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管理风险的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用管理风险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用管理风险的方法

信用管理风险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 房地产开发贷款 风险管理

从2011年开始,在房地产调控政策不断加码情况下,房地产行业步入寒冬,部分房地产开发商资金链处于绷断边沿,信用风险开始显现,银行信贷资金面临较大风险。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在于国家政策的剧烈变化,另一方面是由于商业银行与房地产开发商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情况。

一、信息不对称与信用风险

信息不对称,指市场上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即总有一部分市场主体所掌握的信息比其他主体相对要多。在商业银行办理房地产开发贷款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现象尤其严重。一般来讲,房地产开发商所掌握的信息相对较多,而商业银行所掌握的信息较少,这就使得掌握信息较多的一方能够利用信息优势来影响商业银行的授信,从而为自身谋取更多经济利益。

商业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的信用风险则主要指债务人未能如期偿还债务而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风险,即违约风险。

商业银行与房地产开发商的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商业银行做出错误的判断,无法优选出真正的优质客户优质项目,即出现逆向选择情况,所以说信息不对称是信用风险的主要根源之一,如何消除这种信息不对称是目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

二、信息不对称下商业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的信用风险

信息不对称下商业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的信用风险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供虚假资料骗取贷款

商业银行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前通常会从开发商资信和开发项目的优劣两个维度进行评估。在信息充分的前提下,银行一般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即选择支持优良客户的优质项目,但是,出于获得银行贷款进行项目开发的考虑,一些不符合银行评估偏好的开发商通过提供虚假资料对公司及项目进行包装,将劣质客户劣质项目包装为优质客户优质项目,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导致银行做出错误的判断。

(二)挪用信贷资金

房地产行业为资金密集型行业,开发商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通常滚动开发多个项目,由于新开发项目通常尚不满足银行贷款条件,在资金来源受限、资金链紧绷的现实情况下,为了保障多个项目的运转,部分开发商会在多个项目之间调剂资金,通过各种形式挪用信贷资金,从而出现不按规定项目、用途使用情形,贷款风险难以控制。

(三)挪用预售资金

按照房地产开发贷款的管理要求,开发商通常需要在商业银行设立用于结算贷款项目全部销售资金的专户,销售资金除满足工程建设所需外,剩余部分须提前归还银行贷款。目前,商品房销售付款有一次性付款、分期付款、按揭贷款等多种形式。由于付款方式的不同,银行通常难以核实购房人实际付款金额,开发商通常开设秘密账户,截留销售资金。如不能有效控制销售资金,银行贷款将失去第一还款来源。

(四)抽逃项目资本金

项目资本金是指在建设项目总投资中由投资者认缴的出资额,是非债务性资金,是开发商承担项目风险的根本,不得以任何方式抽回。但是,资本的逐利性会导致开发商滚动投入多个房地产项目,会鼓励开发商进行投机性经营。部分开发商会通过股东借款、股权变更、截留销售收入等多种形式抽逃项目资本金。如果开发商通过各种渠道抽逃资本金,贷款项目的风险将全部由商业银行来承担。

(五)集团房地产客户利用信息不对称获益

目前,我国大型房地产开发商均以集团法人形式存在,经营规模大、结构复杂,涉足多个行业和地区,部分集团根据需要随意调整合并报表的关键数据,财务报表不披露或不充分披露关联方、相互担保等情况,导致商业银行很难准确掌握客户真实的财务状况,难以在短时间内对其经营状况做出准确的评价。同时,集团内部企业之间存在大量的关联交易,存在通过关联交易来规避政策障碍、转移资金、转移利润和粉饰财务报表的情形。

三、信息不对称下房地产开发贷款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

在信息环境尚未得到有效改善的情况下,具有信息优势的开发商不会主动放弃利益,信息不对称始终存在,信息环境应是房地产开发贷款信用风险产生的根源。

(一)我国现阶段征信体系不健全

近年来,我国政府已建立起企业、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等征信系统,已基本实现获取银行等金融机构授信信息。但是,该系统尚无法获取开发商的信托、委托贷款信息,尚不能获取开发商非银行信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规模实现了快速增长,而征信业的水平依然较低,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民间征信机构业务规模小、范围窄,尚不能适应信用市场发展的要求。

(二)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制度得到尚未推广

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制度是指政府房管部门、银行和开发商签订第三方监管协议,并开设监管账户,用于存放购房人所支付的购房款。开发商可在工程结构封顶、竣工验收等重大施工节点,向房管部门申请提取资金。房管部门将组织确认施工进度,批准后通知银行向开发商拨付资金。目前该项政策尚未得到推广。

(三)商业银行的信息管理尚处于较低水平

主要表现在,第一,客户评级中未能印证客户信息,优选客户;第二,项目评估中未能有效分析项目信息,优选项目;第三,贷后信息依赖无替代方案;第四,未能有效收集房地产集团客户信息。

四、如何降低信息不对称因素对信用风险的影响

房地产开发贷款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因素不可能彻底根除,只能采取有力措施降低其对信用风险的影响,在实践中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强化政府征信体系建设,鼓励民间机构介入企业征信领域

为提高政府征信质量,必须健全信息征信体系法规建设,加大对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丰富信息系统获取信息的渠道,提高数据质量和数据库更新频率,使房地产企业征信信息系统提供信息更具有全面性、准确性、及时性和权威性。现阶段,民间机构进入征信行业的市场条件已经具备,应当尽可能为民营征信机构的发展创造条件,构建多层次的市场征信体系。

(二)推广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制度

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制度能有效防止开发商非法挪用房屋预售资金,确保房子按期完工,减少商业银行贷款信用风险,防范金融风险。目前西安、武汉、山东等地已经开始实施该制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制度值得在全国推广。

(三)印证信息,优选客户

在评级过程中,要与开发企业实际控制人及管理人员面谈,争取通过走访行业协会、商会、同业、土地、规划、税务、工商等部门,从侧面对开发商的基本情况、诚信程度、外界评价、负面信息、行业情况进行了解。通过对企业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比照和交叉验证,结合当面访谈、现场调查和调查的结果全面评定开发商资信。

(四)全面评估,优选项目

在项目评估中,认真查勘物业环境和施工进度,利用各种渠道采集市场数据,对周边同类型物业的租售情况进行详细的市场比对分析来判断项目优劣,深入分析项目的所处区域位置、开发成本、销售价格等优劣,关注楼盘设计、功能配套、品牌物业管理等因素。把具有品牌、区位、成本、价格、设计优势的项目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

(五)控制资金流,缓释对信息的依赖

商业银行应全面介入开发项目的建设和销售,做好开发项目资金封闭管理。要求借款人将开发经营过程中的所有资金流入和资金流出全部通过在商业银行开立的专户结算并接受贷款银行监督,防止贷款项目资金被以各种形式抽逃、挪用,监督项目按计划施工,贷款按期偿还。

(六)强化房地产集团客户信息不对称下的信用风险管理

除参照单一客户进行风险分析外,还应全面了解集团的股权构成,追索企业集团的最终实际控制人和所有关联方,通过集团统一授信、追加实际控制人为担保人、借款合同中设置有关信息披露、关联交易限制等预防性条款、建立银行间信息共享机制等措施来控制信用风险。

参考文献

[1]闫庆功,杨琳.金融机构征信系统服务需求探析—以洛阳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例.征信.2011.1.

信用管理风险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企业信用管理  信用管理体系  信用管理部门  客户资信管理  内部授信  应收帐款  DSO

1企业信用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广义的信用管理是指企业为获得他人提供的信用或授予他^、信用而进行的管理活动。狭义的信用管理是指对企业的授信活动和授信决策进行的科学管理,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本文探讨的企业信用管理主要是狭义的企业信用管理,也是传统的企业信用管理。企业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学的—垂耍分支。从企业管理职能的角度来说,企业信用管理就是通过资信调查收集客户的各种信用信息与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判断,对客户的信用质量做出评价,在风险与收益之间权衡,进行恰当的信用决策,并对产生的应收帐款进行管理。

2我国信用管理现状

2.1企业信用制度不健全。国内外关于信用方面的相关法律文献有很多。如:国际上的~w’ro的基本原则》、《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国际商事合同通则》、《服务贸易总协定》等;国内的《合同法》、饭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我国硎法也对诈骗犯罪行为处以刑罚和规定。

22企业信用意识淡薄。一方面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企业问经营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使企业信用观念淡薄,信用水平低下,欺骗贸易规模扩大。另一方面,企业管理目标发生偏移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信用管理。

2.3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和专业人员。企业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在风险控制和信用管理问题上职责划分不清,相当多的企业是由销售人员或其他部门人员兼做信用管理工作,其根源在于这些企业没有设立—个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企业内部缺少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职能,没有专业人员从事信用管理工作。

2-4信用管理方法和技术落后。信用管理包括资信调查、产品赊销、应收账款收付。在各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在以上环节上还存在很大不足。资信调查的内容包括贸易对象的政治状况、资信情况、经营范围经营能力等。由于没有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企业不可能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些信息,势必增加贸易的风险。信用管理的方法不当、技术落后,使企业产品赊销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赊销风险缺乏客的估计,造成我国多数企业面临严重的”债权’危,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

3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迫切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和企业间竞争的不断加剧,使得我国市场经济秩序尚不范的问题表现的越来越突出,信用已成为当前品过剩时期最稀缺的资源。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之间的交易总是伴着风险的发生,经营风险和交易风险随时威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4我国企业IFII用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

    4.1树立正确的企业信用管理瑰念,企业领导必须对信用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正确的信用管理观念是企业力口强信用管理的前提条件,因此,必须在企业上下树立正确的信用管理观念,形成企业独特的信用文化,并将文化渗透到每一个员工。

    姐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并测i和落实权责对等的业务流程。目前国内大型内资企业几乎没有一家企业设有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个别企业虽然采取了一些简单的信用控制措施一如对长期拖欠货款的客户不予发货、对销售人员的考核不仅要看合同金额更要看收到的款项等。但是这些措施基本上都是由销售管理部门实施的。企业在信用销售上缺乏有效的控制环节~,而传统的信用交易之所以存在信用风险的隐患,就是因为缺乏控制环节。

  企业信用管理部门的业务流程的控制环节应该由事前预防、过程管理和事后处列组成。事前预防包括搜集客户的信用信息和实时关注,对客户进行信用的评级,然后根据客户的价值和市场竞争环境,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过程控制要求企业将信用销售的审批权利和对应收帐款追讨责任归人到某一部门或者某一员工,有利于实现权责对等,风险到人;事后处理握岁寸应收账款进行动态的盛刹空,对逾期贝蜷歌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此外为了保证流程的落实,企>J立该设立完整的信用管理操作规范和业务说明,确保员工对了氰用制度的理解,把工作落到实处。信用管理部门是现代企业中一个举足轻重的职能部门。

    43提高企业信用管理人员素质。合格的信用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强化企业信用管理的基础,企业应通过各种途径强化信用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位能力a招聘、吸收符合信用管理工作岗位要求的合格人员到信用管理岗位操作培训,使其能胜任本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b.制定企业信用管理人员的后续教育制度,组织企业信用管理人员定期进行后续培jlllo

    4.4企业内部各部门角色定位。企业内部与信用管理有关的职能部门各自正确的角色认同有助于统一认识,加强内部协作。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内外环境、经营规模及企伦目标等来i}i1适合自身发展的组织结构。

    对于信用管理部门,DSO(应收帐款变现天数)几乎是衡量其工作效果的最重要指标。DSO表示每_ o收帐款的平均收回时间。应收帐款变现天数袱当年年末应收帐款余韧当年总销售量)*365,即DSO=s AR/SALE)*365。对于销售部门而言销售量是衡量其业绩的主要指标,且销售量越高越好;对于财务部来说年末应收帐款越低表明其业绩越好;对于信用部门而言DSO是考核其业绩的指标,目越低越好,DSO要下降必须减少应收帐款、增加销售量。   

 

信用管理风险的方法范文3

一、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现状及成因分析

1.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现状

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现状大体是这样的:企业均设有销售部门、财务部门来对信用销售进行管理,其后果一是由于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各自为政,因而对企业信用风险形成“滞后”管理;二是由于销售目标与信用风险管理目标的不一致和两者职能上的不同,同时在缺乏相应的技术条件下,若由销售部门承担信用风险的职责,反而会在销售报酬的激励机制下形成更大的风险;三是由于财务人员不了解客户的背景和交易情况以及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由财务部门控制信用销售和信用风险,会造成财务与销售两部门的激烈冲突。因此,如何在企业内部设置信用管理部门,实行各部门之间的系统管理,是实现企业信用风险标本兼治的第一步。

2.我国企业信用风险成因分析

企业信用风险的产生有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1)外部原因主要是贸易纠纷(货物买卖纠纷、货物运输纠纷、保险纠纷等)、客户无力偿还(企业经营不善等)、蓄意欺诈及有意占用对方资金。从信用管理角度来看,这些外部原因不是企业自身所能完全控制的,因此,这方面的管理因素主要是识别事前和事后的风险所在,科学决策和采取有效措施。

(2)企业信用风险内部原因主要是如下几个方面:掌握客户信息不全,不真实;没有准确判断客户的资信状况;没有准确判断客户信用的变化情况;缺乏与客户的有效沟通;未能有效转嫁风险;对应收账款监控不严;缺乏对拖欠账款追讨的方法、手段及管理措施;缺少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等。

二、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的举措

1.企业领导对信用管理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与业务的各个环节,仅仅依靠某一个部门显然是不可行的。这就要求企业领导层对信用风险管理给予高度的重视,从整体上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投入适当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并且要求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加强信用风险防范意识与管理意识。

2.建立合理的信用管理部门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工作,须由特定的部门才能完成。完善的信用管理需要企业在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信用进行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需要专业人员从事大量的调查、分析、专业化的管理和控制。因此,企业应建立一个信用管理部门,有效地协调企业的销售目标和财务目标,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科学的制约机制。应将信用管理的职责在信用、销售、财务、采购等各业务部门之间进行科学合理地分工,并进行及时有效地沟通配合。

3.全面提高信用管理人员的素质

信用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它不仅要求企业领导层、财务人员、销售人员以及客户的共同努力、协调一致,更需要企业中的信用管理人员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技术方法和经验。所以,必须加强对现行企业信用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其信用管理的能力和技巧。

4.实行客户资信管理制度

客户资信管理是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主要要求企业全面收集管理客户信息,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并随时修订、完善,实行资信调查,筛选信用良好的客户。客户资信管理的核心是对客户进行信用分析和信用等级评价。企业可通过客户、工商税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新闻媒体、行业协会等各种合法有效的渠道收集客户的信用信息。

5.建立内部授信制度

内部授信制度的核心是对客户赊销条件的审查及信用额度控制。授信管理是信用风险管理的核心工作,在企业根据客户信用等级决定给予信用时,应根据与客户以往的交易记录,履行情况和企业的信用风险政策,由专门的客户审查部门来决定其信用额度。建立健全信用审批流程与标准。企业信用管理部门还应建立一套以信用额度为中心的交易审批制度,真正落实企业的风险管理责任,以防止个别部门或人员利用管理上的薄弱环节谋取私利。

6.建立客户信用等级评定

信用管理风险的方法范文4

一、我国企业目前的赊销状况

我国企业在匆忙地进入市场经济体系之后,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并没有随之进行根本的调整。一些企业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简单地采取以销售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模式,例如“销售承包制”和“销售买断制”就是目前许多企业的管理方式。这些方法实际是单纯地实行以高额报酬为特点的激励机制,而忽视了以信用风险控制为主的制约机制。经营管理风险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企业为了追求帐面销售价值,追求销售额,甚至不顾自身信用实力和风险控制能力,随意向客户放帐,这无疑是饮鸠止渴;2、在管理上缺少对市场信用风险的有效控制,客户拖欠风险巨大;3、缺少对客户资源(信息)的集中统一管理,时时面临内部业务人员失控的管理风险;4、在解决帐款拖欠问题上更多的是采取“事后控制”的方法,即只有在帐款拖欠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开始催收。

因此,在企业内部应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形成科学的制约机制,即以新增设的信用管理部门,掌握和评估客户资信状况,对每笔交易的价值和风险进行独立的、科学的、定量化的审核,并以此对应收帐款发生和运行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监控。

二、赊销活动的信用管理

赊销活动的信用管理是以信用和风险控制为核心的一套新型企业经营管理方式,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信用管理的部门,按照“事前”的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事中”中期信用管理阶段的债权保障机制以及“事后”的应收账款管理和回收机制的管理思路,全面控制交易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业务环节,从客户开发、签订合同、发货直到帐款催收,全面控制交易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业务环节,来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的一种综合性管理模式。

(一)建立专业化信用管理部门

实施全程信用管理,首先要从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入手解决信用风险问题,建立专业化的信用管理部门,使客户信用评估更加专业化,应收帐款的管理趋于专门化。其具体运作方式:

1、制定规范、安全的信用管理业务流程

全程信用管理是适应现代经济条件的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手段,其工作流程必须是严谨的,评估结果是客观的、真实的,以实现销售业绩增长和降低收帐风险,为企业带来较大的利润增长空间。

设置的信用管理部门应结合具体市场环境,制订经销商/客户信用评估的基本工作流程。第一,客户信用调查,即客户基础资料的获得。第二,建立并维护动态的客户信息数据库,其中包括授信使用的历史记录。第三,客户信用分析,就是在掌握大量的客户信息的基础上对客户进行信用等级、信用额度、信用期限的分析,得出评估结果。采用特征分析法、综合打分法、营运资产分析法等评估技术方法,制订一系列评估标准。第四,信用审核批复,主要是指评估结果的递送。第五,客户信用管理,应引入应收账款跟踪管理技术(RPM)监控管理,并根据不同的期限、不同的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适时监控、掌握主动。第六,逾期应收账款的管理,针对个别逾期应收账款及时补救,确保账款回收。

2、形成一套科学的风险制约机制

建立一套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是信用管理措施得以实施的关键,企业应按照过程控制和系统分析原理,制定三个信用管理机制的信用风险控制制度:

(1)事前控制――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强化信用管理,企业必须首先做好客户的资信管理工作,尤其是在交易之前对客户信用信息的收集调查和风险评估。(2)事中控制――严格的内部授信制度:对客户的赊销额度和期限的控制是信用风险管理的关键,因此,必须实行严格的内部授信制度。(3)事后控制――应收帐款监控制度:应收帐款的管理要适应当前市场环境和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坚持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3、运用先进的信用风险防范技术

在信用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对客户信用状况做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过去企业对客户进行的评价是一种“简单的、表面的、定性不定量、非标准化的’评价;不足以发现客户内部潜在的风险,也不适应当前买方市场下的竞争环境。

全过程信用管理模式通过运用评估客户信用等级的特征分析模型、评估客户信用限额的营运资产分析模型、确定客户信用期限的销售预测法分析模型、发现客户不良征兆的综合分析模型和应收账款的全程跟踪及欠账追讨技术等科学的专业技术分析模型,成功、均衡、定量地解释客户各项信息,从而评价客户的真实偿付能力。

4、采用灵活的信用政策

信用政策的制定,应考虑到市场环境、产品、企业等因素。如在产品进入市场初期,采用宽松信用政策,大力推广并迅速占领市场。在产品进入衰退和终结期,也同样采用宽松信用政策来配合销售部门将库存产品处理掉。在产品成为抢手货或紧俏时,采用适当紧缩信用政策,提高现金回收速度。在竞争对手众多,产品价格偏高时,采用宽松信用政策。这几种信用政策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时刻为企业利益最大化目标服务。

(二)信用管理部门与销售部门、财务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

在赊销活动中,信用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销售部门的关系是相当紧密的,它们构成了执行企业信用政策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由销售部门控制赊销和应收账款,势必造成以市场为主,要求大量赊销,忽略企业的平均收款期和销售变现等,其结果往往是应收账款居高不下;那么由财务部门控制赊销和应收账款,会形成以现金流量和经营利润为重,紧缩应收账款政策,而采用紧缩应收账款政策会影响正常的销售工作;所以,通过信用管理部门分别从对客户的信用额度控制和应收账款管理两方面进行的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即信用销售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使得信用管理部门成为衔接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的纽带,弥补了缺陷、构筑了桥梁。

信用管理在整个控制阶段对销售部门、财务部门的支持功能都是不一样的。在“事前控制”阶段,是以客户资信管理为核心,搜集、存储客户信息,全面了解客户资信状况并实行动态管理,为销售部门提供客户基础信息资料分析。在“事中控制”阶段,以交易决策控制为核心,对客户资信

状况做出评价,并按其信用等级及经营实力制订相应的信用政策来支持销售,同时对信用期限内应收账款进行跟踪管理,及时发现拖欠前兆,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呆、坏账损失。在“事后控制”阶段,以债权管理为核心,进行逾期应收账款管理,针对账款账龄不同,集中力量,积极清欠提高货款回收率,以减少企业的财务损失。为此,需要信用管理部门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根据市场竞争情况和不同产品的生命周期,紧密结合经销南/客户对当前应收账款灵活运用信用政策;二是要充分利用娴熟的信用管理技巧,积极配合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完成信用销售工作,在扩大销售规模的同时,保证货款及时回笼,控制信用风险的过度上升;三是通过改进销售变现天数指标,从不同角度来衡量企业资金流动速度,促使企业的销售变现天数低于平均值。销售变现天数指标的调整,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战胜竞争对手,而且也有利于加速资金周转、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所以,信用管理部门既对销售部门提供服务、支持和参与管理,又协助了财务部门保证现金及时回笼,控制应收账款的发生规模、改善逾期应收账款结构、降低应收账款风险、调节企业的现金流量等方面的目标,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反过来,销售部门为信用管理部门提供客户的基础信用资料和动态资料,财务部门协调信用管理部门进行账龄结构分析、肃清应收账款中的财务上的障碍等。总之,3个业务部门之间的通力协作是信用销售的关键。

信用管理风险的方法范文5

我国从上个世纪末期进入买方市场以来,我国各行业竞争非常激烈。企业如何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日益成为企业最为关注热点之一。蒲小雷在作客中经在线访谈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从企业内、外两方面加强风险控制管理。

我国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来自企业内部财务风险和外部财务风险两个方面。外部财务风险主要来自于企业赊销,内部财务风险主要是企业的经营风险。

首先,企业赊销已经成为我国企业销售的主要手段。从商务部研究院的统计数据看,企业赊销比重从2005年到2009年逐年提高。2005年,赊销比例超过30%的企业占所有被调查企业的比重为60.1%,到了2009年,这个比例提高到93.3%,提高了33.2%;2005年,赊销比例超过75%的企业占所有被调查企业的比重为32.2%,2009年这个比例提高到59.6%,提高了11.4%。换句话说,2009年,有60%的企业其绝大多数销售或全部销售都采用了赊销方式。

其次,企业赊销信用风险巨大。由于没有建立科学规范的信用管理制度,我国企业信用交易风险却非常高,账款拖欠现象严重。据商务部研究院统计,2009年我国企业的平均坏账率为2.6%,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时间为60-90天,信用成本率5%,企业的利润被坏账、拖欠款成本和管理费用严重吞噬,很多企业甚至因此倒闭破产。而欧美企业的平均坏账率只有0.25%-0.5%,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时间为40天左右,信用成本率只有1.5%-2%。信用管理方面的巨大差距使我国企业的经营能力和获利能力远远低于欧美企业。

欧美国家对企业信用管理的研究和实践有100多年的历史,欧美的学者提出了众多的财务风险预警的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经过多年企业实践和不断完善,逐渐沉淀下来一套科学、规范的信用管理技术规范和模式。认真学习欧美国家先进的信用管理经验和技术,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和商业运作特点加以完善,制订出一套既符合国际先进企业信用管理技术,同时又体现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特色的信用管理标准,指导我国企业在信用体系建设中全面实施,将从根本上改善我国市场经济秩序和市场信用环境、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融资和防范风险能力,使我国企业在信用管理方面逐渐达到国际水平。

当今企业经营和管理对企业内部风险控制提出严格要求,具体表现在:

近十年来,内部控制正在成为大企业极为重要的管理工作。美国安然事件后,美国颁布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法案萨班斯法,对企业内部控制提出严格的要求。2008年5月22日,由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制定和,自2009年7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是中国会计审计领域的又一重大改革举措,被称为中国的萨班斯法。该规范对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起到指导作用。

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内部控制是企业最基础性的工作,也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有效管理工具,涉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然而在我国全面认识内部控制的作用才刚刚开始,近年来部分企业会计造假行为普遍,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一些企业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经济效益严重滑坡,生产经营陷入困境,造成这种结果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失灵有很大的关系。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政府开始加大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规范力度,制定和颁发了一系列有关法律、法规、规范。

信用管理风险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全程信用管理内部会计控制风险分析

企业信用管理就是通过资信调查,收集客户的各种信用信息与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判断,对客户的信用质量做出评价,在风险与收益之间权衡,进行恰当的信用决策,并对产生的应收账款进行管理。由于中国大多数企业自身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尤其是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或不健全,导致信用管理缺乏长效机制的保障。信用管理部门是组织的职能部门,必然存在着与其他部门在业务上的协调与监督。信用管理与内部会计控制的结合,利用会计控制的思维和视角去改善现有制度,整合企业价值链管理以达成企业经营目标。

1.基于内部会计控制的全程信用管理体系的提出

对于全程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已有一些学者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比如:谢旭提出的基于销售——回款全程业务流程的信用管理体系;陈晓红教授等人提出包含企业授信管理和受信管理的企业信用管理的全过程控制方法;文亚青教授提出的包含经济信用、法制信用、道德信用在内的“三位一体”的企业全面信用管理。但它们都存在过分关注应收账款的回收,微观层面的操作性不强、过于关注宏观环境的探讨等问题。

笔者认为,全程信用管理体系较适合与内部会计控制的思想和制度程序相契合。全程信用管理体系是从销售——回款的业务流程的角度设计的,提出将销售与回款之间的核心业务流程进行整合,通过对整个信用管理流程的关键点进行控制,保障信用管理各项工作顺利展开,保证组织经营目标的实现。

全程信用管理体系主要分三个层次,管理制度、程序措施、控制环节。现代信用管理的控制体现了事前客户资信管理、事中赊销管理、事后应收账款管理的三重控制模式,设置了从客户开发到追收欠款的关键控制反馈节点,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回环流,保证信息流的畅通、真实、完整,为未来管理控制奠定基础。这样的信用管理体系适应了我国大多数企业设立信用管理部门的初衷——解决现存的大量应收账款欠款、呆坏账等“历史遗留”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帮助企业进一步规范客户管理、销售签单的日常管理制度问题,逐步实行成熟、规范化的信用管理,建立起企业自身信用管理体系。

2.基于内部会计控制的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

会计内部控制的循环控制体系和以销售——回款业务为中心的全程信用管理体系的对比,从中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内部会计控制的范围包括:采购及应付账款控制、销货及应收账款控制、会计信息系统控制、生产及成本会计系统控制。全程信用管理的范围包括:客户开发、订单受理、发货管理、货款收回、售后服务及债权管理。会计内部控制的循环包括信用管理体系的循环,信用管理所涉及的业务流程都是会计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是防范风险、降低风险的重要业务流程。

在公司治理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内部控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已提升到战略高度,而会计内部控制处于战略的中心。因此以会计内部控制的要求对销售——回款为中心的业务流程进行改造,使其更规范严密操作性更强,权责分工更明确。下面我们将说明如何在会计内部控制环境下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我们按照信用管理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的顺序来重点说明。

2.1事前控制——目标客户控制所谓目标客户管理是指企业在进行客户资信管理的时候,应按照信用管理目标的要求,遵循二八原则(20%的重要客户会为企业带来80%的利润),按照会计内部控制政策及程序,选择获利性客户。做好目标客户管理一般要完成两方面的控制:信用信息的交流与控制、信用分析。

2.1.1信用信息系统的交流与控制信用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和信息在企业的经营业务活动中广泛流动,形成完整的信息流。其管理与维护可以遵循会计内部控制中的计算机化资讯控制的关键控制程序,重点关注以下两方面。

第一,信息安全性。只有先保证安全才有可能让有用的信息传递和流动,支持基层业务操作和管理层的决策。因此,辨别、规范信息搜集渠道,识别防范信息搜集风险,预防信息搜集过程中信息的干扰和失真将保证信用信息的外部安全;信息的分析、开发、管理职责的分离将保证信息的内部安全。

第二,组织管理控制。按照会计内部控制的要求,信用信息处理作业应遵循权责划分控制。资讯部门及相关部门的职责应明确订出,明确信用信息由信用部门专属控制,避免出现信息由不同部门同时控制的现象。信用经理授权应明确信用信息向上传递给管理层和向上他业务部门传递的口径和方式。

2.1.2信用分析

信用分析是对选择的目标客户的经营管理情况、财务情况、市场环境、产品竞争力等为依据对受信方的信用能力或信用风险程度做出的判断和选择。信用分析的控制应主要关注以下方面。

第一,信用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预测未来最重要、最艰难的工作。运用内部会计控制对信用风险进行分析,有利于最终风险的防范——应收账款的管理。信用风险结构的外部风险大多是由于受信企业的财务恶化导致的,要综合运用有效的财务分析指标结合相关的信用信息对其进行分析。其内部风险的产生首先是由会计内部控制出现漏洞开始的,因此规范销售管理和财务管理的控制措施是管理内部风险的首要政策。信用风险的分析应由信用经理直接负责,垂直领导信用管理人员,与财务主管、营销主管、销售主管协同配合进行,并贯穿整个业务流程始终。

第二,信用额度设置。根据“二八原则”对客户信用额度进行前期管理既可保证稳定的利润来源,又可规范信用额度管理的重点,避免管理分散化。企业对目标客户的信用额度的确定应该以授信企业自身为出发点,受信客户为导向。不同的管理层级应该拥有不同的信用额度授权,不同的目标客户可以得到的信用额度应该符合企业的经营方针和政策。一个可参考的公式是:信用额度=客户预计年销售额/360×信用期限。根据会计内部控制的思想,信用额度的设定应与企业相应的内部价值链活动保持一致。

2.2事中控制——赊销成本控制

这一阶段涉及授信企业的大部分业务活动,并且也是会计内部控制中交易循环控制的重点,基本上包括了销售与应收账款控制、采购与应付账款控制以及生产成本控制。因此企业在赊销管理的控制重点应该关注现金流的风险和成本,产品生产和服务。

2.2.1现金流风险和成本控制

现金循环周期可以反映受信企业和授信企业双方的现金流情况,是现金管理和内部控制(在这里会计控制的现金管理不仅仅是防范舞弊的牵制管理)的重点企业。信用管理应该把信用周期与现金循环周期的时间周期协调起来,使信用周期服从于现金循环周期,尽力达到两者的统一。在企业现金循环周期中会发生下述连锁变化:应收账款占用企业资金产生机会成本,企业会短期融资以保持经营活动持续进行,负担贷款利息成本,并且营业资本的投入也会加大,流动性风险相应变大,企业的现金流成本上升。企业控制应收账款额度及期限的关键在于以企业自身整个现金流运动为出发点,考察目标客户的会计政策、盈利能力、财务风险、营运资本和流动性及现金循环周期来制定应收账款额度及期限的信用政策。

一般来说,企业获得详细的预算表、现金流量预测表或管理报表的可能性相比银行低很多,依靠企业公开报表进行分析的可靠性会大打折扣。通过对客户所运用的会计政策的考察与评估,企业可以更多地了解财务报表处理的本质,对随后的盈利能力、财务风险、营运资本和流动性的分析的针对性也会增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客户定期的拜访,业务人员与客户的愉快交流,会对上述分析活动提供极有益的帮助。再有企业应该尽力获得现金流量表(历史的或预测的都可以),因为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相比较,现金流量表很难用弄虚作假和寻机性会计的方法进行粉饰,其信息比利润、资产、公积金等数据更为可信。而且债务的偿还必须用现金,掌握客户重要的现金流信息就可以更好地预测目标客户的信用风险,控制好企业自身的现金流风险和资金成本。

2.2.2产品生产和服务控制

当应收账款正常到期时,客户提出延期或拒绝(全额)付款的最有利的“借口”就是企业销售的商品不符合合同条款,出现产品质量瑕疵、没有按规定运输货物、交付货物等不一而足。企业应首先从操作程序、凭证传递上对采购、库存、生产、配送、支付结算方式严格按内部会计控制思想进行制度管理,标准化流程,这样可以规避该交易纠纷产生的故意违约风险并避免“借口”产生。企业对支付结算方式的选择应格外慎重,特别是对外贸易,我国企业往往吃亏甚大。企业应根据内部会计控制政策的要求选择债权比较有保证的支付结算方式,比如要求以银行票据、信用单(证)、带息商业票据等,甚至可以要求购买方提供信用保险。总之,严格对合同进行管理和控制,及时高效地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是避免客户延期拖欠或拒绝付款的有效方法。

2.3事后控制——应收账款控制

应收账款的收回将最终反映企业信用销售是否会给企业带来预期的现金和利润,降低现金流风险。一般来说,应收账款监控的常用分析方法有账龄分析和DSO(应收账款变现天数)。账龄分析解决应收账款的存量问题,DSO解决应收账款的流量问题。企业提供信用额度就会产生应收账款存量,每一笔都有它的年龄,对它的年龄进行分析可以知道它的合理寿命和质量,减少坏账的存量。DSO分析收回应收账款的平均天数,当企业提供信用时会预估应收账款收回天数以确定信用额度,保证企业可以承担合理的应收账款流量,控制风险累积。

2.3.1DSO分析

DSO是信用管理部门衡量其工作效果的重要指标。DSO表示每笔应收账款的平均收回时间:应收账款变现天数=(当年年末应收账款余额/当年总销售量)*365。

企业应设定自身的DSO目标,借以做出授予客,信用期限的决策。DSO应考虑到三方面的共同作用,行业环境的客观可评估性、企业自身的竞争态势和定位、客户的导向性问题。DSO分析的直接服务对象应该是应收账款的管理,通过信用期限的评估,做到账款质量的评估,缩短现金循环周期的末端滞留时间,控制坏账产生的时间性风险。

2.3.2账龄分析法