成功因素和最优做法引入到行动路线图中,提高项目开发活动的有效性,是企业、商家新产品开发活动成功的一个重要方法。

2.1 发现阶段:理解需求、产生构思

该阶段由企业中两个与市场紧密联系的职能部门来完成,是研发、销售部门的设计师和销售员从不同角度把信息和各自的构思转化为产品的灵感阶段。

纺织服装时尚的主要信息渠道:

(1)宏观上,世界各大纺织服装、面料展览,纽约、伦敦、巴黎、米兰等世界各大城市时装周,专业网站(WGSN)、杂志、研究机构以及和同行的交流;

(2)微观上,公司前10名品牌销售客户提供,公司前10名品牌的市场同等竞争品牌信息,从公司上一年销售业绩显著的产品中分析搜寻以及研发人员的市场调研报告;

(3)个体上,摸清客户群中重要品牌推出新品的时间表,推出新项目的流程环节,同主导品牌新一季产品的关键人物沟通交流信息。

在使用以上直接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针对公司目标市场和客户群,对它们进行分析、整理出有价值的适合公司使用的信息。纺织产品的创新与市场的嗅觉密不可分,市场的需求定位与设计的灵感碰撞出火花,再一次同客户、专业人士沟通、交流,达成理念共识,获得一些突破性的构思。

2.2 第一阶段:选择需求,确定范围和立项

培养品牌客户认识使用企业价值和产品价值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远比所期望的要难。企业尤其是要关注到“客户的客户”来正确定位,价格、特点、质量不低于客户的期望,成为有价值客户的真正合作伙伴,是选择需求的内涵。

选择每个季节的面料新项目方法:

(1)重要客户有要求的具体项目(提供的图片、布片、要求),来样设计、改进设计;

(2)上一年大项目或储存的拓展项目;

(3)本季节有 3 个客户对同一类产品有咨询的项目;

(4)在市场上调研和信息整理中发掘的创新项目;

(5)对现有产品降低成本项目;

(6)重新定位一些产品。

每个季节品牌客户都有 2 ~ 3 个新项目研发,80%的产品为20%的主要客户服务。企业只能聚焦重点客户,在酝酿、推敲、选择、交流过程中,通过价格、产品适应度、品质等因素判断新项目的价值,视具体项目进行多轮的评估。对重大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估,在内部充分讨论,并参考客户意见后,最后确认开发项目的成立。

艺术创新和技术创新结合在一起,投入文化情感,定位给一个目标人群,就达到了品牌的设计目标,企业也达成了生产目标,这样企业的选择就成功了。只有企业足够强大,才能去选择客户,选择项目,选择订单。

2.3 第二、三阶段:过滤需求,试样、检测、修正

设计师把概念、灵感转化为项目。项目的成功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技术、工艺、设备、管理等的有效应用,同一个灵感、同一个项目用不同的方案,供客户选择,即用最低的成本,最好的利润,达成客户需要的新项目。

对新项目的各项品质指标在试验阶段进行严谨的评估,满足服装制造要求和品牌最终上市产品标准。设计方案、实物产品到达客户的时间要严格控制,快竞争对手一步呈现给客户非常关键。在过程中同客户沟通阐述设计观点、听取意见,在互动中获得尊重和启发非常必要。

面料企业在为他人做嫁衣时,常碰撞到不同思维方式、运作模式,需要用客户的思维同企业的思维相结合,以达成符合双方利益的产品。

2.4 第四阶段:验证需求,投放市场

产品手册是公司研发能力的梳理和展现,是企业产品定位的说明书,体现了公司研发产品的品味和专长,精美的面料设计给客户带去灵感的触发、视觉的愉悦。策划一次成功的产品呈现,是展现研发人员和销售人员素质,展现企业整体实力的具体表现。对客户的选样结果进行梳理、统计、分析可以窥视到服装设计师的风格趋向。

生产到货架的周期、地区交货的风险、产业链的亮点等综合因素,都是企业需要准备的预案。在客户提出相关问题时,企业能拿出自己的观点,展现企业的亮点,以获得客户的信赖,是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2.5 总结与反馈

产品上市后,关注品牌服装的销售状态(库存、销售速度、追加单量),把市场信息反馈到相关部门,积累市场的实战经验,在总结中挖掘出新的思路和创意。

3 面料设计与产品市场定位应用案例剖析

将织物视为第二层皮肤、将织物视为结构和形式、将服装视为移动的风景,是面料设计的思维来源。新产品面料的创造来自原料上推陈出新与织物组织结构重新组合并认真解读,后整理从美学和性能上根据面料特性进行再创造。本文就面料设计的 3 种类型进行了案例分析。

3.1 案例一:环保、天然、舒适的面料设计理念

产品市场定位:倡导环境保护概念的品牌,要求穿着舒适的休闲男女装品牌;项目销售时间跨度:3 年;项目销售数量:325万m;原料元素:经向棉,纬向竹浆纤维;组织元素:树皮组织(天然外观);配色元素:选用大自然各种树皮色黑、灰、蓝等;产品特点:手感舒适,悬垂性优。此类产品的亮点是提供给消费者对天然环保价值观的体验(图3)。

竹浆纤维是从自然生长的竹子中提取出的一种纤维素纤维,是继棉、麻、毛、丝之后的第五大天然纤维。竹浆纤维具有良好的透气性、瞬间吸水性、较强的耐磨性和良好的染色性等特性,同时又具有天然抗菌、抑菌、除螨、防臭和抗紫外线功能。使用树皮组织,合理的密度,配上各种树皮色,呈现仿真树皮自然效果。纬向组织点在背面,贴近皮肤,加上竹纤维自身的特点,穿着舒适。

3.2 案例二:清新、优雅、高贵的面料设计理念

产品市场定位:中高档女装显示优雅概念的少女品牌,女童品牌,男装精致品牌;项目销售时间:12年;项目销售数量:190万m,是市场和企业保留的少数经典特色品种;原料元素:以棉为主体原料,叠加弹力、超细弹尼龙等;组织元素:纱罗组织叠加其它三原组织;配色元素:选用单纯、浅色流行色,或高雅精致印花;技术难点:织造的难度和设备的改造。此类弹力纱罗面料产品的亮点是外观精致、立体感强、部分产品有透露风格(图 4)。

纱罗组织是经典的复杂组织。用不同原料和密度配上鲜艳、靓丽的色彩,在设计上加上弹力,用途广泛。在男装上则对标新立异的品牌有吸引力。加上一些品牌的服装款式设计,成为一些品牌的经典之作,每年只是变动流行色而已。

3.3 案例三:吸湿、排汗、抗皱、抗菌等复合功能性面料

设计理念

产品市场定位:各种高、中、低档男装品牌,运动服面料品牌,沙滩裤,男女装裤子品牌;项目销售时间:15年;产品销售业绩:2 500万m,各种功能叠加;原料元素:棉、涤/棉等;组织元素:主要为三原组织、小提花、牛津纺等;配色元素:各种品牌特色;技术难点:化学助剂产品的不断开发更新应用,达到各种功能性测试指标,获得良好的手感风格。此类产品的亮点是面料功能性强,用途广,满足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市场需求量大(图 5)。

在新型助剂及整理工艺快速应用的基础上,赋予面料功能性,提高穿着舒适性,服装挂上精致的功能吊牌,为品牌商制造了新的卖点。

4 结语

面料创新的实践,是正确的时间出现正确的创意,是面料设计被服装设计采用,是服装设计被投资人衡量,是服装设计被消费者检验。色织面料产品的市场定位,是选择不做什么产品的思考过程,是运作方式不断更新的思维方式,是销售产品、方案、服务的改善模式。产品开发方向是战略,花型、手感、功能等是战术,价格是开发的框架。

成功的产品开发往往具备以下共性:产品性能价格比高(深入了解客户和市场的结果);精通市场推广,有强大的资源支持;产品边际产出高;研发过程计划周密,执行得当;创新、制造、销售功能相互衔接,协调有序;产品较早进入市场;营销与技术手段均可行(在项目需求与企业能力方面找到平衡点);项目从始至终有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支持。

从这里可以归纳出产品开发成功的两个基本要素――执行正确的项目和正确的执行项目。知名服装品牌的成长,一定有它面料选择的独到之处。面料企业如何树立自己的产品品牌,同卓越的品牌强强联合,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链,是企业做强、做优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艾?里斯,特劳斯.定位:头脑争夺战[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 艾?里斯,劳拉里斯.打造网络品牌的11条法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纺织业行业调研报告范文6

一、民营经济内部分化的趋势

所谓民营经济的内部变化主要指其近年来出现的明显的分化趋势,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民营大企业快速扩张与中小企业遭遇成长瓶颈

在民营经济分化的基本态势中,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间的系统性分化最为突出。

第一,大型民营企业数量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全部民营企业数量的增长速度。从1998年至2003年,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由463家增加到2267家,年均增长37.4%;而全部民营企业的平均增长速度为20.1%,前者比后者高出17.3个百分点。我们已经看到,一些规模巨大的民营企业正从浩如烟海的中小民营企业中脱颖而出。

第二,大型民营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大大快于全部民营企业营业收入的增长率。2001至2003年,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营业收入的年均增长率达到55.6%,而同期全部民营企业的年均增长率只有27.4%,前者是后者的1倍多。从平均的角度看,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的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快于全部民营企业平均营业收入的增长率。前者不仅绝对量大大高于后者,而且前者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5.5%,而后者则有缩减的趋势。

第三,大企业的扩张以自身规模扩大为主。从民营大企业的成长机制看,有大量案例显示,近年来大企业的扩容主要有: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通过其自身的产权关联式裂变,以及对外并购,而由中小型民营企业逐渐发展成大型企业的并不普遍。英国学者大卫・斯托里曾研究发现,由中小企业快速成长为大企业的比例为5%。尽管我们没有中国民营中小企业成长为大企业的相关数据,但从民营企业平均仅有3.5年的寿命来粗略估算,我们很难达到英国的那个水平。当然,在一些新经济领域如IT行业中,也不乏中小型民营高科技企业迅速由小变大的案例,如网易、盛大、百度等网络概念公司的传奇式成长。但在广大的传统竞争性产业领域,由于融资、人才、技术和市场准入等因素的制约,中小企业正遭遇着成长的瓶颈。

(二)民营企业的股份化与根深蒂固的家族控制

多数民营企业在诞生初期采用家族制模式,但随着企业的成长壮大,企业在组织的制度形式上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分化。

一方面,股份制企业大幅增加,而独资企业的比重逐步缩小。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资料,私营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1992年为1.76万户,仅占全部私营企业总户数的12.6%,到了2004年,就增加到275.64万户,占全部私营企业户数的75.5%,已经成为私营企业的主流组织形式。而与此同时,私营独资企业和合伙制企业的相对状况则双双下降,独资企业的绝对户数虽然由1992年的7.72万户上升到2004年的76.96万户,但所占比重却由55.34%下降到21.08%;合伙制企业由1992年的4.47万户增加到2002年的12.48万户,但其所占份额却由32.01%大幅度下降到5.12%。

另一方面,多数民营有限责任公司的实质依然为家族企业。尽管民营有限责任公司在数量上已占很高比重,但有研究表明,我国的民营企业中绝大多数仍然属于家族控制式企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也显示,有限责任公司已经成为民营企业的主要制度形式,其比重占到样本企业总数的77.99%,股份有限公司占13.59%,合伙制占1.49%。然而,这些企业中有455家,占总数61.82%的企业承认自己实际上是家族企业。其中仅有27.4%的企业其企业主及家族成员共同拥有的股权在企业股权中的比重在90%以下,29.7%的企业其企业主及家族成员共同拥有的股权在企业股权中的比重在90%至接近100%之间,42.9%的企业其企业主及家族成员共同拥有的股权在企业股权中的比重为100%,也就是说有72.6%的企业其企业主及家族成员共同拥有的股权在企业股权中的比重在90%至100%,是低于90%者的2.6倍。可见,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在股份化的过程中,真正实现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公司仅存在于很小一部分大型民营企业中,绝大多数仍然难以摆脱家族控制的模式。

(三)民营经济在工业和服务业领域的分野加速

第一,从事第三产业的民营企业在数量上超过了第二产业的民营企业。近二十年来,民营经济产业分布变化的突出特点是,早期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民营经济在第三产业的比重开始超过在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而且第三产业的比重仍在上升,形成明显的“剪刀”状态。

第二,大型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充分、比较优势突出的第二产业显示出竞争优势。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的研究资料,2003年,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轻工行业,占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的32.49%,机械行业占18.71%,纺织行业占14.74%,建材行业占8.36%,石化行业占7.8%,烟草和电力等垄断性行业在1%以下。另据全国工商联公布的2004年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资料,500强企业中,纺织业的企业位居第一(58家),占500家企业总数的11.6%;其次是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57家)、电气机械制造业(42家)、批发零售业(42家)、综合(37家)和服装制造业(26家)。显然,这些产业绝大多数属于第二产业。这就形成一个有趣和耐人寻味的现象,一方面众多民营企业不断进入第三产业领域,另一方面大型民营企业又集中于若干第二产业。

(四)东部日益成为民营经济的利润中心,中、西部则成为成本中心

首先,与中、西部相比,东部沿海地区民营经济的总量和竞争能力继续快速壮大。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的研究结果,非国有经济主要聚集在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和上海等东南沿海省市。2004年非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排在前八位的省份分别是广东(13095.4亿元)、江苏(9253.1亿元)、浙江(8341.7亿元)、山东(5287.7亿元)、上海(4189.9亿元)、福建(2680.9亿元)、天津(2110.2亿元)、河北(1887.8亿元)。上述八省非国有工业的产值占全国非国有工业总产值的80%,广东、江苏和浙江三省就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达到52.3%。之所以会出现民营经济在东、西部加速分化的趋势,直接原因可能是,东部不仅拥有数量庞大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而且日益成为民营大企业的聚集地。根据全国工商联从2002年到2004年对上规模民营会员企业的连续调查显示,排在前500家的民营大企业的地区分布变化情况是:东部所占比重不仅远远高于中西部,而且仍有上升趋势;中西部特别是西部的民营大企业则逐年减少,从而加速了东部民营经济在全国范围的深度分化。

其次,民营高科技企业进一步凸现于东部一些特大型城市。像北京、上海这些科研院所比较多、高科技企业也比较集中的城市,民营高科技企业得到长足发展。但另一方面,我国广大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的民营企业科技含量小,多数企业仍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的研究结果,截止到2002年,民营高科技企业总数达到109384家,总收入25946.7亿元。其中东部的企业数占65.37%,总收入占72.6%;中西部合计的民营企业数占比为34.63%,总收入仅有27.4%。地处东部的上海和北京两市合计的企业数比例达到26.8%,相当于中部和西部总和的77.4%;总收入的比例为19.34%,相当于中西部合计的70.8%。

二、民营经济内部分化的原因探析

民营经济在企业规模、制度、产业和地域分布上的分化趋势已经十分明朗,笔者认为,造成这一分化的深层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小企业运营效率的差异

大型民营企业的效率状况是:根据全国工商联上规模民营会员企业调研报告的资料,2001年至2003年,入围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3.1%、12.8%和14%,呈逐年上升态势。而全部私营企业经营效率的状况由于缺乏可得资料,这里用私营企业的注册资本作为其净资产,并与私营企业的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作比较(可叫作注册资本收入率或净资产收入率),尽管这一指标并不十分科学,但可大致观察其经营效率的变化趋势。分析的结果表明,全部私营企业的注册资本收入率是以每年7.1%的速度在递减。大企业的运营效率上升,而中小企业的运营效率下降的两种相反趋势,是造成民营大、小企业间分化的直接原因。

(二)“短缺经济”与“过剩经济”的产业效应差异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仍然是短缺经济,最突出的是各种物品的供给短缺,以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显然不是当时最主要的问题。在供给不足的前提下,产品就不愁市场,甚至还可获取一定的垄断收益。当时民营企业大量涌入第二产业,正是由于这种短缺经济的产业效应作用的结果。随着我国经济从短缺走向过剩,制造业的竞争在加剧,暴利时代随之结束。一方面,只有那些产品质量能够保障,产品价格合理的企业才能生存下来,这必然要求企业具备一定的规模和技术实力。另一方面,过剩经济势必为服务业提供日益广阔的市场空间,加之短缺经济时期第三产业的普遍落后,大量民营企业进入广大第三产业领域就是过剩经济背景下合情合理的事。因此,短缺与过剩经济的产业效应就成为目前民营经济出现产业分化的根本原因。

(三)不同地区商务成本和社会资本的差异

第一,东部地区综合商务成本较低。土地、资本、劳动力价格、信息和与政府管理部门的交易费用等共同构成企业的商务成本。商务成本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及其成长的重要因素。商务成本低的地区,民营经济具有竞争优势,而商务成本高的地区,则直接影响民营经济的成长。

从土地价格和劳动力工资来看,我国东部民营企业并不比中西部民营企业具有优势。根据浙江省2004年上半年的统计资料,目前浙江共有3058家民营企业外迁,其中整体外迁488家,总部迁移2488家。但我们同时发现,浙江外迁企业中,原在浙江注册资本5000万元以下的有1477家,占总数的89.5%。可见,中小规模企业是外迁的主流。浙江民营企业外迁,与土地供给不足和土地价格过高,以及劳动成本上升导致的高商务成本直接相关。

从信息成本角度看,由于东部经济发展快,市场繁荣,信息服务也比较发达,使这里的民营企业获取信息的成本相对于中西部的民营企业成本更低。此外,从企业与政府管理部门的交易费用来看,中西部也高于东部,从而影响到企业的成本构成。

第二,与中西部相比,东部地区积累了比较雄厚的社会资本。东部地区经过多年的市场经济陶冶,不仅经济实力有了很大增强,更重要的是积累了雄厚的社会资本。在经济资本变得越来越不太稀缺的情况下,社会资本就会成为支撑其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比如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经营者已经更讲诚信和遵纪守法,通过不同的产业集群(Cluster)或块状经济形成企业家网络和共同默认的行为规则等等。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这一地区某些商务成本的上升,促成了这些地区民营大企业的崛起。

由于地区间商务成本和社会资本的差异,东部地区吸引了更多盈利能力高的大型民营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已经成为民营经济的利润中心;而中西部由于具有土地和劳动成本的优势,吸引了大量从其他地区特别是东部来的中小民营企业,从而在这些地区形成了民营经济的成本中心。两类性质不同的中心的分化实际上构成了一种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现金流的“隧道”,并由此实现了中西部的土地、劳力乃至市场的部分准租金向东部的转移,从而形成加速民营经济在区域间分化的助推机制。

(四)地区间市场化程度的差异

不同省份的市场化进程所导致的市场化程度的区域差异,直接影响着当地民营经济的发展和民营企业的竞争力的提升。沿海经济发展快的省份市场化程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根据一项关于对全国各省市区市场化进程的研究,2002年广东省的市场化程度评分为9.74 分,排位全国第一;浙江为9.10分,排位第二;而中西部的四川排位13、湖北排位17、吉林排位20。

影响一个地区市场化的因素很多,其中投融资的市场化程度对于民营经济来说尤其重要。根据我们对浙江、湖北、吉林和四川四省的调研资料,我国东部多数省市较好地解决了民营企业融资问题,保证了民营经济较快的发展态势。而中西部的省、区、市则相反,其民营经济的发展相对困难。

此外,地方政策的差异是造成不同地区民营经济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东部的各级政府在政策方面不断进行创新,而中西部的省、市、区则明显落后于东部。

三、结论与对策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化,民营经济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的系统性分化有其必然性。但是,这种趋势的后果是可以预见的。与小企业成长失去联系的大企业的自我扩大,无法不断地吸纳中小企业特有的优势资源和新鲜血液,肯定是不可持续的;第二,民营企业如果长期囿于家族控制,无法导入社会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源,同样是不可持续的;第三,民营经济更多地涌向第三产业,会造成第二产业的过度“失血”而发展乏力;第四,民营经济在地域上的分化则会加速区域经济的失衡。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并采取必要的对策。

首先,应当承认我们已经进入了民营大企业崛起的时代,促成规模更大、更有效率的企业诞生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同时,也需要通过为广大中小型民营企业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切实解决它们的融资难和缺人才、缺技术等问题,通过促进产业成熟度的提升,逐步形成大、中、小企业有机共生的理想局面。

其次,要为民营企业引入更多社会资本,改造其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摆脱家族控制模式创造条件。特别对那些已经有了股份化雏形的民营有限责任公司,在其他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将其尽快推向公开资本市场;对那些尚未采取股份制的企业,则要鼓励并促使其实行内部人的股权多元化和分散化。

第三,要通过政策引导,使那些有经济实力的民营企业从事工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使其能够获得与从事其他产业大致相当的利润;对进入第三产业的民营企业,要不断提升其产业层次,向高价值增殖的领域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